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古文教学意义和策略

时间:2019-05-12 23:59: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古文教学意义和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古文教学意义和策略》。

第一篇:浅谈小古文教学意义和策略

摘要】文言文是新课程标准下的新尝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总是那么古香古色、纯朴典雅。学习古文,有助于培养学生潜在的气质,培养高雅而脱俗的审美观。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说道:“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渡玉门关’的景象。”小古文教学是新要求,似乎更是教学研究的“死角”,更有探讨的必要。本文就小古文的特点、教学意义和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和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小古文特点 意义 策略

(一)小古文含义

一、小古文概述文言文是指“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简洁、典雅的书面语体。”相对于现代文来说,古代人写文章用的文字,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做文言文,简言之就是古文,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因此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小古文即小学阶段篇幅较短小的文言文。

(二)小古文特点

我国古代的文言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与后世的口语逐渐拉开了距离。从汉魏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所学习和专研的都是“四书、五经”,人们刻意模仿“四书、五经”的语言写诗撰文,以古雅为尚。这样,作为书面语的文言就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离的现象。由于年代的久远,与口语相脱离的文言也就越来越难懂了。虽是深奥难懂,但沿袭下来的重要典籍大多还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小古文也是继承了古代文言的特征,归纳为以下特点:

1.篇幅短小

新课程选入了古文是一种创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为了适应小学生整体认知水平,所选的也是篇幅短小,浅显易懂的古文。如《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辨日》都是百字的小古文,从内容看,所讲述的故事较为简单,结合了小学生的成长历程,符合小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所选文章也是相对简单的。

2.字义难懂

自古以来,文言作为占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被人们代代相传、沿用下来,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前,其语言成分基本未变。古时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虚词的用法等都在历代的文言中得到了保存,就连词汇,在文言里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一直被沿用。如今有些字词的古义在口语中早已消失,可在文言文中却照旧使用。从总体看来,文言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方面还是基本保持了原先的面貌。因此,字义深奥难懂,对于知识浅薄的小学生而言是较难理解的,需要通过教师指导,多朗读,多体会。

3.含义深刻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化的载体,里面包含了古人的生活、情感、精神、智慧、哲学等。小古文虽都是篇幅短小、文言简练的文章,但其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是毋庸置疑的。《杨氏之子》,只有51个字,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一位名叫孔君平的人来杨家拜访,父亲不在,杨氏的儿子接待了他。在面对孔君平的调侃,杨氏子是应对有佳,一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不仅委婉地回答了,让孔君平无言以对,而且也充分地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本文表面是在夸赞杨氏子的聪慧,更深的是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应经过思考,既不能失礼,也不能胡乱应对。这包含在文章中的深刻道理需要细细体会。

(三)小古文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中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和体现,文言文是古代历史中通用的语言文字,蕴藏着中华民族古老而深厚的文化,社会制度、文化特征、宗教礼俗、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都包蕴其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了解古代文化,就有必要学习文言文,积累丰富的文言知识。

现代社会中文言文仍然受到相当的重视。初中和高中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阶段,文言文在所有课文中也占了较大的比重。小古文在整个文言文学习阶段中应该处于启蒙阶段。让小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及其蕴涵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记诵积累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是为中学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二、小古文教学的意义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化的载体,里面包含了古人的生活、情感、精神、智慧、哲学等。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小古文教学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学习一定的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感受文言文的魅力,获得语言的发展,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进一步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一)能使学生感受精美深邃的语言文字

1.传神的字眼

古人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伯牙绝弦》中的“善”就是全文的字眼。“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一座巍峨峻拔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了奔腾不息的江河!”总之俞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就一定能知道他的心意。一个“善”字完全表达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2.特殊的句式

文言文在词汇上变化不是很大,很多词都是现代文迁移过来的,但句式有较大的特殊性,值得让小学生有初步的感知,并不是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样的句式,只要思维中有句式的雏形,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在小学阶段的几篇古文中,有以下几种简单的句式:判断句、省略句、疑问句、否定句。3.富有个性的对话

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品德、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外在反映。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通过小古文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极富个性的对话。《杨氏之子》中杨氏子与孔君平的对话: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想调侃他,就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同属一家,杨氏儿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也了解了古代人生活中的趣事。对话中看出了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极富个性。

(二)能让学生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文化的承传必须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而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理清、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就必须先弄清它的载体本身。文言文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作为古代文化遗存的精华,大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通过这样富有文化底蕴的小古文学习,一方面可以了解我们祖先的生活情景,可以从中感受古人的情怀,了解我们的过去,另一方面还可以受到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学弈》一文讲述了关于学下棋的故事,从故事中我们知道了奕秋这个棋艺高超的人,通过课外拓展,我还可以去了解古代的棋文化。棋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首先我们可以了解棋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门开发智慧,锻炼人的思维,提高民族智力水平的综合艺术,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其次我们还可以知道下棋要讲礼节,“棋道虽小,棋品最尊”,棋风要正,这与做人一样,“棋如人生”。

