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善良》教学设计1
《善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的观点,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加深对“善良”的认识。
2.拓深对善良的思考,学会用一颗向善的心看待纷繁复杂的生活。
3.培养议论文的文体意识,学习理性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逐步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观点,抓住其中的逻辑思路。
教学设想
学生对议论文的接触并不多,认识比较模糊,实际上还不太会读议论文,更别说写了,而本文又有很多地方不是一下能读懂的,所以,我想通过分步阅读的方式,引导他们由浅入深地理解文中的观点;再以补充论据,提出新见解的方式,深化认识。而这同时也是一次对议论文思维过程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张图片:面对这种情境,你怎样做?为什么?
一种说法:“女人被称善良表示不够漂亮,没有特色;男人被称善良表示没男子气;主管被称善良表示管理不果决,部属被称善良表示冲劲不够。总之,善良不是个好的形容词。”
究竟,善良是什么?我们还要不要善良?
二、整体阅读
文中,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
三、阅读前四个自然段,注意以下问题
1.现实中,一般人是怎样看待“善良”的?作者对这些看法持什么态度?
一是“早就过了时”——被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取代:为利益可以放弃善良;有否实力、才干比善良与否重要。作者并不认同这一看法(由“似乎”一词可以看出)
一是被看作“愚蠢”——两个寓言故事作为证明。
作者对此提出一连串的疑问,从中提炼出作者的看法——毒蛇和恶狼是有限的;不能以对待有限的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一切;若一概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非毒蛇和恶狼的人,我们也就成了毒蛇和恶狼。
2.小结:这部分针对现实中一般人对“善良”的错误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以连串的质疑表明自己的态度,引人思考,先破后立,继而转入下文对“善良”的论述。
四、速读后半部分,解答以下问题
(1)善良有什么价值?
有善良才有幸福,有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2)善良还有哪些让人向往的内涵?
“善良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一种快乐,一种乐观。”
(3)文章主要运用什么方法进行论证?
对比论证:
第五段——力量对比:善良稚弱—凶恶强大。
第八段——结果对比:善良被弘扬—凶恶被压缩
第十一段——心态对比:善良者坦荡—作恶者惶惶
通过对比,使论证更深刻、更吸引,更有说服力。
五、合作探讨,加深理解,注意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她(善良)属于人,她属于„„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因为,善良是人的本性,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说“她属于人”;因为“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天下太平”,所以说“她属于„„”
善良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是代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的,所以它是具有力量的,是光明的,因而能够在每败于凶恶一次的同时,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获得另一种意义的胜利。
(2)为什么说“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快乐,一种乐观”?作者有否作进一步的阐述?
第十、十一进行了阐述:
善良是与成熟、超拔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它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
善良者能坦然、安心地面对现实,并永远不丧失信心,所以说它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乐观。
(3)怎么理解“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不再天真无邪,却又未能参透人生与世界,并且滥用权力的人会成为最不善良的人。
六、拓展深化
(一)作者的主张十分鲜明犀利,让人获益良多,然而文中的论据似乎少了些,能否作些补充?
提示:什么可以作为论据;证明可以正向,也可以反向。
合作交流:就下面或文中其他观点补充出论据
1.人们还是喜欢善良,欢迎善良,向往善良。„„
2.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因为它宣扬了自己的光明。
3.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4.滥恶本身就不是正义了。
„„
(二)提出新观点
本文写作于1995年,是针对当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出现的价值观变化和思想波动而写的,现在,十年过去了,我们以今天的眼光看“善良”,又会提出一些什么见解呢?
