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教案:§1.1.2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1.1.2 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一、教材分析
立体几何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关系的学科,只有把我们周围的物体形状正确迅速分解开,才能清醒地认识几何学,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简单几何体(柱体、锥体、台体和球)是构成简单组合体的基本元素.本节教材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了柱、锥、台、球的基础上,运用它们的结构特征来描述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由柱、锥、台、球组成的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2)能运用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模型.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下观感觉空间物体,认识简单的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归纳简单组合体的基本构成形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习教学应用意识.三、重点难点
描述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思路1.在我们的生活中,酒瓶的形状是圆柱吗?我们的教学楼的形状是柱体吗?钢笔、圆珠笔呢?这些物体都不是简单几何体,那么如何描述它们的结构特征呢?教师指出课题: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思路2.现实世界中的物体表示的几何体,除柱体、锥体、台体和球体等简单几何体外,还有大量的几何体是由简单几何体组合而成的,这些几何体叫做简单组合体,这节课学习的课题是: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二)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
①请指出下列几何体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图1 ②观察图1,结合生活实际经验,简单组合体有几种组合形式?
③请你总结长方体与球体能组合成几种不同的组合体.它们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活动:让学生仔细观察图1,教师适当时候再提示.①略.②图1中的三个组合体分别代表了不同形式.③学生可以分组讨论,教师可以制作有关模型展示.讨论结果:①由简单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几何体叫做简单组合体.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图1(1)是一个四棱锥和一个长方体拼接成的,这是多面体与多面体的组合体;图1(2)是一个圆台挖去一个圆锥构成的,这是旋转体与旋转体的组合体;图1(3)是一个球和一个长方体拼接成的,这是旋转体与多面体的组合体.②常见的组合体有三种:多面体与多面体的组合;多面体与旋转体的组合;旋转体与旋转体的组合.其基本形式实质上有两种:一种是由简单几何体拼接而成的简单组合体,如图1(1)和(3)所示的组合体;另一种是由简单几何体截去或挖去一部分而成的简单组合体,如图1(2)所示的组合体.③常见的球与长方体构成的简单组合体及其结构特征:1°长方体的八个顶点在同一个球面上,此时长方体称为球的内接长方体,球是长方体的外接球,并且长方体的对角线是球的直径;2°一球与正方体的所有棱相切,则正方体每个面上的对角线长等于球的直径;3°一球与正方体的所有面相切,则正方体的棱长等于球的直径.(二)应用示例
思路1
例1 请描述如图2所示的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图2
活动:回顾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再将各个组合体分解为简单几何体.依据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依次作出判断.解:图2(1)是由一个圆锥和一个圆台拼接而成的组合体;
图2(2)是由一个长方体截去一个三棱锥后剩下的部分得到的组合体; 图2(3)是由一个圆柱挖去一个三棱锥剩下的部分得到的组合体.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和空间想象能力.变式训练
如图3所示,一个圆环绕着同一个平面内过圆心的直线l旋转180°,想象并说出它形成的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图3 答案:一个大球内部挖去一个同球心且半径较小的球.例2 连接正方体的相邻各面的中心(所谓中心是指各面所在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所得的一个几何体是几面体?并画图表示该几何体.活动:先画出正方体,然后取各个面的中心,并依次连成线观察即可.连接相应点后,得出图形如图4(1),再作出判断.(1)
(2)
图4 解:如图4(1),正方体ABCD—A1B1C1D1,O1、O2、O3、O4、O5、O6分别是各表面的中心.由点O1、O2、O3、O4、O5、O6组成了一个八面体,而且该八面体共有6个顶点,12条棱.该多面体的图形如图4(2)所示.点评:本题中的八面体,事实上是正八面体——八个面都是全等的正三角形,并且以每个顶点为其一端,都有相同数目的棱.由图还可见,该八面体可看成是由两个全等的四棱锥经重合底面后而得到的,而且中间一个四边形O2O3O4O5还是正方形,当然其他的如O1O2O6O4等也是正方形.为了增强立体效果,正方体应画得“正”些,而八面体的放置应稍许“倾斜”些,并且“后面的”线,即被前面平面所遮住的线,如图中的O1O5、O6O5、O5O2、O5O4应画成虚线.变式训练
连接上述所得的几何体的相邻各面的中心,试问所得的几何体又是几面体?
