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与民间舞蹈教案
音乐与民族舞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授课教师:
(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音乐与舞蹈之间的有机结合,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认识舞蹈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舞蹈因素,两者之间互为相应的人文现象,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
2、判断舞蹈形式、风格;依据音乐中的节奏律动、音色等舞蹈因素,展开丰富的舞蹈场景的想象与联想,能描述或用动作表现。
(二)教学设想与思路:
1、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本课教学试图以音乐和民族舞蹈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引导学生了解音乐与民族舞蹈相互依存的关系,进一步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民间音乐与民族舞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体现音乐以审美体验为核心,通过观看影象资料,聆听音乐、模仿动作、讨论与交流等学习形式,使学习内容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并尊重个体不同的音乐体验和学习形式。以提高学习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舞蹈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舞蹈因素,两者
之间互为对应中的律动特征。
(四)教学方法:开放式实践课
(五)教学程序与策略:
一、组织教学:
1、课间播放舞蹈图片及音乐
2、欣赏舞蹈片段《奔腾》
提出问题:(1)欣赏的这段舞蹈什么类型的舞蹈?现代舞?古典舞?还是民族舞?【答:民族舞】(2)你是根据什么方面来判断的?
【答:①肢体动作所产生的视觉感受②音乐的旋律、节奏、伴奏乐器所产生的听觉感受】
二、教学展开:
1、揭示课题
2、提问:什么叫民族舞?
【讲解:民族舞蹈作为反映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广义上讲,中国有56个民族,56个民族是56朵绚丽的花,每朵花都绽放着独特的光彩,每朵花都有自己盛开的方式。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古代舞蹈,宫廷舞蹈和其他的舞蹈形式,这种在自己民族当中流传和发展的舞蹈,就是民族舞蹈。从狭义上讲,一个民族特有的或专有的舞蹈形式,就是民族舞蹈。民族舞蹈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人文秉性和民族特质。】
3、欣赏两个舞蹈片段回答问题:
片段一与片段二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答:片段一没有音乐,片段二有音乐】
4、再次欣赏片段《洗衣歌》,小组讨论问题: ①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是什么?【有机结合、密不可分】 ②在民族舞蹈中音乐起了什么作用?【烘托、渲染】 ③联系两者之间的桥梁是什么?【节奏律动】
5、欣赏《北京喜讯传边寨》的其中两个片段 要求:根据音乐展开对舞蹈场景的想象
6、在音乐背景下介绍《北京喜讯传边寨》的背景及内容
《北京喜讯到边寨》 作曲:郑路、马鸿业。乐曲创作于1976年,生动地表达了“四人帮”被粉碎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南方边寨后,人民群众欢呼雀跃的庆祝场面和精神面貌。乐曲采用中国苗族、彝族民歌的音调作素材,反映了喜讯传到边寨时苗族和彝族的人民欢心雀跃的心情。在优美辽阔的旋律引导下,乐曲把我们带进中国南方边寨的一个华丽的舞蹈场面。
三、教学拓展:
1、欣赏舞蹈动作分析:应采用什么类型的音乐?
