《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教案》初中音乐人教2011课标版八年级下册教案31797

时间:2019-05-13 21:3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教案》初中音乐人教2011课标版八年级下册教案31797》,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教案》初中音乐人教2011课标版八年级下册教案31797》。

第一篇:《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教案》初中音乐人教2011课标版八年级下册教案31797

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2.1 教学活动【导入】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预备:课间播放《小夜曲》 复习歌曲《英雄凯旋歌》和《哈利路亚》片段,回顾巴洛克音乐的风格特点,代表人物。列举其他欧洲音乐派别:古典乐派、浪漫乐派、民族乐派,引出本堂课要学习的另一音乐流派——古典乐派并简介古典乐派及代表人物贝多芬。介绍贝多芬的生平及《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

4、欣赏《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

(1)创设情景:生活中不同心情时敲门会怎么敲?(请同学分别击打拍子)

(2)初次欣赏:聆听乐曲几个不同片断,思考:乐曲表达了什么时候内容?情绪如何?(2)简介交响曲。

(3)分别欣赏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音乐片断,分析他们不同的特点。

(4)完整聆听作品,分辨作品三个部分之间的变化,进一步体会古典音乐的结构规整、风格庄重的特点。

5、音乐家故事: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

(1)聆听《月光奏鸣曲》片段,想一想:这首音乐的主奏乐器是什么?表现了什么意境?(2)老师讲述与《月光奏鸣曲》创作相关的小故事。

(3)完整聆听乐曲,思考:这首作品主题的旋律进行、力度、速度有什么特点?(4)师生交流总结:《月光奏鸣曲》和《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同为贝多芬作品,音乐情绪却截然不同,为什么?

6、课堂小结

7、布置预习:回去查找另一位著名的古典乐派音乐家——莫扎特的生平及代表作,准备下节课进行分享。

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导入】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预备:课间播放《小夜曲》

复习歌曲《英雄凯旋歌》和《哈利路亚》片段,回顾巴洛克音乐的风格特点,代表人物。列举其他欧洲音乐派别:古典乐派、浪漫乐派、民族乐派,引出本堂课要学习的另一音乐流派——古典乐派并简介古典乐派及代表人物贝多芬。介绍贝多芬的生平及《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

4、欣赏《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

(1)创设情景:生活中不同心情时敲门会怎么敲?(请同学分别击打拍子)

(2)初次欣赏:聆听乐曲几个不同片断,思考:乐曲表达了什么时候内容?情绪如何?(2)简介交响曲。

(3)分别欣赏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音乐片断,分析他们不同的特点。

(4)完整聆听作品,分辨作品三个部分之间的变化,进一步体会古典音乐的结构规整、风格庄重的特点。

5、音乐家故事: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

(1)聆听《月光奏鸣曲》片段,想一想:这首音乐的主奏乐器是什么?表现了什么意境?(2)老师讲述与《月光奏鸣曲》创作相关的小故事。

(3)完整聆听乐曲,思考:这首作品主题的旋律进行、力度、速度有什么特点?(4)师生交流总结:《月光奏鸣曲》和《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同为贝多芬作品,音乐情绪却截然不同,为什么?

6、课堂小结

7、布置预习:回去查找另一位著名的古典乐派音乐家——莫扎特的生平及代表作,准备下节课进行分享。

第二篇:《第五(命运)交响曲》教案

《第五(命运)交响曲》教案

教学内容:

1、感受与鉴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

2、拓展与延伸:贝多芬生平及其相关作品。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贝多芬所陈述的人类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意志和精神,体会伟人音乐家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增强自我的意志品质,完善自我的人格魅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欣赏、讨论、分析、归纳的方法,启发学生积极体验与感受,从而提高学生鉴赏交响音乐的能力。

3、知识与技能:(1)了解贝多芬生平。

(2)欣赏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理解第一乐章中两个主题在旋律、节奏、力度上的主要区别。

(3)能够唱、奏出两个主题部分旋律,并且培养学生独立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能够简单的区别主题之间的不同。

2、学生能够独立理解音乐作品所描述的情感和音乐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敲门游戏)请个别学生依次敲门后进入教室。

