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2.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3.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教学重点:
1.掌握消息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点;了解新闻体裁中消息和一般记叙文的区别。2.认识理解新闻体裁中新闻特写和通讯这两种文体的特点和区别。3.切实作好语言的赏析与理解,体会作者对周边生活的观察和表述。教学难点:
1.消息在结构上的五部分的作用;如何准确地使用概括性语言。
2.作好语言的赏析与理解,体会作者对周边生活的有选择的观察和准确表述。3.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刻解析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涉及面比较广泛,体裁比较丰富,既与七年级教材有着很多的联系,又为下一步的语文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本单元是八年级的开局单元,为学生进一步体验不同形式的文本划开一个切口。
本单元为新闻单元,总共四篇课文涉及三类新闻作品,《消息二则》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属于新闻作品中的消息,《“飞天”凌空》是新闻特写,《一着惊海天》属于新闻通讯。新闻体裁中的主要文章类别几乎都涉及。学习这个单元,主要是理解新闻作品的意义和特点,接触并认识新闻作品的三种主要体裁,通过对比古今中外的新闻作品,加深对新闻这一体裁在结构和写法方面的理解,作好对这种文体语言特点的理解。同时体会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表述,了解多种表达方式在新闻体裁中的灵活应用。课时安排
新闻二则
2课时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3课时 “飞天”凌空
2课时 一着惊海天
2课时
第二篇: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
珍爱生命
热爱生活单元备课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树立新的生态道德观、自然观,善待大自然,尊重其他生命。
3、认识生命的价值,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
4、认识青春的美好,珍惜青春年华,激发创造有意义人生的热情。
能 力
1、发展对生命的可贵与美好感受、体验的能力。
2、逐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能够自觉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
3、观察、认识各种生命和自我生命的独特性,提高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 识
1、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应该善待大自然,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
2、认识人类生命具有独特性,每个人的生命都具有独特性。
3、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
4、知道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懂得实现人生的意义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
5、知道青春是美好的,懂得如何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
教材分析:
本主题单元主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教育并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美好,感悟生命的意 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以满腔的热情投入生活,追求生命的价值。本单元主题设计分两 个专题: 专题一: 生命最宝贵; 专题二: 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专题一: 生命最宝贵。此 专题旨在进行生命教育,主要进行生存意识、生存能力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认识世界因生 命而精彩,人类是生命世界的一部分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维护生命多样性;认识自己生 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珍爱自己的生命;引领学生认识、体会生命的美好,知道法 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专题二: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本专题主要是 进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引导学生要提升生命的价值就要不断地创造和奉献,生命的价值要 靠行动实现;引导学生认识美好的青春时光,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去 获取青春的硕果,提升人生的价值。
专题一和专题二分别从生命的特殊性、生命的可贵性、生命的价值及实现进行阐述。各方面 内容层层递进,进而又相互渗透,共同完成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落实本单元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1、“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即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多数 学生已经很少能够亲自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同时因为人类的破坏,许多生物已经灭绝,学 生难以体会到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因此这是教学重点。同时在很多人的意识中,总认为人是 地球上的主宰,为了谋求自身的功利,往往牺牲其他生命和环境,要把热爱生命、保护环境 这一思想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价值取向,有难度,所以是难点。
2、“人的生命的独特性”也是本科教学的难点。只有引导学生感受每个人生命的独特性,才能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激发学生内心对生命独特性的敬仰之情
3、珍惜生命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只有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和美好,才能珍爱生命,热爱 生活。加强生命的宝贵性教育则会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增强学生珍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 的自觉性。因此,“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是教学的重点。初中生年龄小,社会经验少,法律 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因而因而进行生存能力教育会有一定的难度,及“珍惜爱护 我们的生命”是教学难点。学情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些发人深省的数字让我们看到,导致未成年人受伤害的事件 时有发生,这里有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原因,更主要原因的是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和 自我保护能力极差。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让他们珍爱生命,热爱生命,提高自 我保护能力,十分紧迫,十分必要。初中阶段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人生的意义何在,都是 极为重要的人生问题。青春期的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他们对这些问题 都有了一定的思考,然而他们往往不能正确的认识,说呢只会产生偏激或错误的认识,这是 更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他们的独立意识和逆反心理同步增强,往往对“自尊”很看重,对生命却异常的漠视,不懂的尊重、珍爱生命。如何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生命,形成正确的生 命观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注意事项: 本单元提出开展一次“赞美青春,赞美生命”为主题的诗歌、散文朗诵会和一次当地 的公益活动。朗诵会应注意课前让学生搜集或创作诗歌、散文,做好小组分工与选拔工作; 课堂交流,有学生挑选的主持人主持,中间可以穿插一些歌曲演唱等内容,有助于活跃气氛;
