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塞翁失马小古文教学实录
读塞翁,说祸福
——第89课《塞翁失马》教学实录
(适合小学五年级)
【课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实录】
听过这个故事吗
师:(板书“塞翁失马”)同学们,听说过“塞翁失马”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谁能给大家讲讲呢?
生:从前有个人,家里走失了一匹马,别人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是好事。过了一段时间,他家的马带着别人家的马回来了。大家都来向他祝贺。他说,这是坏事。后来他的儿子骑马时摔断了腿,别人又来安慰他。他又说,这是好事„„ 师评价:看来你知道得还真不少呢!
试着读读这篇小古文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读古文版“塞翁失马”。同学们有信心读好吗? 生齐声:有!
出示《塞翁失马》前六句: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师:请你们轻轻地练习读,把认为难读的字词标出来。生:(自由读、圈点)师:看你们读得这么认真,我也跃跃欲试。给我一次机会来读好不好?你们要听仔细,特别
是你们没有把握读准的字音,一定不能放过,还可以给它注注音。师范读
师:听老师读过后,你们能比刚才读得更准确、流利吗?再试试看。生练读
师:我们分分工怎么样?这段话有六句,我们请六位同学每人读一句好吗?(分句个别读,正音)
师:同学们都能把句子读准读顺了,真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生齐读
【教学印象:小古文《塞翁失马》对于五年级孩子来讲显得有些“难”——音难读,句难通。所幸的是建立在已知的白话故事基础上,难度有所降低,再加上教师与学生一起练习朗读,并自告奋勇读给孩子们听,潜移默化地起到了一个示范的作用。孩子们读来兴致盎然,勇于挑战的氛围已然滋生。】
这到底是祸还是福呢
*理解“善术”者心理
师:读古文故事,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不行,我们要是能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就真的会读了。你们有信心靠自己和集体的智慧读懂它吗? 生:有!
师:好,有志气!读故事,要从读课题开始,你能读好课题吗? 生读课题
师:怎样的人被称为“翁”?(年老的男子),人们为什么称这个人为“塞翁”呢?你能从课文里找到答案吗?
生:我从“近塞上之人”知道。
师:真会读课文。文中还有一个字也表示对老年男子的尊称——“父”,父,在这里要读第三声。这里就是指塞翁。这个人有什么本领呢? 生:我想应该会马术吧。
师:你觉得这个人在马术方面的技艺怎么样? 生:他的技艺一定很高超。师:文中哪个词告诉我们的?
生:我从“善”看出来的,善,就是善于,擅长
师:真好,你能用组词的方法理解词语,很会学习,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告诉大家这个人的
马术特别高超吗?
生读: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师评价:读得真棒,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擅长马术的人英姿飒爽的样子。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一个个神情严肃,声音嘹亮)*感知“祸福”间转换
师:善术者对于自家的马,一定是—— 生:视为宝贝!生:爱护有加!
师:是啊,这时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 生:他家的马跑了!生:他家的马丢了!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齐:马无故亡而入胡
师:你们很能干,“亡”在这里,确实是丢失的意思。一直以来,大家都知道这人把马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可是现在马没有了,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件—— 生:坏事!
生:让人难过的事!
师:你们能用课文里的一个字来概括吗? 生(不约而同地):祸!
师:是啊!这个故事里,大家认为是“祸”的,除了“失马”,还有一件什么事? 生(说不上来)
师:没有关系,请你们再仔细读读这几句话,找一找,一定能有所发现。生(自由读)生:我知道!还有一件事是他的儿子腿摔断了,我是从“堕而折其髀”看出来的!师:是啊,“堕”就是摔下的意思,古人把大腿叫做“髀”。这家人遭遇了失马,儿子又断了腿,你会怎么想?
生:我觉得他家太倒霉了。生:我觉得他家太失财了。
生:腿断了,行动不方便,一定很痛苦。我很同情他们。师:是啊,我们都认为,这两件事都是—— 生齐声:祸!
师板书“祸”
师:塞翁的亲朋好友也认为这是“祸”,于是都去—— 生:安慰他
师:哦,好一个“安慰”他!文中的哪一个词是安慰的意思呀? 生:吊
师:面对失马的塞翁,大家会怎么安慰?面对儿子摔断腿的塞翁,大家又会怎么安慰? 生:大家一定会对他说,你千万不要太难过了。
师:我们也来穿越一回——能学着古人说话的腔调说这句话吗? 生思索(笑着)说:汝勿难受。
师:好像生硬了一些,能再加个字,让话说得委婉些吗? 生:汝请勿难受!(师生都钦佩地笑了)
生(皱眉):汝遭不幸,吾必同情。生(痛苦状):鄙为尔苦
生(摇头晃脑作悲痛状):苦哉,苦哉,不可言传!众生大笑
师:真是性情中人啊!但是塞翁是怎么看待这两件事的?请你们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生(用笔圈划,小声读)
生:塞翁认为这两件事都是福!他两次说了“此何遽不为福乎?”
师:“何遽”是“怎么就”的意思,表示反问的语气。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这怎么就不是福呢? 师:这两句话分别在说什么事呢?
