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榆中县麻家寺学校
朱存良
摘要:听说读写能力的核心是理解能力,即思维能力。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如果抓住了思维能力培养这个核心,就抓住了阅读能力培养的“主要矛盾”。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明确阅读思维目的,帮助学生学会获取相关思维材料,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思维情感。
关键词:阅读教学
培养
思维能力 正文:
听说读写能力的核心是理解能力,即思维能力。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主要须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而课堂教学则主要担负着传授知识、教给方法、养成习惯、激发兴趣的作用。这些看法似乎已经成为共识。但是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仍然较低。主要原因是还没有抓住提高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自然也没有理清以上四方面之间的关系。阅读能力与阅读习惯、知识背景、审美能力等有关,但核心是理解能力、即思维能力。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如果抓住了思维能力培养这个核心,就抓住了阅读能力培养的“主要矛盾”。那么在阅读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引导学生学会明确阅读思维目的
阅读教学应当根据教学大纲、学生实际等确定教学目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应当是其中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些目标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明确阅读理解活动的思维目的。明确思维目的,不仅能够激发思维活力,稳定注意力、提高思维效率,还为反馈、调节阅读活动提供了可能。
明确思维目的,其实质就是通过分析未知和已知的矛盾,为最终解决矛盾找到恰当的途径。高明的教师,不可能把问题的答案一下子交给学生,也不可能生拉硬拽、把学生捺入自己设定的标准答案中。他们的艺术就在于善于为学生架设“台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思维的目的、成功的彼岸。实际上他们不仅自己明确了阅读理解中的思维目的,而且把这个思维目的作了分解、简化,变成了学生“跳一跳”可以“够得着”的美味的果实,让学生在“系列目标”的指引、激励下,在不断的成功中实现从未知到已知的飞跃。比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阅读理解的难点是文章的论证方法。尤其是文章中运用的辩证分析的方法。如果我们问学生:本文的论证方法有什么特点?学生的思维可能一下子跟不上。我们可以从学生掌握的知识入手,先分析这篇驳论文章的结构:哪里是“树靶子”,哪里是驳论;哪里是直接反驳,哪里是间接反驳。然后将直接反驳、间接反驳的内容联系起来,要求学生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 本文对“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这一论点作了辩证分析的结论,体会到本文的论证严密深刻的好处。
二、帮助学生学会获取相关思维材料
明确了思维目的以后,接下来的任务是获取思维材料、掌握“加工”材料的方法。这里先谈思维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思维材料就无法进行思维活动。很多时候,学生阅读理解中的困难就产生于缺乏相关知识背景,相关思维材料。教学中可以先向学生提供相关思维材料,由此逐步过度到让学生自己学会获取相关思维材料。
阅读理解中的问题无非存在于字、词、句、篇等方面,每一方面的问题无非涉及它们的意义、作用、表现手法等方面。解决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向学生提供相关材料、或者引导他们获取相关材料。比如说,我们要让学生理解《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的一句话:“--------有时会令我想到方孝孺,觉得好象也有些这模样的。”大概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有关方孝孺的史迹,其次还需要让学生了解柔石的“硬气”和“迂”的含义。要让学生了解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则又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相关材料,甚至还要查一查字典。由此可见,这个引导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确立新的思维目的、并提供或引导学生获取相关材料的过程。
三、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思维方法
阅读教学中,要能引导学生自己阅读理解,在引导他们获取思维材料的同时,还需要引导他们学会各种常用的思维方法。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如下几种:
1.分析和综合。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或把整体的个别特征或个别属性分出来。例如把某文章分解为主题、结构、表达等方面,分别加以研究。例如把某篇文章的主题,结构、表达等联系起来思考,从而得到关于这篇文章的整体的认识。综合重在认识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性。
2.抽象和概括。抽象是把某种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和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区分开来,从而舍弃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并抽取出本质的属性或特征。比如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要掌握主要人物的性格。先对蔺相如的性格特征进行抽象化思维。略去枝节,即略去一系列与蔺相如性格特征无直接联系的具体细节。
3.归纳和演绎。归纳是从个别的或特殊的事实出发概括出一般性原理;演绎是从一般性原理推导出具体的结论。阅读教学中归纳段落大意、归纳主题、归纳人物形象、写作特色等等,实际上是综合运用了概括、归纳的方法。人们常说阅读的要义就是要“把书读薄”,就是要学会概括、归纳的方法。比如,我们要求学生分析某处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向学生提供景物描写的系统化知识,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就可作出恰当的答案。