同时,设置“最佳选文奖”和“最佳朗诵奖”等奖项,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青春的热情与 力量。公益活动的内容教师应结合当地的实际,与社区居委会联系,开展一些学生力所能及 的活动,可以是全班参与,也可以是部分学生自愿参加。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安全。教学方法建议:
1、第一课可用创设情境法、活动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思考的积 极性,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以较强的感性认识,了解生命的美丽和人的生命的独
特 性。
2、案例教学法、讨论合作法等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懂得生 命的重要性。课时分配: 本单元共两课,总共七课时。第一课两框题,每框题一课时,共两课时;第二课两框 题,每框题一课时,共两课时。单元复习测试三课时。
【走近中考】
学习“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要注意联系“保护资源和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落实 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内容。学习“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要注意联系“法律保护公 民的生命健康权”、“未成年人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等内容。本部分通 常以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考查“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要注意联系典型人物、典型事迹,例如感动中国人 物、道德模范等。出题形式以选择题居多,也有材料分析题的可能。1. 【2010 广东】在玉树地震中,已及时安全脱险的香港义工黄福荣又冒险迅速返回废墟,英勇地救出了三名孤儿和一名教师,而自己却在 6.3 级的余震中、被残余的楼房压下而遇难。港府追封黄福荣“金英勇”勋章,成为下葬香港景仰园的第一人。网民称其为“伟大的志愿 者”。上述材料说明 ①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与个人的无私奉献是紧密联系的 ② 当别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我们要不顾一切去帮助别人 ③ 积极奉献社会和他人的精神比珍惜个人的生命更有价值 ④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帮助他人,能使生命价值得以延伸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2010 聊城】 【和谐社会共建】一个周未,孟杰和他的伙伴们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社会公 益宣传活动。一位大妈和两位大叔向他们咨询了以下问题。假如你是孟杰和他的伙伴中的 一员,请你来作答。酒后驾车,伤及无辜,甚至致人死命,血案触目惊心!目前,依法严治“酒驾”已成为 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严治“酒驾”的认识。
【跟踪训练】
方法指导:选择题是中考的必考题型,解这类题时要注意:首先要读懂“题干”,读懂 题干中的“题眼”,读懂“题项”,读懂“题干”、“题眼”与“题项”的关系。其次是在解 决选择题时采用排除法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选项中一样看上去就知道错误的首先排 除,其次对于选项本身并没有错误,但不符合题目要求的也要排除,以减少对题目判 断的干扰性,最后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最后材料选择题首先必须读懂材料,在材料中 提炼出观点,把观点与“题眼”、“题项”连接起来,就能选出正确答案。3.经过 8 天 8 夜的救援,2010 年 4 月 6 日,随着山西王家
岭矿井当中 115 位工人被成功 救出,大家都在赞叹这伟大的生命奇迹。下列对生命的理解正确的是(① 生命是人们享受一切权利的基础,是创造有意义人生的前提 ② 生命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无限的欢乐,也会有一些烦恼、困难和痛苦 ③ 正确认识生活中的苦和乐,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美好 ④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也是不可重复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从汶川到玉树,多少人瞬间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多少父母 用双臂为孩子撑起生命的天空,多少老师用身躯为学生挡住死神的威胁„„在他们身上()①.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③.实现了既定的人生目标 A.①②③ 这()B.②③④ ②.树立起生命的丰碑 ④.体现了生命的价值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无论是青海玉树地震还是王家岭矿难,党中央、国务院都把抢救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① 是因为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也是脆弱的 ② 启示人们应珍爱生命、善待生命 ③ 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 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和行为准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2009 年 10 月 24 日,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的陈及时、何东旭、方招 3 位大学生为了抢救 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他们的救人义举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议论。对他们行为的正确评价 是(和表扬 ③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唤醒了社会公德 的价值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7、2010 年 4 月 18 目,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青海玉树地震重灾区视察时说: “我们第一位的 任务是要抢救被困的人员,全力救人,珍惜每一个生命。”这表明(A.