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2014 (精选)
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九年级音乐上册
第一单元 光辉的历程
第一课《游击队歌》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结合《游击队歌》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
2、感受体验《游击队歌》的音乐内容、音乐情趣,能够用轻快有力的声音歌唱,并生动形象地表现歌曲内容。
3、积极参与歌唱、聆听、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创作表现歌曲。
教学重点
1、用轻快、有力的声音演唱《游击队歌》,自如地表达歌曲的意境。
2、掌握弱起节奏的正确演唱。教学方法
感受、体验式欣赏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法,自主、创新式学习法。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黑板,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学生迈着自信豪迈的步伐进入教室。
二、导入
师:正如歌曲《歌唱祖国》中所唱的那样,我们中华民族历经了种种苦难才得到解放。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一部电影(播放电影歌曲《地道战》的精彩片段),你能说说歌曲反映的是我国哪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吗?
生:抗日战争时期。
师:在这期间,在中国大地上涌现出了许多的抗日队伍,有八路军、新四军、还有一股武装力量,他们活跃在敌人的后方,给敌人出其不意的打击,他们是哪支队伍? ——游击队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反映游击队员战斗生活的歌曲——《游击队歌》
三新课:
1、简介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
(一)初次欣赏,整体感受
师:歌曲描绘了游击战士怎样的音乐形象?
——机智、勇敢、灵活、顽强的英雄形象。
读文章的时候首先要做到读懂文章,歌唱也是这样,我们在唱歌之前首先要理解歌曲。
(二)二次欣赏,分析歌曲
师:让我们从音乐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首歌曲的创作特点?
神出鬼没。
音乐要素: 旋律:流畅、轻快 ——表现:战士的机智、灵活。∣∣ 速度:轻快 ——表现:热情、积极。节奏: 4 音乐特点:弱起小结、节奏密集、富于变化,表现作战深入敌人后方、(三)再次欣赏,划分结构
a段(第1~8小节)采用了弱起节奏形式及小军鼓号角式的明亮音调。它巧妙地、恰到好处地塑造了游击战士勇敢顽强、机智灵活、乐观豪迈的英雄形象。
b段(9-16小节)分两大乐句.第一乐句的节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显得沉着、坚定。其旋律线先抑后扬,并在句尾出现离调。这一切与前段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展现了游击战士坚定、勇敢、豪迈、乐观的精神面貌。
第二乐句再现了a段的第二乐句,从而与第一乐段形成统一。在这里,无比清晰地表达了游击战士抗战到底的决心。
歌曲的音域、演唱力度有没有变化,在哪里发生了变化? 55︱11 22 3 234︱??
··
分析:① 4
︱??
② 4
音域:①由低音区经四度跳进到中音区,旋律线曲折
②中音区旋律线条平稳
力度:① 中弱、轻巧地、有弹性地
② 中强、饱满、洪亮、声音坚定
师:划分结构,你认为可分为几段?
——两段
学唱
(1)掌握歌曲的节奏
《游击队歌》的节奏活泼、富于变化,曲调轻快、流畅,充满旺盛的活力,具有鲜明的进行曲风格。让我们一起来看歌曲的节奏型并一起打出这些节奏:
ⅹⅹ ∣ ⅹⅹ ⅹⅹ ⅹ ⅹ ⅹⅹ∣ⅹⅹ ⅹⅹⅹⅹ ⅹ.ⅹ ⅹ
士的气势怎样呢?
(2)学唱 第一乐段:
1、“la”模唱、填词演唱 注意:弱起小结的演唱、声音有弹性、咬字清楚。第二乐段:第一乐句:唱谱子(注意:“﹟4”唱准音)比较:3 4 5,3﹟4 5,4升高半个音使我们在演唱时能够联想到战——战士的气势更加的高涨 师: 从这一乐句我们可以体会到战士是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呢? ——乐观、英勇、自信的精神状态。第二乐句:加歌词演唱
师:第二乐句的旋律是哪一部分的再现?
——第一乐段。因此,这首歌曲是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设问:用怎样情绪演唱?
——坚定、有力、充满必胜的信心。
师:完整演唱歌曲
(五)根据三种情景为歌曲设计演唱速度和力度
夜间伏击
奋勇前进
欢庆胜利
小结并布置作业
1、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学生之间可相互补充)。
2、教师小结:通过学习歌曲《游击队歌》,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顽强斗争精神。通过参与、讨论和表演,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了《游击队歌》的深刻内涵。我相信,这节课同学们学会的不仅仅是一首歌曲,而是找到了艺术审美的自信。最后让我们再听一首反映同一时代同样内容的抗日歌曲同样是贺绿汀先生的作品:《嘉陵江上》,大家回去之后再去查找资料有关《嘉陵江上》的内容,下节课再一起交流,好吗?
4、在歌声中结束本堂课。
第二课欣赏《保卫黄河》《走向复兴》1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演唱,学生感受到中华儿女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英雄气概和勇气,珍惜现在的生活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2过程与方法
欣赏中,视唱,对比欣赏,听辨乐器音色等方法,分析音乐要素感受情感。
3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钢琴协奏曲和变奏曲。
(2)学唱主题。
(3)欣赏《走向复兴》感受合唱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1歌曲《游击队歌》2竖笛游戏
二新课
1欣赏《保卫黄河》
(1)导入,学生视唱主题
(2)简介作品背景
的音调吗?
充满力量的旋律把歌
(4)与同学们讨论什么是钢琴协奏曲?(5)副听引子和主题,学生跟唱,加深印象。(6)欣赏第一变奏,听辨与主题的异同。(7)欣赏第二变奏,听辨与主题的异同(8)聆听欣赏插部。(9)与主题相比在哪些方面有变化?你能说说其中包含了哪首歌曲(10)小结:音乐加入了《东方红》的音调,弦乐和钢琴演奏温暖而 曲推向高潮。这是插部,插部会采用新的素材,在变奏曲中很常见。比如《东方红》的旋律素材,就揭示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2欣赏《走向复兴》
(1)播放歌曲听辨演唱形式。
(2)师生交流 歌曲调式、风格、演唱形式、内容情绪。
3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课收获,教师小结下课。
第三课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唱歌《中国军魂》2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演唱,感受革命的乐观主义与英雄主义,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勇气。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分析、听辨音色等方法,感受作品的情感意境。
(2)随录音学唱的方法学唱《中国军魂》
3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音乐要素感受作品中不同段落表现的情感和意境。
(2)能辨别几种演唱形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1随伴奏演唱《保卫黄河》主题
2复习竖笛练习曲,竖笛游戏
二新课
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 1朗诵歌词,学生想一想歌词描绘哪个历史时期的画面?
横断山,路难行。
天如火来水似银。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
横断山,路难行。
敌重兵,压黔(qián)境。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2学生思考回答
3教师简介作品背景
选自肖华著晨耕、生茂、唐诃、遇秋等人曲的《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一共10个乐章。《四渡赤出奇兵》是其中的第四乐章。歌词中表现毛泽东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强烈表示战士们是用双脚走过雪山,涉过草地的。
4分段欣赏,完成表格。演唱形式,节拍速度,音乐情绪,表现场景。
5师生交流完成音乐分析。
歌曲开始由圆号领奏,并加入定音鼓与弦乐,速度慢,音乐沉重。女声领唱缓慢悠长,表现了横断山恶劣的自然环境。
6欣赏一部分二乐段
男女二部合唱,混声四声部合唱,欢快热烈。
7欣赏二部分一乐段。
与一部分旋律素材相同,但速度放慢,节奏拉宽,男生齐唱的浑厚音色,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略带沉重的气氛。
8欣赏二部分二乐段
男中音领唱,快板的敲击与合唱相呼应,表现红军战士乐观自豪的革命精神。学生感受女声领唱、男中音领唱、二部合唱与混声四部合唱带来的不同听觉感受和艺术效果。三学唱《中国军魂》
1看谱初听歌曲
感受歌曲的速度、力度、风格、情绪
2分析作品了解进行曲的相关知识。
3请学生观察视唱歌谱画出难点部分。
4指导学生练唱歌曲难点。
5注意弱起,练唱变化音、三连音。
6随伴奏演唱至熟练。
7完整演唱。
8介绍作品。游戏复习歌曲。
四小结
学生小结收获,教师总结。
第二单元 音乐故事
第一课
学唱歌曲《鳟鱼》欣赏《索尔维格之歌》2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通过学唱歌曲《鳟鱼》,能够从歌词、旋律中感悟人世间的单纯、善良与欺诈、邪恶并存的事实,明白正义必须与邪恶进行斗争的道理。
(2)欣赏《索尔维格之歌》,感受歌曲的独特魅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感受、对比、探究等方法,使学生了解音乐故事,感受歌曲音乐形象。
3.知识与技能
(1)了解舒伯特、格里格的简要生平及其主要代表作品。
(2)能够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鳟鱼》。
(3)能够运用音乐要素简单分析《索尔维格之歌》。
教学过程
1.聆听歌曲《鳟鱼》
(1)聆听歌曲《鳟鱼》(完整版)。教师提问:
①这首歌曲分为几个乐段?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②钢琴伴奏塑造了什么形象?