2、根据音乐,创编舞蹈动作
3、创编成果展示
四、总结:音乐是看得见的舞蹈,舞蹈是听得见的音乐
第二篇:高中音乐 民族民间舞蹈--维吾尔族舞蹈 教案
民族民间舞蹈——维吾尔族舞蹈
(体态、动律、手位训练)
教学版本: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教材 教学目标:
1.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挺拔而不僵,微颤而不蹿,上身撒得开,脚步不离散的规范动作。2.通过动律、手位的训练让学生们了解维族人能歌善舞的特点。教学重点:
1.维族舞蹈的体态及动律特点。
2.八个手位所具有的多样化、多层面及富于变化的艺术特色。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维族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资料。2.维族音乐的剪辑。
3.VCD、电视机、录音机。
教学方法:
首先放维族的音乐方式引导,通过老师表演让学生产生兴趣,再介绍维族人能歌善舞的特点,最后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音乐《达板城的姑娘》
二、欣赏体验
老师表演一段具有浓郁维族节奏的“赛乃姆”,让学生们感受维族的民族风格。
2.介绍维吾尔族人文、地理、风俗。课件展示: 通过播放课前搜集的几个维族舞蹈组合来加深学生们对该舞种的了解。3.提出问题: 维族舞体态、动律有什么特点
讨论得出: ①上身挺拔而不僵,上身撒得开。②微颤而不蹿,脚步不离散。
三、实际教学
1.手位主干动作(八个手位)。
要求:
注意基本手型,四位手至八位手都有反面手位,手位之间替换动作常常用绕腕转换。
2.摇身动律
要求:
摇身动律是一侧肩胛骨带动后背,形成推送慢、收回快的前后摇动,应特别注意摇动的附点节奏与下身点颤动律的协调配合。3.舞姿与脚位
(1)提裙式前点步 做法:
双手自然下垂于体旁,双手捏住体旁的裙边,前方点步位,手腕与后侧上提90度,将裙摆拉开。要求:
提裙式前点步为静止的舞姿动作,可用一侧胸腰。(2)托帽式后点步 做法:
右后点步位,体对8点,左手顶手位,右手在八位手上立腕,手心向上,感觉用右手脱住帽子,眼看8点方向。要求: 提胯立腰,胸腰对8点上方走。(3)
高举火把旁点步 做法:
右脚重心前点步,左手除大拇指外,四指形成捏空心拳于顶手位,右手自然下垂,眼看2点。要求:
高举火把旁点步为固定舞姿,一般配合动律出现。(4)
双手叉腰后点步 做法:
体对1点,右脚重心后点步位,双手虎口叉腰。
四、小结
在维族舞教学当中,动律与手脚的配合协调性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眼、头的表现还没出来
六、作业(编排)
请同学们课后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编排六个八拍的小组合(节奏的灵活性)
七、结束语
这节课让我们感受了维族舞蹈有别与其他民族艺术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格,浑然一体而鲜明独特,也同时领略了维族舞的热情和奔放,只有热爱自己的生活,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喜悦!
第三篇:藏族民间舞蹈教案
教案设计: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
——藏族踢踏舞
教学目标:
1、能掌握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和动律,并主动探索藏族舞蹈与生活的关系。
2、能学会藏族踢踏舞六个基本动作,并在学习基本动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基本体态和动律的肢体体验。
3、能用所学动作创编一个小组合。
4、能了解藏族舞蹈的主要分类。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藏族舞的基本体态、基本动律。
2、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
教学难点:
1、体态、动律的准确掌握,并能将其贯穿始终。
2、把握踢踏舞基本动作节奏、风格。
教学设想: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中,风格及动律的把握非常重要,本课是以通过探究生活与舞蹈的关系,来进行基本动律及体态的学习,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学动作而学动作,而是通过对生活的了解,联系到舞蹈动作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便于他们更加迅速、更加准确的把握舞蹈风格。
由于藏族踢踏舞是用脚踏音乐的节奏来舞蹈,其步法的变化,一般是与音乐节奏的变化相协调。因此本课以节奏为线条,贯穿舞蹈动作教学的始终。在动作的学习中,采取自己探索步法、给舞步取名等多种方式,不断巩固体态和基本动律,加深学生对舞步的记忆。活跃课堂气氛,并为后面的自主编排队型打下基础。
创编环节采取老师提出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完成的方式来进行,既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验了舞蹈的乐趣,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舞蹈道具(长袖)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设计情景导入:
1、了解学生的经验准备情况: 师:同学们,听说过“踢踏舞”吗? 生:答(播放课件)
师介绍:大家刚才看到的是爱尔兰踢踏舞,在国外,踢踏舞主要分为爱尔兰踢踏舞与美式踢踏舞,爱尔兰踢踏舞是爱尔兰的一种民间舞蹈。
2、情景设计,教师示范导入课题
师:我们中国的民间舞蹈中也有踢踏舞。前不久,老师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采风,跟当地人民学了一小段踢踏舞,现在我跳给大家看一看,请你们来判断一下,老师跳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在体态、动律上有哪些特点?(教师示范)
生:藏族。
师:对了,刚才老师所跳的,就是藏族的“堆谐”。
“堆”是指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的定日,拉孜,萨伽等地势较高的地区。而“谐”在藏语中就是舞蹈的意思。所以,堆谐的意思就是——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人民所跳的农区自娱性圈舞。
由于它的舞蹈中有许多踢和踏的动作,因此也被称为藏族踢踏舞。(出示课件:课题名称)
二、藏族踢踏舞的学习
(一)基本体态及动律的学习。
1、找出藏族舞基本体态及基本动律,并练习。
师:看了老师跳的这段藏族踢踏舞后,请你们说一说藏族舞在体态和动律上有什么特点?老师的上身是怎样的?是直立的?还是前倾的?是紧张的?还是松弛的?
