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教学实录(潘文彬)

时间:2019-05-13 21:4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钱学森》教学实录(潘文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钱学森》教学实录(潘文彬)》。

第一篇:《钱学森》教学实录(潘文彬)

《钱学森》课堂实录

执教: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潘文彬 学生:南化四小六(6)班 授课时间:2009.12.25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自己读,大声读

生: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师:读完了,你知道这里的“他”是谁? 生:他是钱学森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会写钱学森的名字吗?那就请你将他的名字端端正正地写在黑板上.生:(走向黑板)板书---钱学森

师:字写得不错,大家了解钱学森么?把你了解的说说看.生:他出生于1911年

师:哦,你知道他的出生。生:他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师:他的祖籍是浙江杭州

生:他为中国的“两弹一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师: 是的,我们来看一下,老师也查了资料。(课件出示图片)他就是钱学森,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文字。念

(课件出示:中国航天之父

中国导弹之父

火箭之王

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生:中国航天之父 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

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师: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今年的10月31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斯人已去,但音容犹在。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近这位伟人,再来呼唤一下这位伟人。念----生:钱学森(用“感动中国”给钱学森的颁奖词导入,再结合学生课前的了解,为学习人物奠定了基调:这是一位不重名利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斯人已去,但音容犹在”,更让学生急于走近这位伟人、了解这位伟人。)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生字新词都掌握了么?拿出本子,同学们,提笔就是练字时,注意写字的姿势,每个词语我只报一遍,请注意听。(生默写生字: 额头赴美留学

富裕 诚恳 贡献)

师:听写好了,请打开语文书对照批改,同桌交换一下。批改的时候注意两点:第一、看他的字写得对不对,第二、看他的字写得漂不漂亮,把你认为写得漂亮的字用圈圈起来。明白没有?

(生交换批改听写本)

(这个环节在潘特的课堂中经常出现。虽然不“热闹”,但是很实效。我相信潘特平时也是这么培养他的学生的。生字词在课内就要学会,“只报一遍”学生必须专心听;互批关注正确与美观,对生字的基本要求很明确。这个方法值得中高年级老师学习。)

师:好,同学们看黑板,我感觉我们南化四小的学生字写得非常漂亮,不过大家在默写字词的时候有两个字写得有点问题,请看黑板(板书----裕)师:这个字,右边是什么偏旁? 生:衣字旁

师:其实这个字非常有意思,有意思在什么地方,左边是---(衣服),右边----稻谷,想到了什么?想到那个成语? 生:丰衣足食

师:是啊,有衣服穿有粮食吃,丰衣足食了就----(富裕了),富裕什么意思知道吗?谁来说说看?

生:就是生活很美好,丰衣足食。(“裕”的教学很精彩,丰衣足食,既记住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巧妙自然。)

师:好的,大家翻开课后生字表,把你刚才在写时写错了或者写得不好看的生字再好好地描一遍。

提示:有选择地描写,尤其是听写错的或者是难写的描一描。(生描写生字)

师:文章读了没有?能把文章读通顺吗? 生:能

师:很好,就要这样有自信。这篇文章共有七个自然段,你最有把握读好的是哪一段,或是你最喜欢读哪一段,等会就请你读这段。自己先看看。(生自由默读课文)

师:谁第一个站起来读?这个男孩子,你读哪一段? 生:第一段,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他读得这么样?好在哪里? 生:好,很有感情

师:正确流利,很有感情。读得确实不错。还有谁来读? 生:第一自然段

师:你为什么也想读第一自然段?他都读过了,你为什么还想读? 生:因为第一自然段写出了钱学森十分急切的感觉。(生读第一小节)

师:你叫什么名字?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不错

师:的确,读得很好,确实读得不错,还有谁想读读?你举手了你来读。生:我想读第五自然段(生读课文第五段)师:你有什么要说的?

生:我觉得这一段体现了钱学森非常有知识,连美国等国家都非常想要他。

师:好的,这篇文章共七段,刚才读了两个自然段,其他自然段还有没有同学想读的? 这个女孩子你来读,你是中间第一个举手的。老师要表扬你。生:我想读第七自然段。(生读第七自然段)

师:说说看你为什么读这段?

生:因为这段写了钱学森从美国回来后为祖国作出的卓越贡献。师:其他同学呢?书都不想读了? 生:我想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说说看你 为什么想把这段读给大家听?

生:因为钱学森尽管在美国待遇优厚,看他还是想回国,说明他十分有爱国情怀。师:恩,有没有想读的了?最后一次机会,给这个女同学 生: 我想读第四自然段 师:有没有想说的?

生:我觉得这一段体现了钱学森的十分爱国情怀。(我发现潘特在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时有两个特点: 1.你想读哪一段,说说为什么想读这一段?这其实是训练学生概括段意和理解关键词句的能力,但是老师却不露痕迹。

2.读过之后说说自己读得怎么样。我们常常采用的是读书后互评,殊不知自评能力也很重要。在自评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

师:看来我们六(6)班的同学真的不一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读得通顺,说明你们预习得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其实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看到这个题目你就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 生:钱学森

师:写钱学森这个人的,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对于写人的文章我们已经不陌生了,这册书上,我们已经学过了?翻到目录 生:郑成功

师:是的,郑成功就是写人的,还写了什么? 生:船长、詹天佑、霍金 师:写人的文章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并不陌生了,写人的文章都有一些相似之处,你们知道吗? 生:通过发生的事情来表现这个人物的特点。师:你们说钱学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呢? 生:写钱学森急切回国要为祖国作贡献。师:好的,再请人来说说。

生:钱学森急切希望回到祖国为祖国做出贡献。

师:就是讲钱学森回国这件事,也就是前面颁奖词中的“五年归国”这件事。写人的文章还有一些相似的地方,除了通过事,生: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

师:这是其一

生:还有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背景,周围人物的具体形象来反映性格 师:这是写人的文章,在写事的时候要把人物在这件事当中的言行举止和心理作一番细致的描写,下面请大家浏览这篇文章,看看这篇文章在写事的时候写了钱学森的什么?可以用笔画一画

师:发现了没有?

生:写到了钱学森的想法和语言

师:你说了两点,第一写了他的想法,第二是语言。师:你们在这一篇文章中,你觉得我们要抓住什么对于了解钱学森这个人是很重要的?发现了没有?

生:我觉得要抓住语言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应该抓住钱学森为国家作的贡献来体会,师:也就是文中的哪个部分? 生:第七自然段

师:现在有两个观点,你认同哪一个? 生:我都不赞同,我觉得一个抓住钱学森急切想回国的心理来体会 师:在这个事当中,三个观点,你再来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钱学森不受诱惑,急切想回到祖国,感谢自己的祖国。生:我觉得应该抓住人物的语言。

师:你也觉得应该是抓住人物的语言,你们到底是哪个观点,请你再将课文浏览一遍。师:你还坚持你的观点吗? 生:坚持,因为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出钱学森的爱国情怀。

师:其他同学呢?有句话说言为心声。语言往往最能够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看看这篇文章有几次写到了钱学森的语言?

(从同类型的课文中发现写人物的文章的特点,再归纳出了解人物应该抓住人物的哪些方面,这对高年级学生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生:本文一共两次写到了钱学森说话。师:哪里?读出来 生:读第一次语言

师:这是 第一次,第二次请你来读

师:老师把这两段话打在了大屏幕上,下面就请你们静下心想着两句话,看看这两段话中,哪里给你的触动最深,你可以联系上下文来思考,请简要地写写。(生思考)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通过钱学森所说的第二句话,我体会到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他急切想回国的愿望 师:你读出了两点,第一是他的爱国情怀,第二是他急切想回国的愿望,其他同学呢? 生:祖国现在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儿女们„„

师:大家注意,祖国现在很穷需要我们大家,这个“我们”是指?联系 生:祖国的儿女们

师:这段话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对谁说的? 生:在美国时对留学生们说的。师:这里的我们包括? 生:他自己也包括留学生们 师:他的这段话仅仅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和自己的爱国情怀吗?大家注意一下钱学森说话时的态度

生:很诚恳

师:这是一个生字新词,这是什么意思啊,“诚”能组个词么?在这里组什么词最恰当? 生:真诚 师:“恳”呢? 生:恳求

师:这里“恳求”恰当么?还可以组什么词? 生:恳切

师:那么“诚恳”是什么意思?你把刚才两个词联系一下 生:真诚而有恳切的意思 师:对谁说的? 生:留学生

师:那你读出什么来了?他的这番话中还有什么意味在里面? 生:钱学森也希望留学生跟他一起回国创造祖国的美好未来 师:哪些词给你触动最大? 生:祖国儿女

师:祖国现在这么穷,我们应该----生:回去帮忙

师:所以钱学森说这段话的态度才这么诚恳,谁来把这段话读读 生读文

师:剩下的还有什么地方给你触动很大?

生:我从第一段话中明白了钱学森想为祖国多做点事情 师:你从哪里感受的? 生:我现在所作的一切都在做准备„„ 师:他说这段话时,身在什么地方? 生:美国

师:你来读读这段话

师:大家想想看,钱学森身在美国,其实他始终没有忘记什么? 生: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师:所以他一开始说—

生:我是个中国人我现在所作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师:所以尽管美国的---生:享受优厚待遇和好的工作条件,但他还是想回到祖国为祖国做贡献 师:这两段话道出了什么?

生:道出了钱学森的爱国的强烈情感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两段话 生读文

师:在读的时候,同学们都关注了第一段话的人称是什么(我)?第二段话是(我们)? 这个变化你读出什么味道出来没有?我-----我们。生:钱学森一开始想用自己的爱国情怀去感动留学生,想让他们跟他一起回国为祖国做贡献 师:说的很好,读书就要善于捕捉文章中的变化,这两段话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钱学森这个人很重要,文章内容我们都能看得懂,形式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就是秘密。

(同样是对钱学森的语言描写,从“我”到“我们”人称的变化绝非随意写就。潘特抓住这个变化引导学生去感悟,让钱学森心系祖国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逐渐丰满。)师:我想这篇文章和我们前面学过的写人的文章一定有不一样的地方。特别是在表达形式上有不一样的地方,或是表达顺序上有不一样的地方,看你们能不能发现这个不一样。生:倒叙的方法。

师:对这样的发现你有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要放到前面来?

师:这段写的很精彩。自己读一读。(生自由读)读完这段有什么话想说没有? 生:他很爱国,很想早点回国。师:从哪里看出? 生:劈波斩浪

师:放在第一段好在哪里? 生:能够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生:可以反衬出回国的艰辛和漫长。

师:这时候他能回国了,他的心情怎样?从哪里能看出来? 生: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而是„„

师:你们发现了没有?这段话很有意思。齐读。师:你觉得哪个地方有意思?为什么说火箭的舱壁呢?为什么不是火车或飞机? 生:因为钱学森是造火箭的。

师:看来我们写文章时,遣词造句时还是挺有讲究的。再次齐读。现在你明白为什么把这节放到第一小节了吗?

