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时间:2019-05-13 21:35: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第一篇: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实习学校 指导教师 教学课题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战国七雄的由来及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作用。

3.了解都江堰的建造及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七国关系以及战国时期战争、外交特点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要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都江堰 教学难点

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教学材料:

春秋争霸形势图、战国形势图、都江堰的图片、战国史实的成语故事 教学方法

讨论式、活动式、启发式教学 教学基本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看一张图片(多媒体放映图片)

师:这个器物是战国时期的铜壶,他的价值非常高,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铜壶身上的刻画,我们截取上面的一组刻画来欣赏,从这组刻画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可能回答:上面有人拿着兵器,还有人划着船,还有的人在水底下。师归纳:我们可以看到这是战争的场面,图上的人拿着弓,或矛之类的武器。下面应该是水战,两船已经开始交战,有的人已经掉了下去。

教师继续提问:大家根据壶上的刻画,想象一下当时的战争场面应该是怎样的? 生:激烈的

师: 铜壶上的刻画呢就是战国社会风貌的生动写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二、新课教学

(请大家把书翻到第31页,默读课题下面的小字部分)

(一)战国七雄

师:有没有同学告诉我战国时期指的是什么时候?(可在31页注释的地方找到)师:前面一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动荡的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到了战国时期呢,整个社会发生着更剧烈的变化。同学们把书翻到29页,将春秋争霸形势图和32页的战国形势图进行对比一下,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 生:吴、越、宋、鲁、卫等被吞灭了

师:我还听到有同学说晋国不见了?那晋国哪里去了呢?

师:公元前403年,赵氏、魏氏、韩氏三家大夫把晋国给瓜分了,各自立国,史称“三家分晋”。师:而齐国也于公元前391年发生重大变化,姜姓国君为大夫田氏取代,史称田氏代齐。当时的诸侯国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师:我们观察一下他们的位置,有没有办法可以快速记住他们的位置呢? 生:有(请学生起来分享自己的办法);没有。

师:那老师有一个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上中下(提醒学生把口诀记在战国形势图旁边),那现在是不是就很容易的记住他们的位置了(在多媒体上放映战国形势图,巩固各个诸侯国位置)

师:战国时期战争频繁,你能说出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战役? 生:(有的学生可能知道一些战役)

师:多媒体放映表格(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师:我们先看桂陵之战,时间是公元前354年,交战方是? 生:(可能有的学生会知道)

师:桂陵之战,涉及到两个人物。齐国的孙膑和魏国的庞涓,孙膑用围魏救赵的策略大败魏国。

师:把地图册翻到18页,看马陵之战,我们看交战的国是? 生:魏国和齐国,师:时间在公元前341年,魏国军师还是庞涓,齐国呢?同样的还是孙膑,孙膑用减灶计,大败魏军,庞涓也在马陵自刎。师:还有一场战役是? 生:长平之战

师:长平之战一开始发生在秦国和赵国之间,秦军兵力60万。赵军兵力45万,最开始赵国用的将领师廉颇,是个很有经验的老将,后来用了赵括,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后来秦国大败赵国,之后,秦国军队前后斩杀赵国士兵四十多万人。在这次战役后,秦国大幅度超越同时代各国,极大的加速了秦国统一的进程。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战争,两时期的战争相比又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1、规模

2、性质

3、趋势。那么这些变化又说明了什么呢? 首先看规模 生:越来越大。

师,也就是规模由小变大,一开始城濮之战一天就结束战争,长平之战打了三年,规模越来越大,在长平之战中,秦军斩杀赵军四十多万人,我们可以看出非常 生:残酷,参战兵力多。

师,归纳,规模小变大,参战兵力多,更残酷。师:再看性质,春秋是为了什么打战? 生:争霸 那么战国呢? 生:兼并

师:长平战役中,秦国不仅仅是要打败赵国,而且要把对方彻底吞并,进而统一中国? 那么趋势呢,就是慢慢走向统一的趋势,诸侯国林立,(春秋),七雄并立(战国),一雄天下(秦)。我们在第九课会学到秦统一中国。师:如果你是处于那个时代,你对连绵不断的战争有什么想法? 生:痛恨,厌恶战争,渴望安定,和平的生活。

师:战争带来了分离、死亡。是不是战争带来的只有消极影响呢?(多媒体放映)

负面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积极影响: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

(二)商鞅变法

师:当时秦国与其他国相比,地理位置处于西部,物产不丰富,交通也不便利,土地还那么贫瘠。秦孝公就发了求贤令,命国人献富国强兵之策,卫国人商鞅听闻后就到了秦国,并且得到了重用,实行了变法。师:我们先看一下一个材料

(材料: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实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提问,指出商鞅变法的背景?)

