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月小古文教学反思2
春 天 的 小 古 文
——一堂走近春天的欣赏课后所得
自从增加了小古文后,孩子们也很想在读一读的基础上跃跃欲试地要写一写。正值春季,孩子们在春天里活动多,也非常喜欢春天。尤其是有关春天的文章见的读的也多,但是,让他们写一写,说一说春天,发现,孩子们眼中缺少观察,说出的内容都是很雷同的,缺少有关春天美的语言积累。何不来一次有关春天的欣赏课呢。于是,一节晚自习,为奖励他们,开设了一堂春天的欣赏课。
一、有关春天的古诗,背一背。
孩子们争先恐后,不过只有那么几首。还吧我开始出示:
1、时在中春,阳和方起。《史记·秦始皇本纪》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 《咏柳》
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二、诗文美译: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同学们你能把这两句诗文美美地译一译吗?孩子们纷纷回答,不过,我出示以下的译文后,孩子们很受启发。
春天到了,绵绵的细雨正下着,好像在欢迎春姑娘的到来。轻轻地它来了。它打湿了小草,清理了花瓣;它唤醒了大地,滋润了万物。我来到阳台上,深深地吸口气,多么清新的空气啊!探出我的双手,捧起轻盈的雨雾,它是那么细滑润泽,好像有人在抚摸着我。花园一角的那片草地,若隐若现,隐约能看到一丝绿意,朦朦胧胧的,时而又显得那么绿,时而消失的无影无踪,好像害羞的小草在玩捉迷藏。
早春时节,乍暖还寒,天空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绵绵的雨丝从天空中飘飘洒洒地落下来,细细的,密密的,如牛毛一般,似银线一样。漫步在雨中,那可爱的小精灵调皮地飞到了人们的脸上、衣服上、头发上„„雨点与肌肤接触的那一刻是那么轻柔,那么温润。威风伴着细雨,京城长安到处都是滋润一片,清新一色。朦胧中,放眼望去,远处的菜地上泛着一层浅浅的绿色,那绿像黄中荡漾着丁点的绿,又像绿中掺杂着些许的黄,有点真实,又有些模糊。我制定,这是大自然的使者——小草,给我们报告春的讯息来了!我心怀惊喜地循着绿色走去,可是当走近的时候,先前的绿色却消失不见了。咦,去哪儿了呢?我努力地在草丛中寻找着,寻找着。湿漉漉的泥土上,唯有几个刚刚透出小半个脑袋的纤芽儿。街道上下起了小雨,雨滴滴答答地从空中落下,瞧!它们在每个地方都跳起了优美的舞蹈,似乎很高兴能来到这里。它们细得向丝绒,多得像星星,美得像花瓣……多么迷人啊!小雨淅淅沥沥落在绿莹莹的草坪上,小草似乎在笑,在雨水的滋润下,小草焕发出清新的绿色。透过雨水能看见那片绿色忽隐忽现,低下头,突然惊奇地发现脚下那片绿色竟然消失了,这才得知原来隔着细雨,就误把远处的绿草看为近处的了。
三、说说春天的四字词语,分组比赛吧。孩子们别提多踊跃了。
• 春回大地、春回地暖、冰雪消融、风和日丽、春雨绵绵、春草如丝、春草发芽、春花怒放、春光明媚、春光无限、春光勃发、春风送暖、春风和煦、春风轻拂、春色怡人、春满人间、春暖花开、满园春色、百花争艳、百花齐发、百鸟争鸣、万物复苏、万紫千红、草长莺飞、寸草春晖、绿意盎然、鸟语花香、莺舞蝶飞、欣欣向荣、生机勃勃。
四、同学们,了解了“春”之后,你们准备好去放飞春天了吗?赶快行动吧,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用你们的双手去探索。相信你们一定会成为“春”的知心伙伴!写一写你眼中的春天吧。可以是小古文,也可以是现代诗,还可以散文,题材不限。
哇„„孩子们好像觉得太简单了,之后呈现了如下作品。
春天
春来之,柳绿花明,草长莺飞。溪水开冻也。田内,农民插秧。田边,儿童戏耍,刚过晌午,只见云遮天蔽日,下起大雨。民与童忙入屋内避雨。倾刻雨停,花更艳,草更绿。微风拂面,桃花漫天飞舞,似红雨,落溪边。可谓: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春雨
清风拂面,杨柳依依。清晨,蒙蒙细雨沙沙而下。声柔美,如织女弹琴也。细雨如丝,滋润万物。万物之皆快生长。正午时,雨停,花儿摇,树儿挺,蛙儿跳。小儿奔出门外,汲润气,奔踏青,我叹:“好雨也!”
