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域推进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探索
浙江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教研室 李映凤 15年前,我刚接任教研员工作。一次,我到最偏远的一个农村幼儿园调研。那个幼儿园地处山区,依附于小学,整个幼儿园只有一个班和一名教师。我的到来让这个质朴的农村教师又激动又惶恐,在交谈之中,她向我道出了心声:“你是第一位到我幼儿园来的教研员,我不知道什么是课程,也不知道有个‘《纲要》’,我就带着孩子唱歌跳舞讲故事,不让孩子闯祸。”听了这番话,我久久不能平静。在回来的路上,我望着窗外连绵的山林陷入了沉思:农村,一个应该被重视的地方,农村的孩子,正面临不能再等待的成长之痛。在中国,最多的是农村幼儿园,这些幼儿园中的教师就像静待开放的山花,急需营养补给,亟待精心浇灌。而我能为农村幼儿园教师做些什么呢?转眼,15年时光荏苒,我和这些农村教师行走在专业成长的探索之路上,有喜有忧,有花有果。
一、让农村幼儿园教师感受到被关注 任何一名教师都渴望被关注、被重视。农村幼儿园教师更是如此。多年来,我的足迹踏遍全区每所幼儿园,对500多位农村幼儿园教师进行过问卷调查,每到一所幼儿园都会召开教师座谈会,经常和个别教师促膝谈心,曾专题访谈过16名农村幼儿园园长,进行非参与式教学观摩222次,收集并分析了教师备课记录、幼儿园工作计划、教研计划和教师培养计划等几百份资料。教师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教师的年龄、教龄、学历、是否取得教师资格证等基本情况,教育观念、教学内容选择、师幼交往、教育评价、家园合作、教研教改困难等专业发展现状,以及职业认同、职业期望及培训需求等方面。园长访谈内容涉及园本课程与教研、园长与教师培训、幼儿园发展规划及面临的困境等方面。非参与式教学观摩主要包括新教师教学活动展示与考核、优质教学活动展示与教坛新秀评比、早期阅读活动与五大领域教育活动研讨、教学活动设计研讨与展示、良师展示与带徒展示、观点报告与名师示范等。据2013年9月统计数据,全区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现状如下:一是教师队伍年轻化。29岁及以下的教师占83.8%,30—39岁的教师占12.2%;10年及以下教龄的教师占83%,10~20年教龄的教师占16%。二是无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比例大幅下降,但仍有19%的教师无教师资格证;转行转岗教师比例较高,占总数的45%。三是教师学历整体较低。38%的教师为大专学历,其中50%是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56%的教师为中专学历,其中20%是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6%的教师为本科学历,但都是其他专业毕业。四是教师专业水平与能力亟待提高。但是,农村幼儿园教师有上进心,渴望有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渴望成长。
一、让农村幼儿园教师感受到能成长 为推进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甘做润物无声的及时雨,努力给予教师多样化、个性化的教研支持。
(一)规范教师职业道德 师德,是教师的立教之本。可是,不良师德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的事件时有耳闻,所以我们对各级各类幼儿园教师,尤其是农村幼儿园教师,以高标准严要求来规范其职业道德。师德报告的引领、师德标兵的评比、“爱与责任”的演讲,让农村幼儿园教师提高了对职业的认同度,明确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如,甬港片区与慈城片区的幼儿园组织教师开展师德职业培训;慈城镇中心幼儿园组织教师观看《放牛班的春天》《地球上的星星》等电影以及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等相关电视节目,还组织大家学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先进事迹等,为教师树立师德榜样;洪塘和庄桥片区的幼儿园则组织教师开展师德演讲活动等,他们邀请教研室主任进行“行走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专题报告,请幼教教研员分享“今天,我怎样做教师”的相关理念和经验等,让教师明白怎样做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
(二)规范教师教学常规 针对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及转岗的农村幼儿园教师,我们设计了全区统一的“幼儿园备课本”,内容包括幼儿园一周活动安排、集体教学活动方案、区域活动安排、一日活动流程设置与目标要求、每周工作小结等。比如,对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我们要求教师做到:熟悉教学内容,能熟练讲述故事和弹唱歌曲;认真准备教具、学县;教学目标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教学过程有趣、教学方法恰当;教学语言规范、简练;对幼儿的评价科学、多元等。同时,在每学年的开学初,我们要求各幼儿园教师按年龄段分别开展区域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研讨。分析幼儿年龄特点,规范教师备课要求:实施独立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初职教师规范性备课和经验教师个性化备课相结合:积极探索教师备课与教研相结合模式:独立备课上课一同伴听课观察一教师自我反思一同伴支持互助一教师深入反思一修改教案一再次实践一形成新的经验,使备课成为促进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项研究性工作。例如,慈城镇贝贝佳幼儿园开展教研活动“走好备课的第一步——幼儿园教师教材分析能力的提升”。该幼儿园发现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存在“以‘本’为本,缺乏创新,重难点不明确,领域特质把握不准”等问题,于是,在我们指导下,该幼儿园从理论学习人手,以案例剖析为载体,开展了集体研讨、同伴互助、经验分享等一系列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提高教师一日活动组织能力 有一位农村幼儿园的老园长曾对我说:“我们幼儿园每年都有新教师,他们不知道要如何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不晓得自己每天要做什么,怎么去做。区里能不能出一个一日活动常规实施细则供他们参照?”这位老园长反映了大多数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真实情况。于是,我们组织区内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等对全区农村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开展情况作了深入调研,并研制了《江北区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的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先在各试点园试行,一学期后收集试点园的意见和建议,对《细则》进行了修改、完善,然后由区教育局发文推广应用。《细则》分别对各年龄段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指导性的要求和教育建议,包括“幼儿行为要求”“教师工作要求”“保育员工作要求”,解决了“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二、让农村幼儿园教师感受到有未来 如何让农村幼儿园教师不断开拓视野,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怎样引领他们走向成熟、走向未来,我们作了进一步的实践探索。
