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国学教案国学教案16篇
2016--2017秋季
一年级文体教案
底寨小学 2016.9
六年级国学教案
[活动目标]
1、积累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句子的意思。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4、细心品味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2、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 课时:2课时
[活动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论语》。(1)指名学生诵读。
(2)全班诵读。
2、谈话导入。人非生而知之者。我们要善于学习,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孔子也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二、学习《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
1、师范读。
2、生自读,读通、读顺。
3、师讲解大意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4、生再次自读,带着对句子的理解读熟。
5、请学生讲讲对句子的理解。
6、师小结: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或者只看自己的优点。
7、引导悟理。
师:读了这则《论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8、练习诵读。
教学内容:《过华清宫》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过华清宫绝句》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课时:2课时 活动过程:
1、导入
(1)齐诵《泊秦淮》
(2)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3)积累:你还学过哪些杜牧的诗?
2、出示古诗
3、介绍【写作背景】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始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
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了三首《过华清宫》七绝,这是其中的一首。4.小组学习
(1)读通全诗
(2)师出示诗意,生对照理解诗意
【注释】①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渡县骊山北麓,唐玄宗造。《长安志》载“骊山上下,益治汤进(即温泉),为池台殿环列山谷,明皇岁幸焉。” ②绣成堆:骊山左右有东西绣岭,因当时林木花卉繁盛类锦绣,故名。③千门:汉武帝起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后因称宫殿重门为千门。④一骑红尘:《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置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志京师。5.大组交流(1)指名朗读(2)理解诗意:
经过华清宫来到长宫,回首向锦乡堆城般的骊山望去,只见山顶华清宫那紧闭的大门,一扇一扇缓缓地打开;山脚下,风尘仆仆的骑手拼命鞭打着跨下飞驰的骏马,身后扬起了一溜浓密的尘烟;华清宫中的杨贵妃高兴地笑了。唉!没有人知道,这是皇上派人从遥远的南方为她运来了她爱吃的新鲜荔枝。
5、学生自读
6、教师指导诵读。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
(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明确:诗作主人公是站在长安回望骊山华清宫,看到骊山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明确:“次第”暗示着有重要军政要事要禀报深宫中的皇帝。
(3)、第三句 “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那个“笑”字背后包含着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人要伤心落泪啊。目的在于讽刺唐明皇荒淫好色,为了一个妃子,不惜牺牲民力物力。
7、小结: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人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7、诵读诗歌。
(1)自读感悟。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节奏美,音韵美,都能给我们美的熏陶。优美的诗歌,需要优美的朗读,今天,我们就开展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读竞赛,看谁字音读得准,节奏读得好,感情读得美。
(2)教师巡回指导。注意点: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学生进行个人朗读练习。
四、作业:积累学过的《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名句,诵读。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②朗读、背诵课文。③研读前五段内容。教学目标: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2、《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板书课题。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课文 ①范读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2、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理解课文内容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总结:朗读、背诵;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论语》内容。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教学目标: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2、《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
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课时安排:2课时
一、复习导入
①背诵课文。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理解后五段内容
1、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4、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教学内容:《大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尤其是文中排比句。
2、能够根据注释,对照课文,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内容,知道“三纲”是什么,是用来干什么的。
3.能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做事要分清本末终始的道理,举出自己生活中与此道理相似或相反的例子。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做事要分清本末终始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大学》相传是孔子的弟子(学生)曾参所写,告诉人们如何提高自身修养而成就自己的德行功业,被成为“初学者入学之门”.《本末终始》出自《大学》的开篇部分,是最为关键的段落之一。课文第一句说明了大学的目标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就是所谓的“三纲”。2、理解诗题。
师解释题意:本末:树根和树梢;终始:事情的结局和开头。指事物有本有末,有始有终的发展规律。
3、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诵的节奏。
4、根据课文下方的注释,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5、理解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 应为“新”,即革新、弃旧 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 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知止:知道目标所在。得:收获。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教学内容:《舍本逐末》
战国时候,有一次 齐王派遣使臣到赵国去拜访赵威后,以示友好。赵威后很热情地接待来访的使臣。使臣在献上齐王准备的礼物后,又呈上一封齐王写的信 赵威后收下了信,并马上拆开来看。她请使臣坐下,亲切地问道:“久未问候,贵国的庄稼长的好吗?”使臣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我是奉了敝国国君之名前来问候您的,可是您不先问候敝国国君,反倒先问起庄稼,这分明是先贱而后贵。难道说,一个治理万民的君王,会比不上庄稼和百姓吗?” 赵威后听了并没有生气,反倒笑着对使臣说:“这你就错了!没有庄稼,如何养活人民?这不是贵贱之分,而是本末之别啊!难道说要先舍根本,去问那些末节吗?” 齐国使臣对赵威后的这一番话非常佩服,并且为自己刚才无礼的态度感到惭愧。现在,人们用“舍本逐末”来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教学目标:
1.理解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所表现修身的重要性。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一个品德修养好的人会很受人欢迎,很更容易成功。古人就很强调个人的修养。今天我们学习《大学》里一篇关于品德修养的文章。
2、理解诗题。
师解释题意:修身是根本。
3、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诵的节奏,初步感知。划出停顿符号。
4、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诵的节奏。
5、根据课文下方的注释,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6、理解第一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1)知:知识、智慧。(2)格物:研究事物、推究事物的道理。()[译文] 自古以来 想在天下彰明伟大光明的品德德行的,先治理自己的邦国;想治理自己邦国的,则先治理自己的家族;想要修齐自己家族的,则先修养自身;想修养自身的,则先匡正自己的心思;想匡正心思的,则先笃诚自己的心意;想笃诚心意的,则先获得知识智慧,获得知识智慧在于研究事物的道理。[译文]知识的获得在于对事物的探索,得到知识才能正确的树立自己的意图,有了足够的诚意才能端正自己的心态,心态端正了,才能使自身获得美好的品德,有了高尚的品德才能管好一个家,家和才能使得国家长治久安,国家安定平和则天下就太平无事。
教学内容:《牧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铺,铺开。弄,逗弄。饱饭,吃饱了饭。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3.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教学内容:《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理解诗句的意思。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第九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l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翁媪:老翁、老妇人。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3.熟读成诵。
第十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大家曾学过不少古诗,那就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背诵下来吧!(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诗人
1、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板书作者和朝代)
2、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其中两位诗人的了解。
三、学习《长歌行》。
1、教师导入: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古朗月行》,哪个同学能为我们背一背呢?(指名背)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种形式的诗——
《长歌行》。
2、(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3、学习向导:(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学习向导”)
(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5、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可见——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长歌行》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园中的葵花绿油油的无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的期待阳光。温暖的春天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多辉煌。常常担心寒秋季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时光流逝像万条江
河流东海,什么时候呀它会在向西流淌?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伤。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6、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长歌行》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是一首传诵经久的劝诫诗)
7、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8、教师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9、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教师小结:《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还打比方,说明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
后悔。
11、大家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搜集有关劝诫后人勤奋好学的诗句。板书设计
长歌行 汉乐府民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十一课时
《七步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指名背诵《长歌行》。
二、学习《七步诗》
1、导言:同学们从《长歌行》中不仅领略了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比喻,更使我们受到了有益的启发,那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不时地激励我们珍惜时间,不断努力。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
2、解诗人及创作经过。
(1)曹植(公元192——232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沛国谯县人,有政治雄心。他的哥哥曹丕当皇帝后,他受排挤、迫害,终生遭受软禁。
(2)请学生介绍这首诗创作的经过。
3、(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4、放声朗读这首诗。(自读、互读。)
5、学习向导:(跟随“学习向导”自学本诗。)
(1)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6、自学,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三、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七步诗》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拿来豆子煮豆羹,滤掉豆渣成为了豆汁。豆秸锅下燃得旺,豆子锅里哭啼:咱们本来是同一个跟上生,你为什么迫害我这么急!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5、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
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6、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四、拓展创新训练。
1、教师导语;这首诗中蕴含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是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为曹氏兄弟为了争夺王位而不顾及兄弟情谊的做法而惋惜,更使我们深深地同情曹植的不幸处境。今天让我们运用我们的智慧与才能重新演绎这个故事吧!