(2)教师总结:
①歌曲由两个乐段组成。歌词描写狡猾的渔夫搅浑了河水,使小鳟鱼迷失了方向而受骗上当的故事。作者用渔夫代表当时的统治者,用小鳟鱼比作群众,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
②钢琴伴奏采用了流水般的伴奏音型,塑造了小溪中的鳟鱼悠然自得游动的形象。
2.简介舒伯特
(1)教师或学生简介舒伯特及其代表作品。
(2)教师补充:
世纪初叶的奥地利是欧洲封建反动势力的大本营,舒伯特就是在这样黑暗的环境中生活和进行创作的,他笔下的“鳟鱼现象”是他所处时代的真实写照。词作者舒尔巴特因政治上的原因曾被关进监牢,此间他创作了很多诗,以表达他对自由的向往。
3.音程练习
(1)用“搭桥构唱”的方法练习带有变化音“
(2)用柯尔文手势练习减五度音程。
4. 发声练习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的音程。
(1)教师提出练声要求:积极的歌唱状态,打开口腔,声音圆润。
(2)学生跟随教师的钢琴伴奏做发声练习。
用歌曲的第一乐句旋律当作发声练习,既使学生巩固了对弱起节奏的认识,夯实节奏上的难点,又让学生掌握了这首歌曲的基本节奏型。同时,通过这条发声练习,训练学生声音的弹性和对声音的控制力,强调歌唱习惯的养成,建立良好的发声状态。
5. 学唱歌曲
(1)学生随琴跟唱歌谱。教师应提示学生注意“” 和
“
(2)学生视唱歌谱。”的音准。
(3)学生填词演唱。教师提出要求:注意歌唱时的咬字,音色圆润。
(4)教师伴奏,学生以稍慢的速度演唱歌曲。
(5)教师提问:
①两段歌词在演唱时情绪上有何变化?
②哪些音乐要素造成了前后两段情绪上的对比?
(6)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①第一段情绪活泼欢快,第二段在情绪上略显不安,表达了一种伤感和惆怅的情绪。②力度和音色的变化造成了前后两段情绪上的对比。
(7)教师启发学生表现歌曲。
①教师提问:前后两段在力度和音色上怎样设计?
②教师补充:两种不同的情绪和力度表现,使人感受到鳟鱼命运的戏剧性。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要素分析歌曲,这是感受与欣赏音乐作品首先必须具备的能力,它是保证唱歌、创作等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
(8)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力度、音色、情绪演唱歌曲。
(9)学生分组演唱歌曲,并相互评价。
6. 欣赏童声合唱《鳟鱼》
教师提问:同样一首歌曲,它们在表现手段上有什么不同?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7. 欣赏《索尔维格之歌》
(1)导入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了解易卜生创作的诗剧《培尔·金特》?能为同学们讲述一下诗剧的故事梗概吗?
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欣赏《索尔维格之歌》
①聆听歌曲。教师提问:索尔维格怀着怎样的心情在等待培尔·金特的归来?(忧虑的心情)
通过聆听,学生初步感受歌曲音乐情绪。
②歌曲介绍:《索尔维格之歌》是格里格应易卜生之邀,为其诗剧《培尔· 金特》所作配乐中的一段,表现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美丽姑娘索尔维格,痴心等待培尔· 金特归来的形象。
(3)欣赏主歌部分。教师提问:
进行上有什么特点?
①主歌有几个乐句?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②主歌在速度、力度、旋律(4)欣赏副歌部分。教师提问: ①调式转换后音乐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②副歌与主歌相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5)复听《索尔维格之歌》,对主歌、副歌音乐要素进行对比、总结。(6)学生完整欣赏《索尔维格之歌》,感受歌曲音乐形象。(7)教师总结 歌曲主歌部分以小调的暗淡色彩,表现索尔维格的忧虑心情;副歌部 分大调的特性使得情绪变得明朗起来,表现了索尔维格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以及对培尔· 金特必将归来的信心和希望。这是一首表现忠贞之情、永恒之爱的歌曲。这个音乐故事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索尔维格对感情的执着追求令人感动。
第二课欣赏《大海与辛巴达的船》1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欣赏《大海与辛巴达的船》,能够对乐曲产生兴趣。
2.过程与方法
在聆听、体验、对比、探究等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音乐故事情节,感受、体验音乐要素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重要作用。
3.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简要生平及主要作品。
(2)能够运用音乐要素简单分析乐曲。
(3)能够听辨乐曲中“国王的主题”和“王妃的主题”,辨识两个主题的发展及主奏乐器。
教学过程
1.导入
(1)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吗?哪位同学能以简短的语言讲述它的故事梗概?
(2)教师补充: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根据这个神话故事,以音乐的形式创作了著名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这部组曲共四个乐章,今天我们欣赏第一乐章——《大海与辛巴达的船》。
2. 完整欣赏
(1)教师提问:作曲家是如何用音乐来“讲”故事的?你联想到了什么画面?你能听出哪些乐器?
(2)教师补充:乐曲结构为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由序奏(引子)、呈示部、再现部、尾声四部分组成。
3. 音乐知识
(1)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俄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俄罗斯民族乐派“强力集团”的重要成员。代表作品有《舍赫拉查达》《西班牙随想曲》《野蜂飞舞》等。
(2)组曲: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乐章,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下组合成的器乐套曲。组曲有两种:一种是从歌剧、舞剧中选出若干首乐曲组成的组曲,一种是作曲家创作的、独立的标题性组曲。
4. 分段欣赏
(1)聆听“国王的主题”,教师提问:
①这段音乐刻画了国王怎样的形象?(威严、冷酷)
②作曲家运用了哪些音乐要素来塑造国王的形象?(铜管乐器,较低的音区)③主奏乐器是什么?(长号、大号)
(2)学生随琴学唱这一主题旋律。
(3)聆听“王妃的主题”,教师提问:
①这段音乐刻画了王妃怎样的形象?(善良、美丽)
②主奏乐器是什么?(小提琴)
③作曲家通过哪些音乐要素塑造了国王与王妃的不同形象?(运用节奏、节拍、力度、旋律、音色、音区的对比等不同音乐要素)
④教师补充:以上两个主题在全曲中多次出现,请同学们在聆听过程中仔细听辨。
(4)聆听“波涛汹涌的大海”主题,教师提问:
①“波涛汹涌的大海”主题音乐由哪个主题变化而来?(由“国王的主题”变化而来)②在配器上有哪些变化?(配器越来越丰满)
③刻画了怎样的大海形象?(波涛汹涌、浩瀚无际,同时充满着未知的危险)
(5)聆听“平静的大海”主题,教师提问:
①这段主题音乐刻画了大海怎样的景象?(阳光明媚、风平浪静)
②这段音乐由哪个主题变化而来?(由“王妃的主题”变化而来)
(6)学生随琴视唱“平静的大海”主题旋律。
5. 完整欣赏乐曲
教师完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并完成下表。
6. 拓展
(1)教师提问:
①“国王的主题”与“波涛汹涌的大海”或“王妃的主题”与“平静的大海”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②作曲家是通过哪些音乐要素的变化来塑造音乐形象的?
(2)教师补充:
①国王的残暴像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善良、美丽的王妃仿佛是宁静的大海泛起的朵朵浪花。
②作曲家利用国王与王妃的主题来表现大海,通过节奏、和声、配器的变化来塑造音乐形象。
7. 小结下课
第三课欣赏《小巫师》1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欣赏《小巫师》,能够对乐曲产生兴趣。
2.过程与方法
在聆听、体验、对比、探究等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音乐故事情节,感受、体验音乐要素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重要作用。
3.知识与技能
(1)了解法国作曲家杜卡的简要生平及主要作品。
(2)能够运用音乐要素简单分析《小巫师》。
(3)能够听辨《小巫师》中“扫帚主题”与“小巫师主题”旋律。
教学过程
1.导入 请欣赏管弦乐曲《小巫师》,这首乐曲是根据歌德的叙事诗《魔法师的弟子》创作的。有同学了解这个故事吗?请给同学们讲一讲。
2. 完整聆听乐曲
(1)完整播放乐曲,教师提问:
①作曲家运用了哪些乐器来刻画音乐形象?
②作曲家是如何用音乐来“讲”故事的?
(2)学生说出自己聆听乐曲后的初步感受。
3. 作品介绍
《小巫师》又名《魔法师的弟子》,是法国作曲家杜卡最著名的作品,创作于1897 年。作曲家以歌德的叙事诗为题材,创作了这首形象鲜明的管弦乐作品。
4. 作曲家简介
杜卡:法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评论家,代表作品除《小巫师》外,还有印象主义歌剧《阿里安娜与蓝胡子》以及芭蕾舞剧《仙女》。
5. 分段聆听音乐
(1)聆听“咒语动机”,教师提问:
①这段音乐使你联想到什么?
