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问的精神》教案

时间:2019-05-13 21:48: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问的精神》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问的精神》教案》。

第一篇:《发问的精神》教案

榆林实验中学 李林 [学习目标](1)懂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勤于发问.于发问的人(2)学习理解运用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论述中心。[学习方法]读读、议议、说说、讲讲`.写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现场导入,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老师说什么话吗,你们想知道老师心里想什么吗?

[分析]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感,同时放松师生紧张的情绪. 开头配一个短FLASH,配宇宙,杨立伟,登上月球,深蓝色的背景,球体,神奇,海底,森林,整个世界奥秘的一种探求,恐龙,人类对此有疑问,有探求,才有了现代人类的文明.导入课题。

[分析]从广阔的背景导入,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拓展思维。动画效果,色彩明丽,画面形象,易和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与科技相联,激发学生“问”的欲望。为整节课创立一个情境。在这个导语中,强调有发问就有收获。

二、分析课文:

设计思路:老师在充分熟悉,挖掘教材的前提下,灵活驾驭课堂。处理突发问题。留给学生充分思考,阅读,展示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学生没有领悟到的地方,教师给予及时,适当的点拔。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理清文章思路。重点掌握议论文中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老师设计精美板书,辅助学生理解。[分析]此设计可以体现新教学理念,一改往常满堂灌,满堂问的形式,而是让学生自已问,自己解答,老师只是课堂的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一个角色。

三、联系现实生活,要求学生在为课文补充一些论 据。(发生在自已身上的也可以。)[分析]更一层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四、口头作文:中学生应该不应该带手机(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分析]此设计是为了加深对本课的教学重点―――正反对比论证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加强对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五、一句话训练:“以发问是——————,所以它可贵“说一句话。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分析]此设计意在训练学生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自已的思想。

六、总结:用左拉的名言。

七、结尾设计:一系列人类还没有探索清楚的宇宙,人自身,海洋等奥秘来结尾,意在激发学生发问,探索,求知的欲望和激情。

八、板书设计:用树形,意在发问可以使知识开花结果。用扇形,意在发问可以使知识收扰。

用钥匙,意在发问是开启智慧的钥匙,形象,生动。

作者sohu

第二篇:《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3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提倡“发问”精神对自己学习的指导意义;

(2)学习运用反问句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的方法;

(3)领会作者怎样既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正确,又从反面论证了相反的观点不正确,这一正面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建议

反问的修辞手法

文中多次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反问是通过语气的强化,来强调观点,强调感情,并造成文章的波澜。

课文中的反问句运用有两个特点:

一是变化着使用标志反问的词语。例如:①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②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二是几个反问句并列使用,关联上下文,增强气势。例如: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 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

连用了三个反问句,语势强烈,有力地强调了所要表达的意思。

过渡

文中在举例前,先指出名人的共同特点,并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来开启下文。

在列举事例之后,文中第九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作为过渡,紧接着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是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这一句话归结到中心论点上。这样,上下文过渡自然,论点与论据配合紧密,事例论证层次清晰。

论证方法

本文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作者认为,发问就是善于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求知识、明道理的途径,也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为了证明这个正确的论点,作者列举了外国的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说,瓦特发明蒸汽机,释加牟尼创立佛教;中国的孔子每事问的事例,从正面加以论证。接着,作者针对“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的糊涂见解,又举了几个例子,从反面加以论证。这样,通过一反一正的对比论证,论点鲜明突出,大大增加了说服力。

写作特点

本文是写给青年学生的,写的平易通俗。文章一起笔就从日常生活谈起,引出议论的中心:。然后用了六个段落来正面论证,有道理论证,也有举例论证。四个事例都具有启发性,是学生所熟悉的。论证结束,用了一个段落进行小结。然后引出反面的认识,指出其“漏洞”,接着用三个段落逐层分析三个“漏洞”,最后做总结。全文脉络清晰,且环环相扣,思路缜密,论述严谨。

正反论证

本课采用正反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正面举例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又从反面讲道理逐层深入地阐述“何必多问”说法的错误,从而证明了“发问”是求知、明道理的途径,又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的问题。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2

教学目的1.懂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善于发问、勤于发问的人。

2.学习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来论证论点的写法。

3.学习本文在正反论证过程中采用举例和讲道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会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2.难点: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型论据。

