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幽径悲剧》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语言,学习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学习层层铺笔的描写手法及作用。
4、通过品读、美读把握文章情感,学习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课时安排】
三课时
【预习安排】
1、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字词,做到读通、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查找有关季羡林的知识。【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感受幽径之美,古藤萝之美。
一.导入
老师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北大新学伊始,一位外地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进入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学者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
今天我们将通过《幽径悲剧》走进这位文化巨匠的精神世界,聆听他诉说的智慧,智慧地诉说。
二.介绍作者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生介绍之后老师补充。
中学毕业后,他和80多个高中同学北上京城考大学。结果,只有3个人考中,而他一人同时考取了北大和清华。入学之后,学业出色,成为当时清华佼佼者,为清华“四剑客”之一。
季老学识渊博,学富五年,精通六七种语言,致力于研究“东方学”,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学识了得,是当代中国的一位文化巨匠,深受世人的钦佩和敬仰。
三.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生回顾课文,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写了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
3.按照“幽径”、“藤萝”、“藤萝被毁”的思路,理出文章的结构,并为每一部分概括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1-6)写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7-10)写古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6)写藤萝的悲剧。四.作业: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精读品析,欣赏第一部分——感受“幽径美景”
1、师:文章开头描绘了幽径之美,美在哪里?用笔圈出,品一品,读一读。
例如“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这一句写得有声有色,让人身临其境,如入画中,神奇而美好。
又如“夏季的荷塘中,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教师范读,感情饱满,学生听读感受,说说这里的描写重点突出荷塘中怎样的特点?(礼赞生命力之强烈)字里行间流溢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喜爱、陶醉、礼赞)试读出来。
男、女生竞赛朗读(女生第3节,男生第4节)
2、师:作者用“神奇”二字概括幽径的特点,而在这条神奇的幽径中什么给作者的印象最深?点拔:文中有一句话能显示作者的用意,划出来:“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试用自己的话来诠释。
明确:幽径神奇而美丽,如诗如画,秀色可餐,然而生于其间,长于其间的古藤萝——将更是一个不同凡响,让你难以忘怀,让你刻骨铭心的角色。
3.作者如此用力描绘幽径之美,并没有浪费笔墨,用意何在?(思考讨论)
明确:这便是铺垫、蓄势——用不同寻常的神奇秀美环境来烘托她。
三.研读第二部分——感受“古藤萝之美”
1.师:想必大家一定很想认识让作者难以忘怀,刻骨铭心的角色,速读概括古藤的特点。并说说它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明确:精神寄托于安慰.2.作者除了写幽径上的藤萝,还提到哪里的藤萝?作用? 明确:侧面烘托幽径藤萝“最有特色”,最美。
3.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毫不留情的,十年浩劫期间,这些美丽的花木被异化为“修正主义”,遭到了无情的砍伐,同学们可能不能理解,那就查阅一下“十年**”的历史资料吧,寻找故事性较强的资料。
明确:教师补充,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小结。“十年浩劫”期间,游街、批斗、挂牌、住牛棚,季老一一品尝过,最可悲的是,他被宣布为“不可接触的人”,被分配掏大粪、看大门、守电话、发信件。“文革”期间被打倒的又何止是他一人,可以说一切能代表“真、善、美”的人和事物,几乎都被颠倒过来,被打倒,糟践踏。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呀?是失去理智的、荒唐、愚昧而疯狂的年代,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剧。
4.作者亲历了“十年浩劫”的灾难,他对此有怎样的感触认识呢?请阅读第10段把作者的认识感触划出来。
明确:“他悲愤、惆怅,他有一点安慰,他觉得这个世界还值得留恋,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5.怎样理解他的这种感情?是什么让他“悲”,又是什么给了他“安慰”?
明确:作者亲历了“十年浩劫”的灾难,对自己的苦难他一定曾经悲叹过,但作为一位文化巨匠,他没有陷于此种自伤而不能自拔。这株仅存的藤萝依然在那里释放着力量,所以这让作者觉得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四.作业:品味语言,学生选择一句或一段,自我赏析。
要求学生用固定句式:“
段(句)好,好在 ”来作答,内容要求从词、句式、修辞的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
第三课时
一.导入:然而人与自然的故事并不是总以喜剧的形式上演的,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感受古藤之悲,幽径之悲,作者之悲。
二.研读第三部分:感受“古藤萝的悲剧”力量。
1.师:这是一株怎样的古藤?迅速找出描写古藤的语句,概括它的形象特点。明确: 有外在美;无害人之意,献花于人世;二三百年来,和睦相处---即“真善美”的化身。
2.这样一个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古藤,作者的情感如何? 明确:喜爱,留恋,乐之
3.师:“然而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作者以自己前后矛盾的感慨揭开了“古藤萝悲剧”的序幕,怎样理解作者前后矛盾的感慨?
明确:古藤萝存在——意味着人间纯真、善良、美好的存在;古藤萝毁灭则意味着人间的纯真、善良、美好遭到杀戮。
4.师:这难道不令人痛心吗,看作者如何凸现这悲痛?请阅读11段找出你认为能表现“悲”的描写。
如:“它们仿佛成了失去母亲的孤儿„„„„”
“吊死鬼”让人联想到一个那样美好的天使突然被杀戮之后带给人们的恐怖、震惊。
5.面对被毁灭的惨状,作者情感受到什么影响?震惊、恐怖、悲哀,找出文段中最能体现这种感情的词、句、段,读一读、品一品。
例:“我有点怕走„„我不敢再看„„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疾趋而过。„„悲哀至极„„”。
三.思考悲剧背后的问题。
1.这个悲剧发生在哪里?什么时间? 明确:地点:北大 时间:1992年春
2.作者这么好的一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居然会狠心破坏作者的小天地,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猜猜,“毁美”哪些人呢?
明确:愚氓、伟人、追名逐利的人、心中无美的人„„
3.创造美好世界的人们与制造悲剧的人们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或者说“毁美”的那些人都缺点什么?
明确:前者关爱生命、关爱自然,追求真、善、美;后者缺乏对生命、自然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
4.“藤萝毁于愚氓之手”的悲剧,让作者心生悲痛,难道他仅仅是为这一棵藤萝而悲伤吗?