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我们要尊重生命、关爱生命 B.人类的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最有价值的 C.抗震救灾是我国一切工作的中心 ④体现了生命的崇高和尊严,延伸了生)②没有掌握必备的救生知识,不应肯定 ①没有正确评估救人的风险,不应提倡和鼓励 8、2010 年 5 月 6,济南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员冯思广、张德山驾驶飞机进行夜间训练时遭 遇发动机空中停车。为避免飞机坠落居民区。他们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果断改变飞行轨迹 而错过跳伞最佳时机,张德山负伤,冯思广牺牲.他们的感人事迹启示我们(A.要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C.要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延伸自己的生命的价值 D.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B.生命的意义在于时间的长短 9、2009 年 12 月 7 日晚,湖南省湘潭市湘乡育才中学晚自习下课时,因一人跌倒,导致拥 挤,引发踩踏事件,造成 8 人遇难,26 人受伤。教育部为此发出紧急通报,对个别地方、个别学校对安全工作置若罔闻的现象提出批评,并要求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确保学 生生命安全,严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1)调查你身边存在的安全隐患。请列举出来。(2)针对隐患,学校、青少年应该采取哪些措施?(3)学校为建设“平安校园”准备征集安全警示语。请你写两条。(4)你知道 哪些公共安全标志?掌握了哪些必要的安全常识? 参考答案: 解析:本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目的是启发学生更好的珍惜生命。校园安全隐患严重威 胁着在校学生的生命安全,国家正在加大校园安全的检查力度,我们要积极地发现校园安全 隐患。1.C 2.答案:(1)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人们享受一切权利的基础,是创造有意义人 生的前提;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我们要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严厉 制裁侵害人的生命健康权的违法犯罪行为。(2)我们在珍惜、保护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爱护、尊重他人的生命。公民要 严格遵守法律,不得损害国家的集体的及他人的合法权利。(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严治“酒驾”,构建和谐的 交通秩序,体现了政府依法行政,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C 4.C 5.D 6.B 7.A 8.C 9.答案:(1)如学生在学校走廊上追逐打闹;在楼梯上拥挤;学校暴力;学校设施存在 安全隐患;不遵守交通规则;燃放易燃物品;不懂安全用电等。(2)学校应加强安全常识教育,完善安全措施,加强安全检查;青少年应学习掌握必 要地安全常识,提高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国家要加强校园安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加大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社会要确保校园设施的质量;整 治校园周边环境等。(3)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珍爱生命,注意安全等。(4)交通安全标志、触电警示标志、禁止烟火标志、用火常识用电常识等。
第三篇: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单
元
备
课
一、单元名称:第一单元
二、单元简析: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和《三月桃花水》4篇课文组成。本单元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乡村的美景,目的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激发美感,感受乡村的美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语,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景色的美丽,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语言的魅力,激发美感,感受乡村的美妙。
1.本单元重点:
(1)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4篇课文中语句表达非常精妙,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词句表达的感情,学会积累,学会体会。
(2)写自己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2.本单元教学建议:
教学本单元课文,应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对于精彩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语句。
三、课时安排:
1古诗词三首
3课时
乡下人家
2课时
天窗
2课时
三月桃花水
1课时
口语交际:转述
1课时
习作:我的乐园
2课时
语文园地
2课时
第页
第四篇: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备课教案第七单元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备课教案
第七单元
备课教师:胡卫林 备课时间:2016年11月 古诗两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聿”字。
3、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
三、教学难点:
领悟诗中蕴含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第22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看老师写题目。(师板书课题)
2、谁来读诗题?
认读“聿”字。
齐读诗题,读懂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题目的?
3、提到陆游,大家应该不会陌生,他是()代著名的()诗人。之前,我们积累过他写的哪些诗?还记得吗?选一首背一背,好吗?希望你的背诵能传递出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传递出陆游作这首诗的心情、愿望。(生背诵)
4、那么陆游想用《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告诉他的儿子什么呢?我们又能从中明白什么道理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诗。
二、学习古诗
1、自己先将古诗多读几遍,看看自己读懂了诗中的哪些字、词、句,把自己知道的写在书中,等待与大家一起智慧共享。
2、谁愿意来读一读古诗?指名多位读。
3、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呢?说一说和大家一起共享。
全班交流。
4、还有自己不懂的地方吗?提出来让大家帮助你解决。
生质疑。
5、理解了诗意,你认为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的是什么呢?(板书:学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实践)
6、这首诗是作者在冬夜读书时的感想,也可以说是一种灵感,我想问一问同学们,陆游为什么突然想到要告诉他的儿子这些呢?你能走进陆游,走进他的内心想象一下,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吗?
