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会等待__享受美丽_____教案
钟祥四中
周芙蓉 学会等待
享受美丽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早恋对个体发展的不利影响,学会处理青春期对异性的美好感情,使男女学生交往朝着健康、友好、互助共进的方向发展。
2、让学生学会以人为镜,欣赏他人,审视自己,完善自我。活动准备
1、进行“中学生恋爱的利与弊”的调查。
2、下载任贤齐的《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动画歌曲。
3、制作三个动画小故事。
4、制作多媒体课件 活动形式
欣赏情景动画、学生分组讨论 活动过程
一、借助歌曲,活跃气氛,引出问题
播放任贤齐的《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动画歌曲,师生同唱。教师提问:任贤齐这首《对面的女孩看过来》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呢?
学生回答,教师巧妙过渡到案例讨论环节。
二、你说我说——案例大讨论
(多媒体播放有关中学生异性交往的一个故事。将这个连贯的故事分成三个小故事,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确青春期异性交往的方法。)
(一)、讨论故事一《小军的烦恼》
1、多媒体播放《小军的烦恼》
2、教师抛出问题
你觉得小军同学该不该向小萍表白?说说你的看法。
3、学生讨论和发言。
4、教师小结并引出下一个故事。
(二)、讨论故事二《小萍的烦恼》
1、多媒体播放《小萍的烦恼》
2、教师抛出问题
你觉得小萍同学该不该接受小军的表白,该不该把这件事告
诉小梅呢?说说你的看法。
3、学生讨论和发言。
4、教师小结并引出下一个故事。
(三)、讨论故事三《三个人的烦恼》
1、多媒体播放《三个人的烦恼》
2、教师抛出问题
你觉得他们还能挽回这段友谊吗怎样才能挽回?说说你的看法。
3、学生讨论和发言。
4、教师小结。
三、各抒己见话恋爱——中学生恋爱的利与弊
1、教师:学生根据平时的见闻感受,结合所给案例,谈谈早恋对我们的影响。
2、学生讨论后发言。
3、教师补充一些中学生早恋的调查数据及实例,强化中学生早恋的危害。
四、自我探索——个人异性交往问卷调查
1、教师设计了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请学生对照自身实际,在纸上写下认同项。
2、多媒体显示调查问卷,学生自主选择。
3、教师说明所选结果代表的意义。
五、成功教练——怎样走出“懵懂的恋爱”
1、教师请同学们为陷入情感困惑的同龄人献计献策。
2、学生分小组讨论,推举一个首席发言人发言。
3、教师小结。
六、结束语——送给学生一首诗
不要过早地采摘
当我还是一枚青果悬于枝头 若真欣赏
就耐心等待我熟透吧 那时
青色舞成晕红 果肉浓于酒 品一口 会醉了一生
第二篇:学会享受
学会享受——读崔艳伏《享受教育》有感
丰满区实验中学
王兴华
学会享受——读崔艳伏《享受教育》有感
王兴华
“有一种态度叫享受,有一种感觉叫幸福,学会面带微笑才能享受生活,懂得播种快乐才能收获幸福。而享受教育,收获的不仅仅是幸福和快乐。这是《享受教育》一书开篇的一句话。我读这本书就是从品读这句话开始的。
读这本书,犹如和一位平易的的长者交谈,听她一边讲故事,一边抒发感情,一边阐述道理,真是一种享受,享受到的是教育的缕缕馨香。她就像一位邻家的姐姐,讲述着从童年至今的教育成长历程,对教育道理的剖析敏锐而深刻,对教育现象的评说平实而亲切,她的教育情感的留露从容不迫而又掷地有声。《从教不息,奉献不止》《润物无声、风景独好》„„回味这一篇篇质朴的教育散记,如同在幽静的林间漫步,一种温情包裹着躯体。《与心灵媲美》《用心对待就能成功》《生日的给予》„„品析这一条条精邃的人生哲理,如同在高山之巅振臂呐喊,一种力量撞击着心灵。
读书闲适时也会不自主地想到自己,想到和我一样在作业山、教案海中疲于奔波的同事们。作为教师,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在与日俱增的社会期待中渐渐失去了自我。在教师就是蜡烛,就该甘为人梯的豪言背后,我们给自己带上了太多的紧箍咒,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
其实什么也不用怀疑,一切都安好如初。我们依旧满怀激情,一样的热血奔涌。只不过我们在学会了奉献之后,在学会了抱怨之前忘记了我们还应该学会享受。
享受付出
