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STEM 遇见精彩――区域推进幼儿园STEM课程实践思考[精选]

时间:2019-05-13 21:36: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牵手STEM 遇见精彩――区域推进幼儿园STEM课程实践思考[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牵手STEM 遇见精彩――区域推进幼儿园STEM课程实践思考[精选]》。

第一篇:牵手STEM 遇见精彩――区域推进幼儿园STEM课程实践思考[精选]

牵手STEM 遇见精彩――区域推进幼儿园STEM课程实践

思考

STEM教育作为跨学科综合活动的新兴教育模式,与当前上海市二期课改倡导“以幼儿发展为本”构建整合、开放为特点的课程内容的理念不谋而合,都强调凸显以活动、体验为特点的课程,关注幼儿经历,关注其终身发展。同时STEM作为引进的课程,它强调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学习与现实的联系,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从中获得多领域的相关知识、经验与能力。可见,STEM课程是深化二期课改实施的一个途径,牵手STEM,把STEM课程融入幼儿园基础性课程与特色课程,依托新支点,助力区域学前教育新一轮的内涵发展。

要实践STEM教育,我们将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比如,STEM是什么,如何理解STEM课程,为什么幼儿园也要做STEM课程,又该怎样实践;又比如,幼儿园原有的课程框架、课程实施因STEM如何思考,幼儿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专业技能因STEM如何弥补,幼儿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深度学习又因STEM会发生哪些变化等。上海市奉贤区39所幼儿园的39名STEM种子教师肩负了创新实践、示范辐射的责任,经历了近1年的STEM课程培训与教学实践,我们有做法、有思考、有收获、有惊喜。

借助项目,整体推进STEM教育

STEM教育源于美国,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教育的统称。为加快推进奉贤区幼儿园STEM课程建设与开发实践,我们确定了区域STEM项目,开展STEM师资调研、课程培训、实践活动观摩研讨等活动;创建STEM微信平台;组建了一支由多学科组成的STEM教研团队――区STEM课程研究组,一支推进幼儿园STEM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教师团队――区幼教STEM课程核心组,以及各幼儿园组建的STEM研究实践小组,共同参与了STEM项目/课程培训及进课堂教学实践研讨活动。截至目前,团队设计STEM方案付诸实践研磨的有“环保时装秀”“小书包”“垃圾桶”“动感小车”“橡皮泥”等10多个,切切实实地让STEM教育在区域内生根发芽。

注重实践,探索STEM课程园本化实施

在实施STEM课程过程中不能简单照搬,我们要求结合幼儿园条件有选择地使用和借鉴,幼儿园教师通过创造性的做法,把握课程实施的适宜、适切、适合,力求实现STEM课程园本化、本土化发展。

在实践STEM课程时需把握的几个要点

整体性在落实STEM课程时要落实整体性的思想,它是一种综合教育,需要教师具有融合、整体性的视野设计和实施STEM课程的方案。

生活性 STEM课程一定要联系幼儿现实生活,强调把知识还原于丰富的现实生活,并结合生活中有趣、挑战的问题构建一定的情景。?L试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不需要很高的成本,让幼儿体验真实的生活,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获得社会性的成长。

问题性 实践STEM课程的整个过程其实是一个科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犯错、不断出现问题、不断修正、不断假设的过程,幼儿通过很多次的小组合作、交流表达,在这样的过程中尝试、探索,解决问题。

实践性 STEM课程方案的实践、经历源于生活中的问题。讨论制订计划前的构想、决策,制订计划,付诸实际地设计,分享、总结、改进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时间上教师可以安排在1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比如游戏、个别化学习等;空间上安排在教室的一角、一区或者活动室等;形式上可以是幼儿的一个低结构活动、一块版面、一本日志、一个榜单等。

实例:解放路幼儿园大(1)班幼儿为了完成新年泡泡秀演出,方丹老师和幼儿共同设计了“新年泡泡秀”。

步骤1:提出问题。泡泡哪里来?需要哪些材料制作泡泡?用什么工具吹泡泡?吹出怎样的泡泡?怎样表演泡泡秀?

