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感器各章教案重点
2.数字模拟地线 3.信号源地线 传感器可看作是测量装置的信号源,多数情况下信号较为微弱,通常传感器安装 在生产设备现场,而测量装置设在离现场一定距离的控制室内,从测量装置的角度看,可以认为传感器的公共参考端就是信号源地线,它必须与测量装置进行正确的连接才能 提高整个检测系统的抗干扰能力。4.负载地线 负载的电流一般都比前级信号电流大得多,负载地线上的电流有可能干扰前级微 弱的信号,因此负载地线必须与其他信号地线分开。例如,若误将喇叭的负极(接地线)与扩音机话筒的屏蔽线碰在一起,就相当于负载地线与信号地线合并,可能引起啸叫。又如当负载是继电器时,继电器触点闭合和断开的瞬间经常产生电火花,容易反馈到前 级,造成干扰,因此应正确连接。
(二)一点接地原则 对于模拟信号地线、数字信号地线、信号源地线、负载地线等几种地线一般应分 别设置,在电位需要连通时,也必须仔细选择合适的点,在一个地方相连,才能消除各 地线之间的干扰。1.单级电路的一点接地原则 考虑到加工工艺,在实际的印制电路板设计中,只能做到各接地点尽量靠近、并 加大地线的宽度。2.多级电路的一点接地原则 若将多级电路的地线逐级串联,在最后一段地线上将存在一定的对地电位差,有 可能产生共阻抗耦合干扰,应采取并联接地方式,才不易产生级与级之间的相互干扰。设计多级电路的地线应注意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公用地线截面积应尽量大些,以 减小地线的内阻,二是应把电流最大的电路放在距电源的接地点最近的地方。大面积接地 多级电路的一点接地原则的改错 请指出下图的电源接地错误 检测系统的一点接地原则 有许多传感器采用两线制电流输出形式,它的两根信号线均不接大地。如果这时 二次仪表也采用浮置电路,容易出现静电积累现象,易产生电场干扰。在这种情况下多 采用二次仪表测公共参考端接地的方案。此种情况下,检测系统仍然符合一点接地原则。在二次仪表与计算机相连接的情况下,由于计算机的公共参考端已被接金属机箱,并通 过保安地线接大地,所以这时二次仪表的零电位端(公共参考端)也就通过计算机接大 地了。在这种情况下,传感器的公共参考端绝对不应再接地,否则会产生大地环流,造成干扰。
第二篇:财政学各章重点
财政学各章重点、财政学各章重点、难点 各章重点
第一章 财政与财政学的对象 重点: 重点:主要是财政的概念问题。这一概念从财政的主体、特点、客体、目的及本质五方面作了表述,这不仅与本章其他内容的学习联系紧密,也是本课程的基本问题。通过与公共财政的异同对比,公共产品的 相关介绍,进一步深入了对国家财政概念的理解。
难点:主要是财政分配与其他分配范畴的关系问题。首先应把握财政与其他分配区分的根本标志,其
次要充分理解弄懂其他分配范畴各自的内涵及特点,以此为基础,才能把握好财政分配与价格分配、工资分 配、企业财务分配的联系制约关系及区别之处。对于财政的产生,主要需区分其产生的根本原因、物质条件及形成标志;对于其发展,把握不同社会形 态中财政所呈现的独特内容;关于财政学的建立与发展,掌握其创立、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人物及突破性进展; 此外,一般性了解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
财政的收入和支出
重点:财政收支的规模问题,尤其是财政收入在量上的客观界限。由这一公式涵义推断出其影响因素
及适度财政收入的确定原则、财政支出呈现不断增长的规律及原因。
难点:虚假财政收入问题。明确其产生可能性根源即财政收支的货币化之后,再进一步把握商品货币
价值与实物价值分离运动从而导致部分财政收入虚假的机制、后果及对策。之二,财政支出的多重分类及财 政收入的不同形式。以多角度多层次对财政支出的类别划分对其记忆造成较大难度,应凭借对不同划分依据 的理解掌握各类别及涵义。对于一项具体的财政支出应能判定其在不同角度划分的支出类别下所能纳入的多 重归属。对于财政收入的不同形式,需关注采取不同形式的权力依据的差别及基本含义。关于财政收入的源泉问题,主要理解 c、v、m 相互制约从而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及现实中财政收入源于 c、v 的可能性。
第三章
财政的职能和效益 财政的职能和效益
重点: 重点:财政的职能。资源合理配置含义及针对市场失灵财政配置资源的领域;国民收入初次及再分配贯
彻的不同分配原则;稳定经济含义及财政调节作用的体现;监督职能特点。
难点:财政的效益。理解公共选择对财政效益的影响,如免费搭车及财政挤出效应;如何评价财政效
益问题。此外,把握作为分配范畴的财政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其他环节如生产、交换的关系,财政的收支矛盾实 质、表现及解决;财政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及其主导作用。
第四章 税收概述 重点: 重点:内容较多,如税制基本结构中所含各项要素及其涵义;从不同角度对税收进行的分类;税收的财政原则、公正原则、效率原则的具体内涵;税收负担的转嫁问题;1994 年中国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难点:如在税制基本结构中累进税率的掌握仅靠文字表述的概念是不够的,税负减轻措施起征点与免征额的异同区分,涉及运算的加重税负手段税收附加与加成,二者均是加在正税税额基础上的;又如在税收转嫁 原理中,作为转嫁程度约束条件的商品供求弹性的理解及把握,商品供给或需求的价格弹性大小的意义何在 主要针对哪类商品进而又是如何影响税收负担在买卖双方之间的分摊情况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才能超越 被动的记忆,真正牢固地把握这一内容。另外,应掌握税收基本概念及三大特征;了解建国以来,我国税制发展的重要阶段以及税制沿革的主线。
第五章 我国的主要税种
本章介绍了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行为财产税类的 11 个税种,其中,增值税、关税、企业和个人所得 税、消费税为重点税种,对其特点、作用及税制结构状况应有详细确切的把握。对于其他非重点的税种主 要把握其税制结构所含内容,特别是那些独特的税制要素。同时,多数税种均介绍了相应的税额计算公式,其中尤对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关税的计税公式要重 点把握。对于作为我国第一大税的增值税,首先应清楚地理解其设计原理和征管机制,否则难以真正掌握其 理论内容及计算方法。关税进、出口的完税价格分别为到岸价格和离岸价格,在税额计算方法上亦有所差别,仍应以理解助记忆,将二者分辨清楚。在所介绍的税种中,计算公式最多的当属个人所得税,我国采用分类 个人所得税制,区分不同所得给与不同的计税方法,因此记忆起来有一定难度,应多做练习。当然,除此之 外,也不排除对其他税种如企业所得税、房产税等的计税方式的考查。
第六章 国际税收 本章重点: 本章重点:首先应把握造成国际避税或重复征税的原因即:各国税收管辖权的差别及税率(税负)的差别。关于国际避税,把握其含义、基本方法及避税地的利用。关于国际税收协定,重点把握其作用及基本 准则,一般把握其分类及内容概要。
本章难点: 本章难点:主要在于避免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对免税法、扣除法和抵免法一方面以其文字表达的含义去理解,一方面能实际进行运用计算,二者应相辅相成。其中,相对复杂的抵免法,区分为直接抵免法 和间接抵免法,二者适用对象不同,计算思路也不尽相同,但都有抵免限额的设定。此处可联系前一章我国 税种之中的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内容来学习。关于国际税收概念、产生原因、发展线索应有基本把握。
第七章
财政支出及其效果
重点: 重点:关于财政支出的原则。在借鉴西方财政支出原则的发展和现状的情况下,主要关注我国财政
支出的三大原则。搞清在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之间,我国为何选择了前者;优化支出结构原则中包含哪些重 要的需安排的比例关系及如何安排。关于财政支出的核心问题即效益问题,主要在于公共支出效益的评价方 法,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具体内容。
难点: 难点:公共支出效益评价方法之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法,在把握其主干步骤的基础上,突破难点
所在,如多层次多类型的成本、效益的含义及具体化,其中对无形成本与效益如何测算;对若干年的成本及 效益为何先须贴现,才能汇总出该建设项目的总成本及效益;机会成本分析的必要性等。关于财政支出的目标,把握各目标地位及主要内涵;对内在于财政支出的公共支出,掌握其基本概念。
第八章 建设性财政支出 重点: 重点:基本建设投资额与拨款额的联系、区别及换算方法。之二:衡量基本建设投资效果的宏微观投
标及提高其效果的途径。之三:我国财政流动资金支出供应方式的演变。之四:如何正确处理各种发展农业 资金间关系。
难点:基本建设投资额与拨款额之间的换算。在弄懂了二者含义后看其换算公式似乎不难掌握,但若把二
者换算关系置于连续纵跨数年的投资项目中来考查,则容易出错。此外,用于衡量基建投资效果的指标,衡 量流动资金周转的指标都有其计算公式,不排除出计算或其他题型的可能性。关于建设性财政支出的具体内容、固定资产再生产的方式、基建投资分类、加速流动资金周转的途径、农业投资支出的含义、方式及内容应扼要把握。
第九章 消费性财政支出 重点相对而言的难点:社会集团购买力。弄清其含义,并进而弄清社会集团购买力主要指向高档消费
品,直接形成消费需求,成为社会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集团购买力膨胀会推动消费需求膨胀,所购买消 费和价格上涨,消费结构畸形,并引导生产结构也出现畸形发展的态势。应找到其症结所在:集团购买力的 资金来源,并严格控制管理。重点之二是对文教科卫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办法。关于文教科卫支出,了解其概念、性质,同时依据社会公共需要的核心意义,把握政府及社会对该种支 出资金来源的分担情况;关于行政管理支出,把握其概念、内容、性质及管理控制的原则和方法;关于国防 支出,主要了解其概念及性质。
第十章
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