2、学生分头准备。
3、进行汇报表演,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涵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
第十二课时
《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豪迈奔放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请同学们一起读题目《出塞》。揭题《出塞》。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他擅长写边塞诗。选择边塞军旅生活作为写诗的素材。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地名,又称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汉武帝时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度阴山——度,指越过。银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的意思是: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英雄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健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兵马度过阴山的。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五、指导朗读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七、推荐欣赏:(投影)
教师导入: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现在老师在为同学们推荐一首歌颂李广的诗作,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第十三课时
《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教学重难点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
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教师点拨
初读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情感朗读,赛读。
齐读。
拓展延伸
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
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推荐给大家于谦的另一首诗《咏煤炭》,请大家感悟。
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的?
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千锤万击 不怕磨练
石灰吟 烈火焚烧 清白留世 不畏艰险
粉身碎骨 勇于献身
课堂检测
结合古诗,理解词语
若等闲: 清白:
这两诗,默写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第十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
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教学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五、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
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1)自由理解。(2)小组内研讨。(3)全班交流。
(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注: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
简,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水色,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注: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 君山 题 君 山 雍陶 方干
烟波不动影沉沉, 曾于方外见麻姑, 碧色全无翠色深。闻说君山自古无。疑是水仙梳洗处, 元是昆仑山顶石, 一螺青黛镜中心。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 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4、再读两首《题君山》,洞庭湖与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脑中升华。(注: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悟出了学习古诗要运用对比的方法。美丽的传说自然勾起学生的幻想,演绎精彩的朗读。这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亦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阶梯。)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学生的兴趣是有差异的。传统的单一的作业难以迎合所有学生的口胃,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第十五课时
教材分析:
《题菊花》是小学多元识字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这首古诗是唐朝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在飒飒的西风中,满院的菊花随风摇摆,由于天气寒冷,蝴蝶都不能来了,于是作者想若是有朝一日,我当上了青帝,一定要让菊花和桃花一齐开放。在这里,诗人是借菊花表达自己对当时世界的不满,想改变这个社会,建立自己理想的社会。诗中的寓意是非常深刻的。学生分析:现如今,经过这一年半来对古诗的学习,学生已很好掌握了预习方法,并能够独立阅读。但由于这篇古诗较难理解,即便学生查找到大量的译文、背景资料,也很难能了解到这首古诗的深意。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引起、维持、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教师建立一个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创设一个声情并茂的课文情境,从而使晦涩难懂的古诗直观化、形象化、明朗化,使学生与当时的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在通过外界手段使学生了解古诗的情况下,再以读内化感情、深化了解。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识记5个生字,会读课后词语。
2.能够根据诗句借助画面想象出“菊花”含义,并初步了解这首诗的意思。
3.培养学生搜集、检索信息的能力,多项探索的能力。4.感受菊花的美和作者的理想愿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识记生字词。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看过封神榜吗,你想当里面的哪个神仙?为什么?
唐朝有个诗人他想当青帝,也就是管百花的花神?想知道为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熟 1.小组交流预习情况。交流生字读音 读古诗
与这首诗有关的课外资料 2.全班反馈预习情况。
3.齐读古诗,读准字音。
4.男女比赛读,看谁读得又准确又熟练。
三、了解诗意,感情朗读
1.读古诗、看画面、想问题:为什么黄巢想当花神呢? 2.指名汇报:为什么(即了解诗的大意)3.自己练习说一说:为什么?
4.师小结前两句,并引导学生体会感情:可惜、遗憾。5.指导学生读前两句。
6.体会后两句(作者的愿望),并齐读。7.整体读诗,指名读 8.师配乐范读。9.学生练习配乐读 10.指名读、齐读。
11.齐背古诗,分层要求:会背的有感情背,不会背的可以看看书跟着小声背。
四、识记生字,综合练习
1.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词语,并进行指读检测。2.师检测:
A选择正确字音
B抢读词语
3.读短文,巩固练习生字词。4.背诵检测。
五、小结
其实黄巢不仅仅是想当一个花神,在这首诗里还有一个作者的理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家查找相关资料。
第十六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背诵三首古诗。
2、认识“径”、“斜”、“枫”等10个生字。会写“斜”、“枫”等13个字。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录像,引出新课。
1、播放《山行》的画面,让学生自由说说观看后的感受。
2、让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教师揭示课题。
二、欣赏诗歌,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配乐朗读诗文)学生一边听,一边浏览全诗,初步感受这着诗的韵律美。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指生朗读古诗,师生评议。
三、学法迁移,自读自悟。
1、指导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理解词义。
2、用以前学过的“连词解句意”理解诗句,同时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标注出来。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四、师生共议,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全诗,讨论根据词义给多音字注音。
2、理解诗文
(1)通过注释和工具书,你读懂了哪些诗句?
(2)通过联系上下文你读懂了哪些诗句?
(3)还有哪些诗句不懂?师生、生生互动讨论。
(4)师生归纳整首诗文。
五、图文结合,欣赏意境。
1、引导学生看图(课件出示图片)
思考:(1)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
(2)作者描写它的什么特点。
2、学生自由分组讨论,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3、教师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想象画面。
4、小组合作,把想象的画面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六、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1、启发:诗人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指导学生在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首诗。
七、落实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认的字,学生认读。
2、课件出示本节课要写的字。
第二篇:六年级国学教案
六年级国学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中华经典《论语》,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汲取知识营养,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诵读,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美化学生心灵,开发学生心智,在诵读中提升境界。
3、通过诵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
采用各种方法诵读,演译,领悟内涵。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的,词义、含义,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措施:
1、联系学生生活,注重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注意挖掘经典与现实的结合点,指导学生加强诵读、在实践之中学习。
2、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注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3、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第一课
课题:三孔
(一)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孔府。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孔庆镕诗《五柏抱槐》、李隆基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府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李东阳撰写、的对联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2、有感情的朗读《秋兴八首》(其一)!
3、了解杜甫草堂。
4、查阅资料,了解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我的收获……
第二课
课题:三孔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孔林。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张说诗《奉和圣制经邹鲁祭孔子应制》。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林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祠堂上诗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2、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孔林的典故。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我的收获……
第三课
课题:三孔
(三)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孔庙。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乾隆皇帝及郭沫若诗句。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庙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与同组的同学说说金声玉振坊图和文的关系?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我的收获……
第四课
课题: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长江有一个整体印象。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杨基诗《长江万里图》、李之仪词《卜算子》。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李之仪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背诵李之仪的《卜算子》?
2、学唱《长江之歌》。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我的收获……
第五课
课题:
巴山蜀水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长江上游诗。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了解长江上游是巴蜀之地。
欣赏赞美三峡的诗《渡荆门望楚》
二、温馨点击。仔细阅读细细品味。欣赏陈毅诗句。
三、活动广角。
1、对照地图查找三峡景区。
2、了解流来观的图片及对联。
3、整理描写三峡的古诗文。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我的收获……
陈子昂)、李白)。(唐《上三峡》(唐 第六课 课题:古楚风光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长江中游的名胜。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苏轼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崔颢诗《黄鹤楼》。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两首诗词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背诵苏轼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崔颢诗《黄鹤楼》?
2、写下《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朗读毛泽东《水调歌头
游泳》。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我的收获……
第七课
课题:吴越音韵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长江下游。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赵维烈《南乡子
登燕子矶》、杨慎《临江仙》。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万里长江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背诵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为诗配画。
2、搜集三首与南京、扬州、镇江这三处地方有关的古诗词并朗诵给同学和老师听。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我的收获……
第八课 课题:字谜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字谜的特点、组成形式,培养对字谜的兴趣。搜集部分字谜。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猜两个谜语
有水有田方有米
添人添口便添丁(潘
何)兵书三卷桥边授
忍字百篇家内藏(张)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关于谜语的知识
三、活动广角
1、试猜字谜
三星斜带一钩月(心)
雁阵三行,时斜时横(丛)点水蜻蜓款款飞(汗)
驴高栏低(骗)
2、搜集字谜,互相考一考
四、总结 我的收获…… 第九课 课题:画谜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画谜的特点、组成形式,培养对画谜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猜三个谜语
①春节
②一触即发
③汆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关于画谜的知识
三、活动广角
1、读故事《秦少游猜谜》,猜谜底
2、读《唐伯虎卖画》,猜字谜
3、学生自己试着出画谜。
四、总结 我的收获……
第十课 课题:农谚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农谚的特点,培养对农谚的兴趣。搜集、积累部分农谚。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读原文,了解什么是农业谚语。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谚语的定义。知道农业谚语与气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广角
1、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2、读读背背几个农业谚语。
3、交流整理搜集到的谚语。
四、总结 我的收获……
第十一课 课题: 学志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关于立志和学习的谚语;制作谚语卡片。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朗读文中关于立志和学习的谚语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关于谚语的知识
三、活动广角
1、读谚语,谈感想
2、讲故事,背谚语
3、制作谚语卡片
4、填写表格。
四、总结 我的收获……
第十二课 课题:李白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李白诗《上李邕》《春夜宴桃花园序》,体会李白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李白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李白是怎样上当的?
