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非文化课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意义。就当前高校教育教学而言,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一批既有专业能力又有良好体质的现代化新人。本文主要基于高校体育教师的角度,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现状,从教学内容、安全防护、教学评价三个层面深入探析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解决建议。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存在问题;解决建议
一、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参考,结合本校体育设施以及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体育课程设置以及体育教育实际实施等方面做了进一步调整,开发出适合学生身心特征的体育教学计划。从课程设置方面来看,大学一、二年级体育课程主要以基本素能为主,如田径、球类、体操等;大学三年级体育则开设了武术、网球、健美体操等选修课,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大四的体育课程设置则比较灵活一些,很多学校也已不再开设体育课程,有的学校实施一年一度的达标测试,以此来督促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保持健康体魄。此外,很多高校开始注重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运用多媒体动画来分解投篮动作要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在实际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部分女生和体弱的学生对体育课程存在着一些抵触心理,尽管他们已经尽力了,但可能还与我们的统一考核标准存在着一定差距。还有很多学生对体育锻炼与学习没有正确的认识,部分学生上体育课主要是为了修学分,甚至迫于考试压力才不得不参加学习。
二、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问题、安全防护问题、教学评价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质量。
(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问题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应该是承接于小学、中学的,但实际上,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与中学体育的内容重复率非常高,重复性教学难以激发起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另外,还有的高校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大学阶段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安排了篮球、排球、网球、武术、游泳、体操等多项体育项目,而两年的体育课总学时只有180左右,如果再减去节假日、考试等的时间,实际的体育教学课时也就在120学时左右,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如此多的体育技能,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此外,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普遍缺乏德育教育内容,体育教师的日常教学与考核更加注重的是运动技巧以及胜负结果,却往往忽视了培养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不怕失败、努力拼搏、团结互助等精神,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容易导致学生心理健康的偏差。
(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安全防护问题
安全无小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比如,某高校大学生在跑完1000米测试后突然倒地猝死。从总体上来说,男生发生意外事故的概率大于女生,主要的运动损伤类型有擦伤、挫伤、关节扭伤、肌肉拉伤等,而引发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主要项目有篮球、轮滑、足球、羽毛球、跆拳道、散打等。究其原因,有的高校体育教师的安全防护意识差,没有对学生进行安全防护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安全事故,此外,很多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运动技术或者是课前的热身活动做的不到位以及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等原因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因此,在以后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教学评价问题
合理的教学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合理的教学评价则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还是以传统的分数考核为主,一般是以最后的考核分数为准。如此一元化的教学评价显然是不符合现代体育教育发展要求的,一些平时体育成绩不错的学生如果期末考试发挥失常,得到比较低的分数,这不仅是不公平的考核和评价,而且也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问题的解决建议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对一个人的未来发展有很大影响,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体育英才,而是增强每一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此目标的指引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应进一步创新教学内容、高度重视体育安全问题、改革考试教学评价方式,对公共体育教育进行全面改革。
(一)创新体育教学内容,激发高校学生的体育热情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应在重视体育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改进教学内容,尽量避免重复性教学和泛滥化课程两个极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体育课程和教学时长,以激发起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为重点,确保学生毕业之后还会自觉进行体育锻炼。从这一层面来讲,可采用一周两课、一课一课时的教学体制,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体育,还可选择一到两项为学生普遍接受的运动项目进行教授,激发学生的运动积极性。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内容中应适量加入德育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首先,体育教师应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其次,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德育教育。如,学习足球时,可让学生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在田径运动中,可鼓励学生坚持跑步,磨练学生的坚强的意志。
(二)重视体育安全问题,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
一是树立起安全意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安全问题,不仅要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而且要帮助学生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避免产生意外安全事故,真正实现“康乐体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是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有目的、有意识的适当的课前活动预热可以有效的避免意外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事先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身体状况,对患有心脏疾病或其他不适合剧烈运动的学生进行区别对待,同时在进行剧烈运动之前要做好预热准备工作,并给学生做好运动示范动作。此外,还要定期检查运动器材,防止因体育器材老化导致安全事故。