(一)深度蹲点,分层研修 作为区幼教教研员,我每学期深度蹲点两所农村幼儿园,每园每月2天,与园长、教师座谈,预约教育观摩,开设示范讲座,参与教研。如,我曾为农村幼儿园教师做过“做一个有品位、有能力的幼儿园教师”的讲座和“规范和优化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的辅导等。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农村幼儿园教师开展分层研修,如,针对农村幼儿园的骨干教师开展了“保教管理论坛”活动,针对一级教师开展了“保教案例演讲”活动,针对新教师开展了“教育教学小故事分享”活动。我们的分层研修还包括针对青年教师的“班主任工作研修”,针对成熟型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与优化研修”“特长教师音乐教学的专题研修”等,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城乡联动,园际互助 为促进农村幼儿园的发展及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成长,我们利用区域中的示范幼儿园帮扶、辅导农村幼儿园,形成城市带农村、公办园带民办园、大园带小园等园际互助机制。有歌曲弹唱、早操创编、设计教学活动与评析等提升教师技能的辅导;有班级环境创设、充分挖掘农村教育资源、教玩具制作的联动展示和观摩学习。如甬港片区的江北实验幼儿园与怡江幼儿园围绕美术教学策略等主题举行园际联动教研展示活动,帮助教师们明确了具体的教学策略。我们还成立区“幼教协助组”,聘请优秀骨干教师为教研协助员,协助区教研员指导农村幼儿园的教学教研工作,不断完善区(教研室)——片(辅导幼儿园教研组)——园(教研组)的三级教研网络,从而推动了农村幼儿园的教研工作。
(三)骨干引领,形成合力 为了更好地辅导农村幼儿园教师,我们充分挖掘区域内的“草根专家”资源,将我区的特级教师,市、区级名师,学科骨干等优秀教师组成“复合型专家团队”,每两年开展一届“良师带徒”活动,以“一带二,一带三”的师徒结对培养形式,每月开展一次辅导培训,具体活动形式有小组合作式、实践体验式、专家引领式、案例分析式、成长档案式等,至今已经开展了10多年。如,2012年暑期,“草根专家”们对全区幼儿园教师进行培训,分别举办了“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实施细则的解读„‘在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园五大领域的课程和有效性教学”等讲座。名师的示范与辅导,帮扶与结对,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了一批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近十年来,我区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人数有了大幅度增加,学历有了大幅提升,他们参加培训的机会增多了,获得教师资格证的教师也有所上升,获各级教学论文、教学技能比赛奖项的人数也在不断上升。有个专家说我们的研究选中了当前学前教育发展中的薄弱地带,我们的实践真实而朴素,切中农村幼儿园教师发展的关键点。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撑起一片艳阳天。
第二篇:区域推进阳光体育的实践与探索
区域推进阳光体育的实践与探索主讲:孙忠义张家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前言“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简称“阳光体育”,其目的是通过开展“阳光体育”,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2008 年5月8日“迎奥运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推进会”在张家港市召开,国务委员刘延东亲临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教育部长周济等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出席了这次会议。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现将我市开展“阳光体育”的实践与思考撰写成文并就区域推进“阳光体育”的问题发表笔者的观点,旨在抛砖引玉。
一、确立一个思想建立三项机制意识是行动的先导。确立正确的思想,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开展“阳光体育”才不是纸上谈兵。
1.确立一个思想牢固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笔者认为,校长的“体育意识”决定了一所学校“阳光体育”的成败,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则决定了一所学校“阳光体育”质量的优劣。
2.建立三项机制(1)导向机制(2)投入机制(3)保障机制
二、抓好三项工作推进三个评价
1.抓好三项工作(1)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3)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载体活动
2.推进三个评价(1)学校层面(2)教师层面(3)学生层面
三、探索“333”模式构建长效机制“大课间”是“阳光体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每天锻炼一小时能否落实,在现行中小学课程设置下,关键取决于“大课间”的开展.笔者所谓的“333”大课间模式,就是在三个结合、三个衔接、三个延伸三个方面努力探索,积极构建“阳光体育”的长效机制,“阳光体育”的开展才能长久不衰。
1.三个结合(1)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结合。大课间项目开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以及季节、地域等特点,鼓励学校提供活动菜单,让学生打破班级局限,自主选择活动项目;(2)与比赛项目相结合。突出竞技性,激发学生活动激情,同时,通过比赛,提高运动水平,发现体育后备人才,组建各种班级体育“兴趣小组”或“代表队”开展活动,并在此基础上组建校“田径队”、“篮球队”、“艺术团”等,坚持常年活动并逐步形成校本特色;(3)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将大课间活动纳入课程计划,围绕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挖掘每一个活动项目所蕴涵的教育功能和体育精神,并以此形成本校体育特色,提炼学校精神,升华为学校文化。
2.三个衔接(1)与体育艺术“2+1”项目相衔接。各校结合实际选择适当的项目对学生进行“2+1 项目”的培训与指导,在确保活动“四落实”(时间、地点、器材、人员)的基础上,组建各种班级体育、艺术、科技“兴趣小组”或“代表队”开展活动,(2)与《标准》测试相衔接。在确保100% 学校、100% 学生参加测
