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河北省曹妃甸工业职业教育集团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内容简介:本集团组建了多方组成的理事会,并下设企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校企一体管理委员会、中高职衔接委员会,理事长由省国资委领导担任,专委会主任由企业专家担任。集团内中、高职学校联合对接行业企业,实现了校企合作与中高职衔接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一、集团运行状况
河北省曹妃甸工业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集团)成立于2009年3月,经河北省教育厅批准,由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牵头成立。2012年,经集团理事会研究,唐山市职业教育中心担任其联合牵头单位,主要负责承办中职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中职学校之间的合作。集团现共有成员单位66家,其中政府部门9家,行业协会1家,高职院校1家,中职学校10家,企业45家。集团聚集了唐山轨道客车、三友集团、曹妃甸港务公司、唐山陶瓷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和相关职业院校,成为河北省第一个区域性、跨行业的职业教育集团。本集团对建设河北沿海强省和曹妃甸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本集团以推进曹妃甸产业科学发展为目标,以培养现代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技术研发为纽带,以平等互利为基础,以校企合作和中高职衔接为重点,适应曹妃甸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需要,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整体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打造工业职业教育品牌,服务区域建设。
1.成立多方组成的理事会,完善组织结构
集团设立由政府、行业、大型企业和学校等多方组成的理事会。理事会设理事大会、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等机构。理事大会是集团最高权力机构;常务理事会是理事大会的执行机构,在理事大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秘书处设在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具体负责集团的日常工作事务。
理事会下设四个专门工作委员会,具体担负理事会的咨询、指导、监督、评
估职能。企业专家咨询委员会由理事会企业成员单位各派一名代表人员组成,每年对集团内学校的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以及各理事单位之间的合作进行评估、监督、指导和咨询。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由专业对口行业企业技术与管理专家、人力资源专家、高职教育专家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负责审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团队以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案,指导教材的编审、评价和选用,推动科研与技术研发,定期召开专业咨询研讨会,加强同行业、企业的联系,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建立和完善校企双赢的长效合作机制。校企一体管理委员会由学校领导与院属企业、引入企业以及相关部门、相关专业负责人组成,研究决定院属企业、引入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运行模式,协调解决相关专业实践教学中重大问题,管理和指导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中高职衔接委员会由学院领导与合作中职学校代表组成,负责审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协调教学中出现的教学资源利用、师资配备、教学组织等方面的问题。
2014年,集团理事会评估了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的校企合作工作、专业带头人的工作,审议了学院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年学院专业调整方案,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专家为主体的第三方评价机制。企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合作办学企业进行了重点评估,评估合作办学可能给双方带来的风险,促进了校企合作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审议了港口物流管理、动车组技术、陶瓷艺术设计等6个重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对专业方案、人才规格、课程设置、职业道德等方案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校企一体管理委员会和中高职衔接委员分别对校内企业管理以及托管和联办中职学校合作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咨询、指导、协调、评估。
2.完善合作制度体系,校企合作制度化
近三年来,集团依据 “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的原则,制定、修订校企合作制度75项,其它制度10项,基本形成了校企合作制度体系。明确学校、教师、企业责任,制定系列工作办法,再造工作流程,推进校企合作工作全局化、标准化、程序化。
3.政府提供政策保障,为集团发展保驾护航
在本集团的积极参与下,2012年唐山市委、市政府出台《唐山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允许职业院校与企业合办新的职业教育实体,在教师专业
技术职务评聘、学生顶岗实习安全责任及工伤保险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鼓励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企业兼职教师评聘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并给予兼职教师课时费补贴和实训耗材补贴等。系列政策措施为校企合作、基础能力建设、集团化办学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提供政策保障。
4.建立集团网站和集团刊物
为有效沟通信息,提高集团建设信息化水平,建立集团网站,及时报道集团成员的建设成果。集团将省级公开出版社刊物《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作为会刊,以固定版面刊载成员单位的科研成果,2014年发表成员单位论文70多篇。
二、校企联姻,支撑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人才培养就像动车组生产一样,按标准搞好过程监控才能保证质量,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对毕业生用起来就更放心。”这是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深刻体会。集团以“互动、互惠、互赢”为宗旨,通过“产教结合”挖掘校企合作的深度,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为学生营造浓厚职业氛围,为教师开辟施展天地。
1.加强校企交流,建立合作关系
高速动车目前飞速发展,需要一大批专家型工人。传统的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脱节,已经不适应新时代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只有校企双方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才能将合作推向深入,达到“双赢”。
早在2010年12月,集团牵头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决定以共建“动车组技术专业”为切入点,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双向培训职工、教师,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建“学习岛”,开展“订单”培养等方面开展具体的合作,进一步拓展合作深度。以此增强集团办学活力,提升企业员工和教师素质,培养企业可用的技术人才,校企共同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