答案:六面体(正方体).思路2
例1 已知如图5所示,梯形ABCD中,AD∥BC,且AD<BC,当梯形ABCD绕BC所在直线旋转一周时,其他各边旋转围成的一个几何体,试描述该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图5
图6
活动:让学生思考AB、AD、DC与旋转轴BC是否垂直,以此确定所得几何体的结构特征.解:如图6所示,旋转所得的几何体是两个圆锥和一个圆柱拼接成的组合体.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旋转体、简单组合体.变式训练
如图7所示,已知梯形ABCD中,AD∥BC,且AD<BC,当梯形ABCD绕AD所在直线旋转一周时,其他各边旋转围成的一个几何体,试描述该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图7
图8 答案:如图8所示,旋转所得的几何体是一个圆柱挖去两个圆锥后剩余部分而成的组合体.例2 如图9(1)、(2)所示的两个组合体有什么区别?
图9
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和思考,教师及时点拨和评价学生.解:图9(1)所示的组合体是一个长方体上面又放置了一个圆柱,也就是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圆柱拼接成的组合体;而图9(2)所示的组合体是一个长方体中挖去了一个圆柱剩余部分构成的组合体.点评: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组合体的概念.变式训练
如图10,说出下列物体可以近似地看作由哪几种几何体组成?
图10 答案:图10(1)中的几何体可以看作是由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拼接而成;图10(2)中的螺帽可以近似看作是一个正六棱柱中挖掉一个圆柱构成的组合体.(三)知能训练
1.(2005湖南数学竞赛,9)若干个棱长为2、3、5的长方体,依相同方向拼成棱长为90的正方体,则正方体的一条对角线贯穿的小长方体的个数是()
A.64
B.66
C.68
D.70 分析:由2、3、5的最小公倍数为30,由2、3、5组成的棱长为30的正方体的一条对角线穿过的长方体为整数个,所以由2、3、5组成棱长为90的正方体的一条对角线穿过的小长方体的个数应为3的倍数.答案:B
2.图11是一个奖杯,可以近似地看作由哪几种几何体组成?
图11 答案:奖杯的底座是一个正棱台,底座的上面是一个正四棱柱,奖杯的最上部,在正棱柱上底面的中心放着一个球.(四)拓展提升
1.请想一想正方体的截面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图形?
活动: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用运动的观点看几何问题的形成,容易建立空间想象力,这样对于分割和组合图形是有好处的.明确棱柱、棱锥、棱台等多面体的定义及圆柱、圆锥、圆台的生成过程,以及柱、锥、台的相互关系,对于我们正确的割补图形也是有好处的.对于正方体的分割,可通过实物模型,实际切割实验,还可借助于多媒体手段进行切割实验.对于切割所得的平面图形可根据它的定义进行证明,从而判断出各个截面的形状.探究:本题考查立体几何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尝试、归纳,可以有如下各种肯定或否定性的答案:(1)截面可以是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一般三角形.(2)截面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截面三角形不能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3)截面可以是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截面为四边形时,这个四边形至少有一组对边平行.(4)截面不能是直角梯形.(5)截面可以是五边形:截面五边形必须有两组分别平行的边,同时有两个角相等;截面五边形不
可能是正五边形.(6)截面可以是六边形:截面六边形必须有分别平行的边,同时有两个角相等.(7)截面六边形可以是等角(均为120°)的六边形,即正六边形.截面图形如图12中各图所示:
图12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简单组合体的概念和结构特征.(六)作业
习题1.1 A组
第3题;B组
第2题.
第二篇:2.示范教案(1.1.2 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1.1.2 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立体几何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关系的学科,只有把我们周围的物体形状正确迅速分解开,才能清醒地认识几何学,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简单几何体(柱体、锥体、台体和球)是构成简单组合体的基本元素.本节教材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了柱、锥、台、球的基础上,运用它们的结构特征来描述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三维目标
1.掌握简单组合体的概念,学会观察、分析图形,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2.能够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学会通过建立几何模型来研究空间图形,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重点难点
描述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在我们的生活中,酒瓶的形状是圆柱吗?我们的教学楼的形状是柱体吗?钢笔、圆珠笔呢?这些物体都不是简单几何体,那么如何描述它们的结构特征呢?教师指出课题: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思路2.现实世界中的物体表示的几何体,除柱体、锥体、台体和球体等简单几何体外,还有大量的几何体是由简单几何体组合而成的,这些几何体叫做简单组合体,这节课学习的课题是: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①请指出下列几何体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图1 ②观察图1,结合生活实际经验,简单组合体有几种组合形式?