生:上身松弛,略微前倾 师:膝部动作有什么特点? 生:膝部有连续不断的颤。
2、探索藏族舞基本体态形成原因。
(1)提出问题:
师:那么藏族舞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呢? 生:„„(2)观看图片
师:现在,老师就给大家看一组我在西藏采风时所拍到照片,看同学们能不能 在其中探寻出藏族舞动作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第一张:巍峨连绵的雪山。
第二张:崎岖的山路。
第三张:雄奇的布达拉宫。
第四张:虔诚跪拜的藏民。
(3)探索交流
A、为什么藏族舞会有“上身松弛、略前倾”这样的特点? 生答:„„
老师补充:西藏在解放前是农奴制,农奴除负担一定的实物和货币地租,还要承担各种极其繁重的劳役,世代被束缚于庄园领地之上,领主可以将农奴随意馈赠、转让或交换,并使用各种私刑,以防止其反抗与逃亡,他们的生活非常的艰苦。
总结形成原因:农奴制;农奴饱受压迫;地位卑微;虔诚的宗教信仰。
B、为什么“膝部会有连续不断的颤”
生答:„„
总结形成原因:高原生活环境恶劣,山路崎岖,为减轻自体力负担。
(二)藏族踢踏舞基本动作的学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藏族踢踏舞,也就是堆谐。它的主要特点是脚踏音乐节奏,配合上身的松弛随动,载歌载舞。而藏族人民的服装衣有长袖、脚蹬长靴,所以在跳舞的时候,会舞动长袖、踏地为节来烘托热烈的舞蹈气氛。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长袖,请大家穿上,体验一下长袖舞蹈的感觉。(1)冈打的学习
老师把刚才跳的那段舞蹈再跳一次,请大家仔细看、仔细听,老师是不是踏着音乐的节奏舞蹈的?踏出了哪几种节奏?是用什么舞步踏出这些节奏的?
生:“XX XX”、“XX X”
师:大家刚才说出来的,就是藏族踢踏舞中最常见的节奏。
师:大家记不记得老师用了哪些舞步踏出了“XX XX”这个节奏? 学生回忆动作,引出“冈达”。教师引导学习“冈达”。
除了“冈达”,还有“踢”和“踏”的动作。(2)第一基本步、第二基本步的学习A、第一基本步的学习:
在冈打的学习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基本步。B、第二基本步的学习
师问:在第一基本步的基础上稍做变化,就是第二基本步。请同学观察老师做了哪些变化?
生答:步法,上肢动作有变化。学习第二基本步。(3)摆步、摇步的学习。
师:同学们刚才看老师跳舞的时候,觉得老师的动作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生:不是
师:其实藏族人民非常聪明,同样是“XX XX”这个节奏,通过步法的调整,造成了强弱的变化,再配合多变的上肢动作,就使舞蹈动作变得丰富多彩了。老师跳另外两种舞步,大家看一看,听一听,是不是像老师所讲的这样的?
A、摆步的学习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根据动作特点,教师给出舞步名称:摆步 师问:老师刚才是不是在原地做的? 生答:不是
学生练习用摆步进退。B、摇步的学习
师问:在摆步的向上抬脚变成向前踢出,就变成了摇步。教师示范,学生学习。学习摇步之后,师:可不可以拉手做?