生:第一句是讲“失马”,第二句是讲儿子“断腿”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子,不简单哪!塞翁有与众不同的见解,他说这些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表现? 生:若无其事 生:不以为然
生:笑着、捋了捋胡子„„ 生:胸有成竹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这短短十四个字,却给我们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这,就是小古文的
魅力啊!请大家练习朗读、加上动作表演,然后我们请同学上来表演。生练读,师指导
师读旁白,大多数学生扮演前来安慰之人,面露痛苦纷纷曰:“哎呀,真不幸啊,这么好的马就这样没了。”“这是多么大的损失啊!”“这匹马是你多年的伙伴,怎么说走就走了呢?”“训练这匹马,你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经历啊!再训练一匹,”“塞翁”捋着胡子笑言:“此何遽不为福乎?”
师:塞翁说“失马”是福,对吗?(师板书:福)
生:塞翁说对了!我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看出来的——过了几个月,那走失的马回来了,还带回别人的马。
师:心爱的马突然回来了,而且还带回一匹别人家的好马,如果得马的人是你,你会怎么样? 生:我会喜出望外。生:我会欣喜若狂。
生:兴高采烈,家里像过节一样热闹。
师:是啊,塞翁的亲朋好友也这样高兴,他们都来祝贺。可是塞翁却说—— 生齐:此何遽不为祸乎?
练读、表演:师读旁白,全班同学做兴高采烈状,纷纷祝贺,独塞翁一人忧心忡忡道:“此何遽不为祸乎?”
师:事实再次证明,塞翁的话是对的—— 生:是啊,他儿子的腿摔断了!
师:孩子们,“祸福”两字,仅仅只是一对反义词吗?它们之间还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看出来了,有时候祸会变成福,福也会变成祸。
师:你是一个“善思”者,说出了一句至理名言!同样的道理,古人是这样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能相互转化,好事变成坏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让我们一起读这句富有哲理的话—— 生齐读
师(在“祸福”两字之间画上互相转化的箭头)那么儿子的脚摔折这件祸事之后是不是带来了“福”呢?让我们继续读下去。(出示后三句: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生自由读
师:带来福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我从“父子相保”看出果然是福!
师:胡人大入塞——这是怎样的场景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录像,请看大屏幕—— 生观看录像(两分钟)师:看完录像,你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很惨,真是家破人亡。生:老百姓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了。生:抵抗的士兵大多数死了,惨不忍睹。
师:说得好,你从古文中那个词看出“大多数死了”? 生:死者十九。
师:这真是国之殇,家之祸啊!让我们一起读——
生(神情严肃)齐读: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师:这几句话,让我们领略了刀光剑影的残酷,感受了生离死别的痛苦,但是塞翁“父子相保”的幸运让我们不禁钦佩塞翁的智慧——面对生活,塞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总是那么从容淡定!我们一起来读这个故事“塞翁失马”—— 生齐读(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塞翁的故事总能让我们忆起这句话——(引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师:让我们再次一起来读这句话,把它牢记在心。生齐读、背诵
【教学印象:让孩子诵读小古文,应该从以往的“文白对译”老路上跳出来。这部分教学,“趣”字当头,以“读”为主,引导孩子在“读读”“想想”“猜猜”“演演”的过程中,感受文言的韵律,领略文字背后涵盖的意蕴。孩子们学习古文的兴趣完全被激发、被点燃,朗读与思考中,思维的火花在碰撞,在交织,“熟读成诵”则水到渠成。】
要是我们身边多一点“塞翁”就好了
师:岁月的长河,卷起文化的浪花。多少年来,这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演变成了一个典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们常常用它来劝慰别人淡定看得失。你们能举相应的例子谈谈吗? 生1:上次我奶奶去菜场买菜的时候,自行车不见了,她很难受,当时我也不知道怎么来安慰她。现在我知道了——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来劝她,她一定会重新露出笑容。生2:前几天听我姑婆说,她一起搓麻将的朋友赢了钱,高兴得不得了,突然就晕倒了,这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吧!生大笑
生3:当同学因考试考得好而洋洋得意,或者因为考得不好而垂头丧气的时候,我也可以真诚地劝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生若有所思地点头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精彩的典故在我们的生活中洋溢着盎然的生机;我们的生活也因丰富的典故而多姿多彩!像这样的典故还有很多,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条,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这些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品读故事,积累成语,就是继承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希望你们课后能搜集这些故事,读一读,相信你们会有不小的收获。【教学印象:塞翁虽然是故事中的人物,但引得我们好一番深思。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不是更需要“塞翁”吗?当孩子们自告奋勇讲述生活中的故事时,课堂气氛再次推向了高潮——原来我们的小古文是如此有趣,不仅让我们读到字字珠玑的文字,更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生活的大门。这时候教师推介典故,为成长中的孩子们开拓了另一方精彩的天空。】
