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木叶》随学随练
《谈中国诗》《说木叶》训练
山东平邑一中 赵凯
基础篇
一、课内精练
1.下列黑体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精髓(suǐ)
亭皋(gǎo)
樱桃核(hé)数见不鲜(xiān)B.梵文(fàn)翩翩(piān)
万应锭(dìng)窸窣飘零(sū)C.颦蹙(cù)桅杆(wéi)
潜意识(qiǎn)吞言咽理(yàn)D.槛外(jiàn)贬褒(bāo)
咻咻然(xiū)千里迢迢(zhāo)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防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
B.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留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
C.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辨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
D.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________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②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的形象。
③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_____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A.传诵 钟爱 悠远 B.传诵 喜爱 悠远 C.传颂 钟爱 幽远 D.传颂 喜爱 幽远 4.下列加点字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B.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C.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
D.“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日千里。....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古代诗人们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又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
B.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
C.调查认为,民警李乐斌开枪是正当履行职务行为,符合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及公安部相关规定 D.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家庭的房产价值较去年底略有下降,其中小微企业主家庭变化好于全国,房产价值略有增加。
二、语言表达与运用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如果以为一谈盛唐气象便是歌功颂德,则显然又是错误的。歌功颂德指的是对于封建统治阶级的阿谀,是从来也不代表盛唐气象的那些应制诗之类的主要内容。而盛唐气象所歌颂的是人民的胜利,离开了人民的胜利就无所谓盛唐气象。唐代的盛世是由于隋末农民起义迫使统治阶级作了让步,是由于建安以来成长起来的民主要求在这一基础上的更为高涨,才使得封建社会顺利发展了它的上升阶段。而这些都是人民的斗争成果。盛唐时代并不是统治阶级好心的赐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反的,歌颂盛唐时代正是要歌颂那促进现状更为富于解放的精神力量,歌颂那人民在胜利中饱满的生活情绪与自豪感。7.仔细观察下面宣传戒烟的公益广告图片,按要求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描绘图片内容
(2)这幅公益广告在设计上有何巧妙之处,请简要分析。拓展篇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986年,77岁的林庚先生决意退出他耕耘了半个多世纪的大学讲坛。在林庚先生退休之前,北大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
当时,系里正筹划着请一些老教授为学生们讲课。于是钱理群出面将吴组缃、王瑶、季镇淮、游国恩等名家请出,其中自然也包括林庚。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先生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了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最终定下,讲课内容也是斟酌再三,仅教案就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
林庚的最后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消息一传出,整个燕园为之一振,前来聆听者络绎不绝,名流如云,极一时之盛。讲课那天,身高一米八的林庚先生穿着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一双崭新的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地出现在讲台上。按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整整一节课,林庚先生只讲了一首诗。然而,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讲得是激情飞扬、左右逢源,贯通古今、纵横捭阖。这堂课下来,人们惊呆了:诗歌竟然可以讲到这个境界!课后,钱理群送林庚回家,刚一进门林庚便倒下,大病一场。
在林庚先生95岁生日之时,北大中文系为他举行庆祝会。吴小如、袁行霈、谢冕、钱理群、陈平原等五代弟子,济济一堂,为先生祝寿。会上,林庚先生吐露心曲:“过去一直说我写诗脱离政治。我是不关心政治,因为我不了解政治是怎么一回事,政治很复杂。但是我从来没有脱离社会生活。我生存在社会中,我了解社会生活,我也热爱社会生活。我的诗,涉及边城,涉及当时的国家命运,写的是我的经验,我所理解的社会生活。人们都说,文学来源于生活。社会生活也是一种政治,一种最大的艺术来源。关心和了解社会,我才能写出诗来。”会上,弟子们送给林庚十六个字: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
林庚先生一生布衣蔬食,淡泊无争。他以“远离功利,抗拒诱惑”自守,亦以此要求门人弟子。国内外的一切邀请,他都拒绝;一切媒体,他都回避;一切荣誉,他都不要。林庚先生从不涉足权力名利,这不是自命清高,不是不屑于谈名逐利,他是压根儿就没有这些概念。诗歌和学术,才是他一生的修行。92岁那年,林庚出版了新著《空间的想象》。然而,随着年岁日增,写了七十多年诗歌的老诗人,已渐渐走出诗歌的畛域了。“我到这年纪了,什么都看透了。看透了,说透了,还怎么能写诗呢?”