(帮助幼儿思考相关泡泡的问题,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步骤2:讨论决策。共同计划新年泡泡秀演出,用不同工具吹出各种大小的泡泡。

(通过主动、自我鼓励地设定每一环节实施的议题,增加信心,并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完成任务。)

步骤3:制订计划。创意设计,需要吹出怎样的泡泡。

(提倡个性化和创造力。)

步骤4:计划实施。开展一系列活动。

制作泡泡水:让孩子们研究什么液体可以吹出泡泡,孩子们通过尝试发现洗洁精、沐浴露加水可以吹出泡泡来,孩子们找到了泡泡液的来源。

制作吹泡泡工具:给孩子提供大量材料,有吸管、绳子、铅丝、网等,孩子们通过探索尝试,找到了适用的吹泡泡工具。

吹出特别的泡泡:孩子们通过各种尝试发现最大的、持续时间最长的、最多的泡泡。

新年泡泡秀:孩子们用之前的泡泡液、吹泡泡工具,吹出自己独特的泡泡,并且在班级迎新年活动中表演。

(强调领域间的融合和整合:保证制作泡泡液的成功,需要哪些材料?怎么制作?做完泡泡液后能吹出泡泡吗?这些都是技术的思想,之后还可以迁移到橡皮泥、风筝、车等,实际上就是跨学科的整合。)

步骤5:分享改进。教师将这些图纸展示在教室的墙面上,并且与幼儿一起分享泡泡秀活动中的经验,并将每组的泡泡秀造型展示在环境中。

(了解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学会设计、测试、再设计,最后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以载体推动STEM的实践探索

在STEM课程实施之初,我们发现STEM课程强调过程性,但并没有提出明确的主题核心经验,教师和幼儿容易沉浸在实施过程中的“为做而做”的误区,过分关注完成课程实施的几个环节步骤。对此教师应该清楚知道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获得哪些核心经验,如何很好地落实;知道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如果园本课程、主题课程、区域特色课程等与STEM课程有机结合的话,我们可以借鉴什么、调整什么、对教育教学可以迁移什么。特别是对核心经验的思考,要知道如何使STEM课程更贴切幼儿、幼儿园,以及一个区域的教育实际。

第二篇:区域推进教师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区域推进教师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本文根据象山区教育主管部门推进教师培训的定位、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展开分析,对区域内推进教师培训进行思考,采取“名校长工程”培训、“名师工程”培训和“青蓝工程”培训等途径提高区域内教师专业化水平。

【关键词】教师培训 区域推进 名校长工程 名师工程 青蓝工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A-0027-02

象山区是桂林市的老城区,教育实行县区管理近20年以来,因原有的摊子大、底子薄,导致各类学校发展层次不一。我们深知,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才能促进辖区教育均衡发展,才能整体提升辖区教育教学质量。在20022005年以及20052009年间,我区先后开展了第一轮骨干教师、“名师工程”培训项目,所采取的一系列培训措施,为辖区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留下许多思考:如何让培训人员的受益面更大?如何让培训的层次更清晰?如何让培训的效益更大化?目前,辖区教师队伍中名师、骨干教师等领军人物占比太少,教师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等参差不齐,职业倦怠现象较为普遍,习惯于按照传统的方法和惯性思维开展工作等现象还是比较严重。因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这一客观现实导致了“强校不强,弱校很弱”的现状,依然是制约区域内实现均衡发展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与新时期、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

通过专题调研,我们从区域层面上整体设计了我区“十三五”中小学、幼儿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和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规划,确定了教师培训“梯次人才培养工程”,开展一系列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设计的教师培训规划体现了“四新”目标:即按照“区域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推进、创新品牌模式”的培训新思路;构建由我区教育局主管,整合局人事股、区教研室、教师发展中心、电教站和中小学校等资源共同参与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新体系;创新“1+1+n”的双导师培训新模式;以56年为周期,全体教师为对象,专业发展为重点,探索教师培训新机制。围绕“四新”目标,探索“梯次人才培养工程”,即名校长、名师、骨干教师和新教师培训。

一、系列教??培训的做法和举措

第一,开展“名校长工程”培训工程。2015年,我区教育局和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举行了名校长培训签约仪式,开始了依托具有优质教师培训资质的江浙沪名校实施“名校长工程”培训。近三年来,我们认真遴选培训对象,组织校长们从吴越文化的苏州到岭南文化的广州,从江南名校到岭南名校,围绕校长“思想力”“领导力”“凝聚力”设计了培训课程,采取“专题讲座+案例解析+实地考察+深度对话+跟踪诊断”等主题实战型研修模式展开培训。

第二,开展“名师工程”培训工程。坚持“向外借力,向内聚力,精准发力,实处着力,内整外联”的宗旨组织培训。一是“向外借力、向内聚力”请好培训的专家。2015年启动了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领衔专家分别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江苏省最美教师、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学校校长薛法根和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原副局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朱乐平。有知名专家领衔的同时,也向内挖掘优秀教师潜力,成立了以辖区内名师命名的“广西特级教师李敏先模工作室”“桂林市学科带头人蒙艳先模工作室”“广西优秀班主任李彩虹先模工作室”等7个工作室。二是“精准发力”选好培训学员。每个工作室的学员遴选,按照“自愿参加―学校推荐―教研室初审―考试选拔―谈话面试”的程序,把一批有事业心、有教学专长、有共同研究意向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出来,参与工作室的研训学习。三是“实处着力”设计好培训课程。学科培训的课程主要以领衔专家研究的方向作为培训的课程。以小学语文为例,薛法根校长以研究“组块教学”见长,我们就以薛法根的组块教学理念下的语文能力训练为研究内容,围绕“以建构以语文能力发展为主线的课程单元”,导师将学员分组进行建构识写能力、朗读能力、概括能力等八个课程单元研究。四是“内整外联”抓好培训的管理。本区名师工作室的培训模式是“1+1+n”双导师制,双导师制模式确保了在专家集中培训后,本区域内的导师及时跟进落实。