(潘特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是倒叙的写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更重要的是,发现了还要明白这么安排的妙处。由“火箭的舱壁”引导学生写文章时要学会遣词造句。这种不留痕迹的写作方法的指导与阅读教学的结合是如此紧密。)

师:还有什么不一样?这篇文章除了写到钱学森之外还写到什么?还有什么? 生:写到了美国高级将领,和其他留学生说的话。师:为什么要写这些话?指名读。

注意美国将领说话时的语气,是什么标点?再指名读。你这样读想表达什么意思? 生:回国对中国科技推进作用很大。师:五个师是多少人?你读出什么来了? 生:钱学森作用很大。

师:文中写他说的这番话是什么意思? 生:衬托出钱的作用巨大。师:再次齐读美国将领的话。

正是因为钱学森的作用巨大,所以从此之后,钱学森被美国政府软禁了五年,失去了自由,他是被当做战犯驱逐出美国的。所以他回国时才会感慨万千,十分激动。指名读。

师:所以想到前方就是——引读。他多么希望能够早一点投入到建设祖国中去啊!他是怎么对留学生说的。

指名读钱对留学生说的那番话。为什么写留学生说的那番话。

生:能够衬托出钱回国的态度很坚决。

师:这就是与其他写人的文章不同的地方。不仅写到钱的话,还写到了将领的话,留学生的话。

再读对钱评价的话。你觉得对钱的评价怎样? 生:评价很高。

师:文章重点写的是哪段话?贡献大不大?卓越的贡献靠的是什么?

生:丰富的才学,在美国做的充分的准备,积累的经验,强烈的爱国情怀„„ 再读评价一段话。

(潘特在整节课中,先是引导学生发现写人文章的共性,再去发现“这一篇”的个性,在阅读指导中不时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既帮助学生理解了钱学森这个人物形象,又让学生在朗读中关注了文本的遣词造句,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师:最后我想再让同学们读一读钱学森的名字,这时候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生:你虽然去世了,但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钱学森,但对他的了解才刚刚开始。请课后继续了解,走近他。

(对于钱学森,学完课文后再去阅读很有必要。不过,怎样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根据以往经验,这样的作业往往会流于形式。钱学森的资料浩如烟海,如果老师能推荐几篇具体的文章,比如钱学森青年时期的某个故事,钱学森获得2007感动中国人物的相关报道,2009年11月6日钱学森追悼会的悼词等„„如果给出具体的篇目让学生阅读,之后再找个合适的时候交流一下,往往会更实在一些。一点想法,潘特看了请多批评。)红色批注为一家之言,未必正确。

潘特印象:

多次聆听潘特上课,印象深刻的有《孔子游春》、《生命的林子》、《莫泊桑拜师》等,还听过潘特一些关于习作教学的讲座。虽然鲜有交流的机会,但是从潘特的课堂与文章中能够感受到他的朴实、务实、严谨、勤奋。这次潘特来我校传经送宝,深表感谢!

第二篇:钱学森教学实录

《钱学森》课堂教学实录

郑美玲

师:上课!生:起立!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认真地写下这样一个名字:钱学森(板书:钱学森)

师:大声地读出这个名字!生:钱学森

师:钱学森是谁?你说

生:钱学森是中国伟大的科学家。师:是的。

生:钱学森是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师:你知道?

生:钱学森是中国导弹之父。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是钱学森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课前我们已经根据自学导航的内容预习了课文,生字都会读了吗?

生:会了。

师:好,看(课件出示生字词),谁来读? 好,后边这位女同学。

生:前额

富裕

诚恳

贡献

袒露 师:很棒!再读,你吧

生:前额

富裕

诚恳

贡献

袒露 师:好极了!一起读——

生:前额

富裕

诚恳

贡献

袒露

师:好,接着看,谁认识? 这个男同学,请你——

生:赴美留学

魂牵梦绕

劈波斩浪

运载火箭

屈指一算 师:这里面呀有一个多音字,平时老师告诉过你,遇到多音字的时候一定要干什么?

生:查字典。

师:对,根据它的意思来选择读音。谁查过? 师:这个男孩子,你来说

生:zǎi,读记载(zǎi);zài , 读装载(zài)

师:你的意思是当它作“记载”讲时读zǎi,当它作“运载”意思讲的时候就读zài。嗯,老师也查了,大家看(课件出示):当它作“年、记载”讲的时候读

生:zǎi 师:当它作“装载、充满、又”意思讲的时候就读zài。那在今天这个词语中就读

生:运载(zài)火箭 师:没错。一起来读——

生:赴美留学

魂牵梦绕

劈波斩浪

运载火箭

屈指一算 师:这些红字呀是本课的生字,你认为在写的时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一个字?那个女同学,请你说。

生:裕,富裕的裕字是衣字旁,不要落了一个点

师:对,衣字旁可是两个点。怎么来记住这个字?你看看这个字很有趣,请你想个办法记住它。

生:大家都说丰衣足食人就富裕了,左边是个衣字旁就是丰衣,右边是个谷,谷是粮食的意思,也就是足食。丰衣足食人就富裕了。

师:你太聪明了!你看看这个同学把它的字形和字义结合起来记 2 忆,就把这个字很简单地记住了。来,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把这个字写一下。(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写“裕”字)

师:左边是个衣字旁,注意衣字旁是两个点,右边一个谷,有衣服穿,有粮食吃,丰衣足食了就是

生:富裕

师:你还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一个字呢?这个男同学,请你讲。生:贡献的“贡”。贡献的贡上面的工要写得扁,工的第二道横要写得长,下面的贝不要写成捺要写成点。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来,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一下这个字。(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写“贡”字)上边的工啊写得比较扁一些,而且第二道横要写得特别特别得

生:长

师: 好,下边是个贝。这个贝呀注意最后一笔是个点。来,在写字纸上把这两个字写一写。注意写字姿势。

师:看来,生字我们掌握得不错。预习的时候你通过读课文了解到钱学森是个怎样的人?

生:钱学森是一个爱国的人。

师:哦,他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老师把你说的写下来。(板书:爱国)

师:同学们,作者主要抓住钱学森的什么进行描写让我们一读就感受到它的爱国啦?

生:语言

师:没错,语言描写呀是本文的写作特色(板书:语言)。这节课呀我们重点就要来品读人物的语言。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划出课文当中钱学森说的话,用心读读看,这些话表达了钱学森怎样的思想感情?

开始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师:好,谁来说说,你划了哪里?

生: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师:(课件出示钱学森说的话)同学们都来看这段话,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段话的呢?再来读读第二自然段,读读看,它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

师:来,先和同位说一说,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好,谁来说?

生:他是在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下说的。

师:是的,我们来看一下,你能想象到钱学森在当时享受着怎样优厚的待遇吗?

生:穿的吃的都不用愁。

师:嗯,丰衣足食,这是没问题的。生:有一栋豪华的房子。师:对,他住的是别墅。

生:去哪里都有专车接送。

师:对,他有专车的。

师:我们来看(课件出示钱学森的资料),谁来读一读?好,这个男同学,请你读——

生:钱学森当时在美国的年薪大约是12万元人民币,研究所为 他配备了一栋别墅,有专职的司机。实验室世界一流,研究资金无限支持,每研究一个新项目就会获得1.5万元的奖金。

师:这就是钱学森当时所享受到的优厚的待遇。可是同学们,当时我们的中国是一个什么现状?书中有描写,谁找出来读一读。

生: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

师:是的。同学们,当时我们的中国呀几乎是一片废墟,就连我们最高国家领导人主席的年薪也就是一万元。同学们看,一万,十二万,多大的差距啊!而且大家知道这十二万元人民币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多少钱吗?

你猜。

生:几百万甚至几亿元人民币。

师:没有那么多。但是相当于几百万甚至更多。同学们,就在这样的现实面前,钱学森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生:回到祖国,建设祖国。

师:是的。钱学森还在什么情况下提出了回国?

生:他还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时说的。

师:是的。大家知道冯·卡门教授是个怎样的人吗?那个女同学,请你说。

生:冯·卡门是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师:没错。

生:冯·卡门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师:是的。大家看,这就是冯·卡门(出示冯·卡门的有关资料),自己读一读。

生:冯•卡门是航空和航天领域最杰出的一位元老,是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工程学家,被誉为“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

师:什么是最杰出、最伟大? 生:无人能比。

师:是的。那怎么样就是科学奇才? 生:没有人能超过他。

师:他是科学事业方面的 生:天才

师:对,少有的天才。

同学们看,钱学森当时呀在事业上就有着这样的条件,你说他将来的发展会怎么样?

生:步冯·卡门的后尘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师:没错,成为当时世界顶尖级的科学家那是没问题的。大家看,就在这样的工作条件下,就在这样富裕的生活条件下,钱学森选择

生:回国。

师:为什么?他心里到底怎么想的?

生: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为中国效力是理所应当的。生:因为他想的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想着祖国和人民。师: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怀呀!他还怎么想?

生:他还想:祖国现在比较穷,如果他回到祖国就一定使祖国走向繁荣富强。

师:他对祖国的这份感情我们可以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那就是

生:魂牵梦绕

师: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把这个词语写下来。(板书:魂牵梦绕)师:谁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你来试试

生:“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师:他还怎么想的?

生:他还想:我是中国人,我当初来美国的时候是来学技术的,为的是回到祖国为祖国效力。

师:是的,我是——中国人。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呀,却饱含着他对祖国深深的爱。我们一起来读。

我是中国人,读——

生:“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师:同学们,你看,他在富裕的生活面前,在优越的工作条件面前,他选择了

生:回国

师:这不正是孟子所说到的 生:富贵不淫(课件出示孟子的话)师:对,富贵不淫吗?!

师:钱学森还说了什么话?后边那个女同学,请你说。生:“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课件出示本段话)

师:同学们,根据刚才我们学到的读书方法,结合钱学森说话的背景来读一读他说的话呀你的感受就会更深刻(板书:背景)。

来,快来看一看,钱学森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段话的? 生:在中秋之夜和中国留学生一起说的。师:能读一读吗?

生: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

师:是留学生在劝他的时候他这样说的,是吧?你现在就是留学生,你来劝劝钱学森吧。

生: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

师:钱学森,你怎么说?怎么想?

生:“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呀,钱学森说的这字字句句无不让我们感动,你再来读读看,他说的哪一些词语深深地打动了你,用笔划下来。师:和同位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谁来说?这个男同学,请你

生:我从“应当”体会到钱学森觉得回国为国家搞科学研究是理所当然的。

师:你看,这是多么让人敬佩的境界呀!能不能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生:“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师:好,谁接着谈?

生:我从“日夜盼望”体会到钱学森日日夜夜都想念着祖国。师:日思夜想,这就是 生:魂牵梦绕 师:好,接着谈

生:我从“终于”体会到钱学森很早就期盼回国,期盼祖国从黑暗走向光明。

师:这可是一个海外学子多年的期盼呀!能不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师:谁还接着谈?

生:我补充,我从“日夜盼望”中体会到钱学森不只是一夜两夜地想着,他是每天都在想着回国为祖国作贡献。

师:是呀,他是魂牵梦绕自己的祖国呀。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好吗? 生:“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师:听得出,钱学森说的这字字句句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每一位同学呀。谁能再把这段话读一读?

