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与诗歌教案
高一音乐鉴赏:
音乐的体裁:音乐与诗歌的交融
彭芳
一、授课时间:2014年4月6日-----4月12日
二、课型:音乐欣赏课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五、教学内容:
1、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
2、大型声乐作品
六、教学重点、难点:
1、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的不同艺术特色以及各自的定义
2、同时理解声乐题材划分的相对性。音乐与诗歌相互交融的原因。
七、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理解声乐作品是音乐与姊妹艺术(诗歌)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能结合作品表现的历史背景与事件,完整欣赏《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体验作品充分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概。能感受到大型声乐作品的丰富表现力和强烈的震撼力;能简述大合唱的含义。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分析、学唱、表演,能区分艺术歌曲与群众歌曲的实践中,理解声乐体裁划分的相对性。知识与技能:
能认真聆听<我爱你,中国>,<马赛曲>等声乐作品,感受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的不同艺术特色。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片段(王菲演唱)请学生回答这首歌曲的名字,词作者及演唱者。学生自由回答后,老师讲解:这首歌曲的歌词选自苏轼的《水调歌头》,可以说这是一首由诗歌和音乐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首非常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正是有关于音乐和诗歌的。课件展示标题——音乐与诗歌的交融(由大家比较熟悉的古诗词改编的歌曲导入,引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新课教学: A、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
一、展示《虞美人》
老师简介作者李煜,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诵一遍《虞美人》.欣赏歌曲《虞美人》邓丽君演唱让学生探讨、讨论:朗诵和演唱这首诗歌,分别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通过朗读和听赏,初步理解音乐与诗歌的交融)通过刚才欣赏的作品可以了解到,音乐与诗歌融为一体的固定样式就是歌曲,歌曲这一音乐艺术随社会发展产生了多种样式——声乐体裁。让学生回忆以往所学习有关于声乐体裁的知识,从而为进一步理解艺术歌曲与群众歌曲做铺垫。
二、对比欣赏,学习艺术歌曲与群众歌曲
请同学欣赏一下两首歌曲,并说出两首歌曲分别在演唱形式,歌词处理,歌曲旋律上各有什么不同。
1、《我爱你,中国》(艺术歌曲)(1)歌曲简介, 作曲家简介
(2)请学生朗诵第一段歌词并体会其中的情感。(3)听老师演唱
2、《歌唱祖国》(群众歌曲)(1)歌曲简介,展示歌词,欣赏片段(2)请同学们齐唱《歌唱祖国》片段
(通过对比欣赏,让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各自的特点)
3、说出刚才欣赏的两首歌曲哪一首是艺术歌曲,哪一首是群众歌曲?学生自由讨论并回答
(1)教师简介艺术歌曲及其特点
艺术歌曲是声乐创作中的一种专门体裁,最初起源于德国,当时是与民歌相对而言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通称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的主要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歌曲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往往为指定声部而写作,旋律的表现力强,表现手段及作曲技法比较复杂,歌曲由钢琴伴奏,伴奏与歌声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在歌曲中占重要地位。教师简介群众歌曲及其特点
群众歌曲具有音域不宽,旋律雄壮、豪迈,结构不太复杂,歌词通俗简练,易唱、易上口等特点。
群众歌曲可按题材内容细分为:工人歌曲、士兵歌曲、学生歌曲、节庆歌曲等。
演唱形式一般为齐唱、轮唱,有时也有合唱。群众歌曲可以有伴奏,也可以不用伴奏。
(在分析艺术歌曲与群众歌曲的区别时,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自己平时所了解的哪些歌曲是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
三、欣赏下面的歌曲,进一步区分于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
1、《马赛曲》(群众歌曲)(1)课件展示歌曲及创作背景的简介(教师讲解)
(2)赏析作品,学生通过听辨讨论回答作品属于那种声乐体裁?
2、《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群众歌曲)(1)课件展示歌曲及音乐家简介
(2)欣赏并合唱该曲,(学生通过演唱,更加理解和体会到群众歌曲的特点。)B.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欣赏图片
1、首先大家先看看这几幅图片,是否知道这是什么地方? 壶口瀑布(山西 省),河套平原(内蒙古 省)黄河的全长多少,流经几个省份。
黄河为中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
2、自古以来,就有不少文人墨客对黄河有过文学绘画艺术的写真,例如李白的一句千古绝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我们近代现代的艺术家则用音符的形式来抒发对黄河的敬畏之情。
A.(出示作者冼星海照片)大家认识这是谁么?
B.那么大家谁知道冼星海的生平和一些作品?