第三,开展“青蓝工程”培训工程。2012年以来,我区通过公招、特岗等方式招录了大量的新教师,新教师培训主要从以下方面着力。一是健全完善制度。制订了“新教师三年适岗培训方案”“公招教师试用期业务能力考核方案”“特岗教师服务期满考核方案”系列文件,按照方案对新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以及试用期满业务能力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转正定职和入编的依据。二是搭建活动载体。从2014年开始,我区组织开展一年一届的“师徒结对”学科教学技能比赛活动,师徒同台展示帮扶的效果。三是集中技能培训。对新教师集中开展普通话、书法、信息技术培训,督促新教师自觉学习,磨练内功强化素质的提高。四是跟岗带教培训。让新教师跟着身边的名师学习,新教师走进辖区内其他学校优秀教师的日常工作,从课堂到课外,从教材到学生,从教学到育人,每学期一期,每期两周的跟岗学习。

二、系列教师培训的特色和成效

已经开展了近3年的教师培训,我们既借鉴了其他地区的经验,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区域教师培训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1.出体制,组建“教研训”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机构。机制建设更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性。在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机制方面,我们成立了“象山区教师发展中心”,立足于区域实际,充分协调、利用各职能部门、各学校资源,发挥导向、计划、组织、管理、指导、评估、激励等功能,全面实施区域教师培训的总体部署和落实。从区域行政层面上突破目前教研室等同于教师培训机构的现状,组建独立、专门的“教师发展中心”,统筹资源,推进区域培训工作,解决了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及培训存在的无规划、无体制、无模式的“三无”现状。

2.出规划,整体设计,形成教师专业发展序列。2014年我区教育局经过全面调研,按照“区域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推进、创新品牌模式”的思路,整体考虑并制订区域性教师培训的实施方案,方案的制订以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紧密结合区域实际,进一步学习借鉴教育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决定从2015至2020年,实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梯次培训。计划用6年时间,重点培养一批名校长和名师,建立起我区中小学骨干教师群体和梯队。让区域内的教师培训能有序、协调、生动、活泼地发展,让每一名教师能在发展序列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和努力的目标,形成教师培训更长的“培训链”。

3.出模式,“双导师”制,形成教师培训联动效应。我区各个培训项目均按照“1+1+n”的模式,组成不同学科或不同层次的教师学习团队。“1+1+n”中的两个“1”即双导师,“n”即培训学习的教师成员数,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及目标,“双导师”的领衔人是不一样的。如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工作室”这个培训项目里,两个“1”是指“一个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加上“一个学科教研员”;在“草根名师跟岗带教”培训项目里,则是“一个教研员”加上“一个一线优秀教师”。总之,“双导师”让有限的教育专家资源通过学科教研员、优秀教师层层领悟,持续跟进,不断共享,全面辐射区域,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4.出团队,向内聚力,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根据培训项目的不同,每个项目约由2545名学员构成。在培训中,根据学习情况,分成58人的学习小组,学科同质、水平异质组合,目的是培养各学员学会合作、分享,懂得“抱团发展”的重要性,促进教师之间打破校际之间的距离,促进共同学习、共同修炼、共同提高。此外,借助全??知名特级教师、身边优秀教师所在学校的资源优势,让学员能接触更多外地的、身边的优秀教师,借鉴他们的经验,在更高的视野上审视自身的专业发展。

5.出人才,专题研训,形成教师知识能力结构。我区各个学习团队的教师,有的已是骨干教师,有的是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还有的是刚走上工作岗位未满5年的新教师。面对不同类型的教师,选择确定培训的专题是关键。我区的培训专题是根据领衔专家研究领域的专长,并结合学员的实际情况形成,逐步培养不同类型教师构建现有发展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同时,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区教研室主动为学员搭建各种实践历练的舞台,优先推选参加竞赛和科研活动,完成带教或送教帮扶任务,让学员的能力不断增强,专业水平得到发展,并形成自身的风格。