(三)能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古文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懂得一些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还能增强了解社会、认识事物的能力。且文言文语言优美,韵律工整,音调和谐,经常诵读,能培养语感。文言文由于时代和思想的隔阂,学生理解起来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批判能力。文言文又是培养人们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工具。选入教科书的文言文大都是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具有结构美、语言美、音韵美等形式上美的因素,而且蕴含着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诸多内容上美的因素。学生诵读这些文言文,可以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审美创造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明确学习文言文的时代意义》)

三、小古文的课堂教学策略

随着历史的发展,语言环境已发生了很大改变,文言文中的许多字词义也发生了变化,要准确掌握和理解其含义就形成了一定的困难,尤其小学生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正确引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小古文具有篇幅短小、字义难懂、含义深刻的特点,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我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一)读—读文—读懂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们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注重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思考,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读,这一环节,要突出一个“细”字,着眼一个“实”字,力求“读懂文义”。(徐惊尘《要重视文言文教学》)

1.读通文本

这里所说的“读”,是指教师导言后的范读或学生对课文逐字逐句的细读。目的是扫除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和基本内容。在这个环节要求循序渐进,“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多形式读”,这样层层递进,让学生会读。这也是课堂的第一环节。第一步,学生自由读,扫除字词障碍。文言文中有一些字古今字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些字音甚至已经消失了。比如《学弈》一课中的“弓缴”的“缴”字,在这儿它就读zhuó,这个字音比较少见。《伯牙绝弦》中出现的语气词“兮”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出现过的。因此,在学生初读古文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读,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字音,扫除阅读障碍,读通课文。

第二步,教师范读,读出节奏。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的停顿、断句且无意识,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所以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范读。以《学弈》为例,开篇第一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正确的断法是“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在“之”后面要停顿,要是生硬地停顿只会破坏文言美感,正确的读法是把断点之前的字音延长。如下句“使弈秋诲二人弈。”正确断法是 “使——弈秋——诲——二人弈”,声音延长时要稍轻,并试着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也更能培养学生朗读文言文的语感。从效果来看,教师的范读对于初学古文的学生来说是最为有效的。

第三步,多种形式的朗读并用,读熟。之前两步的朗读,学生对朗读古文的方法已有了初步的感知,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可采用学生自读、指读、同桌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朗读,使学生能够将古文读得古香古色,达到“形似”。2.读懂文义

这里的“读”要求学生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读懂文章的含义,把原先不理解的地方弄懂后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属于课堂的中间环节。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首先就要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使文章的内容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印象。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重朗读教学。小古文篇幅短小,因此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朗读。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本蕴涵的意义和思想感情。

《学弈》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想把古文读的更好,我们还要想办法读懂古文的意思。我们先来看第一句(出示句子)“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用什么方法读懂的?

生:这句话是……的意思,我是根据译文知道的。

师:译文是理解古文的一根很好的小拐棍儿。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他这种高超的棋艺吗?自己试着读一读这个句子。个读→齐读

(教师在这让学生朗读了句子,在知道句子的含义后通过朗读能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了句义,且有自己的体会和情感投入。)学生各自读课文,理解句义。教师再提出难点进行集体释义。师:同学们,古文的意思你们也都读懂了吗?那谁愿意把这篇古文从头到尾再来读一读?(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后,再进行充分地、自由地朗读,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整体感知,有助于体会文章的丰富内涵。)

3.读出韵味

学生在“读通”环节的朗读只是一种“形似”,是对教师的模仿。而此时,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再来读,就是一种“神似”了。本环节一般设置在课堂的结尾处。本环节的朗读,在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教师应提出更高的要求,体味情感、感悟意境是主要目的。

(二)问—问难—问明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因此课堂提问的技巧在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恰当的提问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使教学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并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观察等多方面的能力。”(高永娟《精心设计提问 提高教学效益》)针对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设计了三个方面的提问。

1.一问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针对学生思维而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句段时可以适当地点拨、讲解,不必逐字逐句地翻译。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大体上说出意思即可。这一问就应是对学生有疑难的词或句子进行适当的点拨性提问,解决学生的困难。

《学弈》教学片段:……

学生各自读文言文,找出不懂的地方标出问号。师:老师发现有好多同学都找到了一些小问号,这样吧,先前后位四个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能不能解决你的疑惑。如果还解决不了,一会儿我们再一起解决。师:同学们讨论得可真热烈!还有哪些疑惑没有解决?(教师并不是直接问是否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提出来,而是让学生经过交流讨论,提出来的问题肯定是自己解决不了的,需要教师指导的,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也会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生:鸿鹄是什么意思?

生:通过译文对照原文知道的。师:谁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师:还有不懂的词吗?