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企业领导、专家、技术工人多次参加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会议,为集团内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习培训、师资培养等“把脉”。校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校企合作建立培训中心及实训基地,共同开发科研课题,共建动车组技术专业。该公司将轨道客车零部件生产任务也交由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工厂承担,力求探索一条产学研合作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新路。
公司组织工程师以及相关技术人员对学校新申报的“动车组技术”和“焊接
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岗位任职要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与学校教师进行了研讨和交流,为动车组技术专业的前期建设做足了工作。
2.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动车组技术专业
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积极与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支持该学院开设动车组技术专业,校企共同将该专业建设成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专业。
(1)确定人才需求定位
根据动车组生产和检修企业的人才需求以及岗位设置,与学院专业教师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归纳典型工作任务,明确任职要求。企校共同确定了动车组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就业的职业岗位(群)。
(2)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推荐骨干成员联合唐山市华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北京腾实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组成了由企业技术专家或管理人员、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为主的动车组技术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公司党委书记郝树青担任该委员会的主任以及该专业的专业带头人,深度研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公司提供真实生产环境基础上,针对动车组技术专业的特点和校企双方的实践教学条件,共同开发制订了“虚实结合、学做交融”工学结合的“四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初识专业-专业训练-职场体验-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共建实训基地
公司将400km/小时的动车车头和头车以准捐赠形式投入学院综合实训基地,公司与学院联合北京腾实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建设校内“动车职场课堂”,实现了“虚实结合”的情境教学;公司选择技术能手作为师傅,按照现代学徒制内涵进行工学交替培养,实现了“学做交融”。建成后的“动车职场课堂”具有真实的岗位,创设了真实和仿真的“企业环境”,使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同时将企业的项目及生产任务引入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边实训、边生产、边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技术实践能力。
(4)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针对动车组生产、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维修的专业核心能力,将动车组
生产制造中组装、调试以及检修维护等环节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和由新手到熟练工的职业成长规律进行序化;协助学院的专业教师将这些核心能力与相应课程对接,并转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多学科知识一体化项目课程;按照职业岗位工作实际需要,根据典型工作任务,以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了适于CRH3动车组一体化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
(5)校企共建“学习岛”
公司在动车调试厂按照“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效果”的要求与学院共建了“学习岛”。以动车生产的真实环境、文化氛围、产品、设备、技术和学院师资、人力资源为载体,创造生产性教学环境和学习化生产环境,实现生产资源和教育资源交互利用、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优势互补、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相互渗透。
为进一步挖掘“学习岛”作用,公司在学习岛开展学生了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和教师的实践锻炼,由公司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在生产现场结合生产任务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在为企业服务、创造效益的同时,学到了企业的前沿知识和技能,增强了企业对学生、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实现学生与员工角色的零距离转换。
3.校企双赢,共享育人成果
校企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使学院更好地对接了产业需求,企业也赢得了学院人才、技术支持,开创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新局面。近年来,每年有300多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毕业生人被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录用。目前,学院有80多名动车组技术专业大二的学生在公司调试厂实施“工学交替”实习。学生在企业的生产现场,由一线工程师进行理论培训,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实操训练,经考核合格后上岗,从事动车组牵引控制系统电器设备调试、动车组辅助电器系统设备调试、动车组网络系统调试和动车组检修等工作。公司每个月为每名学生提供近三千元的生活补贴。
三、实施托管模式,促进中高职衔接发展
集团积极推进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学前教育等专业制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教育一体化专
业课程体系,交叉任职的教学团队,资源共享的实训基地,建设共享性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并选派教学管理人员赴国外学习中高职衔接先进理念,形成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和中高职衔接办学的机制。2012年,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托管唐山市职业教育中心,实现中高职紧密衔接,以高职带动中职发展,使该校成为国家千所中等职业示范校之一。学院“探索中高职有效衔接,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经验在2013年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视频会上推广。
四、集团成效总结 1.成果概述
集团按照“以开放式办学整合资源,以开放式教学利用资源”的思路,进行办学制度的顶设计,形成多层次、多形式校企深度合作、中高职紧密衔接的体制机制,建设了3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7个全国行业培训中心(基地)、3个省级应用技术研发中心、2个全国职教师资境外培训基地,与爱尔兰DIT、德国IB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开展合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三等奖5项,河北省社科成果奖2项。