2、有感情的朗读《上李邕》《春夜宴桃花园序》!
3、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五、总结 我的收获……
第十三课 课题:杜甫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杜甫诗《客至》,体会杜甫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杜甫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杜甫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2、有感情的朗读《秋兴八首》(其一)!
3、了解杜甫草堂。
4、查阅资料,了解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五、总结 我的收获…… 第十四课 课题:南园十三首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南园十三首 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宫北田塍晓气酣,黄桑饮露窣宫帘。长腰健妇偷攀折,将喂吴王八茧蚕。
竹里缲丝挑网车,青蝉独噪日光斜。桃胶迎夏香琥珀,自课越佣能种瓜。
三十未有二十馀,白日长饥小甲蔬。桥头长老相哀念,因遗戎韬一卷书。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长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诙谐取自容。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
泉沙软卧鸳鸯暖,曲岸回篙舴艋迟。泻酒木栏椒叶盖,病容扶起种菱丝。
边让今朝忆蔡邕,无心裁曲卧春风。舍南有竹堪书字,老去溪头作钓翁。
长峦谷口倚嵇家,白昼千峰老翠华。自履藤鞋收石蜜,手牵苔絮长莼花。
松溪黑水新龙卵,桂洞生硝旧马牙。谁遣虞卿裁道帔,轻绡一匹染朝霞。
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我的收获……
第十五课 课题:生查子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欧阳修及其《生查子》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2、学生了解欧阳修。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欣赏崔护《题都护南庄》
3、找欧阳修其他的诗来读一读。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我的收获……
第十六课
课题: 寿阳曲·渔村夕照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马致远及其《寿阳曲·渔村夕照》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2、学生了解马致远。
二、出示译文。
夕阳西下,酒家里好像也显得宁静闲适,只有几只船儿还未曾靠岸。空气里弥漫着花香,连水好像也变得香了,茅舍也进入了夜色之中。断桥头上卖鱼的人也散了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曲子。
2、欣赏《天净沙·秋思》。
3、背诵。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我的收获……
第三篇:六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六年级国学经典教案篇一
《春日》
一.教学内容简析。
在本单元中,本次学习的目的是诵读《春日》,分别为北宋词人秦观的《春日》,北宋文学家晁补之的《春日》和南北诗人朱熹的《春日》。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背诵诗歌。
2.感受我国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积淀的精美华章的魅力。
3.培养学生热爱古典和国学的情趣。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探讨春天引入课文。
同学们,春天在你眼中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谁能用一些词语来描述一下春天?
春天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喜欢描写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跟随北宋文人的足迹,去欣赏欣赏春日的生机勃勃。
(二)整体感受。
1.学生自由读三首春日,把诗句诗通顺,读流利,并自己通过链接认识诗人。
2.学生齐读三首春日。
3.指名学生读。
(三)诵读第一首《春日》。(出示幻灯片)。
1.读诗句。
(1)全班齐读。
(2)指名读,评读。
(3)跟教师读。
2.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根据注释,译文了解诗句意思,从简析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3.全班齐读译文。
4.学习诗歌的写作方式。
(拟人。原来诗歌也能用拟人的手法来写,今天,我们又长见识了)
5.再把诗句美美地读一读,读出诗人描写的那么美的意境,读出诗句的韵味。(配乐读)
6.各种形式的背诵。
①自由背。
②指名背。
③分小组背。(配乐背)
第二课时
(四)诵读第二首《春日》。(出示幻灯片)
1.读诗句。
(1)男女生读。
(2)跟读,齐读。(配乐读)
(3)比赛读。(配乐读)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比一比谁读得好,奖励“读书小能手”称号,奖品一本记事本)
2.学生自主交流
说说作者这首美丽的春天表达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物抒情)。从这里我们又学到了一种写作方式,快把他收藏起来吧!
3.背诵。
(1)同桌背
(2)指名背
(老师要听听哪个同学背得既流利又好听)
(3)全班评出“背书小能手”,(奖励一本记事本)
第三课时
(五)诵读第三首《春日》,(出示幻灯片)
1.读诗句。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指导读。(配乐读)
(3)学生与教师配合朗读。(配乐读)
2.学生默读注释,译文,简析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练习背诵
(老师要看哪位同学能以最快的速度把这首诗背下来,好,开始吧!)
4.检查背诵(奖励“背诵小能手”称号)
5.布置背诵(没有被熟的早读接着背)
6.全班跟着音乐齐读(齐背)三首《春日》。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三首有关《春日》的诗句,并且把诗句背诵下来,你们表现得非常棒,我们一起完成了一次非常棒的合作,老师感谢你们的努力。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六年级国学经典教案篇二
《小儿垂钓》《所见》《村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方式:
朗诵诗歌、说诗意、谈感受、明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出示古诗)《小儿垂钓》。今天我们再一起
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
二、出示画面:小儿垂钓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三、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首先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
3、集体读。
四、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这首诗中写到几个人?
2、诗中怎样称小孩的?(稚子)这个稚还是什么稚?(幼稚 稚嫩 幼稚愿)总之都是指小孩那独特的单纯天真的感觉。
3、你能根据诗句内容想象一下,猜猜这个小孩的外貌吗? 结合学生的发言,理解“蓬头”;再猜猜他的衣着啊。
4、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五、熟读成诵,强化记忆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带有动作表演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儿垂钓》这首诗,主要体现了儿童的童贞稚气,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充满童趣的古诗呢?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出示《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出示《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其实,生活中充满情趣的事有很多,春天扑蝶、捉蜗牛;夏天捉蝉、游泳;秋日赏菊、采集标本;冬日玩雪、溜冰„„只要我们有心,就能时时处处
感受到生活的美,老师今天的作业就是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个你认为好玩的事做
做,并写下自己真实的体验,好吗?
六年级国学经典教案篇三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
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教前准备:
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 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次活动课上我们感受了表现儿童天真活泼的古代诗文。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板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二、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集体朗读。
三、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诗人在佳节里思念自己的家乡及亲人;诗人在外地;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4、感受诗人的孤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熟读成诵,感悟升华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开火车背诵。
五、拓展延伸
课后搜集有关思念亲友类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谁来背一背?
2、检查课前搜集的资料。(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曹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我们都是在亲情的呵护中长大的,让我们学会感受亲情,回报亲情。让我们带有感情地诵读这几首诗!
第四篇:六年级国学教案 文档
《春日》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简析。
在本单元中,本次学习的目的是诵读《春日》,分别为北宋词人秦观的《春日》,北宋文学家晁补之的《春日》和南北诗人朱熹的《春日》。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背诵诗歌。
2.感受我国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积淀的精美华章的魅力。
3.培养学生热爱古典和国学的情趣。三.教学过程。
(一)探讨春天引入课文。
同学们,春天在你眼中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谁能用一些词语来描述一下春天?
春天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喜欢描写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跟随北宋文人的足迹,去欣赏欣赏春日的生机勃勃。
(二)整体感受。
1.学生自由读三首春日,把诗句诗通顺,读流利,并自己通过链接认识诗人。
2.学生齐读三首春日。
3.指名学生读。
(三)诵读第一首《春日》。(出示幻灯片)。1.读诗句。
(1)全班齐读。(2)指名读,评读。(3)跟教师读。
2.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根据注释,译文了解诗句意思,从简析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3.全班齐读译文。
4.学习诗歌的写作方式。
(拟人。原来诗歌也能用拟人的手法来写,今天,我们又长见识了)5.再把诗句美美地读一读,读出诗人描写的那么美的意境,读出诗句的韵味。(配乐读)
6.各种形式的背诵。①自由背。②指名背。③分小组背。(配乐背)
第2课时
(四)诵读第二首《春日》。(出示幻灯片)1.读诗句。(1)男女生读。(2)跟读,齐读。(配乐读)(3)比赛读。(配乐读)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比一比谁读得好,奖励“读书小能手”称号,奖品一本记事本)
2.学生自主交流 说说作者这首美丽的春天表达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物抒情)。从这里我们又学到了一种写作方式,快把他收藏起来吧!3.背诵。
(1)同桌背(2)指名背(老师要听听哪个同学背得既流利又好听)(3)全班评出“背书小能手”,(奖励一本记事本)
第3课时
诵读第三首《春日》,(出示幻灯片)
1.读诗句。
(1)学生自由读。(2)教师指导读。(配乐读)(3)学生与教师配合朗读。(配乐读)
2.学生默读注释,译文,简析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练习背诵
(老师要看哪位同学能以最快的速度把这首诗背下来,好,开始吧!)