6.出成果,立足课堂,促进区域学校均衡发展。近3年来,我区各级培训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有2人入选自治区基础教育名校长“领航工程”培养对象,3人入选桂林市“名校长”培养对象;有1人成为自治区“深蓝工程”培养对象,3人被评为桂林市学科带头人、8人荣获市级教学能手称号,32人被评为市级青年骨干教师。这批优秀校长、名师都是我区各教师培训项目中的成员。此外,学员中担任教学班参加市级、区级统一检测,成绩大部分排在城区前列或位居学校年级前茅;申报“十三五”科研课题,工作室学员立项课题的比例约占我区所有立项课题的60%,学员在科研领域中起到了良好的引领、辐射作用。

三、教师培训的思考

作为一个区域教育的教研部门,我们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且行且思,尽管系列教师培训取得不少成绩,但是还有很多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一是我们的名师工作室还没有能够做到全覆盖:从学科方面看,艺术、体育、科学、心理健康等工作室尚未建立;二是边远薄弱学校推荐工作室学员有难度,符合条件的学员人数少,且优秀教师不稳定;三是工学矛盾的问题,一线教师工作任务繁重,集中学习时间太长则影响日常工作,学习研讨时间短则效果不佳。部分骨干教师还存在如何处理好参加市级培训和本级培训之间的关系,这些矛盾或不足都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针对这些应该改进的地方,我们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下一阶段我们将充分挖掘潜力,加强综合学科、薄弱学科教师培训,教师培训要充分考虑学科平衡;充分吸纳“草根”名师、各级优秀教师领衔学科培训,以加强本级教师培训的指导与管理,协调好各级各部门培训之间的关系;通过多种激励手段,调动领衔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期盼着教师队伍建设继续立足区域发展的实际,坚持教师培训的正确方向,不断反思与改进,为提升教师职业生涯质量而继续前行,让每一名教师在常态的课堂里享受生命的滋味!

(责编 林 剑)

第三篇:区域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区域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常言道:海阔天作岸,山高人为峰。近几年XX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教育质量的稳步攀升、名优教师的不断涌现、学校内涵的持续深化,在全市各区引起了强烈反响。我们认真思考其背后的原因,除了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教育系统的锐意进取、改革创新之外。区教育局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名优骨干教师培养,挖掘和激发名师潜能,也为XX教育持续发展找到了新的着力点。今天我代表XX教育局和大家分享我区的名师工作室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应时而生:名师工作室的成立背景

成立名师工作室是基于区域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热望超乎我们的想象,尤其像XX这样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区域。三年前,由于区域特点和历史原因,我区名优骨干教师数量不多,有影响力的特级教师和市学科带头人与在座的一些兄弟区县相差甚远。我们对名师倍加珍惜和呵护,成立区、校两级名师工作室可以更好的发挥名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成立名师工作室是基于教育均衡的需要。XX区地域狭长,东、中、西地域跨度大,教育发展和各校师资配备均衡度不够。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幅度跟不上区域教育的快速发展,此情形下,通过建立不同区域和层级的名师工作室,以名师为龙头促进各教育共同体和各学科名优骨干教师的快速成长,实现区域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

成立名师工作室是基于内涵提升的需要。名优教师拥有的教育资源丰富,开展教育研究活动的平台较高,对教育的认识和审视的层次也更高。我区通过实施的三名计划和511工程、全力打造了一批名优教师,成立名师工作室可以帮助名师扩大影响力,深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内涵发展。办有品质的教育、有内涵的教育,实现XX由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转变。

二、顺势作为: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机制

健全组织,制度督进。为将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健全组织网络和各项制度,指向工作室的创生发展。我区成立了名师工作领导小组,区教育局徐观林局长和教育工委王守云书记任组长;设立了区级名师工作站,发展中心校长也就是我任站长,全面负责、协调各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管理和考核工作;区教育局配备专项资金用于工作室工作开展,其中特级教师主持的区级名师工作室为每年万元,其他教师主持的区级名师工作室为万元。我区先后出台了《XX区名优骨干教师发展规划》、《XX区名师工作室章程》(宁栖教字〔2014〕5号)、《XX区名师工作室考核管理办法》和《XX区名师工作室及名师考核实施细致》等文件,让工作室的建设和活动开展有章可循。

定位明确,分层推进。我区名师工作室工作开展较早,从2010发展至今,已经有3个市级名师工作室,19个区级名师工作室,15个校级名师工作室,覆盖全区中小幼和职教共计21个学科,对于不同层级的名师工作室我们提出了立足本校、服务全区、影响省市三个层级的建设目标。我区对工作室工作开展的定位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骨干培养的基地,培训和指导骨干教师及青年教师,是工作室的一项重要职责。二是教学示范的窗口,工作室要发挥名师的教学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学特色、教学品牌,在区内学科教学改革和实践中起引领和示范作用。三是科研兴教的引擎,工作室要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有实用研究成果,致力于营造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学术氛围,成为本地区学科教育研究的发动机。四是教育改革的阵地,各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品牌影响力,为学校和区域的教育教学改革谏言献策,把工作室建设成为区域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和阵地。