生:“弓缴”的“缴”是什么意思?师:没有知道的?这个词在现代文中已经不太常用,对于这样一些词,我们可以查阅工具书。这是老师查的资料(出示)“缴”是有丝绳的箭,那你知道援弓缴是什么意思吗?

……

师:还有没有不明白的问题?

师:“为”通“唯”,只的意思…… 生:为弈秋之为听的为是什么意思?师:现在我们都来看大屏幕,谁能不借助译文准确说出古文的意思?读一句古文说一句译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看跟你们的理解是不是一样。

(教师的提问一步步促使学生思考,不断有提升,学生就会投入课堂,学到的就更多,课堂效率就更高。)

2.二问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小学高段的语文教学中有几个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对文章整体的把握,文言文教学也应该重视这一点,因为小古文的故事性较强,叙述性较明显,句子的意思也难理解。所以在理解了每个句子的含义后,就要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思想、情感进行必要的概括、归纳。这部分的提问又可以分两个层次。第一层,主要提问“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些是在读通课文时提出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简洁、概括性的语言表达,让学生有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发展逻辑思维。第二层,主要对文章主旨的提问。该环节一般设置在课堂的高潮期,让学生不但能从小古文中获得情感的熏陶,还能得到精神上的提升。主要是问“读了全文你有什么感受”或“学习了全文,你有什么想说的”,类似这样的提问就是对学生情感的挖掘,把从对内容的概括提升到对蕴涵的意义的认知,这又是课堂的一种升华。

3.三问学生对文章中的情感、道理等的认知。语文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有很重要的作用。很多名言便通过文言文这种载体代代相传下来,这些名言对今天的广大青少年学生仍有激励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情趣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特点,加强文言文教学,进而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和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养成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教师的提问,可以直接源自文言文,也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对于学生而言,思考面会更宽,体会也会更深。

如《学弈》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这篇古文是一则寓言故事,下面请你默读古文,想想它是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学生回答)

师:对,要想学有所成,就必须专心致志,如果三心二意,那就将一事无成,学无所获。

师:同学们,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体会?(学生交流)

(这几问充分体现了教材的特点,“想想古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直接从文本发问,学生能通过整篇文章的学习,挖掘出文本中包含的意义。后一问联系学习、生活来谈体会,将文本中学到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生更能学有所得。)

这个环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在肯定的基础上予以点评和引导。

(三)析—析理—析透

析,即分析,就是教师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的必要的分析,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学选入的文言文大多是故事性较强的,教师要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力抓能反映文章主旨的关键字、词、句来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分析之后,便可进一步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需要注意的是所分析的字、词、句一定是与文章中心密切相关的,而且并不只是讲解这些词句的意思,还要分析隐藏在其中的秘密。

《伯牙绝弦》案例分析:

本篇文言文中主要是阐述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之情,与一般朋友的友情是有区别的,那如何讲解其中的道理呢,我们就可以抓住三个句子: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三个句子中也有关键的字词。

第一句中抓“善”字,“善”的意思是擅长,但在文章中仅仅是表达这个意思吗?肯定不是。“善”字是伯牙与子期之间心灵相通的见证。伯牙弹的琴只有子期才能听懂,伯牙的善鼓琴只是相对于子期善听而言的,换做其他人,伯牙就不会善鼓琴了,或者说,其他人弹的琴子期也领会不了当中的心意了。所以,两个“善”字写出了伯牙与子期的心领神会,是相呼应的。

第二句中“志在高山”对“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对“洋洋兮若江河”。句子的意思是伯牙心里想到了高山,子期就赞叹那是巍峨的泰山,伯牙心里想到流水,子期就赞叹那是奔腾不息的江河。解释到这还只是表面的释义,要分析到子期为什么赞叹那是巍峨的泰山,而不是普通的山,赞叹那是奔腾不息的江河,而不是一般的江河?那是因为子期已经走进伯牙的内心,对伯牙的了解已经到达了极致,伯牙内心想的,子期定能知道,其他人是明白不了,理解不了的。

第三句中要抓住“所”和“必”。“所”表示所有的、全部的,“必”表示一定、必定。也就是说伯牙所有想到的,子期必定会领会到所有。伯牙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次拨弦,子期都能领会他的意思,这包括伯牙所有的一切,表明两个人已经融为一体,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这才是知音的最高境界。教师还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如今社会中或自古以来,还有像他们两个这样的朋友吗?伯牙与子期之间的情谊是超脱其他的友谊的,也是史无前例的。

四、思考

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值得探究的地方,本文就小古文的特点谈谈教学意义和教学策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会有更多的积累和总结。本文所阐述的教学策略还不够完善和成熟,实际操作还需要精讲精练,有重点,有分别,有层次地去教。