②音乐突然增强力度,表示什么?(咒语生效,扫帚突然活动起来)
③音乐旋律是怎样发展的?(逐渐下行)
④你听到哪些乐器的音色?(小提琴和单簧管)
(2)聆听“扫帚主题”,教师提问:
①乐曲的速度是怎样的?(速度渐快)
②乐谱中多处出现顿音记号,有什么特点?你联想到怎样的情景?(有力的、跳跃的;生动地描绘了扫帚提桶取水的情景)
③主奏乐器是什么?(大管)
(3)学生随琴学唱“扫帚主题”。
(4)聆听“小巫师主题”,教师提问:
①这段主题音乐刻画了小巫师怎样的神态?(小巫师得意洋洋的神态,更为起劲地诵念咒语)
②主奏乐器是什么?(木管乐器)
(5)聆听结尾部分,教师提问:
①铜管奏出号角性的音调,表示怎样的情景?(象征魔法师回来了)
②乐曲恢复与序奏一样的慢速度,魔法师在做什么?(魔法师急念咒语后,扫帚立即停止行动,一切归于平静)
③乐曲在怎样的气氛中结束?(在平静的气氛中结束)
6. 再次完整聆听乐曲
在聆听前,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1)当扫帚主题第二次出现时,音乐有哪些变化?(音乐越来越热烈)
(2)音乐的变化使你产生哪些联想?(使人联想到神奇的扫帚不停地挑水,屋子快被 水淹了,小巫师急得团团转)
(3)当扫帚主题第三次出现时,音乐有怎样的变化?你联想到怎样的情景?(情绪更为激烈,气氛更为紧张;两把扫帚同时行动,轮番取水,流水滚滚而来不可阻挡。小巫师都快急疯了)
7.拓展练习
学生根据乐曲内容创编情节进行表演。
8.小结下课
第二篇: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模版)
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崔慧萍
第一单元 中国军魂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教学年级:初中四年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2、欣赏歌曲《再见吧,妈妈》 教学目标:
1、学唱《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了解歌曲的节奏特点和音乐形象,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通过欣赏《再见吧,妈妈》,让学生感受战士们为保卫祖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
3、音乐活动: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设计各种队列活动,并用自编的军乐队打击乐器伴奏音型伴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为歌曲创编军乐队打击乐器的伴奏音型。难点:歌曲中切分音、附点音符和休止符的唱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创造课堂气氛:出示国庆节阅兵仪式视频(着重观看奏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一段),与学生共同欣赏。
2、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4组同学,踏着进行曲的节拍,在场中间表演一番,感受人民解放军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潜移默化的培养其爱国情感。
(意图:创设情境、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师: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国庆节阅兵仪式视频,在视频中的那首坚定有力的音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谁知道那首歌曲的名字吗?(生回答)。
对!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二、新课教学:
1、初听歌曲《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播放《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视频,生认真聆听感悟歌曲)师:歌曲的速度、力度?同学们欣赏以后有什么感想?
生:音乐庄严有力,队伍整齐、威武雄壮、唱出了军人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播放,让学生知道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支队伍,国家和人民才能高枕无忧。)
2、整体感知:(简介这首歌曲的作者以及创作的时代背景)出示课件:1939年7月,著名作曲家郑律成和诗人公木在延安共同创作了《八路军大合唱》,其中《八路军进行曲》流传最广,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进行曲》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65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经党批准,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3、学唱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1)师放录音并范唱,让生再次熟悉歌曲的力度和情绪。(2)让学生跟随录音唱熟乐谱。
(3)让学生填上歌词演唱,(听出学生出现问题的地方。)(4)老师钢琴伴奏学生跟唱:(在学唱中进一步找出存在的问题,灵活处理)
(5)让学生指出有难点的地方,并加以纠正。
(将存在的问题集中解决是学唱歌曲难点的重要环节。)A、解决难点1:切分音的唱法唱
B、解决难点2:带附点的音符。
可以唱得时值稍微长点、重一点,凝聚力力量,后面音符可以轻唱一带而过,这样处理就解决了。再是咬字要清晰、声音嘹亮。老师可以示范怎么唱是好的怎么唱是不好的,让学生对比提高歌唱质量。
C、解决难点3:歌曲当中的休止符。
提示学生用换气的动作占用休止符的时值或者是放慢速度模唱的方法来进行解决。
(6)师弹琴伴奏,启发学生用钢强有力的声音完整的演唱歌曲,注意唱出歌曲的力度和感情。
(设计意图:生通过听、学、唱及师的分析帮助,学会准确演唱歌曲。)
4、欣赏歌曲《再见吧,妈妈》。
师:正是因为有这样高素质的队伍,国家才能安定和平、人们才能安居乐业。为了这一崇高目标,很多人离开父母,离开家乡,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歌曲《再见吧,妈妈》
(1)播放《再见吧,妈妈》,请学生谈谈歌曲的情绪
(2)请学生分析歌曲的乐句特点(每一乐句都在弱拍上起唱),这种特点在歌曲的表现上有何作用?
(3)聆听歌曲,注意演唱时的处理,比如说“再见吧,妈妈”要唱得舒展,“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要唱得坚定有力。尾声要有强渐弱,就像战士挥手告别母亲、告别家园慢慢地走向远方。(4)生随钢琴伴奏演唱歌曲主题旋律
(设计意图:聆听歌曲,让学生感受战士们为保卫祖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
三、实践与探索:
师:两首歌曲我们都已学习完了,在这里老师想问一下,你能通过自己的表演形式把军人那种无私无畏的英雄气概表现出来吗?
(1)提升巩固:小组合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编排不同的演唱形式,如独唱、小组唱等,进行小组展示.(2)请学生根据歌曲节奏一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创编军乐队伴奏,另一组集体踏步、摆臂、敬礼变换行进方向等活动。(设计意图:让生用有感情的多种方式体会演唱歌曲,从而进一步巩固歌曲,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
四、拓展
探讨、交流:这节课通过对《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和《再见吧,妈妈》这两首歌曲的学习和欣赏,想一想军人有哪些独特的风格? 生:军人有钢铁般的纪律,吃苦耐劳,不怕牺牲......(设计意图:让生了解更多歌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歌曲,从而热爱军人,热爱自己的祖国。)
五、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感受到了人民解放军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英雄品质。如今,历史的变革,使他们不在面对敌人的炮火和硝烟,但在和平年代的军人的身影却常常出现在抗洪抢险里、出现在火灾和事故现场,他们是人们心目中真正的英雄!所以,作为新世纪的我们更需要继承,发扬这种精神,勇于创新,勇攀科学技术高峰,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咱当兵的人
教学内容:《咱当兵的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唱《当兵的人》这首歌,能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运用饱满有力、连贯抒情的声音,表达解放军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豪迈情怀。
2、初步了解当兵人的生活,热爱当兵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 具: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㈠、新课引入(由学生表演导入)㈡、新课教学:
一、欣赏歌曲《当兵的人》
思考:这首歌表达了什么内容?演唱的情绪怎样?
