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三四单元备课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三四单元教材通研
第三组
大自然的启示
一、本组教材有哪些特点
本组教材为科普性文章,教材围绕“大自然的启示”,共编排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一个综合性学习和一个语文天地。在前几册所学的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等课文基础上进行拓展,并赋予新的内涵。其中有叙事性文章,也有说明性文章。和前两组教材不同的是另安排了一个指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或得到启示等内容的综合性学习。
二、教学本组教材应该要完成哪些任务?
1.认识30字生字,会写26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新词,积累词语。2.朗读课文,理解并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3.丰富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三、本组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朗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并开展综合性学习,对大自然有新的发现。
四、本组教材为科普性文章,教学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怎样合理整合和安排本组的教学内容?
1.联系以前所学的“保护环境”等相关专题课文,在教学内容上统筹安排,把“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有机整合起。可以把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课文学习中的心得以展示台的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出来。展示台教学时不必局限于课文中的三个例子,可引导学生根据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开发出更多的活动内容,创造更多的活动形式。
2.要加强学科整合意识,密切与科学课教师的联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3.学生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现或发明,重在激发兴趣。充分肯定他们的发现,保护他们的创新精神。
4.充分利用课文后的资料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见闻。激发探究大自 然的规律的兴趣。
5.本组教材在“我的发现”中添加了对比有副词和没有副词的句子,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文,放到相应的课文中去,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副词的表达效果,体会并总结归纳副词的作用。
6.本组多篇课文涉及到一些科学常识,但在课上,不要对这些科学常识做过深的探究和拓展,要切合实际,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方面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成语文课而不是自然常识课。
7.在本组课文的教学中要适当补充一些科普性文章,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更多相应的科普知识,以激发学生爱科学和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8.综合性学习应该贯穿全组的教学,从第一课教学就开始布置,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9.根据本组课文选编的目的和课标对中年段的要求,在教学中并注意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可以读全文扣住课题归纳,也可以联系课文重点句子来归纳等。自然之道
一、本篇课文的选编意图是什么?
《自然之道》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选编本篇文章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针对教材选编意图,我们应当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应放在哪里?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幼龟、沙滩、企图、情愿、蠢事、返回、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本文的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这是本组的第一篇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应该遵循什么思路? 根据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策略,以下教学思路供老师们参考:
(一)预习探究:自主预习,自由朗读。运用已获得的方法学习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二)合作交流:学生小组交流预习收获后,老师通过检查、交流、讨论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提出疑惑。
(三)品读体验:突出重点,精读研讨,感情朗读,结合具体的语境交流,指导学生从中受到启示。
(四)巩固延伸:回顾小结,布置综合性学习活动。
四、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那如何突破这个教学重点、难点呢?
1.可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读整篇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再一部分一部分细读,了解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最后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想想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抓住一些关键句子,如:“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向导的话等,引入重点段落3至5自然段的学习。
在学习第3自然段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探出、欲出又止、踌躇不前”等重点词语,结合上下文,想想幼龟这样做的原因。
在学习第4自然段时,可将向导的行为和“我们”的举止进行对比,并结合“泡泡语”中的内容,抓住描写向导态度的词语“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等以及向导的语言来理解向导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的。从而得到启示: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五、如何处理课后题三?
1.根据课文内容。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描写的场景,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向导的思想感情。2.句子对比。
如:a)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对比读,并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一、《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它的显著特点是运用数字等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先写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祸河但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方案。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重难点应放在哪里? 1.认识“侵、蚀、祸”等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本文的重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三、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如何引导学生学习? 在教学中可参考以下步骤来进行教学:
1.预习探究:揭示课题,初读全文,提出疑问。
引导学生梳理问题,师生共同抓住重点问题,如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黄河?
2.合作交流:默读课文,思考重点问题,小组交流。
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圈点勾画,批注感受,再在小组内充分交流。教师参与小组内了解情况。
3.品读体验:全班交流,读中点拨,解决问题。
品读中可围绕重点问题: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来理解课文。原因有两个:一是自然原因,二是社会原因,就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而泥沙问题又是核心问题。重点理解社会原因,通过图片、图示等感受“恶性循环”之理和“水土严重流失”之害,再感情朗读,激起学生痛惜之情和社会责任感,在这环节可让学生畅谈从文中受到的启示,如: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等。在畅谈启示、交流问题,朗读重点段落中,激发环保意识与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4.巩固延伸:①小结学法,延伸探究。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学习本课所采取的方法,如:以各种读为手段,以疑问为线索展开。②布置课后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
四、课后资料袋内容如何处理? 可结合最后一段,让学生谈出自己受到的启示,再引导读科学家数管齐下的治黄方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结合资料袋内容,激发学生“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兴趣有条件的同学可 在父母的帮助下来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
蝙蝠和雷达
一、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文章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很强,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写科学家的三次试验,第三部分写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从而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重难点放在哪里?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3.搜集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重点、难点是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在本课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本课可以引导学生读全文扣住课题归纳,也可以联系课文重点句子归纳,如:“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科学家通过“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使“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尽量引导学生比较准确地概括,但也不果急于求成。
四、在教学中用什么方法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1.本文的重难点的突破可以抓住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选用多种学习方法,教学时可大胆放手并善于组织调控,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用填空法或填表法、画图法等,还可以创设“仿生学科普知识展览”的情境,让学生当“小小讲解员”介绍,使对课文内容的体会与口语交际整合起来,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来学习。
第一步如: 默读四、五、六自然段,填写表格。了解科学家对蝙蝠的三次试验。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先在小组交流,再在班上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读读课文,看图表,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迷的。再介绍。
第二步: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什么?(感悟“反复、终于”)第三步:提问: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雷达与蝙蝠之间有什么联系?再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自由读七、八自然段,理解蝙蝠探路的办法。可以用图示法,来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第四步:出示课后第三题: 填空,来看图了解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五、资料袋的内容如何处理最恰当?
课后资料袋简要介绍了近代新兴的学科——仿生学。可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前作为资料来阅读,或在学习了本课后,来补充仿生学知识,了解人们由自然界中某些生物的奇特构造、功能得到启示并模仿,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2※大自然的启示
一、本组最后一篇课文有什么特点?
本篇文章也是本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文章既有课题又有小标题。包揽了本组的两方面启示。《“打扫”森林》告诉人们要保护好生态平衡,否则会好心办坏事,从而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人类的老师》虽短小却充满趣味,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二、根据本课特点,怎样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重难点: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三、教学本文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教学这一课时,我们不要把研究蜻蜓、鲸等身体结构此类型的问题深究不止,而应体现阅读教学的特点,注重积累感悟。教学中引导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学生通过读书、交流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四、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怎样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独立阅读课文? 课的教学可以结合本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
(一)熟读课文,自主学习:(根据预习提纲:
1、自由读书,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边读边想,每篇短文说了什么主要内容,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1.读读:自由朗读,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熟练认读。2.说说:默读课文后,说说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3.自主学习:根据要求自主学习。
(二)交流收获
交流的重点是以下两个方面:(要注意:交流与读书要结合起来,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要把文本学习与课外资料交流结合起来)重点之一:交流感受深的语句,交谈受到的启示。如:“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可采用结合上下文,画生物链示意图等方式理解。
重点之二:交流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可以渗透在课文学习之中,如结合“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交流相关资料。也可以在学完课文后结合“口语交际、习作”或“展示台”,集中展示交流相关资料,畅谈受到的启发。
(三)回读小结,延伸拓展
推荐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读物和资料,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激励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继续 落实好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语文园地三
一、口语交际、习作如何教学?