艺术家最大的快感莫过于欣赏自己刚完成的艺术品,作为教师,我们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观察到孩子的成长。要享受付出,就要不断地让自己去发现、回味、感觉到孩子的变化。教育是教师的主动性行为,其主动性表现为教师的劳动和奉献的自由。我们常常会乐此不疲地去找寻、赞扬孩子一个又一个的闪光点,花上半天的功夫去认真批改一本又一本的作业,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去排练一个又一个的节目,我们从没问过为什么,更不考虑结果怎么样,在这些细小的工作中,我们的心灵被滋养,成就被赞赏,奉献被认可。当听到偶尔的一句“小学教师真不容易”时,我们欣慰——辛苦,值得,我们幸福——做老师,真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正因为渗透了我们的心血,体现了我们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蕴藏了无穷的乐趣,让我们从中享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正如朱老师所言:因为享受教育,我们就多了一份快乐的心情,我们把每一个挫折看成是考验,把每一种困难看成是磨练,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听花开的声音。
享受创造
教师的劳动是一项不同于一般劳动性质的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可供选择,需要的是教师本人忘我的奉献、崇高的思想、高度的智慧和非凡的才能。我们精心布置的教室给学生带来审美愉悦和享受,我们潜心研究的教学,激起了学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我们真心流露的关爱,换来了学生自我发现、欣赏及生命得以生长的欢欣。当我们看到学生突然明白了生命的价值,为自己的过失羞愧满面,潸然泪下时,当我们听到学生满怀豪情地歌颂生命,踌躇满志地憧憬未来时,那种属于精神上的享受便出现了。正是因为我们能享受教育,才多了一股创造的激情。“我们把每一堂课精彩地演绎,把每一句话精心地锻造,把校园变成了追求卓越的梦工厂。”享受成功
“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胜利者”。无论多苦多累,压力多大,只有能不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人格上的快乐,那么这种工作就不会心情焦躁或精疲力竭。要知道成功这个概念本身就是相对的,教育的成就更是如此。比如:对一个能力强的人来说,“拿第一”是成功的标志,而另一位“能参加”就是了不起的成功。“成功之路就在你的脚下延伸,就在你的坚持下铺展,只要你不断地坚持、坚持、坚持到最后,胜利就是你的。”这时我们得到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和进步的快乐,我们的劳动变成了智慧的耕耘,工作自然成了一种享受。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把自然人、感性人变成社会人、理性人,是为了提升人性,使之尽快走向崇高和完美。而这,绝不能通过强制、灌输来实现。精神的高扬、心灵的净化、灵魂的塑造都需要教育者的奉
献和创造。所以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乐观豁达,更应该激情满怀。学会享受,在教育中享受,在享受中教育,我们就多了一双发现的眼睛,多了一份快乐的心情,多了一股创造的激情,多了一种生活的诗意。
第三篇:学会等待
学会等待
世界上,有你在等待别人,也有别人为你而默默等待。学会等待,学会做人的原则。等待如箭,穿越时光的缝隙,串起了我们平常的故事。闲时的夜晚,我无数次想起父亲等待的背影,那月光下微微驼了背的身影,是等待归家的孩子,又是等待孩子的归家。犹记得小时侯,父亲在校门口等待的情景。他的目光不断地向嘈嘈杂杂的人群里观望,焦急却又耐心,当我终于与其目光对视时,他脸上便浮现出舒心的微笑,仿佛等待是一种幸福,等待是一种满足。然后我便跑上前去抓住他的手,将书包恶狠狠的摔进他怀里,蹦蹦跳跳地走在他前头,也不时地注意他匆匆的脚步。童年,我是一个要归家的孩子总要父亲的等待,父亲的等待也在我心里越积越厚重。而后,我才知道,这是一种爱,叫父爱。
渐渐地我长大了,我渐渐明白,父亲还有一个漫长的等待,是等待我“归家”。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我的学习顺理成章谈不上,但也没有经历太大的风风雨雨。父亲在此期间也一直在等待,他看着我一天天比他高比他壮,看着我捧着奖状回家,看着我逐渐独立,看着我一丝不苟的学习生活......这些并不是他等待的结果,而这些小小的变化让他更坚定而幸福的等下去,等待我拥有自己的前途、家庭、事业......这种等待复杂得在我脑海里已不能形成某种形象的事物或是情景。总之,他满足我一切物质上的需求,只要是我想要的,他绝对是不打折扣。脑海中,我总记得每次打电话回家,他都让我要吃好,要注意身体;我总记得每次告诉他我被表扬了,他就“嘿嘿”地笑,还不忘告诉我加油;我总记得每次我考试考得很糟时,他会告诉我要冷静下来分析原因,并对我信心十足......啊,这记忆的碎片连成了漫长的画卷,而这幅画的主题叫等待,这幅画的灵魂是厚重的父爱。
等待也许是一种焦虑,等待也许是一种无奈,等待也许是一缕情思,等待也许是一种幸福......世界上,有你在等待别人,也有别人为你而默默等待
第四篇:学会等待!