生答,师归纳:演唱家怀着激昂的情绪、用饱满有力的声音演唱,表达解放军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豪迈情怀。
二、作品分析
1、“当兵的人”是现代军人的代名词,也是一个透着光荣感、充满自豪感的称谓。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军人们放弃了不少个人机遇,以无私奉献精神,履行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1994年,当兵出身的作者在部队深入生活时有感于此,创作了歌曲《当兵的人》。王晓岭的词作歌颂了军人在和平年代的价值,唱出了新时期士兵的豪迈心声。曲作者臧云飞、刘斌谱出一首极具阳刚之气的进行曲。音乐简炼上口,第一句“咱当兵的人”就以先声夺人的气势唱出了军威。这首歌由刘斌首唱,深受战士和人民群众的喜爱,被人们誉为“真正军人的歌”。
2.作者简介
王晓岭(1949~)歌词作家。河北定州人。1969年入伍。1984年起在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从事创作。代表作有歌词《三唱周总理》、《风雨兼程》、《当兵的人》等。
臧云飞(1952~)作曲家。祖籍河北清苑,生于山西太原。1969年入伍,1979年起在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从事音乐创作。代表作有歌曲《当兵的人》、《珠穆朗玛》等。
三、学唱歌曲
①歌曲重复播放,学生分组自学歌曲。
②有节奏的朗读歌词(跟伴奏)
③以比赛的形式分组展示。(一组表演时,其余三组注意歌曲演唱的正误。)
教师根据各组的不同情况,进行评点。
(设计意图:歌曲学生较熟悉,用分组自学方式,可发挥学习能手的作用,增强合作性。)
四、歌曲的处理
1、教师范唱,请学生注意歌曲的情绪。分析歌曲中哪几句是饱满有力的,哪几句是连贯抒情的。生讨论回答,师归纳:《当兵的人》为4/4拍,降B大调,两段体结构(有带再现因素的单二部曲式)。
伴唱唱出开始的引子,是由歌曲的音乐主题构成,集中、有气势,展现出军人的英雄形象。独唱接着唱出歌曲的主要部分——A段,前16小节为复乐段结构,鲜明生动地刻画出当代军人威武高大的形象。B段,后16小节为四句体结构,音乐由高音区转入中低音区,舒展亲切,是发自内心的倾诉,与A段形成对比。接着音乐发展逐渐向上,显示出“热血儿郎”的英雄气概。歌曲的最后补充结束句,不但是主题的再现,同时将情绪推向全曲的高潮结束。这豪迈的心声就是当代中国当兵的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最好的表达。
2、歌声的指导,主要抓住咬字吐字(如“咱”)、断音与连音(主要是两大部分)。
五、教学拓展
1、分析歌词,分组讨论歌词中的“一样”和“不一样”。
2、听两段不同历史时期的军旅歌曲,让学生体会当代军人与过去的军人一样不一样。
3、面对亲人解放军,你准备选用哪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A、写一段赞美解放军的话。
B、唱一首歌歌颂解放军的歌。
E、跳一个欢快的舞蹈。
F、写一封慰问信。
㈢、小结,在《当兵的人》演唱中结束教学。
第二单元音乐与诗词
一、课型:音乐欣赏课
二、课时:一课时
三、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四、教学内容:
《水调歌头》、《虞美人》改编歌曲欣赏及歌曲创编
五、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音乐与诗词间饿联系
2、同时理解声乐题材划分的相对性。音乐与诗歌相互交融的原因。
六、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理解声乐作品是音乐与姊妹艺术(诗歌)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体会音乐的多元化。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分析、学唱诗词改编的歌曲,体会艺术领域的不同,理解声乐体裁划分的相对性。知识与技能: 能认真聆听《水调歌头》、《虞美人》等声乐作品,感受诗词改编的情绪和意境。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片段(王菲演唱)请学生回答这首歌曲的名字,词作者及演唱者。学生自由回答后,老师讲解:这首歌曲的歌词选自苏轼的《水调歌头》,可以说这是一首由诗歌和音乐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首非常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正是有关于音乐和诗歌的。课件展示标题——音乐与诗歌的交融(由大家比较熟悉的古诗词改编的歌曲导入,引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新课教学:
一、展示《虞美人》
老师简介作者李煜,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诵一遍《虞美人》.欣赏歌曲《虞美人》邓丽君演唱让学生探讨、讨论:朗诵和演唱这首诗歌,分别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通过朗读和听赏,初步理解音乐与诗歌的交融)反复比方歌曲让学生小组摸唱并体会歌曲的情绪及演唱场景。通过刚才欣赏的作品可以了解到,音乐与诗歌融为一体的固定样式就是歌曲,歌曲这一音乐艺术随社会发展产生了多种样式——声乐体裁。让学生回忆以往所学习有关于声乐体裁的知识,从而为进一步理解艺术歌曲与群众歌曲做铺垫。
二、音乐编创
小组合作为王安石的《梅花》这首诗编创旋律。
1、采用不同的节奏来诵读歌词,或者做些简要的变化,在节奏的基础上加入旋律,编创歌曲。
2、小组分别展示并相互点评,鼓励学生进行歌曲创编。
八、课堂小结
通过作品赏析与演唱,我们了解了音乐与诗歌的交融性,深切地感受了诗歌与音乐结合在一起的情感表达魅力。并基本掌握了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的体裁分类,其实声乐体裁的划分是多样的,一首歌曲可以归为几种声乐体裁,请有兴趣的同学课后为自己熟悉的歌曲填填词、改改曲、分分类,进一步领略音乐与诗歌的交融之美。
第三单元 西乐撷英 第一课时 乡村花园
课时内容:演唱《乡村花园》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歌唱《乡村花园》,学习分析和处理歌曲,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培养学生的唱歌能力。教学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写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乡村花园》是《欧洲漫游》的一部分,是一首英格兰民歌。通过学习歌唱《乡村花园》体会歌曲天真活泼而风趣的基本情绪,了解英格兰的音乐文化,从而开拓学生们的审美视野,认识欧洲各民族的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教学设计亮点:
1.这是一堂唱歌教学片段课,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打比方、做比较、教师示范、游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歌曲情绪,掌握音乐结构,达到用欢快高兴的心情唱好歌曲。
2.强调正确的发声方法,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3.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实践为主,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感受。教学设计思路:
本堂课为唱歌教学的第二课时,重点在于学生唱好《乡村花园》这首歌曲。教师通过学生反复学唱,及时解决歌唱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把握四四拍子的强弱对比;处理好弱起小结的换气和轻重变化;掌握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歌曲的能力,从而能更好的表现歌曲意境,唱好歌曲。教学目标:
学习分析和处理歌曲,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培养良好的唱歌能力。教学难点:
附点八分音符和弱起小节的掌握; 教学重点:
用活泼而欢快的情绪唱好歌曲。教学准备:
钢琴、歌谱、多媒体图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聆听歌曲,小声哼唱。
提问: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歌曲是多少拍子?4/4拍的强弱关系还记得吗?
二、学唱歌曲
1.唱歌之前先做做发声准备: | 1 — — —|┃ 女:yi
yi 男:na
na 2.随琴歌唱《乡村花园》第一段。3.练习第三乐句。
刚才歌唱时有个乐句还要唱得轻快跳跃一点,是哪个乐句?(第三个乐句)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乐句有许多附点八分音符)连续的附点八分音符给我们的感觉是轻快跳跃,有弹性的。这样的乐曲还有很多,比方说同学们熟悉的动画片机器猫的主题曲,(如果我有机器猫,变大变小变漂亮„„)4.教师示范,女生唱一遍第三乐句的旋律,男生唱一遍歌词。5.齐唱第三、四乐句。6.练习第四乐句的弱起小节
教师唱第四乐句,同学们对比刚才的歌唱老师哪些词语唱得较轻?(学生听后回答)
之前我们学过4/4拍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4拍,强弱关系是强 弱 次强 弱,这几个词语的音符都在每小节的第四拍上,第四拍是强拍还是弱拍?(弱拍)从弱拍或次强拍起的小节叫做弱起小节。这几个词语我们要唱得稍弱。(学生跟老师指挥唱两遍)7.请一组女同学唱第三乐句,一组男同学唱第四乐句。8.练习第一和第二个乐句。在歌曲中还有没有这样的弱起小节?(第一和第二个乐句)对了,唱到这两个地方的时候不仅要弱唱,而且在唱前要注意唤气(教师示范,学生学唱)
我们还发现这两个乐句的旋律有什么关系?(完全重复)唱两个旋律相同的乐句时,强弱要唱得一样呢?还是要有点变化?你觉得怎样唱最好?(请同学范唱,同学们再唱一遍)
9.女生唱第一乐句,男生唱第二乐句,齐唱三四乐句。
(带着轻松欢乐的心情歌唱,随音乐摆动你的身体,第四乐句随音乐拍手)10.请一组同学唱一唱,其他同学当评委,听完后请评委举手亮分。(还要注意情绪是欢乐活泼的)11.随音乐教师指挥齐唱歌曲。
三、小结
唱完这首《乡村花园》后你的心情是不是很轻松愉快?以后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多听听这种乡村民歌,它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异域风情。
第三篇:九年级上册 《照镜子》 教案 音乐
照镜子
-----白沙中学
何书平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照镜子》感知和熟悉歌曲的旋律并能较好的表现歌曲的旋律
2、了解音乐当中出现的倚音、反复记号、自由延音记号
3、通过对歌曲《照镜子》的学习,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在感受和体验音乐中参与律动与创编,从而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怀。教学重点:
熟悉歌曲旋律并随音乐参与律动,使学生增强兴趣,喜爱音乐。教学难点:
怎样有效的组织学生积极的参与律动 教学用具:
镜子、电钢琴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
师:同学们音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的世界是绚烂多姿的,当我们在音乐的海洋中淌洋时,我们总会有意无意的邂逅到一些与我们内心产生共鸣让我们喜欢的音乐,它或许是一道风景又或许是一份心情一个故事。那今天与老师一同去体验的又将是怎样的一段经历呢?