第二篇:小古文教学初探

‚第二课堂‛论文——上栗镇新建小学 吴丽芳

小古文教学初探——《放风筝》

初识小古文,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去年暑假,闲来无事,便加了很多教学群,其中就有一个专门的绘本阅读教学群。作为教师的我,对于阅读甚是酷爱,国学经典尤为突出。在教学工作中,总是想着如何让自己的学生更加‚内涵‛些。我虽不是‚之乎者也‛的老夫子,却也因喜爱繁体字而对文言文兴趣盎然。小古文深得文言文意白言不白的精髓,晓畅通达,简明扼要,寥寥数语间,形象、情态、事件呼之欲出。学校正好在进行有关国学经典的课题研究,急需编纂校本教材,小古文不正是国学经典的重要部分吗,而我有幸地加入了此行列,于是我顺势把相关内容编进去。虽然,我从未想过对小古文教学做什么研究,但现在,我想我得改变这想法了。几分好奇几分窥探,我决定把小古文引入课堂,看看我身边这群孩子会有怎样的表现,于是,如下记述我的小古文教学初探:

某节课,教学任务后余下时间,我几句简介文言文:我们现在人会说话,古人也会说话,古人说的就是‚文言‛,写下来的就是‚文言文‛。到了高年级,我们会学习文言文,现在我们就来简单认识认识,和它混个脸熟……继而引入‚小古文‛。我选择了很短的小古文开篇《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果然,下面开始小声议论。由于内容实在浅显,于是让孩子自己读,读后发问:提出的是‚汝‛。我请他们拿出字典,根据部首检字法,找出了这个字的读音。我圈出‚吾‛,问孩子。好几个孩子能够正确发音,我欣喜之余,问:意思呢?居然有孩子在下面叫‚我‛。表扬后,我说:‚对!古人叫自己为‚吾‛。你看‚吾‛记住上面的五就是了,张口为‚吾‛。那么古人说‚你‛,怎么说呢?‛随后,我让孩子再读,找找看,‚你‛的表达就在这句话中。不少孩子马上告诉我,他们找到了‚汝‛。我请孩子站起来问理由。

‚我发现这个句子里,有一对反义词。是前——后。所以我想‘吾’和‘汝’是不是也是对应的呢?‛班里爱动脑筋的某某说。

‚我看这个题目叫《放风筝》,放风筝,不就是一个人在前,一个人在后吗?‛又一个小机灵。

我冲他们竖起了大拇指,用红色粉笔圈出‚吾‚和‚汝‛。‚真聪明,‘汝’就是我们说的你。会观察的孩子就会有发现。‛我把‚汝‚和‚吾‛大大地写在黑板上,让孩子读。强调第三声和卷舌。我让孩子们用‚吾‛和‚汝‛小古文可不能丢。于是我又带着孩子们读起《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孩子们读得摇头晃脑,津津有味。‚这句话在说什么呢?‛‚放风筝呗。‛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孩子们脱口而出。

‚那在哪里呢?‛ ‚青草地。‛

‚青草地么,长满绿草的平地。‛ ‚一片绿绿的草地。‛ ‚怎么放呢?‛

‚老师,我放过风筝,一个人举着,一个人放线。‛ ‚老师,一个人在前,一个人在后。‛ ‚老师,一个人往前跑,一个人往后跑。‛

‚青草地,多美啊,放风筝时间长了会无聊,我们做点别的?‛我开始启发孩子们。‚老师,跳皮筋。‛‚放到句子里试试。‛

‚青草地,跳皮筋。‛‚青草地,采蘑菇。‛‚青草地,晒太阳。‛‚青草地,踢足球。‛……

‚你们看,青草地,放风筝,你在前,我在后,前和后是相对的。你也能不能这么来说说青草地上做别的事呢?‛我进一步启发。

‚青草地,采蘑菇——这孩子卡壳了,我启发,我们比比谁…… ‚你们看,青草地,放风筝,你在前,我在后,前和后是相对的。你也能不能这么来说说青草地上做别的事呢?‛我进一步启发。

‚我知道了,青草地,采蘑菇,汝采多,吾采少。‛一个平时语文很好的孩子猛地站起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

‚青草地,跳皮筋,汝跳低,吾跳高‛

‚青草地,晒太阳,汝晒头,吾晒脚‛——真是有意思极了 于是我听到了好几个关于青草地的句子。闸门一旦打开,我可不想马上合闸。得让孩子们的思维如同汹涌的海浪奔腾起来。我又发话了:‚青草地,就是一个地方。我们只能在青草地上,换个场地活动下?‛沉寂片刻,一只只手举起来了。

‚在楼道,爬楼梯,汝上行,吾下行。‛ ‚超市里,买东西,汝买多,吾买少。‛ ‚操场上,踢足球,汝抢球,吾防守。‛ ‚在果园,摘果子,汝摘桃,吾摘李。‛ ‚在学校,接力跑,汝快跑,吾慢跑。‛ ‚课堂上,认真听,汝提问,吾抢答。‛ ‚课堂上,认真听,汝走神,吾专心。‛ ……

