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寻梅教案》初中音乐人音2001课标版八年级15册教案33417

时间:2019-05-12 21:2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踏雪寻梅教案》初中音乐人音2001课标版八年级15册教案33417》,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踏雪寻梅教案》初中音乐人音2001课标版八年级15册教案33417》。

第一篇:《踏雪寻梅教案》初中音乐人音2001课标版八年级15册教案33417

踏雪寻梅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感受体验《踏雪寻梅》的音乐情绪,能够准确的词语阐述自己的对作品的理解。(2)通过一定的合唱知识了解二声部合唱,掌握顿音几号和力度记号。能用恰当的力度、速度、音色有表情的演唱二声部歌曲《踏雪寻梅》前半部分。(3)能用乐观的气息,轻快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引导学生分析《踏雪寻梅》的歌曲意境,加强歌曲的表现力。

(2)以“看”“听”“想”“唱”等实践活动形式,感受并表现音乐,尝试用各种打击乐器为歌曲配伴奏,以及加入一些简单动作(肢体语言)和其他手段,来表现歌曲的内容和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唱歌曲《踏雪寻梅》,感受冬天的意境美和音乐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学习梅花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

(2)通过欣赏梅花的图片,感受梅花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启迪学生以乐观的精神去对待自然和生活.学情分析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踏雪寻梅》是初中人音版八年级十五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以冬之韵为主题,这首歌曲一首简短而意境高雅的艺术歌曲。全歌为一段体,大调式,描绘了雪后天晴作者骑着驴儿伴随叮当作响的铃声,悠然自得地经过白雪覆盖的小桥,去寻找怒放的腊梅时愉快的心情。所以本节课在培养学生学习梅花的坚强不怕寒冷的性格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占有重要地位。

2、教学对象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最新的音乐流行信息。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音乐的热爱是盲目和狂热的,当今社会流行什么,他们就唱什么,并没有从音乐中感受到真正的内涵。所以我想通过学唱作品《踏雪寻梅》来唤醒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以积极的态度去体验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音乐家用不同手段描绘的冬天,而这首歌是很好诠释,会帮助学生以乐观的精神对待自然,对待生活。重点难点

1、准确的表现歌曲中的渐强、顿音、强拍弱起、六度音程和八度音程的音准。

2、注意二声部的和谐,统一以及二声部陪衬声部的把握。

教学过程4.1 教学活动【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小品《踏雪寻梅》,来点燃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引出主题。

师:同学们,一段搞笑的小品揭开了我们今天音乐课的序幕,视频中反复演唱的歌曲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唱得歌曲,名字叫《踏雪寻梅》。在这个即将踏入初冬的季节里,就和老师一同感受冬天的美景,一起去踏雪寻梅吧!

【讲授】具体授课过程

2、教师通过播放梅花的图片,并用诗化的语言在背景音乐的旋律中动情解说,让学生了解梅花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师:又是一年冬天,万物凋零,百花枯萎,只有梅花依然在风雪中傲然挺立,凌寒独开,幽香阵阵,给沉寂的冬天增添了一缕生机和色彩。古人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多少文人和墨客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描绘梅花,赞美梅花,有人喜欢梅花那娇美的花朵,有人喜欢梅花那清瘦的树枝,有人更喜欢梅花在月色黄昏下那一剪闲逸!今天就让我们用美妙的歌声来赞美歌颂梅花吧。

3、教师示范演奏歌曲《踏雪寻梅》,为下面学唱主题歌曲做好铺垫。首先老师给大家做个范唱,请大家带着两个问题去听。

(1)结合歌词和老师的演唱你会联想到怎么样的一副画面?(2)歌曲的情绪怎样?

