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课本剧教学实验
历史新课程标准强调: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采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鉴于此,笔者在《新文化运动》这一课尝试了以课本剧表演为主的的教学改革。《新文化运动》这一课的学习需要达到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②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③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能力目标
①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②通过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对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三、情感目标
①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②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针对以上教学目标,笔者为何想到要采用课本剧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呢?这是因为:
第一,本文较为枯燥,教材内容纯属平实性表述,就连“导入框”和“楷体字”部分也没有出现能够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生趣文字。
第二,学生对课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陌生的,不能产生亲近感以及重视意识。
第三,学生在初一时曾进行过课本剧的编写和表演竞赛等活动的训练,对课本剧有印象,有热情。
第四,本文内容经过重新整合比较适合改编成课本剧。
第五,采用课本剧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目标顺利实现。对于本课来讲,如果采取常规教学方式,虽然也有可能实现它的教学目标,但平铺直叙的灌输,学生一定会兴味索然,效果绝对不会理想。而采用课本剧的教学形式就有可能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它可使学生在不断创造和不断享受成功与自我欣赏中,自觉地全身心投入,从而顺利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想的教学计划既然如此,那么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和课本剧教学的课堂实验,就是《新文化运动》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个计划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活动既然要求能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参与进来,那么这个计划的完成就必须师生共同努力,配合默契。课前,笔者要求学生自行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具体做法是五人一组自由组合,选出一位主编负责协调分工合作,做好剧本改编工作,并强调课本剧主要内容一定要尽量忠于原文,剧中的角色分配一定要体现全班同学全员参与。这样强调是因为学生虽然对课本剧并不陌生,但在初一时,大多是历史小品,偏重于娱乐性,又多是课外活动,而且也不是全员参与。课外历史小品剧的表演与课堂历史课本剧的教学演出毕竟是有所区别的。尤其是《新文化运动》这一课,它的知识比较严谨,内容比较严肃,不可能搀杂喜剧色彩。
让学生自行对课文进行改编的益处何在呢?其益处在于:1.调动了学生创造的欲望,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可使学生全员参与,促进了学生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3.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主动阅读、深入认识、理解和分析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能力;4.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材料重组和改编写作等综合文科能力;5.小组集体改编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6.体现了教学的民主化。其中,教学的民主化还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主编们一起对同学们的剧本进行筛选、修改并最终杀青剧本;定型后由学生自己推选出参加演出的主要角色。
有了一个适合演出的剧本,再将剧本打印下发给学生,不仅使学生有一种参与成功的成就感,进一步调动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熟悉了剧本内容和不同人物角色的任务。这就为课堂课本剧的教学演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下面请看定型后的 《新文化运动》课本剧剧本。历史(8年级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课本剧剧本 人物表
主要角色: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由四位男生担纲)甲乙青年各一(男、女同学各一饰)画外音(一女生朗诵)
参加聚会的青年朋友(全体同学饰)开场白:(老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举行一个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座谈会的主题就是“新文化运动”。为此,老师特地给同学们请来了几位最尊贵的客人。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光临。幕启:
(扮演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的四位同学上场,全体同学起立鼓掌欢迎)陈、李、胡、鲁:(站成一排,面向全体同学,以手抚胸,鞠躬施礼)各位青年朋友,大家好!陈独秀:(上前一步)我是陈独秀,《青年杂志》也叫《新青年》就是我创办的。请各位记住我的大名,谢谢!
李大钊:我叫李大钊,欢迎各位青年朋友光临本次聚会。本人由于宣传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后来被北洋军阀政府杀害,但我永远和大家在一起。
胡 适:鄙人姓胡,单名一个“适”字,酷爱文学。新文学形式改革的初步设想就是我提出来的。
鲁 迅:我嘛,原名周树人,笔名叫鲁迅,人称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李大钊:哈哈,今天我们大家难得一聚,咱们还是讨论讨论新文化运动进行的情况吧。来,各位请坐下谈。
陈、胡、鲁:这个话题甚好!(全体落座)
鲁 迅:独秀先生,您德高望重,见识广博,论谈精辟。还是您先谈吧。您可是我们新文化运动的泰山北斗啊。
李、胡:对、对,树人兄说得是。
陈独秀:好,那我就不谦让了。现在呀,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我们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各位听说了没有?