学生想象,发言。
7、同学们的想象使诗歌更加立体起来、丰满起来。请大家看插图,在一个冬天的深夜,陆游在灯下专心读着书,突然有了一些感想,于是奋笔疾书,之后便叫来自己的儿子子聿,把他想到的告诉他的儿子。他会怎么说呢?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注意你的语气和态度。
(1)指名说
(2)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
8、请你也来语重心长地读一读古诗吧。
指名读,评价。
背诵。
三、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积累陆游其他的古诗。
四、板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孜孜不倦 有所成就
少壮工夫老始成。持之以恒
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出真知
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3、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明白诗人借方塘表达的感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读书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2人)一起读。
2、知道作者吗?你知道他的哪些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3、能用“熹”组词吗?还记得“熹”的意思吗?
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打开课本,我们来读诗。
二、正确、流利地读诗
1、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多位学生读诗。
3、检查预习情况:
(1)这首诗中有3个生字,都认识了吗?指名认读。
(2)你能给“鉴”扩上一两个词吗?诗中的“鉴”又是什么意思呢?“徘徊”又怎么理解呢?
三、想象画面,领悟古诗内涵。
1、读了这首诗,知道诗中是围绕哪一个事物来写的吗?(板书:池塘)什么样的池塘?
2、你说得错。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尤其是前两行,你能把作者笔下的池塘说具体点 吗?
(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知道为什么说镜子是打开的吗?)
3、是的,这打开的“镜子”可漂亮了。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一写。
4、指名交流。指导朗读前两行。
5、同学门,站在这清澈美丽的池塘前,你一定会和朱熹一起询问:为什么池塘这般清澈?你知道吗?活水
生说原因(板书:池塘--------清澈),师生引读后两行。
6、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
师:对呀,是不是搞错了?小组长赶快带领组员讨论一下,这池塘和读书有什么关系?
(1)小组讨论
(2)指名交流
(3)看来这池塘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样也有着深意。谁再来说一说?(板书:头脑---------灵活)
(4)是啊,每天的读书学习就是那池塘上流大源头活水,只有日日读书,你的头脑才会明澈如镜,才会云影徘徊。所以题目是(生读)
(5)题目的意思是朱熹在看书时产生了一个感想,这个感想就是------(齐读诗)
四、背诵古诗
1、我想作者在读书时一定是又明白了什么人生哲理,他感受到读书对于自己的意义,他要把自己的这种体会告诉天下所有的人,怎么写呢?直接说“啊,读书重要,读书能让你头脑清楚、灵活。同学们,这样行吗?
2、(出示挂图)我们来看图。一天早上,朱熹披衣走出院门,他看书沉思,不时抬头望望远处的翠山,低头瞧瞧脚边的野草,他大目光停留在池塘里那跳动的波光云影上.突然,哗哗的流水声催生了他的灵感,他知道怎么去表达心里的意思了。(生齐背)
3、你记住这首诗了吗?自由背,指名背。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观书有感》是一首关于读书的诗,其中“问渠哪得请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千古名句。前面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也是关于读书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是千古名句。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古诗、名言警句?
2、全班交流,师补充。(另一首朱熹的《观书有感》)
3、小结:有人说,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你才更有智慧。有人说,能够摄取书中营养的人要比吃得更多的人更健康。同学们,读书吧,因为每一本书就是一级级阶梯,你每爬一级,就意味着向智慧。向成功迈进一步!