师:藏族人民在欢庆节日的时候,都会载歌载舞,现在我们也来边唱边跳。同学们会不会唱《我的家乡日喀则》?我们在小学就学过,现在,我们就和着自己的歌声,拉手跳摇步。
学生尝试。
(4)退踏步、抬踏步的学习
师问:刚才我们所学的第一、二基本步、摇步、摆步都是用“XX XX”的节奏,“XX X”是藏族踢踏舞中另一最常见节奏,现在开始学习用步法踏出这个节奏。
A、退踏步的学习教师示范,学生学习。师:是不是只能面对一点做? 学生面对不同方向练习。边唱边跳。B、抬踏步的学习
学习动作,根据动作特点,提示学生准确说出动作名称。(5)复习巩固
A、师:我们已经学会了六个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一起来回忆一下。教师随意说出舞步名称,学生跳(第一基本步,第二基本步,摆步,摇步,退踏步,抬踏步)。
B、请学生与老师一起舞蹈。三.创编组合
1.导入:
老师也看到大家舞蹈时非常的快乐。其实,快乐是踢踏舞的本质。
师:现在请大家看一组藏族人民在欢庆节日时跳舞的照片。(播放有照片的课件)师问:前面我们说堆谐是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人民所跳的一种农区自娱性圈舞,那么是不是始终在一个圆圈上跳?
生答:不是,有时一个,有时两个。
来,我们也围成圈边唱边跳,体会一下藏族人民跳舞时那种喜悦的心情。2.按要求创编
不过,老师要给大家提出几个要求,请大家运用刚才我们所学的几个基本动作,根据老师的要求来编排。(所唱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
要求:
A、出场形成一个圈。时间两个八拍。B、一个圈变成两个圈。时间两个八拍 C、两个圈流动起来。时间两个八拍
方法: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设计如何完成要求A和要求B,然后由学生代表指挥大家一起完成。第三个要求全班一起设计完成。老师根据学生情况提出修改意见。最后三段连贯展示。老师点评。
3.老师补充结束动作。师:同学们跳得开不开心? 学生:开心!
师:那你们怎么表达你们的开心? 学生欢呼
师:其实藏族人民在跳到高兴的时候,也会喊出来!老师示范结束动作。口念“咻咻咻咻„„。” 学生学习结束动作。4.整体表演
师:好了,现在我们就把把“咻咻„„”这组动作加到我们自编组合的结尾。完整表演一遍。
师:老师都被你们的喜悦感染了,想和你们一起舞蹈了。大家对自己的作品满不满意?学生回答:满意!
那我们就给自己鼓鼓掌!
四、拓展
1、请观看录像判断,这是不是藏族踢踏舞。师问: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今天我们学习了藏族的踢踏舞,现在老师这里还有两段藏族舞蹈,请大家帮我判断一下,这是不是藏族踢踏舞?
播放一段弦子和一段锅庄。
生答:是
2、探讨舞蹈特点。师:从哪里判断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从体态,动律,动作特点,音乐等方面来判断。
师:两段舞蹈分别是藏族舞蹈中的另外两种较有特色的类别,一个是弦子,藏族称为“谐”,另一个是锅庄,藏族称为“卓”。那么大家能不能说说,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分析(出示课件):
弦子:柔美开朗、舒展连绵。锅庄:粗犷豪迈,洒脱奔放。
五、总结
师:为什么同一个民族的舞蹈也会呈现出这么多不同的风格特点呢?不仅仅是藏族舞,其他的民族,如:蒙古族、傣族、还有我们湖南的苗族、土家族等等,这些民族的舞蹈都风格各异,他们舞蹈特点的形成,和这些民族人民的生活也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希望大家走进生活,用我们的双眼去观察生活,并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对这些民族的风土人情多做了解,为我们以后更快更好的掌握这些民族舞蹈奠定基础。
第四篇:藏族民间舞蹈教案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
——藏族踢踏舞
教学目标:
1、能掌握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和动律,并主动探索藏族舞蹈与生活的关系。
2、能学会藏族踢踏舞六个基本动作,并在学习基本动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基本体态和动律的肢体体验。
3、4、能用所学动作创编一个小组合。能了解藏族舞蹈的主要分类。
教学重点:
1、2、初步掌握藏族舞的基本体态、基本动律。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