师:刚才进教室的时候你是怎么敲门的,你当时心里在想什么? 生:(略)

师:请大家听听,这是一个怎样的敲门声。师:这个“敲门声”同学们熟悉吗?(播放音乐)生:贝多芬《命运》中的主题。

师:这个主题有什么特点?同学们听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生:(略)师:这个动机就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最简短、最有力的一个主题。贝多芬曾经指着乐谱上的这个主题对他的朋友说:“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这也就是《第五交响曲》被称为《命运交响曲》的由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音乐巨人”贝多芬和他的《命运》交响曲。

二、走进近贝多芬(背景音乐《命运》)

1、师:同学们对贝多芬有所了解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知道他有哪些作品?

2、生(略)

3、播放视频《贝多芬》,介绍贝多芬生平以及他的代表作《命运》。

4、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贝多芬大事件年表”,用笔圈画出重要的年代、事件,看看贝多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了《命运》。

5、生:(略)

6、师:(总结)不幸的命运使贝多芬的热情和冲动达到顶峰,从而迸发出了与命运抗争的创作乐思。

三、聆听贝多芬

教师复习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1、引子:命运的主题动机。

音乐活动:请你来当指挥家,用各种不同的力度来表感受这个主题。

学生一:赋予最后一个音符特别的强度“弱弱弱│强 ─‖”,同学们一起敲击桌面。学生二:对第一个音特别强调,先声夺人“强弱弱│弱 ─‖”,同学们一起敲击桌面。学生三:四个音符同样给予最强音,如心脏有力的搏击声“强强强 │强 —‖”

2、呈示部:

(1)教师先让学生欣赏、模唱两个主题片断,让学生对两个主题风格有初步的了解。(2)音乐活动一:你听到了什么,请你用笔画下来。

A、用色块来表现命运的两个主题,第一主题坚强、有力,充满斗争性;第二主题是宁静柔和而富有幻想,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与憧憬。

B、用线条来表现旋律进行中强弱的变化,表现音乐的发展。(3)音乐活动二:请大家用口风琴来吹奏两个主题。

3、展开部:

以学生聆听、感受为主,教师适时讲解。

4、再现部: 师:最后的尾声是整个乐章发展的顶点,音乐的气势走向如何?象征着什么? 生:(略)

师:(总结)再现部基本上与呈式部相同,在第一乐章的结尾中,两个主题再次汇合,音乐的气势宏大,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心。

四、感悟贝多芬

师:谈谈欣赏完《第五(命运)交响曲》的深刻感受是什么?(从乐曲的主题中:获得了一个怎样的思想,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用这种思想怎样激励自己战胜困难?)生:(略)

五、教师总结

雄浑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叩击着你的心灵的时候,你也许想起了贝多芬这位音乐巨匠——他遭遇到命运沉重的打击,但他没有气馁,没有沉沦,而是抬起他那刚毅而又高贵的头,与命运抗争,把自己的整个生命献给了世界,那么无论是《田园交响曲》还是《欢乐颂》,我们似乎看到了贝多芬那可贵的人格魅力。我们是四肢健全的人,当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克服,贝多芬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让永不言败成为我们的格言,有勇气有信心战胜一切困难。

第三篇:贝多芬作品赏析之《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音乐鉴赏作业论文】

贝多芬作品赏析之《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姓名:陈建 学号:1005100110 学院:轻工与食品科学工程 班级:食品101 一乐曲概述

c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7号(Symphony No.5 in C minor, Op.67),又名命运交响曲(Fate Symphony),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完成于1805年至1808年初。此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此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