六、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说理诗)
朱熹 方塘 清 活水 心智 明 读书 教学反思:
23、学与问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掌握本课生字词。
3、能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
4、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明白学与问的关系,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教学重难点:
1、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2、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教学突破:
图文结合,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结合。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
2、挂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质疑法。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学”、“问”)师: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词——学问,咱们六(4)班的王老师可有学问啦!我们还可以说王老师有?(知识、学识、文化……)
2、(师在“学”与“问”之间板书一个“与”字)师:现在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那又该是什么意思呢?(生答)。那么,学、问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学习(齐读课题)《学与问》。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师:老师知道大家已经预习过了这篇课文,不知同学们预习情况如何。在检查之前,老师先给大家一点时间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吧。
2、出示生字词
不懈追求
瞬息万变
沈括
相辅相成翱翔
芳菲
殿堂
金钥匙
铺路石
能者为师
日新月异
五彩缤纷
(1)指名读
(2)提醒字音、字形,描红“瞬”(3)齐读
3、生字词掌握得很扎实,课文能正确、流利地读出来吗?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同学们的朗读水平也不错!其实在读书时,每一次的朗读,我们都会有不同的体会,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全文,思考两个问题:1找一找文中写学与问的关系的句子?2文章重点写学还是问?
(1)指名回答1,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2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我们平时恐怕听得比较多的就是要认真学习、好好学习,那是不是说问不重要呢?引读上面两句话。
(3)是啊,学、问同等重要,缺一不可,这篇文章重点写的是?(问)
2、课文围绕“问”,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默读课文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
指名答,板书:为什么问
怎么问
3、为什么要问呢?读读课文,看看能否找到答案!(板书“为什么问”)
(1)指名回答,出示句子(1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2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这两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首尾呼应)(3)齐读。
4、小结:通过读书,大家就了解了这么多,说明大家真的做到了边读边想,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接下来,我们继续默读课文的2——4自然段,思考:我们该怎么问呢?(板书:怎么问)
(1)、学生自读
(2)、指名说,师相机引导
(3)、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为了让读者能更透彻的理解,作者还给我们举了两个名人的事例,分别是?说理+举例相结合的写法,让我们读了心服口服!(板书:说理+举例)4、3人小组把2——4自然段轮流读读,再次体会作者的这种写法。
5、指名读这2个事例。
四、总结全文
1、两位名人的事例教育我们不仅要勤学更要养成好问的习惯!因为?出示句子,齐读(1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2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问。现在老师也送你们一把金钥匙。(老师发有关好问名言的小卡片)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3、好,打开看看这是把这是把什么样的金钥匙?谁来读给大家听听,你的金钥匙是什么?(指名读名言)
4、老师这里还有金钥匙呢,看!(出示陶行知的两段话)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这就是他所写的关于勤学好问的两首小诗,谁来读读。
陶行知先生的《每事问》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陶行知先生的《问到底》
“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您不问它您怕它,它一被问它怕您。您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
5、其实有关勤学好问的名言、小故事有很多,大家课后再去搜集搜集!
五、课堂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一、二两题。
板书设计:
学与问
为什么问 怎么问 说理+事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学与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主要是讲什么?(问)
2、是的、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围绕“问”,进一步走进文本,去触摸作者思想的脉搏。
二、为什么问?(“问”的重要性)
1、为什么要问呢?谁来读读这句话-—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问很重要)再读,通过你的朗读表现。
作者用两个极其形象的比喻说明了问是很重要的。齐读
2、同学们,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问就显得更加重要(再读:“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3、知道了问有这么重要,那我们又该“怎样问”呢?
三、怎样问?
默读课文2-4小节,想想作者告诉我们该怎样问?
(一)、多问(好问)
1、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板书:好问)
2、哥白尼是怎样做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好问)你从那里读懂的?
抓住“经常”“缠着”——引导学生读好
(学生也可能从省略号读出——好问)
3、补充介绍哥白尼——引读: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4、哥白尼如此伟大的成就,以及他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难怪作者会说:“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齐读)
(二)、能者为师
除了好问,我们还应怎样问?
1、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请教别人)浏览第3节
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能者为师”(板书:能者为师)
2、齐读第3节有关内容。出示: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3、学到这里,老师想与同学们一起重温一下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两句名言: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谁想读?)——(齐读)
(三)、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相结合
同学们要想获得真知,做到了好问,能者为师就行了吗?还要怎样问?
1、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板书:勤学
观察
思考)——齐读
2、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为我们列举了我国宋代大科学家沈括的例子。默读第4节,想一想,从哪你读出了沈括的勤学好问和善于观察思考?