(讨论后出示幻灯)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冼星海先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冼星海(1905——1945),伟大的人民作曲家,广东番禺人。1905年出生于澳门。他在小学,中学时代就立志于音乐的学习。1928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1930年到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1935年回国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并写出了不朽的作品《救国军歌》,1938年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代表作有《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以及具有中华民族音乐气质的代表性作品《黄河大合唱》。
3、好的,我们今天要了解欣赏的内容就是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这首歌曲一共有八个乐章,同学们知道都有哪8个乐章么? a黄河船夫曲 b黄河颂 c黄河之水天上来 d黄水谣 e河边对口曲 f黄河怨 g保卫黄河 h怒吼吧,黄河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只欣赏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4、接下来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曲。(播放)
听过之后什么感受呢?乐理知识。(2/4特点)速度快,节奏性突出,众志成城抗日的决心。
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乐器,这种乐器叫萨克斯,是由阿道夫·萨克斯发明的,下面我用萨克斯演奏保卫黄河的主旋律,大家用2/4的节奏型给我打节奏。萨克斯是木管乐器的一种,其最为常见的演奏形式为爵士乐演奏,下面老师将给大家演奏《音乐会练习曲》,请欣赏。
5、好的同学们我们回到保卫黄河,请再听一遍,想一想这首歌曲采用了什么样的演唱形式? 齐唱、轮唱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这种轮唱形式类似于一种复调的手法——卡农手法,什么是卡农手法?
卡农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
组织同学练习卡农手法。唱唱主题旋律的曲谱:师生一起唱曲谱 再次听一遍,跟着录音唱。
同学们,记忆音乐的主题旋律是音乐欣赏的重要内容,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多加练习。
九、课堂小结
通过作品赏析与演唱,我们了解了音乐与诗歌的交融性,深切地感受了诗歌与音乐结合在一起的情感表达魅力。并基本掌握了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的体裁分类,其实声乐体裁的划分是多样的,一首歌曲可以归为几种声乐体裁,请有兴趣的同学课后为自己熟悉的歌曲填填词、改改曲、分分类,进一步领略音乐与诗歌的交融之美。
第二篇:《诗歌与小说》教案精选
《诗歌与小说》教案精选
请同学们阅读引言: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结、积淀,人们的思想、情感在这里郁积、释放。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海洋,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风情的多姿多彩!明清小说则将日常生活和普通市民都纳入创作视野,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全景,还蕴涵着作者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和犀利批判。
我们先来看《诗经》,请同学们阅读本目教材的前两个自然段,了解一下关于《诗经》的基本情况,然后我们来通过提问来检验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板书:1.《诗经》
《诗经》又被称为“诗三百”,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诗经》共包括305篇诗歌。
板书:1.《诗经》:305篇
这305篇诗歌从出现的年代来看,是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年。
板书:1.《诗经》:305篇,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
《诗经》中的风、雅、颂指的是什么?赋、比、兴指的是什么?
板书:1.《诗经》:305篇,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诗歌的来源分成三个部分。风是周朝时各诸侯国的民歌,统称“国风”;雅是西周的宫廷乐曲歌词;颂是为宗庙祭祀配以舞曲的歌词。其中风的部分最具意义及历史影响,请看教材是如何评价的?风的内容丰富,有的揭露讽刺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有的颂扬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赋、比、兴是《诗经》的艺术手法,请看教材P37《赋、比、兴》的文字阅读框。
同学们学过《诗经》中的哪些篇目?
教材的小字部分摘录了《诗经》中的《硕鼠》、《关雎》中的一些诗句,请同学们阅读欣赏。
下面我们来看楚辞,楚辞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板书: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板书:2.楚辞:屈原,楚国方言
屈原:本是楚国的大夫,热爱祖国,后因小人诬陷离间而被流放,他把满腔悲愤化为诗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楚国都城郢被秦攻陷后,屈原百感交集,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下《哀郢》:“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教材中哪些语句可以作为楚辞的特点?