2.主要内容
(1)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在全国技能大赛中,毕业生多次获得优异成绩;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河北省能工巧匠”、“唐山劳动模范”、“唐山市十大金牌工人”等优秀毕业生;唐山现有国家、省、市级陶艺大师中,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和毕业生占到70%。
(2)服务产业机制基本形成。投入900多万元建设了省级院士工作站及其“快速制造(3D打印)工程技术中心”,为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在集团所属陶瓷机械厂,引入华诚模具公司及价值千万元的大型数控加工中心,加工高速动车组所需配件,形成了服务动车组产业的长效机制;在集团所属美术瓷厂,引入高端企业“金方圆骨质瓷公司”,带来千万元德国先进设备,共建了“河北省高校骨质瓷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开发高档骨质瓷,形成了服务陶瓷产业的良性机制。
(3)形成理论成果。根据办学经验和理论探索,出版了《职业教育资源论》,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并列入教育部社科文库。
3.社会影响
2011年,集团研究成果“校企一体的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获得全国职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3年2月27日,《中国教育报》以“产教融合的‘校企一体’模式”为题,报道了本集团集团化办学成果,并作为我国职教集团化办学的首个案例;在集团的积极推动和大力支持下,2014年,集团牵头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河北省组织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验收,经教育部、财政部组织专家复审,确定为“优秀”;2014年全国职教大会期间,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相继对本集团的改革成果进行报道。
五、当前发展中的问题及未来的规划 1.当前发展中的问题
集团工作中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大部分校企合作重点在招生就业、顶岗实习等较浅表层次,缺乏系统性的整体设计,亟待向人才合作培养、教学评估等深层次重点转移;二是集团的动力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办学的意愿还不够强烈;三是集团中的职业院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服务产业能力建设,提高集团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
2.未来的规划
(1)支持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新的教育实体。
为了更好地实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必须形成利益链条,实现产权重组。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按照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新的教育实体,形成科学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相关企业和院校加快进行新型教育实体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双方制定办学章程,在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
(2)力争成为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
在新形势下,集团需要进一步创新机制,务实工作,顺应改革潮流,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提升资源整合、协调创新的能力,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职业发展提供动力,力争成为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成为曹妃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第二篇:创新举措推动磷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举措推动磷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4月26日至27日,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深入贵阳市、黔南州重点磷化工企业调研。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认真践行五大新发展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紧紧抓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举措、创新的技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磷化工产业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发展。省委常委、副省长慕德贵参加调研。
如何加快推进磷化工产品创新、做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是孙志刚此行调研的重点。金正大诺泰尔化学有限公司通过引进先进技术,生产水溶肥、硝基肥、缓释肥等新型肥料,产品远销东北、两广等地,孙志刚勉励企业负责人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产品研发,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并要求地方加强新型肥料推广应用,提高全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来到瓮福集团、开磷集团,在听取企业发展历史、矿产开采、产品研发、生产经营等情况汇报后,孙志刚要求企业坚持做长“长板”、补齐“短板”,在做强做优磷复肥等传统产品的基础上,走精细化工发展之路,加快工业级、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磷酸等产品研发生产,尽快实现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在瓮福集团生产总控制室和开磷矿山远程控制中心,孙志刚强调,要结合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依托“工业云”推进生产管理方式创新,找准生产、流通中的关键环节,切实降低成本。要加强大数据在企业新产品研发、目标市场分析等方面应用,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孙志刚深入开磷集团马路坪矿井,实地考察磷矿开采工艺,详细了解装备运行、充填采矿技术等情况,对企业通过先进技术装备实现全自动化开采给予充分肯定,叮嘱企业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生产安全。来到贵州天福化工有限公司,孙志刚对企业自主创新“煤焦掺烧”技术,建设年产30万吨合成氨、15万吨二甲醚装置,促进磷煤化工结合表示赞赏,他希望企业主动研究行业国际最先进技术,积极开展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实际加快推广。
孙志刚十分关心磷化工产业绿色循环发展问题。近年来,开磷集团、贵州泰福石膏有限公司积极创新利用磷石膏废渣生产建筑装饰材料,取得明显成效。孙志刚走进企业生产车间,详细询问产品性能、市场销售等情况,鼓励企业负责人瞄准市场需求,丰富产品门类,扩大生产规模,让更多磷石膏“变废为宝”。来到贵州芭田生态工程有限公司,得知企业不但生产中实现了全程无废渣排放,还将硝酸磷肥、硝酸铵钙、硝铵废水进行分类处理、循环利用,孙志刚非常高兴,要求加快推进磷化工产业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资源“吃干榨尽”。
每到一地,孙志刚都详细了解企业股权结构、经营管理等情况。他希望企业紧紧围绕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每一类产品都单独成立公司,单独核算、单独考核,充分调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对外合作、招商引资、市场开拓的积极性,集聚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把产品做专、做精、做强,推动整个企业壮大规模、增强实力。