学法引导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心论点,与上一课《怀疑与学问》尝试比较体会异同。

2.细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找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的部分,并具体分析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说道理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

介意:在意或注意。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平淡无奇: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点出色的地方。奇,特殊的。

寻根究底:寻求根由,追究底细。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

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对,正确。

潜修静想:形容专心研究,认真思考。

典籍: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也泛指古代图书。

2.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所谓学问,一是学,一是问,虚心求教才是应有的态度。这篇文章的意图是提倡发问。读后想想,我们从中受到了些什么启发。

三、正课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思考:为什么要提倡发问的精神?不问不行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古今中外有成就者都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牛顿等人的事例就足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而不问则不能求得真知,因为不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不问就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所以,提倡发问精神又有了它的必要性。能发问、勤发问,就拥有了开启密库里的珍奇的钥匙,何不多问呢?

(2)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出文章的论点:

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C.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讨论后明确:

选C。A只是引出论题的引子;B运用了一个比喻,只是形象地说理;D是作为证明论点的理论论据使用的。

2.仔细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明确:

课文第1-3段,讲通俗的道理,设生动的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第4段提出正面论点,即中心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2)课文前半部分从正面证明论点,举了哪些事例?列举这些事例的段落是怎样同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明确:

依次列举了牛顿(第5段)、瓦特(第6段)、释迦牟尼(第7段)、孔子(第8段)的事例,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

列举这些事例之前,先在第4段用“能发问、勤发问的人……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两句,分析“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的共同特点,然后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引起下文。列举这些事例之后,在第9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过渡,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一句归结到论点。这样写,文章上下文之间过渡自然,论点论据配合紧密。

(3)第9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或别的称谓呢?

讨论并归纳:

不能。因为这关系到上文列举的四位名人的顺序,前两位是“大科学家”,后两位是“大思想家”,所以这里在归纳时按上文顺序写成“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这体现了文章语言表达非常严谨周密。

(4)你觉得课文选用的四个事例是否很妥贴?为什么?

你能为课文补充今人好问的事例吗?

四、总结

本文通过讲道理,设比喻,引出“发问的精神”的论题,接着提出中心论点,并列举了四位名人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论点。

五、板书设计

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1-3段)

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4段)

牛顿发问的事例(5段)

正面论证 举例论证 瓦特发问的事例(6段)

(5-9段)(5-8段)释迦牟尼发问的事例(7段)

孔子发问的事例(8段)

归纳小结(9段)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点的有关常识。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点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于发问精神。

(四)、教学重点:

学会正面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五)、教学难点:

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型论据。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启发、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坚持并善于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素质的体现,中国人自古就有勤学好问的传统美德。“吾生也有涯,吾知也无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吾日三省吾身”都是对勤学不辍精神的赞美和褒扬。但我们往往“勤学”,却忽视了“好问”。针对这种情况,启凡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写了一篇文章《发问的精神》。我们今天来读一读,看看是否仍然对我们具有启迪的作用。(放图片展示课题)

2,简介作者:

(展示图片)

启凡(1913-1986),原名贾必陶。湖南人,长期担任编辑工作。30年代前后,常有文章在《中学生》杂志等刊物上发表。《发问的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篇。从课文有关语句可知本文是作者当年专门为中学生写的。

(二)、学习活动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说说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展示图片)

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C。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讨论后明确:选C,“A”只是引出论题的“引子”;“B”运用了一个比喻,只是形象地说理;“D”是作为证明论点的理论论据使用的。

2、研读课文(展示图片)

A、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概括大意。

B、本文的论题是什么,是怎样引出的?

C、默读第二部分,思考这部分的论点是什么?课文举了古今中外哪些事例来论证?列举的事例是怎样与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D、课文第三部分提出怎样的反面论点?从几个方面论证的?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内容是什么?