【教学特色】:
《塞翁失马》字里行间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塞翁。他是如此睿智,如此有远见,他对待生活的那份淡定与从容,值得我们长久地细细咀嚼,津津品味。我们通过读、议、猜、演、背等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领略了小古文文字之美,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打开了学习小古文的大门。小古文的课堂,是以读为主的课堂,在抑扬顿挫的音律中,在摇头晃脑的猜测中,在手舞足蹈的表演中,孩子们学习小古文的兴致日渐高涨,兴趣与情感得到了最好的宣泄。
第二篇:小古文教学初探
‚第二课堂‛论文——上栗镇新建小学 吴丽芳
小古文教学初探——《放风筝》
初识小古文,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去年暑假,闲来无事,便加了很多教学群,其中就有一个专门的绘本阅读教学群。作为教师的我,对于阅读甚是酷爱,国学经典尤为突出。在教学工作中,总是想着如何让自己的学生更加‚内涵‛些。我虽不是‚之乎者也‛的老夫子,却也因喜爱繁体字而对文言文兴趣盎然。小古文深得文言文意白言不白的精髓,晓畅通达,简明扼要,寥寥数语间,形象、情态、事件呼之欲出。学校正好在进行有关国学经典的课题研究,急需编纂校本教材,小古文不正是国学经典的重要部分吗,而我有幸地加入了此行列,于是我顺势把相关内容编进去。虽然,我从未想过对小古文教学做什么研究,但现在,我想我得改变这想法了。几分好奇几分窥探,我决定把小古文引入课堂,看看我身边这群孩子会有怎样的表现,于是,如下记述我的小古文教学初探:
某节课,教学任务后余下时间,我几句简介文言文:我们现在人会说话,古人也会说话,古人说的就是‚文言‛,写下来的就是‚文言文‛。到了高年级,我们会学习文言文,现在我们就来简单认识认识,和它混个脸熟……继而引入‚小古文‛。我选择了很短的小古文开篇《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果然,下面开始小声议论。由于内容实在浅显,于是让孩子自己读,读后发问:提出的是‚汝‛。我请他们拿出字典,根据部首检字法,找出了这个字的读音。我圈出‚吾‛,问孩子。好几个孩子能够正确发音,我欣喜之余,问:意思呢?居然有孩子在下面叫‚我‛。表扬后,我说:‚对!古人叫自己为‚吾‛。你看‚吾‛记住上面的五就是了,张口为‚吾‛。那么古人说‚你‛,怎么说呢?‛随后,我让孩子再读,找找看,‚你‛的表达就在这句话中。不少孩子马上告诉我,他们找到了‚汝‛。我请孩子站起来问理由。
‚我发现这个句子里,有一对反义词。是前——后。所以我想‘吾’和‘汝’是不是也是对应的呢?‛班里爱动脑筋的某某说。
‚我看这个题目叫《放风筝》,放风筝,不就是一个人在前,一个人在后吗?‛又一个小机灵。
我冲他们竖起了大拇指,用红色粉笔圈出‚吾‚和‚汝‛。‚真聪明,‘汝’就是我们说的你。会观察的孩子就会有发现。‛我把‚汝‚和‚吾‛大大地写在黑板上,让孩子读。强调第三声和卷舌。我让孩子们用‚吾‛和‚汝‛小古文可不能丢。于是我又带着孩子们读起《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孩子们读得摇头晃脑,津津有味。‚这句话在说什么呢?‛‚放风筝呗。‛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孩子们脱口而出。
‚那在哪里呢?‛ ‚青草地。‛
‚青草地么,长满绿草的平地。‛ ‚一片绿绿的草地。‛ ‚怎么放呢?‛
‚老师,我放过风筝,一个人举着,一个人放线。‛ ‚老师,一个人在前,一个人在后。‛ ‚老师,一个人往前跑,一个人往后跑。‛
‚青草地,多美啊,放风筝时间长了会无聊,我们做点别的?‛我开始启发孩子们。‚老师,跳皮筋。‛‚放到句子里试试。‛
‚青草地,跳皮筋。‛‚青草地,采蘑菇。‛‚青草地,晒太阳。‛‚青草地,踢足球。‛……
‚你们看,青草地,放风筝,你在前,我在后,前和后是相对的。你也能不能这么来说说青草地上做别的事呢?‛我进一步启发。
‚青草地,采蘑菇——这孩子卡壳了,我启发,我们比比谁…… ‚你们看,青草地,放风筝,你在前,我在后,前和后是相对的。你也能不能这么来说说青草地上做别的事呢?‛我进一步启发。
‚我知道了,青草地,采蘑菇,汝采多,吾采少。‛一个平时语文很好的孩子猛地站起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
‚青草地,跳皮筋,汝跳低,吾跳高‛
‚青草地,晒太阳,汝晒头,吾晒脚‛——真是有意思极了 于是我听到了好几个关于青草地的句子。闸门一旦打开,我可不想马上合闸。得让孩子们的思维如同汹涌的海浪奔腾起来。我又发话了:‚青草地,就是一个地方。我们只能在青草地上,换个场地活动下?‛沉寂片刻,一只只手举起来了。
‚在楼道,爬楼梯,汝上行,吾下行。‛ ‚超市里,买东西,汝买多,吾买少。‛ ‚操场上,踢足球,汝抢球,吾防守。‛ ‚在果园,摘果子,汝摘桃,吾摘李。‛ ‚在学校,接力跑,汝快跑,吾慢跑。‛ ‚课堂上,认真听,汝提问,吾抢答。‛ ‚课堂上,认真听,汝走神,吾专心。‛ ……
举手的孩子越来越多,我见孩子们意犹未尽,就让同桌交流,四人小组交流,也可以走到我身边告诉我。我发现有孩子找出一张纸,动笔开始写,我便让孩子们把自己编的一句话小古文写在采集本上,有的孩子一口气写了好几句,那个满满的成就感显露在脸上。
最后,我让孩子们把《放风筝》熟读成诵,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背着,念着,教室里恍然进入了一把戒尺,一间私塾,一位花甲老先生,一群摇头晃脑的学生……
这是我初探小古文的第一次教学,几分新鲜,几分欣喜,更多的是乐趣。起初担心的孩子置若罔闻和索然无味,以及低中段教学会不会有所困难,完全抛之脑后。小古文,没有多么博大精深的道理,却韵味无穷。孩子认识了常用的文言文字,会读,会背,还能自己仿写一句话小古文,相信会有很多孩子从此爱上小古文,直至爱上文言文,领略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的调调,或许会失于耳畔。
为了让自己和孩子们领略到更多小古文的韵味,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摸索,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结合文言文改现代文加绘画的教学形式,持续教学,并让孩子们从一句话,到三句话,到一小段话地进行仿写。我坚信,我和孩子们在小古文的交流探索中一定会收获更多成长中的快乐!
