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东民间舞蹈的教学与文化传承

时间:2019-05-13 21:33: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山东民间舞蹈的教学与文化传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山东民间舞蹈的教学与文化传承》。

第一篇:浅析山东民间舞蹈的教学与文化传承

浅析山东民间舞蹈的教学与文化传承

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各个地区又有自身的文化传统和舞蹈形式。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汉族各地区的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从而造成了各地区民间文化观念和舞蹈形式的不同。山东地区的民间舞蹈,集山东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囊括汉族山东地区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文化特征的舞蹈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群体性,以及山东民间文化相融而呈现的共性特征。山东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其海阳秧歌、胶州秧歌、鼓子秧歌最为著名和典型。艺术的本质特征归根到底就在于它的审美性。综观山东的民间三大秧歌,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它不仅真实反映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表现了人们对生命的强烈渴望和追求,而且通过纯朴古老的艺术手段,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山东的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有着罕见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正是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使得民间舞经受住了考验,生生不息。没有一门艺术可以像民问舞那样,能够最直接、最生动、最富感染力,也是最直观地表现该民族该地区人民的性格、气概、气质、生活方式、本质精神、物质文化、生存状态乃至宗教信仰等等一切。所以,民间舞在中国的美学史上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已成为中国文化构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研究山东民间舞蹈教学与文化的传承,对永葆这一文化载体的生生不息灿烂美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舞蹈教学是传承山东民间舞蹈文化的直接方式舞蹈教学通常选择口传身授的教学方式,它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动作的统一,是传授给学生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因此,舞蹈教学也是山东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山东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掌握民间舞蹈的形态是非常重要的,但更重要和最困难的是认识和理解这些形态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山东鼓子秧歌中特有的儒学精神。)在教学巾不断尝试从民间舞蹈文化切入,找到其深邃的文化内涵,这是支撑山东民间舞蹈发展的最主要的源泉。因此,给学生一个立体的舞蹈知识结构,使民间舞蹈教学与传承不仅停留在肢体语言表达的层面上,而且要从文化的深层次上进行文化背景的拓展,来增加学生的舞蹈文化底蕴,来更深层次的认识以山东三大秧歌为代表的民间舞蹈的内涵,让使学生整体掌握山东民间舞蹈的精华,让学生不仅知道动作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体现一种什么寓意。让学生将技术性与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山东民间舞蹈形态在舞蹈文化的支撑下更有内涵,更富表现力。也就是通常我们要求的动作富有了灵性。我们现在的舞蹈教学内容应注重强调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

例如:山东的“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这两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舞蹈,共同体现了齐鲁文化的特征,齐鲁文化在舞蹈中的差异,可以通过“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来标示。“鼓子秧歌”是流传于鲁北平原的汉族民俗舞蹈,其表演风格,东西部各有特色。东部以惠民县为代表,节奏舒缓,动作伸展,气势浑厚,风格柔韧。西部以商河县为代表,节奏顿促,线条粗犷,棱角鲜明,风格刚健。其共性特征是:神、韧、稳、倾、粗犷雄浑、气势豪迈。“胶州秧歌”是流传于鲁东半岛近胶州湾一带的汉族民俗舞蹈。在传统表演中,女角的表演占有主导地位。

如:翠花扮演的是中年妇女,动作开朗大方,扇女扮演的是少妇形象,动作温柔淑静,小鳗儿扮演的则是幼年女孩,动作活泼俏丽。不同角色在动作上的共性特点是拧、碾、神、韧,基本体态特点呈现出“三道弯”的形态特征。综观“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在传统民间舞表演中所具有的那种或憨直、洒脱、刚劲,或坚忍、大方、泼辣、舒展的动态、动势、动感特征,充分体现出山东人民吃苦耐劳、质朴善良、胸襟开阔、宽容大度、务实自强的性格和舞蹈风貌。因此,我们在“鼓子秧歌”教材内容上选择:晃鼓子、劈鼓子、摆伞、走伞、杨家庙、不倒松、四面八方等特色动作,重点训练此种动态、动势及走势特征。在“胶州秧歌”教材内容上选择:正丁字拧步,倒丁字碾步,小鳗儿步扭、抱推扇等特色动作进行集中训练,训练过程中,在要求学生动作到位的同时,更加强调韵律美以及对该民间舞蹈内在审美心理特征的把握。我们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通过非语言文字与语言文字的结合讲授,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身体训练的能动性,同时也大大加深了学生对该民族民间文化的理解。这样的民间舞蹈教学,才能达到民间舞蹈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二、山东“学院民间舞蹈”对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在对传统山东民间舞蹈进行加工、走进学院舞蹈课堂或舞台创作时,必须高度重视山东地区传统民间舞蹈的挖掘、保护、传承与提高,高度重视能够充分体现东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本要素。在强调保护、传承与发展山东地区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同时,也有一个创新与发展的问题。真正传承山东传统民间舞蹈文化,既有保留山东传统文化的精神意义,又有在充分尊重本地区意愿的前提下发展创新的必要,即在保存、传承优秀传统山东地区民间舞蹈文化中创作出既继承优秀传统叉具时代精神的舞蹈精品。

三、山东地区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民间舞是民族的,也是传统的,对待民间舞的传统问题,往往有这样一种观点。好像只有山东地区民间所传承的“齐鲁原生态”的舞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山东地区的民间舞,否则便不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认为只有人民大众自己参与或者达到自娱效果的舞蹈,才是民间舞。例如山东地区民间的老艺人。持这种观点的人便强调“原汁原味”。从美学理论上讲,也片面强调坚守传统,“民间舞走得太远了”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冈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山东地区民间舞的创作实践,也使山东的演艺性或者教学性民间舞停滞不前。什么是传统?传统不是截止于某一时期,而是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