师:在做材料题的时候注意关键词和关键句,多媒体勾画关键句。生:铁制工具和牛耕、社会生产力水平、新兴地主阶级。师:我们在分析背景的时候要从多方面因素考虑,多媒体放映,经济政治军事三方面。

师:首先看经济上:铁制工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进一步推广,为适应这一先进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这也是根本原因,在书本上勾画,并写明是根本原因。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 军事上:各国争霸的现实原因,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纷纷变法,以求富国强兵,秦国也不得不实行变法(这也是直接原因)师:大家要分清楚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师:关于商鞅有个叫立木为信的故事,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个故事? 生:有

师:请你给大家讲一下这个故事

(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师:那变法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看,政治、经济、军事 首先政治上,确立了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和西周分封制有所不同。假如我是西周时期的王,这一块给我的亲戚或者功臣,他们肯定马上感恩戴德,对我衷心不二,那他的子子孙孙会那么想吗? 学生:不会

师: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是不是大大削弱了他们的权利? 生:是

师:从而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师: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是为了让新兴的地主掌权,师:改革户籍制度,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严明法度,轻罪重罚,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师:经济上废除井田,井田制,土地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废除井田制,允许人民开荒,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师: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如果你是当时的农民,会不会辛勤劳作? 生:会

师:统一度量衡,我听到有同学问度量衡是什么东西?

(度--计量长短的用的器具称为度,量--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衡--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于是就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那么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总之,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达到了经济强国 师:军事上面奖励军功,对有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这有什么作用呢? 师:新兴地主可以通过军功来参政,士兵也可以通过军功获得爵位和土地。那你是士兵的话,在战场上,是不是特别有动力杀敌人? 生:是

师:那就大大的提高了士兵战斗力,同时这一条也是对旧贵族打击最大,它是为了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在秦孝公死后,商鞅也遭到诬陷,死后尸体被车裂。商鞅虽死。但他实行的变法在秦国一直推行,产生了重大影响。师:根据前面所学,来归纳一下商鞅变法的意义

第一:使秦国的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提醒学生在在书上33页第二段第二排,勾上)教秦国通过变法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各国也通过变法废除旧制度。战国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时代 师补充第二点

秦国通过变法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各国也通过变法废除旧制度。战国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时代。但是秦国商鞅变法是最有成效的,为什么呢? 找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根据教材可以知道商鞅变法代表了谁的利益 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师:变法顺应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推翻奴隶主贵族统治,发展封建经济,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不对? 生:对

师:这是变法成功根本所在。

师:我们刚刚说了秦国的地理位置处于劣势,秦孝公大力支持改革。师:变法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效,肯定也离不开他自身的品质。师:立木为信,说明他讲诚信,取信于民,他舌战群儒,不畏强权。严格执法、公平无私。

师:我们要向商鞅学习什么品质? 生:讲诚信、勇于创新等等。

合作探究:商鞅变化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生可能回答:1.成功了,原因,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大大增强(商鞅变法的作用),2.失败了,原因。商鞅最后被车裂而死。

师总结:判断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变得强大,经济得到发展。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过渡: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最为我们熟悉的,是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师:都江堰是谁主持修建的 生:李冰

师:为什么是蜀郡呢?

生:因为当时蜀国已经被秦国兼并了 师:修建的时间? 生:公元前256年 生:在哪里修建的 生:成都附近的岷江 师:由哪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生:渠首和灌溉网 师:有什么作用 生:防洪、灌溉、水运

师:渠首工程主要分为鱼嘴、宝瓶口、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师:请同学们把地图册翻到20页,看地图册讲解鱼嘴、宝瓶口、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发挥的的作用)

师:鱼嘴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调节内、外江流量。飞沙堰的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宝瓶口在洪水期用于泄洪,减少泥沙淤积

师总结: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这世界水利上绝无仅有,充分反应我国人民的智慧。

三、课堂小结

那我们的新课就到这里了,我们一起来巩固一下今天所学的知识 首先是战国七雄的形成,1.经过春秋近三百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被兼并 2.三家分晋 3.田氏代齐