孙志刚在调研中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千企改造”工程,每家企业都要提出“十三五”时期转型升级的具体方案,省直有关部门和地方要积极研究制定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政策措施,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全力推动磷化工产业转型升级、裂变发展。
省政府秘书长唐德智,贵阳市、黔南州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调研。(责任编辑/韦佳妤)
第三篇:大力加强自主创新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加强自主创新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惠东县科学技术局
近几年来,惠东县科技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实施“科技兴县”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工作思路,着力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主要工作如下:
1、以科技计划项目为抓手,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08年以来,我县共实施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93项,其中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惠东县鞋业技术应用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珠江三角洲集约化农田循环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热带亚热带外向型农业区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国家星火计划“节能减排的冻干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出口型马铃薯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省现代农业科技强县专项“惠东县现代农业科技应用及综合示范”,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年产四万吨木塑复合材料先进加工工艺关键技术研究”、“ 绿色环保、高性能、多功能、复合隔热保温外墙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彩色碳粉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等重大、重点项目相继落户我县。以上项目的实施,引导了企业进行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县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例如四季鲜公司通过“节能减排的冻干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的实施,研发出对应配套设备相对少以及余热、余冷循环回收充分利用的节能、减排的冻干技术及装备,省去了传统加工装备的锅炉等诸多附属设备,比
传统装备节能30%,既节能减排,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实现了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美新公司通过实施“年产四万吨木塑复合材料先进加工工艺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塑木生产线11条,塑木产量达到600吨/月,开发出不同系列的产品50多种,解决了塑木发霉、虫蛀、开裂和易变形等常见问题,得到国外苛刻的检测机构SGS的产品质量认证。产品远销国外,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马铃薯产业通过“出口型马铃薯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等一系列科技项目的实施,取得显著成果,在我县形成了马铃薯综合技术标准,增强了马铃薯作物抗性,减少了病虫害发生,节约了肥料、农药等种植成本,提高了产量、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和种植效益,带动我县马铃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2、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近几年来,我局重视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工作,进一步健全了特色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带动区域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截至目前为止,我县组建了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家、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3家、市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与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各5家。其中,依托广东艾希德药业有限公司组建了广东省软包装大容量注射剂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依托惠东美新塑木型材制品有限公司组建了广东省塑木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依托东进农牧(惠东)有限公司组建了广东省猪肉产品安全控制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依托惠东县九华农贸有限公司组建了广东省马铃薯产业化生产配套技术研发应用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依托惠东县奕达农贸有限公司组建了广东省马铃薯种薯繁育农业
科技创新中心;广东艾希德药业有限公司、澳达树熊涂料(惠州)有限公司、容大油墨(惠州)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惠东县裕顺鞋业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被认定为省民营科技企业,惠州市创亿鑫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被认定为市民营科技企业;认定了黄埠鞋业、铁涌马铃薯、梁化蔬菜三个省级专业镇与平海海水养殖市级专业镇。通过科技创新载体的建设,推动了各产业的科技进步,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与开发的主体。
3、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增强我县特色产业的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研究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提高我县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效益,我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机制的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强了产学研结合和院地合作。2009年,我局与华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就全面开展农业技术合作签订了协议,联合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珠江三角洲集约化农田循环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热带亚热带外向型农业区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以及省现代农业科技强县专项“惠东县现代农业科技应用及综合示范”。2011年,我局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4月份,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在惠州市耐宝塑胶制品有限公司与惠东县裕顺鞋业有限公司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5月份,我局组织吉隆镇、黄埠镇各大中型制鞋企业技术骨干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参加鞋样设计培训,希望以这次培训为切入点,双方广泛开展多专业的培训活动,实现校企技术的对接,为产学研示范基地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组织组织美新塑木、澳达树熊、艾希