今天成气候之潮,明天便汇入传统之流。山东的民间舞从生活中走上舞台,成为演艺性的舞蹈艺术,就必须加下提高,对所谓“原汁原味”的片面强调只会妨碍山东民间舞的技艺提高和审美发展。就像山东地区最著名的i大秧歌,看到古朴、粗犷的海阳秧歌,以及具有地方民间小戏雏形的胶州秧歌,你可以联想到清代《柳边记略》中所记述的秧歌形式之源流的关系。当然也要防止随意性,因为既然是民间舞,就应该有特定的汉族、地域、风格。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就是一部将原生的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整合重构,再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既有传统之美,又有现代之力的舞台新作。大家都应该知道,民间舞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不可凝固的活化石。“原生态”的民间舞属于土著文化的范畴,我们山东地区的民间舞不能永远停留在向大众展示最原始的土著形态,像舞、戏结合的胶州秧歌。我们不会花整小时的时间来表演一段情节。而需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山东地区的民间舞。在远古时期,舞蹈便作为一种肢体语言存在。随着历史的发展,山东地区的民间舞蹈已不仅仅局限于巫术活动和对神崇敬的表达。而在内涵里,山东民间舞蹈作为文化积淀的传承手段,其自身的层面有了本质的飞跃。因此,山东地区民间舞的传承性成为其舞蹈发展基本特征之一。民问舞是在一种群体化的自我审美中来完成继承文化的过程。它从最初的个体感情抒发,演绎成群众集体创作的成果,又从最初的田间地头式的劳动讴歌发展成为一种自我娱乐,并在娱乐中接受传承。山东地区民间舞蹈文化同时还在时代特性的影响下,扮演着不同阶段、不同表达对象的多元化角色,因此,山东民间舞蹈文化植根于汉族,昌盛于时代。山东地区的民间舞蹈的传承过程是随着时代而发展的,我们要以谨慎的学习、继承和立足于创造性发展的基本态度对待山东的民间舞蹈艺术,在传承过程中保存着民间的根本传统,而新的内容也时时刻刻在不断增加,从而使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不断丰富,不断提高。

第二篇:浅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舞蹈是一种经过提炼、加工、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表演艺术,它能够表现人的思想、情感以及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在舞蹈的众多组成部分当中, 民间舞蹈是最具典型性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以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 丰富淳朴的表现内容, 活跃在人民的生产生活当中,是世界各民族的祖先们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深入了解各民族文化传统的“百科全书”,是一种可视的、运动着的、非物质的“活的文物”,是一种“人类活态文化财产”。当今,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已成为了世界各国政府与文化艺术界的共识。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合理的拓展和创新,才能推动民间舞蹈文化的全面发展和更大繁荣。

在远古时期,舞蹈便作为一种肢体语言存在。随着历史的发展,民间舞蹈已不仅仅局限于巫术活动和对神崇敬的表达。而在内涵里,民间舞蹈作为文化积淀的传承手段,其自身的层面有了本质的飞跃。因此,民间舞的传承性成为中国民间舞蹈发展基本特征之一。民间舞是在一种群体化的自我审美中来完成传承文化的过程。它从最初的个体感情抒发,演绎成群众集体创作的成果,又从最初的田间地头式的劳动讴歌发展成为一种自我娱乐,并在娱乐中接受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陶冶,因此群众性和娱乐性就必然构成了民间舞蹈发展的另一基本特征。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植根于民族,昌盛于时代。

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性。下面我们一起深入研究如何传承民族民间舞蹈这个问题。

舞蹈教学是舞蹈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舞蹈教学是一种口传身授的教学方式,它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动作的统一,传授给学生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在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掌握民间舞蹈的形态非常重要,但更重要和最困难的是认识和理解这些形态背后的文化内涵,应在教学中不断尝试从民间舞蹈文化切入,找到其深邃的内涵,这是支撑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最主要的源泉。因此,给学生一个立体的知识结构,使民间舞蹈教学的传承不仅停留在肢体语言表达的层面上,而且要从文化的深层次上进行文化背景的拓展,来增加学生的舞蹈文化底蕴,来更深层次的认识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让她们了解民族文化、民族背景、民族信仰、民族习惯,使学生整体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的精华,让学生不仅知道动作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体现一种什么寓意。让学生将技术性与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舞蹈形态在舞蹈文化的支撑下更有内涵,更富表现力。

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不仅要通过口传身授来传承中华民族民间舞,还需要通过大自然给予更多的原生态的素材,因此“采风”也是舞蹈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点。“采风”是民族民间舞中最直接、最自然的保留和传承民间舞蹈的方式,它通过舞蹈者亲自深入各民族地区,来体验民族风情,少数民族人们会亲自传教她们土生土长、原汁原味、最具特色的舞蹈,传授一些少数民族具有传奇色彩的神话,这些都是最直接的、最清晰的得到少数民族的天然素材和最淳朴的所谓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舞蹈。这对舞蹈元素的积累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在看来,我国许多大专本科院校已经忽略了这样一种舞蹈教学方式。他们只是单一重复着舞蹈最基本的训练,这样的单一的重复使舞者的思维狭窄,没有更好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反而使舞蹈变得更为单板。不要忘了舞蹈来自于生活,如果没有亲身体验生活,哪来的五彩斑斓的舞蹈动作和内容丰富的舞蹈作品,一部作品中即使有再高超的技巧也掩盖不了作品的空虚,更不必提舞蹈事业的发展与传承,只有真实地体验了生活,多角度的观察和审视生活,这样的作品才能给人更多的激情与启迪。但大专本科院校美术系的学生会有这样的机会,学校让学生出去写生,让学生融入大自然,体会大自然和感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美景,这样会给学生更多的灵感、素材和想象,从而得到创新,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以上只是的民间舞蹈传承只是对于学习舞蹈的艺术生而言,但是这类艺术生只占世界人口的一部分,因此对于大部分的非艺术生来说,就要有针对性的方法去传承民族民间舞蹈。

这样就通过民间舞文化的美育教育,使学生更加热爱美,懂得民间舞美之所在,让民间舞拥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经过对各种民间舞的学习,潜移默化着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品质和对美的敏锐感悟力,从而净化心灵,提高个人修养与素质。

