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回家的路——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尝试

时间:2019-05-13 22:0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寻找回家的路——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尝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寻找回家的路——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尝试》。

第一篇:寻找回家的路——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尝试

寻找“回家”的路

——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尝试

作者单位:开阳县毛云乡中心学校 作者姓名:董英俊

联系电话:***

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其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独具的章法,都足以贻泽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可是文言文离我们时代久远,表意又很含蓄,讲究炼字用典,导致文言文成为当下中学生的“ 雎不辱使命》的教学后,就可以让学生想象并表演出秦王与唐雎对话的情景,要求演出人物的精、气、神,再现人物形象。或用书上语言进行表演,或可以增加难度,用白话文进行表演,或让其他的学生在表演的同时进行背诵的配合。这样,将学生的文言学习活动设置在特定的语言交流情境里,通过使用或者部分使用文言来进行听说读写的交流过程,使学生能够全面提高对“文言”的认识和把握的程度,尤其是提高对“文言”运用细节方面的分辨率,加强积淀文言语感的有效性,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三、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首先应该立足于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其有所发展,体会到思考、创造的快乐。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领会作者在赏月的闲情逸致中夹杂的淡淡的忧伤是教学中的难点,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人生经验,很难领会作者这种复杂的情感。我并没有生硬地进行灌输,而是从“苏轼是一个闲人吗”这个问题切入,再让他们去朗诵、领会文章中关于写月色的句子,学生于“山穷水尽”处“豁然开朗”,体验到了“闲人”的深层含义。文言文的教学,若找准了切入口,照样能上出现代文的活色声香。

其次,提问的角度要新颖。同样一个问题,老生常谈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变换一个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例如《隆中对》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是重点、难点,怎样能让学生不觉枯燥地走进课文中呢?我抓住“诸葛亮为什么选择了刘备这个落魄者,而不去帮有地盘的刘表、曹操、孙权等人”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再次,所提问题要与学生的经验、兴趣、需要相一致。

在教学《出师表》一文时,我调整了教学目标,把问题设计为:请你说说诸葛亮、刘备、刘禅三人之间的故事。问题一出,“三国迷”们摩拳檫掌,其他同学也在他们的带动下跃跃欲试。交流时,学生从刘备的三顾茅庐到白帝城托孤,到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到刘禅接近宦官黄皓,最后被封为安乐公,乐不思蜀„„一个个短小的故事增添了他们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对不成器的刘禅的痛心。火候一到,我便进一步提问:刚才我们所谈论的小故事,与今天要学的课文有没有联系呢?请你自由朗读课文,从中找出依据。问题一提出,学生便自觉地进入到阅读、理解课文的状态之中。对课文人物的熟悉以及爱憎分明的情感倾向,使得他们更快地走进了课文,走近了人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给我们带来更多教学的压力,在这种环 境下,我们在教学中更应该“审时度己”,加大创新力度,以求尽早找到科学、高效的、独特的文言文教学方式,“教无定法常常新”,以上所述是笔者对文言文有效教学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和尝试。要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们教师更要解决的是思想认识问题,即不是仅仅为了考试而教,而是为了提高古诗文素养而教,找到文言文教学“回家”的路。

第二篇: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尝试(范文模版)

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尝试

四会市青云小学周卓桃

摘要:

文言文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学习并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文中蕴含的道理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但有些学生不大喜欢这些“之乎者也”的文章,觉得难读难懂,老师引导起来也相当吃力,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注意启迪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学习方法

文言文,其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文采斐然,蕴涵着丰富的审美价值,与现代的白话文在词意和语法上有较大的差别。在小学最后阶段学习文言文,不光为初中文言文学习奠定初步基础,还在于让学生吸收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培养审美情操。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文言文不仅难读而且难懂,教师引导起来也相当吃力,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那么,在教学改革浪潮风起云涌的今天,如何让孩子真正领略古文的魅力,喜欢文言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材,只安排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六年级下册《学弈》和《两小儿辩日》总共四篇文言文。很多教师缺乏文言文教学经验,采取读背与翻译的单一枯燥教学方式,认为只需要让学生会背会译就可以了,没必要做其他探讨研究。这种只重灌输不重学生个人感悟,只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做法还普遍存在。于是,学生对文言文越来越没有兴趣,有的甚至认为文言文枯燥无味,读起来乏味。这样就导致了教学效果上的严重削弱,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极为不利。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学生眼中变得味同嚼蜡,平时强调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此刻如同虚设,实在令人遗憾。