好了,在上课之前呢,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有没有独自一人呆在家里的经历呢,你又会做些什么?(生自由回答)
师:嗯,同学们一个人在家的生活呢各式各样,有看书的、看电视的等等,那我们一同来看看今天音乐中的主人翁,她一个人在家时是在干嘛?我们先来感受一下她的心情怎么样。(师钢琴弹奏《照镜子》旋律)
师:主人翁的心情怎么样?(生答:欢快、俏皮)她究竟是在干嘛呢?(教师出示镜子引入课题)
三、歌曲学习
师:同学们为了更准确的体验到我们主人翁的心情走进音乐世界呢,老师这有几个锦囊送给大家(教师分别展现倚音、反复记号、自由延音记号)
师:刚才大家都打开了锦囊,知道了怎么做,那我们接下来就一起去体验吧
1.教师放音频初步完整感受歌曲
2.学生跟琴熟悉旋律学唱歌曲(注意大后附节奏型及延音线确保节奏准确)
3.学生完整的齐唱一遍歌曲教师用钢琴伴奏
四、舞蹈律动创编
师:同学们当我们没法用语言来表时,我们用文字来表达,当我们没法用文字来表答时,我们用声音来歌唱它,而当我们用歌声还不能完全表达我们的情感时,我们将会怎么样呢?对,手舞足蹈。那接下来就一同跟老师来学习几个简单的动作吧。
1、师依着歌词,教学生第一段动作
2、学生分组自由讨论交流创编第三段动作
3、选一组做的好的上台表演
五、情感升华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以铜为境可以正衣冠,那在我们人生成长的道路上要以什么为镜呢?(生自由回答)是的,以人为镜。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明是非,只有以人为镜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不足,从而让我们从内而外的散发出美丽。所同学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找点时间、找点空闲、常回家“照照镜子”只有常照镜子,我们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才会照出真、善、美。
六、总结下课
学生们听着音频跟随老师载歌载舞在欢快愉悦中下课。
时间:2012、10、19
第四篇:九年级音乐上册《月亮颂》教案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弯弯的月亮》,体会歌曲中幽幽的思乡之情,培养歌唱能力。
2.初步了解艺术歌曲的相关知识。选用不同的伴奏方法为歌曲配伴奏,发现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
3.欣赏《花好月圆》,了解民族管弦乐的特点,风格特征。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唱乐、吟诗、赏画实践活动,对“月”之情结作一次深刻体验。
2.用轻柔深情的音色演唱《弯弯的月亮》,较好表达歌曲意境。
3.体会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月夜》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4.通过欣赏《月夜》和《花好月圆》,了解外国艺术歌曲和中华民族管弦乐不同旋律的特点、表现方法以及风格特征。
教材分析
《月夜》是一首古典艺术歌曲,它体现了诗歌、旋律、伴奏三位一体的艺术特征。舒曼在德国民间诗歌的原诗上,配上了朴素的音乐,歌曲在宽广宁静的旋律上展开,全曲几乎仅用同一旋律不断反复,而且对照乐句A和对照乐句B,乐句B也可说是A的旋律的变形。在第三节情感加强,推向高潮,在渐弱的和声中,全曲结束。钢琴伴奏描摹月光的闪耀,手法很是写实的,具有独立表现意义。其塑造了月光如水的情景,使音乐丝毫不显单调,引出月夜的宁静、安详的自然美丽夜空之景,抒发了作者思念故国、热爱家乡的心情。
《花好月圆》由黄贻钧作曲,彭修文编曲,演奏形式是管弦乐合奏。这是一首采用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的轻音乐作品,是ABA结构。全曲在热烈的快板引子中开始。A主题柔和、轻盈,先由笛子以明亮音色呈示,然后转入高胡和二胡变化重复,描绘了一幅轻歌曼舞的画面。B的主题先在扬琴和秦琴上出现,轻快活泼;然后由笛子和二胡、高胡的变化重复;通过一个切分节奏的变音,乐曲由G调转入C调,低音乐器以深厚的音色演奏出有舞蹈性的节奏型,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在月下花丛尽情欢舞的场面。最后,乐队以快速的加花演奏,变化再现A的主题,使乐曲在热烈欢腾的情绪中结束。作品大意表现了圆月之夜百花盛开、人们欢悦的生活情景。
《弯弯的月亮》,曾经风靡了大半个中国。歌曲采用bA大调,4/4拍子,结构为单乐段分节歌形式,由两个乐句组成。这首歌曲旋律抒情流畅,节奏自由舒展。歌词动人,内涵丰富,被音乐界公认为中国通俗歌曲的一首代表作品。演唱时呼吸要用得柔和均匀,与声带形成最佳配合,用柔美圆润的音色,表达对美好情感的追寻与回忆。
教学过程
(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学唱歌曲《弯弯的月亮》
1.月有阴晴圆缺,你最喜欢什么形状的月亮?(白玉盘般的圆月、弯弯像小船的弯月。)
有这样一首歌,歌里有弯弯的月亮、弯弯的小桥和童年的阿娇……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歌曲《弯弯的月亮》。
2.欣赏《弯弯的月亮》动画。
3.请学生回答歌曲的音乐情绪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表达了幽幽的思乡情和对童年的追忆。)
4.欣赏刘欢演唱的《弯弯的月亮》视频片段,学生小声哼唱。
(1)学生对作品很熟悉,引导学生注意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作用及反复记号的运用。
(2)讨论演唱方法。
(教师提示:圆润优美的嗓音,训练有素的气息控制,清晰含情的咬字吐字,良好内在的音高节奏感以及婉转自如的运腔和心灵真情的抒发,其歌声一定是甜美抒情动人的。)
5.简介演唱者刘欢(图片)及词曲作者李海鹰(图片)。
6.学生以各种形式演唱、表演《弯弯的月亮》,并评选出表现最为出色的给与表扬。
二、欣赏《月夜》
同学们的歌声,悠扬动听。老师仿佛通过歌声,看到了一轮弯弯的月亮就在眼前,还有月亮下面美丽的阿娇……外国歌曲作品中也有一首歌唱月亮的,让我们对比欣赏一下,看看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1.聆听艺术歌曲《月夜》。
乐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旋律流动平稳。独立的钢琴伴奏,展现了月夜宁静、安详的自然美,也表现了一个热爱故乡、思念故国的人的心灵美。
2.复听《月夜》片段,体会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教师弹奏钢琴伴奏。)
(1)两遍乐曲在伴奏上有何不同?
(第一遍演奏简单的和声伴奏,[自己编配就可以];第二遍演奏歌曲原伴奏。原伴奏加强了钢琴伴奏内声部旋律的活跃性,更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及表现范围。和弦的模棱两可的作用、意想不到的解决,打乱了我们对调性的感觉,突出了月光朦胧和神秘的意念。)
(2)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
(钢琴引出月夜的宁静、安详的自然美丽夜空之景,钢琴伴奏使乐曲更加丰富,起到了衬托的作用。塑造了月光如水的情景,使音乐丝
毫不显单调,抒发了作者思念故国、热爱家乡的心情。舒曼把艺术歌曲曲调与钢琴伴奏结合得天衣无缝,使钢琴伴奏更能体贴入微,有时钢琴部分甚至超过歌唱部分。)
三、欣赏《花好月圆》
1.欣赏《花好月圆》,请同学听完后,说说这首作品描写的是什么场面,是通过什么手段表现的?
2.教师结合乐曲,说出该作品的演奏形式,复习民族管弦乐队的构成。
(演奏形式是管弦乐合奏,它采取吹、拉、弹、打四个乐器组的多种配合与组织。)
民族乐器分类代表性乐器
吹管乐器组笛子、唢呐、箫、埙等
拉弦乐器组二胡、高胡、板胡、京胡等
弹拨乐器组琵琶、古筝、扬琴(击弦)等
打击乐器组锣、鼓、镲、响板、木鱼等
3.进一步思考:该作品体现了怎样的一种音乐风格?判断乐曲主题与表现内容。(作品表现了圆月之夜百花盛开、人们欢悦的生活情景。)(三段主题音频:《花好月圆》A主题、《花好月圆》B主题、《花好月圆》A’主题)
主题A快速地加花变化再现主题段落,乐曲情绪热烈欢腾。
主题B音乐节奏欢畅、舒展,描绘了一幅轻歌曼舞的画面。
主题A’舞蹈性的节奏型表现了人们尽情载歌载舞的场面。
四、唱乐、吟诗、赏画艺术实践活动(根据时间,学生回答,也可把这一环节,作为课后的作业,让学生在课下自由探究。)
《花好月圆》表现了圆月之夜百花盛开、人们欢悦的生活情景,把我们带到一幅轻歌曼舞的音画里。在以“月亮”为主题的中外艺术作品中,有欢快的、含蓄的、抒情的、伤感的,它们是艺术家们“借月感怀”的心情写照。同学们可以说出哪些和月亮有关的民俗活动,说出、唱出哪些作品?
1.中秋活动:吃月饼,玩花灯,部分少数民族的祭月拜月习俗,越南中秋节儿童唱主角,韩国人在中秋节会吃松片。
2.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和德彪西的《月光》,《月亮代表我的心》《月半弯》《月亮惹的祸》《春江花月夜》,凡高的《月亮升起》,课本上的《松溪泛月图》。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3.月亮里有音乐吗?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歌曲搭载“嫦娥一号”去探月啦?