1.本次口语交际、习作没有分开安排,整合在一起,与本组的综合性学习紧密相结合,因为在本组教材的学习中,对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有了更多的了解,所以可以“学习成果汇报会”的形式,要求学生充分介绍搜集到的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谈谈自己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说说自己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哪些启发,想发明什么。2.展示事例,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或讲述一些这方面有趣事例,导入习作。
3.自主汇报,确定习作内容。本次习作,是写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或者活动经过,或者心得体会。你哪方面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就写哪些方面,注意不要大量地抄录资料。4.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5.相互修改,完善习作初稿
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以当堂点评一、二篇习作,还可以把巡视中发现的语句、标点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讲一讲,引导学生修改。
二、“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如何进行教学?(一)我的发现
1.读一读,自己悟一悟。2.说一说,读一读,分组感悟。
第一组:“终于”说明了科学家揭开蝙蝠探路的秘密是很不容易的,是反复试验的结果。
第二组:“根本”强调了“如果不是我们”自作聪明,这些海龟是完全不会受到伤害的。
第三组:“居然”进一步强调了这的确是“令人难以相信”。在朗读时,引导学生注意这三个词语语气稍重一点儿。
3.小结:这三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基本意思是相同的,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重一些,在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还可以让学生举一举类似的例子。(二)日积月累
1.自由读,想一想意思。
2.自主说,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理解的气象谚语,教师适当点拨。3.多种形式积累:自主背、相互背、齐背、指名背。
4.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注意引导学生背一背当地常说的气象谚语。
三、展示台如何进行教学? 1.讨论,确定展示形式。
在充分发言的基础上,个人或分组确定一种或两、三种展示方式,如: a)主办“认识大自然”手抄或黑板报。
b)“仿生学课外读物介绍会”或建立“仿生学图书借阅角”。c)“仿生学发明创意赛”。(可结合“口语交际、习作”进行)d)“大自然的启示图片展”。e)布置“小发明、小制作实物展台”。
f)“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收获”优秀习作栏目等,形式自定。2.行动,筹备展示活动。充分发挥各小组小组长的作用。3.展示评比
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展示筹备的成果,评比“小小发明家”“课外资料搜集能手”“办报大王”“采访能手”等,进行适当的鼓励。第四单元
战争与和平
一、本组教材设计的内容和意图是什么?
本组教材围绕着“战争与和平”这个专题,编选了适合四年级学生特点的课文。《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讲的是战争年代机智勇敢小英雄的故事。《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通过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儿童诗《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共同心声。每篇课文都紧紧围绕专题,给学生鲜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战争打破了多少少年的幻想,击碎了多少美丽的憧憬。人类不需要战争,让我们共同来呼吁世界永远和平,让和平之花永远绽放。
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表达的真挚情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3.培养学生默读,速读的能力。4.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三、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本单元有两篇课文篇幅较长,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长文短教? 对于本单元的两篇篇幅较长的课文不必要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深挖细读,《夜莺的歌声》是讲读课文,不但篇幅很长而且有些句子含义深刻,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夜莺的机智勇敢(对于这一点后面还要详说)。《小英雄雨来》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很长,但是文字浅显易懂,可以让学生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然后抓住重点部分多读,结合《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体会比喻句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然后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并让学生简单复述课文内容。
五、在我们这样和平的国家,现在的孩子离战争比较遥远,如何进行本单元的教学?
学习本单元的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文章中的几篇课文,那样学生难以真正体会到编写本单元的主旨——“了解战争,呼吁和平,为世界和平做点事情”。教师应该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出发,给学生比较广阔的视野,比较详实的资料,比较感性的材料,让学生真正走进战争,进而从内心深处发出和平的呼唤。具体提出以下教学设想: 1.以“战争中的孩子”为主线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贴近文本,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2.师生共同查找有关战争的资料,让孩子对战争有更充分的了解。3.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4.推荐一些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和电影电视作品。
夜莺的歌声
一、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故事,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以空行为标志,写了三部分内容:先写“小夜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勾,再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递敌情,最后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小夜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文,危险中充满勇敢镇定,紧急中充满智慧机警,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三、课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1.布置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请教大人等方式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历史背景、有关故事)
2.没见过“夜莺”的同学,通过查字典,了解一下夜莺这种鸟。
四、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提出以下设想仅供参考)
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交流读后印象(机智勇敢)精读课文
1.过渡:是呀!读罢课文,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夜莺形象便清晰地跃入我们的脑海。那么,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捕捉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呢?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这些地方。2.学生边读边找出相关句子。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小夜莺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德国官兵看见他这样说、这样做会怎么想。先自读下列句子组织全班学生讨论。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3.交流讨论方法。
逐句讨论交流。讨论某一句时,先由一名学生谈自己的理解,重点是自己想象到的内容,其他同学听后补充。最后指导朗读,通过读来反映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时,不要只孤立地读一个句子,可将前后对话连起来读,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分角色朗读、边做动作边朗读。(附:句子的解析如下,供参考。
①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从表面上看,这两句话在描写夜莺的歌声,但联系上下文,便可发觉其中还有其他的意义,“停了一会儿”“新的劲头唱起来”,机警的小夜莺已发觉了敌人,经过思考,他决定去接触敌人,把敌人引入游击队的埋伏圈,消灭敌人。
②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快活”是小孩子的性格特点,快乐、活泼。“快活”在这里反映了“小夜莺”在敌人面前表现出超乎寻常的镇静、坦然。孩子在凶恶的敌人面前表现得如此镇定自如、依然快活,可见孩子的胆量。
③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这是小夜莺在回答敌人盘问时,说的几句一语双关的话。乍一听,纯属小孩儿天真的话语,把自己当作小动物。小夜莺正是凭借自己天真的话,加之自己一系列貌似顽皮的动作,在敌人不易觉察中戏弄、谩骂敌人,“麻雀、乌鸦、猫头鹰、野兽”都指的是敌人。德国兵虽然也“想着,轻蔑地微笑了一下”,但听、看小夜莺的言行,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小夜莺,并且让他带路。这些话语体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和对敌人的憎恨。
④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欢快的鸟鸣,无所顾忌的游戏,多么顽皮的小孩啊!其实,这是在麻痹敌人。既进一步让敌人确信自己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又为后面同游击队联络做准备,“学夜莺唱,学杜鹃叫”,以便后来他用不同的鸟叫同游击队联络时不致引起敌人的怀疑。
⑤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如果说前面小夜莺的回答还多少带一点“实答”的话,小夜莺这时的回答全然是“虚答”,答非所问。把两个完全不沾边的东西扯到了一起。正是小夜莺的这一回答,使敌人完全相信了小夜莺。前面敌人多少还有点疑虑,有点警觉,这时敌人只认为小夜莺是个什么都不懂、顽皮的孩子,所以“就不再问了”。
小夜莺的答话是文章第一部分作者叙述的重点,小夜莺的答话虚实相间,颇有童味,加上小夜莺一系列顽皮的动作,使敌人相信了他。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在这些言行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⑥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胜利后的“小夜莺”又投入到了新的战斗中,“小夜莺”又在坚守岗位,察看敌情了,以便通知游击队再次歼灭敌人。
这句话照应了文章的开头,结构上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同时还告诉我们文中叙述的故事并不是一次偶然的巧遇。小夜莺在村口放哨这是他的职责,以夜莺的歌声传递信息则是他和敌人进行斗争的特殊方式。这样我们对“小夜莺”就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五、本课在写作手法上用了首尾呼应地方法,对于这一点如何处理? 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首尾呼应,这个问题不必讲的过深过细。让学生多读这几个自然段,感受文章以夜莺的歌声开篇,再以夜莺的歌声结束,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六、如何进行本课的拓展?
