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
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这个判断应该怎么理解?
一、从历史的看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大概有过几个不同的提法。第一次是在1956年我们党召开八大。从1945年党的七大到八大11年间,我们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八大确认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八大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工业国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也是人民群众对经济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和当前经济文化发展不足之间存在的矛盾。八大当时归结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八大作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但可惜,随后在当时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发生了波匈事件,就是波兰和匈牙利出问题了。以及1957年我们国内开展了反右派斗争,还有1959年接着在党内开展了反右倾斗争。之后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把我们国家的主要社会矛盾定义为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那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样的斗争变成为主要矛盾了。
改革开放后的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的首要一条,就是不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决定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9年邓小平在理论务虚会上的讲话中联系中心任务回答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在重新肯定八大的路线及其关于矛盾变化的基础上,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党的十二大确认了这一提法,并载入了党章总纲。党的十三大、十四大继续确认了这个提法。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完整严谨的表述。江泽民同志在大会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基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认识,提出“三个没有变”,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党的十八届三中、五中、六中全会,都坚持了“三个没有变”的基本判断。2016年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重申这一判断。
二、社会主要矛盾缘何改变?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一论断就阐明了改变的原因。
同时,十九大报告还坚持了“两个没有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一)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变成了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内涵和领域不断扩大,从基本物质文化需要向多样化需要扩展。
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一个新的增长领域就是信息服务。要适应这一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满足感。
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另一个新的增长领域就是养老服务。(不光是城市养老,在农村,养老产业和扶贫结合)近几年我国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对养老的需求呈几何级数增长,但老年服务产业发展还比较滞后。为此,要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基本需求,繁荣养老市场,提升服务质量,让广大老年群体享受优质养老服务,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我们的具体目标是:到2020年,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和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大幅提升,供给结构更加合理,养老服务政策法规体系、行业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信用体系基本建立,市场监管机制有效运行,服务质量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养老服务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第二,人民群众的需要的质量要求在提升,从数量要求向质量要求转变。
在“7·26”(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讲话中,习近平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总书记在十八大结束后记者见面会上就讲:“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总书记讲到的“八个更”字,每一个方面都包含着质量的要求。
第三,人民群众的需要不断升级而且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生态环境需要与物质文化需要同等重要。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明确指出:“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越来越高,由此发生的环境群体事件在增加。
(二)中国的生产已经不是落后的社会生产 总体上看,当前我国生产力不能再称之为“落后的社会生产”,而是能够基本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较为先进的生产。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生产水平取得了历史性巨大发展和飞跃,在很多领域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率、对世界的经济贡献都是位居前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还有3年的时间就要实现。可以说,我国的社会生产已摆脱了落后状况,正在向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迈进。
如果还提落后的社会生产,可能会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影响去产能、去库存工作。
(三)群众需要的满足很大程度取决于发展平衡和充分问题
应该辩证地看待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二者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互为整体的。不平衡是产生在不充分的基础上的,发展不充分则是造成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
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区域不平衡、领域不平衡和群体不平衡三大方面。区域不平衡主要指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领域发展不平衡主要是指“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大领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一马当先、奇迹频现,政治社会文化建设虽稳步推进,但与经济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生态文明建设应该说是最薄弱的环节。
关于发展的不充分,主要包括整个社会的发展总量不够丰富、发展程度不够高、发展态势不够稳固。发展的不充分表现在多个方面,发展方式有待充分转变、依法治国有待充分推进、精神文明有待充分提升、社会事业有待充分发展、生态环境有待充分改善、体制机制有待充分改革等。
报告分13个部分:
1、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
4、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5、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6、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7、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8、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9、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10、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11、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12、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3、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
(一)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一个转变: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两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三个牢牢: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十四条”: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五、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四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五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六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二是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
三是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
四是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五是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
六是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一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四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五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八、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二是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三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四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五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六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七是有效维护国家安全。
九、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一是推进绿色发展。
二是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三是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四是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十、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十一、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十二、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三、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一是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二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三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四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五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六是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七是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八是全面增强执政本领。