回答:《半个月亮爬上来》……
4.欣赏神州七号航天飞船的图片和宇航员杨利伟图片。
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完成任务,大家正沉浸在神七太空漫步的喜悦之中,航天人将继续载着国人的探月梦想,飞向太空。
5.如果有一天国人能够成功实现探月的梦想,让我们准备几首和月亮有关的作品带到“月宫”。同学们,你们会推荐什么呢?也许……但老师盼望会有同学们的作品,也在其中。
五、课堂小结
月亮是爱与美的象征,因为月亮光照大地的时候,让人感到月亮也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灵性和感悟。特别是中秋夜圆圆的月儿,就是人们心目中团圆的象征。中秋佳节才会代代相传,绽放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熠熠光辉。望月赏乐,孤单的夜晚会变得温暖,音乐与心情可以一同分享。
第五篇: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罗燕
单元课题名称 月亮颂
单元教学内容
1.唱歌:《月之故乡》《弯弯的月亮》。
2.欣赏:
(1)中国作品:《二泉映月》《月儿高》《花好月圆》。
(2)外国艺术歌曲作品:《月夜》。
单元教学目标
1.欣赏《二泉映月》《月儿高》《花好月圆》《月夜》等中外音乐作品,了解不同体裁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
2.学唱歌曲《月之故乡》《弯弯的月亮》了解歌曲的音乐特点,用情带声提高演唱能力。3.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及艺术歌曲的相关知识,提高音乐表现的综合能力。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唱《月之故乡》,并能有感情地背唱。
2.对比欣赏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与弦乐合奏的《二泉映月》,并在音色、风格上进行比较,细心体会乐曲的内涵。
3.通过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对月当歌、抒怀寄情的激情。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以及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1)准确演唱切分节奏和临时变化音。
(2)对比分析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与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不同之处。
(3)分析《月夜》中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
单元主要教学方法
听唱法、拓展实践法、自主学习法与合作探究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比较法。重难点指导
1.《月亮颂》单元围绕着“月亮”的主题展开,让学生理解“月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其蕴含的文化底蕴。教师可采用演唱、聆听、配乐诗朗诵、听乐赏画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以及艺术鉴赏力。
2.《二泉映月》是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之一。原曲为二胡独奏曲,后改编成多种形式的器乐曲。欣赏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民族乐器音色的辨别力,另一方面运用电影录像、阿炳演奏的录音、学生视唱、演奏及弦乐合奏录像,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乐曲表达的悲愤交集的情感。
3.歌曲《月之故乡》抒发了海外赤子的思乡之情。语言质朴、真挚、感人。在演唱方面要注意气息均匀,线条流畅,音色柔美,还要注意演唱情绪的细微变化,以形成对比。歌唱艺术的核心是情,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切分节奏和临时变化音#4的演唱。可以借助节奏的对比|和固定音高的方法,先唱#4(升4)→(还原4)→3;再过渡到23 #4 3—|的演唱加以解决。
4.变奏曲式
变奏曲式是采用同一主题材料,根据乐曲的发展要求而加以变化重复,形成主题─变奏1─变奏2─变奏3─变奏4……的曲式结构。这种曲式在民族民间音乐和说唱音乐中用得较多。变奏曲式也常用以写成独立的器乐曲或用于奏鸣曲、交响曲等大型乐曲中,其变奏的次数并无限制,少则四、五次,多则数十次。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2.了解变奏曲式的相关知识。
3.围绕着“月亮”的主题展开,让学生理解“月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其蕴含的文化底蕴。
4.启发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体会歌曲内在的情感,表现歌曲的意境。
2.辨别弦乐合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的不同,从而进一步理解乐曲的内涵。
3.临时变化音#4的演唱。教材分析
1.《月儿高》是著名琵琶传统大套文曲,器乐艺术中描写月亮的极品之作。全曲古朴动人,委婉缠绵,优雅华丽,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份无比珍贵的音乐遗产。
全曲共分十二段:
海岛冰轮 江楼望月 海峤踌躇 银蟾吐彩
风露满天 素娥旖旎 皓魄当空 琼楼一片
银河横渡 玉宇千层 蟾光炯炯 玉兔西沉
2.歌曲《月之故乡》
歌曲《月之故乡》由彭邦桢作词,由刘庄、延生作曲,是一首游子怀念故乡的歌曲。语言质朴、真挚、感人,抒发了海外赤子的思乡之情。全曲是起、承、转、合四句体乐段结构,连续三次变化重复构成。音调用的是雅乐七声羽调式,与清乐七声羽调式的交替,使该曲具有浓郁的、古典的民族风格,柔和的色彩和深沉、优美的旋律,使人感到思乡之情更加深沉内在。韵辙是“江阳”韵,教学要点是:首先要求每一句的收声要到后鼻腔,并始终保持在同一个位置上;其次,声音要求连贯自然,字与字之间要在声母之间连接,过渡自然;再次,情感要真挚,体现两岸同胞的骨肉情深和祖国人民对宝岛早日回归的期盼。
3.《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我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原曲为二胡独奏曲,后改编成多种形式的器乐曲。如:二胡与乐队、弦乐四重奏等。乐曲由引子和六个段落构成。(引子A+A1+A2+A3+A4+A5)它以一个音乐主题为基础,在全曲中进行了五次变奏和发展。这是我国民间音乐中最为常见的变奏体曲式结构。解放以来改编的《二泉映月》,一般都将原曲的六段谱缩减成四段谱。许多演奏家对乐曲也作了各自独特的处理和解释。如:张锐的柔美纯净,王国潼的浑厚苍劲,闵惠芬的哀怨深沉,姜建华的激昂悲愤,呈现了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二泉映月》的主题音乐带有倾诉性的、令人沉思的,旋律则富于起伏变化,恰如海潮般的感情在奔腾。音乐主题以及后来的一系列交替出现和变奏,把阿炳由沉思而忧伤,由忧伤而悲愤,由悲愤而怒号,由怒号而憧憬的种种复杂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朗诵著名诗人李白的古诗《月下独酌》。(《月儿高》片段)
2.教师提问:此首诗作者抒发了何种感受,背景音乐是由哪种乐器演奏的?
学生回答:李白、《月下独酌》,诗人以明月、身影为伴,对月高歌,抒发的是作者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琵琶独奏等。
3.师:古往今来,月亮是中国人永恒的话题,也是文人骚客吟唱的对象。因为月亮倾注了无 3 尽的情思,寄托着人们对故乡的无限眷恋。提起月亮,胸中涌起无限期望。千百年来,多少人把月亮的赞歌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歌唱、赞美月亮,一起学习第一单元《月亮颂》。(出示月亮图片)
二、欣赏琵琶独奏曲《月儿高》
师:月亮,这个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宝贵礼物,月中有美丽的嫦娥,有古老的传说。(欣赏嫦娥奔月动画)让人感到月亮也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灵性和感悟。那份眷恋之情油然而生,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与她相关的优美音乐作品。音乐家是如何运用不同的音乐形式描写月亮的呢?刚才大家听到的背景音乐就是琵琶独奏曲《月儿高》的片段,下面就请同学们完整地欣赏《月儿高》这首作品。
1.聆听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问题:
(1)在聆听中,想象乐曲表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2)《月儿高》的旋律有何特点?音色是怎样的?
(3)琵琶属于哪个乐器组?
2.学生回答问题:
a.(1)乐曲描绘了晴朗夜空、明月高挂的情景。
b.(2)用舒展的旋律,清亮的音色,典雅的风格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月夜之中。
师可提示:这首乐曲的旋律是(舒展、紧张)?音色是怎样的(明亮、暗淡)?
(3)琵琶:是民族乐器,属弹拨乐器组。
师补充:弹拨乐器琵琶常用的定弦法是A、d、e、a低音区浑厚、低沉;中音区柔和、明亮;高音区清脆、坚实。
三、学唱歌曲《月之故乡》
1.最佳的赏月时间是哪一天?说一说这一天我们都要做什么?
(八月十五,家人团聚、吃月饼、赏月……)
2.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中秋节的一些小知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 节”。
3.中秋节这天我们都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欢度佳节,但是往往有很多人却一直漂流在他乡,不能和家人团聚。他们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下面就请大家欣赏一首思念故乡的歌曲《月之故乡》。
4.欣赏歌曲《月之故乡》后,让学生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月夜思乡、心系中华的共同情愫。)
5.发声练习:(解决作品中大量出现的切分节奏型和临时变化音的音准问题。)
1=C 4/4
#4 — 3 —|2 3 #4 3 —|| Lu lu lu lu lu lu
6.视唱乐谱。(《月之故乡》歌曲学习)7.填唱歌词。
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意境?哪些地方应做强弱处理?
感受乐曲的力度变化:当唱到“看月亮,思故乡”时,声音和感情要有推进,而后的“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可以加大力度,放慢速度,然后恢复原速,最后的结束渐慢、渐轻,把人带入遐想的空间。
8.今年的春节,两只熊猫团团、圆圆在台北的动物园和宝岛台湾的同胞们一起过年。它们带着我们的期盼和思念,更带去了我们的祝福和挂牵。让我们用轻柔圆润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作品。歌唱艺术的核心是情,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大熊猫团团、圆圆的生活照)
四、欣赏《二泉映月》
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提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月亮见证了人间的悲欢离合,人类对月亮也倾诉了无数的人生梦想。下面请欣赏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对月的感情流露。
1.播放《二泉映月》音乐主题,结合阿炳的身世,你从音乐中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能说出痛苦、辛酸的心情。能力强的学生还说出音乐优美、朴实、时而也激动。
2.介绍民间音乐家阿炳。(《二泉映月》电影片段)
3.边听二胡独奏《二泉映月》音乐边哼唱、记忆主题,注意主题有几个乐句?每句之间最 明显的变化是什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听赏后,请学生稍加议论,共同归纳有三个乐句。各句之间以什么为划分标志?如何正确判别?各句之间主要是音区逐渐向高发展,表现作者不安于现状,要斗争的激动心情。
继短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5.初听《二泉映月》。
在主题A的基础上变奏五次。高潮部分在第四次变奏。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地抒发。6.复听乐曲:主题每次变奏的主要音乐要素是什么?如何帮助学生聆听到每次变奏的音响变化?