第二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善良》教学设计2
《善良》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作者对善良的看法。
(2)树立正确的善良观念、端正学生的善良态度、学会用一颗善良的心对待世界和人。
二、教学难点:树立正确的善良观念
三、学习过程 :
(一)读一读:
首先,学生要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感知,这既符合阅读的基本规律,同时也是深入理解文章的前提。做好这一点,分两步走:一是上课前让学生各自至少自读文章一两遍,二是讲课前学生再阅读一遍。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思考的问题主要有三个:(1)文章的结构如何?争取能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2)在文中划出作者对善良的一些观点。
(3)你是如何看待善良的?争取能用生活实例加以解说。
第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就是要把握文章结构,这是理解作品的重要一环,是从感知整体到感知局部内在联系的学习转移,这个在课堂上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教师予以点评,同时我也把自己的看法拿出来跟学生交流。我的看法是:全文可从“然而人们还是喜欢善良……”这一段划开,分成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作者谈善良的现象(现状)和自己对善良的叩问(思考),后一部分作者对善良进行阐释和表明自己的态度。从“现象”到“阐释”,从“叩问”到“态度”,可以比较明确地看到作者的写作思路,也比较有利于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当然这样的划分并不太符合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其实本文也大体上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的这一逻辑思维),我所考虑的是是否能给学生一个更好的认识过程,是否能有一种更符合文本的解说方式。
第三,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作者对善良的看法。这个内容,也拟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阅读结果,要注意的是作者所批判的观点和作者所表明的观点。
第四,欣赏文中的精彩语句。本文语言运用的两大技巧是排比和对比(我更愿意将其说成是修辞手法的运用,而不是对比论证的使用,在于从修辞的角度讲解和学习,学生会有更好的体会,而用“对比论证”来分析,虽然扣紧了议论文的文体特点,但削弱了语言欣赏的效果)。当然还有疑问、设问、语言的准确性等欣赏点。第五、跳出文本看文本,引发学生对善良进行思考,重在激活学生思维,答案不必求同,(二)说一说:
观看唤醒善良:让人震撼的网络照片
(1)除夕之夜,睡在深圳街头的老人
我们多少人曾经假装生活在别处,我们闭上眼睛,以为不会看见。但在这些图片面前,我们能清楚地听见自己撕裂的心灵与灵魂的对话。曾经麻木的心在疼痛中慢慢复苏。每一张都能给人深深的震撼。
我们只有加快改革和建设的步伐,让这些成为过去,迎接新的时代。
(2)乞儿!这也是骗子吗?
这是一张让我满怀酸楚、泪流满面的照片。请您也仔细看!所有孩子在出生的时候,全家都欢天喜地,都是妈妈的心肝宝贝。
他们没有生存能力,沦为乞儿不是他们的错,是世态炎凉的错,是我们的错。天下的父母啊,可否把对自己孩子过剩的爱,分一些给这些需要母爱的幼小的心(3)你听到吗?--那是最震撼的呐喊!
(4)安徽省临泉县城关镇刘老家村11岁的刘小环为了能上学,每天去给一家窑厂背砖坯,她每次背16块,重40公斤,走140米,只得3分3厘工钱。我们的孩子吃一次麦当劳花如果33元,刘小环要赚这些钱,就要背着80斤重的砖坯走1000趟,负重走140公里。
这是个只有11岁的孩子啊......(5)冷漠
经济的发展,不代表社会的进步。富足而没有爱心的世界,是绚丽的地狱。
(三)议一议:善良是什么?
故事一:一个瞎眼的乞丐向诗人雨果乞讨,雨果说:“我也很穷,没有钱给你。”他便在乞丐面前的纸牌上写了一句话:“春天就要来了,可我看不见她!”于是,被感动的路人纷纷把钱放入乞丐的铁罐......故事二:俄罗斯伟大作家屠格涅夫有一篇著名的散文诗,叫做乞丐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 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啊,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啊!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喃喃地乞求帮助。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的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连一块手帕也没有……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摆动着和颤动着。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带,兄弟。”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哪儿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啦。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
提示:
爱是善良的、温柔的,同时也是美好的。这里的美好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具有爱心的人本身就是美好的,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是莫大的幸福;另一层是说有爱心的人必然对美好的生活有执着追求。在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自私、冷漠、残酷,在对于美好的人类生活的追求过程中,爱是克服自私、冷漠、残酷的有力的内在力量,只有通过它才能真正地走向美。具有爱心的人,虽然渴望美好,渴望与自然、人和所有生命处于和谐的状态,但绝不意味着他就容忍欺压、不平和邪恶。追求美好的事物、鞭挞丑恶的东西,是具有真正爱心的人所应有的人生态度。没有对美的深切的爱,就没有对丑的深切的恨,这两者是相互统一的。