一日,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早餐之后,父母偕吾至东钱湖一游。东钱湖风景甚美也。路旁小草茵茵,小花艳艳,阵阵清风拂来,伴有花香,使人心旷神怡。湖面上微波粼粼,清波荡漾,鱼戏于湖,鸟戏于天,一派勃勃生机!
春天来到了人间 春天来到了人间,河边的柔柳从梦中醒来,她伸伸细细的腰,揉揉惺忪的双眼,要把这崭新的世界瞧一瞧。
春天来到了人间,山坡上的小草从梦中醒来,她舒展着双臂,和着春风的旋律,跳着优美欢快的舞蹈。
春天来到了人间,路边的小花儿从梦中醒来,她旋转着漂亮的小舞裙,给踏春的孩子们,送上了她那灿烂的微笑。
春天来到了人间,快乐的小鸟们从梦中醒来,她清清自己的歌喉,站在那高高的树枝上,向人们唱起那春天的歌谣。
孩子们很有潜力,只要你给他铺设好了情境,孩子们总能给你收获!小古文的积累和学习,让孩子们俨然成了小诗人啦。
第二篇:五月小古文教学反思1
“小古文”原来孩子很喜欢
——一节神话故事课中的意外收获
最近读了朱文君的《小古文教学》,颇觉受益,为给孩子枯燥的语文课增添点色彩,在讲到神话故事单元中《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中,特别出示了相关的小古文
“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骘鸟攫老弱。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让孩子们能根据这古文说说这两个故事的内容。没想到,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出乎意料的感到新鲜和兴趣,一向不爱举手发言的孩子也纷纷参与,尝试着说着这个故事,不仅说得生动,还对古文中个别词的意思了如指掌。这不仅让我惊喜,原本,孩子们是那么喜欢这样的小古文。我们小学教材整个六年,安排的古文只有高年级近毕业时短短的两篇,对于这样的篇幅篇幅量,其实远远满足不了孩子们对古文的认知和渴望,我觉得小学阶段适当补充些小古文的阅读,对于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以及语感还是很有好处的,于是,受这节课的启发,为满足和提高他们的兴趣,我又在晚自习时适当的增加了曾经学过课文的小古文,让孩子们阅读,孩子们兴趣盎然,摇头晃脑的,非常热情!补充的小古文有《盘古开天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
《南辕北辙》: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 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 善鬻珠也。
《大禹治水》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鲧治水,鲧用雍堵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
还有精卫填海、牛郎织女等等,这些都是跟我们课文教材有直接联系的内容,孩子们在小古文的诵读和朗读中大大提升了对古文的兴趣,相信,日后接触古文,他们一定不会惧怕的。
第三篇:小古文教学反思
小古文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校级公开课上,我尝试地上了一节自己从未上过的小古文教学。最初有这个想法的是去年在乐清听了朱文君老师的《一人性缓》,老师的幽默、学生的灵动,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习古文原来是这样的富有情趣。带着一种对古文教学的憧憬和挑战,10月15日我也在我们学校上了一节小古文课《猫捕鱼》。
这堂课我的设计理念受到朱文君老师的启发觉得学习小古文不能计较个别字词或逐句逐句的介绍它的意思,更应注重学习的方法和整体的感知。因此我在这堂课上重点介绍了两种方法:换词法和组词法。在理解意思方面,我逐句出示文本,让学生猜一猜发生了什么事,说说你猜到的。大部分学生猜的都是八九不离十了。这堂课我的重点思考的一点是,这边小古文简短精炼,但是对于刚开始起步写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这篇古文太简练了,于是我就借助《猫捕鱼》这篇古文的平台又进行了一次习作教学,将古文扩写成一篇形象生动的现代文。如教学第一句话“缸中有金鱼”时,我让孩子们想象,缸中会有几条金鱼他们各是什么颜色的,在缸里干什么。如教学“欲捕食之”时说说这只猫美食当前它的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想法等等。教育学生在习作中通过仔细观察可以把神态、动作、心理描写加入到文中去,会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的生动形象饱满。
