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现主义培训教材
三现主义
所谓「三现主义」是指「亲自到现场(现地)」、「亲自接触实物(现物)」、「亲自了解现实情况」而言。
某一公司有「干部应一天洗两次手」这样的指导思想,其意思是:「干部不应只坐守办公桌,要一天前去现场两次」。由于在现场触及实物会弄脏手,因此「需要洗手」。听说还有将「洗手」做为公司信条的公司。对公司而言,由于现场是实现价值的场所,非常重要,因此有「高高在上三个月也未弄懂的问题,深入基层三天便能马上明嘹」的说法。这是教我们透过现场看公司的一句格言。
有下列想法、行动的人才能搞好现场管理工作:
〇 喜欢接触现场的人
〇 每天深入了解现场的人
〇 理解深入现场的好处的人
举出脱离现场工作害处例子
〇 某一冲压工厂出现了「要拆下模具修理」的严重的问题,可在修理前生产的制品却未加任何处置出去。
且看下面这家冲压工厂如何处理的:
(1)根据工程异常报告下达了停止出荷的指示,「联络传来传去」工场长也签了字,异常制品在「制造与品管的纠缠不清」之中这批制品却已通过日常检查合格出荷出去了。
(2)生产传票由生管担当者打上「超特急」,工程不良率是通常的四倍,而且出荷检查也不「不合格」,在没有追究原因之时却由个别担当者以「再选别处理出荷出去了。
以上这些都表现出对工作不认真的态度、组织运用不足、无视制品的工作方法。对此做出以下警告:
1.上司、责任者当场能够解决问题
以上三个例子都是担当者任意行事,责任者不在、责任者自身未能及时把握现场、现物、现实并加以恰当的指挥而造成的,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2.干部应重视现场、现物、现实
以干部与生产线的关系为着眼点重视品管与制造、品管与品质保证(出检)。品管工作往往在资料、表格的徘徊中异常制品已流去,原因是下达了指示但并未对传票等及时加以处理造成的。出荷的责任不仅在于品管、生产线也要保证质量,维护公司的信誉。下达允许出荷的最后一个部门也应是权威部门。制造也如此。原有的组织论中干部是参谋,指挥权在生产线(现场)。
3.现场应担负起对客户的责任
来自客户的不满、制品的处置、乱子应当是除生产制造、品质保证之外附加到品管部门的一项工作。来自客户方面的、反复出现的问题将作为公司工作的重点。品管部门对现场的问题不了解、逼开根本性原因的追究只在本部门影响范围内对客户履行约定,其结果无视了公司的存在。
制造、品管部门对客户情况想了解多少、是否付诸于行动则是重点。
P D C A 循环
品质改善是根据PDCA循环有计划、有组织、有持续性的改善活动。
有组织的管理改善是由计划(plan)、实施(do)、确认(check)、措施(act)要素组成。首先制定活动计划,按照计划进行实施并确认其结果。在结果未达预定效果则需修改计划或重新制定、按计划再度实施、确认、措施、反复其过程。所以管理(改善)简单来说是plan , do, check, act的反复。这就是PDCA循环。如此这
般确实进行是确保品质的关键所在。
计划(PLAN)
循环是最重要的是计划,其他要素是迎合计划而定的,若计划不恰当相应的措施也将随之不恰当。计划恰当
相应处置,活动将取得较好的效果。
制 定 计 划 的 顺 序
以缩短「应有状态」和「现状」之间差异的活动为基本。充分意识到这些的基础上再制定计划。
探讨可能的改善法 现状分析与问题意识
决定实施计划
↑ 设定目标
确认应考虑的制约条件
↓ ↑
设定确认及评价方法
计划的展开
有计划地进行活动时,组织中的长制定改善计划并开展以下内容
1.明确改善所必须的活动要素。
2.将其要素与组织结构相符加以分数。
3.分散之后分排给组织内的各部门。
4.各部门决定评价其速成度的方法。
各部门间的工作及评价方法经由组织长协议决定。计划的展开按每一组织层次进行,以详细计划分的文件定下担
当者、材料、日程。
注意计划立案的准确性
1.要明确人、物、材料、实施时间等制约条件
2.制定计划、确认实施情况及评价方法
3.注意情报的收集、整理、计划立案准确并加以充分利用
4.区分想做和要做
5.考虑目标与材料的平衡,开玩笑似的好高 远是有害的
6.注意计划的准确性,要贯策到组织的各各层次,充分渗透并留意情报传达
7.一般讲材料是有限的,人的资源虽不如此,但也要提高素质水平,经常注意其能力的开发
实施(DO)
完全实施必须做到以下事项
1.实施部门要充分认识其工作的必要性
2.向实施部门完全传达计划内容
3.真对实施内容事项进行教育、训练
4.在必要时候投入必要资源
确认(CHECK)
确认实施结果对比进行评价时,注意对以下二点加以区分
(1)是否按计划实施
(2)计划正确与否
目标未达成时只有上面二个原因、两个方面、明确区分方可准确地决定矫正处置。
计划中有原因是因为:
(1)现状把握失误
(2)计划阶段由于情报、知识不足而至使选择手段不对。
(3)对实施效果预测的失误
(4)关于实施能力的失误
再谈三现主义如何落地? 热衷现场,在现场解决问题,而不是坐在办公室对现场发号施令,这是优秀制造型企业管理者的优良作风,也是必须倡导和坚持的原则,优秀管理者应该自觉遵守这个原则。三现主义并不否认这样一个管理现实,即职位越高接触“一线”现场的机会越少。但是,接触“一线”现场的机会少,并不意味着高层管理者可以在态度上远离现场,在行动上脱离实际。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上一篇博文,介绍了一些优秀的500强企业里三现主义的成功运营方法。本文旨在对三现主义在职能部门中如何落地加以阐述。
(一)职能部门中业务管理部门比较多,这些部门都需要制定业务流程和管理规范,许多部门习惯“闭门造车”制定规章制度,或者是按照方便本部门工作的原则来制定,而按照“三现”主义,就应该先调查业务现在是怎么执行的,按步骤梳理一遍,看这个流程是否繁琐,是否需要改善?表单是否可以合并?环节和手续是否可以减少?最后总结出问题点,再研究解决方案。解决之后还要对改善过后的新流程进行再验证。看效果如何,是否还有其它方面的附属问题。
比如采购:一般的企业都是先填申请购买单、提交部门领导审批、再给财务领导签字,购买之后,走付款的流程。这个流程是否能够简化或优化,值得我们思考,更值得我们按实际流程走,将所有表单过一遍,看看能减少几个表单?能减少几次领导签字?同样可以既起到监督又能符合财务要求,但是减少其他部门少跑路,少……。
“三现”主义是一种工作的习惯,或者说工作作风。主要在平时工作中去实践,通过实践来获得。比如出现一个问题后,先去了解情况、查清事实,再寻求解决办法,找到对策之后还要到现场察看是否能落地和执行,可否转化为标准。
(二)各层级领导和主管要形成习惯,要求员工汇报工作时提供事实和证据,对员工汇报的工作要去“现场”看事实,这样员工就不能凭感觉来汇报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员工对主管领导的工作汇报,有可能只是一些想法或还没有实际完成的工作,但他们可能会将此当作已经完成的工作来进行汇报,而运用“三现”主义的工作习惯,就能避免这个问题。例如对新员工的培养,新员工可能会每月按要求写实习报告,运用“三现”主义,则要对照他应该掌握和在他的报告中显示的已经掌握的知识,对其进行测试或要求其进行实际操作。如生产工艺怎么编排,现场要求其编排,编完后指出哪些不合理、是否能解决这些问题,这才是真的掌握了;又如检验是否知晓产品的原理结构,很简单,拆一个产品然后组装起来。
