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与造型艺术 教案
音乐与造型艺术
授课人:陈芸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音乐与造型艺术的联系有个较为明确 的认识。
能力目标:通过欣赏使学生感受音乐是如何塑造具体的音乐形象,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音乐。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不同的造型音乐,使学生加深对音乐塑造性的理解。教学难点:
1、如何使学生认识音乐与造型艺术的联系。
2、听觉表象与视觉形象的联通。
教学用具:课件、多媒体设备、碟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置
课前,播放《森林狂想曲》,安定学生情绪,吸引注意力,创造课前的氛围。
二、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欣赏的是《森林狂想曲》,作曲家用笛子、小提琴与腹斑蛙、中国树蟾、白腹秧鸡等二十多种声部相互交替构成一组美丽的画面。
介绍造型艺术:可称为空间艺术、静态艺术、视觉艺术。问:那音响艺术与之相对应的是什么艺术呢?
答:音响艺术则可称为时间艺术、动态艺术、听觉艺术。
三、新课教学
1、对比欣赏《天鹅》和《天鹅湖》
问:同学们,你对天鹅有什么印象呢?它在你心目中是什么形象呢? 答:略(洁白的羽毛,优美的身躯,高雅的举止等等。)
那我们来对欣赏圣-桑的《天鹅》和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同学们可以从它们旋律、节奏、力度等方面对比它们的异同点,它们都表现出天鹅什么形象?
欣赏后根据同学回答总结。
共同点:旋律委婉动听,节奏缓慢,声音柔和,表现出天鹅的圣洁、美丽、高雅的形象。
不同点:《天鹅》表现出的天鹅只是恬静,而《天鹅湖》还表现出由公主变成的天鹅还带着忧伤、期盼的情绪。
两位作曲家的音乐都表现出天鹅圣洁、美丽、高雅的形象,而天鹅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为洁白的羽毛,优美的身躯,高雅的举止。刚才我们欣赏的图片,其实也是摄影师极力在表现天鹅的圣洁、美丽、高雅的形象。这说明了音乐与造型艺术在表现某样事物时,都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特征,只是存在方式、展开方式、感知方式不一样而已。
2、分析欣赏《天鹅》
这是一首著名的大提琴独奏曲,也是作者晨这部作品中唯一允许在他生前可以演奏的乐曲。乐曲采用G大调,四门拍结构是出单主题发展的三部曲式。乐曲一开始,钢琴忆清澈而简洁地奏出犹如水波荡漾的引子。在此背景上,大提琴奏出舒展而优美的旋律,描绘了天鹅以高贵优雅的神情,安详地浮游的情景。
这首乐曲流传很广,后来福金根据此曲为巴普若娃编创了芭蕾舞《天鹅之死》,也是广为流传
3、欣赏《野蜂飞舞》(选自[俄]李姆斯基—卡萨科夫的歌剧《萨旦王的故事》)
介绍与作品有关的故事并欣赏作品。
总结作品特点:运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来表现蜜蜂的“嘤嗡”作响,在宽广的音区里回旋,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有时又在同一高度环绕,十分生动的描绘出蜂飞舞的形象。
4、课堂热身:
刚才欣赏的几首作品,都抓住了动物的主要特征,生动地描绘了其形象,下面请同学们来做一道连线题。听完以下五段音乐,(选自《动物狂欢节》),判断其是表现了哪种动物?是用什么样的乐器、什么速度来表现的?