善良是一种健康,善良是一种美丽,善良是我们行走于世间的完美人格。如果你内心的善良曾经沉睡,但愿在今天的震撼后苏醒。
同是父母所生,同在这天地之间,我们这一生的价值,不该只为追求自己欲望的无止尽满足。我们的价值,该是有人在无助的时候可以抓住我们有力的手。
有爱心才真美丽,懂善良堪称真汉子。
未来的社会要变得好,首先要告诉我们的孩子,不要变的冷漠,让爱永驻心中。特蕾莎修女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如果你被这些图片震撼,那么让我们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用我们的眼多关注他们,用我们的心常惦念他们,用我们的手多帮扶他们,用我们的钱多救济他们,用我们柔软温润的手也去抚摸孤儿的头,把给自己孩子过于奢侈的消费分一点给那个背砖坯的11岁的刘小环......。
(四)写一写
仿照下面的语段,以“善良”开头另写一个语段。
风度是大雨中为人撑开的小伞,风度是焦阳下替人遮阴的大树;风度是诸葛亮空城上坦然的琴声,风度是周总理外交中从容的回复;风度是指挥家飘逸的手势,风度是思想者睿智的头颅;风度是司仪得体的举止,是模特优美的款步;风度是卓别林的帽子,风度是王羲之的行书…… 善良是……
四、课外
向学生推荐阅读王蒙的新著《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
第三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善良》教学设想
《善良》教学设想
一、关于《善良》
从时间上看,善良是一个古老的道德话题,从感情色彩来看,善良是一个带有人性光辉的褒义词。但是“善良”在与现实生活发生碰撞的时候往往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结果,因而“善良”又常常被人们所怀疑甚至否定。这就是善良的复杂性。当代作家王蒙的《善良》,应该说就是这种复杂性所带来的一个作品,文章从现实中人们的善良观(“善良……过时”、“善良即愚蠢”)出发,提出自己的疑问与思考,并试图在思辩上进行“抑恶扬善”,事实上文章也确实表达出了这种价值观念,它没有过多的说教味道,而是借助独有的“王蒙式语言”强有力地弘扬了“善良”的力量、属性、内涵、结果等正义的一面,在这样精彩有力的语言中,读者很容易在阅读之中被其折服。我认为这就是这篇文章的重要特点。
《善良》并没有明确地答复“人们是否需要善良”这样的现实问题,但是字里行间无不散发出善良的芬芳,读者可以从中领会到“向善”的旨意,显然这就是作者所要表露的观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一向主张“惩恶扬善”,从这点出发,王蒙的观点并没有多大的突破,然而作为一篇富有时代色彩的议论散文,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社会性。本文写于1995年,正值商品经济大潮涌来之时,可以看出,它是基于人们价值观出现摇摆之时的社会现实而写成的。
二、关于学习目标
“善良”是一个道德词语,像《善良》这样具有浓厚道德色彩和人生规劝意义的文章,学生应该学什么呢?换句话说,通过接触这篇文章,学生可以得到什么样的收获呢?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善良》是议论文单元里的基本篇目,我们可以从文体着眼,以文章为范例,以议论文要素为框架,进行议论文教学。我们也可以从思想教育着眼,从文章观点出发,进行“善良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水平。我们还可以从语言学习着眼,理解、欣赏、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我们甚至还可以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出发,分列不同的学习目标。语文是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一篇文章的教学点是多角度的,然而在有限的40分钟内进行教学,多角只能变成几角,这就存在一个教学取舍的问题,那么,本文应该取什么,舍什么呢?
文本是学习之本,阅读教学的基点建立在文章上。《善良》这篇文章,从接受层面的角度讲,我认为学生通过阅读,应该能明白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做到“读懂”文章,同时,从文学层面看,学生还要感受好作品的语言,做到“欣赏”文章。因此,从文本研习的角度,我由此引申出两个学习目标,设定为:(1)正确理解作者对善良的看法。(2)能欣赏文中的精彩语句。
文以载道,从价值观的角度,我们很容易设定另一个学习目标,比如树立正确的善良观念、端正学生的善良态度、学会用一颗善良的心对待世界和人等等,归结起来就是要学生学会善良和践行善良。很多文章我们几乎都可以这样处理,很多时候我们也希望达到这样的教育意义,但我以为,一节课不足以解决人的价值观等许多精神层面的问题,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认识的提升要在道德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有效。我们课堂上的努力也许只是使学生“受熏陶”,而不是使学生“能做到”,更何况本文只是思辩上的“崇善论”,(认真研究,会发现作者并没有讲清楚“善良”与“一味善良”的区分点),因此,对读者(学生)而言,本文与其作为一个“善良教育”的作品,还不如作为一个“善良讨论”的作品,换句话说,就是《善良》的作品真正价值和意义不在于它宣扬了善良的正面,而在于它启发了读者(学生)对善良的思考。很多人生观、价值观的普遍性内容,我们不是没有价值,缺乏的是主体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因此,我认为文学教育的意义正在于此。如果从这样的角度设定学习目标,我想既符合文章实际,也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因而也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我将第三个学习目标设定为:引发学生有意识地对善良进行思考。只要学生读完这个作品之后,对善良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进而形成比较独立的看法,我想就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了,作为一个高一的学生,已经有足够的道德修养分辨一般意义上的善恶,我想无须担心他们会走向异端,他们所要做的是就是思考,以及思考后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上的思考永远比课堂上的结论重要,没有答案的课堂并非一概坏事,反而会更具精神张力和筛选空间,这也许就是作品的“立人”意义。