明确: 这里的藤萝是真善美的象征,愚氓是美的毁灭者的象征。藤萝被毁灭的悲剧其实就是世人对美的忽视,对美的否定,对美的毁灭,所以说古藤萝的悲剧,其实是在说人的悲剧,人们亲手一个一个地消灭身边的美,这是让作者最为心痛的,而且这样的悲剧每天还在上演着。
5.作为一个大师级的学者,一位令世人钦佩、敬仰的文化巨匠,他的悲愤、惆怅、安慰仅仅是像林黛玉那样多愁善感,悲叹个人身世不幸吗?作者描写这一株古藤的悲剧,目的何在呢?
引导:这样的悲剧如果是发生在偏远落后的荒蛮野岭之间,倒也罢了,可它偏偏发生在中国最具历史文化渊源的北大,这里是中国文化精英的聚集地,是思想最为解放的最高学府这不能不让人痛心疾首。这一幕悲剧如果发生在“十年**”期间,是不足为奇的,因为那是一个悲剧的年代,可是它发生在“十年**”结束十几年后的今天。这十多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迅速提高,已经奔上小康之路,这说明什么?
明确:愚氓多,国民素质有待提高。
人们的精神生活贪乏。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中的真、善、美,并维护之,并不仅仅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博爱之心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是否具有健康、积极、良好的精神素质的大问题。
6.然而堂堂燕园里竟没有第二个人关注藤萝的生死,并为之悲哀的,这就使其悲剧意味更加浓重,想揭露什么呢? 明确:人们缺少博爱之心,自私、冷漠。7.那作者借此表达说明渴望呢? 明确:人们珍爱生命,关爱自然。
8.师:反思这种悲剧的根源:除了指挥者的失误,执行者的无知,更主要的是人们心中的流毒根深蒂固,几千年的奴化教育让人们失去了应有的理性,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思想,面对社会、自然、生活中的真、善、美的叙说,心灵变得麻木不仁,由此看来,古藤的遭遇是不是仅仅是它自己的悲剧呢?还说明了什么悲剧? 明确:这是燕园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四.拓展延伸。1.听音乐欣赏图片。2.课外阅读。“无论谁死了, 我都觉得是我自己的一部分在死亡。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他为我,也为你。”
——弥尔顿 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
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 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只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刘亮程《一个人村庄》 五.教师小结:
拯救自然环境,实际是拯救人类自己!花朵衰败的地方,人类没法生活。
——(法)卢梭
这位文化巨匠的民族忧患意识发人深省,希望大家能与季老先生一起做一位维护真、善、美的勇士。
六.作业:以古藤萝的口吻写一段话,向人们提出劝告,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提高审美素质。七.板书见课件
八.教学反思:课堂教学的流畅性很关键,这取决于老师的思路是否清晰。在这一课的处理上,我的所设计的问题大体上看衔接较紧密。情感上学生理解较深,但从写作的角度,学生收获甚少。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写作与课堂教学相连呢?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第二篇: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篇一:《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幽径悲剧》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难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预习安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老师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北大新学伊始,一位外地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进入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二.介绍作者
中学毕业后,他和80多个高中同学北上京城考大学。结果,只有3个人考中,而他一人同时考取了北大和清华。
三.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四.作业: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精读品析,欣赏第一部分——感受“幽径美景”
例如“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
又如“夏季的荷塘中,绿叶接天,红荷映日。
男、女生竞赛朗读(女生第3节,男生第4节)
2、师:作者用“神奇”二字概括幽径的特点,而在这条神奇的幽径中什么给作者的印象最深?点拔:文中有一句话能显示作者的用意,划出来:“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
三.研读第二部分——感受“古藤萝之美”
1.师:想必大家一定很想认识让作者难以忘怀,刻骨铭心的角色,速读概括古藤的特点。
明确:精神寄托于安慰.2.作者除了写幽径上的藤萝,还提到哪里的藤萝?作用?
明确:教师补充,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小结。“十年浩劫”期间,游街、批斗、挂牌、住牛棚,季老一一品尝过,最可悲的是,他被宣布为“不可接触的人”,被分配掏大粪、看大门、守电话、发信件。“文革”期间被打倒的又何止是他一人,可以说一切能代表“真、善、美”的人和事物,几乎都被颠倒过来,被打倒,糟践踏。
5.怎样理解他的这种感情?是什么让他“悲”,又是什么给了他“安慰”?
明确:作者亲历了“十年浩劫”的灾难,对自己的苦难他一定曾经悲叹过,但作为一位文化巨匠,他没有陷于此种自伤而不能自拔。
第三课时
1.师:这是一株怎样的古藤?迅速找出描写古藤的语句,概括它的形象特点。
2.这样一个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古藤,作者的情感如何?
明确:喜爱,留恋,乐之
如:“它们仿佛成了失去母亲的孤儿”
5.面对被毁灭的惨状,作者情感受到什么影响?震惊、恐怖、悲哀,例:“我有点怕走??我不敢再看??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疾趋而过。
1.这个悲剧发生在哪里?什么时间?
明确:地点:北大 时间:1992年春
2.作者这么好的一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居然会狠心破坏作者的小天地,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猜猜,“毁美”哪些人呢?
明确:愚氓、伟人、追名逐利的人、心中无美的人?? 3.创造美好世界的人们与制造悲剧的人们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或者说“毁美”的那些人都缺点什么?
4.“藤萝毁于愚氓之手”的悲剧,让作者心生悲痛,难道他仅仅是为这一棵藤萝而悲伤吗?
明确: 这里的藤萝是真善美的象征,愚氓是美的毁灭者的象征。
5.作为一个大师级的学者,一位令世人钦佩、敬仰的文化巨匠,他的悲愤、惆怅、安慰仅仅是像林黛玉那样多愁善感,悲叹个人身世不幸吗?作者描写这一株古藤的悲剧,目的何在呢?
引导:这样的悲剧如果是发生在偏远落后的荒蛮野岭之间,倒也罢了,可它偏偏发生在中国最具历史文化渊源的北大,这里是中国文化精英的聚集地,是思想最为解放的最高学府这不能不让人痛心疾首。
人们的精神生活贪乏。篇二:《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味、体悟语言和情感
2探究
3建构
1观
2美的决心
1“悲剧”内涵
2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美的决心
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时
入新课
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知悲剧
1商讨给这出悲剧配音方案
2述配音理由:
方法与过程:、情境中阅读、品、层递阅读,合作、引设支架,自主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审美、矢志维护真、善、【教学重点】、深刻而丰富的、描写、议论和抒、矢志维护真、善、【教学难点】精炼、【教学时间】一课
一、创设情景,导鲁迅先生说过:“悲
二、情境阅读,感、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代表简要阐
(2)、明确配音方案:
第一部分感情基调:愉悦(音乐:如《紫竹调》等)
第二部分感情基调:淡淡地愁怨(音乐:如《秋日私语》等)
第三部分感情基调:强烈地控诉(音乐:如《二泉映月》等)
悟悲剧
死
1第三部分(播放背景音乐,如《二泉映月》等)
之死
2哭泣?