(三)在制定各种规范、制度时,不要急于求成,而要进行深入的调查和了解现状,寻找存在的各类问题点,思考问题点的改善对策,然后再优化改善原来流程或规范制度。职能部门应先把问题点比较多、比较繁琐的规范、流程利用“三现”主义来分析和改善,多走动管理,主要是现场主管每天必须保持一定频率走动式管理,以形成内部的一种走动式文化.利用走动来发现管理上的不足.(四),突出改善,每个部门突出最本质的业务改善,同时营造改善氛围,避虚就实,改善要求有实际效果。要求员工不断在工作中寻找和发现问题点,并进行改善,营造改善氛围。
例如对工厂的员工,强调改善提案,自己在本工位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员工立足于本工序、本岗位职责范围内,寻找问题点,进行改善,对表现优秀的公司给予奖励。改善提案就是一种“三现”主义的实践。
对职能部门的员工,主要还是在规范和流程方面。将需要改善的业务变成小课题进行改善推进。每一个岗位都可以利用“三现”主义进行分析和改善。
制造企业需要大量的改善。管理的本质就是标准加改善。
三现主义落地应注意事项
编者:我们正在辅导企业TCL家庭网络事业部,本文为辅导近一年的一次采访。由其内部刊物记者对我采访后,根据对我采访录音整理而成。在放入本博客中,我有部分删减与增加。
辅导近一年部分成果:TCL家庭网络事业部近一年生产线直接效率提高39%,综合效率提高23%。每月涌现大量改善,改善激励机制初步形成,士气高涨。
正文:
(一)坐在会议室里无法根本解决问题
“三现”主义起源于日本的制造业,是丰田、SONY等日本公司的习惯。中国的企业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习惯于在会议室讨论,但对“现场”的情况知之甚少,就如同国内咨询企业中做文件、资料和期末方案的较多,但真正去解决问题的却不多。
三现主义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法论,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它正是针对中国企业喜欢“从理论角度上想问题,从感觉上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现状提出的。
以解决问题为例,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掌握一些关于这个问题的数据和资料,国内企业喜欢开会研讨,参加会议的人员一般是部门的主管、领导,他们对于问题的理解,往往来源于下属的汇报:是从一线工人一层层传达上来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有可能因为一线员工的知识和经验有限,反映的只是一个简单的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现象,也有可能反映出的信息经过了人为的“加工”;而所有的干部围绕着这样一个原始资料可能错误的信息进行讨论,结果显然是没有意义的。但这却是常见的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二)“事实”与经验
在现场调查事实的时候,有一个原则叫做“经验归零”,不管你有多丰富的经验,调查问题的时候,只看事实
事实有很多种:有真实的事实;有被隐藏了一部分的事实(例如在员工的报告中,只反映别人的失误而隐藏自己的失误);还有本身是错误的“事实”。证据来源于事实,不到现场去,就不会得到“真实的”事实。
很多人喜欢用经验来解决问题,经验有好与不好,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和事实时,不要用经验主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则需要利用经验。比如我们小时候可以听到鸟叫,看到天上的星星,长大之后看不到鸟和星星,原因在哪?不是鸟和星星消失了,而是我们失去了童趣。经验往往迷住我们的眼睛,不去现场求证而只是凭经验办事,就好比失去了最基本的好奇心,找问题时失去了好奇心,那就无所谓去不去现场了,结果也是可想而知。
但在现场调查事实的时候,有一个原则叫做“经验归零”,不管你有多丰富的经验,调查问题的时候,只看事实,等到把问题的事实把握住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这时才运用经验。现在存在很多用经验主观论定问题的情况,而我们调查和判断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到现场,去看现实存在的事物。我们对待问题要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不光是询问和查看病人的感受与外观征兆,还要抽血、检查化验等,然后再判定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了疾病(征兆)。
这就是现场、现物。
什么叫现实?即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定是现实可操作的。而不是“原则上„„”,具体就该问题来说应该怎么操作,却答不出个所以然。
案例(一):“三现”主义在家网的渊源
家网在与PHILIPS合作的时候,导入“8D法”,为家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已经建立了基础:不再使用宏观的语言来描述问题点。但在寻找问题的根本原因及对策时,大家还是容易凭经验来办事。
SONY现场问题现场解决的做法,也对家网有很深的影响。这些都是“三现”主义在家网的渊源,而TPM项目启动之后,又给“三现”主义在家网的导入提供了现实基础。
TPM提倡找问题在现场找,调查过现场后才可以在办公室讨论,研究出对策之后还要去现场验证,看有没有效果。反复确认。有一个典型案例:在生产线的实际作业中,有一个零件为小喇叭,这种喇叭的包装非常严密,是按喇叭大小设计嵌入在包装纸盒上的凹槽里,凹槽和喇叭形状吻合很好,直接用手取很难抠出来,而且容易刮花喇叭表面,后来我们想了一个办法,用一个纸板盖在喇叭的包装纸盒上,然后反转倒扣过来,拿起倒置的包装纸盒后,喇叭就一个一个整齐地排列在纸板上了。员工这时取用就非常方便了,作业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再举一个例子:许多员工喜欢将SMT中的吸嘴拆去,只留几个常用的。但焊接不同的线路板需要用不同的吸嘴,这样到换品种时,到用的时候又需要重装,浪费了时间,几百万元设备停机找吸嘴。诸如此类的问题非常之多,我们在现场发现之后,也进行了许多改善。目前生产线已成立了现场办公室,与一线相关的管理岗位和职能岗位,基本都在现场办公了。
可以说,“三现”主义在工厂已有很明确的体现。
三现主义管理的核心是多走动
所谓“三现”,指的是现场、现物、现实,就是说,当发生问题的时候,管理者要快速到“现场”去,亲眼确认“现物”,认真探究“现实”,并据此提出和落实符合实际的解决办法。