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深化主题。
乐曲第一变奏变化大,它是将a句缩减,b句保持不变,而将c句伸展变奏发展而成。而碎弓的演奏,隐含着凄楚之情。
乐曲第二变奏系用a句微变,b句不变,c句变化发展而成。旋律中出现新的高点音。变宫音“7”的出现使旋律具有离调的性质,音乐情绪有所转折,表现出对新生活的向往。乐曲第三变奏的a句变化不大。但b句中出现了长音“2”,这和前面乐段仅属一音之差,但乐思却迥异,可谓妙笔,它使音乐产生了疑问的语气。清角音“4”的出现,使音乐具有新的情调。这一乐段音乐色彩较为暗淡,或许是作者回忆起了过去的不幸。
乐曲第四变奏,旋律挺拔高昂,起伏动荡较大,随着速度的自然加快,情绪一步紧似一步。而用强力度﹑小抖弓和顶点音奏出的旋律,推出了全曲的高潮,音乐似冲天的巨浪,感情的潮水掀开了压抑的闸门奔泻而出。这是盲艺人积压多年的愤怒情绪的爆发。
第五变奏是以全曲最低音开始做为尾声,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旋律最后几拍,听来果敢﹑雄健,这是作者性格和意志的表现。7.变奏曲式。
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讲解。比如:把主题材料称为传统月饼、变奏分别在传统月饼的基础上变化重复发展成五仁月饼、豆沙月饼、枣泥月饼等,学生会有很好的理解。8.欣赏弦乐合奏《二泉映月》视频片段,思考二胡独奏与弦乐合奏。
教师提示学生从音色、风格、表现手法上分析。总结二胡演奏音色质朴,有民族风味。弦乐合奏音色丰满,音响敦厚。
五、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歌曲《月之故乡》,深刻体会到了游子们借“月”思乡的真挚情感。只要我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用“心”歌唱,相信一定会字字带情、声声感人的。《二泉映月》被作为民族器乐曲中珍贵的遗产,它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著名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完乐曲后泪流满面地说:“此乐曲应跪下来听。”音乐是没有国界的,真正优秀的民间音乐才是世界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了解自己的音乐,喜欢自己的音乐并向世界宣传我们的音乐。
第二节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弯弯的月亮》,体会歌曲中幽幽的思乡之情,培养歌唱能力。
2.初步了解艺术歌曲的相关知识。选用不同的伴奏方法为歌曲配伴奏,发现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
3.欣赏《花好月圆》,了解民族管弦乐的特点,风格特征。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唱乐、吟诗、赏画实践活动,对“月”之情结作一次深刻体验。2.用轻柔深情的音色演唱《弯弯的月亮》,较好表达歌曲意境。3.体会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月夜》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4.通过欣赏《月夜》和《花好月圆》,了解外国艺术歌曲和中华民族管弦乐不同旋律的特点、表现方法以及风格特征。
教材分析
《月夜》是一首古典艺术歌曲,它体现了诗歌、旋律、伴奏三位一体的艺术特征。舒曼在德国民间诗歌的原诗上,配上了朴素的音乐,歌曲在宽广宁静的旋律上展开,全曲几乎仅用同一旋律不断反复,而且对照乐句A和对照乐句B,乐句B也可说是A的旋律的变形。在第三节情感加强,推向高潮,在渐弱的和声中,全曲结束。钢琴伴奏描摹月光的闪耀,手法很是写实的,具有独立表现意义。其塑造了月光如水的情景,使音乐丝毫不显单调,引出月夜的宁静、安详的自然美丽夜空之景,抒发了作者思念故国、热爱家乡的心情。
《花好月圆》由黄贻钧作曲,彭修文编曲,演奏形式是管弦乐合奏。这是一首采用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的轻音乐作品,是ABA结构。全曲在热烈的快板引子中开始。A 主题柔和、轻盈,先由笛子以明亮音色呈示,然后转入高胡和二胡变化重复,描绘了一幅轻歌曼舞的画面。B的主题先在扬琴和秦琴上出现,轻快活泼;然后由笛子和二胡、高胡的变化重复;通过一 个切分节奏的变音,乐曲由G调转入C调,低音乐器以深厚的音色演奏出有舞蹈性的节奏型,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在月下花丛尽情欢舞的场面。最后,乐队以快速的加花演奏,变化再现A的主题,使乐曲在热烈欢腾的情绪中结束。作品大意表现了圆月之夜百花盛开、人们欢悦的生活情景。
《弯弯的月亮》,曾经风靡了大半个中国。歌曲采用bA大调,4/4拍子,结构为单乐段分节歌形式,由两个乐句组成。这首歌曲旋律抒情流畅,节奏自由舒展。歌词动人,内涵丰富,被音乐界公认为中国通俗歌曲的一首代表作品。演唱时呼吸要用得柔和均匀,与声带形成最佳配合,用柔美圆润的音色,表达对美好情感的追寻与回忆。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学唱歌曲《弯弯的月亮》
1.月有阴晴圆缺,你最喜欢什么形状的月亮?(白玉盘般的圆月、弯弯像小船的弯月。)有这样一首歌,歌里有弯弯的月亮、弯弯的小桥和童年的阿娇……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歌曲《弯弯的月亮》。
2.欣赏《弯弯的月亮》动画。
3.请学生回答歌曲的音乐情绪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表达了幽幽的思乡情和对童年的追忆。)
4.欣赏刘欢演唱的《弯弯的月亮》视频片段,学生小声哼唱。
(1)学生对作品很熟悉,引导学生注意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作用及反复记号的运用。
(2)讨论演唱方法。
(教师提示:圆润优美的嗓音,训练有素的气息控制,清晰含情的咬字吐字,良好内在的音高节奏感以及婉转自如的运腔和心灵真情的抒发,其歌声一定是甜美抒情动人的。)5.简介演唱者刘欢(图片)及词曲作者李海鹰(图片)。
6.学生以各种形式演唱、表演《弯弯的月亮》,并评选出表现最为出色的给与表扬。
二、欣赏《月夜》
同学们的歌声,悠扬动听。老师仿佛通过歌声,看到了一轮弯弯的月亮就在眼前,还有月亮下面美丽的阿娇……外国歌曲作品中也有一首歌唱月亮的,让我们对比欣赏一下,看看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1.聆听艺术歌曲《月夜》。
乐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旋律流动平稳。独立的钢琴伴奏,展现了月夜宁静、安详的自然美,也表现了一个热爱故乡、思念故国的人的心灵美。
2.复听《月夜》片段,体会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教师弹奏钢琴伴奏。)
(1)两遍乐曲在伴奏上有何不同?
(第一遍演奏简单的和声伴奏,[自己编配就可以];第二遍演奏歌曲原伴奏。原伴奏加强了钢琴伴奏内声部旋律的活跃性,更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及表现范围。和弦的模棱两可的作用、意想不到的解决,打乱了我们对调性的感觉,突出了月光朦胧和神秘的意念。)
(2)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
(钢琴引出月夜的宁静、安详的自然美丽夜空之景,钢琴伴奏使乐曲更加丰富,起到了衬托的作用。塑造了月光如水的情景,使音乐丝毫不显单调,抒发了作者思念故国、热爱家乡的心情。舒曼把艺术歌曲曲调与钢琴伴奏结合得天衣无缝,使钢琴伴奏更能体贴入微,有时钢琴部分甚至超过歌唱部分。)
三、欣赏《花好月圆》
1.欣赏《花好月圆》,请同学听完后,说说这首作品描写的是什么场面,是通过什么手段表现的?