民间舞文化以美育为最高原则,形式并不重要,技术动作的学习也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美,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舞蹈美,体验舞蹈美,领悟民间舞蹈的精髓。普及民间舞文化对学生良好体态的养成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使学生身体协调,还更能促进身心共同发展,气韵相通,以神带形,神形并茂。普及民间舞文化能够在两种气质上深刻地影响学生:一是民族气质。让学生在学习某种具体民间舞蹈的同时,接受那一民族的文化熏陶;二是自身气质。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在表演中加强自身的信心。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形成自然美的体态,并与美的心态相结合,让自己的气质更文雅,更富活力与魅力。

民间舞蹈文化代代相传,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自身而日臻完善,世界文化的频繁交流,民族舞蹈艺术也面临着一个如何在坚持与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舞蹈艺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节奏一起跳动,我们舞蹈工作者要与当代社会生活,与当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我们的舞蹈作品要要深刻鲜明地表现人们现代化的思想、愿望和审美追求,只有这样民间舞蹈的精髓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和发展。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它贯穿了几千年漫漫的时光,不断发展变化并影响着其他的艺术形式。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有着罕见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正是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使得民间舞经受住了考验,生生不息。没有一门艺术可以像民间舞那样,能够最直接、最生动、最富感染力,也是最直观地表现该民族人民的性格、气概、气质、生活方式、本质精神、物质文化、生存状态乃至宗教信仰等等一切。民族民间舞在世界的美学史上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已成为世界文化构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要重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永葆这一文化载体的生生不息灿烂美丽。

第三篇:2016文化传承与创新

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检测1 学习目标:

1、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地位、表现(民族节日、文化遗产)

2、为什么要以及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3、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原因及要求。

4、传统文化的地位、特征。

5、为什么要重视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6、文化创新的原因及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7、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题目训练:

1.天人合一,顺时而食。”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在这一古老智慧的启发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推出了清明的青团、谷雨的椿芽酥、立夏的青梅饼、芒种的乌梅酥、大暑的荷叶饼等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时令点心,这表明

①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 ③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持久影响 ④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漫画《老树发新芽》体现了 A.传统文化具有绝对稳定性

B.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D.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3.在城镇化的浪潮中,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中“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人们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原因是

①乡村承载传统文化,乡村衰落是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然现象 ②乡村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生活选择 ③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有利于增强人们认同感和归宿感 ④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2015年7月14日发布的《2014—2015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报告》显示,2014年数字化阅读方式的阅读率为58.1%,超越传统纸质阅读率。“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中国人传统阅读模式。数字化阅读方式 :①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 ②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④是社会生活中最方便、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5年7月18日,“三孔”古建筑彩绘保护工程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正式开工,这是自清末以来首次对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建筑彩绘部分进行大型修缮。“三孔”古建筑启动最大规模彩绘修复,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古建筑

A.是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具有不可再生性 C.其经济价值远远高于现代建筑 D.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影响深刻

6.针对时下的古诗文教学,有专家指出,古诗文入课堂,留给学生的核心,显然不应是那些分崩离析、可以量化和默写的“知识点”,而该是对传统文化的更多了解与热爱,对民族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自然认同。该观点强调

A.古诗文不应成为知识传授的载体 B.古诗文应该影响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 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C.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应该具有强制性

D.古诗文教学不应抹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7.近年来,全国上百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官方微博及行政官方微博相继亮相,旅行路线、民族风情、出行攻略、地方美食„„这些过去在网站论坛上经常讨论的话题,如今在微博上聊得热火朝天。材料告诉我们

①大众传媒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②互联网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③互联网技术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④现代传媒的出现必然取代传统传媒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8.《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众多娱乐节目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创造了收视佳绩。这两档同属汉字知识竞赛类的栏目打破了不少传统文化节目曲高和寡的怪圈,在具备较高文化品质的同时,获得了可喜的收视和良好的社会反响。上述材料表明()①文化创新离不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文化创新需要将传统文化赋予时代精神 ③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所在 ④文化创新应推陈出新,博采众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将于2015年10月18日在福州举行,这届运动会的主题口号是 “福之州,青之运”。“福之州”点出中国唯一一个“与幸福同名”的省会,“福之州”也可表述为幸福的神州大地;“青之运”则暗喻年轻一代将在此集聚能量,展示力量,以新的姿势与节奏,领跑中国。这体现了()①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举办运动会可促进文化交流 ③各地文化渐趋融合又各具特色 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活力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10.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提及,“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材料表明钱钟书先生主张()①世界各国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②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创造了人类优秀文化 ③文化是民族的,要守住民族文化鲜明特色 ④尊重各民族的文化成果,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11.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各地中秋节的过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南京人中秋除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等。这表明

①传统习俗世代相传 ②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现 ③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 ④文化的丰富多彩反映了经济的繁荣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2.“第五媒体”是人们对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以即时为传播效果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的称谓。关于“第五媒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大众传媒 ②在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③表明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④它的出现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 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3.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她通过冷浸法提取青蒿素的灵感来自东汉药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 ③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社会和人起积极的作用 ④传统文化都是财富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4.湖南卫视《爸爸回来了》、《爸爸去哪儿》受到观众狂热追捧,这是湖南卫视借鉴韩国《爸爸,我们去哪儿》的经验,结合中国人更加注重亲情的传统,推出的亲子互动节目。这告诉我们

①必须立足于观众需要进行文化创新 ②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前提 ③文化创新必须尊重传统关注生活 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5.当今世界,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不同文明之间持续开展对话、交流,最终融汇成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这表明 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源泉 ②文化交流使得各民族文化趋向统一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庄子·列御寇》载:“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这则寓言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启示是 ①文化传承要适应社会实践的要求

②提高文化修养要着眼于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 ③个人的文化素养是在后天的教育实践中培养的 ④提高文化修养应当积极主动并持之以恒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17.“义”是我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为民族大义舍生取义、为人民幸福追求公平正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而不辨是非的“侠义” “江湖义气”,则会使人误入歧途。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

