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引言:《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小学毕业时学生阅读水平要达到二级标准,其具体目标是:能认读所学词语;能根据拼读的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能看懂贺卡等所表达的简单信息;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小学英语学习策略二级目标中提出了尝试阅读英语故事及其他英语课外读物,对所学习内容能主动练习和实践,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能初步使用简单的学生英汉词典。可是,事实上,到小学毕业,学生是否能达到这个标准呢?
这就暴露出我们小学英语教师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因此,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广大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阅读,教与学生阅读的方法,训练其阅读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阅读教学不仅仅是理解其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英语阅读教学 方法习惯 技巧 有效性
一、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小学高年级英语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注意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而阅读正是运用语言综合能力的体现。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方法单一,把阅读教学当成讲解新单词,翻译文段,分析段中语法知识,讲解课后练习的简单四步曲,没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消化能力,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阅读训练方法和传授阅读技巧。另一方面,小学生掌握的相关知识及能力有限,随着年段的升高,阅读篇幅的加长,特别到了五、六年级阶段,学生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部分学生越学越吃力,并且逐渐丧失了阅读的兴趣。
二、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有学生认为:反正书本上的知识老师会讲,练习会给出答案,何必自己花时间去思考、去想呢?长期下来,学生就会越来越懒于动脑,依赖老师。
2、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心理。学生见到新单词或理解不到的地方就停下来,总想把它弄懂了才往下看,生怕错过了什么,学生不能够根据上下文、图片等手段猜测单词的意思,遇到新词就产生放弃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如:湘少版六年级上册Unit 8 My singing is louder than yours.中存在许多新单词,而在课后的单词表中只把louder, garden, bigger,smaller, hole,pleased等六个单词作为新词,实际上还有很多单词学生都不认识。比如:lived in, put out, need, became, flew away等等,如果老师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就感觉束手无策,无从入手。
3、学生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不能根据掌握的知识透彻理解阅读材料,有时即使每一个单词都懂它的意思,却理解不了文中的意义所在。
4、学生的阅读的范围狭窄。学生在学习中文的时候,都会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作文选、童话、小说、电视媒体„„通过大量的语言刺激而习得。但是学生对于英语的阅读总是围绕课本出现的阅读材料,课外阅读量少,不能及时扩充学生的阅读范围,造成阅读的狭隘性。
5、教师的教学形式单一。解决新单词——读课文——做练习,部分教师始终如一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渐出现倦怠情绪,上课开小差。
三、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的三大原则
1、“两主”原则
“两主”即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课不是教师的灌输课,教师不应该包揽一切:教新单词、讲解语法、翻译、评讲练习等,生怕学生掌握不透彻而什么都灌输给学生,学生缺少思考和想象,直接吞咽和被迫地接受新知识。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三个“鼓励”:
一、要鼓励学生根据图片和上下文猜测词义,养成勤动脑的习惯。实在猜测不出来的教师则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解决,比如用手势、图片、课件、近义词释义等等。
二、要鼓励学生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不要过于纠结某个单词的意思和用法,能看懂大意就非常不错了,他们就会有成就感、自豪感,从而增强学好英语的信心。
三、要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英文中动词的变化是最大的,也是难度最大的。在精读过程中要多让学生观察词性相同的单词,教师可以抽出同一类单词设计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的题目。让学生两人一组合作学习,先口头完成填空,再用笔填写。例如六年级上册的Unit 4 It’s the Mid-Autumn Festival.在学完课文之后,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题型:Long,long ago, a beautiful girl Chang’e wanted to fly to the moon.So she took a magic medicine and flew to the moon with her rabbit.After some time, she missed her husband and felt lonely.He missed her too.When there is a full moon, Chang’e and her husband tried to see each other.在做完这道题后,学生就会发现空白处的单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过去式,然后老师稍加指点:文章的开头所用的时间是Long,long ago,那么在以后遇到类似的文章时,学生就会有意识地观察动词的变化规律,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会有一个“动词时态”的概念。同样的,在高年级中出现了很多语法现象,比如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动词不定式,一般将来时等等。我们都可以设计相关的练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而不是老师在刚开始讲授新课时就大讲特讲语法,这样学生听起来也会感到茫然,从而失去兴趣。
2、趣味性原则