生:“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师:同学们看(课件出示:尽管当时祖国

,但是钱学森

。)

生:尽管当时祖国很贫穷,但是钱学森仍然打算要回国为祖国作贡献。

师:这正是孟子所说到的

生:贫贱不移。(课件出示孟子的话)

师:他的这种精神影响了他周围的每一个留学生。在他的影响下,一大批留学生纷纷回到了祖国,(课件出示回国的留学生)有中国杰出的科学家邓稼先、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卓越的生物学家教育家童第周、核物理学家赵忠尧、火箭系统控制专家梁思礼、核物理学家钱 9 三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都在祖国最需要他们的时候回来了!这段话汇成了他们共同的心声,读——

生:“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师:钱学森的回国路并不平坦,书中有一处侧面的语言描写,谁关注了?

这个女同学,你来讲。

生:“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师:这段话又让你读懂了什么? 那个男同学,请你讲。生:从这段话我看出钱学森当时非常有学问。师:哪一个词语告诉你? 生:抵得上五个师

师:“五个师”,大家知道是多少人吗?

老师告诉你,部队当中的编制分甲乙两种,乙种师5000人一个师,甲种师10000人一个师。那么他抵得上五个师意味着他抵得上

生:50000人。

师:一个50000人的部队呀!美国能放他吗? 生:不能!

师:哪一个词语告诉你他们不能放? 生:绝不能!

师:什么是绝不能?

生:干什么都不可以。师:对,怎么样都不可能。生:就是绝对不可以。

师:是的。那让我们来看看美国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吧——(播放当时美国阻挠钱学森回国的影像片)。

师:同学们,像这样的日子仅仅是一天两天吗? 生:不是

师:从钱学森提出回国要求到他踏上回国的航程,整整 生:五年

师:是呀,这五年的时间里,他经常受到这样的骚扰,这样的监视,这样的迫害。同学们,假如你是钱学森,面对这一切,你又想说什么?来,把手放下,拿起笔来,把想说的话写在练习纸上。注意写字姿势。

师:谁先来读一下你写的?

生:无论多么痛苦,我还是要回去,因为我是中国人!我必须回到祖国,为祖国效力。

师:坚定不移

生:我日夜盼望着的就是回到祖国搞科学研究,你们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我回国的决心。

师:义无反顾

生:我是一个中国人。无论你们怎么阻止我,我也不会改变我的决心的。

师: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 生:动摇

生:无论你们用尽什么酷刑,我都不会屈服,就算你们杀了我,我也不会屈服。因为我是中国人。

师:我是中国人,再说一遍!生:我是中国人!

师:请坐。同学们,听着你们一句句心声啊,不由得让老师又一次想到了孟子所说的——(出示孟子的话)

生:威武不屈!

师:这就是钱学森的写照。

师:钱学森坚强的回国决心牵动着中国人民的心,195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他终于踏上了回国的路程。这也就有了开头第一自然段的一幕。来,拿起书,把第一自然段再来读一读,大声地读。

生: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师:同学们,你读出了钱学森此时此刻怎样的心情? 生:高兴 生:激动 生:喜悦 生:兴奋

生:急切地回到祖国

师:同学们说的这一切,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

生:归心似箭

师:来,同学们伸出手把这个词语一起写下来。(板书:归心似箭)

师:谁能把钱学森此时此刻的心情读出来。这个男同学,请你!

生: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

师:谁再读?请你读。

生: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

师:归心似箭哪!一起来读——

生: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

师:同学们,这一段如果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应写在课文哪个地方呀?

师:谁没有回答过问题,高举手。好,请你说。生:这一段应该写在第六自然段的后面。

师:那作者为什么把它写在了第一自段呢?你第一次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刚开始读这篇课文的时候,看完了第一自然段,我迫切地想读下去。

师:太棒了!这就是这种写作方法的妙处。

生:我也是和我同位一样的感受。看完第一自然段,我就想:钱学森为什么回国了?让我很想往下看。

师:让你禁不住继续读下去。是吧?同学们,这种写作方法呀我们称它为倒叙(板书:倒叙)。

师:它能引起我们的阅读兴趣,吸引我们继续往下读,而且还能增强表达效果。在以后的写作当中我们试着运用这样一种方法,好吗?

生:好

师:钱学森回国以后,使我们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了 13 解吗?

生:他发射了两弹一星,并且获得两弹一星的勋章。师:对。你知道?

生:他为导弹、火箭研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师:是的。你还想说?

生:他为核弹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师:我们来看(课件出示钱学森的一系列成就),请你读—— 生:1960年,中国探空火箭和第一枚导弹先后升空,掀开了中国航空事业雄壮的序幕;师:接着看,请你读——

生: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师:再看——

生:1966年10月27日,原子弹与导弹的两弹结合试验获得成功;

生: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远载火箭把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地球轨道;师:同学们,这两弹一星的发射成功,让全世界的人民为之震惊,大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生:中国在航天史上已经留下了脚印。生:中国在航天事业上迈了一大步。生:中国已经能自行造出核弹和导弹了。

师:对,这意味着我们中国从此成为了在全世界有重要影响的国家。

生:这一切都是谁的功劳? 生:钱学森

师;此时此刻,假如让你对钱学森说一句话,你想说什么? 生:钱学森爷爷,我很敬佩您回国的决心。我们都应该学习您!师:你还想说?

生:钱学森爷爷,您是航空事业的奠基人,我很敬佩您!师:听得出同学们对他的敬佩,让我们怀着这份敬佩之情再来读读他的名字。

生:钱学森。

师: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名字。生:钱学森。

师:此时此刻,你一定不仅想对钱学森爷爷说,也一定想对自己说,你说——

生: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为祖国效力。生:我要学习钱学森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精神。

生:我要从小热爱科学,长大以后像钱学森爷爷一样为祖国效力。生:我要学习钱学森爷爷即使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生: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像钱学爷爷那样为祖国作出贡献。师:听得出,同学们在表达一个共同的心声——(课件出示)生:热爱科学

报效祖国

师:同学们,课后如果想更多地了解钱学森,可以读一读《走近钱学森》这一本书(课件出示此书封面)。

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起立!老师再见,同学们再见!

第三篇:《变色龙》教学实录(宁鸿彬)

《变色龙》教学实录

宁鸿彬

班级:初中二年级

第一课时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按常规做练习。

生(1):(朗诵《西江月·井冈山》)

师:很好!

生(2):(朗诵《咏柳》)

师:很好!

生(3):(朗诵《黄鹤楼》)

师:很好!三位同学朗诵得都不错,但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都没有加进与诗内容相配合的手势动作,这是今后应该注意的。大胆地尝试做些动作,勇敢地向自己挑战;况且即使做错了也没有关系,下次继续努力。(师依次出示卡片:仄仄、打量、朦胧、无聊、迷茫)

生:(依次流利做答)

师:就复习到这里。今天讲《变色龙》,(板书:变色龙契诃夫)谁把作者的名字读一下?生(9):qi ke fu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10):qi he fu

师:对!契诃夫的“诃”很容易读成ke,这个字的读音应该加以注意。大家跟我读: qi he fu

(齐): qi he fu : qi he fu(齐): qi he fu

师:今天我们学习契诃夫的《变色龙》。这节课准备教大家一种阅读课文的方法,讲完课后,根据你的理解,可以试着总结一下今天所运用的是什么阅读方法。下面看课文注释①,根据以往我们所介绍过的有关知识,你认为对于作者应如何掌握?

生(11):我认为应掌握四个方面的内容:名,契诃夫;时,1860—1904;地,俄国;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师:很好!对于作者就这样掌握。下面准备读课文,读完课文后,请你重新给课文拟个标题。现在按座次朗读课文。

生:(共计19人按要求依次朗读完课文)

师:大家读得都比较好,但有两个字的读音须要注意:一是“恐吓”的he,大家跟我读:恐he生(齐):恐he 师:恐he 生(齐):恐he 师:再有就是“逮住它”的dai,这个字还有dai的读音。如何区分呢?单用这个字的时候,读成“dai”;和别的字组成词的时候,读成“dai”,比如逮捕。大家跟我读,dai住它

生(齐):dai住它

师:dai捕

生(齐):dai捕

师:下面给大家两分钟准备时间,重新给课文拟个标题。发言时,先说出你拟的标题是什么?然后稍作解释。(生翻书思考,片刻举手)生(31):我拟的标题是“奉承多变的奥楚蔑洛夫”。理由是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的事件时,他的言行举止变来变去。在不断变化之中,奉承那些有钱有势的人。

生(32):我拟的标题是“两面人”。所谓“两面人”是指,奥楚蔑洛夫有对穷苦、没有地位的人凶狠的一面,还有对有权力有威望的人一味地顺从的一面。

师:你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有两副面孔,对没钱没势的人一副面孔,对有钱有势的人一副面孔。

生(33):我拟的标题是“穷人和富人”。因为奥楚蔑洛夫警官对穷人是一个态度,而对富人则是另一个态度。

师:你的意思是对的,但你拟的“穷人和富人”容易让人误解。比如说有一个作文题是《穷人和富人》,你怎样理解这个题目的意思呢?你一定会认为让你写两个人,一个穷人,一个富人。你能不能稍微改动一下。

生(33):(沉思片刻)穷人?富人?

师:很好!

生(34):我拟的标题是“狡诈多变的警官”。理由是:奥楚蔑洛夫来回变了好几次,一会儿夸狗,一会儿又说把狗弄死,这些说明多变;而且在每次变化时,又总是为自己找到比较好的借口,这又说明他非常狡诈。

生(35):我拟的标题是“荒唐的奥楚蔑洛夫”。课文写道,奥楚蔑洛夫一会儿这么说,一会儿又那么说,对狗的态度忽上忽下,对赫留金的态度忽左忽右,做法十分荒唐。

师:大家的发言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警官,可见奥楚蔑洛夫警官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大家拟的标题都对,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以“变色龙”为题呢?

生(36):变色龙是爬行动物蜥蜴的一种。这种动物皮肤的颜色可以随着四周的物体颜色而改变。本文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也是随着环境、事态发展的变化而变化。警官的做法就好比是变色龙,所以作者用变色龙为题目。

师:很好!刚才大家发言用词虽然不同,但都抓住了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一个显著特点———变(板书:变),下面请大家迅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奥楚蔑洛夫一共变了几次?并且用简要的话概括一下这几次变化?

生(37):我认为奥楚蔑洛夫一共变了六次。第一次事件开始,奥楚蔑洛夫不知狗的主人是谁时,说它是“野畜生”、“疯狗”,“把它弄死好了”,肯定赫留金是受害者。第二次有人说好像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却说道:“它那么小,怎么会咬着你的?”对赫留金却说“鬼东西,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第三次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对狗的态度发生了骤变,“什么玩意儿!毛色不好,模样不中看,下贱胚子。”而对赫留金却说:“你呢,受了害,绝不能不管。”第四次,当有人说“没错儿,将军家的”时,奥楚蔑洛夫却说它是“名贵的狗,娇贵的动物。”对赫留金说:“混蛋,不用把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第五次,当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又说它是“野狗,弄死它算了。”第六次,当厨师说是将军哥哥的狗时,奥楚蔑洛夫又说这小狗“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这坏蛋生气……好一条小狗……”而对赫留金却说:“我早晚要收拾你!”

