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一课时)
赣榆县初级中学 授课者:仲崇荣
教学背景:
这节课不同寻常——这是一节校际交流课:校领导指派我到班庄二中借班上课。我从思想上很重视这节课:备课上花了不少时间,进行了三轮备课,即备自己,备文本,备学生。其中的备学生,是指课前打电话向那边的任课老师了解学情。教材分析:
《幽径悲剧》是八年级语文教材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记叙了北大燕园内幽径上的一棵古藤萝的悲剧,作者将其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文章语言精练、通俗又雅致,严厉谴责了那些无情无义的灭美“愚氓”,感染力极强。编者将其安排在人与环境单元,旨在让学生体会文中对藤萝所流露的真情,对愚氓恶行的谴责,从而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学目标:
一.品读课文,在寻美、赏美中体会作者对古藤的深情。二.感受悲剧效果,增强爱美护美的思想意识。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在寻美、赏美中体会作者对古藤的深情。教学难点:
感受悲剧效果,增强爱美护美的思想意识。教学媒体:
多媒体,含图片、文字、音乐。课前准备:
教师进行三轮备课,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读准字音,概括段意,赏析妙词佳句——在书上留下预习的痕迹。教学过程:
说明:[ ]里的文字为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一. 开场:
绽放自信笑容,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巧用名人名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因为是借班上课,所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但时间宝贵,只能简单的笑一笑、说一说。] 二. 简洁导入,投影出示导语。
让我们走进美文《幽径悲剧》,这里有一条()的幽径,有一棵()的古藤,还有一个()的悲剧![小括号里的内容,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大多数应该能说出来。设计该导语的意图有3:1.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2.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3.尽量简洁,为后面的深入研读文本节省时间。] 三. 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出示,齐读目标。
1.品读课文,在寻美、赏美中体会作者对古藤的深情。2..感受悲剧效果,增强爱美护美的思想意识。[目标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尽量简洁些。出示学习目标,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方向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借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 踏上寻美旅程:寻找美景和美情,整体感知课文。
[意在让学生从宏观上居高临下驾驭文章,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 五. 欣赏幽径之美,进行学法指导(投影出示学法指导)。1.说一说:美在哪里?(找关键词)
2.品一品:优美句子。(选一句,修辞,结合语境概括本句内容,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读一读:喜欢的句子。(重音,语速,停顿,感情——投入,共鸣。)
学生以自学为主,然后分组依次展示,老师相机点拨、示范。[学法指导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这样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长此以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助于发展思维、开发智力,让学生善于学习,并且可能让学生乐于学习。] 六. 欣赏古藤之美,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进行要点概括指导,投影出示:欣赏古藤之美 美在哪里?——要点提示
1.美在外表:形(),色(),味(),声()。(第8节)2.美在():第14节的第5、6、7句。3.古藤是()的化身。
[课标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在理解这种 方式好处的基础上,自觉地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八.欣赏美情,感受悲剧之悲。
1.浏览全文,重点浏览课文的第10至15节,说说作者对古藤的情感变化。
2.设疑:为什么作者会对这颗古藤如此深情呢?请看老师为大家搜集的相关资料,投影出示要点:
一代宗师——季羡林
出生山东清平县,家境也十分清贫,唯独满腹诗书之足。就读清华,博得“四剑客”之一的美誉。留学德国,二战的烽烟造就他成为东方语言大师。回归祖国,执教北大。一生精通英、德、印等多种语言,唯独热爱着祖国的文字。
改革开放后,季老继续从事东方文化研究,并完成了享誉海内外的《罗摩衍那》。
十年磨一剑,译成了印度人都惧怕的《罗摩衍那》。
是他-------大力的沟通了东西方文化。
是他-------推动了东方文化的前进。
文革期间,游街、批斗、挂牌、住牛棚,甚至送报纸、掏厕所„„季老都一一品尝了!
最令他悲哀的,是他被宣布为“不可接触的人”。他虽然挨斗受批受尽凌辱,可从未放弃救世治学之道![何时介绍作者?不一定都要在学习课文之前,在研读文本需要推波助澜的时候,在学生解读文本“愤”“悱”之时,在非介绍不可 的一个恰当的时候。] 3.品一品妙词佳句。
4.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采取竞赛法:个人赛(生生赛、师生赛),小组赛。
[如何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一个久经实践检验的有效办法——竞赛法。因为初中生有争强好胜之心理特点。身为引导者,只需投其所好即可。] 赛读时搭配上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课文的情境中。
[怎样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选用合适的音乐,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 5.对第13节进行创造性阅读,因为这一节是重点段—作者感情的高潮。投影出示创读提示: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性阅读:
如果——
你就是那棵被毁的古藤,你是古藤所依附的那棵大树,你是那池中的荷花,你是古藤花下的一株小草„„
那么,你想说些什么?