A.彻底地改造 B.全面地肯定 C.全盘地否定 D.批判地继承 18.全国政协委员梁晓声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转向非虚构写作,从社会小切口观察、思考转型社会的生态。他说:“作家应该手握两支笔,一方面写文学作品,一方面对社会发言”。这说明: ①文学创作要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②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③文学创作要增强社会责任感 ④非虚构作品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9.比较新旧“二十四孝”内容,可以看出

①对“孝”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 ②对“孝”文化既要克服又要保留 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③传统习俗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④传统思想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2015年10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开始访英之旅,中英建交40多年来,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和而不同”“以和为贵”,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在中英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不少佳话。这启示我们要

①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③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 ④在文化交流中自觉消除外来文化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1.央视网根据青少年网友多使用移动端上网的特点,创作了《动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孔融让梨》、《精忠报国》等部分优秀片目进行二次剪辑、精加工,推出时长4分钟以内的动画小短片。这启示我们文化创新要 ①注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融合 ②基于传统文化这一精神根基 ③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④避免出现与过去重复的东西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2.我们今天丰富多彩的文化离不开对前人的继承,文化的继承性主要体现在 ①传统文艺 ②传统建筑 ③传统思想 ④传统道德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3.2014年,在日内瓦万国宫举办的“画说汉字”的展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图解汉字,讲述汉字历史演变,传递汉字中蕴含的文化理念和哲学思想,激发了参观者对中华文化的强烈兴趣。“画说汉字”的展出表明

A.中华文化正在领导世界文化 B.文化交流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C.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包容性 D.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4.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传统中医药多年来一直服务中国和亚洲人民,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中国传统医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①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有助于增进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②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有利于展现文化多样性 ③应注重继承和保护,进一步发挥中医的作用

④要保护更要开发,文化的价值在于能否创造经济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5.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能集中展示民族文化和表达民族情感的是

A.语言文字 B.民族习惯 C.民族遗产 D.民族节日 26.“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形象地说明了 A.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B.世界必须要统一文化 C.要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D.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7.丝绸之路的开辟,遣隋使、遣唐使大批来华,法显、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远洋„„中华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这句话强调了 ①文化因交流而多彩 ②文化在批判中继承 ③文化因互鉴而丰富 ④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8.瑞典文学院8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女作家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瑞典文学院秘书萨拉·达尼乌斯这样评价道:“在过去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的三四十年间,她一直专注于描写苏联和苏联解体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她的作品并不是关于那些历史事件本身,而更多地将目光投向普通人的情感历程。”这说明

A.文化是人创造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B.丰富的情感是文学创作的根本动力 C.作者的灵感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D.文化是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29.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

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 ②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0.“一月一镇一场”“一月一镇一赛”“一镇一演”是海南省某县着力打造的群众文化活动模式,县政府积极为群众搭建表演舞台,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鼓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参加演出的群众越来越多。县政府的做法 ①体现了政府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作用 ②激发了群众文化创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其精神力量 ④扩大了群众文化权益,让群众广泛享用文化成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1.美国一华裔男子因为给10岁的女儿洗澡被剥夺抚养权,最终因抗警被击毙。在此之前,加州圣塔蒙尼卡的一对华人夫妇由于平时爱吃榴莲,做饭时喜欢煎煮炒炸,因而被要求搬出公寓。

纽约华人大妈6月起在日落公园排练节目而被多次投诉,其领队还收到了法院的传票。文化差异虽然会带来一些摩擦,但是其本身并不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不能和谐共处。各国之间无论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发展道路还是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都存在着差异,各有自己的特性和优点,应彼此尊重,和睦相处,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创造一个不同文化和谐共处的多姿多彩的世界。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32.材料:一股传统文化的热潮正在中国涌流。从《百家讲坛》吸引数亿观众到《于丹〈论语〉心得》狂销300多万册,从古装影视剧热播到历史题材图书畅销,从人大成立国学院到北大、清华等开设“国学班”,从各地恢复祭孔到海外孔子学院遍地开花,从私塾重现到儿童读经„„这一切都表明,曾经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正在回归。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探究我国传统文化如此之“热”的原因(9分)

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33.材料:某出版企业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他们调查发现在飞机、火车上很多人在用电脑、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市场开发潜力巨大。该企业从传统的纸张印刷、人工渠道发行跨越到全数字出版发行,把图书、期刊、报纸等传统出版物在第一时间传送给读者,而读者阅读的工具是手机和平板电脑。他们还研发了很多适用于教育方面的数字化产品,比如“寒食帖”,读者既可以欣赏诗词的内容,也可以了解作者苏东坡的概况以及所涉及的地方的人文、历史背景,还可以对书法进行临摹。开发民族新漫画《四大名著》并向10个国家输出版权,与日本动漫企业合作为日本文部科学省提供的《三国演义》漫画本,让日本这个动漫大国的中小学图书馆,第一次有了来自外国的漫画书,目前,该公司资产已达到118亿元,开始在全球范围跨区域、跨行业谋篇布局。

问题: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该出版企业为什么能实现不断发展(12分)

34.海南黎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黎族苗族的歌、舞、服饰是我国灿烂民族文化中绚丽的艺术奇葩,凝聚着黎族苗族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心血。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2014年9月23日,海南省民族地区中小学校传统文化“民歌、民舞、民服进校园”活动启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客观、科学地认识民族文化,使学生在了解各民族历史、民情民俗、语言文字、民间工艺等知识的同时,深刻理解祖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进民族团结,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推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黎族苗族传统文化?(10分)

35.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充分肯定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提出了推动社会 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新要求,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材料二 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及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必须加快深化为话题之,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发展我国文化。(10分)

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检测1试卷答案

选择题:DDCBB DCABC BCDDB BDACA BCBCD ABACC

31.(1)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文化具有多样性,各种文化之间,应当相互尊重、相互交流。(2)由于世界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这样就使得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3)对待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4)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2.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我国传统文化“热”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特征的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思想契合了现阶段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人们希望从传统文化中寻求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②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专家学者走出书斋,借助电视等大众传媒对传统文化作通俗的解读,对传统文化热潮起到了推动作用。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培育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构建社会共同价值体系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促使各级政府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每点3分)