师:对!同是一条狗,三次说是野狗,三次却说是名贵的狗。课文就是在警官奥楚蔑洛夫对狗的态度变化中,展现了主人公的一大特点———变。这种变来变去的作风叫什么?(生思考,片刻举手)

生(38):奉承

生(39):随机应变生

(40):欺软怕硬生

(41):顺其自然生

(42):看风使舵 师:大家的发言可以概括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用褒义词概括,第二种是用中性词概括,第三种是用贬义词来概括。对奥楚蔑洛夫这样的人物应该使用哪种感情色彩的词语呢?

生(齐):贬义词

师:那么用哪个词语来概括最为恰当呢?生(齐):看风使舵。

师:(板书:看风使舵)(响铃)

师:下节课继续学习这篇课文。下课!

第二课时

师:上课(师生问好)上节课我们在初读这篇课文后,对《变色龙》这篇课文重新拟定了标题。大家抓住了课文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警官人物性格的特点,拟出的标题基本正确,可见大家对课文已有了比较不错的认识。然后又讨论了课文为什么要以“变色龙”为题?讨论后,我们又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奥楚蔑洛夫的特点,并且用一个“变”字,用“看风使舵”这个成语概括了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下面大家进一步想一想,除了“变”这个特点外,奥楚蔑洛夫有没有始终不变的思想或行为?

师:(板书:不变)

生:(翻书思考,片刻举手)

生(43):我认为奥楚蔑洛夫始终不变的是讨好有钱有权的人。课文写道,当他得知狗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时,他说:“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告诉他们别再把狗放到街上来了。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最后当他得知,这条狗是将军哥哥家的时,课文写道:“„他哥哥来啦?是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吗?‟奥楚蔑洛夫问,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这么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很……把它带走吧。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这些无不说明奥楚蔑洛夫为了讨好有钱有权的人,阿谀奉承。

生(44):我认为警官奥楚蔑洛夫始终不变的是欺负权势和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课文开头写奥楚蔑洛夫穿过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由此可见,奥楚蔑洛夫倚仗自己的权势,从中剥削劳动人民。再有,当他得知狗是将军家的时候,他一反刚才的嘴脸,说道:“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可要是每个猪崽子都拿烟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毁了。狗是娇贵的动物……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言谈话语之中,流露出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蛮横。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奥楚蔑洛夫警官对待穷人欺压,对待富人奉承、献媚。他这样变来变去始终为的是自己,对自己怎么有利就怎么变。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发言是很深刻的。下面我们对课文关键地方再进行研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奥楚蔑洛夫警官第一次听到出乱子后,就走了过来,问发生了什么事。赫留金说:“长官,我好好地走我的路,没招谁没惹谁……”“我正在跟密特里·密特里奇谈木柴的事,忽然,这个贱畜生无缘无故就把这手指头咬了一口……”(出示卡片:无缘无故)“无缘无故”什么意思?

生(45):无缘无故意思是没有原因。

师:有些词按照构成就能知道意义,而有些词则需要调整一下顺序。比如说无缘无故,其实就是无缘故,缘和故都是原因的意思,无缘故就是没有原因。像这样的词还有你追我赶、你死我活等等。懂得调整顺序,便于正确解释词语。无缘无故意思是没有原因(生做记录),这是赫留金在陈述自己的情况:“我是做工的人,我做的是细致的活儿。这得叫他们赔我一笔钱才成,因为也许我要有一个礼拜不能用这个手指头啦……”这时奥楚蔑洛夫警官不知道狗的主人是谁,警官的态度是:“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这时警官态度很明确,是站在赫留金一方。而且奥楚蔑洛夫警官还说:“那些老爷既然不愿意遵守法令,现在就得管管他们。等到他,那个混蛋,受了罚,拿出钱来,他才会知道放出这种狗来,放出这种野畜生来,会有什么下场……把它弄死好了……这多半是条疯狗……”这是第一次。“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人说。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态度:“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这么魁梧!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费了。”(出示卡片:异想天开)

异想天开什么意思?

生(46):异想天开就是胡思乱想。

生(47):异想天开就是不可能的事却想到了。

生(48):异想天开意思是没有根据的事瞎想。

师:你们说得都对。这个词的关键是要弄懂“异”字。异想天开就是这个想法与众不同,特别奇怪,不可能实现。它是想怎么样,不能怎么样,才叫异想天开呢。异想天开的意思是想法非常奇怪(学生记录)。刚才还是站在赫留金一边,而现在却说赫留金不对。后来,奥楚蔑洛夫警官又说道:“你这种人啊……是出了名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又有人说:“长官,他本来是开玩笑,把烟卷戳到狗的脸上去;狗呢———可不肯做傻瓜,就咬了他一口……他是个荒唐的家伙,长官!”(出示卡片:荒唐)荒唐什么意思呢?生(49):荒唐就是可笑的意思。

生(50):荒唐就是非常幼稚,没有道理。

师:意思基本正确。荒唐有两个意思:一个就是(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奇怪的程度;另一个则是行为放荡,没有节制(学生记录)。在这篇课文里则取第二个义项,这是第二次的变化。第三次,巡警说:“这不是将军家里的狗……将军家里没有这样的狗。他家的狗,全是大猎狗。”奥楚蔑洛夫忙追问一句“你拿得准吗?”接着说:“我也知道。将军家里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出示卡片:名贵)名贵是什么意思呢?

生(51):名贵意思是非常有名、非常贵重。

师:就是这个意思。名贵意思是著名而珍贵。(生做记录)将军家的狗是名贵的,而“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个下贱胚子。”这是第三次变化。那么第四次变化呢?巡警说:“不过也说不定就是将军家的狗……”人群里也有人说是“将军家的!”而奥楚蔑洛夫却说:“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可要是每个猪崽子都拿烟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毁了。狗是娇贵的动物……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这是第四次。第五次,厨师说道:“瞎猜!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这时奥楚蔑洛夫警官说道:“这是条野狗……弄死它算了。”这是第五次变化。“这不是我们的狗,”普洛诃尔接着说,“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听到这里,奥楚蔑洛夫警官问,“他哥哥来啦?是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吗?”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出示卡片:洋溢)洋溢是什么意思?

生(52):洋溢就是显露出来。

生(53):洋溢就是充满。

师:洋表示多、盛大的意思;溢就是水满而出。洋溢意思是(情绪、气氛)充分流露。(学生做记录)继续看课文,“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热情有些过火。赶紧夸小狗,“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出示卡片:伶俐)伶俐是什么意思呢?

生(54):伶俐就是聪明、机灵。

生(55):伶俐就是灵巧、灵活。

生(56):伶俐就是可爱。

师:说得很好。伶俐意思是聪明、灵活。(生做记录)刚才咱们把主要内容整理了一遍,讲到奥楚蔑洛夫警官的行为表现就是变化无常。(划线)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还知道奥楚蔑洛夫警官行为不变的是:对待有权有钱的人、对待他的上级奉迎,俗话说就是拍马屁(生笑);对待地位低的人,对待穷人,则是欺压,这一点始终没变。奥楚蔑洛夫警官始终没变的,我们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媚上欺下(板书:媚上欺下)(手指整个板书)这个板书就是奥楚蔑洛夫整个人的特点。我们学习这课书就是要研究、读懂这个人物的特点。这个人物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的表现变来变去,另一方面是他处处为自己考虑,对地位高的人献媚,对地位低的人欺压却始终不变。看风使舵,媚上欺下就是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的特点。大家一定要抓住他“变”和“不变”这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个人物。这是篇小说,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读小说一定要把人物搞懂。在这篇课文临结束时,“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请问这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笑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学生翻书思考)

生(57):我认为人们在笑赫留金没有看出奥楚蔑洛夫警官看风使舵、媚上欺下。

师:你的意思是说人们笑赫留金没有看出警官的本质。

生(58):我觉得人们笑赫留金开始想得到赔偿费,最后却落个被收拾的下场,也就是事与愿违。

师:大家的发言意思都对,但还要往深处去思考。

生(59):我觉得人们笑将军哥哥家的一条狗比赫留金都强。一般来说狗咬人是要赔偿的,而将军哥哥家的狗咬了人却不用赔偿,狗的主人地位不同,狗的价值也就不同。

师:你的意思是说在当时沙皇俄国统治的社会里,穷人还不如阔人家的狗,也就是说穷人不如富家犬(板书:穷人不如富家犬)。这条狗为什么受到赞扬呢?只是因为它是将军哥哥家的。我们可以这样想,将军当了将军,将军的哥哥也就值钱了;将军的哥哥值钱了,所以将军哥哥家的狗也就值钱了。这就叫做一人得势,鸡犬升天。(板书:一人得势,鸡犬升天)我们来总结一下,人们一笑赫留金的愿望未实现,反而向反方向发展,二笑奥楚蔑洛夫警官看风使舵,媚上欺下,三笑穷人不如富家犬,四笑一人得势,鸡犬升天(手指板书“穷人不如富家犬”和“一人得势,鸡犬升天”)最后这两点是这篇课文所要告诉人们的深刻的思想内容。请大家回忆一下,这课书的学习过程渗透着一种阅读方法。你们能不能总结概括一下?

生(60):我觉得是围绕主题进行阅读。

生(61):我认为是弄懂主要人物。

生(62):我认为是从表层到深层。

师:课文写了奥楚蔑洛夫的“变”,咱们在研究“变”后,又研究了他的“不变”。这也就是说不但要从正面思考问题,还要倒过来从反面去思考问题。这种方法叫“逆向思考阅读法”。

师:这篇课文结尾写道:“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便裹紧大衣离开广场走了。后来怎样了呢?课文没有交代,留给读者去思考。现在,就请同学们发挥想像力,把后来的事情说出来,以《广场事件之后》为题,做口头作文。这篇口头作文,第一,内容要和原文衔接,不是另编故事;第二,人物的思想品质、道德作风,必须和原文一致;第三,口头作文的中心思想,要和原文中心思想吻合;第四,在符合上述三点要求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想像力,添出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来。(生沉默思考)

生(63):广场那件事过去已经几天了,可奥楚蔑洛夫一点好消息也没有听到。他本以为将军的哥哥知道是他送回了小狗,会派人来找他,给他奖赏,甚至会升官晋级。可是白白等了几天,他感到希望已经很小了。然而,他并不甘心,又披着那件军大衣,到广场上去打听消息了。当他刚走到广场的一座塑像下时,便看见从远处跑来一只小狗,并听见了“汪汪”的叫声。当他瞪大眼睛仔细看那小狗时,不禁呆住了,这不就是将军哥哥家里的那只可爱的小猎狗吗?他来不及细想,只觉得保护这只小狗,不让它到处乱跑,不让它受到伤害,就是自己的职责。于是,他便伸出双手,去抱那只狗。只听见“哎哟”一声,奥楚蔑洛夫急忙撒开了双手,只看见鲜血顺着他的手指一滴滴地滴在了地上。此时,奥楚蔑洛夫的脸上闪现出了各种各样的表情:惊讶、害怕、痛苦……那只小猎狗咬完了人,蹲坐在地上,冲着奥楚蔑洛夫还在狂叫。奥楚蔑洛夫忍着疼痛,心想:我虽然被咬了,但这终究是将军哥哥的狗,我还是要把它抱去送给将军的哥哥。于是他壮起胆量,用尽力气抱起那只狗,向将军家走去。好不容易到了将军家,他整了整军大衣,戴正了帽子,恭恭敬敬地敲了几下门。过了好半天,从里面走出了一个管家模样的人。奥楚蔑洛夫对他说明了来意。那管家听后,连眼皮也没有抬,只是淡淡地说了句:“这是一只疯狗。前几天已经被将军的哥哥用棍子赶了出去!你怎么又给抱回来了,真是多事!”说毕,便猛地关上了大门。奥楚蔑洛夫听后,宛如晴空打了一个霹雳,直挺挺地站在那里,呆住了。