教学难点:
1、2、体态、动律的准确掌握,并能将其贯穿始终。把握踢踏舞基本动作节奏、风格。
教学设想: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中,风格及动律的把握非常重要,本课是以通过探究生活与舞蹈的关系,来进行基本动律及体态的学习,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学动作而学动作,而是通过对生活的了解,联系到舞蹈动作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便于他们更加迅速、更加准确的把握舞蹈风格。
由于藏族踢踏舞是用脚踏音乐的节奏来舞蹈,其步法的变化,一般 是与音乐节奏的变化相协调。因此本课以节奏为线条,贯穿舞蹈动作教学的始终。在动作的学习中,采取自己探索步法、给舞步取名等多种方式,不断巩固体态和基本动律,加深学生对舞步的记忆。活跃课堂气氛,并为后面的自主编排队型打下基础。
创编环节采取老师提出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完成的方式来进行,既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验了舞蹈的乐趣,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舞蹈道具(长袖)
第一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设计情景导入:
1、了解学生的经验准备情况: 师:同学们,听说过“踢踏舞”吗? 生:答(播放课件)
师介绍:大家刚才看到的是爱尔兰踢踏舞,在国外,踢踏舞主要分为爱尔兰踢踏舞与美式踢踏舞,爱尔兰踢踏舞是爱尔兰的一种民间舞蹈。
2、情景设计,教师示范导入课题
师:我们中国的民间舞蹈中也有踢踏舞。前不久,老师到一个少数 民族地区采风,跟当地人民学了一小段踢踏舞,现在我跳给大家看一看,请你们来判断一下,老师跳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在体态、动律上有哪些特点?(教师示范)
生:藏族。
师:对了,刚才老师所跳的,就是藏族的“堆谐”。
“堆”是指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的定日,拉孜,萨伽等地势较高的地区。而“谐”在藏语中就是舞蹈的意思。所以,堆谐的意思就是——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人民所跳的农区自娱性圈舞。
由于它的舞蹈中有许多踢和踏的动作,因此也被称为藏族踢踏舞。(出示课件:课题名称)
二、藏族踢踏舞的学习
(一)基本体态及动律的学习。
1、找出藏族舞基本体态及基本动律,并练习。
师:看了老师跳的这段藏族踢踏舞后,请你们说一说藏族舞在体态和动律上有什么特点?老师的上身是怎样的?是直立的?还是前倾的?是紧张的?还是松弛的?
生:上身松弛,略微前倾 师:膝部动作有什么特点? 生:膝部有连续不断的颤。
2、探索藏族舞基本体态形成原因。
(1)提出问题:
师:那么藏族舞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呢? 生:„„(2)观看图片
师:现在,老师就给大家看一组我在西藏采风时所拍到照片,看同学们能不能在其中探寻出藏族舞动作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第一张:巍峨连绵的雪山。
第二张:崎岖的山路。
第三张:雄奇的布达拉宫。
第四张:虔诚跪拜的藏民。
(3)探索交流
A、为什么藏族舞会有“上身松弛、略前倾”这样的特点? 生答:„„
老师补充:西藏在解放前是农奴制,农奴除负担一定的实物和货币地租,还要承担各种极其繁重的劳役,世代被束缚于庄园领地之上,领主可以将农奴随意馈赠、转让或交换,并使用各种私刑,以防止其反抗与逃亡,他们的生活非常的艰苦。
总结形成原因:农奴制;农奴饱受压迫;地位卑微;虔诚的宗教信仰。
B、为什么“膝部会有连续不断的颤”
生答:„„
总结形成原因:高原生活环境恶劣,山路崎岖,为减轻自体力负担。
第二课时
一.藏族踢踏舞基本动作的学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藏族踢踏舞,也就是堆谐。它的主要特点是脚踏音乐节奏,配合上身的松弛随动,载歌载舞。而藏族人民的服装衣有长袖、脚蹬长靴,所以在跳舞的时候,会舞动长袖、踏地为节来烘托热烈的舞蹈气氛。
1.老师给大家准备了长袖,请大家穿上,体验一下长袖舞蹈的感觉。(1)冈打的学习
老师把刚才跳的那段舞蹈再跳一次,请大家仔细看、仔细听,老师是不是踏着音乐的节奏舞蹈的?踏出了哪几种节奏?是用什么舞步踏出这些节奏的?