三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高校体育教师应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控制好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尤其是对于不适合剧烈运动的学生可适当安排其他类型的体育活动。
四是掌握一定的急救措施。我们总是在尽量防止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但是在体育运动中受伤也是难免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教给学生急救常识,让学生懂得中暑、抽筋、骨折、脱臼、扭伤等常见事故的急救措施,以便在第一时间展开救助。
(三)改革考试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
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不一样的,我们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也要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避免采取标准化或一刀切的考核方式。因此,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是必要的。现设计考核评价模式如下:
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平时考核,一是期末考核。我们要将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出勤次数等考虑在内,并结合最后的期末考核结果做出最后的评价。在具体的考核方式上,还可采取自我评价与同学评价、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多角度全面的评价和考核学生的体育成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是现代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途径。作为高校体育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为此,我们可以从创新教学内容、重视体育安全、改革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不断增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健身意识,增强每一位学生的体质,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现代化人才。(作者单位:郑州大学体育系)
参考文献:
[1] 张琛.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J],华章,2013(27)
[2] 图布兴巴雅尔.试论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J],当代体育科技,2015(03)
[3] 王利涛.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才智,2014(30)
第二篇: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2008-12-26 10:47:00 来源:本站
摘要: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高校改革的深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也不断地得到丰富,对校园文化建设也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本文论述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总结了存在困难与问题,提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校园文化 困境 对策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分支系统,即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生态环境下,由一定数量的个体行为形成的一种共存文化现象,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反映了“大学人”这一亚社会群体的特有的生活状态和独特的文化心态。广义而言,它指高等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教学、科研、生活等各个领域创造出来的活动方价值观念以及物质和精神成果中所体现的文化形态。狭义而言,可指以全校师生为主体创造的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文化意识和行为,甚至可以更微观地体现为仅以大学生为主体创造进行的校园课外文化活动,即“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心理、实施方法都有积极的影响。但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面临新的困境,如何突破其发展的瓶颈,已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当前,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得到了极大发展,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增长了他们的学识才干,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生存意识和团队意识,但在目前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存在着过分注重功利主义的目的,缺乏或忽视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材的意义,缺乏自身校园精神的培养和塑造,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校园文化活动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有逐渐增强的趋势。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和发展,作为一种动态文化形式的校园文化必然会染上市场经济的许多色彩。其活动的自发性也会逐渐加强。如果这种自发现象一旦出现而又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就很容易地产生一定的盲目性,在一些高校中,这种不良状况已经出现并且正呈蔓延之势:特别是一些青年学生的是非、真假、善恶等分辨力相对较低,抵御各种错误文化思想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易接受、移植、内化不良社会文化,崇尚“跟着感觉走”的非理性主义文化、“潇洒走一回”的享乐主义文化、“有用即真理”的实用主义文化、“金钱万能”的拜物主义文化和“无拘无束”的无政府主义文化,进而出现政治淡漠、道德失范、精神虚无、人格分裂、价值错位、自我膨胀等现象。
(二)校园文化内涵相对贫乏。
校园作为文化传承和创造的主要载体,其文化内涵理应十分丰富,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1.通俗文化流行,高雅文化较少。大多数学生社团的活动情趣品位不高,学生课余活动单调,许多学生的文化生活仅限于唱流行歌曲、玩电脑游戏、QQ聊天等,课桌文化、寝室文化充斥的大都是格调较低的通俗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不以为然,尤其是高雅文化活动较少。2.娱乐性内容多、启迪性内容少,科技文化建设、学术活动没有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柱。学术气氛不浓,学习劲头不足、科教结合不够、科研成果不多。第二课堂活动中,绝大部分为知识型、文体型、娱乐型活动,学术型、科技型或带有科研性的社团及其活动较少等。3.只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4.校园文化建设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探索,制度层次的建设已经趋饱和并已经开始显示出重复建设的苗头,将导致校园文化仍然处于一种低水平状态,发挥不出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校园文化缺少有效机制和长效机制。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1.教育形式陈旧,缺乏应有的更新方式。2.注重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娱乐性或政治性,相对忽视了其间有机的结合。3.注重校园文化对外的开放与接纳,相对忽视了对校园文化实施宏观管理与调控。4.没有处理好“主”和“次”的关系,校园文化活动的类型,层次和要求不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和育人功能也不同。在指导的过程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有主有次。课内与课外,以课内为主;校内与校外,以校内为主;教师与学生,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主;不同层次中,以中高层次为主。5.校园文化主体的片面性。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应当包括学校所有的成员(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和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起着主导的作用,他们的思想境界、行为作风,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后勤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态度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的主体局限于大学生群体和少数几个部门,而把校园中的其他成员排斥在外。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各种文化活动往往靠“组织”进行了,喊口号、唱高调、一阵风、走过场,流于形式,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校园文化主体结构不全,使校园文化成了十足的学生文化。