: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即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二者在资金来源等方面存在差异,掌握二者各
自具体内容。财政补贴的不同分类及其正负效应既是重点,又可视为本章难点。关于其分类问题,仍应以对划分依据 及被划分类型含义的理解为基础,把握易出客观题的这部分内容。关于财政补贴的正负效应,是对其含义、类别、运用机制的一个深化,不管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都与财政补贴对价格体系的影响、改变密切相关,进而再波及到其他各方面。结合我国改革进程,如何合理控制、有效管理财政补贴 把握转移性支出概念、主要类别,了解西方国家转移支出的自动稳定器作用。把握社会保障支出与财政 补贴的概念及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第十一章
国家预算
重点: 重点:国家预算的编制;复式预算。预算的编制政策性很强,需符合一些基本原则性要求,进行准备
工作,具体编制由财政部门负责,经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相结合,审核通过后才算完成。对于复式预算,把握其概念、编制原则、管理以及在我国实行的意义和作用,掌握我国复式预算的两个组成部分:经常性预 算和建设性预算各自的收支内容及要求。此外,应把握:国家预算的基本概念,国家预算区别于国家财政 其他范畴的主要特征,国家预算的双重职能,我国预算体系的设置状况,预算法的三种不同侧重的类型,预 算局部调整的四种情况,我国采用的收付实现制的预算执行截止期等。
难点: 难点:本章大知识点不少,小知识点很多,尤其是第二节,应在把握主线、要点的基础上,看是否有
更多时间精力去扩展。
第十二章 国债和国债管理
重点:分别与财政分配其他形式、银行信用相比,国家信用所具有的特点;国债的弥补财政赤字等三
大功能,把握各功能内涵及地位;关于加强国债流通的必要性;国外借债规模的制约因素;国债规模、结构 管理所包含的相应内容。难点一是国债负担的转移问题。是否存在代际转移主要取决于国债资金的来源和 使用方向的不同。当然,国债对当代的资源配置及投资、消费会产生相应影响,可能延及后代。难点之二在 于把握国债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单就国债本身来看,不必然导致通胀,但若与一定外部条件结合,国债规模 结构不当,可能引发通货膨胀。此外,还应该把握国债概念、产生发展的主线、国债的形式结构及特征如种类、发行方法、偿还方法,及外债在这些方面的特殊之处。
第十三章
预算外资金及其管理
重点: 重点:关于预算外资金的性质、特点、范围及概念;在充分理解把握前述重点的基础上,把握预算外
资金的正、负效应;关于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据对其现状的了解,把握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原则及具体管理 方法。
难点:主要在于预算外资金的运动分析部分。教材中从纵面、横面、综合运动三方面进行了充分阐述,应先把握 3 个基本结论,再注意一些小的知识点,如:预算外支出按其使用项目划分的类别;应得到提高的 三类比例等。另外,简要了解我国预算外资金的产生发展概况。
第十四章 预算管理体制
重点: 重点: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即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间财权财力的划分;之二:我国建立预算管理体
制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三,也是难点所在:关于分税制,把握其在事权、财权划分 及税收返还制度的一般作法,并具体到我国分税制在上述三方面的详细情况,同时,把握我国之所以进行分 税制改革的动因及其重大意义。关于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及基本内容应作为基础性内容扼要把握。至于在本章中占了很大篇幅的我国预 算管理体制的沿革,把握主线,即:各阶段分别采用何种管理体制,有何典型特点对于其中“分灶吃饭” 的包干体制应更为留意一些。关于外国预算管理体制的选择介绍,把握其主要结论。
第十五章
国家与企业的财政关系
重点:处理国有企业与国家财政关系的四条基本原则;之二,也是难点:我国现行国有企业利润分
配制度:税利分流。其依据在于:国家以社会管理者与国企产权所有者的双重身份与国企产生联系,所得税 与利润作为性质不同的财政收入形式,恰恰体现了国家对国企的双重职能的行使。并把握税利分流的主要内 容及利弊评价;之三,国有资产需加强管理的必要性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了解国有企业财务既相对独立于国家财政,又与之联系密切,其表现所在。对我国曾采用过的不同国有 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类型,把握其主要线索。对国企成本管理及固定资产折旧制度,把握其基本结论。扼要 把握国有资产的类别划分及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相应情况。
第十六章 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
本章由于相对较多地运用了西方经济学的相关范畴、方法来说明财政政策工具的经济影响,总体而言,理解上难度较大。
重点:财政政策产生作用的机制:自动稳定器和相机抉择;为平衡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财政政策的不同方式:平衡预算、赤字预算、留余预算,在何种情况下采用,又如何采用;我国当前财政政策的主要 目标;关于税收这一政策工具,把握其在调节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如何具体运作; 而支出政策又如何体现高效率和促进经济的增长,对其中涉及到的一些重要范畴如收入效应、替代效应、超 额负担等应有必要的理解把握。其他如目前我国财政重点扶持的产业、赤字及公债的经济影响、税收、支出的乘数效果、处理政府与市场关 系应着重的问题等,把握其基本结论或要点
第三篇:传感器教案中职类重点
《传感器及应用》 授课班级: 12电信班 周 课 时:
3节正课+1节晚自习上课时间:
2013年4月8日开始 备注:申少勇老师上的前5周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2.1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教学目标:
熟悉电阻式应变传感器的概念、构成、工作原理。基本用途和应用。
教学重、难点: 传感器的应用、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图表 教学过程:
掌握电阻式应变传感器的
一、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概述 1.概念:
(1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利用金属的电阻应变效应制造的一种测量微小变化量(机械)的传感器。
(2电阻应变效应:导体或半导体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也将发生变化的现象。
2.构成:
弹性敏感元件(敏感元件)与电阻应变片(转换元件)构成。3.基本原理:
弹性敏感元件在感受被测量时将产生变形,使表面产生应变。而黏结在其表面上的电阻应变片将随着弹性敏感元件产生应变,使其电阻值也产生相应的变化。这样,将被测量的变化转换成传感器元件电阻值的变化,再经过转换电路变成电信号输出。
4.类型:
测量力、压力、位移、应变、扭矩、加速度等传感器。5.特点:
(1这类传感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性能稳定、可靠。
(2易于实现测试过程自动化和多点同步测量、远距测量和遥测。(3灵敏度高,测量速度快,适合静、动态测量。(4可以测量各种物理量。
因此在航空航天、机械、化工、交通、建筑、医学、汽车工业等领域有很广的应用。
课堂小结:
概念 构成 原理 种类 测量电路 应用 课后作业: P73 1 教学反思:
学生对概念掌握比较快,能正确正解其特。第2课时 教学内容:
2.1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教学目标:
熟悉电阻式应变传感器的概念、构成、工作原理。掌握电阻式应变传感器的基本用途和应用。教学重、难点: 传感器的应用、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图表 教学过程:
二、电阻应变片的种类及材料 1.金属丝式应变片(图2-1)
(1分回线式(较常用,制作简单、性能稳定、成本低、易粘贴)和短接式(克服了横向效应)。
(2常用材料:康铜、镍铬铝合金、铁铬铝合金以及铂、铂乌合金等。2.金属箔式应变片(图2-2)
(1原理:在绝缘基底上将厚度0.003~0.01mm电阻箔材,利用照相制版或光刻腐蚀的方法,制成适用于各种需要的形状。
(2优缺点: 3.金属薄膜应变片
(1原理:采用真空蒸发或真空沉积等方法,在薄的绝缘基片上形成厚度在0.1um以下的金属电阻材料薄膜的敏感栅,最后加上保护层。
(2优缺点: 4.半导体应变片
(1原理:基于半导体材料的电阻率随作用应力而变化的所谓“压阻效应”。(2优缺点:
三、测量转换电路
1.原理:采用桥式电路(直流电桥或交流电桥)把应变片的电阻变化转换成电压或电流的变化。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的是直流电桥电路。
2.单臂半桥:输出电压 电桥电压灵敏度
3.双臂半桥:输出电压 电桥电压灵敏度 4.全桥形式:输出电压 电桥电压灵敏度 课堂小结:
概念 构成 原理 种类 测量电路 应用 课后作业: P73 1 教学反思:
对种类的理解较好,对转换电路的掌握不够理想,还需要进一步要求。第3、4课时 教学内容:
2.1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教学目标:
熟悉电阻式应变传感器的概念、构成、工作原理。掌握电阻式应变传感器的基本用途和应用。教学重、难点: 传感器的应用、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图表 教学过程:
四、温度补偿
常用补偿块补偿法和桥路自补偿法。
五、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应用 1.力和扭矩传感器
