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气候与人类活动教案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上栗镇中学 梁松灵
【教学内容】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的《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的最后一个内容《气候与人类活动》。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第二章《世界气候》的最后一部分,是本章的知识、能力、情感的一个小结,是密切联系生活,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内容,是体现新课程标准重要理念的关键部分。
【设计思想】
根据《中图版地理新课程标准》,本课题的内容标准是:“举出日常生活中和实例,说出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所以在进行本节设计时,本节课力求以实例分析的方式,以学生活动的形式,全面地深化对“气候与人类活动”的认识,让学生对气候影响生产、生活的理解更深刻;认识协调人与气候关系的重要性,给合当地气候实例开展教学,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教学准备】
1.学生开展与气候有关的调查,收集素材和处理信息;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正确地理解人类与气候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预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表述自己的观点; 2.通过探究式学习,正确理解“气候与人类”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提高学习兴趣,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 2.正确理解气候与人类的相互关系,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全球变暖的原因、危害、措施。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导入:(引导探究)我们一起看看:历届冬奥会举办地的分布图,了解一下这些城市所在地区的特点。
思考:这些城市所在地的纬度有何特点?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地方?(从气候特征考虑)
学生活动:读图(历届冬奥会举办地的分布图),思考。师:(引导分析)中、高纬度地区冬季寒冷,常有降雪发生。
师:你认为这些城市除了纬度较高,还有其他适合举办冬奥会的因素吗?推测一下?
引导分析:海拔高的地形气温低;滑雪等冬奥会运动项目一般在山地进行。
师:通过刚才的探索活动告诉我们,冬奥会选址要考虑哪方面的因素?
生:气候影响;滑雪等运动项目还必须考虑地形因素。
师:(转入主题)是呀,刚才我们已经了解到,人们的活动注意到了当地的气侯特征,气候与人类的活动有哪些关系呢?可以利用吗?如果气候发生了异常,对人类的活动又会有什么影响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
二、讲授新课:
师:人类活动包括人类的生产活动和人们的生活活动两个方面。哪些活动属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呢?(有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不同的层面。)这些不同层面的生产活动有什么差别吗?(从它们的劳动对象看,工业、交通运输的劳动对象主要是机器,而农业生产的劳动对象却是有生命的动物或植物)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虽然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也会受到气候影响,但农业受气候的影响最为显著。
气候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学生活动:
分两人小组讨论农业生产的几个方面与气候的关系
问题设置:
1. 种什么(农作物的种类)?
温度、水分不一样,在有的地区生长良好;有些地区不能生长。
图片资料:苹果、火龙果、柑橘、葡萄等。
2. 收获次数(熟制的差别)?
教师巡视、小结:不同地域,由于气候条件不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也有差别。不同地区农业生产部门不一样,有些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如长江中下游平原;有些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如内蒙古地区;发展种植业的地区农作物种类不一样,如淮河-秦岭以南的地区是水稻的主要产区;此线以北的地区是小麦的主要产区;不同地区的作物收获次数不一样,低纬度地区一年收获3~4次,高纬度地区热量条件差,一般一年一次或二年三次。
师:从上述同学们丰富的阅历可见,气候对人们的生产活动特别是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影响,它对人们的生活有没有影响呢?
学生活动:(七嘴八舌话影响)„„
师:看来,不少的同学都有切身体会哟!请你选择一项进行介绍(衣、食、住、行任选其一)
学生:反映了不同地区„„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了不同地区受气候特点影响人们生活习俗的不同,随着各地文化经济的交流这些差别已经不太明显了,但我们通过各地有生活特色的几个镜头,还是能明显的感觉到差异。
图片资料:高架屋分布的热带地区高温潮湿,窑洞分布在冬冷夏热的黄土高原。师:这些都说明气候对一个地区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影响。气候影响着人类,反过来人类也影响着气候。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气侯,你能从平常所见所闻中举些例子吗?现在全球的气温是升高还是降低?有什么危害?原因是什么?应采取哪些措施?
生:„„
师:全球升温使海平面上升,生活在沿海低地的居民面临家园被毁的危险。人类应理性地控制对气候有负面影响的活动。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涉猎的知识面比较广,有兴趣的同学下课以后可以继续研究。让我们看看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在这节课上我们了解到气候对人类的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不同地区气候不一样所以人类活动也有差异。而人类活动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气候状况。身为地球家族一员的人类,只有保护好我们的赖以生存的环境,顺应大自然的发展,不做有悖于自然规律的事,才能更好地生活!