协力齐心,人文跟进。各家名师工作室,能结合整个区域、教育共同体、自己学校和各个学科的特点,科学制定工作室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合理安排工作室的各项研修和展示工作。区名师工作站除了日常的工作推进和管理以外,还安排专题调研和指导,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服务名师工作室开展工作;开展名师工作室联合研修活动,协调名师工作室集体送教送培和支教活动,上下同心,共同发挥区域名师工作室的整体效能。区名师工作站还建立了名师工作室工作的专题网站,名师工作室工作的qq群、微信群,并由专人负责管理,及时开展名师工作室工作的交流和分享;开展名师工作室之间的拉手联盟活动,放大名师工作室的作用;组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外出学习和交流,扩大区域名师工作室的效应。每学期,我们均要召开名师工作室工作专题研讨会,交流研讨名师工作室工作开展情况。

三、优胜劣汰:名师工作室的管理考核 我区每学年都对名师工作室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同时又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对名师工作室进行重新认定,考核优秀的教育局进行奖励,考核不合格的予以淘汰。考核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主题报告。主持人就名师工作室所开展的主要工作、承办的特色活动;自己和工作室成员教育、教学、科研以及个人发展中取得的显著成绩、突出成果;及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等进行主题汇报。

二是问卷调查。对工作室成员以及工作室主持人所在学校的其他教师进行问卷。了解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教育教学及工作情况,包括教育教学的效果、工作量;名师工作室活动开展情况;校内外作用发挥、区域示范引领情况;以及学校教师对名师工作室的满意度、认可度、影响力等进行调查。

三是访谈交流。听取学校老师、领导对工作室工作情况的补充介绍,包括对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建议和意见等。

四是查阅资料。考核小组依据名师工作室考核要求,对照评估考核的细则,查阅工作室工作的相关过程材料:包括活动开展情况、科研课题研究、教师培训培养、获奖表彰情况,以及工作室经费使用情况台账等。

五是及时反馈。考核小组根据以上四个环节的考核情况,结合平时对各家名师工作室的工作调研、视导、检查以及网络宣传报道等方面的信息反馈,对名师工作室做出一个综合评价。

四、各美其美: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成效

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每一所名师工作室,明确工作使命和责任担当,结合我们的区情、校情和学科特点,有目的地制定工作室工作计划和教师培训培养计划;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级各类专题研训和展示活动,较好地发挥名师及工作室在教育教学、教师培养、教育教学研究、区域示范引领、共同体建设等方面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在区域内产生较大影响,得到学校领导、老师的充分肯定。

骨干队伍建设进一步加速。名师工作室根据工作室及成员的发展现状,科学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制定了切实有效的推进计划,初步建立起工作室的骨干培养机制和考核机制。通过积极组织各种学习培训、竞赛展示、外出访学、研讨交流等活动,为青年教师发展创造机会、搭建平台。提高了工作室成员的业务素养和专业能力,促进了工作室成员及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

几年来,我们依托名师工作室培养特级教师 人,市学科带头人 人,市优秀青年教师 人。据不完全统计,各工作室成员在教育教学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3项,市级奖项60项;获得省级以上荣誉表彰17项,市级荣誉表彰23项,等。

名优特色品牌进一步彰显。经不断实践,我区名师工作室开展的“主题学习”、“智动体育”、“灵动数学”、“简约语文”、“主题案例研究”、“巫婆讲故事”、“好玩数学”、“灵动语文”、“金陵慧语文”、“诗意线条”等项目,在特色创新与品牌建设已初见成效,有的在省、市、区,乃至全国都产生较大影响力,成为XX教育的一张张靓丽名片。

几年来我区一直倡导,把名师工作室建设成为有品牌重品质的教育学术团体。为此,我们将继续努力,优化名师工作室的职能定位,完善对工作室的服务指导、过程管理和评估考核。借助我区在互联网+教育方面的优势,发挥信息技术支持下名师工作室的机制创新,平台搭建和运行保障的研究。借助网络让名师工作室的受众更多、覆盖的地域更广、效果的影响更大。同时我们将关注名师工作室的内涵和文化建设,以名师工作室的品牌和品质,为XX教育发展注入原动力。

以上汇报,不成熟之处,敬请批评。谢谢!