案例:某跨国企业生产管理部门发出通知:因产品中编号为(AX0001234)的零件出现短缺(采购漏订货),XX生产线需要停线7天,7天后恢复生产。请采购部务必在7个工作日之内从日本购回(空运)此零件。公司某领导(厂长)和专家看到通知后,对7天的停线心有不甘(损失太大),电话通知生产管理经理和采购经理一起来到生产现场,他们一起查看了造成停线的零件。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短缺的零件是一条包装箱用的瓦楞纸加强筋,并不是什么复杂零件。根据大家的直觉,这样一个零件在本地应该可以买得到。厂长当场指示,采购部必须设法以最快的速度找本地供应商帮忙做出来,同时要求生产管理经理协调技术部安排此零件的本地化采购。处理的结果令人满意,第二天下午便恢复了生产。事实说明,我们有些管理者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并没有遵循三现原则做事。事后,厂长召集各部门管理者一起,进行了一次生动的“三现主义”教育,要求管理者回去教育员工,不要期望坐在办公室里,面对着计算机解决生产现场发生的问题,而一定要到现场去,了解现物和现实,真正有效地帮助现场解决问题。再后来,此零件还实现了本地化采购,不仅采购成本降了下来,而且库存量也少了许多,一举多得。
当一个缺陷发生,工人的行为有两种:停下或继续。
工人停下,如果管理者没有响应,生产停滞或工人自我恢复。如果管理者响应,停滞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
三现主义的核心是态度,服务现场的态度,支持现场的态度,培训现场的态度。主义是指一种体系、思想。
可以借鉴的方法:
站立式会议桌:在一家500强企业的开放式办公室里,放着一张会议桌,桌前摆着一张白板。一群人围着桌子站着(没有椅子),在快速协调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或任务分配。这家公司的总经理介绍说,这里是“10分钟会议桌”,当有紧急事务需要协商时,召集人可以临时召集各有关部门人员汇聚桌前开现场会。这样做,要比发一纸通知把相关人员召集到某正式会议室开会更高效,更现场,更务实。
即日品质与生产会议:在生产线的旁边,有一个开放式会议台(有时候连台都没有)和一个可以书写或复印的电子白板,每天下午四点半雷打不动地开始即日品质与生产会议。所有与生产活动有直接关联的部门(计划、采购、物流、生产、技术、检查等)代表出席会议,坐在电子白板前,汇集一天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缺料、不良、故障等),确认原因、对策和对策实施部门,或者指定相关部门调查原因,并提出和实施对策措施。对紧急问题原则上当日必须处置完毕,在次日会议上确认进展状况。这个会议如果能够长期坚持不懈,最终将形成一种日事日毕的管理文化。(设想:在车间办边放一张会议桌,线长一起办公)
第二篇:三量培训教材
目录
第一章、“三量”及报表统计办法的规定
第二章、储量的开采与损失 第三章、“三量”损失量报表软件应用
第四章、损失量年报软件应用
第一章
“三量”及报表统计办法的规定
第一节
前言
“三量”报表的统计上报工作在我公司已实行多年,多年来,各矿认真贯彻了煤炭工业部1963年颁发的“三量规定的规定和要求,较好的为各矿采掘部署提供了可靠的储量数据,基本做到了统计标准、可靠。但近年来,由于储量管理人员频繁变动,对规程学习掌握不够,对各矿的生产过程,生产接替又不甚了解,致使“三量”报表的统计常出现虚报、漏报、不规范等现象。为了加强矿井开拓、准备、回采三个煤量(简称“三量”)的管理,保证矿井采、掘的正常接续,特统一规定“三量”划分范围、计算方法及有关矿井巷道的划分范围。同时对“三量”报表统计中有关栏目要求及统计办法规定进行规范。
第二节
“三量”的概念
一、“三量”的定义
“三量”是指: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和回采煤量。
开拓煤量:是指一般完成主副斜井、必要的总回风道及采区石门 的掘凿工程而构成的煤量,减去地质损失、设计损失和开拓煤量可采期限内不能开采的煤量。开拓煤量的计算公式:
准备煤量:是指在开拓煤量范围内已完成片盘运输大巷掘进工程所构成的煤量,减去地质损失、开采损失和准备煤量可采期限内不能开采的煤量。
回采煤量:是指完在准备煤量范围内为采区上山、中间巷道(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和回采工作面切割眼四面所切割的煤量,安装设备后,即可正式进行回采。
二、“三量”计算公式:
1、用采区前进、工作面后退开采方式时:
开拓煤量=(煤层两翼已开拓的走向长度×采区平均斜长×煤层平均厚度×煤的容重-地质损失-开拓煤量可采期限内不能开采的煤量)×采区回采率
准备煤量=(采区走向长度×采区斜长×煤层平均厚度×煤的容重-地质损失-呆滞煤量)×采区回采率
回采煤量=工作面沿走向的可采长度×工作面沿倾向的可采长度×采厚×煤的容重×工作面回采率
2、用片盘斜井开采方式时
开拓煤量=(两翼片盘走向长度×各片盘斜长之和×煤层平均厚度×煤的容重-地质损失-开拓煤量可采期限内不能开采的煤量)×采区回采率 准备煤量=(已掘的片盘运输大巷长度×片盘斜长×煤层平均厚度×煤的容重-地质损失-呆滞煤量)×采区回采率
回采煤量=片盘走向的可采长度×工作面沿倾斜的可采长度×采厚×煤的容重×工作面回采率
三、“三量”的可采期限规定:
1、开拓煤量:可采期限一般为三至五年以上;
2、准备煤量:可采期限一般为一年以上;
3、回采煤量:可采期限一般为四至六个月以上。
以上三个煤量的可采期限适用于大、中型矿井。小型矿井及有特殊地质条件的大、中型矿井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保证开采水平、采区及工作面正常接替的原则下,以矿井或自然坑口为单位,提出本矿井或自然坑口“三量”的合理可采期限。
四、“三量”的实际可采期计算公式:
1、生产矿井:
开拓煤量可采期(年)=期末开拓煤量/当年计划年产量; 准备煤量可采期(月)=期末准备煤量/当年平均月计划产量; 回采煤量可采期(月)=期末回采煤量/当年平均月计划回采产量。
2、新建矿井移交生产时:
开拓煤量可采期(年)=移交当时的开拓煤量/年设计生产能力; 准备煤量可采期(月)=移交当时的准备煤量/平均月设计生产能力; 回采煤量可采期(月)=移交当时的回采煤量/当年平均月计划回采产量。尚未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或核定能力)的矿井,计算可采期时,用生产矿井的计算公式,但开拓煤量可采期的分母应为年设计生产能力;准备煤量可采期的分母应为平均月设计生产能力。
五、回采率的规定和计算方法
计算开拓煤量和准备煤量时,用“采区回采率”,一般采用下列数值:
厚煤层:≧75% 中厚煤层:≧80% 薄煤层:≧85%
计算回采煤量时,用“工作面回采率”,一般采用下列数值:
厚煤层:≧93% 中厚煤层:≧95% 薄煤层:≧97%
各矿因具体情况不同,实际回采率与上列数值出入较大的,可另提出适合于本矿井的回采率数值,经管理局批准后执行并报部备案。
采区回采率为采区范围内采出的煤量与采区储量之比。计算公式如下:
采区回采率=采区采出的煤量/采区储量
=(采区储量-采区开采损失煤量)/采区储量
=(采区储量-面积损失-厚度损失)×(1-落煤
损失率)/采区储量
工作面回采率为工作面内采出的煤量与工作面储量之比。计算公式如下: 工作面回采率=工作面采出煤量/工作面储量
=(工作面储量-落煤损失)/工作面储量
=工作面储量×(1-落煤损失率)/工作面储量 落煤损失率一般可采用3~7%(即0.03~0.07)。
第四节“三量” 报表统计中有关栏目要求及统计办法规定
一、采出量
回采煤量中的采出量包括在圈定的回采煤量中当季各工作面累计采出的煤量。此煤量是测算产量,不是统计产量。一般统计产量大于测算产量10%左右较为合理,若相差过大应找出原因并加以说明。准备煤量、开拓煤量中的采出量除包括回采煤量中的采出量外,还包括当季回采工作面消耗的掘进进尺煤量(即掘进煤量)中间巷道及横洞煤量,以及当季回收的盘区煤柱煤量;此外还有当季发生的准备巷道煤量,开拓巷道(煤巷)煤量。掘进煤量计算公式:
巷道长度×巷道宽度×巷道中揭露的煤量×容重
三个煤量的采出量,一般情况下应是三个不同的数值,回采煤量、准备煤量的采出量视为采区的采出量,开拓煤量应视为矿井采出量,若当季无开拓巷道(煤巷)进尺,则开拓煤量的采出量与准备煤量的采出量可视为同一数值。
为了使“三量报表”中的采出量与“生产矿井储量损失量表”中矿井采出量数字一样,要求各矿统计时,本季“三量”报表中的准备煤量的采出量应与本季三个月的月度损失量表的采区出煤量之和一致。开拓煤量表的当季采出量应与矿井采出量一致。年终“三量”报表四个季度采出量之和应与年终损失量表中的采出量相一致。
有煤外产量的矿,因这煤量不参与损失率计算,故应在损失量表的当月采出量中剔除,此煤量应统计在累计产量中,在累积损失量中也应扣除此数。
二、煤外产量:
指在已报损储量块段中复采出的煤量。
煤外产量如有发生,应在准备煤量、开拓煤量中一正数列出。在回采煤量表中一般无上述原因的煤外产量,因圈出工作面后,将上述原因作为工作面的一部分已计算在内。
三、呆滞转来
“三量规定”中规定呆滞煤量包括永久煤柱和可采期限内不能开采的河流及村庄的煤柱、火区内及水淹区内被积压的煤量、受开采程序限制不能开采的煤量以及由于其它原因被积压的煤量。
“呆滞转来”是指以上煤量现已解放可以开采,则以正值列入此栏,此栏不应出现负值
在已计算的三个煤量中,若今后又出现上述原因的呆滞煤量时,则应按公式重新计算三个煤量。不应将呆滞煤量按负值列入此栏。
四、厚度变化
改变原设计采高的工作面,其厚度变化的煤量可列入此栏。大于原设计采高的煤量为正值,小于原设计采高的煤量为负值。经地面勘探、井下钻探和巷道工程揭露等原因发生的煤量变化应列入 勘探重算栏内。
五、回采率变
回采煤量的回采率实际是指工作面落煤损失的变化。超过设计规定的落煤损失以负值列入此栏,低于设计规定的落煤损失以正值列入此栏。
在实际开采过程中圈定的回采煤量有时不能按原设计全部采出,因各种原因造成工作面留下阶段煤柱无法再采,这些煤量可列入此栏,其数均为负值。
准备煤量、开拓煤量中的回采率变化栏,除包括回采煤量的因素外,因各种原因改变了原有工作面的走向长度或倾向长度时,若现工作面比原工作面小,扩大的煤柱煤量应为负值列入此栏;若现工作面比原工作面增大,将原有煤柱作为工作面的一部分准备采出时,原有煤柱可不再计算。只需重新计算新工作面的回采煤量的变化即可。
因煤厚大面积发生变化而引起采区回采率的变化时,可将此因素列入“重算”栏内。
六、开拓方式
工作面开采到一定距离后,因各种原因改变了计划,准备将此煤量列入另一盘区开采时,此剩余煤量可为负值列入此栏。
准备煤量、开拓煤量中因改变部署,原有准备煤量、开拓煤量中部分或全部不再由原盘区开采时,这部分或全部煤量为负数列出。
如将其它煤量(三个煤量外的煤量)扩大到现有盘区内,扩大了盘区边界而增加的煤量应为正数列入。
如在已计算的三个煤量内,盘区之间进行调整后仍发生三个煤量,只需在原始计算数据上进行修改,而汇总表数值可不变。部分矿在具体操作时,因上述原因将此变化列入“重算”栏内,今后要求将此变化统计在“开拓方式”栏内。
七、勘探重算
因勘探引起的变化(如厚度变化、无煤区变化、井田变化等因素)。需要重新计算三个煤量,列入此栏,其符号可正可负。
因工作面长度变化,若工作面倾向长度增加需要重算的列入此栏,若工作面缩短,减少了三个煤量,可列入回采率变化栏内。
工作面因故停产时,若是单一工作面因故停产,该工作面的残存煤量不再记作回采煤量,在“重算”栏内按负值列出。
若是近距煤层或厚煤层分层同时开采时,当其中有一层的工作面因故停产时,除停产工作面不计回采煤量外,其它各层以不违反开采程序为准,计算回采煤量。各矿今后不允许再有挂帐的回采煤量。因挂帐的回采煤量大多是暂不能开采,甚至是长期不能开采的回采煤量。在计算可采期时,如不处理。就要参与计算。也就不能真实的反映回采煤量的可采期。
八、计算错误
只因纯计算错误的方可列入此栏,如求积仪读数错误、丈量长度的错误或厚度未错但在采用回采率系数时发生错误等原因造成的失真可列入此栏,此栏数值可正可负。
九、级别变更 级别变更是指在开拓煤量范围内,一般不包括C级以下储量,经补充勘探或巷探后发生储量级别的变更可列入此栏。
十、其它说明
1、目前各矿一般无公司对组或外包工队组在大矿生产。如个别矿仍有此现象,其产量属大矿的一部分,并已运用了“三量”,可视为大矿的一个队组进行统计,如产量不属大矿,但也运用了“三量”则应将所占盘区或工作面的煤量在“开拓方式”一栏中划出,此煤量大矿虽不作正式表格进行上报统计,但要掌握其开采现状,对其开采量、损失量也应有相应的表格进行统计汇总。
2、各矿的“三量”表、损失量表均要有1:2000或1:5000现状图。要求每季上报的数字在图纸上都反映出来。回采巷道、准备巷道、开拓巷道应用不同的色笔表示出来。已摊销的损失量或报损煤量,注销煤量都要用色笔在图上标出。
3、各矿“三量”及损失量表都应有原始计算的数据,如盘区的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各回采工作面的回采煤量都要有原始的计算基础。如开拓煤量引用盘区地质说明书的数据也应全部摘抄过来,并加以说明。
各回采工作面在何时圈出发生的回采煤量都要写清,中途发生停产、弃采或划出的原因要写清楚,并计算出剩余煤量。准备煤量、开拓煤量发生变化的原因均要写清,以便备查。
另外,强调一点:容重确定的原则
新投产的矿井,容重可沿用最终地质报告提出的容重数据。生产矿井 应随着修改地质报告和进行全面储量核实重新测定容重,获得新的容重数据。实测容重的方案应由地质部门和化验部门配合提出。
第二章
储量的开采与损失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动用储量:在开采过程中,已开采部分的采出量与损失量之和,称为动用储量。
根据开采区域的不同,动用储量又可分为全矿井动用储量、采区动用储量和工业动用储量。
二、采出量:是指生产中实际采出的煤量,即实测产量。分析储量动态、计算损失率时,(除巷道的维修煤量以外)必须用实测采出量。
三、工作面:工作面的运输巷、回风巷、切眼一直到停采线之间巷道的内侧(不包括内侧),按煤层厚度所包括的空间,称为工作面。
四、工作面采出量:凡是在工作面范围内的采出量,均属工作面的采出量,包括刀柱采煤法工作面内的切眼出煤量,仓房采煤法切眼的出煤量,或因某种原因,在工作面范围内重新开切眼的掘进出煤量等。
五、掘进煤量:凡是在工作面范围外的,包括工作面的运输巷、回风巷,边切眼的掘进煤量,为采区巷道的掘进煤量。在煤厚超过巷道高度的情况下,上述巷道在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巷道的顶煤(包括少量 的底煤),经压顶、起底,与工作面的储量同时采出,这些巷道的压顶煤,起底煤,要实测其厚度,归纳到采区巷道的掘进煤量中,不得算到工作面的采出量中,以避免出现工作面的采出量及损失量的和大于工作面储量的反常现象。
凡设计规定予以回收的大巷、采区上下山及永久煤柱中掘进的巷道掘进煤量,均不计算其掘进煤量,待回收煤柱时,予以计算。
六、全矿井采出量:即全矿井各采区实际采出量之和再加上为一个采区以上服务的大巷的掘进出煤量和巷道维修煤量,这些数字除维修煤量外,均应按实测结果计算。
第二节
储量损失的分类
储量损失分为设计损失和实际损失。根据各有关部门对储量损失分析上的不同需要,其中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类 :
一、按损失发生的范围分类,可分为:
1、工作面损失;
2、采区损失;
3、全矿井损失。
二、按损失发生的原因分类,可分为:
1、与采煤方法有关的损失;
2、由于不正确开采引起的损失;
3、落煤损失;
4、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
5、设计规定的永久煤柱损失;
6、开采技术条件达不到造成的损失。
三、按损失的形态分类,可分为:
1、面积损失;
2、厚度损失;
3、落煤损失。
第三节
设计损失
设计损失是指矿井(或采区工作面)设计中,根据国家技术政策规定,允许丢失在地下的那部分储量。设计损失由以下内容构成:
一、设计工作面损失。包括:
1、设计上规定的与采煤方法有关的损失;
2、落煤损失。
二、设计采区损失。包括:
1、设计工作面损失;
2、设计上规定的与采煤方法(这里指采区巷道布置)有关的损失。
三、设计全矿井损失。包括:
1、设计采区损失;
2、设计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
3、设计全矿性永久煤柱损失。
第四节
实际损失
实际损失是指在开采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损失量。包括实际工作面损失,实际采区损失和实际全矿井损失。
第一部分
实际工作面损失
一、实际工作面损失是指发生在工作面内的各项损失。
二、实际发生的与采煤方法有关的损失:指由于开采技术条件的限制,采用某种采煤方法时,允许损失掉的储量,包括:
(一)面积损失
1、按设计规定实际留设的小块煤柱和煤垛;
2、采用刀柱、仓房采煤方法时,按设计规定实际留设的刀间及仓间煤柱。
(二)厚度损失
1、工作面内按规定实际留设的护顶煤;
2、因支护高度限制,工作面设计采高不能采全厚而丢失的顶底煤;
3、分层开采时,在设计规定范围内实际留设的煤皮假顶。
三、实际发生的落煤损失:指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遗留在老塘内的煤量。
四、实际发生的由于不正确开采引起的损失(即不合理损失):指不按批准的设计施工,违反开采程序或因生产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包括:
(一)面积损失
1、工作面内因冒顶另开切眼而留设的煤柱;
2、工作面内由于水、火、瓦斯原因而放弃不采的块段;
3、工作面内未按规定的开采顺序开采造成的损失;
4、工作面内未采至终止线 而留下的块段煤量;
5、刀柱、仓房采煤方法,刀间及仓间煤柱超过设计尺寸的条带。
(二)厚度损失
1、分层开采时,未按分层开采而丢失的顶底煤 ;
2、具备分层条件,但未按设计规定分层开采而整分层丢失的煤量;
3、工作面未达到规定的采高而丢失的顶底煤。
第二部分
实际采区损失
实际采区损失是指发生在采区内的各项损失。
一、实际工作面损失。指采区内各工作面损失之和。
二、实际发生的与采煤方法(指采区巷道布置)有关的损失:指采用某种采区巷道布置方式时,为了运输、通风、安全的需要,允许损失掉的储量,包括:
(一)面积损失
1、设计规定不回收的采区巷道保护煤柱;
2、设计规定不回收的采区之间隔离煤柱和采区内阶段之间留设的煤柱储量。
(二)厚度损失
主要指采区巷道顶底部丢失的煤柱。
三、实际发生的由于不正确开采引起的采区损失(即不合理损失),包括:
(一)面积损失
1、采区内由于违反开采层序,所破坏的上层或上分层的块段煤量;
2、各类煤柱超过设计尺寸的条带;
3、采区内巷道,因冒顶及其他原因而重新开巷所留设的保护煤柱;
4、采区内因水、火灾害造成的不能采出的块段;
5、设计未作规定,或已规定必须采出,但没有充分理由而放弃不采的边角煤量及块段;
6、因地质构造影响,应留设的或已批准列损的煤柱,超过规定范围,没有充分理由不采的条带。
(二)厚度损失
1、采区巷道内超过规定尺寸的顶底煤;
2、为按设计规定分层开采,在巷道内流下来的煤量。
第三部分
实际全矿井损失
实际全矿井损失:指发生在矿井内全部各项损失。
一、实际采区损失。指矿井各采区内损失之和。
二、实际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指由于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目前技术水平确实无法开采的局部地区的储量,包括:
(一)在开拓范围内,因以下情况而无法开采的煤层或块段:
1、地质构造极为复杂;
2、煤层极不稳定或处于临界最低可采厚度的不稳定的薄煤层;
3、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
(二)在开采范围内,因以下情况而无法开采,需留下的煤柱或狭小块段;
1、遇到影响开采的断层或褶曲;
2、煤层顶底板有含水层或含水小窑并有突水危险,经采取措施仍无法解决;
3、由于岩浆岩侵入、古河床冲蚀、陷落柱、自燃烧变区等影响使局部煤层受到破坏或煤质变差;
4、断层密集带、断层间的狭小块段。
作为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在采区设计的同时,留设其煤柱及确定不采范围,依照煤炭部《生产矿井储量管理规程》(试行)第三章第四十三条规定的权限,提出申请报告,经批准后填报。
在日常生产过程中,所发现的断裂构造,应由地质人员根据断层的性质及落差的具体情况,精确的测定断层破碎带的宽度,应尽量减少留设的煤柱,在采取措施仍无法开采时,则可根据断层的具体情况留设一定的煤柱,煤柱的宽度,在其破碎带的外侧不得超过5米,连同破碎带的宽度可作为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处理。一般应随时发生随时向局申报,至迟必须在年终报表填报前两个月内拟文报局审批,过期不报按不合理损失处理。
三、实际全矿性永久煤柱损失,包括:
1、设计规定不回收的工业广场煤柱储量;
2、设计规定不回收的主、付、风井井筒保护煤柱储量;
3、设计规定不回收的全矿井或为一个才区以上服务的大巷保护煤柱储量;
4、设计规定的永久性“三下”煤柱储量;
5、井田边界等安全隔离煤柱储量;
6、含水层或积水老窑防水煤柱储量;
7、设计规定的断层、钻孔附近的防水煤柱储量。
四、报损储量
在已开拓区域内,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经批准,可按报损处理:
1、煤层顶板破碎,管理困难,开采后经洗选灰分仍超过规定标准,且无销售对象的煤层或块段;
2、采空范围内因自然灾害或其它原因遗留下来的无法再利用的孤立块段;
3、风氧化带至回风水平之间的煤层,虽采取措施仍无法采出的储量;
4、近距离煤层,采动其中一层,就会破坏另外的煤层以致无法再开采的煤层储量。
第五节
采区回采率的考核
提高煤炭资源回收,是缓和采掘接替紧张、延长矿井寿命、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也是煤矿企业调整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级领导要广泛宣传提高回采率的重大意义,提高广大职工珍惜国家煤炭资源的自觉性,形成一种保护资源光荣、浪费资源可耻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
1、每季度必须上报损失量图,不得用采掘现状图代替;
2、损失量图上必须标清当季损失煤量情况,包括面积、厚度、煤量等;
3、当季发生的损失必须当季处理,不得挂帐;
4、报表中各种煤量必须与实际相符,不得随意增加采出量、动用量等煤量,造成报表不真实;
5、报表图纸必须在本季度结束后5日内报到地质处测量队。
第六节