试的前提下,利用大课间,进行有关《标准》测试项目的强化训练;(3)与体育课相衔接。完成体育课未完成的任务,作为体育课的补充。
3.三个延伸(1)由阳光大课间向阴雨天(室内)大课间延伸针对由于天气原因影响“大课间活动”质量的事实,要求学校设计出阴雨天“大课间活动”方案,开展适合阴雨天活动的项目(包括自编室内操、室内校园集体舞、室内小游戏等),拓宽活动空间,消灭活动死角,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活动时间;(2)由校内大课间活动向校外大课间活动延伸在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每天活动一小时的前提下,制订切实可行措施,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社区体育资源,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尤其在双休日和寒暑假,更要指导并请家长监督,同时要求学校体育场馆定时向学生开放,以满足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需要。(3)由大课间活动向课外文体活动延伸严格执行苏州市“深化素质教育,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项规定,创设生动活泼的育人环境,还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小学每天下午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社会实践和团队班会等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区域推进“阳光体育”不能就体育而体育,近年来我市的学校体育工作实现了创建体育特色、弘扬体育精神、熔铸体育文化的三级提升。1.创建体育特色,就是将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与创建特色学校结合起来。2.弘扬体育精神,就是将体育锻炼中体现出的顽强拼搏、勇争一流的体育精神迁移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3.熔铸体育文化,就是将体育锻炼与学校文化建设有机地融合起来,从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来统一安排学校的体育工作,将体育精神有机融入学校各项活动中去。谢谢大家!
“软硬兼施”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6月29日,全国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的推进会在西安举行,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讲话中强调,我们要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巩固和发展已有成果,抓紧解决突出问题,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向新的更高水平迈进。(7月8日《中国青年报》)
众所周知,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兴衰。然而,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以及整个社会对学校教育评价体系的偏颇,形成了“唯考分论”、“以分数论英雄”的社会大环境,造成了许多学校或家长们对学生或子女的培养更加注
重于智力的开发,而对身体素质只是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忽视体育锻炼。这不,据2005年开展的第五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超重与肥胖的比例迅速上升,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2006年9月公布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也显示:在我国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率有所上升。另外,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
值得高兴的是,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已引起中央高度重视。为尽快扭转这种不良倾向,切实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还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三年来,各地积极创造条件以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不落空。正如袁贵仁部长所说,经过3年的努力,每天锻炼一小时正在成为众多青少年学生的自觉行动,但与此同时,学校体育卫生事业依然整体薄弱,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工作发展还不平衡,实践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矛盾。
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如何让“每天锻炼一小时”不会沦为一句空话呢?笔者认为:必须“软硬兼施”,否则就可能是事倍功半。
“软”就是要改革当前中小学教育评价体制,促进各校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笔者认为,有的地方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中,把体育与健康纳入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并把体育考试成绩计入升学总分、把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作为对中小学校校长的绩效考核内容之一的做法值得借鉴。难怪河南省教育厅蒋笃运厅长深有感触地说:“实践表明,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体育考试不失为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能体质的一剂良药。”笔者也认为,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各校要把体育课写进中小学校课程表中,还有利于引导老师和家长,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课间广播体操、课外篮球、乒乓球等体育锻炼可有可无的观念”,真正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在中小学校园里成为许多学生的自觉行动。
“硬”就是要加大对学校体育场地、健身器材的投入。据调查95%中小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特别是女生),其主要原因是上体育课没有什么器材,老是跑、跳、徒手等练习,学习内容单一,枯燥无味,从而使大多数学生害怕上体育课,厌学体育,逐渐对体育活动失去兴趣。农村学校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教育经费不足,特别对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设备投入更少。大多数农村学校除了