著名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该时期兼并战争的特点有:从规模、性质、趋势上分析 对兼并战争的看法:首先是消极方面,然后师积极方面 然后学习了商鞅变法:背景有:经济、政治、军事上的 商鞅变法的内容: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意义 成功的原因:根本原因和主观原因

接着学习了造福千秋的都江堰,概况,影响

课堂小结:战国时期最大的两个特点,一是“乱”,二是“变”。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战国七雄,形成: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该时期兼并战争的特点对兼并战争的看法:首先是消极方面,然后师积极方面

二、商鞅变法

(一)背景:经济、政治、军事上的

(二)内容:政治、经济、军事

(三)意义

成功的原因:根本原因和主观原因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一)概况

(二)影响

第二篇:《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案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战国七雄的由来及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作用。3.了解都江堰的建造及作用。过程与方法

1.分析并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适应时代的需要、用于投身改革的人,一定会受到后世的尊敬。

【教学重点】

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 【教学难点】

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

多媒体出示右图。教师讲述: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大地震,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在震区,许多建筑物倒塌,而处于震区的这一水利工程却没有损毁和垮塌。经过专家的考察和评估,结论是整个水利工程是安全的。人们不禁为这一建于22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感到惊叹。

这一水利工程的名称是什么?是谁建造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基础知识梳理】

一、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1)三家分晋:战国初年,晋国被______、______、_______三家大夫瓜分。(2)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2.战争特点

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3.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_________等 4.战国兼并战争评价

第一,负面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

第二,客观作用。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二、商鞅变法 1.背景

(1)________工具和________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2)新兴____________的势力增强。2.目的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内容 政治:(1)确立______,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__________;(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4.作用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者: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_______主持,在成都附近的_____江上修建

2.构成:由_______和________两大系统工程构成。3.作用:(1)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2)建成之后,使_________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3)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合作探究】

1.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的生活。)2.材料研读:“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翻译:商君治理秦国,法令得到最有效的执行,而且公平无私。有权势的人犯了法,照样惩罚;论功行赏,不偏袒自己的亲信。)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3.材料研读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4.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变法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要付出代价;但只要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终会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当堂训练】

1.战国初期,三国分晋的卿大夫是 ①韩 ②赵 ③楚 ④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历史地图可以直观地再现历史。下图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现象

A.春秋争霸

B.战国形势 C.秦朝统一 D.三国鼎立

3.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请指出商鞅变法的哪项内容对后世行政制度影响最为深远?()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建立县制

C.奖励耕战,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D.变“任人唯亲”的世卿制为“任人唯亲”的官僚制 4.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为统一大业的实现奠定了基础。读右图。该变法发生在何处

A.①

B.②

C.③

D.④

5.商鞅变法是我国战国时期效果最显著的变法。下列选项属于该变法内容的是

A.把土地分给天子亲属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扩充国学规模 D.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6.战国时期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哪一诸侯国境内

A.齐国 B.楚国 C.秦国 D.赵国 7.假如你给李冰画像,可以选择的历史场景是

A.上书秦孝公请求变法

B.奉乾隆旨意领兵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C.主持修建都江堰

D.陪唐玄宗考核县令的政绩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战国策》

材料二: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主要内容是:

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二: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功劳的大小封爵。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

三、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

四、推行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材料三:秦孝公去世后,旧贵族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材料二,谈一谈如果你是一个普通农民,你对商鞅的变法措施满意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一说旧贵族为什么要将商鞅置于死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统治者的支持、赏罚分明公正无私。

(2)满意;土地自由买卖,有机会获得更多土地;可以通过建立军功来获得爵位;如果努力生产,可以减免劳役。

(3)因为变法侵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板书设计】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二、商鞅变法

行县制,废世袭特权,编户籍,明法度;废井田,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蜀郡郡守李冰,“天府之国” 【教学反思】

商鞅变法的意义是本课的重点,通过内容的具体分析,可从国力增强、制度变革两个方面归纳意义:一是使秦国行政高效和国富民强,成为七国中最为强大的国家,从而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国力基础;二是在秦国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各国也通过变法废除旧制度,新制度逐步建立起来。战国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第三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一、历史背景

1、经济:井田制崩溃,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物质基础)

2、政治:社会剧变,周王室衰微,诸侯之间兼并战争频繁,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和在残酷的兼并战争中能生存下来,各国统治者四处招揽人才,采纳各种思想。