板书:2.楚辞:屈原,楚国方言,特点
特点:自由灵活的句式,瑰丽华美、想像奇特。
至此,教材上将中国古代诗歌两大源头都介绍给了大家。也就是:“骚体”与“风”合称“风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板书:3.“风骚”——源头
请同学们看教材P37最后一个小字自然段。
板书:4.汉赋
司马相如是汉赋名家,汉赋这种文学体裁的产生与时代密切相关。
板书:4.汉赋:产生背景
请看教材: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
与其相适应的汉赋被称为带韵的散文。
板书:4.汉赋:产生背景,带韵的散文
其特点是: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
板书:4.汉赋:产生背景,带韵的散文,特点
汉赋的产生与时代密切相关,唐诗、宋词、元曲这样的时代文学也与其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先来看唐诗。
板书:1.唐诗:背景
请同学们阅读本目第一自然段,唐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可以归纳为几点。
一是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大唐帝国的诞生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生命。二是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使得许多来自中下层的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他们把丰富的生活体验、自信乐观和昂扬进取的精神融人诗歌。三是汉代以来五言诗、七言诗的发展,也为唐诗在格律形式等艺术创作方面提供了借鉴,韵律更加工整、回还有致。
唐诗的繁荣从一个数字上可以得到印证,据记载,唐朝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歌。教材上主要介绍了唐朝的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成就。
板书:1.唐诗:背景;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李白,人称“诗仙”,有人这样概括他:傲世独立,洒脱不羁,风驰电掣,雄浑壮阔。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所以其诗风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教材上对他的诗歌成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他充满浪漫主义奇特想象的诗篇中,蕴涵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对人世的深挚关爱。同学们都知道他的哪些作品呢?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川。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以过万重山。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杜甫有两个称呼:“诗圣”、“诗史”。“诗圣”指的是他成熟的写作技巧,凝重的诗风。“诗史”指的是他的诗作内容就是一幅历史的风情图。
杜甫曾经经历过八年的安史之乱,其作品中的苦涩与艰辛更显其对国与家的热爱。教材的小字摘录了杜甫的《春望》,请同学们阅读。
同学们还知道杜甫的哪些作品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代表作有《卖炭翁》、《杜陵叟》、《琵琶行》、《长恨歌》。
卖 炭 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唐诗之后的时代文学就是宋词。
板书:2.宋词
宋词又被为“长短句”,与诗相比,其优点是:便于更加灵活地表达情感,并可配乐演唱,按特定的乐调曲谱“填词”。
宋词主要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风格,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婉约派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两种风格并不截然分开,许多词人的作品往往兼具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
教材上分别列举的代表人物是:豪放派的“苏辛”,即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柳永,小字还介绍了婉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李清照。
板书:2.宋词:豪放派:苏辛;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北宋词人苏轼:词风意境开阔,雄浑壮观,代表作品是《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请看教材P39《念奴娇赤壁怀古》节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南宋词人辛弃疾:词风慷慨激昂、沉郁悲凉,有《稼轩长短句》等作品传世。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kuài,尽西风、季鹰归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wèn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此词全文为:“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首词回忆了金兵南下烧杀抢掠的罪行,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北宋柳永的词作体现市民情趣,委婉含蓄、回还往复,成为婉约派的代表。他在代表作《雨霖铃》中,把依依惜别的离情和肃杀冷落的秋景融合在一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柳永和《雨霖铃》