4、通过发声练习、视唱曲谱和动情演唱《踏雪寻梅》的这首歌曲,感受作品的意境,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歌唱。

师:纠正学生唱的不准的地方,如第六小节的弱起小节和十五小节休止符两处难唱的位置。并要求学生在演唱中体会最喜欢的乐句,更好的动情演唱这首歌曲。师:这么一首富有诗情画意的歌曲到底是谁创作的呢? 学生课下搜集作者简介,课上来介绍作者黄自和刘雪庵。

5、通过对作者黄自的了解,更好的理解作品。

师“一首好的作品总要有低声部旋律的配合,正所谓红花总要有绿叶配,”低声的旋律在歌曲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就和老师一起来感受下低声部的旋律吧。

6、学唱歌曲的二声部,体会高低声部的色彩,通过师生共同互动表演唱作品把音乐课推向高潮。加入二声部演唱,教师和学生对唱,感受和声的效果。

7、拓展延伸,情感升华。让学生用不同的打击乐器感受歌曲的快乐情绪,深刻体会了雪后天晴作者骑着驴儿伴随叮当作响的铃声的快乐场景。

8、欣赏美国歌曲《铃儿响叮当》,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体会铃铛的声声作响的快乐场面,在这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本课。

踏雪寻梅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踏雪寻梅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小品《踏雪寻梅》,来点燃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引出主题。

师:同学们,一段搞笑的小品揭开了我们今天音乐课的序幕,视频中反复演唱的歌曲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唱得歌曲,名字叫《踏雪寻梅》。在这个即将踏入初冬的季节里,就和老师一同感受冬天的美景,一起去踏雪寻梅吧!

【讲授】具体授课过程

2、教师通过播放梅花的图片,并用诗化的语言在背景音乐的旋律中动情解说,让学生了解梅花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师:又是一年冬天,万物凋零,百花枯萎,只有梅花依然在风雪中傲然挺立,凌寒独开,幽香阵阵,给沉寂的冬天增添了一缕生机和色彩。古人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多少文人和墨客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描绘梅花,赞美梅花,有人喜欢梅花那娇美的花朵,有人喜欢梅花那清瘦的树枝,有人更喜欢梅花在月色黄昏下那一剪闲逸!今天就让我们用美妙的歌声来赞美歌颂梅花吧。

3、教师示范演奏歌曲《踏雪寻梅》,为下面学唱主题歌曲做好铺垫。首先老师给大家做个范唱,请大家带着两个问题去听。

(1)结合歌词和老师的演唱你会联想到怎么样的一副画面?(2)歌曲的情绪怎样?

4、通过发声练习、视唱曲谱和动情演唱《踏雪寻梅》的这首歌曲,感受作品的意境,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歌唱。

师:纠正学生唱的不准的地方,如第六小节的弱起小节和十五小节休止符两处难唱的位置。并要求学生在演唱中体会最喜欢的乐句,更好的动情演唱这首歌曲。师:这么一首富有诗情画意的歌曲到底是谁创作的呢? 学生课下搜集作者简介,课上来介绍作者黄自和刘雪庵。

5、通过对作者黄自的了解,更好的理解作品。

师“一首好的作品总要有低声部旋律的配合,正所谓红花总要有绿叶配,”低声的旋律在歌曲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就和老师一起来感受下低声部的旋律吧。

6、学唱歌曲的二声部,体会高低声部的色彩,通过师生共同互动表演唱作品把音乐课推向高潮。加入二声部演唱,教师和学生对唱,感受和声的效果。

7、拓展延伸,情感升华。让学生用不同的打击乐器感受歌曲的快乐情绪,深刻体会了雪后天晴作者骑着驴儿伴随叮当作响的铃声的快乐场景。

8、欣赏美国歌曲《铃儿响叮当》,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体会铃铛的声声作响的快乐场面,在这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本课。

第二篇:《踏雪寻梅教案》初中音乐人音2001课标版八年级15册教案33415

踏雪寻梅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和谐明快、自然圆润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

2、通过学唱歌曲《踏雪寻梅》,体会歌曲高雅的意境,品味歌曲风格的韵味,学习梅花的高贵品质。

3、了解作者黄自生平,感知其艺术歌曲的风格。学情分析初中阶段学生已初步具有感受和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教师应积极引导,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因此,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去感受音乐作品,并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重点难点