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的文章:《撒尿小男孩》等
14※ 小英雄雨来
一、本课的内容及设计意图是什么?
本篇课文讲的是那战火连天、枪炮轰鸣的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勇敢,游泳本领高强,为掩护革命干部机制的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战争年代人们的生活,学习小英雄雨来勇敢机智的品质,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二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本文篇幅较长,因此要训练学生较快的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本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了解新词的意思。
2.练习快速、正确地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复述课文。
3.试着给课文每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4.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通过文本和自己的体验,感受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英雄本色,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三、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
1.练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每部分的内容,并能说出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给每部分加上小标题。
四、本课是略读课文而且篇幅较长教学时如何把握?
教学本课时,每部分的内容不需深挖,只抓住重点的段落多读,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的英雄本色;能给每部分加上小标题;能简单复述这个故事。(关于小标题有如下设想,仅供参考)可以让学生概括内容加,如:①游泳本领高。②上夜校念书。③掩护李大叔。④勇斗鬼子。⑤宁死不屈。⑥机智逃生。也可以用原文中的语句作为小标题,如:①望着妈妈笑。②我们爱自己的祖国。③把缸挪到原地。④什么也没看见。⑤有志不在年高。⑥雨来没有死。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一、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本文感情强烈,包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文章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认识“卓”“盔”等7个生字,会写“牺牲”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三、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1.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2.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表达维护和平的情感
四、课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1.收集资料,了解当今世界战事。2.准备反映战争的多媒体课件,如: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重点收集这些战争中儿童生活的画面。
五、课文以书信的形式,语言感人肺腑,意义深刻,学生不易理解,如何进行本课的教学?
可以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习的愿望。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什么呼声?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然后让孩子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封信的内容,理清叙述顺序:问候与感谢——倾诉与怀念——发出呼吁。最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想象、讨论交流等手段,帮助学生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悲痛、缅怀、渴望和平的情感。
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如:“爸爸张着嘴的,仿佛在呼唤什么”可以让学生想象,爸爸在呼唤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又如“但是世界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可以补充一些材料,可以是数据材料(以下材料供参)
“在过去10年里,200多万儿童在战争中被杀死,另有600万儿童受伤,100万儿童成为孤儿。”
“87个国家的儿童生活在6000万枚地雷的阴影中。每年陆续有1万名儿童成为地雷的受害者。”
“目前世界各国约有30万男女少年和儿童在军队中当“儿童兵”,许多人还不到11岁。” 读了这份资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出示难民儿童画面)战争中的孩子,饱受着战火的煎熬,阳光般的年龄却要承受那么多的不幸,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成千上万的儿童因为战争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本来应该拥有的幸福和欢乐。正因为这样,作者在文章最后发出强烈的呼吁。鼓励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一段,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情感,边读边表达自己的感受。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补充一些真实的可信的音像:中东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对于重点句子的理解见教学用书87、88 页。另外,关于现任联合国秘书长是:潘基文,韩国)
六、本课如何拓展?
教师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给仍处在战争中的孩子写封信。
16※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一、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体裁比较特殊,它是一首诗歌。诗歌最大的特征就是富有韵律感和饱含强烈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强烈渴盼,以及对战争的极度憎恶。它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和给人类特别是孩子造成伤害,发出对和平的呼唤。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认识4个生字。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四、如何进行本课的教学?
1.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近些年来有关战争的资料。有条件,还可以组织学生收看有关的录像片。
2.本诗的教学,不宜逐词逐句讲解,可先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材料,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材料,让学生对战争,特别是战争中的平民百姓、妇女儿童生活状况有一些基本的了解,为理解诗歌的意思作铺垫。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最后组织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表达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心愿。
3.读是理解诗句的基本手段,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的朗读指导,一是要注意将读、想、说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读、想想、说说、读读。如第一节,在读的基础上,想象大海本来是什么样的,战后是什么情景,想象后说一说:面对此景,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什么,说后再读。二是要允许学生采用多种读法来表达情感,真正使朗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4.课后“阅读链接”,安排了“儿童和平条约”。1986年,在美国纽约举行了世界儿童联欢会,会上世界儿童代表签署了《儿童和平条约》,表达了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可在本课教学结束时,组织学生诵读“儿童和平条约”,以进一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激发学生从小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情感。
五、如何进行本课的拓展?
