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寒
食 主备人:刘超
【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四、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六年级国学经典教学设计
(2015-9-----2016-1)
主备人:刘超、王萍、姜萍、徐永泽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主备人:刘超
一、背诵古诗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 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2、由学生背诵《示儿》导入。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出示诗文)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出示陆游简介)是的,陆游具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其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他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指导学习古诗
(1)、冬夜读书示子聿
“示”什么意思?(结合看图、组词来理解)
(出示: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陆聿是陆游的最小的儿子,54岁时生。
陆游非常爱看书。有一年冬天,他正在书房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许多的感想。于是,叫来小儿子教育他。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那他教育儿子什么些什么?
(2)、(出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遗:即保留。“无遗力”,即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古人读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你知道这方面的成语故事吗?
(3)、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
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板书)
(4)指名读前两句,齐读,指导读。
读这两句,要注意突出“无遗力”,并读出“少壮工夫”与“老始成”的对比的味道,强调做学问必须日积月累,甚至不惜花费毕生精力,付出异常艰辛的劳动。
过渡: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
(5)、(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绝知:指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
(6)、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板书)
(7)指名读后两句,齐读,指导读。
读这两句时,要注意突出“要躬行”读出“纸上得来”与“躬行”即“知”与“行”对比的味道,强调要获得真知,关键在于“行”即必须亲自实践。
(8)、评读。
(8)、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9)、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循循善诱 语重心长 意味深长 „„)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来读一读诗歌吧。
(10)、提问:读懂了这首诗,你觉得感受最大、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诗?说说你的理由,和大家交流你的想法。
(11)练说。
引导学生大胆、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巩固古诗
今天我们把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学完了,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真正学会了!(出示)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他在诗中一共讲了这几个道理:(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的精神;(2)一个既有(),又有()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人。
《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这句诗。
四、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五、拓展延伸
1、除了今天所学到的这首告诉我们做学问的道理的古诗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做学问的名言、警句?
2、赠送古人的读书诗来劝勉学生热爱读书。
陶渊明“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 希望同学们珍惜时光,发愤读书,都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好少年!
六、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一句你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勤奋读书,长大有所作为!板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代)陆游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做学问
《示儿》教学设计 主备人:姜萍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108页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的,是绝笔,也是遗嘱。全诗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这首诗,作为一首绝笔,无愧诗人创作的一生;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表现诗人深厚真诚的爱国之情。六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古诗内容。能够了解诗歌表达出作者的爱国感情。但是,孩子们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走近作者。感受诗中深刻的内涵,使其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呜,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知识的拓展,以情击情,引领学生在“动情感悟”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欣赏水平。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示儿》体会作者深厚的忧国之情。
2、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四、教学准备
1、搜集查阅陆游的相关资料(时代背景和爱国诗篇)
2、舒缓深沉的乐曲。
3、写古诗内容相关的课件(插图、战马嘶鸣声、古诗诵诗)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诗,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绝唱”。它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示儿)
2、了解作者及背景
①[资料出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3、揭示诗题
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有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
4、过渡。陆游的诗有不少是专门写给儿孙辈的。在诗中,他告诫儿孙如何读书,如何做人,比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等。今天,他要告诉儿子什么?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
三、疏通诗意,理解内容
1、理解古诗的内容
①有人说这首诗是一份遗嘱。你同意吗?(理解“家祭无忘告乃翁”“祭”是什么意思)祭,就是祭祀、祭奠逝去的先人,寄托自己的哀思。说明这首诗正是他临终的绝笔。在这首诗中,你是向儿孙交代身后之事啊)
②既然是遗嘱,85岁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了,他肯定有许多话要叮嘱儿孙,肯定有许多事让他牵肠挂肚,有许多美好事物让他恋恋不舍,是这样的吗?(只牵挂一件事,只叮嘱一件事,理解:王师北定中原日”)
③“伤别离,作者满心的悲伤缘何而生?(理解“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④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出示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68岁)“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放一段背景音乐)师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这是怎样的泪呀,这是老人失去孩子的泪,是妻子失去丈夫的泪……生灵涂炭,妻离子散,家不成家,国不成国,这是人民的血泪,陆游也在“望”也在“盼”.10年过去了.”南望王师又一年”,又一个10年过去了,“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已68岁了,“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85岁己到垂暮。还在“南望王师”!他盼来了自己的军队吗?没有(但悲不见九州同)是啊,从中原沦陷起,人们在苦苦等着,盼着,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上抗金,收复失地,可是,多少个日子过去了,中原沦陷,九州破碎,陆游等不到祖国统一这一天了。同心是如何的悲痛。
2、体会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孩子们,请你们再读诗句,你能读出一个什么字?(悲!)为什么悲?(为国土沦丧而悲,为苦难百姓而悲……)
3、出示《题临安邸》,追求:王师的军队到底在哪?寻些权贵、皇帝在哪?他们究竟在干什么?(读)你们此时有什么感受?(气愤)北方已沦陷,南方还歌舞不休,权贵们已把自己的痛苦建立在“遣民”的痛苦之上。你能体会到陆游一颗怎样的心?(焦急、祈盼、同情、悲愤)陆游52岁那处竭力主张抗金,结果被罢官,他忧愤成疾,大病数十日,他曾写下“位卑未敢忘忧国。而令,生命垂危的他是“临终未敢忘忧国。再有感情地读诗。
五、创设情境,读写结合
“家祭无忘告翁”,虽然痛彻心扉,虽然死不瞑目,虽然万念俱灰,但是诗人还渴望有一天祖国统一。希望有一天,儿孙能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想象一下,在病榻上,他如何地嘱咐自己的儿孙啊?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面对这样的父亲,你会说些什么?试着写下来。
六、积累提升,总结全诗。
1、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是陆游的遗嘱,如血,如火,如泣如作,悲在其中,恨在其中,其间还隐藏一个字-国。朱自清曾评价陆游和他的《示儿》(课件出示“朱自清的评价)生读谈感受。
“真正的爱国诗人,是后人对这位诗人最崇高的祭奠,让我们带着崇敬之情背诵这首诗,并把他刻进自己的心里,永远!
2、推荐读诗。课后积累背诵陆游的爱国诗篇。如:《病起抒怀》《诉衷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
《登楼赋》教案
主备人:徐永泽
教学目标:
1、领会赋中抒发的怀才不遇的忧思和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
2、学习本文以景写情、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
3、掌握用典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4、体会赋的语言特色。重点难点:
1、对作者忧思的理解。
2、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
3、文中典故的含义 教学重点:
1、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
2、赋的语言特色。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人都喜欢用典,一来表示自己知道的不少,二来中国人向来讲究含蓄,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古今同情,也有寻找知音之感。搜索古今诗文,你会发现很多典故都是被反复引用的,比如“王粲登楼”。(投影打出有关的诗句,师读)王粲登楼,字面意思就是一个叫王粲的人登上了一座高楼,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动作,比如我上课就得登楼,可是由于是特殊的人,特殊的时代,特殊的情感,这四个字就不再寻常,而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请大家打开读本175页王粲《登楼赋》。
二、指导欣赏:
1、整体感知:首先请大家朗读一遍。注意里面一些字词的读音。(生朗读《登楼赋》,提出一些读错的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2、梳理内容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篇赋到底赋予了“王粲登楼”多少丰富的内涵。第一节:“登兹楼以四望兮”,开门见山,点题“登楼”,从这第一句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作者简洁自然的写作风格了。作者为何登楼?——“聊暇日以销忧”。(聊、暇、日、销忧)原来作者心中有 “忧”,登楼是想销忧。还记得杜甫的《登高》吗?也是因为心中愁绪万千,想登高而博见,聊解心中苦闷。登楼之后自然有所见,作者看到了什么?——“览斯宇之所处兮,„„黍稷盈畴”。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能否用一些合适的形容词来修饰一下呢。——开阔、富饶、广袤。总体概括“显敞而寡仇”,一边挟带着清澈的漳水,一边依傍着沮水之滨的长洲,背后是地势高平的平原,前面是水流充沛的低湿原野,北边远远接着陶朱公范蠡在江陵牧野的陵墓,西边是楚昭王的坟墓。举目四望,处处花美粮丰,一片锦绣。(仇、挟、曲、坟衍、皋隰、弥、陶、华)好像电视节目的航拍镜头,有一种大气派,这和作者登楼之后,见得高望得远有关系,也和赋铺陈描写的文体特征有关系。(大家把写景这几句读一下,感受一下气势广大的景物描写)杜甫登高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景象萧瑟凄楚,自然不能销愁。可王粲看到的是如此美景,该销忧了吧,是不是?不是。“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该知人论世了。(投影打出相关资料——王粲生平经历:王粲(公元177—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今山东邹县),出生于豪富地主家庭。17岁(193年)以前生活在洛阳和长安;17岁至32岁因战乱(193—208年)寄寓荆州襄阳;32岁至41岁(208—217年)依附曹操,生活于邺城。他的一生具有传奇色彩。)[他自幼聪慧,博学多识。东汉著名文学家、左中郎将蔡邕(蔡文姬的父亲)“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常宾客满座。一次,“闻粲在门,倒屣迎之”。时王粲年