1、准确演唱歌曲旋律(注意休止符)及其情感的表达。

2、运用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的对比等表现手法来演绎歌曲。

3、尝试二声部合唱,注意各声部的和谐(注意速度、力度、情感的处理)。教学过程4.1 教学活动【导入】创设情境

一、教师演唱歌曲《梅花引》片段;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倾听,歌曲描绘了哪些景物?(梅花、白雪)通过音乐的描述在你的头脑中勾勒出一副画面,然后说与老师和同学们听!老师也画了一幅画,同学们想看看吗?从画中我们看到:洁白的雪花漫天飞舞,远山、房屋、树木、小桥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而梅花却在这静谧的世界里悄然绽放,散发着淡淡的幽香……“梅花欢喜漫天雪、梅香浸雪、雪色映梅、皑皑的白雪衬托着点点梅花,构成了这寒冬季节最美最雅的一段风景。”同学们,这景色美吗?(美)那面对着此情此景,大家想不想到画中去走一走、看一看呢?(嘘!)听!远处隐约传来“叮当”之声!原来有人已经迫不及待了,远远的骑驴而来,小毛驴的脖子上挂着两只小铃铛,不听“叮当”作响;猜想一下,他在做什们?原来古人有“踏雪寻梅”的雅趣,今天就让我们效仿古人,追随铃声去“踏雪”去“寻梅”,去感受一下“踏雪寻梅”的乐趣……(板书:踏雪寻梅)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歌曲“踏雪寻梅”

【讲授】感受歌曲、熟悉作者、作品

二、教师范唱、简单介绍作者、作品

1、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感受歌曲的节拍、歌曲描述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学生谈论并回答问题。

2、介绍歌曲《踏雪寻梅》的词曲作者

a、刘雪庵: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四川铜梁人;主要作品有《踏雪寻梅》《飘零的落花》《菊花黄》《枫桥夜泊》《红豆词》等。

b、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代表作品:《花非花》、《长恨歌》、《抗敌歌》、《旗正飘飘》、《玫瑰三愿》等五十余首。

【活动】学唱歌曲、演绎歌曲

三、学唱歌曲《踏雪寻梅》

(俗话说:东西好吃要亲口尝一尝;好听的歌曲要亲自唱一唱)

1、学生朗读歌曲(生僻字释义:霁:ji、雪后放晴;灞ba桥:有扶手的石拱桥)

2、问题:歌曲描写了怎样画面?(骑驴踏雪赏梅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兴奋喜悦、怡然自得、)

3、mf—p—mf力度符号的处理(用中弱的力度以叙事的口吻来演唱;力度变化要表现出来。)

4、“骑驴灞桥过”一句中“骑”字的处理(骑字的弱起、其前面的八分休止符可做换气)“骑”字要一带而过、强拍要落在“驴”上。这是歌曲的第一乐段,生动地抒发了作者骑驴赏梅的兴奋心情,而铃儿响叮当之声则形象地描绘了这一生动的场景。

5、四个“响叮当”处都有断音记号,要怎样处理?(学生讨论回答)(师):短促跳跃、力度渐强、表现驴儿由远而近的清脆铃声;同学们可以分成男女两组进行接唱,来体验一下演唱效果。

6、“好花采得瓶供养”是歌曲的高潮,力度要强、感叹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好”字之前的八分休止符的处理(可做深呼吸来处理此处)。

这是歌曲的第二乐段,用“叮当”之声生动地描绘了骑驴赏梅的情景,抒发了赏梅后得到满足的喜悦心情。

7、学生齐唱歌曲,重温歌曲,为歌曲打节奏(充分地运用自己的手和脚来配合,注意速度和力度的掌控)。

【活动】了解“踏雪寻梅”之典故

四、古人缘何“骑驴踏雪寻梅”这源于一个典故:

唐代大诗人孟浩然,自幼酷爱梅花,敬仰梅花的铮铮钢干,坚贞高洁的品质;后来她巧据官位,隐居山林,经常在大雪纷飞时节,骑驴在灞桥赏梅,寻找作诗的灵感;有诗为证:“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这也成为古代文人雅士淡泊名利、向往高洁生活的精神寄托,也演绎成千古佳话。

古代读书人善有读书意境,听乐吟诗、抚琴诵词、骑驴观景、采花赏心,这些确实与今人有别!现代人已经很少骑驴、听乐吟诗了,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有了更为开阔视野的条件,这是古人无法比拟的,我们要从歌曲中领悟和理解的就是古人这种特有的情韵意境……但是不管古人、今人都喜欢有自然的意境去陶冶情操,只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欣赏美和感受美的方式在发生着变化而已。