“从无害人之意”;“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诉无门”
的毁灭
3“微笑”,作者为何却说他们是“失掉了母亲的孤儿”? 美
1第二部分(播放背景音乐,如《秋日私语》等)
1在何处?
认识藤萝之美:
三、探究阅读,体【第一场】藤萝之※阅读现场:、指名有感情朗读、品读交流 ※阅读体悟:藤萝、“吊死鬼”因何“万分委屈,又投明确:真、善、美、初绽的花朵在【第二场】藤萝之※阅读现场:、指名有感情朗读、品读交流 ※阅读体悟: 藤萝之美、活着的古藤萝美引导鼓励从多角度历史的角度来说:
历史悠久、文化气息从其古藤萝形、色、味、声入手,感受其美丽; 形:盘曲而上——“直上青云”、“苍黑古劲像苍龙”
色:红绿相映——“万绿丛中一点红”
味:芳香袭人——“淡淡的幽香”
声:回味无穷——“嗡嗡的蜂声”
从其品质来体验:“眼中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
2表了什么?
人性之美
3古藤萝之死呢?
殇
1荷花如何?
2们”如何?
3林先生如何?
思
古藤萝之死哀伤吗?
味悲剧
一场什么悲剧?【请学生用最简洁的文字概括】
死,反照出人类对自然的漠视,对自身栖居的家园的
?改革发展时期,忽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藤萝无辜被毁灭。、藤萝之美其实代明确:自然之美,、作者为何不先写【第三场】藤萝之、面对悲剧,群树、、面对悲剧,“人、面对悲剧,季羡【第四场】藤萝之季羡林先生只是为
三、深度阅读,品思考:藤萝之死是幽径悲剧:藤萝之破坏。悲之二,九十年代,四、延伸拓展
五、作业布置
附:《幽径悲剧》板书
幽径悲剧【季羡林】
悲剧:真、善、美的毁灭
藤萝之美 藤萝之死
形:盘曲而上 成了吊死鬼
色:红绿相映 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
味:芳香袭人 控诉、投诉无门
声:回味无穷 哭泣,哭泣,哭泣„„
幽径悲剧——燕园悲剧——时代悲剧——人性悲剧
教学反思:
《幽径悲剧》写于1992年。十年浩劫已结束15年。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一株藤苏被毁的“愚氓灭美”现象。作者迫切地感到必须努力实行科教兴国,迅速提高国民的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于是,怀着重大的使命感写下这篇散文。文章通过藤萝之美——藤萝之死——藤萝之殇——藤萝之思的构架来引导读者层层深入的感知文中的内涵。而我在教学中突破了文本中先“美”后“死”的顺序,先让学生感受触目惊心的悲剧,再感受它活着的时候的“美”。并适时的提出“作者为何不先写古藤萝之死呢?”的问题。在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后进而深入阅读,让学生更准确的把握这出悲剧的内涵。最后拓展延伸,在学生理解悲剧内涵的情况下结合实际,培养他们更正确的审美观和维护真善美的决心。篇三:幽径悲剧教学设计与反思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启东市寅阳初级中学 李锦辉
《幽径悲剧》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其文章内涵丰富而深邃;其文语言精练,纯粹,通俗而又雅致;其情渗透字里行间,沉痛不失其含蓄。文中古藤萝的悲剧,是整个幽径的悲剧,是燕园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是人性的悲剧。所以说《幽径悲剧》是一篇极佳的阅读教学的文本。本着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论指导,设计此课。
学习目标:
2、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字
w()()jīng()yâ sǒng mãng 摇()2 3 课后学习:
2为一株草、一朵花的折损而伤心过吗?你曾为一只猫、一
幽 径 悲 剧 季羡林
幽径美:(春夏秋冬)充满生机活力
化、外在美、内在美 被愚氓毁灭
悲剧(抒发了作者矢志不渝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幽径悲剧》教学反思
一、预习检测 注音或据拼音写汉ān yán 潋 滟 抖 擞()棘 毛骨()然 愚()、在生活中,你曾板书:
美 烘托
藤萝美:历史、文季羡林,作为国学大师,其身正,其文亦深。《幽径悲剧》是他对生活中细微处的深刻发思,而折射出的对人的劣根性的发现,体现着智者的思考和光芒。所以,以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对这样一篇蕴意深刻的文章进行解读,确有难度。为此,我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强调文本的意义和更深层的挖掘,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设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期达到学生对文本和季羡林本人性格的理解。在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和回答也应证了这一点。篇四:幽径悲剧教案新
第____________课时 __________月____________日
二
十四、幽径悲剧
季羡林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3、欣赏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了解悲剧产生的根源,激发学生产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
2、欣赏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了解悲剧产生的根源,激发学生产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里,在一条既平凡又不平凡的幽静小路,曾经发生了一场悲剧,使人伤心落泪,那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悲剧呢?还是让我们跟随季羡林老先生走进《幽径悲剧》吧!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采用读写大比拼方式)蜿蜒wānyán 懦者nuò 浩劫ji? 诛伐 fá 惆怅chóuchàng 虬干 qiú 愚氓 m?ng 摇曳ya 万斛 hú 潋滟liànyàn
三、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1、题目为“幽径悲剧”,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整体上写“幽径”呢? 明确:1-6节。
2、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呢?
3、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的“悲剧”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这是一条怎样的幽径?幽静所处的环境如何?
明确:这是一条古老的、不同寻常的幽径。
2、写了山上的哪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天写了什么?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荷花。
4主要美在什么?
5用是什么?
三部分
1第一句写“让我最留恋难忘的还是一株古藤萝”但是没有直接写这株 众藤萝,突出了这些藤萝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萝的历史和藤萝的美。
2的文字,反复朗读,看看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这株藤萝的?
“它既无棚„„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3的外在美,你能说一说这株藤萝的内在美吗?
