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中班绘本活动教案:很大很大的蛋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了解,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同一个物体,结果是不同的。
2、初步积累激发自然测量的兴趣。
活动准备
鸭蛋一个,故事PPT,蛋图片,小动物图片,玉米图片(三种规格大小的玉米)人手一张,测量小工具(吸管,扭扭棒,彩带)
活动过程
1、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朋友,它是谁呢?
——哎呀,这个蛋滚呀滚,滚到哪去了呢?
2、讲故事,理解内容
(1)结合PPT,讲故事
(2)提问,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图片
——故事里讲了什么事?故事里有谁?
——他们是用什么量蛋的?各自量的蛋有多大?
——原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同一个物体,结果是不同的。
3、继续讲述故事,延伸联想
——我们已经发现了答案,小动物们知道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蛋慢慢地裂开了,蛋里会钻出什么可爱的宝宝呢?
4、幼儿操作、体验
(1)——黑熊带来了好多玉米,想请宝贝们帮帮它找找哪根玉米棒最大最长。
幼儿分组,用相同的工具测量三种不同的玉米,教师巡回指导。
(2)请幼儿讲述操作结果,教师记录。
——你们觉得哪组的蛋更大呢?
——到底哪一组的蛋更大呢?我们来比一比吧?
——哦,原来我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同一个物体,结果是不同的,反过来说,我们用相同的工具测量不同的物体,结果也是不同的!
5、结束
——小朋友今天又学会了一个新本领,我们到教室去量一量其它东西吧!
第二篇:绘本教案 很大很大的蛋
绘本:很大很大的蛋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感受故事的趣味,理解故事内容。
2、丰富幼儿对蛋的认知经验。
3、萌发幼儿的好奇心,对测量产生探究的愿望。
活动准备:
PPT课件
蛋若干、口袋
如果只能在我们教室里找,你想找什么东西来测量?
各种物品、大记录表
活动过程:
1、摸口袋游戏,引起兴趣
师:老师和小朋友玩一个游戏,叫摸一摸、说一说、排排队
请若干小朋友摸一摸,说说是什么蛋,并按照一定顺序排一排
2、观察图片,理解故事情节
(1)观察封面
师: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这个很大很大的蛋可能会是什么蛋?
(2)分段讲述,理解故事内容
师:谁第一个发现了蛋?它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蛋?有多大?
狐狸觉得很好奇,它也去看了。它觉得这个蛋大吗?它是怎么比的?
最后谁也去看了?小熊是怎么认为的?
为什么三个动物的想法不一样呢?难道这是一个魔法蛋,会变大变小吗?
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它们呢?
3、幼儿游戏:我们也来比一比
(1)师:我这里也有一些蛋,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量一量,看看这些蛋有多大?
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2)幼儿测量
(3)幼儿讲述测量结果,教师记录并小结:同一个物体,测量的东西不一样,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
4、延伸活动:
师:蛋里究竟是谁呢?
哪些动物也会下蛋? 故事:
松鼠在池塘边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蛋,它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朋友们。大家都去看那个蛋,可奇怪的是,狐狸觉得那个蛋很普通,小熊甚至还觉得那个蛋很小。一个蛋怎么会变大变小呢?难道是魔法蛋?最后,从蛋里钻出来的又会是谁呢?
第三篇:幼儿园中班教案《很大很大的蛋》含反思
中班教案《很大很大的蛋》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测量材料测量同一事物,学会调查验证的方法,能够根据故事线索进行合理的思考猜测,乐于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很大很大的蛋》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能够根据故事线索进行合理的思考猜测。
2.尝试用不同的测量材料测量同一事物,学会调查验证的方法。
3.乐于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鸡蛋卡(卡纸上粘有同样大小的鸡蛋,并沿着鸡蛋两端画出延长虚线,在虚线内贴有一条双面胶),同样大小的黄豆,同样长短的小木棒,同样长短的毛根,绘本《很大很大的蛋》ppt。
【活动过程】
一、绘本导入,引出核心问题
(故事的前半段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开始,到了故事高潮音乐渐渐声弱并停止,让幼儿一开始就能马上沉浸到故事中去,融入故事并作为参与者推动故事发展)
师: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一只小松鼠跑进了森林,它发现了一个很大的蛋!它特别兴奋,赶紧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森林中的其他小动物。这时,好奇心最重的狐狸说:“真的?我得去看看。”狐狸跑到了那里一看,问道:“这个蛋很大吗?只是一个普通的蛋而已。”狐狸回到朋友那里,大熊着急的问:“真有那么大的蛋吗?”狐狸说:“没有,只是很普通的蛋。”“你胡说什么呢?多大的蛋啊!”松鼠不服气了。于是大熊说:“那我去看看。”大熊来到蛋旁,拿起蛋细细打量半天,没好气地说:“你们俩都错了,这个蛋很小。”“什么?”“不可能!”于是三个小动物就吵了起来。在一旁观望的猫头鹰飞来对正在争吵的小伙伴说:“这是怎么回事啊?怎么既有说它大的也有说它小的?难道这个蛋会变魔术吗?”