【活动】鼓励尝试、体验感受合唱的魅力

四、鼓励尝试、体验、感受合唱的魅力(何为二声部演唱:就是两个声部各自按各自的曲调演唱同一首歌,要求两个声部的声音要和谐、音要准;即:和为重、音为准)

1、学唱低声部旋律(通过聆听、教师范唱来学习低声部的旋律;教师纠错并加以校正)

2、尝试二声部演唱(分男女声部)

a、慢速练习、注意各声部音准、二声部的和谐。b、中速练习,注意歌曲情感的表达。

【活动】课堂拓展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古诗词融入音乐、画面中,即实现诗情、画意与音乐的韵律整合,也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意境!让学生既有了审美体验,开阔了视野,又拓展了知识……

【活动】课堂小结“雪映梅花是天景、踏雪寻梅是人趣”自古以来,古代人不为高山险阻,去追寻、踏访梅花;为的是寻找一种生活情趣,生活的美,这也是他们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同学也能够学到梅花不畏严寒、傲雪怒放的高贵品质。进而更加热爱自己生活……

踏雪寻梅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踏雪寻梅

一学时教学活动【导入】创设情境

一、教师演唱歌曲《梅花引》片段;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倾听,歌曲描绘了哪些景物?(梅花、白雪)通过音乐的描述在你的头脑中勾勒出一副画面,然后说与老师和同学们听!老师也画了一幅画,同学们想看看吗?从画中我们看到:洁白的雪花漫天飞舞,远山、房屋、树木、小桥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而梅花却在这静谧的世界里悄然绽放,散发着淡淡的幽香……“梅花欢喜漫天雪、梅香浸雪、雪色映梅、皑皑的白雪衬托着点点梅花,构成了这寒冬季节最美最雅的一段风景。”同学们,这景色美吗?(美)那面对着此情此景,大家想不想到画中去走一走、看一看呢?(嘘!)听!远处隐约传来“叮当”之声!原来有人已经迫不及待了,远远的骑驴而来,小毛驴的脖子上挂着两只小铃铛,不听“叮当”作响;猜想一下,他在做什们?原来古人有“踏雪寻梅”的雅趣,今天就让我们效仿古人,追随铃声去“踏雪”去“寻梅”,去感受一下“踏雪寻梅”的乐趣……(板书:踏雪寻梅)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歌曲“踏雪寻梅”

【讲授】感受歌曲、熟悉作者、作品

二、教师范唱、简单介绍作者、作品

1、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感受歌曲的节拍、歌曲描述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学生谈论并回答问题。

2、介绍歌曲《踏雪寻梅》的词曲作者

a、刘雪庵: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四川铜梁人;主要作品有《踏雪寻梅》《飘零的落花》《菊花黄》《枫桥夜泊》《红豆词》等。

b、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代表作品:《花非花》、《长恨歌》、《抗敌歌》、《旗正飘飘》、《玫瑰三愿》等五十余首。

【活动】学唱歌曲、演绎歌曲

三、学唱歌曲《踏雪寻梅》

(俗话说:东西好吃要亲口尝一尝;好听的歌曲要亲自唱一唱)

1、学生朗读歌曲(生僻字释义:霁:ji、雪后放晴;灞ba桥:有扶手的石拱桥)

2、问题:歌曲描写了怎样画面?(骑驴踏雪赏梅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兴奋喜悦、怡然自得、)

3、mf—p—mf力度符号的处理(用中弱的力度以叙事的口吻来演唱;力度变化要表现出来。)

4、“骑驴灞桥过”一句中“骑”字的处理(骑字的弱起、其前面的八分休止符可做换气)“骑”字要一带而过、强拍要落在“驴”上。这是歌曲的第一乐段,生动地抒发了作者骑驴赏梅的兴奋心情,而铃儿响叮当之声则形象地描绘了这一生动的场景。

5、四个“响叮当”处都有断音记号,要怎样处理?(学生讨论回答)(师):短促跳跃、力度渐强、表现驴儿由远而近的清脆铃声;同学们可以分成男女两组进行接唱,来体验一下演唱效果。

6、“好花采得瓶供养”是歌曲的高潮,力度要强、感叹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好”字之前的八分休止符的处理(可做深呼吸来处理此处)。