提示:每组由组长任选一个,全组讨论,选代表发言。[创造性阅读,是阅读的高级阶段。该环节是现场课堂情况而行。作为机动环节。] 6.小结三美关系:幽径之美创造了古藤之美,“我”发现了美。7.过渡:我发现了美,爱上了美,视美丽的古藤为唯一的精神安 慰!可是有人却毁灭了这棵美丽的古藤!这令“我”由乐转悲,且悲哀至极!可是,面对“愚氓灭美”的恶行,伟人们无动于衷,世人冷眼旁观,!于是,作者的感情,由对古藤被毁的悲痛,转化成对恶行的谴责和忧国忧民的强烈责任感。请看伟人(),再看世人()。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反思:悲剧的根源在哪里?我们该如何面对悲剧?又该怎样避免悲剧的发生呢? 九.思美:
1.思考悲剧的原因。讨论交流后明确:悲剧之悲源于古藤之美、“我”之爱、文之巧、愚氓之愚、世人之冷以及“我”忧国忧民的责任感!
[好的板书让人赏心悦目。在此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精心设计一个“美”字,不仅起到提纲挈领之效,更有愉悦身心之妙!] 2.护美:
(1)导读最后一节,读出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坚定信念。
(2)练读这一节。
(3)你愿意为作者分担这份责任吗?齐读结束语:
结束语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护美之行人皆有责,善待自然,优化环境,从我做起!教后反思:
如何借班上课?
一接到出行任务,我就开始思考这一问题。通过这次支教之行,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调正心态。
那么,借班上课的正确心态应该是怎样的呢?我认为:这是一次机遇——是极好的学习机遇,从中积累宝贵的经验;是展示自我的好机会,从中积累难得的自信;是挑战自我的机遇,从中积累成长的养分。这样的机遇,如果不珍惜它,难道不可惜吗?
第二,精心备课。
精心,指的是态度认真。认真,是与平时相对而言。只有对理念、对文本、对教案烂熟于心了,才可能有精力去处理一些课堂上的意外,发挥出自己真实的教学水平,乃至施展教学机智——超常发挥。精心备课是借班上好课的基本保障。
第三,了解学情。
可以电话联系,可以亲自前往。不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应该对学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因为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嘛。并且要布置预习作业。
第四,激发热情。
这里的热情,指的是师生双方的。老师首先应该是充满激情的,以师之激情点燃生之热情。老师想千方设百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是自己借别人的班上的课,师生间缺少默契。所以,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就显得尤其重要!
第五,灵活机动。
在备课时,要留有机动的教学环节;在上课时,要灵活机动地安排、取舍、甚至重设教学环节。这也是对授课者教学机智的考验和挑战!
教有所得,这节课让我收获了许多——包括该如何借班上课;教学相长,教然后知不足,这节课让我知道了自己的缺点,进一步激发了我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有所乐,这节课让我享受到了展示和挑战的快乐!这节课,更加坚定了我“快乐教学,享受人生活”的人生信念!
第二篇:幽径悲剧教案
二十三、幽径悲剧
季羡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在文章所流露的感情倾向。
2.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在反复阅读中,体会文章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3.理解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懂得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品读、美读文本,边读边思,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质疑、交流,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意识。通过品读、美读把握文章情感,学习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精神。引导学生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树立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问题导引法、诵读品味法。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幽径之美,古藤萝之美及悲。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在文章所流露的感情倾向。
2.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在反复阅读中,体会文章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教学重点:
感受幽径之美,古藤萝之美及悲。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在文章所流露的感情倾向。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在反复阅读中,体会文章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检查预习: 检测本课生字词。
二、导入新棵:
1、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往往毁灭的越美则悲剧性色彩就更浓。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株藤萝的悲惨命运中去。板书课题:“幽径悲剧”
2、走近作者:
(1)感动印象: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荣辱不惊。
颁奖词: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说,把心留在东方。――“感动中国2006 1
评委。
(2)一生无数头衔,唯独喜欢“教授”这一称号。
一生精通英、德、印等多种语言,唯独热爱着祖国的文字。出生山东清平县,家境也十分清贫,唯独满腹诗书之足。就读清华,博得“四剑客”之一的美誉。留学德国,二战的烽烟造就他成为东方语言大师。回归祖国,执教北大。文革间挨斗受批受尽凌辱,可从未放弃救世治学之道。十年磨一剑,译成了印度人都惧怕的《罗摩衍那》。是他――大力的沟通了东西方文化。是他――推动了东方文化的前进。他就是一代宗师——季羡林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以第一人称,完成下列探究任务。(1)在我“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悲剧?