生:“XX XX”、“XX X”
师:大家刚才说出来的,就是藏族踢踏舞中最常见的节奏。
师:大家记不记得老师用了哪些舞步踏出了“XX XX”这个节奏? 学生回忆动作,引出“冈达”。2.教师引导学习“冈达”。
除了“冈达”,还有“踢”和“踏”的动作。(1)第一基本步、第二基本步的学习A、第一基本步的学习:
在冈打的学习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基本步。B、第二基本步的学习
师问:在第一基本步的基础上稍做变化,就是第二基本步。请同学 观察老师做了哪些变化?
生答:步法,上肢动作有变化。
学习第二基本步。(2)摆步、摇步的学习。
师:同学们刚才看老师跳舞的时候,觉得老师的动作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生:不是
师:其实藏族人民非常聪明,同样是“XX XX”这个节奏,通过步法的调整,造成了强弱的变化,再配合多变的上肢动作,就使舞蹈动作变得丰富多彩了。老师跳另外两种舞步,大家看一看,听一听,是不是像老师所讲的这样的?
A、摆步的学习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根据动作特点,教师给出舞步名称:摆步 师问:老师刚才是不是在原地做的? 生答:不是
学生练习用摆步进退。B、摇步的学习
师问:在摆步的向上抬脚变成向前踢出,就变成了摇步。教师示范,学生学习。学习摇步之后,师:可不可以拉手做?
师:藏族人民在欢庆节日的时候,都会载歌载舞,现在我们也来边唱边跳。同学们会不会唱《我的家乡日喀则》?我们在小学就学过,现在,我们就和着自己的歌声,拉手跳摇步。
学生尝试。
(3)退踏步、抬踏步的学习
师问:刚才我们所学的第一、二基本步、摇步、摆步都是用“XX XX”的节奏,“XX X”是藏族踢踏舞中另一最常见节奏,现在开始学习用步法踏出这个节奏。
A、退踏步的学习教师示范,学生学习。师:是不是只能面对一点做? 学生面对不同方向练习。边唱边跳。B、抬踏步的学习
学习动作,根据动作特点,提示学生准确说出动作名称。(4)复习巩固
A、师:我们已经学会了六个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一起来回忆一下。
教师随意说出舞步名称,学生跳(第一基本步,第二基本步,摆步,摇步,退踏步,抬踏步)。
B、请学生与老师一起舞蹈。
第三课时 一.创编组合 1.导入:
老师也看到大家舞蹈时非常的快乐。其实,快乐是踢踏舞的本质。师:现在请大家看一组藏族人民在欢庆节日时跳舞的照片。(播放有照片的课件)
师问:前面我们说堆谐是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人民所跳的一种农区自娱性圈舞,那么是不是始终在一个圆圈上跳?
生答:不是,有时一个,有时两个。
来,我们也围成圈边唱边跳,体会一下藏族人民跳舞时那种喜悦的心情。
2.按要求创编
不过,老师要给大家提出几个要求,请大家运用刚才我们所学的几个基本动作,根据老师的要求来编排。(所唱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
要求:
A、出场形成一个圈。时间两个八拍。B、一个圈变成两个圈。时间两个八拍 C、两个圈流动起来。时间两个八拍
方法: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设计如何完成要求A和要求B,然后由学生代表指挥大家一起完成。第三个要求全班一起设计完成。老师根据学生情况提出修改意见。最后三段连贯展示。老师点评。
3.老师补充结束动作。师:同学们跳得开不开心? 学生:开心!
师:那你们怎么表达你们的开心? 学生欢呼
师:其实藏族人民在跳到高兴的时候,也会喊出来!老师示范结束动作。口念“咻咻咻咻„„。” 学生学习结束动作。4.整体表演
师:好了,现在我们就把把“咻咻„„”这组动作加到我们自编组合的结尾。完整表演一遍。
师:老师都被你们的喜悦感染了,想和你们一起舞蹈了。大家对自己的作品满不满意?学生回答:满意!
那我们就给自己鼓鼓掌!