这是歌曲的第二乐段,用“叮当”之声生动地描绘了骑驴赏梅的情景,抒发了赏梅后得到满足的喜悦心情。

7、学生齐唱歌曲,重温歌曲,为歌曲打节奏(充分地运用自己的手和脚来配合,注意速度和力度的掌控)。

【活动】了解“踏雪寻梅”之典故

四、古人缘何“骑驴踏雪寻梅”这源于一个典故:

唐代大诗人孟浩然,自幼酷爱梅花,敬仰梅花的铮铮钢干,坚贞高洁的品质;后来她巧据官位,隐居山林,经常在大雪纷飞时节,骑驴在灞桥赏梅,寻找作诗的灵感;有诗为证:“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这也成为古代文人雅士淡泊名利、向往高洁生活的精神寄托,也演绎成千古佳话。

古代读书人善有读书意境,听乐吟诗、抚琴诵词、骑驴观景、采花赏心,这些确实与今人有别!现代人已经很少骑驴、听乐吟诗了,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有了更为开阔视野的条件,这是古人无法比拟的,我们要从歌曲中领悟和理解的就是古人这种特有的情韵意境……但是不管古人、今人都喜欢有自然的意境去陶冶情操,只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欣赏美和感受美的方式在发生着变化而已。

【活动】鼓励尝试、体验感受合唱的魅力

四、鼓励尝试、体验、感受合唱的魅力(何为二声部演唱:就是两个声部各自按各自的曲调演唱同一首歌,要求两个声部的声音要和谐、音要准;即:和为重、音为准)

1、学唱低声部旋律(通过聆听、教师范唱来学习低声部的旋律;教师纠错并加以校正)

2、尝试二声部演唱(分男女声部)

a、慢速练习、注意各声部音准、二声部的和谐。b、中速练习,注意歌曲情感的表达。

【活动】课堂拓展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古诗词融入音乐、画面中,即实现诗情、画意与音乐的韵律整合,也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意境!让学生既有了审美体验,开阔了视野,又拓展了知识……

【活动】课堂小结“雪映梅花是天景、踏雪寻梅是人趣”自古以来,古代人不为高山险阻,去追寻、踏访梅花;为的是寻找一种生活情趣,生活的美,这也是他们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同学也能够学到梅花不畏严寒、傲雪怒放的高贵品质。进而更加热爱自己生活……

第三篇:《回忆教案》初中音乐人音2011课标版八年级上册教案29548

☆回忆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音乐剧三要素以及其综合性的艺术特点。

2、学生能够利用所学自己创编小型音乐剧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有活力,思维活跃,认知水平、思考能力稍显成熟,需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变、逐渐深入引导的教学方法。

重点难点八年级学生不太擅于表演,需要找到激发他们表演兴趣的契合点.教学过程4.1 教学活动【导入】对比观察

一、放三段视频

1、话剧《四世同堂》

2、舞剧《天鹅湖》片段

3、音乐剧《贝隆夫人》片段

二、教师提问,引出音乐剧概念 【讲授】讲授新课

一、随片欣赏

1、欣赏《小偷猫》片段

2、教师提问

二、随片跳舞

1、欣赏《老好人猫》片段

2、教师提问

3、教授舞步

4、引导学生自己跳舞

三、随片演唱

1、欣赏“魅力猫”第一次演唱《回忆》

2、欣赏《回忆》第二次演唱

3、教师提问

4、随琴模唱

【活动】创编活动

一、欣赏春晚节目《笑一笑》

二、结合素材指导学生创编

三、学生表演

☆回忆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回忆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导入】对比观察

一、放三段视频

1、鹅湖》片段

3、音乐剧《贝隆夫人》片段

二、教师提问,引出音乐剧概念 【讲授】讲授新课

一、随片欣赏

1、欣赏《小偷猫》片段

2、教师提问

二、随片跳舞

1、欣赏《老好人猫》片段

2、教师提问

3、教授舞步

4、引导学生自己跳舞

三、随片演唱

1、欣赏“魅力猫”第一次演唱《回忆》

2、欣赏《回忆》第二次演唱

3、教师提问

4、随琴模唱

话剧《四世同堂》

2、舞剧《天

【活动】创编活动

一、欣赏春晚节目《笑一笑》

二、结合素材指导学生创编

三、学生表演

第四篇:《彩云追月教案》初中音乐人音2011课标版八年级上册教案3383

彩云追月教案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在演唱和欣赏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音乐深厚、丰富的意蕴之美。