幽径上一株美丽的古藤萝惨遭毒手。
(2)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居住这儿的环境。
明确:
1、环境:一边傍湖,一面靠山。
2、山上的春季:小花生命灿烂。
3、山上的夏季:绿阴浓烈,小鸟和鸣
4、秋季:枫叶变红、松柏相映。湖中之美:绿叶红荷(夏);冬天无论是山上还是湖中都是白雪覆盖,绿色更浓。(3)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曾经美丽的我。(请从各个角度赏析我的外形美和内在美)„„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形:盘曲而上;色:苍黑,万绿丛中一点红;香:一股幽香;声:嗡嗡的蜜蜂声;命运:逃过数劫,成鲁殿灵光;
内在美:和:与大树和睦相处;善:阅尽沧桑,从无害人之心(4)现在的我是什么样儿的?你看了以后,你是什么样的感受? „„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形:盘曲而上 成了吊死鬼
藤萝之美 色:红绿相映 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 味:芳香袭人 控诉、投诉无门
声:回味无穷 哭泣,哭泣,哭泣„„
令人无比震惊、害怕和痛心
请根据课文内容,为我写一封给大自然法官的申诉信。我的申诉:尊敬的大自然法官阁下:我原是生长在北京大学后湖的一条小径上的一株藤萝,我在那儿生活了几百年,虽说有几次差得被作为“修正主义”给消灭掉,但我命大,还是活了下来。这几百年间我和我依附的大树,我和我周围的花儿、草儿、鸟儿、小虫子们一直相处得很好,虽说我比它们要年长几岁,但我从不倚老卖老、他们也很尊敬我。每到春天我还把我的花奉献出来,给世间增添一些美丽,更谈不上有害人之心,可是不幸如我,却遭愚氓的无端杀害,使我成一孤魂野鬼。我请大自然法官还我一个公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交流你所知道的 “十年浩劫”历史,认识“十年浩劫”,揣摩作者细腻,哀婉,愤懑的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懂得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懂得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复习导入
二、交流互动:
1、本文要写的是藤萝,为什么却写幽径的美?
明确:烘托出幽径藤萝,显出藤萝在幽径中的不寻常地位,幽径够美了,但却不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可以想象藤萝的美比幽径的美更吸引人,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兴趣。
2、题目是“幽径悲剧”主要内容是写“悲”,为什么作者却用大量笔墨写了“美”幽径的美、藤萝的美。
明确:悲剧就是对美的毁灭,毁灭的越美便越悲,作者把藤萝描写得越美,所突出的悲剧色彩也就越浓。
3、从文中找出表示作者悲伤的句子,并思考作者是用什么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情感的。明确:从此以后,“我真有点怕走”这条幽径。文章具体描写了“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的景象,渲染了“我简直是悲哀至极”的心情,又具体摹状了“我隐约听到”的“古藤的哭泣声”,又展开丰富联想,描写藤萝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孤立无助,只有哭泣,哭泣的悲惨情景,这一切笔墨,充分表现了真、善、美毁于愚氓之手的悲剧,抒发了强烈的痛悼之情,有着催人泪下的笔力。
4、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
“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这样”指的是富于感情,“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具有博爱之心。“伟人们”决不泛爱生灵,处事铁面无私,甚至滥杀无辜。这里所谓“真正的伟人们”含贬义。作者将“伟人们”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无疑怀着鄙视厌弃的感情。
小结:
三、质疑探究:
1、“藤萝毁于愚氓之手”的悲剧,让作者心生悲痛,难道他仅仅是为这一棵藤萝而悲伤吗?
明确:这时里的藤萝是真善美的象征,愚氓是美的毁灭者的象征。藤萝被毁灭的悲剧其实就是世人对美的忽视,对美的否定,对美的毁灭,所以说古藤萝的悲剧,其实是在说人的悲剧,人们亲手一个一个地消灭身边的美,这是让作者最为心痛的,而且这样的悲剧每天还在上演着。
幽径(四季美景)―衬托――→古藤萝(真善美)←――毁灭―愚氓(毁灭美的无知者)(悲剧)
2、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把矛头把向了十年**中打砸抢对美的破坏,你认为全面吗?为什么?
明确:这种说法不全面,文章矛头所指既是“十年**”又不仅是十年**,文革的反“修正主义”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固然是毁灭美的一种极其野蛮的方式,但这样的行为今天仍然屡见不鲜,所以说必须消除愚昧,提高国民素质,才能使真、善、美得到维护和弘扬。
3、“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样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这里的“十字架”是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要背下去? 明确:这里的十字架指的是“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的责任”,作者深感到社会对于“愚氓”毁灭美丽的现象还没有引起起码的重视,呼唤社会群体爱美护美意识的提高,自己愿意承担起呼唤人们重视美,保护美的责任,表现了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四、自主小结:
这位文化巨匠的民族忧患意识发人深省,尽管面对的是“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残酷现实,然而他将永不放弃,义无反顾,矢志不移地狐独地为我们的民族抒写悲歌。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季老在这里达到了屈原、鲁迅的高度,他是一个真正的勇士——懂得真、善、美,并甘愿做一位孤独的维护真、善、美的勇士。
五、反馈练习:
阅读语段,完成练习3 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1.第一段中与“隐隐约约”照应的句子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写古藤的哭泣,其实写出的是什么?画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写法?写“群树”、“荷花”、“人们”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三个“决不会”后面的内容可否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三个“决不会”,四个“偏偏”,抒情委婉而淋漓尽致。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以上几段文字中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于一棵古藤的命运,作者却如此感慨,你认为有无必要,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布置作业:
1、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破坏美、毁灭美的现象吗?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措施来制止这样的事情的发生?