单调乏味而又长篇的阅读会让学生逐步丧失阅读的兴趣。阅读材料的选取既要考虑与知识的连接,又要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阅读的趣味性,篇幅不宜过长,生词也不宜过多。在阅读之前,恰当的、新颖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眼球,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当学生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才是阅读成功的开始。教师的导入时间不宜过长,运用图片、实物、课件、猜谜、游戏、歌谣等导入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加入到学习中来。游戏、竞赛等激励方式对小学生来说仍是非常好的操作方式,通过个人的、小组的竞赛,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眼、口、脑、手、心都动起来。另外,我们恰当的赞美与赏识,是保持学生继续前进的动力。例如上面提到的湘少版六年级上册Unit 8 My singing is louder than yours.课前我制作了一些教具,用硬纸板剪一个女孩儿,两只大小不同的小鸟,几棵树,一些花草,一个纸箱,还准备一些小鸟吃的食物(谷物、米粒等)。我首先出示一只大的小鸟,问学生:What’s this? 学生回答:It’s a bird.然后我又说:Do you like birds? Is it beautiful? This bird is good at singing.这样引导学生多用英语跟老师交流。接着,我出示另外一只小的小鸟,并且说:Look!There is another bird.It’s smaller than the big bird.What happened between these two birds? 接着板书课题,孩子们就急切地想知道这两只小鸟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教具的使用非常重要,尤其是没有多媒体教室的学校。用硬纸板剪出来的教具可以在多个班级使用,甚至可以使用好几年。我制作的头饰几年了都还保存得很好,学生带头饰表演的兴趣非常大。
3、技巧性原则
(1)处理好精读与略读的关系。
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及难易程度,学生阅读的时间也有着差异。略读(skipping reading)的针对性很强,有时是跳读,直接就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读,如六年级下册Unit 8 Part C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我们可以让学生快速阅读并回答一至两个问题:1.When is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2.How did QuYuan die?学生直接可以用线划出答案而无须理解整个文段。而精读(scanning)就是逐句、整段或整篇认真地、精细地去读,读透其内容,掌握其大意,根据学生个人阅读或小组的合作,找到各种信息(to get the information)。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when,who,how,where,what等等),也就是文章的线索或者说是主轴。只要学生弄懂了这些问题,那这篇文章的大意就出来了。(2)处理好练习设计的梯度。
练习的设计应该照顾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消化水平。练习过于简单或者太难,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适当、合理的练习能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因此练习的设计非常重要。练习是循序渐进的,从易到难。在阅读开始阶段,设计简单的、让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的练习能让学生找到满足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在学生掌握了文中大意后,设计有挑战性的拓展练习,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优越感,如六年级下册Unit 7 Part E我估计这篇文章可能有一些老师没有教,一是因为觉得这个部分很难,二是因为它不是本单元的重点,可能也不会考。但是为了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对阅读英语文章的兴趣,我还是没有丢掉这一部分。我设计了几个Pre-reading的问题:1.Who are talking?(Anne and Peter)2.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Books)3.How many books are there?(Five)4.What are they?(Dragons, Happy Families, The Moon, Toyland, Cloudy Days.)书名有一点难读,可以教学生读几遍。听到这些比较容易的问题,学生异常活跃起来,都很积极回答问题。接着让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后的四个问题,理解题意,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
四、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的阶段策略
通过几年的课堂教学研究,我们发现: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有效地获取信息,理解大意,完成学习任务。否则,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
1、阅读的准备阶段(pre-reading)
(1)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动机,善于运用技巧,如:设疑,预测,猜谜语等方法引导学生愉快地走入文章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重视温故而知新。研究表明,如果语篇涉及读者熟悉的主题,他们就能顺利理解文章中的信息。利用图片、歌谣、body language(身体动作)、游戏等巩固学生在此之前所学的与阅读材料相关的知识,为阅读作好铺垫。(利用彭湃老师的课件进行举例说明)。通过听、说和做动作,加深印象,并巧妙地以旧引新,自然、有序地导出新知识。
(3)激活与阅读材料相关的的文化背景知识,扫清语言障碍。例如西方国家节日、习俗与我们国家大不相同,阅读材料中人物的背景和场景跟我们国情也存在差异,教师通过相关知识的讲解,学生可以了解和比较中西的文化差异,并预测阅读文章的内容。
(4)学生通过文章图片、设置的情景和课件,根据上下文的联系,猜测新单词的含义。
2、阅读的呈现阶段(while-reading)
(1)布置任务,略读文章。
阅读的开始阶段适宜布置简单的,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的任务去读,让学生在直接、表面的阅读任务中找到乐趣,阅读方式可以是略读或跳读,例如找出文中的中心句;找出一年四季描写天气的词;找出带ing的动名词„„。
(2)带着问题,精读文章。
带着教师布置的几个问题,详细阅读,掌握详细的信息(get the main information),也可以是小组活动的形式,讨论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Anne wanted to skate.教师可以布置学生阅读课文后小组讨论,How do we skate ?(我们怎么滑冰?)在文章中可以找到答案。(Put your arms out and try to keep your legs straight.Just try and try again!)