掘进进尺、产量
集团公司要求在每月最后一天将本矿验收所得当月掘进进尺、产量上报到地质处测量队,要求上报的数据说明如下:
1、掘进进尺:当月验收所得的进尺,包括有效进尺和无效进尺。能真实反映井下掘进情况实。
2、产量:当月的掘进产量和回采产量之和。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产量既不是我们月报表上的产量,也不是矿调度计算的提升产量。月报表上的产量是当月回采产量和当月消耗的巷道煤量之和。而调度每月报出的是统计产量,我们报出的是根据验收结果测算的产量,不考虑矸石、水分等因素。
第三篇:培训教材
二、爆破作业安全措施
1、凡从事爆破作业的人员,都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并发有合格证,要持证上岗。
2、爆破作业地点有下列情形时,禁止进行爆破作业。
⑴.有冒顶或边坡滑落危险;
⑵.工作面有漏水危险或炮眼湿度异常;
⑶.危及设备或建筑物安全,无有效防护措施(爆破作业地点离建筑物很近),应用柴捆遮挡炮眼防护;
⑷.危险区边界上未设警戒;
⑸.未严格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如:人畜未撤离工作区);
⑹.光线不足或无照明;
⑺.距工作面20m以内空气中沼气的含量达到或超过1%,或者有沼气突出征兆;
⑻.信道不安全或信道堵塞;
⑼.支护规格与支护说明书的规定有较大出入或工作面支护损坏;
⑽.爆破参数或施工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
3、在大雾天,黄昏和夜晚,禁止进行地面爆破。需在夜间进行爆破的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并经主管部门批准,遇雷雨天,停止爆破作业,并迅速撤离危险区。
4、必须使用木质炮棍或竹棍装药,严禁使用铁质炮棍装药,禁止使用石块和易燃材料堵炮眼,禁止在深孔装入起爆炸药包后直接用木楔堵塞,严禁在残眼上再打炮眼。
5、爆破时必须有预告信号,起爆信号,解除警戒信号。
6、处理瞎炮,怀疑有瞎炮,应立即报告并及时处理,无关人员不得在场,并在附近设明显标志和相应的安全措施。
7、处理瞎炮必须设立警戒区,处理方法视具体情况而定,可采用下列几种方法:
⑴.将引线重新接通,再行起爆。严禁在残眼中继续打眼。
⑵.距瞎炮大于0.3m打一平炮眼进行诱爆,但需注意岩层节理情况,在打眼地点不得有连通瞎炮的裂纹。
⑶.能安全妥善地取出堵塞物时,可重装爆药包,进行起爆。
8、导火索的长度应保证点完炮后,人员应撤至安全地点,但不得短于1.2米。
9、浅眼爆破时,最小安全距离为300米。
10、爆破器材领用申请,审批制度:
⑴.需领用爆破器材,由指定的爆破员填写申请单,经施工队领导(主管生产队长)批准。
⑵.需用爆破器材,由指定的爆破员,或主管该工程的队长填写申请单,由主管生产副经理审批。
⑶.未经上述审批手续,均视为违章,炸药库拒绝发放。
11、装药工作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⑴.装药前应对炮眼进行清理和验收。
⑵.深孔装药出现堵塞时,在未装入雷管、起爆药柱等敏感器材前,应采取措施加以处理。
⑶.禁止烟火进入爆破作业区,禁止用明火照明。
⑷.禁止使用凝结的或失效的炸药。
12、堵炮工作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⑴.装药后必须保证堵炮质量,深孔炮眼禁止使用无堵塞爆破(排炮除外)。
⑵.堵塞要小心,不得破坏起爆线路。⑶.禁止捣固直接接触药包的堵塞材料或用堵塞材料托起炸药包。
⑷.禁止拔出或硬拉药柱的导火索,导爆管,电雷管脚线。
⑸.爆破在炮响完后不少于15分钟,爆破人员方可进入爆破作业地点。
13、爆破警戒
⑴.爆破工作开始前,必须确定危险区的边界,并设置明显标志。
⑵.地面爆破应在危险区的边界设置前哨,通道经常处于监视之下。
⑶.爆破前必须同时发出声响和视觉信号,使危险区内的人员都能清楚的听到和看到,应使全体职工和民工事先知道警戒范围、警戒标志和声响信号的意义,发出信号的方法和时间。
⑷.禁戒范围应距放炮地点200m以内。
⑸.点炮人员必须选择安全躲炮地点,点完炮后立即进入安全区。
14、爆破后的安全检查
⑴.爆破后,爆破员必须按照规定的等待时间进入爆破地区,检查有无危石、支护破坏和瞎炮等。
⑵.爆破员检查发现有危石,瞎炮等现象应及时处理,未处理前应设立明显的标志或警戒。
⑶.只有确定爆破安全后,经爆破负责人同意后,方准生产人员进入爆破地点。
⑷.每次爆破后,爆破员应认真填写爆破记录。
⑸.起爆前,应由爆破负责人指定专人(不少于三人)记录响炮数目,其响炮数应与装炮数相符无误时,从最后一响算起,经5分钟后才准进入爆破点检查,若数目不符合,应至少15分钟方可进入爆破区检查。
三、开挖作业安全措施
1、采用钻爆作业时,不仅应遵守本章节的要求,同时应遵循爆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2、开挖作业前,应进行地质超前探测。超前探孔长7.5m,开挖后预留保护不得少于2.5m。
3、开挖作业应在前次开挖地段已支护后进行。
4、采用风钻钻眼前,应对风钻、软管进行检查和试运转,确保机械符合使用性能。
5、钻眼作业面应有足够的照明,动力及照明用电电线敷设规范。
6、采用自制台车钻眼时,爬梯及临空面必须设置护栏。
7、开挖作业时,应时刻注意掌子面的稳定性及已喷射混凝土的变形情况,一发生异常情况应立即进行加固处理。
四、出碴运输作业安全措施
1、司机应严格遵守安全规程,按程序操作,文明施工,严禁疲劳作业,运输车辆应礼貌行车。
2、严禁车辆带病运转,超负荷作业,夜间作业应有足够的照明设备,工作视线不清时不得作业。
3、装渣、卸渣、车辆经过门框式台车及会让站时,须设专人指挥运输车辆,以保行车安全。
4、车辆限速行使,在施工作业地段和错车时不得大于10km/h,在成洞地段不得大于20km/h。
5、运输道路应保持平整、畅通,道路两侧的废渣余料应派专人随时清理,以保证运输作业的安全。
五、喷锚作业安全措施
A.喷射混凝土
1、喷锚支护作业前,应仔细检查受喷面,彻底清除危石、浮石。
2、进行喷射作业的工作人员必须配带防护工具,如:防尘面具、安全帽、眼镜、胶皮手套及劳保雨鞋等。
3、当拌和站设在洞内时,应对拌和机和皮带运输机的回转部位予以覆盖,以防发生发生卷夹伤人。
4、在开始喷射混凝土前,应由专人仔细检查管路、接头等,防止喷射时发生因软管破损、接头断开等引起的伤人事故。
5、严禁将喷枪对准施工人员,以防突然出料伤人;
6、在喷射作业过程中,如压力表指针突然上升,并出现反复摆动时,可能有大石块堵住喷射机的喷出弯管,此时应立即停机排除,严禁将大石块强行吹出。
7、用震动疏通的方法处理喷管时,喷射手和辅助操作人员要紧握喷枪,以免送风时喷枪甩动伤人。处理堵管时,料罐工作风压不得超过0.4Mpa。
8、处理喷出弯管堵塞或清理料罐时,严禁在开动电机、分配盘运转的情况下将手伸入喷出弯管或工作料罐内。
9、平行作业中处理堵管时,应通知附近工作人员避开喷枪出口方向。
B.锚杆施工
1、锚杆作业必须在初喷混凝土之后进行,且在施工锚杆前必须仔细观察工作面,喷射时注意工作面的稳定性。
2、指定专人定期定量对锚杆进行抗拔实验,防止出现因锚杆滑落而造成的不安全事故。
3、在施工中空注浆锚杆时,在注浆作业前和结束后,应认真检查、清洗机械管道和接头,并对注浆机进行试运转。
4、注浆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注浆压力,压力不得大于0.5Mpa,防止因压力过大而造成砂浆爆出伤人。