二.多芬生平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祖父是科隆选侯的宫廷歌手和乐长,父亲也是选侯的宫廷歌手。贝多芬的父亲竭力想把他培养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四岁时就强迫他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八岁公开表演。在管风琴师C.G.内费的指导下,贝多芬开始学习巴赫等德国大师的作品,使他真正认识了德国的民族音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1787年慈母病逝后,贝多芬进入了波恩有名望的F.V.布朗宁夫人家庭任音乐教师。在那里,他结识到许多思想进步、学识渊博的教授、文艺家和政府中的开明人士。他们谈论艺术、哲学和政治,使年青的贝多芬开始受到进步思潮的影响,初步树立起艺术要服务于善良、正义和人道主义的艺术观。十九岁时,他获准进波恩大学听课,攻读康德的哲学论著和古希腊文学,在那里接触到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思想,对他的世界观、艺术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792年,贝多芬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定居于维也纳,是年跟海顿学习作曲。1795年开始出版作品。1800年左右,贝多芬创作了《第一交响曲》,这是贝多芬的一部习作,是他九部交响曲中最古典化的一部。1802年,贝多芬创作了《第二交响曲》,从这部交响曲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正力图形成使自已的创作与所追求的崇高理想结合起来的创作倾向。

《第三交响曲》(英雄)的完成,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部1804年创作的作品,摆脱了海顿与莫扎特的影响,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是一大飞跃。这部作品吸取了法国革命音乐的音调,它与革命时代的感情相融合,奠定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英雄性、群众性风格和“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基本思路。

1802-1815年间,贝多芬虽受包括耳疾在内的各种精神上的打击,但他还是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第三交响曲到第八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及序曲、奏鸣曲等等,这些作品对以后欧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I 1815年以后,贝多芬完全失聪了,他变得孤僻、易怒,但并没有失去信心,他这时的音乐创作带上了深思的性质。伟大的《第九交响曲》的完成,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显示出贝多芬的艺术思想更深刻、更细致、更成熟。这部作品体现了贝多芬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全世界人民团结拥抱起来,像兄弟一样,经过艰苦的斗争,才能获得真正的欢乐”的理想。

贝多芬敬仰拿破仑,将这位英雄的业绩视为一种崇高的理想。他梦想着一个由胜利之神建立的英雄的共和国,而这个胜利之神便是法国的首席执政官------拿破仑·波拿巴。1804年,《第三(英雄)交响曲》完成。此时,巴黎却传来了“皇帝万岁!”的欢呼声,共和的美梦破灭了!贝多芬怒不可遏,他撕去了总谱的扉页,扔在地上,愤怒地说:“想不到他也只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逞其野心,践踏人类的一切权利,并要成为高居人上的暴君。”

三.创作背景

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已写过“海利根遗书”,他的耳聋已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塔·齐亚蒂伯爵小姐也因为门第原因离他而去,成了加伦堡伯爵夫人。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使贝多芬处于死亡的边缘。但是,贝多芬并没有因此而选择死亡。他在一封信里写道:“假使我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世界,这是不可想象的。”贝多芬在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展开了一次旺盛的创作高潮: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尚未写完,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已开始动笔。1807年《命运》完成并出版之前,活泼浪漫的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已在一年前上演,同场首演的还有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和为钢琴、合唱与乐队写的幻想曲。在此期间,完成的著名作品还有: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华尔斯坦)、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俄罗斯弦乐四重奏三部,贝多芬自己钟爱的唯一一部歌剧《菲黛里奥》和三种《莱奥诺拉序曲》,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也是世界小提琴经典作品),C大调弥撒曲。等等。所有这些作品都堪称是皇皇巨著,每一部后来都成为垂世之作。这是贝多芬留给全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品,它的结构严谨、完整,手法简练、明快,发展紧凑、均衡,主题形象鲜明、生动。作为一部英雄性交响曲来说,它的矛盾冲突、情绪对臵及紧张的戏剧性,比以前的作品更集中;更统一;更尖锐。各乐章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使全曲情绪激昂,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浑然一体的雄伟气魄,代表着贝多芬的艺术风格。有人曾经说过:“贝多芬就是在这部交响曲中成为巨人的。”

四.乐曲赏析

《第五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辉煌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