综合来看,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正确理解作者对善良的看法。
(2)欣赏文中的精彩语句。
(3)引发学生有意识地对善良进行思考。
三、关于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也就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因此过程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在确立本课的学习目标之后,学生应该如何进行学习呢?怎样学习才能积极欢乐高质高效呢?这其实是课堂教学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像《善良》这样具有很大讨论空间(内容、语言、思考等方面)的文章,我打算采用对话教学的方式进行,在对话中提出问题,在对话中领会文章,在对话中激发思考,在对话中产生疑问,在对话中研究问题。
根据这三个学习目标以及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本课的学习涉及到的内容主要就是思路、观点、语言和讨论四大内容,学习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阅读——感受——理解——思考四个程序,阅读与感受是学习的第一阶段,属于感性认识;理解与思考是学习的第二阶段,属于理性认识。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提升,整体上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过程。
具体来说,过程如下:
首先,学生要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感知,这既符合阅读的基本规律,同时也是深入理解文章的前提。做好这一点,分两步走:一是上课前让学生各自至少自读文章一两遍,二是讲课前学生再阅读一遍。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思考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1)文章的结构如何?争取能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在文中划出作者对善良的一些观点。
(3)你是如何看待善良的?争取能用生活实例加以解说。
第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就是要把握文章结构,这是理解作品的重要一环,是从感知整体到感知局部内在联系的学习转移,这个在课堂上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教师予以点评,同时我也把自己的看法拿出来跟学生交流。我的看法是:全文可从“然而人们还是喜欢善良……”这一段划开,分成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作者谈善良的现象(现状)和自己对善良的叩问(思考),后一部分作者对善良进行阐释和表明自己的态度。从“现象”到“阐释”,从“叩问”到“态度”,可以比较明确地看到作者的写作思路,也比较有利于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当然这样的划分并不太符合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其实本文也大体上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的这一逻辑思维),我所考虑的是是否能给学生一个更好的认识过程,是否能有一种更符合文本的解说方式。
第三,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作者对善良的看法。这个内容,也拟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阅读结果,要注意的是作者所批判的观点和作者所表明的观点。
第四,欣赏文中的精彩语句。本文语言运用的两大技巧是排比和对比(我更愿意将其说成是修辞手法的运用,而不是对比论证的使用,在于从修辞的角度讲解和学习,学生会有更好的体会,而用“对比论证”来分析,虽然扣紧了议论文的文体特点,但削弱了语言欣赏的效果)。当然还有疑问、设问、语言的准确性等欣赏点。
第四,跳出文本看文本,引发学生对善良进行思考,重在激活学生思维,答案不必求同,最后向学生推荐阅读王蒙的新著《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
从作品的解读、目标的设定到过程的设计,整个教学设想体现了我的一些教学主张,应该说大体上是比较完满的,当然课堂始终是个动态的过程,相关的因素众多,具体的教学效果如何,有待教学实践来检测。
四、设想后的感想
1、议论文的文体教学重在文体知识的学习还是文本内容的探讨?两者兼顾就一定是最好的教学吗?如果不是,轻重问题怎么判定?
2、是否可以根据不同的篇目而判定文体知识或作品内容探讨的学习侧重?是否可以完全分离?
3、文本是否可以作为一个话题、问题,而进行探究式的讨论或对话?阅读教学一定是先文本后拓展吗?如果不是,拓展就一定属于“失败之举”吗?
4、文体的写作知识对于学生的写作究竟有多大意义?“四不像”文章一定不是好文章吗?文章的好坏由文体来定还是由语言思想定?
5、阅读教学上成“人生探讨课”是否就是“政治课”?上成纯粹的“人文”课,是否就没有了语文味?工具性和人文性一定要在一节课中都体现吗?这样的课就一定是完整的课吗?可否分情况而论?
第四篇:粤教版精品教案教案 拯救善良
作文:拯救善良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4年11月07日16:20 兰州晨报
南非的沙漠有一种动物叫沙龙兔,它们之所以成活,完全是因为团结的精神。
沙漠一年顶多下两三次像样的雨水,每逢这个时候,都会有一只成年的沙龙兔不吃不喝地去寻找水源,找不到决不回去。它一般都会给同伴带回好消息,这时,沙龙兔的头领就会带大批沙龙兔急急忙忙往水源地赶,因为这些水源在一天内会完全蒸发!