E、本文是作者当年写给谁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方法:默读思考----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问题一、学法:列阅读提纲。本文层次清晰、表达周密,段与段、句与句之间都注意顺着次序前后照应。学生可边读课文,边列出段落层次提纲,理清作者论证的思路,把握观点。问题2、3、4学生讨论后,选代表发言,师点拨。(展示图片))

讨论并归纳:分成三个部分。(展示课件图片)

第一部分(1~3段):讲道理,设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

第一层(4段):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第二层(5~8段):列举四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发问的精神的可贵。

第三层(9段):小结,强调人要求知识、明道理,不能不勤于发问。

第三部分(10~14段):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

第一层(l0段):提出“何必多问”的反面论点。

第二层(11~13

段):从三个方面讲道理,逐层深入阐明了反面论点的不正确。

第三层(14段):小结,再次强调要能发问,勤发问。

3、质疑:

(1)、质疑阅读课文时没有解决的问题。

(2)、质疑教师引导的问题:A、本文的论点与《怀疑与学问》一文的论点有何异同。

B、课本第一段“其实这是一种损失”中“这”指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种损失?

C、所举四个事例有何共同点?

文中的反问句,第14段:一系列的问句,都用陈述句表达出来,效果有什么不好?(朗读法。本文多处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式,通过语气的强化来强调情感,并造成文章的波澜。反复朗读,细细体会它的作用。)

4、拓展延伸:(二选一)

A、为什么同样有发问精神的人,会取得不同结果?

B、[实践]以“我尝到了发问的甜头”为题,进行三分钟演讲。要求“列举出自己学习、生活中由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得新知识、懂得新道理的事例,证明发问精神的重要,培养学生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作口头议论的能力。

四、总结

本文议论了关于发问的精神。作者提倡发问,认为发问精神非常可贵。阐述这些看法,主要采用了提出正面论点和提出反面论点相结合的方法。在提出论题后,先提出正面论点,列举事例从正面论述,然后提出反面论点,用讲道理逐层深入论证,正反结合,强调发问的重要,发问精神的可贵,提高人们对“发问精神的认识。”

五、作业:

在前一阶段抗击“非典”的战役中,我们的白衣天使们无私奉献,把爱留在了人间。我们才得以有今天的相聚、今天的温暖。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呢?

1、观点明确。

2、要恰当的运用事实或道理来论证。

3、语言要流畅,吐字要清晰。

第三篇:发问怎么造句

发问拼音

【注音】: fa wen

发问解释

【意思】:口头提出问题。

发问造句

1、他们接二连三地向她发问,确实把她搞得有点晕头转向。

2、向听者发问以使得他们思考为什么他们需要学习这种技能。

3、如果你的孩子到达了这个程度的发问,找出他或她已经知道的,这些信息从哪里来的。

4、哲学使你对一切发问,仔细考虑过后,得出你自己的结论。

5、当然,如果想知道为什么他会这样做或者他究竟做了什么,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向他发问。

6、所以几个月之后,我会出现在沙滩上,在那里吹着风,并向上帝发问,谁来抚慰狂风巨浪,来让我能很好的处理内心的强烈的躁动。

7、不要犹豫,尽管发问!尽可能从不同的人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

8、但是,正如英国贵族首相哈罗德·麦克米兰曾经傲慢地发问,这些中产阶级指谁?

9、到了那里该做什么?很高兴你发问。

10、每个月我们审视策略并发问我们是否在正确的方向上.11、我们用很快的语速发问,你当时准备好迎接婚礼之夜了吗?

12、但是人们或许会认真发问,这些现代传播媒体的出现是否已提高了我们的知识技能。

14、相反的是,在这场暴风正强时,暴风也就是我说的神风,上帝甚至剥夺了约伯发问的权利。

15、他攻击我不在阿肯色州,暗示说我一直拒绝与他辩论,并采取“对我发问,他来回答”的方式开始批评我的履历。

16、所以我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发问哲学上的问题:死后还有生命吗?

17、例如其中的一个实验是,他们让受试者短暂手捧一杯热咖啡或一杯冷咖啡,然后向其发问有关另外一个人的问题,让受试者评估对方的个性特点。

18、他不停的向发问,试着敦促他们积极研究一些重要事件。

19、他暗自发问,他在思索,消逝了的往事使他头晕目眩。

20、“牛肉在哪里?”温迪餐厅曾在其广为人知的广告中发问,给竞争对手的汉堡重重一击。

21、不知不觉我们就来到了墓地入口,他又向我发问。

22、布什计划就三个棘手点向中国领导人发问:达尔福尔、缅甸和伊朗。

23、即使苏格拉底没有回应它,我们要代表苏格拉底发问,这个观点有没有可能的答案?