大树和睦相处
幸免于难,从无害人之心、山上、湖中冬明确:写了荷叶、、你觉得幽径之美、写幽径之美的作
四、欣赏课文第二、、生细读第七节,古藤萝,而是写了明确:写了一些藤、请找出正面描写明确: 正面描写::、这是藤这株藤萝明确:(1)和:与(2)善:阅尽沧桑,五、小结本课内容 附板书 美在四时 幽径美景 美在湖山
形:盘曲而上
幽径悲剧 藤萝之美 味:扑鼻之香
色:万绿丛中一点红
声:嗡嗡蜜蜂声
藤萝悲剧
第____________课时 __________月____________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2、学习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重、难点:
1、欣赏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了解悲剧产生的根源,激发学生产生健康的审美情趣.2、通过品读、美读把握文章情感,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一、复习导入
1、仔细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在这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
二、讨论悲剧产生的原因:
1、藤萝被毁后又是什么样的,找出描写的语言,并找出作者情感的变化.藤萝之惨:吊死鬼 :悬 摇曳 孤儿 微笑(比喻 拟人)
作者的感情:惹起了万斛闲愁 痛苦 悲哀至极
2、想想悲剧发生后,这又是一株怎样的藤萝,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强调修辞及其表达效果.如:可怜 一面是虬感干下面已被砍断,一面花朵还在微笑 采用反衬和拟人表现了作者的痛苦悲哀 等等)
4、藤萝被毁,作者悲哀难过,那么作者自以为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 “没有出息”“感情太多”,是一个善良、有博爱之心和同情心的人.5、自从藤萝被毁后,作者还喜欢那条幽径吗?
(1)“听到古藤的哭泣声” 比喻,融情于景
(1)“我是一个偶然,除了我,不会有人为之伤心” “偏偏??偏偏??偏偏??”
这些偶然集中在“我”一个人身上,作者深感社会对于愚氓灭美的现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呼吁社会提高审美意识.(2)“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3、这种现象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八、总结全文:
实施科教兴国
幽径悲剧 提高国民素质
时代之悲 篇五:《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阅读之前,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收集的季羡林的资料,但是介绍是有要求的,就是在同学们收集的基础上,筛选信息,选取和文章有关的内容来加以介绍。
1、首先让我们阅读全文,思考问题:这条幽径上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悲剧?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悲剧?
讨论整理:发生古藤萝的悲剧。
2、既然悲剧是美的毁灭,我们来看幽径悲剧怎么描写美
①文章为了要突出表现古藤萝的悲剧,写了哪些美好的事物?
幽径之美(1-6)藤萝之美(7-10)
②作者通过哪些感觉角度写出了藤萝的美,结合相关语句说说它为什么美?作者为什么要写它的美?
外在美
视觉 盘曲而上,万绿丛中一点红 形
嗅觉
幽香 味
听觉 嗡嗡的蜜蜂声 声
内在美
从无害人之意
一向与大树和睦相处
结论:藤萝之美(7-10)正面写藤萝的美,渲染悲剧效果
朗读
③文章为什么还要写幽径的美?幽径为什么美?
时间顺序,从春写到冬,特点是总有翠色在目,显示幽径神奇,从而衬托“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
结论:幽径之美(1-6)侧面衬托藤萝的美
3、悲剧是把美毁灭给人看,所以悲剧要渲染被毁的惨状;悲剧的气氛因渲染而更为强烈。
朗读
②在古藤萝被毁后,作者有哪些感受,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作者的感受?(注意朗读的语调)
借景抒情直接抒情 这株古藤萝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
还有吗,大家看这句话“一向与大树和睦相处······”
师:这是一株和、善、美的古藤萝。在作者心目中的作用:古藤萝在作者心中是个会显灵的圣物。作者对古藤的感觉,是与特定的环境分不开的。“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这一棵藤萝成了仅存的一棵,因而也就成了唯一的精神寄托和安慰。这株古藤萝有二三百年的历史,是历史的见证人。所以它已是美的化身和历史的见证。这株古藤萝是燕园中仅存的一棵浩劫后充满灵性的圣物。
4、美被什么所灭,关系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思考造成悲剧的原因,你觉得作者通过这一悲剧想要表达什么?(结合文中语句理解)你又从古藤萝的悲剧中读出了什么?悟出了什么?
写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文中所写的古藤萝,其实还是在暗示生活中的某一种人,象征一些品德高尚的人
表现作者将永做护美的使者。表现作者将永不放弃揭露美之被毁的悲剧。珍视一切生命,让我们身边的悲剧不再重演。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作者用“毁于愚氓之手”来概括藤萝的悲剧,这是非常慎重、准确而发人深思的。文章写于1992年,“十年浩劫”已结束十五六年,改革春风劲吹,取得了重要成绩。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愚氓灭美”的现象。
总结:
教师寄语: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
5、作业:请继续深入研读描写“曲径之美”和“藤萝之美”的相关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上
第三篇:《幽径悲剧》
幽径悲剧
教学设想: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五单元三课,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内涵丰富而深邃,语言精练、通俗而又雅致。本课所处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学习在记叙和说明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写法。《幽径悲剧》通过渲染浓烈的悲剧色彩,引发人们对时代和人性的反思,从另一个层面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颇有曲径之感,文本内容显得别具一格,相对单元中的其他四篇选文,既是一种视觉的冲击,更是一种认识的补充。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单元主题——人与自然的认识会更深刻而全面。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在文章所流露的感情倾向。
2.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在反复阅读中,体会文章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3.理解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懂得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过程与方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创设情景法、问题导引法、诵读品味法进行教学。我以新课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为指导,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品读、美读文本,边读边思,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质疑、交流,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意识。
通过品读、美读把握文章情感,学习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精神。引导学生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树立维护真、善、美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本文叙述了幽径藤萝被人砍伐的悲剧,美丽的藤萝“毁于愚氓之手”,作者的内心极其悲伤。他深感社会对于“愚氓”毁灭美丽的现象还没有引起起码的重视,呼唤社会群体爱美护美意识的提高。作者愿意背起“自己性格制造的十字架”,永不放弃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的社会责任,表现了一个倔强的老人矢志不渝的决心。
2.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本文浓墨重彩的描绘与酣畅淋漓的抒发相结合。文章中写幽径、写藤萝、写藤萝被毁,处处运用极为细致的描写,充分表现对象的形象特点和内在神韵。在描写的基础上,作者又十分重视抒情议论,表达自己对藤萝被毁的哀伤,揭示文章主题。这些都必须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进行感悟赏析。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法、问题导引法、诵读品味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幽径之美,古藤萝之美及悲。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在文章所流露的感情倾向。
2.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在反复阅读中,体会文章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教学重点:
感受幽径之美,古藤萝之美及悲。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在文章所流露的感情倾向。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在反复阅读中,体会文章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检查预习: 检测本课生字词
二、导入新棵:
1、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来给人看,往往毁灭的越美则悲剧性色彩就更浓。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株藤萝的悲惨命运中去。板书课题:“幽径悲剧”
2、走近作者:
(1)、感动印象: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荣辱不惊。会”
颁奖词: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说,把心留在东方。――“感动中国2006评委
(2)、一生无数头衔,唯独喜欢“教授”这一称号。
一生精通英、德、印等多种语言,唯独热爱着祖国的文字。出生山东清平县,家境也十分清贫,唯独满腹诗书之足。就读清华,博得“四剑客”之一的美誉。
留学德国,二战的烽烟造就他成为东方语言大师。回归祖国,执教北大。
文革间挨斗受批受尽凌辱,可从未放弃救世治学之道。十年磨一剑,译成了印度人都惧怕的《罗摩衍那》。是他――大力的沟通了东西方文化。是他――推动了东方文化的前进。
他就是一代宗师——季羡林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以第一人称,完成下列探究任务。(1)、在我“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悲剧?