③请你总结长方体与球体能组合成几种不同的组合体.它们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活动:让学生仔细观察图1,教师适当时候再提示.①略.②图1中的三个组合体分别代表了不同形式.③学生可以分组讨论,教师可以制作有关模型展示.讨论结果:①由简单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几何体叫做简单组合体.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图1(1)是一个四棱锥和一个长方体拼接成的,这是多面体与多面体的组合体;图1(2)是一个圆台挖去一个圆锥构成的,这是旋转体与旋转体的组合体;图1(3)是一个球和一个长方体拼接成的,这是旋转体与多面体的组合体.②常见的组合体有三种:多面体与多面体的组合;多面体与旋转体的组合;旋转体与旋转体的组合.其基本形式实质上有两种:一种是由简单几何体拼接而成的简单组合体,如图1(1)和(3)所示的组合体;另一种是由简单几何体截去或挖去一部分而成的简单组合体,如图1(2)所示的组合体.③常见的球与长方体构成的简单组合体及其结构特征:1°长方体的八个顶点在同一个球面上,此时长方体称为球的内接长方体,球是长方体的外接球,并且长方体的对角线是球的直径;2°一球与正方体的所有棱相切,则正方体每个面上的对角线长等于球的直径;3°一球与正方体的所有面相切,则正方体的棱长等于球的直径.应用示例
思路1
例1 请描述如图2所示的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图2
活动:回顾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再将各个组合体分解为简单几何体.依据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依次作出判断.解:图2(1)是由一个圆锥和一个圆台拼接而成的组合体;
图2(2)是由一个长方体截去一个三棱锥后剩下的部分得到的组合体; 图2(3)是由一个圆柱挖去一个三棱锥剩下的部分得到的组合体.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和空间想象能力.变式训练
如图3所示,一个圆环绕着同一个平面内过圆心的直线l旋转180°,想象并说出它形成的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图3 答案:一个大球内部挖去一个同球心且半径较小的球.例2 连接正方体的相邻各面的中心(所谓中心是指各面所在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所得的一个几何体是几面体?并画图表示该几何体.活动:先画出正方体,然后取各个面的中心,并依次连成线观察即可.连接相应点后,得出图形如图4(1),再作出判断.(1)
(2)
图4 解:如图4(1),正方体ABCD—A1B1C1D1,O1、O2、O3、O4、O5、O6分别是各表面的中心.由点O1、O2、O3、O4、O5、O6组成了一个八面体,而且该八面体共有6个顶点,12条棱.该多面体的图形如图4(2)所示.点评:本题中的八面体,事实上是正八面体——八个面都是全等的正三角形,并且以每个顶点为其一端,都有相同数目的棱.由图还可见,该八面体可看成是由两个全等的四棱锥经重合底面后而得到的,而且中间一个四边形O2O3O4O5还是正方形,当然其他的如O1O2O6O4等也是正方形.为了增强立体效果,正方体应画得“正”些,而八面体的放置应稍许“倾斜”些,并且“后面的”线,即被前面平面所遮住的线,如图中的O1O5、O6O5、O5O2、O5O4应画成虚线.变式训练
连接上述所得的几何体的相邻各面的中心,试问所得的几何体又是几面体? 答案:六面体(正方体).思路2
例1 已知如图5所示,梯形ABCD中,AD∥BC,且AD<BC,当梯形ABCD绕BC所在直线旋转一周时,其他各边旋转围成的一个几何体,试描述该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图5
图6
活动:让学生思考AB、AD、DC与旋转轴BC是否垂直,以此确定所得几何体的结构特征.解:如图6所示,旋转所得的几何体是两个圆锥和一个圆柱拼接成的组合体.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旋转体、简单组合体.变式训练
如图7所示,已知梯形ABCD中,AD∥BC,且AD<BC,当梯形ABCD绕AD所在直线旋转一周时,其他各边旋转围成的一个几何体,试描述该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图7
图8 答案:如图8所示,旋转所得的几何体是一个圆柱挖去两个圆锥后剩余部分而成的组合体.例2 如图9(1)、(2)所示的两个组合体有什么区别?