教师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拓展活动,可以唱有关的歌曲,推荐有关的电影,可以办一期“战争与和平”的小报,来呼吁维护世界和平。
语文园地四
一、对于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如何操作? 1.口语交际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本次口语交际训练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了解和搜集天下大小事,是训练搜集材料能力的继续;二是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三是通过组织发布新闻和评议新闻的活动,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非常广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有话可说的机会。教学时,可先布置学生去广泛搜集新闻,然后创设情景,召开“新闻发布会”。学生发布新闻时,一是要帮助学生把新闻讲清楚、讲明白,二是要组织学生互听、互问、互评。最后,评出“头条新闻”、“最佳新闻”、“热点新闻”„„评价时,要从儿童关注的热点,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评出他们真正喜爱的新闻。2.习作
经过了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战争与和平”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本次习作训练,紧扣本组的专题,编排了一次看图写文。指导学生习作时,可先指导学生回顾所学的课文,回顾了解到的战争情景,有条件的还可以通过影视等传媒,把学生引入战火纷飞的年代。然后出示照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展开想象,整体感知图中的景和人。接着以图中废墟中的孩子为重点,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并想象:这个小孩的外貌、年龄,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孩子未来的命运等。最后,在说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3.我的发现
这次“我的发现”安排了4个比喻句,要求学生理解句子意思,体会带点的部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编排的意图,一是照应本组的语文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了解比喻句的特点。教学时,先让学生读一读,感受一下带点部分表达的不同情感。(前三句在前面学习课文时已经提到过)再由此发散开去,从课内外的阅读材料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理解,也可交流一下理解这些句子的方法。
关于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教师点到即可,不要过多讲解。4.日积月累
本次“日积月累”安排了一组与战争有关的成语,有的成语还包含着一个故事。可先让学生查找这些成语故事,再召开一次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会,让学生在讲故事中理解和记住这些成语。(下面成语的意思供参考)
知己知彼:《孙子兵法·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一般都说“知己知彼”,指对自己的情况和敌人的情况都有透彻的了解。百战百胜:多次打仗都能取得胜利。运筹帷幄:《汉书·高帝记》“上(刘邦)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后称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决胜千里:在千里之外就能决定最后的胜负,比喻智慧超群。出其不意:趁对方没有料到(就采取行动)。攻其不备:趁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进攻。
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用军师孙膑的计策,乘魏国内部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在桂陵(今山东菏泽)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后来用“围魏救赵”来指类似的作战方法。
声东击西:声,声张,宣布出来。军事上出奇制胜使对方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即表面上或口头嚷着攻打这边,实际上却攻打那边。唐·杜佑《通典·兵典六》:“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四面楚歌:《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霸王项羽被刘邦围困在垓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后来用以比喻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处境。腹背受敌: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
草木皆兵:一草一木都像是兵一样。《晋书·苻坚载记》记载,公元383年,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看见东晋军队布阵整齐,“望八公山,草木皆人形”,非常惧怕。后来就用“草木皆兵”形容人在极度惊恐时,神经过敏,发生错觉,稍有一点动静,就非常紧张。风声鹤唳:唳:鹤叫。《晋书·谢玄传》记载,北方的秦王苻坚带兵来攻打东晋王朝,在安徽淝水一带,被晋军打得大败,往回逃的路上听到风声鹤叫,都以为是晋军来追击他们。后来就用“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5.宽带网
本次“宽带网”围绕本组专题“战争与和平”,列举有关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战争中的英雄人物。这是本组课文学习后的拓展和延伸。教学时,要开辟活动的空间,给足时间,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了解、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缅怀那些为消灭战争、保护和平而战的英雄,激发学生从小憎恶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第二篇:八下语文三四单元阅读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课内阅读文段
《敬畏自然》
(一)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 a 的灰尘,都是大自然 b 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这样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就目前所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人体共有一万亿多个细胞,这么多的细胞不仅能够相互协调,而且每个细胞都有着 c 的特殊分工、每个细胞都有其特定的工作,绝对不会混淆,从而使整个人体处于高度有序的状态。在近百年的时间中,人体细胞尽管更替许多次,但这种秩序并不会改变。最 d 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能够理解、想像。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各种物质以至人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等,使人体、花朵等表现出难以形容的美。要造出这样的一个人来,让一万亿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
1.在下面这些词语中各选一个填在文中a、b、c、d处。不值一提 不可思议 精巧绝伦 与众不同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 2.本文段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3.文段为了论述大自然智慧的无与伦比,把人类智慧与其对比。文段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的?
4.为什么说连苍蝇蚊子乃至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呢?你能说说理由吗?
(二)①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殊不一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垦然这个水滴也能映照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可是,人们竟然[甲]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②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人类的作品飞上了太空,打开了一个个微观世界。于是人类[乙],以为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可是,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就如同鲲鹏看待斥安鸟一般,只是蓬蒿之间罢了。即使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也没有理由[丙]:人类的知识与其祖先相比诚然有了极大的进步,似乎有嘲笑古人的资本;可是,殊不知对于后人而言我们也是古人,一万年以后的人们也同样会嘲笑今天的我们。也许在他们看来,我们的科学观念还幼稚得很,我们的航天器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个非常简单的儿童玩具。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一代地纠正着前人的错误,于是当我们打开科学史的时候,就会发现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那么,________? ③人类发明了种种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丁],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④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因为我们的太阳系只有40多亿年的历史,就演化出了有智慧的生物,而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的历史了。可以推想,在那些比太阳系更古老的星系里,一定早就演化出了更高级的生物。这些生物的智慧也许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他们看我们,也许就像我们看蚂蚁一般,即使我们中间的那些伟大人物,在他们看来也不过尔尔。
l.按照文意,将下列4个词语分别填入甲、乙、丙、丁四处。(只填序号)①沾沾自喜 ②喜形于色 ③过分自傲 ④不自量力 [甲]________ [乙]_______ [丙]________ [丁]________ 2.文章段②画线句子“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中“这种”指代
3.文章段②中画线句“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结合选文概括人类的“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
4.文章段②的最后画横线处,需要增加一个总结性的反问句,请你试写一句。
5.文章段④中画虚线的句子“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作者说这句话的理由是什么?
《端午的鸭蛋》①A.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C.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内容。
第①段: 第②段: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3.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体现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A处: B处: C处: 4.“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中,“吱”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5.袁枚是____________代诗人、诗论家,文中引用他的文章说明了什么?
6.文段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云南的歌会》
(一)(1)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比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A(引用经典著作作为论证的依据),当事人照例心中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 B(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于是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2)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明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脸,满口白白的牙齿,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作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路旁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C(像没有那回事儿一样。形容态度镇静,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1.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在选段中A、B、C三处,填上合适的成语。A. B. C.
2.选文展现的是 场景,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的 气息,流露出作者 之情。
3.选文第1段中写“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哪些不同方式?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
答:
4.选文第2段中加点的“多的是”,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
答: 5.选文第2段中作者抓住哪些方面描写对调子的年轻女子?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 6.年轻的妇女“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仔细品读,并对之加以分析。答: 7.第2段中画线句子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
(二)(1)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本来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
(2)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外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做歌师傅)。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1.在第①段中作者浓墨重彩地进行了环境描写,说说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
答: 2.第①段写各种鸟呼朋唤侣,重点写了哪两种鸟?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答: 3.“金满斗会”的场面很大,何以见得?这种歌唱集会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答:
4.第②段划横线的句子改成下面这句话,好不好?为什么? 随后才想起这些人都是我从前见过面的,熟人真不少啊!
答:
5.请分别用两个短语概括两段的内容。
答: 和。
6.第②段最后一句“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中“此”指的是什么?
答: 7.第①段和第②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第②段采用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
答:
《吆喝》
(一)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
大清早过卖早点的:大米粥呀,油炸果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儿的,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地都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一头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另一头是一口汤锅。火门一打,锅里的水就沸腾起来。馄饨不但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讲究皮儿要薄,馅儿要大。
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1)第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2)作者介绍的顺序是什么?
(3)作者详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更喜欢_________________的吆喝,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介绍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为什么?