第二篇: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感悟心得体会
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感悟 心得体会月,瑞士日内瓦,一年一度的全球创新指数揭晓。
两个数字令人振奋:中国创新质量连续 8 年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在全球创新指数的大版图中,中国连续 2 年位列第 14 位,也是跻身综合排名前 30 位中的唯一中等收入经济体。
年间,中国全球创新指数从 2015 年的第 29 位跃升至 2020 年的第 14 位,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目标基本实现。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所说,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年来,创新驱动发展释放的能量令人瞩目。量子信息、铁基超导、胚胎干细胞等科学前沿斩获重大成果;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国之重器相继建成运行;载人航天、移动通信、高速铁路、能源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5G、自动驾驶、无人快递等加速走入百姓生活……
中国创新跑出“加速度”
李克强总理在 2018 年全国两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集众智汇众力,一定能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中国创新的“加速度”源自哪里?答案是,创新驱动发展、改革驱动创新。
“十三五”期间,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科技整体实力显著增强,科技活动产出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这得益于科技创新投入的快速增长,规模效益凸显。2019 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 2.21 万亿元,是 2015 年的 1.56 倍。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与 GDP 之比),从 2015 年的 2.06%提高至 2019年的 2.23%,已超欧盟平均水平。
长期大量的投入,不仅使创新型人才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我国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总量接近60 人年。同时,我国知识创造能力显著增强,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由 2015 年的 26.3 万件增长到 2019 年的 36.1 万件,位居世界首位。
年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2019 年,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达到 45.1 万亿元,为 2015 年的 2 倍;全国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达到 22398 亿元,是 2015 年的 2.28 倍,提前完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目标;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达到 59.5%,比 2015 年提升 4.2 个百分点。
科技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更加紧密,有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民生领域创新发展。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第一时间向全球分享病毒全基因序列,与全球 100 多个国家、10 余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技术合作、信息共享;科技界围绕病毒溯源、药物研发、疫苗研发、检测试剂以及试验动物模型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多个新冠病毒疫苗进入Ⅲ期临床试验。
科技创新如何支撑国家发展
科技创新如何对国家发展起到支撑和引领作用?一方面要发展科技,另一方面是改革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环境。
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破坚冰、涉深水,对多年制约创新的老难题动真刀,基本覆盖了“人、财、物”等科技创新活动的方方面面。
2015 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明确部署到2020 年前要完成 10 方面 143 项改革任务。而今,这张科技体制改革的“施工图”加速落地,在科技计划管理、成果转化和评价激励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近百项科技计划被优化整合为 5 大类,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加速推进,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自主权改革持续深化;
稳步推进科技“三评”(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实施清理“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进一步完善科技评价体系;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出台,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科研伦理和作风学风建设进一步加强……
通过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的“组合拳”,释放出科技创新的强大活力,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定型,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和法治化水平显著提高。不仅如此,创新生态环境持续优化,高效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基本成型,各类创新主体充满内生活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无论是放眼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还是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们还得向科技创新要方法、要答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第三篇:浅析改革开放中国发生的变化
浅析改革开放中国发生的变化
1978年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第一,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第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对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改革的任务。第三,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它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
回望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6个年头了。36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6年,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6年。改革开放36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这一切只用了36年时间,被称为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14亿中国人民。14亿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根本改变,这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36年光辉历程,使我们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成就,想变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36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这个季节,正是农村下谷种稻的季节,也是农民三夏大忙的季节。36年前,当拖拉机第一次驶入农村时,农民群众还十分好奇。而现如今,传统的耕作方式正逐渐被轰鸣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所代替,许多农民已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农民买拖拉机或汽车,已不再稀奇。而现在在城里,购买轿车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在宽阔的道路上,“奔驰”“宝马”等品牌家用轿车正自由地疾驰,体现出了36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公民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36年前,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城市居民更是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自行车’等‘老三件’,如今都已换上了高档的家庭电器了。试想36年前的夏季,人们只能靠摇着蒲扇来解暑,如今也被空调所替代了。36年前,由于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资金主要是优先考虑吃饭,加上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两条腿,极个别家境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如今经过改革开放36年的大发展、大飞跃,城市基础道路建设、交通设施大大改善,人们平时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种多样,近途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出远门地上有高铁动车、汽车,天上有飞机,水路有轮船,可随意挑选组合,使居民时时处处感受到方便快捷。36年前,人们的娱乐方式非常单一。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精神文明得到很大发展。影视歌舞、读书看报、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上网冲浪、旅游远足、运动健身等这些过去属于富人的娱乐项目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大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改革开放36年来,随着国家医疗制度的改革,从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到遍及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得到较好的诠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成为可能。许多居民家庭没有后顾之忧,不再害怕得病,加之家庭收入和生活条件飞速提高,居民平时从细微之处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从过去的“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三十年努力拼搏,三十年沧桑巨变。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明天会更好,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富足。
以上是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发展,回首我的家乡广西梧州也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迅猛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先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入世贸组织,我们梧州地区为了抓住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粤港澳台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加快梧州发展,按照自治区党委富民兴桂新跨越的战略部署以及关于桂东经济区域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乡镇工业和外向型经济的定位,梧州市先后建立了现代农业实验区和外向型工业园区,并以这两个园区作为梧州市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