这堂课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成功,课堂上学生的爱学、乐学就充分说明了这种模式对学生来说喜闻乐见,而一切让孩子自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的教学形式都是成功了。今后我的教学思考就是如何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中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第四篇:小古文教学初探
‚第二课堂‛论文——上栗镇新建小学 吴丽芳
小古文教学初探——《放风筝》
初识小古文,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去年暑假,闲来无事,便加了很多教学群,其中就有一个专门的绘本阅读教学群。作为教师的我,对于阅读甚是酷爱,国学经典尤为突出。在教学工作中,总是想着如何让自己的学生更加‚内涵‛些。我虽不是‚之乎者也‛的老夫子,却也因喜爱繁体字而对文言文兴趣盎然。小古文深得文言文意白言不白的精髓,晓畅通达,简明扼要,寥寥数语间,形象、情态、事件呼之欲出。学校正好在进行有关国学经典的课题研究,急需编纂校本教材,小古文不正是国学经典的重要部分吗,而我有幸地加入了此行列,于是我顺势把相关内容编进去。虽然,我从未想过对小古文教学做什么研究,但现在,我想我得改变这想法了。几分好奇几分窥探,我决定把小古文引入课堂,看看我身边这群孩子会有怎样的表现,于是,如下记述我的小古文教学初探:
某节课,教学任务后余下时间,我几句简介文言文:我们现在人会说话,古人也会说话,古人说的就是‚文言‛,写下来的就是‚文言文‛。到了高年级,我们会学习文言文,现在我们就来简单认识认识,和它混个脸熟……继而引入‚小古文‛。我选择了很短的小古文开篇《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果然,下面开始小声议论。由于内容实在浅显,于是让孩子自己读,读后发问:提出的是‚汝‛。我请他们拿出字典,根据部首检字法,找出了这个字的读音。我圈出‚吾‛,问孩子。好几个孩子能够正确发音,我欣喜之余,问:意思呢?居然有孩子在下面叫‚我‛。表扬后,我说:‚对!古人叫自己为‚吾‛。你看‚吾‛记住上面的五就是了,张口为‚吾‛。那么古人说‚你‛,怎么说呢?‛随后,我让孩子再读,找找看,‚你‛的表达就在这句话中。不少孩子马上告诉我,他们找到了‚汝‛。我请孩子站起来问理由。
‚我发现这个句子里,有一对反义词。是前——后。所以我想‘吾’和‘汝’是不是也是对应的呢?‛班里爱动脑筋的某某说。
‚我看这个题目叫《放风筝》,放风筝,不就是一个人在前,一个人在后吗?‛又一个小机灵。
我冲他们竖起了大拇指,用红色粉笔圈出‚吾‚和‚汝‛。‚真聪明,‘汝’就是我们说的你。会观察的孩子就会有发现。‛我把‚汝‚和‚吾‛大大地写在黑板上,让孩子读。强调第三声和卷舌。我让孩子们用‚吾‛和‚汝‛小古文可不能丢。于是我又带着孩子们读起《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孩子们读得摇头晃脑,津津有味。‚这句话在说什么呢?‛‚放风筝呗。‛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孩子们脱口而出。
‚那在哪里呢?‛ ‚青草地。‛
‚青草地么,长满绿草的平地。‛ ‚一片绿绿的草地。‛ ‚怎么放呢?‛
‚老师,我放过风筝,一个人举着,一个人放线。‛ ‚老师,一个人在前,一个人在后。‛ ‚老师,一个人往前跑,一个人往后跑。‛
‚青草地,多美啊,放风筝时间长了会无聊,我们做点别的?‛我开始启发孩子们。‚老师,跳皮筋。‛‚放到句子里试试。‛
‚青草地,跳皮筋。‛‚青草地,采蘑菇。‛‚青草地,晒太阳。‛‚青草地,踢足球。‛……
‚你们看,青草地,放风筝,你在前,我在后,前和后是相对的。你也能不能这么来说说青草地上做别的事呢?‛我进一步启发。
‚青草地,采蘑菇——这孩子卡壳了,我启发,我们比比谁…… ‚你们看,青草地,放风筝,你在前,我在后,前和后是相对的。你也能不能这么来说说青草地上做别的事呢?‛我进一步启发。
‚我知道了,青草地,采蘑菇,汝采多,吾采少。‛一个平时语文很好的孩子猛地站起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
‚青草地,跳皮筋,汝跳低,吾跳高‛
‚青草地,晒太阳,汝晒头,吾晒脚‛——真是有意思极了 于是我听到了好几个关于青草地的句子。闸门一旦打开,我可不想马上合闸。得让孩子们的思维如同汹涌的海浪奔腾起来。我又发话了:‚青草地,就是一个地方。我们只能在青草地上,换个场地活动下?‛沉寂片刻,一只只手举起来了。