明亮的快板,2/4拍子、奏鸣曲式。这一乐章展示了一幅斗争的场面,音乐象征着人民的力量如洪流般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黑暗势力发起猛烈的冲击。乐曲一开始出现的强有力的富有动力性的四个音,也就是贝多芬称为“命运”敲门声的音型,这就是主部主题。这一主题是向前冲击的音乐形象,推动着乐曲不断发展,也在以后的各乐章中不断出现、发展。当各种乐器进行轮回模仿,相继掀起一次比一次紧张的浪潮之后,圆号奏出了一个命运动机的变体,它表达了一种必胜的信心。这是一个连接句,它从前面紧张、威严的音乐场面中,引出了富于歌唱性的第二主题,经过富于表现力的两小节休止后,随着命运动机的出现进入发展部,音乐又回到了不安的音调,艰苦激烈的斗争又开始了。这时的第一主题非常活跃,它无休止地反复,调性不断转换,力度不断加强,随后出现鲜明有力的号角般的第二主题。这两个主题用各种手法交替变化发展,如对比复调的手法、频繁的转调等等,增加了音乐的不稳定因素,使音乐更加丰富。最后,命运的动机又闯了进来,并以最强的音响不断重复,形成了发展部的戏剧性高潮,音乐直接进入再现部。再现部中,呈示部那种斗争的场面再度出现。然而,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并没有结束,在庞大的尾声中越来越激烈。这时,音乐发展的气势锐不可挡,鲜明的力度对比,紧张的和声发展,形成全乐章的最高潮。乐章结束时,第一主题动机那强烈的音响,进一步刻画了勇于挑战的英雄性格,显示了人民必定战胜黑暗势力的坚强信心。

第二乐章,有活力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

3/8拍子,双主题变奏曲式。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宏伟而又辉煌,同第一乐章形成了对比。它体现了人们的感情世界,战斗后的静思同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互相交错,最后转化为坚定的决心。乐曲开始时,在低音提琴拨弦伴奏下,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题,它深沉、安详、优美,蕴藏着深厚的力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接着,单簧管和大管奏出了具有战斗号召性的第二主题。这个主题的音调与第一主题很接近,并与法国革命时期的歌曲有音调上的联系。这是进行曲风格的英雄主题,它起初抒情而沉思,转入C大调由全乐队强奏后,成为一支雄伟的凯旋进行曲,充满着火热的朝气,鼓舞着人们永往直前。以后音乐的发展是这两个主题交替出现的六次不同的变奏。这六次变奏,贝多芬运用不同的节奏音型,调性转换、乐器变换等各种手法,表现出英雄在激烈斗争后的沉思和战胜黑暗的坚定信念,以及充满活力的激情。例如第一变奏以第一主题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把音乐变得起伏和激动不安。第二变奏以三十二分音符的连续出现,增强了动力性,表现出英雄战胜黑暗的坚定信念。最后一次变奏,像英雄的凯歌一般,具有豪迈的英雄气概和乐观情绪,这一乐章的尾声,对第一主题作了简单的展开,表现出从深思中获得力量,对未来的胜利充满信心。

第三乐章,谐谑曲:快板(Scherzo: Allegro)

C小调,快板,3/4拍子,谐谑曲。这个乐章用复三部曲式写成,在调性上,回到了动荡不安的情绪,像是艰苦的斗争还在继续,它是通向第四乐章的过渡和转换。主部由两个对比性主题构成,第一个主题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急速向上的旋律,有一种向前推进的力量,但又显得有些迟疑。另一个因素是这个基础上的应句,由一连串和弦组成,它沉着、抑制,又显出不安的情绪。这个主题陈述两次之后,圆号奏出一个非常活跃的、号角般的新主题,那熟悉的节奏,使我们一下子就能确认第一乐章的主题在这里以另一种形象出现了,它威严、稳健,具有进行曲的特征。中间部分以热烈的德奥民间舞曲为中心主题,由C小调转为明朗的C大调,音乐采用了复调赋格与主调和声的对比手法,情绪热烈而乐观,先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它与前面的音乐形成对比,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造成风起云涌之势,表现出人民的力量一浪高过一浪和越来越强的必胜信念。第三部分是动力性的再现部。第一部分的两个主题都用弱音奏出,进行再现和发展。定音鼓敲击的基本动机节奏型预示矛盾冲突在继续,这是在积蓄着准备最后冲刺的力量。接着,第一主题轻声出现,音乐自由向上伸展,乐队的音域不断扩大,力度由弱到强,调性色彩由暗到明,渐渐发展成为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响亮的和弦音导入光辉灿烂的最后乐章。

第四乐章,快板(Allegro)