第三篇:塞翁失马教学设计(小编推荐)
《塞翁失马》学案
七上语文 使用时间:第 周 第 课时 执笔人: 备课组长: 审核人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
2、加深对寓言的认识,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
3、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的重难点
1、学会查字典注音释词,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文言文翻译方法。
3、对“福祸相依”的认识,即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的哲学思想的理会,并能举出生活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例子来。
三、教学方法
1、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多种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堂导学
1、我来注音
塞()翁失马 此何遽()不为福乎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吊()之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2、我来释意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3、我来翻译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③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④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⑤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⑥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4、我来说寓意
你能说说这个寓言的寓意吗?试一试。
5、联系生活,谈体会
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你是否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想一想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温馨小提示:学习文言文的金钥匙
1、古今异议
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人皆吊之()
2、一词多义 暮而果大亡其财()不筑,必将有盗。()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将 马无故亡而入胡()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3、词类活用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智.子疑邻。()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4、重要字词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此何遽..
不为福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
5、翻译
古文的翻译,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不筑(修筑),必将(将要)有盗(盗贼)”;有的用换字的方法解释,如“居(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天雨墙坏.()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人皆吊.()之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塞翁失马》教学设计
定安县翰林初级中学 唐甸玉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文。
3、翻译、疏通文意。4.分析故事情节,复述故事内容
5、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理解寓言寓意。
教学难点: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句话老师特别喜欢,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呢?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一起去认识一位超级棒的老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引入课题,板书题目:塞翁失马。
二、朗读课文。那么超级棒的老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在那里呢?请同学们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这是一篇文言文,只有通过多朗读,才能理解它的主要内容,下面请同学们为大家朗读一下。(谁呢?可以个人读、两个人读、组合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和轻重音好吗。)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和做好点评。
三、学习课文。(自主 合作 探究)
那么我们该怎样去学习这篇课文呢?老师希望同学们通过分工合作,进行探究学习。
1、第一组:交流合作,给重点字词注音,并板书。
塞()翁失马 其父()曰 父子相保()此何遽()不为福乎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骑 此独以跛()之故 堕()而折()其髀()
2、第三组:合作探究,解释重点字词。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安慰)之
其父(老汉)曰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居(经过)数月 此何遽(怎么就)不为福乎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
3、第二、五组:合作探究,理解重点句子。
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
此何遽不为福乎: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4、第四组:复述故事情节。
5、我们能否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一下故事情节呢?合作探究。(失马——得吗——堕马—
—相保)
祸——福——祸——福 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
6、讨论:一般人看来什么是福,什么是祸?老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在哪里呢?
7、第五组:合作探究:说说文章告诉你的道理。
*祸福相依,好坏共存,看待事物要持辩证的态度,要懂得努力将坏事变成好事。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
*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吧坏事变成好事。
*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处之泰然,处逆不惊。
8、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什么呢?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四、背诵课文。
《塞翁失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2.合作探究,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理解寓言寓意。3.了解我国古代寓言,提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重点:
合作探究,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理解寓言寓意。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的寓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马上坐好听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状元与乞丐》。话说很久以前有一个财主,中年时得了一对双胞胎儿子。满月时让算命先生预测他们的前途,算命先生算出阿大将来是个乞丐而阿二会是个状元。又惊又喜的财主决定善待阿二而抛弃阿大,于心不忍的管家将可怜的阿大偷偷地送给了一个穷的教书先生。从此,阿二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寄居生活;阿大则在教书先生家挨冻受饿、艰难生存。到了上学年龄,阿二一见书就头疼,财主心想反正他会成为状元也就没有强逼;阿大则在给书院扫地之余跟着教书先生勤奋的读书。一转眼十六年过去了,故事的结局会是怎样的呢? 同学们回答得不错,那么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发呢? 同学们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刚才的几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见解,都很有见地。相信学了《塞翁失马》这则寓言后,大家肯定会有更大的收获。板书:塞翁失马 课件出示:课文选自于《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由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人编写的。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学习课文有很多种办法,但是都必须以读为先。下面我们先各自用三分钟大声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下面考考你们的字词的读音怎么样。看大屏幕单个字注音,找生读。下面请男女生各派一位代表,比比谁读得好。找生评价。师范读,生齐读
屏幕上投出抽掉标点的故事原文,请同学们朗读。让同学用心记住课文的停顿,学会文言文句读,感悟文言虚词作为停顿标志,揣摩句意。
三、合作探究:
字词解决得差不多了,下面我们小组来合作一下,用六分钟时间自由探究课文,课件出示:
1、借助课下注释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清全文意思。
3、这篇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有哪些情节?