‚在楼道,爬楼梯,汝上行,吾下行。‛ ‚超市里,买东西,汝买多,吾买少。‛ ‚操场上,踢足球,汝抢球,吾防守。‛ ‚在果园,摘果子,汝摘桃,吾摘李。‛ ‚在学校,接力跑,汝快跑,吾慢跑。‛ ‚课堂上,认真听,汝提问,吾抢答。‛ ‚课堂上,认真听,汝走神,吾专心。‛ ……
举手的孩子越来越多,我见孩子们意犹未尽,就让同桌交流,四人小组交流,也可以走到我身边告诉我。我发现有孩子找出一张纸,动笔开始写,我便让孩子们把自己编的一句话小古文写在采集本上,有的孩子一口气写了好几句,那个满满的成就感显露在脸上。
最后,我让孩子们把《放风筝》熟读成诵,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背着,念着,教室里恍然进入了一把戒尺,一间私塾,一位花甲老先生,一群摇头晃脑的学生……
这是我初探小古文的第一次教学,几分新鲜,几分欣喜,更多的是乐趣。起初担心的孩子置若罔闻和索然无味,以及低中段教学会不会有所困难,完全抛之脑后。小古文,没有多么博大精深的道理,却韵味无穷。孩子认识了常用的文言文字,会读,会背,还能自己仿写一句话小古文,相信会有很多孩子从此爱上小古文,直至爱上文言文,领略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的调调,或许会失于耳畔。
为了让自己和孩子们领略到更多小古文的韵味,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摸索,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结合文言文改现代文加绘画的教学形式,持续教学,并让孩子们从一句话,到三句话,到一小段话地进行仿写。我坚信,我和孩子们在小古文的交流探索中一定会收获更多成长中的快乐!
第五篇:小古文教学
第一板块:回顾白话故事
1、师:同学们,读过老师给你们的两篇文章了吗?这两篇小故事,都出自于——生(齐):《伊索寓言》
2、对,这两篇文章都出自《伊索寓言》,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这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它饱含着人类的智慧,是让全世界骄傲的一部经典。
3、师:读好了吗?(生点头)什么叫好?谁来说说怎样算读好了?
生:读通了。生:读熟了。生:读懂了。
师:朗读好又是什么标准?
生:有感情。生:文字通顺。生:读流利。生:读正确。
师:读正确、读流利是读文章最基本的要求。读一篇故事还要读出什么?
生:读出故事中人物的不同语气。生:读出故事中的情感。生:读懂故事中的启示。
4、师小结“读好的标准”:不仅能恰当地断句停顿,读出轻重缓急,还能读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
5、选取寓言中的相关句子,生试读。
师:这个故事的主角是狐狸,写狐狸的话,有两处。请同学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
句子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句子二: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您的歌声这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动听的歌喉吗?”
(1)指名读,点评。(一生起来读,读书语气平淡。)
师:你真的认为葡萄是酸的吗?(生摇头)你心中在想什么?那应该怎么读?(生再读,强调了“肯定”和“不好吃”。)
师:读得好啊,明知不是这样,还要拼命说服自己,欺骗自己。狐狸的内心一下子被你读了出来。这就是绘声绘色。
(2)引导感悟语气的不同。
师:同样是欺骗,这两只狐狸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只是自欺欺人,第二只是在欺骗蝉。
师:请你读第二只狐狸。(生读,不是很到位。)
师:你认为你这样说能打动那只蝉吗?推荐你们班朗读高手来读读?(一生读,不错,感情充分,声音甜美。听课老师鼓掌)
6、师(过渡):听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
师(范读文言文):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全场惊讶,老师朗读声音甜美,而且极具模仿力,把狐狸的语言读的惟妙惟肖。听课教师掌声如雷,感叹老师的朗读水平之高。)
师:刚才是你们这些小狐狸说的话,现在是——
生:老狐狸说的话。(生笑)
师:老狐狸说的是什么话?