3、阶级基础:士人的崛起,他们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并奔走呼告,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史记·魏世家》:“子击逢文侯之师田子方於朝歌,引车避,下谒。田子方不为礼。子击因问曰:„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贫贱者,行不合,言不用,则去之楚越,若脱躧(xi)(草鞋)然,柰(同奈)何其同之哉!‟子击不怿而去。”后因以“贫贱骄人”指对富贵权势持轻蔑鄙视态度。

4、思想文化:私学的兴起,培养了大批博学和阅历丰富的学者

二、人性本善。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

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陈述、告发)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於君而曲於父,报而罪之.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誉而用之。

——《韩非子·五蠹》

这两则故事在《论语·子路》中也有记载。同样的事情孔子孟子与韩非子看法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儿子告发父亲,孔子和孟子认为这是“子为父隐”,隐就是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过失是孝,父亲为儿子隐瞒过失那是慈。而儿子孝顺抚养父母,也是天经地义,人之常情。一个人亲爱自己的家人,是最真实的。因此,他为亲人隐瞒事实,其心理动机和情感体验也是真实的。这是人性的真实,也是最高的真实。

所以孔孟是怎样看待人性的呢?每个人生来就爱自己的亲人,首先是父母,也就是双亲。这叫做“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由爱自己的父母推及到子女,兄弟,亲戚,朋友,再发展到君王和天下的百姓,甚至是周边的少数民族和原始部落。孟子就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越亲近的,爱得越深、越多;这就是儒家所说的亲亲之爱,越是疏远,则爱得越浅、越少。这就叫“爱有差等”,这也就是“仁爱”。墨子的兼爱,则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孟子认为人人皆有爱,这是每个人的天性,所以孟子就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当然孟子也举了个例子,也就是课本上的恻隐之心。所以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

可是韩非子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那个正直儿子不惜告发自己的父亲,在忠孝之间选择了忠,维护了国家的法律和权威,坚持了社会的正义和原则,是值得肯定的。所以韩非子说“夫父之孝子,君之北人也。”——《韩非子·五蠹》对于那个屡次从战场上逃跑的人,韩非子毫不留情地批驳道:你们儒家整天谈论仁爱,孝顺,结果这些奸邪卑鄙的小人正是打着孝的名义,为自己的胆小,懦弱寻找借口。结果反而得到重用,冷落了那些真正的忠贞之士,助长了这种不正之风,最终损害的是国家的利益。

而韩非子对人性是怎样认识的呢?韩非子说了个故事。楚成王有个嫡长子是叫做商臣,那么按照西周宗法制应该由他来继承王位。可是后来楚成王喜欢一个小妾并想立她的儿子为太子,因此想废长立幼。这种事在春秋这种礼坏乐崩的时代应该说不少。作为嫡长子的商臣 感到地位岌岌可危,便去找他的母亲。他的母亲问他,你能说服你的父王让他回心转意,重新立你为太子吗?商臣说不能。他母亲又说:那你能安于现状吗,不做未来的楚王而做臣子,商臣说还是不能。他母亲又说,那你能发动政变,夺取王位吗?商臣说能。于是商臣就发动政变,杀了父亲,自立为王。韩非子又说现在民间生了男孩,全家庆贺,生了女孩,就垂头丧气。为什么呢,男孩是劳动力,父母老了要靠男孩赡养啊。

韩非子认为商臣对待自己的父亲是算计,父母对待男孩女孩也是算计,就连自己的父母和妻儿这些最亲的亲人尚且相互算计,那就更不要说是和自己毫无关系的陌生人了。

韩非子从这两件事情中总结出人和人之所以在一起相处并非儒家所说的仁义,而是利害,而人和人的关系也不是儒家所说的礼让,而是算计。所以韩非子主张人性一直是丑恶的,这是天性,生来如此,后天也无法改变。

那么荀子呢?荀子的思想夹在儒家和法家之间,他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三个人的对于人性的看法。孟子是人性本善,荀子是人性本恶。他们指的是人性的本来状况,那么经过后天的培养教育,那么人性既可能向善,也可能向恶。而韩非子的主张就是人性一直是丑恶的,不可能向善。

三、治国思想

对待人性看法的不同也导致他们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

大家都知道尧舜禅位,汤武革命的故事吧。那儒法两家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

1、先看孟子,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认为桀纣是暴君,称他们是“残贼”,罪有应得,而认为尧舜那是圣贤,对商汤和周武王持肯定态度,并不认为他们是“弑君”,而是替天行道。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孟子什么样的治国理念?