第二篇:《气候与人类》教学设计
《气候与人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佛山市汾江中学
洪梅
资源提供:丘飞喻
一、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本节课实际上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气候与人类》的第一阶段活动内容。
研究性学习活动《气候与人类》是根据初中地理八年级(上)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一课的活动内容进行设计、延伸并扩展。本活动内容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开题。通过演示生活中与气候有关视频,让学生明确气候和人类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并就生活生产中与气候有关的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索热情。然后布置本次研究性学习的计划和任务。教师再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将本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计划和任务明确地告诉学生,并将自己制作的演示文稿范例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对本次活动的形式有大致的了解。
第二阶段:明确分工。指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选取有关《气候与人类》某一方面的专题作为研究内容。各小组制订好计划。老师向同学介绍有关研究性学习的有关方法。
第三阶段:搜集资料。可以通过查阅文献、上网查找信息等方式搜集有关研究课题的文字信息和图片资料,加以汇总、整理。小组协作,制定设计演示文稿计划,在老师的帮助下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
第四阶段:全班交流、共享研究成果,并根据“演示文稿评价量规”、“学生网页评价量规”、“学习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表”对学生进行评价、奖励。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气候对人民生活生产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用气候原理分析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2)能举例说明我国的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3)掌握阅读和分析各类气候图的技能。
(4)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小组协作精神。
(5)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通过前面两节课和初一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气候基础知识(特别是我国的气温与降水情况),已能初步运用气候的原理去解释生活和生产的一些现象。
2、学生的求知欲比较强,学习风气好,表现欲强,上课气氛活跃。
3、学生都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能熟练在校际通的讨论组上发表意见。
4、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教师要注意做好调控。
四、教学策略
抛锚式教学策略、自主探究策略(学生可选择资源自主浏览阅读)、协作策略(小组成员之间是竞争、协同、伙伴关系)
五、教学资源的运用
1、人教社出版的初中地理八年级(上)教材
2、多媒体网络室、多媒体教学平台及校际通网络(作用:有利于师生的交互、学生的协作学习和自主探究)
3、专门为这节课设计的演示课件及网上下载的网页资源《气候与人类》(作用:利于创设问题情景,利用网络资源扩展阅读,深化对所学知识的使用和理解。)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导入学习内容 播放视频:气候和健康
2、探究学习过程
(1)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承转:通过视频,我们可以了解到气候对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除了影响人们的健康以外,同学们再想一想,气候还与我们生活和生产中的哪些方面密切相关?(学生讨论)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归纳)
如:气候与饮食、气候与建筑、与城市规划、与旅游、与农业、与工业、与交通、与文学、与军事、与植物、与动物、与民俗、与商业、与体育、与环境。。。
(2)用气候的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承转:由此可见,气候与我们人类的生活与生产的方方面面都有密切的联系,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的现象都可以从气候的角度来进行解释。下列现象,同学们可以用气候的原理来解释吗?
1、有们南方有个风俗习惯,大暑喝冬瓜薏米水,大寒吃糯米饭。
2、人们是这样形容新疆地区的:“早穿寒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
3、为什么历史上有“南船北马”的说法。
4、为什么有“南甜北咸”之说?
5、四川等地爱好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航空机场的选址,对气候有什么要求?
。。。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同学们还可以提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与气候有关的现象或问题吗?
(3)如何利用气候规律,合理办事?
承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与气候有关,了解气候的有关规律,在生活和生产中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可以更大地生活质量和经济效益,否则,就会大大地降低生活质量和经济效益。下面老师在讨论组的这几个专题内都提出了一些相关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在这些问题里面,有些知识同学们是已经学过的,还有一些知识是同学们没有学过的,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选定两个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去讨论去研究,老师这里提供了一些网络资源给同学们参考。A、学生分组选定研究专题。(老师简单了解各小组选定的专题。)
B、学生自主浏览网页、组内、组间讨论 C、教师引导下,各小组代表交流研究成果
4、小结并布置下一阶段任务:通过这节课的交流、学习,同学们用气候的原理解释了很多现象,也对如何合理按气候规律办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这节课探索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很不够的,还有很多方面期待着同学们进一步去探究,课后请同学们继续以小组为单位,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去研究,一个月以后,我们一起再来交流展示同学们的研究成果。
第三篇:天气与气候教案
第三章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
环节
一、歌曲引入新课(幻灯片1~2)。
幻灯片1:观察屏幕上的图片,哪些和今天的课堂内容有关?