33.(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从传统的纸张印刷、人工渠道发行跨越到全数字出版发行,在实践中推动文化创新。3分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开发民族新漫画《四大名著》,立足传统,推陈出新。3分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与日本动漫企业合作为日本提供《三国演义》漫画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3分

(4)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把握了阅读的发展新趋势,创新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3分

34.(1)我们对待黎族苗族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5分)

(2)面对黎族苗族传统文化,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和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黎族苗族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其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5分)

(3)我们要把握好黎族苗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分)

35.①立足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保持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②尊重文化多样性,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③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既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同时也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④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⑤不断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注:从其他角度回答可以酌情给分

第四篇:从奉化布龙谈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 3

从奉化布龙谈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

奉化

邬显赞

关键词:条宅布龙、民间艺术、失传、传承、发扬 论文摘要:

[龙舞流传上千年,是老百姓心中风调雨顺的象征,舞龙向来是我国举行盛大庆典的必备节目。奉化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布龙)之乡”,其中作为杰出典范,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条宅布龙,从人们敬神、娱乐而逐步发展至今,无论是制作、布阵和舞技都以其独特的风格登上了中华民间优秀文化之殿堂。文章着重分析了奉化舞龙曾因经费、训练、人员等方面的原因而出现严重滑坡趋势,提出了要从取得地方政府部门支持、培养龙的传人、聘任特技教练、重视文化工作者的思想道德和义务建设等途径,尽可能为民间舞蹈文化提供一个“宽敞”的天地,让这条东海边的布龙永具活力,舞出一片灿烂的明天。]

华夏子孙历来把自己称作“龙”的传人,“龙”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舞龙向来是我国举行盛大庆典的必备节目。

早在奴隶社会的甲骨文中就有一条龙与十五个农民在田间求雨的记载,文献中最早关于龙舞的记载是《山海经》的“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我猜想,龙舞说不定是我国最早的图腾舞蹈呢?对龙舞有明确记载的是《二十二子》中董仲舒的专辑《春秋繁露》第十六卷,它详细介绍了古代人们以龙求雨的具体形式、方法等。汉代的“百戏”中也有舞龙的节目,到了明清时期,龙舞就已很普遍,南北方都有,还形式多样,有“布龙”“百叶龙”“水龙”“段龙”“板凳龙”“香火龙”等等,可谓多姿多彩,且表演技巧很高。有清人在龙灯诗中描写:“鳞甲倏喷火,飞腾照夜飞”“电激一条,波翻百面雷”。到了现在,龙舞的表现形式更加新颖别致。如1999年在北京开幕的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99条用汽球串成黄龙一齐飞向高空,那场面令人激动不已,它是中华民族权力与威力的体现啊!

龙舞流传上千年,是老百姓心中风调雨顺的象征,至今还保留在民间。奉化的布龙就是龙中一杰。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九日,我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布龙)之乡”。这个荣誉的获得,主要来自于楼岩乡的条宅布龙。条宅布龙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舞技,登上了中华民间优秀文化之殿堂,是奉化布龙中的杰出典范。

奉化条宅布龙,是人们敬神、娱乐而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间集体舞蹈。据条宅民间老艺人陈世雄口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的主要构造材料是竹、木、布三大件,九节八段(最长十二节)龙身各长二米左右,加上龙头龙尾,全长十七点五米上下。(龙身内用直径三十厘米单根竹丝圆圈,每间隔十厘米一只支撑龙布,使其成为圆筒,整条龙身内的竹丝圈用四根绳子串连,能伸能缩,称作“龙筋”,龙头、龙尾的框架也用竹丝扎成,龙棒长一点五米,龙牙、龙舌采用海绵制作,龙口内的“龙珠”为吹鼓的红气球,龙眼配嵌电灯泡,它的外表用耐磨的布料包扎。)

表演时演员头扎绣花巾,上着对襟衣,下穿灯笼裤,腰系绣花带,腿缠各色裹脚布,脚穿黑色布鞋,看上去神气威武,很有民间特色。

条宅布龙由九人表演,小巧灵龙、变化多端,以“盘、滚、游、跳”为主线变换动作,舞起来翻滚自如、热烈奔放。高跃时似龙腾九霄,威武勇猛;低游

时如蛟龙翻海,气势磅礴。表演时一气呵成,使人眼花缭乱,堪称华夏一绝。一九五五年三月首次赴京参加全国农民业余音乐舞蹈会演,荣获优秀演出奖。4月4日被邀请到中南海怀仁堂作汇报演出,其别具一格的舞姿博得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和国内外著名人士的高度评价,周总理称赞说:“这条龙可以出国。”

随着时代的发展,条宅布龙也在以陈世雄、周小如等老一辈艺术家们的潜心研究下,在原来的动作套路中有很大的创新与发展。创作了“快游龙”“满天龙”“搁脚龙”“脱壳龙”“擦身龙”“抱身龙”“靠背龙”“套头龙”“缠脚龙”“摇船龙”“双龙戏珠”“悬跳龙”“龙尾翘”“左右跳”等二十余个精彩动作套路。其中有许多不同的跳跃动作和躺在地上滚舞的高难度动作技巧,全凭老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在舞蹈的实践中不断创作出来。

