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从哪里来》说课稿
《我从哪里来》说课稿
府谷县四小:杨伟成
《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生活的味道。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等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一、对教材的认识
《我从哪里来》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江苏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实验本《品德与社会》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我设计的这节课力求最大程度地体现生活的气息。
上好一节课,不能只看这节课的内容,而应纵观全局,把握整个单元的结构,总体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下面我们首先来看看《品德与生活》第一册教材的第三单元——我像小树苗,有《我从哪里来》、《坐立走,有精神》、《皮诺曹的鼻子》、《小马虎旅行记》四课组成,是根据生理、心理到品质、行为习惯的逻辑顺序安排教材的,寄托着老师、父母共同的祝福:愿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成长,希望孩子们的身心健全地发展。《我从哪里来》以活泼形象的形式向孩子揭示生命的由来,明确告诉学生“我”是从哪里来的。目的是告诉老师和家长,不要避免孩子最最关心的问题:“我从哪里来?”,“妈妈生我,为什么我像爸爸?”等等,告诉学生生命的常识。以此给孩子建立一个科学的、正确的生命观。它渗透着珍爱生命、孝敬父母、接纳自己、为自己的成长而感到高兴等多层面的教育。
二、对学生的认识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我从哪里来”这简单又神秘的问题困惑着诸多孩子。在传统教育中,教材里也没有答案,老师对学生“我从哪里来”的提问予以回避,父母那里得到的是呵斥或误导。
三、教学目标的定位
把握整个单元的命脉,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我确定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帮助学生了解浅显的生命科学知识,初步掌握一些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技能。
2、行为与习惯。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学习的好习惯。
3、情感与态度。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来之不易,懂得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珍爱生命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属于“负责、有爱心地生活”的范畴。这一课主要是生理和品质的学习,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浅显的生命科学知识,体验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五、预设的教法
本课以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以体验父母幸福与艰辛为主线,通过各种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通过录像、体验游戏、实物展示、资料比较等,以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孩子揭示生命的由来,感受父母给予了自己来之不易的生命,让学生懂得珍爱生命,热爱父母。
六、对学生学法的思考
根据“用儿童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儿童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儿童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设计思想。在“玩玩游戏,体会妈妈十月怀胎的艰辛”这一环节中,学生把气球塞在衣服里,模仿妈妈怀孕的样子走一走,学着妈妈挺着大肚子干家务活,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获得直接的感受。在汇报交流中,体会父母养育的不易。
七、说教学流程
新课程提出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发展生活”的理念,必须通过教学这个重要渠道得到体现和实施。本课教学流程主要有四大版快:图片导入,走 2近生命——→声像同步,认识生命——→创设活动,感激父母——→课外延伸,珍爱生命。
八、有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教学内容应该是富有弹性,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应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在观看录像前,有的学生早已从电视、书刊 等媒体上或多或少了解了一些相关知识,这远出乎教师的意料,他们渴望发言的热情被忽视了。因此,课堂教学教师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被教学预案所左右,使 教学更富有弹性。
2、课堂中有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师善于去捕捉这些闪光点,营造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对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力表扬,对不完善的意见要加以补充,为每一个学生表达或展现自己创造机会,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第二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读后感
三十五团中学邓海燕
在这一个月的读书时光中,我感到很快乐。基础教育研究专家王晓春所著《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老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虽短,但可读性强,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好书。