举手的孩子越来越多,我见孩子们意犹未尽,就让同桌交流,四人小组交流,也可以走到我身边告诉我。我发现有孩子找出一张纸,动笔开始写,我便让孩子们把自己编的一句话小古文写在采集本上,有的孩子一口气写了好几句,那个满满的成就感显露在脸上。

最后,我让孩子们把《放风筝》熟读成诵,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背着,念着,教室里恍然进入了一把戒尺,一间私塾,一位花甲老先生,一群摇头晃脑的学生……

这是我初探小古文的第一次教学,几分新鲜,几分欣喜,更多的是乐趣。起初担心的孩子置若罔闻和索然无味,以及低中段教学会不会有所困难,完全抛之脑后。小古文,没有多么博大精深的道理,却韵味无穷。孩子认识了常用的文言文字,会读,会背,还能自己仿写一句话小古文,相信会有很多孩子从此爱上小古文,直至爱上文言文,领略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的调调,或许会失于耳畔。

为了让自己和孩子们领略到更多小古文的韵味,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摸索,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结合文言文改现代文加绘画的教学形式,持续教学,并让孩子们从一句话,到三句话,到一小段话地进行仿写。我坚信,我和孩子们在小古文的交流探索中一定会收获更多成长中的快乐!

第三篇:小古文教学

第一板块:回顾白话故事

1、师:同学们,读过老师给你们的两篇文章了吗?这两篇小故事,都出自于——生(齐):《伊索寓言》

2、对,这两篇文章都出自《伊索寓言》,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这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它饱含着人类的智慧,是让全世界骄傲的一部经典。

3、师:读好了吗?(生点头)什么叫好?谁来说说怎样算读好了?

生:读通了。生:读熟了。生:读懂了。

师:朗读好又是什么标准?

生:有感情。生:文字通顺。生:读流利。生:读正确。

师:读正确、读流利是读文章最基本的要求。读一篇故事还要读出什么?

生:读出故事中人物的不同语气。生:读出故事中的情感。生:读懂故事中的启示。

4、师小结“读好的标准”:不仅能恰当地断句停顿,读出轻重缓急,还能读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

5、选取寓言中的相关句子,生试读。

师:这个故事的主角是狐狸,写狐狸的话,有两处。请同学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

句子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句子二: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您的歌声这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动听的歌喉吗?”

(1)指名读,点评。(一生起来读,读书语气平淡。)

师:你真的认为葡萄是酸的吗?(生摇头)你心中在想什么?那应该怎么读?(生再读,强调了“肯定”和“不好吃”。)

师:读得好啊,明知不是这样,还要拼命说服自己,欺骗自己。狐狸的内心一下子被你读了出来。这就是绘声绘色。

(2)引导感悟语气的不同。

师:同样是欺骗,这两只狐狸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只是自欺欺人,第二只是在欺骗蝉。

师:请你读第二只狐狸。(生读,不是很到位。)

师:你认为你这样说能打动那只蝉吗?推荐你们班朗读高手来读读?(一生读,不错,感情充分,声音甜美。听课老师鼓掌)

6、师(过渡):听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

师(范读文言文):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全场惊讶,老师朗读声音甜美,而且极具模仿力,把狐狸的语言读的惟妙惟肖。听课教师掌声如雷,感叹老师的朗读水平之高。)

师:刚才是你们这些小狐狸说的话,现在是——

生:老狐狸说的话。(生笑)

师:老狐狸说的是什么话?

生:古文。

师:古文又叫——

生:文言文。

师:有意思吧,我以前也觉得难,可后来读着读着就觉得有意思了。

第二板块:诵读文言故事

(一)初读,激发阅读兴趣,读准字音和停顿。

1、课件出示资料,介绍文言文《伊索寓言》的来历。

亲爱的小朋友,相信你一定读过《狐狸与葡萄》《乌鸦和狐狸》等寓言故事,这些故事都出自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一书。可你知道吗,这本书早在1840年就被翻译到了中国,最初的译名叫《意拾喻言》。翻译者是英国的罗伯特•汤姆。有意思的是,这个叫罗伯特•汤姆的“老外”翻译时使用语言是文言文,每篇寓言的寓意还引用中国的名言、谚语、俗语,于是乎,故事中的狼、狐狸、乌鸦都说起了中国的古话,满口之乎者也,读起来十分有趣。相信你一定会喜欢!

2、课件出示文言文《狐与葡萄》,并下发文言教材,学生拿到教材立刻饶有兴趣地读起来。要求读通顺,读正确。

3、师巡视(稍作等待):读完了吗?给你什么感觉?

生:难读,读不懂。生:好玩。生:不太明白。

4、指名试读。

师:谁最有勇气?(一生读,没节奏,个别字音和停顿有误)

师:你自己评价一下如何?