改革创新后的奉化布龙在表演技巧上,更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色,能做到“人紧龙也圆,龙飞人亦舞”。艺人们常把龙舞的圆不圆,作为衡量舞龙技术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龙舞的越圆,说明技术越高,如:“快跳龙”,每跳一次整条龙就在队员脚下依次越过一次,龙犹如成了一个“活的圆圈”,不断的翻滚着,舞的越快,龙就越圆越美,常常使人看了觉得有“龙圈环环扣住,龙身紧紧缠绕”之感。“背摇龙”,除龙头外,全体队员横躺在地上,用弓背摇动的力量舞动龙身。“快跳龙”和“游龙跳”则是龙在舞动时,人依次在龙身上跳过。这些舞蹈动作都是在龙的流动中进行,加上舞动时速度快,动作间的衔接和递进也十分紧凑,舞动时龙身迎风“呼呼”有声。整个龙舞动作“猛”,舞的“活”,龙身“圆”,形态“神”,只见龙在飞腾,人也在翻舞,高跃时如腾云驾雾,低游时如翻江倒海,气势非凡,令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一九八八年新春首次参加宁波市舞龙比赛一炮打响名列榜首,荣获“一口龙”称号。后又在市、省、全国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被国外人士称为“中国真龙”。

到了九十年代,奉化布龙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年轻一代民间艺术家陈行国、周永根为首的“龙的传人”的共同努力下,借鉴吸收了全国各地舞龙赛中的精华,又新创了“龙尾高翘”,“空中舞龙”、“龙船”、“新龙门阵”、“蹲爪舞龙”、“八字造型”、“蝴蝶造型”、“高塔盘”等高难度动作。一九九二年条宅少年龙表演《双龙戏珠》首次参加宁波音乐舞蹈(乡镇、街道)调演,荣获表演一等奖,九五年五月又一次赴京参加全国第一届舞龙比赛,获优秀表演奖。九七年七月,四次赴京在北京第一届舞龙艺术节暨“龙庆杯”邀请赛上荣获“最佳奖”和“玉玺奖”双奖。同年九月,又在浙江“东海明珠”大型文艺晚会中获金奖„„“中国舞蹈报”、“宁波日报”分别以“一束带露的鲜花”和“此龙只应天上有”为题描述了条宅布龙的精湛技艺和赫赫功绩。

条宅布龙以其独特的风格,精湛的艺术享誉全国,但在九十年代末却有日趋滑坡之趋势,在各级比赛中屡有失利或干脆不参加比赛,这条东海边的巨龙似有“冬眠”之态,综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非专业性。条宅舞龙队员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并且流动性大,经常有人外出打工,要召集起来训练很困难。

2、训练经费得不到落实,训练很不正常。活动常常是临时抱佛脚,往往是要去参加比赛了才临时集训几天,怎会有好效果?更没有精力去创新,就连掌握传统的难度动作也成问题。

3、无专业的教练。条宅布龙一直处于民间艺术之中,现要与体育相结合,无专业教练难以接轨。如在“95第一届全国舞龙”比赛中,(由于比赛按体育

竞技项目国际标准评判)使一响在民间以自然舞技见长的条宅布龙一时难以适应,只得了优秀表演奖。如果能象湖南的龙舞,有专业的教练指导,把舞龙与体育、杂技、武术等相结合,一定能给人耳目一新,在比赛中也能获佳绩。

4、年龄偏大。队员中年龄最大的已四十出头,最小也近三十,由于经济浪潮冲击,很多人对民间文化越来越没兴趣。年青的条宅人都想着如何致富,而不会把精力集中到传承民间舞蹈文化上。

难道曾经“赛绩累累”的布龙从此就要失去它的威力?写到这不由使我想起《中国古代舞蹈史》中记载的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文化。从图腾崇拜、巫术仪式舞蹈,到明清时代的歌舞小戏与汉族民间舞蹈,尤其是唐代的舞蹈,可谓盛况空前,是古代舞蹈的顶冠,可这么多绚丽多姿的民间舞蹈如今有完整记载或留传下来的有多少?象唐代著名的《健舞》和《软舞》,恐怕唯一知道详尽资料的只有《软舞》中的《绿腰》了,再如,西周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雅乐舞体系的,但遗憾的是西周的雅乐舞在国内早已失传,而韩国、朝鲜却保留了下来,韩国舞蹈团还专程到北京作为“传统”节目来演出,这岂不是一件让世人的耻笑的事?到今天一些纯民间舞蹈的活动不是日趋高涨,而是越来越少,好多地方的民间舞蹈因为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日趋衰弱,甚至失传,如东北秧歌中著名的民间艺人辽宁于黑子的“逗劲”曾经轰动全国;黑龙江夏春阁,男扮女装,扭起秧歌来,又艮又辣……诸如此类的民间艺术中都曾有很多有名的艺人,但如今有好多技艺都已失传了,现在一些专业的舞蹈团体也很少与民间艺人联系,更别说人民群众了,像全国最重要的“荷花奖”“群星奖”“桃李杯”等比赛除了文艺工作者之外,纯粹地去观赏的老百姓又有几个?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深感痛心,更觉责任心重大,我们再不能让优秀的民间舞蹈失传了。龙舞,它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永远要让它“活龙活现”于中华大地。条宅布龙也不例外,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民间舞蹈文化转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呢?下面是我提出的一些不成熟的发展设想,供同仁们参考:

首先,政府部门要重视民间舞蹈文化。这里有三条途经:一是为活动提供训练的场地,必须使活动能有计划正常的展开。如奉化在“龙乡”、“龙村”创建“小龙”培训基地,将舞龙之乡的基本技巧的训练纳入小学或初中学生的课外活动之中。目前奉港中学和尚田镇条宅小学、岳林街道城东小学已培养出近十条小龙,其中还有一条是女子少年舞龙队。条宅的少年龙舞多次参加省内各类活动,已艺压群芳,初露锋芒。城东小学的“娃娃龙”参加宁波第四届音舞节“明珠杯”调演,荣获优秀节目奖和创作奖。这样能使奉化布龙代代有传人。同时,在龙头企业里安排“大龙”培训基地,把优秀民间舞蹈者安排在同一单位工作,成立业余艺术团,除为企业服务外,还可争取为各种社会经贸活动服务,在这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的典型。如安徽圣泉花鼓灯艺术团,原是一个农民花鼓灯艺术团,后被圣泉集团请进圣泉啤酒厂后,农民演员全部进工厂,更名为“圣泉花鼓灯艺术团”。昔日的观灯迷成了啤酒厂的工人,班灯人也成了企业艺术团演员,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共同的企业利益使他们休戚与共,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花鼓灯在他们的脚下跳到了上海、大连、重庆、广州、北京等,大半个中国留下了他们的舞影,还不够过瘾,他们又跳到葡萄牙、摩洛哥等国家和地区,把家乡的特色,把他们的作品介绍给全国,全世界的朋友,对企业、家乡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它有名的如云南阿诗玛艺术团,山西太原酒厂威风锣鼓队等等都类似。我们奉化也可以有“罗蒙艺术团”、“爱伊美布龙队”------