李大钊:听说了,真是荒诞之至!
胡 适:我也有所耳闻,这种说法实在是对国家大事无知的表现!鲁 迅:(举起右手,食指上指,略带气愤的)我看,这是某些人别有用心,想破坏我们新文化运动向前发展的谬论!
陈独秀:我看,咱们有必要在民众当中澄清一下这个问题。今天,在我们面前坐了这么多热心新文化运动的青年朋友,我想请他们一起来讨论关于新文化运动到底是怎样发生的,怎么样?(面向其他三位)李、胡、鲁:好!陈独秀:(站起来,面向全体同学,拱手作礼)各位同道,(双手摊开)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吧。只有这样,某些人的信口开河才能不攻自破。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一段和这一段下面的蓝框字。(坐下)(全体同学朗读、完毕)胡 适:(站起身,面向全体同学)现在,我们已经明白了新文化运动并非是我们几个人凭空造出来的,那么,现在我要问大家:开展新文化运动有没有必要呢?(全体同学回答:非常有必要!)好,现在我来考考大家,你们当中有谁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 青年甲:(举手回答)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陈独秀先生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的诞生。)胡 适:非常正确!(落座)李大钊:(站起身,面向全体同学)各位青年朋友,新文化运动举起了“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大旗,向着封建专制进行冲击,可是,你们知道“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吗?
(全体同学回答:知道,就是“民主”和“科学”)好!回答得太好了!那么,再过几十上百年,“民主”和“科学”会不会过时呢?(全体同学齐答:不会!)对,我想。在那样一个新的年代,新的世纪,人们的生活会更离不开“民主”和“科学”了!(落座)鲁 迅:(站起身来,高举拳头)对,我们要继续高举“民主”和“科学”这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我们的主要阵地,向尊孔复古的逆流猛烈开火,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更加富有生气的思想解放潮流!(落座)陈独秀:(站起身)现在,我提议:让我们在场的所有同道人士全体起立高举起我们的右拳,庄严宣誓我们新文化运动的主旨。来,全体起立(全体同学起立)陈独秀:“我们宣誓:(全体同学:我们宣誓)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全体同学: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全体同学: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全体同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全体同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请大家坐下(落座)。胡 适:(面向李大钊)大钊先生,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的国民性,独秀先生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民主”和“科学”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您还有什么新的见解?
李大钊:为了新文学的发展,适之先生可谓用心良苦啊!胡 适:您过奖了,大钊兄。陈独秀:不,大钊兄所言极是。鲁 迅:适之兄,恕我直言,鄙人以为,你的主张,好倒是好,但是改良色彩未免太重了点儿,缺乏彻底的革命性.我最近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是一篇白话小说,题目是《狂人日记》,我的创作意图是借狂人之口,控诉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用“吃人”二字全可概括,号召人们起来推翻那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李大钊:不错!我看了这篇小说。这是树人兄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这简直就是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嘛,哈哈....各位青年朋友,我建议未看过这篇小说的赶快看一看。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哟!
青年乙:我想请教李大钊先生,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直指孔教,您刚才也强调”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但我不太明白的是被称作中国圣人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为什么会成为包括窃国大盗袁世凯在内的历代专制帝王的护符呢?
李大钊:这个问题提得好哇!我想它可能代表了在座的许多青年朋友的思考。客观的讲,孔子对中国的思想发展和教育发展是有重要贡献的,但是他的思想体系中有很多的封建糟粕。比如什么(边讲边站起身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三纲五常”之类的儒家伦理学说。“三纲”是指(继续书写)“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者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不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行为。“五常”指(继续书写)“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封建专制式的。因此“三纲五常“被历代封建专制统治者所推崇,并被当作压制和摧残民主、自由,对人民进行愚化、奴化教育的工具。为实现独裁和专制的袁世凯当然也不例外。所以我说“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青年乙:谢谢先生赐教。
陈独秀:各位同道朋友,现在,俄国工人阶级发动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了胜利,这对我们中国的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来说真是新世纪的曙光,我们要抓住这一大好时机,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大力促进我们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大家以为如何?(全体同学:好、很好!)