2、知识与技能: 在掌握切分音节奏的同时能用舒缓的速度,平稳连贯、整体统一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彩云追月》的主旋律,并用简单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过程与方法:欣赏、演唱《彩云追月》,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意境,运用欣赏、比较、实践等方法体验悠扬舒展的旋律。

学情分析 《彩云追月》这首歌是根据民族管弦乐曲的意境和旋律填词而成,虽然整首乐曲音调并不是太高,但节奏还是很有难度的。农村学校的学生音乐理论基础差,所以先用一课时让学生对歌曲的意境、主旋律和节奏等有所掌握后,为后面的合唱教学奠定基础。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用舒缓的速度,平稳连贯、整体统一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主旋律。

2、教学难点:认识切分音节奏,并解决歌曲中切分音节奏的演唱,使学生更贴切地表达歌曲的情感。

教学方法讨论法、对比法、模唱法等。

教学准备钢琴、碰铃、双响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6.1 教学活动【导入】新课

师:自古以来,人们赋予月亮各种文化意义,同学们能说一说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文章诗赋和音乐吗?

生:嫦娥奔月的传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亮之上,十五的月亮等。

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配有歌曲《彩云追月》的月亮图片,请同学们结合歌词来体会歌曲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生:在清澈透明、幽静的月夜里,云月相逐、相映成趣的意境。

【讲授】学习歌曲

1、学习切分节奏:

1)找一找歌曲中的切分节奏。2)用切分节奏为歌曲伴奏。

2、学唱歌曲旋律: 1)学唱第一乐段

a教师唱学生默唱并划旋律线.b比较两条旋律线,分句学唱,师生接龙唱。

(旋律节奏相似,好像彩云与月亮在一问一答,互相倾诉。)2)学唱第二乐段

a听教师唱,学生划旋律线。

b跟琴分句模唱。要求:唱准附点、切分节奏 c跟琴完整模唱旋律。

3、学唱歌词: 1)听录音轻声唱 2)学唱第一乐段

教师范唱、学生跟琴唱、教师讲解启发情感、学生有感情的跟琴唱。3)学唱第二乐段

跟琴唱、讲解难点、练唱、出示多媒体幻灯片激发感情、有感情地练唱。

4、用舒缓的速度,平稳连贯、整体统一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

5、歌曲处理

1)纠正学生唱错的乐句。2)加上力度记号mpmf,设计演唱形式。【活动】了解作曲家任光及音乐背景,并欣赏钢琴独奏《彩云追月》

任光(1900—1941),生于浙江越剧之乡嵊县。1919年,赴法国留学作曲。归国后,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音乐活动中,创作了一批极有影响的抗日救亡歌曲与电影歌曲,代表作有《月亮月光光》《渔光曲》等40余首著名歌曲。

《彩云追月》原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因旋律优美又被改编成了一些民族乐器独奏、歌曲以及钢琴曲,下面老师就给同学们用钢琴演奏《彩云追月》,同学们听到了你们熟悉的旋律可以一起小声哼唱。

【练习】用简单乐器为歌曲伴奏

把碰铃、双响筒等简单打击乐器分给乐器组的同学们,在配合着声乐组和老师的钢琴。鼓励学生音乐创作,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潜质。此环节充分放手给学生,让学生用喜欢的形式来表现歌曲,充分感受不同形式的音乐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即兴创作的能力。

【作业】

结合歌曲《彩云追月》的意境,用画笔画一幅画。

彩云追月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彩云追月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导入】新课

师:自古以来,人们赋予月亮各种文化意义,同学们能说一说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文章诗赋和音乐吗?