幼体弱,身材矮小,举座皆奇。蔡邕则说:“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他学问渊博,凡问必能答对。与人同行,读过路旁碑文,能全文一字不错背出。看人下棋,棋终,能将全局由始至终重布一遍。精于算术。17岁时,汉献帝曾诏令他为黄门侍郎,由于北方战乱,未就职,遂离开长安南下荆州依刘表。他刚到荆州时,刘表想招他为婿,当见到王粲后,嫌其相貌姿陋而改变主意,把女儿嫁给了王粲的族兄、相貌堂堂、风流潇洒的王凯。他特别善文,举笔便就,无所改 著有诗、赋、论等60篇。其代表作是《七哀诗》、《登楼赋》,赢得刘勰的赞扬,列为“魏晋之赋首”。在“建安七子”中,他的文学成就最大,被称为“七子之冠冕”,与曹植齐名,并称“曹王”。尤其在襄阳16年是他文学成就最辉煌的时期。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襄阳时,王粲劝刘表子刘琮降曹。曹操在汉滨大宴群臣,王粲举杯祝贺,称赞曹操“文武并举,英雄毕力,使海内同心,望风而愿治,此帝王之举也”。曹操任粲为军谋祭酒,后迁侍中。卒于建安二十二年。襄阳万山有王粲井,襄阳城东南角建有纪念王粲的仲宣楼。](齐读第一小节:大家把第一小节读一下,注意感情的变化)第二节:这就像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以乐景写哀,哀者更显其哀。美景非但不能销忧,还激起了作者倾吐的欲望。第几小节?——第二小节。(齐读第二小节)作者有没有告诉我们他到底忧什么?——思乡怀亲之忧。作者自己也点明“忧”之根源,是什么?——“遭纷浊而迁逝兮”,时代混乱导致他变成一个难民在外乡避难,并且这样的生活已经有了多少年?——超过十二年。“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想家想的太厉害了,先向家乡的方向看看吧,“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这是一个有趣的细节,因为想家,于是家乡的风也是可爱的。这句话,这个动作蕴涵的感情细致而深刻。可是“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那就回去吧,可“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看又看不到,回又回不去,禁不住涕泗横流,“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请大家把思乡的这几句话读一下,注意读出作者深彻的思乡之情)想想古圣先贤不也是如此吗?“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生的升降沉浮,穷达显晦都无法泯灭他们的乡思,古今时异,怀土情同,“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王粲为自己寻找到感情的历史印证,抒情更显得深沉。中国有句古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听起来是很好的解决了人生的穷达问题,实际上却是过于理想,一个人可能很难顺利的由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比如王粲。他是一个从小就担负了很多政治希望的人,包括他自己和别人的。可命运与他作对,他现在就是穷,如果他心态好,能很好的独善其身,像陶渊明那样安然的过自己的日子,可能我们今天也看不到这篇《登楼赋》了,这是他个人的特点,但也和当时建安时代的文人精神是相通的,那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建安风骨。[ 所谓“风骨”,乃是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的特点。而建安风骨的形成就是基于其作品中的愤慨悲凉的感情及其在艺术上表现的上述特色。汉末的社会大**已经打破了两汉的政治权威与思想权威,文人脱卸了旧有的道德信条和礼教规范的重压,重新认识与发现自我,故其立身行事,往往能率心任性,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兼之沉浮于风云变幻,目睹人间种种悲剧,人们深感事功难以尽凭,命运不可逆料,转而注重内心体验和生命价值的思索,儒学之外的思想,因之兴起。故而,这一时期的文学,既有直面现实人生的乐观精神,又有产生于命运无常、自然永恒的人生苦闷。但建安文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最终导向及时建立功业,拯济天下,追求人生的不朽,而并未流于消极。](建安风骨)风骨
当指作品内在的热情以及外在的刚健风格。由于社会大**,建安时代的文人摆脱了两汉旧有的道德规范的约束,变得更加自由真实。而社会的种种黑暗,也增加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没有因社会动荡,命运无常变得悲观消极,而是力求建功立业,追求另一种不朽。第三节:所以自然而然的,第三小节作者就谈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齐读第三小节)他的理想是什么?——“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河清、假),他希不希望自己的理想实现?哪句话表现出来的?——“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这两句也是两个典故。也就是说作者之忧还包括什么?——壮志难酬之忧。(板书)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忧虑?——还是因为战乱动荡。实际上**的社会也是作者所深深忧虑的。这理想能实现吗?不知道。作者对此是寄托了自己的希望的,可是这希望似乎渺茫的很,为什么?从哪里看的出来?——“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意忉怛而惨恻”因为心里对这希望实在是没有办法相信,于是心情愁闷,自然所见之景也光明不起来,而是黑乎乎,乱糟糟并且惨淡淡的了。(一起将这段凄楚的景色朗读一遍)没有办法实现的理想对于作者而言就是忧愁的种子,登楼的举动就像是修剪枝叶,仅是修修剪剪而种子依然在那,忧愁就会根深叶茂,于是下楼之后只是愁更愁罢了。“循阶除而下降兮,„„伥盘桓而以反恻”。(结构完整精致)作者以登楼游览的始末为线索来安排全赋,开头写登楼销忧,结尾下楼却“气交愤于胸臆”,前后照应,脉络清楚,结构完整精致。
3、思想感情、赋的特点变化与朗读。刘勰《文心雕龙》说“赋者,铺彩螭文,体物写志也。”可是这篇却着重于抒情写景,是建安时代著名的抒情小赋,(寓情于景)全赋把抒情与写景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第一小节以异乡风物之美来反衬自己思乡之殷切,已属妙笔。第二小节写自己放眼远望,却被荆山遮目,迎风开襟,又不禁啼泪横流,可谓情景融为一体。第三小节着力渲染傍晚凄凉景色,来烘托自己的愁绪,更为凄恻动人。作品的气氛越来越浓,情感愈演愈烈,一唱三叹,余音无穷。但赋体文的特点还是很鲜明的,比如“兮”字的运用(我们读“兮”的时候,要注意音断意不断)和全赋的押韵(以第一小节为例)。(所以请大家注意赋体文的节奏特色,并且把握全赋情景交融的变化齐读此赋)
三、延伸拓展 《七哀诗》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滞淫:淹留。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方舟:两船并行。溯:逆流而行。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岩阿:山石高峻迂曲处。重阴:指山影阴暗。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袂:衣袖。
①交待登楼目的是为了“销忧” 以及“四望”所见情景。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此楼,指麦城城楼;暂且,姑且;通“假”,借;暇日,借此日;解忧(宕开一笔,着力描绘眼前“四望”所见之景)登上城楼向四眺望啊,暂借此日来排遣忧愁。(开头以“忧”字奠定抒情基调,由登楼四望,引发怀 乡之情,一个“忧”字贯穿全文,这二句是全赋纲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
主备人:徐永泽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阮籍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4、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5、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表现诗人“忧思”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动静结合的手法;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2.难点:“忧思”的深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
《滕王阁序》里我们学过这样的句子,“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架车而行,路尽而返。那么他为什么如此“猖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阮籍的世界,走进他的《咏怀八十二十二首》(其一)„„(二)作家作品
1、生平、性格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晋书•阮籍传》)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晋书•阮籍传》)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
2、创作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
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疾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阮籍继承了《诗经》、《楚辞》及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他的散文《大人先生传》,讽刺世俗庸人的虚伪和贪婪,文笔辛辣至极。辑有集13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阮步兵集》,近人有黄节著《阮步兵咏怀诗注》。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三、诗歌鉴赏 1.教师范读诗歌。
六朝时期,五言诗的发展成为诗坛的主流。在正始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应推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籍有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抒写一生的志向、感触,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写夜中不寐,独自弹琴的情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2.师问:请找出诗歌的诗眼?
生答:忧思
3.师问: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生答: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4.师问: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
讨论: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钟会,官至司徒,是司马昭的重要谋士。此人是个投机钻营的卑鄙小人,阮籍一向深恶痛绝。他时常来阮籍家作家,以此来探听阮的虚实。阮则置酒相待,开怀痛饮,对政事不发一言,钟会只得怏怏而归。阮有一女,容貌秀丽,司马昭想纳为儿媳,几次托媒人登门求婚。于是天天沉醉于酒中,等提亲的人来,已见他烂醉如泥,不省人事了。这样一连六十多天,他都宿酒未醒。司马昭奈何不得,联姻之事,只得作罢„„
5.主题把握
这首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思。6.阮籍诗小结:
⑴阮籍的咏怀诗体现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即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过去还从未有人把人生描述的如此孤独、悲凉。他的诗重在写心,从自己的心理感受揭露封建社会压迫人性、人权的本质。是另一种形式的愤世疾俗之情的发泄
⑵阮籍的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它摆脱了对乐府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理引入诗中,同时与一系列的艺术形象相结合,表现手法多用象征寓意,形成曲折幽隐的风格特点,使诗歌的内涵更为深厚。可以说,中国的诗歌到了阮籍的咏怀诗,明显变得厚重了。
⑶阮籍的咏怀诗首创了我国五言古体抒情组诗的体例。
四、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这一时期的政治现实却极其严酷。从司马懿用政变手段诛杀曹爽而实际控制政权开始,到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续执政,十多年间,酝酿着一场朝代更替的巨变。他们大量杀戮异己分子,造成极为恐怖的政治气氛。“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文人死在这一场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另一方面,司马氏集团为了掩饰自己的行为,并为夺取政权制造舆论,又竭力提倡儒家礼法,造成严重的道德虚位现象。以清醒和理智的思维,面对恐怖和虚伪的现实,知识阶层的精神痛苦,也就显得尤其尖锐、深刻。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式文人面对严酷的现实,很自然的发展了建安文学中表现“忧生之嗟”的一面,集中抒发了个人在外部力量强大压迫下的悲哀。
由于周围环境危机四伏,动辄得咎,也由于哲学思考的盛行,正始文人很少直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避开现实,以哲学的眼光,从广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也可以说,他们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这就是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
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他们主要成就在哲学方面。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七人。其中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
五、作业
《读山海经(其一)》教学设计
主备人:姜萍
教学目标
1与〈饮酒〉诗对比,体会诗人不同的创作风格,多侧面认识了解诗人。
2通过了解诗的内容,学习精卫、刑天抗争不止的精神。3体会“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两句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
体会“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两句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的内容,体会“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两句的含义,体会诗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一、导入
我们学习了〈饮酒〉诗后,初步地了解了诗人陶渊明那种自然淡雅的创作风格,也了解了他那种不愿争名夺利的恬淡的人生态度。但是,诗人在闲适的内心深处自有浩然之气,今天我们来学习与〈饮酒〉诗风格不同的〈读山海经〉,来体会陶渊明的不同创作风格。
二、范读
同学范读本诗,诗中涉及了两个小故事,看看大家读这两个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学生范读,点评学生谈自己对精卫和刑天的见解和认识。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看法,那么作者在读了这两个故事后有什么感想和看法呢?请大家小组之间交流。
三、讨论、赏析
前四句中,作者塑造了两个形象,精卫和刑天,精卫为了不再让别人溺死而衔木填海,问: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上宁死不屈、抗争到底的精神。问:作者在诗中对这种精神怎么看呢?明确:“猛志固常在”,可以看出,作者的内心是赞美他们的行为的,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恬淡的内心深处的浩然之气。在这四句中,作者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叙事的方式。接下来的四句:作者既然赞美了精卫和刑天的精神,可是(提问)为什么又说“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呢?这两句话怎么理解呢?明确:因为精卫和刑天的雄心壮志都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他们虽然有雄心,但是却无法实现,只能是空想,空怀状志,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问:此时,作者对这两个人物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明确:同情和惋惜在这部分诗句中,作者主要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对两个人物发表了看法。四小结启发学生作小结在这首诗里,作者塑造了精卫和刑天两个人物形象,看法:既赞美他们的斗志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又对他们不能实现的理想而惋惜和同情,同时在这首诗里,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作者陶渊明的另一方面的品格,在他闲适恬淡的内心深处,有着浩然的正气,这也是作者流芳千古的原因。
五、拓展学习这首诗后,对精卫和刑天两个人物的行为你有什么看法和见解,从这首诗里,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和收获?