4.比较和类比。比较是确定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或者这一特征与另一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运用类比,现象的内容可以具体化、形象化,陌生的东西可以转化为熟悉的东西。
5.分类。分类是按照事物的异同程度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向学生提供了相关思维材料,同时就得向他们传授相应的思维方法。比如,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句子的含义,可能先要引导他们分析其中某些关键词于的含义,再分析的基础上作综合;理解这个句子,可能涉及某种修辞手法,那么还得引导他们学习、回忆有关这种修辞手法的系统知识,运用演绎法,从一般到具体,了解这种修辞手法再这个句子中是如何具体运用的,有什么特殊效果。为了进一步理解句子的含义、作用、表现手法等,我们还需要了解这个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因而需要阅读文中的相关材料,对这些材料作概括、归纳。我们也可能学习、回忆与这个句子在含义、作用、表现手法等方面相似、相反的句子,运用比较、类比、对比的方法,帮助我们理解这个句子。
四、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思维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增强学生思维动机和思维情感,调动学生的思维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意志,以保证思维活动,高效率的向前发展。比如《采草药》,既是文言文,又是说明文,学生一般不愿意学习这类枯躁无趣的文章。这时教师仅仅从思维的认知因素出发,对他们进行理性思维方面的训练,是很难奏效的。有教师从非认知角度考虑,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思维情感和思维兴趣,问道:“知难而进好还是知难而退好?” “中学生读武打小说可以不可以?”经过简短的讨论,结论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时候导入新课,“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写,《采草药》是怎样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这些,激发了学生探究心理,唤起了他们的阅读需求,提高了他们的思维兴趣。导入新课之后,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要尽可能地采用“易、趣、活”的教学方法: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课文的真切感;以真切的感情,调动学生参与思维的主动性;以优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以蕴涵的哲理,诱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第二篇:教学中的思维拓展训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教学中的思维拓展训练
作者:贺彩莲
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45期
新的课程改革,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思维拓展,通过高一年级的新课程教学,我深有体会。现就我在教学中关于类比思维的一点做法整理出来,与同行共勉。
一、问题分类
(一)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的类比
1、在平面几何中有“已知正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到三边的距离之和是一个定值”,与平面几何相类比,平面内的三角形对应空间的四面体,边对应面,就可以拓展得到:在立体几何中“正四面体内的任一点到四个面的距离之和是一个定值”。
证明方法:分析原结论的证明方法——等面积法,可以大胆猜想——这里可以用等体积法证明。
第三篇: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青腰中学:欧征
“要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是《新课标》的教学目标。
由此可见,学习数学知识能提高人的智商,让人做聪明人。那么,对于我们数学教师来说。数学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开拓思维,应用数学解决生活实践中相应的问题。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思考方法才是我们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开发学生的智商、训练学生的思维? 第1,自主学习,理解数学思维。
数学概念、结论的得出。很多时候不是老师讲解例题就能让学生理解的,必须经过形象事例的堆积,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才能领悟与理解。
老师上课讲解例题后,很多学生只是对例题了解明白了。然而相同的题目,换了几个数字,换了一种说法,就能难倒一大片学生。这是为何?很多老师对这种现象都会很无奈的说天下怎么会有这么蠢的学生。
其实不能说这样被难倒的学生个个都蠢。绝大多数来说是没有理解数学思维。不知道来历,为什么要那样子做。所以必须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第2,巧设练习,渗透数学思考方法。
科学的有层次的设计练习,才能让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教师在布置作业和练习时,要有意思的布置一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题目。
先是模仿练习,让学生巩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然后是变式练习,让学生理解知识和发展思维。
最后是应用练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看到的是学生在综合应用学习的数学知识,但同时看不到的是数学的思想方法。
第3,自主反思,领悟思想方法。
自主反思,这一过程是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的。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觉地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的解题方法,总结异同,总结经验教训。
以上三个步骤缺一不可。拿《数制之间的转换》一课来说。首先,教师要作三步走,一是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学案。让学生在熟知的十进制的基础上
通过自学的方式,领悟进制的思维。
其次,教师要出示由简单到难,由浅入深的练习,让学生巩固基本知识。然后是变换练习,发散思维。
最后,还要留给学生自己反思的空间。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去总结。