4.检查背诵(奖励“背诵小能手”称号)
5.布置背诵(没有被熟的早读接着背)
6.全班跟着音乐齐读(齐背)三首《春日》。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三首有关《春日》的诗句,并且把诗句背诵下来,你们表现得非常棒,我们一起完成了一次非常棒的合作,老师感谢你们的努力。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4课时 《小儿垂钓》《所见》《村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合作精神。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教学方式:
朗诵诗歌、说诗意、谈感受、明道理。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出示古诗)《小儿垂钓》。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
二、出示画面:小儿垂钓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写作方式,快把他收藏起来吧!3.背诵。(1)同桌背(2)指名背
(老师要听听哪个同学背得既流利又好听)(3)全班评出“背书小能手”,(奖励一本记事本)
第3课时
诵读第三首《春日》,(出示幻灯片)1.读诗句。
(1)学生自由读。(2)教师指导读。(配乐读)(3)学生与教师配合朗读。(配乐读)
2.学生默读注释,译文,简析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3.练习背诵
(老师要看哪位同学能以最快的速度把这首诗背下来,好,开始吧!)4.检查背诵(奖励“背诵小能手”称号)5.布置背诵(没有被熟的早读接着背)6.全班跟着音乐齐读(齐背)三首《春日》。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三首有关《春日》的诗句,并且把诗句背诵下来,你们表现得非常棒,我们一起完成了一次非常棒的合作,老师感谢你们的努力。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4课时 《小儿垂钓》《所见》《村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教学方式:
朗诵诗歌、说诗意、谈感受、明道理。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出示古诗)《小儿垂钓》。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
二、出示画面:小儿垂钓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第6课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教前准备:
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 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次活动课上我们感受了表现儿童天真活泼的古代诗文。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板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二、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集体朗读。
三、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诗人在佳节里思念自己的家乡及亲人;诗人在外地;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4、感受诗人的孤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熟读成诵,感悟升华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开火车背诵。
五、拓展延伸
课后搜集有关思念亲友类的古诗。
第7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谁来背一背?
2、检查课前搜集的资料。(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曹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我们都是在亲情的呵护中长大的,让我们学会感受亲情,回报亲情。让我们带有感情地诵读这几首诗!板书设计:
第8课时
《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秋天的景色。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学生搜集描写秋景的古诗。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 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这首诗《夜书所见》。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
第9课时 《亲自然》 教学内容:
复习上学期学习过的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一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国学经典》中的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一节,今天我们共同来回顾这一节的内容。
二、自学诗句,感悟诗意
1、领读“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周易•系辞下》”“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三国•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万物之生意最可观。——《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明道先生语一》”
2、自由读一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分组读。
5、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四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结合这一单元的主题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三、讨论交流,理解诗意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中的“乐”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2、“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周易•系辞下》”“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三国•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万物之生意最可观。——《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明道先生语一》”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
3、读一读86页杜甫草堂的诗,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结合自己的来谈谈你对这两首诗的理解。
四、读《网开三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读《浦江歌二首》,说一说诗的意思。
六、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是的,大自然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看看90页的生活实践,说以说自己的看法。
2、说一说自己的对爱护花草的看法。
七、教师小结
其实,爱大自然要从身边做起,爱护花草树木。
八、自由背诵经典要义。板书第三单元 亲自然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周易•系辞下》 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三国•王弼《老子道德经注》”
万物之生意最可观。——《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明道先生语一》 第10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二节的经典要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2、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二节的经典要义。
二、自学诗句,感悟诗意
1、范读“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庄子•知北游》”“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卸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2、自由读一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分组读。
5、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两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三、讨论交流,理解诗意
1、“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这句话中的“乐”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2、“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句话中的“樊笼”、“返”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3、“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卸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你能不能结合自己的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2、让我们牢记这两句吧,下面请大家自由背诵。点人背,分组背,全班背
五、学习《寄蜀中薛涛校书》
1、老师范读,学生把不认识的字写上拼音。
2、学生自由读。
3、说一说诗词的意思。
六、教师小结 经典要义
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庄子•知北游》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卸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宋•郭熙《山水画论》
第11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二节的故事和生活实践。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
2、理解故事的意思。
3、能指导自己的行为。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能指导自己的行为。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读上节课学习的经典要义。
二、自学,感悟
1、抽读故事《徽之爱竹》。
2、自由读一读。
3、文章重要讲什么?
4、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5、读一读课后的《十二月采花》。
三、结合生活实践,讨论交流。
1、情景一:走在大街上,你突然发现地上有一个废弃的易拉罐。这时,你会怎么做?自由发言。
2、情景二:家里有很多废旧电池,你打算怎样处理他们?自由发言。
3、情景三:这个星期天,爸爸、妈妈带乐乐去植物园玩。乐乐带了很多零食。吃完之后,他把垃圾装在塑料袋里,准备丢进垃圾箱。可是临走的时候,他发现地上还零零星星地躺着别人随手扔下的塑料袋。乐乐该拾起别人留下的塑料袋吗?学生讨论。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是怎样做的?
五、学习《一剪梅》:读,理解意义。第12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二节的经典诵读《论语•雍也》。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指导自己的行为。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能指导自己的行为。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经典诵读中的《论语•雍也》。
二、自学诗句,感悟诗意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纠正字音。
3、分组读。
4、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三、讨论交流,理解诗意
1、说一说,你知道哪一句的意思,能为我们讲一讲吗? 学生自由说,教师引导。
2、学习《登锦城散花楼》:读,理解意思。
四、教师小结 第13课时 教学内容:《亲自然》的第三节的经典要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2、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三节的经典要义。
二、自学诗句,感悟诗意
1、范读: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八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礼记•王制》
2、自由读一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分组读。
5、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几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三、讨论交流,理解诗意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句话中的“美”、“言”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2、“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八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句话中的“春服”、“冠者”、“童子”、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3、“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你能不能结合自己的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2、让我们牢记这两句吧,下面请大家自由背诵。点人背,分组背,全班背
五、教师小结 板书:
经典要义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八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礼记•王制》 第14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三节的故事和生活实践。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
2、理解故事的意思。
3、能指导自己的行为。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理解故事的意思,能指导自己的行为。课前准备:学生选择一个自然环境较差的地方,进行一次环境小调查,然后填写《环境小调查表》。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读上节课学习的经典要义。
二、自学,感悟
1、抽读故事《梅妻鹤子》。
2、自由读一读。
3、文章重要讲什么?
4、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三、交流《环境小调查》。
调查小组名称: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 以前的环境: 现在的环境:
变化的原因: 调查结论: 改善建议:
四、老师小结: 第15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三节的经典诵读《论语•述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指导自己的行为。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能指导自己的行为。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经典诵读中的《论语•述而》。
二、自学诗句,感悟诗意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纠正字音。
3、分组读。
4、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三、讨论交流,理解诗意
说一说,你知道哪一句的意思,能为我们讲一讲吗? 学生自由说,教师引导。
四、教师小结 第16课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通过诵读,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能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更好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教学重点: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这首诗明白如画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抒发的爱国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感受经典
1、同学们,最近你在我们学校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表现怎么样?都诵读了哪些内容?请你把最近背诵的内容背给同学们听一听。
2、学生背。(看来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诵读古诗词)
3、一位好的诗人就像一位好朋友,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告诉你无欲则刚、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提供一个寄放自己心灵的空间。
二、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1、(师边激情吟诵边)出示古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这首诗是谁写的呢?(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杜甫)出示图片。你了解杜甫吗?谁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
3、学生交流
4、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
5、(激情创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地流泪。忽然,传来了喜讯,“忽传收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人生第一首快诗——
三、自读古诗
1、师配乐吟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你也来吟诵,注意(出示课件)生自由练习
3、谁愿意把这首诗吟诵给大家听?请你来。还有谁想来? 我们一起吟诵可以看课本,也可以看着大屏幕。齐读。
四、了解古诗大意
1、这首诗为什么被称为“快诗”?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请大家结合注释和老师介绍的背景自己来学习学习,有信心学会吗?实在不明白的地方,在旁边画上问号。
2、生自学
3、有不懂的地方吗?(生相互解答,师随机引导)
4、谁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5、这么短的时间就把诗圣杜甫的诗弄懂了,你们真了不起!