教学感悟: 学会等待
杨文英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句话当时在我的脑海里不知萦绕了多少遍。它让我想起了一个孩子的请求:“妈妈,我的手还小,请别要求我在整理床铺、画画和打球时做得很完美。我的腿还短,请你走慢些,好让我能跟上你的步伐。我的眼睛还没有看到你所看到的世界,请让我自己观察。我的年纪还小,请拿出时间和耐心向我解释世界上的精彩事情。我的感情还很脆弱,请照顾我的需要,不要一天到晚指责我。”
仔细想想,作为教师的我们,面对学生时,不是更需要这种耐心和等待吗?去年九年级五班的焦淑伟,现在引以为荣为傲的一名男生,八年级我刚接班时,课堂上他很少举手,即使我叫道他,他总是结结巴巴,一个一个单词很困难的往外挤,我好着急,毕竟每堂课上只有有限的45钟,每次他发言卡住时,同学们都窃窃私语,有鼓励的声音,但更多的是嘲笑声,我总感觉着急上火,可作为教师的我从不曾否定过他,而是耐着性子用鼓励的目光与他交流,“Please try!Try again!”等待„„一分、两分钟、三分钟„„感觉好长,时间像凝滞了一样,这样的情况到底持续了多少次,我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好像是半年之后,他终于背诵出了一段完整的小文章,片刻的沉默,雷鸣般的掌声,自发的、不约而同的掌声,为他的执着和坚持,我好感动!想想,如果我们不能给到孩子这点等待的时间,那或许„„不,是一定不会有孩子现在的自信,我们毁掉的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未来,而是一代孩子和许多家庭的未来。
反思我们的学校和家庭教育,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有时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孩子反应总是慢。其实,有快才有慢,凡事都是相对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脾气性格其实是在娘胎里就已经形成,有些东西并不是孩子选择这样的,如果知道这些,我们是不是该静下心来思考和解决孩子的问题,我们是不是该多点对于孩子的理解和包容,而不是一味抱怨呢?作为双重身份的我,有时也会去想,为什么同在一个教室,孩子的成绩反差会如此之大呢?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智商确实存在差异,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快慢,如果我们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能充分认识到这点,当孩子不明白的时候,就不是一味的指责、唠叨,而是应给孩子更多理解和消化的时间,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仔细想想,作为老师,我很明白这些道理,我很有耐心;可是,作为妈妈,我却做不到,做不到冷静思考、做不到耐心等待!
现在终于明白了:理解孩子,不光是用和蔼的语气,蹲下来和孩子交谈,更重要的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做老师是如此,做父母亦该如此!
2014央视关爱听障儿童公益广告---“无声的世界”这个广告我看了无数次,片中孩子的父亲当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先天性重症听力障碍后,不是等待,不是抱怨,而是积极投入对儿子的听说的训练,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才听到孩子为阻止爸爸惩罚欺负他的孩子时发出的“爸爸乖”,那一刻,我好想向这位父亲敬礼,好想为孩子竖起大拇指,告诉孩子“ 孩子,你真了不起,加油!”是呀!残障儿童的父母都不想放弃,我们为什么忍心去随意放弃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呢!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都是世界的唯一,不可一概而论,作为教师和父母要学会及时了解孩子心理。作为教师,让我们试着放慢教育的步伐,等等孩子,给他们更多成长的时间,他们才能走得更扎实,走得更远;作为父母,我们要及时和孩子沟通交流,最大限度的理解孩子,鼓励孩子。
等待是一个过程,需要我们的耐心;等待更是一种智慧,需要我们的技巧,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等待!