生:古文。
师:古文又叫——
生:文言文。
师:有意思吧,我以前也觉得难,可后来读着读着就觉得有意思了。
第二板块:诵读文言故事
(一)初读,激发阅读兴趣,读准字音和停顿。
1、课件出示资料,介绍文言文《伊索寓言》的来历。
亲爱的小朋友,相信你一定读过《狐狸与葡萄》《乌鸦和狐狸》等寓言故事,这些故事都出自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一书。可你知道吗,这本书早在1840年就被翻译到了中国,最初的译名叫《意拾喻言》。翻译者是英国的罗伯特•汤姆。有意思的是,这个叫罗伯特•汤姆的“老外”翻译时使用语言是文言文,每篇寓言的寓意还引用中国的名言、谚语、俗语,于是乎,故事中的狼、狐狸、乌鸦都说起了中国的古话,满口之乎者也,读起来十分有趣。相信你一定会喜欢!
2、课件出示文言文《狐与葡萄》,并下发文言教材,学生拿到教材立刻饶有兴趣地读起来。要求读通顺,读正确。
3、师巡视(稍作等待):读完了吗?给你什么感觉?
生:难读,读不懂。生:好玩。生:不太明白。
4、指名试读。
师:谁最有勇气?(一生读,没节奏,个别字音和停顿有误)
师:你自己评价一下如何?
生:有些地方不够准确,读得不流利。
5、师范读,并提出要求:听老师读,注意和自己读得不一样的字音和停顿,拿出笔来,标注一下。
6、生自读,师再请第一个学生读,随机点拨指导。
师:孩子,你再读一遍好吗?(生读得不错,进步明显。)
师:只有一个小地方出了点小问题:“见人才德出众”,要在“人”后断句,“才德出众”是个四字词语。
师:谁再来试试?谁是高手之高手?(又有生读,绘声绘色,全场掌声,学生十分高兴。)
师激励评价:你就一直笑下去吧!
7、抓住重点词、难断句理解:“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的停顿。“大快朵颐”的意思。(借助注释解决)
8、师带读指导(语气肯定,打开口腔,字正腔圆),学生慢慢地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节奏感越来越好,读得十分开心。
师:读到这会儿,我想知道,你对文言文又有什么感受?文言文还难吗? 生:白话文中的很多句子都浓缩成了一句话。
生:文言文真不难了,很有意思。
生:我觉得文言文很有韵味。
生:中国的古文很妙。
师: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师:这种感觉你喜欢吗?
生:喜欢。
师:是啊,文言文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字,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啊,读起来琅琅上口,十分有韵律,我们怎能不喜欢呢。(板书:韵味)
(二)品味“之”字,感受文言的音韵之美
1、师(过渡):这“之乎者也”的文言文,为什么这么有韵味呢?你们发现没有,这篇文言文里哪一个字特别多?老师要考考你们的眼力。(出示全文)生:“之”字特别多。
师:圈一圈,到底有多少个“之”?(生圈出八个“之”。课件中“之”以红字突出,印证学生的答案。)
2、师:同是一个“之”,意思可不一样,读起来也就不一样。听老师读,考考你们的耳力。(师范读,强调“之”字,学生认真倾听,听得津津有味。)师:听出来了?说说看,有什么不一样?
生:老师读得很有趣,像古人在说书。
生:“之”字读得快慢不一样。
生:“之”的轻重缓急都不一样。有些读得长,有些读得很短促。
师:哪个读得最长?
生:“垂涎久之”的“之”读得最长。
师:好,借用音乐的节拍来比方。如果这个“之”是两拍,哪么,有读一拍的“之”吗?有读半拍的“之”吗?
生:“贵重之品”“罕见之物”的“之”读半拍。
师:猜一猜,罕见之物中的“之”什么意思?
生:这里的“之”是“的”的意思。
师:对啊,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贵重的东西,罕见的物品”,这里的“的”我们读得很短促。一起跟老师读。(师带读:猿升之技、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卑鄙之辈、拂人之性、违心之谈。)
师:有读一拍的“之”吗?