A
公鸡和母鸡
(小提琴、钢琴
中速
活力)B
乌龟
(大提琴
很慢
缓慢的)C
大象
(大提琴
中速
坚定有力的)D
狮子
(大提琴、钢琴
中速
威武)
E
布谷鸟
(长笛
中速
清脆的)
5、介绍圣•桑斯《动物狂欢节》。
6、小结:
音乐具有造型表现功能,但由于所选用的材料原因,与视觉艺术的不同点在于它不擅长对事物具象描绘,他的造型是抽象的,是通过欣赏主体的联想过程达到的,所以它是非语意性的。但是作者为使审美主体对其作品有倾向性的感受,则加上标题,使审美者对音乐的造型性描绘更加迅速和深刻。
第二篇:造型艺术教案2个
陶艺捏塑造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陶器和瓷器的特点,学会区别陶器和瓷器;
2、基本掌握捏塑造型的一般技法,以及陶土的干湿性、可塑性的变化;
3、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陶土成型的乐趣;
4、通过教学和观看一些精美的陶瓷图片,让学生感受陶瓷的美,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5、鼓励学生在设计制作时展开空间想象,合作或独立运用捏塑造型技法完成一件作品。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审美观念,鼓励学生在设计制作时展开空间想象;
2、灵活掌握运用捏塑造型的一般技法。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每人带1—2样的陶器和瓷器;
(2)按教师事先布置课外预习,通过各种方式收集的一些陶瓷资料。
2、教师准备:
(1)按学生人数准备干湿适中的陶泥,每人一块;(2)相关内容的PPT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看看
想想
练练
教学目标:
1、了解陶器和瓷器的特点,学会区别陶器和瓷器;
2、通过观看一些精美的陶瓷图片,让学生感受陶瓷的美,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3、初步掌握陶艺“点”“线”“面”的搓制技法,并运用自己的想象和审美在制作中灵活应用。
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审美观念,鼓励学生在设计制作时展开空间想象;
2、掌握陶艺“点”“线”“面”的搓制技法。教学活动步骤:
一、谈话导入
1、课前同学们在家里收集了陶器和瓷器,把你带来的陶器和瓷器向大家展示一下,好吗?说说你对它的了解。(造型、用处等)
2、大家展示的这些陶器和瓷器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比较常见。刚才老师看到有的物品,同学们还搞不清楚是陶器还是瓷器,没关系,等我们上了这节课后,就能很很容易的区别开来。同学们,陶瓷在我国已经历史悠久,它种类繁多,造型精美。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陶瓷艺术,尽情欣赏,感受这浓郁的民族文化。
二、区别陶器和瓷器
1、师:同学们,我们课前已经要大家去了解陶器和瓷器了,你们可以上网、向家长询问,可以查阅有关的书籍,现在说说你们对陶器和瓷器有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
2、师总结: ①陶器
▲陶的历史很悠久,大概出现在原始社会,以粘土为原料,用手工捏制所需的形状,经过拍打、刮削后入窑经过700℃——800℃度烧结而形成的器物。
▲烧制后的陶器,颜色成褐色 ▲作用:盛放东西、工艺品 ▲缺点:易碎 ▲著名产地:江苏宜兴 ②瓷器
▲瓷器是商代中期开始出现的。瓷器用高岭土烧制而成,烧制时的温度可达1300 ℃左右。瓷器细致而坚硬。
▲烧制后的瓷器颜色主要是黑、白两种 ▲作用:盛放东西、工艺品 ▲缺点:易碎
▲著名产地:江苏景德镇
3、欣赏陶瓷图片,多媒体展示(1)出示陶器,教师介绍(配上背景音乐,多媒体出示图片)①古人曰:先有陶后有瓷。现在大家看到的都是陶器,主要有人俑、牲畜俑等各类造型,被喻为我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②现在展示在同学们面前的是江苏宜兴的紫沙壶。有人这样称赞它:一把壶就是一副精美的画,一把壶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一把壶就是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一把壶就是一件高档的艺术品。