6、这首诗为什么被称为“快诗”?你懂了吗?
五、深究古诗
1、文中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
2、什么意思?(欢喜地近乎疯狂)
3、再读这个词。
4、诗中的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呢? 预设: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生:诗人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高兴到流眼泪
师:高兴到流眼泪,这是喜极而泣,乐极——生悲,这是喜悦的泪水、激动的泪水、爱国的泪水。把你的这种理解送到句子中,读。
收蓟北这个消息来的怎样?(快)从那个字可以看出?再读这句话。(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生:胡乱地把书一卷就不管了,这不是杜甫这位诗圣的风格,他的风格应该是看完后把书卷好,整齐地放回原处,而他却这样做,那是因为太喜悦了。
是啊,对于杜甫这样爱书如命的伟大诗人来说,胡乱地把书一卷,一放,确实不是他的风格,不是因为它不爱惜书,而是顾不上了,他这真是高兴得忘乎所以,不知——所措,喜若狂
把这种理解再送到文字中,读。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生:唱歌、喝酒,师:放和纵看出诗人的喜欲狂,诗人这时已是52岁了,这个年龄,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而他却这样做了,这真是得意——忘形!当事人想到能在鸟语花香和妻子、儿女作伴还乡,安享晚年,诗人怎能不欣喜若狂呢? 再读这句话。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险,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怎样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你怎么理解? 急于想回家,这就是归心——似箭,喜若狂,带着这种理解,再读。
小结:通过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已跃然纸上,怎样把它表达出来呢? 指名读。
六、铺垫、感情诵读 到现在为止,可能有的同学还不能体会诗人的惊喜之情,再来看诗人写于安史之乱中的一首大作。
课件出示《春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自己读
2、教师简介前四句的意思,问从诗中体会到作者的什么心情?
3、让我们连起来读这两首诗,感受诗人在大喜大悲之间命运的跌宕起伏、大落大起、大悲大喜。
4、生配乐读。
5、诗人“喜”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相机插入相关古诗帮助理解,使教学的内涵得以深化开拓,教学的容量得以合理的扩充,尽展我国古诗文的神奇魅力。
七、背诵古诗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想象诗人间分别时的情景。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回归本体,落实目标。
八、课外阅读,开拓视野懂诗人。
1、推荐出示古诗《示儿》、《离骚》。
2、学生自由诵读。
3、鼓励学生课外开展诵读活动。
【设计意图】拓展诵读,举一反三,促类旁通,由课堂有限的文本资源和时空开拓到课外的无限自由中去,任人翱翔,有效地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板书设计: 第17课时
《水调歌头》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欣赏咏月诗词。2.感受诗人的月下情怀。
二、教学重点: 学会欣赏咏月诗词
三、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的月下情怀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导语
同学们,再过几天,就到了团团圆圆、甜甜美美的节日,什么节啊?(中秋节)中秋节有怎样的习俗?(吃月饼、赏月)中秋之夜的月亮有什么特点呢?(又圆又亮)我们一般用中秋月亮的大、圆来比喻什么?(团圆)那么,当月圆之时独在他乡的感觉会是怎样的呢?(孤独、寂寞)用曾经学过的诗句概括一下那种心情(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中秋夜思念亲人的词《水调歌头》。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宋代词人,写作时正任密州知州,政治失意,客居他乡,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初读全词,感知内容 1.放录音范读。2.学生齐声朗读
3.教师评析:刚才大家读得很不错,说明大家已经带着感情、进入角色了。
过渡:这首词不长,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我们对诗词的理解,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想象,通过想象,再现诗词的意境。
(四)发挥想象,再现情境 1.(放背景音乐-古筝:高山流水)通译全文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诗人的世界,看看诗人对月饮酒的情景,揣摩诗人的内心活动。2.再次朗读
过渡:从大家的读书来看,我们正在慢慢走进这首词,正在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接下来请大家抓住关键词,理清作者的情感脉搏。
(五)、品位词句,体会诗情,回答问题 上阕: 1.诗人为什么要到天上去?(“问”“欲”,表现他对这现实的不满,想要离开这个现实世界。)
2.诗人真要去天上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恐”表现诗人对离开现实世界的顾虑,高处寒冷,比不上有歌有舞的人间,又觉得还是有歌有舞的人间好,内心充满了矛盾。)(板书:矛盾)3.诗人后来到底有没去天上?(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下阕:
4.过渡到怀人的句子是哪句?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句话体 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口吻? 6.这种怨后来有没有了? 7.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诗人的怨气后来都没了?
小结完成板书:这首词通过作者一系列的感情变化,由矛盾-消极-积极,让我们了解了作者的精神境界的-豁达。
(六)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
由教师单独选人朗诵,并且点评。最后由全体共同朗诵
(七)听歌 1.让我们带着对诗词的理解,跟着歌声再次走进《明月几时有》。播放,学生轻声跟唱。为加强背诵。
(八)积累
古往今来,人们爱月、赏月,有多少情感在诗人的笔下流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对月亮的独特的感情,你能把有关月亮的句子表达出来吗? 由学生个别回答后,出示例句。
(九)布置作业 熟读《水调歌头》,默写后加以订正板书设计:
第18课时 《陋室铭》 教学目标:
读通古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文。1. 指名学生读自读要求。2. 学生自由朗读古文。3. 指名学生说读后感受。
二、帮助学生学习古文。
1. 要求学生对照古文读读译文。2. 出示相关字词。
则 名 灵 陋室 唯 吾 鸿儒 白丁 调 阅 丝竹 案牍 乱耳 劳形 云 3. 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
4. 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文的意思。5. 简介作者。6. 学生自由朗读古文。
三、再读古文。1. 学生自由读。
2. 讨论:这篇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交流学生讨论情况。
4. 指名学生说说应该怎样读好。5. 学生自由练读。6. 教师范读。四、三读古文。
1. 教师说说古文的一般读法。2. 教师再次示范读。3. 学生练读。4. 指名学生读。5. 学生齐读。
五、作业设计。
读懂《中华经典诵读》中的优秀古文。
六、板书设计: 第19课时
国学经典《三字经》 教学目标:
1、诵读《三字经》原文“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一段,理解其义,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被世人称颂。
3、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教学重点:实践中达到朗读成诵。
教学难点:知道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被世人称颂。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这几天,我们这儿都是阴雨绵绵,给我们上学和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但是在海南省,从上月底开始已经连续下了9天大暴雨,范围波及15个市县,受灾人口达164.8万,海南万宁特大暴雨中心区致经济损失约5亿元,是1951年海南省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大暴雨过程。水灾如此严重,我们不得不说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治水。早在夏朝就有一个君主对治水很有办法,他就是——大禹。你听说过他治水的故事吗?
2、是啊,大禹是一位很好的君主,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得到了百姓的拥戴,孔子《论语•泰伯篇》中说:“禹,吾无闲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闲然矣”!意思是:对于大禹,我没有什么好批评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自己吃的很差,但是把祭祖先祭神的祭品办得非常丰盛;自己穿得很差,但是把祭服,祭祀时穿的衣服做得 很华美;他住得也很简陋,不住好房子,但是却把力量完全用在水利建设上。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好批评的。这是孔子的原话。这就足以证明在孔子的心目中大禹的地位是多么崇高。我们的三字经就把大禹这个有名的人物编了进去。你想读一读吗?
二、大声诵读、品读解意
1、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2)指名读。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2、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
(1)从这四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夏统治了四百年,商朝统治了六百年,周朝统治了八百年。禹、汤和武王指的是三个君主。
(2)你听说过他们的故事吗?学生分小组说说各自收集的故事。再每组推举一名代表来介绍故事。
(3)小结:从这些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你认为他们为什么能得到世的人尊敬?