第四篇:区域推进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运用的实践研究

区域推进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运用的实践研究

摘要:区域推进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运用的实践研究旨在对课程科学、系统规划前提下,紧密结合地方民俗、民间美术特色及教育资源配置情况,通过促进交流推动区域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校本课程;区域推进;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1-0253-02

校本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τ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提出:“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该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2]

一、研究之缘起――我区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现状

1.单一版本教材与多样化地域形态。现阶段我国小学美术课程中所使用的教材是基于《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编写的,包括人教版、苏少版、浙美版等在内多达数十个版本。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可以说没有一个版本的教材能够做到适合所有的地区使用。以仓山区为例,本区占地广阔,包含老城区、城乡结合部、乡镇几种地区形态,这些地区形态造成区内学校在教学条件、师资配备、学生学情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仅靠现使用的浙美版教材无法完全适应各地、各校的实际,在学法指导与教学策略上亦缺乏针对性措施。

2.丰富本土资源与复杂的地区差异。仓山区的区域特点使其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民风以及多样化的本土艺术资源,为校本课程的滋生与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美术第二课堂活动与对校本教材的探索研究开展得生机勃勃。当然,地域特性同样也带来我区各校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上发展的极不均衡。为促进区内各校美术校本课程的交流与发展,我们开展了以区域推进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运用为目的的系列研究。

3.区域推进与以校为本的课程特性。区域推进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运用的实践研究,其目的并非创造地方课程,而是试图在对课程科学、系统规划的前提下,紧密联系我区民俗文化、民间美术等特色,结合我区美术教育资源配置的实际情况,通过促进区内学校间美术校本课程的交流,有层次、有计划地推动区内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共同发展,推进校本课程在我区小学美术教育中发挥出更多更广的作用。

二、教材成型记――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初探

1.资源分析。通过对区内各小学的美术校本课程及第二课堂开展情况所做的一系列问卷调查及调研工作,对采集到的数据、资源进行分析整理,可知我区现有的美术校本课程资源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①基于民间美术特色的美术校本课程资源。我区地域较广,地区民间美术资源丰富,有纸伞、漆器、角雕、根雕、寿山石雕、软木画……其中纸伞、剪纸、漆画等工艺形式都出现在了许多学校的美术校本教材或第二课堂中。②基于特色民俗文化的美术校本课程资源。例如围绕陈靖姑民俗文化开展的系列第二课堂活动;围绕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开展的系列校本课程;围绕地方特色戏剧――?莱?开展的系列课程等,都包含丰富的美术校本课程资源。③基于教师专业特长的美术校本课程资源。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视,美术教师队伍中的专业人才日益增多,涵盖了油画、国画、雕塑等各美术专业领域。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大大丰富了我区美术第二课堂的内容。④基于国家课程衍生的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地区差异促使教师们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寻求适合各自学情的解决方案。在条件优良的学校不乏将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而在教学条件相对不足的学校,教师将国家教材内容结合实际学情作出相应调整,亦不能不视为校本课程的另一种形式。

2.需求评估。校本课程之所以能称为“校本”,应当说它是能够满足学生、学校、教师的共同需求的。通过对区内各小学的学生、学校、教师情况进行评估并分类可知,我区小学对于美术校本课程的需求大致分为三种类型:①基本型需求。以乡镇小学与城乡结合部小学为主,基本表现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美术学习条件差,学生有求知欲;因师资配备严重不足学校无暇顾及美术课程的需求。这类学校对美术校本课程的需求倾向于在有限条件下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以尽量接近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②提升型需求。以城区小学为主,表现为:学生绘画基础良好,学有余力;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较重视,教学条件佳;师资配备较齐全,教有余力。这类学校对美术校本课程的需求倾向于丰富学校文化,进一步提升学生美术素养。③特色型需求。少数几所学校美术教学设施完备、师资力量强大。这类学校注重校园文化特色的形成、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关注教师的专业提升。

3.目标确立。区域推进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运用,在于帮助不同类型学校寻求、创造适合的学校美术校本课程方案。既有同类型学校间的交流、合作,又有不同类型学校间的借鉴、参考。这些需要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依据不同需求等级寻求资源的有效应用。

4.教材完善。相应几所学校中,剪纸、油画、黏土制作、素描、动漫画等课程的开展已颇具校本课程的雏形,甚至个别课程已形成较系统的教材。在此基础上,我们着手进行了教材的整理和完善。①资源整合。经过课程目标设立、计划拟定、内容探讨等一系列工作,我们将仅有范图和教案的漫画课程资料编写成教材;将以示范为主的黏土教学资料通过拍摄步骤图、添加文字说明的方式制作成教程;将原本不够系统化的油画教学材料进行补充整理、集结成册……几本教材初具雏形。②目标分级。教材整理的过程中,根据对美术校本教材需求类型不同,我们为每种教材设置了分级目标。如剪纸课程中“折折撕撕”等级目标适应基本型需求的学校作参考,用作国家教材的有效补充;“学学剪剪”等级目标适应提升型需求的学校的第二课堂使用;而“剪纸创作”则可作为特色型需求的学校剪纸课堂的教学目标。