幼l:会变魔术。
幼2:大熊看蛋小是因为大熊大,小松鼠看蛋大是因为小松鼠小。
师:你说的太对了,不同大小的动物看同样大小的蛋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师:那小朋友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帮助三个小动物知道这个蛋究竟有多大呢?
(此时有两三名幼儿说了一些答案,例如大熊很大所以蛋就小等,但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师:这个会变魔术的蛋现在就在我们班级,我们可以量一量,看看它究竟有多大?那我们用什么来测量呢?
幼:可以用格尺。
师:对,格尺是一种很好的测量工具,但是现在我们没有格尺,老师为大家准备了3种测量材料,分别是黄豆、小木棒和毛根。
(之所以提供这三种工具是为了尽可能的符合现实的测量要求和测量的准确性。)
师:在测量前我提几个要求。首先,在测量前每名小朋友选择好一种测量材料,然后进行测量,测量结束后将选择的测量材料贴到双面胶的位置上。小朋友们听明白了就开始行动吧。
二、分组测量
(1)把全班幼儿分成四个组,每个组都有三种不同的测量材料。
(2)提示幼儿注意两点:一是测量材料与鸡蛋两端(用延长的虚线标识)对齐,二是黄豆要一粒紧挨着一粒。
(幼儿失误情况有两类:(1)有的幼儿摆放黄豆比较稀疏,只用了五或六粒黄豆,正确的测量结果是八粒黄豆。(2)把小木棒摆放在中间的位置,只用了一根小木棒,正确的测量结果是两根小木棒。)
三、展示测量结果
师:请小朋友们将你的记录卡贴到前面的大板上。
师:现在谁愿意来说一说你用的是哪种测量材料?测量的结果是什么?
幼l:我用的测量材料是毛根,测量的结果是蛋有一根毛根那么长。
幼2:我用的测量材料是小木棒,测量结果是这个蛋有两根小木条那么长。
师:还有没有哪个小朋友用了跟他俩不一样的测量材料?
幼3:我用的测量材料是黄豆,测量结果是蛋有8粒黄豆那么长。
师:现在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你们觉得谁说的对呢?
幼1:我觉得嘉恩说的对。
幼2:我觉得一根毛根的对。
幼3:我觉得他们说的好像都对。
师:大家意见不一致,那么现在我们来看看故事中的小动物它们是怎么做的?
四、回归绘本,进行二次探究
师:小松鼠用了黄豆,它的测量结果是蛋有8粒黄豆那么长;好奇心重的狐狸是用小木棒,它的测量结果是蛋有两根小木棒那么长;憨厚的小熊用的是毛根,它测量的结果是蛋有一根毛根那么长。故事中的小动物和小朋友一样也选用了同样的三种材料去测量。小狐狸说:“就是两根木棒那么长。”小熊不服气的说:“不对不对,就是一根毛根那么长。”三只小动物又吵了起来,大家都说自己的对,那么有没有一个好的办法能够验证到底谁说的对呢?
幼:可以把它们三个的结果混在一起看看。
师:你的意思是不是说把三种不同材料测出的结果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就知道谁说的是对的?
(幼儿点点头。)
师:那小朋友们现在可以拿着自己的测量卡去跟其他小朋友比一比,看看会得到怎样的结果?
(老师将幼儿的记录卡还给幼儿,幼儿可以随意去找其他幼儿比较。)
师:通过比较,小朋友们发现了什么?
幼:是一样长的。
幼:大家说的都对。
师:我们来看看故事中的小动物是不是也这样做的呢?