快板4/4拍子,奏鸣曲式。规模宏大的第四乐章充满光明和无比欢乐的情绪,是欢呼胜利的热烈场面。乐章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开始,和弦饱满有力,旋律积极向前,由全乐队强奏。第二部分音乐的情绪与前部连贯,由圆号和木管乐器奏出,音色明亮而柔和,进行曲的节奏,情绪喜悦富于歌唱性。副部主题由弦乐器奏出,建立在G大调上。在接近高潮时,“命运”音型又插了进来,但它已不再刚毅强劲,倒像是对过去斗争的回忆,与第一乐章遥相呼应。再现部基本上重复了呈示部的音乐,新的力量稍有增添。这个新主题,像一股巨浪从英雄心底流出,自信、豪迈而勇往直前。庞大的尾声,响起了C大调光辉灿烂的凯旋进行曲,它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五.乐曲评论

第一乐章展示了一幅斗争的场面,音乐象征着人民的力量如洪流般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黑暗势力发起猛烈的冲击。乐曲一开始出现的强有力的富有动力性的四个音,也就是贝多芬称为“命运”敲门声的音型,这就是主部主题。这一主题是向前冲击的音乐形象,推动着乐曲不断发展,也在以后的各乐章中不断出现、发展。这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一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气势,展示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表达了贝多芬内心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当各种乐器进行轮回模仿,相继掀起一次比一次紧张的浪潮之后,圆号奏出了一个命运动机的变体,它表达了一种必胜的信心。这是一个连接句,它从前面紧张、威严的音乐场面中,引出了富于歌唱性的第二主题,这是一个抒情的旋律,温柔优美、明朗的音调与前面形成对比,它抒发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的情感。在这里,严峻的命运动机退居到低音声部并以伴随形式出现,使温柔的音乐里带有不安的色彩,推动音乐继续发展。乐曲最后在明朗的气氛中,以果断、热烈的音响结束了呈示部。最后,命运的动机又闯了进来,并以最强的音响不断重复,形成了发展部的戏剧性高潮,音乐直接进入再现部。再现部中,呈示部那种斗争的场面再度出现。乐章结束时,第一主题动机那强烈的音响,进一步刻画了勇于挑战的英雄性格,显示了人民必定战胜黑暗势力的坚强信心。

第二乐章,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宏伟而又辉煌,同第一乐章形成了对比。它体现了人们的感情世界,战斗后的静思同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互相交错,最后转化为坚定的决心。乐曲开始时,在低音提琴拨弦伴奏下,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题,它深沉、安详、优美,蕴藏着深厚的力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接着,单簧管和大管奏出了具有战斗号召性的第二主题。这个主题的音调与第一主题很接近,并与法国革命时期的歌曲有音调上的联系。这是进行曲风格的英雄主题,它起初抒情而沉思,转入C大调由全乐队强奏后,成为一支雄伟的凯旋进行曲,充满着火热的朝气,鼓舞着人们永往直前。以后音乐的发展是这两个主题交替出现的六次不同的变奏。这六次变奏,贝多芬运用不同的节奏音型,调性转换、乐器变换等各种手法,表现出英雄在激烈斗争后的沉思和战胜黑暗的坚定信念,以及充满活力的激情。例如第一变奏以第一主题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把音乐变得起伏和激动不安。第二变奏以三十二分音符的连续出现,增强了动力性,表现出英雄战胜黑暗的坚定信念。最后一次变奏,像英雄的凯歌一般,具有豪迈的英雄气概和乐观情绪,这一乐章的尾声,对第一主题作了简单的展开,表现出从深思中获得力量,对未来的胜利充满信心。

第三乐章用复三部曲式写成,在调性上,回到了动荡不安的情绪,像是艰苦的斗争还在继续两个不同气质的、尖锐对臵的主题轮番出现,表现了动荡不安及艰苦斗争的场面,而且每一次出现都越来越尖锐、复杂,富于戏剧性的效果。中间部分以热烈的德奥民间舞曲为中心主题,由C小调转为明朗的C大调,音乐采用了复调赋格与主调和声的对比手法,情绪热烈而乐观,先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它与前面的音乐形成对比,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造成风起云涌之势,表现出人民的力量一浪高过一浪和越来越强的必胜信念。第三部分是动力性的再现部。第一部分的两个主题都用弱音奏出,进行再现和发展。定音鼓敲击的基本动机节奏型预示矛盾冲突在继续,这是在积蓄着准备最后冲刺的力量。接着,第一主题轻声出现,音乐自由向上伸展,乐队的音域不断扩大,力度由弱到强,调性色彩由暗到明,渐渐发展成为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响亮的和弦音导入光辉灿烂的最后乐章。