柳永(约984—1053),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人。政治上不得志,怀才不遇,放荡不羁,喜欢和民间艺人、歌女交往。他对词的发展也作出重大贡献,形式上由字数较少的小令发展为字数较多的慢词;语言上突破文人雅词,吸收了民间俚俗语言;表现手法上形成婉约风格。代表作如《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中,作者把依依惜别的离情和肃杀冷落的秋景融合在一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李清照也是婉约派的一位代表人物,你知道她的哪些作品呢?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相比较唐诗、宋词而言,元曲可能对同学们来说有些陌生,请看教材是如何对元曲定义的?
板书:3.元曲:含义
元曲是在宋词、金元俚曲俗谣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新诗体,虽然也有格律曲牌限制,但大量使用白话、方言、衬字,是与音乐、戏曲结合比较紧密的诗歌形式。
为什么教材中会说“汉族文人在元朝进取无望”?①元代推行民族分化政策,阶级矛盾尖锐。②科举取士制度被废除。
正因为汉族文人无法实现人生抱负,他们才会用可俗可雅的元曲来抒发愁闷的情怀或是表达人生的失意和理想的幻灭。请看教材上摘录的相关诗句。
同学们知道元曲名家有哪些?马致远、张养浩。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山坡羊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与唐诗、宋词、元曲齐名的时代文学是明清小说。
在第8课《笔墨丹青》的“民间风情”一目中,提到了木刻版画,那时的木刻版画是出现在什么文学作品中的?明清小说。
是作为明清小说的插图而出现的,反映了世俗的审美情趣。
明代书法的特点是什么?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书法也好,绘画也罢,它们在明清时期的特点均体现了明清时期经济繁荣而导致的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因而文化上越来越体现出市民化的特征。而明清小说的繁荣就是应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而出现的。请同学们阅读本目内容,然后我们通过一些关键词来明确本目知识。
明代“四大奇书”: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三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
“三言”“二拍”是晚明的短篇小说集。
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曹雪芹《红楼梦》
“孤愤之书”:蒲松龄《聊斋志异》
长篇讽刺小说的开山之作:《儒林外史》
明清时期产生了这么多传世之作,我们来做一道探究题。教材P40“自我测评”2.概述明清小说的特色,指出这些特色与明清社会变迁的联系。
提示:①明清小说的特色:通过文学手段重树商人等这些原来受歧视的角色的形象,对现实提出深刻批判;②与明清历史的联系:其一,明清时期,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传统的轻商观念开始淡化。这种风气深深浸染了小说的创作,“三言”、“二拍”等作品中,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其二,明清社会繁荣的背后也蕴藏着深刻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朽,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一些文人对现实社会日益不满,写出了一批批判现实的力作。
小结:文学作品与书法、绘画一样都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作业:教材P40“自我测评”2.概述明清小说的特色,指出这些特色与明清社会变迁的联系。
提示:①明清小说的特色:通过文学手段重树商人等这些原来受歧视的角色的形象,对现实提出深刻批判;②与明清历史的联系:其一,明清时期,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传统的轻商观念开始淡化。这种风气深深浸染了小说的创作,“三言”、“二拍”等作品中,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其二,明清社会繁荣的背后也蕴藏着深刻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朽,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一些文人对现实社会日益不满,写出了一批批判现实的力作。
第三篇:音乐与诗歌关系研究论文
一、音乐对《诗经》、《楚辞》文体形式的影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包括《风》、《雅》、《颂》三大部分。关于《风》、《雅》、《颂》如何分类,现存的先秦文献没有一个明确的记载。《毛诗序》说:“《风》,风(讽)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显然,这是汉儒以政治教化的观点所进行的解释,并不符合《诗经》的本来面貌。孔子曾说过:“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以此,知《雅》、《颂》之名原本不是诗体的名称,而是音乐的名称。所以,至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就重新指出《风》、《雅》、《颂》的音乐性质。他说:“诗各有体,体各有声,大师听声得情,知其本义。……然则《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孔颖达的这一说法,得到了后世的广泛认同。后人结合《诗经》本身的内容特点,大都认为《风》、《雅》、《颂》属于音乐分类,其中《风》属于地方之乐,《雅》属于朝廷之乐,《颂》属于宗庙之乐。《诗经》与音乐的关系,在此认识中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但是,由于人们只是把《风》、《雅》、《颂》看成是音乐上的分类,由于我们已经不可能重新耳闻目睹先秦古乐,所以,学者们在为此而感到遗憾的同时,并没有在《诗经》的文学形式与音乐的关系问题上做进一步思考,在这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我们重新来做。一个明显的事实是,音乐与《诗经》的关系,并不仅仅表现在《风》、《雅》、《颂》的乐调方面,同时也表现在文学语言的形式方面。可以说,正因为有了不同的乐调,才会有《风》、《雅》、《颂》这三种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的巨大差别。