生:有些地方不够准确,读得不流利。

5、师范读,并提出要求:听老师读,注意和自己读得不一样的字音和停顿,拿出笔来,标注一下。

6、生自读,师再请第一个学生读,随机点拨指导。

师:孩子,你再读一遍好吗?(生读得不错,进步明显。)

师:只有一个小地方出了点小问题:“见人才德出众”,要在“人”后断句,“才德出众”是个四字词语。

师:谁再来试试?谁是高手之高手?(又有生读,绘声绘色,全场掌声,学生十分高兴。)

师激励评价:你就一直笑下去吧!

7、抓住重点词、难断句理解:“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的停顿。“大快朵颐”的意思。(借助注释解决)

8、师带读指导(语气肯定,打开口腔,字正腔圆),学生慢慢地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节奏感越来越好,读得十分开心。

师:读到这会儿,我想知道,你对文言文又有什么感受?文言文还难吗? 生:白话文中的很多句子都浓缩成了一句话。

生:文言文真不难了,很有意思。

生:我觉得文言文很有韵味。

生:中国的古文很妙。

师: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师:这种感觉你喜欢吗?

生:喜欢。

师:是啊,文言文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字,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啊,读起来琅琅上口,十分有韵律,我们怎能不喜欢呢。(板书:韵味)

(二)品味“之”字,感受文言的音韵之美

1、师(过渡):这“之乎者也”的文言文,为什么这么有韵味呢?你们发现没有,这篇文言文里哪一个字特别多?老师要考考你们的眼力。(出示全文)生:“之”字特别多。

师:圈一圈,到底有多少个“之”?(生圈出八个“之”。课件中“之”以红字突出,印证学生的答案。)

2、师:同是一个“之”,意思可不一样,读起来也就不一样。听老师读,考考你们的耳力。(师范读,强调“之”字,学生认真倾听,听得津津有味。)师:听出来了?说说看,有什么不一样?

生:老师读得很有趣,像古人在说书。

生:“之”字读得快慢不一样。

生:“之”的轻重缓急都不一样。有些读得长,有些读得很短促。

师:哪个读得最长?

生:“垂涎久之”的“之”读得最长。

师:好,借用音乐的节拍来比方。如果这个“之”是两拍,哪么,有读一拍的“之”吗?有读半拍的“之”吗?

生:“贵重之品”“罕见之物”的“之”读半拍。

师:猜一猜,罕见之物中的“之”什么意思?

生:这里的“之”是“的”的意思。

师:对啊,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贵重的东西,罕见的物品”,这里的“的”我们读得很短促。一起跟老师读。(师带读:猿升之技、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卑鄙之辈、拂人之性、违心之谈。)

师:有读一拍的“之”吗?

生:“方以之为食也”的“之”。

师: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

生:指的是它、葡萄。

师:对啊。“之”在文言文里经常用来代前文说的人或物。

师:那“垂涎久之”的“之”为什么读得最长呢?

生:垂涎了很长时间了。

生:口水流得很长了。

师:有意思,你能绘声绘色地读一读吗?

生:垂涎久之——

师:听出来了,狐狸的口水流到胸脯上了。有流得更长的吗?

(生又读,故意拉了很长的声音,大家笑。)

师:长是长了,可平平的,不太好听。我来创新一下。

(师吟“垂涎三尺”,夸张得把“之”读得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生大笑,全场掌声不断。师打趣说,这就叫“垂涎三尺”。)

(三)读好“四字词句”,感受文言的节奏之美

1、师(过渡):要是没有这个“之”,读起来是个什么味?(师读,读到“垂涎久”突然停住。生笑。)什么感觉?

生:少了一拍。

2、师:对啊,你看这句话,连续的四字句,读起来多有节奏啊。(板书:节奏)课文中还有很多的四字词、四字句,你们发现了吗?(生圈四字词句,交流。)(课件出示):

昔有一狐,见葡萄满架,万紫千红,累累可爱,垂涎久之。奈无猿升之技,不能大快朵颐。望则生怨,怨则生怒,怒则生诽,无所不至。乃口是心非,自慰曰:“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此如世间卑鄙之辈,见人才德出众,自顾万不能到此地步,反诋毁交加,假意清高。噫,是谓拂人之性,违心之谈也。

3、师:有些四字词语,我们至今还在用。如“万紫千红”“庸夫俗子”“口是心非”等。(生练读,师要求各自找找节奏,有节奏地读。)

4、师生合作,打节拍齐读。(在教师精心指导下,学生读四字词读得琅琅上口,文言文的朗读也渐入佳境。)

5、全班齐诵背诵。(课件隐去红色词语,生再读。大多数学生都能背出。)

(四)听吟诵,感受文言的吟唱之美

1、师(过渡):读到这会儿,文言文在你唇齿之间留下什么滋味?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词语很多,像绕口令,好玩,很好听。

生:琅琅上口,有节奏感。

生:文言文很有趣味,有意思。

2、师:是啊,汉语是世界上最具音乐性的文字啊。所以古人诵读文章的时候,读着读着就吟唱起来了。(课件播放:唐老先生吟诵《狐与葡萄》,让学生感受吟诵是怎样的一种诵读。)