(陈独秀,鲁迅也站起身)
陈独秀:听说大钊先生要在北京创办革命刊物《每周评论》,这真是好极了!算我一份。这样我们南有《新青年》,北有《每周评论》,南北呼应,东西辐射,不仅扩大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而且一定会鼓动更多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紧握李大钊的手)鲁 迅:(上前一步,搭右手于陈李二人握着的手上)愿我们能够如愿以偿的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胡 适:(站起身,右手握拳于右肩右前方)对,还有我们的文学革命!(定型)
(全体同学热烈鼓掌)画外音:(一女生高声地有感情朗诵)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第二,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全体同学:(起立朗诵)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当学习和继承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们那种勇于探索新思想和超前学习的精神,将民主和科学的两面大旗举得更高更高!我们作为未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应当学习和继承他们那种敏锐的政治眼光、为维护祖国的进步,积极创造新事物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将我们的祖国建设成现代化的强大国家!──剧终
这样一个课本剧的编写成功,得力于师生的共同努力,是老师和同学的心血结晶。它通过各种不同人物角色的台词,将课文内容有机、有序、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同学们面前。因此,它倍受同学们珍惜,也因此,同学们的演出热情高涨。主要“角色”为了入戏,他们在一起多次讨论、排练人物的声调和神态。全班学生还瞒着老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一场预演,据说预演还比较成功。由于准备充足,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在《新文化运动》课本剧教学实验的公开课上,同学们很快就进入了各自的角色状态。课堂上师生之间的配合与学生之间的配合都非常默契。实验一路顺风,结果大大超出了笔者的预期效果。课后,听课老师们认为:《新文化运动》课本剧教学的实验,基本达到了本文教材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为实施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个案。从这个个案当中,可以看到不仅本文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表演得到了充分展示,知识点生动化的得到了巩固,而且僵枯艰深的教学难点也能够变得鲜活起来,且轻而易举的被解决。我们的很多历史课文都可以采用课本剧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学生也说:“这样一来,拉近了我们和这些名人、伟人之间的距离,我们对这些历史人物不仅不再陌生,而且印象深刻。我们熟悉了他们当然就对他们亲近了,并且对他们油然而生敬佩崇拜之情。总之,我们很喜欢这种形式的课。”
以上,是笔者进行《新文化运动》教学改革从准备、组织到实验的基本过程。虽然它得到了与课老师的肯定和学生的欢迎,但是,仔细推敲仍然觉得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当中,还是存在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这里,将它整理出来,目的是抛砖引玉,以期同仁及大方之家的批评,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共同推动中学历史教学的进一步改革。
第二篇:新课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新课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2.过程、方法与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长征的原因?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3)通过学生讲长征经过,讲红军故事,搜集、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长征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长征的意义,长征精神。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作为红军战士的学生搜集长征故事,并准备上课讲述。作为摄影师的学生课下搜集长征图片,做成幻灯片准备上课演示。作为地理学家的学生课下把长征经过预习好,准备上课讲述。
2.教师准备:
阅读教材,钻研教学参考书,结合学科专业刊物以及有关的最新研究信息和成果,完成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教学设计。
多角度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红军不怕远征难》。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学生一起朗诵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课件出示《七律 长征》。
师:毛泽东同志以磅礴的气势为我们描写了中国历史上的这次壮举。作为新中国的儿女,我们都应该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因为这是一部倾注了红军战士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历史,没有这段历史,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学习新课:
1.出示多媒体课件如下,给学生分组。
学生看书,准备自己的问题。
二、我说长征
1.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师:先由历史学家起来说一下红军长征的原因? 师: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失败? 师:前四次反围剿结果怎样? 师:为什么胜利?
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红军奋战一年,没能打退敌人的进攻,中央根据地越来越小。这样下去会怎样呢?