第四篇:背景调查发问问题参考

背景调查只是为录用人选作为参考的一部分,以下是一些背景调查时参考的发问问题。

HR:

1.他/她正在申请到我公司工作,我想证实一下,他(她)在你公司工作的日期从年月

到年月。

2.他(她)的工作岗位名称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她)的出勤记录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

4.他(她)离职的原因是什么?

5.他(她)说离开公司时年(月)薪________,这是否真实?是_____否_________(大多公司不

会透露他们的薪酬水平)。

6.您知道他(她)的上司如何评价他吗?

7.您清楚他(她)的工作绩效如何吗?

8.据您所观察到的,他(她)与单位的同事、上司相处得怎样?

直接主管:

1.他/她正在申请到我公司工作,我想和您确认一下,他(她)在你公司工作的日期是从什

么时候到什么时候?

2.您知道他(她)离职的原因是什么吗?

3.您对他(她)的工作绩效有何评价呢?

4.您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性格的人?

5.他(她)的优点是什么?

6.他的缺点是什么?

7.与原单位同事、上司的关系是否融洽?

8.如果能让您再选择一次,你(她)会重新雇用他(她)吗?(若不)为什么?

第五篇:优化发问,活学政治

优化发问,活学政治

陈荣炳东莞市高埗镇低涌中学

摘要:时代在呼唤,社会存在发展。新课改的实施,相比其他学科,政治课就像是一处被遗忘的角落.课堂上教师基本是照本宣科,生硬讲述,教师无激情,叹其难教;学生无兴趣,感其难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怎样才能改变这僵硬的局面,还政治课以激情与活力,显示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呢? 针对这一点,本文拟从优化发问,实施创造性思维发问的要领和技巧等两方面,讲究提问的技巧,问得新奇,问得有趣,问得巧妙,问得富有启发性,问得难而有度,问得高而可攀,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达到挖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键词:优化 创造性思维发问要领技巧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它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是思想政治课,要改变过去传统的以讲授为主,学生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局面,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在“科教兴国”的今天,在知识经济腾飞的时代,除了培养学生的思想素养外,更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才能为“科教兴国”振兴中华做出积极的贡献。

时下,创新教育的观念已深入教师们的心中,但如何开展创新教育,许多教师还是觉得无从下手。个别教师以为媒体用多一点便是创新了。针对这一点,我拟从实施创造性思维发问的要领和技巧等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

实施创造性思维发问的要领

创造性问题的最大特点是发散性,没有固定答案,因此,在实施时宜注意下列要领:

(一)问题的内容及叙述的文字要适合学生程度

如果问题的内容及叙述的文字不适合学生的程度,学生便会无所适从,会感到很迷惑。例如,在讲到初三有关“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时,许多老师常会这样发问:为什么建设国家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个发问直接而不够通俗易懂,学生只好照读教材,似懂非懂。1

像上述的发问没有创造性。而应该发问:(1)艰苦奋斗是战争年代和困难时期的口号,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再提就“不合时宜”。(2)眼前,我国经经济内需不足,国家提倡适度消费,因此,不需要再提倡艰苦奋斗了。艰苦奋斗真的过时了吗?为什么?如此设问的问题才适合学生的程度,同学们发表见解,老师再适当引导,问题就不难弄懂了。“听懂”、“学会”就有兴趣,课堂气氛自然就会活跃;“迷惘”、“困惑”,听不懂学不会,课堂气氛就会沉闷。所以,课堂学习知识的难度最好是适中,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二)问题的类型应用变化

就是发问时要根据不同类型应用的要求,发问的方式要有所变化,不要千篇一律。例如:在讲初三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师就要发问: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会处于初级阶段?什么时候开始处于初级阶段?到什么时候结束初级阶段?在初级阶段要实现什么目标?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又例如:讲西部开发时,问:为什么要开发西部?西部主要包括哪些地方?怎样开发?靠什么去开发?靠谁去开发?