德药业、裕顺鞋业、九华农贸、奕达农贸、富盈玉米专业合作社、四季鲜、东进农牧等一批较具实力的企业与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广东海洋大学、惠州学院等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致力于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和引进推广应用。现共有10所院校及科研机构派出了21位科技特派员和8名田园专家进驻我县14家企业,服务企业创新和人才培养,促进产学研长效合作,推动产学研合作模式由短期合作、松散合作、单项合作向长期合作、紧密合作、系统合作转变。几年来,全县共实施了产学研结合项目33项,硕果累累。如瑞帝养殖场与广东海洋大学合作实施“南美白对虾无病毒虾苗培育技术研究”,为我县对虾养殖提供了充足的优质虾苗,养殖成活率95%以上,虾达到一级虾标准,无药物残留,符合出口欧盟国家的要求,促进了我县高位池养虾健康稳定发展;东进农牧(惠东)有限公司与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积极开展“出口冰鲜猪肉生产及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的研究工作,改进了冰鲜肉的加工工艺,开发了符合出口标准的冰鲜肉产品,从而推动了我省肉类行业的技术进步;惠东美新塑木型材制品有限公司与同济大学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废弃电子线路板回收残余粉末的综合利用”项目的攻关,使废弃电子线路板的残余废渣得到再生利用,开发出高技术含量的塑木复合材料产品,通过了要求严格苛刻的国际ICC、Warnock Hersey等机构的检测,长期批量出口欧美市场;澳达树熊涂料(惠州)有限公司与中山大学积极开展“环保
型高硬度高柔韧性自交联型复合改性聚氨酯水性乳液研究与产业化”的研究工作,使国内涂料及胶粘剂系列产品更加完善,带动国内涂料及胶粘剂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对提升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和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4、加大知识产权产出,为产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知识产权产出成为一个地区创新水平和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助推作用。一是着力培养知识产权优势试点企业,带动企业开展专利申请灭零行动。选择一批创新能力强,专利制度健全的企业,列为惠东县知识产权优势培育试点企业,积极从项目、资金、服务等方面进行扶持。指导他们建章立制,把专利制度贯穿到科研开发、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而提升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水平,使其在知识产权创造和产业化方面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同时积极开展专利申请“灭零行动”,将我县无专利企业纳入活动重点,用典型带动部分基础条件好、有潜力的企业,力争实现企业专利申请“零”的突破。2010年,实现“灭零”目标6个。二是开展知识产权培训。举办了两期知识产权实务培训,邀请市科学技术局的领导以及广州粤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的专家对各镇(街道、度假区)、县直有关部门、企业分管科技、知识产权的领导、负责人等进行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性、企业如何加强自主创新实施品牌战略、知识产权保护相关
政策和措施以及商标、专利的检索与申请策略等方面内容的培训。三是建立和完善激励支持知识产权工作的各项制度。制定并出台了《惠东县科技局专利奖励办法》。《办法》规定:给予国内或国(境)外授权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等三种类型的专利不同额度的奖金奖励,以支持鼓励企业和个人开展自主创新,主动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我县专利拥有量。四是实施知识产权行动示范镇项目。2009年开始在黄埠镇实施省专项“鞋业专业镇知识产权行动示范镇”项目。选择知识产权工作基础好、技术创新能力强的5家企业进行试点示范,形成一批依靠知识产权制度促进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示范企业,着力营造知识产权示范镇的技术创新氛围,以知识产权示范镇为榜样,以点带面,带动全县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2010年,全县专利申请量136件,同比增长54.5%。
存在问题:
一是全县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仍有待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意识还不强。二是科技投入不足。政府财力薄弱,难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科技创新;一些企业科技投入的意识也不强,企业R&D投入远低于产业发展需求;引导全社会科技投入的手段不足。三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仍需不断完善,科技服务机构及中介机构仍不健全,面向行业的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乏力。四是产业规模和企业规模偏小,科技型龙头企业不多。五是科技人才总量偏少,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合理,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二〇一一年六月一日
第四篇:创新发展 积极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2
(三)生态化趋势。海滨度假旅游的生态化趋势一方面源自旅游者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追求,另一方面则源自度假区生态环境的退化。摆脱城市生活的负效应,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是海滨度假旅游者的主要动机之一。对我国上海市民周末度假旅游意向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回归大自然、野趣浓、环境幽静”为目的者占到了51.2%,由此可见,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吸引物,对海滨度假旅游意义重大。同时,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入也是海滨度假旅游生态化发展的一大动因。80 年代中后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是海滨度假旅游乃至整个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根基。环境、设施、服务将被视为海滨度假旅游产品整体框架的一部分,海滨度假旅游产品的生态含量也将越来越高。
(四)休闲化趋势。美国未来学家甘赫曼将人类社会发展的第四次浪潮预言为“休闲时代”,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休闲体验将成为旅游者消费需求的一大特征,而海滨度假旅游区所具有的良好环境、丰富内容又能为游客休闲提供特殊的经历与体验。为适应这一市场需求,我国海滨度假旅游区在未来发展中将不断增强旅游产品的休闲性功能,增加休闲设施和服务,使旅游者在享受大自然所赐的同时还能享受到民俗、文化、艺术等无限的休闲乐趣,这也将大大延长游客的平均逗留时间并提高重游率。
(五)创新化趋势。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海滨度假旅游本身就是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需求而在持续创新的作用下出现的高级旅游形式。而随着市场的成熟化程度逐渐提高,必将出现一系列新的需求特征,海滨度假旅游为求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必须根据市场变化做出及时的创新与调整,以实现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近年来我国海滨度假旅游发展中的一些新特点,如从无主题旅游向主题性旅游转化等充分表明了这一趋势,对海滨度假旅游的创新主要表现在规划开发、经营模式、产品设计、营销管理等方面。
二、对蓬莱旅游转型升级的一点建议和思考