师:这位同学的口头作文相当不错,符合我提出的四点要求,想像力很丰富,而且有思想性。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下面复习一下词语。(师出示卡片:伶俐)

生(64):伶俐意思是聪明、灵巧。

师:对!(出示卡片:洋溢)

生(65):洋溢意思是(情绪、气氛)充分流露。

师:对。(出示卡片:名贵)

生(66):名贵意思是著名而珍贵。

师:对!(出示卡片:荒唐)

生(67):荒唐意思是①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奇怪的程度;②行为放荡,没有节制。本课取第②个义项。

师:对!(出示卡片:异想天开)生(68):异想天开意思是想法非常奇怪。师:对!(出示卡片:无缘无故)生(69):无缘无故意思是没有原因。师:正确!(铃响)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四篇:潘庆玉 背影 教学实录

《背影》教学实录

执教者:山东师范大学 潘庆玉

时间:2015年12月3日下午第一节和第二节 地点:重庆市璧山中学校老校区多功能教室

班级:七年级2班。

一、方法引领

师:同学们好,很高兴来到咱们重庆,大家知道重庆有一个别名叫什么吗? 生(异口同声):山城。

师:大家都知道啊,看来都很热爱自己的家乡。还有一个地方被称为“泉城”,大家知道是哪儿吗? 生(齐声回答):山东。

师:山东太大了,泉城只能在山东的一个地方„„ 生:济南。

师:济南被称为泉城。有这么一副对联说的就是泉城风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听着就很美吧!同学们有没有到过济南? 生:没有。

师:那放假可以让爸妈带你到济南玩一玩。这副对联就写在大明湖公园里。潘老师来自济南,很高兴认识大家。今天我们一块来上一堂课,上课之前,我先跟大家做 个交流,我希望今天同学们回答潘老师问题的时候,能够忘掉你从教学参考书、语文全解里看到的关于这篇文章的解释。我希望听到从你自己头脑里发出来的声音。同学们,好不好? 生(异口同声回答):好。师:我看今天哪个同学的回答让我能够发现你比那些专家们解读的更贴切,更能打动我。所以,今天同学们上课,一定要认真地听潘老师问的问题,然后好好地想一想,再把你的感受说出来跟大家交流,好吧? 【出示PPT:浦口车站旧照片】

师:下面我们看这样一幅图片,它显示的是——南京火车站北站,也就是浦口火车站的样子。在98年前那个冬天的一个下午,寒风料峭,一个父亲到浦口车站给儿 子送行,他的儿子要到北京大学去念书。父子俩上车之后,父亲一再地嘱咐儿子,路上要注意这注意那,夜里不要着凉。一切安排妥当,儿子就对父亲说:“爸爸,你走吧。”这时父亲朝窗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处,不要走动。”儿子往窗外一看,对面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正等着顾客。要走到那边月台 须穿过铁道,跳下来,再爬上去,而父亲是一个胖子,要走过去就很不容易。因此儿子本来要去,可是父亲不让,儿子只好让父亲去。只见这位父亲头戴黑布小帽,身穿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他穿过铁道爬上对面的月台就不容易了。只见他两手攀住上面,两脚向上缩,他肥 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儿子恰好看到了父亲的背景,他的泪很快就流了下来。这件事过去了很多年之后,儿子把这一幕写成了一篇文章,在当时 的《文学周报》上发表,文章的题目就是《背影》,这个儿子就是朱自清先生。今年恰好是《背影》发表90周年,所以,我们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特殊的纪念意 义。《背影》发表之后,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那么,在《背影》的后面到底蕴含着一个怎样的文学和情感的世界?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背影》,探究背影背后 的秘密。【出示PPT: 怎样学语文

朱自清先生在《怎样学国文》里说:

古人作一篇文章他是有了浓厚的感情,发自他的胸腑,才用文字表现出来的,在文字里隐藏着他的灵魂,使旁人读了能够与作者共感共鸣。】 师:朱自清先生北大毕业之后,曾经在江浙一带的中学教过语文课,当时叫国文,后来他写了篇文章——《怎样学国文》。我想他这段话对今天的语文学习来说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一下,请这位同学来读一下。(生读略)。

师:你讲一下,读了这段话对你的语文学习有什么启发?

生(很有感触):我觉得呀,我们学语文就要发自自己的内心,然后把自己感触到的用真诚的话语写下来,使自己与读者读了这篇文章有共同的感触,感受到自己的这份感情。

师:好,请坐。这个同学谈的很好。谈到了作者要与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我们学语文,要发现文字里面作家的灵魂,要体会胸腑里面蕴藏的深厚的情感。那怎么才能体会出来呢?

师:我们今天介绍两种方法。一个叫联系上下文,第二个叫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什么意思?能不能猜一猜?

生:我觉得就是根据人来评论世界。

师:好,请坐。这个同学讲到了非常重要的一点,至少字面的意思他讲出来了。字面后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读一位作家的作品,就要了解他生活的世界、他生活的时代,尤其是他的生活阅历和他的写作动机,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更好的理解他的作品。这就叫知人论世。大家懂了吧? 生(纷纷点头):懂了。

师:今天在回答潘老师的问题的时候要想一想,是要联系上下文呢,还是要知人论世。

二、理清脉络

师:下面我们完成一个基础工作,对文章的思路做一个梳理。大家看这篇文章,按照时间的线索,我们把它分成三部分,你觉得应该怎么分?文章里有一些重要的词是与时间有关的,把它找到,我们就根据这些时间词来划分段落。(生默读思考约40秒。)

师:差不多了,可以根据潘老师的提示首先找到与时间有关的词,然后把文章能分成三部分。哪个同学与大家交流下?

生:我觉得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从第二段“那年冬天”一直到倒数第二段“我的眼泪又来了”是第二部分,说的是那年冬天祖母去世了我跟父亲回家,然后父亲送我去火车站发生的事情,最后一段是第三部分,对事情进行了总结。师:好,你讲的很清楚,我听明白了。这篇文章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到一件往事,第二部分就是写这件往事,第三部分写我现在写这篇文章的心情和想法,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好,再给大家一个任务,就是给这篇文章每一部分做个概括,起个小标题。希望你用上“背影”这个词,我给大家做个示范,第一部分我们起个小标题叫“点题的背影”,第二部分叫什么的背影呢?(学生拟标题,教师板书:点题的背影。)生:是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

师:好,这个背影是现在发生的吗? 生:不是。

师: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生:是过去的时候。

师:过去的,是不是回忆中的? 生(纷纷点头):是。(板书:回忆中的背影)

师:第三部分,大家可以用原文中的话概括,什么的背影?哪位同学说一下? 生:我觉得可能是一种想象中的背影。

师:想象中的背影,好,那原文里的词能不能找到? 生:努力的背影。

师:最后一部分,有“努力”吗? 生(摇头):没有。

师:大家应该从最后一部分找。生:我觉得是“泪光中的背影”。

师:是泪光中的背影,他读了父亲的来信,眼泪又流出来了,我们概括成“泪光中的背影”。

(板书:泪光中的背影)

师:课前有个同学问我:潘老师,我们这篇课文的线索是不是背影啊?大家看是不是背影啊?

生(若有所思):是的。

师:当然啊,还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比如第一部分可以是“最难忘记的背影”,我们为了简洁就用“点题的背影”,那“回忆中的背影”也可以是“记忆中的背影”,这都无伤大雅,关键是通过概括我们可以捋清文章的脉络。下面我们读一读这些重点字词。【出示PPT: 读一读

一、1、背影

二、2、差事 交卸 祸不单行 狼藉 簌簌

3、变卖 典质 亏空惨淡 赋闲

4、游逛 勾留 浦口 妥帖 踌躇

5、脚夫 讲定 拣定 照应 迂

6、月台 蹒跚 探身 攀 缩 拭 搀

三、7、东奔西走 颓唐 触目伤怀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琐屑 触他之怒 惦记 举箸提笔 大去之期 泪光】

师:我读第一行,后面这一列同学依次每人读一行,好不好?(生读略,个别正音。)

师:通过朗读这些重点字词,我们大体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具体内容。下面我们说一说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请你解释一下“狼藉”的意思。生:狼藉就是指一种东西变得非常不整齐。

师:好,说的很对,为什么不整齐呢?本来指狼踩踏过得地方,象草一样乱七八糟。有个成语——“杯盘狼藉”,指吃完饭桌上横七竖八地摆着盘子、碟子、杯子和筷子,乱糟糟的。“狼藉”就是乱七八糟的意思。我们再看下一个——典质。生(有点犹豫地回答):变卖典质就是拿些东西去卖。

师:请坐。注意区分:“变卖”是指把值钱的东西便宜几个钱卖掉;“典质”是指拿着东西到当铺里去换钱,等有了钱之后在规定的时间里还可以把东西赎回来。当然,从当铺换来的钱要比物品的真实价值低很多,这样当铺才能赚钱。我们再看“赋闲”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赋闲可能是说他有空闲。

师:好,请坐,确实有空闲,他是因为什么有空闲?因为没有工作,不能挣钱了,在家里闲着,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啊? 生(异口同声):坏事。

师:我们再选一个“蹒跚”,你来说一下。生:我觉得蹒跚就是指走路摇摆不定的样子。师:因为什么摇摆不定呢? 生:因为腿脚不便。

师:好,因为腿脚不便,请坐。蹒跚是指走路不利索,与年龄大了有关系,和体态胖也有关系。我再问大家一个词语,“大去之期”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大去之期”是指那种离别的重要的日子。(众生笑。)

师:好,请坐,这个同学说到了重要的一点,它确实是很重要的日子,因为这个人的生命到了终点,大去之期是指人要去世了。好,词语解释就到这里。大家如果还有什么不懂的词可以随时问我。

师:想一想,从屏幕上这些蓝色(斜体)的字词,你能读出朱自清现在家里情况怎么样? 【出示PPT:

一、1、背影

二、2、差事 交卸 祸不单行 狼藉 簌簌

3、变卖典质 亏空惨淡 赋闲

4、游逛 勾留 浦口 妥帖 踌躇

5、脚夫 讲定 拣定 照应 迂

6、月台 蹒跚 探身 攀 缩 拭 搀

三、7、东奔西走 颓唐 触目伤怀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琐屑 触他之怒 惦记 举箸提笔 大去之期 泪光】 生:惨淡。师:可以说的再详细一些,你从这些词里读出了朱自清现在家里的情况怎么样? 生:我觉得现在他家里比较惨淡,没有什么收入,所以才会有大把的时间,所以他们才会去变卖典质。