明确:破坏环境、破坏文物、破坏公共设施、提高国民素质、制定相应制度、规范和处罚条例、加大宣传力度、2、大自然法官对申诉的回应。
藤萝先生:你好,我们大自然刑事法庭已经收到你的申诉,我们对你的不幸深表同情,我们已经派出相关人员具体调查事情的来龙去脉,并捉拿真凶。鉴以近几十年来,人类如此严重伤害我大自然公民的事情数量较多,情节较严重,我们已经报上级批准,将以地震、海啸、雪灾、洪灾等形式对他们进行惩戒。
第三篇:幽径悲剧教案
从有效的朗读出发
——说说《幽径悲剧》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幽径悲剧》是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记叙了北大燕园内幽径上的一棵古藤萝的悲剧,作者将其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文章语言精练、纯粹、通俗而又雅致,在描写的基础上作者走进藤萝,借藤萝之口哀鸣、控诉、呼号。严厉谴责了那些无情无义的毁灭美的“愚氓”,含泪带哭的抒发之中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其悲情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文章感染力极强。编者将其安排在第五单元,人与环境单元,旨在让学生体会文中对藤萝所流露的真情,对愚氓恶行的谴责,从而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
二、学情预估
1、文中的一些词语,尤其是一些文言语汇和成语,学生理解不一定到位,更何况是在具体语境中。例如:漠然、潋滟、诛伐、疾趋、焉知、愚氓、奈何、司空见惯、等闲视之、曲径通幽、鲁殿灵光、闲情逸致等等,需要课前做些预习。2、文中提到的“十年浩劫”、“修正主义”,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这需要教师做适当的引导、点拨,以便学生进一步理解悲剧的深层含义。
3、八年级学生主要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喜欢生动可感的文章。如何让学生走进这篇散发着理性光辉的散文,如何让学生接受作者要传达的关于“人与环境”的深邃思想,就是教师所要致力解决的问题。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章中悲剧指什么,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个悲剧的;
2、学习课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从有效诵读出发,体会文章强烈的悲剧效果,领会文章深邃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树立善待生命、关注自然、优化生存环境的现代意识。
学习重点体会文章强烈的悲剧效果。
学习难点领会文章关于“人与环境”的深邃思想。
四、教学构想
在这篇课文中,对什么是悲剧,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个悲剧的,学生是陌生的;对作者要传达的的关于“人与环境”的深邃思想,学生是难以理解的。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着重解决“悲”从何而来,怎样使文章悲情四溢,让读者灵魂震憾,使学生进一领悟作者所传达的细腻情感。这样的处理需要立足文本,从诵读出发,引领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情感,进行语言实践,帮助学生从文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使诵读更有效,我设计了读出美感、读透悲情、读清主旨、读得感受四个主要诵读环节。当然我始终做着自己本分的事——引领和点拨,藤萝美景的赏析、悲情的感悟、主旨的探究都由学生自己努力思索、探究、获取。
五、预习设计
1、请画出文中你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查清意思。
2、请找读文中描写藤萝的语句,概括藤萝的前后变化,体会藤萝的悲惨命运,并分别概括作者前后的情感变化。
六、教学过程
(一)走进课堂
1、(投影课题作者)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季羡林的《幽径悲剧》。看到这篇课文的题目,你头脑中闪现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答?
(设计理念:向学生渗透利用课题整体感知全文的学习方法,同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季羡林何许人也?大家对作者了解多少?