四、拓展
1、请观看录像判断,这是不是藏族踢踏舞。
师问: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今天我们学习了藏族的踢踏舞,现在老师这里还有两段藏族舞蹈,请大家帮我判断一下,这是不是藏族踢踏舞?
播放一段弦子和一段锅庄。
生答:是
2、探讨舞蹈特点。师:从哪里判断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从体态,动律,动作特点,音乐等方面来判断。师:两段舞蹈分别是藏族舞蹈中的另外两种较有特色的类别,一个是弦子,藏族称为“谐”,另一个是锅庄,藏族称为“卓”。那么大家能不能说说,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分析(出示课件):
弦子:柔美开朗、舒展连绵。锅庄:粗犷豪迈,洒脱奔放。
二、总结
师:为什么同一个民族的舞蹈也会呈现出这么多不同的风格特点呢?不仅仅是藏族舞,其他的民族,如:蒙古族、傣族、还有我们湖南的苗族、土家族等等,这些民族的舞蹈都风格各异,他们舞蹈特点的形成,和这些民族人民的生活也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希望大家走进生活,用我们的双眼去观察生活,并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对这些民族的风土人情多做了解,为我们以后更快更好的掌握这些民族舞蹈奠定基础。、中华民族民间舞蹈 ——藏族踢踏舞
钱庄子完全小学
王丽艳
第五篇:枫亭民间舞蹈教案
枫亭民间舞蹈《弄狮》
和顺职中 王宁 设计意图:
“舞狮”是莆田的民俗特色舞蹈,舞狮,莆俗叫“弄狮”。是民间一种为老少所喜爱的舞蹈形式之一。它与舞龙齐名,故有“弄龙弄狮”的俗谚。因我们地处惠北,靠近枫亭可以看到这个民俗表演。舞狮时,有大狮,也有小狮。小狮一般只有一只,多的有二、三只。大狮由二人合演:一人在前面,戴着狮头面具,两手扶着面具不时地作出摇摆抖颤的姿态;另一人在后面,弯着腰曲着背藏于狮身披内,跟着前面那个人的步伐走。如狮子忽上忽下,时快时慢,二人间须亦步亦趋,走则同步,跳则同跳,滚则同滚,配合和谐,浑成一体。如稍一差池,不仅会出洋相,而且会危及安全。“弄狮”的打击器乐是锣鼓铙钹。此舞种有四种节奏型:(1)鼓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2)钹 :戚戚戚,戚戚戚,戚戚戚戚戚戚戚。(3)大锣:„„„„„„„„„„„„„„关(4)铙: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节奏简单明了,乐器音色铿锵响亮,富有民俗特色,易于幼儿接受和喜爱,我们尝试让幼儿用各种感官感受“弄狮”的风俗特点和模仿、学习演奏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让幼儿学习简单的“弄狮”表演动作,变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为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载体和手段。本主题适合大班,分2次进行。
活动内容:大班综合活动<<弄狮>> 活动目标:
1、感受弄狮的风格特点和民间乐器的主要特征,喜爱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
2、能用穿插、粘贴、系、拧、卷等各种技能综合运用小组合作设计夸张的狮子。
3、学习演奏常见的民音乐器,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合作表演的能力。
4、在亲子制作过程中进一步增进老师、家长、孩子之间的情感,体验快乐。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1)开展枫亭元宵踩街的系列活动,观看民间艺术活动的录像,让幼儿初步认识和了解了一些简单的风俗习惯及传统文化等。
(2)掌握几种乐器的节奏型:鼓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钹 :戚戚戚,戚戚戚,戚戚戚戚戚戚戚。铙: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
大锣:„„„„„„„„„„„„„„关。(3)初步有简单的“弄狮”舞蹈动作经验。
2、物质准备:
(1)鼓、钹、铙、大锣等乐器、录音录像带、录音机、电视等电教设备。(2)以上四种节奏型的节奏卡。
(3)主要材料:泡沫塑料蛋糕盒、废旧布料、旧纸箱
辅助材料:彩色颜料、空易拉罐、铃铛、中国结、红黄绿各色绸布、毛根、羽毛、即时贴、剪刀、铅笔、单双面胶。
活动过程:
【活动一】
(一)初步感受“弄狮”的特点。
1、观看“弄狮”的录像
2、提问:录像里的人们在干什么?你看了觉得怎么样?是怎样表演的?和平时听的节奏东有什么不一样的?