林庚晚年常坐在藤椅上,少问世事,也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他的心里消失了。
2004年,北大成立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当时各方都力请林庚先生出任中心主任。但林先生一口拒绝了。没有办法,有关方面只好派人到林庚府上进行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来人说:“在中国诗歌界,二三十年代出道的所有名家,从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汪静之、冯至、钟敬文、臧克家,到艾青、陈梦家、何其芳、卞之琳,再到王辛笛、穆旦等都已作古,目前硕果仅存的,唯有您了。论创作,论研究,如果您不出来,就再没有别的人可以胜任了。我们需要您,诗歌需要您。”如此一番下来,林庚先生终于被说服了,他答应出任北京大学诗歌中心主任。除此之外,林庚先生再没有担任任何社团的职务。毕其一生,林庚先生最高的官衔是北大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正科级。
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像往常一样,吃过晚饭,上床休息了一会儿。晚上7时左右,家人发现,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已经停止了呼吸,享年97岁。
(节选自史飞翔的《林庚的最后一课》,有删改)
8.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1)消息一传出,整个燕园为之一振,前来聆听者络绎不绝,名流如云,极一时之盛。
(2)家人发现,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已经停止了呼吸。
9、“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是弟子们送给林庚十六个字,概括了林庚的主要成就和人格魅力,请从中任选一个,结合本文或者《说木叶》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直击高考
相关点:诗歌鉴赏(2014年高考大纲卷)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下期)
《谈中国诗》《说木叶》训练
1、B,A亭皋(gāo),C潜意识(qián),D千里迢迢(tiáo)。
2、D,A无妨,B流传,C辩证法。
3、A,4、D,一日千里改为一字千里。一日千里:原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比喻进展极快。
5、B,A语序不当,应当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B缺少宾语,在武器后加“条例”。D句式杂糅,删掉“根据”或者“显示”。
6、(1)盛唐气象是反映着时代精神的。(2)歌颂这一时代与所谓歌功颂德并无相同之处。7.(1)这幅图片由两部分组成,左边是黑色的,上半部分用正楷写着5月13日,世界无烟日,下边写了一句话“请你现在就戒烟,为了明天„„”;右边是白色的,中间写了一句话“6月1日,国际儿童节”。
(2)这幅漫画巧妙的运用了对比,一是色彩的对比,黑白对比,强调了吸烟的危害,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二是时间的对比,两个紧紧相连的日子作为设计主体,突显戒烟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8、(1)写了人们听到林庚先生讲最后一课的反应,表达了人们对林庚先生的倾慕,也侧面反应了林先生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2)用讳饰的手法写了林先生的去世,表达了对林先生敬仰和缅怀之情。
9、答案示例:布衣情怀:指的林庚的诗歌创作,关注现实,关注社会。林庚曾说“从来没有脱离社会生活。我生存在社会中,我了解社会生活,我也热爱社会生活。我的诗,涉及边城,涉及当时的国家命运,写的是我的经验,我所理解的社会生活”。
10、(1)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2)“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呈现了出来。“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
邮编273300 电话:*** 卡号:***2806,赵凯
中国工商银行平邑支行 山东高语赵凯
样报寄到,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平邑一中家属院(浚河路86号)2号楼3单元四楼东家赵凯
第二篇:随 笔(定稿)
随 笔
漫步深秋的三塔路,随手捻起一枚飘落在肩头的银杏叶,透过它看那远处的夕阳,叶子脉络透亮的清晰可辨,里面闪闪点点流淌着的分明是生命的痕迹,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佛陀。是啊,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与其烦恼,不如~~顺其自然,我想就是这样的吧。。。
第三篇:随笔记
最近这班上的,两个月了,没好好休息一次,更别提去哪放松了。以前还能连续休个三五天的,就算不去哪旅游,也可以去另一个城市歇歇脚,换换气。前几天终于感觉到什么叫累了,可没办法,继续捱着。今天上班,有种很奇怪的感觉,不是疲惫,是什么我也说不清楚。哦,就像,行尸走肉!这可不好。下午去洗手间的时候突然想通了点事,一个人要有自信,除了自己给自己的,还得有别人带给你的。就拿感情来说,有人喜欢你,这就是别人给你的自信。之所以有什么婚外情啊,第三者啊,背叛啊,多少有点这个原因吧。关键是我们该怎么对待这种自信。下次若周先生有这种事被我知道,我想,我没那么生气了,不过是让他感觉到自己的魅力所在而已,有爱慕者是好事,别给我整一出轨就成,甜头,也就只能是个头,要是继续往下发展,就是作孽了。前端时间撮合俩朋友,后来,一个先找着了,另一个还不知道,正想赶来看对方,这种事,挺不好,解铃还须系铃人,得赶紧给人拆了。哎,拆人的感觉,也不好。济南下雪了,不大,我出去想看看的时候马路上水都快干了,不过起床的时候从窗户里看到了点白,那是两栋楼之间的缝隙里,没人走过,虽然就那么点,可也感觉到了,挺好。本来不爱冬天,也怕冷,但下雪我还是喜欢的,很多南方人没见过,不知道他们是否向往呢。最近我决定存钱,不能老这样下去,月光族,工作好几个年头了,除了岁月,啥都没积攒到。以后用钱的地方多了,父母渐渐老了,自己也大了,工作没啥前途,又想过好日子,哎!夜班12个小时,没啥要忙的,好几个月前买了个十字绣,第一次秀,买的还不小,一米半长,动了根线头,就搁置了,哈哈,原本打算明年春天完工的。不是干这活的料。等我闲下来吧,结了婚怀了孕不工作的时候,再好好秀。唠叨唠叨心里挺舒坦,要不然啊,本来班上的就憋屈,要是再没人说个话,就像别人说的,我恐怕真自闭了。
第四篇:随笔录
1、世界上各国法律分为五大法系,即中华法系、印度法系、伊斯兰法系、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或民法法系)、英美法系(又称普通法法系)
2、共同历史传统的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的总称,在法学上称(法系)
3、法律体系:法律体系简称法系,是具有某种特征的某一国的法律和仿效该国法律的其他若干国家法律的总称。4、2人或2人以上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为3万元人民币,一人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为10万元人民币