这本书我还没有全部读完,我已经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现将感悟最深的一个案例与大家分享。
课堂上,作为教师最讨厌那些坐不住或者不时做小动作说话的学生。虽然对他们多次提醒,反复教育但仍不见起色,真是恨铁不成钢。《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中的案例30讲的是黄老师向王晓春老师求教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的方法。看了王晓春老师的支招,我觉得受益匪浅。其实,原来是我们没有把握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王老师告诉我们学生的注意有两种: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主动的收敛的,无意注意是被动的散漫的。现在有不少学生有意注意水平很低,东张西望,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知自己想干什么,不知自己该干什么。他们虽然坐在教室里,但并不是“学习者”。这是教师最头疼的。而无意注意的规律是:哪里声音大,哪里色彩鲜艳,哪个人动作怪异,什么事情新鲜好玩,他就会往哪里看,这种情况小学生中表现很突出。
为此,在教学中必须从他们生理、心理所处阶段出发,灵活多样的采取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一种方法集中连续实施的时间不能太长,以免使学生感觉厌恶、疲劳,分散注意,从而出现讲话、做小动作的现象。以一种方式为主,伴以其他方式交替进行,降低学生的紧张度。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出发,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多以身边熟悉和感兴趣的例子介绍,甚至穿插一个故事,一个笑话,绝对不能单一化,从而有效的使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交替,穿插在整个教育教学中,让学生松紧结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第三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读后感
34团教师赵文娟 教师只有读书,才能拥有不竭的水源,不断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职业智慧,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
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智慧和师德修养,学校组织教师阅读教育名著,我选择的是《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该书为基础教育研究专家王晓春所著,本书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老师教育学生中的种种问题;文章短小,可读性强;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思路独特,发人深省,读后令人深受启发。本书既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又是教师进行案例研究的范本,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课堂上,作为教师最讨厌那些坐不住或者不时做小动作说话的学生。虽然对他们多次提醒,反复教育但仍不见起色,真是恨铁不成钢。《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中的案例30讲的是黄老师向王晓春老师求教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的方法。看了王晓春老师的支招,我觉得受益匪浅。其实,原来是我们没有把握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
王老师告诉我们学生的注意有两种: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主动的收敛的,无意注意是被动的散漫的。现在有不少学生有意注意水平很低,东张西望,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知自己想干什么,不知自己该干什么。他们虽然坐在教室里,但并不是“学习者”。这是教师最头疼的。而无意注意的规律是:哪里声音大,哪里色彩鲜艳,哪个人动作怪异,什么事情新鲜好玩,他就会往哪里看,这种情况小学生中表现很突出。
为此,在教学中必须从他们生理、心理所处阶段出发,灵活多样的采取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一种方法集中连续实施的时间不能太长,以免使学生感觉厌恶、疲劳,分散注意,从而出现讲话、做小动作的现象。以一种方式为主,伴以其他方式交替进行,降低学生的紧张度。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出发,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多以身边熟悉和感兴趣的例子介绍,甚至穿插一个故事,一个笑话,绝对不能单一化,从而有效的使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交替,穿插在整个教育教学中,让学生松紧结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我还没有全部读完,但读到这儿,我已经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
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第四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读后感
教师只有读书,才能拥有不竭的水源,不断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职业智慧,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