(一)“三位一体”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蓬莱素有“人间仙境”的美誉,可很长一段时间,仅蓬莱阁一枝独秀,根本留不住游客。我们不得不认清与国内知名景点和著名景区的差距。因此,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助力开发旅游“富矿”,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开拓扩容、拉长、提升“三位一体”的新思维。扩容即整合开发旅游资源,放大旅游版图;拉长即有效链接吃、住、行、游、购、娱要素,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即以文化为根魂,丰富提升旅游内涵品质。
(二)增加旅游业的文化内涵
以神仙文化、海洋文化、精武文化、葡萄酒文化等为核心,全域开发旅游产业,实现旅游业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的转变。将旅游业作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着眼整个地区旅游要素,全域开发旅游产业,规划建设历史文化休闲游憩区、海滨度假旅游区和葡萄酒文化体验区三大功能区,着力打造“朝阳产业”集群。
(三)规范管理,提升服务,营造蓬莱渔(农)家乐发展新环境
我市北部濒临大海,南部山水环绕,自身条件得天独厚。目前,蓬莱市渔家乐业户发展到350户,对于丰富旅游接待产品结构、缓解旺季住宿压力、富民增收、促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引导管理,无照经营、管理松散、素质偏低、条件较差等问题经常出现,这与蓬莱优秀旅游城市形象不相符。南部农家乐也是星星点点,没有规模,缺乏监管。制定基本标准和鼓励措施,选择条件良好、服务优良的渔(农)家乐业户,评定星级渔家乐、挂牌推荐,建立渔(农)家乐旅游项目信息源库和诚信档案,升级改造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完善指示路牌、分布路线图等基础配套设施,实现渔(农)家乐科学发展、规范管理、提档升级,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四)加强扶持,做大做好生态旅游
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农业资源以引起旅游者特别是城市居民的消费欲望,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并体验新型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具有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旅游形式。我国典型的乡村生态旅游景区有:云南罗平的油菜花节、云南元阳哈尼族人所建的“哈尼梯田”等。观光农业景区有:北京郊区观光农业带、上海浦东虹桥观光农业区等。我市气候宜人,风景优美,依山傍海,物产丰富。特别适合开展采摘、垂钓、骑马牧羊等生态旅游项目。但生态旅游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目前在建的大辛店镇鹰迴山农牧开发,由于缺乏资金、政策支持发展较慢。
第五篇:推动科技金融产业创新 加快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推动科技金融产业创新 加快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科技金融产业创新 加快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
摘 要:近年来,广东省积极探索金融、科技、产业三者融合创新,创造出了精彩纷呈、亮点频出的好成绩。但由于三者在管理体制、制度设计和运行模式上仍然存在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当前,广东省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推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并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将有效提升广东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广东省;金融科技产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039-03
金融科技产业的融合创新是适应全球新一轮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金融、科技、产业紧密结合,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动力,为转型升级插上腾飞的翅膀。当前,广东省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大力推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是提升广东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金融科技有效支持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地和试验田的广东省,积极探索建立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机制,搭建融合发展的协作平台,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创造出了精彩纷、呈亮点频出的好成绩。
(一)金融资本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近年来,广东省充分发挥省高新区发展引导专项资金作用,引导高新区“二次创业”和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力度实施“双提升”战略,推进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支撑引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使高新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方面是高新区呈现质升量增的变化。高新区以占全省0.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约1/6的工业总产值、1/6的出口额、1/3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成为了广东经济发展的“金字招牌”。其中,深圳市以316亿元/平方公里的高产值超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过台湾新竹科技园,位居全国高新区首位。另一方面是高新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广东省以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为抓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新区集聚发展,初步形成了深圳市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一代互联网产业集群、广州市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惠州市规模超千亿的智能终端及云计算应用产业集群以及稀贵金属集成电路设计等12个省级以上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2012年,广东省高新技术成为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主力军”。全省有高新技术企业6 699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万亿元,增长12.4%。2012年,全省21个省级以上高新区营业总收入达2.05万亿元,增长19.0%。其中,9个国家级高新区营业总收入17 935.76亿元,增长18.9%;12个省级高新区营业总收入2 569.46亿元,增长19.6%。