3、季羡林,季老先生这位学界泰斗、一代宗师哪有闲情逸致来关怀一棵藤萝的生死呢?他要向我们传递怎样的思想情怀?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季先生的伟大心灵。今天的课堂活动就两个字:“诵读”。(投影:诵读)
(设计理念: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投影出来使学生活动更明确,指向更集中,便于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二)读出美感
1、对于“悲剧”,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将最有价值的、最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本文中,“美”显然是指那一棵古藤萝,它美在何处?作者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它的美?到课文中去找一找,读出相应的语句。(学情预估:古藤萝美在形状、幽香、颜色,课文第8段作了集中描写)
2、这美丽的藤萝给你怎样的感觉?(学情预估:直上青云的气概、生机盎然、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等)这藤萝不仅秀美,而且生机勃勃,充满生命的活力。请大家自由朗读第8段,感觉一下藤萝生命的美。
3、美不仅要讲究外在美,更要讲究内在美,也就是姜得要有内涵,通常指拥有好品质。这棵藤萝品质如何,性情如何,请到第14段找找看。(学情预估:它“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从无害人之意”,“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4、这株藤萝具有内外兼备的美,是真正意义上的美。作者对这美丽的藤萝是什么感情呢?(学情预估:喜爱、“留恋难忘”、“顾而乐之”、依恋、“惟一的一点安慰“、让作者感到“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给作者带来了“情味”)
5、燕园幽径的这株藤萝已经见证了二三百年的文明,是一株劫后余生充满灵性的藤萝,是一株从无害人之意的为人间增色添彩的藤萝,它是美的化身,它是作者惟一的安慰。请大家齐读第10段,注意读出喜悦,读出依恋。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学习我力主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在字里行间深思感悟。对于藤萝的“美”,我不仅要求学生找出具体文句,了解文章写了什么,从什么角度写的,而且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感觉、作者的感受,去思索,去联想,让学生明白“藤萝”身上充满了一种精神,一种品质。花美美在精神,这种感性化之后的理性认识不是由我教给他们,而是让学生结合语言信息、文本内容,用心去感受、去体悟。)
三)读透悲情
1、但是有一天,这棵为人间增添美丽的藤萝,这棵给作者惟一安慰的藤萝,无端被人毁了,被人杀害了,一个鲜活的生命永远地消逝了。文中哪一段写被毁后的藤萝?请大家读读,说说哪些词语最能表现藤萝被毁后的惨状?(学情预估:
第11段,如吊死鬼、悬、摇曳、微笑等等)
2、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些词语?请说说你的理解。(学情预估:“吊死鬼”上吊而死,是非常正常死亡,似乎有冤屈,是被迫而死,这“鬼”冤魂不散,悬在空中,随风摇曳,悲情四溢;“微笑”更能表现藤萝被毁的惨状。藤萝本是充满希望地绽放自己的笑容,但突如其来地,无缘无故地,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被砍断,这还没来得及知道的天真无邪的微笑更让人觉得藤萝的无辜、不幸,让人悲怜、给人震憾。)
3、请谁来读一读这段文字,让我们感受一下藤萝的悲剧。其它同学听听读得怎样。
4、孩子们,假如你心爱的东西被破坏了,假如你最亲近的人突然永远离你而去了,你会是怎样的感受?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学生陈述)带着这种体验,我们尝试着把这一段文字再读一遍。
(设计理念:课标一再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和体验,才能真正感悟文中词句的意义和情味,提高学生对形象、语言、情感的领悟程度。因此,我积极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体验,与作者形成共鸣,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帮助学生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感悟语言,体悟情感。)
5、作者浓郁的悲情不仅表现在对藤萝的描写上,在其他语段的字里行间也表露得淋漓尽致。请找出来读一读。
(学情预估:如果学生找第12段的句子,则追问:在你看来,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把自己与所谓的“伟人”相比,反复强调自己是“没出息的人”、“渺小的人”,流露出作者一种怎样的情绪?
如果学生找第13、14段的句子,则请学生进行朗读设计,重点突出停顿、重音、语调的处理。
如果学生找第15段的句子,则提醒学生比较三个“决不会有任何人”与四个“偏偏”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决心?学生答不出,可先诵读,暂时放一放,等待契机。)
(设计理念:课标中有一句很时尚的话:教师要成为课堂对话的首席。师生从人格上是平等的,所谓“首席”其实是表达教师在课堂对话中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所谓“调控”就本节课而言,就是加强诵读指导的点化、深入、等待,使诵读更有效,使课堂对话的效度切实提高。)
6、团团的绿叶没有了,满满的花朵没有了,淡淡的幽香没有了,嗡嗡的蜂声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只有万斛悲情,只有无言的痛楚,只有悲哀至极,只有投诉无门的悲愤。让我们一起朗读第13、14段,感受作者的悲痛、悲切、悲悯、悲愤。
(四)读清主旨
1、此时此刻,我们大家的心情定和作者一样悲哀至极,我们不禁要问:是谁制造了这出悲剧?(学情预估:愚氓、不知美的人、没有爱心的人、对生命缺乏情感的人等等)
2、作者表面是说古藤萝的悲剧,其实是在说人的悲剧。所谓幽径悲剧,也是燕园悲剧,更是人的悲剧。文章说:“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作者批评世人缺了点什么?(学情预估:芸芸众生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爱心,缺少对生命的珍爱,缺少对自然的敬畏,自私、冷漠、无情)
3、老师要提醒大家的是,文章第9段早就指出,十年浩劫中藤萝们就遭到了无情的诛伐。六院前的和红二三楼之间的那两棵著名的古藤,被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掉。劫后余生的这惟一一棵藤萝它却毁于何时?(学情预估:今年春天、1992年、改革开放的今天、“十年浩劫”已结束十五六年的今天)
4、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写这出藤萝悲剧的深层用意,作者仅仅是批评愚氓之人吗?他是否对世人有所提醒有所警示?(学情预估:提醒我们关爱生命,珍重生命;警示人们不要重蹈覆辙,十年浩劫应该成为我们永久的记忆;幽径悲剧折射了一个时代的悲剧,清除愚昧,培养全民的现代意识,提高大众的人文素养,善待生命,关注自然,优化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我们最明智的抉择。)
5、生活中像作者这样的人多吗?作者是孤军作战,力量太弱小。作者想过放弃吗?你能看出作者怎样的决心?