到达目的地后,那只成年沙龙兔就会因为劳累而致死。可是当人类掌握这一规律的时候,便蓄意制造假水源,当大批沙龙兔到水源地发现水源没有了时会因为干渴、劳累而死亡。于是人类就坐收渔人之利,把沙龙兔装进袋子去兜售皮毛,以获取大量的金钱。
这则故事就像针一般扎在我的心中,让我想起了自己幼时干的一件至今都让我有罪过感的事。
那年,我回到了故乡,在姑爷爷承包的水库边玩耍,恰好那时姑爷爷家的狗生了一窝小狗,毛茸茸的,可爱极了。然而我却产生了一个很荒诞的念头:狗不是会游泳吗,不如让一个狗崽子下水表演表演。当我把这个想法说出来时,周围的小伙伴都举手赞同。于是,我将一只狗崽子扔进了水库。
那小狗快一岁了,已经学会了游泳,它拼命地向岸边游,好不容易游到了岸边,浑身湿淋淋的,不知所措地望着我,那眼神使我心中的一根弦触动了。这时一个年纪稍大的孩子说:“不是会游嘛,干脆让它游个痛快!
”说完拎起精疲力竭的小狗又扔了下去,水很深,也很清澈,我清楚地看见小狗那短小的四肢拼命地往岸边划,我愣住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一声也笑不出来。
当小狗再一次游上岸后,却再一次被抛下去„„
我回过神来,向远处的小狗拼命招手,让它过来,但令我意外的是,小狗扭过头去,向另一个方向游去。实际上它已经游不动了,它只不过在原地打转,肚子也渐渐鼓了起来,过了不多时,小狗漂浮在了水面上„„
我看得见小狗的眼角都是水,那是小狗的泪,而此时我的心像被什么猛击了一下,沉了下去。
我很懊悔,但我也感受到了此时人与动物的处境,动物活着只为了生存,感受阳光。人们却利用动物的习性去捕杀它们!
为什么人与动物之间就没有一种平等的关系,让强大者给弱小者那么一丝平等的善良呢?我想我永远也不会明白。
老子曰:“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来源:兰州晨报)
第五篇:粤教版精品教案教案 善良与人
作文标题:善良与人
作者:遇见奇迹(童生)提交日期:2003-12-27 00:00:00
文学社:尚未加入文学社
浏览次数: 次
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法国作家雨果说得好:是善良。《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的本性就是一个“善”字。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这么说来,善良与人的关系也就十分密切。
你也许会问,如果人世间缺少善良这种品质,那么世界将会怎样?这个问题在实际生活当中是显而易见的。善良的人懂得爱护人的生命,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相反,有些人则往往因为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或者得罪了自己就对其恨之入骨,想尽一切办法置其于死地,把自己的愉快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样的人心胸狭窄,用心狠毒,怎么能算得上是一个善良的人呢?如果世界上的人都是心胸狭窄,十恶不赦之徒,那么整个世界将会变得乌烟瘴气,到那时,就会天下大乱。
人性中有善也有恶。恶的那一部分,往往被压在我们自己也都无法察觉到的地方,并且以我们同样无法察觉的方式来影响着我们的心情和行为。善良的人往往会因为结交了坏朋友或者是出现一些错误的举动而掉进万丈深渊,自己的本性也将会随之而改变。
善良不是一种愿望,而是一种能力。一种洞察人性中恶的能力,一种把他人的痛苦完整地理解为痛苦的能力,一种有着宽大胸襟和关爱的意识。而做人最重要的,也许就是学习善良,学习这种能力和意识。善良是一种纯朴的人生观,也是一种深沉的智慧。善良的人总是懂得去欣赏别人。假若善良与善良相遇,往往一个会心的微笑,就能律动彼此的心跳。
人的本性本来就是善良的,而善良产生善行,同善良的人接触,往往会使智慧得到开启,情操变得高尚,灵魂变得纯洁,胸怀也变得开阔。眼睛是灵魂的窗口,面孔是心灵的图画,一颗善良的心,比得过任何服饰、金银珠宝、妆扮,它所带来的美丽,不仅是发自内心,更溢于言表,并且持久高贵。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但是不管怎么说,善良不是一件坏事。有时候你可以否定一个人善良的举动,但你却无法否定一个人善良的天性。
当然,并不是对待每个人都要善良,如果有恶人要加害于善良的人,善良的人也不必对这样的人客气,要与恶人力拼到底,对待恶人要以暴制暴,绝对不能手软。善良的人也需要有正义的心,不能冤枉了一个好人,也绝不放过一个坏人。
播种善良,才能收获希望。一个人可以没有让旁人惊羡的姿态,也可以忍受“缺金少银”的日子,但离开了善良,却足以让人生变得搁浅和褪色——因为善良是生命的黄金。多一些善良,多一些谦让,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愿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愿善良的鲜花开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