(5)出自本文段的一个歇后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再写出两条歇后语。
(二)①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比如卖一种用秫秸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艺儿赛活的。”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的过程,如城厢里常卖的一种近似烧卖的吃食,就介绍得十分全面:“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也有简单些的,如“卤煮喂,炸豆腐哟”。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儿的白薯”或“萝卜赛过梨”。“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不管是山楂、荸荠还是山药豆的)形容得晶莹可人。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
②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也许由于小时人家告诉我卖荷叶糕的是“拍花子的”(拐卖儿童的),我特别害怕。他先尖声尖气地喊一声“一包糖来”,然后放低至少八度,来一气“荷叶糕”。这么叫法的还有个卖荞麦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1.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2.第①段中介绍了哪几种叫卖的方法? 第②段中写了几种吆喝的声调?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4.文中的吆喝声都带有浓郁的___________ 特色。5.体会一下,作者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在你的家乡,你听到过哪些吆喝?请写下一两种。
《春酒》①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谓的八盘五、八盘八(就是八个冷盘,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热菜)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②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③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1.用一句话概括所选文段的内容。
2.第①段中有两处运用了引号,这两处引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十二碟”:____________。“我请你吃十二碟”:____________。3.从文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第②段中对花匠阿标叔的描写属于细节描写,这个细节写出了他的什么特点?在文段中再找一处细节描写。
5.文段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敬畏自然》答案
(一)1、a.不值一提 b.精巧绝伦。c.与众不同d.不可思议
2、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3、①大自然能用“死”的物质创造丰富多彩的生命,人类不能;②大自然能够使人的各个细胞相互协调,各司其职;③大自然能按美学原则制造各种事物,而人类不能。
4、苍蝇蚊子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制精妙绝伦,如苍蝇为何会有复眼,蚊子怎么能汲血。灰尘也是物质,何以如此微小,它的内部结构也一定很精巧。
(二)1、[甲] ④ [乙] ① [丙]③ [丁] ②
2、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
3、①虽然人类的作品飞上太空,但航天事业的空间,在大宇宙中间,还是非常狭小;②人类的认识史也是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后人看今天,我们的认识还幼稚的很;③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掘的陷阱; ④作者认为: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在太空人看来,人类智慧就算不得什么。
4、略
5、宇宙已有200亿年的历史了,而太阳系只有40多亿年的历史,就演化了有智慧的生物,比太阳系更古老的星系里,一定早就演化出了更高级的生物。《云南的歌会》答案
(一)1.A.引经据典 B.哑口无言 C.若无其事
2.山野对歌
民间文化
赞美
3.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提出问题,等待答解; 互嘲互赞,随事押韵。
总分结构方式
4.昆明一带农村能歌的年轻女子非常多,随处可见。
5.性情品质、外貌动作。
以写实为主,这样更能突出人物的淳朴。6.通过对年轻妇女对歌胜利后的一系列动作的细节描写,道出了她得胜后由衷的喜悦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人物直率泼辣、开朗质朴的性格。
7.不可以去掉.因为画线部分是年轻女子“性情开朗活泼”的具体体现,有了这部分,前面叙述的内容就更形象具体了。
(二)1.有“开满杂花的小山坡”,有各种林子,有各色山鸟,有熹微的晨光,有碧蓝的天空等;这些环境描写都起了一种烘托的作用,烘托出美好和平的气氛,烘托出赶马女子的淳朴的美和大伙儿愉快舒悦的心情。
2.戴胜鸟和云雀 动作描写,动词如:掠、坐、叫、钻、伏、下坠等。
3.“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一连三天才散场”; 是传歌,把老一代“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一辈”。4.不好,原文的叙述绝不是多余的废话,而是告诉读者参加“金满斗会”的成员是各种各样的,这个集会的群众性是很强的,并且还能从中看到老百姓对这种演唱形式极为喜闻乐见,表现了云南人民的一种文化修养。
5.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6.盛会难逢(或:十年规划难逢金满斗)
7.第②段运用的是直接描写,第①段运用的是间接描写,以由呈贡进城时一路和景色“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引侣”“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加以烘托。
总分式 《吆喝》答案解析:
(一)(1)总领下文。(2)从早到晚。(3)馄饨挑子 卖硬面饽饽 声音厚实,词儿朴素,一点儿也不吹嘘(4)因为各种吆喝太多,作者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介绍,作者只要交代出叫卖者,读者就能体味到“没个停”的叫卖声。作者对材料的剪裁得当。(5)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秃子打伞——无法(发)无天。
(二)1.①叫卖有不同的内容。②叫卖有不同的声调。2.叫卖的方法:①吆喝制作的过程;②借甲物形容乙物;③戏剧性吆喝。
叫卖的声调:①声音细而高;②声音低而沉;③忽高忽低。
3.写实的成分多,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自然可能会“吓了个马趴”,当然,作者也有一些幽默调侃的用意,幽默风趣。4.北京
5.充满了怀念之情。6.提示:注意要有地方特色。
《春酒》答案
(一)1.在家乡喝会酒的情形。2.表示特定称谓
表示引用
3.母亲是一个勤劳俭朴、善良大度、很有灵性、充满美德的人,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4.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性格。细节描写,如: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5.对童年、对母亲、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第三篇:品德三四单元
第三单元
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对中国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人物,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他们的精神。
2、了解我国主要的文化遗产,借助文化遗产,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历史与文化。知道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祖国文化的结晶,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文物保护状况,激发学生对文物受损的忧患意识和保护文物的责任意识。
3、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继承和发展,以及表现出来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亲近感。
第一课
伟大的先人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等在中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了解一些他们的思想与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
重点:了解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难点:对孔子思想的了解。
资料准备:有关史记、孔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1、我国古代的伟大先人
(1)学生谈谈自己了解的古代优秀人物,并把他们的名字写下来。(2)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在其他课中了解到的信息,也可以查找资料;询问家人,了解古代的伟大先人有哪些,并给人物分类。
(3)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了解到伟大先人的实际情况,设计和展开下面的教学活动。
2、问周遍的人,是否知道孔子,对孔子了解些什么?要求每位学生至少询问五个人,并作好记录。
3、汇报统计调查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和归纳统计结果。由此,思考为什么孔子离我们两千多年,还有那么多人知道他、纪念他?然后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孔子的介绍,并进一步提出自己的困惑和想了解的问题。
4、可以把大家选择的格言,制成一贯图文并茂的小板报,贴在教室后面。也可以用表演形式将孔子的格言故事化的表达出来。
5、教材64——67页介绍了司马迁和他的巨著《史记》。这里突出了司马迁身处逆境契而不舍,奋斗不息达到精神。教材第64页呈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的故事,并呈现了司马迁的一句格言。旨在通过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对司马迁顽强毅力的敬佩。
6、总结司马迁:
(1)让学生交流对司马迁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理解。思考我们能否用这句话评价司马迁?