六、作业自选一首陶渊明的诗,赏析诗句,并找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导入新课指导学生范读组织讨论,点拨赏析诗句指导学生小结组织学生开放式的谈话布置作业 进入新课的学习范读并点评谈看法讨论赏析、小结自由发言作业
《将进酒》教案
主备人:王萍
教学目标
1.吟诵诗歌,提高古诗文诵读能力。
2.把握本诗感情基调,理解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3.培养探究的热情,在“走近李白”的过程中获取宝贵的精神财富。
教学重点
感受探究李白的浪漫。
教学难点
理清情感变化线索,理解李白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入世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诗歌导入: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2.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 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突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将进酒》即是李白的代表作,今天我们通过这首诗来走近李白。
3.观看视频
请先看视频《子午书简唐诗十家·李白》,注意片中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全面阐述。
中央十套-科教频道“子午书简”节目《子午书简唐诗十家·李白》
二、文题解析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将进酒,注意读音,“将”的意思就是“请”,连起来解释就是“请喝酒”。原来这是一首劝酒诗。李白为什么写劝酒诗,他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
三、解读全诗
(一)整体感知
1.听古唱,感受诗歌的情感。请学生说说听后有什么感受。师:对李白的这首诗,大家都有了一个感性的整体把握,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认识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声调昂扬、激越)
师:大家读得慷慨激昂,让人听了不禁热血沸腾。但我们都知道诗人的情感是丰富的细腻的,此诗文中作者的情感是不是仅仅只是慷慨激昂,我们的朗诵是不是就只用一种昂扬的调子呢,这样是不是对诗文的理解有点肤浅呢?
2.背景了解
师:下面我给大家提供一段背景材料:
《将进酒》约作于公元752年,李白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个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过于此,但此时正值李白“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公元744年,唐玄宗“赐金还山”。此后李白仕途失意,生活困苦,流离漂泊。
3.再听范读,用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师范读,注意随时人感情的起伏变化,声调或高昂或低沉,语调或快或慢,学生作思考品味状。)
请学生答自己听后的体会。结合课后练习一正音。
方法:利用课本注释及相关资料开展。可以个人独立开展研究性学习,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共同探讨。(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归纳要点)4.赏析诗歌
师:这首诗的基调是怎样的?诗人的感情发展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板书——悲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
板书——欢、狂放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板书——愤激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板书——狂放
(二)朗读指导 1.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分组进行,找一个朗读好的在全班展示。
提示: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
②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让学生体会如何处理。2.具体指导。
方法:学生自由诵读,听范读、教师分句范读,学生齐读等多种方式结合。
提示: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三)艺术体验。
1.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是什么原因呢? 明确:夸张手法的运用。
2.哪些地方用了这一手法?朗读时如何体现?
明确: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
这些夸张表现出诗人狂放不羁,用辞大胆,也表现了他豪放飘逸的诗风。在朗读时要读得抑扬顿挫,有气势。
3.现在咱们已经基本上理清了诗文的感情线索,下面让我们循着作者的感情,再一次齐读课文。让我们心与李白共鸣、思与李白共舞、身与李白同醉吧!
(师生共读李白的《将进酒》,声调或从容亲切或豪气十足或酣畅淋漓或狂放不羁)
四、亮点赏析
1.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有什么启发。2.请学生举出李白的其他酒诗。(最好利用课件展示实例)“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梁园呤》)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其一》)
“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
五、探究
布置分组探究活动。(课件展示竞赛规则)
1.把全班分成两大方阵——第一方阵“太白”,第二方阵“青莲”,两大方阵间展开李白诗作抢背赏析赛。
2.背诵范围:凡含数字的诗或与酒有关的诗,均可抢背。短诗全背,八句以上的背几句。赏析要求是一句话点评。
3.计分方法:凡抢背一首,声音洪亮,情感饱满,10分;凡点评赏析言之有理,获得掌声多,10分。
4.参赛形式策划:方阵内可以一人既诵又评,也可以一人抢背,一人评。若有问题,方阵内的同学5秒钟内补充有效。先给同学们两分钟的准备时间。
六、评说
请学生在李白广为传诵的名句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出在这名句后,自己感受到怎样的一个李白。并用一句妙语点评。
例: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自信洒脱,淡泊名利的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蔑视权贵,傲岸不羁,坚守高贵的李白。
七、拓展训练
1.我国台湾学者散文家颜昆阳《想醉》中有一句话:“非醉不可的理由尽管很多,但眼泪与笑声便可以说明一切,因此人们非醉不可的理由其实只有一个:有情。”
那么请问这首诗中诗人的情到底包含哪些呢? 首先对国家有情:忠君报国之情,不满失望之情。
其次对自己有情:自我肯定之情,快意身心之情,也有志不得伸的苦痛。
2.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曾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你对李白的“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写一段文字表述出来。
八、结束语
一代诗仙李虽已作古,但一面精神旗帜却永远辉映在人间。老师祝同学们在李白的浪漫中找到激情,找到力量,找到美。用李白的大浪漫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开辟人生的新天地,将我们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宽更远。
《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
主备人:王萍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2、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望月思弟的情感。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校诵读成果展示——咏月诗词大比拼
(出示一轮明月图片)师:各位同学,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良辰美景,让我们对月怀远,望月诉情。面对一轮明月,我们会不由的吟诵„„
(展示学校“咏月诗词”主题活动的成果)
二、读好诗题,拉开诵读方法指导序幕
师:各位同学,听了你们精彩的吟诵,我仿佛随你们一起到唐宋咏月诗的星空中遨游了一番,去领略了一轮皓月相辉映的锦绣诗篇。是啊,面对一轮明月,我们会不由的吟诵那脍炙入口的《静夜思》,会吟诵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之诗,顶峰中顶峰”的《春江花月夜》,更不会忘记“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这一千古名句。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杜甫的咏月诗,叫《月夜忆舍弟》,看看杜甫诗中的一轮明月给我带来了什么?
1、师生共同板书诗题,读题。
2、指名读题,要求读准诗题每一个字音。
3、指名读题,要求读出诗题的节奏。
4、谈谈读题后的初步感受。
三、诵读第一环节:字正腔圆地读、有板有眼地读
1、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诗句中每一个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2、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顺诗句,读出五言的音律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3、指名读,交流评议。
四、诵读第二环节:原汁原味地读
师: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要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诗有它的平仄规律,我们按照平仄的规律来读,就能读出一定的味道。
1、教师范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两遍,让学生体会两遍的不同,并感受哪一遍更有味道。
2、指导学生按平仄的读音规律(平长仄短)来读诗。
3、指名试读,鼓励摇头晃脑地读、个性张扬地读。
4、交流诵读后的初步感受。
师:各位同学,诗到这里,在我们的脑海里、心里有什么印象或感觉?请大家说一说。
五、诵读第三环节:入情入境地读
1、学生默读古诗,并借助注释和背景介绍了解诗的大意。
2、教师提出两个问题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第一个问题:诗中,杜甫的“身”在哪里?何以见得? 第二个问题:诗中,杜甫的“心”在哪里?何以见得?
3、教师再追问两个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了解诗意。问题:舍弟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4、师:是呀,正是这份离散,这份牵挂,这份思念,让杜甫在月夜之下如此忆舍弟、忆舍弟。让我们带着这份离散、这份牵挂、这份思念一起走进杜甫那颗思乡思亲的心。(音乐起,学生齐读。)
5、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诗境。
师:(音乐)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杜甫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请仔细听老师朗读,认真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
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听到了„„
依据学生回答,师相机总结:你们看到了杜甫或彷徨在戍鼓楼下,或追寻在边秋的古道上;听到了鼓声、雁声;甚至有同学看到了杜甫深夜思念弟弟辗转于床上,看到了杜甫寒夜批衣望月„„此刻,在杜甫的心中有的只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课件出示,学生引读。)
6、还原故乡明月情景,进一步把握诗人思弟之心。
师: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本来夜夜一样洁白的霜露,为何今夜偏偏显得格外苍白?本来到处一样的月亮,为何今夜偏偏只有故乡的月亮最明亮?
(引导学生想象在杜甫记忆中的故乡,那轮明月之下会出现什么画面,音乐起,学生书写片断。)
学生汇报交流
7、打破月满人圆的画面,再次走进诗人月夜思弟的情境。师:是啊,杜甫记忆里的故乡,曾经的故乡真是情意融融,手足之情,情真意切。这真是一幅月满人圆的画面。然而,此时此刻,今夜这美好的画面能重现吗?那家人团聚一起举杯邀月,彻夜长谈不会再有了,有的只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学生齐读)那草原之上,兄弟们扬鞭奔驰不会再有了,有的只是: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学生齐读)
师:(音乐起)同学们,由于战乱,使杜甫的家人无法团聚,书信无法传递,生死无法知晓,怎么不让人思,不让人愁,不让人忆。因此在杜甫的眼中,今夜的霜露它就是如此的(白);在杜甫的心中,故乡的月亮就是如此的(明)。
学生再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师:是啊,那戍鼓楼上的点点鼓声,那边秋之上的阵阵孤雁之鸣,更使诗人愁上加愁,思上加思。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中,走进诗人那颗兄弟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的忧愁、思念之心。
齐读《月夜忆舍弟》
《咏怀古迹(其一)》教学设计
主备人:王萍
【教学目的】:
1.背诵全诗,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体会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教学方法】:诵读、联想释疑、品读鉴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目标定向,知人论世:
1、知人论世,简介作者: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2、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昨天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诵读文本,整体感悟:
1.注音 万壑(hè)赴(fù)荆门 明妃(fēi)朔(shuò)漠 青冢(zhǒng)、2、听示范朗诵,学生正音并认真品味诗歌情感。要求能准确、恰当、有感情地诵读文本,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语气,努力提高对古诗的感受能力,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明确诗歌风格:沉郁怨愤的感情。
3、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四、涵咏品读,揣摩探究: 学生齐读,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明确: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
四、鉴赏交流,展示成果:(组织学生展示他们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尊重他人的成果,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诗歌。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读出主人公了么?(王昭君)
2、对于出塞的昭君,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美丽,而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用一个词。(怨恨)
3、昭君在汉元帝的深宫时,不过是个失宠的宫女,她风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贵的**,对于我们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应该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驹上最幸福的那个人,又何来怨恨之说呢?她怨什么?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 明确: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佩空归月夜魂。(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画图省识春风面(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4、香溪水畔聪颖异常的那个女子,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毛延寿的一颗丧夫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5、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6、佳句鉴赏
(这首诗歌当中,我认为有两句诗写得非常美,我自己很喜欢,不知道有没有同道中人?)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明确:“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环佩空归月夜魂
明确: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7、《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六、用心动情,熟读成诵
1、朗读、背诵。(注意字音,把握节奏、语气、情感。)
2、小组试背,分组检查。
3、个人背诵,师生抽查。
4、小结 诗歌主旨: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请思考:你如何来评价昭君呢?