① 问题的形式可以是简单的问与答,判断对错,选择答案等。
② 练习的设置也可以是填表格,给图片或句子排顺序,图片与句子的配对,填空等。③ 教师可以通过听说与阅读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去欣赏短文,通过模仿录音或动物、各种人物的语气朗读,通过角色表演等形式,达到巩固语言的目的。
3、阅读的拓展阶段(post-reading)
教师可根据阅读材料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检测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学生可以复述课文,写作(在学生可以运用的程度下可以改变人称去写新文章:I ,you ,she ,he they,也可以改变时态:把过去式改为将来式等),续写原文,把原文写成日记或信件的格式等。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课堂之内引伸到生活实际中去,有效地挖掘学生的语言潜力,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Have you got enough money?在拓展阶段中,我认为可以用纸张打印一些10、20、50、100等面值不同的道具钱分发给学生,再准备一些标好价钱的商品,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进行购物表演。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常用的购物用语:Can I help you? Can I look at that„„, please? What color do you like, blue or yellow? Which one do you want, a big one or a small one? How much is it? Have you got enough money? That’s too expensive.I haven’t got enough money.五、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一是要读得懂,二是要读得快,读而不懂不行,懂而太慢也不行,作为阅读的基本要求,如何才能帮助我们的学生们打好阅读的基础呢?
(一)、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
有许多孩子在长期的学习中往往形成了各种阅读习惯,如一个词一个词地读,且常伴有一些习惯动作:用手指、摆头等,这就是速读的障碍,并且可能影响到孩子一生的阅读。有些不良的习惯会影响到他们正常的阅读,我们应注意纠正他们以下的不良方式:(1)用手指或笔指词阅读(我觉得三年级还是可以这样做);(2)逐词阅读;(3)复读;(4)声读;(5)心译。这些做法的结果往往是降低阅读速度,不利于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或传递的信息上。应当指出,孩子在平常的阅读中都会出现个别的、有意识的复视或回视,但过分的回视则会影响阅读的速度乃至对文章有效的理解。
(二)、加强按意群阅读的训练 按意群阅读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它首先要求把所读的句子尽可能分成意义较完整的组群,目光要尽可能少地停顿。试比较:(1)I / usually / go / to / school / by / bike.(目光停顿7次),(2)I usually / go to school / by bike.(目光停3次)。其中,(1)为逐词读,(2)为按意群读。具体说来,读的时候我们要指导学生,不要把目光停在某一个词上,而应该用两眼余光看这个词两侧的词,眼睛不要盯在字行上,要高一些,这样,映入眼帘的便是词组而不是单个的词;读的时候要少眨眼、不摆头,只要眼球来回转动就可以了;保持坐姿端正,书本应放到眼睛正前方,眼睛与书本距离大约一尺为宜,这样才能保证同一适当距离、同一视角范围内尽可能多地摄入文字信息,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
按意群阅读的关键在于它既不是默读(心读)更不是朗读,而是通过目光在外语与大脑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即外语思维。这是一个简捷快速的过程,非经过大量阅读训练的妙手岂能偶而得之?因此,我们在平常可以教给学生试试以下两个方法:
1.快速朗读已经熟悉的课文等文字材料(最好朗读到能够熟练背诵的程度)。通过这种练习,对什么是意群,怎样区分意群,如何把注意力放在一个意群的中心词上,逐步就会有所实际地感受。
2.把课文或阅读过的材料按意群分行抄写下来,再用目光扫读,使眼睛习惯于一扫一段。随着阅读的深入,熟练的孩子在阅读过程中能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阅读内容和文体调整阅读速度,并利用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借助尽可能少的文字信息进行选择、推测和推理,必要时还能跳出文段客观地判断作者意图。也就是说一些孩子能过渡到跳读和略读环节。我们必须明确地告诉孩子,跳读和略读的关键是要抓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以及各段的关键词和主题句。主题句可能在各段开头也可能出现在结尾。
(三)、培养语言预测能力
所谓语言预测,就是根据词语的搭配习惯以及语法知识(词法和句法),凭借上文,猜测出下文可能出现的内容,达到“未睹先知”的目的。例如,利用词法的搭配习惯,在读到I go to school by...时,我们就能猜到下文要出现一个交通工具的单词;利用句法知识,在我们读到Thank you for...时,我们就可以预知下文会出现一个动名词,这样就有助于我们在整体理解全句。
熟悉和体验词语的搭配关系也是预测能力的体现。例如读到He likes listening...时,就知道下面一定跟一个介词to的结构;读到The smaller bird became thinner and „ It sang softer and „时也会知道下面要跟的肯定是一个比较级的形式。眼未到心先知,眼再到时得到证实一闪而过就行了,这样读起来,自然就会快多了。
(四)、避免翻译
在开始的时候,逐句翻译成中文来心译理解是难以避免的一个现象。但如果总要依赖翻译,养成习惯了,势必影响到阅读速度。当然用英文直接思维,这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完全做到的,但可以循序渐进,例如我们学了apple这个单词,我们在文章中见到它时,并不是按照英语??中文??实物去理解,而是可以直接由英语到实物。再如读到She is flying a kite.时,我们就可以直接体会到“一个女孩子手中拿着线,天上风筝飘呀飘呀”的画面,避免了译成中文“她正在放风筝”后,再到画面的中间环节,那么就节省了时间。