师:谁来试着吟一吟。

(一生学着吟诵一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吟唱。全场掌声不断。)

师笑说:好啊,老先生吟的是唐调,你们这是真正的胡(狐)调、叶调……

3、体会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不同。

4、师:文言文好玩吗?(生点头)难读吗?(生纷纷摇头)。那《鸦狐》这篇古文,就请你们回去自己读一读。

第三板块:改写文言文

1、师(过渡):其实文言文还是有点难度的,只是同学们很善于学习,所以学得那么快。老师这有一个故事,一直没有找到它的文言版本,你们能帮我一下吗?

2、把课前读的白话文《蝉与狐狸》改写成文言文。每人可选一句改写。(课件出示要求):

(1)任选一句改写成文言,句意不变。

(2)别忘了用上“之乎者也”。

(3)写完了,读一读,推敲推敲,设法让句子有节奏,有韵味。

3、生改写,师巡视,随后交流。(学生的改写让在座的老师们十分惊叹,给予阵阵掌声。)

试举几例:

1)一只蝉在大树上唱歌。狐狸想吃蝉,便设下了一个圈套。

改写:昔有一蝉,栖树吟也。狐思之食也,设圈套之。

2)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

改写:狐与蝉,对面而立,谓蝉曰。

3)您的歌声多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

改写:闻先生之歌,动人之心,此谓才德出众也。

4)蝉觉其中有诈,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下来,狐狸以为是蝉,猛地扑了过去。改写:蝉觉有诈也,便摘叶掷与狐,狐为是蝉,扑与叶。

……

4、结课:《伊索寓言》是古希腊的寓言,其实中国古代的寓言也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喜欢文言文,爱上我们中国的文化。

第四篇:小古文教学反思

小古文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校级公开课上,我尝试地上了一节自己从未上过的小古文教学。最初有这个想法的是去年在乐清听了朱文君老师的《一人性缓》,老师的幽默、学生的灵动,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习古文原来是这样的富有情趣。带着一种对古文教学的憧憬和挑战,10月15日我也在我们学校上了一节小古文课《猫捕鱼》。

这堂课我的设计理念受到朱文君老师的启发觉得学习小古文不能计较个别字词或逐句逐句的介绍它的意思,更应注重学习的方法和整体的感知。因此我在这堂课上重点介绍了两种方法:换词法和组词法。在理解意思方面,我逐句出示文本,让学生猜一猜发生了什么事,说说你猜到的。大部分学生猜的都是八九不离十了。这堂课我的重点思考的一点是,这边小古文简短精炼,但是对于刚开始起步写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这篇古文太简练了,于是我就借助《猫捕鱼》这篇古文的平台又进行了一次习作教学,将古文扩写成一篇形象生动的现代文。如教学第一句话“缸中有金鱼”时,我让孩子们想象,缸中会有几条金鱼他们各是什么颜色的,在缸里干什么。如教学“欲捕食之”时说说这只猫美食当前它的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想法等等。教育学生在习作中通过仔细观察可以把神态、动作、心理描写加入到文中去,会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的生动形象饱满。

这堂课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成功,课堂上学生的爱学、乐学就充分说明了这种模式对学生来说喜闻乐见,而一切让孩子自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的教学形式都是成功了。今后我的教学思考就是如何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中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第五篇:小古文《读书》教学设计

小古文《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读通读顺古文,在读中体会古文的韵味和停顿。

2、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古文,初步掌握学习古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对古文学习的兴趣。

3、了解人与动物的区别,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读背小古文。

2、体会读书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图片,引出课题。

1、播放老人、成人、儿童在不同地点看书图片。

他们都在干什么?(读书)再给大家看一张图片(出示动物看书图片),你觉得新奇吗?对了,动物怎么会读书,这是与人的区别,其实很古很古的人们早已知道这种区别,用另一种形式写了下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读书”(板书、读书)齐读。

2、同学们,你们爱读书吗?

著名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可见书籍如此的重要。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你知道哪些读书的名言或故事呢?(学生交流)老师也搜集了些,请看大屏幕(指名读,齐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二、初读古文,读中感受古文的韵味和停顿。

1、“读书”这篇小文章几千年前就写下了,现在请大家拿起桌上复印的内容自由去读读,感受下几千年前写的文章。

2、交流初读感受

古时候的文章和我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不同?(1)篇幅短小(2)语言精炼(3)不太容易懂

师总结:短短的、浅浅的读起来很好玩,很有味道的文言故事文言经典句段,这些都是古时候文章的特点,我们把它叫做古文(板书)齐读,也叫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有几把“金钥匙”,如果你使用了老师送你的金钥匙,就不觉得难了。

3、第一把金钥匙——读、板书;学法 读

(1)、古文比现在的文章要难读些,现在请自己练读,每个同学至少读到3次才能有资格参评“古文朗读能手”。

(2)、学生展示读

评价:字正腔圆,音全准了,一号朗读能手。

这位古人似乎气急了些,这古人说话慢条斯理的,要慢慢地吟诵,再练练。

停顿恰当,二号朗读选手

(3)、小古文也要像古诗一样读出节奏,看(大屏幕出示划的节奏)谁来挑战一下

读的通顺,读出了节奏,真是古文朗读能手。

(4)全班读。师评价:嗯,读古文就应这样,读通顺,读出停顿,读出韵味。

三、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读了这么多遍,你们能猜猜这则小古文的意思吗?