音乐对《风》、《雅》、《颂》语言形式上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从章法上来看,《周颂》里的诗,几乎都以单章的形式出现。而《雅》诗几乎都由多章构成,每一章的句子都很完整,而且每一章的篇幅都比较长。《风》诗虽然也由多章构成,但是大多数《风》诗的章节数都少于《雅》诗,每一章的篇幅也较《雅》诗要短。这种分章或不分章,每章句子有多有少的现象,显然都是由《风》、《雅》、《颂》这三种不同的音乐演唱体系决定的。再从文辞的角度来看,《周颂》里的诗句有相当数量都不整齐,词语也不够文雅,但是大多数却非常古奥。而雅诗的句子则非常整齐规范,词语也特别典雅,有一种雍容华贵的气象。《风》诗的句子参差错落,轻灵活泼,通俗又是其语言的基本风格。《风》、《雅》、《颂》在语言形式上的这种区别,音乐在里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有什么样的乐调,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礼记·乐记》云:“大乐必易,大礼必简。”又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也。”孔颖达疏:“《清庙》,谓作乐歌《清庙》也。朱弦,练朱弦,练则声浊。越,瑟底孔也。画疏之,使声迟也。倡,发歌句也。三叹,三人从叹之也。”由此可知,像《周颂·清庙》这样的诗之所以单章而又简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宗庙音乐本身所追求的风格就是简单、迟缓、凝重、肃穆。简单,就不须长诗来配乐;迟缓,对语言本身的节奏要求就不会过高;凝重,要求诗的语言不能华丽;肃穆,则要求在缓慢迟重的演唱中再加入深沉的感叹式的合唱。演唱《清庙》时的乐器也正好与之相配,“朱弦而疏越”。由此而言,《清庙》之诗之所以是现在这样的语言形式,音乐在其中的确起了重要作用。而《雅》诗作为朝廷的正乐,承担着与宗庙音乐不同的艺术功能。它或者述民族之历史,或者记国家之大事,或者谈政教之得失,或者写朝廷之仪典,篇幅的宏大,语言的典雅,章法的整齐,就必然成为雅乐对于诗歌语言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对《大雅》的要求。《风》诗的章法和语言特别近似于现在的流行歌曲的歌词,最常见的情况是每首诗分成二至四段,每一段的句子数量都在三五句之间,结尾和开头部分还往往呈现出重章反复的模式。由此我们可以猜想,这些《风》诗最初本是来自世俗社会的“流行歌曲”,它所表现的是社会各阶层的风俗风情,是社会各阶层的通俗的歌唱。它的章法形式和语言,正是在这种通俗歌唱发展过程中才形成的。
音乐对《诗经》中《风》、《雅》、《颂》语言形式的影响有时可能是主导性的,在这方面,我们过去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过去在研究《诗经》各体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方法之时,往往习惯于从作品的内容入手,认为是内容决定了形式,是先有了庙堂的歌功颂德的内容,自然就会有了《周颂》那种板滞凝重的语言形式。其实事情并不那样简单,有时候实际的创作正好与此相反,不是内容决定形式,而是形式决定内容。先有了宗庙音乐的规范,自然就会产生那样的内容和语言,形式在这里可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周颂》是这样,《雅》诗和《风》诗中的许多诗篇的产生也是如此,这在《诗经》的文本中可以找到证明。如当前的许多研究者都已经注意到,《诗经》中存在着许多固定的抒写格式和套语,按口传诗学的理论,这些固定的抒写格式和套语之所以存在,正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口传诗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形式技巧,这种技巧往往与音乐演唱的固定模式紧紧联系在一起,后世的歌唱者在创作中可以熟练地拿来套用。也就是说,一个民族在早期诗歌长久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音乐曲调和演唱程式,这些固定的音乐曲调和演唱程式,往往决定了一首诗的语言形式。所谓“诗体既定,乐音既成,则后之作者各以旧俗。”(《毛诗正义》卷一)说的正是这一道理。
音乐对《楚辞》文体的影响也是这样。与《诗经》有《风》、《雅》、《颂》的区别相类似,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辞》也可以区分为《离骚》、《九章》、《九辩》类,《天问》类,《九歌》类,《招魂》类等四种类型。如果说起与音乐的关系,最紧密的当数《九歌》和《招魂》。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舞鼓,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以此,我们知《九歌》本为楚国的祭祀歌曲,诗乐舞三者紧密相联而不可分离。《招魂》向来有屈原作和宋玉作两说,但无论哪种说法,都认为这首诗采用了民间招魂辞的形式,由招魂者用一种特殊的歌唱方式将一个人的魂招回。这种形式,应该是歌与诗的结合,而没有伴舞。《离骚》与《九章》都是屈原个人的发愤抒情之作。根据《离骚》后面的“乱”辞以及《九章》中的部分篇章,如《桔颂》等分析,这些作品也有很强的音乐性,可以吟唱,但是否在作者的创作初始就曾经配乐而歌,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九辩》为《宋玉》模仿《离骚》、《九章》之作,其配乐演唱的可能性比起《离骚》又小了些。关于《天问》,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又说:“《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昊mín@①,仰天叹息,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谲诡,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由此可知,《天问》这首诗,是不能歌唱的。