在英语的阅读理解中,孩子往往会或多或少地遇到各种各样的生词,这是影响孩子阅读速度的最大障碍了。若把阅读过程比作一条奔流的小溪,那么生词便是顽石、沟坎,使溪流不断回旋激起浪花;冲过去便渐入佳境,冲不过去便成为一潭死水。跨越生词障碍可以通过猜测词义来解决。猜测词义的方法有很多,有的时候不靠查字典,的确很难猜出一个词的真正意义,其实这时只要孩子能看出它的词性、在句中的作用,不影响阅读就足够了。例如:六年级上册55页中有一段话:Long, long ago, there was a little girl called Little Red Riding Hood.One day, her mother asked her to bring some cakes for her grandmother.On her way, Little Red Riding Hood went through a forest.She picked flowers for her grandmother.Then, she met a big wolf.很明显, Little Red Riding Hood没学过,是生词,但并不影响学生的阅读,学生通过上文可以知道这肯定是小女孩的名字。还有forest学生可以从图片猜测是森林的意思,然后就可以推测出went through是穿过的意思。这正如我们小的时候在看长篇小说或大部头的书时,碰到不认识的字词,并不是用查字典的办法去弄清楚它的读音和意思,而是仅仅揣摩一下它的含义,不求甚解。生词问题解决了,就为以后的阅读铺平了道路。
六、怎样提高英语的“社会地位”?
要想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有效果,而且英语课堂中我们师生都感到轻松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还是学生的基础要好,师生关系要和谐。试想想,如果我们的学生三、四年级没有扎实学好英语,课堂上不认真听讲,书也不认真读,什么习惯都不好,单词也不认识几个。那我们的 五、六年级怎么把英语进行下去?你就是教法再好也是对牛弹琴。所以,我认为要教好英语不但要寻求好的教学策略,更要懂得寻求力量的支持与重视。要从入门的基础抓起,不再把英语当成一门“杂科”。
一、取得学校领导的重视,这会让你在教学中得到更好的支持和帮助;比如我们学校,现在总共是六位专职英语老师,每位老师教4个班的英语,每班每周是3节英语课,起码能够保证我们的教学效果,能够使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处理教材。另外我们晨读也安排了一个早上读英语,以前是两个早上,由于英语老师下班不能同时兼顾2个班级,就改成一个晨读,以保证晨读的效果。
二、争取学生家长的重视,这会让你的教学效果得到大大的提高和巩固;我们在开家长会或者平时的家访中,会重点提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而且我们的家长现在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习了,大多数家长会督促孩子在家搞好复习,并检查他们读英语的情况。会积极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各种英语活动或竞赛。
三、取得学生个人的重视,会让你的英语课堂轻松有效!这一点是必须要保证的。要让学生端庄态度,遵守课堂纪律,按时完成作业。作为小学老师,无论你教什么科目,我们都要努力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以保证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
结束语:小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我们一线教师教学的重点之一,只要我们教师明确具体阅读教学目标要求,持之以恒,注意培养小学英语阅读的兴趣和习惯,采用恰当的阅读教学策略和阅读模式,将听说读写活动恰当融入阅读教学中,小学生的英语阅读潜能将会得到充分的挖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也将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赵淑红,《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2] 梅水英,《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第4期 [3] 章兼中,《小学英语教与学》,上海外语出版社,1996 [4] 钱丹凤,《小学英语高年级阅读课例》,《中小学外语教学》,2007,第3期
第二篇:高年级英语教学反思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对话式的句子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为孩子提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短文资源,是高年级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都要做到的,高年级英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一篇的英语短文,让学生从对话式的句子过渡到文章,增大了课堂的阅读量,也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阅读后要完成相关的习题,也将本课所学落实到笔上,进行了很好的反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语言的运用没有在情境中充分使用。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情感,进而产生对知识的热烈追求、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的空间环境可以大限度给予学生表现自我、展现自我的天地,为使学生真正进入整堂课的英语大环境,时刻愉快地接受并表现所学口语,学生不但要学习,还要会运用,这样,才可以说学生学会了英语,教学反思《高年级英语教学反思》。语言来源于生活,更应运用于生活。通过设置情景、结合表演,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语言环境中快乐、活泼地学习,从而达到运用和真实交际的目的,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本课的重点句子“How many…have you got ?”这样的情境范围有些单一,在课堂中不容易创设,所以学生在课文运用上有所欠缺。