生:嫦娥奔月的传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亮之上,十五的月亮等。

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配有歌曲《彩云追月》的月亮图片,请同学们结合歌词来体会歌曲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生:在清澈透明、幽静的月夜里,云月相逐、相映成趣的意境。

【讲授】学习歌曲

1、学习切分节奏:

1)找一找歌曲中的切分节奏。2)用切分节奏为歌曲伴奏。

2、学唱歌曲旋律: 1)学唱第一乐段

a教师唱学生默唱并划旋律线.b比较两条旋律线,分句学唱,师生接龙唱。

(旋律节奏相似,好像彩云与月亮在一问一答,互相倾诉。)2)学唱第二乐段

a听教师唱,学生划旋律线。

b跟琴分句模唱。要求:唱准附点、切分节奏 c跟琴完整模唱旋律。

3、学唱歌词: 1)听录音轻声唱 2)学唱第一乐段

教师范唱、学生跟琴唱、教师讲解启发情感、学生有感情的跟琴唱。3)学唱第二乐段

跟琴唱、讲解难点、练唱、出示多媒体幻灯片激发感情、有感情地练唱。

4、用舒缓的速度,平稳连贯、整体统一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

5、歌曲处理

1)纠正学生唱错的乐句。

2)加上力度记号mpmf,设计演唱形式。【活动】了解作曲家任光及音乐背景,并欣赏钢琴独奏《彩云追月》

任光(1900—1941),生于浙江越剧之乡嵊县。1919年,赴法国留学作曲。归国后,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音乐活动中,创作了一批极有影响的抗日救亡歌曲与电影歌曲,代表作有《月亮月光光》《渔光曲》等40余首著名歌曲。

《彩云追月》原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因旋律优美又被改编成了一些民族乐器独奏、歌曲以及钢琴曲,下面老师就给同学们用钢琴演奏《彩云追月》,同学们听到了你们熟悉的旋律可以一起小声哼唱。

【练习】用简单乐器为歌曲伴奏

把碰铃、双响筒等简单打击乐器分给乐器组的同学们,在配合着声乐组和老师的钢琴。鼓励学生音乐创作,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潜质。此环节充分放手给学生,让学生用喜欢的形式来表现歌曲,充分感受不同形式的音乐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即兴创作的能力。

【作业】

结合歌曲《彩云追月》的意境,用画笔画一幅画。

第五篇:《摇篮曲教案》初中音乐人音2011课标版八年级下册教案958

☆摇篮曲教案

教材分析

《摇篮曲》是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第16册第二单元《乐海泛舟》中的一首歌曲。勃拉姆斯的这首《摇篮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它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细腻地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这首歌曲虽为3/4拍,但作曲家巧妙地从第三拍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将节拍的舞曲化性格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而适于语义。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的,爸爸妈妈都曾抱着孩子或守护在孩子床边哼着摇篮曲,让孩子在幸福的歌声中甜甜地进入梦乡。可是现在的孩子有几个又知道幼时的自己是如此的幸福呢?有多少孩子又知道感激父母的疼爱呢?在此,我想通过欣赏不同的摇篮曲,让学生体验亲情,分享亲情艺术之美,懂得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摇篮曲》的演唱,体验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想象歌曲的意境,用轻柔的声音演唱好歌曲。

2、通过聆听各种类型的《摇篮曲》,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得出各类摇篮曲的特点。

3、通过学生的展示,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用轻柔声演唱《摇篮曲》并体会歌曲意境,感受伟大的母爱。教学难点:分析综合中外《摇篮曲》的异同

教学过程5.1 教学活动【活动】情境导入,酝酿感情

用多媒体播放几组幻灯片(母亲哄孩子入睡的图片),问:通过图片你联想到什么?(以此引入母亲、歌曲、摇篮曲)

【活动】聆听歌曲,感知情感

1、聆听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让学生初步感受经典音乐的魅力。

2、教师: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歌曲具有哪些情绪特点?(这是一首母亲哄宝宝入睡时唱的歌曲,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亲切祝福,情绪特点:舒缓的、亲切的、宁静的、甜美的)

3、教师范唱,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情绪,鼓励学生轻声模唱。

4、讲故事:1858年,勃拉姆斯在汉堡指挥女声合唱团时,与女歌唱家法柏夫人相识,她很喜欢演唱勃拉姆斯的歌曲。十年后――1868年,法柏夫人生了第二个男孩,作曲家闻讯后,决定写一首“摇篮曲”向她表示庆贺。于是,便从《德意志儿童绘画读本》一书中选取一首童谣并将其改编成歌词,创作出这首脍炙人口的《摇篮曲》.【活动】学唱歌曲,体验情感