总而言之,熟能生巧需要简单训练,但是完全的机械训练最终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的熟能生巧。随着课改的深入,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口号,是我们正在努力实现的目标,教师只有真正领悟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在设计的练习中,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真正推动学生数学知识结构的发展并进一步自觉延伸。
第四篇:浅谈识字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浅谈识字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浅谈识字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进行识字教学,既 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效果,还应该注意儿童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
一、有目的地观察,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观察是智力的窗口,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儿童的观察与思维是紧密联系着的。(没有思维的观察不能称其 为观察。)又因为低年级儿童对客观事物的大体轮廓的知觉占优势,精细的辨别能力尚差,空间知觉的精确性 和分化性还不高,注意力还很不稳定,不会对字形主动进行集中深入的观察。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都是由问 题而起的。”因此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老师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以使其有目的地观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从而激起求知的愿望和要求,使识字教学在一种“不愤不启,不 悱不发”的氛围中进行,语文论文《浅谈识字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分享好文◆不仅能提高识字效果,还能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充分发展。笔者教学生识字一般采用以下步骤:
1、观察该字是什么结构?什么部首?
2、是由几笔写成的?
3、某一笔(重、难点)是什么名称?
4、哪个地方最容易写错?
例如学生字“贯”。采用上述方法步骤会促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感知、了解和掌握字形、笔顺,在此认知过 程中,学生能主动地抓住字的难点,这要比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效果要好得多。
这样引导,学生不仅能敏锐地发现字体的重点难点,加深了印象,强化了识记效果。更重要的是进行了思 维训练,因为在此过程中,学生观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其眼、脑、手多种感官并用,无论观察、思 考还是写画,学生的大脑均处于思维状态,长期下去其思维的敏捷性将被培养起来。
二、变换角度、扩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如果说认真观察是学生掌握字形的有效手段的话,那么引导学生变换角度,以加深对生字(词)意思的理 解,则是学生掌握字义的必要延伸。尤其是可以抓住此环节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学习“桌”字。如果仅让学生记住字形和了解其义,那么局限性就太强,也势必降低了识字教学的 效果,学生的知识得不到丰富,其思维也就相应地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因为“思维是凭借一定的知识而进行的,知识经验愈丰富,思维的领域就愈广阔。”因此,要想在生字教学中启发儿童的思维,首先要考虑开阔[1][2][3]
第五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 2005-4-19 14:38:00 | By: 听风听雨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概括的反映。小学儿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脑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可以更好地感知外物,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由此可见,思维作为智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促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评议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学生思维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只有将学生的思维素质培养与听、说、读、写训练结合起来,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评议水平。
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思维训练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点明了思与学的密切联系。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战场,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认知冲突、设疑、解疑,点燃思维的火花。例如,教学《草原》一课时,教师针对“到处是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一句质疑:“翠色怎么会流?怎么会流到天边云际去呢?”我就此问题设置思维热点,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带着上述问题抓住主线,感知课文,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一段,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幅幅画面:“整个草原只见浓绿的草色连成一片而分不清界线,望不到边际,像绿色的海洋。”进而引导:“草原的绿色不会流动,但由于绿的鲜亮,微风吹来,绿草随风摆动,形成层层草浪,给人什么感觉?书中用了哪四个字?”学生回答:“翠色欲流。”教师又问:“好像绿色在流动。草原无边无际与蓝天相接,微风吹来,草浪起伏,轻柔地向远处延伸,你会看到什么?”学生答:“看到草浪轻轻流入云际。”教师小结:“作者仅以12个字写出草原的美。”让学生体会意境,这就是要紧的地方,不能表层滑过。打擦边球,教师找准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的结合点,一点点地引导,从而奠定了课堂教学的基础。