我们前面讲了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且孟子希望所有人经过后天的教育都能成为圣贤之人。所以在他孟子的心目中“民权高于君权”。在他看来,君权虽由天授,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上》),因此君权名义上是天授予的,实际上是人民授予的。因此,如果君王残暴害民,人民就有权利进行革命,推翻他的统治。所以,孟子又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那么对待人性本善的老百姓,该怎么统治呢?君王应该用仁爱,礼让来统治他们,不违农时,让所有人能有饭吃,有衣服穿,上下有序,父慈子孝,兄恭弟友,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老百姓都安居乐业,那么这个国家就是孟子心中理想的和谐社会。所以孟子主张仁政。这和孔子主张仁和礼的思想一脉相承。

他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孟子认为,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件宝物,实行仁政,必须重民。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2、那么法家如何看待尧舜和商汤周武的呢?韩非子认为,尧舜禅让,那是君臣不分,而商汤和周武王更是乱臣贼子,犯上作乱。所以儒家所说的这些圣贤其实都是天下大乱的罪魁祸首。

孟子主张仁爱,法家又主张怎样治国呢。韩非子主张法治。我们前面讲韩非子认为人性一直是丑恶的,所以和他们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必须用严刑峻法来惩治那些违法奸诈的刁民。韩非子也说:你们儒家不是老说仁义吗,可是你看看村子里的那些浪荡子,父母教育他不听,兄弟朋友劝导他也不听,村里的长者批评他还是不听,只有怎么办呢?士兵拿着刀剑和绳子来捕捉他的时候,他马上老实了。所以韩非子认为治理天下应该施行法治。

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为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韩非子·心度》)。

对于君主,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

对于政治,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3、那么荀子呢?荀子生活的年代是战国后期,荀子可以吸收先前诸子的思想,同时也看到了各家学说的不足。因此,荀子虽是儒家代表人物,其思想却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荀子觉得单凭孔子的仁和礼是难以治理好国家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在范雎相秦期间(公元前266年—前255年),荀子到秦国见过秦昭王。昭王问:“儒无益于人之国?”荀子回答说:“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儒效》)“应侯(范雎)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荀子回答说:“形胜”“百姓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治之至”;然而“殆无儒”,是“秦之所短”。由于秦国实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国的思想就行不通了。

从荀子的秦国之行可以看出荀子对秦国实行法治十分赞赏,不过他也认为秦国没有儒家思想也是它的短处。

4、那么请同学们站在孟子、荀子和韩非子的立场上分别评述一下儒法两家思想的优劣?哪家的思想更有道理呢?

儒家:

因为法家的思想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方说商鞅,我们承认是他使秦国走向强大,可是商鞅执法过于残忍,据说在渭水,商鞅一次性就处决了七百名囚犯,史书记载:“渭水尽赤。”可见流血之多。同时商鞅也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商鞅曾经带领秦国的军队去攻打魏国,魏国的领兵大将是商鞅的好友公子昂,开始秦军打不过魏军,商鞅就诱骗公子卯见面,说要宴请他,然后双方签订和约,各自退兵。公子昂不知是计,欣然赴宴,结果被商鞅活捉了。然后商鞅乘魏军防备松懈,群龙无首之际乘机进攻,大败魏军,夺取了魏国的西河之地。

我计算了一下,孔子活了72岁,孟子活了83岁,荀子活了75岁,墨子活了92岁,庄子活了83岁,而老子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他应该也活了七老八十的。当然我在这里不是去探讨这些思想家为什么长寿。但是相比之下法家代表人物中则有很多死于非命。吴起、商鞅、韩非子、李斯的最终结局都是悲惨的。他们得到这样的下场,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坚持法不阿贵而遭到报复是一个原因;其行事的刻薄寡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我们在讲到法家时,法家的代表人物往往不惜鲜血乃至生命去实践他们的变法和改 革,他们执法如山,铁面无私,不畏权贵,刚正公平,这些是值得肯定的,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法家的严刑峻法,独断专横,缺乏人情。在变法过程中所流的血不仅有反对变法的政敌和旧贵族,也有朋友、亲人甚至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荀子作为战国后期的思想家,应该说很清楚的看到了这些,所以他主张把儒家和法家结合起来,那就是礼法兼施。