三、实践中发展――核心素养下的美术校本课程

1.区内课程的校际交流。对现有校本教材的整理、完善是结合区内校本课程的校际交流进行的,既有几所实验学校教师之间对教材的交流讨论以及实践探讨,又有与区内其他学校的交流推广、接收反馈调整方案。并由此产生了许多优秀课例,如黏土课《恐龙乐园》《海底世界》,剪纸课《剪窗花》《传统门饰》《剪纸欣赏》,动漫课《动漫宝宝》等。

2.课程理念的思考探寻。①教材观。小学美术校本教材作为国家美术教材的有效补充,紧密结合国家美术课程,是符合学校和地区现状,并能结合当地民俗文化、民间美术等当地特色的,素描和油画课程中对老仓山、老洋房这一独特风貌的写生内容,黏土课程中对地方民俗题材的表现,以及剪纸课程等等,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②思想观。目的在于形成并发展学生具有中国美术学科特质的“学科核心素养”。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几个方面的素质与能力。[3]过往的美术教学往往以技能学习为主要目的,忽略了学生美术素养的整体提升。我们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实?`更着眼于学习者“行为习惯”“思维品质”上的审美思维与探究能力的发展,让学生从文化理解的视角观察和理解校本课程中独特的多样化的艺术资源,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艺术魅力,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显示健康的审美趣味。如校本教材的编写及教学实践中,增加“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培养学生审美思维和综合性问题探究能力的内容;增加美术学习的审美情境、渗透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对现代多元化美术的认知内容等,从而养成创新意识,学习和借鉴美术作品中的创意和方法,运用形象思维,大胆想象,尝试创造有创意的美术作品,促进探究能力和创意实践素养的发展。

四、结语

部分教材的整理成册只是开端,区内校本课程的交流与思考也仅刚开始,在探寻适合地区特点的区域性校本课程研究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断的探索、实践、思考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11-14.[2]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校本课程的几个基本问题[Z].2010.[3]尹少淳.从核心素养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大变轨[J].美术观察,2017,(4):4-7.

第五篇: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2001年9月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可以说是我国这一个时期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结晶。它体现了幼儿园课程新理念,引导幼儿园课程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预设走向生成,从关注课程的结果走向关注课程行进的过程,关注过程中幼儿的经验、兴趣的需要,使课程有了不确定性。它以现代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理论为基础,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相一致,允许课程多元化和教法多样化,允许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园本课程三级并存,兼收并蓄,百花齐放。同时它确立了幼儿园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培养目标、组织实施及相关问题的评价等,给幼教工作者指明了实践和努力的方向。如何适应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这给幼儿园的教学研究提出了任务和挑战。

一、我园实践课程改革及其新变化

1、研究的目的是建立、改进和完善课程。

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就是在研究课程的不断构建和完善中进行的。因此我园将建立、改进和完善课程作为教研的重点进行研究。在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共同讨论幼儿课程方案,研究主题活动的推进;在学期末的教研活动中大家分享实施课程的经验和体会,并对课程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由于幼儿园教研目标明确,教研内容也就更加充实、有效,教研不再走形式,也不再枯燥乏味。

2、研究的起点是课程改革中的问题。

幼儿园教研就是要解决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研究的目的不是在验证某些理论假设,而是利用先进的理论,解决教育现实中的问题,反思和构建适合本园特点的园本课程。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了课程的深入发展。通过实践,教师们逐渐体会到,自己身边感到困惑的问题就是研究的内容,研究不再神秘,研究就在我们身边,将自己亲身体验到的感到困惑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才更有针对性,才能获得成效。

3、教师是课改的积极参与者和研究者。

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形成新《纲要》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课程改革成功关键所在。引导和鼓励教师从自己的日常教学、教育工作出发,找准课改的起点和切入点,从事教育的现场研究,案例分析,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不断的重新审视和调整,才能改变教育行为,提高教育水平,使避免唱高调,说空话,真正让课改落到实处,受到实效,使教师由课程忠实的执行者逐渐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建构者。

4、将农村资源优势纳入到课程中

农村幼儿园周边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花草树木,水土沙石、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将其纳入课程内,可使课程更加适合本地实际,使课程更贴近幼儿生活。我园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展课程研究,自制大量符合农村幼儿园特色的教玩具,既方便课程的开展,又为学校节约资金。同时有计划地举行家长半日开放活动,使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的意识得到了增强,家长的教育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园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作为一名幼教人更需要的是用踏实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它,少些急功近利的思想,真正落实好课程的精神实质