有一定数量的田径器材外,体操、武术、球类等器材严重欠缺,学校操场也多数是煤渣、泥土场地,而且面积偏小,很难容纳全校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如遇风雨造成场地积水,一连几天都不能上体育课。因此,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显得尤其重要。
总之,只有“软硬兼施”,多措并举,才能引导学校把学生身体发育、健康放到教育的首位,才能确保《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面得以实施,才能让“阳光体育”在校园内掀起运动的热潮,从而从根本上遏制青少年体质下降的趋势。
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系列报道之二——小场地也能让孩子们玩得痛快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保证中小学生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在我国一些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面积较小学校落实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面临人多场地小的实际,如何克服困难、开展一小时体育锻炼?许多学校和地区在创新思路、开拓进取中努力挖潜,他们用实践证明,小场地也能做出大学问。
现状
天津市和平区万全道小学是位于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劝业场附近的一所学校,学校仅有一片不规则的空地,经过整修后成了学生上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场地。该校共有1200名学生,32个教学班。据校领导介绍,按照天津市的有关规定,每所学校的生均建筑面积起码要达到5.4%。“我们学校的生均建筑面积只有3%左右,如此算下来生均体育活动面积更低,远远达不到国家最低标准的要求。”该校领导面对现状,显得十分无奈。
北京五中分校是一所纯初中校,没有室内体育场地,操场面积仅为2350平米。现有初中三个年级,3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600人,每个学生平均只有1.5平方米的运动场地。记者采访该校时发现,该校学生想要一起出操都不可能,只能错时分开活动。
像天津市和平区万全道小学、北京五中分校一样,学校仅有很小场地的状况在很多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比比皆是,而一些二三线城市也大量存在。
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中央教科所体卫艺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城市学校基本达到国家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标准的不足45%。以地市以上重点学校为例,有300米以上田径场地的仅占30%左右,有三个以上篮球场的仅占42%。如果以生均运动场地计算,达到国家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标准的学校比例更低。
实践
位于北京市王府井商圈的北京市灯市口小学共有学生共有1400名,40个教学班,学校每天开设的体育课多达十八九节。原来学校只有两片篮球场、一个羽毛球场地,学生上体育课和开展体育活动都十分困难。近些年,该校利用教学大楼在楼顶部建造了一个风雨操场,学生们上体育课、开展课外活动和冬季长跑等都可以
在这里进行,缓解了场地不足的矛盾。在“向上”发展的同时,该校还就地“挖洞”十几米,建起了一个两层的地下体育馆,一层为球类馆,有篮球馆、羽毛球馆和乒乓球馆,学生们在这里既可以打乒乓球、羽毛球,也可以玩篮球、手球等;体育馆的另一层则是形体训练房,学校利用该馆对学生进行体操练习和形体训练,从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该校体育教师商凤西自豪地说,“我校现有的地面、地下、楼上立体的体育运动设施,不仅满足了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需求,还丰富了学生的体育锻炼内容。立体化的体育场地让我们由原来的场地不足变为了场地高质量、高标准,也让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生机勃勃,学生的体质逐步得到增强。”
作为上海面积最小的区,卢湾区有不少弄堂学校,校园面积堪称“袖珍”,“最小的学校从头跑到尾也只有六七十米。”该区教育局体卫艺科科长蒋平芳这样形容道。
为了克服场地带来的不便,卢湾区的许多学校在形式和方法上创新思路,采用蛇形、椭圆形等跑法,节省了活动空间;同时各校都开发了跳绳、传递火炬、传送篮球、弄堂游戏等项目校本课程,每所学校的活动内容都达到了十几种以上,小型多样、因地制宜的活动激发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天津市和平区万全道小学以班级为单位,利用阳光体育活动时间进行队列练习。练习时,每名学生占用的空间相对较少,而紧凑的节奏、锻炼的强度一点不亚于其他运动,学生们情绪高涨、乐此不疲。该校副校长赵岩认为,有个大场地固然好,但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与小场地现实并不矛盾,大小场地都可以有所作为,关键看大家是否重视。
重庆市广益中学背倚南山,场地十分狭窄,学生体育活动成了问题。不能在学校里开展体育活动,何不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锻炼身体吗?校长章显林和他的同事们想到做到,在充分利用周边地形地貌设置学生健身场所的基础上,该校精心组织和策划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一系列体育活动。每次活动前,学校都要强调有关安全的重要性、讲授相关知识,并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反复演习,确保万无一失后才允许出外活动。
对策
中央教科所体卫艺中心主任吴键指出,超重和肥胖的与青少年运动不足有直接关系,运动空间不足往往还会导致学生情绪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发现,儿童的攻击行为80%发生在室内,尤其是狭小的空间里。调查显示,我国幼儿园人均空间面积0.3平方米,而美国儿童的人均空间面积为2.3平方米。
解决当前城市学校运动场地不足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我国的多数城市学校,建校之初很少考虑学生运动场地问题,场地基础差,难以改造。但现在许多新建校,仍然没有对运动场地大小的硬性规定。在日本,为确保学生的运动,文部省明确规定,中小学校的规划和建设中,运动场地不得少于校园实际用地的50%。建议制定城市学校建筑运动场地大小的国家标准和法规,明确规定,学生运动场地在学校总的用地中所占比例不得少于40%。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规定:“运动场应同时容纳全体学生做操之用。中学每学生不宜小于3.3平方米,小学每学生不宜小于2.3平方米”。事实上,这个规定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建议严格执行国家生均运动场地面积的规定,使运动场地标准应成为遏制超大规模学校发展的依据之一,全面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借鉴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经验,注意开发老城区学校地下、屋顶、自然地势等空间资源,打破对运动场地就非篮球场、排球场不可的狭隘认识,最大限度扩大学校运动面积。建议将扩大运动场地纳入到城市建设和学校改建规划中。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学校的体育场地资源还不足以保证所有学生的运动需要;另一方面社会体育资源如体育部门的体育场馆不能向学校完全开放。建议建立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公共体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实现校与校之间,学校与社会场馆之间统一协调的共享活动,让每个孩子最大程度的享受教育体育的资源。