如此说来,《楚辞》中上述四种类型作品的分别,和音乐的亲疏远近关系就起了重要的作用。再从诗体角度,我们也可以看清这种区别。《九歌》与乐舞紧密结合,其中所有十一篇作品,基本句式都是一句诗中间有一个“兮”字,如“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等。《招魂》取自民间招魂词的形式,全篇以招魂者呼唤所招之魂的方式写来,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诗中多用简短的语句和铺排式的句法,表示呼喊的语气词“些”字在这里起了重要的作用。如:“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乎四方些!”“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离骚》、《九章》、《九辩》同为屈原和宋玉的个体发愤抒情之作,诗的语言更适用于个人的口头吟唱,其基本句式是每两句为一组,在第一句的最后有一个“兮”字,如:“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惜诵以致悯兮,发愤以抒情”,“皇天平分四时兮,吾独悲此凛秋。”而《天问》则以四言为主,全诗以170多个问句组成,基本没有一个语气词。由此可见,音乐对楚辞语言形式的影响,与《诗经》是相同的。这说明,尽管《诗经》、《楚辞》的音乐演唱方式后人已无法知道,但是音乐对它们的影响却依然可见,如此说来,认真地分析《诗经》中《风》、《雅》、《颂》这三种类型诗歌以及《楚辞》中四种类型诗歌的音乐形式特点以及其在语言艺术中的表现和影响,是深化当前《诗经》和《楚辞》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二、歌与诵:诗与赋的分途及音乐对汉代诗歌的影响
在中国诗体的演变史上,汉代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汉代诗歌体式演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赋这种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文体的出现和五言诗与乐府诗的产生,这恰恰与音乐有着极大的关系。为说这一问题,让我们先从赋的演变开始谈起。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不歌而诵谓之赋”。这说明,歌与不歌,是诗与赋的一条重要区别或者说是根本区别。那么,这种“不歌而诵”的赋是如何产生的呢?按班固的话说,这与战国时代的风气有关,是从古诗中流变出来的。本来,《诗经》中的诗都是可歌的,同时作为一种贵族的文化修养,在春秋以前所谓的“赋诗言志”也是当时的诸侯卿大夫用“诗”来交流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传》中又说:“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指的都是这个意思。但是到了战国以后,由于“礼崩乐坏”,由于“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所以产生了屈原这样的贤人失志之赋。班固的这段话的原文见于《汉书·艺文志》,非常重要,可惜的是过去人们往往都把它忽略了,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没有从音乐与诗歌的关系角度来考虑这一问题。仔细想来,从屈原作《离骚》、《九章》和《天问》开始,配乐演唱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已经不再重要。以后宋玉除了模仿屈原的作品而作《九辩》之外,又作了一系列以赋为名的作品,如《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它们与《离骚》不同,已经完全不能歌唱。正是这些以赋为名的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体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从诗中流变出一种新的文体——赋。
现在学者们大都认为,汉初诗歌的发展受楚国诗歌与音乐的影响非常之大。这可以包括诗赋两个方面的影响,学者们都有相关的论述。但是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把《楚辞》对汉代诗与赋的影响分开来谈,说赋往往从宋玉开始,说诗则笼统地把屈原的所有作品包括在内。其实如果从音乐与诗的关系的角度来看,同时参照班固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汉赋还是汉诗,都可以从屈原那里找到根源,并且有比较分明的发展趋势。从赋的方面说,我们不能低估《离骚》、《九章》的影响。这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文体方面的影响。我们知道,汉赋可以分为散体大赋和骚体赋两种,其中骚体赋的源头就是屈原的《离骚》。第二是音乐方面的影响。如班固所说,赋的文体特征是“不歌而诵”,骚体赋既然从文体上受《离骚》的影响,我们推测从音乐上也应该受其影响,这反过来似乎也证明《离骚》、《九章》在屈原创作之初可能只是被用来口头吟唱,并没有配乐,所以后代的骚体赋无论从形式还是从表现方式上看都是对屈原作品的直接继承。从诗的方面说,我们说汉初诗歌受楚国诗歌的影响,主要应该指受《九歌》的影响。这也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我们说汉初的歌诗都是可唱的,而楚辞中直接冠以“歌”名的,只有《九歌》。可见,汉初的歌诗首先继承的就是《九歌》的“歌”的传统。其次,我们看汉初那些楚歌的语言形式,就会发现其句式特点也正好与《九歌》相同,都是一句诗中间有一个“兮”字,项羽、刘邦都是楚人,都曾有楚歌传世,《垓下歌》、《大风歌》都是这样的句式。传为高祖唐山夫人的《安世房中歌》十七章,有些篇章中没有“兮”字在中间的句式,当代学者们却都认为是班固在记录时把它省掉了,原本也应该是如《九歌》样中间有“兮”字的典型句式。楚歌的这种句式,在西汉中期以后一直保存下来,成为汉代歌诗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如乌孙公主刘细君的《悲愁歌》、汉武帝刘彻的《匏子歌》、《秋风辞》等都是如此。这说明,歌与诵不仅是歌诗与汉赋在文体上的区分,同时也说明,是否配乐可歌也是影响并左右汉代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影响汉初诗歌发展的重要因素。