在小学阶段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主质疑、释疑,要让学生自己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教师适当点拨讲解,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要重视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了解古人思想道德观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每位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明确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所作的具体规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以兴趣去激发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我们也知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习文言文也是如此。小学文言文教学,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文言文里有丰富的知识、优美的景物、动人的故事、深刻的哲理。如果我们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使教和学得到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也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能力也能得到培养。

例如,在学《学弈》之前,先让学生说说“全神贯注”的近义词,当有学生提到“专心致志”时,适时地提出,在《学弈》一文中就有这个词。这样学生就会很想知道这个词在课文中的哪个位置,就会迫不及待地想去学习。课文学完后,还可以让学生说说《小猫钓鱼》的童话故事,让学生寻找两者的异同之处。除此之外,激趣还可以在表演中进行。例如,学习《两小儿辩日》,让学生自由组合,或用文言文表演,或编成现代课本剧再表演,这样,学生会在不经意中加深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三、教给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语言句式上明显不同,文言文是传统的,但教法不是传统的。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之以渔”,在小学阶段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地渗透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对于迈好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是非常积极有益的。

1、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划出节奏与停顿。文言文教学不比外语教学,它仍是母语教学,不是从零开始,因为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段都与古代汉语有着不可割裂的血缘关系。所以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必须掌握其内在的节奏。只有画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应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如《伯牙绝弦》中“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课文中的难读的句子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划出朗读的节奏,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基础上自己认真的读课文,采取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同学读,同学评,互相提高,互相进步。

2、从诵读中理解。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可以背诵的学习过程。宋朝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和有力保障,学生可以在诵读中体验我国古代文章的精妙之处。学习文言文,要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领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最后达到将文言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语言学习是先实践、运用,然后理解。因而语文学习需要背诵,而文言文的学习则更强调背诵了。

3、借助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理解文意。因为文言文难懂,古今词意差异较大,学生初学文言文会有一定的语言障碍,教师应该提倡学生对照书中注释进行简单翻译。如果实在有困难,可指导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来理解文章,帮助学生养成参阅工具书的好习惯,一旦学生离开学校,离开教师,仍能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基本理念。

我们在学生初学文言文时,应注意要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把文言文的学习与平时的语文学习进行对比,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增强学好文言文的勇气和信心。

四、启迪思维,触类旁通

小学阶段的几则文言小故事都旨用浅显易懂的小故事说明深刻的哲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意思。它既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更说明了古人读书的追求——读书志在明理。学生在读熟课文,读懂故事内容之后,要鼓励他们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和体会,谈一谈故事中告诉人们的道理。并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进行对比,受到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把读书与个人的成长紧密联系起来,进而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为了进一步巩固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代寓言故事、文言名句,以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应该要重视拓展性训练。例如,复述故事、改编课本剧、搜集文言名句等。通过拓展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加深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文言文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我们应该通过这些优秀的作品,让孩子真正领略古文的魅力,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这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的集体智慧,共同努力开创文言文教学的新局面,让中国传统文化重现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谈》(李莉)

2、《努力改进文言文教法》(吴晓辉)

3、《教学心理学》(张大均)

第三篇:浅谈管理高中文言文教学尝试

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 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 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 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

高中文言文教学尝试

黄彦

(一)何谓“文言文”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指出: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文言和白话。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

(二)文言文的特点

文言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言文分离。

语言学研究认为,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二者相互影响又互相促进,关系非常密切。文言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与后世的口语逐渐拉开了距离。从汉魏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刻意模仿“四书、五经”的语言写诗撰文,以古雅为尚。这样,作为书面语的文言就与人们口头实际用的语言距离越来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离的现象。