师:是因为没有钱了才去变卖典质,不是因为有大把的时间,这个因果关系我们要注意一下。这个同学发现了他家的经济状况陷入了困难的境地。父亲失业没有工作 了,借了债需要还钱,经济出了问题。除了经济出了问题,你发现他的家里还笼罩着怎样的一种氛围啊?下面这两行蓝色的字你再读一读。生:我从“东奔西走”知道他们父子俩不能团聚。师:嗯,你看出了父子分离之苦,还有没有别的发现?你觉得父亲的心情怎么样,这里面有没有描写?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触他之——怒。好,你说一下。生:我觉得这个时候,他的父亲作为男人,失去了亲人,经济上自己又发展得不太好,因此情绪上有些暴躁。

师:好,请坐,有些暴躁,脾气不大好。大家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朱家不仅经济状况不好,生活负担十分沉重,而且心情还很悲伤,精神也很压抑,可谓惨淡窘迫。下面我们带着这种理解去读《背影》,去理解文中人物的情感,这就是一种“知人论世”。

三、触象感怀

(一)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师:我们学习文章第二部分。先看2—5段,回答: 【出示PPT:

在你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师:大家自由读课文,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生默读课文,师巡视。)

师:好了,我看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了。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呢? 生:我从第三段看出了父亲很有担当,是一家之主。

师:父亲很有责任感,很有担当,家里发生了这么大的事,办完丧事马上出去找工作,作为一家之主,是家里的顶梁柱。很好,哪个同学再谈一下。

生:我发现办完丧事他马上去找工作,他是一个坚强、乐观,对生活很积极的一个人。师:好,她发现了父亲是一个坚强、对生活乐观的人。这是老师刚才没有发现的。现在父亲的形象更丰满了。大家再看前面第二段“那年冬天”这一部分。读一读,你发现父亲是什么样子的?特别是父亲说了一句话,可以读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我给大家读一下: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仅 簌簌地落下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坚强、乐观的父亲。

师:嗯,坚强、乐观。从他的话里看出了坚强、乐观,还可以看出他对儿子怎么样?

生:关心。

师:关心、体贴、宽慰: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可以看出他对儿子的安慰。大家看黑板,潘老师写个字。(板书:篆书“ X ”的右半边。)

师:中间画了一只眼睛,眼睛下边是流下的两行眼泪。孩子流泪了,哭了,父亲给他安慰: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所以这个字体现了长辈、父亲 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和惦念。明白了吗?中间是儿子在流泪,上下加在一起,是长辈、父母对孩子的体贴、关心和惦念。这是会意字,其实上下加在一起是衣服的 “衣”字,就是用衣服把孩子包裹起来,抱在怀里,安慰他,这是它的本意,引申出来就是对孩子的关心和体贴。所以刚才那句话使我想到了这个字。师:大家看下面一句话,我觉得这句话写的很有意思: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句话写了几件事? 生:三件。

师:同学们说三句话就写了三件事。好,让我们看一看,“回家变卖典质”写了几件事?回家是从徐州赶到扬州的家;变卖是把家里值钱的首饰卖掉一些;典质是把值钱的东西送到当铺里去换钱。几件事啊? 生(惊愕):三件。

师:那你再看这三句话到底写了几件事? 生:六件?

师:六件!三句话写了六件事,哪六件?后边的“还了亏空”,还有“借钱”,借了钱再去“办丧事”。那通过这三句话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哪位同学来谈一下?

生:我觉得父亲是一个比较有孝心额父亲,他明明做生意已经亏了,他还是变卖典质借钱去办祖母的丧事,足以看出他对祖母很有孝心。师:嗯,他很有孝心,你觉得他忙碌不忙碌? 生:忙碌!

师:怎么忙碌的?你再来说一下。

生:他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又去借钱,又去变卖典质,又去办丧事。

师:是个忙碌的父亲,他的忙碌一半是出于无奈,另外我们也能看出父亲非常的干练,很能干,困难来了我们就想办法解决困难: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三句话,写了好多的事情,所以我们以后写文章也要言简意赅,对不对?语言很简单,但表达的思想很丰富。师:大家读“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这一部分,你觉得又读出了什么样的父亲?本来父亲很忙不去送我,终于决定还是要亲自送我,你觉得这一部分又写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父亲?哪个同学来说一下?

生:我觉得父亲十分爱我、关心我,他怕茶房不稳妥,还是不放心,所以才去送我。

师:嗯,父亲十分关心他。大家注意一个问题,为什么父亲改了主意,非要亲自去送他,课文里有一句话,你读一读。生: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

师:好,请坐。父亲因为忙本来不想去,可是后来想来想去还得去,因为放心不下,不放心。(板书:篆书“ ”的树心旁。)

师(指着竖心旁):不放心,心是悬在哪儿啊?上边!放下来就不悬着了,所以心悬在上面。左右合在一起这是一个字,这是哪个字啊?大家猜一猜,可能不好猜。

生:我认为这个像是孩子的“孩”。

师:好,请坐,这个字不是孩子的“孩”。比较困难,我给大家写一下。这边是“树心”,这边是个“不”,合在一起是个“怀”字。所以我们看这个“怀”字的时候很难想到父母对你的关心、疼爱和惦记,是不是?可是看到这个篆书的“ ”字你就能想到,面对孩子的委屈和难过,父母表现出来的不放心、关心、惦记、疼爱和体贴。

师:通过这一段我们看到父亲对朱自清的疼爱、关心、不放心。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他说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是到哪儿去啊?是陪我到什么地方?

生:北京。师:你怎么知道是陪他去北京呢?

生:看第二段最后一句话:我也要回北京念书。这里定了要去的一个地点,后面熟识的茶房跟他同去,跟他一起去当然是去同一个地方了。

师:好,还有没有从其他地方发现要去哪个地方?有没有不同意见说不是去北京?

生:我觉得他是要去月台。

师(师生笑):是去车站,不是月台。

生:去车站,因为我是要去北京读书,而茶房是不会和我一起去读书的。师:是爸爸让茶房送我到车站,是这个意思吗?还有没有发现?你认为是陪他去哪儿?大家看后面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找到这句了吗?那在哪儿照应我?已经到了车站了。应该在哪儿? 生:车上。

师:那是去哪儿呢? 生(异口同声):北京。师:这种方法就叫——

生(齐声回答):联系上下文。

师:好,同学们回答的不错,学会了运用这种方法。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到,父亲为他想的多么周到。不是让茶房把他送到车站,而是要把他送到北京。为什 么要送到北京?他已经20岁了,是大学生了。这里老师交代一下,解放前,八、九十年前从浦口到北京火车要走两天时间,时间很长,而且又是冬天,所以父亲十 分不放心。后面还讲到了行李怎么样? 生:行李很多。

师:所以,我们看父亲为儿子想的特别周全,想的很多。我们再看第五段,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生默读思考。)

师:哪位同学说一下?

生:首先我觉得这个父亲从身材上来说是一个肥胖的父亲,有点愚笨。师:哪儿愚笨?

生:讲价钱的时候。

师:这个地方不是蠢笨,而是有点迂,是吧? 生:对。生:我看到的是父亲和脚夫们讲价钱,从这儿看出父亲是一个勤俭持家的好男人。还有从给我拣定了一张靠车门的椅子一直到好好照应我,可以看出他是特别细致、细心,特别体贴我。师(指向篆书“ ”字):还是对孩子不放心。

生:对,不放心,关心,疼爱。

师:好,同学们从文章里面读出了一个这样的父亲形象,对孩子关心无微不至、勤奋乐观又有担当,还是一个很能干的父亲。生(点头):是的。师:这是我们从这一部分读出来的父亲。思考第二个问题,在当时朱自清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出示PPT:

在当时朱自清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师:这个问题课文里说的很清楚,结合着课文,大家讲一讲。生:应该是迂腐,斤斤计较,为了一点小费就讨价还价。

师:在我的眼里他讲话不漂亮,不灵活。还有一个地方写到,他父亲嘱咐茶房的时候怎么写的?从中可以看出来,在朱自清眼里父亲是怎样的?

生:在朱自清眼里父亲很唠叨,因为他写道:像我这样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照顾自己吗?

师:嗯,很唠叨,朱自清甚至有点反感。我们想想看,刚才你们读出了一位多么好的父亲!多么体贴儿子,关心儿子!但在当时朱先生眼里,父亲却有点迂,说话不漂亮,有点啰里啰嗦。再看第三个问题。【出示PPT:

在写文章时的朱自清先生的眼里,父亲又是怎样的?】 师:在写文章时的朱自清先生的眼里,父亲还是那么迂吗?还是那么说话不漂亮吗?

生(态度肯定的回答):不是。师:那你是怎么看出来不是,不再是青年朱自清眼里的父亲,谁来谈一下?r> 生:在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那黑布棉袍深青布马褂、那肥胖的身躯又出现在眼前,唉,我不知何时再与他相见。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很想和自己的父亲相见。师:好,这位同学有超前意思,提前读到了后面。还是从刚才的2—5段读,比如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我现在还觉得自己很聪明吗? 生(纷纷摇头):不是。

师:不是了,这是句反语!还有,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是讽刺还是夸赞自己? 生:讽刺自己。

师:一开始父亲在我眼里是那样迂阔啰嗦的形象,最后才体会到父亲对我的爱,所以,对爱的理解是需要时间来慢慢沉淀的。生(沉思):对。

师:好,刚才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朱先生的父亲送他去车站。师:那么在这个故事里面,作家是从几个角度讲故事的? 师:其实前面讲过,这个故事里有几个主要人物? 生:(若有所思)父亲和我。

师:一个是写父亲,父亲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另一部分是我,写我的所思所想。所以是几个角度? 生:两个角度。

师:几条线索?刚才我们讨论了三个问题,一个是你眼中的父亲的形象,二是年轻的朱自清眼里父亲是什么样子的?第三个是现在的朱自清眼里父亲是什么样子的? 这个问题比较难。一共有三个线索:一个父亲,两个朱自清。一个是年轻的朱自清,一个是现在的朱自清。这段文字看起来松松散散,其实在它的背后有很清晰的行 文线索。【出示PPT:

文章题目是“背影”,在2-5段没有写背影,能不能把这些删去,使文章更简洁?】

师:文章的主线是背影,可是这几段根本就没有写到背影,把它们删去文章不更简练吗?你赞成不赞成这个观点呢?大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哪位同学来说一说。生:我觉得不可以删去,因为这里也是写了父亲对他的关爱。

师:好。他写父亲的背影是为了写自己的感动,可是他的感动不是凭空来的,是由点点滴滴的小事积累起来的,是由量变到质变的。所以这些内容是不能删去的。

(二)走近作者笔下的背影

师:下面我们走近作者笔下的背影,这是文章里面最经典的段落。我先给大家读一下,这是父亲去买橘子时的样子。(师读略)【出示PPT: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师:大家齐读一遍好不好。

(生有感情且非常认真地齐读。)

师:好,大家读的都很认真,很有感情,下面,我们省略掉一些词,读的时候自己再添加上去。【出示PPT:

我看见他戴着 小帽,穿着 大马褂,棉袍,走到铁道边,慢慢 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 了。他用两手 上面,两脚 再向上;他身子向左,显出 样子。】 师:我先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师读略)

师:下面,我们再齐读一遍好不好?(生准确且整齐地读出了原文。)

师:好,同学们真不简单,读了两遍就几乎把它背下来了,潘老师没有这么好的记忆力啊,很羡慕你们。这段写得好不好呀? 生:好。师: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能不能说一下,从这段写父亲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父亲,从父亲身上,你又感受到了什么东西?。(生举手,师示意回答)

生:我感受到一样,就是父亲十分的朴实。师:嗯,怎么朴实了? 生:穿着很朴实。

师:你从穿着上看出了父亲特别的朴实,那么从父亲的动作上你又能读出什么呢?