非常有意思的是,当汉赋脱离了音乐演唱而走向独立发展之路以后,它与诗的这种区别也逐渐被学者们认识到。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作《诗赋略》,明确地提出“不歌而诵谓之赋”,并把那些可以歌唱可以配乐的诗称之为“歌诗”。而汉代的诗,也就是“歌诗”之所以得到新的发展,又恰恰与新的音乐产生和异族音乐的输入有关。
从现有的文献材料来看,在汉代诗歌园地里,最主要的歌诗类别有三种,一种是楚歌,一种是相和歌,一种是鼓吹铙歌。它们的分别,最初不是由于文体上的差异,而是由于不同的音乐乐调来源以及与之相关的演唱方式。
汉初诗歌以楚歌为主,一方面是由于楚歌自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是因为汉代统治者对楚歌的偏爱。刘邦本是楚人,汉初皇室贵族喜爱楚歌也是自然的。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汉帝国的日益强大和民族大融合的形成,楚歌独领风骚的局面不复存在。汉武帝为了制造新的颂神曲,从全国各地搜集了大量的歌谣,还包括乐谱(“声曲折”),这在《汉书·艺文志》中有明确的记载。同时,横吹鼓吹的输入,也为汉代歌诗形式的多样化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鼓吹乐是在先秦鼓乐、吹乐以及军中凯乐的基础上,融汇北方少数民族的横吹、鼓吹而形成的音乐。《乐府诗集》卷十六引刘huán@②《定军礼》云:“鼓吹未知其始也,汉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鸣笳以和箫声,非八音也。”“八音”是对中国古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乐器的总称。此处言非“八音”,正是指异族音乐而言。据班固《汉书·叙传》:“始皇之末,班壹避地楼烦,致马牛羊数千群。值汉初定,与民无禁,当孝惠、高后时,以财雄边,出入弋猎,旌旗鼓吹。”按楼烦属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精骑善射。马上鼓吹,以箫笳为主,正是其民族音乐特色。《乐府诗集》卷二十一又云:“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北狄诸国,皆马上作乐,故自汉以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横吹有双角,即胡乐也。汉博望侯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唯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节,乘舆以为武乐。”以此,知异族音乐输入之后,朝廷甚至有专门负责掌管的“鼓吹署”。这种新乐的乐器以中原之铙、鼓与北狄西域诸国的鸣笳、箫与胡角为主。因而,它与先秦的鼓乐与吹乐不同,与以丝竹为主的相和诸调在风格上判然有别。对此,晋人陆机的《鼓吹赋》曾有过生动的描述。
而相和歌作为汉乐府中的主要艺术形式,它的主要艺术特征最初也表现在音乐方面。《宋书·乐志》云:“凡乐章古词,今之存者,并汉世街陌谣讴,《江南可采莲》、《乌生十五子》、《白头吟》之属是也。”《晋书·乐志》也说:“《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分析这两句话的意思我们可知,第一,这里所说的《江南可采莲》、《乌生十五子》、《白头吟》,最早属于汉世的“街陌谣讴”,第二,这些歌曲在当时属于“相和”曲一类,而这一类曲子的基本演唱方式是“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以后进一步发展,则演变成相和诸调,如相和六引、平调曲、清调曲、楚调曲、瑟调曲以及大曲等复杂的形式。
楚歌、鼓吹铙歌和相和歌这三种汉代主要的歌诗演唱形式,也影响汉代歌诗的语言形式发展。楚歌产生的比较早,来源比较单一,其语言形式基本上沿袭了《九歌》。鼓吹曲受北方和西域少数民族歌曲的影响,其语言形式与楚歌完全不同。其代表作为《汉鼓吹铙歌》十八曲,全为杂言。而相和诸调虽然也以杂言居多,却出现了许多整齐的五言诗,如《江南可采莲》、《君子行》、《陌上桑》、《白头吟》等等。由此可见,音乐对汉代诗歌语言形式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
从《诗经》中《风》、《雅》、《颂》的区别到汉代诗赋的分流以及楚歌、铙歌与相和歌的产生,我们可以看到音乐对先秦两汉诗歌语言形式的影响之大。限于篇幅,本文在这里不能就有关问题做详细展开式的论述,而主要是想提出这一问题以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我以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研究角度变换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如何重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本质问题。试想,如果我们把诗歌不再看成是一种单纯的语言的艺术,而是与音乐密不可分的复合型艺术,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以往的中国诗歌研究,就会发现明显的不足。所以我以为,认真地研究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是深化当前中国诗歌研究的重要方面,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曰下加文
@②原字为王加(虍下加鬲)加犬
第四篇:诗歌音乐情景剧
诗歌音乐情景剧《郭小川与林区三唱》
第一部分
劳动号子
话外音:老北风,风中的霸,腊月的雪,雪中的沙,整整一夜哟,前呼后拥闹天下,寒流啊,像冲破了砂,冰川啊,像炸开了花,空气哟,冷的发辣,风中的辣,疆了井底的蛙,倒了泥塑的菩萨,老天哟,仿佛要塌,大地呀,仿佛要垮,大风雪哟,谁不受你惊吓,而今咱却要回答,是你大还是咱们大,是你怕还是咱们怕。劳动号子
第二部分《祝酒歌》
话外音
郭小川来到新青
原立林林场,现泉林林场,在这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祝酒歌
诗歌朗诵:三伏大下雨哟,雷对雷;
朱仙镇交战哟,锤对锤;
今儿晚上哟,咱们杯对杯!
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话,万言不赘;
今儿晚上哟,咱这是瑞雪丰年祝捷的会!