5、当注浆过程中,出现管道和接头堵塞时,需在消除压力之后方可进行拆卸及维修。
C.钢架支护
1、在钢架制作和搬运的过程中,应将钢架构件绑扎牢固,以防发生整体构件或连接构件碰撞伤人、车辆倾覆、构件坠落等事故。
2、钢架的架设应由专人按规定的信号进行指挥,随时观察围岩动态或初喷混凝土层的变化情况,防止落石或坍塌伤人。
3、在架设钢架前,应采用垫板等将钢架的基础面垫平。架设时,应采用纵向连接钢筋将相临的钢架牢固连接,防止钢架倾覆、扭转或变位。
4、对钢架经常进行检查,如发现扭曲、压曲等现象或征兆时,必须及时采取加固措施。必要时,应及时通知其他人员撤至安全地带。
5、钢架的顶部连接作业时,高空作业人员必须佩带安全带。
六、防水层作业安全措施
1、防水卷材应存放在室内,库房应干燥、无火源,自然通风好,库房温度不得高于40℃,并应远离高温热源。
2、射钉枪在库房内不得与易燃品、酸性物质、硫化物、氮化合物等一起存放。
3、不得将焊枪搁置在防水卷材上,不得朝防水卷材扔弃烟头及火柴梗等。
4、铺设防水层的工作台车必须牢固,有足够的照明。
5、射钉枪必须设专人负责,严加保管和建立领发及消耗台帐。禁止将射钉枪交给他人或私人存放(包括射击未响的哑弹、使用剩余的钉、弹等应交回集中处理或入库存放)。
6、射钉时,射钉枪发射方向应垂直于岩面。
7、在凹凸不平或坚硬的岩石上发射射钉枪时,应佩带安全防护罩。七、二次衬砌作业安全措施
1、大型车辆应在调车人员的指挥下通过模板台车,此时,在台车内部作业的人员要暂时离开,不得站在模板台车内部,避免不安全。
2、模板台车上应有足够的照明设施,照明及动力线敷设规范。
3、模板台车拼装后,应仔细检查结构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4、二次衬砌混凝土灌注前,应将衬砌台车的支杆等支撑构件拧紧。
5、灌筑二次衬砌混凝土的作业人员应站在稳定的脚手架上,并应配带安全带。
6、混凝土输送泵的输送管道接头必须封闭严密,安装必须稳定可靠。
7、防止异物混入混凝土料斗中,当有异物进入料斗时,首先应使拌和机停止运转,然后方可取出异物。
8、当压送混凝土的管路或接头发生堵塞时,首先应消除管道中的压力,然后方可拆卸接头,进行疏通作业;此时,在接头前方不得站有其他作业人员,以免压送混凝土伤人。
9、混凝土浇注时,应对称进行,两侧的高差不应超过1m,防止侧压过大而造成台车损坏、位移等。
10、仰拱施作必须紧跟掌子面,安全距离不超过40m。
八、施工用电安全措施
1、现场电工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严禁无证操作。
2、电工作业必须按规定使用劳动保护用品及绝缘工具,并定期检查,不合格产品严禁使用。
3、洞内输电线必须敷设在风、水管的对侧。
4、洞内电线分层架设,高压在上、低压在下,干线在上、支线在下,动力线在上、照明线在下。
5、电线架设的高度距人行地面的高度:400V以下的电线不得低于2.0m;10KV的电线不得低于3.5m。
6、各种过电流保护装置不得加大其容量,不能用任何金属丝代替熔丝。
7、有电线路及接头不得裸露,要经常检查,发现裸露应立即包扎。
8、现场移动式电器一律采用橡皮绝缘电缆,加装触电保护器,通过道路必须穿管埋地敷设。
9、施工用电设备和配电箱金属外壳连接专用的保护零线,并明显标识。
10、配电系统按总配电(一级)--分配电(二级)--开关箱(三级或末级)设置,并实行两级漏电保护。末级按一机一闸一漏一箱的要求设置,闸具、熔断器参数与设备容量相匹配。
11、建立现场用电管理档案,做好电工巡视检查维修记录,专用设备做好接线标识。
12、配电箱做好防漏措施,门锁齐全,各级箱体进行统一编号,箱内线路按用途进行标记,箱内张贴电气线路图和检查维修记录表。
13、在需要触及导线部分时,必须事先用测电器检查,确认无电后,方可开始工作,并在事先将有关开关切断加锁,以防万一误合闸通电。
14、工地的变压器和高压电杆都必须有安全警示标志。
15、在雷雨天气时,不能走近高压电杆,铁塔和避雷针的接地线周围,至少要相距10米远,以防雷电入地时周围存在跨步电压而造成触电事故。
16、非电工人员严禁安装或拆卸电器设备、装置和线路。
17、不可用潮湿的手去触及开关插座和灯座等装置,不准在电线上悬挂任何物体。
九、通风与防尘安全措施
1、加强通风,以确保洞内氧气含量、风速、新鲜空气达到规定的卫生标准。把粉尘浓度、有害气体含量降低到允许标准以内。
2、压入式通风进风口设在洞外,避免污染的空气进入洞内。洞内风管悬挂在侧壁上,安装平顺,接头严密,出风口距工作面不大于30m。
3、无论通风机运转与否,严禁人员在风管的进出口附近停留。
4、通风机停止运转时任何人员不得扛木料、钻杆等靠近通风软管行走和在软管旁边停留,不得将任何物品放在风管或管口上。
5、隧道施工中采取综合防尘措施,在凿岩和装碴工作面上做好防尘工作:放炮前后进行喷雾与洒水。出碴前用水淋透碴堆和喷湿岩壁。在吹入式的出风口,放置喷雾器。防尘用水保持清洁。
十、洞内排水安全措施
隧道开挖中通过探测证明要穿过涌水地层时,采用超前钻孔探水,查清含水层厚度、岩性、水量、水压等,为防治涌水提供依据。如发现工作面有大量涌水时,即令工人停止工作,撤至安全地点。
十一、其他注意事项
1、隧道施工人员进入工地必须佩带安全帽、工作证,非本隧道的施工人员严禁进入施工场地。
2、所有从事隧道施工的工人必须认真学习本《规程》。
3、隧道配备专业的安全员,负责本隧道的安全施工。
4、施工现场的各种安全警示牌必须齐全,且树立在显眼的位置。
5、料仓及生活区设置灭火器等消防器材,施工场地及生活区严禁明火取暖。特别是在林区,严禁吸烟,生火。
第四篇:培训教材
实施物资供应管理流程 打造物资供应精细化管理平台
一、构建以责任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首先,以6S管理为切入点,对员工进行最基本的职业化训练,经过一个由强制规范到自觉习惯的过程,达到行为规范、员工素养普遍提高的目的。
整理(SEIRI)把「要」和「不要」的物品、产品分开;处理不要的物品、产品,使「不要」的物品、产品不会多占据空间,也不会阻碍正常的生产作业。整理并不是把物品排行或推好一整列。所谓整理,是把要与不要的东西分清楚,然后把无用的东西按程序处理。例如:处理仓库里不需要的物品、产品;处理已没有生产效益的产物,及不能再使用的设备、工具;清除厂房四周的杂草。
整顿(SEITON)要用的物品,「定位」、「定量」,随手可得,减少拿取的时间。整顿是把要用的东西以最简便的方式放好,并使大家都能一目了然。例如:设备、工具以固定的方式及地点放置;先储存的原料、物料先使用,以免过期腐坏、生锈造成浪费。
清扫(SEISO)打扫尘污,修护异常,防止意外发生。例如:定期清扫、检查工具与设备;定期检查厂房的设施、屋顶。
清洁(SEIKETSU)随手复原,维持整理、整顿、清扫的成果。同时,可持续防止意外、异常的发生。例如:制作设备检查记录表或记录看板,以免忘记进行定期检查工作;在仓库中制作各区储存标示牌,以利正确定位、定量储存货物。
素养(SHITSUKE)养成守纪律的习惯,让习惯成自然,以彻底提高品质,养成遵守既定事务之达成标准的习惯。例如:制作现场工作重点、流程看板,并养成遵守的习惯。
安全
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保卫制度。安全管理到位,消防设施、器材设备完好、有效,围墙、门窗完好。库房内不生火,办公室不留火种。
6s的效益:
实施项目 改善对象 效 益 ‧整 理 空 间 清爽的工作场所 ‧整 顿 时 间 一目了然的工作环境 ‧清 扫 设 备 高效率的工作场所 ‧清 洁 乱 源 明朗的工作环境 ‧素 养习惯 全员参与习惯化
6S管理讲究的是培养「一切日常作息照规矩来」的习惯和素养。而所谓的「规矩」便是「作业标准」,不像国人习惯于「有样看样,没样自己想」那种草率、马虎的做事态度。
其次是建立4E标准,真正做到人人有标准、事事有标准、时时有标准、处处有标准。
人人有标准:
1、保管员要必须掌握基本知识,做到“四懂”、“六会”,四懂:懂物资名称、规格;懂物资基本性能、用途;懂业务流程;懂业务技术保安规程。六会:会识货、会换算、会保管保养、会使用衡器、会使用消防器材、会操作仓储系统。
2、单据填制正确,保管妥善。
3、要熟悉本职责及四防(防火、防汛、防盗、防破坏)基本知识。
事事有标准:
1、库房要整洁卫生,做到“五净”、“五无”,五净:地面、墙壁、门窗、货架、货物干净。五无:无灰尘、杂草、杂物、无虫害、无蜘蛛、无积水、无污垢。
2、物资摆放整齐,实行“三条线”、“四号定位”、“五五化”码放,钢材摆放一头齐。三条线:物资码放一条线、料架摆放一条线、料签悬挂一条线。四号定位:按区、按排、按架、按位。五五化码放:五个一层、五个一堆、五十成行。
3、库存物资保管保养要做到“三勤”、“十不”,三勤:勤清点、勤整理、勤保养。十不:不锈、不潮、不冻、不蛀、不霉、不腐、不变质、不漏、不爆、不坏。
4、物资帐务要做到“三有”、“三清”、“四相符”,三有:物资盈亏有原因、损坏有报告、调整有依据。三清:材料清、数量清、规格清。四相符:帐、卡、物、资金四相符。
时时有标准: 处处有标准:
1、发放手续要规范,严格执行按计划和系统制单发料制度,严禁白条子和“口头”发料。
2、物资出库坚持先进先出,存新发旧,对有失效期的物资优先出库。
3、物资资料要保管妥善,发放办理领取手续。
最后,从岗位抓起,构建“以责任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岗位是物资供应的基础,也是物资供应与市场成功对接的关键环节,如果没有严细管理的岗位,就没有严细成风的管理制度,更谈不上实现管理升级。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该制订严细的管理标准体系,每项工作都按照做什么、为什么做、何时做、谁来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谁来检查考核、达不到要求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如何整改等程序,严格界定各岗位的责任。
立足人人都有事干、事事都有人管、人人都把每件事做好、每件事都有人考核的思路,对物资供应各个岗位的职责、管理制度进行梳理整合,使每个岗位、每项工作都有章可循,形成全方位的闭环考核体系。
在制度落实过程中,实行责任追究制,对工作中出现的每一个错误,除及时制定整改措施,落实责任人限期整改外,并一步步向上追溯相关人员的责任,从根本上保证畅通。
构建精细化的业务运行模式
要实现精细化管理,必须建立科学量化的标准,可操作、易执行的作业程序,以及基于作业程序的管理工具。物资供应精细化管理要按照物资供应工作中的具体任务建立科学化、可操作、易执行的业务运行模式,使员工能按章、有序、有效的开展工作。物资供应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任务是要做到物资供应好,周转快,消耗低,费用省,保证企业经营持续有效地进行,取得更好经济效益。根据企业经营计划和任务,编制物资供应计划,合理地供应所需的各种物资,按质按量按时按品种规格,以最佳的服务水平,做好物资采购、保管、发放、回收等工作,制定先进合理的物资消耗额,合理使用和节约物资,降低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组织好物资的运输和合理储备,既能保证生产经营的顺利的进行,有利于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物资周转率,搞好市场调查,择优选择物资,尽量选购质量高、价格低、距离近、交通方便的货源,节约运输费和减少储备量,加强物资管理人员的技术业务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物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物资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针对于各项任务编制精细、合理的业务运行方案和考核指标,确保各项任务能按时、有效、可控的完成。
仓库的主要职责是保管。通俗的把仓库管理员称为仓库保管员。
1.依据采购单点收物料,初步核对物料及数量,按程序填写收货单,交IQC检验。
2.根据IQC验收结果,能入库的按指定位置存放。3.严格依据领料单或备料单配备和发放物料。4.所有的记帐均按单据进行,做到帐卡物一致。5.不良物料及呆废料的定期处理。6.做好6S工作。做到物料定置定点。
我感觉仓库管理最重要得就是帐物一致!就是不见单子不出库.半成品库房尤其要严加看管。
业务技能:
1、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
2、报表格式的统一(计划表、主材统计报表、材料消耗对比分析报表、储备资金报表),建立电子台帐。
3、产品规格的统一(产品的名称,规格型号,配件的生产厂家都得与产品说明书上的相同)
4、统计方式的统一(我们所有的统计报表都要求与实际消耗,台帐相符)
5、上报流程的统一(时间、审核程序)
工作开展中的几点探讨: 如何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充分控制主要材料消耗(现状:主材消耗与同期比大部分上升)(具体办法)
如何落实责任到人,充分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各施其职,各负其责。
如何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建立怎么的奖罚制度。
第五篇:培训教材
鼎鑫煤矿安全科
1、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安全第一”是要把安全生产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煤矿主要负责人要对安全生产全面负责,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地搞好安全工作,真正做到不安全不生产。
●“预防为主”是要树立安全生产的超前意识,依法进行安全生产监察监督,努力抓好各项安全基础工作及时查找和消除生产中的各种隐患,把危害消灭在萌芽之中,防患与未然。
●“综合治理”包括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在全行业、全系统、全企业各部门的业务关系上,要把安全生产工作看成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党政工团进行齐抓共管;要坚持“管理、装备、培训”三并重原则;要搞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安全工作的“三全”管理;要自觉抵制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