(播放ppt,幼儿发现小动物用的方法跟自己的一样,很兴奋。)
五、教师小结
1.8粒黄豆、两根小木棒和一根毛根都是一样长的!同样的物体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去测量。
2.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样的事物感觉是不一样的。
活动延伸:
让幼儿使用三种材料到区域中去测量自己喜欢的物品,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绘本《很大很大的蛋》为主线牵引整个活动的开展,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当了幼儿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通过抛出两个核心问题点——“怎么知道蛋的大小”和“怎么知道测量结果的对错”,引导幼儿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幼儿已经不是故事之外的旁听者,而是置身于故事的情境之中,他们成了故事向前发展的推动者,这极大的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与积极性,也较好的掌握了测量的基本方法。
小百科:蛋指的是某些陆上动物产下的卵,胚胎外包防水的壳。鸟类、爬行类以及哺乳类的鸭嘴兽和针鼹科都下蛋。
第四篇:幼儿园中班下学期科学《很大很大的蛋》教案
【设计意图】
在班级常常听到小朋友问老师,这个东西有多大?对于成人来说我们只需要一个抽象的数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可对于孩子来说却需要借助具体的实物才能理解抽象的数字概念。例如,那个人很高,像老师一样高;这个东西很小,是像小朋友的小手那样小,要例举具体的实物才能使他们明白物体的数量。基于中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关于“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的要求生成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由绘本导入,引发出蛋究竟有多大(长)的问题,通过设问一测量一比较一发现等系列的探究过程,使幼儿认识到测量的材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运用不同的测量材料可以得出相同的测量结果。
【活动目标】
1.能够根据故事线索进行合理的思考猜测。
2.尝试用不同的测量材料测量同一事物,学会调查验证的方法。
3.乐于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鸡蛋卡(卡纸上粘有同样大小的鸡蛋,并沿着鸡蛋两端画出延长虚线,在虚线内贴有一条双面胶),同样大小的黄豆,同样长短的小木棒,同样长短的毛根,绘本《很大很大的蛋》ppt。
【活动过程】
一、绘本导入,引出核心问题
(故事的前半段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开始,到了故事高潮音乐渐渐声弱并停止,让幼儿一开始就能马上沉浸到故事中去,融入故事并作为参与者推动故事发展)
师: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一只小松鼠跑进了森林,它发现了一个很大的蛋!它特别兴奋,赶紧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森林中的其他小动物。这时,好奇心最重的狐狸说:“真的?我得去看看。”狐狸跑到了那里一看,问道:“这个蛋很大吗?只是一个普通的蛋而已。”狐狸回到朋友那里,大熊着急的问:“真有那么大的蛋吗?”狐狸说:“没有,只是很普通的蛋。”“你胡说什么呢?多大的蛋啊!”松鼠不服气了。于是大熊说:“那我去看看。”大熊来到蛋旁,拿起蛋细细打量半天,没好气地说:“你们俩都错了,这个蛋很小。”“什么?”“不可能!”于是三个小动物就吵了起来。在一旁观望的猫头鹰飞来对正在争吵的小伙伴说:“这是怎么回事啊?怎么既有说它大的也有说它小的?难道这个蛋会变魔术吗?”
幼l:会变魔术。
幼2:大熊看蛋小是因为大熊大,小松鼠看蛋大是因为小松鼠小。
师:你说的太对了,不同大小的动物看同样大小的蛋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师:那小朋友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帮助三个小动物知道这个蛋究竟有多大呢?
(此时有两三名幼儿说了一些答案,例如大熊很大所以蛋就小等,但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师:这个会变魔术的蛋现在就在我们班级,我们可以量一量,看看它究竟有多大?那我们用什么来测量呢?
幼:可以用格尺。
师:对,格尺是一种很好的测量工具,但是现在我们没有格尺,老师为大家准备了3种测量材料,分别是黄豆、小木棒和毛根。
(之所以提供这三种工具是为了尽可能的符合现实的测量要求和测量的准确性。)
师:在测量前我提几个要求。首先,在测量前每名小朋友选择好一种测量材料,然后进行测量,测量结束后将选择的测量材料贴到双面胶的位置上。小朋友们听明白了就开始行动吧。
二、分组测量
(1)把全班幼儿分成四个组,每个组都有三种不同的测量材料。
(2)提示幼儿注意两点:一是测量材料与鸡蛋两端(用延长的虚线标识)对齐,二是黄豆要一粒紧挨着一粒。
(幼儿失误情况有两类:(1)有的幼儿摆放黄豆比较稀疏,只用了五或六粒黄豆,正确的测量结果是八粒黄豆。(2)把小木棒摆放在中间的位置,只用了一根小木棒,正确的测量结果是两根小木棒。)
三、展示测量结果
师:请小朋友们将你的记录卡贴到前面的大板上。
师:现在谁愿意来说一说你用的是哪种测量材料?测量的结果是什么?