二、历久不变。

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前,文言作为占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被人们代代相传、沿用下来,其语言成分基本未变。例如先秦时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虚词的用法等都在历代的文言中得到了保存,就连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词汇,在文言里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有些词的古义在口语中早已消失,可在文言文中却照旧使用。虽然后世人们在模仿中难免会掺入些许当时的口语,从而给文言带来某些细微的变化,但从总体看来,文言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方面还是基本保持了原先的面貌。

三、行文简练。

我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可以说文言本身就包含着简练的因素:一是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比较少;二是文言文多省略,省去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的情况很常见。再加上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严密简洁的风格。

四、古奥难懂。

由于年代的久远,与口语相脱离的文言越来越艰涩难懂了。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奥的词语,还有许多陌生的名目典章制度„„这一切,在初学者的眼中成了捉摸不透的“迷言”。所以,给古书作注,解决难懂的问题,历来是文人学者孜孜以求的工作之一。

(三)文言文的教学功能

尽管文言有一些“缺点”,但纵观历史,客观地说,文言这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还是功大于过的。

一、认识功能——文化价值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五千年来,经过炎黄子孙一代代的创造和积累,中国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列举了中国在一百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并认为有许多古老的发明都源自中国。除科技之外,在哲学、政治、法律、宗教、历史、教育、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医学、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军事,„„等各个领域,我们的祖先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如此辉煌的文化成就,得到完整而有序的保存,靠的就是文言。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列有一万多种、十万多卷,这还不算《四库全书未收书目》和《丛书总录》中所著录的。在这座由文言的“砖石”砌成的文化宝库里,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景观,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透视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有人说,掌握祖国的语言好比得到了一把打开本国文化的钥匙。那么,在中学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这就是文言文教学的认识功能。也许有人会认为古与今的隔膜太厚,殊不知只有认识了昨天和今天,才能真正懂得今天、开创明天。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弘扬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要,我们没有理由抛弃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而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学语文教学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使命。中学时期学习文言文,正是许多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陶冶功能——教育价值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西方学者尚且如此呼吁,那么中国人自己该作何感想呢?应该认识到,辩证地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扬民族精神,是抵御当今不良风气侵袭的一道屏障。在中学素质教育的体系里,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应该受到高度重视,需要努力探索丰富生动的德育手段。文言文就具有这方面的教育功能。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的确,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读罢《〈论语〉六则》,学生懂得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这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铭言;背诵着《〈孟子〉二章》,学生们神情肃穆,“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此时正在他们年轻的心灵中升腾激荡。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谆谆教导后生学者“求学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在《训俭示康》里,司马光告戒后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今天读来,仍然是字字千钧。可以说,文言文拥有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因为其中熔铸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精魂。只要我们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合理地去发掘利用,它就一定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短期效应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一人一事的思想认识;从长期效应看,有助于加强其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三、发展功能——艺术价值

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是由古代汉语的语言系统发展变化而来的。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犹如一条墨写的黄河,蜿蜒至今,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既有差异性,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学者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两个常用字表进行了研究(前者是现代汉语3755个一级字,后者是1086个古代汉语常用字)。通过比较发现,有1001个古汉语常用字可以在现代汉语一级字表中找到,占到古汉语常用字的92%;另外84个古汉语常用字中也有8

2个可以在现代汉语4500个常用字表和6196个《印刷通用汉字字行表》中找到。可见,古汉语常用字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且还保持着相当强大的生命力。

可以说,成语在古今汉语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以上这些对我们的启示是:学习汉语不能无视古今汉语的血缘关系,文言文的教学可以收到探本溯源之效,察古知今,从而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现代汉语。另一方面,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克服“语言断层现象”。现代汉语要发展,就需要继续从古代汉语中去提取养料,吸纳其中仍然鲜活的因子。

(四)如何进行高中文言文教学

一、课内课外“粗识文字”