2.压力传感器-组合式压力传感器
3.加速度传感器
课堂小结:
概念 构成 原理 种类 测量电路 应用 课后作业: P73 1 教学反思:
对其应用举例能够理解,多数同学掌握较好。第5课时 教学内容: 2.2 热电阻传感器 教学目标:
熟悉热电阻传感器的概念、类型及特点。掌握热电阻传感器的基本用途和应用。教学重、难点: 传感器的应用、热敏电阻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图表 教学过程:
一、热电阻传感器 1.概念:
热电阻传感器:利用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这一特性来测量温度及与温度有关的参数。
2.类型:
(1金属热电阻传感器(常称为热电阻)(2半导体热电阻传感器(常称为热敏电阻)3.特点:见书
二、热电阻 1.概念:
热电阻主要是利用电阻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这一特性来测量温度的。2.热电阻的主要技术性能: 见书表2-1
课堂小结:
概念 类型 热敏电阻 应用 课后作业: P73 3 教学反思:
能掌握基本概念,对特性能正确理解。第6课时 教学内容: 2.2 热电阻传感器
教学目标:
熟悉热电阻传感器的概念、类型及特点。掌握热电阻传感器的基本用途和应用。教学重、难点:
传感器的应用、热敏电阻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图表 教学过程:
三、热敏电阻 1.按温度系数分:
(1NTC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2PTC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3CTR临界温度系数热敏电阻
2.按结构形式分:体型、薄膜型、厚膜型 3.按工作方式分:直热式、旁热式、延迟电路 4.按工作温度区分:常温区、高温、低温区热敏电阻
5.根据使用要求封装加工成各种形状的探头,如珠状、片状、杆状、锥状、针状等 课堂小结:
概念 类型 热敏电阻 应用 课后作业: P73 3 教学反思: 能掌握基本分类方式,对各自的特点能正确理解。第7课时 教学内容: 2.2 热电阻传感器 教学目标:
熟悉热电阻传感器的概念、类型及特点。掌握热电阻传感器的基本用途和应用。
教学重、难点:
传感器的应用、热敏电阻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图表 教学过程:
四、热电阻传感器的应用 1.金属热电阻传感器:
在工业上广泛应用金属热电阻传感器进行温度测量,用电桥作为测量电路。热电阻传感器还可测量流量。
2.半导体热电阻传感器:(1温度测量:
(2温度补偿:
(3工业控制: 课堂小结:
概念 类型 热敏电阻 应用 课后作业: P73 3 教学反思: 能掌握其应用电路,对各应用电路的原理能够正确分析。第8、9课时 教学内容: 2.2 热电阻传感器 教学目标:
熟悉热电阻传感器的概念、类型及特点。掌握热电阻传感器的基本用途和应用。教学重、难点:
传感器的应用、热敏电阻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图表 教学过程:
五、实例 数字温度计 数字温度计 1
2、电路目的:数字温度计通电后,LED 数码显示器能准确地显示出由
声 光 报 警 基准电压发生 门 控 电 路 译码显示电路
十进制计数器超温比较电路
变换电路信号放大电路温度检测电路
PT100测量的环境温度值,用发热器件对PT100加热:指示灯D5点亮时,测量温度大于40℃时,电路开始告警;指示灯D4点亮时,测量温度大于50℃时,电路开始告警;指示灯D3点亮时,测量温度大于60℃时,电路开始告警。
3、PT100铂热电阻:是一种以铂金(Pt做成的电阻式温度检测器,其具有稳定性好、测量精度高、输出T-R 线性度都好等优点,PT100属于正电阻系数热电阻,电阻和温度变化的关系式如下:
4、调试方法
电源电路:整机电路供电采用±5V 供电,从COM1接入的DC ±12V 电源,经过电路板上的78L05和79L05稳压为±5V。
温度检测电路:JP2为PT100连接跳线,JP1为RP4连接跳线,在电路调试过程中,根据实际要求连接或断开跳线。温度检测电路主要由:并联稳压电路、电桥和差分放大器组成,调节RP1使TP-C 点电压为4.069V。断开JP2,将RP4的电阻值调节到100欧姆,模仿PT100在0℃下的电阻值,用于电路调零,断开JP2、连接JP1此时U7的7脚输出电压应该为0V。
放大电路调试:上一项调试完毕后方可进行此项调试,断开JP1调节RP4使其两端电阻为138.56Ω(模拟温度在100℃时PT100 的电阻值,断开JP2、连接JP1,通过调节RP6(又可称为满刻度调节)改变由U7A 组成的同相比例放大电路的放大系数。使用毫伏表测量TP-A 点的电压,调节RP6使TP-A 点电压等于1.000V。当TP-A 点的电压调整正常后,此时TP-A 点的电压与温度关系为10mV/℃。
V/F变换及显示电路调试:测量TP-E 点是否有2Hz 的方波脉冲,若有表示门控电路正常。V/F变换电路由U1/R5/C13/R2/R34/R32/RP3/R6/RP2等元件组成,RP2为量程调节电位器,RP3为零点迁移电位器。根据上一级调试方法,使TP-A 点的电压为0.999V , 此时调节RP2使,LED 数码管的显示值为99.9。PT100采集的温度信号经过前级的检测放大电路后,已被转换为标准的电压信号10mV/℃,此时给V/F送入0.999V 的电压它显示的是99.9℃,说明温度已能正常显示,此时连接JP2,断开JP1,此时LED 显示器的值为实际测量的温度值。
基准电压发生电路:基准电压发生电路由U10等外围器件组成,CD4017为十进制计数器,它的Q3输出端连接到RST,当计数器计数到Q3后自动复位,由于我们的超限报警温度是40/50/60℃,那么我们需要产生的基准电压是400mV/500mV/600mV。按下S1键,使指示灯D5点亮,此时调节RP5使R37的端电压为400mV;再按下S1键,使指示灯D4点亮,此时调节RP7使R37的端电
压为500mV ;再次按下S1键,使指示灯D3点亮,此时调节RP8使R37的端电压为600mV。R37上的电压经过U8A 组成的射极跟随器,送入到电压比较电路。
超温报警电路:超温报警电路由U8B/R46/R18/R17/Q5/F1/D2组成,TP-B 点为基准电压,当TP-A 点的电压大于TP-B 点的电压时,U8B 输出高
电平D2点亮F1发出报警声。5、整机功能验证
断开JP1点,接通JP2点,将PT100热电阻接入系统中,接入电路工作电源,此时LED 数码管显示实时测量温度值,使用发热元件(如电烙铁或热风枪等)烘烤温度传感器,实时测量温度开始上升,当测量温度大于设定温度时,超限报警启动。当测量温度超出系统最大测量温度99.9℃时,超限指示灯D1闪烁。
课堂小结:
概念 类型 热敏电阻 应用 课后作业: P73 3 教学反思:
能够掌握数字温度计的结构,基本能分析其工作原理。第10课时 教学内容: 2.3 热电偶传感器 教学目标:
熟悉热电偶传感器的概念、特点、工作原理。掌握热电偶传感器的基本用途和应用。教学重、难点:
传感器的应用、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图表 教学过程:
一、热电偶传感器概念及工作原理 1.概念:
热电偶传感器:将温度转换成电动势的一种测温传感器。2.工作原理:(1热电势效应:将两种不同材料的导体构成一闭合回路,若两个接点处温度不同,则回路中会产生电动势,从而形成电流,这个物理现象称为热电势效应,简称热电效应。
(2热电偶回路的 主要性质: 中间导体定律: 标准电极定律:
课堂小结: 概念 特点 原理 应用 课后作业:
1什么是热电偶传感器、热电热效应? 2热电偶的结构有哪几部分?
3热电偶自由端温度的补偿有哪几种? 课后反思:
学生基本能理解其概念,能够知道其工作原理及其主要性质。第11、12课时 教学内容:
2.3 热电偶传感器 教学目标:
熟悉热电偶传感器的概念、特点、工作原理。掌握热电偶传感器的基本用途和应用。教学重、难点: 传感器的应用、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图表 教学过程:
二、热电偶的结构和种类 1.热电偶的结构:
(1热电极(定名、直径、长度)(2绝缘套管(绝缘子)(作用)(3保护套管(作用)(4接线盒(作用)2.热电偶的种类:
(1标准化与非标准化热电偶(2普通型热电偶
(3恺装热电偶
(4薄膜型热电偶 课堂小结: 概念 特点 原理 应用 课后作业:
1什么是热电偶传感器、热电热效应? 2热电偶的结构有哪几部分? 3热电偶自由端温度的补偿有哪几种? 课后反思: 对结构的掌握较好,能知道各部分的作用。第13课时 教学内容:
2.3 热电偶传感器 教学目标:
熟悉热电偶传感器的概念、特点、工作原理。掌握热电偶传感器的基本用途和应用。
教学重、难点: 传感器的应用、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图表 教学过程:
三、热电偶自由端温度的补偿
热电偶在测温过程中,为了保证输出热电动势仅与被测温度有关,必须保持自由端(冷端 的温度恒定。
1.仪表调零修正法
当热电偶与动圈式仪表配套使用时,若热电偶的自由端温度基本恒定,对测量精度要求又不高时,可将仪表的机械零点调至热电偶自由端温度的位置上。(切断电源与输入信号再进行)
2.自由端温度自动补偿
最常用电桥补偿法。它是利用直流电桥的不平衡电压来补偿热电偶因自由端温度变化而引起的热电动势变化值。
用于电桥补偿法的装置称为热电偶冷端补偿器。
2.自由端温度自动补偿 3.延引电极法
采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0~100度)与工作热电偶的热电特性相近的材料制成的导线,将热电偶的自由端延长至所需要的地方,这种方法称延引电极法,或称补偿导线法,其导线称补偿导线。
使用补偿导线仅起延长热电偶的作用,不起任何温度补偿作用,将其称为“补偿导线”是名不副实的习惯用语。
课堂小结: 概念 特点 原理 应用 课后作业:
1什么是热电偶传感器、热电热效应?
2热电偶的结构有哪几部分?
3热电偶自由端温度的补偿有哪几种? 课后反思:
基本能掌握其补偿原理,能分析其电路工作过程。第14课时 教学内容: 2.3 热电偶传感器 教学目标:
熟悉热电偶传感器的概念、特点、工作原理。掌握热电偶传感器的基本用途和应用。教学重、难点: 传感器的应用、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图表 教学过程:
四、热电偶的应用 1.热电偶的测温线路
两支同型号的热电偶正向串联测温度之和、反向串联测温度之差。
2.热电偶热电动势的测量
课堂小结: 概念 特点 原理 应用 课后作业:
1什么是热电偶传感器、热电热效应? 2热电偶的结构有哪几部分?