二、可数名词的单复数变化出现,学生有些混淆。在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中,其中一个就是可数名词单数和复数的正确使用。教学中,也反复出现了名词单复数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经常出现错误,我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同时也及时对学生使用错误的地方进行及时纠正。最后虽然还是有部分学生不熟练,但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使用了。
第三篇: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有效性初探
盐城市射阳县外国语学校
夏锦云
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素养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素养。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使作文教学更有效,是我们小学高年级段的老师一直努力研究的课题。
一、转变观念,提倡“写实”。《课程标准》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可见,小学生的写作是表达与交流的需要,我们的作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因此,我们提倡作文要“写实”,走出“假、大、空”的怪圈。我们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转变观念。
1、提倡生活作文,抒发真情实感。高年级提倡“生活作文”,“生活”即“写实”。要求学生的作文必须以自己的现实生活为素材,叙写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之事,表达自己内心的独特体验与感受,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避免内容空洞和一味地模仿作文选,更不能以成人化的、政治化的、甚至文学化的高要求来指引学生。我们必须“蹲”下来,以儿童的视觉来观察、审视生活,关注儿童的内心体验,做到如老舍先生所说的那样:“写‘从心里掏出来的’真心话”。
2、突破传统束缚,题材自由多样。小学生是最富有创造力的,我们不能以前人的“框框”来约束学生的写作。我们所看到的例文,如课本、作文选,都是经过挑选的精美的文章,大多是表现生活中“美”的、“好”的一面,这就使许多学生对生活中的阴暗面不敢去写,许多不合常理的话不敢说,这很容易造成学生的作文变得虚伪,显得不真实。学生心中会产生一些不合理的、违背道德的、甚至的错误想法,这很正常,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可以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表达出来,我们教师才可以合理地引导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学生写作的题材应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力求多样、有创新。
3、摈弃华丽庸俗,追求朴实文风。学生的写作主要是为了表达和交流,力求通俗、朴实,只要把意思表达清楚,用词准确,就是好文章,当然用一些适当地修辞,增加文采也是必要的,这和堆砌词藻不是一回事。精确的用词、合理的修辞,应能增强文章的愉悦性,而不是使文章变得深奥难懂。对小学生而言,“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是最重要的,儿童的写作应该用儿童的语言,我们不能用成人的习惯来“规范”学生的语言,使学生的作文具有儿童性格。
二、激发兴趣,有话可说
多少年来,令语文界同仁最为头痛的问题莫过于作文了;对学生来讲,最难怕的也是作文,有很多学生提到写作文就“头痛”。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头痛”症的病因,对症下药,首先要扫除学生怕作文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调查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不关心——对作文认识不足,认为写文章是作家的事,自己不想当作家,于己无关;(2)怕麻烦——他们说:作文难、作文难,讲到作文心就烦;(3)没词写——没有留心生活,不注意积累素材,没东西写;(4)没法写——有些同学虽然有积累生活素材,但不懂得如何写,从何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写作兴趣,谈不上写出好作文。即使叫学生硬着头皮写下去,也只不过是东拼西凑、草草了事而已。学生怕写作文,就是对写作不感兴趣。试想一下,一桩很有兴趣的事,哪个不想去做?哪个又不愿意去做?要写好作文,就得使学生感兴趣,而写作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诱导。因此,教师是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者、诱导者、激发者。
1、正确引导,树立责任心和责任感。
有些学生认为写文章是作家的事,自己不想当作家,就可以不要学习写作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作文,了解作文,通过实例说明作文教学的目的、意义和实用价值。如我们日常工作中要写工作计划、总结、报告;农村有时贷款要写申请报告,工厂生产的产品要写广告词;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要给亲友写信等等。写作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技能。
同时我们还要学生想一想,如果没有写作,我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能够流传下来吗?任何一项发明、创造如果没有文字的说明能够推广和应用吗?使学生认识到写文章不仅是我们工作、生活的需要,而且还是社会的发展、人类进步的需要。教育学生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应该明确时代赋予的重任,从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当然离不开写作知识),长大才能为建设祖国作出更大贡献,从而树立起学习写作的责任心和责任感。