二是每年或几年定时举办,组织大型的文化节、艺术节。展示城市风貌、地域特色。如深圳,自1990年以来,由市文化局主办,已连续14年举办了春节广场演出,由开始单纯的专业团体演出,到现在群众文艺团体自编自演。(有公安干警艺术团,少儿艺术团、中老年合唱团等等。)群众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呈现一派浓浓的节日气氛。北京市也从2000开始由北京市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总工会联合举办“五月的鲜花”群众文艺舞蹈、戏剧(曲艺)、书画(摄影)、音乐等大赛,以展示北京群众业余文艺创作成果和市民不断提高的艺术素养。相继央视又推出了“卡拉ok大家唱”、“走进舞蹈世界”等栏目。深受人们的喜爱。如果,各地都能如此重视民间舞蹈文化,那么我们古老的民间舞蹈文化一定能发扬光大,且定能更上一层楼。三是成立艺术协会,经常召开艺术研讨会,搜集积累有关资料,建立专门的档案,善于在开展活动的同时从理论上对民间舞蹈文化进行总结,提炼,让民间舞蹈永远流传下去。如“英歌舞”是潮阳民间舞蹈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广场情绪舞,它取材于《水浒》中梁山泊好汉大闹大名府的故事,舞蹈动作方朴雄浑,气势豪放磅礴,场面恢宏壮观。有人称它为“中国舞蹈的根”。潮阳就有“英歌艺术节”“英歌艺术研讨会”等,富于“英歌”一块沃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成为一朵艳丽夺目的民间艺术奇葩。同样奉化也可成立“布龙”协会,多渠道的收集“布龙”的资料,每年或定时召开“布龙”研讨会,请有关专家和民间艺人(包括普通的舞龙爱好者)共同商讨龙舞艺术。那么,奉化的布龙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灿烂。

其次,注重培养一批热心民间舞蹈文化事业、积极参与、乐于奉献群众文化的积极分子和文艺骨干。从奉化布龙来讲,无论是九节龙还是十二节龙、十八节龙、二十七节龙,龙头是关键。奉化布龙要发展,关键是在有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的老一辈民间艺术家和年轻的热心于舞龙活动的龙头手。如刚去世不久的条宅村陈世雄老人,他从小爱好舞龙,是一名优秀的龙头手,数十年来他不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传人,几乎将毕生精力都化在发展和繁荣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上。1955年,以他为“龙头手”的条宅龙舞队赴京演出,得到中央领导的好评;1958年他破格被吸收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至今仍是奉化唯一的一员)1990年至1991年,中国舞蹈家协会和中国舞蹈家协会浙江分会分别颁发证书表彰陈世雄1993年又被浙江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艺术家;他的生平业绩又被载入《中华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和《浙江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奉化龙舞的赫赫功绩就在于有一批象陈世雄老人那样的“龙头手”。因此,奉化布龙凝结着许多民间艺人的心血,是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要重视培养龙的传人。

第三,从单纯的文娱活动和节目活动向参与各类经贸服务活动转变。这已成奉化布龙在新时期呈现的新特点。自1991年起,奉化布龙接连参加了奉化市首届、二届、三届服装节暨僵服装订货开幕式的大型文艺活动表演。1995年参加了奉化溪口民俗风情游开幕式广场文艺表演和踩街活动,精彩的“五龙戏珠”博得了海内外来宾、记者、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不仅如此,奉化布龙还应邀参加了全省各地经贸活动和庆典仪式,如浙江西湖电视博览会、宁波城隍庙新商城落成典礼,宁波“天一广场”落成典礼暨海曙区划首届商贸艺术节、2002年宁波第六届国际服装节时尚十月巡游等等。为发展社会广义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建设显示了民间艺术独特的功能。

第四,抓特色文化的思想要明确。把积极开展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如奉化市龙,有显著的奉化地方特色,龙舞活动已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的影响。尚田镇条宅村舞龙队和岳林街道周家村

舞龙队是奉化布龙的佼佼者,许多赛绩都是靠他们得来的。一直以来最活跃、艺术上最有特色的也是这两个队。我们要通过重点辅导、重点扶植等各种方式,抓住条宅和周家这两个龙舞之乡的龙头,使之不断提高巩固,带动全市的舞龙活动,在提高指导下进行普及、创新。

第五、聘任专业教练。民间舞蹈文化要让它源源流长,永具活力,不仅要保留传统的风格特色,更要以此基础上挖掘其本身特点,从调度、动作、造型、服装等方面进一步加工改造,有创新,才会有生命,所以定要有专业的教练进行规范的指导、训练、研究、创编,才能创作出既符合本土特色又适合时代特点的艺术作品,为观众所接受,为专家所认可。

第六、加强专业舞蹈团体(院校)与民间艺人的联系,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共同提高艺术水平。可以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专业舞蹈人士可深入民间采风,与民间艺人共同切磋技艺,不断创新,这样也能使民间艺术不断吸取新的血液而充满活力。

(2)让民间艺人和舞蹈爱好者多参加社会实践,如观摩各种舞蹈赛事和文艺演出,参加各级各类的民间舞蹈文化活动,在实践中磨练、成长、提高。

总之,尽可能为民间舞蹈文化提供一个“宽敞”的天地,让它们“健康”地成长。那么,我们中华民族秀丽多姿的民间艺术一定能源源流长,永具活力,这条东海边的布龙,也一定能舞出更灿烂更辉煌的明天。