4、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不明白之处可以提出来讨论。)
师把握:先四分钟各自探究,再用两分钟四人小组交流。师检查探究的情况。课件出示词
语解释。
看来大家对字词的理解十分到位,下面请谈谈对课文初步探究的结果。(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寓言的意思,并说说这篇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板书: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福——祸——福
这些情节之间是不是独立存在的呢?都是有因果关系的。得马的原因是由于失马,正是因为马跑到了胡人的住地,才能带回来胡人的骏马,正是因为塞翁的儿子爱好骑马才折了髀,如果没有胡人大入塞,父子俩还用保命吗?所以说这祸福之间的转变是有一定的条件的,也就是说这篇寓言的寓意是:板书:祸与福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变的。有谁能猜一猜老师刚上课时为什么要讲那个故事吗?
福与祸、好事与坏事的互变是有先决条件的。故事中的阿大勤奋苦读才战胜了命运,阿二不思进取才落得可卑下场,所以,我们面临挫折、困难和失败时,一定要相信它们只是暂时的,努力会改变这一切;顺利时也不要沾沾自喜,不努力有可能变坏事。
四、讨论总结:
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的祸与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由此引申出成语,板书:“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展示课件九)在我们生活中,你认为好事(坏事)能变成坏事(好事)吗?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应该用怎样的心态来对待呢? 学生思考,合作交流,择优回答,教师评价。
五、布置作业: 把《塞翁失马》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签名
《塞翁失马》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能力: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寓言的寓意;
2.过程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教学设想] 先读通原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领悟故事的寓意,这是阅读的中心环节;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寓言给予自己的启示,并进行语言积累,这是阅读的标的。朗读贯穿始终,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教学。
1、现实生活中所谓的算命先生引入本课教学。
2、导入: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这则寓言故事也有这样一个“善术者”,看看这个人是否也很神奇。
二、师生互动研讨课文
活动一:根据课下注释,了解刘安及《淮南子 人间训》 活动二:初读——读准确,读通畅 过渡: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这篇课文同学们作过预习,现在,老师检查一下朗读的情况。
1、分小组朗读课文。一生读,其余三人纠正。
2、指名朗读课文,相机指导。
2、3、老师范读,学生再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3、重点句:
4、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为福乎? 重点字词:
5、其父(fǔ)曰 父(fù)子相
6、其马将(jiāng)胡骏马而归 使关羽将(jiàng)三万兵至益阳 堕而折(shé)其髀 损兵折(shé)将 活动三:再读——通文意,析情节7、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强调下面重点词语(古今异义)的意义:
8、展示课件五:
9、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10、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 3.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
11、讨论明确: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4.分小组复述故事
12、活动四:研读——提问题,探寓意
13、过渡: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14、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1. 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15、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1)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2)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3.质疑或激疑
(1)在塞翁看来,好事可变成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给我们的感觉好像好就是坏,福就是祸,难道两者之间就没有区别了吗?
(2)尽管那些“近塞之人”他们不知道祸福相互转化的道理,但我总觉得文末以“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格调低。活动五:联读——联生活,谈体会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三、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相关练习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刘 安
失马——— —得马————折髀————相保(祸)-------(福)-----(祸)-------(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第四篇:塞翁失马[小编推荐]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一个成语,出自《淮南子·人间训》。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而《淮南子·人间训》中的这个寓言故事,也被人们称作“塞翁失马”
【拼音】sài wēng shī mǎ 【解 释】:翁:老人。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有可能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可能没有变好)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塞翁失马
多用于安慰语,侧重表示事物的转换。【出自】:《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近义词】:失之东隅 【反义词】:祸不单行、雪上加霜、乐极生悲
成语释义
1、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2、说明看问题可以从多种角度出发,从而得到不同的结果。
3、塞:边界,国界,边疆等险要之处;这里指长城一带。
4、翁:老翁,多指老年男性,;老人家。从渔翁一词变化而来。用法常跟“焉知非福”连用。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安慰语。在句中做主谓式结构。造句
处士有志未遂,甚为可惜,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你这次没考好,只要从中吸取教训,下次一定可以成功
张叔叔由于错过了时间上车,却避免了那场车祸,真是塞翁失马,焉知是福。车子丢了就丢了,别太伤心了,说不定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那样呢!