(二)科技攻关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科学技术攻关加快对广东省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点和把握发展主动权尤为重要。2012年,在广东省委省政府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引领下,战略性新兴产业表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加快推进了广东先导产业的培育发展。2012年,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2 651.41亿元,增长12%,增幅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高3.6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2.1%。从行业领域看,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制造为主,液晶电视模组产能占全球的1/4强,LED规模约占全国的一半,新能源汽车产能超万辆。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重大专项的带动下,广东省有望在MOCVD超材料等60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尖端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形成一批拉动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例如,LED产品不断成熟,成本持续下降,成功进入市场巨大的室内照明领域,拉动LED产业新的增长;新一代通信云计算核电风电光伏等技术日臻成熟,也进入大规模应用和产业化阶段。可以说,科技攻关突破使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迎来新一轮大发展。
值得提及的是,近年来,广东省探索建立多种创新要素间紧密联系协调互动合作的协同创新机制,使LED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和市场应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用示范实现“两头突破”。一是采取产学研合作方式研发出MOCVD国产化样机,成功突破了LED外延片制造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国产MOCVD样机等一批战略性产品成功研发,LED芯片制备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近1 700件,约占相关专利总量的20%,连续3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率,引领产业逐渐向高端环节延伸。二是加快LED照明产品应用示范及推广,全面推进“绿色照明示范城市”建设工程。全省已新安装的LED路灯近60万盏,超过历年总和;新增应用路段超过1万公里,规模继续领跑全国。据统计,2012年,广东省LED产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实现总产值2 170.36亿元,同比增长44.7%,产业规模继续位居全国首位。
(三)科技服务大力推动专业镇转型升级
近年来,广东省在技术和服务上大力推动专业镇转型升级,促进专业镇从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型。一是推动专业镇的转型。按照“一镇一策”思路,利用产业生态方法指导专业镇科学发展,全年完成50多个专业镇产业生态发展调研,确立了从技术服务层面开展专业镇的提升建设。二是推动产业技术攻关。以专业镇产学研合作和联合实施技术路线图计划为抓手,加快推动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围绕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需求,先后制定30多个专业镇产业技术路线图,为陶瓷、纺织、服装、五金、家电等区域支柱产业的升级规划技术发展路径,指导企业开展创新。
目前,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专业镇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日益提高,数量逐年递增,截至2012年底,全省省级专业镇数量增至342个,创造的GDP约1.8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占全省GDP比重的31.6%,对区域经济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9.3%。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纵观广东省的经济版图,专业镇经济雄踞1/3强,已成为广东省区县和乡镇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广东省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在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带动下,专业镇通过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打造销售品牌,提升传统产业的价值链,使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玩具礼品等一大批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与此同时,专业镇抢抓机遇,积极培育LED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会展和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成功地实现了专业镇的转型升级。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二、金融科技产业融合深层次问题初探
广东省科技金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不能满足科技创新产业化的融资需要。由于在管理体制、制度设计和运行模式上仍然存在障碍,企业资金、政府投入、创业风险投资、银行贷款、股票融资、债券资金等不同性质的资金缺乏协调互动,存在着功能缺失和政策失调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信贷模式难以提供融资服务
银行是我国金融资源配置的主渠道,其人员配备和风险控制主要是针对现金流充足或抵押品丰富的大中型企业而设置的。科技型企业缺乏抵质押物、技术风险大、成长性难以把握、放贷成本高、收益相对较低,因此难以成为银行的重点关注对象。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更新服务理念、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方面继续做出探索和努力,也需要发挥产业、财政、税收等政策合力,为金融资源更好的介入科技型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尚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尽管加快市场建设步伐,但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仍不够完善。一方面,创业板股票高溢价发行的“造富”运动,吸引了大量短期资金进入风险投资“赚快钱”,热衷于投资Pre-IPO(即将上市的企业)项目,缺少对早中期项目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由于中小板、创业板市场实际进入门槛仍然较高、发行审核效率偏低,创业板市场对自主创新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不足,大量需要资金支持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被排除在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成熟已严重制约了科技型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获取资金。我国债券市场仍不发达,虽然市场规模近些年有较大扩展,但市场上针对中小企业的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债券仍处于起步阶段。
(三)创业投资发展规模有限,专业投资能力不强
创业投资大多投资于成熟期的、传统产业领域内的企业,仅有约1/3的资金支持了种子期和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一是对地方的引导和激励缺乏有效手段,国家层面针对科技保险的资金支持还没做任何安排;二是科技企业保险意识亟待提高;三是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如实施细则不够明确、相关税收政策没落实等;四是相关合作机制不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完善,科技保险涉及的部门间缺乏顺畅的沟通和协作机制。
(四)科技金融产业结合缺乏整体顶层设计
从国外的经验看,由国家出面对创新型中小企业进行金融支持是惯例,如美国设立了中小企业服务局(SBA),主要通过“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SBIC)担保债券和参与证券等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英国也设立了小企业服务局(SBA),通过小企业贷款担保方案提供信用担保;德国政府也出资建立相关担保机构等等,但我国科技与金融结合从整体设计上还没有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这就使得科技金融的融合仍显力不从心。另外,科技与金融的结合,除了提供资金要素之外,很重要的一点还要发挥金融市场的作用,推进科技企业的充分竞争、兼并重组、优胜劣汰、做强做大,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流动和更有效率的使用。目前,这种深层次的结合还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