5、(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人民法院设行政审判庭、审理行政案件。
6、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诉讼的被告恒定是行政机关,而且行政机关要对自己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承担举证责任。至于原告方可以是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一般行政机关都有一定的行政职权,因此为了保证权利义务的平衡,更好的保护人民的利益。所以行政法只管“民告官”。所以行政诉讼的原告和被告是恒定的7、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边界线是横断山脉
8、山芋和红薯是同一事物的称呼,相对于番茄和西红柿。
第五篇:说木叶范文
高中语文必修《说木叶》说课稿优秀
53.《说木叶》 教材分析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读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我首先想到这样一段话。诚如林先生所言,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答的。
林先生在这篇诗论中所给的结论是: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诗人“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成为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在吟咏之间,那些“潜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读者,感染启发着读者,让人情思灵动,视通万里。就比如文中所说的“木叶”,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然而,“木”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起了叶子”,这样,也就有了“落叶”的暗示,还有颜色的暗示——“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诗句便“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读着它,甚至“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之于“树叶”一字千里的差异。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我们将会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
二、教法探究
1、小组讨论研究。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文的教学目的是: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
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教学重难点为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迷吧。
二、整体感知 把握全文(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来理解全文)
1、四人一组讨论寻找你认为能表现文章行文脉络的疑问句,并加以整理。
2、以小组为单位追寻上述问题的答案。
问题设计
(1)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探究学习: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2)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文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 探究学习:“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第4、5段是课文的中心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探究学习:“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4)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探究学习: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标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的“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由引古诗到探意蕴,先排除古诗人考虑文字洗炼的因素,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并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说„木叶”‟的拟题应该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5)课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探究学习: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3、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三、探究阅读 融会贯通
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作业;可以以古诗歌中常用的物象为例,如:月、松、梅、兰、竹、菊、等进行有目的的诗歌鉴赏,仔细体味诗歌的精妙。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1)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2)班级交流。(3)鉴赏研究,写成小论文。
参读作品: 曹操《短歌行》,刘禹锡《石头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孟郊《古怨别》,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2.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请找出来,作专题研究。
研究方法:
(1)阅读古诗,找出一两个常见意象(2)作比较赏读。(3)召开诗歌鉴赏研讨会 参读书目: 《诗集传》《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诗集。3.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就不尽一致。请找出一些,试辨析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