(三)发问之后应用适当的停顿时间让学生思考。

发问后,要有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毕竟绝大部分同学的思维没那么敏捷,反应没那么快,学生不可能随口就能说出个所以然。

(四)鼓励、接纳及容忍学生不同的答案。

根据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学生存在害怕回答问题,特别是怕答错题,所以教师要在发问时,还注意鼓励学生,并专注听学生回答问题,这样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与教师配合,学生才能积极开展思维,开动思维才能谈得上创新。

其次是教师要容忍学生不同的答案,特别是调皮的学生,哪怕他们是故意乱说一通,但也有一定的创意,且说明这个学生在听你的课。

例如:我讲到初三内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时,我便打了一个比喻:我们的国家好比一个大圆桌面,四项基本原则就好象桌子的四条腿。我一边讲一边画在黑板上,突然一个调皮生说“开饭啰”,全班一齐哄笑。我灵机一动,对全班同学说:这位同学说得也很有道理,也很有创意。假如四项基本原则缺了任何一项,国家会怎样呢?生:国家则不能安定。师:国家不安定会怎样呢?生:国家不安定则国家经济不能发展。师:这样大家还会有饭吃吗?于是同学们会心一笑,更明白了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了。所以,教师在容忍学生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学生的思路发问下去,不但能达到教学目的,又能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持续下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学生得到教师、同学的赞赏,更敢于想一些奇异的想法。正如当年爱迪生坐在鸡蛋上想孵出小鸡一样令人不可思议,但这恰恰是创造思

维的开始。

(五)问题的提出应由易到难,由较低认知层次往较高认知层次的方向发展。

政治教材中的材料,往往都是具体直观的材料,是学生容易认知的层次,而材料前后的是属于较高认知层次的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引导学生向较高认知层次的方向去思考问题。

例如:我在讲到初三内容《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我在上课开始时,没有让学生打开书本,而是说:同学们,这堂课我要带大家去放羊。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圆圈,并在圆圈上写上“草场”。师:这个草场只能养100只羊,这100只羊刚好够我们这班牧民维持生活。但现在国家提出全面奔向殷实小康,怎样才能实现富裕小康呢?生:每家养多几只羊不就行了。师:好,听大家的,张三养多2只、李四养多4办、王五养多7只、梁六养多9只、刘七养多10只、黄八养多12只(学生笑-----,一点小幽默,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了)。教师进一步提问,现在这个草场增加了多少只羊?生:44只羊。师:增加了44只羊后,这个草场会怎么样?生:草场会连草根一起被羊吃掉。师:没有了草会出现什么问题?生:草地会沙化、水土流失、草场资源和环境受到破坏。师:这样,我们还能生存吗?我们的后代还能在这里生存吗?生:不能。师进一步问:我们这个班的牧民人口还在不断增多,我们及我们的后代怎样才能生存下去?生:控制人口数量、少养羊、让草场资源合理放牧。师:对!这样我们的草场就能持续发展下去,我们及我们的后代也能在这里生活下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实现了由较低认知层次向较高认知层次的发展。

(六)鼓励学生提出关键性问题或自发性的问题。

该方面的做法就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然后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找出关键性的问题(即找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或者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本节课的提问。这样就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展开思维,学生有机会把自己有创意的问题展示出来,教师及时给予鼓励,激发学生自信心和勇气。

例如,在学习《情绪需要调节》一课时,我让学生试着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提出:“情绪是什么?”“情绪能够调节吗?”“情绪不不调节会有怎样的后果?”“什么样的情绪是正常的?”“我们应该怎样调节自己的情绪?”等等。当他们提出问题后,我并不急于给学生答案,也不急于让部分好的、理解力强的同学马上作出回答,而是进一步启发、引导,我对学生说:自己再读读课文,了解情绪不调节会有怎样的后果?我们应该怎样调节自己的情绪?让学生在深入学习课文时,随时围绕它们展开讨论,探究问题的答案。

(七)从学生不完善的答案中进一步探讨。

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关键性问题或设计的提问或者回答的问题,肯定有许多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一起进一步探讨,充分发挥其他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即让第一位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然后教师进一步归纳总结,把学生所说到的零碎的知识点上升为全面、客观的理论或观点。

(八)在适当的时候把相关的教材提出,而非全部。

就是在学生无从下手时,教师可把与本节课重点相关的教材提出来,要求学生反复阅读二至三遍,俗话说:熟能生巧。这样学生便能在熟读的过程中产生一些有创意的想法、问题,从而达到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实施创造性思维的发问技巧