(四)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造成消极影响。
主要表现在:1.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西方政治图谋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背道而驰,容易使学生接受网络上的一些消极的信息,使原有的价值观产生动摇、倾斜。2.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在网络中发表意见和选择信息、接受信息,完全跟着感觉走。这会阻碍青年学生认知、逻辑能力的发展,盲目追求刺激,毫无目的地漫游于形形色色的网上聊天室、咖啡屋、图书馆,没有什么思索、推理和整合的余地。另外,容易使学生想象力过于虚幻而背离生活实际。3.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久而久之,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力和参与意识下降,导致孤僻、冷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因而经常独来独往,对现实生活缺乏应有的热情,漠视教师的权威,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缺乏归属感。
(五)校园文化打上了市场经济的烙印。
从寝室文化、社团文化、班集体文化、人际文化、热点文化看许多学生的思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社交能力等,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同时也表现出了自私自利、缺乏集体精神、见利忘义等思想倾向,有些学生还缺乏心理承受力,难以同市场经济提倡的竞争机制相适应。
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加以调整,按照校园文化的本质要求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为实现大学的培养目标服务。当前,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在以下方面狠下功夫:
(一)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重视。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长时期的、艰苦的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高校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界和高校主要领导要对校园文化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真正予以重视,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是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坚持既弘扬主旋律又倡导多样化、既弘扬传统又与时俱进、坚持既加强规范引导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三个原则下,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的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有关系,良好的校园文化也不只是让在校大学生收益,而且能使所有员工受益。因此,高校必须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校领导以及服务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负有的责任,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从整体上摆脱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二)加强领导,理顺关系,建立健全符合网络时代要求的校园文化管理体制。
网络时代产生了网络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受到严峻的挑战,如何积极应对,使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给校园文化建设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只有正确分析和对待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与影响,转害为利,引导利用,才是网络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网络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摆脱对知识权威的从众心理,利用网络高科技的特点在资源共享中获得自我教育。高校可以通过在网上开展知识讲座、征文、专业知识竞赛、作品设计及网络教学等,鼓励学生建立自己富有特色、有意义的个人或集体网站,使学生更好的利用网络获取知识,从而培养自学能力,发展学生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还可以建构“网上班级”、“网上管理区”、“网上社团”等网络虚拟社区,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自主自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技能。
2.发挥网络的调适功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当今社会,来自各方面激烈的竞争及社会自身的的诸多原因使学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部分学生还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网上咨询热线给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以及时和正确的知道,使学生在不需要说明自己身份的情况下尽情地诉说或宣泄,还可以在网上接受心理绞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高校还要利用网络教育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使其坦然面对和正确处理学习、择业、人际交往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健康的网络游戏,有奖答题竞赛,网友讨论等多种自娱自乐、喜闻乐见的网上文化活动,为青年学生提供适度的自我表现机会,一旦这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形成,既满足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也形成了蓬勃向上、健康的校园文化。
