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科学《雨下得有多大》-教学设计(xiexiebang推荐)
雨下得有多大
通州区纱场小学
张强
教学内容: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47~48页。教学目标:
1.知道降雨影响我们的生活。2.知道天气预报中雨的等级划分标准。
3.能够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并用来测量雨量的大小,知道用“毫米”表示雨量的大小。4.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教学重点:
了解雨下得大小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 :
能够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并测量降雨量。教具准备:
塑料瓶、胶带,剪刀、标尺、雨量器、课件。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个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河里看不见。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1.那么你们学过有关雨的古诗吗?如《春夜喜雨》、《春晓》。有没有比它大的雨? 2.下雨时,怎么知道雨下得有多大?(听雨声大小、屋檐滴水的大小、看叶子下垂的程度、看水花的大小。)3.你认为这种方法很科学、很准确吗?
4.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雨下得到底有多大呢?(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认识降雨量
1.谈话:天气预报中的播报员是怎样播报雨的?用降雨量表示。天空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地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单位是毫米(mm)。
2.提问:什么是降雨量?(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我们称为降雨量。)
3.提问:雨量的单位是什么呢?(雨量:毫米)4.谈话:那么雨量是用什么测出来的呢 ?
5.接着出示雨量器,告诉学生它们是专门用来测量雨量的仪器。引导学生观察雨量器。总结出雨量器组成的结构图。
三、探究雨量器的制作
1.先让学生说制作雨量器之前要准备些什么材料,先想想制作雨量器时的步骤,以及需要注意些什么?
2.播放制作雨量器的步骤。
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适时指导。4.展示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5.介绍几种简易的雨量器。
四、利用雨量器测降雨量
1.组织学生讨论使用方法。
(1)准备怎样使用雨量器?该注意些什么?
(2)量雨时应从哪儿开始读数?我们还必须做什么准备工作?(3)怎样读出雨量大小?(4)下次测量前怎么办?
(说明:有的瓶子底部不平,为了便于测量,每次量雨之前,要在量雨器里加水直到最低刻度。读数时要把雨量器放在平坦的桌面上,视线与水面保持水平。每次测量前都必须倒掉一些水,使水面与量雨器的最低刻度齐平)
2.师生到室外继续上课,教师模拟降雨,学生利用自制量雨器“量雨”。3.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4.学生汇报每组测量数据。
5.引导学生比较、发现不同,引发疑问:用用不同大小的雨量器量雨行吗?怎样才能行?
五、激励学生实际应用
1.谈话:有了雨量器,今后下雨时,你们就可以像气象工作者一样测测降雨量了!2.思考:在外面收集雨水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3.交流注意点:(1)应该把雨量器放在人少的地方,以免雨量器被碰倒;(2)应该把雨量
第二篇:《雨下得有多大》教学设计
4.雨下得有多大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用简易雨量筒来测量雨量。2.会制作简易的雨量筒。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科学知识:
1.知道雨量筒的结构和用途。
2.知道雨的大小是根据雨量来判断的。教学准备:
雨量筒的实物或模型、自制简易雨量筒的材料。一.教学导入
1.猜谜: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
2.指导学生看教材第23页导入部分的三幅图,提问:怎样判断雨的大小呢? 二.活动 测量雨量
1.出示实物或模型让学生观察,使他们了解其构造。2.明确:雨量筒是测量雨量的仪器。3.指导制作雨量筒。(1.)看图。
(2.)所需材料:大可乐瓶、剪刀、刻度尺等。(3.)讲解制作步骤。4.自制雨量筒。5.交流、评价。
6.教师教给学生测量雨量的方法。7.雨量等级表
(1.)明确:人们根据雨量的大小,制定了雨量等级表。(2.)学生熟悉雨量等级表的划分。
(3.)对照雨量等级表,确定所测雨量的等级。8.布置作业:下雨天用自制雨量筒测量雨量并填写教材第24页的记录表。三.指南车信箱 1.学生自由阅读。2.教师补充介绍。课后反思:
第三篇:《雨下得有多大》教学设计
《雨下得有多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47~48页。
教学目标:
1.知道降雨影响我们的生活。
2.知道天气预报中雨的等级划分标准。
3.能够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并用来测量雨量的大小,知道用“毫米”表示雨量的大小。
4.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雨下得大小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
能够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并测量降雨量。
教具准备:
塑料瓶、胶带,剪刀、标尺、雨量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个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河里看不见。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1.那么你们学过有关雨的古诗吗?如《春夜喜雨》、《春晓》。有没有比它大的雨?