3、学生交流(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
(1)
沈括怎么知道: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很远的?(引导学生体会沈括的善于思考)
(2)
抓住“仍然”体会心里时时挂念着这个问题,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和探索,所以后来去山里时才能有所发现,明白诗中的道理。(重点品读善于观察思考)
4、正是凭着勤学好问和善于观察思考沈括——补充沈括的主要成就。
可见,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齐读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1、是啊,同学们!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结合板书)师述:勤学、好问、并善于观察、思考,相信一定可以获得真知。(板书:真知)
2、出示第5节,引读———
(1)“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是指什么?
(2)你们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吗?读读这两段话,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出示: a、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b、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3)(指名说)你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吗?你觉得自己应该怎么做?
(个别评价),并引读:“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我)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我)探求,你(我)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相信大家都能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都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齐读a、b、句)——引读最后一句
五、了解结构,借鉴写法
1、学完了《23学与问》这篇说道理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除了和我们讲道理,还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介绍,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
2、借鉴写法
考考大家“活学活用”的本领,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 10 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你们现在就是这位智者,我就是这家的老二,你该如何帮助我这位只知“学”的青年呢!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目标】
德育点: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知识点: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品味课文语言特点。【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教学难点】
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或句子。【教学方法】
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学习。以探讨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教学角度】
品读——品味课文语言特点。【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预习】
1.学生默读“自读提示”和注释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其基本内容,并读准下列字音、理解各词语的意思。
霪雨 铁砧 漂 砾
勉强:①能力不够还尽力做。②使人做他不愿做的事。③不是甘心情愿的。④牵强、理由不充足。⑤将就、凑合。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年级第二期时学过一篇专门介绍大自然有关现象的课文,大家回忆一下,课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是写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是介绍与农业有关的物候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呢?
――(简要回答)“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或“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与此文类似的课文,叫《大自然的文字》。(板书)我们从小认识汉字,认识了汉字,它可以帮助我们阅读,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写作,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等等,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作用可真不少。你们知道吗,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秘无穷,在自然界里还有另外一套文字,认识了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破译自然现象,领略自然界的无穷奥秘。
作者简介:伊林(1895—1953),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万个为什么》《人怎样变成巨人》等。
二、导读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2、文章层次如何划分? 全文24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段):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说明认识它们的作用,认识它们的方法,介绍它们的成因。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4段):承上启下,总说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层(5-21段):具体介绍大自然文字的特点,成因,认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作用。
第三层(22-24段):总说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3、学生再读课文,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①打比方;②举例子;③作诠释;④分类别。
4、品读课文语言特点。(1)学法介绍。
说明文是向读者介绍知识的,因而说明文的语言务必准确。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实,也可以生动。学习说明文,有必要对文章的语言进行品味。《大自然的文字》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为什么会这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呢?我们可以从词语运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体会,去理解。(2)教师示范。
①由于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因而文章的语言很生动。如: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母。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②由于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因而文章的语言很活泼。如: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
③由于插入了一些描写,因而文章的语言很形象。如:它们像一个人字形那样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的森林飞行。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只只的鸟来了,又像是个蜘蛛网了。
④由于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因而文章的语言很通俗。如: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3)学法实践。
学生读课文,继续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词语运用等方面品味语言,然后先小组后全班交流,教师随机点拨。
①“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句中的“文字”和“最厚的书”应该怎样理解才最准确?“好东西”在语意和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最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这种特殊物体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这样写,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生动、形象。
②在介绍星星这种文字时,作者这样写道: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此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本句意在说明光认识书面文字还不行,在这种没有书面文字指示的情况下,人们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好大自然这部书。作者用浅显、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说明了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③“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这句说明了什么?用了怎样的方法说明?有什么好处?
――本句说明了这些候鸟的来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作者用拟人的方法来说明,使说明对象更生动、更形象,巧妙地说明了这些文字起了帮助人们“识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与科学性有机地融合。
④第14段中有这样一句:“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这声音是什么声音? ――成群的鸟的叫声。
三、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认识这些文字有什么好处? 怎样去认识这些文字? 以上是本文学完后必须了解的内容,学了本文和《大自然的语言》以后,同学们应该多观察、多请教走进大自然,不仅仅只领略其风光,更要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了去多多研究大自然,破译大自然的玄妙,从而让它更好的服务于人类。说明文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描写等表达方式,可以使被说明的事物变复杂为简单,变深奥为浅显,降低说明难度;可以形象地展示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我们在说明文的写作中可以作这方面的尝试。
四、布置作业
1、读了第二部分第二层后,你们知道石灰石和漂砾是怎样形成的吗?