(4)是啊,商汤、周武王和大禹一样,也是非常善良、仁爱、开明的国君,所以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5)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次诵读,学生齐读。
3、各种形式朗读(1)学生练习朗读(2)男生、女生赛读(3)小组比赛读
4、背诵比赛 A、重点字空留记忆 夏()商()周()称三王 B、主句缺失记忆 夏有禹()周武王()
5、理解“称三王”
(1)这里的“王”字,不是指哪一个具体的帝王,而是特指“王道”。王字是“三画而连其中”,三画表示天地人三才,中间是顶天立地的一竖代表道,即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王,天下所归也”。王既然是垂示于天地间的大道,它在人间的首席代表天子人王,也应该顶天立地,成为人群的典范和样板。
王道指的是先王之道,即夏商周三王的统治方法。三王的统治用的是仁义道德,其结果就是无为而治,天下太平,这种政治体制是王道。历史上描绘这个时期,是五日一风,十日一雨,万民乐业,天下太平。
三、联系实际,感悟升华 如果你长大后,做了市长,甚至是国家主席,你会怎么做呢?
四、课堂小结,提出希望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第20课时 弟子规》 教学目标: 1.熟读《弟子规》入则孝部分。
2.通过讲解及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孝心。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感受孝心的魅力。2.联系实际,抒发孝心。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弟子规》知识抢答赛。
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可以背诵弟子规,甚至可以倒背如流。关于《弟子规》的知识,你知道的有多少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知识抢答赛。1.《弟子规》的作者是谁? 2.《弟子规》分为几个部分? 3.《弟子规》的作者是谁? 4.《弟子规》的意思是什么?
二、热情诵读,齐诵《弟子规》——入则孝。1.读书的要求有那些?你能做到吗?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2.齐诵《入则孝》部分。3.小组比赛读。
三、进入主题,讲解“亲有疾——不离床”部分。讨论: 1.怎样做才是孝顺的好孩子呢?
2.生病的感觉是怎样的呢?生病的时候你最希望身边的人怎么照顾你? 3.父母生病的时候会怎样想,他们希望我们做子女的怎样做呢?
4.古时候,孝顺的儿女是这样做的(出示PPT: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有谁知道这句话的意思?(生说,教师补充)
5.感动你的地方是哪里?(药先尝,不离床)父母心中会怎样想呢?
四、情景体验,感悟孝道。
古时候子为父母尝药,是为了为父母试探药的温度。可是现在我们不能为父母尝药,因为乱吃药是危险的。当父母生病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做呢?小组讨论后请一个小组到讲台上表演。(一个扮演生病的母亲,一个扮演儿子)请大家给出建议和意见。给予鼓励。五、积极讨论,解决问题。
1.我们班的同学们都很聪明,现在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他解决吗? 2.讲述故事:“小明想跟妈妈学家务,可是妈妈说只要专心学习就好了。小明要怎样做?” 同学发言。
3.你们真是有礼貌的孩子。你们觉得说服妈妈要注意哪几点?(礼貌,有道理,恭敬)4.如果妈妈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呢?你该怎么办?(找机会再和妈妈讲)
六、情景表演,小组活动。
如果遇到下列问题的时候,你会解决吗?
讲述:小明的爸爸随手把垃圾扔到车窗外,小明该怎么劝说呢?小组活动,然后展示。七、总结升华,神情寄语。
孝心是最美的品质,孝顺的孩子是最可爱的孩子。让我们从小事做起,做一个孝顺的孩子!齐诵《入则孝》部分,结束本课。
第五篇:六年级国学教案
六年级国学备课
第1课时
《春日》
一.教学内容简析。
在本单元中,本次学习的目的是诵读《春日》,分别为北宋词人秦观的《春日》,北宋文学家晁补之的《春日》和南北诗人朱熹的《春日》。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背诵诗歌。
2.感受我国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积淀的精美华章的魅力。
3.培养学生热爱古典和国学的情趣。三.教学过程。
(一)探讨春天引入课文。
同学们,春天在你眼中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谁能用一些词语来描述一下春天?
春天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喜欢描写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跟随北宋文人的足迹,去欣赏欣赏春日的生机勃勃。
(二)整体感受。
1.学生自由读三首春日,把诗句诗通顺,读流利,并自己通过链接认识诗人。
2.学生齐读三首春日。
3.指名学生读。
(三)诵读第一首《春日》。(出示幻灯片)。
1.读诗句。
(1)全班齐读。(2)指名读,评读。(3)跟教师读。
2.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根据注释,译文了解诗句意思,从简析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3.全班齐读译文。
4.学习诗歌的写作方式。
(拟人。原来诗歌也能用拟人的手法来写,今天,我们又长见识了)
5.再把诗句美美地读一读,读出诗人描写的那么美的意境,读出诗句的韵味。(配乐读)
6.各种形式的背诵。
①自由背。
②指名背。
③分小组背。(配乐背)
第2课时
(四)诵读第二首《春日》。(出示幻灯片)
1.读诗句。(1)男女生读。(2)跟读,齐读。(配乐读)(3)比赛读。(配乐读)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比一比谁读得好,奖励“读书小能手”称号,奖品一本记事本)
2.学生自主交流
说说作者这首美丽的春天表达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物抒情)。从这里我们又学到了一种写作方式,快把他收藏起来吧!
3.背诵。
(1)同桌背
(2)指名背
(老师要听听哪个同学背得既流利又好听)
(3)全班评出“背书小能手”,(奖励一本记事本)
第3课时
(五)诵读第三首《春日》,(出示幻灯片)
1.读诗句。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指导读。(配乐读)
(3)学生与教师配合朗读。(配乐读)
2.学生默读注释,译文,简析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练习背诵
(老师要看哪位同学能以最快的速度把这首诗背下来,好,开始吧!)
4.检查背诵(奖励“背诵小能手”称号)
5.布置背诵(没有被熟的早读接着背)6.全班跟着音乐齐读(齐背)三首《春日》。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三首有关《春日》的诗句,并且把诗句背诵下来,你们表现得非常棒,我们一起完成了一次非常棒的合作,老师感谢你们的努力。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4课时
《小儿垂钓》《所见》《村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教学方式:
朗诵诗歌、说诗意、谈感受、明道理。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出示古诗)《小儿垂钓》。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
二、出示画面:小儿垂钓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三、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首先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
3、集体读。
四、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这首诗中写到几个人?
2、诗中怎样称小孩的?(稚子)这个稚还是什么稚?(幼稚 稚嫩 幼稚愿)总之都是指小孩那独特的单纯天真的感觉。
3、你能根据诗句内容想象一下,猜猜这个小孩的外貌吗? 结合学生的发言,理解“蓬头”; 再猜猜他的衣着啊。
4、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五、熟读成诵,强化记忆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带有动作表演背诵
第5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儿垂钓》这首诗,主要体现了儿童的童贞稚气,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充满童趣的古诗呢?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出示《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出示《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其实,生活中充满情趣的事有很多,春天扑蝶、捉蜗牛;夏天捉蝉、游泳;秋日赏菊、采集标本;冬日玩雪、溜冰„„只要我们有心,就能时时处处感受到生活的美,老师今天的作业就是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个你认为好玩的事做做,并写下自己真实的体验,好吗? 板书设计:
第6课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教前准备:
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
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次活动课上我们感受了表现儿童天真活泼的古代诗文。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板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二、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集体朗读。
三、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诗人在佳节里思念自己的家乡及亲人;诗人在外地;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4、感受诗人的孤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熟读成诵,感悟升华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开火车背诵。
五、拓展延伸
课后搜集有关思念亲友类的古诗。
第7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谁来背一背?
2、检查课前搜集的资料。(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曹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我们都是在亲情的呵护中长大的,让我们学会感受亲情,回报亲情。让我们带有感情地诵读这几首诗!