幻灯片2:欣赏海尔兄弟动画片主题曲。引入本节课堂的话题——天气与气候。
环节
二、天气的概念及与人类的关系(幻灯片3~8)。
幻灯片3~4:天气的概念以及表现形式。
幻灯片5:思考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幻灯片6~8:天气与气候概念的区别,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描述天气与气候的术语。
环节
三、天气预报(幻灯片9~23)。
幻灯片9:过渡与转折引入天气预报的概念。
幻灯片10~11:知识拓展——过去民间了解未来天气的主要依靠天气谚语,了解常见的天气谚语。并在11片转折提问,这样能正确预知未来的天气吗?引入天气预报的概念。
幻灯片12~15:获得天气预报信息的几种主要的形式:电视、广播、电话、报纸、网络。在15片引导学生阅读报纸上的天气预报内容。
幻灯片16~17:掌握几种主要的天气预报符号。
幻灯片18:学生活动,模拟电视城市天气预报过程。
幻灯片19~22:电视天气预报中卫星云图的识别。
幻灯片23:了解天气预报是如何制作的。
环节
四、我国的气候特点(幻灯片24~34)。
幻灯片24~25:为26片中国的气候类型多样提供知识铺垫。
幻灯片26:我国气候特点之一——气候类型多样。
幻灯片27:通过做练习、复习旧知识(气温与降水)来总结我国气候特点之二——季风气候显著。(问题答案:1.广州、2.北京、3.海口、4.武汉、5.哈尔滨。共同之处是气温高时降水多,季风气候显著)
幻灯片28~33:季风气候的成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其特点——高温期与多雨期同期,季风气候对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也有影响。
幻灯片34:我国气候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节
五、知识小结(幻灯片35)。
环节
六、课堂练习(幻灯片36~37)。
第四篇:天气与气候教案
气候与天气
二、说教学重难点
1.1.重点: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学会阅读简单的天气预报图。1.2.难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2.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天气预报图。
3.2、能力目标:通过区别“天气”和“气候”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通过双边活动,学会看天气预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4.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5.说教法、学法 6.7.说教材:
8.本节教材把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关心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接着介绍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别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达、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基础。本节教材特色之一就是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8.1.教法指导 8.2.以教无定法,以学定法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8.2.1.联想法: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把些理性的知识化为感性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形象生动的印象,深化理解。
8.2.2.多媒体图像比较法:利用图像比较法来阅读不同地理景观图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化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8.2.3.问题解决法: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问题解决法,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此法能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8.3.学法指导:
从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这些特点,主要采用以下的学习方法。
8.3.1.比较法:利用比较法来阅读不同地理景观图片,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分析的能力。
8.3.2.快速记忆法:带着一定的目标在有限的时间里,紧紧抓住教学时机,集中了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保持很好的课堂节奏。
8.3.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五、说教学程序:
8.4.基于以上的思路,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一)由课题疑问法导入新课:(5分钟)
9.教师首先由课题导入疑问,展示一些描述天气与气候的成语或诗句。如风和日丽、终年炎热、长夏无冬、暴风骤雨、四季如春、阴转多云、雨过天晴、雷电交加、清明时节雨纷纷、东边日出西边雨。提问“哪些是天气,哪些是气候?”由学生以小组讨论之后,请代表来回答。得出不同的答案,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带着这些疑问来学习今天的天气与气候。
9.1.理由: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的,但如果能采取利用课题线索来提出疑问导入,往往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教学时会更具有针对性,教学实效性将得到增强。同时激发初中的兴趣与求知欲。带这明确的目标来学习更有效。9.2.(二)、讲授新课
10.由天气预报活动导出“什么是天气?”(8分钟)
10.1.请两位同学给大家预报今天的天气。(可以请班里声音比较洪亮的同学)。教师抛出“预报天气主要预报什么?的问题。得出“阴晴风雨”答案。接着设计“天气预报是预报几天的短时间还是几的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得出短时间的答案)通过这些循序渐进且简单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导出“天气的概念?”