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智慧和师德修养,学校组织教师阅读教育名著,我选择的是《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该书为基础教育研究专家王晓春所著,本书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老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短小,可读性强;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思路独特,发人深省,读后令人深受启发。本书既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又是教师进行案例研究的范本,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课堂上,作为教师最讨厌那些坐不住或者不时做小动作说话的学生。虽然对他们多次提醒,反复教育但仍不见起色,真是恨铁不成钢。《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中的案例30讲的是黄老师向王晓春老师求教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的方法。看了王晓春老师的支招,我觉得受益匪浅。其实,原来是我们没有把握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
王老师告诉我们学生的注意有两种: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主动的收敛的,无意注意是被动的散漫的。现在有不少学生有意注意水平很低,东张西望,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知自己想干什么,不知自己该干什么。他们虽然坐在教室里,但并不是“学习者”。这是教师最头疼的。而无意注意的规律是:哪里声音大,哪里色彩鲜艳,哪个人动作怪异,什么事情新鲜好玩,他就会往哪里看,这种情况小学生中表现很突出。
为此,在教学中必须从他们生理、心理所处阶段出发,灵活多样的采取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一种方法集中连续实施的时间不能太长,以免使学生感觉厌恶、疲劳,分散注意,从而出现讲话、做小动作的现象。以一种方式为主,伴以其他方式交替进行,降低学生的紧张度。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出发,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多以身边熟悉和感兴趣的例子介绍,甚至穿插一个故事,一个笑话,绝对不能单一化,从而有效的使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交替,穿插在整个教育教学中,让学生松紧结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我还没有全部读完,但读到这儿,我已经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吴亚波
第五篇:藏在哪里了说课稿
《藏在哪里了》说课稿
一、设计思路
捉迷藏是孩子们最熟悉和喜爱的游戏之一,故事《藏在哪里了》就是以这样一个游戏为线索,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紧扣着他们的心弦。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在帮助小狐狸寻找朋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着相关的知识经验,体验着阅读的乐趣。
二、说活动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语言领域第四点总目标指出:喜欢听故事,听懂普通话。及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根据这一总目标,我制定了下面三点目标:
1、情感目标:喜欢听故事,乐意与同伴玩捉迷藏游戏。
利用PPT猜测法,引导幼儿猜测故事的情节,有利于抓住幼儿的注意力,认真倾听故事。让幼儿亲身体验玩捉迷藏游戏的乐趣。
2、能力目标:根据已有的线索找到相应的动物,提高观察分析能力。故事中躲藏的小动物们都露出了自己的某个部位,很快被找到了,由此可让幼儿提高分析、观察能力。可是小鹿却找到一个很隐蔽的藏身之所,为什么狐狸找了半天也没发现小鹿呢?问题的讨论引导孩子对“动物的自我保护能力有了最初浅的感知,从而积累了新的经验。
3、知识目标:尝试运用“……躲在……” 或“我看到……躲在……”的句式讲述故事内容,初步迁移到生活中去。
利用PPT讲述故事,引导幼儿用简单句式讲述故事内容,并以游戏捉迷藏让幼儿感受其中的快乐,同时表达注自己躲在了什么地方。
三、说活动重、难点
1、重点:喜欢听故事,乐意与同伴玩捉迷藏的游戏。
利用PPT猜测法,引导幼儿猜测故事的情节,有利于抓住幼儿的注意力,认真倾听故事。让幼儿亲身体验玩捉迷藏游戏的乐趣。
2、难点:尝试运用“……躲在……” 或“我看到……躲在……”的句式讲述故事内容,初步迁移到生活中去。
利用PPT讲述故事,引导幼儿用简单句式讲述故事内容,并以游戏捉
迷藏让幼儿感受其中的快乐,同时表达注自己躲在了什么地方。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小班幼儿的能力特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利用了,观察、分析法,猜测法、游戏法等引导幼儿掌握故事内容。利用观察、分析法PPT图片,能够了解动物的身体组成部分。通过对PPT图片的观察后,猜测法故事的情节,有助提高幼儿的自信心,更好的抓住幼儿的注意力。运用游戏法是让幼儿亲身体验,捉迷藏幼儿的快乐,从而表达出自己藏在哪里了,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学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语言领域指出要喜欢听故事,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为了能达到这一目标,用了游戏法,并把亲身体验大胆的讲述出来。
六、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共分三段,一是熟悉故事,应用简单的句式说出故事内容;二是完整的听故事一遍,巩固对故事内容的掌握;三是利用捉迷藏游戏,让幼儿亲身体验幼儿带来的快乐,并表达出自己躲藏的地方,也是巩固了句式的掌握。
七、说预期的效果
在教案的设计上,我反复思考定在小班上还是中班上,又对我的目标制定反复改进,最后我把知识目标做了改动,把(尝试学会运用“……躲在……” 或“我看到……躲在……”的句式讲述故事内容,并迁移到生活中去。)改为(尝试运用“……躲在……” 或“我看到……躲在……”的句式讲述故事内容,初步迁移到生活中去)。希望通过第一阶段的熟悉故事内容,再到第三阶段的幼儿亲身体验,能完成教学的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