这一步可分为课外和课内两部分。我的具体做法是:提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对照参考资料疏通全文,教师要检查并适当公布检查结果。上课时可采用竞赛的方式,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相互提问、答疑,学生答不出的。再由教师解决。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小组得分可公布在黑板上或记录在班级评分栏里。

二、有的放矢“我问你答”

通过前面的粗识文字,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所以下面要做的工作就是查缺补漏、突出重点。教师在备课时针对课文重点、难点。设置一些有助于学生全面、有层次地理解并掌握课文知识的问题,教师问,学生答。

三、构筑框架“庖丁解牛”

具体做法是:分小组把各段的大意写出来,进行分段分层,然后教师收集各小组不同的分法,让全班同学来进行评价、鉴定,教师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恰当地引导,最后师生共同确定最佳结果。

四、各抒己见“借鉴欣赏”

让学生查阅各种书籍和参考资料,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特点、优劣的评价,以及自己的真实想法。在这个基础上,再要求他们慢慢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另外,还可以先由教师做示范,对文章中的精彩语句进行赏析,然后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赏析他们认为精彩的语句。

五、加强诵读“琅琅上口”

指导学生诵读,有助于学生融入课文。我们谈学习文言文,就该继承古人成功的做法。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

古语云“书读千遍,其义自见”,阅读作为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它包含了回忆、判断、推测、确认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在这些思维过程的互相转换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不仅能自主地积累文言文知识,还能发现问题,并通过阅读自主地解决问题,这样的阅读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其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坚持多读的基础上,还要强调多读的方法,“读”必须是整体阅读与重点阅读的结合。初读必须坚持整体性,不能读一句,译一句,这样既影响阅读速度,有碍整体阅读质量,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局思维习惯。借用陆象山的一句话就是“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那么“未晓处”如何处理呢?划下来,留待第二遍重点阅读时解决,一般来说,一篇文言文至少要让学生读三遍,按整体——重点——整体的顺序进行。如果课堂时间紧,前两遍可组织学生课前预习时完成,对于阅读中发现且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到课堂上来,师生共同讨论,明确。

六、情景设置“朗读背诵”

文言文教学还要和口头作文、书面作文结合在一起。在平时练笔中,鼓励学生用文言文或半白话文写作,当然,教师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可定时采用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的方式;也可以上完一单元文言文后,布置一篇与这一单元内容相吻合的作文,提示学生多引用课文里面的句子。另一方面,教师利用晚自习或其他课余时间,采用话剧、演讲、竞赛、接力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文言文学习,让学生喜欢学,喜欢读,喜欢背,从而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氛围。

七、赏析文章“有的放矢”

在文言文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注重文言知识的讲解,而对文章本身的思想性、艺术性分析得很少,有的甚至不分析,使文言文教学干瘪得可怜.这种作法是极不妥当的。首先,从文言文本身的文学价值看,总观现在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无论是第一册的先秦散文、第二

册的两汉魏晋散文、唐代散文,还是第三册的宋代散文、明清散文等都是真正的精粹美文,其思想性、艺术性颇高。就思想感情而言,文中流淌的是作者从广阔生活中提炼而出的精华,是其情感与人格的渗沥,是其对生活的独特体悟,正是需要学生深入理解之所在。另外,文章中所闪烁的艺术光辉,乃是作者心血、精气之结晶。其所用语言或写实朴素,或比拟夸张.或气势磅礴,或娟秀优美:所塑形象或为力拔山兮的楚霸王,或为足智多谋的诸葛孔明,亦或为深明大义的蔺相如„„这些虽经千百年历史淘洗仍熠熠生辉的篇章,应该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进而领会。引导学生在对本民族历史的把握与亲和中继承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要素。这里主要指的是历史散文。