(五)读得感悟
1、创设情境:读完这篇课文,季羡林老先生那悲天悯人,爱满天下的情怀让我们动容,让我们震撼。虽然我们不能与先生面对面交流,但我们却能让贺卡捎去我们的敬仰,我们的祝福。卡片的封面我已经绘制好了——一树灿烂而不见尽头的紫藤萝“瀑布”,现在请同学们将你对这篇文章的阅读体验写下来,作为内页的感言送给季老先生,让先生听听你如藤萝花开的声音。
2、学生活动展示,教师总结
(设计理念: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最后设计学生语言实践的过程,必将融入学生自己最真切的感觉,最独特的个人体验,同时也是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过程。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领悟,又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当然这是一个开放的设计,关键是让学生呈现出完整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个性表达的意识和能力,不必盲目追求完美的境界。)
(六)课堂小结
1、这是藤萝的悲剧,可作者为什么还要花较多的笔墨去写别的内容呢?请浏览课文1~7段,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什么内容?
2、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呢?这一部分内容是否可能删去?(学情预估:第7、8、10段前几句话都突出了藤萝在、燕园里不寻常的地位。)
3、这株藤萝无论是在燕园还是“我”的心灵,都占据着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位置。它是最美的。作者反复突出藤萝的不寻常地位,又是为了什么?(学情预估:为下文表现藤萝悲剧作铺垫,使悲剧性更浓,悲剧效果更强烈。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越强,写幽径和藤萝的美都是为后面悲剧蓄势。)
4、“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大自然美在和谐,和谐是要我们每个人用心去营造的。让我们学会用心感悟文本,用心感悟生活。愿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播下一颗善良的种子,善待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兽,构建和谐的共同家园。
第四篇: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课堂实录(市优质课一等奖)潍坊市育华学校 姜美玲
学习目标:
1、感受古藤的美和悲,理解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思想感情与决心。2.培养学生欣赏美、保护美的意识。教学过程:
导入:图片。有这样一位老先生,他被人们尊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2006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亲自到医院去看望他,祝贺他95岁生日。温总理高兴地说:“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非常耐读,有几篇文章我读了几遍。”这位老人就是季羡林。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幽径悲剧》。
一、初步感受悲剧:
师:请同学们朗读文章,做好圈点批注。
要求:
1、划出能打动你的句子。
2、划出有疑问的句子。
学生朗读课文,同时做圈点批注。
师:课文读完了,你认为课文描述的是什么样悲剧?用一句话来概括出来。生:我认为写的是一株藤萝被毁的悲剧。
二、感受幽径之美:
师:很好。鲁迅先生曾这样解释悲剧,“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越美的事物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课文的题目是《幽径悲剧》,现在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写幽径中美的事物的句子,读给你的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划出句子,小组内交流。
师: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找学生朗读自己发现的美的事物的句子。
生:“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写出了春天的花,四季不同。师:山花烂漫,摇曳多姿,很美。
生:“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写出了夏天的绿。
师: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互相应答,趣味无穷,很美。
生:“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写出了夏天的荷花的生机给人力量。
师:尤其是“向上,向上,向上”。这让我们不由得想起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生:“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写出秋天的松柏很绿。师:火红的枫叶、碧绿的松柏,相映成趣,很美。
生:“一到冬天,当然都有白雪覆盖。在湖中,昔日的潋滟的绿波为坚冰所取代。但是在山上,虽然落叶树都把叶子落掉,可是松柏反而更加精神抖擞,绿色更加浓烈,意思是想把其他树木之所失,自己一手弥补过来,非要显示出绿色的威力不行。”写出冬天松柏的绿。
师:白雪皑皑中,松柏翠竹更有生机,很美。
师:幽径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可以欣赏,那么作者最钟爱的是幽径的什么?
生:“藤萝。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
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作者从形、花色、香味、声音,写出了藤萝的美。
师:这位同学分析非常透彻,写出了藤萝香气袭人、花色怡人 师:还有想补充的吗?