师:于是党中央决定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进行长征。2.长征的经过;
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师:请地理学家上来给大家讲讲长征的经过。
一学生上台指图讲述长征经过。点击鼠标,边讲边在图上依次出示:
3.哪一事件被称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师分析:为什么说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就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呢?遵义会议之前,博古的左倾错误指挥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的失利。如果任由他指挥下去,红军仍然很危险。而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由毛泽东、周恩来全权负责指挥军事。实际上就是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最后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所以说,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所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4.中央红军经过哪几个省?翻过了几座山?渡过了几条江河? 5.长征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6.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生答后师分析讲述。
出示:“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出示:毛泽东图片,毛泽东这样评价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红军战士谈经历,摄影师演示长征图片,随军记者谈长征中的艰难险阻。讨论长征精神。师:震人心魄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了,我们请红军战士来讲一讲他在长征途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
两生上台讲述《丰碑》、《草地夜行》。
师: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留下了无数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下面请摄影师上场,给大家展示他在长征途中拍摄的照片。生上场,演示并解说长征图片。
师:摄影师的展示让我们又重走了一遍长征路,又感受了一遍战火纷飞的长征岁月。我们再听一听随军记者的报道。长征中的事情很多,我们只听记者报道一下长征中的艰难险阻。两生起来报道长征中的艰难险阻。
师总结:①敌人的围追堵截;②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③缺少粮食给养等。(啃树皮、吃草根、咬牛皮带等。)
师出示资料:“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师:同学们参加过模拟长征吗?累不累?我们学校的模拟长征是60华里,同学们走了一天。而中央红军整整走了一年,平均每天走71华里,而且是在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还要经常地打仗,所以说近乎奇迹。是什么支撑着红军完成了这样艰苦的行军呢?
三、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 1.背诵赏析毛泽东《七律——长征》 2.选摘材料感受长征精神
3.什么是长征精神?在和平年代我们应怎样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师出示,学生齐读:“是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坚定信念;是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务实作风;是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师:在和平年代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你说,我说,大家说。生先同桌互相说,再站起来说。
师总结: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谈得非常热烈。今天我们不用再去爬雪山,过草地,钻枪林,冒弹雨,但这新时期的和平长征路并不比万里长征路轻松易走。希望同学们一切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担起我们的责任,做一名新时代的幸福生活的创造者!
四、推荐作业:
学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你了解到了发生在长征途中那么多著名战役和红军战士们的英雄事迹。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带游客走长征路,忆革命史。你准备怎样设计这条线路,重点应推出哪几个景点?
第三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八上P3): “苟利国家生死以,起因祸福避趋之?”
1、英国走私鸦片的原因: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
2、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导致白银外流,物价上涨;军队战斗力削弱;威胁到清政府统治。
3、林则徐禁烟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4、从鸦片的危害给我们的启示: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5、意义: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英雄。
二、《南京条约》(八上P4):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
2、主要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影响: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增加了人民负担;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八上P4)――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1840年6月——1842年8月
2、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①社会性质: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社会任务:中国开始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③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四、左宗棠收复新疆(八上P12)
1、陕甘总督左宗棠提出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力主收复新疆;
2、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3、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4、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五、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上P15-17)
1、时间:1894年—1895年。黄海大战:邓世昌牺牲。
2、结果:①中国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②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八上P17)。(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增开重庆等为 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开设工厂(标志大规模资本输出,阻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影响:使中国丧失更多的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六、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八上P19)1、1900年,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侵略中国。
2、《辛丑条约》(1901年)(八上P21)的主要内容:①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③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3、危害:它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七、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八上P25-27)
1、目的: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2、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3、口号: 前期(6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后期(70年代)以“求富”为口号。
4、主要内容:①、创办军事工业(八上P25);②、创办民用工业(八上P26);
③、筹建海军(八上P26);(北洋,南海,福建三支海军)
④、兴办新式学堂(八上P27)(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
5、评价(八上P27):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八、公车上书(八上P29):
1895年,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九、戊戌变法(八上P30):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1、时间:1898年6月——9月(共103天)
2、人物:光绪帝、“戊戌六君子”(八上P31)
3、失败原因:①维新派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②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和破坏。
十、中国同盟会(八上P33-34):(1905年)
1、地点:日本东京;
2、领导人:孙中山
3、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
5、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6、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十一、辛亥革命:(八上P34-36)
1、武昌起义(八上P34):
1911年10月10日爆发,史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2、、中华民国的成立(八上P35):
1912年1月1号(即中华民国元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3、、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八上P36)
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辛亥革命失败了。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失败原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力量过于强大;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十二、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八上P39)
①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
③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等。
2、“新世纪曙光”(八上P40):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李大钊是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1918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3、评价: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十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八上P47)
1、导火线: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P45)