值得重视的是历年的高考文言文试题,从命题的选文看,几乎无一例外是史传文学,这些选文一般没有生僻难解的词语,没有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也少有难解的名物典章制度方面的专门术语,语言相对规范,内容深浅适中。此外,文中主要历史人物都是正面的,诸如孝子节妇、清吏直臣等,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最先出现在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是历史散文,选文以军事、政治为平台,揭示遥远年代国与国、君与臣等军国大事,故事本身可观赏性就很强,其中反映出来的直到现在还深深烙印在中国人心中的一些行为规则,是中学生应当好好把握的。如烛之武形象,在国难当头时放弃个人恩怨,深明大义;勾践形象,用卧薪尝胆、有仇必报等大器之举体现了一个谋略家的胆识;邹忌形象,像一个时刻在思考的思想家:触龙形象,面对不可理喻之人能够推己及人,以智慧胜,比烛之武更胜一筹,等等。这些形象构成一个明君、贤臣与说客共同活动的大舞台,这是几千年封建社会上层统治的化石,对学生理解君臣关系、国与国之间的争斗、说客话语的重要作用有着有益的启示效果。

还有一些虽非史传文学却与史有关的文章可以起到更深刻的作用,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谆谆告诫的是为政以德、居安思危;《六国论》《伶官传序》《阿房宫赋》等更是充满了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对惨痛教训的总结,字里行间洋溢着贤臣与文人墨客对民族社稷的责任感。古语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氛围里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

在对本民族历史的把握与亲和中继承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要素,激励他们治国平天下的大志,这正是体现教育良知的地方。

当然,强调评析结合,并不是说每篇文言文都要进行极详尽极全面的思想、艺术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每篇文章及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抓住一两方面进行评析,使自己的教学有的放矢,重点突出。

第四篇:如何有效进行文言文教学

如何有效进行文言文教学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我们只要冷静地反思一下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现代文教学是“热点”,而文言文教学则是教改热潮中的“冷点”。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课文来教学。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这里谈谈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应采取的策略谈些粗浅的看法。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堪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目标单一,即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二是教法僵化。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再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三是“从本到本”,缺少迁移。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造成了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反三”的结果。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显而易见,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不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也势必造成文言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学生学习情绪低落,觉得“学文言难,难于上青天”。要改变这种现状,给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就必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

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对于现代文,学生易于通过文字直寻主题。文言文则不然,不了解古代文化和特殊的词法、句法现象,就无法真正理解文意,更无法与作者的意趣共鸣。因此,文言文教学,教师“讲”些什么,怎么“讲”,很值得一提。

第一,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或使学生进行常用词的积累,或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师要“讲”的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做到因文施教。这样也许会有人担心教师没讲到的学生会不会理解。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再加上教师有重点的讲解和点拨,学生大致疏通文意的要求还是能够达到的。即使开始学生有些地方读不懂,但日积月累,学生读懂的地方就会越来越多。退一步讲,文中有些非重点的难点,暂时不懂也无妨。怕只怕教师完全代替学生去“读懂”,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学生永远无法自己去读懂。

第二,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直述规律时,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提宾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语法的差异、词性的变化以及古代文化的差异,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

其次,在教学手段上。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能领会文章的旨意。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因为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知识经济时代虽然我们并不提倡“吟唱”,但“书读百遍”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诵读在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 力等方面的确大有裨益。尤其是有些难句、长句一时领会不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弄清其义。对学生的诵读要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指导,需要避免毫无目的机械重复的读,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给学生以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的指点;每次的读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还是读出语气、读出语势;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还是在读中体味情感、感悟意境;这些要求都要具体给学生以明确的导向。讲后的诵读会对课文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的朗读”,才是朗读目的之所在。

诵读应该以了解内容为前提,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思路来背诵。背诵的方法很多。记叙性文字可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抓住时间词语来背诵;说明性文字可按内外远近上下左右由主(次)到次(主)等说明层次记忆;议论性文字可按抓论点、论据或中心句、分承句来记忆,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指导学生理清“文脉”(《桃花源记》),抓警句(《岳阳楼记》),抓关键词语来背诵。为增加学生的积淀,我在课外组织学生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活动,具体要求如下:①学期之初,先向学生提供50篇古诗文的推荐篇目,鼓励学生多读多背,自己去悟,除点拨关键字词外,决不用字词句语法去破坏其整体的和谐性;②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只规定下限——每人每学期至少完成20篇,多多益善;③学期结束前进行班级之间的诵读大赛。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中,学生诵读古诗文的热情却空前高涨,随时随地可看到有学生在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念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再次,在能力培养上。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主要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的训练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