3热电偶自由端温度的补偿有哪几种? 教学反思:
对测量温度差较容易理解,电路较熟悉,但测量电动势就不太熟悉了,还需要对电路原理的分析多讲解方式方法。
第15、16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半期复习测试题 教学目标:
复习前面章节内容,准备半期考试 教学过程: 半期复习测试题
2013年上期《传感器》半期复习测试(供12级电信班)
一、填空(30分)
1、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是指对_______的输入信号,传感器的________与________之间所具有的相互关系。而动态特性是指传感器在________变化时,它的输出的特性。
2、传感器测量上限和测量下限所构成的区间称为_______,其量程则为________和________的代数差。
3、灵敏度是指传感器在稳态工作情况下____变化对 _变化的比值。4、分辨力是指传感器可能感受到的被测量的____变化能力。5、传感器的精度等级数值越小,则说明精度等级越高,测量越____。
6、传感器的误差是指传感器的______与________之间的差值,即测量误差=________-________。7、误差按表示方法分为________和_______。
8、按误差出现的规律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其中由于测量方法不妥、各种随机因素的影响以及人员粗心所造成的是________。
9、通常传感器由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几部分组成。
10、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构成,其中________的作用是传感器中的敏感元件、________的作用是传感器中的转换元件。
11、热电阻按其性质不同可分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大类。
二、选择(14分)
1、下列哪种不是热敏电阻 ____
A NTC B CRT C PTC D CTR
2、下列哪种电桥形式的灵敏度最高,又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____ A 单臂半桥形式 B 双臂半桥形式 C 全桥形式 D 全桥整流电路
3、不是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应用是 ____ A 力和扭矩传感器 B 压力传感器 C 加速度传感器 D 金属热电阻传感器
4、下列哪种传感器是将温度变化转换成电动势变化的 ____ A 热电偶传感器 B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C 热电阻传感器 D 电涡流式传感器
5、下列哪种传感器是将机械力变化转换成电阻变化的 ____ A 热电偶传感器 B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C 热电阻传感器 D 电涡流式传感器
6、下列哪种传感器是将温度变化转换成电阻变化的 ____ A 热电偶传感器 B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C 热电阻传感器 D 电涡流式传感器
7、下列不能对热电偶自由端温度进行补偿的方法是 ____ A 补偿块补偿法 B 电桥补偿法
C 仪表调零修正法 D 延引电极法
三、名词解释(16分)1、传感器
2、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3、热电阻传感器 4、热电偶传感器
四、简答(40分)
1、传感器可以按哪几方式进行分类?(12分)2、电阻应变片的种类有哪几种?(8分)
3、半导体热是电阻传感器常见应用有哪些?(6分)
4、热电偶的结构有哪几部分?其作用分别是什么?(14分)第17课时 教学内容: 2.4 电涡流式传感器 教学目标:
熟悉热电涡流传感器的概念、特点、工作原理。掌握热电涡流传感器的基本用途和应用。教学重、难点: 传感器的应用、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图表 教学过程:
一、电涡流式传感器概念及工作原理 1.概念:
电涡流式传感器:利用电涡流效应实现非接触测量。2.工作原理:(1电涡流效应:
金属导体置于变化的磁场中,导体内就会有感应电流产生,这种电流在金属体内自行闭合,通常称为电涡流。
(2电涡流传感器:
电涡流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部分磁场能量,从而使激励线圈的阻抗 发生变化。
3.理解:(1电流磁效应:
通电导体周围会产生磁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2电磁感应现象:
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回路中就会有感应电流产生(感应电动势)。
(3楞次定律: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变化。(4电涡流传感器原理:
凡是能引起涡流变化的非电量,例如电导率、磁导率、几何形状、线圈与导体间的距离等,均可通过测量线圈的等效电阻、等效电感、行将阻抗来获得。
课堂小结: 概念 原理 课后作业:
1电涡流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教学反思:
基本搞清楚工作原理,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电涡流现象,还有部分学生对电磁不感兴趣,也不懂这些原理,还需要进一步讲解。
第18课时 教学内容:
2.4 电涡流式传感器 教学目标:
熟悉热电涡流传感器的概念、特点、工作原理。掌握热电涡流传感器的基本用途和应用。教学重、难点: 传感器的应用、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图表 教学过程:
二、电涡流式传感器结构与测量转换电路 1.结构:
线圈、线圈框架、壳体、输出电缆、接插件、瓷罩(其中注意选用四点要求)
2.测量转换电路:
有电桥法、调幅法、调频法(调频法工作原理)
课堂小结:
结构 转换电路 课后作业:
1电涡流传感器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电涡流传感器的转换电路的测量方法? 教学反思:
对电涡流传感器的结构掌握较好,只是没有实物给学生看,不是很直观,有条件最好能买些传感器,对测量转换电路只要求了解就是了。
第19课时 教学内容: 2.4 电涡流式传感器 教学目标:
熟悉热电涡流传感器的概念、特点、工作原理。掌握热电涡流传感器的基本用途和应用。教学重、难点: 传感器的应用、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图表 教学过程:
三、电涡流式传感器的应用
1.位移测量: 测量轴的轴向振动
测量磨床换向阀、先导阀的轴位移 测量金属试件的热膨胀系数
2.振幅测量: 测量旋转轴的径向振动 测量汽轮机涡轮叶片的振幅 测量轴的振动形状
3.转速测量: 带有凹槽的转轴 带有凸槽的转轴
4.电涡流探伤
利用电涡流式传感器可以检查金属表面裂纹、热处理裂纹以及焊接处的缺陷等。
课堂小结: 应用 课后作业:
1电涡流传感器的主要应用有哪几方面? 教学反思:
仔细分析了电涡流传感器的各种应用,对原理图进行了讲解,讲起很空洞,没有实物讲得直观,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
第20课时 教学内容: 2.5电容式传感器 教学目标:
熟悉电容式传感器的概念及工作原理。掌握电容传感器的结构及转换电路。知道电容传感器的主要应用。教学重、难点:
传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主要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图表 教学过程:
一、概念及特点
1、概念:电容式传感器是一种能将被测非电量转换成电容量变化,然后再经转换电路转换成电压、电流或频率等信号输出的测量装置。2、特点:
(1高阻抗,小功率,仅需很低的输入能量。
(2可获得较大的变化量,从而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和系统稳定性。
(3动态响应快,工作频率可达几兆赫,可非接触测量,被测物是导体或非导体均可。
(4结构简单,适应性强,可在高低温、强辐射等恶劣的环境下工作。因此它在非电量测量和自动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可测量月功、位移、振动、角度、加速度、液位、湿度、成分含量等参数。
二、工作原理
电容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如图2-30所示,它是由绝缘介质分开的两个平行金属板组成的平板电容器,如果不考虑边缘效应,其电容量为: 式中C为电容极板间介质的介电常数,ε 0为真空介电常数,εr 为极板 间介质相对介电常数;A 一平行板所覆盖的面积;
d 一两平行板之间的距离。
当被测参数变化使得上式中的A ,d或ε发生变化时,电容量C 也随之变化。如果保持其中两个参数不变,而仅改变其中一个参数,就可把该参数的变化转换为电容量的变化,通过测量电路就可转换为电量输出。因此,电容式传感器可分为变极距型、变面积型和变介电常数型三种类型。
课堂小结: 概念 原理 课后作业:
1电容传感器的概念及工作原理是什么? 教学反思:
基本掌握电容式传感器的概念及特点,能正确分析传感器的工作原理。d A d A C r εεε0== 第21课时 教学内容: 2.5电容式传感器 教学目标:
熟悉电容式传感器的概念及工作原理。掌握电容传感器的结构及转换电路。知道电容传感器的主要应用。教学重、难点:
传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主要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图表 教学过程:
三、测量转换电路
电容式传感器中电容值以及电容变化值都十分微小,这样微小的电容量还不能直接为目前的显示仪表所显示,也很难为记录仪所接受,不便于传输。这就必须借助于测量电路检出这一微小电容增量,并将其转换成与其成单值函数关系的电压、电流或者频率。电容转换电路有电桥电路(调幅电路、调频电路、运算放大器式电路、二极管双T 型交流电桥、脉冲宽度调制电路等。以下以电桥电路为例介绍其转换原理。主要用:电桥电路(调幅电路
电容电桥的主要特点有:
1、电桥输出调幅波,其幅值与被测量成比例,因此电桥电路又称为调幅电路;2、输出电压与电源电压成比例,因此要求电源采用稳幅、稳频等措施;3、传感器必须工作在平衡位置附近,否则电桥非线性将增大。在要求精度高的场合(如飞机用油量表 应采用自动平衡电桥;4、输出阻抗很高(一般达几兆欧至几十兆欧,输出电压低,必须后接高输入阻抗、高放大倍数的处理电路。
课堂小结: 结构 转换电路 课后作业:
1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转换电路及特点? 教学反思:
第四篇: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各章重点
第一章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与原则
1.如何认识中国政治制度中党章与宪法的关系
当代中国政治的制度规范是由宪法和党章共同决定的,它们规定了中国政治的基本性质与制度框架。
在中国的政治过程中,党的政策和执政理念先通过合程序写入党章,后写入宪法。通过宪法和法律把执政党和政策具体化、规范化和法律化,实际上是确认执政党的领导权威、执政地位及其政策的至上性,是用法治的方式维护执政党的权威,坚持执政党的领导,推行执政党的政策,实现执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法治化转变,从制度上、法治上保证“党在宪法的法律范围内活动”原则的进一步落实。
2.党章中关于中国政治运行机制的规定有哪些
党章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制度中的领导地位;
对中国政治制度的直接规定与影响,如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作为执政党的治国方略。
党章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基本行为规范,党历来强调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3.如何认识中国政治制度中的人民主权原则
人民民主就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拥有国家主权。我国现行宪法把人民主权作为政治制度的首要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原则,是中国政治合法性的重要理论来源,与之相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为中国政治合法性提供了制度来源与保证。
4.如何认识中国政治制度中的依法治国原则
作为党和国家执行方略与原则的“依法治国”原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和实行:①依法治国的核心是“良法之治、宪法至上”; ②依法治国在当代中国政治中应侧重于限制与规范国家和政府的权力与保障人权;③依法治国还要求司法独立,以保障法律所体现的正义与公正得以实施。
第二章 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
1.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含义是什么?