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3、结果:初步胜利,罢免了三个卖国贼职务,并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历史意义:①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②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共成立准备条件。
十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八上P47-48)
1、成立时间:1921年7月23日
2、成立地点: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
3、成立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大会通过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新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4、成立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领导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十五、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八上P50)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即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了。
十六、北伐战争(1926年)(八上P51-52)
1、北伐的目标: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的主要对象:张作霖;吴佩俘;孙传芳。
3、北伐的先遣队:叶挺独立团。(先后取得汀泗桥、贺胜桥等战役的胜利,其所在的第四军被誉为“铁军”)
十七、南昌起义(八上P55): 1、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十八、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八上P56):
毛泽东领导,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建设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奠定基础。起义队伍后来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创中国革命胜利道路。
十九、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八上P56)
1、建立者:毛泽东
2、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意义:井冈山等农村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这就是从城市转向农村,创建农村根据地,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胜利道路。
二十、遵义会议:(1935年在遵义召开)(八上P61)
1、内容: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2、意义:①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 ②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③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④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十一、红军的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八上P60-62)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泛滥。
2、开始: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
3、经过:中央根据地------向贵州进军-----解放遵义-----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军的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过草地———三军大会师
4、胜利的标志:1936年10月甘肃会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5、胜利的历史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二十二、“九•一八”事变(八上P69): 1、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沈阳柳条湖村南满铁路的路轨,接着进攻沈阳。半年内东北三省沦陷。
2、这是日本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大规模侵略中国的开始。二
十三、西安事变(八上P70-71): 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2、中国共产党从民族解放事业的大局出发,采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
3、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二十四、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八上P74):
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卢沟桥附近宛平城,二十九军奋起还击,标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
二十五、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八上P75)
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二十六、南京大屠杀(八上P76):
1937年12月,南京被占,日军杀害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
二十七、平型关大捷(八上P79):
抗战以来首次大捷,由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二
十八、台儿庄战役(八上P79):
在李宗仁指挥的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二十九、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八上P80)三
十、百团大战(八上P80):
由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取得,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最大规模的战役,它大长了抗日军民的志气。
三
十一、中共七大(八上P81-82):
1、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解决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2、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七大。
3、会上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4、大会为争取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三
十二、抗日战争的胜利(八上P83): 1、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2、加速日本法西斯投降的事件:(1)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2)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3)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全国战略大反攻。
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改变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局面,第一次取得反侵略的完全胜利。
三
十三、重庆谈判(八上P89):“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1、目的: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2、时间:1945年8月-10月
3、中共谈判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
4、结果:签定了《双十协定》(1945、10、10)
三
十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揭开反攻序幕。(八上P90-91)
三十五、三大战役(八上P93-96): 1、1948年9月-1949年1月
2、辽沈战役: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北。(P93)
3、淮海战役: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指挥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P95)
4、平津战役: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合力,北平和平解放,基本解放华北地区,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P95)
5、三大战役的作用: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军队,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三
十六、渡江战役(八上P96):江西湖口到江苏江阴。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三
十七、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八上P114):
1、要改变现状,必须学习西方的长处。
2、《海国图志》:
(1)作者:魏源,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
(2)写书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的长处用来抵制外国侵略。(3)内容:系统介绍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
3、《天演论》:
(1)作者:严复,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2)主张: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威信变法。
(3)进步观点: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4)意义:在当时的中国,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 4、1898设立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②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 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③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制度。
(2)作用:①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②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③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5《申报》:①19世纪70年代,《申报》在上海创刊。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
6商务印书馆:①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
②特点:以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介绍西方的学术著作为主。③影响: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7.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有声电影:1931年 《歌女红牡丹》
8.民国建立后、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9.状元实业家张謇, 口号“实业救国” 大生纱