2.教师结合乐曲,说出该作品的演奏形式,复习民族管弦乐队的构成。
(演奏形式是管弦乐合奏,它采取吹、拉、弹、打四个乐器组的多种配合与组织。)
民族乐器分类 代表性乐器 吹管乐器组 笛子、唢呐、箫、埙等 拉弦乐器组 二胡、高胡、板胡、京胡等 弹拨乐器组 琵琶、古筝、扬琴(击弦)等 打击乐器组 锣、鼓、镲、响板、木鱼等
3.进一步思考:该作品体现了怎样的一种音乐风格?判断乐曲主题与表现内容。(作品表现了圆月之夜百花盛开、人们欢悦的生活情景。)(三段主题音频:《花好月圆》A主题、《花好月圆》B主题、《花好月圆》A’主题)
主题A 快速地加花变化再现主题段落,乐曲情绪热烈欢腾。
主题B 音乐节奏欢畅、舒展,描绘了一幅轻歌曼舞的画面。
主题A’ 舞蹈性的节奏型表现了人们尽情载歌载舞的场面。
四、唱乐、吟诗、赏画艺术实践活动(根据时间,学生回答,也可把这一环节,作为课后的作业,让学生在课下自由探究。)
《花好月圆》表现了圆月之夜百花盛开、人们欢悦的生活情景,把我们带到一幅轻歌曼舞的音画里。在以“月亮”为主题的中外艺术作品中,有欢快的、含蓄的、抒情的、伤感的,它们是艺术家们“借月感怀”的心情写照。同学们可以说出哪些和月亮有关的民俗活动,说出、唱出哪些作品?
1.中秋活动:吃月饼,玩花灯,部分少数民族的祭月拜月习俗,越南中秋节儿童唱主角,韩国人在中秋节会吃松片。
2.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和德彪西的《月光》,《月亮代表我的心》《月半弯》《月亮惹的祸》《春江花月夜》,凡高的《月亮升起》,课本上的《松溪泛月图》。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3.月亮里有音乐吗?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歌曲搭载“嫦娥一号”去探月啦?
回答:《半个月亮爬上来》……
4.欣赏神州七号航天飞船的图片和宇航员杨利伟图片。
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完成任务,大家正沉浸在神七太空漫步的喜悦之中,航天人将继续载着国人的探月梦想,飞向太空。
5.如果有一天国人能够成功实现探月的梦想,让我们准备几首和月亮有关的作品带到“月宫”。同学们,你们会推荐什么呢?也许……但老师盼望会有同学们的作品,也在其中。
五、课堂小结
月亮是爱与美的象征,因为月亮光照大地的时候,让人感到月亮也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灵性和感悟。特别是中秋夜圆圆的月儿,就是人们心目中团圆的象征。中秋佳节才会代代相传,绽放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熠熠光辉。望月赏乐,孤单的夜晚会变得温暖,音乐与心情可以一同分享。
单元分析
单元课题名称 说唱天地
单元教学内容 1.欣赏:京韵大鼓《贺新春》,学唱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
2.欣赏:单弦牌子曲《风雨归舟》,四川清音《布谷鸟咕咕叫》,苏州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单元目标
1.了解说唱音乐基本分类,认识说唱艺术的方言、乐器、演唱形式等音乐特征。
2.欣赏和学唱说唱艺术,逐步建立热爱中国说唱音乐的情感。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唱《重整河山待后生》。
2.欣赏不同地区的说唱作品,初步感受说唱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1.《重整河山待后生》旋律跨度比较大,长音较多,注意引导学生的气息支持,并注意咬字吐字、装饰音等。
2.从伴奏乐器、前奏间奏、唱腔结构和旋律音调等方面启发学生,初步认识并正确区分四种曲艺音乐。
单元主要教学方法
听唱法、讲解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比较法。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聆听《贺新春》,了解京韵大鼓的基本风格特点。
2.学唱、背唱《重整河山待后生》,感受京韵大鼓的风格特点及基本的演唱技巧。
3.背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
1.学唱歌曲,做到有感情地演唱,音准、节奏准确,咬字、吐字正确,气息控制到位,并背唱。
2.初步认识说唱艺术中语言与旋律的紧密关系。
教材分析
《贺新春》是一首新创作的京韵大鼓曲目,通过新春景象的描写展现了祖国大地欣欣向荣的 11 面貌,表达了中华儿女大展宏图的豪情壮志。全曲高亢嘹亮,旋律起伏大,在具有浓郁的京韵大鼓风格的同时,又充满了鲜明的时代气息。
《重整河山待后生》是20世纪80年代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主题曲,为了表现抗战时期我国北方京津地区人民悲壮激愤的情绪,旋律选取了京韵大鼓的音调作为素材进行创作,并由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演唱,具有浓郁的京韵大鼓的风格特点。歌曲音域跨度近2个8度,运用七声音阶G宫调式写成。
全曲共分两个段落,第一段由“千里刀光影”到“花香之地无和平”。开头以高音区的平稳唱出“千里”两字,随之用四度跳进跃上“刀”字,又接以连续的高音下行级进唱出“刀光影”,曲调高亢,具有悲壮激烈的情绪特点。接着,以连续下行级进为特点唱出“仇恨”两字,突出悲剧色彩。到“月圆之夜人不归”时,以拉宽节奏、扩展句式篇幅和往低音区回旋等手法展开旋律,使音乐的悲剧气氛得以加强。第四句在“花香之地无和平”的“和平”两字上,用大起大落的旋律反衬出战争所带来的**和人们内心的不安。
第二段头两句“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用低回委婉的旋律来渲染骨肉情谊和赤子之心。到“为雪国耻”时再次触及高音区,尤其高音fa的出现更具悲壮色彩,后半句“身先去”又以拖腔往重低音区回旋,为第四句做了铺垫。最后一句,在高八度mi音上开始,然后攀上全曲最高音sol,以富有气势的旋律唱出“重整河山待后生”,充满信心和力量,满怀着对未来的希望。
在全曲旋律进行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旋律音调与北方方言声调紧密吻合,所谓讲求“字正腔圆”。为了做到唱腔旋律与方言声调相符合,使唱词的字音纯“正”,在许多字的前面加上了装饰音,如:“影、恨、夜、地、耻、去”等。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1.导入
老师提问:大家都听过说唱音乐吗?
学生回答设定:学生应该都听过目前流行的说唱音乐,例如目前比较流行的歌手周杰伦、王力宏、陶喆等演唱的说唱歌曲。
老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说唱音乐一个定义。
学生回答设定:说和唱结合(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当场表演一个歌曲片段)。老师:同学们知不知道,其实在我国很早就已经有了这种说唱结合的音乐,可谓是历史悠久。而且发展到现在,我国说唱音乐的种类已经达到了200多种,根据风格特点大致可分为说唱音乐八大类。
这个单元,同学们就要通过这几首说唱作品的欣赏和学唱来学习说唱音乐的基本特点。
2.新课学习
(1)聆听音乐《贺新春》。
(2)请学生谈聆听后的体会和感受,并回答问题:这首说唱作品你认为是哪个地区的?有什么特点?属于八大种类的哪个类别?
学生发表意见,教师评价并总结:歌曲京腔京韵十足,有气势,是流行于北京地区的一种说唱音乐,同学们可以根据演唱者手中所敲击的乐器看出是属于鼓词类(引出京韵大鼓)。
(3)教师:京韵大鼓就是我国说唱艺术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而且因为地方色彩浓郁,所以在很多现代音乐作品中也会被作曲家加以运用。下面我们请大家欣赏一首以京韵大鼓旋律为基本素材创作的电视剧插曲《重整河山待后生》音频。简单介绍《四世同堂》作品及电视剧。
(4)教师提问:《重整河山待后生》的这种说唱形式很好地展现了故事中的什么情绪?在电视剧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发表意见,教师评价并补充:字正腔圆的演唱更好地展现了抗日战争中惨遭日寇迫害的中国人民英勇反抗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京腔京韵很好地表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代背景。
3.《重整河山待后生》歌曲学习
(1)学唱歌曲曲谱。请学生跟琴视唱歌曲曲谱。(2)重点练习音程跨度比较大和节奏密集的乐句,如:
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先做简单的音程练习,以便更好地找到音准。
(3)练习切分节奏、空拍休止。
(4)朗诵歌词并加词学唱。
朗诵歌词1-2遍,教师提示旋律进行与朗诵时歌词的走向紧密结合。
例:“千里”两字,用普通话朗读和歌曲中的旋律 的走向非常接近,唱的时候注意“qian”一定要唱成“q-i-an”,字头、字腹、字尾都要清晰地加以体现,特别是字尾要注意归韵。
13(5)听原唱2-3遍。
填词演唱,注意刚才练习的节奏,及注意词曲对位的准确性。教师纠正学生演唱的不当之处。教师请学生随伴奏完整演唱歌曲。4.歌曲分析
(1)聆听录音,请学生思考: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段?每段情绪有何不同?
学生发表意见,教师评价并补充:第一段由“千里刀光影”到“花香之地无和平”,歌曲通过下行级进及大起大落的旋律进行,来表现当时北平地区受日寇迫害时的动荡不安。第二段从“一腔无声血”到“重整河山待后生”一开始低回委婉的旋律及后来的上行级进到全曲结束时的最高音sol,表现了中国人民充满信心及力量,和对未来的希望之情。
(2)聆听教师范唱(范唱应注意每一句的情绪及咬字吐字),请学生讨论:如何演唱才能抒发出这种情绪?
学生发表意见,教师评价并补充:注意每句的旋律进行,气息饱满,咬字吐字等。请学生在书上标出“影、恨、夜、地、耻、去”这几个主要字,注意装饰音的演唱。重点词曲对位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