3.通过网络强化校园精神,进一步激发校园文化的凝聚力。高校网络的建设尤其是校园网的建设上应处处体现着校园精神,形成校园主题共同特有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增强高校校园凝聚力。在校园网的网页设计的风格、信息发布、杰出校友、科研成果的宣传上体现各个高校独具特色的风格和精神,历史积淀,从而体现出学校的主旋律,让与之有关的人为之骄傲。同时我们还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形成一定的校园精神时,还会对外界消极文化因素起到一定的排斥作用。所以高校在抓校园文化建设时,应始终把校园精神的强化作为营造校园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加强对校园精神的培育。目前,各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都狠下工夫,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出发点的校园精神发掘却远远不够。校园精神作为大学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达到即定的教育目标,而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理想、精神理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并为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可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创建一个优良的环境,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净化育人环境,为校园文化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1.培育学生的认同感和母校意识,多维渗透学校精神。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母校意识,而母校意识的核心是光荣感、自豪感和热爱母校的感情。这样可以从多个方面渗透学校精神,使之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中,仅仅靠显性“硬件”措施,像物质文化、机构设臵、规章制度、管理方法等,其效果是有限的,它未必能从心灵深处作用于人,它还必须与“软件”因素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奏效。校风即学校整个的精神面貌,是学校稳定的、具有某种特征并受一定价值支配的集体思想意识与作风,优良的校风必然带来一种积极向上、令人振奋的文化氛围,乃文化之“场”,借助它来凝聚辐射高校精神。只有建立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考风,才能增强高校的文化合力。学校要形成以争创先进、刻苦钻研、团结勤奋、勇于创新为中心的校风,严谨求实的学风,要树立良好的考风、教风,优化育人环境。
2.以高格调、高品位的“精英”文化,提升大学形象。所谓大学形象是指公众对某所大学客观显示的整体印象与评价,它是大学客观现实、组织行为与人们对大学主观评价、主观印象的统一体,它主要通过知名度与美誉等体现出来。虽然各类型、各层次的正向高校校园文化有助于维系大学形象,但并非都能有助于提升大学形象。因为各类文化活动过程及其结果对高校形象建构的作用并非等价,只有与高校的社会精英形象与学术策源地形象相称的高格调、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才有可能大副提升大学形象。就高校来说,学术活动、学术文化无非是其主导,只有以学术为中心,为主导,才能以特有的精英文化形象本身来导引、激励与提升大学形象;也只有以学术文化为主流,才能体现大学的文化创新、重构与批判职能。
3.大力发展社团,积极支持社团开展工作,建设好社团文化,做到社团活动科学化。学生社团活动要注意科学化,要做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的结合。活动的主题应涉及到科技、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热点问题。活动的内容要涉及面广、内容新、信息量大、质量高,特别要加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活动,以帮助学生巩固专业、扩大知识面、增强自学能力、激发集体主义观念。这样才能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进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通过各种科技活动,帮助学生全面准确的认识社会,研究社会,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4.运用各种载体(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等),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进行长期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
(四)实现校园文化创新,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正确地估计和合理地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高自身素质,必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加强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需要。
1.实现高校校园文化主体的观念创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体的积极性,要求学生自身进行观念变革,增强其主体性意识,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引导。
2.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校园文化创新应体现时代性,增加体现时代内容的方式,如网络、多媒体等的运用。其次,校园文化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专业,以及性别的差异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活动。最后,要坚持社会性原则,增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3.实现高校校园文化管理观念的创新。把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教育管理体系的最终目的。管理体系发扬民主观念,发挥每个个体的积极性,鼓励创造性的教学和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支持;在管理制度方面,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提高及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校园文化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主体性角色,维护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组织、发展、选择的主持权利,并加以适当的引导。
(五)以文化移植实现校园文化传承
对于出现的大学城的新情况,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采取文化移植的新方法。文化移植是解决校园文化传递问题的一种较好的方式。校园文化移植在方式上可以分为直接移植和间接移植。直接移植上指通过学校成员有意识的行动在新校区就可以实现的校园文化要素,如有形物的校园文化,包括建筑物风格,建筑物的命名,服饰,园林,校训标志,师生行为规范,设立社团的分支机构及社团活动,各种典礼等等。间接移植是指难以有意识地进行直接实施的而融合在各种校园文化形式之中的要素,如价值观念、常识性的观点、话语方式等等。它突出特点表现为感染与暗示、模仿与从众等潜移默化的方式,往往通过校区之间的交流加以实施。校园文化移植在内容方面分为具体的移植和抽象的移植。具体的移植是指通过特定的专项的方式实施,抽象移植是指通过学校在新校区的各项运作而体现出整体性和普遍性的校园文化的实施方式。
第三篇: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范文模版)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10-000-01
摘 要 大学体育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门基础性必修课程,在大学阶段开展体育教育对提高国民体育素养,强健大学生体魄,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均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文浅析了现阶段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当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体育 教学 问题 对策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不论是社会生产还是国民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由此引发了教育领域的调整、改革。大学体育教育作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近年来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取得了喜人的改革成果,在教学体系建设、教育模式变革、教育内容更新、教学成效提升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原因,现阶段我国的大学体育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阻碍了大学体育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亟需加强研究,提出对策。