梧州市现代农业实验区包括43个乡镇,覆盖174万人,拥有92.4万亩耕地。实验区在引进新物种及核心基地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并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的扶持,目前已吸引一大批外商前来投资。外向型工业园区已经初步规模。其发展目标是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动作,培育产业链式的工业集团,塑造国际型的绿色工业形象。在工业园区投资办企业,既可享受沿海经济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又可享受西部开发优惠政策,还可享受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定期减免企业所得税的的政策。
近年来,梧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十一五”时期,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梧州,这个广西的东大门,正迎来加快发展,乘势前进的大好机遇。尤其是总投资达到200亿的河东防洪堤、长洲水利枢纽、洛湛铁路桂东段、桂林至梧州高速公路、柳州到梧州的高速公路,南宁到广州的高速铁路等对梧州今后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十一五”时期是梧州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时期。我们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从梧州实际出发,确定了“十五”时期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主要目标是: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增长速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而随着南广线的开通,广西已经全面跨入高铁时代,南广高速铁路对于梧州乃至广西发展的重要意义,南广高速铁路是梧州人民的致富路、生命路,也是促进梧州经济发展的民心工程,它的建设是梧州人民期盼已久的。参与多区域经济合作,要以融入珠三角经济圈作为主导,东融西联,因此当务之急是大力推进立体交通格局的形成,为融入珠三角经济圈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经过梧州的高速公路就有四条,其中在建的就有三条,此外,还有洛湛铁路广西段,再加上南广高速铁路修筑,不久的将来,梧州就能融入广州一小时经济圈,梧州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就更有优势。梧州要抓住这个机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梧州经济的繁荣,重振百年商埠雄风。总而言之,改革开放对党和国家的变革具有深远的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使整个国家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到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以及其他领域,犹如滚滚春潮,波澜壮阔,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翻两番”的建设目标提前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我们祖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6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富民之路。国家领导人检阅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新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向世人展示了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36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大国正在崛起,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青藏铁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铁路。我们完成一个又一个壮举。火车第六次提速,奥运场馆建设,国家大剧院,我们的建设如火如荼。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6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6年。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具体而言: 一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二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三是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委员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六年的亲身经历者和思想推动者,同时也是这段历史最敏锐的审视者和最深切的感悟者之一。对于改革开放,厉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三十六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完成了三件事。“第一个是农村的家庭承包制,第二个是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证券市场,第三个是民营经济的兴起。”农村家庭承包制这一制度变革的主要贡献,是在当时条件下,通过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来促进农民的生产,从而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开放就是自主、自发地接受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则,并以此克服自身传统的特殊规则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进国民福利的增加和国家的富强。而真正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学习西方文明,进行制度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的重要性有时要远大于改革。中国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通过相互学习,使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后,我们已义无返顾地回归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个主权国家的承诺和信用锁定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
中国改革开放36年所取得的成就,是中国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更加努力,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为改革开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觉得,我们90后的大学生在一个非常好的环境中成长。在成长过程中享受着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我们的学习、生活环境与条件可以说是非常优越的。从小到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年都在见证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也在感受着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当然也有挑战,作为90后的大学生我们更应抓住机遇,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我们90后的大学生应抓住历史提供给我们的这样好的机遇,提高自身能力,在改革开放前进的浪潮中能够有所作为。
组员:
张磊(3-81)、刘亚西(3-82)、贺久(3-83)、王文连(3-84)
第四篇:关于桥的作文:桥发生的变化
关于桥的作文:桥发生的变化
独木桥是我国最早发明的一种木桥,它是用木头做的,先砍一棵树,然后就把那棵树架在悬崖上,这样就做成了。独木桥它的优点是可以在要用桥过河时用上,可是它也有缺点,那就是只能让一个人过去,不能让很多人一起过去。而且很危险,经受不起日晒雨淋,这就是独木桥。
石拱桥是一种用石头做成的,它和独木桥比起来,石拱桥更宽一些,比起独木桥来安全一些了,重量比独木桥大一些,很安全,而且两边还有护栏。还比独木桥美一些,它像半个月亮,还像道彩虹一样拱起来。可它还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如果把它做在江上,它就会拱很高,如果有人骑车上去的话,那就会很累了,这就是石拱桥。
长江大桥是用水泥做成的,它比石拱桥独木桥更长、更宽,更坚固,而且上面还可以通过火车呢,毛主席还在上面题过字呢!那就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但它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不能长时间保持,过个两百年又得重新做了。这就是我们现在的长江大桥。
立交桥它是一种非常方便的桥。它不光比前面所有的桥宽,而且还比前面所有的桥方便了,它还搬到陆地上了,立交桥在交通中起了很大的使用,这就是立交桥。
这一些桥经过不同的年代变化的,一个比一个方便,一个比一个坚固,承重量大,而且一个比一个好,从以前最古老的独木桥到石拱桥、长江大桥,一直到现在的立交桥,一个比一个复杂,越来越先进,而且在交通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了,这些就是桥发生的变化。
第五篇:深刻认识我国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
深刻认识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7-10-29 14:00
分享
深刻认识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 ——四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科学判明发展形势、正确制定大政方针的重要前提,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重大政治论断,深刻揭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新要求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实践遵循。
正确判断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重要经验。革命时期,我们党正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据此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实践深刻昭示,只有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准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才能制定正确政策,采取正确行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
深刻认识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快速发展,我国总体上实现小康,正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事物的运动发展是变与不变的统一。必须清醒看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要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继续奋斗。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推动生活前进”。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要认识新矛盾、顺应新形势、展现新作为,紧紧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推动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主义文
化繁荣兴盛,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打赢脱贫攻坚战,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顺应人民新期待,更好满足人民各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我们必将书写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答卷。(新华社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