1、学生思考、讨论。(各语文小组,选代表发言)
2、学生朗读例文:
朝为浣沙女,晚成吴宫妃.从她看到范蠡的那一记得起,就注定了西施命运的悲剧.贫贱与高贵的转变,完成在瞬间.这瞬间带来的,却是伤痛的永恒;她钟情于范蠡,却不得不弃他而伴夫差;她被夫差感动,却不得不做着背叛他的事。
在勾践与夫差的较量中,勾践赢了,赌注是江山。勾践很聪明,一个美女换来一座江山。可他又多么残忍,为了他的野心,西施付出了美貌与青春,付出了爱情与爱人!而她,只是勾践手中的一颗棋子!
有人说西施回国后被视为红颜祸水沉湖而死,有人说她与范蠡泛舟远离。我宁愿接受后者,因为我不想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卧薪尝胆”的勾践是这样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更重要的,我不想西施本是悲惨的人生以更悲惨的故事结局。
《定**》教案 主备人:王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感受这首词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和襟怀。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感受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背诵本词积累名句。【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和襟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学生背诵已经学过的苏轼的诗词。(老师提示,如:《题西林壁》 《饮湖上初晴后雨》 《惠崇春江晚景》 《赠刘景文》)
2、先让学生交流对苏轼的了解。老师小结(课件出示苏轼资料),揭示课题。(板书:定**)
二、初读课文,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课件出示)诵读要求 :
(1)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g 一蓑suō 烟雨 吟(yín)啸(xiào)
(2)读出节奏: A、让学生试着划分节奏
B、出示课件,学生纠正自己划分不太合理的部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C、范读,给学生做个榜样 D、激励学生大胆模仿读 E、全班一齐诵读。
第二篇:六年级国学教案
六年级国学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中华经典《论语》,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汲取知识营养,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诵读,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美化学生心灵,开发学生心智,在诵读中提升境界。
3、通过诵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
采用各种方法诵读,演译,领悟内涵。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的,词义、含义,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措施:
1、联系学生生活,注重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注意挖掘经典与现实的结合点,指导学生加强诵读、在实践之中学习。
2、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注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3、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第一课
课题:三孔
(一)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孔府。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孔庆镕诗《五柏抱槐》、李隆基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府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李东阳撰写、的对联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2、有感情的朗读《秋兴八首》(其一)!
3、了解杜甫草堂。
4、查阅资料,了解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我的收获……
第二课
课题:三孔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孔林。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张说诗《奉和圣制经邹鲁祭孔子应制》。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林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祠堂上诗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2、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孔林的典故。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我的收获……
第三课
课题:三孔
(三)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孔庙。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乾隆皇帝及郭沫若诗句。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庙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与同组的同学说说金声玉振坊图和文的关系?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我的收获……
第四课
课题: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长江有一个整体印象。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杨基诗《长江万里图》、李之仪词《卜算子》。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李之仪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背诵李之仪的《卜算子》?
2、学唱《长江之歌》。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我的收获……
第五课
课题:
巴山蜀水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长江上游诗。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了解长江上游是巴蜀之地。
欣赏赞美三峡的诗《渡荆门望楚》
二、温馨点击。仔细阅读细细品味。欣赏陈毅诗句。
三、活动广角。
1、对照地图查找三峡景区。
2、了解流来观的图片及对联。
3、整理描写三峡的古诗文。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我的收获……
陈子昂)、李白)。(唐《上三峡》(唐 第六课 课题:古楚风光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长江中游的名胜。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苏轼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崔颢诗《黄鹤楼》。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两首诗词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背诵苏轼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崔颢诗《黄鹤楼》?
2、写下《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朗读毛泽东《水调歌头
游泳》。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我的收获……
第七课
课题:吴越音韵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长江下游。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赵维烈《南乡子
登燕子矶》、杨慎《临江仙》。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万里长江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背诵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为诗配画。
2、搜集三首与南京、扬州、镇江这三处地方有关的古诗词并朗诵给同学和老师听。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我的收获……
第八课 课题:字谜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字谜的特点、组成形式,培养对字谜的兴趣。搜集部分字谜。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猜两个谜语
有水有田方有米
添人添口便添丁(潘
何)兵书三卷桥边授
忍字百篇家内藏(张)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关于谜语的知识
三、活动广角
1、试猜字谜
三星斜带一钩月(心)
雁阵三行,时斜时横(丛)点水蜻蜓款款飞(汗)
驴高栏低(骗)
2、搜集字谜,互相考一考
四、总结 我的收获…… 第九课 课题:画谜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画谜的特点、组成形式,培养对画谜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猜三个谜语
①春节
②一触即发
③汆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关于画谜的知识
三、活动广角
1、读故事《秦少游猜谜》,猜谜底
2、读《唐伯虎卖画》,猜字谜
3、学生自己试着出画谜。
四、总结 我的收获……
第十课 课题:农谚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农谚的特点,培养对农谚的兴趣。搜集、积累部分农谚。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读原文,了解什么是农业谚语。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谚语的定义。知道农业谚语与气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广角
1、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2、读读背背几个农业谚语。
3、交流整理搜集到的谚语。
四、总结 我的收获……
第十一课 课题: 学志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关于立志和学习的谚语;制作谚语卡片。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朗读文中关于立志和学习的谚语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关于谚语的知识
三、活动广角
1、读谚语,谈感想
2、讲故事,背谚语
3、制作谚语卡片
4、填写表格。
四、总结 我的收获……
第十二课 课题:李白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李白诗《上李邕》《春夜宴桃花园序》,体会李白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李白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李白是怎样上当的?
2、有感情的朗读《上李邕》《春夜宴桃花园序》!
3、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五、总结 我的收获……
第十三课 课题:杜甫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杜甫诗《客至》,体会杜甫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杜甫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杜甫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2、有感情的朗读《秋兴八首》(其一)!
3、了解杜甫草堂。
4、查阅资料,了解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五、总结 我的收获…… 第十四课 课题:南园十三首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南园十三首 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宫北田塍晓气酣,黄桑饮露窣宫帘。长腰健妇偷攀折,将喂吴王八茧蚕。
竹里缲丝挑网车,青蝉独噪日光斜。桃胶迎夏香琥珀,自课越佣能种瓜。
三十未有二十馀,白日长饥小甲蔬。桥头长老相哀念,因遗戎韬一卷书。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长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诙谐取自容。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
泉沙软卧鸳鸯暖,曲岸回篙舴艋迟。泻酒木栏椒叶盖,病容扶起种菱丝。
边让今朝忆蔡邕,无心裁曲卧春风。舍南有竹堪书字,老去溪头作钓翁。
长峦谷口倚嵇家,白昼千峰老翠华。自履藤鞋收石蜜,手牵苔絮长莼花。
松溪黑水新龙卵,桂洞生硝旧马牙。谁遣虞卿裁道帔,轻绡一匹染朝霞。
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我的收获……
第十五课 课题:生查子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欧阳修及其《生查子》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2、学生了解欧阳修。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欣赏崔护《题都护南庄》
3、找欧阳修其他的诗来读一读。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我的收获……
第十六课
课题: 寿阳曲·渔村夕照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马致远及其《寿阳曲·渔村夕照》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2、学生了解马致远。
二、出示译文。
夕阳西下,酒家里好像也显得宁静闲适,只有几只船儿还未曾靠岸。空气里弥漫着花香,连水好像也变得香了,茅舍也进入了夜色之中。断桥头上卖鱼的人也散了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曲子。
2、欣赏《天净沙·秋思》。
3、背诵。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我的收获……
第三篇:六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六年级国学经典教案篇一
《春日》
一.教学内容简析。
在本单元中,本次学习的目的是诵读《春日》,分别为北宋词人秦观的《春日》,北宋文学家晁补之的《春日》和南北诗人朱熹的《春日》。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背诵诗歌。
2.感受我国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积淀的精美华章的魅力。
3.培养学生热爱古典和国学的情趣。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探讨春天引入课文。
同学们,春天在你眼中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谁能用一些词语来描述一下春天?
春天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喜欢描写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跟随北宋文人的足迹,去欣赏欣赏春日的生机勃勃。
(二)整体感受。
1.学生自由读三首春日,把诗句诗通顺,读流利,并自己通过链接认识诗人。
2.学生齐读三首春日。
3.指名学生读。
(三)诵读第一首《春日》。(出示幻灯片)。
1.读诗句。
(1)全班齐读。
(2)指名读,评读。
(3)跟教师读。
2.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根据注释,译文了解诗句意思,从简析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3.全班齐读译文。
4.学习诗歌的写作方式。
(拟人。原来诗歌也能用拟人的手法来写,今天,我们又长见识了)
5.再把诗句美美地读一读,读出诗人描写的那么美的意境,读出诗句的韵味。(配乐读)
6.各种形式的背诵。
①自由背。
②指名背。
③分小组背。(配乐背)
第二课时
(四)诵读第二首《春日》。(出示幻灯片)
1.读诗句。
(1)男女生读。
(2)跟读,齐读。(配乐读)
(3)比赛读。(配乐读)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比一比谁读得好,奖励“读书小能手”称号,奖品一本记事本)
2.学生自主交流
说说作者这首美丽的春天表达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物抒情)。从这里我们又学到了一种写作方式,快把他收藏起来吧!
3.背诵。
(1)同桌背
(2)指名背
(老师要听听哪个同学背得既流利又好听)
(3)全班评出“背书小能手”,(奖励一本记事本)
第三课时
(五)诵读第三首《春日》,(出示幻灯片)
1.读诗句。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指导读。(配乐读)
(3)学生与教师配合朗读。(配乐读)
2.学生默读注释,译文,简析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练习背诵
(老师要看哪位同学能以最快的速度把这首诗背下来,好,开始吧!)
4.检查背诵(奖励“背诵小能手”称号)
5.布置背诵(没有被熟的早读接着背)
6.全班跟着音乐齐读(齐背)三首《春日》。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三首有关《春日》的诗句,并且把诗句背诵下来,你们表现得非常棒,我们一起完成了一次非常棒的合作,老师感谢你们的努力。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六年级国学经典教案篇二
《小儿垂钓》《所见》《村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方式:
朗诵诗歌、说诗意、谈感受、明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出示古诗)《小儿垂钓》。今天我们再一起
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
二、出示画面:小儿垂钓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三、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首先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
3、集体读。
四、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这首诗中写到几个人?
2、诗中怎样称小孩的?(稚子)这个稚还是什么稚?(幼稚 稚嫩 幼稚愿)总之都是指小孩那独特的单纯天真的感觉。
3、你能根据诗句内容想象一下,猜猜这个小孩的外貌吗? 结合学生的发言,理解“蓬头”;再猜猜他的衣着啊。
4、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五、熟读成诵,强化记忆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带有动作表演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儿垂钓》这首诗,主要体现了儿童的童贞稚气,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充满童趣的古诗呢?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出示《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出示《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其实,生活中充满情趣的事有很多,春天扑蝶、捉蜗牛;夏天捉蝉、游泳;秋日赏菊、采集标本;冬日玩雪、溜冰„„只要我们有心,就能时时处处
感受到生活的美,老师今天的作业就是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个你认为好玩的事做
做,并写下自己真实的体验,好吗?