第三篇:跨区域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实践探索
跨区域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实践探索
——对三郎镇天国新村的调查与思考
冯龙庆 苏茂林 武素迁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农村受灾群众的安置工作是我市灾后重建的重点工程。在这个重大的系统工程中,如何结合我市实际,科学合理的建设受灾群众安置区和安置区的有效管理是亟需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干部群众三年来的不懈努力,三郎镇天国新村在震后满目疮痍的大地上,建成了村容整洁、楼房林立、管理有序、灾民满意的新型农村安置区,成为我市农村灾后重建的一颗耀眼的新星。安置区建设突破了原有自然形成的农民住居格局和村社管理模式,现存的农村行政管理理论范式和实践经验都将失去现实性,新的农民安置区呼唤着新的村社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对天国新村的治理模式进行调查研究,以总结鲜活的经验、探索问题的根源、思考继续前进的路径,将有益于我市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工作的现实需求,对今后我市新农村发展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一、三郎镇天国新村概况
崇州市三郎镇天国新村坐落于原三郎镇天国村,是我市灾后重建的农民永久性集中安置点。占地面积约460亩、306682m2,建筑面积约200亩、133455m2,道路公共设施沟渠占地约110亩、73177m2,绿化面积约150亩,人均绿化面积约24m2。该新村共安置三郎镇七个村和一个社区部分农户,共计1200多户、4300多人。新村现有居住户行政分属于全镇七村一社区,其中原天国村农民只有74户(共计274人)入住。农民以户为单位,按人口数入住相应户型的房屋,形成邻居不同村、隔壁不同社,集中居住、行政分属的“杂居”新村社区。同时当地青壮年农民多外出务工,留守本地的是“386199部队”(38指代妇女,61指代儿童,99指代老人),人力资源严重匮乏,基本上没有能力参与新村社区自主管理。如何让这个大社区有效运行,管理好、维护好受灾农民新居,如何让受灾农民在此安居乐业是三郎镇党委、政府所面临的新挑战。自去年入住后,广大干部群众从实际出发,集思广益,勇于创新,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不菲的成绩。
二、天国新村模式的主要做法
社会管理模式和管理对象之间必须同向运动和发展。三郎镇受灾农民入住天国新村安置点后,打破了原有行政村固定的行政区划和范围,形成类似城市社区的农村新型社区。从散居到聚居,原有乡亲邻里社会关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实践、新对象促使原有村社治理模式必须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天国新村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
(一)成立机构,组建天国新村安置点管委会
机构设置是有效管理的前提,由于新村安置农民分属不同的村社,行政隶属一时难以重组,原有村级行政机构分散于各村原址,为保证有一个统一的机构具体负责天国新村社区管理,在正式入住之前,三郎镇党委、政府出资,组建“天国新村安置点管委会”专职负责社区管理。管委会由主任、副主任,物业管理员、治保巡逻员、保洁员组成,成员大多数是原天国村灾民临时安置点的管理人员,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管理经验。主任、副主任统筹协调社区主要事宜。物业管理员三人,一名内勤负责接待群众的来人来访和意见反馈,及时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向上级汇报,及时安排处置住户遇到的生活问题和安全隐患;一名水电工,负责解决社区内居民水电问题;一名外勤人员,主要协助其他两名工作人员做好物业方面的其他工作。另外,保洁员11人,主要负责社区内坏境卫生工作;治保巡逻队员6人负责社区内治安和公共秩序的维护工作。
(二)化整为零,实施分区组团管理
天国新村是一个开放式的灾民安置点,入住农户多,人员复杂,仅管委会的力量还无力实现全覆盖管理。为了营造一个“整洁、安全、乐活”的小区生产生活环境,管委会充分征求住户意见,在现居住地实行“分区组团”管理。以区内干道为界划将整个社区分为A、B、C、D四个区,每个区以“组团”的方式进行管理。每个组团区选举产生一名负责人(区长),负责协助管委会引导住户积极参与组团内和社区公共区域的安全、卫生事宜;每个组团区内以相对集中的楼栋组成小院,选举产生一名负责人(院长),负责协助区长引导住户积极参与组团内和社区公共区域的安全、卫生事宜。管委会依托区组团,形成层级合理、责任明确的全覆盖统筹管理机制,实现整个新村有序管理。
(三)多种形式,激发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工作
管理会成立以来,采取多种形式对小区住户进行宣传教育,树立社区共建共享的意识。利用巡逻员、保洁员与群众频繁接触、相互比较熟悉的优势,在茶余饭后、红白喜事、健身娱乐等非正式场合,加强对农民社区管理意识的宣传和引导,让他们积极支持、配合并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通过组织文艺活动方式加强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加强社区服务人员(管委会成员)与居民之间的联系,进而改善居民与管委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宣传社区管理的政策和条例规范;充分调动妇女力量,以“三新”活动为契机,“门前五包”为载体,通过评选“清洁之家”、“文明之家”、“清洁小区(院)”、“文明小区(院)”等活动,营造住户居室整洁、社区环境优雅的小区。发动老年人组成老年巡调队,发挥其威望高、闲暇时间比较多的优势,巡视督查小区环境卫生秩序、治安隐患,调解邻里纠纷,形成社区管理的有效力量;发动具有一定技术专长、具备服务能力的热心人组成志愿者服务队,义务协助管委会做好社区基础设施维护工作,并为居民提供义务服务。通过评优奖优,对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较为突出的保洁员、巡逻员、组团和居民个人进行奖励,激励和提高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天国新村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管委会与村(社区)责、权、利难以协调统一
天国新村是由三郎镇七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的部分灾民,只按户型、打乱原籍集中安置形成的。灾民的行政区划归属未改变,土地也没有随着村民的搬迁而随之流转,新村居民在行政、经济上仍隶属原行政村,心理归属也倾向于原行政村。管委会和原有行政村行政机构的职能没有进行有效整合,两套班子分别服务于同一对象,同一对象居、籍不同辖区,管理服务主体与客体之间不能有效对应,管理服务工作无法有效指向其对象。管委会与原有行政村两委职责交错、分工不明确,责、权、利难以协调统一,导致管委会缺乏有力的管理权限、社会管理服务境地窘迫尴尬。