2、“通阻开源”,逐步克服畏难心理。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任何文章都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产物。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的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的趣的或印象最深、最感动的内容。”、“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我平
时注意了解学生,从日常接触中、从语文教学中、从学生的作文中,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心理,从他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中选择作文的内容,让他们先说再写。这样他们要说的内容就多了,有的说“捉泥鳅”、有的说“采野果”、有的说“跳家家”、有的说“捉迷藏”……引导他们把自己参加这些活动的经过和感受写下来,让他们用“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这样贴近他们生活,他们就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逐步消除畏惧情绪。
3、体验成功,树立信心,培养作文兴趣。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如果我们的学生总是经历失败,从未尝试成功的喜悦,他们就有可能丧失信心,永远得不到成功。因此,在写作上,应该说 “成功是成功之母”。要经常表扬、鼓励学生,特别要鼓励程度较差的学生。要树立他们进步的信心,把他们的习作作为黑板报的稿件刊登,或推荐到红领巾广播站播诵等形式,让学生有表现自己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用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树立信心,激励学生继续走向成功。
(1)、引导学生阅读精美文章,领略作者抒发自己思想感情、表达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真实目的,要么描写自己对一处风景的观后心情,要么抒发自己对一个人的无比崇拜、敬佩之情,要么描写自己对一件事的认识与评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己身边较为熟悉的人和事,做到按照自己的欣赏价值、敬佩程度、认识程度,写出自己心中真真实实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所评所论,谈一家之言,表一家之风格,白一家之志向,从根本上避免空洞与虚幻,初步实现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实感受。
(2)、有选择地让学生阅读与自己水平相近的作文或文章,注意提高学生的写作信心。小学生一般都具有怕写作文的特性,教师尽量要在学生面前少谈或不谈作文的深奥与奇妙,尽可能的缩短中低水平同学与高水平同学作文写作的兴趣差距、信心差距,注意从学生心理上消除写作难的观念,在精神上鼓励全体同学的写作信心,在写法上着眼于培养中低水平学生的写作实力和写作兴趣,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使学生尽早掌握创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3)、选拔少数优秀小作者的创作范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结合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充分发挥大家的观察模仿能力,从模仿中实现自我创造。小学生具有跟着别人学习一切的本能,只要是教师选择恰当的范文让他们进行阅读,然后给予恰当的讲解,让学生掌握要领,他们就会消除对作文的神秘感,增加别人的作文与自己生活的贴近感,学习写出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消除怕作文的不良感觉,从而产生写作兴趣,积累写作技巧,掌握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4)、开展作文展览,交流写作经验,增强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中低水平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应在适当的时候,评选出写作能力较好的一部分学生作文,进行一次较具规模的作文展览,让大家阅读作文内容,学习写作技巧,从而达到学生对作文教学的自觉参与与借鉴,增强写作能力。同时选拔一定数量的作文,给予奖励,让中低水平的同学占有一定比例,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培养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写作趣味,扬长避短,对症下药,努力做好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与培养写作兴趣的有机结合,只有培养学生增强了写作兴趣,写作水平才能从根本上逐步提高,语文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持续日记,积累素材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学生为什么找不到作文的材料呢?一是还不会观察,二是较少参与实践,三是没有积累。写日记是积累素材的最好方法。
1、回归生活,留心身边的事物
关于作文和生活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对此,叶老也常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实的路走去,便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一句话,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通过思考,感悟人生的奥妙无穷;通过活动,品尝成功的自豪、品尝交往的愉悦、品尝生活的美好、品尝探究的乐趣,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2、自由抒写,训练表达能力 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写随笔,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 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样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小学生的习作,应注重生活体验的积累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并不要求学生能写出多优秀的作品,学生的写作应注重过程,而非结果。让学生在自由表达中产生倾诉的欲望,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快乐。