图9 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和思考,教师及时点拨和评价学生.解:图9(1)所示的组合体是一个长方体上面又放置了一个圆柱,也就是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圆柱拼接成的组合体;而图9(2)所示的组合体是一个长方体中挖去了一个圆柱剩余部分构成的组合体.点评: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组合体的概念.变式训练
如图10,说出下列物体可以近似地看作由哪几种几何体组成?
图10 答案:图10(1)中的几何体可以看作是由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拼接而成;图10(2)中的螺帽可以近似看作是一个正六棱柱中挖掉一个圆柱构成的组合体.知能训练
1.(2005湖南数学竞赛,9)若干个棱长为2、3、5的长方体,依相同方向拼成棱长为90的正方体,则正方体的一条对角线贯穿的小长方体的个数是()
A.64
B.66
C.68
D.70 分析:由2、3、5的最小公倍数为30,由2、3、5组成的棱长为30的正方体的一条对角线穿过的长方体为整数个,所以由2、3、5组成棱长为90的正方体的一条对角线穿过的小长方体的个数应为3的倍数.答案:B 2.图11是一个奖杯,可以近似地看作由哪几种几何体组成?
图11 答案:奖杯的底座是一个正棱台,底座的上面是一个正四棱柱,奖杯的最上部,在正棱柱上底面的中心放着一个球.拓展提升
1.请想一想正方体的截面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图形?
活动: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用运动的观点看几何问题的形成,容易建立空间想象力,这样对于分割和组合图形是有好处的.明确棱柱、棱锥、棱台等多面体的定义及圆柱、圆锥、圆台的生成过程,以及柱、锥、台的相互关系,对于我们正确的割补图形也是有好处的.对于正方体的分割,可通过实物模型,实际切割实验,还可借助于多媒体手段进行切割实验.对于切割所得的平面图形可根据它的定义进行证明,从而判断出各个截面的形状.探究:本题考查立体几何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尝试、归纳,可以有如下各种肯定或否定性的答案:
(1)截面可以是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一般三角形.(2)截面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截面三角形不能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3)截面可以是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截面为四边形时,这个四边形至少有一组对边平行.(4)截面不能是直角梯形.(5)截面可以是五边形:截面五边形必须有两组分别平行的边,同时有两个角相等;截面五边形不可能是正五边形.(6)截面可以是六边形:截面六边形必须有分别平行的边,同时有两个角相等.(7)截面六边形可以是等角(均为120°)的六边形,即正六边形.截面图形如图12中各图所示:
图12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简单组合体的概念和结构特征.作业
习题1.1 A组
第3题;B组
第2题.设计感想
本节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立体图形,认识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绘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在教学时,尽量多给学生一些图片,以便学生形成直观感知,初步获得感性认识.
第三篇: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教案
1、1、2 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简单组合体的概念,学会观察、分析图形,提高空间想象
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2、能够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学会通过建立几何模型
来研究空间图形,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给出有利于学生把握课堂的学习时间.二、【自学内容和要求及自学过程】
阅读材料,学习新知
材料一: 立体几何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关系的学科,只有把我们周围的物体形状正确迅速分解开,才能清醒地认识几何学,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简单几何体(柱体、锥体、台体和球)是构成简单组合体的基本元素.本节教材主要是在学习了柱、锥、台、球的基础上,运用它们的结构特征来描述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材料二:观察下面几个图形,谈谈你对这些图形的认识,你能找出这些图形都是由哪些简单集合体组成的吗?
常见的组合体有三种:多面体与多面体的组合;多面体与旋转体的组合;旋转体与旋转体的组合.其基本形式实质上有两种:一种是由简单几何体拼接而成的简单组合体;另一种是由简单几何体截去或挖去一部分而成的简单组合体.【教学效果】:由于学生初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基本上都能达到学习目标要求.三、【练习与巩固】
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完成该下列练习
练习一:教材第7页练习1、2题;
思考:<1>已知如图1所示,梯形ABCD中,AD∥BC,且AD<BC,当梯形ABCD绕BC所在直线旋转一周时,其他各边旋转围 成的一个几何体,试描述该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图2)<2>如图3所示,已知梯形ABCD中,AD∥BC,且AD<BC,当梯形ABCD绕AD所在直线旋转一周时,其他各边旋转围成的一个几何体,试描述该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图4)
【教学效果】:学生基本上都能达到学习要求.四、【作业】
1、必做题:教材第9页习题1.1A组第3、4题;
2、选做题:一直角梯形ABCD如图所示,分别以边AB、BC、CD、DA为旋转轴,画出所得几何体的大致形状.五、【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由于这节课比较简单,所以学生接受也很快,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六、【教学反思】
学校的复印机坏了,给我的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我一贯是坚持学案教学法的,但是现在学案没有了,教学效果也有一定的打折.心里面很着急,但是没办法.只有寄希望于学校的打印机赶快修好.这节课我是这样处理的,把课讲完以后,处理了资料上的题目.由于这节课比较简单,所以教学效果自认为还是很不错的.