幽径上一株美丽的古藤萝惨遭毒手。
(2)、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居住这儿的环境。
明确:
1、环境:一边傍湖,一面靠山。
2、山上的春季:小花生命灿烂
3、山上的夏季:绿阴浓烈,小鸟和鸣
4、枫叶变红、松柏相映。湖中之美:绿叶红荷(夏);冬天无论是山上还是湖中都是白雪覆盖,绿色更浓。(3)、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曾经美丽的我。(请从各个角度赏析我的外形美和内在美)
„„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形:盘曲而上;色:苍黑,万绿丛中一点红;香:一股幽香;声:嗡嗡的蜜蜂声;命运:逃过数劫,成鲁殿灵光;
内在美:和:与大树和睦相处;善:阅尽沧桑,从无害人之心
(4)、现在的我是什么样儿的?你看了以后,你是什么样的感受?
„„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形:盘曲而上 成了吊死鬼
藤萝之美 色:红绿相映 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 味:芳香袭人 控诉、投诉无门
声:回味无穷 哭泣,哭泣,哭泣„„
令人无比震惊、害怕和痛心
请根据课文内容,为我写一封给大自然法官的申诉信 我的申诉:尊敬的大自然法官阁下:我原是生长在北京大学后湖的一条小径上的一株藤萝,我在那儿生活了几百年,虽说有几次差得被作为“修正主义”给消灭掉,但我命大,还是活了下来。这几百年间我和我依附的大树,我和我周围的花儿、草儿、鸟儿、小虫子们一直相处得很好,虽说我比它们要年长几岁,但我从不倚老卖老、他们也很尊敬我。每到春天我还把我的花奉献出来,给世间增添一些美丽,更谈不上有害人之心,可是不幸如我,却遭愚氓的无端杀害,使我成一孤魂野鬼。我请大自然法官还我一个公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交流你所知道的 “十年浩劫”历史,认识“十年浩劫”,揣摩作者细腻,哀婉,愤懑的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懂得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懂得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复习导入
二、交流互动:
1、本文要写的是藤萝,为什么却写幽径的美?
明确:烘托出幽径藤萝,显出藤萝在幽径中的不寻常地位,幽径够美了,但却不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可以想象藤萝的美比幽径的美更吸引人,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兴趣。
2、题目是“幽径悲剧”主要内容是写“悲”,为什么作者却用大量笔墨写了“美”幽径的美、藤萝的美。
明确:悲剧就是对美的毁灭,毁灭的越美便越悲,作者把藤萝描写得越美,所突出的悲剧色彩也就越浓。
3、从文中找出表示作者悲伤的句子,并思考作者是用什么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情感的。
明确:从此以后,“我真有点怕走”这条幽径。文章具体描写了“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的景象,渲染了“我简直是悲哀至极”的心情,又具体摹状了“我隐约听到”的“古藤的哭泣声”,又展开丰富联想,描写藤萝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孤立无助,只有哭泣,哭泣的悲惨情景,这一切笔墨,充分表现了真、善、美毁于愚氓之手的悲剧,抒发了强烈的痛悼之情,有着催人泪下的笔力。
4、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
“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这样”指的是富于感情,“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具有博爱之心。“伟人们”决不泛爱生灵,处事铁面无私,甚至滥杀无辜。这里所谓“真正的伟人们”含贬义。作者将“伟人们”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无疑怀着鄙视厌弃的感情。小结:
三、质疑探究:
1、“藤萝毁于愚氓之手”的悲剧,让作者心生悲痛,难道他仅仅是为这一棵藤萝而悲伤吗?
明确:这时里的藤萝是真善美的象征,愚氓是美的毁灭者的象征。藤萝被毁灭的悲剧其实就是世人对美的忽视,对美的否定,对美的毁灭,所以说古藤萝的悲剧,其实是在说人的悲剧,人们亲手一个一个地消灭身边的美,这是让作者最为心痛的,而且这样的悲剧每天还在上演着。
幽径(四季美景)―衬托――→古藤萝(真善美)←――毁灭―愚氓(毁灭美的无知者)(悲剧)
2、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把矛头把向了十年**中打砸抢对美的破坏,你认为全面吗?为什么? 明确:这种说法不全面,文章矛头所指既是“十年**”又不仅是十年**,文革的反“修正主义”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固然是毁灭美的一种极其野蛮的方式,但这样的行为今天仍然屡见不鲜,所以说必须消除愚昧,提高国民素质,才能使真、善、美得到维护和弘扬。
3、“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样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这里的“十字架”是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要背下去? 明确:这里的十字架指的是“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的责任”,作者深感到社会对于“愚氓”毁灭美丽的现象还没有引起起码的重视,呼唤社会群体爱美护美意识的提高,自己愿意承担起呼唤人们重视美,保护美的责任,表现了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四、自主小结:
这位文化巨匠的民族忧患意识发人深省,尽管面对的是“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残酷现实,然而他将永不放弃,义无反顾,矢志不移地狐独地为我们的民族抒写悲歌。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季老在这里达到了屈原、鲁迅的高度,他是一个真正的勇士——懂得真、善、美,并甘愿做一位孤独的维护真、善、美的勇士。
五、反馈练习:
阅读语段,完成练习3 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1.第一段中与“隐隐约约”照应的句子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写古藤的哭泣,其实写出的是什么?画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写法?写“群树”、“荷花”、“人们”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三个“决不会”后面的内容可否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三个“决不会”,四个“偏偏”,抒情委婉而淋漓尽致。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以上几段文字中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于一棵古藤的命运,作者却如此感慨,你认为有无必要,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布置作业:
1.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破坏美、毁灭美的现象吗?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措施来制止这样的事情的发生?