板书设计:
第8课时
《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秋天的景色。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学生搜集描写秋景的古诗。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这首诗《夜书所见》。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
第9课时 《亲自然》 教学内容:
复习上学期学习过的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一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国学经典》中的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一节,今天我们共同来回顾这一节的内容。
二、自学诗句,感悟诗意
1、领读“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周易•系辞下》”“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三国•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万物之生意最可观。——《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明道先生语一》”
2、自由读一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分组读。
5、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四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结合这一单元的主题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三、讨论交流,理解诗意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中的“乐”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2、“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周易•系辞下》”“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三国•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万物之生意最可观。——《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明道先生语一》”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
3、读一读86页杜甫草堂的诗,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结合自己的来谈谈你对这两首诗的理解。
四、读《网开三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读《浦江歌二首》,说一说诗的意思。
六、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是的,大自然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看看90页的生活实践,说以说自己的看法。
2、说一说自己的对爱护花草的看法。
七、教师小结
其实,爱大自然要从身边做起,爱护花草树木。
八、自由背诵经典要义。板书:
第三单元
亲自然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周易•系辞下》 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三国•王弼《老子道德经注》”
万物之生意最可观。——《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明道先生语一》
第10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二节的经典要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2、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二节的经典要义。
二、自学诗句,感悟诗意
1、范读“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庄子•知北游》”“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卸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2、自由读一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分组读。
5、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两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三、讨论交流,理解诗意
1、“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这句话中的“乐”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2、“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句话中的“樊笼”、“返”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3、“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卸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你能不能结合自己的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2、让我们牢记这两句吧,下面请大家自由背诵。点人背,分组背,全班背
五、学习《寄蜀中薛涛校书》
1、老师范读,学生把不认识的字写上拼音。
2、学生自由读。
3、说一说诗词的意思。
六、教师小结
经典要义
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庄子•知北游》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卸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宋•郭熙《山水画论》
第11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二节的故事和生活实践。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
2、理解故事的意思。
3、能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能指导自己的行为。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读上节课学习的经典要义。
二、自学,感悟
1、抽读故事《徽之爱竹》。
2、自由读一读。
3、文章重要讲什么?
4、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5、读一读课后的《十二月采花》。
三、结合生活实践,讨论交流。
1、情景一:走在大街上,你突然发现地上有一个废弃的易拉罐。这时,你会怎么做?自由发言。
2、情景二:家里有很多废旧电池,你打算怎样处理他们?自由发言。
3、情景三:这个星期天,爸爸、妈妈带乐乐去植物园玩。乐乐带了很多零食。吃完之后,他把垃圾装在塑料袋里,准备丢进垃圾箱。可是临走的时候,他发现地上还零零星星地躺着别人随手扔下的塑料袋。乐乐该拾起别人留下的塑料袋吗?学生讨论。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是怎样做的?
五、学习《一剪梅》:读,理解意义。
第12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二节的经典诵读《论语•雍也》。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能指导自己的行为。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经典诵读中的《论语•雍也》。
二、自学诗句,感悟诗意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纠正字音。
3、分组读。
4、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三、讨论交流,理解诗意
1、说一说,你知道哪一句的意思,能为我们讲一讲吗?
学生自由说,教师引导。
2、学习《登锦城散花楼》:读,理解意思。
四、教师小结
第13课时 教学内容:《亲自然》的第三节的经典要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2、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三节的经典要义。
二、自学诗句,感悟诗意
1、范读: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八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礼记•王制》
2、自由读一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分组读。
5、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几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三、讨论交流,理解诗意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句话中的“美”、“言”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2、“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八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句话中的“春服”、“冠者”、“童子”、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3、“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你能不能结合自己的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2、让我们牢记这两句吧,下面请大家自由背诵。点人背,分组背,全班背
五、教师小结
板书:
经典要义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八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礼记•王制》
第14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三节的故事和生活实践。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
2、理解故事的意思。
3、能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理解故事的意思,能指导自己的行为。
课前准备:学生选择一个自然环境较差的地方,进行一次环境小调查,然后填写《环境小调查表》。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读上节课学习的经典要义。
二、自学,感悟
1、抽读故事《梅妻鹤子》。
2、自由读一读。
3、文章重要讲什么?
4、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三、交流《环境小调查》。
调查小组名称: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
以前的环境:
现在的环境:
变化的原因:
调查结论:
改善建议:
四、老师小结:
第15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三节的经典诵读《论语•述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能指导自己的行为。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经典诵读中的《论语•述而》。
二、自学诗句,感悟诗意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纠正字音。
3、分组读。
4、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三、讨论交流,理解诗意
说一说,你知道哪一句的意思,能为我们讲一讲吗?
学生自由说,教师引导。
四、教师小结
第16课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通过诵读,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能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更好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教学重点: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这首诗明白如画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抒发的爱国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感受经典
1、同学们,最近你在我们学校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表现怎么样?都诵读了哪些内容?请你把最近背诵的内容背给同学们听一听。
2、学生背。(看来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诵读古诗词)
3、一位好的诗人就像一位好朋友,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告诉你无欲则刚、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提供一个寄放自己心灵的空间。
二、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1、(师边激情吟诵边)出示古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这首诗是谁写的呢?(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杜甫)出示图片。你了解杜甫吗?谁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
3、学生交流
4、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
5、(激情创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地流泪。忽然,传来了喜讯,“忽传收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人生第一首快诗——
三、自读古诗
1、师配乐吟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你也来吟诵,注意(出示课件)生自由练习
3、谁愿意把这首诗吟诵给大家听?请你来。还有谁想来?
我们一起吟诵可以看课本,也可以看着大屏幕。齐读。
四、了解古诗大意
1、这首诗为什么被称为“快诗”?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请大家结合注释和老师介绍的背景自己来学习学习,有信心学会吗?实在不明白的地方,在旁边画上问号。
2、生自学
3、有不懂的地方吗?(生相互解答,师随机引导)
4、谁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5、这么短的时间就把诗圣杜甫的诗弄懂了,你们真了不起!
6、这首诗为什么被称为“快诗”?你懂了吗?
五、深究古诗
1、文中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
2、什么意思?(欢喜地近乎疯狂)
3、再读这个词。
4、诗中的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呢?
预设: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生:诗人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高兴到流眼泪
师:高兴到流眼泪,这是喜极而泣,乐极——生悲,这是喜悦的泪水、激动的泪水、爱国的泪水。把你的这种理解送到句子中,读。
收蓟北这个消息来的怎样?(快)从那个字可以看出?再读这句话。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生:胡乱地把书一卷就不管了,这不是杜甫这位诗圣的风格,他的风格应该是看完后把书卷好,整齐地放回原处,而他却这样做,那是因为太喜悦了。
是啊,对于杜甫这样爱书如命的伟大诗人来说,胡乱地把书一卷,一放,确实不是他的风格,不是因为它不爱惜书,而是顾不上了,他这真是高兴得忘乎所以,不知——所措,喜若狂
把这种理解再送到文字中,读。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生:唱歌、喝酒,师:放和纵看出诗人的喜欲狂,诗人这时已是52岁了,这个年龄,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而他却这样做了,这真是得意——忘形!当事人想到能在鸟语花香和妻子、儿女作伴还乡,安享晚年,诗人怎能不欣喜若狂呢?
再读这句话。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险,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怎样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你怎么理解?
急于想回家,这就是归心——似箭,喜若狂,带着这种理解,再读。
小结:通过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已跃然纸上,怎样把它表达出来呢?
指名读。
六、铺垫、感情诵读 到现在为止,可能有的同学还不能体会诗人的惊喜之情,再来看诗人写于安史之乱中的一首大作。
课件出示《春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自己读
2、教师简介前四句的意思,问从诗中体会到作者的什么心情?