2.下雨时,怎么知道雨下得有多大?(听雨声大小、屋檐滴水的大小、看叶子下垂的程度、看水花的大小。)3.你认为这种方法很科学、很准确吗?
4.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雨下得到底有多大呢?(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认识降雨量
1.谈话:天气预报中的播报员是怎样播报雨的?用降雨量表示。天空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地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单位是毫米(mm)。
2.提问:什么是降雨量?(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我们称为降雨量。)
3.提问:雨量的单位是什么呢?(雨量:毫米)4.谈话:那么雨量是用什么测出来的呢 ?
5.接着出示雨量器,告诉学生它们是专门用来测量雨量的仪器。引导学生观察雨量器。总结出雨量器组成的结构图。
三、探究雨量器的制作
1.先让学生说制作雨量器之前要准备些什么材料,先想想制作雨量器时的步骤,以及需要注意些什么?
2.播放制作雨量器的步骤。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适时指导。4.展示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5.介绍几种简易的雨量器。
四、利用雨量器测降雨量
1.组织学生讨论使用方法。
(1)准备怎样使用雨量器?该注意些什么?
(2)量雨时应从哪儿开始读数?我们还必须做什么准备工作?
(3)怎样读出雨量大小?(4)下次测量前怎么办?
(说明:有的瓶子底部不平,为了便于测量,每次量雨之前,要在量雨器里加水直到最低刻度。读数时要把雨量器放在平坦的桌面上,视线与水面保持水平。每次测量前都必须倒掉一些水,使水面与量雨器的最低刻度齐平)
2.教师模拟降雨,学生利用自制量雨器“量雨”。3.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4.学生汇报每组测量数据。
5.引导学生比较、发现不同,引发疑问:用不同大小的雨量器量雨行吗?怎样才能行?
五、激励学生实际应用
1.谈话:有了雨量器,今后下雨时,你们就可以像气象工作者一样测测降雨量了!
2.思考:在外面收集雨水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3.交流注意点:(1)应该把雨量器放在人少的地方,以免雨量器被碰倒;(2)应该把雨量器放到空旷的地方,不要被树和房子挡住(屋檐下可能会挡到雨水进入容器,还有当雨量太大时,打在水泥地上激起的水花,可能会溅入容器内,影响雨量的测量,所以摆在空旷的草地上搜集到的降雨量较准确。)(3)应该想办法把它固定住。
4.作业:请同学们坚持测量,并将结果记录在教材77页上。
六、认识降雨强度的划分
1.提问:你们知道天气预报报告的雨是怎样划分等级的吗?(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资料: 小雨:指24小时内雨量在0.1~10毫米之间,可淋湿衣服,泥土地面全湿,但无积水。中雨:指24小时内雨量在10~25毫米之间,可听到雨声,低洼地有少量积水。大雨:指24小时内雨量在25~50毫米之间,雨声激烈,在排水不良的地方积水不退,水沟流水很快。暴雨:指24小时内雨量在50~100毫米之间,大雨倾盆,马路立见积水。大暴雨:指24小时内雨量在100~200毫米之间,雨势凶猛,低洼处水深过膝。特大暴雨:指24小时内雨量超过200毫米,暴雨铺天盖地而来,常导致山洪暴发,大片农田甚至村庄被淹。)
2.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测量的时间都是相同的,即连续24小时;测量的降雨高度单位也是相同的,即毫米。)3.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出每种雨的降水高度。
七、认识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结合课件探讨:雨下得大小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对生产有什么影响? 小结:1.有利的方面:给植物提供必要的水分,缓解旱情,净化空气,保持空气的湿度。
2.不利的方面:交通不便,洪水泛滥,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危害人类生命安全和经济损失。
总之,雨下得大小会影响我们生产及生活的许多方面,关注天气预报可以使我们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了雨量器;学会了制作和使用雨量器;知道雨量等级的划分;了解了降雨量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板书设计:
雨下得有多大 雨量器
测量 降雨量 降水量影响人们生产、生活
第四篇:《雨下得有多大》教学反思
《雨下得有多大》是苏教版第四单元第三课,在本课的教学中,理解什么是降水,认识雨量器、学习制作雨量器方法,制作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学生知道雨量器的结构和作用,学会了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同时培养了学社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应对部分问题进行指导,教师应该提醒制作雨量器需要注意的问题,如选择的器材必须是上下口径一样大的,必须是透明的等。再讲到测量降水量,降水量分为不同的等级,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降水范围。
1、学生会把降水和降雨混淆,降雨只是降水的一种形式,需强调。制作雨量器时,器材的选择,学生一般没有上下口径一样的玻璃杯,那么可以用“近似圆柱的饮料瓶代替,降低难度。而且,雨量器的底部需要平整的,如果不平整可以在底部放些许水。刻度必须是从平整的地方开始量。杯子的口径对降水量的测量有没有影响,这点学生较难理解,还是自己讲解的不够清楚。
2、降雨量的6个等级的划分,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记住,需要多次反复记忆。学生容易将降水量的单位毫米与毫升混淆。雨量器的制作不算难,也可以让学生回家动手制作,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五篇: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15食物营养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食品包装上的有关说明,搜集食物营养的信息。
2.能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并进行简单分析。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2.能倾听家长的意见,共同制订营养合理的食谱。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
2.能说出日常的食品中主要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联系自己家庭中在食物营养方面遇到的问题,尝试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2.能举例说明“不挑食”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搜集食品标签及有关资料,并通过简单分析获得有关知识。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建议: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展示许多食物图片)学生回答。(苹果、香蕉、西红柿、香肠、鸡蛋、牛奶、面包等。)教师:看到这些食物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我都馋了,想大口大口把它们都吃掉。为什么?