明确:破坏环境、破坏文物、破坏公共设施、提高国民素质、制定相应制度、规范和处罚条例、加大宣传力度、2、大自然法官对申诉的回应
藤萝先生:你好,我们大自然刑事法庭已经收到你的申诉,我们对你的不幸深表同情,我们已经派出相关人员具体调查事情的来龙去脉,并捉拿真凶。鉴以近几十年来,人类如此严重伤害我大自然公民的事情数量较多,情节较严重,我们已经报上级批准,将以地震、海啸、雪灾、洪灾等形式对他们进行惩戒。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给我的启示在于,语文课首先该是一堂课,一堂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服务的课。教师之前所有的预设都应该基于学生能接受的基础之上,其次在考虑形式是否新颖。所谓创新,不是指形式的创新,而是通过这堂课学生能力的是否能有所创新,在备课环节中,千万不可本末倒置。其次,语文课就该是一门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课,基于不同的文体特点要配合不同的训练重点,或读、或辩、或写、或品,千万不能千篇一律。
八、安全提示: 温差变化大,请大家注意保暖,最近感冒流行,要保持身体健康。
第四篇:《幽径悲剧》教学反思
《幽径悲剧》教学反思
《幽径悲剧》教学反思 篇1
这节课从总体上来说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对“人与环境”这一主题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较深的感悟,并能用合理的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意识到了对待自然应有的态度。
从教学的几个环节来看,同学对主题学习材料的体验感悟要比对课内文章的体验感悟深。
一方面,就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文章而言,新鲜的、有趣的、丰富的材料活跃了他们的思维,所以他们的感受就显得丰富、真实、生动。从学生的讨论来看,可以说达到了全员参与,组内同学能够积极的发言,认真的倾听,真的做到了畅所欲言而又能“说有所获”;从学生的发言来看,他们对材料的感受和体验还是很敏感的,能在不脱离主题的前提下从更广的范围内谈到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并一定程度的结合了历史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将自己了解到的东西互相联系,融会贯通,这也是学好语文必须的,而且发言时语言的表达都很顺畅流利,可见真的是有所感触,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但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主要集中到了几篇文章上,所以在课前预习时,应征集一下同学感触较深的几个单元或几篇文章,让他们讨论时就可围绕这几篇文章来谈,这样感悟认识的能更深一些,回答也许能更集中一些,而同学们听时,也就更容易产生共鸣。
而另一方面,对课内文章的体验却未到好处,同学更多的关注的是内容方面的认识与感知,过多的交流的是文章客观表达出的东西,而较少的说了自己对文章的感悟(这与这篇文章本身比较难理解有关,同时我觉得这也是课内文章学习习惯带给学生的思维定式的结果,学生通常对课内的文章更多的关注了知识内容的学习与掌握,而较少的关注了情感的体验。)。对这一点,我却没有作出适时的正确的引导,以后还要多加注意——教师的引导应该是能使学生用发散思维去思考,用与主题的有关的信息去回答,使学生的思想既不受单一思路的禁锢,又能及时的适时的回扣到主题,能对学生的回答做一针见血的指导,对这个目标,我以后还应多思考,多努力。
《幽径悲剧》教学反思 篇2
《幽径悲剧》是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教这篇文章,我用了两课时。这篇文章学生初步理解会有一些困难,教师要能够注意引导,激起学生的共鸣。教后反思如下:
一、目标明确,环节安排得当。
第一课时的目标是整体把握,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并通过质疑探究,让学生领会文章主旨。第二课时的目标是通过品析语句,学习精练、雅致的语言特点。根据两课时的目标设计课堂环节,朗读与分析结合,讨论与思考结合。课堂环节安排得当,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课堂目标达成情况较好。
二、赏析佳句和质疑探究的有效调整。
把学生对词句的琐碎讲解变为赏析,要求学生必须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话,必须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真实体验,最好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和情感。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创新发言。在问题设计中,把引起学生争论的两个题目作为讨论重点。第一个问题是:既然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了古藤的悲剧,那又为什么以“幽径悲剧”为标题呢?通过这一环节,就自然过渡到问题探究上,教师主动“挑起事端”让学生争论。第二个问题是:面对幽径上这株古藤的悲剧,作者又是怎样做的呢?为什么作者在最后说要把这十字架背下去,而且要永远永远地背下去?学生讨论后总结出本文主旨。
三、对学生读写训练提出要求。
在学生充分赏析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写下来,读出来,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落实到口头上,落实到笔头上。读,可以非常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课文语言的魅力。在激情与陶醉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要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而绝不是说教。当然如何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值得每一个语文老师深思。
《幽径悲剧》教学反思 篇3
上这节展示课之前,我曾在另外一个班进行试讲。虽然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的参与也很积极,但总感觉整节课显得支离破碎,教学目标不明显,学生过多的对语句进行生硬的支解性分析,而没有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师生对文章的深层挖掘也不够深入。后来有幸请到了潍坊市教科院李科长,在他的的精心指导下,我对这节课的教学思路进行了重新调整:
一是把字词、诗句展示过程省去。
因为这些已经在预习课解决了。只要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来了,这也算是展示,何必一定要让学生再讲解一遍呢?展示课应该是解决预习课上没能解决的问题,它不是预习内容的翻版和再现,而是预习课的提升。这样我就把课堂重点放在对语句的评析和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据此设计了两个学习目标:(1)通过品析语句,学习精练、雅致的语言特点;(2)通过质疑探究,让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学生展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部分–文章思路、佳句赏析和问题探究。这样可以使教学环节得以简化,目标更明确,重点更突出。
二是赏析佳句和质疑探究过程的调整,这也是本节课教学思路的最大转变。