生:“方以之为食也”的“之”。
师: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
生:指的是它、葡萄。
师:对啊。“之”在文言文里经常用来代前文说的人或物。
师:那“垂涎久之”的“之”为什么读得最长呢?
生:垂涎了很长时间了。
生:口水流得很长了。
师:有意思,你能绘声绘色地读一读吗?
生:垂涎久之——
师:听出来了,狐狸的口水流到胸脯上了。有流得更长的吗?
(生又读,故意拉了很长的声音,大家笑。)
师:长是长了,可平平的,不太好听。我来创新一下。
(师吟“垂涎三尺”,夸张得把“之”读得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生大笑,全场掌声不断。师打趣说,这就叫“垂涎三尺”。)
(三)读好“四字词句”,感受文言的节奏之美
1、师(过渡):要是没有这个“之”,读起来是个什么味?(师读,读到“垂涎久”突然停住。生笑。)什么感觉?
生:少了一拍。
2、师:对啊,你看这句话,连续的四字句,读起来多有节奏啊。(板书:节奏)课文中还有很多的四字词、四字句,你们发现了吗?(生圈四字词句,交流。)(课件出示):
昔有一狐,见葡萄满架,万紫千红,累累可爱,垂涎久之。奈无猿升之技,不能大快朵颐。望则生怨,怨则生怒,怒则生诽,无所不至。乃口是心非,自慰曰:“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此如世间卑鄙之辈,见人才德出众,自顾万不能到此地步,反诋毁交加,假意清高。噫,是谓拂人之性,违心之谈也。
3、师:有些四字词语,我们至今还在用。如“万紫千红”“庸夫俗子”“口是心非”等。(生练读,师要求各自找找节奏,有节奏地读。)
4、师生合作,打节拍齐读。(在教师精心指导下,学生读四字词读得琅琅上口,文言文的朗读也渐入佳境。)
5、全班齐诵背诵。(课件隐去红色词语,生再读。大多数学生都能背出。)
(四)听吟诵,感受文言的吟唱之美
1、师(过渡):读到这会儿,文言文在你唇齿之间留下什么滋味?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词语很多,像绕口令,好玩,很好听。
生:琅琅上口,有节奏感。
生:文言文很有趣味,有意思。
2、师:是啊,汉语是世界上最具音乐性的文字啊。所以古人诵读文章的时候,读着读着就吟唱起来了。(课件播放:唐老先生吟诵《狐与葡萄》,让学生感受吟诵是怎样的一种诵读。)
师:谁来试着吟一吟。
(一生学着吟诵一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吟唱。全场掌声不断。)
师笑说:好啊,老先生吟的是唐调,你们这是真正的胡(狐)调、叶调……
3、体会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不同。
4、师:文言文好玩吗?(生点头)难读吗?(生纷纷摇头)。那《鸦狐》这篇古文,就请你们回去自己读一读。
第三板块:改写文言文
1、师(过渡):其实文言文还是有点难度的,只是同学们很善于学习,所以学得那么快。老师这有一个故事,一直没有找到它的文言版本,你们能帮我一下吗?
2、把课前读的白话文《蝉与狐狸》改写成文言文。每人可选一句改写。(课件出示要求):
(1)任选一句改写成文言,句意不变。
(2)别忘了用上“之乎者也”。
(3)写完了,读一读,推敲推敲,设法让句子有节奏,有韵味。
3、生改写,师巡视,随后交流。(学生的改写让在座的老师们十分惊叹,给予阵阵掌声。)
试举几例:
1)一只蝉在大树上唱歌。狐狸想吃蝉,便设下了一个圈套。
改写:昔有一蝉,栖树吟也。狐思之食也,设圈套之。
2)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
改写:狐与蝉,对面而立,谓蝉曰。
3)您的歌声多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
改写:闻先生之歌,动人之心,此谓才德出众也。
4)蝉觉其中有诈,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下来,狐狸以为是蝉,猛地扑了过去。改写:蝉觉有诈也,便摘叶掷与狐,狐为是蝉,扑与叶。
……
4、结课:《伊索寓言》是古希腊的寓言,其实中国古代的寓言也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喜欢文言文,爱上我们中国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