规模宏大的第四乐章充满光明和无比欢乐的情绪,是欢呼胜利的热烈场面。乐章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开始,和弦饱满有力,旋律积极向前,由全乐队强奏。第二部分音乐的情绪与前部连贯,由圆号和木管乐器奏出,音色明亮而柔和,进行曲的节奏,情绪喜悦富于歌唱性。副部主题由弦乐器奏出,建立在G大调上。这是一支以三连音节奏为主,轻松而带有起伏的欢乐舞曲。在接近高潮时,“命运”音型又插了进来,但它已不再刚毅强劲,倒像是对过去斗争的回忆,与第一乐章遥相呼应。再现部基本上重复了呈示部的音乐,新的力量稍有增添。这个新主题,像一股巨浪从英雄心底流出,自信、豪迈而勇往直前。庞大的尾声,响起了C大调光辉灿烂的凯旋进行曲,它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 六,鉴赏总结

《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曲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恩格斯说过:“要是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么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作品也没听过。”

在第五交响曲里,贝多芬通过对人生光明的歌颂,表现出他自已的高贵人格。有评论家说贝多芬就是在这部交响曲上成为一个巨人的。恩格斯在书信里甚至说:“如果你还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那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也没听过。”恩格斯之所以用如此夸张的言辞形容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是因为在贝多芬的音乐里潜在着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把人类心灵深处隐藏很深的某种东西启发出来了,使这个蒙昧已久的东西被唤醒,成为人主宰自己命运的人格力量。

假如我们自己在人生之路上遇到某种苦难或是遭到命运的捉弄,那么就请去追寻一下贝多芬第五交响曲里展现的精神境界吧!这样一切都会变得微不足道的,人生的意义比我们身边的一切都伟大得多。这就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告诉我们的。

现在再把贝多芬创作第五交响曲时个人的遭际与音乐中凝聚的强大力量做一个对比,更可以显现出贝多芬开阔的心胸和高尚的人格。贝多芬自己的生活经历固然是产生他的音乐的基础,但是,贝多芬在创作中完全进人了忘我的境界。他善于观察人类灵魂的深处,善于体会人类的感情,而并不育于一己之私,因为他已经完全把自己交给了艺术。他说:“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仅仅为我的艺术和未完成的职责而活着。”他用自己的音乐给人类精神带来灿烂的阳光,也是他自己生命活力的表现,用心倾听他的音乐可以产生人性的内省,把人生的意义显现出来。19世纪浪漫派大师舒曼评论第五交响曲时说:“不论你听过多少遍,都会自然产生一种新的敬仰和感叹,只要世界上还有音乐在,它就会世世代代传下去。”

第四篇:《摇篮曲教案》初中音乐人音2011课标版八年级下册教案958

☆摇篮曲教案

教材分析

《摇篮曲》是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第16册第二单元《乐海泛舟》中的一首歌曲。勃拉姆斯的这首《摇篮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它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细腻地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这首歌曲虽为3/4拍,但作曲家巧妙地从第三拍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将节拍的舞曲化性格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而适于语义。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的,爸爸妈妈都曾抱着孩子或守护在孩子床边哼着摇篮曲,让孩子在幸福的歌声中甜甜地进入梦乡。可是现在的孩子有几个又知道幼时的自己是如此的幸福呢?有多少孩子又知道感激父母的疼爱呢?在此,我想通过欣赏不同的摇篮曲,让学生体验亲情,分享亲情艺术之美,懂得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摇篮曲》的演唱,体验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想象歌曲的意境,用轻柔的声音演唱好歌曲。

2、通过聆听各种类型的《摇篮曲》,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得出各类摇篮曲的特点。