六年级国学经典教案篇三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
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教前准备:
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 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次活动课上我们感受了表现儿童天真活泼的古代诗文。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板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二、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集体朗读。
三、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诗人在佳节里思念自己的家乡及亲人;诗人在外地;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4、感受诗人的孤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熟读成诵,感悟升华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开火车背诵。
五、拓展延伸
课后搜集有关思念亲友类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谁来背一背?
2、检查课前搜集的资料。(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曹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我们都是在亲情的呵护中长大的,让我们学会感受亲情,回报亲情。让我们带有感情地诵读这几首诗!
第四篇:六年级国学教案 文档
《春日》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简析。
在本单元中,本次学习的目的是诵读《春日》,分别为北宋词人秦观的《春日》,北宋文学家晁补之的《春日》和南北诗人朱熹的《春日》。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背诵诗歌。
2.感受我国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积淀的精美华章的魅力。
3.培养学生热爱古典和国学的情趣。三.教学过程。
(一)探讨春天引入课文。
同学们,春天在你眼中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谁能用一些词语来描述一下春天?
春天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喜欢描写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跟随北宋文人的足迹,去欣赏欣赏春日的生机勃勃。
(二)整体感受。
1.学生自由读三首春日,把诗句诗通顺,读流利,并自己通过链接认识诗人。
2.学生齐读三首春日。
3.指名学生读。
(三)诵读第一首《春日》。(出示幻灯片)。1.读诗句。
(1)全班齐读。(2)指名读,评读。(3)跟教师读。
2.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根据注释,译文了解诗句意思,从简析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3.全班齐读译文。
4.学习诗歌的写作方式。
(拟人。原来诗歌也能用拟人的手法来写,今天,我们又长见识了)5.再把诗句美美地读一读,读出诗人描写的那么美的意境,读出诗句的韵味。(配乐读)
6.各种形式的背诵。①自由背。②指名背。③分小组背。(配乐背)
第2课时
(四)诵读第二首《春日》。(出示幻灯片)1.读诗句。(1)男女生读。(2)跟读,齐读。(配乐读)(3)比赛读。(配乐读)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比一比谁读得好,奖励“读书小能手”称号,奖品一本记事本)
2.学生自主交流 说说作者这首美丽的春天表达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物抒情)。从这里我们又学到了一种写作方式,快把他收藏起来吧!3.背诵。
(1)同桌背(2)指名背(老师要听听哪个同学背得既流利又好听)(3)全班评出“背书小能手”,(奖励一本记事本)
第3课时
诵读第三首《春日》,(出示幻灯片)
1.读诗句。
(1)学生自由读。(2)教师指导读。(配乐读)(3)学生与教师配合朗读。(配乐读)
2.学生默读注释,译文,简析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练习背诵
(老师要看哪位同学能以最快的速度把这首诗背下来,好,开始吧!)
4.检查背诵(奖励“背诵小能手”称号)
5.布置背诵(没有被熟的早读接着背)
6.全班跟着音乐齐读(齐背)三首《春日》。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三首有关《春日》的诗句,并且把诗句背诵下来,你们表现得非常棒,我们一起完成了一次非常棒的合作,老师感谢你们的努力。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4课时 《小儿垂钓》《所见》《村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合作精神。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教学方式:
朗诵诗歌、说诗意、谈感受、明道理。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出示古诗)《小儿垂钓》。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
二、出示画面:小儿垂钓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写作方式,快把他收藏起来吧!3.背诵。(1)同桌背(2)指名背
(老师要听听哪个同学背得既流利又好听)(3)全班评出“背书小能手”,(奖励一本记事本)
第3课时
诵读第三首《春日》,(出示幻灯片)1.读诗句。
(1)学生自由读。(2)教师指导读。(配乐读)(3)学生与教师配合朗读。(配乐读)
2.学生默读注释,译文,简析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3.练习背诵
(老师要看哪位同学能以最快的速度把这首诗背下来,好,开始吧!)4.检查背诵(奖励“背诵小能手”称号)5.布置背诵(没有被熟的早读接着背)6.全班跟着音乐齐读(齐背)三首《春日》。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三首有关《春日》的诗句,并且把诗句背诵下来,你们表现得非常棒,我们一起完成了一次非常棒的合作,老师感谢你们的努力。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4课时 《小儿垂钓》《所见》《村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教学方式:
朗诵诗歌、说诗意、谈感受、明道理。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出示古诗)《小儿垂钓》。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
二、出示画面:小儿垂钓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第6课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教前准备:
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 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次活动课上我们感受了表现儿童天真活泼的古代诗文。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板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二、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集体朗读。
三、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诗人在佳节里思念自己的家乡及亲人;诗人在外地;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4、感受诗人的孤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熟读成诵,感悟升华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开火车背诵。
五、拓展延伸
课后搜集有关思念亲友类的古诗。
第7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谁来背一背?
2、检查课前搜集的资料。(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曹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我们都是在亲情的呵护中长大的,让我们学会感受亲情,回报亲情。让我们带有感情地诵读这几首诗!板书设计:
第8课时
《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秋天的景色。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学生搜集描写秋景的古诗。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 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这首诗《夜书所见》。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
第9课时 《亲自然》 教学内容:
复习上学期学习过的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一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国学经典》中的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一节,今天我们共同来回顾这一节的内容。
二、自学诗句,感悟诗意
1、领读“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周易•系辞下》”“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三国•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万物之生意最可观。——《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明道先生语一》”
2、自由读一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分组读。
5、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四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结合这一单元的主题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三、讨论交流,理解诗意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中的“乐”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2、“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周易•系辞下》”“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三国•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万物之生意最可观。——《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明道先生语一》”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
3、读一读86页杜甫草堂的诗,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结合自己的来谈谈你对这两首诗的理解。
四、读《网开三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读《浦江歌二首》,说一说诗的意思。
六、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是的,大自然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看看90页的生活实践,说以说自己的看法。
2、说一说自己的对爱护花草的看法。
七、教师小结
其实,爱大自然要从身边做起,爱护花草树木。
八、自由背诵经典要义。板书第三单元 亲自然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周易•系辞下》 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三国•王弼《老子道德经注》”
万物之生意最可观。——《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明道先生语一》 第10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二节的经典要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2、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二节的经典要义。
二、自学诗句,感悟诗意
1、范读“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庄子•知北游》”“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卸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2、自由读一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分组读。
5、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两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三、讨论交流,理解诗意
1、“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这句话中的“乐”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2、“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句话中的“樊笼”、“返”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3、“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卸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你能不能结合自己的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2、让我们牢记这两句吧,下面请大家自由背诵。点人背,分组背,全班背
五、学习《寄蜀中薛涛校书》
1、老师范读,学生把不认识的字写上拼音。
2、学生自由读。
3、说一说诗词的意思。
六、教师小结 经典要义
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庄子•知北游》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卸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宋•郭熙《山水画论》
第11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二节的故事和生活实践。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
2、理解故事的意思。
3、能指导自己的行为。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能指导自己的行为。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读上节课学习的经典要义。
二、自学,感悟
1、抽读故事《徽之爱竹》。
2、自由读一读。
3、文章重要讲什么?
4、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5、读一读课后的《十二月采花》。
三、结合生活实践,讨论交流。
1、情景一:走在大街上,你突然发现地上有一个废弃的易拉罐。这时,你会怎么做?自由发言。
2、情景二:家里有很多废旧电池,你打算怎样处理他们?自由发言。
3、情景三:这个星期天,爸爸、妈妈带乐乐去植物园玩。乐乐带了很多零食。吃完之后,他把垃圾装在塑料袋里,准备丢进垃圾箱。可是临走的时候,他发现地上还零零星星地躺着别人随手扔下的塑料袋。乐乐该拾起别人留下的塑料袋吗?学生讨论。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是怎样做的?
五、学习《一剪梅》:读,理解意义。第12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二节的经典诵读《论语•雍也》。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指导自己的行为。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能指导自己的行为。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经典诵读中的《论语•雍也》。
二、自学诗句,感悟诗意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纠正字音。
3、分组读。
4、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三、讨论交流,理解诗意
1、说一说,你知道哪一句的意思,能为我们讲一讲吗? 学生自由说,教师引导。
2、学习《登锦城散花楼》:读,理解意思。
四、教师小结 第13课时 教学内容:《亲自然》的第三节的经典要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2、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三节的经典要义。
二、自学诗句,感悟诗意
1、范读: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八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礼记•王制》
2、自由读一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分组读。
5、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几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三、讨论交流,理解诗意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句话中的“美”、“言”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2、“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八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句话中的“春服”、“冠者”、“童子”、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3、“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你能不能结合自己的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2、让我们牢记这两句吧,下面请大家自由背诵。点人背,分组背,全班背
五、教师小结 板书:
经典要义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八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礼记•王制》 第14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三节的故事和生活实践。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
2、理解故事的意思。
3、能指导自己的行为。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理解故事的意思,能指导自己的行为。课前准备:学生选择一个自然环境较差的地方,进行一次环境小调查,然后填写《环境小调查表》。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读上节课学习的经典要义。
二、自学,感悟
1、抽读故事《梅妻鹤子》。
2、自由读一读。
3、文章重要讲什么?
4、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三、交流《环境小调查》。
调查小组名称: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 以前的环境: 现在的环境:
变化的原因: 调查结论: 改善建议:
四、老师小结: 第15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三节的经典诵读《论语•述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指导自己的行为。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能指导自己的行为。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经典诵读中的《论语•述而》。
二、自学诗句,感悟诗意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纠正字音。
3、分组读。
4、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三、讨论交流,理解诗意
说一说,你知道哪一句的意思,能为我们讲一讲吗? 学生自由说,教师引导。
四、教师小结 第16课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通过诵读,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能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更好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教学重点: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这首诗明白如画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抒发的爱国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感受经典
1、同学们,最近你在我们学校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表现怎么样?都诵读了哪些内容?请你把最近背诵的内容背给同学们听一听。
2、学生背。(看来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诵读古诗词)
3、一位好的诗人就像一位好朋友,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告诉你无欲则刚、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提供一个寄放自己心灵的空间。
二、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1、(师边激情吟诵边)出示古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这首诗是谁写的呢?(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杜甫)出示图片。你了解杜甫吗?谁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
3、学生交流
4、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
5、(激情创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地流泪。忽然,传来了喜讯,“忽传收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人生第一首快诗——
三、自读古诗
1、师配乐吟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你也来吟诵,注意(出示课件)生自由练习
3、谁愿意把这首诗吟诵给大家听?请你来。还有谁想来? 我们一起吟诵可以看课本,也可以看着大屏幕。齐读。
四、了解古诗大意
1、这首诗为什么被称为“快诗”?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请大家结合注释和老师介绍的背景自己来学习学习,有信心学会吗?实在不明白的地方,在旁边画上问号。
2、生自学
3、有不懂的地方吗?(生相互解答,师随机引导)
4、谁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5、这么短的时间就把诗圣杜甫的诗弄懂了,你们真了不起!