把学生对词句的琐碎讲解变为赏析,要求学生必须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话,必须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真实体验,最好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最好能联系印发的补充文章回答问题。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创新发言。在问题设计中,我把能引起学生争论的两个题目做为讨论重点,因为学生展示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引发争论,从而促成小组内、小组间的学生互动。如果设计问题如果太简单,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就引不起学生的争论。我在学生赏析完佳句后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既然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了古藤的悲剧,那又为什么以“幽径悲剧”为标题呢?通过这一环节,就自然过渡到问题探究上,教师主动“挑起事端”让学生争论。第二个问题是:面对这样的悲剧,作者又是怎样做的呢?为什么作者在最后说要把这十字架背下去,而且要永远永远地背下去?学生讨论后总结出本文主旨。
三是对学生读写训练的调整。
在试讲时没能突出这一重点,本节课我重新做了调整。在学生充分赏析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写下来,读出来,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落实到口头上,落实到笔头上。尤其是读,可以非常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课文语言的魅力。在激情与陶醉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的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是繁琐机械的分析记忆还是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呢?我想答案应该是非常明确的。以上这三点不仅仅是一节展示课教学思路的调整,它更是一种教学观念的调整,我认为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本节课虽然是作为一节示范课,但由于准备时间仓促(周四下午接任务,周五下午调整备课思路,周六上午讲课),更主要是由于自身原因,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对文章本身的挖掘不深。过分注重于课堂结构的完美,而把一些重要细节忽视了。
《幽径悲剧》教学反思 篇4
教学反思:
《幽径悲剧》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语言精炼,含义丰富。课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本文的教学目标我定为:
1、通过朗读,体悟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2、通过品析,学习描写、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通过文本分析,理解藤萝不幸遭遇的根源。一堂课结束,发现原定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很多的环节设置和处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
一、课时定位
《幽径悲剧》一课,篇幅不短,内容不少,主题不浅,这样的课文不该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由于之前的考虑不周,45分钟的时间内我就像是一个疲于奔命的农夫,不停地鞭策着我的学生,赶着完成之前预设的教学目标。于是先前设计的那些教学环节,统统变成了华而不实的空架子,只是像样地摆一下,完全失掉了它之前的功效。没有思考的空间,没有切实的途径,学生自然跟不上我预想的进度,所以在课堂上的一部分时间里,我的确是在自言自语。
一堂课的好坏最重要的评判该是学生是否有所得,仅从这点判断的话,我觉得这堂课就是失败的。所以备课之前备学生是多么重要的环节,可是我却脱离了学生的基础,兀自思索着教学目标,设计着教学环节,等到上课,才发现一切的设计都是徒然,不过就是一座装修华丽的空中楼阁。
二、文本定位
《幽径悲剧》是一篇具有强烈悲剧效果的散文,作者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无论是浓墨重彩的描绘还是酣畅淋漓的抒发,都是文章的悲剧性的体现。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悲痛欲绝?如何让学生体悟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最好的法宝就是读。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是这堂课中的读书声太少了。在赏藤萝美的时候可以读,在藤萝被毁的时候可以读,在作者悲伤无语的时候可以读,在作者愤慨表态的时候还是可以读,甚至可以专门设计一节课,就是读《幽径悲剧》,教师在做一些朗读的指导,在品析的基础上诵读,那么学生就能更轻易的走进季老的心扉,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这幕悲剧的直面者,不再觉得季老是无病呻吟,而是真的痛季老所痛,急季老所急。
这节课给我的启示在于,语文课首先该是一堂课,一堂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服务的课。教师之前所有的预设都应该基于学生能接受的基础之上,其次在考虑形式是否新颖。所谓创新,不是指形式的创新,而是通过这堂课学生能力的是否能有所创新,在备课环节中,千万不可本末倒置。其次,语文课就该是一门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课,基于不同的文体特点要配合不同的训练重点,或读、或辩、或写、或品,千万不能千篇一律。
《幽径悲剧》教学反思 篇5
一:幽径悲剧教学反思
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位有着无穷的人格魅力的学者、教授,他有着丰富的内心和爱心,《幽径悲剧》是他的一部代表作,历来为大家所喜欢。学习这篇文章,要求学生对写作背景和作者有所了解,对“愚氓”这个词也要有了解。在教学本文时,我作了如下尝试,现作如下回顾反思。
一、课前预习,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先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到表现时间的词语,知道这棵藤萝经历过怎样的劫难,最后在什么时候被毁的。思考作者这样写的用意,然后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
二、对比赏析,体会作者情感。
文中两次写到藤萝,分别对藤萝的美丽和被毁后的惨状进行了描写,在写藤萝的美丽之时,又将它与其他被毁的藤萝作了对比,针对这一点,我先让学生抓住具体语句,赏析领略藤萝之美,体会作者对藤萝的情感。然后再让学生赏析被毁后的惨状,感受作者内心的悲伤。最后让学生以藤萝的身份和口吻,对那些“愚氓”控诉内心的悲伤。再次感受作者内心。
三、人物的比较分析
文中除了作者,还提到了另外几个人,“愚氓”、“伟人”、“世人”,对于这些人物,作者又是怎样的情感呢?我先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境,找到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互相纠正补充,最后明确,原来作者用了反语的手法,对这些人,作者都是持否定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再让大家探讨分析作者是怎样的人,并对中心有更深入的理解。
应该说,这篇文章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个挑战,但在充分的预习和引导的基础上,学生还是能体验感受,并较好地进行理解感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中心。如果能适当地补充课外关于藤萝的材料,再次进行对比阅读的话,我想效果会更好!
