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语文林海1(共)
林海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广厦、伐木、综合、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建设中的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
板书:林海
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海”又是什么意思?
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悦耳:好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2)岭的样子。
(3)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4)林就像大海一样。
(5)花多而美。
(6)木材用途广泛。
(7)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1)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
(2)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作者刚进入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二段:(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介绍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第三段:(第七自然段)参观林场时的见闻和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叶松”,“白桦”。但从“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
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①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②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①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②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文章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3)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第二篇:小学语文六年级《林海》教学设计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结合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教具准备: 投影、录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随着老舍爷爷一起初步了解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知道作者在进入大兴安岭前总以为-()。当走进大兴安岭后,作者的感受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汇报。
学生板书:亲切舒服
2、请你告诉大家,作者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岭林花
二、学习课文,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一)自由朗读课文中描写“岭、林、花”三方面的内容,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做上记号,并美美地读一读,发现不明白的地方打“?”
(学生自主读书,教师巡视)
(二)合作学习:
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处地方美美地读给学习小组内的同学听,也可以读给你的好朋友听,读完后还要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听的同学可以补充意见或评价,有问题也可以请教同学帮助解决。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了解学情,适当点拨)
(三)大组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生生互助,品读赏析,体会感情。
1、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相机板书: 岭:多温柔 林:绿如海 花:多美丽
2、品味词句,体会感情:
学生汇报过程中,抓主描写景物特点的句子,引导学生美美朗读,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方式:自由读,指名读,评议读,赛读。适时背诵有关语句。
3、播放录像,欣赏美景。(边欣赏边请同学上台解说)
以上三步交替进行。
(四)默读6、7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同时给自己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汇报:
学生自己质疑,生生解疑。重点体会:(1)美丽与建设的关系。(2)美丽与兴国安邦的关系。
三、总结。
请你用
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给美丽的大兴安岭写解说词。
第三篇:小学语文六年级《林海》说课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林海就是指美丽的大兴安岭。那么,大兴安岭为什么被称为林海呢?谁来根据板书说说看:
板书:
岭多
13、林海 林多 花多
2、这节课,继续学习这三个部分!
二、学习“岭”
1、先请听老师读课文,同学们细细体会:岭是怎样的?
2、岭的哪一个特点你印象最深?再读课文,感受一下!
3、那么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岭的温柔,划出有关的句子。
4、一位置讨论:从这些句子中,你是怎么体会到岭的温柔这个特点的? 讨论——读句——谈感受——再读——欣赏美
5、小结:从同学们的体会,我们体会到了岭的温柔。在句式上,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岭的温柔。板:句子表达方式
6、幻灯出示:
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也看不完看不厌那么多条岭。(1)自由读,比较不同。
(2)读读,感受语气有什么不同!(3)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什么?(4)再次读读,体会美。
7、找找作者在表达上,还有哪些地方突出了岭美?
8、自然段朗读指导!
三、学习“林”部分
1、读读这个部分。
2、用同样的方法尝试学习这个部分:
划句子——读句子——谈感受——朗读——欣赏美
3、句式体会: 幻灯出示: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就像海边上的浪花。(1)自由读,比较不同。
(2)读读,感受语气有什么不同!(3)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什么?
(4)再次读读,体会美。
4、小结:大兴安岭绿树万顷,犹如碧波滚滚,的确是林海,真美啊!下面让我们用朗读再来领略一番。
四、学习“花”的部分
1、学生自学
2、交流。引导点拨: 幻灯出示:
花丛里还隐藏着像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花丛里还隐藏着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3、从这两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4、从其他的句子能体会到作者对兴安岭的赞美吗?
5、以读加深感悟。
五、学习总印象
1、从刚才的学习,你体会到大兴安岭给人的印象是怎样的?
2、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印象是怎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是怎样体会的?
3、配乐读1-5自然段!
六、全文小结
附板书:
岭多而温柔
13、林海 林多而绿(亲切、舒服)花多而美 句子表达方式
第四篇:小学语文六年级《林海》教学设计
《林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一、课前谈话。
1、同学们你们一定看见过大海。大海是什么样?给你怎样的感觉?(从海的色彩,海的广阔,海的姿态,海的物产等几方面来谈。)
2、过渡:大海给我们感觉很美,课文林海也给我们带来了非常优美的景色。
二、引入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1、提出问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林海。上节课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能说说课文是从哪三方面写出了林海的美丽景色?——(板书:岭林花)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有好几个同学都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那就是“题目是林海,为什么还要写岭?写花呢?同学们仔细读读这三个部分,也许问题就解决了。
2、学生定向。
哪些同学们想研究岭的?哪些同学想研究林的?剩下的同学就是研究花了。
3、明确研究目标。
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自己要研究的部分。把你认为美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他跟课题有什么关系?