2、既然大自然的文字是如此生动有趣,认识它们又有如此重要意义,那怎样认识它们?
五、板书设计:
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
大自然的文字
承上启下,总说大自然文字
空中文字及认识它们
介绍大自然的文字分说大自然文字
地上文字、石灰石、漂砾
总说认识大自然的方法
教学反思: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懂得为什么要样成读报的好习惯以及怎样才能样成读报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
2、懂得为什么要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以及怎样才能读报的好习惯。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导入法
四、授课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读通课文。
2、读准字音。
3、理解下列词语。
魔力:比喻使人着迷的吸引力。
息息相通:呼吸相同。比喻彼此意气相投,亲密无间。
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趣十分动人。
充溢:充满;流露
佳肴:精美的菜肴。
陶冶:烧制陶器的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二)朗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至第3自然段):每天读报的好处。
第二段(第4、5自然段):怎样读报。
第三段(第6、7自然段):读报的收益。
1、学习第一段。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写了什么?
出示:原来读报迷得着迷了,把锅里煮的佳肴忘到九霄云外,鸡鸭鱼肉变成了一堆黑炭。
①你从“九霄云外”这个词体会到什么?
(写出了读报着迷的程度,也说明报纸作为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有时会超出人对物质的需求。)
②像这样的人和事,你们身边有吗?
(2)仔细品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报纸上有什么东西令人着迷呢? 出示句子:
“这样一来,报纸就天天有新内容,每天都会使你有新的感受,给你新的启发。”(这里连用了三个“新”字,第一个“新”表示报纸的时效性,紧跟时代和社会,后两个基本点“新”说明人们不断地通过报纸了解社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学习第二、三段。
(1)用直线画出描写读报方法的句子,用你喜欢的发式读给大家听。(2)找出读报纸要注意的事情。(3)讨论:经常读报有哪些好处?(4)怎样读报?划出有关句子.(5)除了书上介绍的还有什么方法?
读题阅读法、粗读细读阅读法、剪贴法、资料摘录法、读写结合法、小组读报法
(三)朗读全文,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
1、全文用了不少问句,比如:“报纸竟有那么大的魔力吗?”“报纸上有什么东西这样令人着迷呢?”这些放在自然段开头的问句,揭示了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也提醒了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注意。
2、篇末点题。
3、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发出号召,点名写作本文的用意。
(四)总结全文。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了报纸带给我们的巨大诱惑力,具体介绍了如何读报的正确方法,指出了养成读报的好习惯的必要性,具有蒲很强的感染力。
读报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如何读好报
读报的收益
教学反思:
第五篇:五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在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划横线。
1、这次比赛,他得了冠(guānguàn)军。
2、红色的鸡冠(guānguàn)花真漂亮。
3、小明对数(shǔshù)学这门课很感兴趣。
4、小岛上的鸟多得数(shǔshù)清。
二、看拼音,写词语。
hūlǜefāngshìchōngzújùpàwūyán
()()()()()
huánràoyúlègǎntànkǒngpàgǔlì
()()()()()
三、根据字的不同意思,组词。
1、分:(1)辨别。()(2)整体事物分成几部分。()
2、沉:(1)弄入水中。()(2)程度深。()
3、编:(1)凭想象创造,捏造。()(2)把细长的东西支叉或钩连而组织起来。()
四、填一填。
1、一日无书。
2、,下笔如有神。
3、书由药也。
4、,白首方悔读书迟。
5、读书有三到,谓、、。
五、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毫不犹豫倾盆大雨流光益彩不求甚解
B、大显神手滚瓜烂熟囫囵吞枣如醉如疾
C、别出心裁饥肠漉漉呕心沥血牵肠挂肚
D、浮想联翩如饥似渴津津有味心安理得
六、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只要….就…..不是…..而是…..如果….就….不仅….而且….1、()手中一有书,我()忘了吃忘了睡。
2、()明天天气好,我们()去郊游。
3、()小明学习好,()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4、海豚救人的故事()虚构的,()非常真实。
5、他()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好朋友。
6、进来看书的人()很多,()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