(一)“假如”的问题

要求学生对一个假设的情境加以思考。可用人、地、事、物、时(现在、过去、未来)的假设发问。“现在、事”:假如你现在居住的房前小河污染了,你会怎样做?(环保问题大家谈)。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解决的方案,其中肯定有一些有创造性的方案。

(二)“替代”的问题

就是用字、词、句、事物、涵义或观念取代原来的资料。

例如:讲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时,可用“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来表达。教师问学生:能用其他不同的角度表达来代替“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吗?”学生在思考后,比较好的学生都能回答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来代替“三大改造的完成”。

(三)“除了”的问题

针对原来的资料或答案,鼓励学生能突破成规,寻找不同的观念。

(四)“可能”的问题

要求学生利用联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或作回顾与前瞻的了解。例如:在讲到对外开放,中国加入WTO时,教师可问:中国加入WTO,除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解放我国生产力外,还可能出现哪些问题?让学生从利与弊的角度加以比较。

(五)“列举”的问题

举出符合某一条件或特性的事物或资料,越多越好。例如: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你的家乡或家庭发生了那些变化?

(六)“比较”的问题

就是两项或多项资料特征或关系比较其异同。

例如:讲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各自生产力发展状况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后,学生会发现一个共同的地方——都是生产工具标志着生产力的水平。

(七)“想象”的问题

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力于未来的事物。例如:想想看,到2050年,我国初级阶段结束时,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标志可能是什么?通过想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

总之,发问要领和技巧中的各个方面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是可以有机结合起来,灵活应用,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似看山喜不平,学生听课同样如此。陶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作为教师,不仅善于解疑,而且要善于设疑,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这就要讲究提问的技巧,要问得新奇,问得有趣,问得巧妙,问得富有启发性,问得难而有度,问得高而可攀,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活动,达到挖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课堂教学时时都处在一种动态之中,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知识的信息,在学习中思考、总结,在学习中升华,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①创新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苏卓亚,甘肃日报,2005年

②思想政治课激趣四法,马广建,河南教育,2005年06期

③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朱素俊,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年11期 ④树立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改革新理念,马美铭,思想政治课教学,2002年06期 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刘新庚,北京人民出版社。

⑥改变旧方法,走进新课程,常京娥,《北京教育》,2003年第5期

下载《发问的精神》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问的精神》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主动的发问,独特的体验范文合集

    主动的发问,独特的体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索与实践江苏省宝应县望直港镇中心初中衡相虎【摘要】依据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进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公诉人法庭发问的规则和方法

    公诉人法庭发问的规则和方法 发布时间:2010-9-30 作者: 关键字: 法庭发问是出庭公诉的重要环节,其结果对全面揭露案件事实真相、奠定控诉基础,从而依法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具......

    用引导式发问,逼员工思考

    用引导式发问,逼员工思考 部属变只做不想的传令兵,怎么办?请看杜书伍—— 用引导式发问,逼员工思考 这是一场为期十年的「宁静」革命。 「宁静」的意思是,领导人从发号施令到懂得......

    从普京发问谈起,到底什么是科学?

    从普京发问谈起,到底什么是科学? 在 1927 年第五次索尔维会议(布鲁塞尔)上,一批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的合影编者按: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的张双南曾写过《仰望星空如何改变......

    家长怎样正确看待孩子的发问[共5篇]

    家长怎样正确看待孩子的发问成长中的孩子总是充满好奇心,他们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来问爸爸妈妈,有的问题连爸爸妈妈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长怎样正确看待孩......

    老师发问:孩子们需要怎样的小学生活

    老师发问:孩子们需要怎样的小学生活采访小学生,孩子们聊得热火朝天,一旁的老师却坐不住了:“学校投入这么多人力物力组织活动,孩子们却只记得那些鸡毛蒜皮。”教育部门和学校设计......

    2011教师资格课堂教学临床指导:面对学生的发问

    教室外面有并排生长的三棵树,第一棵的叶子掉光了;中间那棵的叶子颜色参差不齐,黄多绿少;第三棵却绿叶茂密。学生问:三棵树以前看上去是一样的,为什么现在变得这么不同呢?假如老......

    《奥林匹克精神》教案

    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快乐与成功 ——《奥林匹克精神》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第九单元第二课第二课时《奥林匹克精神》。 【课程标准】6—4以自己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