(二)社区自治管理短期内难以实现
天国新村内的入住居民都是5.12地震的灾民,由于经济条件差,才选择统规统建住房,享受国家补贴安置,承担意识薄弱、能力不足,短期内难以适应物业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社区内稍有文化、技能的青壮劳力又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多为年龄较大或年龄较小的老人或儿童,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而难以承担起现代社区的管理重担;此外,社区机制尚未建立理顺,农村公共服务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真正意义上的社区自主管理在短时期内难以实现,只能由政府临时成立的管委会作为社区自治管理的过渡模式来实现社区暂时管理。
(三)管理成本较高,政府负担过重
目前,天国新村管委会成员共21人,按每人每月1000元的劳务补助计算,仅此一项支出,每年就将近30万;公共设施维护、办公经费支出和管理费用,亦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年至少需要10多万元。这对一个自身没有集体经济资产、缺乏“造血”功能,不成建制、没有长期保障资金投入的社区来说,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更不利于社区管理的持续发展。
四、对天国新村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调整村社区建制,按属地管理原则建立新村社区管理组织,健全社区自治管理机制。要实现天国新村的顺畅、统一管理,宜将新村1200多户居民按照产改后自由迁徙原则,从原有行政村中剥离出来,政经分离、人户统一,实行属地管理,建立新的社区行政区划,由社区组织进行管理服务。
(二)建立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培育社区自治能力
社区自治是社区管理的必然趋势,建立相关机构和制度是实现高效、有序、科学、可持续社区管理服务的必要条件。天国新村管委会在临时过渡管理基础上,要尽快做好“渡”的基础准备,学习总结先进管理经验,建立健全社区管理体制机制,理顺关系,引导居民实现自主管理。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党组织、管理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等,党组织、居民委员会、议事会、经济组织、小区管理委员会、综合服务中心及各类社会组织,各施其职、各行其事;对涉及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和居民切身利益的各项事务,必须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执行;建立健全民意表达机制,引导居民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意愿,畅通民意表达的渠道;建立健全监督评价机制,完善新型农村社区事务公示制度,公开办事制度和办事程序,保障居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建立健全表彰激励机制,对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三)合理配置社会公共服务投入,化解新村管理运行困难。要实现天国新村管理服务的可持续运行,需要社会公共服务资金的必要投入作为基础保障。在新社区未成建制、没有专项公共服务资金投入前,可与居民原属村社协商,按一定比例合理转移部分村级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新村管理基金,贴补新村运行,减轻政府负担。
(四)加快培育新村集体经济,增强新村造血功能,解决社区管理的后顾之忧。新村管理服务的可持续,除了政府的投入输血作为启动基础,关键在于自身要具有一定的造血功能。因此,社区管理组织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产业发展,增强管理和服务能力。协调并移交部分蜀兴公司所属的社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主要为预留商铺)经营权给社区,由管委会按市场机制招引社会资金建立公共服务机构,盘活社区资源;利用自身的150余亩绿化地,联合绿化企业进行苗木地经营,既免费解决了小区的绿化、省去了管理费用,同时还可从土地出租中获得一定收益补充小区建设管理资金;兴办新型农村社区经营实体,为新型农村社区居民提供超市、农贸、家政、配送等方面全方位的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结合山区实际,引导社区居民发展旅游、经济作物种植产业,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等多种形式增加农户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方式,为实现社区自治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五)市场化运作,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社区管理要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由政府投入转变为业主自主管理,减轻政府负担。通过宣传引导新村居民加强主人翁意识,强化责任感,树立“自治共管”理念,形成“共建共享”氛围,自觉参与并承担物业管理服务工作及其费用;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动与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密切相关的社会公共事业,建立包括劳动就业、计划生育、法律服务、就业服务、外来人口服务管理等服务机构的新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完善党员服务体系,不断拓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渠道,丰富党员服务群众的内容;加强公共文化教育服务,倡导崇尚科学、尊老爱幼、勤劳致富、邻里和睦、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
作者单位:中共崇州市委党校 课题组
第四篇: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
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
人生的探索何止千万,但每一次都珍贵无比, 因为他给了我们教训,给了我们希望。每一次尝试都是那么有价值,那么充满活力,他带给我们的是进取的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也是教师渴望成长的内在需要。然而教师的成长却离不开学习。学习不仅能丰富教师的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熏陶教师的心灵,使教学永远充满活力。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来看,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有以下几点:
一、探索途径,大量阅读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更是教师不可缺的精神伴侣和人生导师。大量阅读不仅能提高教师人文素养,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我认为教师首先应通过专业书籍、报刊、网站等途径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我,随着教龄的增长,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能力感到有点力不从心了。我知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更要有源源不断的长流水”,可这源头的活水从哪里来呢?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通过读书向书籍报刊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需要读书,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读书是教师的“看家本领”,必须融入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去。其次,教科书就是我们最好的读物,它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蓝本,也是师生之间进行教学互动的、必不可缺的工具;它能提供教师丰富的阅读材料,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教科书掌握丰富的知识,启迪学生美好的情感,陶冶学生美丽的情
操。再次,教师一定要阅读好教育学、心理学书籍,还要自主阅读好教材,教师还可以通过听专家报告、与同行交流研讨、参加各种短期培训等方式学习。
二、探索途径,自我反思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要经常进行有意识的反思。反思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的回顾、思考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所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善于反思、经常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应本班学生;反思自己设计的提问能否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反思自己的教学技能是否娴熟;反思课堂行为表现是否
得体;反思自己的付出是否让学生收获了成长的果实。教后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这既有利于教师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
如我教学《小画眉》这篇课文后反思到: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掌握词语,以前我总觉得突出字词教学,就一定要把字词拿出来让孩子们一读再读。通过研讨《小画眉》这一课,我明白了:字词教学可以从举例、找近义词、字词对比等多种方法进行理解,把生硬的“读”变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渐长。我想,在平时的教学中,假若我们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一定能想出更好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课后我们再结合教学实例、抓住教学细节、把反思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把自己的思想理论与实际内容结合起来铸就高效课堂。
三、探索途径,合作交流。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一项活动,长期坚持集体备课,可以使教师在教学工作进行不断的更新。教师平时工作比较紧张,工作压力大,合作交流少,但我们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研讨活动,大家坐下来一起谈谈教学方法,相互交流思想,容易形成和谐的教研氛围。集体备课能充分发挥群体智慧的作用,不断促进教学效益。俗话说:“三个臭皮匠,凑个诸葛亮”,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而大家在集体备课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甚至争论,问题越议越明,方案越论越好,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另外,“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有人对这个问题研究得深,有人对另一个问题研究得透,大家在互相交流和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成长。通过集体备课,我们统一了教学进度和作业安排,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的素质历练,业务钻研、合作探究、教法改进、自我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校本教研离不开大家的智慧,教师专业发展也离不开集体的合作。因此,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探索途径,及时总结
教师要养成及时总结的好习惯,及时捕捉你所听到的、看到的、读到的有价值的信息。古人云,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万丈高楼平地起。积累是十分重要的。
在教学中,成功必有其原,失败必有其由。我们要及时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把教学和教研结合起来,对自己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理论升华,成为规律性的共识。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要进行集体研讨,进而探索和发现新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五、探索途径,勇于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真理只有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和洗礼才能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实践是最好的课堂,是提高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勇于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学会好的教学方法和经验。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不断地总结经验,探求教学规律,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
教师与时俱进,顺应课改的潮流,才能培养出开拓创新的人才。我认为“大量阅读、自我反思、合作交流、及时总结、勇于实践”,这是最行之有效的、也是最可行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我相信,只要我们有梦想,只要我们在行动,我们就会不断前行。只要我们不断前行,我们就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五篇: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探索实践