(课堂鸦雀无声,教师提示。)

师:实际上文章都写出来了,父亲去买橘子爬月台的时候„„(生举手。)

师:嗯,你说一下。

生:我是从这几个动作看出来的:戴、穿、蹒跚、攀、缩。我觉得这里可以看出他爬上去是很费力的,为了给朱自清买橘子,可以看出父亲对孩子的那种很强烈的爱!

师:嗯,好,你说的太好了。通过朱自清先生的描写,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位肥胖的父亲爬那么高的月台,真的不容易。这段文字很感人,也是文学上的经典段落,它这么感动我们,那么它一定有文学上的修养,请你从这段文字里找出比喻、排比、拟人、夸张这些修辞手法。

(学生低头阅读文本,认真思考,约1分钟。)

师:好了,大家找到没有啊?首先回答我:有还是没有?如果有,在哪里?第一个问题,有还是没有?大家大胆地说。我跟大家说啊,你不要管教参上怎么说,也不要管你看到的其他材料怎么说,你只问自己,有还是没有? 生(小声地胆怯地):没有。师:你们真的确定没有?(学生不做声了。)

师:好,同学们很了不起啊!没有被老师的问题给带偏了。这段文字这么感人,但是它确实(重读)没有使用比喻、排比、拟人、夸张这些手法,不使用这些手段还写得这么感人,那么在文学上它一定得有一种说法,这个说法就是“白描”。【出示PPT: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师:大家第一次接触是不是? 生:是。师:什么叫白描?本来是画画的时候不加色彩,只是用线来勾勒,像连环画一样,没有颜色。后来引申到文学里则指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即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绘形 象,不重辞藻、修饰语。你看,这段文字里边是这样吧?是!用最简练的文字来写父亲,没有用任何的修辞手法,可是仍然打动了我们。

因此,散文家林非这样评价这段文字:《背影》用朴素和流畅的文字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和至诚的情感,这又是谈何容易的事情。只要能够达到这一点,肯定就会长久地打动读者的心弦。是这样吧? 生:是。

师:九十多年过去了,这段文字仍然能打动我们。语言学家朱德熙说:作者描绘父亲的背影,并不借助于什么修饰、陪衬之类,只把当时的情景再现于读者眼前。这种白描的文字,读起来清淡质朴,却情真味浓,蕴藏着一段深情。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

师:所以以后我们写文章,也可以不使用那些华丽的辞藻,却仍然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好文章。《背影》就是一个例子,大家记住没有?(生恍然大悟状。)

(三)于空白处悟深情

师:好了,大家想想看,前面我们读的那一段是父亲买橘子去,父亲买橘子是空着手去的还是拿着东西去的? 生(齐声):空着手去的。

师:你能不能想象一下父亲买橘子时攀爬月台时的困难。你看原文是怎么写的: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什么的样子啊? 生(齐声):努力。

师:我想如果我们不用 “努力”,你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同样体现出父亲那时的状态。如“什么”力? 生:吃力。

师:有的同学说“吃力”,你讲一讲为什么用“吃力”?(学生站起来,害羞不做声。)师:你说就行,大胆说就行!

生:因为“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爬过杠杆的同学都知道这种方法其实是很那种„„ 师:很笨的方法?

生:嗯,虽然说爬杠杆跟这种方法一样。还有另一种方法,但另一种方法比较困难,有技巧性一点。父亲肥胖嘛,肥胖的话就是脂肪过多,行动不便。(学生笑。)

师(笑):我明白了,对,行动不便,这位同学说把“努力”改成“吃力”,老师也认为,在今天的现代汉语语境里面,“吃力”要比“努力”好,“吃力”更直 观。“努力”和“吃力”的感情色彩不一样,我们说“努力”带有一种褒义,“吃力”当然不是贬义的,但它写出了承担、承受不起,对不对呀?其实,朱自清现在 看到的就是“吃力”的父亲,但是写父亲他不忍心写下“吃力”的“吃”来。因为太心痛!所以写成“努力”的样子,是不是呀? 生:是。

师:其实是很吃力,很费力的,对不对呀? 生:对。

师:空着手去就这样吃力,现在,不是空着手去,而是要抱着橘子往回走了。你能不能想象一下他的父亲抱着橘子往回走,你觉得他遇到的困难跟刚才的时候比是多了还是少了?是大了还是小了? 生(齐声):多了。

师:好,请发挥你的想象力,写一段文字,就写父亲回来的时候,抱着橘子,注意他的动作、神态和表情。就按照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写: 【出示PPT: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我赶紧去搀他。】

师:课文里写了一段,比较简单,我们发挥想象力,帮朱先生把这一部分扩充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大家来看(PPT显示铁道照片),这就是当时的铁道。大家看站台就这么高,说他吃力一点也不为过,是不是呀? 生:是的。

师:你要想一想,他的父亲买橘子回来,是提着橘子还是抱着橘子呀? 生(齐声):抱着。

师:抱着橘子往回走,先要干嘛?把橘子放下,再下这个月台,下来之后再抱起橘子,再穿过这个铁道。大家想,这个铁道是横七竖八的,高低不平,他父亲抱着橘子,眼睛能不能看见脚前的地面啊? 生:看不见。

师:是看不见的,因为他胖,又抱着橘子,所以眼睛只能看到老远老远的地儿,他走的时候,你想一下,应该是怎么走?最后你看,他的儿子说“我赶紧去搀他”。大家发挥想象力,写这一段话,好不好?现在开始写。(学生写作七分钟。)

师:同学们写的很认真啊,有的写的很长,差不多了吧?写不完也不要紧,你写多少我们就交流多少。课下我们还可以再写。同学们先停下吧,把笔放下,我们交流一下。他在抱着橘子回来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样子?请这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你写的。生一:我再往外看时,他已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他的大手紧紧地抱着橘子,身子一颠一颠的,显得格外滑稽,像一个笨拙的小丑。他到了月台的边缘,先是往 下望了望,弯下腰去把橘子放在地上,然后蹲下身来小心的把脚探出去,肥胖的身子一点一点的向下滑动,他吃力的抓着月台的边缘,仿佛承受不了自己的重量。终 于,他脚踩到了地面,他拍拍身子的灰,立马去抱起台上的几个橘子,一脚深一脚浅的走了过来。因为他的肥胖,他只能将身子微微前倾,脖子和头努力的向前张 望,走的十分困难。橘子在他怀里滚动着,使他的行动变得十分艰难,好不容易才费力的跨过铁道,我赶紧跑过去搀他。(师生鼓掌。)

师:哇!写的太好了!太感人了!如果朱先生在天有灵,他也会被你感动的。哪位同学再给大家读一下你写的这段文字?这位男同学,给大家读一下。

生二:过铁道时,他先将自己的橘子放下,然后自己一摇一晃的爬下了月台,身子还未站稳,便伸手去抱,将散落在地上的橘子重新放在自己的胸前,随即迈动那粗 壮的大腿,在起伏不定的铁路上奔走。偶尔橘子掉了一两个,还要费劲心机地弯下腰去捡,重新放在胸前,继续奔走。我看见他要到这边的月台了,急忙跑过去。父 亲见我走来,将橘子放在地上,双手撑在月台的上面,脚向上一跳,我伸手去搀扶他,终于一摇一晃地爬上了月台。父亲抹了抹头上的汗珠,又再一次抱起橘子,和 我一起向车门走去。师:好,为他鼓掌。(掌声又一次响起。)

师:这位同学笔下的父亲同样感动了我们。再找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哪位同学想主动跟大家交流一下?

生三: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他抱着一大袋橘子,从栅栏外左摇右晃的走到月台来。他轻轻的把橘子放在地上,随即转过身,两手放在冰冷 的石块上,先把一只脚放下,探了探,接着又伸出另一只脚,慢慢的从站台上顺着滑下来。还没站稳又赶紧抖了抖身体,怕了拍衣服,伸出手把橘子拿下,紧紧地抱 在怀里,一步一步艰难地走着。他肥胖的身躯不支持他那样平稳的走着,一直摇摇摆摆的。他好不容易过了铁道,脸色显得越来越苍白,我赶紧跑过去搀他。

师:好,刚才我们听了三位同学的描写,我觉得大家都已经入境了,来到了当时的现场,看见朱先生的父亲如何艰难的、一步一步的从对面的月台下来,穿过铁道,又爬上这边的月台,大家写得都很生动、形象。以后在读书的时候,对这样的重点部分可以适当进行想象和写作练习。

师:我们前面讲了父亲空着手去买橘子,大家又描写了他抱着橘子往回走,在这之间有个过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这是他父亲去买橘子时的背影。接下来,“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师:“朱红的橘子”!大家注意一下,当时的火车站是灰暗的,爸爸戴着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也是灰暗的,是不是呀? 生:是的。师:整个背景都是灰暗的,可是他再往外看时,父亲抱着的橘子却是什么颜色的? 生(齐声):朱红。

师:朱红色是什么样的一种颜色? 生:很鲜艳的颜色。师:很鲜艳,看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感觉,是冷啊,还是暖啊? 生(齐声):暖!

师:在朱先生眼里,父亲抱的仅仅是朱红的橘子吗? 生:不是。

师:那你说一下,还是什么?

生一:我觉得他抱着的、怀揣的还是一颗爱子之心。

师:爱子之心!太好了,我觉得也是。这个朱红的橘子,自从映入了朱先生的眼帘,接下来就再没有离开过。他后面写的是什么?父亲把橘子放下,对不对呀?下 去,便抱起橘子走,上了车之后,将橘子一股脑的放在皮大衣上。后边都在写橘子,其实都在写自己的眼睛从这一刻起就再也没离开„„ 生:父亲。

师:所以,这个怀抱的朱红的橘子是写父亲温暖的胸怀。(板书:温暖的胸怀)

师:大家再看,刚才这两段话是联在一起的,现在,下面那句话突然掉下来了。(PPT中“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这句话与上句分离,中间留出大片空白。)

师:看到没有?中间一下子空出来了,这是个过渡啊,一去一来。我的问题是:在这一去一来之间,他写道“我再向外看时”,那“我再向外看时”和我刚才看到背影之间相隔多长时间?我再向外看时,他已经在干嘛? 生(齐声):往回走了。师:你不觉得这里面应该有点事情要发生吗?这至少有三四分钟的时间吧,可作者连一个字也没有写,对不对呀?时间都去哪了?大家能不能前后左右交流交流,在这几分钟里你觉得朱自清是怎么度过的?(学生交流讨论,约两分钟。)

师:好,我看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请你汇报一下,你认为这段时间他是怎么样一个状况。

生:他看到父亲去买橘子,心里在想:父亲去买橘子,他身体这么肥胖,为了我他才去买。作者感到了父亲对他的爱。师:父亲对他的爱!好,你们组。生:我觉得可能在这段时间里朱自清先生在想以前他和他父亲的点点滴滴,点点滴滴的一些回忆,关于他父亲关怀他的一些回忆。还有一个想法,我觉得就是刚才他不是说他聪明过分了吗,我觉得他对文章中的那些想法产生了愧疚。