6、这首诗为什么被称为“快诗”?你懂了吗?
五、深究古诗
1、文中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
2、什么意思?(欢喜地近乎疯狂)
3、再读这个词。
4、诗中的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呢? 预设: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生:诗人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高兴到流眼泪
师:高兴到流眼泪,这是喜极而泣,乐极——生悲,这是喜悦的泪水、激动的泪水、爱国的泪水。把你的这种理解送到句子中,读。
收蓟北这个消息来的怎样?(快)从那个字可以看出?再读这句话。(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生:胡乱地把书一卷就不管了,这不是杜甫这位诗圣的风格,他的风格应该是看完后把书卷好,整齐地放回原处,而他却这样做,那是因为太喜悦了。
是啊,对于杜甫这样爱书如命的伟大诗人来说,胡乱地把书一卷,一放,确实不是他的风格,不是因为它不爱惜书,而是顾不上了,他这真是高兴得忘乎所以,不知——所措,喜若狂
把这种理解再送到文字中,读。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生:唱歌、喝酒,师:放和纵看出诗人的喜欲狂,诗人这时已是52岁了,这个年龄,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而他却这样做了,这真是得意——忘形!当事人想到能在鸟语花香和妻子、儿女作伴还乡,安享晚年,诗人怎能不欣喜若狂呢? 再读这句话。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险,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怎样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你怎么理解? 急于想回家,这就是归心——似箭,喜若狂,带着这种理解,再读。
小结:通过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已跃然纸上,怎样把它表达出来呢? 指名读。
六、铺垫、感情诵读 到现在为止,可能有的同学还不能体会诗人的惊喜之情,再来看诗人写于安史之乱中的一首大作。
课件出示《春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自己读
2、教师简介前四句的意思,问从诗中体会到作者的什么心情?
3、让我们连起来读这两首诗,感受诗人在大喜大悲之间命运的跌宕起伏、大落大起、大悲大喜。
4、生配乐读。
5、诗人“喜”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相机插入相关古诗帮助理解,使教学的内涵得以深化开拓,教学的容量得以合理的扩充,尽展我国古诗文的神奇魅力。
七、背诵古诗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想象诗人间分别时的情景。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回归本体,落实目标。
八、课外阅读,开拓视野懂诗人。
1、推荐出示古诗《示儿》、《离骚》。
2、学生自由诵读。
3、鼓励学生课外开展诵读活动。
【设计意图】拓展诵读,举一反三,促类旁通,由课堂有限的文本资源和时空开拓到课外的无限自由中去,任人翱翔,有效地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板书设计: 第17课时
《水调歌头》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欣赏咏月诗词。2.感受诗人的月下情怀。
二、教学重点: 学会欣赏咏月诗词
三、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的月下情怀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导语
同学们,再过几天,就到了团团圆圆、甜甜美美的节日,什么节啊?(中秋节)中秋节有怎样的习俗?(吃月饼、赏月)中秋之夜的月亮有什么特点呢?(又圆又亮)我们一般用中秋月亮的大、圆来比喻什么?(团圆)那么,当月圆之时独在他乡的感觉会是怎样的呢?(孤独、寂寞)用曾经学过的诗句概括一下那种心情(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中秋夜思念亲人的词《水调歌头》。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宋代词人,写作时正任密州知州,政治失意,客居他乡,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初读全词,感知内容 1.放录音范读。2.学生齐声朗读
3.教师评析:刚才大家读得很不错,说明大家已经带着感情、进入角色了。
过渡:这首词不长,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我们对诗词的理解,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想象,通过想象,再现诗词的意境。
(四)发挥想象,再现情境 1.(放背景音乐-古筝:高山流水)通译全文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诗人的世界,看看诗人对月饮酒的情景,揣摩诗人的内心活动。2.再次朗读
过渡:从大家的读书来看,我们正在慢慢走进这首词,正在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接下来请大家抓住关键词,理清作者的情感脉搏。
(五)、品位词句,体会诗情,回答问题 上阕: 1.诗人为什么要到天上去?(“问”“欲”,表现他对这现实的不满,想要离开这个现实世界。)
2.诗人真要去天上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恐”表现诗人对离开现实世界的顾虑,高处寒冷,比不上有歌有舞的人间,又觉得还是有歌有舞的人间好,内心充满了矛盾。)(板书:矛盾)3.诗人后来到底有没去天上?(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下阕:
4.过渡到怀人的句子是哪句?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句话体 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口吻? 6.这种怨后来有没有了? 7.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诗人的怨气后来都没了?
小结完成板书:这首词通过作者一系列的感情变化,由矛盾-消极-积极,让我们了解了作者的精神境界的-豁达。
(六)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
由教师单独选人朗诵,并且点评。最后由全体共同朗诵
(七)听歌 1.让我们带着对诗词的理解,跟着歌声再次走进《明月几时有》。播放,学生轻声跟唱。为加强背诵。
(八)积累
古往今来,人们爱月、赏月,有多少情感在诗人的笔下流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对月亮的独特的感情,你能把有关月亮的句子表达出来吗? 由学生个别回答后,出示例句。
(九)布置作业 熟读《水调歌头》,默写后加以订正板书设计:
第18课时 《陋室铭》 教学目标:
读通古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文。1. 指名学生读自读要求。2. 学生自由朗读古文。3. 指名学生说读后感受。
二、帮助学生学习古文。
1. 要求学生对照古文读读译文。2. 出示相关字词。
则 名 灵 陋室 唯 吾 鸿儒 白丁 调 阅 丝竹 案牍 乱耳 劳形 云 3. 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
4. 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文的意思。5. 简介作者。6. 学生自由朗读古文。
三、再读古文。1. 学生自由读。
2. 讨论:这篇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交流学生讨论情况。
4. 指名学生说说应该怎样读好。5. 学生自由练读。6. 教师范读。四、三读古文。
1. 教师说说古文的一般读法。2. 教师再次示范读。3. 学生练读。4. 指名学生读。5. 学生齐读。
五、作业设计。
读懂《中华经典诵读》中的优秀古文。
六、板书设计: 第19课时
国学经典《三字经》 教学目标:
1、诵读《三字经》原文“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一段,理解其义,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被世人称颂。
3、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教学重点:实践中达到朗读成诵。
教学难点:知道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被世人称颂。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这几天,我们这儿都是阴雨绵绵,给我们上学和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但是在海南省,从上月底开始已经连续下了9天大暴雨,范围波及15个市县,受灾人口达164.8万,海南万宁特大暴雨中心区致经济损失约5亿元,是1951年海南省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大暴雨过程。水灾如此严重,我们不得不说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治水。早在夏朝就有一个君主对治水很有办法,他就是——大禹。你听说过他治水的故事吗?
2、是啊,大禹是一位很好的君主,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得到了百姓的拥戴,孔子《论语•泰伯篇》中说:“禹,吾无闲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闲然矣”!意思是:对于大禹,我没有什么好批评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自己吃的很差,但是把祭祖先祭神的祭品办得非常丰盛;自己穿得很差,但是把祭服,祭祀时穿的衣服做得 很华美;他住得也很简陋,不住好房子,但是却把力量完全用在水利建设上。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好批评的。这是孔子的原话。这就足以证明在孔子的心目中大禹的地位是多么崇高。我们的三字经就把大禹这个有名的人物编了进去。你想读一读吗?
二、大声诵读、品读解意
1、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2)指名读。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2、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
(1)从这四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夏统治了四百年,商朝统治了六百年,周朝统治了八百年。禹、汤和武王指的是三个君主。
(2)你听说过他们的故事吗?学生分小组说说各自收集的故事。再每组推举一名代表来介绍故事。
(3)小结:从这些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你认为他们为什么能得到世的人尊敬?
(4)是啊,商汤、周武王和大禹一样,也是非常善良、仁爱、开明的国君,所以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5)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次诵读,学生齐读。
3、各种形式朗读(1)学生练习朗读(2)男生、女生赛读(3)小组比赛读
4、背诵比赛 A、重点字空留记忆 夏()商()周()称三王 B、主句缺失记忆 夏有禹()周武王()
5、理解“称三王”
(1)这里的“王”字,不是指哪一个具体的帝王,而是特指“王道”。王字是“三画而连其中”,三画表示天地人三才,中间是顶天立地的一竖代表道,即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王,天下所归也”。王既然是垂示于天地间的大道,它在人间的首席代表天子人王,也应该顶天立地,成为人群的典范和样板。
王道指的是先王之道,即夏商周三王的统治方法。三王的统治用的是仁义道德,其结果就是无为而治,天下太平,这种政治体制是王道。历史上描绘这个时期,是五日一风,十日一雨,万民乐业,天下太平。
三、联系实际,感悟升华 如果你长大后,做了市长,甚至是国家主席,你会怎么做呢?
四、课堂小结,提出希望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第20课时 弟子规》 教学目标: 1.熟读《弟子规》入则孝部分。
2.通过讲解及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孝心。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感受孝心的魅力。2.联系实际,抒发孝心。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弟子规》知识抢答赛。
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可以背诵弟子规,甚至可以倒背如流。关于《弟子规》的知识,你知道的有多少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知识抢答赛。1.《弟子规》的作者是谁? 2.《弟子规》分为几个部分? 3.《弟子规》的作者是谁? 4.《弟子规》的意思是什么?
二、热情诵读,齐诵《弟子规》——入则孝。1.读书的要求有那些?你能做到吗?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2.齐诵《入则孝》部分。3.小组比赛读。
三、进入主题,讲解“亲有疾——不离床”部分。讨论: 1.怎样做才是孝顺的好孩子呢?
2.生病的感觉是怎样的呢?生病的时候你最希望身边的人怎么照顾你? 3.父母生病的时候会怎样想,他们希望我们做子女的怎样做呢?
4.古时候,孝顺的儿女是这样做的(出示PPT: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有谁知道这句话的意思?(生说,教师补充)
5.感动你的地方是哪里?(药先尝,不离床)父母心中会怎样想呢?
四、情景体验,感悟孝道。
古时候子为父母尝药,是为了为父母试探药的温度。可是现在我们不能为父母尝药,因为乱吃药是危险的。当父母生病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做呢?小组讨论后请一个小组到讲台上表演。(一个扮演生病的母亲,一个扮演儿子)请大家给出建议和意见。给予鼓励。五、积极讨论,解决问题。
1.我们班的同学们都很聪明,现在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他解决吗? 2.讲述故事:“小明想跟妈妈学家务,可是妈妈说只要专心学习就好了。小明要怎样做?” 同学发言。
3.你们真是有礼貌的孩子。你们觉得说服妈妈要注意哪几点?(礼貌,有道理,恭敬)4.如果妈妈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呢?你该怎么办?(找机会再和妈妈讲)
六、情景表演,小组活动。
如果遇到下列问题的时候,你会解决吗?