四、天人关系理论

由于三个人讨论的问题并不一致,所以我们分开来讲。

1、首先是孟子 孟子谈得是义利观。我们知道孔子其实是主张用仁和礼来治理国家的,如果自己的子女,亲戚朋友犯了错误,应该劝导他,教育他,让他改正。如果是小错误,那当然应该批评教育,可是如果这个人犯的错误是不可饶恕的呢?比方说犯上作乱,大逆不道,滥杀无辜,投敌卖国呢?孔子没有给出答案,这时孟子认为如果自己的亲人如此,就应该将他绳之以法,这叫做“大义灭亲”,大家看,义的繁体字是由一个“羊”和一个“我”字构成的,羊是用于祭祀的,就是牺牲的意思,所以义最早是牺牲我自己的。说明当义和利发生冲突时,就得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所以孟子是很注重修身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一身正气,大义凛然的孟子。

纵观《孟子》全书,我们可以看到它洋溢着孟子作为那个时代一个知识精英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渝的救世情怀:以民为本,以利为本,崇古尚贤,崇义尚道,自承先圣,身任天下。正因为那个变革性、过渡性时代的礼乐崩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孟子以天下苍生黎民为念,高举仁义的思想大旗四处游说,奔走呼号。

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孟子要求人们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动、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人格精神。

影响: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此于孔子。

2、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法家,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基本上都是很有理想的,比方说孔子和孟子,他们要构建的是一个和谐社会,他的理想就是恢复西周的等级名分和礼乐制度;而墨子则是要构建一个贤人社会,他的理想就是要恢复到尧舜的时代;老子和庄子则想构建充满原始共产主义的大同社会,他们想要回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而韩非子家则不谈这么多社会理想,他批驳孟子、墨子,你们经常说圣人怎么样,先王怎么样,祖宗怎么样,尧舜怎么样,商汤、周武怎么样,可是那都是几百上千年前的事情,你们说得清吗?我们要面对的是现实。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所以韩非子反对儒家那种是古非今的做法。他主张后代必然要胜过前代,历史永远向前发展。

3、荀子的思想

荀子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他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问》但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

第四篇:2022河北教师招聘备考:初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2022河北教师招聘备考:初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2河北教师招聘备考:初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自新一轮课改开展以来,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渐走入课堂,本次说课就以这一理念为基,以学生为先,以问题为导向来展开。

一、说教材

过渡:教材分析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基本保证,对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选自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包括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水利工程三部分。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各国的变法及兴修水利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适应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需要。而商鞅变法也使秦国更加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最终秦国在战争中取得优势,统一全国。这一时期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为秦朝统一莫定基础,因此本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掌握浅、理解能力不强,同时其情感价值易受到影视剧的影响。但是他们对历史充满兴趣,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把握,我精心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掌握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2.通过分析《战国形势图》与相关史料,掌握论从史出的史学研究方法。

3.体会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提高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为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难点为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因此我采用了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我会通过复习导入,回顾“春秋”的由来,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战国”名称的由来。引起学生探究兴趣,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在导入中设计启发性问题,可以让学生在疑惑中进入新课,在新课中探寻答案。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战国七雄

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春秋、战国形势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思考: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回答后我会进行讲解,补充“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相关知识,最后引出“战国七雄”。

对于战国时期的重要战役,我会播放纪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请学生观看视频并扮演战地小记者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进行播报。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战争的不同,我会引导学生进一步对比城濮之战和长平之战,思考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我会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进行总结: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趋势是由分裂走向统一。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视频和图片,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二)商鞅变法

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我会引导学生结合所学,思考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我会进行总结:经济方面,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进一步推广,为适应这一先进生产力的要求,发展封建经济,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政治方面,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军事方面,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纷纷变法以求富国强兵,秦国也不得不实行变法。于是在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商鞅变法的理解,我会出示表格,引导学生用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讨论,理解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的内容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我会在学生讨论时进行巡视指导,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进行回答,并对他们回答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和完善。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政治方面:1.确立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废除旧贵族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掌权;3.编定户籍、严明法度,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经济方面:1.废井田,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2.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军事方面:奖励军功,有利于新兴地主通过军功途径参政,也壮大了秦国的'军事力量。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国力基础,也为秦国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之后我将进一步总结:各国也通过变法废除旧制度,新制度逐步建立起来。战国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也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我会播放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的视频,出示《都江堰示意图》,请学生扮演导游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感受到都江堰的巨大作用,体会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课下搜集资料,查一查哪些成语典故出自春秋战国时期。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他们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加深对本课的认识。