当我们错失良机时候不要灰心丧气,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辨证方法来鞭策自己。易错重点
1、塞不能读作“sāi”要读“sài”。
2、塞不能写作“赛”,塞与赛意义不同。
3、翁是后鼻音“wēng”,不是“wēn”。2出处简介
塞翁失马 二十一篇,本名“鸿烈”,系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23年)招引宾客集体编写而成。该书是对西汉前期道家思想系统而详尽的总结,是研究黄老思想的极其宝贵而丰富的资料。书中不乏其医学内容,值得我们探讨研究。其主要作品有《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大中华文库”书系《淮南子》含古文、白话翻译、英语对译三个部分。《淮南子》原名《鸿烈》。《要略篇》中说:“此《鸿烈》之《泰族》也。”东汉高诱《淮南叙目》曰:“其大较之于道,号曰《鸿烈》。”又名《淮南》、《淮南内》,是淮南王刘安与其门客所撰的书。《淮南子》博大精深,有人慕其精深,归之于道家;有人识其博大,归之于杂家。高诱《淮南叙目》中说:“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然其大较归之于道,号曰《鸿烈》。”近代梁启超、胡适等数人皆持这种观点。梁启超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是一代伟人。【《淮南子》简介】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3原文及相关信息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2]译文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擅长精通术数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了胡人的地方。人们都对他的不幸表示安慰。老翁却说:“这怎么就不能成为好事呢?”过了几个月,他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祝贺他。老翁说:“这怎么就不能成为祸害呢?”他家中有许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次骑马的时候从马上掉下来摔折了大腿骨。人们都来安慰他。老翁说:“这怎么就不能成为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长城一带,青壮年可以劳役的男子都拉开弓弦去作战。靠近长城一带的居民死了十分之九。唯独他的儿子因为瘸了一条腿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俩得以互相保全。(之后就有了“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这个成语)注释
1.塞上:这里指长城一带;
2.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术:道术,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术法,如看相、占卜等,这是迷信活动; 3.亡:逃跑;跑。4.而:连词,表顺承。
5.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民族的称呼。6.吊:对其不幸并表示安慰。
7.其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或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为父(前两个念fǔ,第三声)。即为上文中的“善术者”。父,父亲,这里指“那个人的父亲”(念fù,读四声)。其,那。8.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遽,就。9.福:好事。
10.居:这里指经过的意思 11.数月:几个月。12.将[jiāng]:带领。13.胡马: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马。14.贺:表示祝贺。
15.富:形容词用作动词,有许多,多。16.良马:好马。17.好:爱好,喜欢。
18.堕:掉下来,摔下来。19.髀[bì]:大腿。20.丁壮:壮年男子。
21.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弦。
22.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23.跛:瘸腿。
24.引:拉,拿起,举起。25.折:断掉。26.保:保全。启示
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
“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这样,无论福事变祸事,还是祸事变福事,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事物的福和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要以辩证的态度去看待。
4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塞翁失马》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古代寓言。这则寓言阐释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说明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文章比较短小,语言比较浅显,但情节一波三折,生动有趣,蕴含的道理发人深省,能够引起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所限,辩证思维能力较差,通过这篇寓言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辩证思维的意识,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
2、加深对寓言的认识,尝试续编和创作寓言。
3、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教学难点
对“祸福相倚”的认识,即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的哲学思想的理会。并能举出生活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例子来。教学重点
1、学会查字典注音释词,学会用多种方式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文言文翻译方法。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教学方法
1、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
2、采用多种有效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塞翁失马》学习
1、说一个生活中的故事,引出《淮南子》里《塞翁失马》。
2、讲解课文出处,由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人编写的《淮南子》,故事精短,有较强的思想性,哲理性。
3、教师范读课文。提出背诵要求。教师可亲自背诵课文,以作示范。以激励学生背诵课文的信心。
4、学生分组研读课文,屏幕投影打出生字注音,重点词语的释义填空题。学生查字典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弄清字词音义,为下步分析和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屏幕上投出故事原文抽掉标点的《塞翁失马》,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样的好处,叫同学用心记住课文的停顿,并学会文言文句读,感悟文言虚词作为停顿标志,揣摩句意。
5、请一个同学上台来主持,全体同学做图配文活动。电脑屏幕打出十幅剪纸《塞翁失马》图片。每打出一幅,请一个同学根据原文和画面,配套写出有关解说词。时间10分钟。
6、学生在答出原文之后,主持人要学生口头翻译文言文语句。如果有困难老师和同学们可以帮助之。要提醒同学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语句要通顺,字字落实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要训练学生字字对译的能力。
7、引导学生初步理清文意,概括《塞翁失马》的寓意。
明确: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的祸与福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
8、课文内容分析:
这篇文章的主要线索是:失马──将马──堕马──保马(父子相保)
情节一波三折:
失马──吊之──此何遽不为福乎?
将马──贺之──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堕马──吊之──此何遽不为福乎?
它表明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祸福可以转化的。
明确:可以放开来谈。不要局限于校园生活。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耳闻目睹的事。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活动。教师要尽量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充分享受发言的乐趣。不要把学生思维固定在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这一个思维模式上。
⑵讨论后,叫学生写寓言。
教师要引导学生概括学了寓言四则后,寓言的特征。
提供几个参考题目:
塞翁新传──可以发挥同学们的想像,写出课文之外的故事来。
也可以写其他的寓言故事.但是要求写出“祸福相倚”这样大致相当的主题。
二、布置作业
1、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思考和练习题,然后,课外阅读一本书《中国寓言作品选》可向学校图书馆借。
2、收集学生作品归类整理,以便向学校推荐。
第五篇:小古文教学
第一板块:回顾白话故事
1、师:同学们,读过老师给你们的两篇文章了吗?这两篇小故事,都出自于——生(齐):《伊索寓言》
2、对,这两篇文章都出自《伊索寓言》,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这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它饱含着人类的智慧,是让全世界骄傲的一部经典。
3、师:读好了吗?(生点头)什么叫好?谁来说说怎样算读好了?