10.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11.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撰写了《制碱》一书,他的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12.鲁迅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孔乙已》等;徐悲鸿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等;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聂耳的代表作是《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13.中国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是淞沪铁路
第四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主要知识点归纳
一、战争: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39年3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6月中英鸦片战争爆发
185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一)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鸦片的危害:
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 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甲午 1894年8月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 黄海海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
战争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三)1900年6月俄美英日德法意奥八国进攻大沽口
侵华 领军人:西摩尔
战争 1900年8月攻入北京。
二、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签订时间:1842年8月
条约内容:(1)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2)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
《南京条约》(3)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4)英国商人进出品货物缴纳的税款须同英国商定。
条约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二)中俄两国的不平等条约: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签订时间:1895年4月
双方代表:李鸿章(中国)伊藤博文(日本)
(三)条约内容:(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马关条约》(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条约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签订时间:1901年9月
中方代表:李鸿章
条约内容:(1)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四)(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辛丑条约》(4)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条约影响:《辛丑条约》是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副沉重枷锁。通过《辛丑条约》,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三、变法: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1、代表人: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2、运动根本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3、运动口号:“自强”“求富”
4、运动成就:
1865 李鸿章 上海成立江南制造总局
1866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船政学堂
19世纪80年代中期 洋务派 筹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19世纪70年代后 李鸿章 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
张之洞 湖北织布官局、汉阳铁厂
(一)洋务运动
5、运动意义: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 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导火索:公车上书——因为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时间:1898年6月
代表人:康有为、梁启超、光绪帝、谭嗣同等。
变法内容:(1)经济上:发展农工商业;
(2)军事上:训练新式陆海军;
(3)文化上: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二)维新(4)政治上: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变法 变法意义:维新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
变法失败原因:(1)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极力反对;(2)变法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3)变法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4)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
革命领导人:孙中山
革命组织:同盟会(1905年8月成立于东京)
革命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辛亥 指导思想与旗帜: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革命 革命过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
革命成果: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中华民国成立。
革命意义:(1)推翻了清朝统治和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2)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3)为民主革命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四、社会文化
19世纪30年代-40年代 法国 照相术诞生并传入中国
19世纪晚期 照相术走进清廷
1872年 上海 《申报》创办
1895年 严复 译述《天演论》
1896年 上海 第一次放映电影
1897年 上海 商务印书馆创办
1898年 北京 京师大学堂成立
1904年 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1905年 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
1905年 中国人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1907年 上海 中国人收回《申报》管理经营权
1912年 北京 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
1912年3月 孙中山 南京 颁布“剪发辫,改称呼”令
1915年9月 陈独秀 上海 创办《新青年》杂志
1917年 胡适 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1918年 鲁迅 发表《狂人日记》
运动发起时间:1915年9月
运动代表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运动主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运动旗帜: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新文化运动 运动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斗争锋芒直指封建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运动意义: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一、共产党
1.诞生:1921.7.2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代表主要有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何叔衡李达等13人.2.大会内容
(1)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2)明确党的奋斗目标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3)明确党在当前的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4)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为书记.时间:1927.8.1
领导人:周恩来 贺龙 叶挺 朱德
3.八一南昌起义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建立时间:1927.9秋收起义失败后
领导人:毛泽东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意义:是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5.红军长征
(1)共产党的反围剿:前四次胜利,第五次失败。
(2)长征时间:1934.10—1936.10
长征细节: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穿过沼泽草地
长征结束:1936、10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
长征意义: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3)遵义会议:1935年1月,红军占领遵义,中国中央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百团大战: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等指挥下,先后发动100多个团约20万人,在华北2000多千米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史称“百团大战”。它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烟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7.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召开时间:1945年4月
召开地点:陕西延安
大会内容:(1)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2)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3)通过新党章规定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4)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大会意义:(1)这次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大会。
(2)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二、中国国民党
1.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开始形成;
2.1924.5,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又称“黄埔军校”,孙中山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廖仲凯为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3.1925.3.5中国国民党总统孙中山逝世;
4.1926.7,国民革命军10万人开始北伐,打击目标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大军阀势力,叶挺带领的第四军独立团作为北伐先头部队;
5.1927.4.12,蒋介石的军事实力急速膨胀,他勾结国内外反动势力,发动四一二政变;
6.1927.4.18,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国民革命失败。
为什么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就标志着国民革命失败”呢?