狭义的“党的领导体制”是指党组织自身的组织制度包括体现中央、地方和基层各级党组织权限和地位的中央集权制的领导体制,也包括体现党组织实施决策的集体领导制度。广义上来说,还包括党对国家权力机关的统领关系的体制。
“国家的领导体制”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内部之间的权力划分和相互关系的体制。事实上是“党政关系”中广义上的“政”。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地位,具体表现为它对国家各个方面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
党政关系或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是分析中国政治制度的出发点。
2.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基本构成是哪些?
党的一元化领导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体现为党委制和党组制、党管干部制度、归口管理制度、党委领导下的集体负责制以及有关案件的党内审批制度。
3.我国的归口管理制度是什么?
党中央把国家的党政事务分为六大块分别由六个政治局常委分工负责领导,六大块分别是组织人事、宣传教育、政治法律、财政经济、外事和军事。
“口”是指政府工作的某些领域,类似于“系统”或“条块”。中央在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干部制度的同时,作为配套措施,建立了对政府部门的归口管理制度。1953年,中央把政府工作按性质划分为工交口、财贸口、文教口、政法口等。由同级党委的常委分口负责。各工作部门政府行政机关的业务部门相对应,进行对口管理,以管理干部为主,而不直接管理行政事务。
4.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有哪些变化?
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 ①行政首长负责制在企事业单位的确立; ②党的行为法治化取向; ③党与行政部门关系的改革;
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党政分开问题,党和领导主要是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的领导,是关于干部的选拔、调配、考核和监督,党不应该直接干预政府和企业的行政工作和生产指挥。
④干部制度的变化(下放管理权限,党管干部类别的调整,党管干部方式的变化,任期制和退休年龄制度的建立,差额选举制度的形成)
5.党的核心领导机关有哪些?
党的中央组织包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书记处。
在理论和实践中,总书记、政治局常委会、政治局、书记处是共产党的最核心的决策机构。
6.党管干部体制有哪些变化?
在实践中党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逐步扩大厅局级领导干部的公开选拔比例;
第二、推行竞争上岗制度,把竞争上岗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方式; 第三、提高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民主和公开程度;
第四、建立能上能下的干部制度,表现在建立领导干部任期制、新提拔干部试用期制;
第五、扩大干部交流范围; 第六、加强监督管理制度建设。
为了减少吏治的腐败,中共中央对策是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第三章 政党与政党制度
1.革命党与执政党的关系是怎样的? 革命党与执政党的区别
所谓革命党是以某个阶级为基础,以一定的信念为指导,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政党。而执政党是指以通过制度性选举或者暴力革命而执掌一国政权的政党。
两者区别主要体现如下: 目标和任务不同。运用的手段不同。组织方式不同。(执政党一般有一个魅力型领袖,能一呼百应且还有一套理想主义的意识形态,一套铁的纪律来整合、凝聚全党。)
阶级基础不同。(革命党一般认为现存的政权不合理,要起来推翻它,其所代表的是特定阶级的利益。而执政以后则更加强调阶级调和,阶级合作,通过社会合作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
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不同。(革命党意味着没有取得国家政权,它们与国家政权是对立的,而执政党意味着已经掌握政权,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是一致的。)
2.如何实现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 从执政的合法性来源来看,实现从经济建设到民主法制建设的转变。(合法性是指民众对现存政治体系和政权的信任、支持与认同。)
从执政的社会基础来看,要实现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革命党代表特定阶级的利益,社会基础比较单一,而执政党则必须扩大社会基础,要代表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
从执政的技术来看,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从执政的可持续条件来看,制度建设与法治建设更为根本。(主要包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3.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党与社会团体的关系是什么? 群众性团体是共产党执政的外围组织,它们在国家政治过程中承担着利益表达与综合、政策执行和社会监督等职能,成为党联系特定社会群体的“桥梁与纽带”。
群众性团体的工作是围绕党的执政而展开的,利益表达是为了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政策执行是充当执政党的助手,社会监督是为了发挥群众对执政党的监督,避免腐败。
第四章 立法体制
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是什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因为它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制度,在法理上具有全权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法理上具有至上性,高于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的有国家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根据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总理的更名,决定副总理及其他人员的人选;根据中央军委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委副主席的人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政治文明其实就是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法治化。
2.如何认识党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
1982年党的十二大和1982年宪法第一次明确提出党应该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这是党与人大关系的一个转折点。这一规定就明确地指出了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党章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这里涉及党如何开展领导问题。党要实现好政治领导,同时又保证人大的国家最高权力的地位,党的领导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党上下要真正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而不是依领导人的指示来治国。要正确对待人大的职权和人大的行为,支持人大的工作。
(二)在组织结构上,人大应该是党的最重要的活动场所,改变党直接指挥政府和党政不分的权力结构。
(三)在决策上,党应该采用议案的形式使自己的意志和建议在人大通过,党的决策只有通过人大的程序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
(四)在组织制度上,坚持民主集中制,不允许任何特权,不允许有任何超越制度的代表或委员。
书本: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人大领导人大必须接受党的领导。党领导国家政权,人大行使国家权力,两者完全一致。做到既坚持党的领导,又保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独立行使职权。(1)党组织对人大实行政治领导(2)党组织不包办人大工作(3)党组织带头遵守人大制定的法律和决议
3.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选举制度还存在哪些问题?
原则:普遍性原则;平等性原则;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原则;无记名投票原则;差额选举原则
问题:候选人的提名不够民主,候选人介绍办法不完善,选区及选举单位划分方式单一,直接选举的范围较小,选民对选举认识不深
在县以下的选举中并没有完全实行直接选举和无记名投票原则;候选人与应选代表等额;选民不知道候选人背景等
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职权有哪些?
全国人大的职权:1.立法和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2.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构组成人员3.对国家重大事项的决定权4.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1.立法权2.监督权3.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4.人事任免权5.其他职权,如主持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领导各专门委员会的工作等。)
书本P18:全国人大的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最高监督权,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权利 书本P28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国家立法权,法律解释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参与全国人大的组织工作,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
5.比较全国人大与地方人大的监督权执行情况。
监督权具体可以分解为知情权、检查权、审议权和处置权。在实践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对象主要是“一府两院”,监督的基本形式是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和两高的工作报告。其次是质询,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一个代表团或30名以上的代表,可以书面提出对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委的质询案。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大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有了一定的进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加强对政府财政预算的监督;第二,加强了对司法监督的力度;第三,监督法性质的法律的出台等。
地方监督权的实施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执法检查(2)“两评”工作(代表评议和述职评议)(3)个案监督
(4)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
6.如何认识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大制度的完善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网络)
第五章 中央人民政府
1.如何认识“议行合一”理论与我国政府体制设置的关系?
中国政府则是在“议行合一”原则下的政府
指导中国政府设置的“议行合一”原则可以归结为:
无论是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建构还是其立法与执政活动,都需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领导;
人民代表大会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行政和审判机关的权力直接来源于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来自党和国家的各个工作部门,他们在人大开会期间亲自参加法律的制定,闭会后返回各个工作部门贯彻执行法律。
2.我国政府的领导体制是什么?
首长负责制。1982年以前是集体负责制。
3.国务院的领导体制是什么及如何认识国务院的地位和性质?
国务院除实行总理负责制。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4.比较我国行政体制建制与其他国家的异同。
5.如何认识我国立法体制中的行政立法?
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行政立法权又具体分为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行政法规特指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行政事项,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行政规章是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和省会城市,国务院单列市的人民政府根据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而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第六章 地方政府
1地方政府的行政领导体制是怎样的?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别实行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乡长、镇长负责制。
2我国现阶段的县乡关系如何?
县对乡的领导,核心机制是县委对全县工作的政治领导和组织人事领导。县长是由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的,而人大代表绝大多数来自各乡镇,所以从理论上来说,乡镇组织对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具有很大的决定权,对县政府工作具有监督权。
县政府对乡镇政府有直接的领导关系,县长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对乡镇长的直接领导,当然县政府的领导主要是通过各政府部门及其设在各乡镇的办事机构来推动。
但县乡的矛盾和摩擦也在不断增多,且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县驻乡机构急剧膨胀,乡镇政权管理权能受到削弱;各职能部门和乡镇之间围绕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利益争夺加剧。
3我国基层政治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是什么?
主要问题:三乱问题(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腐败问题(用人上的腐败、浪费财政资金上的腐败)造成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党的一元化领导和压力型体制的领导方法是造成上述问题的第一个重要原因。县级政权的权力主要集中在县委书记手中。
第二,各级领导干部事实上的任命制和各部门领导说了算的做法导致了用人问题上的腐败的主要原因。县委主要领导及组织部门掌握着各乡镇党政领导和县各职能部门领导干部的任免权,而人大选举和任命只是走程序。人大和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第三,畸形的政绩观也是导致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4如何认识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制度创新作用? 中国经济的改革必然是从放权开始的。与中央政府不同,由于在经济改革中各地方政府已经成为一个利益主体,而不单单是公共行政的管理者,因而为了自己本地区的利益,地方政府的一些行为既阻碍了统一的市场经济的形成,同时其制度创新的行为又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地方保护主义开始盛行。当财政体制改革使地方政府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时,当经济增长成为衡量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指标时,地方政府的利益与当地居民的利益事实上一体化了,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创新动机。
第七章 司法制度
1党与司法制度的关系如何?
目前,我国宪法和法律虽然确立了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但这—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并没有完全落实。我国现行的司法制度在领导体制、财政体制、机构设置和工作程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司法机关与同级党委、权力机关、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完全理顺,旧体制造成的司法权弱化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在我国目前的司法体制下,部分地区司法机关与地方党委的关系是不正常的。司法机关基本上受命于党委,成为党委的附属产物,地方法官的任免权掌握党委手中。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党委经常性直接过问案件情况并参与案件的讨论和审理。更有甚者凭自己的主观判断、个人情感给案件打批条,这在表面上看似乎迎合了某些人所谓的“绝对服从党的领导”需要,事实上这种“以党代审”的做法导致的部分办案不公,反而使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威望大打折扣,严重损害司法机关的独立性,成为导致腐败的诱因之一。(网络)
2如何看待法院的法律制定权?