师:好,这位同学又看到了另一个层面,除了感动,还有愧疚。是的,应该是一种很复杂的感情,一两句话说不清楚,说不清咱们就看一看。(播放《时间都去哪儿啦》的配乐沙画视频。)师:看了之后你是不是觉得内心很温暖啊? 生(感动地):是的。师:朱先生当时的内心多多少少也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经过这几分钟的空白,朱先生变(重读)了。在这篇文章里朱先生变了,对父亲的态度变了。一开始的时候嫌父亲什么?说话不漂亮,嫌父亲迂,是不是呀? 生:是。

师:父亲在车上嘱咐他这,嘱咐他那,让他小心,不要受凉,对不对呀?他当时对父亲说“爸爸,你走吧”,听这句话的时候,你听出惜别之情没有啊? 生:没有。师:因为爸爸太啰嗦了,所以说你走吧,我自己就行了,是这个意思吧?可是大家看啊,当看到父亲的背影,他的泪流了下来,他赶紧拭干了泪,怕人看见,怕爸爸看见,是不是呀?他感动了,但是还有点放不下面子,他还有点小害羞,对不对呀?可是你再看后边,他爸爸回来的时候,他是怎么写的?他是赶紧干嘛?上前搀他,是不是呀?然而他父亲要走的时候,父亲等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出示PPT:比较

1.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2.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看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师:大家看,如果把“找”改成“看”,你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哪位同学说一下? 生(举手):我觉得“看”的话,这个感情就特别的平淡,如果改成“找”的话能更好的突出惜别之情。师:对,说的好。原来他说“爸爸你走吧!”现在呢?舍不得爸爸走。“找”(重读)不着了,我的泪又来了。大家看,朱先生变了吧?变了!父子之间原来的隔阂现在消融了吧?消融了。

师:那我问大家一个问题,明明儿子是一个大学生,但父亲为什么不肯让儿子去买橘子?非要自己这么大年龄拖着肥胖的身体去买橘子,为什么“不肯”,父亲前面有个“不放心”,这里又来了一个 “不肯”,为什么不肯啊?哪位同学说一下,你觉得为什么爸爸不肯,非要自己去啊?(学生若有所思。)

师:我给大家说一下吧,朱自清现在是一个大学生,穿得特别整洁,像个知识分子,对不对呀? 生:对。

师:大家知道,过铁道去买橘子要跳下去爬上来,大冬天的,穿着学生服或西服去爬那个月台,你觉得好看吗?不好看,而且弄得浑身是土。冬天啊,那个月台是冰冷的。实际上父亲把麻烦留给了自己,把方便让给了——儿子,是不是呀?(学生纷纷点头。)

师: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那温暖的胸怀,舐犊的情怀。(板书:舐犊的情怀)

师:大家看这个词——“舐犊之情”,是老牛用舌头舔小牛,大家见过这个画面没有啊?就像老猴子用爪子给小猴子捋毛一样,表达了对孩子的喜爱、疼爱。实际上这一段就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舐犊之情。父子情深啊!

四、探究作者的写作动机

师:我们最后来探究一下作者的创作动机。

师:朱先生生于1898年,浦口送别是在二十岁,虚岁二十岁,也就是1917年。《背影》写于1925年,中间隔了几年啊?八年,是不是啊?大家想,你八年前在干什么?

生:八年前,我还在„„ 师:小学还是幼儿园? 生:幼儿园。(全班大笑。)

师:八年前在幼儿园,对!过了八年朱先生才写这样一篇文章,这里面肯定是有原因的,对不对呀?是,时间这么长,什么原因呢,我们探究一下。最后这一段我给大家读一下,因为时间不多了。(PPT显示最后一段,师读略。)

师:这一段文字讲写得比较委婉,也比较晦涩,不大好懂,所以需要知人论世。比如说“东奔西走”指的是什么?朱自清大学毕业后,在江苏浙江几个地方教学,不 断换工作,他的爸爸也是,找到工作干不长又失业了,还要再找工作。朱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我的南方》,写他大学毕业后五年的经历,其中写道“五年来的跋 徨,羽毛般的飞扬”,说自己像羽毛一样飘忽不定。(板书:跋徨)

师:跋呢,就是跋涉,跋山涉水;徨呢,就是犹豫不决,栖栖遑遑。大家明白了吧?这就是东奔西走。

师: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有个成语叫度日如什么? 生(齐声):年。

师:他写到因为家境不好,他父亲容易生气,待他渐渐不同往日。那么往日父亲是怎么待他的呢?我们看一段文字,看父亲往日怎么对待他的子女。【出示PPT:朱自清《冬天》选段: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 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 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 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师:温暖吧? 生:温暖。

师:温暖!温馨吧?温馨!这就是他的父亲以前怎么对待他的子女的。所以父亲以前对他特别的好,那“我的不好”是指什么呢? “我的不好”就是我工作之后,想经济独立,给家里寄的钱比较少,父亲不高兴,因为父亲要养一大家子人。朱自清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除了母亲,还有一 个庶母,就是他爸爸的姨太太。一家子没有什么收入,主要靠朱先生一人的工资,所以父子之间啊,因为贫穷产生了一些矛盾。朱先生与父亲产生矛盾之后啊,只身 离开了扬州,到了浙江去工作。从此啊,父子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后来他把自己的夫人、孩子接出来,形成了两个独立的家庭。甚至,有几年啊,朱自清先生与父 亲音信全无,基本不再来往。

师:大家看,是不是朱先生自身的不好?是,确实,因为在封建大家族里面,在没分家之前,收入主要由家长来支配,因为人口比较多,需要平衡。当然这里面也与 另外的事情有关,将来你们大了,可以去研究一下,为什么他的家这么贫困,都已经是大学老师了,日子过得还这么紧张?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到,朱先生其实这 几年也没有尽到一个真正的孝顺儿子的职责。所以,朱先生承认“我的不好”,我确实做的并不好,惹父亲生气。那么父亲原谅没原谅自己的儿子啊?当朱自清 1925年接到清华大学的聘书,从浙江到了北京之后,父亲又担心他了。儿子只身一人又回到北京,举目无亲啊!又担心儿子,所以父亲主动地给他写信:“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父亲不与儿子斤斤计较,他的心怀多么宽大啊!(师板书:宽大的心怀。)

师:大家注意,如果我把这句改成“只惦记着我和我的儿子”,行不行?把上面那句话改成底下这句话你觉得好不好? 【出示PPT:比较:

1.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2.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和我的儿子。】(学生思考,个别摇头。)师:不好。这样的话就不能够突出我的父亲不但惦记我,而且还惦记着我的儿子。儿子与孙子,在老父亲看来有同样的分量。

师:这是父亲那封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师:读了这一封信,大家看啊,朱先生被感动了,为什么?这封信里面有一个矛盾。大家再看,第一句“我身体平安”,身体好好的,对不对?最后一句“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大去是啥? 生:死了。

师:就是去世,你觉得矛盾吗? 生:矛盾。

师:矛盾!对不对啊?为什么矛盾啊,就是父亲写信的时候依旧报着平安,可是又考虑到毕竟要把真实的状况告诉儿子,否则真的有那么一天的话,他会接受不了 的,所以最后又写了一句“大去之期不远矣”。体现出了父亲对孩子的那种舐犊的情怀,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心。所以答案就在这里:他为什么写背影。【出示PPT: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师:看到没有啊?父亲的来信促使朱自清反省,反省这么多年来自己承担的家庭责任。我再给大家补充一下:就是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朱自清的父亲不仅培养了朱 自清这样一个文学家,而且也把其他子女培养成人。朱自清的二弟叫朱物华,当时家庭很贫困,可是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父亲最后还是支持他去上了这个学,拿了 全额奖学金,最后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到美国去读硕士和博士,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55年成为我们国家的第一批科学院院士。朱自清的二弟,就是父 亲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他的三弟叫朱国华,考上了厦门大学,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厦门大学毕业,在解放前的政府里做地方检察官,为官清正,两袖清风。他的 妹妹考上了南京师范学校,做了教师,一辈子献身教育事业。大家看,父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把子女们一一培养成人。【出示PPT: 朱自清的反思:身为四个孩子的父亲的朱自清,读了父亲的来信后进行了深刻的自省和反思。】

师:“去年父亲来信,问起阿九,那时阿九还在白马湖呢;信上说,‘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我没有耽误你,你现在是大学教师了,你那孩子还 在农村呢!没有人教育他啊,不能这样!所以“我为这句话哭了一场;我为什么不像父亲的仁慈?我不该忘记,父亲怎样对待我们来着!”因此,这篇文章也是朱自 清人近中年,从一个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位有担当的父亲的重要标志。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全班鼓掌。)附:板书

第五篇:言文彬读后感

读《三国演义》后感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一笔丰富的古代历史遗产、流传甚广。书中所描述的人物生动、精致,让人久久回味。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年代,此书中的所叙述的故事如:桃园三结义、关公千里走单骑、诸葛亮草船借箭等等,这些故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书中体现了古代人的智慧、义气、忠心和想要成就一番伟业所付出的代价。

故事主人公的性格特点,都以故事题材为准,具体详细的展现。如此生动的呈现于读者眼前,如:曹操的霸气、刘备的睿智、诸葛亮的忠心和才气、关云长的忠肝义胆、孙权的胆小、赵子龙的忠心护主……等等,在中国的某些地方都还供奉着一些歌可泣的名人们的石像,供后人们至今传颂,表达了后人对他们的敬仰之心!

此书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做人应该努力学习诸葛亮的聪明、睿智;关公的义气;赵子龙的忠心……做事要有恒心毅力,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克服你遇到的重重阻碍。

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下载《钱学森》教学实录(潘文彬)word格式文档
下载《钱学森》教学实录(潘文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闵文彬美术学期教学总结

    美术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总结人:闵文彬 时光荏苒,忙碌中2011年的脚步已经悄然走远。转眼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顾这学期所从事的中专一年级和二年级的美术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

    潘基文讲话

    潘基文在纪念海地地震牺牲人员追悼会上的讲话Excellencies, Dear colleagues, Dear friends, Above all, dear families of those to whom we sadly bid farewell: 各位来宾......

    潘基文新年贺词[精选]

    大家好!我是潘基文。 [“hello everyone, i am ban ki-moon.”] wishes to you and your families for prosperity, health and happiness in the new year. i look forwar......

    潘基文讲话

    国际宽容日 我们生活在一个根本不尊重人的生命的暴力极端主义、激进主义和冲突都在不断增加和扩大的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有如此多的人因战乱而流离......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钱学森》教学实录

    《钱学森》教学实录 一、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钱学森》。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课前同学们根据预习导航的提示预习了课文,下面老师来检......

    《赠刘景文》教学实录[最终定稿]

    《赠刘景文》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赠、刘、残”等8个生字,会写“赠、残”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点难......

    潘基文2007年演讲

    Rug abuse is a problem that can be prevented, treated and controlled. While efforts must be stepped up to reduce supply -- by helping growers of illicit crops f......

    潘基文地球日致辞

    潘基文地球日致辞 Each year, on Mother Earth Day, we reflect on our relationship with the planet that supports us. The air we breathe, the water we drink and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