1、教师弹奏旋律,学生小声跟唱。

2、请学生找出旋律中难唱的地方,大家一起交流与练习。(1)弱起小节(2)附点节奏(3)倚音

3、学生轻声朗读歌词,领会歌词大意。并请学生挑选歌词中描写的事物,构思出一幅温馨画面。(小宝贝、母亲、丁香、红玫瑰、天使、圣诞树等。)

4、结合画面复听音乐,并随音乐轻声跟唱。思考: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塑造了什么音乐形象?(像小船摇荡的感觉)

5、指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演唱歌曲。【活动】欣赏中外《摇篮曲》,总结摇篮曲的音乐体裁。

1、聆听舒伯特的《摇篮曲》。

2、播放多媒体录像:独具中国风味的东北民歌《摇篮曲》。

3、讨论:两首歌曲的不同点,你更喜欢哪一种?(前者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旋律舒展,大方。后者通过环境描述进行含蓄的表达,曲调极富中华民族特色。)

4、总结:中外摇篮曲这种音乐体裁的特点(多媒体展示):

1)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2)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3)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摆动的节奏。4)最常见节拍是6/8拍,其次是3/4拍、4/4拍。

【活动】表演讨论,升华情感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音乐表演,充分运用各种音乐形式表现歌曲。

1、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用本组最擅长的方式进行表演准备(如:歌唱、绘画、舞蹈、朗诵、律动、情景剧等)

2、分组准备,教师巡回指导

3、挑选好的小组进行展示

4、小结,并评选本节课优秀小组,给予奖励。

☆摇篮曲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摇篮曲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情境导入,酝酿感情

用多媒体播放几组幻灯片(母亲哄孩子入睡的图片),问:通过图片你联想到什么?(以此引入母亲、歌曲、摇篮曲)

【活动】聆听歌曲,感知情感

1、聆听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让学生初步感受经典音乐的魅力。

2、教师: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歌曲具有哪些情绪特点?(这是一首母亲哄宝宝入睡时唱的歌曲,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亲切祝福,情绪特点:舒缓的、亲切的、宁静的、甜美的)

3、教师范唱,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情绪,鼓励学生轻声模唱。

4、讲故事:1858年,勃拉姆斯在汉堡指挥女声合唱团时,与女歌唱家法柏夫人相识,她很喜欢演唱勃拉姆斯的歌曲。十年后――1868年,法柏夫人生了第二个男孩,作曲家闻讯后,决定写一首“摇篮曲”向她表示庆贺。于是,便从《德意志儿童绘画读本》一书中选取一首童谣并将其改编成歌词,创作出这首脍炙人口的《摇篮曲》.【活动】学唱歌曲,体验情感

1、教师弹奏旋律,学生小声跟唱。

2、请学生找出旋律中难唱的地方,大家一起交流与练习。(1)弱起小节(2)附点节奏(3)倚音

3、学生轻声朗读歌词,领会歌词大意。并请学生挑选歌词中描写的事物,构思出一幅温馨画面。(小宝贝、母亲、丁香、红玫瑰、天使、圣诞树等。)

4、结合画面复听音乐,并随音乐轻声跟唱。思考: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塑造了什么音乐形象?(像小船摇荡的感觉)

5、指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演唱歌曲。【活动】欣赏中外《摇篮曲》,总结摇篮曲的音乐体裁。

1、聆听舒伯特的《摇篮曲》。

2、播放多媒体录像:独具中国风味的东北民歌《摇篮曲》。

3、讨论:两首歌曲的不同点,你更喜欢哪一种?(前者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旋律舒展,大方。后者通过环境描述进行含蓄的表达,曲调极富中华民族特色。)

4、总结:中外摇篮曲这种音乐体裁的特点(多媒体展示):

1)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2)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3)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摆动的节奏。4)最常见节拍是6/8拍,其次是3/4拍、4/4拍。

【活动】表演讨论,升华情感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音乐表演,充分运用各种音乐形式表现歌曲。

1、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用本组最擅长的方式进行表演准备(如:歌唱、绘画、舞蹈、朗诵、律动、情景剧等)

2、分组准备,教师巡回指导

3、挑选好的小组进行展示

4、小结,并评选本节课优秀小组,给予奖励。

下载《踏雪寻梅教案》初中音乐人音2001课标版八年级15册教案33417word格式文档
下载《踏雪寻梅教案》初中音乐人音2001课标版八年级15册教案33417.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