第四篇:高一数学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教案
高一数学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
(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
(2)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类比
2.教学用具:多媒体、实物模型
四、教学基本流程
(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
(二)给出三视图的定义、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称为几何体的正视图(主视图)。
2、从几何体的左面向右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称为几何体的侧视图(左视图)。
3、从几何体的上面向下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称为几何体的俯视图。
(三)通过多媒体展示长方体的三视图,并给出三视图之间的投影规律。
虽然在画三视图时取消了投影轴和投影间的连线,但三视图间的投影规律和相对位置关系仍应保持。三视图的位置关系为:俯视图在主视图的下方、左视图在主视图的右方。按照这种位置配置视图时,国家标准规定一律不标注视图的名称。对应上图还可以看出:
主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左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由此可得出三视图之间的投影规律为:主、俯视图——长对正;主、左视图——高平齐;俯、左视图——宽相等
(四)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
、球的三视图
2、圆柱的三视图
3、圆锥的三视图
作三视图之前应当细心观察,认识了它的基本结构特征后,再动手作图。
(五)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桌面上摆放几个简单组合体,请学生画出它们的三视图
画组合体的三视图的步骤:应认清组合体的结构,把组合体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基本几何体,再按简单几何体画三视图。
(六)三视图与几何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投影出示图片(课本P15,图1.2-6)
请同学们思考图中的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是什么?
圆台
2.请同学们思考图中的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是什么?
四棱柱
3.三视图对于认识空间几何体有何作用?你有何体会?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然后让学生发表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4.思考:若只给出一组正,侧视图,那么它还可能是什么几何体?
正四棱台
三棱台
(七)归纳整理
请学生回顾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三视图之间的投影规律:
正视图与俯视图------长对正
正视图与侧视图------高平齐
俯视图与侧视图------宽相等
画几何体的三视图时,能看得见的轮廓线或棱用实线表示,不能看得见的轮廓线或棱用虚线表示。
(八)课后作业
课本P22习题1.2A组1、2
第五篇:2014年高中数学 1.1.2余弦定理教案(二)新人教A版必修5
1.1.2余弦定理
教学过程
推进新课
1.余弦定理: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在幻灯片1.1.2B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两种表示形式 形式一
a2=b2+c2-2bccosA,b2=a2+c2-2accosB,c2=a2+
b2-2abcosC形式二b2c2a2
cosA2bcc2a2b2cosB2caa2
b2c2cosC2ab
师 在余弦定理中,令C =90°时,这时cosC=0,所以c2=a2+b2,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另外,对于余弦定理的证明,我们也可以仿照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二采用向量法证明,以进一步体会向量知识的工具性作用
.[合作
探究
2.向量法证明余弦定理
(1)
证明思路分析
师
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可用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
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B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由于余弦定理中涉及到的角是以余弦形式出现,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由于涉及边长问题,那么可以与哪些向量知识产生联系呢
生 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式a·b=|a||b|cosθ,其中θ为A、B的夹角
师 在这一点联系上与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区别.首先因为无须进行正、余弦形式的转换,也就少去添加辅助向量的麻烦.当然,在各边所在向量的联系上仍然通过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而在数量积的构造上则以两向量夹角为引导,比如证明形式中含有角C,则构造CBCA这一数量积以使出现cosC.同样在证明过程中应注意两向量夹角是以同起点为前提
(2)
向量法证明余弦定理过程
如图,在△ABC中,设AB、BC、CA的长分别是c、a、b
由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可得
∴ACAC=(AB+BC)(AB+BC)=AB2+2ABBC+BC2 =AB+2ABBCcos(180?B)+BC
=
c2-2accosB+a2,即b
2=a2+c2-2ac
cosB
由向量减法的三角形法则,可得BC=AC-AB
1∴BC
BC=(AC-AB)(AC-AB)=AC2-2ACAB+AB
2=AC-2ACABcosA+AB=b2-2bccosA+c2,即a=b+c-
2bccosA
由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可得AB=AC+CB=AC-BC
∴ABAB=(AC-BC)(AC-BC)=AC2-2ACBC+BC2
=AC2-
2ACBCcosC+BC=b2-2bacosC+a2,即c=a+b-2abcosC
[方法引导
(1)上述证明过程中应注意正确运用向量加法(减法)的三角形法则
(2)在证明过程中应强调学生注意的是两向量夹角的确定,AC与AB属于同起点向量,则夹角为A;AB与BC是首尾相接,则夹角为角B的补角180
?