3、让我们连起来读这两首诗,感受诗人在大喜大悲之间命运的跌宕起伏、大落大起、大悲大喜。
4、生配乐读。
5、诗人“喜”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相机插入相关古诗帮助理解,使教学的内涵得以深化开拓,教学的容量得以合理的扩充,尽展我国古诗文的神奇魅力。
七、背诵古诗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想象诗人间分别时的情景。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回归本体,落实目标。
八、课外阅读,开拓视野懂诗人。
1、推荐出示古诗《示儿》、《离骚》。
2、学生自由诵读。
3、鼓励学生课外开展诵读活动。
【设计意图】拓展诵读,举一反三,促类旁通,由课堂有限的文本资源和时空开拓到课外的无限自由中去,任人翱翔,有效地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板书设计:
第17课时
《水调歌头》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欣赏咏月诗词。
2.感受诗人的月下情怀。
二、教学重点:
学会欣赏咏月诗词
三、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的月下情怀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再过几天,就到了团团圆圆、甜甜美美的节日,什么节啊?(中秋节)中秋节有怎样的习俗?(吃月饼、赏月)中秋之夜的月亮有什么特点呢?(又圆又亮)我们一般用中秋月亮的大、圆来比喻什么?(团圆)那么,当月圆之时独在他乡的感觉会是怎样的呢?(孤独、寂寞)用曾经学过的诗句概括一下那种心情(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中秋夜思念亲人的词《水调歌头》。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宋代词人,写作时正任密州知州,政治失意,客居他乡,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初读全词,感知内容
1.放录音范读。
2.学生齐声朗读
3.教师评析:刚才大家读得很不错,说明大家已经带着感情、进入角色了。
过渡:这首词不长,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我们对诗词的理解,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想象,通过想象,再现诗词的意境。
(四)发挥想象,再现情境
1.(放背景音乐-古筝:高山流水)通译全文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诗人的世界,看看诗人对月饮酒的情景,揣摩诗人的内心活动。
2.再次朗读
过渡:从大家的读书来看,我们正在慢慢走进这首词,正在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接下来请大家抓住关键词,理清作者的情感脉搏。
(五)、品位词句,体会诗情,回答问题
上阕:
1.诗人为什么要到天上去?(“问”“欲”,表现他对这现实的不满,想要离开这个现实世界。)
2.诗人真要去天上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恐”表现诗人对离开现实世界的顾虑,高处寒冷,比不上有歌有舞的人间,又觉得还是有歌有舞的人间好,内心充满了矛盾。)(板书:矛盾)3.诗人后来到底有没去天上?(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下阕:
4.过渡到怀人的句子是哪句?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句话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口吻?
6.这种怨后来有没有了?
7.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诗人的怨气后来都没了?
小结完成板书:这首词通过作者一系列的感情变化,由矛盾-消极-积极,让我们了解了作者的精神境界的-豁达。
(六)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
由教师单独选人朗诵,并且点评。最后由全体共同朗诵
(七)听歌
1.让我们带着对诗词的理解,跟着歌声再次走进《明月几时有》。播放,学生轻声跟唱。为加强背诵。
(八)积累
古往今来,人们爱月、赏月,有多少情感在诗人的笔下流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对月亮的独特的感情,你能把有关月亮的句子表达出来吗?
由学生个别回答后,出示例句。
(九)布置作业
熟读《水调歌头》,默写后加以订正 板书设计:
第18课时 《陋室铭》
教学目标:
读通古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文。
1.指名学生读自读要求。
2.学生自由朗读古文。
3.指名学生说读后感受。
二、帮助学生学习古文。
1.要求学生对照古文读读译文。
2.出示相关字词。
则
名
灵
陋室
唯
吾
鸿儒
白丁
调
阅
丝竹
案牍
乱耳
劳形
云
3.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
4.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文的意思。
5.简介作者。
6.学生自由朗读古文。
三、再读古文。
1.学生自由读。
2.讨论:这篇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交流学生讨论情况。
4.指名学生说说应该怎样读好。
5.学生自由练读。
6.教师范读。
四、三读古文。
1.教师说说古文的一般读法。
2.教师再次示范读。
3.学生练读。
4.指名学生读。
5.学生齐读。
五、作业设计。
读懂《中华经典诵读》中的优秀古文。
六、板书设计:
第19课时
国学经典《三字经》 教学目标:
1、诵读《三字经》原文“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一段,理解其义,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被世人称颂。
3、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教学重点:实践中达到朗读成诵。
教学难点:知道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被世人称颂。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这几天,我们这儿都是阴雨绵绵,给我们上学和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但是在海南省,从上月底开始已经连续下了9天大暴雨,范围波及15个市县,受灾人口达164.8万,海南万宁特大暴雨中心区致经济损失约5亿元,是1951年海南省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大暴雨过程。水灾如此严重,我们不得不说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治水。早在夏朝就有一个君主对治水很有办法,他就是——大禹。你听说过他治水的故事吗?
2、是啊,大禹是一位很好的君主,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得到了百姓的拥戴,孔子《论语•泰伯篇》中说:“禹,吾无闲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闲然矣”!意思是:对于大禹,我没有什么好批评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自己吃的很差,但是把祭祖先祭神的祭品办得非常丰盛;自己穿得很差,但是把祭服,祭祀时穿的衣服做得很华美;他住得也很简陋,不住好房子,但是却把力量完全用在水利建设上。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好批评的。这是孔子的原话。这就足以证明在孔子的心目中大禹的地位是多么崇高。我们的三字经就把大禹这个有名的人物编了进去。你想读一读吗?
二、大声诵读、品读解意
1、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2)指名读。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2、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
(1)从这四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夏统治了四百年,商朝统治了六百年,周朝统治了八百年。禹、汤和武王指的是三个君主。
(2)你听说过他们的故事吗?学生分小组说说各自收集的故事。再每组推举一名代表来介绍故事。
(3)小结:从这些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你认为他们为什么能得到世的人尊敬?
(4)是啊,商汤、周武王和大禹一样,也是非常善良、仁爱、开明的国君,所以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5)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次诵读,学生齐读。
3、各种形式朗读(1)学生练习朗读(2)男生、女生赛读(3)小组比赛读
4、背诵比赛
A、重点字空留记忆 夏()商()周()称三王 B、主句缺失记忆 夏有禹()周武王()
5、理解“称三王”
(1)这里的“王”字,不是指哪一个具体的帝王,而是特指“王道”。王字是“三画而连其中”,三画表示天地人三才,中间是顶天立地的一竖代表道,即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王,天下所归也”。王既然是垂示于天地间的大道,它在人间的首席代表天子人王,也应该顶天立地,成为人群的典范和样板。
王道指的是先王之道,即夏商周三王的统治方法。三王的统治用的是仁义道德,其结果就是无为而治,天下太平,这种政治体制是王道。历史上描绘这个时期,是五日一风,十日一雨,万民乐业,天下太平。
三、联系实际,感悟升华
如果你长大后,做了市长,甚至是国家主席,你会怎么做呢?
四、课堂小结,提出希望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第20课时 弟子规》 教学目标:
1.熟读《弟子规》入则孝部分。
2.通过讲解及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孝心。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感受孝心的魅力。2.联系实际,抒发孝心。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弟子规》知识抢答赛。
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可以背诵弟子规,甚至可以倒背如流。关于《弟子规》的知识,你知道的有多少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知识抢答赛。1.《弟子规》的作者是谁? 2.《弟子规》分为几个部分? 3.《弟子规》的作者是谁? 4.《弟子规》的意思是什么?
二、热情诵读,齐诵《弟子规》——入则孝。1.读书的要求有那些?你能做到吗?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2.齐诵《入则孝》部分。3.小组比赛读。
三、进入主题,讲解“亲有疾——不离床”部分。讨论:
1.怎样做才是孝顺的好孩子呢?
2.生病的感觉是怎样的呢?生病的时候你最希望身边的人怎么照顾你? 3.父母生病的时候会怎样想,他们希望我们做子女的怎样做呢?
4.古时候,孝顺的儿女是这样做的(出示PPT: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有谁知道这句话的意思?(生说,教师补充)
5.感动你的地方是哪里?(药先尝,不离床)父母心中会怎样想呢?
四、情景体验,感悟孝道。
古时候子为父母尝药,是为了为父母试探药的温度。可是现在我们不能为父母尝药,因为乱吃药是危险的。当父母生病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做呢?小组讨论后请一个小组到讲台上表演。(一个扮演生病的母亲,一个扮演儿子)请大家给出建议和意见。给予鼓励。五、积极讨论,解决问题。
1.我们班的同学们都很聪明,现在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他解决吗? 2.讲述故事:“小明想跟妈妈学家务,可是妈妈说只要专心学习就好了。小明要怎样做?” 同学发言。
3.你们真是有礼貌的孩子。你们觉得说服妈妈要注意哪几点?(礼貌,有道理,恭敬)4.如果妈妈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呢?你该怎么办?(找机会再和妈妈讲)
六、情景表演,小组活动。
如果遇到下列问题的时候,你会解决吗?
讲述:小明的爸爸随手把垃圾扔到车窗外,小明该怎么劝说呢?小组活动,然后展示。七、总结升华,神情寄语。
孝心是最美的品质,孝顺的孩子是最可爱的孩子。让我们从小事做起,做一个孝顺的孩子!齐诵《入则孝》部分,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