幼l:我用的测量材料是毛根,测量的结果是蛋有一根毛根那么长。
幼2:我用的测量材料是小木棒,测量结果是这个蛋有两根小木条那么长。
师:还有没有哪个小朋友用了跟他俩不一样的测量材料?
幼3:我用的测量材料是黄豆,测量结果是蛋有8粒黄豆那么长。
师:现在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你们觉得谁说的对呢?
幼1:我觉得嘉恩说的对。
幼2:我觉得一根毛根的对。
幼3:我觉得他们说的好像都对。
师:大家意见不一致,那么现在我们来看看故事中的小动物它们是怎么做的?
四、回归绘本,进行二次探究
师:小松鼠用了黄豆,它的测量结果是蛋有8粒黄豆那么长;好奇心重的狐狸是用小木棒,它的测量结果是蛋有两根小木棒那么长;憨厚的小熊用的是毛根,它测量的结果是蛋有一根毛根那么长。故事中的小动物和小朋友一样也选用了同样的三种材料去测量。小狐狸说:“就是两根木棒那么长。”小熊不服气的说:“不对不对,就是一根毛根那么长。”三只小动物又吵了起来,大家都说自己的对,那么有没有一个好的办法能够验证到底谁说的对呢?
幼:可以把它们三个的结果混在一起看看。
师:你的意思是不是说把三种不同材料测出的结果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就知道谁说的是对的?
(幼儿点点头。)
师:那小朋友们现在可以拿着自己的测量卡去跟其他小朋友比一比,看看会得到怎样的结果?
(老师将幼儿的记录卡还给幼儿,幼儿可以随意去找其他幼儿比较。)
师:通过比较,小朋友们发现了什么?
幼:是一样长的。
幼:大家说的都对。
师:我们来看看故事中的小动物是不是也这样做的呢?
(播放ppt,幼儿发现小动物用的方法跟自己的一样,很兴奋。)
五、教师小结
1.8粒黄豆、两根小木棒和一根毛根都是一样长的!同样的物体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去测量。
2.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样的事物感觉是不一样的。
活动延伸:
让幼儿使用三种材料到区域中去测量自己喜欢的物品,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五篇:中班绘本活动
中班绘本活动《大卫,不可以》
莘县实验幼儿园 栾玉兰
活动目标:
1、能根据画面人物和情节大胆讲述自己看到或者猜测到的内容.。
2、发散思维,尝试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想象、表达绘本故事。
3、感受绘本故事幽默诙谐的同时体验妈妈爱的温暖,培养幼儿对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活动准备:
《大卫,不可以》PPT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看PPT1封面、PPT2环衬、PPT3扉页,认识书中的主要人物、书名和作者。
1、出示图书封面,引导幼儿说出封面上有什么?他是谁?一起看文字,认出“大卫他长的什么样子?大卫在做什么?仔细看一件什么事要发生了?这时妈妈看到了,你们猜妈妈会说什么? 引出书名《大卫,不可以》。介绍作者:作者的名字就是大卫香农,这本书是作者模仿自己五岁时画的画而创作出来的,这本书曾荣获美国凯迪克大奖。
2、读环衬。大卫在做什么?书里的字都是大卫写的,这是大卫家的墙壁,他做了什么?让幼儿联想自己在家做过这样的事吗?妈妈看到了会说什么?
3、读扉页 :这是谁?妈妈怎么了?生气的说什么?妈妈为什么生气?大卫的妈妈总是在什么时候对他说不可以呢?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本书,看看大卫到底都做了哪些让妈妈生气的事?
二、逐幅欣赏图片边提问,发挥幼儿想象。
PPT4:大卫在做什么?他是怎样去拿东西的?脸上的表情又是怎么样的呢?妈妈会对大卫说什么?为什么说不可以?
PPT5:大卫怎么了?地板上是什么?妈妈看到了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会说什么呢?身上这么脏,妈妈会让他怎么做?
PPT6:这么脏,妈妈当然要他去洗澡,看看他是怎么洗澡的?妈妈会对他怎么说?小朋友要节约用水。
PPT7:洗完澡后,大卫又做些什么?他要干什么去?会不会有危险?这时妈妈焦急的喊他,怎么喊?