讲述:小明的爸爸随手把垃圾扔到车窗外,小明该怎么劝说呢?小组活动,然后展示。七、总结升华,神情寄语。
孝心是最美的品质,孝顺的孩子是最可爱的孩子。让我们从小事做起,做一个孝顺的孩子!齐诵《入则孝》部分,结束本课。
第五篇:六年级国学教案
六年级国学备课
第1课时
《春日》
一.教学内容简析。
在本单元中,本次学习的目的是诵读《春日》,分别为北宋词人秦观的《春日》,北宋文学家晁补之的《春日》和南北诗人朱熹的《春日》。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背诵诗歌。
2.感受我国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积淀的精美华章的魅力。
3.培养学生热爱古典和国学的情趣。三.教学过程。
(一)探讨春天引入课文。
同学们,春天在你眼中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谁能用一些词语来描述一下春天?
春天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喜欢描写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跟随北宋文人的足迹,去欣赏欣赏春日的生机勃勃。
(二)整体感受。
1.学生自由读三首春日,把诗句诗通顺,读流利,并自己通过链接认识诗人。
2.学生齐读三首春日。
3.指名学生读。
(三)诵读第一首《春日》。(出示幻灯片)。
1.读诗句。
(1)全班齐读。(2)指名读,评读。(3)跟教师读。
2.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根据注释,译文了解诗句意思,从简析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3.全班齐读译文。
4.学习诗歌的写作方式。
(拟人。原来诗歌也能用拟人的手法来写,今天,我们又长见识了)
5.再把诗句美美地读一读,读出诗人描写的那么美的意境,读出诗句的韵味。(配乐读)
6.各种形式的背诵。
①自由背。
②指名背。
③分小组背。(配乐背)
第2课时
(四)诵读第二首《春日》。(出示幻灯片)
1.读诗句。(1)男女生读。(2)跟读,齐读。(配乐读)(3)比赛读。(配乐读)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比一比谁读得好,奖励“读书小能手”称号,奖品一本记事本)
2.学生自主交流
说说作者这首美丽的春天表达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物抒情)。从这里我们又学到了一种写作方式,快把他收藏起来吧!
3.背诵。
(1)同桌背
(2)指名背
(老师要听听哪个同学背得既流利又好听)
(3)全班评出“背书小能手”,(奖励一本记事本)
第3课时
(五)诵读第三首《春日》,(出示幻灯片)
1.读诗句。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指导读。(配乐读)
(3)学生与教师配合朗读。(配乐读)
2.学生默读注释,译文,简析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练习背诵
(老师要看哪位同学能以最快的速度把这首诗背下来,好,开始吧!)
4.检查背诵(奖励“背诵小能手”称号)
5.布置背诵(没有被熟的早读接着背)6.全班跟着音乐齐读(齐背)三首《春日》。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三首有关《春日》的诗句,并且把诗句背诵下来,你们表现得非常棒,我们一起完成了一次非常棒的合作,老师感谢你们的努力。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4课时
《小儿垂钓》《所见》《村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教学方式:
朗诵诗歌、说诗意、谈感受、明道理。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出示古诗)《小儿垂钓》。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
二、出示画面:小儿垂钓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三、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首先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
3、集体读。
四、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这首诗中写到几个人?
2、诗中怎样称小孩的?(稚子)这个稚还是什么稚?(幼稚 稚嫩 幼稚愿)总之都是指小孩那独特的单纯天真的感觉。
3、你能根据诗句内容想象一下,猜猜这个小孩的外貌吗? 结合学生的发言,理解“蓬头”; 再猜猜他的衣着啊。
4、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五、熟读成诵,强化记忆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带有动作表演背诵
第5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儿垂钓》这首诗,主要体现了儿童的童贞稚气,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充满童趣的古诗呢?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出示《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出示《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其实,生活中充满情趣的事有很多,春天扑蝶、捉蜗牛;夏天捉蝉、游泳;秋日赏菊、采集标本;冬日玩雪、溜冰„„只要我们有心,就能时时处处感受到生活的美,老师今天的作业就是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个你认为好玩的事做做,并写下自己真实的体验,好吗? 板书设计:
第6课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教前准备:
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
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次活动课上我们感受了表现儿童天真活泼的古代诗文。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板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二、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集体朗读。
三、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诗人在佳节里思念自己的家乡及亲人;诗人在外地;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4、感受诗人的孤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熟读成诵,感悟升华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开火车背诵。
五、拓展延伸
课后搜集有关思念亲友类的古诗。
第7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谁来背一背?
2、检查课前搜集的资料。(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曹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我们都是在亲情的呵护中长大的,让我们学会感受亲情,回报亲情。让我们带有感情地诵读这几首诗!
板书设计:
第8课时
《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秋天的景色。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学生搜集描写秋景的古诗。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这首诗《夜书所见》。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
第9课时 《亲自然》 教学内容:
复习上学期学习过的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一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国学经典》中的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一节,今天我们共同来回顾这一节的内容。
二、自学诗句,感悟诗意
1、领读“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周易•系辞下》”“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三国•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万物之生意最可观。——《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明道先生语一》”
2、自由读一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分组读。
5、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四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结合这一单元的主题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三、讨论交流,理解诗意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中的“乐”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2、“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周易•系辞下》”“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三国•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万物之生意最可观。——《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明道先生语一》”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
3、读一读86页杜甫草堂的诗,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结合自己的来谈谈你对这两首诗的理解。
四、读《网开三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读《浦江歌二首》,说一说诗的意思。
六、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是的,大自然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看看90页的生活实践,说以说自己的看法。
2、说一说自己的对爱护花草的看法。
七、教师小结
其实,爱大自然要从身边做起,爱护花草树木。
八、自由背诵经典要义。板书:
第三单元
亲自然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周易•系辞下》 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三国•王弼《老子道德经注》”
万物之生意最可观。——《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明道先生语一》
第10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二节的经典要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2、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二节的经典要义。
二、自学诗句,感悟诗意
1、范读“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庄子•知北游》”“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卸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2、自由读一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分组读。
5、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两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三、讨论交流,理解诗意
1、“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这句话中的“乐”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2、“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句话中的“樊笼”、“返”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3、“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卸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你能不能结合自己的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2、让我们牢记这两句吧,下面请大家自由背诵。点人背,分组背,全班背
五、学习《寄蜀中薛涛校书》
1、老师范读,学生把不认识的字写上拼音。
2、学生自由读。
3、说一说诗词的意思。
六、教师小结
经典要义
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庄子•知北游》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卸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宋•郭熙《山水画论》
第11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二节的故事和生活实践。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
2、理解故事的意思。
3、能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能指导自己的行为。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读上节课学习的经典要义。
二、自学,感悟
1、抽读故事《徽之爱竹》。
2、自由读一读。
3、文章重要讲什么?
4、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5、读一读课后的《十二月采花》。
三、结合生活实践,讨论交流。
1、情景一:走在大街上,你突然发现地上有一个废弃的易拉罐。这时,你会怎么做?自由发言。
2、情景二:家里有很多废旧电池,你打算怎样处理他们?自由发言。
3、情景三:这个星期天,爸爸、妈妈带乐乐去植物园玩。乐乐带了很多零食。吃完之后,他把垃圾装在塑料袋里,准备丢进垃圾箱。可是临走的时候,他发现地上还零零星星地躺着别人随手扔下的塑料袋。乐乐该拾起别人留下的塑料袋吗?学生讨论。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是怎样做的?
五、学习《一剪梅》:读,理解意义。
第12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二节的经典诵读《论语•雍也》。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能指导自己的行为。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经典诵读中的《论语•雍也》。
二、自学诗句,感悟诗意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纠正字音。
3、分组读。
4、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三、讨论交流,理解诗意
1、说一说,你知道哪一句的意思,能为我们讲一讲吗?
学生自由说,教师引导。
2、学习《登锦城散花楼》:读,理解意思。
四、教师小结
第13课时 教学内容:《亲自然》的第三节的经典要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2、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三节的经典要义。
二、自学诗句,感悟诗意
1、范读: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八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礼记•王制》
2、自由读一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分组读。
5、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几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三、讨论交流,理解诗意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句话中的“美”、“言”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2、“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八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句话中的“春服”、“冠者”、“童子”、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3、“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你能不能结合自己的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2、让我们牢记这两句吧,下面请大家自由背诵。点人背,分组背,全班背
五、教师小结
板书:
经典要义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八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礼记•王制》
第14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三节的故事和生活实践。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
2、理解故事的意思。
3、能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理解故事的意思,能指导自己的行为。
课前准备:学生选择一个自然环境较差的地方,进行一次环境小调查,然后填写《环境小调查表》。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读上节课学习的经典要义。
二、自学,感悟
1、抽读故事《梅妻鹤子》。
2、自由读一读。
3、文章重要讲什么?
4、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三、交流《环境小调查》。
调查小组名称: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
以前的环境:
现在的环境:
变化的原因:
调查结论:
改善建议:
四、老师小结:
第15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三节的经典诵读《论语•述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能指导自己的行为。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经典诵读中的《论语•述而》。
二、自学诗句,感悟诗意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纠正字音。
3、分组读。
4、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三、讨论交流,理解诗意
说一说,你知道哪一句的意思,能为我们讲一讲吗?
学生自由说,教师引导。
四、教师小结
第16课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通过诵读,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能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更好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教学重点: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这首诗明白如画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抒发的爱国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感受经典
1、同学们,最近你在我们学校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表现怎么样?都诵读了哪些内容?请你把最近背诵的内容背给同学们听一听。
2、学生背。(看来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诵读古诗词)
3、一位好的诗人就像一位好朋友,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告诉你无欲则刚、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提供一个寄放自己心灵的空间。
二、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1、(师边激情吟诵边)出示古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这首诗是谁写的呢?(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杜甫)出示图片。你了解杜甫吗?谁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
3、学生交流
4、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
5、(激情创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地流泪。忽然,传来了喜讯,“忽传收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人生第一首快诗——
三、自读古诗
1、师配乐吟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你也来吟诵,注意(出示课件)生自由练习
3、谁愿意把这首诗吟诵给大家听?请你来。还有谁想来?
我们一起吟诵可以看课本,也可以看着大屏幕。齐读。
四、了解古诗大意
1、这首诗为什么被称为“快诗”?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请大家结合注释和老师介绍的背景自己来学习学习,有信心学会吗?实在不明白的地方,在旁边画上问号。
2、生自学
3、有不懂的地方吗?(生相互解答,师随机引导)
4、谁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5、这么短的时间就把诗圣杜甫的诗弄懂了,你们真了不起!
6、这首诗为什么被称为“快诗”?你懂了吗?
五、深究古诗
1、文中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
2、什么意思?(欢喜地近乎疯狂)
3、再读这个词。
4、诗中的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呢?