二、问题与困难

1、客观条件制约着教师实施新《纲要》的理念

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幼儿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幼儿,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

异,使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那么小班化教学教学尤为重要,《幼儿教育指导纲要》特规定幼儿园每班配有“两教一保”,小班25人,中班30,大班35人。例如:新课程的预成生成理念源于瑞吉欧教育,它适合小班化教学。然而以我县城镇一级的幼儿园为例,超班额现象较严重,师生比达到1:40,有的超班至七八十人。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内能有序地组织好孩子的一日生活程序已属不易,还要善于观察五六十多个孩子的活动情况,及时捕捉孩子的兴趣走向生成新课程内容实属不易。对于大班额的幼儿群体来说,整体性的兴趣并不容易捕捉,它往往来自于预设主题的安排,随着主题的深入发展兴起。而且由于教师自行设计生成,无论在材料提供还是活动设计、开展上都存在许多问题与缺陷,有的教师连预先设计好的活动都不一定能组织得好,更何况新生成的内容?那么,这种生成课程的实际价值对于农村幼儿园来说究竟有多少呢?因此,新课程的预设和生成可能会给农村幼教工作者带来一些理念上的收获,但对实际工作帮助不是很大,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

这种师生比增加,直接导致幼儿受关注程度明显下降,与教师之间交流机会减少。同样因素,不仅增加教师工作量,还影响班级的教学秩序和活动的开展,教师特别怕出事故,为了降低事故风险,教师不得减少一些必要的活动。

2、新课程的实施推行取决于教师的素质能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基本导向已由强调教师教授学业知识和技能逐步转化为强调儿童的发展和一般能力的获得,从注重课程的标准化和统一化逐步转化为注重幼儿园课程发展和实施的多元化和自主性。这种转化的实现,根本上依赖于教师素质和水平的提高。不能否认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许多教师存在理念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这里面有教师的个人因素,也有来自组织(如超班额严重导致教师精神疲倦)、家长等方面的因素。而现在的幼儿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待遇偏低,随着社会转型加剧,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许多变化,大量的优秀人才对幼师职业敬而远之。而现在的幼师生由于准入门槛低,本身在学习、行为习惯上就存在不少的问题,加上多是由初中直接升入,基础知识差,综合素质不高,即便通过五年的专业训练也难以保证能提高到怎样的程度。很难想象,本身素质不高,行为习惯不好的幼儿教师会给天真无邪的孩子起到什么样的熏陶影响?带来什么样的教育质量?这是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如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盟学前教育,为他们创设良好的自我发展空间,不但是幼儿园考虑的问题,也是全社会上下需要协同努力解决的问题。

3、缺乏与课改要求相配套的硬件设施、教育环境和条件。

幼儿园完善的硬件设施和优化的教育环境是课改顺利实施的有效保证,且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实现的。但是农村的幼儿园由于教育资金较不足,而教育教学活动所需要的设备设施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幼儿园改革的进程,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思考与建议:

幼儿教育怎样发展,如何深化教改,使我县的幼教改革更上一层楼,是我们幼教人共同面临的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转变教研视角,解决教学困惑。

怎样的教研既符合教师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建构和长远发展?这是急需考虑的一个问题。我们应该转变教研视角,多从教师的角度、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上考虑,通过教研解决教育理念与

教育行为融合的问题,多引导教师主动搜寻问题,反思教学、积累经验,促使教师的教育行为向教育理念转化,让教师在行动中思辨,在研究中成长,真正成为课改的主人。

2、加大师训力度,提升教师能力。

1)从源头上加强对幼儿教师队伍的吸收和培养。2)根据课改要求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机制,加强培训的实效性。,一方面要依托专家、我县名师的优质资源、发挥教研室的作用、辐射试点园的经验和做法;另一方面要加大园本培训的力度,引导各园开展符合本园实际的师资培训,使区域培训和园本培训形成合力,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让教师的专业素质从知识到技能、从观念到行为实现整体提升。

3、加强园长培训,提高管理效能。

加强对园长的培训,拓展园长课程管理的新理念、新思路,给教师在课改中自主探索与发展、大胆实践与创新提供空间与机会;提升园长善于发现、分析教师发展中的问题,并给予有效引领的能力,从而提高园长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

4、注重经验积累,深化课改实践。

在课改的探索与实践中,注重积累,留有痕迹。善于总结经验,提升经验,使我们的工作不断地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呈螺旋上升的态势,使课改工作得以扎实、深入地开展。

下载牵手STEM 遇见精彩――区域推进幼儿园STEM课程实践思考[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牵手STEM 遇见精彩――区域推进幼儿园STEM课程实践思考[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