(2)出示瓷器,教师介绍(配上背景音乐,多媒体出示图片)在陶器技术发明后,又过了很多年,出现了瓷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中国文学上给予了瓷器毫无保留的赞美。或庄重浓厚或典雅清新或富丽堂皇,鲜艳夺目的陶瓷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珍贵的财富。
(3)教师出示一些陶器和瓷器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辨一辨,并说说理由、谈感受
欣赏了这么精美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生交流)
4、观看陶瓷制作流程图
三、捏塑入门
1、看看——观察教师示范介绍:基本技法1(见陶艺课件)(1)电脑出示课件:基本技法1——练泥
①师边示范边介绍:练泥法大致有“机械练泥”和“手工练泥”两种。手工练泥法是沿袭古人的传统方法,有摔掷练泥法、菊花形练泥法等多种。捏塑作品前需要练泥,通过练泥了解泥巴的性能。如干湿性、可塑性。
师介绍练泥中的“团”“搓”技法(示范)
②生练泥:大家拿到泥土后,用手捏捏,运用“团”“搓”等方法,让泥土听你的话,说说你练泥的感受。
2、练练——师边示范边介绍,生边看边练:基本技法2(见陶艺课件)“点”“线”“面”的搓制技法
①介绍、练习“点”“线”的“团”“搓”技法。搓制时注意用力要均匀。初步完成点、线造型。②“点”“线”“面”组合造型
提示:“面”的构成有许多种方法,其中运用“点”的 排列和组合与线条的排列组合成的“面”是陶艺制作 中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方法。注意整体平稳、均匀、美观,达到最佳艺术效果。
四、学生动手制作——在“点”“线”搓制基础上完成组合作品
师巡视,并个别指导; 展示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五、想想、做做——布置课后作业:想一想你还能做一些怎样的作品,可去尝试一下。
第二课时
捏塑造型
活动目标:
1、基本掌握捏塑造型的一般技法,以及陶土的干湿性、可塑性的变化;
2、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陶土成型的乐趣;
3、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知道用捏塑法制作有一定创意的茶壶。重点难点:
1、鼓励学生在设计制作时展开想象发挥空间;
2、用捏塑法制作有一定创意的作品。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初步了解了陶器和瓷器,又欣赏了许多精美的陶瓷艺术品,进行了练泥体验,那大家想不想也来创作属于你自己的作品呢?
师现场示范捏塑作品——鸭子:头、翅膀、身体——组合作品“鸭” 师问:大家瞧一瞧这是什么动物?——象不象“泥鸭子”? 师出示捏塑茶壶作品——你们想体验一下陶土成型的乐趣吗?好,现在我们就来玩陶吧,这一步骤叫捏塑。板书:捏塑造型——
放映捏塑造型作品幻灯课件
二、教授捏塑造型练习
1、电脑出示课件-----捏塑基本技法(见陶艺课件)师讲解:①手捏法是用手直接对泥进行创作的最原始、最简单的方法。是训练作陶者对泥土厚薄与软硬感觉最基本的练习。这种方法能直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体现作者的表现欲。
②捏塑作品前需要通过练泥了解陶泥的性能。如干湿性、可塑性。请你用手捏的方法,捏个有趣的形象,还要保留手捏的痕迹哦!
2、教师示范
现在老师先来捏几个造型——茶壶,大家仔细观看。
(1)捏制步骤: ——茶壶的组成部分:壶体、壶盖(盖顶)、壶柄、壶嘴
——分别捏塑 ——然而组合(2)捏塑基本技法:
①先将泥搓出长条形泥条,按需要切成大小不一的几份 ②壶体的捏塑:
▲大拇指挤捏法
▲手指挤压法 用一手托护壶体泥条
手指按逆时针方向 用另一手大拇指挤捏
用力均匀地挤压 ③分别捏一个壶嘴、壶柄
④捏塑一个适合于壶口的壶盖(盖顶、沿)⑤用钻孔的工具,——组装成壶盖
在壶体上钻几个小孔 ⑥用泥浆把壶嘴粘在壶体上
⑦调整好与壶嘴、壶柄的位置
捏好壶把,粘在壶体另一侧
捏完后作品尽量保持手捏的感觉为好
三、学一学,练一练:
1、每组指名一名学生(共四人)上台分别操作捏塑壶体、壶盖(盖顶)、壶柄、壶嘴演示(师重点指导)
2、学生以组跟台上演示的同学分别体验捏塑壶体、壶盖(盖顶)、壶柄、壶嘴(每组学生捏塑一项)
3、师:你在刚才的捏塑中遇到什么问题?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解决?