10.2.(板书天气概念:天气是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11.理由:
12.活动可以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供了条件。接着根据循序渐进和直观性的原则,引导学生自己得出“什么是天气?”印象深刻且深化理解。
13.用图片比较法理解天气的特点(4分钟)
14.展示不同天气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同一地点,不同时刻的天气和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天气一样吗? 15.由学生得出天气特点:(短期)(多变)
16.理由: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层次较低,智力发展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利用图片比较联系法,变接受学习为发现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发现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图片中学习,在学习中掌握,在掌握中提高。17.用快速记忆法与联想法来认识天气符号(8分钟)
17.1.联想法:为加深对天气概念的理解,接着介绍体现天气的符号。比如说风向符号时教师引导学生联想 “为什么用F来表示风向?”引导学生思考得出风跟F相通。形象生动的记住。17.2.快速记忆法:由于天气符号比较简单。在这里采用快速记忆法。放映:风向标的识别,并作简单说明:第一,什么是风杆、风尾、风旗;第二,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即在风杆上标有风尾、风旗的一端;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即每一道风尾表示风力为2级,简单介绍之后。通过1分钟分快速记住课本上的 “主要的天气符号”1分钟后,教师放映不同风向标、天气符号让学生自己辨别,由同学抢答。得出最佳记忆队。给出适当的奖励。
18.理由:教育心理学指出,由于中学生注意力的稳定并不很长,一般在20分钟左右。我注意到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抓住教学时机,由于时间有限,又有了确定的目标。每位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再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好地控制课堂的节奏。
19.解决问题法引出气候(9分钟)
20.引导学生回到课前的问题,让学生找好描写天气的词语,老师提问“剩下的就都是描写气候的词语吗?”有助于发现学生是否对天气的理解透彻。便于查漏补缺。再提出如“长夏无冬”和“四季如春”这些词语是否也有天气多变特点?”从而引出“气候相对稳定的特点?”(板书气候特点:相对稳定)由于之前已经详细地讲了天气的概念,引导学生对照天气来认识气候。最后再由教师总结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然后由学生对照天气与气候的特点来区分两者的差别。再由教师总结天气与气候的差异。这时再来验证之前关于描述天气与气候的词语是否正确。这时课前的疑问就得到了圆满的答案。
21.理由:这部分是本课的重难点,所以回归问题法与比较法结合来讲解会更具体、透彻。便于学生掌握,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该课的重点。21.1.归纳总结:(5分钟)
21.2.让学生合上课本或者教师适当的遮挡板书来展示出多名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基础的学生知识结构图也有多样。让学生自己叙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与内容,再让其他学生加以补充、评议。有利于学生自己查漏补缺,强化知识框架,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最后教师在小结。21.3.布置作业:(1分钟)21.3.1.21.3.2.让学生利用天气符号、风向符号自制天气预报图。
收集描述天气、气候的四字成语或诗句,俗语等。再次巩固学习重难点
六、板书设计
21.4.利用纲目式的板书方式,使整节课的知识框架简单明了,清晰,便于学生掌握与整理。21.4.1.1.天气与气候 21.5.天气 21.5.1.21.5.2.概念 特点
21.6.(二)天气预报 22.天气符号 22.1.(三)、气候 23.概念 24.特点
24.1.(四)、天气与气候的异同
课堂师生活动过程流程表:
25.教师由课题疑问法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区分天气与气候的问题来学习,接着由天气预报活动导出“什么是天气?”再用图片比较法来理解天气的特点用快速记忆法来认识天气符号,再回到课前问题来认识气候,以及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这个问题解决,这节课就基本圆满了。再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查漏补缺,以强化理解,最后再由教师课堂小结,布置作业。25.1.七、教学反思
26.本堂课的教学有三大特点:
1、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载体,以学生主体活动为突破口,逐步引导多渠道学习,采用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变传统的接受学习为发现学习。形成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2、体现激励教育的原则。如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在教学中不断肯定、鼓励学生,让学生在激励中不断进步。27.把学法与教法、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在课件中,把各种有代表性的图片引入教学中,提出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同时教师在当中担任引导作用。由于自身的不足,造成种种缺陷,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教。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五篇:天气与气候教案
2014—2015学第二学期公开课《天气与气候》复习课第2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15-5-15
地点:八年级4班课室
科组:地理
授课者:陈南雁
备考目标
1、考点一: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2、考点二:能阅读和处理气温、降水资料,分析气候特点,判断其气候类型
3、考点三: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备考重点
考点二:能阅读和处理气温、降水资料,分析气候特点,判断其气候类型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 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
引入:带着问题看视频,了解雾霾
考点1:复习天气符号,重点识记特殊天气符号,通过图片对比分析雾与霾的区别。直击中考:课堂练习
过渡:当霾发生的时候,人们最关心它什么时候能消散,在什么情况下雾霾能消散?以鹤山为例。冷空气(西北风)把它吹散,降水(东南风)把它降落下来。我们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如何判断气候类型?
考点2:气候类型判断三部曲:看图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规律
1、以温定球
2、以温定带
①最冷月>15℃,则为热带气候
②最冷月0~15 ℃,则为亚热带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③最冷月<0℃,则为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④最冷月<-10 ℃,则为寒带气候
3、以水定型
过渡:我们发现热带草原气候及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及温带季风气候等很相似,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学生活动:
看气温曲线及降水量柱状图,分组讨论:先判断其气候类型,再分析它们的异同点。直击中考:课堂练习
过渡:第6小题内容体现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除此以外,气候对我们人类的生活生产还有哪些影响呢?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活(提示:衣食住行等方面)及生产活动的影响。图片展示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渡:人类活动对气候有没有影响呢? 直击中考:课堂练习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天气与气候
1、天气符号
2、气候类型的判断(1)以温定球
(2)以温定带
(3)以水定型
3、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人类活动其气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