3、独具慧眼,及时捕捉素材
新课标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节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习作素材既潜藏于课内,也潜藏于课外;既潜藏于学校,也潜藏于家庭、社会与大自然中。资源既来自于我们相对静止的文本的挖掘,也来自我们对师生与生生之间对话、合作、交流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有价值的信息的察觉与把握.这一切需要教师的慧眼。
同时我们也要开启学生的慧眼。要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对某个问题、某种现象,在用常规的、传统的眼光看待它的同时,要学会独辟蹊径,从不同寻常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老师要能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以及其中所潜藏着的不同意义和价值,让他们学会提炼素材、发掘素材。使他们学会如何将看似简单的事情写成好的文章的能力。比如,有一位同学自习课上突然呕吐。面对秽物,不少同学闪着身子捂着鼻子,而班长却不声不响,动手帮着把呕吐物打扫干净。针对这件事老师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面对同一种现象,会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假如你有一天也有困难是希望人帮助,还是乐意人躲避?就此要求同学们写一篇日记,结果这天同学们的日记都写得有声有色感情充沛。
4、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
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由日记转入作文的练习,同学们因此懂得了记日记的过程就是积累素材的过程,日记中的素材都可以作为作文的材料,这样作文时就不会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了。学生由于在日记中对生活条理清楚地进行记录,作文时选取材料就可以得心应手,所以,只要经过腹稿构思,就完全可以直接进行写作。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确,日记并不等于作文。日记重在记,记人物、记事件,记述清楚就行。而作文,重在 “意”,就是立意,不是堆砌材料,要把材料合理的加工、组织、安排,通过写文章让人明白一定的道理,受到一定的启迪。
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通过写日记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受启发,再转变为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技巧,就是陶行知先生思想的最好实践,应该在教学中加以更好地总结和推广。
四、分层教学,共同提高
由于学生的写作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1、以学定教,目标分层——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
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这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个道理每个教师都很明白。但在教育教学中真正运用起来,恐怕也是有一定难度的。难就难在这一个“都”字。让每个学生都摘到桃子,如果用整齐划一的目标去要求,恐怕是永远也难以企及的。而目标分层恰恰就解决了这一难点。
我们先仔细研究了作文教学总目标之后,结合每一册中每次习作的教学目标,我又分别制定了每次习作的上限目标和下限目标,这样,A、B、C三组分别确定了基本符合本组学生水平的习作目标。这样分层制定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了适合他们学习基础的教学目标,使之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内,促使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向现实发展水平过渡,使其能够“跳一跳,摘桃子”。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增强习作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作文教学目标制定后,在整个习作指导过程中都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因为这是他们要摘的桃子,如果连摘哪个桃子都不清楚,那结果注定是失败的。
2、因材施教,指导分层——让我给你不同的帮助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育是高度个别化的工作,不应以相同的方法、相同的教材来教育所有的学生,教师应配合学生的不同需要而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因此,教育应尽可能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案,并鼓励学生负责任地计划并监控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帮助学生逐渐地了解自己的内在潜能与发展这些潜能的方法。实施指导分层,对每位学生提供适合其需求的写作教学,以促进差异学生写作水平多层次发展,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基本途径。为此,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习作”上,引导学生参与实现教学目标的全过程。(1)选材分层指导。三组学生作文倾向能力不同,体现在他们对作文取材的把握能力上也是不要样的。一般来说,A组学生审题能力强,作文前不需要细致的辅导,讲得太多反而会束缚他们的思路。而B组和C组的学生则在选材上直接存在以下问题:思路不够开阔,选材不新颖;感觉没有什么内容好写;审题后选材离题等。那么对于这两组学生易通过集中指导引导学生仔细审题,把握要求,先求切题,再求新颖。