(2)司马迁用他坚忍不拔的毅力,我们后人留下力量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能了解过去的历史。为了让学生能认真认识到司马迁及其本人创造的《史记》之伟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者让学生找《史记》中的历史故事,或者教师为学生提供这些方面的知识资源。
作业:练习册 板书:
反思:
第二课
我们的国宝 教学目标:
1、对我国的古代遗产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精深。
2、引导学生透过历史遗迹探究背后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3、知道古遗迹的价值,知道这些古代文明是失而不能复得的,树立保护遗迹的文物的意识。
重点:对古代遗产的一些基本了解。难点:树立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1、找资料了解中国的主要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可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和确认教材68页上列举出的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2、教材68页用文字的形式给出了一些我国的文化遗产,并让学生在69页的地图中去寻找和确认。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意识到祖国文化遗产之多,从而进一步生成对祖国文化遗产的探究兴趣和向往。
3、承接上面的活动,制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解说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以有的体验,如亲自到这些地方旅游过;电视、杂志等媒体上看到过的等渠道。然后制作图文说明的解说卡。图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自己画的有代表性的图;解说词要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4、画画长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长城的了解和感受,画画长城。如果有学生自己或家人在长城拍过照的话,可以组合创作长城风景。
5、沉睡两千多年的秦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坑,位于西安市以东35千米处的秦始皇陵东侧。现在发现的三个俑坑,出土各类兵马俑共计九千多具,形同真人真马,整整齐齐的俨然是一支庞大的底下军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底下军事博物馆。这些兵马俑制作工艺精湛,造型逼真生动,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是秦国强大军阵的缩影,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
6、石窟艺术的圣地——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始凿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经过上千年开凿,终于形成了一处规模庞大,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之大成的石刻群,是我国石艺术中的优秀作品。他不但内容丰富,而且雕刻技艺精湛,巧妙的将力学、采光、透视的科学原理和山形地貌想结合,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雕刻形象。石刻作品表现的内容贴近生活,既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又有及大的社会教化作用,可以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生活卷。
7、保护文化遗产
(1)承接活动二活动,让学生总结通过痰探究古遗迹自己的收获。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古遗迹是过去的东西,可不可以毁掉,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总结出古遗迹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历史价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些文物、遗迹破坏了,我们失去的是什么。要让学生知道从古遗迹中,我们可以了解历史,了解过去的社会,了解先人的智慧和创造。了解先人的智慧和创造。它承载着历史,承载着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很难想象如果丧失了文化遗产,全部是现代建筑的话,未来的中国人,能否领略到祖国博大精深、源源流长的文化。
(3)围绕教材第76页问题召开“小小辩论会”根据本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辩论内容可以围绕本地区发生的遗迹或文物破坏事例,也可以就教材上的题,进行辩论。
(4)共同完成“我们的公约”或给相干的部门的“建议书”(最好与本地实际结合)也可以开展“小小宣传员”的活动。形式可多样化:漫画、小壁报等。
8、教师小结。
9、作业:练习册 板书
反思
第三课
我们的国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晋剧、书画艺术及中医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去观关注他们,对他们产生兴趣。
2、了解这些国粹在世界上的影响,从而更加重视他们。重点:了解我国文化的精髓。难点:对待国粹的态度。
教学过程: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源流长。千百年来,他以独特的民族风格,深深的直根于中华大地,至今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并逐步传向世界。
2、让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中国国粹,并说明理由。
3、教师将他们一一写出来,并在学生谈论的基础上,对什么是国粹进行总结:(1)我国特有的,能代表我国的文化,(2)在中国流传千百年,(3)中国文化的精华(4)至今为人们喜闻乐见。当然对于什么是国粹,不要给下定义,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其内涵。
4、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了解一下中医,发现中医与中药与当今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进一步认识的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5、中医在国外。阅读教材87页上的“中医在国外”,为丰富学生对中医的认识和了解,可以让学生再收集一些资料,并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进行举例说明。如果搜索困难的话,教师要提供信息资源,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医在世界上的独一无二性。
6、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文化
(1)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89-90页。让学生谈谈看后的认识。(2)让学生说说外国人为什么喜欢这些文化活动。可以联系前面学生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仅仅对比一种现象,而要从现象中看到我们中国文化的美和魅力。
(3)根据学生情况,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杂志等有关外国人喜欢中国文化的事例;可以拜访当地旅游、外事等有关部门了解外国人喜欢中国什么;可以向家长询问,让学生分享家长知道的事,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引导学生在探索和了解的过程,多问一些为什么,多想想为什么。
7、作业:练习册。板书
反思
第四单元
我们生活的地球
单元目标:
1、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上的区域划分、人种分布等常识。
2、了解世界上的主要国家,了解人种和语言、文化差异极其居住环境、气候的关系。懂得对差异持尊重和理解的态度。
3、知道人民在认识地区的过程中经理了漫长的探索,并对这种探索精神产生崇敬之请,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及其为此作出贡献的愿望。
4、学会使用地图和地球仪,并能运用与自己的生活中。
第一课
蔚蓝色的地球
教学目标:
知道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等常识,感受人民在认识地区中所经历的漫长探索。知道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激发学生对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重点:初步了解地球的一些知识。
难点:对地球的整体认识。教学过程:
1、认识:利用教材93面所提供的地球大小相关数据,引导学生体会地球的体积巨大,以及给地球照相的难度。也可奖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全景图与杨利伟拍摄的地球局部照片进行对比。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对地球的大小和地球外貌的基本认识。
2、收集与思考:收集人类从太空看地球的历程中有趣的故事,如教材93面家家林讲的话,神州5号升空的故事等。旨在让学生知道人类对地球的总体认识。
3、人类对地球的探索。人类对地球的探索,是一部回行的历史,不可能全部展开。教材只能选择某些角度来展开:对地球的早期认识,侧重在对器形状的认识上;现在的探索在南北极的考察上。
4、我与麦哲伦一起航行
(1)结合教材95页的内容,查抄麦哲伦航行的资料,如当时的航海技术,船只状况,组成等与麦哲伦有关的资料。
(2)找一幅世界地图,侃侃麦哲伦的出发点,大家一起沿着麦哲伦当年的航程在地图上标明航线,并设想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以及收集到的麦哲伦和船员一起克服困难的故事。
(3)烁烁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意义,交流“和麦哲伦一起完成环球航行”的感想。
5、教材97页的两侧南极考察队员的日记,说明人类在开发和探索地球的奥秘及资源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辛苦。
6、班级交流自己想知道的过于地球的奥妙,扩大视野,提高字物认识,并把自己已经知道的相干消息与大家分享。精密结合人类对地球的探索,要给学生树立一种科学的意思和科学的探索精神,知道任何一个结论都是前人探索的结果。地区上的许多奥秘,还等待着人们探索,还需要人类为此付出努力和创造。作业:练习册 板书
反思
第二课
我们的地球村
教学目标:
1、能够释读和用地球仪,知道地球的经线、纬线、赤道、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知道大洲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2、了解地球村自然环境的多样性,感受地球的美丽与神气。
3、了解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并借助地图了解世界一些国家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
重点:通过地球仪了解。
难点:与分辨经线与纬线。教学过程:
1、地球仪上的信息。
(1)请同学门带一些大小各乙的地球仪,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人民仿照地球的形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造了地球仪。