3、通过学生的展示,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用轻柔声演唱《摇篮曲》并体会歌曲意境,感受伟大的母爱。教学难点:分析综合中外《摇篮曲》的异同

教学过程5.1 教学活动【活动】情境导入,酝酿感情

用多媒体播放几组幻灯片(母亲哄孩子入睡的图片),问:通过图片你联想到什么?(以此引入母亲、歌曲、摇篮曲)

【活动】聆听歌曲,感知情感

1、聆听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让学生初步感受经典音乐的魅力。

2、教师: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歌曲具有哪些情绪特点?(这是一首母亲哄宝宝入睡时唱的歌曲,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亲切祝福,情绪特点:舒缓的、亲切的、宁静的、甜美的)

3、教师范唱,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情绪,鼓励学生轻声模唱。

4、讲故事:1858年,勃拉姆斯在汉堡指挥女声合唱团时,与女歌唱家法柏夫人相识,她很喜欢演唱勃拉姆斯的歌曲。十年后――1868年,法柏夫人生了第二个男孩,作曲家闻讯后,决定写一首“摇篮曲”向她表示庆贺。于是,便从《德意志儿童绘画读本》一书中选取一首童谣并将其改编成歌词,创作出这首脍炙人口的《摇篮曲》.【活动】学唱歌曲,体验情感

1、教师弹奏旋律,学生小声跟唱。

2、请学生找出旋律中难唱的地方,大家一起交流与练习。(1)弱起小节(2)附点节奏(3)倚音

3、学生轻声朗读歌词,领会歌词大意。并请学生挑选歌词中描写的事物,构思出一幅温馨画面。(小宝贝、母亲、丁香、红玫瑰、天使、圣诞树等。)

4、结合画面复听音乐,并随音乐轻声跟唱。思考: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塑造了什么音乐形象?(像小船摇荡的感觉)

5、指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演唱歌曲。【活动】欣赏中外《摇篮曲》,总结摇篮曲的音乐体裁。

1、聆听舒伯特的《摇篮曲》。

2、播放多媒体录像:独具中国风味的东北民歌《摇篮曲》。

3、讨论:两首歌曲的不同点,你更喜欢哪一种?(前者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旋律舒展,大方。后者通过环境描述进行含蓄的表达,曲调极富中华民族特色。)

4、总结:中外摇篮曲这种音乐体裁的特点(多媒体展示):

1)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2)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3)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摆动的节奏。4)最常见节拍是6/8拍,其次是3/4拍、4/4拍。

【活动】表演讨论,升华情感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音乐表演,充分运用各种音乐形式表现歌曲。

1、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用本组最擅长的方式进行表演准备(如:歌唱、绘画、舞蹈、朗诵、律动、情景剧等)

2、分组准备,教师巡回指导

3、挑选好的小组进行展示

4、小结,并评选本节课优秀小组,给予奖励。

☆摇篮曲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摇篮曲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情境导入,酝酿感情

用多媒体播放几组幻灯片(母亲哄孩子入睡的图片),问:通过图片你联想到什么?(以此引入母亲、歌曲、摇篮曲)

【活动】聆听歌曲,感知情感

1、聆听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让学生初步感受经典音乐的魅力。

2、教师: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歌曲具有哪些情绪特点?(这是一首母亲哄宝宝入睡时唱的歌曲,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亲切祝福,情绪特点:舒缓的、亲切的、宁静的、甜美的)

3、教师范唱,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情绪,鼓励学生轻声模唱。

4、讲故事:1858年,勃拉姆斯在汉堡指挥女声合唱团时,与女歌唱家法柏夫人相识,她很喜欢演唱勃拉姆斯的歌曲。十年后――1868年,法柏夫人生了第二个男孩,作曲家闻讯后,决定写一首“摇篮曲”向她表示庆贺。于是,便从《德意志儿童绘画读本》一书中选取一首童谣并将其改编成歌词,创作出这首脍炙人口的《摇篮曲》.【活动】学唱歌曲,体验情感