B;AC与
BC是
同终点,则夹角
仍是角C[合作探究
师 思考:这个式子中有几个量?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生(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出)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
b2c2a2a2c2b2
b2a2c2
cosA,cosB,cosC
2bc2ac2ba
师 思考: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
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 生(学生思考片刻后会总结出)若△ABC
中,C =90°,则cosC=0,这时c2=a2+b2.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师 从余弦定理和余弦函数的性质可知,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直角;如果两边的平方和小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钝角,如果两边的平方和大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锐角.从上可知,余弦定理可以看作是勾股定理的推广.现在,三角函数把几何中关于三角形的定性结果都变
成可定量计算的公式了.
师 在证明了余弦定理之后,我们来进一步学习余弦定理的应用(给出幻灯片1.1.2B
通过幻灯片中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我们可以得到,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
关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
这类问题由于三边确定,故三角也确定,解唯一,课本P8例4属这类情况(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
这类问题第三边确定,因而其他两个角唯一,故解唯一,不会产生类似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所产生的判断取舍等问题
接下来,我们通过例题来进一步体会一下 [例题剖析]
【例1】在△ABC中,已知B=60 cm,C=34 cm,A=41°,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边长精确到1 cm)
解:
根据余弦定理,a2=b2+c2-2bccosA=602+342-2·60·34cos41°≈3 600+1 156-所以A≈41 c 由正弦定理得sinC=
csinA34sin413
40.656
≈a4141
因为C不是三角形中最大的边,所以C是锐角.利用计数器可得
C
B=180°-A-C=180°-41°-
【例2】在△ABC中,已知a =134.6 cm,b=87.8 cm,c =161.7 cm,解三角形解: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得
b2c2a287.82161.72134.62
cosA=≈0.554 3,A
2bc287.8161.7c2a2b2134.62161.7287.82
cosB=≈0.839 8,B
2ca2134.6161.7
C =180°-(A+B)=180°-
[
知识拓展 补充例题:
【例1】在△ABC中,已知a=7,b=10,c=6,求A、B和C.(精确到
分析:此题属于已知三角形三边求角的问题,可以利用余弦定理,意在使学生熟悉余弦定理的形式二
b
2c2a2102627
20.725 解:∵cosA
2bc2106
∴
A
a2b
2c27210262113∵cosC=
2ab2710140
∴
C
∴B=180°-(A+C)=180°-(44°+36°)=100°.[
教师精讲
(1)为保证求解结果符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可用余弦定理求出两角,第三角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
(2)对于较复杂运算,可以利用计算器运算
【例2】在△ABC中,已知a=2.730,b=3.696,c=82°28′,解这个三角形(边长保留四个有效数字,角度精确到
1′)
分析:此题属于已知两边及其夹角解三角形的类型,可通过余弦定理形式一先求出第三边,在第三边求出后其余角求解有两种思路:一是利用余弦定理的形式二根据三边求其余角,二是利用两边和一边对角利用正弦定理求解,但根据1.1.1斜三角形求解经验,若用正弦定理需对两
种结果进行判断取舍,而在0°~180°之间,余弦有唯一解,故用余弦定理较好解:由c2=a2+b2-2abcosC=2.7302+3.6962-2×2.730×3.696×cos82°28′, 得c
b2c
2a23.69624.29722.7302
∵cosA=
2bc23.6964.297
∴
A
∴B=180°-(A+C)=180°-[教师
精讲
通过例2,我们可以体会在解斜三角形时,如果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都可选用,那么求边用两个定理均可,求角则用余弦定理可免去判断取舍的麻烦 【例3】在△ABC中,已知A=8,B=7,B=60°,求C及S△
ABC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可以先由正弦定理求出角A,再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角C,再利用正弦定理求出边C,而三角形面积由公式S△ABC=
acsinB
可以求出 2
若用余弦定理求C,表面上缺少C,但可利用余弦定理b2=c2+a2-2cacosB建立关于C的方程,亦能达到求C的目的下面给出两种解法 解法一:由正弦定理得∴A1=81.8°,A
2∴C1=38.2°,C
2由
87
sinAsin60
7c
,得c1=3,c2
sin60sinC
1∴S△ABC=ac1sinB6或S△ABC=ac2sinB
1022