预设: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生:诗人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高兴到流眼泪
师:高兴到流眼泪,这是喜极而泣,乐极——生悲,这是喜悦的泪水、激动的泪水、爱国的泪水。把你的这种理解送到句子中,读。
收蓟北这个消息来的怎样?(快)从那个字可以看出?再读这句话。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生:胡乱地把书一卷就不管了,这不是杜甫这位诗圣的风格,他的风格应该是看完后把书卷好,整齐地放回原处,而他却这样做,那是因为太喜悦了。
是啊,对于杜甫这样爱书如命的伟大诗人来说,胡乱地把书一卷,一放,确实不是他的风格,不是因为它不爱惜书,而是顾不上了,他这真是高兴得忘乎所以,不知——所措,喜若狂
把这种理解再送到文字中,读。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生:唱歌、喝酒,师:放和纵看出诗人的喜欲狂,诗人这时已是52岁了,这个年龄,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而他却这样做了,这真是得意——忘形!当事人想到能在鸟语花香和妻子、儿女作伴还乡,安享晚年,诗人怎能不欣喜若狂呢?
再读这句话。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险,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怎样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你怎么理解?
急于想回家,这就是归心——似箭,喜若狂,带着这种理解,再读。
小结:通过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已跃然纸上,怎样把它表达出来呢?
指名读。
六、铺垫、感情诵读 到现在为止,可能有的同学还不能体会诗人的惊喜之情,再来看诗人写于安史之乱中的一首大作。
课件出示《春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自己读
2、教师简介前四句的意思,问从诗中体会到作者的什么心情?
3、让我们连起来读这两首诗,感受诗人在大喜大悲之间命运的跌宕起伏、大落大起、大悲大喜。
4、生配乐读。
5、诗人“喜”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相机插入相关古诗帮助理解,使教学的内涵得以深化开拓,教学的容量得以合理的扩充,尽展我国古诗文的神奇魅力。
七、背诵古诗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想象诗人间分别时的情景。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回归本体,落实目标。
八、课外阅读,开拓视野懂诗人。
1、推荐出示古诗《示儿》、《离骚》。
2、学生自由诵读。
3、鼓励学生课外开展诵读活动。
【设计意图】拓展诵读,举一反三,促类旁通,由课堂有限的文本资源和时空开拓到课外的无限自由中去,任人翱翔,有效地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板书设计:
第17课时
《水调歌头》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欣赏咏月诗词。
2.感受诗人的月下情怀。
二、教学重点:
学会欣赏咏月诗词
三、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的月下情怀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再过几天,就到了团团圆圆、甜甜美美的节日,什么节啊?(中秋节)中秋节有怎样的习俗?(吃月饼、赏月)中秋之夜的月亮有什么特点呢?(又圆又亮)我们一般用中秋月亮的大、圆来比喻什么?(团圆)那么,当月圆之时独在他乡的感觉会是怎样的呢?(孤独、寂寞)用曾经学过的诗句概括一下那种心情(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中秋夜思念亲人的词《水调歌头》。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宋代词人,写作时正任密州知州,政治失意,客居他乡,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初读全词,感知内容
1.放录音范读。
2.学生齐声朗读
3.教师评析:刚才大家读得很不错,说明大家已经带着感情、进入角色了。
过渡:这首词不长,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我们对诗词的理解,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想象,通过想象,再现诗词的意境。
(四)发挥想象,再现情境
1.(放背景音乐-古筝:高山流水)通译全文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诗人的世界,看看诗人对月饮酒的情景,揣摩诗人的内心活动。
2.再次朗读
过渡:从大家的读书来看,我们正在慢慢走进这首词,正在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接下来请大家抓住关键词,理清作者的情感脉搏。
(五)、品位词句,体会诗情,回答问题
上阕:
1.诗人为什么要到天上去?(“问”“欲”,表现他对这现实的不满,想要离开这个现实世界。)
2.诗人真要去天上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恐”表现诗人对离开现实世界的顾虑,高处寒冷,比不上有歌有舞的人间,又觉得还是有歌有舞的人间好,内心充满了矛盾。)(板书:矛盾)3.诗人后来到底有没去天上?(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下阕:
4.过渡到怀人的句子是哪句?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句话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口吻?
6.这种怨后来有没有了?
7.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诗人的怨气后来都没了?
小结完成板书:这首词通过作者一系列的感情变化,由矛盾-消极-积极,让我们了解了作者的精神境界的-豁达。
(六)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
由教师单独选人朗诵,并且点评。最后由全体共同朗诵
(七)听歌
1.让我们带着对诗词的理解,跟着歌声再次走进《明月几时有》。播放,学生轻声跟唱。为加强背诵。
(八)积累
古往今来,人们爱月、赏月,有多少情感在诗人的笔下流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对月亮的独特的感情,你能把有关月亮的句子表达出来吗?
由学生个别回答后,出示例句。
(九)布置作业
熟读《水调歌头》,默写后加以订正 板书设计:
第18课时 《陋室铭》
教学目标:
读通古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文。
1.指名学生读自读要求。
2.学生自由朗读古文。
3.指名学生说读后感受。
二、帮助学生学习古文。
1.要求学生对照古文读读译文。
2.出示相关字词。
则
名
灵
陋室
唯
吾
鸿儒
白丁
调
阅
丝竹
案牍
乱耳
劳形
云
3.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
4.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文的意思。
5.简介作者。
6.学生自由朗读古文。
三、再读古文。
1.学生自由读。
2.讨论:这篇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交流学生讨论情况。
4.指名学生说说应该怎样读好。
5.学生自由练读。
6.教师范读。
四、三读古文。
1.教师说说古文的一般读法。
2.教师再次示范读。
3.学生练读。
4.指名学生读。
5.学生齐读。
五、作业设计。
读懂《中华经典诵读》中的优秀古文。
六、板书设计:
第19课时
国学经典《三字经》 教学目标:
1、诵读《三字经》原文“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一段,理解其义,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被世人称颂。
3、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教学重点:实践中达到朗读成诵。
教学难点:知道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被世人称颂。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这几天,我们这儿都是阴雨绵绵,给我们上学和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但是在海南省,从上月底开始已经连续下了9天大暴雨,范围波及15个市县,受灾人口达164.8万,海南万宁特大暴雨中心区致经济损失约5亿元,是1951年海南省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大暴雨过程。水灾如此严重,我们不得不说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治水。早在夏朝就有一个君主对治水很有办法,他就是——大禹。你听说过他治水的故事吗?
2、是啊,大禹是一位很好的君主,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得到了百姓的拥戴,孔子《论语•泰伯篇》中说:“禹,吾无闲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闲然矣”!意思是:对于大禹,我没有什么好批评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自己吃的很差,但是把祭祖先祭神的祭品办得非常丰盛;自己穿得很差,但是把祭服,祭祀时穿的衣服做得很华美;他住得也很简陋,不住好房子,但是却把力量完全用在水利建设上。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好批评的。这是孔子的原话。这就足以证明在孔子的心目中大禹的地位是多么崇高。我们的三字经就把大禹这个有名的人物编了进去。你想读一读吗?
二、大声诵读、品读解意
1、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2)指名读。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2、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
(1)从这四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夏统治了四百年,商朝统治了六百年,周朝统治了八百年。禹、汤和武王指的是三个君主。
(2)你听说过他们的故事吗?学生分小组说说各自收集的故事。再每组推举一名代表来介绍故事。
(3)小结:从这些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你认为他们为什么能得到世的人尊敬?
(4)是啊,商汤、周武王和大禹一样,也是非常善良、仁爱、开明的国君,所以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5)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次诵读,学生齐读。
3、各种形式朗读(1)学生练习朗读(2)男生、女生赛读(3)小组比赛读
4、背诵比赛
A、重点字空留记忆 夏()商()周()称三王 B、主句缺失记忆 夏有禹()周武王()
5、理解“称三王”
(1)这里的“王”字,不是指哪一个具体的帝王,而是特指“王道”。王字是“三画而连其中”,三画表示天地人三才,中间是顶天立地的一竖代表道,即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王,天下所归也”。王既然是垂示于天地间的大道,它在人间的首席代表天子人王,也应该顶天立地,成为人群的典范和样板。
王道指的是先王之道,即夏商周三王的统治方法。三王的统治用的是仁义道德,其结果就是无为而治,天下太平,这种政治体制是王道。历史上描绘这个时期,是五日一风,十日一雨,万民乐业,天下太平。
三、联系实际,感悟升华
如果你长大后,做了市长,甚至是国家主席,你会怎么做呢?
四、课堂小结,提出希望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第20课时 弟子规》 教学目标:
1.熟读《弟子规》入则孝部分。
2.通过讲解及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孝心。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感受孝心的魅力。2.联系实际,抒发孝心。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弟子规》知识抢答赛。
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可以背诵弟子规,甚至可以倒背如流。关于《弟子规》的知识,你知道的有多少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知识抢答赛。1.《弟子规》的作者是谁? 2.《弟子规》分为几个部分? 3.《弟子规》的作者是谁? 4.《弟子规》的意思是什么?
二、热情诵读,齐诵《弟子规》——入则孝。1.读书的要求有那些?你能做到吗?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2.齐诵《入则孝》部分。3.小组比赛读。
三、进入主题,讲解“亲有疾——不离床”部分。讨论:
1.怎样做才是孝顺的好孩子呢?
2.生病的感觉是怎样的呢?生病的时候你最希望身边的人怎么照顾你? 3.父母生病的时候会怎样想,他们希望我们做子女的怎样做呢?
4.古时候,孝顺的儿女是这样做的(出示PPT: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有谁知道这句话的意思?(生说,教师补充)
5.感动你的地方是哪里?(药先尝,不离床)父母心中会怎样想呢?
四、情景体验,感悟孝道。
古时候子为父母尝药,是为了为父母试探药的温度。可是现在我们不能为父母尝药,因为乱吃药是危险的。当父母生病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做呢?小组讨论后请一个小组到讲台上表演。(一个扮演生病的母亲,一个扮演儿子)请大家给出建议和意见。给予鼓励。五、积极讨论,解决问题。
1.我们班的同学们都很聪明,现在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他解决吗? 2.讲述故事:“小明想跟妈妈学家务,可是妈妈说只要专心学习就好了。小明要怎样做?” 同学发言。
3.你们真是有礼貌的孩子。你们觉得说服妈妈要注意哪几点?(礼貌,有道理,恭敬)4.如果妈妈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呢?你该怎么办?(找机会再和妈妈讲)
六、情景表演,小组活动。
如果遇到下列问题的时候,你会解决吗?
讲述:小明的爸爸随手把垃圾扔到车窗外,小明该怎么劝说呢?小组活动,然后展示。七、总结升华,神情寄语。
孝心是最美的品质,孝顺的孩子是最可爱的孩子。让我们从小事做起,做一个孝顺的孩子!齐诵《入则孝》部分,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