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作者:罗岩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4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中国舞蹈史》 作者:王宁宁、江东、杜晓青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8年1月北京 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3、《中国古代舞蹈史话》 作者:王克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年4月 第5次印刷

4、《中国民间舞艺术》 作者:于平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7年6月第一次印刷

第五篇:传承文化

传承文化,塑造你我

传承,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永恒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经久不衰的精髓;不变的,是那份道德与文化的真谛。

青,出于蓝而青子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人类前进的脚步离不开民族的历史。不论历史是辉煌的还是衰败的,任何一个民族都要将其优秀文化继承,发展,因为它里面包含着民族的魂。

经典的东西要像历史一样需要传承下来,但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用创新的思维去领航经典,用进取的心态去发扬光大。同样经典的东西也需要弘扬,弘扬是一种美德,好的东西,尺有将其自身的优点充分弘扬才能传承,即而塑造你我。

传承的是文化,弘扬的是精神。在浩瀚的历史中,经典无处不在,在文人墨客的诗篇里、在辉煌灿烂的器物里、在治国平天下的法治里、在约束思想道德里,它们是活的灵魂,是历史前进方向的指南针,是今天让你让我让无数人为之动容的精髓,它融注了历史的思想和心血。所以传承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内在的力量。

作家冯骥才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在被改造的浅显粗陋。然而,这文化的粗鄙化带来的更深、更长远的危害,不仅仅在文化本身,还将败坏我们的国民精神,即精神走向浅尝辄止粗糙浮泛,不求精神和甘居落后,伪文化将进一步使民族低素质化”。可见,民族的文化的重要性,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的盛衰。

然而,如今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正在一步步、一点点将民族文化,丢弃、改造和弱化,是什么让我们优秀的文化开始沉默,是我们自己,我们为了利,为了欲,而丢弃了那些最优秀,最珍贵的东西。

传承是一份敬重,是一份崇仰,丘吉尔说:“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而优秀的古诗文都是中华智慧的结晶,都堪称艺术经典。古诗文的积累不是外显的实用,而更是一种文化的追求,一种民族精神的延续。对于历史上的文人墨客,经典诗篇,之于今天,都应该是一份荣耀,它代表了我们历史的先进性。无论是诗人还是诗篇,都极大地赋予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富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例如,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言论堪为经典,如今,连西方都设有孔子学院去学习他的思想,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后继者,又有什么理由不去传承和发扬呢?

传承是一份发展,是一份沉重的呼唤。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无不以“德”为重任。道德是一种力量,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华美德从商代“六德”到宋代“八德”主要体现了中国人“寻根”“归根”的思想,包含对爱国情怀、人伦观念、仁和忠恕和崇高精神境界的提倡和追求。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中国人几千年智慧凝结而成的,其观念和准则确实值得当今社会继承和发扬。古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然而,在今天这个丰衣足食的年代,我们却忘记了传承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德,当下,一些人在利益的诱惑下,放弃了道德修养,远离了道德准则,近些年来一些失德行为频频发生,“黑心商家为利益制造地沟油”,“三聚氰胺奶粉”“染色馒头”等恶性食品时有发生,将道德完全拋于脑后,更有有悖道德常理的事件,如“不赡养父母”“老人跌倒无人敢扶”“小月月事件”等。不知廉耻、善恶、美丑是导致社会道德败坏的根源。中国自古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铭,德是根,物是花,厚德才能载物。“以德服人”“德才兼备”,人无德,何以立?只有大力弘扬孝、诚、和、廉等传统美德,加强道德素质修养,把道德修养积淀在血脉中,把追求高尚行为变为自觉行动,传承好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德”,致力于塑造有品德,有修养的你我。

传承是一份美好,是一份敬仰。作家郁达夫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诚然,中国不缺少英雄人物,古往今来,英雄辈出,从救国无望,含泪投江的屈原,到三国枭雄曹操,令人惋惜的西楚霸王,再到近代的爱国忠臣文天祥,岳飞等英雄人物,乃及近现代的抗日英雄叶城焕、杨靖宇、邱少云等。然而,在这样一个英雄盛出的民族,我们却忘记了对英雄的那份敬重与爱惜,甚至忘记了无比相关的某些节日,在这样的现状下,是英雄的不幸还是我们民族的不幸?

历史是船,文化是帆,让我们航起文化的风帆,传承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塑造21世纪有道德,有文化,有内涵的你我!

下载浅析山东民间舞蹈的教学与文化传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山东民间舞蹈的教学与文化传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传承

    2014年国考《申论》热点解析附范文:文化传承 【关键词】 文化交流 民心工程 未来工程 文物系统 非遗保护 惠民富民示范带 文化强省 群众文化权益 文化荣誉 基层文化 【热......

    文化传承

    传承与发展---企业家与企业文化之辩证关系经盛国际管理咨询(中国)公司总裁叶生企业家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企业文化理论与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在咨询过程中,许多企业家都问......

    文化传承

    记忆的延续 当我们站在壮伟的布达拉宫,或是广阔的高原,歌声娓娓飘来,伴着韵律,仿佛来到了美丽天堂,神圣又淳朴。这是民歌,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情感历史,是一个民族走向世界的名片。......

    《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设计方案[推荐五篇]

    《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设计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传播的途径,大众传媒的作用2、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二)能力目标 教育学生说明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做文化传播的使......

    家风文化与传承(5篇)

    家风文化与传承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

    儿童美术与文化传承!(推荐)

    “我们生活在一个自以为摆脱了不幸的骄傲时代,„利益成了时代的伟大偶像,一切力量都要服侍它„在拙劣的天平上,艺术的精神毫无分量,从而消失在该世纪嘈杂的市场中。”①席勒对18......

    音乐与民间舞蹈教案

    音乐与民族舞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授课教师:(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音乐与舞蹈之间的有机结合,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认识舞蹈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舞蹈因素,两者之间互为......

    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

    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 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 一、山东民俗饮食、服饰等多样化 什么是民俗?什么是民俗学?所谓民俗,就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