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探索实践
摘 要:在幼儿园教育体系当中,区域活动是其教育活动的核心部分,对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此,通过对区域活动这一部分不断地进行研究、反思和探索,总结出提高自身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能力,使该教育方式能够在幼儿园教育体系当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开展
在众多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当中,区域活动这一教学方式不仅最受儿童的欢迎,而且还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区域活动的具体内容为一游戏活动的形式,将相关的学习知识、生活常识等融会贯通在游戏过程中,让幼儿在宽松、活跃的气氛中学习到新的知识。教师在策划区域活动时,要将游戏的趣味性和需要学习的知识做到很好地结合,并且能够易被幼儿接受。当前现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给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当中带来了更多的新理念,教师更多地思考如何才能够在幼儿群体教育当中发挥出区域活动的最大效用。
一、区域活动应以幼儿为主,区域活动应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现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应该尊重幼儿个体的差异化发展,开展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方式也要易于被幼儿所接受。而区域活动这一教学方式恰好满足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来的要求,也是教师根据幼儿个体的不同发展需求,做到因材施教的有效措施。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应该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在教师建立的情景当中去观摩、探索。另外,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应该准备采取多样化活动材料,并且在每一区域游戏当中制定特定的学习主题,让幼儿在这一主题下,积极表现自我,以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能力。
二、合理设置投放材料的数量以及类型
1.主题区域材料的投放
区域活动是由不同主题的游戏区域开展的。因此,其投放材料也应该根据主题的不同来进行材料的科学投放,使区域活动更有目的性、指向性,进而促进幼儿在主题游戏当中得到更好的互动与增长知识。在语言区域,可以投放与语言有关的识字卡片、有声故事书、学习动画等材料,来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在美工区域,可以投放画画本、橡皮泥、色彩缤纷的糖纸等,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手工创造的活动中发现学习的乐趣。
2.公共区域材料的投放
在公共区域当中,更加要尊重幼儿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差异,通过结合班上幼儿的实际情况,匹配各层次的游戏材料,尽可能在公共区域活动当中顾及到每一个幼儿的感受。
生活区:可以投放豆子、碗、勺子以及瓶子等材料,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幼儿,可以难度系数,提供前三种材料给这类型幼儿,让其自主搬动豆子;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增加难度系统,提供所有材料,并且让其用不同的方式去搬动豆子。通过材料的不同组合、不同的游戏难度以及不同的选择,来让每一层次的幼儿都能够在“搬豆子”这类简单的活动中增强其动手和动脑能力。
数学区:可以投放不同数量的可爱的动物模型、数字模型等,让幼儿按照不同种类的动物进行分类和计数。另外,通过以幼儿最爱的糖果来作为奖励,让幼儿分辨数字模型。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数学能力,也为其以后的基础教育学习打下基础。最后,可以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幼儿,自主选择对数学区内的投放材料进行排序和分类,进而增强数学区域对幼儿的吸引力,从而调动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激情。
三、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任务
1.活动期间做好记录工作,及时地进行参与活动
当幼儿全身心参与到区域活动时,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且做好记录工作。重点观察幼儿对这个区域活动的关注度、游戏设置是否符合当前幼儿能力以及幼儿在参与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等方面。通过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差异性以及学习能力等来寻找其中的原因。教师应及时地进行参与活动,指的是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去引导学生解决困难,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做好这两点,才能够发挥出区域活动的效用。
2.区域活动结束后对幼儿的评价
当每一环节的区域活动宣告一段落实,教师应该要及时地对幼儿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这不仅能够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也能够调动幼儿参加区域活动的积极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幼儿的差异化特点来对幼儿做出合理的评价,切勿以偏概全,打击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通过积极与幼儿交流活动感想,不仅能够及时纠正教师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还能够促进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
在开展区域活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经过缜密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更好地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独立性、集体性的培养,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地提高自身区域活动策划能力,使该教育方式能够在幼儿园教育体系当中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