因此,尽管广东省科技金融创新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缺少国家层面的战略设计,以及市场体系不健全等原因,还远没有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政策的普适性和普惠性没有预期得好,更没有出现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受益的局面。
三、加强科技金融创新 促进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是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主体,科技与金融的有机融合是促进产业裂变的核动力,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如果科技与金融对接好,就可以促进提高科技成果产品化的效率。审视现实,科技与金融如何有效结合,是关乎创新型广东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性课题。
(一)重视政策制度的顶层设计
广东省已进入到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对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这必然要求加强对科技金融创新的整体顶层设计。
1.制定中长期融资战略规划
研究制定支持广东省科技创新发展的中长期投融资政策框架,明确支持科技创新的基本融资体制、政府职责和导向措施,形成合理有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效的促进科技创新的融资体系。
2.健全融资风险担保机制
建议通过设立广东省科技发展扶持型基金,对重大科技项目的贷款融资进行财政风险补偿,进一步完善专业的风险担保机构职能,完善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在科技融资上的风险分担机制,发挥政策性资金的职能,把社会资金吸引到科技创新产业上来。
3.加大确保优先安排科技创新资金
在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外汇、政府采购等政策手段,通过税收优惠和呆坏账拨备及核销等措施,加大对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的引导力度。而在国家实施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时期,则要为科技创新留出足够的融资额度。
(二)完善科技风险投资体制
风险投资对扶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过,目前的风险投资对广东科技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还十分有限。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风险资本规模较小,难以满足高科技项目融资的需求,偏小的风险资本既加大了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又无法发挥风险资本“助推器”的作用;二是缺乏有效的资金撤出渠道,难以形成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
为了完善风险投资体制,拓宽科技融资空间,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以政府投入为先导,在利率、税收上给予适当优惠,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通过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扩大风险资本规模。二是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股本权益、债券、商业票据等,建立和完善各种类型的场外交易市场,在吸引社会资金为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来源的同时,向风险投资提供更多的退出渠道。三是设立并完善多层次股权市场,即主板和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市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等,形成一个金字塔状。同时,要培育更多的市场机制,扩大私募债发行与场外交易,增加资产证券等结构化产品,共同拓宽科技融资空间。
健全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不仅能够拓宽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渠道,同时还将激发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有利于推动创新型广东省的建设。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三)发挥商业银行的重要作用
我国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占融资总量的70%以上。因此,在完善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中,商业银行应发挥重要作用,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1.创新信贷制度
商业银行需要创新信贷制度,建立适合科技企业发展的业务流程,同时也要调整对创新企业的信用评级和信用增级方式,以更为科学的方式评估创新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采取灵活担保方式,增加担保物品种,探索在专有技术、专利等动产上设置抵押或质押,开展税款返还担保、股票股权抵押、保单抵押、债券抵押、应收货款抵押及其他权益抵押等多种贷款形式。
2.探索利用金融创新工具
针对高新技术企业高风险的状况,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风险定价机制,探索科技融资的利率市场化问题,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贷款的浮动力度。同时,商业银行可积极探索资产证券化、可转换债券、供应链融资等在科技创新企业融资过程中的运用方式,解决“收益与风险不对称”问题,降低交易成本。
3.强化风险监控与管理
商业银行需要结合科技产业的特点,建立科技金融的监测框架,消除监测盲点、加强风险监控,尤其是要密切关注和监测潜在的行业性风险,合理配置科技创新企业中的信贷规模比重。商业银行还应加强与产权交易、担保机构、律师事务所、第三方权威评估公司等相关机构联动,共同探讨科技企业的资产评估、风险鉴定工作。
(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不断加强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有利于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持续发展的创新动力。目前,90%的欧美跨国公司将创新融入了企业战略,80%以上的企业有研发中心,企业10%以上的利润投入研发,苹果、微软、三星和思科等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投入占销售额之比)都在10%以上,高的甚至达到20%以上。企业竞争就是创新竞争。近年来,柯达公司破产,诺基亚、索尼等大企业业绩下滑都是在创新竞争上出了问题。在我国,许多企业竞争还停留在成本和价格竞争的层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次,技术上“凑合”+营销上“忽悠”成为一部分企业的市场常态,特别是制造业大而不强,研发投入依然偏低。据统计,即使是2009年全国制造业创新投入最多的100家企业,其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也不足5%,与美欧日等国家相去甚远。因此,从长期看,科技与金融结合就是完善对企业创新的发现、评价、决策和激励机制,帮助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培育以产品创新为主的核心竞争力,解决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这也是广东省经济转型的根本要义和制度保障所在。当前,特别要创新信贷管理制度,加大配套金融的服务和支持力度,推动战略新兴产业的技术集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金融科技和产业对接,撬动广东省新兴产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 高惠琦]
------------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