PPT8:大卫在做什么?你觉得这个声音怎么样?这时妈妈会对他说什么?
PPT9:大卫在吃饭的时候玩什么?小朋友你们有没有这样玩过?妈妈都是怎么对你说的? PPT10:看看大卫的嘴巴里有什么?天那,他吃了那么多的东西,会发生什么事?妈妈会对他说什么?(请小朋友来学说妈妈的话)
PPT11:天很晚了,大卫还在干什么?他在看什么动画片?妈妈命令大卫“回房间去”大卫愿意去睡觉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表情 丰富词汇:垂头丧气。)他手里还拿着什么?那你觉得他回到房间会做些什么?
PPT12:大卫拿毯子在哪里?他把自己打扮成了谁?他的被子上都是什么图案?因为他太喜欢超人了,这时的妈妈,会对大卫怎么说?为什么让他躺下来?(幼儿学说)
PPT13、PPT14:大卫还有一些坏习惯:看看都是什么坏习惯?你要是大卫的妈妈你看到了大卫的这些坏习惯,你会对他说?
PPT15:大卫又要准备玩什么了?可以在屋里玩吗?为什么?妈妈大声的叫————怎么叫?妈妈的”不可以”有没有阻止他玩棒球?
PPT16:出了什么事?妈妈怎样惩罚大卫的?他现在觉得怎么样?他在害怕什么?
PPT17:大卫的表情为什么变了?他听到了什么?
PPT18:大卫笑了,大卫为什么笑了?妈妈是怎样安慰做错事的大卫的?妈妈现在的表情又是怎么样的呢?他的妈妈爱不爱他?你是怎么看出来的?那她为什么总是说不可以呢?
三、回忆故事情节,让幼儿说一说故事里的大卫是一个怎样的男孩子?大卫的妈妈又是一个怎样的妈妈?
你喜欢这样的妈妈吗?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
教师小结:大卫是个非常调皮的孩子,妈妈总是很严厉的对大卫说不可以,是因为妈妈怕大卫养成坏习惯,怕他受伤,但是,妈妈心里却一直都是爱着他的。
四、情感迁移,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说一说。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什么时候会对你说:“不可以”?为什么这样说?他们在说不可以的时候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教师小结: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做错很多的事情,在长辈对我们说不可以的时候,其实也是在爱我们。活动反思:
《大卫,不可以》这是本非常受孩子欢迎的图画书,曾经得到1998年的凯迪克荣誉奖。初次读这本书我就被书中的图画吸引住了,色彩艳丽、生动夸张,他不似出自名家之手,就是一幅幅孩子的涂鸦,除了书名页及最后一页外,整本书都是由跨页所组成,画面上的空间仿佛延伸、扩展到现实世界里来。书中虽然只有简单的几个字,而且几乎都是妈妈发出的命令句,但是画面会让读者产生许多联想;另外书中的大卫太真实了,就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调皮淘气、有着无穷想象力、为所欲为的小男孩;让我爱上这本书的第三个原因就是书中最后两页,笔锋急转直下,一直是剑拔弩张的母子感情被母子间的温情化解,一切尽在无言中。
为孩子选择这本书开展活动,首先本书画面丰富、文字简短多重复,中班孩子已初步具备阅读本书的能力,符合孩子的现有水平。其次,大卫的形象幽默,所做的事情非常有趣,与中班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近,幼儿非常喜欢大卫给大家带来的欢笑,从而对阅读本书充满期待。第三,通过阅读本书幼儿把大卫当成一面镜子,发现了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安全因素和一些不良习惯,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中去注意。第四,阅读本书可以体验到母子之间的深情,理解亲人的严厉和一番苦心,从而增进亲子感情。
整个活动中孩子兴趣盎然,几乎每打开一个画面都会引来孩子开心的笑声,孩子们踊跃发言展开想象,同时它们的心弦也被大卫牵动着,当看到大卫被妈妈惩罚蹲在角落反思时,活动现场鸦雀无声,孩子们的眼圈里红红的,我想不只是同情,而是——理解,他们也有过同样的经历吧。而我把画面轻轻翻到下一页,他们也和大卫一样心情舒展了。书中的画面在老师指引下孩子们都能看懂并能说出像大为那样是不可以的,可是在孩子们说完后我又重申一遍有些多余,这是活动过程中的不足。
以上是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大卫,不可以》这本书的过程与一点反思,敬请董教授和各位同学们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