(2)分小组仔细观察地球仪。首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地球仪上有什么?回答可能不准确,但是没有关系。根据资料,让学生了解经线纬线和赤道。
2、教材100页让学生从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四大洋填在表中。作为范例,小资料提示了“亚洲”的由来。借助亚洲的来历,可以了解一些有趣的地理信息。
3、关于七大洲与四大洋。
(1)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被划分七大洲和四大洋。
(2)在地图和地球仪上找出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具体位置。
(3)组织同学每个人设计一个过于七大洲四大洋的问题,如中国在哪个洲?在地图上指出某国的位置?大洋州在地球的哪个地方?也可以以“击鼓传花”的形式由一名同学发问,期于同学则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找答案。
(4)阅读教材100页的内容,知道亚洲的来历。并引导学生从资料总获得信息。如果学生方便收集资料的话,可以让学生了解其他洲名字的来历故事,并讲给大家听。
4、收集关于地球上的风景图片和有关文字资料,分小组以小报的形式将图片呈现出来。关于文字资料,最好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归纳。表述时要点应清楚;呈现图片的话,也要配以简单的解说词。
5、活动 给国家找到“家”
(1)了解国家 A、把不同的国家分别写在小卡片上。B、在黑板上写下七大洲的名字。C、由同学随即抽出写出国家名称的卡片,并卡片放到,并把卡片放到相应的大洲下面。
D、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哪个洲的国家最多?哪个洲国家少?查查《新华字典》后边的国名和首都。E、结合教材105页的活动天地内容,请同学找找表中那些国家在哪个洲,再看这些国家首都的名称。
(2)地图上的新闻联播
A、教师可提前几天让学生关注煤炭报道(电视、收音机、报刊杂志等),看看这几天世界上发生那些事情?这些事情发生在哪些国家?并请学生作好记录。比如听取一次新闻联邦的国际部分,并做记录。B、在地图上找到新闻发生的地区与国家。将地图与新闻拼接成一版小报,在班级与同学们交流。
(3)拓展学习
A、在前面活动的基础上,拓展学生。学生可以进一步收集自己可能关注或感兴趣的国家和相关知识和趣文逸事。B、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作业:练习册
板书
反思
第三课: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 教学目标:
1、然学生知道世界有不同的人中,探讨人种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人种无优劣的观念。
2、知道个民族有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要尊重、欣赏、接纳这种不同。难点
1、然学生知道世界有不同的人中,探讨人种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人种无优劣的观念。
2、知道个民族有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要尊重、欣赏、接纳这种不同。过程: 活动一:认识人种
1、先让学生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种?让同学认识到自己是从长相、头发、肤色、身体等角度描述人种的。
2、让学生对人种获得一个基本的认识。教师出示一些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活动二:小讨论
1、有体育明星引出人种。
2、让学生讨论体育成绩和人种有什么关系。活动三:人种分布
1、了解人种的基本分布 讨论国家的不同人种。
2、认识多人种的国家
让学生从图片中讨论他们可能是哪个国家的? 活动四:我所知道的语言
1、学生根据积累,说出自己知道的语言
2、讨论怎样用语言交流? 作业:练习册 板书
反思
第四篇:三四单元说课稿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说课
一、教材文本解读。
《自然之道》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我”和几个同伴看到嘲鸫啄正在出龟巢探道的小乌龟,因同情的缘故,要求导游救小乌龟,结果违反了自然之道,成群的小乌龟获得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是安全的,倾巢触动,遇到了无数食肉鸟的袭击。小乌龟因我们对自然之道的违反,受到了严重伤害。文章的故事发人深省,即大自然存在的规律,人类不能人为地介入,进行干预,会破坏这个规律,引起严重后果。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黄河的变迁,及其由繁衍后代的母亲河,变成今天的祸河的原因。阅读课以读懂课文、梳清条理为主。
《蝙蝠和雷达》一课介绍了蝙蝠夜行的秘密:一边飞行,一边发出超出波来决定前进的方向。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这就是神奇的仿生学。
《大自然的启示》之一《“打扫”森林》一文从林务官“打扫”森林一事入手,揭示人类干预大自然带来的严重后果,树林渐渐地毁了。本文与〈自然之道〉有相似之处,可进行类比学习,得出结论: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存在生态平衡,人类的干预会影响到这种平衡。
《大自然的启示》之二《人类的老师》一文介绍了仿生学的重要。大自然的动物——鸟类、昆虫、鱼儿成了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与〈蝙蝠与雷达〉可以进行类比阅读,从而使学生学会比较、总结、归纳。
二、学情分析。
1、四年级学生已经逐步进行了阅读要有一定速度的训练,学生初读课文应该能比较快的掌握字词,因此在字词教学方面不需要很多时间,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于中差生自学能力一定要差一些,因此,教学中必须做到抓住重点词句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加以理解,并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进入四年级的学生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理解,在生活中也有一定的观察和发现。课堂上应让学生潜心读书,仔细探究,边读边找出有关词句。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大胆交流,发表见解,体会发现者的愉悦。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生字新词,加强词语的积累;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
2、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等思维品质。
3、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完成语文园地中的各项能力训练,特别是口语交际训练,要培养学生搜集和表达的能力。而习作注重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注重细心体验在活动中的经历,注重体会,把自己的观察、发现写出来。
6、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关键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自然现象中受到有益的启示。
3、组织学生参加综合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体会。
4、帮助学生把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体会再现,进一步提练,最终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五、单元教学整体构思、教学方法。
(一)加强课前指导,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
为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说明文《蝙蝠和雷达》之前,有必要先指导学生查找关于蝙蝠与雷达的资料,同时要教给学生分析、整理资料为己所用的方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搜集到的书面材料或图片展示到班级墙报上,供同学们互相阅读„„学生查找资料的预习无疑能为课堂更好地学习创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气氛,而学生阅读相关的资料,更是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形式,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出他们的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本单元中的其它课文,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以及综合性学习活动,都需要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二)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功能。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把自己查找到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运用到理解课文当中去,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有深度和广度。例如《蝙蝠和雷达》中,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是理解本文的难点。但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回声》去理解,再结合课前学生查找的相关资料,小组讨论,画示意图理解等方法,这个难点便可较好地解决。有学生提出疑问时,就会有学生主动地根据自己对蝙蝠与雷达的了解作解答或补充。这样,问题来源于学生,解答也回归于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高涨。这也正好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大力提倡的“让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抓住主要内容。在本单元的导语中,明确地要求我们“阅读本组课文,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自然之道》时就要给于落实。并结合课文,让学生了解一般的归纳方法: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阅读,了解每部分主要讲什么,再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
六、教学课时安排:
9、自然之道
2课时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课时
11、蝙蝠和雷达
2课时
12、大自然的启示
2课时
语文园地三
5课时
合计
13课时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以“战争与和平”这个专题,选编了几篇适合四年级学生特点的课文。《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都是讲的战争中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的故事。《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通过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儿童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共同心声。每篇课文都紧紧围绕专题,给学生越来越鲜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战争打破了多少童年的幻想,击碎了多少美丽的憧憬。人类不需要战争,让我们共同祈祷未来的世界永远和平,让“和平之花”永远绚丽绽放。