第五篇: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一课时)
赣榆县初级中学 授课者:仲崇荣
教学背景:
这节课不同寻常——这是一节校际交流课:校领导指派我到班庄二中借班上课。我从思想上很重视这节课:备课上花了不少时间,进行了三轮备课,即备自己,备文本,备学生。其中的备学生,是指课前打电话向那边的任课老师了解学情。教材分析:
《幽径悲剧》是八年级语文教材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记叙了北大燕园内幽径上的一棵古藤萝的悲剧,作者将其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文章语言精练、通俗又雅致,严厉谴责了那些无情无义的灭美“愚氓”,感染力极强。编者将其安排在人与环境单元,旨在让学生体会文中对藤萝所流露的真情,对愚氓恶行的谴责,从而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学目标:
一.品读课文,在寻美、赏美中体会作者对古藤的深情。二.感受悲剧效果,增强爱美护美的思想意识。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在寻美、赏美中体会作者对古藤的深情。教学难点:
感受悲剧效果,增强爱美护美的思想意识。教学媒体:
多媒体,含图片、文字、音乐。课前准备:
教师进行三轮备课,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读准字音,概括段意,赏析妙词佳句——在书上留下预习的痕迹。教学过程:
说明:[ ]里的文字为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一. 开场:
绽放自信笑容,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巧用名人名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因为是借班上课,所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但时间宝贵,只能简单的笑一笑、说一说。] 二. 简洁导入,投影出示导语。
让我们走进美文《幽径悲剧》,这里有一条()的幽径,有一棵()的古藤,还有一个()的悲剧![小括号里的内容,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大多数应该能说出来。设计该导语的意图有3:1.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2.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3.尽量简洁,为后面的深入研读文本节省时间。] 三. 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出示,齐读目标。
1.品读课文,在寻美、赏美中体会作者对古藤的深情。2..感受悲剧效果,增强爱美护美的思想意识。[目标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尽量简洁些。出示学习目标,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方向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借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 踏上寻美旅程:寻找美景和美情,整体感知课文。
[意在让学生从宏观上居高临下驾驭文章,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 五. 欣赏幽径之美,进行学法指导(投影出示学法指导)。1.说一说:美在哪里?(找关键词)
2.品一品:优美句子。(选一句,修辞,结合语境概括本句内容,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读一读:喜欢的句子。(重音,语速,停顿,感情——投入,共鸣。)
学生以自学为主,然后分组依次展示,老师相机点拨、示范。[学法指导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这样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长此以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助于发展思维、开发智力,让学生善于学习,并且可能让学生乐于学习。] 六. 欣赏古藤之美,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进行要点概括指导,投影出示:欣赏古藤之美 美在哪里?——要点提示
1.美在外表:形(),色(),味(),声()。(第8节)2.美在():第14节的第5、6、7句。3.古藤是()的化身。
[课标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在理解这种 方式好处的基础上,自觉地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八.欣赏美情,感受悲剧之悲。
1.浏览全文,重点浏览课文的第10至15节,说说作者对古藤的情感变化。
2.设疑:为什么作者会对这颗古藤如此深情呢?请看老师为大家搜集的相关资料,投影出示要点:
一代宗师——季羡林
出生山东清平县,家境也十分清贫,唯独满腹诗书之足。就读清华,博得“四剑客”之一的美誉。留学德国,二战的烽烟造就他成为东方语言大师。回归祖国,执教北大。一生精通英、德、印等多种语言,唯独热爱着祖国的文字。
改革开放后,季老继续从事东方文化研究,并完成了享誉海内外的《罗摩衍那》。
十年磨一剑,译成了印度人都惧怕的《罗摩衍那》。
是他-------大力的沟通了东西方文化。
是他-------推动了东方文化的前进。
文革期间,游街、批斗、挂牌、住牛棚,甚至送报纸、掏厕所„„季老都一一品尝了!
最令他悲哀的,是他被宣布为“不可接触的人”。他虽然挨斗受批受尽凌辱,可从未放弃救世治学之道![何时介绍作者?不一定都要在学习课文之前,在研读文本需要推波助澜的时候,在学生解读文本“愤”“悱”之时,在非介绍不可 的一个恰当的时候。] 3.品一品妙词佳句。
4.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采取竞赛法:个人赛(生生赛、师生赛),小组赛。
[如何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一个久经实践检验的有效办法——竞赛法。因为初中生有争强好胜之心理特点。身为引导者,只需投其所好即可。] 赛读时搭配上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课文的情境中。
[怎样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选用合适的音乐,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 5.对第13节进行创造性阅读,因为这一节是重点段—作者感情的高潮。投影出示创读提示: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性阅读:
如果——
你就是那棵被毁的古藤,你是古藤所依附的那棵大树,你是那池中的荷花,你是古藤花下的一株小草„„
那么,你想说些什么?
提示:每组由组长任选一个,全组讨论,选代表发言。[创造性阅读,是阅读的高级阶段。该环节是现场课堂情况而行。作为机动环节。] 6.小结三美关系:幽径之美创造了古藤之美,“我”发现了美。7.过渡:我发现了美,爱上了美,视美丽的古藤为唯一的精神安 慰!可是有人却毁灭了这棵美丽的古藤!这令“我”由乐转悲,且悲哀至极!可是,面对“愚氓灭美”的恶行,伟人们无动于衷,世人冷眼旁观,!于是,作者的感情,由对古藤被毁的悲痛,转化成对恶行的谴责和忧国忧民的强烈责任感。请看伟人(),再看世人()。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反思:悲剧的根源在哪里?我们该如何面对悲剧?又该怎样避免悲剧的发生呢? 九.思美:
1.思考悲剧的原因。讨论交流后明确:悲剧之悲源于古藤之美、“我”之爱、文之巧、愚氓之愚、世人之冷以及“我”忧国忧民的责任感!
[好的板书让人赏心悦目。在此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精心设计一个“美”字,不仅起到提纲挈领之效,更有愉悦身心之妙!] 2.护美:
(1)导读最后一节,读出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坚定信念。
(2)练读这一节。
(3)你愿意为作者分担这份责任吗?齐读结束语:
结束语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护美之行人皆有责,善待自然,优化环境,从我做起!教后反思:
如何借班上课?
一接到出行任务,我就开始思考这一问题。通过这次支教之行,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调正心态。
那么,借班上课的正确心态应该是怎样的呢?我认为:这是一次机遇——是极好的学习机遇,从中积累宝贵的经验;是展示自我的好机会,从中积累难得的自信;是挑战自我的机遇,从中积累成长的养分。这样的机遇,如果不珍惜它,难道不可惜吗?
第二,精心备课。
精心,指的是态度认真。认真,是与平时相对而言。只有对理念、对文本、对教案烂熟于心了,才可能有精力去处理一些课堂上的意外,发挥出自己真实的教学水平,乃至施展教学机智——超常发挥。精心备课是借班上好课的基本保障。
第三,了解学情。
可以电话联系,可以亲自前往。不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应该对学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因为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嘛。并且要布置预习作业。
第四,激发热情。
这里的热情,指的是师生双方的。老师首先应该是充满激情的,以师之激情点燃生之热情。老师想千方设百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是自己借别人的班上的课,师生间缺少默契。所以,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就显得尤其重要!
第五,灵活机动。
在备课时,要留有机动的教学环节;在上课时,要灵活机动地安排、取舍、甚至重设教学环节。这也是对授课者教学机智的考验和挑战!
教有所得,这节课让我收获了许多——包括该如何借班上课;教学相长,教然后知不足,这节课让我知道了自己的缺点,进一步激发了我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有所乐,这节课让我享受到了展示和挑战的快乐!这节课,更加坚定了我“快乐教学,享受人生活”的人生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