三、学习岭。
1、请研究岭的同学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结果。岭美在哪里?
2、交流——出示第二自然段
生:我从“岭的确很多„„”这个句子中感觉到岭很多很美,就像海的波浪一样。——能说说为什么吗?——随机板书:连绵不断、姿态多样
师:你能读出波浪的感觉吗?要读得高低起伏。(1)读出波浪起伏的感觉。
点评:① 读得好的:你读得真好,声音有高有低,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评价:你是用声音的轻重读出波浪的感觉的,看来这也是办法。或是用速度的变化读出了波浪的感觉。
② 部分地方读得好:这个部分读得很好,你是怎么读的? ③ 都没读好的:我觉得高低起伏变化不大,谁再来试试看。
形式:老师一边听学生读一边划手势,并调动大家一起来划出学生读出的不同的波浪。从肢体的动作来提高学生对波浪的感觉以此助读。
(指名读——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2)读出岭的温柔。
同学们读出了波浪起伏的感觉。老师如果把这个句子中的“点”字去掉,你读读看,感觉上有什么不一样?——去掉“点”字我感觉岭就不温柔了——(指名读——自由读)
(3)你还从哪里感觉到岭的温柔——云横秦岭——(出示图片)而大兴安岭是——温柔的。
(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兴安岭那像波浪一样起伏变化,温柔的岭——齐读第二自由段
(5)小结过渡:大兴安岭的岭像大海的波浪。那么,这岭跟林海有什么关系呢?
评价:你真能干,你会联系上下文读课文。是啊,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没有岭的线条哪有林海的波浪呢?难怪老舍先生要写岭呢?
四、学习林。
林跟海有什么关系呢?学习林的同学你们读懂了什么?——出示第三自然段
1、读出林大、辽阔无边的感觉。句子:“目之所及„„的确是林海。”——(指名读)
2、读出海边上浪花的美感来。——看课件——(自由读)句子:看,“海”边上不是„„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3、学生说出林的绿颜色变化多端。出示句子:多少种绿颜色呀„„
(1)刚才读岭的多,同学读得很好,那绿颜色的千变万化也一定能读好,试试看——自由读——指名读——是啊,绿颜色多得都看不过来了。板书:目不暇接
(2)老师觉得,刚才一句中的“点”字用得很妙,如果老师给这句加上“点”字,你看可以吗?——自由读,小组讨论。——不加“点”更能写出绿色的多,变化的丰富。
小结:是啊,老舍先生有时语言简洁,有时语言丰富,但是都写出了大兴安岭的特点。
五、学习花
1、研究花的同学,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花多,花美,出示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看画面——让我一起高声赞美可爱又美丽的兴安岭——齐读句子
2、同学们看,这花像海边上的什么?花又像海里的什么?
3、过渡延伸:
如果说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这些小蝴蝶、小红豆就是海洋里丰富的——宝藏。那么,大兴安岭还有什么宝藏呢?——生畅谈——师:大兴安岭里有丰富的宝藏,真是祖国的宝库。
4、总结:现在同学们总明白写林海为什么还要写岭和花了吧?
六、引读第一自然段
1、引读第一自然段
大兴安岭带给我们这么多美好的感受。所以,当老舍先生进到原始森林里边去——脚落在„„手摸到„„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2、背诵
那么多美好的感受,作者概括为亲切与舒服(板书)好,下面就请大家找出课文中让你感到的亲切与舒服的句子背一背,可以背一句,也可以背几句。
3、指名背。
七、欣赏画面
1、同学们背得很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林海领略那里的美丽景色,可以一边看一边抒发自己的情感,赞一赞兴安岭。
2、教师重点句引背。
八、提出问题。
1、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请写下来。
2、展示问题。
3、结尾,这是语文课要解决的有趣的问题,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
第五篇:六年级语文上册《林海》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林海》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
板书:林海
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海又是什么意思?
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悦耳:好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2)岭的样子。
(3)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4)林就像大海一样。
(5)花多而美。
(6)木材用途广泛。
(7)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1)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
(2)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作者刚进入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二段:(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介绍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第三段:(第七自然段)参观林场时的见闻和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叶松,白桦。但从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①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②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①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②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文章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3)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附: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