二、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似乎离战争比较遥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剧电影中见到过,那是遥远的彼时的回忆了。电视新闻中的战争场面虽然发生在此时,但是在遥远的彼地。因此学习本组课文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文章中的几篇课文,那样学生是难以真正体会到编写本单元的主旨“了解战争,呼吁和平,为世界和平做点事情”的。应该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出发,给学生比较广阔的视野,比较详实的资料,比较感性的材料。让学生真正走近战争,更多地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进而从内心深出发出和平的呼唤。
三、教学设想
(一)单元构思
1.以“战争中的孩子”为主线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贴近文本,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2.师生共同查找有关战争的资料,让孩子对战争有更充分的了解,读书时体验会更深刻,更独特。
3.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
4.推荐一些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以及电影、电视作品。
(二)学习目标
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真挚情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3.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三)课前准备
1.收集战争中的小英雄的故事。
2.从报纸电视等渠道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及工作状况。3.收看有关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
四、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学习本单元之前,让学生收看教师制作的《战争中的儿童》专题片。内容包括战争中涌现的著名的小英雄的故事,现代战争给儿童带来的悲惨的生活等。以强烈的画面和丰富的内容冲击学生的视觉和心灵,使学生很快在情感上走近本单元的专题,激发他们学习本组课文的欲望。
2、教学建议(1)《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两篇课文都是讲的战争中的小英雄的故事,可以整合起来上成一个专题《战争中的小英雄》。以这两篇课文为主打文章,重点学习,然后引导学生去读更多的文章,更多的书,去了解更多的战争中的小英雄。应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发表各自的阅读感受,交流阅读心得,加深阅读体验,学生如有疑问也可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解答。可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朗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
《夜莺的歌声》中有写句子含义比较深,需要学生读进去,联系全文才能理解,可让学生把这类句子都找出来一起体会。这一课开头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首尾呼应。这个问题不可讲得过深过细,让学生对比着多读这几个自然段,感受文章以夜莺的歌声开篇,再以夜莺的歌声结束,结构完整,浑然一体的特点。
接下来的学习教师和学生一起推荐一些书籍和文章,学生课余自主阅读,以故事会、读书会或演讲会等形式汇报读书收获。
推荐文章:《撒尿小男孩》《鸡毛信》《王二小》《马背上的小红军》《珍贵的教科书》等
推荐书目:《红岩》《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保卫延安》《小兵张嘎》《安妮日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2)《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一课的教学和语文园地的“小小新闻发布会”结合起来,课前布置学生从报纸、电视上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战争硝烟地区的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和工作状况。围绕这个主题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通过新闻的交流了解目前世界局势的发展,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3)《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体会。以朗读贯穿于诗歌教学的始终,在朗读中理解诗句意思,在朗读中体会诗歌感情,在朗读中熟记自己喜欢的诗句。可组织一些段落的配乐朗诵,安排多种形式的读,传达诗歌的情感、韵味。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些小节或诗句,熟读成诵,并摘抄下来。
学习这首诗歌的同时组织学生认真读“阅读链接”的《儿童和平条约》,从不同的语言形式感受呼唤和平的共同的心声。
3、拓展活动:本组学习的结束应该是孩子们走向另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思考空间的开始。本组的学习激起的是学生强烈的责任感,留下的是无尽的思考。对战争与和平这个重大的问题,孩子们或多或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新的体验,孩子们或许有一些自己的心声要通过多种形式表达。教师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拓展活动,让孩子把学习的感受尽情抒发。可以唱一唱有关的歌曲,看一看有关的电影、电视。可以演一演小英雄的故事,可以给仍处在战乱中的小朋友写封信,可以办一期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小报,可以做一个“战争与和平”的专题采访„„让孩子们在这些语文活动中拓展学习空间,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并进一步坚定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信念。
四、教学课时安排:
《夜莺的歌声》 3课时 《小英雄雨来》 2 课时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2课时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2课时 《语文园地四》 4课时
总课时 13课时
第五篇:三年级下册语文三四单元试卷
步步高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培优试卷
学生姓名: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 日期:______家长签名:_________第一第一部分 基础积累与运用(45分)
一、我看拼音写词语。(24分)
kū lonɡ jiē fɑnɡ bēi cǎn xiàn mù()()()()
dài tì dīnɡ zhǔ shú xī fân nù()()()()yuán ɡù qī piàn yù hã wâi ɡuó()()()()
二、我会比一比,再组词。(16分)
悔()晌()悦()截()诲()响()说()载()具()暮()捧()既()俱()慕()棒()即()
三、我会给多音字组词。(2分)
没mò()mãi()圈 quān()juàn()
四、我会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8分)
审视 注视
1.翠鸟一动不动地()着水面。
2.经过这次教训,我要重新()自己的言行。
严厉 严格
3.小红处处()要求自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4.今天,我上学迟到子,受到了老师()的批评。
教育 教诲
5.老师天天()我们要好好学习。
6.我虽然离开了母校,但是王老师对我的(),使我永远不忘。
爱惜 珍惜
7、学了《和时间赛跑》这篇课文,我懂得了要()生活。
8、每个少先队员都要()公共财物。
五、我会填。(5分)
1、亲身下河知深浅。
2、,鸟笼里飞不出雄鹰。
3、日日行,;常常做。
4、,老大徒伤悲。
5、花有重开日。
六、我会照样子,把句子换一种说法。(4分)例: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就越远了吗?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了。1.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2.你像他那样认真学习,能不取得好的成绩吗?
七、把下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4分)()我独自在街上走着,听见克莱蒂从后面跟上来。()终于挨到放学。
()他走近了我,我举起了戒尺。()我手里拿着戒尺站住等他。
八、我知道(2分)
《南辕北辙》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①只要做好充分准备,就不怕路途遥远。()②只要有决心,再难的事也能做得到。()③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做事背道而驰。()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35分)
(一)我会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5分)
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别人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1.我会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6分)
陌生—()怀疑—()哭—()2.我会选词填空。(6分)
虽然„„但是„„ „„因此„„ 如果„„就„„(1)()观察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不同。(2)今天下雨,()展期推后。
(3)杨桃()被画成了五角星,()好笑吗? 3.“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3分)
(二)我会阅读短文,回答问题。(20分)
两个好朋友在森林里玩耍。突然,有一只熊向着他们走来。一个人连忙逃跑,爬到树上躲起来。另一个来不及跑,只好躲在地上装死。
熊走到他身边,用鼻子嗅他的脸。这时候,他屏住呼吸。熊以为他是个死人,就走开了。
等熊走了 那个朋友从树上下来 笑眯眯地说 喂 熊跟你咬耳朵说了些什么呀 “它告诉我,在危急的时候,那些撇下伙伴的,都不是好朋友。” 1.这篇短文共有 个自然段。(2分)2.照样子写词语。(4分)笑眯眯 3.按短文内容填空。(6分)
两个好朋友在森林里玩耍,突然,有一只熊向着他们走来。一个人。另一个人。4.给短文第三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4分)
5.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你用“ ”在文中画出来。(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