(二)引导幼儿认识并尝试演奏各种乐器。
1、出示鼓、钹、铙、大锣等乐器,问:谁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怎样演奏?(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互相交流)
2、幼儿自由敲击几种特色乐器,感受其音色,了解其演奏方法。
3、游戏〈〈猜猜我是谁〉〉,进一步巩固对民间乐器的认识。
(三)感受辨别各种乐器的节奏。
1、看第二遍录像,要求注意观察表演者的表演,倾听各种乐器的节奏。
2、提问:什么乐器是用什么节奏?幼儿说出,并让其演奏出来,师张贴节奏卡及相应乐器图卡,其余幼儿跟学。
3、幼儿持乐器分别进行练习。
(四)初步学习合奏。
1、引导幼儿看着乐谱进行合奏练习。
2、按乐器分类站成简单队列进行演奏。
(五)以踩街形式,先进演奏走出活动室。【活动二】
(一)欣赏表演激发兴趣:
1、邀请家长进行弄狮表演,几名幼儿用乐器伴奏。——狮子敬礼:狮子点头的动作。
——狮子出洞:狮子踏步出洞,左右探视观察。
——狮子跃河:狮子走路遇到障碍物(像石堆或小沟等)——仆步发威:狮子遇到敌人,表现威猛、恐吓对方的姿势。——舔脚甩头:狮子饱餐后舔爪的动作。
2、谈谈说说:请幼儿说说看出了狮了做了哪些动作。
3、学学刚才的弄狮动作。
(二)幼儿创意设计狮子:
1、引导幼儿欣赏弄狮的道具。
师导语:“你觉得狮子威风吗?为什么?”
师导语:“你觉得哪个部位最好看,用到了哪些材料?”
师导语:“还可以用到哪些材料?”
2、激发幼儿创作愿望:
师导语:“你想怎么做?”幼儿讨论。
3、自愿分组结合,家长介入策划。
自动分为两队,一组制作头部,一组制作身体。
(三)亲子同动手制作:
1、利用泡沫蛋糕盒做狮子的头部,用旧纸箱做龙的头部,身体部位自由选择材料制作与装饰。
2、提醒幼儿与家长辅助材料的运用。(教师根据材料进行分配,避免雷同)
3、相关辅助材料:彩色颜料、空易拉罐、铃铛、中国结、红黄绿各色绸布、毛根、羽毛、即时贴、剪刀、铅笔、单双面胶以及材料超市中各种材料。
(四)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1、教师提醒家长为幼儿提供动手机会,在幼儿需要帮助时给予言语与动作指导。
2、鼓励大家善用巧用废旧物进行装饰。
(五)以踩街形式表演出活动室。
1、家长与幼儿拿好制作成的弄狮道具组成狮队和演奏队。
2、展示自己组的作品。
3、进行热闹有趣的弄狮表演。
【活动延伸】
提供各种乐器和弄狮的道具于表演角,让幼儿自由选择乐器和伙伴进行模仿弄狮或创编练习,在自己由活动中体验交流、合作、创编的乐趣。
活动反思:
“弄狮”不是我们本地的特色,但是因为在枫亭旁边,所以家长会带孩子去看,大人孩子都很喜欢,它以其雄浑热烈的气氛和轻松欢快的演奏形式吸引着孩子,为幼儿喜欢和接受,我想用它丰富幼儿的节奏感和表现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载体,引导幼儿听辨各种乐器的音色和节奏。而且我利用了农村家长资源进行舞狮表演激发兴趣,活动中提供家长与幼儿共同合作的机会,使孩子即了解了传统“弄狮”的表演方式,又有了与家长接处的美好时光。最后,我把精心准备的主题进行中的许多的乐曲,乐器、舞狮道具等来了个大综合展示,既渲染出过新年热闹喜庆的气氛还有利于家长幼儿对于整个主题的综合回顾,体现整合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