第五篇:学会感恩 享受感恩
国旗下讲话
中国有许多节日,这些年从国外也舶来了些节日,但没有感恩节.在美国,每年的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节,那一天,无论天南地北的孩子都要赶回家;那一天,人们要感谢父母,师长,感谢社会,感谢生活;那一天,美国家庭要举行丰盛的感恩宴,不仅为自己,也为穷人,孤儿,流浪者们,让这些不幸的人们在感恩节里也得到一份人间的温暖.其实对我们来说有没有感恩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是否有一颗感恩之心.有恩有爱,是人类生活中最灿烂,最绚丽的文明之花.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人类广为传诵的美德.感恩是人之常情,事之长理,懂得感恩也是做人的基本条件之一.不会感恩,从某种角度讲,就是对人类神圣感情的亵渎.领舞《千手观音》的聋人舞蹈家邰丽平,经常用手语说的一句话是:“我会带着一颗快乐感恩的心去面对我的人生.”
“2004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这样说:“虽然我的行动过程非常苦,非常累,但我会用我的努力,让我的学生知道,他们不比别人差.所以,我感觉我是一个快乐的人,是一个幸福的人.我也希望每一个朋友能够做一个知道感恩的人,尽自己的努力,去帮一帮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
台湾评选的第37届十大杰出青年赖东进先生从小就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他的父母都是残疾人,只能靠乞讨来养活他.他9岁的时候,才走进了学校,他一边读书,一边讨饭,一边照顾残疾的父母和弟妹.每次讨饭回来,他都要跪着喂他的爸爸妈妈.当他成名以后,在一次座谈会上,他这样说:“我对生活充满了感恩的心情.我感谢我的父母,他们虽然眼睛瞎了,但他们给了我生命;我还感谢苦难的命运,是苦难给了我磨练.”艰难和困苦,让赖东进学会了坚强地面对生活,掌握了顽强的生存本领,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因父母的残疾而抱怨,而是以一颗感恩的心来感谢父母.最近,上海市在第三版的《中学生守则》中增加了“学会感恩”的条款,这意味着现在社会上包括我们的同学当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感恩缺失现象.的确,有些学生老觉得生活没意义,没意思,似乎找不到任何的学习的动力.但我们发现他们其中有很多人享受着无微不至的照顾,沐浴着问寒问暖的关怀,拥有如蚌含珠似的呵护,他们就在这样的幸福中生活和长大.然而对这种关心,帮助,照顾,他们似乎不知感动,不知报恩,如此心枯如井,对得到的一切觉得理所当然,激不起感激和爱的情感,生活自然不会有什么意义,人生也就没有什么动力.有这样一则传说,一个村子里,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吃饭,母亲端上来的却是一盆稻草.全家都很惊讶,母亲说:“我给你们做了一辈子的饭,你们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感谢的话,称赞一下饭菜好吃,这和吃稻草有什么区别!”连世上最不求回报的母亲都渴望听到哪怕一点感谢的回声,那么我们对待别人给予的帮助和恩情,就更需要有感激的语言和行动.那不仅是为了表示感谢,更是一种内心的交流,在这样的交流中,我们会感到世界因这样的息息相通而变得格外美好.对于“幸福是什么”的命题,一千个人也许有一千种回答.有位哲人说过:幸福就是感恩.是的,一个人不管他有什么样的不足,但只要他能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就一定是一个不断进步的人,一个不断成功的人,一个拥有亲情友情的人,一个生活幸福快乐的人.同学们,“感恩”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平实的话语和实际行动表达发自内心的谢意:感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享受到了人世间的亲情和幸福;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让我们尝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感谢同学们真诚的关心和帮助;感谢社会上所有关心,爱护我们的人.生活中,感恩无边,一句话语,一个行动,一点情怀,都能表达和解释感谢的真谛;感恩无痕,一份努力,一点进步都能传达一份真情与心愿.学会感恩,享受感恩,让我们的生活永远充满关怀,充满真情,充满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