生:“它在这里已经待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到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写出它的善良。
师:这位同学不仅发现藤萝的外在美,更发现了藤萝的内在美,藤萝非常友善,而且每年把美丽的花朵奉献给人们。
生:“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闻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写出了藤萝给我安慰。
师:藤萝非常善解人意,无声地安慰着我。师:还有想补充的吗? 教师小结: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有一双慧眼,季羡林也有一双慧眼,他发现了这条四季景色优美的小径,发现了这株秀外慧中的藤萝,因此,作者每次走过这条小路,心情都是快乐,感觉都是幸福的。但是,从某一天开始,他却不愿意、不敢、甚至有点害怕走这条小路,因为那株藤萝被毁了。
三、感受古藤萝之悲
师:找一名学生朗读第11段,我们来感受一下藤萝被毁的悲剧。
一名学生读文章的第11段。师:谈谈你的感受最深的语句。
生:“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吊死鬼”一词写出了藤萝被毁的惨状。
师:“吊死鬼”一词,也在暗示藤萝是被害而死。
生:“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树干已经被砍断了,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微笑”一词,写出了藤萝被毁了,还在笑,因为它不知道被毁了。
生:“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树干已经被砍断了,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把失根的藤萝比作是失去母亲的孤儿,很惨。
师:是啊,从此藤萝就无依无靠了。
师:还有补充吗?
师:老师在读这篇文章时,有一个词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那就是“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中的“微笑”一词。藤萝此刻笑容,天真无邪,温暖着每一个过路人的心。它们浑然不知赖以生存的根已被砍断。我们可以相像,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些美丽的花朵是怎样一点一点的,失去了娇艳的颜色,渐渐的枯萎,生机是怎样一丝一丝的,从藤萝的生命中抽走!此刻,绽放着最灿烂笑容的花
朵,和被砍断根的惨象,形成巨大的反差,这幅画面惨不忍睹,让我们震撼、为藤萝的不平、心痛。这就是藤萝的悲剧。
四、感受作者之痛:
师:这株藤萝,离我们家只有二三十歩,就像我的邻居一样;它陪伴了我二三十年,美丽着我来来回回的脚步,温暖了我那颗受伤而孤独的心,它就像我的老朋友一样。现在,这棵藤萝被无情的毁掉了,我的心境如何?
师:我们找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第13、14段。一名学生读课文。
师:你低沉的语调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作者的心痛。请找出你感到痛心疾首的句子,来给大家读一下。生:“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写出了作者听听到藤萝哭泣。
师:实际是作者自己的心在哭泣。
生:“从此以后,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我真有点怕走了。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心里数着数:一,二,三,四,一直数到十,我估摸已经走到了小桥的桥头上,吊死鬼不会看到了,我才睁开眼走向前去。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作者不敢走那条小路了,怕看见藤萝的惨状。
师:是啊,最喜欢走的小路,现在却最怕走。作者无法去面对那种惨象;当然对自己无力去保护它,也感到愧疚和自责。
生:“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到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写出藤萝的委屈、不平。
师:是的,作者听到藤萝的哭诉,感受到藤萝的委屈、不平,却又投诉无门。藤萝只能“哭泣,哭泣,哭泣”。
师:我们在读的时候,语调要低沉,要读出作者心中的痛。我们一齐来读第13、14段。学生齐读课文。
五、探究悲剧的原因
师: 藤萝被毁,令人悲痛。那么,有没有令作者更痛的原因?我们来齐读最后两段。学生齐读。
师:这个问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学生思考、交流。师: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生:“在茫茫人世间,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写出人们不关心藤萝的生死。
师:是的,人们忙于争名争利,无人关心藤萝。
生:“倘若问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写出没有任何人注意到这株藤萝。
师:还有补充的吗? 教师小结:
没有任何人注意、关心藤萝。这是人们对美的漠视、冷淡,连面对这如此美丽的藤萝,都能够视而不见,不关心,不动心,这就是人性中的淡漠。正是因为这种人性的淡漠,面对着灿烂的、有着二三百年历史的藤萝,有人就能狠下毒手。正是这种人性的冷漠,生活中有更多的悲剧在上演:不仅仅是植物被毁,美丽的风景被破坏,更有甚至者,歹徒明目张胆地抢劫,竟然没有一人出来制止;孕妇晕倒在街头,路人竟然袖手旁观……这一幕幕,怎能不令人伤心,令从事教育多年的作者痛心。因此,藤萝被毁,是幽径的悲剧,是燕园的悲剧,更是人的悲剧。
六、走进季羡林
师:男儿有泪不轻弹,而季羡林却常常为一些小动植物而落泪,你怎样看待其人? 生:作者很善良,他很关心小动物。生:作者能够维护真、善、美。师: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生: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天天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生:四个“偏偏” “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
师:一个为了维护真善美而奋斗到底的老人。教师小结:
透过《幽径悲剧》,我们看到了一个悲天悯人的季羡林,一个用哲人眼光看待生活的季羡林,一个胸怀天下的季羡林。正是这种高贵的品质,感动着我们,感动着所有的中国人。
2006年,他是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七、作业:
阅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和季羡林的《二月兰》,进一步体会《幽径悲剧》中作者的情感
第五篇: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季羡林先生的伟大人格和对自然生命的关注。
2、掌握搜集信息、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3、学会感受美、欣赏美,并在欣赏的基础上学会思考。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如何运用现代媒体搜集相关资源的方法。
2、掌握赏析散文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能结合背景和实际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幽径悲剧中所蕴涵的作者对人性、人生悲剧的深层思考。
2、结合新时代背景,知道如何避免悲剧的重演。学生分析:
1、学生比较容易欣赏到藤萝的美,但可能不太了解作者为什么特别关注藤萝的命运,因此有必要穿插相关的文革背景,让学生了解学生了解藤萝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给作者带来的心灵安慰
2、由于人生阅历的限制,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悲剧的深层含义,故而有必要加以适当的引导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了解作者,检查预习
1、由季羡林为北大新生看行李导入,出示季先生照片,简介季羡林。
7月11日上午8时50分,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8岁。(补充介绍)今天让我们通过学习他的《幽径悲剧》,一起走入季先生的情感世界。
2、检查预习字词。
(生提出不好理解的词语,师生交流解决)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幽径悲剧》是个什么样的悲剧?