解法二:由余弦定理得b2=c+a2-2cacos
B
∴72=c+82-2×8×
cco 整理得c2-8c 解之,得c1=3,c2=5.∴S△ABC=
ac1sinB6或S△ABC= ac2sinB
10322
[教师精讲]
在解法一的思路里,应注意由正弦定理应有两种结果,避免遗漏;而解法二更有耐人寻味之处,体现出余弦定理作为公式而直接应用的另外用处,即可以用之建立方程,从而运用方程的观点去解决,故解法二应引起学生的注意
综合上述例题,要求学生总结余弦定理在求解三角形时的适用范围;已知三边求角或已知两边及其夹角解三角形,同时注意余弦定理在求角时的优势以及利用余弦定理建立方程的解法,即已知两边、一角解三角形可用余弦定理解之 课堂练习1.在△ABC
中
(1)已知c=8,b=3,b=60°,求A(2)已知a=20,bB=29,c=21,求
B(3)已知a=33,c=2,b=150°,求
B(4)已知a=2,b=2,c=3+1,求A
解:(1)由a2=b2+c2-2bccosA,得a2=82+32-2×8×3cos60°=49.∴A
c2a2b220221229
20.∴
(2)由cosB,得cosBB
2ca2202
1(3)由b2=c2+a2-2cacosB,得b2=(33)2+22-2×33×2cos150°=49.∴b
b2c2a2(2)2(31)2222
(4)由cosA,得cosA.∴
A
2bc222(1)
评述:此练习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余弦定理的基本形式,要求学生注意运算的准确性及解题
效率
2.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a=31,b=42,c(2)a=9,b=10,c
b2c2a2422272312解:(1)由cosA,得cosA≈0.675 5,∴
A
2bc24227c2a2b2312272422由cosB≈-0.044 2,∴
B
2ca23127
∴C=180°-(A+B)=180°-
b2c2a210215292,得cosA
(2)由
2bc2101
5∴
A
c2a2b215292102
由cosB≈0.763 0,2ca2915
∴
B
∴C=180°-(A+B)=180°-
评述:此练习的目的除了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余弦定理之外,还要求学生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同时,增强解斜三角形的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一起研究了余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同时又进一步了解了向量的工具性作用,并且明确了利用余弦定理所能解决的两类有关三角形问题
(1)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边求三角;②已知两边、一角解三角形. 布置作业
课本第8页练习第1(1)、2(1)题
教学反思
1.注重过程与方法,提升探究能力
数学教学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而不能把结论直接抛给学生,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体验,才能得到“同化”和“顺应”,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沟通”与“合作”的过程.本节课从具体的实例出发,从特殊到一般,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应用等过程,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先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入手,根据初中的平面几何知识,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让学生自己发现余弦定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从平面几何法—解析法—向量法,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余弦定理,对求边长的方法也有个深入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探究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气氛活泼,教学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
2.关注师生间互动,提高课堂效益
大部分学生对于定理教学通常都是依赖老师的讲解,被动接受教材中的证明思路,觉得理所当然,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非常重要.教学实验表明,学生能否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受其数学基础、生活经历、学习方式等自身因素的影响,还受其所处的环境、教师对提问的态度等外在因素的制约。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创设适宜的数学情境,而且要真正转变对学生提问的态度,提高引导水平,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另一方面要妥善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把“质疑提问”,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作为教与学活动的起点与归宿。
3.创造性使用教材,优化教学结构
本节课紧紧围绕余弦定理课题,对教学内容做了一些整合和补充.教材例题中的角都非特殊角,需要用到计算器,过于繁杂.而本节课的核心是发现定理、定理的证明方法探究和定理的应用,所以把例题作了一些改变,从而也减少学生对计算器的依赖,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