(提示解决碰到的问题)
四、学生捏塑实践(放映茶壶捏塑造型多媒体课件,配上背景轻音乐)
1、现在请同学们完成茶壶捏塑的造型加工。同时可发挥想象,修饰作品如写字、绘画„„
2、学生作品交流展示
先组内交流,然后每组推选2—3名捏的比较好的学生展示。
五、创意大比拼:
1、以一个大组为单位,进行创意。可以捏塑整套的茶具,可以捏塑一个动物世界„„由各组自行设计,然后比一比哪组设计的精巧,捏得最棒。
2、交流评比。评出最佳创意小组,最佳合作小组
六、教学实践活动小结: 总结语: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陶瓷,还进行了捏塑。研究陶瓷艺术,不仅可以了解它的发展历史和它的杰出成就,而且可以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及其创造精神。所以说,一部中国的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一部形象的中华民族文化史。你对陶瓷感性趣,可以登陆中国陶瓷网。
七、课外探究拓展作业:
1、登陆中国陶瓷网,进一步了解学习陶瓷相关知识和陶艺制作和装饰的方法。
2、运用捏塑和装饰方法自行创意设计并制作一件陶艺作品,在下周班队活动时举行展示、评比。
教学体会与反思:
小学劳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手脑并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是完成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劳动技术课对学生进行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课程。在这两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在这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注重学生实践操作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劳动课是以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劳动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劳动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所以必须让学生亲身体会,亲自实践,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我在课中安排了两次较长时间的学生实践机会,一次是学生自行设计喜欢的造型,一次是小组合作。这两次的实践,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且做出来的造型也各有特色。
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 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学生在课中的两次造型实践,都是由他们自行设计的。
三、强化学生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实践活动是重要的活动形式,在小组实践活动中,学生既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在本次教学课中,我安排了一个创意无限的环节,就是要求学生分组,然后每个组根据自己的意图,设计自己的作品,然后进行组和组之间的评选。强化学生合作意识,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
四、培养学生探究拓展
劳动实践课教师教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最后达到激发兴趣,形成技能,主动推究,拓展创新动手能力。因此这两节课在设计与教学上都注重了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和欲望,能让学生展示个性特长,在课内看一看、想一想、练一练、做一做和课外实践作业设计中都充分体现这一理念。
遗憾之处:
一、学生炼泥的时间还不够多,应该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捏泥,在捏泥的过程中感受泥巴的一些特性,同时带给他们玩泥的快乐。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劳动实践课应重在让学生多体验、多动手、多实践。
二、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学生们的作品没法进行烧制,如果能把学生的作品进行烧制,学生的学习、探究与实践热情会更加高。
第三篇:《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教案
《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教案
淮南市谢家集区朱集中学 肖万金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产生与现实生活的关系。2.让学生在欣赏中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深切体会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术作品的产生离不开生活和创造性构思和技巧 难点:如何理解美术是种“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图片视频。学具准备:课本,搜集的图片资料,笔和纸。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教师朗读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_雪》,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想象诗词中出现的场景。
2、欣赏本课中《江山如此多娇》作品,比较一下和你想象中的景象有何不同? 综合诗词图片,讨论比较异同点。
3、(板书)课题:富有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二、讲解新课:
1、分析《江山如此多娇》美术作品的内容,让学生讨论研究作品里面有哪些祖国美景。总结:美术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
2、教师介绍《江山如此多娇》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创作经历。中国画。傅抱石、关山月合作。1959年为北京新建的人民大会堂所绘的巨幅山水画。毛泽东主席亲为题句:“江山如此多娇。”画面上旭日东升,江山壮丽,表现出新中国的勃勃生机。整个画面要表现出我们伟大祖国的风貌:近景是江南青绿山川、苍松翠石;远景是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中景是连接南北的原野,而长江和黄河则贯穿整个画面。周总理看了画稿以后,指示说,画面还要画上红太阳,体现“东方红,太阳升”之意。周总理说:“画上红太阳,也是象征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 特敬请毛主席您老人家来挥毫落款。毛主席高兴地笑着又说:‘好好!’这时周总理在傍插话说:‘主席呀,这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啦!’毛主席站起来了,傅老忙把醮饱浓墨的笔,送到毛主席手中。毛主席稍一沉思,便挥毫题上‘江山如此多娇’六个具有十七帖体又是毛主席自己风格的行草大字。