总体来说,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不采用判例学说,也不存认法院有制定法律的权力。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拥有法律解释权,且仅仅隶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其他法院无此项权力。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就如何具体适用某一法律作出解释,也可以咨询性地批复来自某一地方高级法院或专门法院的对某一案件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请示作出回答。
3法院和检察院的组织体系是什么?
法院组织体系:全国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分为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又设了若干个人民法庭作为派出机构。专门人民法院有军事法院、铁路运输法院、水上运输法院等。
检察院的组织体系:全国设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专门人民检察院包括军事检察院、铁路运输检察院等。
4如何认识我国司法体制设置与地方保护主义的关系?
第八章 军事制度
1我国军事制度的核心原则是什么?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我国军事领导体制是怎样的?
中央军事委员会:国家中央军委由主席、副主席、委员组成。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根据主席提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
解放军四总部:四总部既是中央军委战略意图的执行机构,又是掌管全军军事、政治、后勤和技术装备工作的领导机关。总参谋部,是中央军委的军事工作机关,是全国武装力量军事领导机关,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部。总政治部是中央军委的政治工作机关,在中央军委领导下,负责管理全军党的工作和组织政治工作。总后勤部是负责军队物资、卫生、技术、运输等方面供给的机关。总装备部负责全军的武器装备建设工作。
军(战)区体制:军区是根据国家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和战略战役方向、作战任务等设置的军队一级组织,是战略区域内合成军队的军事领导指挥机关。军区设有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等领导指挥机关。军区下辖若干个陆军集团军、各兵种部队、后勤保障部队和省军区、军事院校等。(七个军区:北京军区,沈阳军区,成都军区,广州军区,济南军区,兰州军区,南京军区。这七大军区直属于中央军事委员会,而不经过总参谋部。)
3我国国防领导体制是怎样的?
国防体制是指有关国家防卫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以及领导体系的制度。国防领导权集中在中共中央,但同时,国防体制侧重于整个国家的防御与动员体系,除以中共中央为领导核心外,还涉及政府的相关军事职能。宪法和国防法还规定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家主席、国务院等机构的国防领导职权。
为了促进国防领导机构之间的协调,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还建立了协调会议制定。国家还建立了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由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兼任,它是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下的主管全国国防动员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
第九章 监督制度
1我国的监督体制是怎样的?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形成了一套从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到执政党自身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的系统性制度。
2党内监督的体制及现状如何?
对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而言,党内监督在制约权力,端正党风、清除腐败、保障权利等方面的职能,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重要保证,也是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的有力武器,更是增强党的战斗力的有效措施。
党内监督的主体是全体党员、各级党的组织和专门的纪律检查机关,它们共同构成了党内监督的基本力量。
党员监督又称党内的群众性监督,指广大党员运用民主权利对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所开展的建议、评议、批评、监视等活动。开展监督的主要方法和途径有选举监督;建议、询问、批评产;民主评议;检举、控告党组织和党员个人违纪行为;
党的基层组织监督主要是本组织在日常组织活动中对所管的党员进行审查和鉴定,在日常工作中听取党员的建议和意见,在党的组织生活中,揭露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党的代表大会的监督主要是各级党代表听取和审议党委、纪委的工作报告;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批评,乃至询问;提交各种建议案、提案、讨论案和罢免案;选举党的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
党的委员会的监督是指党的委员会对党的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党员的监督和督促,方式主要有: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听取常委会成员的述职报告;推荐出任政权机关领导职务的人选;委员会对党务部门及其负责人的工作提出批评、质询或罢免案。
党委常委会的监督指常委会对所辖的组织、党员领导干部监督。
党委组织部门的监督主要对党的组织路线、干部路线和组织制度的执行情况,组织机构的设立,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情况实行监督;日常管理中对干部党员的考察、考核和鉴定;
3.行政监督中的审计监督体制及现状如何?
中国的审计体系是以国家审计机关为核心,以公共管理机构和部门、单位体制内部的审计机构为基础,以社会上的审计、会计组织为补充力量所构成的。
国家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的领导下,组织领导全国的审计工作。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分别在本级行政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
审计机关的职责主要有:
(1)对本级政府各部门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策,以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2)对金融机构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3)对国家投资项目、社会公共资金、国外援助或贷款项目等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
审计工作的主要程序:编制审计计划、通知被审计对象、取得证明材料、提出审计报告、作出审计结论和决定、申请复核及提出申述、检查审计结论和决定执行情况、建立审计档案。
4我国信访制度的现状如何?
信访制度的最初设计目的是为了联系群众,但在实践中信访却具有了监督功能。处理信访问题最重要的原则是“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目的就是为了“就地解决”,实现“小事不出村、乡,大事不出县”。
但在实践中,信访制度的功能出现了一些变形。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回避制度”没有得到很好执行,二是政策走形,出现了“劫访”这一特殊现象。9
第五篇:计算机网络各章重点总结
第一章:概述
1、因特网的组成 :从因特网的工作方式上看,可以划分为以下的两大块:(1)边缘部分
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2)核心部分
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边缘部分:由各主机构成,用户直接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共享;低速连入核心网。
核心部分:由各路由器连网,负责为边缘部分提供高速远程分组交换。
2、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方式:主机 A 的某个进程和主机 B 上的另一个进程进行通信”简称为“计算机之间通信”
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1)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2)对等方式(P2P 方式)对等连接是指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两者的相同点与区别:对等连接方式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只是对等连接中的每一个主机既是客户又同时是服务器。前者严格区分服务和被服务者,后者无此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
3、因特网的核心部分: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因特网核心部分由许多网络和把它们互连起来的路由器组成而主机处在因特网的边缘部分。
主机的用途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并且可以和其他主机通过网络交换信息。路由器的用途则是用来转发分组的,即进行分组交换的。
4、(1)电路交换的主要特点:“交换”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电路交换必定是面向连接的。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建立连接
通信
释放连接
(2)分组交换的主要特点:在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
(3)报文交换:电报通信:采用了基于存储转发原理的报文交换。
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的从源点直达终点。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分组交换单个分组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5、计算机网络从网络的交换功能分类 : 电路交换
报文交换
分组交换
混合交换
6、主要性能指标: “带宽”本来是指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单位是赫。现在“带宽”是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的同义语,单位是“比特每秒”,或 b/s(bit/s)。
K = 210 = 1024
M = 220, G = 230, T = 240 信号在时间轴上宽度随着带宽增大而变窄。并不是宽带线路上比特传播的快,宽带线路每秒有更多的比特从计算机注入到线路。
“时延”数据经历的总时延就是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和处理时延之和 发送时延(传输时延)
发送数据时,数据块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
信道带宽
数据在信道上的发送速率。常称为数据在信道上的传输速率 传播时延
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信号传输速率(即发送速率)和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处理时延
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对于高速网络链路,我们提高的仅仅是数据的发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
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 带宽
第二章
1.法律上的(de jure)国际标准 OSI 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
是非国际标准 TCP/IP 现在获得了最广泛的应用。TCP/IP 常被称为事实上的(de facto)国际标准。
2.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即网络协议,简称为协议。
3.网络协议的组成要素:a.语法
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b.语义
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c.同步
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6.路由器在转发分组时最高只用到网络层而没有使用运输层和应用层。
7.IP over Everything :TCP/IP可以允许IP在各式各样的网络构成的互联网上运行
8.Everything over IP: TCP/IP可以为各式各样的应用提供服务
第三章
1.物理层的主要任务描述为确定与传输媒体的接口的一些特性,即:
机械特性
指明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等。
电气特性
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
功能特性
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示何种意义。
规程特性
指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2.数据——运送信息的实体。
信号——数据的电气的或电磁的表现。
“模拟的”——连续变化的。“数字的”——取值是离散数值。
调制是使消息载体的某些特性随消息变化的过程。调制的作用是把消息置入消息载体,便于传输或处理。
解调是在接收端完成调制的逆过程,还原出原始信号。
3.模拟的和数字的数据、信号
4.信道是用来表示向某一个方向传送信息的媒体。一条通信电路往往包含一条发送信道和一条接受信道
从通信的双方信息交互的方式来看,可以有以下三种基本方式
单向通信(单工通信)——只能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通信)——通信的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当然也就不能同时接收)。双向同时通信(全双工通信)——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5.基带信号(即基本频带信号)——来自信源的信号,就是将数字信号1或0直接用两种不同的电压来表示。像计算机输出的代表各种文字或图像文件的数据信号都属于基带信号。
基带信号往往包含有较多的低频成分,甚至有直流成分,而许多信道并不能传输这种低频分量或直流分量。因此必须对基带信号进行调制(modulation)。
带通信号(在计算机网络中常叫做宽带信号)——把基带信号经过载波调制后,把信号的频率范围搬移到较高的频段以便在信道中传输(即仅在一段频率范围内能够通过信道)。
6.奈氏准则: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 = 2W 码元/秒,W 是理想低通信道的带宽,单位为赫(Hz)即每赫带宽的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是每秒 个码元。
理想带通矩性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 = W 码元/秒
7.香农公式: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 C 可表达为
C = W log2(1+S/N)b/s W 为信道的带宽(以 Hz 为单位);
S 为信道内所传信号的平均功率;
N 为信道内部的高斯噪声功率
8.传输媒体:,它就是数据传输系统中在大宋器和接收器之间的屋里通路。分为导向传输媒体和非导向传输媒体
导向传输媒体:双绞线——屏蔽双绞线 STP 和无屏蔽双绞线 UTP ;
同轴电缆——50 欧姆同轴电缆和75 欧姆同轴电缆(双电缆系统和单电缆);光缆
9.几种最基本的调制方法:调制就是进行波形变换(频谱变换)
调幅(AM):载波的振幅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调频(FM):载波的频率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调相(PM):载波的初始相位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10.频分复用:所有用户在同样的时间占用不同的带宽资源。
时分复用:所有用户在不同的时间占用同样的频带宽度。
11.每一个比特时间划分为 m 个短的间隔,称为码片
每个站被指派一个唯一的 m bit 码片序列。如发送比特 1,则发送自己的 m bit 码片序列。如发送比特 0,则发送该码片序列的二进制反码。
两个不同站的码片序列正交,就是向量 S 和T 的规格化内积(inner product)都是 0:
任何一个码片向量和该码片向量自己的规格化内积都是1。
一个码片向量和该码片反码的向量的规格化内积值是 –1。SDH 解决什么问题?!(1)速率标准不统一
(2)不是同步传输。DTE(Data Terminal Equipment)是数据终端设备,是具有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发送、接收数据能力的设备。没必要配时钟 DCE(Data
Circuit-terminating Equipment)是数据电路端接设备,它在 DTE 和传输线路之间提供信号变换和编码的功能,并且负责建立、保持和释放数据链路的连接。要配时钟 14
xDSL 技术就是用数字技术对现有的模拟电话用户线进行改造,使它能够承载宽带业务。xDSL 技术就把 0~4 kHz 低端频谱留给传统电话使用,而把原来没有被利用的高端频谱留给用户上网使用。
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非对称数字用户线
ADSL 的极限传输距离与数据率以及用户线的线径都有很大的关系(用户线越细,信号传输时的衰减就越大),而所能得到的最高数据传输速率与实际的用户线上的信噪比密切相关。16 ADSL 的特点
(1)上行和下行带宽做成不对称的。(2)上行指从用户到 ISP,而下行指从 ISP 到用户。
(3)ADSL 在用户线(铜线)的两端各安装一个 ADSL 调制解调器。17 基带信号为什么要调到宽带信号?