生:读通了。生:读熟了。生:读懂了。
师:朗读好又是什么标准?
生:有感情。生:文字通顺。生:读流利。生:读正确。
师:读正确、读流利是读文章最基本的要求。读一篇故事还要读出什么?
生:读出故事中人物的不同语气。生:读出故事中的情感。生:读懂故事中的启示。
4、师小结“读好的标准”:不仅能恰当地断句停顿,读出轻重缓急,还能读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
5、选取寓言中的相关句子,生试读。
师:这个故事的主角是狐狸,写狐狸的话,有两处。请同学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
句子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句子二: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您的歌声这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动听的歌喉吗?”
(1)指名读,点评。(一生起来读,读书语气平淡。)
师:你真的认为葡萄是酸的吗?(生摇头)你心中在想什么?那应该怎么读?(生再读,强调了“肯定”和“不好吃”。)
师:读得好啊,明知不是这样,还要拼命说服自己,欺骗自己。狐狸的内心一下子被你读了出来。这就是绘声绘色。
(2)引导感悟语气的不同。
师:同样是欺骗,这两只狐狸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只是自欺欺人,第二只是在欺骗蝉。
师:请你读第二只狐狸。(生读,不是很到位。)
师:你认为你这样说能打动那只蝉吗?推荐你们班朗读高手来读读?(一生读,不错,感情充分,声音甜美。听课老师鼓掌)
6、师(过渡):听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
师(范读文言文):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全场惊讶,老师朗读声音甜美,而且极具模仿力,把狐狸的语言读的惟妙惟肖。听课教师掌声如雷,感叹老师的朗读水平之高。)
师:刚才是你们这些小狐狸说的话,现在是——
生:老狐狸说的话。(生笑)
师:老狐狸说的是什么话?
生:古文。
师:古文又叫——
生:文言文。
师:有意思吧,我以前也觉得难,可后来读着读着就觉得有意思了。
第二板块:诵读文言故事
(一)初读,激发阅读兴趣,读准字音和停顿。
1、课件出示资料,介绍文言文《伊索寓言》的来历。
亲爱的小朋友,相信你一定读过《狐狸与葡萄》《乌鸦和狐狸》等寓言故事,这些故事都出自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一书。可你知道吗,这本书早在1840年就被翻译到了中国,最初的译名叫《意拾喻言》。翻译者是英国的罗伯特•汤姆。有意思的是,这个叫罗伯特•汤姆的“老外”翻译时使用语言是文言文,每篇寓言的寓意还引用中国的名言、谚语、俗语,于是乎,故事中的狼、狐狸、乌鸦都说起了中国的古话,满口之乎者也,读起来十分有趣。相信你一定会喜欢!
2、课件出示文言文《狐与葡萄》,并下发文言教材,学生拿到教材立刻饶有兴趣地读起来。要求读通顺,读正确。
3、师巡视(稍作等待):读完了吗?给你什么感觉?
生:难读,读不懂。生:好玩。生:不太明白。
4、指名试读。
师:谁最有勇气?(一生读,没节奏,个别字音和停顿有误)
师:你自己评价一下如何?
生:有些地方不够准确,读得不流利。
5、师范读,并提出要求:听老师读,注意和自己读得不一样的字音和停顿,拿出笔来,标注一下。
6、生自读,师再请第一个学生读,随机点拨指导。
师:孩子,你再读一遍好吗?(生读得不错,进步明显。)
师:只有一个小地方出了点小问题:“见人才德出众”,要在“人”后断句,“才德出众”是个四字词语。
师:谁再来试试?谁是高手之高手?(又有生读,绘声绘色,全场掌声,学生十分高兴。)
师激励评价:你就一直笑下去吧!
7、抓住重点词、难断句理解:“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的停顿。“大快朵颐”的意思。(借助注释解决)
8、师带读指导(语气肯定,打开口腔,字正腔圆),学生慢慢地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节奏感越来越好,读得十分开心。
师:读到这会儿,我想知道,你对文言文又有什么感受?文言文还难吗? 生:白话文中的很多句子都浓缩成了一句话。
生:文言文真不难了,很有意思。
生:我觉得文言文很有韵味。
生:中国的古文很妙。
师: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师:这种感觉你喜欢吗?
生:喜欢。
师:是啊,文言文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字,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啊,读起来琅琅上口,十分有韵律,我们怎能不喜欢呢。(板书:韵味)
(二)品味“之”字,感受文言的音韵之美
1、师(过渡):这“之乎者也”的文言文,为什么这么有韵味呢?你们发现没有,这篇文言文里哪一个字特别多?老师要考考你们的眼力。(出示全文)生:“之”字特别多。
师:圈一圈,到底有多少个“之”?(生圈出八个“之”。课件中“之”以红字突出,印证学生的答案。)
2、师:同是一个“之”,意思可不一样,读起来也就不一样。听老师读,考考你们的耳力。(师范读,强调“之”字,学生认真倾听,听得津津有味。)师:听出来了?说说看,有什么不一样?