答:因为(1)革命阵营内蒋介石等人的叛乱出现了反共反人民的政府;(2)旧军阀打垮了,但随之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3)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变。
7.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中国为保卫徐州,在李宗仁指挥下大败日军。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
三、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1931。9。18晚,日本关东军攻占沈阳城,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蒋介石集团采取不抵抗方针,命令张学良撤退,不到半年时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
(二)西安事变:1936。12。12,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衽“兵谏”,扣押蒋介石,并向全国发表通电,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谈判。
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三)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1937。7。7,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以军事演习为借口向中国驻军发动突然袭击,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事迹后,日军向北平、天津、上海等地发动大规模进攻。1937年12月攻陷南京,进行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
为什么说标志着“全国性抗战爆发”是卢沟桥事变而不是九一八事变?
答:(1)卢沟桥事变时日军计划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九一八事变时日军计划武力侵占中国东北;(2)在规模上,卢沟桥事变日军发动大规模进攻,使中国处于生死的关头;(3)在抗日力量上,卢沟桥事变更有全面性,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抗日。
四、民众方面
(一)五四运动
运动发起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废除“二十一条”的合理提案被拒绝
运动发起时间:1919。5。4
五四运动口号:“内争国权、外惩国贼”
运动前后期比较:
形式 运动主力 运动主要地点
运动前期 集会游行 青年学生 北京
运动后期 罢工 工人 上海
运动结果:迫使北洋政府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职务;使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运动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二)抗日民族战歌
1.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2.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3.徐悲鸿——举办马画展,资助抗战
4.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
5.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消灭关东军;毛泽东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号召展开大规模反攻。使日本在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
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第五篇: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主要内容、主要阵地、性质影响等方面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
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导入新:
1898年,一个18岁的中国青年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考场里有个考生聚精会神地念着自己的八股文,每到得意处便大喝一声:“今科必中!”这个青年在一旁看得发呆,心想若是此等迂腐之人考中举人得了势,不知会把国家搞成什么样子。从此之后,他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踏上了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191年9月,这位曾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志士在上海创办了一本名为《青年杂志》的月刊,不久改名为《新青年》。正是这本杂志高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拉开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序幕,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新文化运动。
达标练习:
(一)夯实基础
1.新文化运动的阵地是
?A.《每周评论》???B.《中外纪闻》
.《新青年》
D.《民报》
2.我们纪念新文化运动,是因为它大力提倡
?A.自强、求富
B.自由、平等
.民主、科学
D.民族、民权
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①李大钊 ②陈独秀 ⑨鲁迅 ④胡适
A.①② B.①②③? .①③? D.①②③④
4.下列是一位同学默写的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正确的是
①提倡民主 ②提倡新道德 ③提倡科学 ④提倡新文学
A.①② B.①②③ .①③
D.①②③④
.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方面成就较为显著的人是
A.李大钊 B.胡适.鲁迅 D.陈独秀
(二)能力提升
6、识图题:看本40页《青年杂志》图
(1)此图是谁在哪一年在什么地方创办的哪个杂志的封面?
(2)他后来又改名为什么?
(3)他的创刊有何作用?
(4)后来它成为什么运动的主要阵地?
7、材料分析。
材料:“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20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请回答:(1)此文选自谁的什么?
(2)作者热情颂扬的是什么?
(3)除此外,他还发表了什么?
(4)他在这篇中积极宣传的思想是什么?
()为了宣传这种思想他又怎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