3、欣赏中国的雪山,云海,日出,长城,山岳等图片,讨论,艺术家是如何让这些景色融入一体的? 总结:美术作品不是照相写实,是需要作者的创造性构思和独特的表现技巧。
三、作业: 谈一谈自己是怎样理解“富有创造力的造型艺术”的? 收集具有家乡特色的景象,进行创作。
第四篇:《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参考教案
《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参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产生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2、让学生在欣赏中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深切体会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美术作品的产生离不开生活和创造性构思技巧。
三、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美术是种“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四、教学过程:
1、引导阶段:
教师朗读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想象诗词中出现的场景综合诗词图片,讨论比较异同点。
2、讲解新课:
欣赏本课中《江山如此多娇》作品,比较一下和你想象中的景象有何不同? 分析《江山如此多娇》美术作品的内容,让学生讨论研究作品里面有哪些祖国美景。
总结:美术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
3、教师介绍《江山如此多娇》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创作经历的巨幅山水画。中国画。傅抱石、关山月合作。1959年为北京新建的人民大会堂所绘的巨幅山水画。毛泽东主席亲为题句:“江山如此多娇。”画面上旭日东升,江山壮丽,表现出新中国的勃勃生机。整个画面表现出我们伟大祖国的风貌:近景是江南青绿山川、苍松翠石;远景是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中景是连接南北的原野,而长江和黄河则贯穿整个画面。周总理看了画稿以后,指示说,画面还要画上红太阳,体现“东方红,太阳升”之意。周总理说:“画上红太阳,也是象征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特敬请毛主席您老人家来挥毫落款”。毛主席高兴地笑着又说: “好好!”这时周总理在旁插话说:“主席呀,这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啦!”毛主席站起来了,傅老忙把蘸了浓墨的笔,送到毛主席手中。毛主席稍一沉思,便
1/2
挥毫题上“江山如此多娇”六个行草大字。毛泽东主席亲为题句:“江山如此多娇”。
欣赏与讨论:结合本课所欣赏的美术作品,谈一谈自己怎么理解美术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艺术”。
4、欣赏:中国的雪山,云海,日出,长城,山岳等图片。讨论:艺术家是如何让这些景色融入一体的。
总结:美术作品不是照相写实,是需要作者的创造性构思和独特的表现技巧。
2/2
第五篇:1、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教案
第一课 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会美术作品的立意与表现.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理解美术作品与自然、文化的多重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其立意与表现方式及手法。难点:怎么理解美术一种“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教学方法
欣赏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不同肌理的石头、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课前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一)引导阶段:
1、教师活动:以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为背景音乐,观看祖国壮丽山河的实景图片,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一起欣赏毛主席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
2、教师活动:快速画出中国版画的轮廓线。提出讨论:这样的图形作为歌颂祖国山川美景的图画可以吗?说说你的观点。
3、教师总结: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也是一种造型艺术。符号化的形象很难传递出深厚的情感,想通过图形引发观者的情感,想通过图形引发观者情感上的共鸣就需要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点明课题。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和学生欣赏教材中的绘画作品《江山如此多娇》,教师介绍尺寸、绘画技巧,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观察分析:
(1)从构图角度分析:近景、中景、远景分别是什么?(2)从色彩角度分析:画中怎样体现出季节、时间段的?(3)图画中的形象分别具有哪些象征意义?
(4)画家们是通过怎样的视角表现如此宏大的场景的,换种表现视角行不行?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2、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几块不同质地的石头,找几位同学触摸之后对其质感进行评价,以便更好的理解画家对山石肌理感的表现。(1)自然山石的幻化——“抱石皴”法。(2)红日的霞光对画面整体气氛的烘托作用。学生思考、体验“肌理”的含义。小结补充:
(1)美术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一定的造型手段,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空间和美感的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
(2)美术作品的产生:一是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二是需要创造性的构思和独特的表现技巧。着重强调造型的手段。
(三)课后拓展: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在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理解“笔墨当随时代” 的意义的命题创作中的巧思与独特的技巧表现。作业布置
(1)结合本课欣赏的作品,谈谈自己对美术是一种创造美的艺术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