二、探究
◆活动1:选择一日三餐的食物
大家交流一下你的早餐、午餐和晚餐。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们吃的食物中,有的一种食物可能会含有多种营养成分。
师:这些营养成分对我们身体都有哪些作用?它们都来自哪些食物? ◆活动2: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学生交流
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有哪些?
2.教师讲述:(展示课件)
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的支持。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水。(1)蛋白质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肌肉、内脏、血液、毛发的主要成分;人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都离不开蛋白质。在有必要的时候,蛋白质经分解还能为身体提供能量。所以说,蛋白质是生命物质。
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粮食、肉、乳、蛋、豆制品、蔬菜、花生„„(2)糖类
糖类的主要功能是供给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糖类可分为单糖、双糖、多糖三种。主要是指淀粉、蔗糖、葡萄糖这类能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的物质。一般来说,人体所需要的能量70%以上是由糖类氧化分解提供的。在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糖类常常80%以上,其中主要是淀粉,我们跑步、跳绳以及呼吸、消化等生命活动所要消耗的能量主要由糖类提供。
我们吃的粮食,如米、麦、玉米、高梁、甘薯等,其主要成分都是淀粉。(3)脂肪
脂肪俗称油脂。是储存在身体里的能源物质,我们的身体可以储存大量的脂肪。脂肪按来源可分为动物油脂和植物油脂两大类。脂肪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体的脂肪层能够缓冲外力冲击保护内脏器官,也能起到减少体内热量散失的作用。
富含脂肪的食物有植物油、动物油、肥肉(4)维生素
维生素也称维他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类有机物质。维生素是一个大家族,人们用字母给他们命名,有几十种之多。是人体维持正常代谢和机能所必须的一类低分子化合物。人体每日对维生素的需要量甚微,但如果缺乏,则可引起一类特殊的疾病,称为“维生素缺乏症”。因为维生素跟酶类一起参与
肌体的新陈代谢,能使肌体的机能得到有效的调节。
各种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5)矿物质
碘、盐中的钠等都是我们人体所需的矿物质,矿物质属于无机物,具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人体其实很多矿物质元素为酶的必需组分,可调节多种功能(如维持渗透压、氧气转运、肌肉收缩、神经系统完整性),也是身体组织和骼生长及维持所必需的。人类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钻、铜、氟、碘、铁、锌、铬、硒、锰等。大多数矿物质都广泛分布于各种食品中,可在平衡和多样化的膳食中得到充分补充。
食盐、各种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6)水
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人体水的含量约占体重的60%~70%。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不能离开水。例如:营养物质在消化过程中需要溶于水才能被人体吸收;身体里的废物也要溶解在水中才能排出体外。水一方面不断地随着食物和饮料进入人体,一方面又不断的随着废物排出体外,身体里的水常常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如果失去平衡,各种重量活动就会发生障碍甚至危及生命。我们的身体每天需要摄入2500mL的水。
小结:总之,食物中含有多种营养,我们要要全面了解,均衡营养。
三、总结
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有那些?
四、作业
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为自己的家人设计一份营养食谱。
(要求:营养食谱应该包括一日三餐;;根据家人的口味灵活设计;食物的量不能太少也不要过多!)
五、板书
15食物营养
蛋白质 糖类 脂肪、维生素
矿物质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