生:老师读得很有趣,像古人在说书。
生:“之”字读得快慢不一样。
生:“之”的轻重缓急都不一样。有些读得长,有些读得很短促。
师:哪个读得最长?
生:“垂涎久之”的“之”读得最长。
师:好,借用音乐的节拍来比方。如果这个“之”是两拍,哪么,有读一拍的“之”吗?有读半拍的“之”吗?
生:“贵重之品”“罕见之物”的“之”读半拍。
师:猜一猜,罕见之物中的“之”什么意思?
生:这里的“之”是“的”的意思。
师:对啊,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贵重的东西,罕见的物品”,这里的“的”我们读得很短促。一起跟老师读。(师带读:猿升之技、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卑鄙之辈、拂人之性、违心之谈。)
师:有读一拍的“之”吗?
生:“方以之为食也”的“之”。
师: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
生:指的是它、葡萄。
师:对啊。“之”在文言文里经常用来代前文说的人或物。
师:那“垂涎久之”的“之”为什么读得最长呢?
生:垂涎了很长时间了。
生:口水流得很长了。
师:有意思,你能绘声绘色地读一读吗?
生:垂涎久之——
师:听出来了,狐狸的口水流到胸脯上了。有流得更长的吗?
(生又读,故意拉了很长的声音,大家笑。)
师:长是长了,可平平的,不太好听。我来创新一下。
(师吟“垂涎三尺”,夸张得把“之”读得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生大笑,全场掌声不断。师打趣说,这就叫“垂涎三尺”。)
(三)读好“四字词句”,感受文言的节奏之美
1、师(过渡):要是没有这个“之”,读起来是个什么味?(师读,读到“垂涎久”突然停住。生笑。)什么感觉?
生:少了一拍。
2、师:对啊,你看这句话,连续的四字句,读起来多有节奏啊。(板书:节奏)课文中还有很多的四字词、四字句,你们发现了吗?(生圈四字词句,交流。)(课件出示):
昔有一狐,见葡萄满架,万紫千红,累累可爱,垂涎久之。奈无猿升之技,不能大快朵颐。望则生怨,怨则生怒,怒则生诽,无所不至。乃口是心非,自慰曰:“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此如世间卑鄙之辈,见人才德出众,自顾万不能到此地步,反诋毁交加,假意清高。噫,是谓拂人之性,违心之谈也。
3、师:有些四字词语,我们至今还在用。如“万紫千红”“庸夫俗子”“口是心非”等。(生练读,师要求各自找找节奏,有节奏地读。)
4、师生合作,打节拍齐读。(在教师精心指导下,学生读四字词读得琅琅上口,文言文的朗读也渐入佳境。)
5、全班齐诵背诵。(课件隐去红色词语,生再读。大多数学生都能背出。)
(四)听吟诵,感受文言的吟唱之美
1、师(过渡):读到这会儿,文言文在你唇齿之间留下什么滋味?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词语很多,像绕口令,好玩,很好听。
生:琅琅上口,有节奏感。
生:文言文很有趣味,有意思。
2、师:是啊,汉语是世界上最具音乐性的文字啊。所以古人诵读文章的时候,读着读着就吟唱起来了。(课件播放:唐老先生吟诵《狐与葡萄》,让学生感受吟诵是怎样的一种诵读。)
师:谁来试着吟一吟。
(一生学着吟诵一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吟唱。全场掌声不断。)
师笑说:好啊,老先生吟的是唐调,你们这是真正的胡(狐)调、叶调……
3、体会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不同。
4、师:文言文好玩吗?(生点头)难读吗?(生纷纷摇头)。那《鸦狐》这篇古文,就请你们回去自己读一读。
第三板块:改写文言文
1、师(过渡):其实文言文还是有点难度的,只是同学们很善于学习,所以学得那么快。老师这有一个故事,一直没有找到它的文言版本,你们能帮我一下吗?
2、把课前读的白话文《蝉与狐狸》改写成文言文。每人可选一句改写。(课件出示要求):
(1)任选一句改写成文言,句意不变。
(2)别忘了用上“之乎者也”。
(3)写完了,读一读,推敲推敲,设法让句子有节奏,有韵味。
3、生改写,师巡视,随后交流。(学生的改写让在座的老师们十分惊叹,给予阵阵掌声。)
试举几例:
1)一只蝉在大树上唱歌。狐狸想吃蝉,便设下了一个圈套。
改写:昔有一蝉,栖树吟也。狐思之食也,设圈套之。
2)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
改写:狐与蝉,对面而立,谓蝉曰。
3)您的歌声多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
改写:闻先生之歌,动人之心,此谓才德出众也。
4)蝉觉其中有诈,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下来,狐狸以为是蝉,猛地扑了过去。改写:蝉觉有诈也,便摘叶掷与狐,狐为是蝉,扑与叶。
……
4、结课:《伊索寓言》是古希腊的寓言,其实中国古代的寓言也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喜欢文言文,爱上我们中国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