消除滤波
降低干扰
第四章
1、数据链路层的作用
(1)结点A的数据链路层把网路层交下来的IP数据报封装成帧
(2)结点A把封装好的帧发送给结点B的数据链路层
(3)若结点B的数据链路层收到的帧无差错,则从收到的帧中提取出IP数据报上交给上面的网路层,否则丢弃这个帧。PPP 协议应满足的需求
简单
封装成帧
透明性
多种网络层协议
多种类型链路
差错检测
检测活跃度(即检测连接状态)最大传送单元
网络层地址协商
数据压缩协商
PPP 协议不需要的功能
纠错
流量控制
序号
多点线路
半双工或单工链路 PPP 协议的工作状态
(1)当用户拨号接入 ISP 时,路由器的调制解调器对拨号做出确认,并建立一条物理连接。
(2)PC 机向路由器发送一系列的 LCP 分组(封装成多个 PPP 帧)。
(3)这些分组及其响应选择一些 PPP 参数,和进行网络层配置,NCP 给新接入的 PC机分配一个临时的 IP 地
址,使 PC 机成为因特网上的一个主机。
(4)通信完毕时,NCP 释放网络层连接,收回原来分配出去的 IP 地址。接着,LCP 释放数据链路层连接。最后释放的是物理层的连接.PPP 协议的状态图
功能:鉴别、地址分配 第五章 局域网
1、以太网两个标准: DIX Ethernet V2 是第一个以太网的规约。IEEE 的 802.3 标准
局域网数据链路层的两个子层 :逻辑链路控制 LLC子层 媒体接入控制 MAC子层
2、适配器(网卡)的重要功能:进行串行/并行转换。
对数据进行缓存。在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安装设备驱动程序。
实现以太网协议
3、CSMA/CD 协议 :以太网提供的服务是不可靠的交付,即尽最大努力的交付
CSMA/CD: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
4、争用期:以太网的端到端往返时延 2t 称为争用期,或碰撞窗口
以太网取 51.2 ms 为争用期的长度对于 10 Mb/s 以太网,在争用期内可发送512 bit,即 64 字节以太网在发送数据时,若前 64 字节没有发生冲突,则后续的数据就不会发生冲突
以太网规定了最短有效帧长为 64 字节,凡长度小于 64 字节的帧都是无效帧
要提高以太网的信道利用率,就必须减小t与T0之比单程端到端时延t与帧的发送时间 T0
参数 a 越大,表明争用期所占的比例增大,这就使得信道利用率降低 以太网的参数 a 的值应当尽可能小些
以太网是动态随机接入的
5、硬件地址:在局域网中,硬件地址又称为物理地址,或 MAC 地址
6、什么是网桥:在数据链路层扩展局域网是使用网桥。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它根据 MAC 帧的目的地址对收到的帧进行转发网桥具有过滤帧的功能。(1)透明网桥是一种即插即用设备,其标准是 IEEE 802.1D。“透明”是指局域网上的站点并不知道所发送的帧将经过哪几个网桥,因为网桥对各站来说是看不见的
透明网桥使用了生成树算法 :为了避免产生转发的帧在网络中不断地兜圈子。算法选择一个网桥作为生成树的根,然后以最短路径为依据,找到树上的每一个结点
(2)源路由网桥发送帧时将详细的路由信息放在帧的首部中(3)多端口网桥—以太网交换机 :以太网交换机实质上就是一个多端口的网桥,可见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交换机能同时连通许多对的端口,使每一对相互通信的主机都能像独占通信媒体那样,进行无碰撞地传输数据
7、网桥和集线器(或转发器)不同
集线器在转发帧时,不对传输媒体进行检测。
网桥在转发帧之前必须执行 CSMA/CD 算法。
由于网桥没有网卡,因此网桥并不改变它转发的帧的源地址。
8、速率达到或超过 100 Mb/s 的以太网称为高速以太网 无线局域网的组成:①有固定基础设施的无线局域网;②无固定基础设施的无线局域网。
802.11系列协议的局域网称wifi
无线局域网的协议标准802.11a 的物理层工作在 5 GHz频带和802.11b 的物理层使用工作在 2.4 GHz 的直接序列扩频技术
9、无线局域网不能使用 CSMA/CD,而只能使用改进的 CSMA 协议。改进的办法是将 CSMA 增加一个碰撞避免功能。
802.11 就使用 CSMA/CA 协议。而在使用 CSMA/CA 的同时还增加使用确认机制。10、802.11 允许要发送数据的站对信道进行预约 请求发送 RTS 允许发送 CTS
WiMAX 常用来表示无线城域网 WMAN 第七章
1路由器的作用:
如果目的主机与源主机 A 不是连接在同一个网络上,则应将数据报发送给本网络上的某个路由器,由该路由器按照转发表指出的路由将数据报转发给下一个路由器。
“转发”(forwarding)就是路由器根据转发表将用户的 IP 数据报从合适的端口转发出去。
“路由选择”(routing)则是按照分布式算法,根据从各相邻路由器得到的关于网络拓扑的变化
情况,动态地改变所选择的路由。
路由表是根据路由选择算法得出的。而转发表是从路由表得出的。在讨论路由选择的原理时,往往不去区分转发表和路由表的区别,3因特网的网际协议 IP 网际协议 IP 是 TCP/IP 体系中两个最主要的协议之一。与 IP 协议配套使用的还有四个协议:
地址解析协议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逆地址解析协议 RARP(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因特网组管理协议 IGMP(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 4 IP 地址及其表示方法
我们把整个因特网看成为一个单一的、抽象的网络。IP 地址就是给每个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分配一个在全世界范围是唯一的 32 位的标识符。
分类的 IP 地址 IP 地址 ::= { <网络号>, <主机号>}
5、IP 地址的一些重要特点
(1)IP 地址是一种分等级的地址结构。分两个等级的好处是: 第一,IP 地址管理机构在分配 IP 地址时只分配网络号,而剩下的主机号则由得到该网络号的单位自行分配。这样就方便了 IP 地址的管理。
第二,路由器仅根据目的主机所连接的网络号来转发分组(而不考虑目的主机号),这样就可以使路由表中的项目数大幅度减少,从而减小了路由表所占的存储空间。
(2)实际上 IP 地址是标志“一个主机(或路由器)和一条链路的接口”。
当一个主机同时连接到两个网络上时,该主机就必须同时具有两个相应的 IP 地址,其网络号 net-id 必须是不同的。这种主机称为多归属主机(multihomed host)。
由于一个路由器至少应当连接到两个网络(这样它才能将 IP 数据报从一个网络转发到另一个网络),因此一个路由器至少应当有两个不同的 IP 地址。
(3)用转发器或网桥连接起来的若干个局域网仍为一个网络,因此这些局域网都具有同样的网络号 net-id。(4)所有分配到网络号 net-id 的网络,范围很小的局域网,还是可能覆盖很大地理范围的广域网,都是平等的。
IP 地址与硬件地址
6、IP数据报的格式
生存时间(8 位)记为 TTL(Time To Live),这是为了限制数据报在网络中的生存时间,其单位最初是秒,但为了方便,现在都用“跳数”作为 TTL 的单位。数据报每经过一个路由器,TTL 值就减 1。
首部检验和(16 位)字段只检验数据报的首部不包括数据部分。这里不采用 CRC 检验码而采用简单的计算方法。
7、在路由表中,对每一条路由,最主要的是(目的网络地址,下一跳地址)
8、划分子网的思路
划分子网纯属一个单位内部的事情。这个单位对外仍然表现为没有划分子网的网络。
从主机号借用若干个位作为子网号 subnet-id,而主机号 host-id 也就相应减少了若干个位。
IP地址 ::= {<网络号>, <子网号>, <主机号>}
(7-2)
凡是从其他网络发送给本单位某个主机的 IP 数据报,仍然是根据 IP 数据报的目的网络号 net-id,先找到连接在本单位网络上的路由器。
然后此路由器在收到 IP 数据报后,再按目的网络号 net-id 和子网号 subnet-id 找到目的子网。
最后就将 IP 数据报直接交付给目的主机。
9、CIDR 最主要的特点
CIDR 消除了传统的 A 类、B 类和 C 类地址以及划分子网的概念,因而可以更加有效地分配 IPv4 的地址空间。CIDR使用各种长度的“网络前缀”(network-prefix)来代替分类地址中的网络号和子网号。
IP 地址从三级编址(使用子网掩码)又回到了两级编址。
10、无分类的两级编址的记法是:
IP地址 ::= {<网络前缀>, <主机号>}
见后图
11、路由聚合
一个 CIDR 地址块可以表示很多地址,这种地址的聚合常称为路由聚合,它使得路由表中的一个项目可以表示很多个(例如上千个)原来传统分类地址的路由。路由聚合也称为构成超网(supernetting)。
12、ICMP 报文
ICMP 报文的种类有两种,即 ICMP 差错报告报文和 ICMP 询问报文。
ICMP 报文的前 4 个字节是统一的格式,共有三个字段:即类型、代码和检验和。接着的 4 个字节的内容与 ICMP 的类型有关。
13、ICMP 差错报告报文共有 5 种 :终点不可达 源站抑制 时间超过 参数问题 改变路(重定向)
14、不应发送 ICMP 差错报告报文的几种情况
对 ICMP 差错报告报文不再发送 ICMP 差错报告报文。
对第一个分片的数据报片的所有后续数据报片都不发送 ICMP 差错报告报文。