小兴安岭的山哟,雷打不碎;
汤旺河的水哟,百折不回;
林区的工人哪,专爱在这跟困难作对;
人在山里,木材走遍东西南北;
身在林中,志在千山万水,祖国叫咱怎样答对,咱就怎样答对 斟满酒,高举杯,一杯酒开心扉 豪情美酒自古常相随
且饮酒,莫停杯,三杯酒,三杯欢喜泪; 五杯酒,豪情胜似长江水;
且饮酒,莫停杯,七杯酒,豪情与大雪齐飞!十杯酒,十杯酒,红心与日月朝辉!三伏天下雨雷对雷哟!今晚上喝酒杯对杯哟!斟满酒,高举杯哟 一杯酒,开心扉哟 三杯酒,欢喜泪 五杯酒,豪情胜似长江水 兴安岭的山哟雷打不碎 汤旺河的水哟百折不回 且饮酒哟,莫停杯哟 干杯干杯干杯……
第三部分《青松赞》
话外音:郭小川被林业工人的豪迈与激情感染,写下了祝酒歌,这是新青人的骄傲,小川同志把林业工人比做青松,写下了青松赞,以此表达对林业工人的赞美。朗诵:青松哟,小兴安岭的旺族;
小兴安岭哟是青松的故土,咱们小兴安岭的人哪,与青松亲如手足。歌伴舞:小兴安岭上青又青,满山的青松根连根
咱们林业工人心向党,咱们山里的人哟,山林最爱他,最爱青松!
第五篇:音乐与民间舞蹈教案
音乐与民族舞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授课教师:
(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音乐与舞蹈之间的有机结合,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认识舞蹈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舞蹈因素,两者之间互为相应的人文现象,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
2、判断舞蹈形式、风格;依据音乐中的节奏律动、音色等舞蹈因素,展开丰富的舞蹈场景的想象与联想,能描述或用动作表现。
(二)教学设想与思路:
1、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本课教学试图以音乐和民族舞蹈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引导学生了解音乐与民族舞蹈相互依存的关系,进一步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民间音乐与民族舞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体现音乐以审美体验为核心,通过观看影象资料,聆听音乐、模仿动作、讨论与交流等学习形式,使学习内容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并尊重个体不同的音乐体验和学习形式。以提高学习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舞蹈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舞蹈因素,两者
之间互为对应中的律动特征。
(四)教学方法:开放式实践课
(五)教学程序与策略:
一、组织教学:
1、课间播放舞蹈图片及音乐
2、欣赏舞蹈片段《奔腾》
提出问题:(1)欣赏的这段舞蹈什么类型的舞蹈?现代舞?古典舞?还是民族舞?【答:民族舞】(2)你是根据什么方面来判断的?
【答:①肢体动作所产生的视觉感受②音乐的旋律、节奏、伴奏乐器所产生的听觉感受】
二、教学展开:
1、揭示课题
2、提问:什么叫民族舞?
【讲解:民族舞蹈作为反映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广义上讲,中国有56个民族,56个民族是56朵绚丽的花,每朵花都绽放着独特的光彩,每朵花都有自己盛开的方式。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古代舞蹈,宫廷舞蹈和其他的舞蹈形式,这种在自己民族当中流传和发展的舞蹈,就是民族舞蹈。从狭义上讲,一个民族特有的或专有的舞蹈形式,就是民族舞蹈。民族舞蹈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人文秉性和民族特质。】
3、欣赏两个舞蹈片段回答问题:
片段一与片段二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答:片段一没有音乐,片段二有音乐】
4、再次欣赏片段《洗衣歌》,小组讨论问题: ①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是什么?【有机结合、密不可分】 ②在民族舞蹈中音乐起了什么作用?【烘托、渲染】 ③联系两者之间的桥梁是什么?【节奏律动】
5、欣赏《北京喜讯传边寨》的其中两个片段 要求:根据音乐展开对舞蹈场景的想象
6、在音乐背景下介绍《北京喜讯传边寨》的背景及内容
《北京喜讯到边寨》 作曲:郑路、马鸿业。乐曲创作于1976年,生动地表达了“四人帮”被粉碎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南方边寨后,人民群众欢呼雀跃的庆祝场面和精神面貌。乐曲采用中国苗族、彝族民歌的音调作素材,反映了喜讯传到边寨时苗族和彝族的人民欢心雀跃的心情。在优美辽阔的旋律引导下,乐曲把我们带进中国南方边寨的一个华丽的舞蹈场面。
三、教学拓展:
1、欣赏舞蹈动作分析:应采用什么类型的音乐?
2、根据音乐,创编舞蹈动作
3、创编成果展示
四、总结:音乐是看得见的舞蹈,舞蹈是听得见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