1、教师弹奏旋律,学生小声跟唱。

2、请学生找出旋律中难唱的地方,大家一起交流与练习。(1)弱起小节(2)附点节奏(3)倚音

3、学生轻声朗读歌词,领会歌词大意。并请学生挑选歌词中描写的事物,构思出一幅温馨画面。(小宝贝、母亲、丁香、红玫瑰、天使、圣诞树等。)

4、结合画面复听音乐,并随音乐轻声跟唱。思考: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塑造了什么音乐形象?(像小船摇荡的感觉)

5、指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演唱歌曲。【活动】欣赏中外《摇篮曲》,总结摇篮曲的音乐体裁。

1、聆听舒伯特的《摇篮曲》。

2、播放多媒体录像:独具中国风味的东北民歌《摇篮曲》。

3、讨论:两首歌曲的不同点,你更喜欢哪一种?(前者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旋律舒展,大方。后者通过环境描述进行含蓄的表达,曲调极富中华民族特色。)

4、总结:中外摇篮曲这种音乐体裁的特点(多媒体展示):

1)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2)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3)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摆动的节奏。4)最常见节拍是6/8拍,其次是3/4拍、4/4拍。

【活动】表演讨论,升华情感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音乐表演,充分运用各种音乐形式表现歌曲。

1、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用本组最擅长的方式进行表演准备(如:歌唱、绘画、舞蹈、朗诵、律动、情景剧等)

2、分组准备,教师巡回指导

3、挑选好的小组进行展示

4、小结,并评选本节课优秀小组,给予奖励。

第五篇:人教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7 雷电颂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

2.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体会象征含义。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与思想。

2.体会象征含义,学习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课文的思想内容,象征含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端午节的由来你知道吗?——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一篇赞颂他的文章《雷电颂》。

二、作者介绍: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作者简介,教师作简要说明。

三、介绍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及全剧梗概:

1.请学生介绍作者情况。

2.教师说明《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3.教师介绍全剧内容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

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作者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独立不移”“坚贞不屈”“光明磊落”的崇高品质的塑造,撼动了进步人民的灵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多少爱国人士的共鸣。这段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屈原和雷电同化了,而郭沫若又和屈原同化了。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周恩来同志称赞说:“屈原并没有写过这样的诗词,也不能写出来,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也表达了蒋管区人民的愤恨之情,是向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控诉,好得很!”《屈原》的创作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暴政。《屈原》在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作最后终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四、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嵇 目卑目麋 污秽 犀利 迸射 播弄 肆虐 雷霆 踌躇 鞭挞 祈祷 忏悔 罪孽 拖泥带水

2.再读课文,概括全文表达的思想内容。

“雷电颂”这段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屈原和雷电同化了,而郭沫若又和屈原同化了。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周恩来同志称赞说:“屈原并没有写过这样的诗词,也不能写出来,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也表达了蒋管区人民的愤恨之情,是向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控诉,好得很!”《屈原》的创作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暴政。《屈原》在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作最后终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3.理清结构。

老师先介绍《屈原》第五幕的剧情和情节结构。

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以南后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对屈原恨之入骨,他们诬陷打击屈原还不够,还要欲除之而后快,暴露了他们铲除政治异己的凶残和毒辣。

第二部分:发展。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面对黑暗现实,诗人呼风唤雷,怒斥神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浩然正气。

第三部分:高潮。写婵娟之死。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婵娟替屈原喝下了毒酒,她为能代屈原而死感到高兴,突出展现了婵娟的高尚品格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

再让学生讨论本文的结构层次。小结: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五、细读研讨:

1.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后小结: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风雷电”的形象象征了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课文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手法,还有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方法。

例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这些语句,兼用拟人、呼告、排比;

“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运用比喻,热切地向往和赞美风、雷、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而“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等语句兼用反复、排比、反问,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

作用:直接有力地抒发了爱憎的感情,好像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往往能感人肺腑,撼动人心。句子本身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和节奏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六、拓展延伸:

1.在教师指导下课外阅读有关屈原及介绍的作品。如《楚辞》其中有名句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等。

2.阅读郭沫若的其他剧作。

下载《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教案》初中音乐人教2011课标版八年级下册教案31797word格式文档
下载《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教案》初中音乐人教2011课标版八年级下册教案31797.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