一、现阶段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实行多年,其教育理念和精神早已成为社会共识并深入人心,然而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惯性依然在大中小学校园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是在大学体育教学实践中,仍有不少教师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过于注重对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教授,忽视了对大学生体育思想的启发和体育道德的培养;沿用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对大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重视不够。
(二)教师专业素养不足
大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足既有我国的体育师范院校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不合理的原由,也有教师群体自身体育专业知识、技能不扎实、体育知识面不够宽阔的原因,还有社会生产生活方面变化对大学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因素。其主要表现在教师教育理念落后,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达不到新生代大学生的教育需求,知识结构与学术素养不能适应时代变化等方面,影响了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教学模式陈旧
虽然我国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在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中取得了不少创新的成果,但很多普通高校的体育课堂教学在教学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仍然是中学体育教学的简单延续,既没有体现出高等教育与初级教育之间的本质差异,也没有吸取新的体育教学研究成果,更没有充分考虑新时代的大学生对体育教育的需求,使得大学体育课堂教学呆板僵化、手段单
一、枯燥乏味。
二、大学体育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
大学体育教师是课堂教学与大学生学习的主导者,但其应当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思想思维等方面的引导培养,而非一味追求对教学进度、教学节奏的掌控。素质教育重在对学生内在动力与发展潜力的开发,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健康等层面的教育。大学体育教师应精通吃透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内涵,并努力探索其运用在教学实践中的方式方法,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应想法设法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让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
(二)提升自身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教师是教育质量优劣的决定性因素,而教学工作是一项专业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的活动,要求教师既有扎实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灵活高效的教学技能技巧。因此,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是提高大学体育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一方面普通高校领导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本校体育教师进一步进修深造,参加培训,提升专业能力,同时加强校际合作,推动学术交流,促进体育教师与其他地区、学校的体育教师分享、探讨、观摩体育教学,提升其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大学体育教师自身要以一个优秀教育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鞭策自己,积极进取,勤于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方法自我提升、自我更新、自我完善。
(三)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
大学体育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性课程,对大学生日后的就业甚至终生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普通高校的教学管理者和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我国大学体育教育质量。
第四篇: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高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当前体育教学现状综合分析研究发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存在问题主要涉及学校、教师两个方面,如:学校体育教学硬件设施不能满足需求,教师教学模式单一等等,因此出现体育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逐渐降低等现象。针对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该文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终身育心健体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c)-0197-01
学校体育的作用
学校体育是全面健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对于增强民族体质,提高民族素养有深远意义,民族素质包括身体、文化、心理和品德等素质,学校体育面对的是学生,他们的生长发育关系到将来的身体素质,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优劣。
学校体育对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竞技运动水平能反映民族的体质水平,也能反映国家的科技水平,经济实力,关系到国家的威望与声誉。因此从学校中发现并培养后备力量是我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学校体育在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促进体力智力发展,使学生获得知识、技术技能,充实丰富社会文化建设,对美育有促进作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
2.1 学校方面
(1)体育设施,体育课主要是以实践课为主的一项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如果教学设备缺失对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硬件设备具有很高的要求,如果投入的体育经费不够,就很难实现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体育课程的建设与规划。近几年很多高校都在不断地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与完善,硬件缺失问题备受关注。但是目前一些学校缺少大型室内场馆建设,使得一些多元化的体育课教学无法开展,室外场地建设也不够完善,功能单一;另外,还有一些学校场馆少,为尽可能提高利用率密集地排课,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却降低了教师体育教学的效率,也降低了场馆的使用寿命。如篮球馆是一个应该上篮球课的地方,可因为场地不足,篮球课、排球课,甚至足球课都在一个场馆进行,很多时候不同班级的课程相遇,就只能一个班级上课,而其他班级进行别的活动。
学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还缺乏对体育教师的有效激励,对体育教学改革不够重视,忽视教学改革创新方面的问题。
(2)教学目标,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有效地增进健康,使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形成运动兴趣、爱好和坚持锻炼的习惯,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提高少数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一些学校制定体育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导致体育教学内容安排制定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从我国各大高校进行观察,体育教学内容大多以田径、球类为主,并没有开创新的体育项目,过分追求体能素质的加强,这种教学内容单调,枯燥,缺乏健身性和娱乐性,使一些学生不愿上体育课,怕上体育课,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教学内容的守旧、单调,不仅影响了学生新潜能的开发,也偏离了体育教学的健身性目的。