对具有多播地址的数据报都不发送 ICMP 差错报告报文。
对具有特殊地址(如127.0.0.0或0.0.0.0)的数据报不发送 ICMP 差错报告报文。
15、ICMP 询问报文有四种
回送请求和回答报文 时间戳请求和回答报文 掩码地址请求和回答报文 路由器询问和通告报文
16、PING 用来测试两个主机之间的连通性。
PING 使用了 ICMP 回送请求与回送回答报文。
PING 是应用层直接使用网络层 ICMP 的例子,它没有通过运输层的 TCP 或UDP。
17.理想的路由算法
算法必须是正确的和完整的。
算法在计算上应简单。
算法应能适应通信量和网络拓扑的变化,这就是说,要有自适应性。
算法应具有稳定性。
算法应是公平的。
算法应是最佳的。
代价可以是:链路长度、数据率、链路容量、是否要保密、传播时延等,甚至还可以是一天中某一个小时内的通信量、结点的缓存被占用的程度、链路差错率等。
18、静态路由选择策略——即非自适应路由选择,其特点是简单和开销较小,但不能及时适应网络状态的变化。
动态路由选择策略——即自适应路由选择,其特点是能较好地适应网络状态的变化,但实现起来较为复杂,开销也比较大。
19、不存在一种绝对的最佳路由算法。路由选择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它是网络中的所有结点共同协调工作的结果。
路由选择的环境往往是不断变化的,而这种变化有时无法事先知道。因特网采用分层次的路由选择协议。20、自治系统:
因特网将整个互联网划分为许多较小的自治系统 AS。
一个自治系统是一个互联网,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自治系统有权自主地决定在本系统内应采用何种路由选择协议。
一个自治系统内的所有网络都属于一个行政单位(例如,一个公司,一所大学,政府的一个部门,等等)来管辖。
21、一个自治系统的所有路由器在本自治系统内都必须是连通的。
22、因特网有两大类路由选择协议
内部网关协议 IGP(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
即在一个自治系统内部使用的路由选择协议。目前这类路由选择协议使用得最多,如 RIP 和 OSPF 协议。
外部网关协议 EGP(External Gateway Protocol)
若源站和目的站处在不同的自治系统中,当数据报传到一个自治系统的边界时,就需要使用一种协议将路由选择信息传递到另一个自治系统中。这样的协议就是外部网关协议 EGP。在外部网关协议中目前使用最多的是 BGP-4。
路由器与网关是同义词
23、内部网关协议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1.工作原理
路由信息协议 RIP 是内部网关协议 IGP中最先得到广泛使用的协议。RIP 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
RIP 协议要求网络中的每一个路由器都要维护从它自己到其他每一个目的网络的距离记录。
RIP 不能在两个网络之间同时使用多条路由。RIP 选择一个具有最少路由器的路由(即最短路由),哪怕还存在另一条高速(低时延)但路由器较多的路由。
RIP协议的三个要点: 仅和相邻路由器交换信息。
交换的信息是当前本路由器所知道的全部信息,即自己的路由表。
按固定的时间间隔交换路由信息,例如,每隔 30 秒。
2.距离向量算法
收到相邻路由器(其地址为 X)的一个 RIP 报文:
(1)先修改此 RIP 报文中的所有项目:将“下一跳”字段中的地址都改为 X,并将所有的“距离”字段的值加 1。(2)对修改后的 RIP 报文中的每一个项目,重复以下步骤:
若项目中的目的网络不在路由表中,则将该项目加到路由表中。
否则
若下一跳字段给出的路由器地址是同样的,则将收到的项 目 替换原路由表中的项目。
否则
若收到项目中的距离小于路由表中的距离,则进行更新,否则,什么也不做。
(3)若 3 分钟还没有收到相邻路由器的更新路由表,则将此相邻路由器记为不可达的路由器,即将距离置为16(距离为16 表示不可达)。(4)返回。
24、RIP 协议使用运输层的用户数据报 UDP进行传送(使用 UDP 的端口 520)。
因此 RIP 协议的位置应当在应用层。但转发 IP 数据报的过程是在网络层完成的。
虽然所有的路由器最终都拥有了整个自治系统的全局路由信息,但由于每一个路由器的位置不同,它们的路由表当然也应当是不同的。
25、RIP 协议的优缺点
RIP 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当网络出现故障时,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将此信息传送到所有的路由器。
RIP 协议最大的优点就是实现简单,开销较小。RIP 限制了网络的规模,它能使用的最大距离为 15(16 表示不可达)。路由器之间交换的路由信息是路由器中的完整路由表,因而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开销也就增加。内部网关协议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1.OSPF 协议的基本特点
“开放”表明 OSPF 协议不是受某一家厂商控制,而是公开发表的。“最短路径优先”是因为使用了 Dijkstra 提出的最短路径算法 SPF OSPF 只是一个协议的名字,它并不表示其他的路由选择协议不是“最短路径优先”。它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使用分布式的链路状态协议。
2、OSPF的三个要点
向本自治系统中所有路由器发送信息,这里使用的方法是洪泛法。
发送的信息就是与本路由器相邻的所有路由器的链路状态,但这只是路由器所知道的部分信息。
“链路状态”就是说明本路由器都和哪些路由器相邻,以及该链路的“度量”(metric)。
只有当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路由器才用洪泛法向所有路由器发送此信息。
27、链路状态数据库(link-state database)由于各路由器之间频繁地交换链路状态信息,因此所有的路由器最终都能建立一个链路状态数据库。
这个数据库实际上就是全网的拓扑结构图,它在全网范围内是一致的(这称为链路状态数据库的同步)。
OSPF 的链路状态数据库能较快地进行更新,使各个路由器能及时更新其路由表。OSPF 的更新过程收敛得快是其重要优点。
28、划分区域的好处就是将利用洪泛法交换链路状态信息的范围局限于每一个区域而不是整个的自治系统,这就减少了整个网络上的通信量。OSPF 直接用 IP 数据报传送
OSPF 不用 UDP 而是直接用 IP 数据报传送,可见 OSPF 的位置在网络层。OSPF 构成的数据报很短。这样做可减少路由信息的通信量。
数据报很短的另一好处是可以不必将长的数据报分片传送。分片传送的数据报只要丢失一个,就无法组装成原来的数据报,而整个数据报就必须重传。
其他特点
OSPF 对不同的链路可根据 IP 分组的不同服务类型 TOS 而设置成不同的代价。因此,OSPF 对于不同类型的业务可计算出不同的路由。
如果到同一个目的网络有多条相同代价的路径,那么可以将通信量分配给这几条路径。这叫作多路径间的负载平衡。
所有在 OSPF 路由器之间交换的分组都具有鉴别的功能。
支持可变长度的子网划分和无分类编址 CIDR。
每一个链路状态都带上一个 32 位的序号,序号越大状态就越新。
29、OSPF 的五种分组类型
类型1,问候(Hello)分组。
类型2,数据库描述(Database Description)分组。
类型3,链路状态请求(Link State Request)分组。类型4,链路状态更新(Link State Update)分组,用洪泛法对全网更新链路状态。类型5,链路状态确认(Link State Acknowledgment)分组。
30、外部网关协议 BGP BGP 是不同自治系统的路由器之间交换路由信息的协议。
BGP 使用的环境却不同
因特网的规模太大,使得自治系统之间路由选择非常困难。
对于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选择,要寻找最佳路由是很不现实的。
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选择必须考虑有关策略。
因此,边界网关协议 BGP 只能是力求寻找一条能够到达目的网络且比较好的路由(不能兜圈子),而并非要寻找一条最佳路由。
每一个自治系统的管理员要选择至少一个路由器作为该自治系统的“BGP 发言人”。
一般说来,两个 BGP 发言人都是通过一个共享网络连接在一起的,而 BGP 发言人往往就是 BGP 边界路由器,但也可以不是 BGP 边界路由器。
31、IP多播的一些特点
(1)多播使用组地址—— IP 使用 D 类地址支持多播。多播地址只能用于目的地址,而不能用于源地址。
永久组地址——由因特网号码指派管理局 IANA 负责指派。
(2)参加多播的源点主机和所有参加多播的路由器都必须能够把多播 IP 地址转换为包含有多播组成员的网络的清单,然后根据这个网络清单构造出到所有包含多播组成员的网络的多播最短路径支撑树。
32、与以太网多播地址的映射关系
转发多播分组的路由器需要彼此交换两种信息。
首先,这些路由器需要知道哪些网络包含给定多播组的成员。
其次,这些路由器需要有足够的信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