2、提问:这只是一株藤萝而已,有什么好可悲的?值得吗?为什么?
分析第9、10自然段 结合“鲁殿灵光”、“唯一点安慰”等,联系作者的文革经历,总之,是作者的精神安慰。
三、找藤萝之美
1、请学生圈画出表现藤萝之美的词或语句。
你们觉得美不美?应该用什么语气读呢?(指名朗读,生齐读)
2、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藤萝的呢?(学生讨论,老师读句子,生归纳): 形:
盘曲而上 香:“蓦地”“扑鼻之香” 声:“袭入耳内”的蜜蜂声 色:万绿丛中一点红(外在的形象美)和:与大树和睦相处 善:阅尽沧桑,从无害人之心(内在品质美)
四、看藤萝之毁
1、这么美的藤萝,最后是怎样的结局呢? 被砍,被毁。从哪段可以看出?
2、试说说这种结局悲在何处? 师读第11段,分析。
3、思考:本文主要写的是藤萝被人无端砍断的悲剧,而课文用6小节的文字来写的什么,为什么?
幽径的悠久历史,是为了表现幽径藤萝的古老;
幽径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意在表现浓烈勃发的生机,写幽径其实是为了托出幽径藤萝(以美衬美)
过渡: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的事物毁灭了给人看。”越美的事物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以美衬悲)
五、感作者之悲
1、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悲哀?
2、学生齐读第13、14小节,突出“哭泣、哭泣、哭泣„„”
3、朗读指导,学生反复试读体会作者的悲哀之情。
4、这里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表现自己的悲痛之情的?
5、把下面藤萝的控诉转换成第一人称来读。(要求读出控诉的感情)
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天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天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转换:(我)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我)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我)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我)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天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我)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我)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天月白风清之夜,(我)会走出来显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我)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我)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读出悲哀、无奈、对人的控诉。(人为物代言,物为人代言)
过渡:大师在为藤萝代言的同时,还陷入了深深地自责:
“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6、怎样理解大师的自责? ⑴朗读大师自责的语句。
世界上像我这样没有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在这个地方,偏偏让我天天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
了。奈何,奈何!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⑵大师是不是个没出息的人?大师是个渺小的人吗?怎样理解“小人物”。出示:“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剪接(多媒体)
正如“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颁奖词中所说,“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⑶大师还自责说“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思考:“这个十字架”指的是什么?
明确:永不放弃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的责任。
六、探悲剧之因
读了大师的文章,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出悲剧是怎么形成的呢?
1、在人遭劫,花木不能幸免的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中,这棵古藤萝没有被毁灭,反而在1992年改革开放后的春天,古藤萝却毁于愚氓之手,这是什么原因?作者对这株古藤萝被毁感到可悲,仅仅是因为一棵树吗?有没有更深的原因?
由于人类的无知,才会发生这桩愚氓灭美的悲剧,作者真正悲的是人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仍有这样的现象,难道不值得可悲吗?藤萝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是人性的悲剧;是人生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悲哀——人类对生存环境的普遍漠视
2、大师由“愚氓灭美”的悲剧而引发的自责,引起你怎样的共鸣? 呼唤——珍爱环境,善待自然;做爱美护美之人
3、小结:作者把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表现了大师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使命和责任心)。
七、布置作业
谈谈我们身边有没有“愚氓灭美”的现象,我们如何成为一个爱美护美之人?
八、老师寄语:
智慧的人们创造出美好的世界;愚昧的人们制造着一幕幕悲剧; 珍爱环境,善待自然;共同生存,共同发展!让悲剧不要在我们手中重现!(音乐)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