七、说板书

我的板书秉承着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如下:略

第五篇: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案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孔子的“仁”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诗经》,屈原和《离骚》,孟子和庄子的散文;艺术;天文和物理;名医扁鹊。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使学生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辩证关系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不同学术思想和历史文化名人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老子、孔子等许多著名思想家和著作,对我国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百家争鸣”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也有利于文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总结与交流。

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屈原创作的楚辞,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先秦诸子的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贵财富。

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方面的成就,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墨经》中总结和提炼的大量物理学知识,也在我国科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5.长沙楚国遗址出土的帛画、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和湖北随州出土的整套编钟和其他乐器,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绘画和音乐艺术已具有很高的水平。

6.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空前繁荣,科学技术取得许多世界领先的成就,反映了古代中国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值得我们自豪。

教学要点

一、老子和孔子

1.道家创始人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

2.儒家创始人孔子

①“仁”的学说

②对教育的贡献

③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的贡献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2.墨家创始人墨子的思想

3.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思想

4.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

5.庄子的道家思想

6.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三、繁荣的文学和艺术

1.文学的成就

①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②屈原和《离骚》

③诸子散文

2.艺术的发展

①绘画:帛画《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嵌错赏功宴乐铜壶

②音乐: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编钟

四、先进的科学技术

1.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2.历法的进步

3.《墨经》中的物理学知识

4.名医扁鹊和他的“四诊法”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重点: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诗经》,屈原和《离骚》;编钟;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十九年七闰”法;《墨经》中的物理学知识;扁鹊。

本节知识内容多、头绪多,但无论是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都应突出其在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本节难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及对他们的评价;对某些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

二、在讲授本节教材之前,首先联系前两节教材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科技迅速发展、文化空前繁荣的历史条件。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铁器的使用和推广是这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新的生产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率。在农业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兴建成为可能,大量荒地得到开垦,私田数量不断增加,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的生产关系开始发生、发展起来。新兴地主阶级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同奴隶主阶级的斗争中,不断取得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胜利。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陆续实现了向封建制的过渡。新的封建制,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刚刚从奴隶制的桎梏下解放出来的农业和手工业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也需要发展生产,这就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时期,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促成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封建地主阶级掌握了政权,阶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新旧势力剧烈斗争,从而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总之,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科技文化大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三、“老子和孔子”一目是本节的重点。关于老子,应讲清以下四点:1.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2.结合教材小字讲解: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老子把不具有任何物质性的“道”或“无”,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老子“道”的学说比较深奥,不易讲清,不必补充材料,也不作要求。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思想中的精华,要重点讲授。老子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双方互相依存而且互相转化。4.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认为统治者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天下就能安定,政权才能巩固。如果人民与统治者的矛盾,到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时候,任何法律、刑罚都不起作用。他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天下。关于孔子,要讲清三个问题: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的学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对“仁”的许多解释中,既有一些具有进步意识的新思想、新观念,也有维护奴隶制的旧思想、旧观念。教材重点向学生介绍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进步思想。孔子讲“爱人”虽然是有阶级性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强调人道原则,具有进步意义。孔子的保守思想表现在他主张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维护等级制度等方面。孔子在政治上有保守的一面,但并不是顽固派,他认为历史是不断变化的,旧的制度也可以“损益”改动。小字的内容,大部分在初中已学过,由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等政治主张,都是建立在“爱人”思想基础上的。2.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应以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有教无类”为讲授重点。孔子办学“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这里让学生通过阅读小字,了解孔子的一些学生的出身,加深对“有教无类”的理解,但不做要求。3.孔子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的贡献。相传孔子编订和整理的《诗经》《书经》《礼》《易》和《春秋》五部书,后来被奉为儒家的“五经”。汉武帝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封建正统思想,“五经”成为封建教育的基本教材,儒家文化也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

四、“百家争鸣”一目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应讲清以下两个问题:

1.百家争鸣中的主要学派有儒、墨、道、法等家。其中以儒、墨两家影响最大,并称“显学”,其次是道家。

2.墨、儒、道、法各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和主张:

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他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进步。《墨子》一书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派的主要材料。《墨子》中的《墨经》,记载了许多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水平。

孟子和荀子:他们都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有“亚圣”之称。孟子提出“仁政”“民为贵”“君为轻”,有“重民”思想。他认为“政在得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占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对荀子要重点讲解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有三点:一是他认为“天有常道”“地有常数”,自然界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二是还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以社会政治的好坏而转移。其思想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三是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就是人可以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加以利用,造福人类。教材小字分别介绍了孟子的“性善论”,可由学生自学,不作要求。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他继承了老子的学说,并把“道”发展成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韩非子:先让学生看课本韩非子画像,指出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然后重点讲解韩非子的历史进化观点和法治思想。韩非子认为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因此主张不遵循古法,不墨守成规,要按照现实情况,采取相应的政治措施。韩非子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法令制度。韩非子主张由国家制定法令,向全国公布,除国君外,所有臣民都必须遵守。做到“法不阿贵”,法律不袒护权贵。这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具有进步意义。小字部分由学生阅读,认识韩非子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他的主张,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秦统一后的许多政治措施,都是韩非子学说的应用和发展。

五、繁荣的文学和艺术

1.文学的成就

①“《诗经》”一目是本节重点,应讲清:《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多是周代各诸侯国的民歌。雅大部分是春秋时的作品,雅是西周的宫廷乐曲歌辞,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诗经》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小字内容,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诗经》的内容及史料价值,但不作要求。

②“屈原和《离骚》”一目是本课的重点。需讲清以下三点:

第一,屈原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第二,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了诗歌新体裁——“楚辞”。第三,《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诗人把深厚真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融于作品中,表达了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屈原的《离骚》,学生已在语文课中学过,教师可以适当引用《离骚》中的诗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小字部分由学生自学。

③“诸子散文”一目,应讲清两个问题:

第一,先秦诸子的散文都很出色,对后代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二,先秦诸子的各有特色,在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是孟子和庄子。孟子的文风以刚柔相济的辩证见长。这里可补充介绍《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的引文。这篇是孟子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这段文字也可以看出,孟子的议论文中善于运用比喻。庄子的散文文字优美,想象丰富。他的代表作《逍遥游》《秋水》等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名篇。

2.“艺术”一目,向学生讲清春秋战国时期绘画和音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①绘画已成为独立的艺术。主要内容有二,一是长沙楚国遗址出土的《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二是四川成都出土的战国青铜器“嵌错赏功宴乐铜壶”。教师可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御龙图》和“嵌错赏功宴乐铜壶”,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②湖北随州出土的整套青铜编钟,是我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瑰宝,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音乐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六、先进的科学技术

1.“天文和物理”一目是本课重点。首先向学生提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本目应讲清三个问题:①天文学的发展:第一,天文学的发展与农业生产发展紧密相关,农业生产的发展要求有更准确的“天时”,对天文学,特别是对历法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推动力。第二,《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它比欧洲早六百多年。第三,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基本上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这比西方早160年。第三,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诞生于战国时期,说明我国的天文历法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②物理学的成就:战国时期手工业生产技术也取得了很大进步,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规范化和对生产实践中取得的经验进行科学抽象的著述开始出现。《墨子》中的《墨经》记载了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其中有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叙述,还有声学和光学的记载,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物理学的重大成就。

2.“名医扁鹊”一目也是本课重点。应讲清: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四诊法奠定了我国中医诊断学的基础,一直为中医所沿用。扁鹊尤其擅长切脉诊断,后代医生把他奉为“脉学之宗”。

下载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孔子的“仁”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诗经》,屈原和《离骚》,孟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

    关于社会的变化作文大全

    关于社会的变化作文4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

    家乡社会变化调查报告

    家乡社会变化调查报告实践时间:2013年1月20日至2013年2月20日 共30天社会调查报告正文:一、社会调查目的:1)对自己的家乡的地理环境做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以便让自己更加......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

    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五篇

    法制史: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 (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一、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53年)的法律制度 (一)、春秋时期的社会变迁: 从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到公元前453年三家......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2008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2008-09-09 21:43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

    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5篇)

    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图片) 芍陂芍陂是古代淮河流域较早兴建的一座大型蓄水灌溉工程,位于今安徽寿县安丰城南,又叫安丰塘,是公元前6世纪末楚国令尹孙叔敖领导修筑的。水库巧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