出示第一句:

(1)指名读(2)猜猜它的意思? 板书:猜

师:文中没有饥饿,没有知道,你怎么想到这个词?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师:这个有了饥,饥我们可以给它组个词,生说:饥饿 了不起,组组词,很自然就理解了,如所可组场所,住所 这种方法就叫组词法,这也是老师送给你们的第三把金钥匙。板书:组词法

(3)齐读这句话

(4)这些可爱的动物怎样吃食饮水的?你们看(配图)这就是:“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再读。

出示第二、三句 ①同样猜猜大意

②出示个别注释,理解其异者,能为人言

读懂文言文,看注释很重要,找到第四把金钥匙了吗?板书:注释理解法

③古文与学过的比较 板书:旧知识比较法 ④你知道哪些动物有奇特的本领能为人言吗? 出示图片或视频

⑤再读第二句、第三句 出示第四句

1、指名读出语气。

2、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3、哪种说法好(反问语气,强调,意味深长)齐读 意思弄明白了,相信你们会读的更有韵味,齐读一遍

这篇小古文,哪一句写出了人与动物的不同:(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

因为读书,人类学会了什么本领?

因为读书,人类有了知识,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创造。(课件出示 齐读)

所以我们一定要多读书,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四、这篇小古文我们已了解它的意思,现在老师和你们玩个游戏,老师说人的行为,你们说动物,要用文中语言回答。

师:人饿了就吃饭,渴了就知道饮水(大屏幕出示,说一句点一下)

生: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

师:人,会建造房屋住在里面休息。生: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 师:人,会用语言交流。生:其异者,能为人言。

师:人会读书,积累知识,不断创新。生: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

(所以)人不读书,? 现在我们来男女生像老师刚才那样对答问

通过这种形式文言和白话对照读,让我们感受到汉语言的优雅和精妙,我相信大家对这篇小古文是越来越熟知了,现在谁能用你喜欢的方式再来读一读呢?

读得好吗?谁有勇气再和他比一比? 我们一起来学着他们的样子读一读

五、积累背诵

读得真好,不知不觉我们已把小古文读会了,能背吗?(出示填空式背诵)指名背,齐背

真了不起,现在没有提示了,我相信你们会背的更好,一起背,大家真了不得!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古文,知道了学习古文的方法(结合板书说)

有读有猜有组词法,有注释理解法,有旧知识比较法,也是老师这堂课送给你们的第五把金钥匙。当然,学习古文的方法还有很多,板书(„„)需要大家课下去发现、去总结。古文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希望课下大家能用上这几把金钥匙读懂更多更好的小古文。

板书:

古文 学 法 读书 读 猜

组词法 注释理解法 旧知识比较法 „„

下载浅谈小古文教学意义和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古文教学意义和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塞翁失马小古文教学实录

    读塞翁,说祸福 ——第89课《塞翁失马》教学实录 (适合小学五年级) 【课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古文教学

    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顾名思义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在现行的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十二册的最后一个单元都集中安排了文言文的教学......

    小古文阅读

    八级必诵小古文 1.乡 村 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2. 湖 四面陆地,水潴其中。小者曰池,大者曰湖。湖水深阔,巨舟可以往来。......

    小古文学习方法

    文言文学习方法沈阳市第二十七中学邹春艳文言文学习方法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学好文言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对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

    小古文诵读

    打开文言文诵读之门 ——在全国第五届‚新经典‚大讲坛上的讲演 朱文君 引子:语言这棵树 去年,李振村先生去美国,有一个现象引起了他的职业敏感,引发了他一连串的追问。 那是在......

    小古文翻译

    猫斗 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译文:有一只黄猫和一只白猫,它们在屋顶上打架,迎着呼呼的风鸣叫着......

    小古文日记

    吾外祖母旧居,乃乡村也。门前小溪一条,清澈见底,溪边数石,奇形怪状,吾最喜之石,其状乃圆也。屋后竹林一片,绿树成阴,杨梅数株,中夹茶花,飞鸟一群,忽高忽低,常食外祖母家之杨梅。外祖父甚......

    小古文100篇

    1、放 风 筝 已背过( )已背熟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 2、乡 村 已背过( )已背熟 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3、芦 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