说起“迁移”,首先要确立迁移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曾经有人简称这个教学过程为“定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迁移的方式常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 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如学习了《愚公移山》,就可选像《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加以比照阅读,进一步感悟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顽强意志。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可作大量的迁移。比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前人之述备矣”的“备”和“关怀备至”的“备”、“素悍勇而轻齐”中的“素”和“素不相识”的“素”等等。当然,也可以将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中不同义的词进行迁移,进行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的训练。

最后,在知识积累上。

“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它与整个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所以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立足课内,向外延伸”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良好的文言文教学形式。故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宗旨,设计多变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仅能真正主动学懂大纲要求的文言知识,还能迁移所学知识,阅读课外文言文文段。学生要获得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光靠课内教材上为数不多的文言文来练习是不够的。所以教师一方面应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需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易适度的课外文言文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九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80篇(段),附录中推荐了50篇(段)优秀诗文,其余部分有待教材编者和教师补充推荐。因此,仅靠教材中的几十篇文言文是远远达不到目标的。教师要有计划地找一些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迷上文言文。教师须在关键的地方给以点拨,使学生把在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泛读相结合,这样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能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能真正形成。由于推荐给学生的文章难度适合他们的实际,这种课内外结合的文言文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可开展与所上课文内容有关的如成语故事大赛、名言解读、诗词赏析、改诗改词等等由学生自己设计的活动,也可延伸到课外。使得他们课外能主动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去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文言文学习,从而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五篇:浅谈有效教学之文言文教学

浅谈有效教学之文言文教学

学科类别:中学语文 单位:崂山三中 姓名:林华

联系电话:83257536

文言文是必须学习的,因为今天的语文体(即白话文)是在文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了解我国语言文字的来龙去脉,不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就不能学好现代语文体.更重要的是,学生们从中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受到文化教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那么教师如何教授文言文呢?方法多种多样,这主要取决于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认识.许多教师的教法仅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或疏通文字,或大讲特讲文章,或两者兼顾.而没有顾及到主体对象――学生。我们必须明白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仅是起主导作用而已,应该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而这也是新课改下的新的教学理念。因此,我认为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出发点,从课堂教学的模式上进行改革,文言文教学要贯彻落实读、译、疏、说、备、查、拓七个环节,只有这样,这种现状才能得到真正改革并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

一、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首先,我做示范朗读,用自己的感染力影响陶冶学生。接着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在教师范读后需提醒学生注意:1、破音异读的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说”通“悦”读(yuè)等。

2、古音异读的字,特别是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如“可汗问所欲”(《木兰诗》)“可汗”就读(kè

hán)等。

3、读清句读(dòu)。不要读破、读断了句子。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一犬”不能连读成一个词,应读“其一/犬坐于前”。长句的句中停顿,要辨明语意和结构。文中有些虚词常放在句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全篇的,如夫、盖、若夫等,诵读时要作必要停顿,否则没有读懂文意。

4、读出语气。把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读出来,表现文章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如此,音正了,句读明了,语调语速定了,再通过学生的范读、齐读、自由读、男女生分别读等方式使学生初步意会文意,形成敏锐的语感。另外,学生要对照提示,注解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做记号,以便质疑交流。此时学生阅读课文的愿望也就更强烈了,于是教师就可以落实第二个环节了。

二、译。学生借助《现代汉语词典》、课下注释等分组翻译课文.能力强的,允许口译;能力差的,要笔译.通过翻译,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训练他们组织语言的能力。学生发现的疑难问题或疑难句子的翻译,或小组讨论解决,或教师课堂讨论解决。在学生译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帮助那些翻译有困难的学生。翻译时,给学生介绍“留、删、补、换、调、变”的方法。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之”是语尾助词,不译。

3、“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

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6、“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操作要领,文言翻译就不会困难了。

三、疏。每组选一两名学生朗读并翻译课文,对于翻译不准确的地方,找学生更正,或教师明确答案,当然在交流释疑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必须教,而尤致力于导”“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学盛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所以应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点拨关键的词语句子,典型而精炼,对新旧知识联系处巧加指点,开拓新知,使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文言常识,了解社会历史知识,消除时代隔阂。比如:简介有关史实和典故,增强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整体感,促使他们对课文内容及其人物形象的更好把握.