2.2 教师方面
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各地和部分高校提出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体育教学模式,如发现式、成功式、自主式、学导式、领会式、选择式、创新式和探索式体育教学模式,并在一些高校得到推广,这些教学模式在理论与操作上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但是教学模式呆板、缺乏个人教学特色,是一些高校体育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师如果在教学方法上因循守旧,一成不变,教师讲解,学生只是简单模仿和复制,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做不到区别对待,教学效果将不会理想。有的教师采用“放羊式”教学,体育教学组织过程松散,教学要求松懈、课堂秩序随意、学生可随意见习,教师对学生的成绩的评价尺度过宽,甚至有替考现象,这样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对策
3.1 学校方面
学校应完善对体育教师教学的激励体系,激励制度中应有奖惩,设立有效地报酬体系,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师评价体系。
学校应保证场馆、器械、设备齐全,加大体育教学经费的投入,合理和最大限度地使用学校的体育资源,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满足学生对体育课内容和方法地需求。学校领导关心和支持体育课程建设,推进体育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学校方面开设《安全锻炼与运动处方》、《运动创伤预防与处置》、《体育保健》、《运动与营养》、《运动与健康》、《体质健康评价与医务监督》等体育理论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学习体育相关理论知识可以使得学生懂得处理运动创伤方面的一些问题,及时处理自身或者他人的一些伤势防止进一步恶化。
3.2 教师方面
教师方面应该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教学内容制定,通过改变课程设置,采用独特新颖的教学方式、采用实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来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内容具有教育性,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改变课程设置,有机地把握兴趣的引导和适宜的强制;采用独特新颖的教学方式,采用实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课堂采用结合体育游戏的方法,并有奖惩,增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基点,围绕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师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教师应强化备课-说课-上课机制,提高教学效果,设计和优化教学过程;教师应统一考试,测试的规范,标准,使体育成绩公平公正,避免高分低能现象。
教师在进行学生成绩评价时应根据课程的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要从单一的运动技术评价体系上向综合性评价体系转变,建立多种体育评价体系,体育课并不要求每个人都把技术动作掌握得又高、又精,所以教学评价上注重学生努力程度、进步提高等因素,考虑学生进步的幅度以及上课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加深引导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张新萍,周传志.2008年后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准备[J].体育学刊,2008(2).[2] 郑建民.中美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考核个案的比较分析[J].体育学刊,2008(2).
第五篇: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由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运动技术和技能,进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形成良好意识品质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过程。它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体育在“大教育环境中”的地位被人为的削弱,为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地促进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以下,对当前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问题之一:教学指导思想方面
重视活跃的课堂气氛,忽视学生基本技能与基本技术的培养,同时,教学过程中盲目合作,流于形式,体育教学在实施新课改后,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大多数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淡化了“双基”教学。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有的教师忽视了学生必要的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课上只求学生动起来,不求学生如何掌握技能;只求走过场,不求技能的提高;只求欢乐,不求身体练习的负荷实效,忽视了运动技能教学,丢失了体育教学之本。
问题之二:教学内容选择方面
把体育课变成体育达标测验课和中考体育测试项目模拟考试课,达标项目中有什么就教什么,中考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做实际上是把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简化,与体育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趣味性背道而驰。
问题之三:教学方法手段方面
从事“注入式,填鸭式”教学的人,他们强调教学“以教字为中心”、以“教师中心”,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方法去上课,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体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混同于分组教学,分层教学。教学分组随意性强,合作式学习自由化,注重生生互动,而忽视师生互动,无明确角色分工或角色责任,成为放任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形成很多学生喜欢体育,但并不喜欢体育课,这会对于学生的养成教育产生不良的影响。而相反的另一面,个别从事“新理念”研究的人,他们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他们提倡体育教学中也让学生进行“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问题之四:教师和学生的比例
由于受应试教育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以下问题的产生:①学校有体育课课表,但没有体育课的形式。②学校有体育课,也有体育课的形式,但体育教师确不花精力去进行训练和研究。③学校有体育课,也有体育课的形式,但上课学生人数太多,也使得课的科学性、趣味性、安全性等难以得到保证。
解决问题的对策
我们认为要解决体育教学中现存问题有以下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把体育教学从传统的 “注入式,填鸭式”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为中心“自主式”。
2.合理选配教材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师应注意所选教材的科学性、基础性、全面性。注意不同教学内容对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影响。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与素养。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学校应经常让他们去学习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让体育教师得到最新科学研究成果的武装。
4.加强领导的法治观念建设。在克服应试教育等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的后,我们还应坚持做到以法治校,以人为本。不能因为个别人的意志而改变教育教学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