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终生赖之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能力,开启思维闸门,深化思维过程,并内化为学习动机。寓言《拔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体裁相同,情节相似,文章结构类同。在学第一篇寓言时,我让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⑴抓关键问题解决;⑵读议词句促理解;⑶联系实际知理,运用三步法,知识迁移。学第二篇寓言时,学生就可以自己阅读体味,揣摩词句,适时反馈,展示思维过程,从而“求大同,存小异”地学会了这两篇寓言。课后,我帮助学生以此类推,举一反三,总结其它寓言的学法,形成自学能力,养成思考的习惯。
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语文教学尤其讲究教师真情实感的传送,教师富于感情地朗读能架起作者心灵与学生情感的桥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波澜。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读的优势,以读为主旋律融声音、表情、姿态、手势于一体,营造浓烈的情感氛围,作用于学生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良好课堂情感效应,使师生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形成精神交流,使情感共鸣,达到思想情操的提升,使学生受到人格美的洗礼。
我在教《丰碑》时,感触甚深。《丰碑》记叙的是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牺牲在冰雪严寒中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立即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教学时,我先通过录象,让学生目睹红军万里长征的艰难险阻,让学生了解“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欲断肠,红军都是钢铁汉……”的悲壮场面,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当教到第三段时,我全情投入,扮演将军的角色,把握住将军的内心活动,有感情地用朗读表现将军的语言,神态变化,带动学生的情绪思维,使他们也受感染,专心用情地以朗读“阐述”着军需处长牺牲后的感人画面: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一动不动地坐着;他身上落满了雪,但神态十分镇定、安详;在手的中指和食指间夹着被雪打灭的半截卷的旱烟,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单薄破旧的衣服紧贴在他的身上。教学时,我仿佛成了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眼里湿润了”,并“缓缓地举起了右手”,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都被我的表现感动了。当我再用哽咽的声音问:“同学们,军需处长牺牲了,他留给了我们什么?你们从哪里知道的?”同学们不再沉默了,他们有感情地读:“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紧接着,我推波助澜,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最后一段,体会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最后,同学们读到:“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此时,同学们坚定响亮地朗读震荡着整个教室,证明他们已体会到了课文人物的内心世界而肃然起敬,从中受到了形象美、人格美的教育,激发了学生追求崇高人生理想的愿望。
四、设定深度,激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有一定难度但通过思维可以解决的问题,也能激发起学生思维的兴趣。《卖火柴的小姑娘》中有这样一段话:“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这句话交代了小女孩悲惨的结局。教学时,教师问学生:“这句话为什么要两次说她死了,是否有点重复的罗嗦?”要学生联系课文的其它部分去想象。他们最初有些茫然,经过提示,他们理解到这样写不仅有强调作用,而且后半句特别点明死的时间和原因,更包含对比和暗示。于是学生指出了课文里写大年夜富人们生活的句子:“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美丽的圣诞树……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支……,许多幅美丽的画片……”然后他们归纳起来说:“小女孩就是在富人们正在温暖的屋子里欢度佳节时冻死的,这是多么鲜明的对照。”这样,学生很自然地认识到小女孩的死是吃人的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恶果。
五、运用媒体,降低思维
语言文学是思维的重要工具,每一篇课文就是一个例子。在教学课文中,教师首先从字词入手释疑,带领学生揣摩字、词、句的含义,品味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中碰到许多不能异懂的问题,恰当选择多媒体课件,能深化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如,《小池》,课始,为了使学生了解“小池”这首诗所描绘的初夏荷花池的美景,教师设计制作了动画片,画面中有细流从泉眼中涌出,树阴映照在水面上,小荷叶刚露尖角,蜻蜓在飞舞。学生的审美感被激发起来,进入情景中,情不自禁地赞叹,夏天的荷花池真美啊!课文中的“惜”、“爱”两字,有“爱惜、喜爱”之意,从字面上可解释为泉眼爱惜细细的流,树阴喜爱初夏柔和的风光。进一步挖掘内涵,不难看出,这是作者托物抒情,把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融入到景物之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是历代受人称道的绝妙佳句,蕴含着活力和生机,使全诗富有生气。课件形象地演示了小荷清新可爱的形象,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诗句,陶然于美景之中,如身临其境,降低了思维的难度。
由于多媒体电脑展现了诗的丰富意蕴,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材料,架起了思维与表达的桥梁,把感受到的美用语言表达出来,描述图意来取代单纯对诗句的理解,使诗的意境变得更丰满,使学生的看、听、读、说训练得到有机结合、感知、想象、思维、表达、创造能力得到同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