四、说。学习文言文不能只停留在字、词、句的落实上,还要充分认识一篇文言文主题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价值。如理解思考内容,学习表现形式,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我鼓励学生说出它在今天的现实意义: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委婉劝说,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这就将课文内容与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五、背。文言文光读不行,一定要背。背诵能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能加快消化知识的速度。指导学生明确思路,有条理的进行背诵,并且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不管是短文章还是长文章,不管是课后要求背的还是未作要求的,每学完一篇文章,都要求背诵,在班级形成一个良好的背诵氛围。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就是在对一篇篇文章的背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再者背诵又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手段

六、查。学习完课文应趁热打铁,当堂检测,及时反馈小结,着重抓好双基。这主要是针对学习文言文诗词应特别注意的地方和考纲的要求,其作用是强化记忆,巩固知识,训练的项目有:文学常识,文言文实词、虚词,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等。培养能力和技巧,进行发展思维的训练,可以选择以锻炼能力为目的的课外题。

七、拓。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具备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能力的形成需要进行大量的针对性练习,仅靠教材上为数不多的文章是不够的。所以要选择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难易适度的文言文作为材料训练学生。同时要注意补充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如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姓名字号等,并且还要学生加强古今对比,注意归纳整理,多多积累,真正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文言文教学七环节正是根据学生学的法子而来,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相信它能给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一定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乐学,有效的学,从而打造出一片文言文教学的碧海蓝天!

下载寻找回家的路——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尝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寻找回家的路——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尝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新尝试

    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新尝试 ——文言文教学“五部曲” 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刘厂中学 张汝聪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如何让学生摆......

    寻找文言文的教学情味[推荐5篇]

    寻找文言文的教学情味 《荆轲刺秦王》教学案例 嘉鱼一中余萍 案例背景 进入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面对着思想活跃而不注重语文学习的学生,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

    《熊猫回家路》观后感

    《熊猫回家路》观后感 《熊猫回家路》观后感1 祖国,一个生我养我的地方,一个哺育炎黄子孙、中华儿女的地方――中国。今天,我们的祖国妈妈经历了60年的风风雨雨,变得更加璀璨耀......

    《熊猫回家路》读书笔记

    《熊猫回家路》读书笔记 今天我看《熊猫回家路》这本书,小卢与小熊猫胖胖的感情感动的我一塌糊涂,故事很感人,至今那场景总是历历在目。 《熊猫回家路》讲述的是一只和母亲失散......

    过年回家的路(范文模版)

    过年回家的路 2013年1月30日 今天是今年在学校的最后一天,同样也是今年最激动的一天。因为今天晚上就要坐上回家的火车了。 不光光是我们学生,无论是什么人,无论身在何处,每逢春......

    惊魂回家路随笔(最终定稿)

    好不容易盼来了周末,周五放学铃一响,归心似箭的同学们再也无心听老师做最后的总结,那一声“下课”一响,他们便以空前的积极性,迅速地排好队,不一会儿就如退潮的海水纷纷散去了。教......

    关于回家的路随笔

    关于回家的路人类是爱的使者、是美的化身,我们内在的每个需要都是美好的品质,我们生命的道路就是通过去满足到这些美好的品质,这些美好的品质就是人类的心灵原始家园。生命延续......

    回家的路美文

    续一杯茶,燃一支烟,看着一缕斜阳在阳台上慢慢爬升,就这么百无聊赖地消磨着午后那一寸寸散淡的时光。窗格把它瘦弱的影子扭曲着蜷缩在墙角,仿佛是承受不了屋外那些水泥怪物们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