(2)作文分层指导。对于A组学生,较好的做法是课前先让他们自主审题后完成作文初稿。教师初步批阅之后从中挑选一到两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在班里进行讲评,讲评起到两个作用:一是面向B组和C组,通过范文讲评指导本次习作的要求该怎样去落实,二是面向A组学生,指导在谋篇布局、文章立意、语言文字再还应怎样修改。通过这样的指导,再结合习作审题指导,B组学生的问题一般就解决了。对于C组学生,则还教师需在作文过程中加强巡视,个别辅导。
(3)修改分层指导。我们比较有效的做法是:A组,组内互批,互改和自改相结合。B组,请A组学生协助批改并提出修改意见; C组,教师面批个别指导。通过这样的尝试,我感觉到只要在习作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分层指导,就能真正帮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提高。
3、以人为本,评价分层——成功再体验
人本主义心理学要求人们尊重人的主动性和独特性,以予人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机会,人才能获得发展。作文分层教学正是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为前提,通过分层指导已经使学生有了成功初体验。那么,实行评价分层,就能使每个学生拥有一次成功的再体验,在进一步体会作文成功的喜悦中增强作文的兴趣。分层评价要依据以下原则:
(1)科学性。学生的分层评价要科学合理,避免印象式、主观随意性。在分层施教过程中,学生原有的作文水平教师是比较清楚的,因此,评价中要实事求是,基础差的要看到他进步的地方,使之有继续努力的勇气;基础好的要指出他不足的地方,有继续改进的方向。
(2)灵活性。对各组学生的习作水平给予关注,根据他所在小组的习作目标来给予评价。对于在一定阶段内作文水平进步大的同学,要及时调整他的组别。不要小看这样的微调,对学生来说,这是对他努力的一种肯定,激励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3)鼓励性。批改、评价过程要充分体现对学生写作的不同要求,各个层次的学生只要达到所在层次的目标要求,就应给予肯定。在我班学生的作文本上,九十多分的作文是比较常见的,只要基本达到自己小组的要求就能拿到,有时候,我还经常以一百零八分、一百十分这样的高分来鼓励。每次有同学得到这样的分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对于那些平时作文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伴随着一个“九十八”分的成绩,会是多大的兴奋与自豪!我相信,这将激励他下次付出更多的努力,来争取更好的成绩。于是,一个以分层评价为依托的良性循环便建立起来了,她将激励着学生从乐写逐渐进步到善写。
五、活动搭台,作文“唱戏”
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各个途径搭建展示学生作文的舞台,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因为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欲望,当自己的作品得到他人的欣赏、肯定,这种正面激励将化作学生前进的内驱力,比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育效果好得多。那么,在班级中,怎样开展习作成果展示呢?以往的做法就是教师范读加上张贴优秀习作。应该说,这样的方法比较实用,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还不是最大,所以,同样是展示,同样是范文,形式多样而富有吸引力,这一点相当重要,教师要动脑筋搭建舞台,让学生尽情秀出作文的风采。
1、开展各类作文竞赛,像口头作文竞赛、征文比赛,现场作文竞赛等等,再分组各评出一、二、三等奖,分别给予奖励。因为是分组竞赛,学生会觉得只要自己努力,获奖的希望很大,这就为他认真参赛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
2、开展作文朗诵会。由学生挑选自己的得意之作,先分小组比赛,各推荐出优秀选手参加全班的比赛,使他们的作文能够得到充分地展示。而且,学生在准备自己的展示作文时,也是反复吟咏,反复动脑筋继续加以修改。这样做对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很有好处。
3、开辟佳作园地。在班级的走廊的橱窗中,在教室的墙上,开辟出佳作园地,把平时发现的优秀作文、优秀片段及时进行展示,以供大家学习,这样做快捷高效,这对学生也是一个莫大的鼓励。
4、出刊学生个人优秀作文集、优秀作文合集等。出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不敢想也不会去想的问题。但是,当你告诉他们,一本优秀个人作文集就是一本书的时候,那些平时作文基础好的同学总会怦然心动,我班的周云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教师的鼓励下,在“出一本自己的书”这个目标的激励下,她认真对待平时的每一次作文,总要做到精益求精。一学年之后,当她终于捧出一本凝结着自己心血的作文集时,成就感是别人所无法想象的,而她这样做的意义还在于使更多的同学也在心里埋下了一个愿望。这样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现在,我班已有近十位同学正在修改、整理自己的作文,希望也能出一本属于自己的书了。
5、参加各级各类征文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得到锻炼、增强自信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6、向各级报刊杂志投稿。
丰富多彩的活动既使学生的作文得到了展示,也使学生在展示的同时收获了自信。学生充分享受表达的过程,更享受成功的乐趣。这样一来,作文不再成为一件苦差事,学生还会不喜欢作文吗?
我们在高年级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上做出了初步的探索,但还不够完善。希望我们的研究对作文教学有一定的促进和提高。
第四篇:小学英语论文高年级论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论文
小学英语论文高年级论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论文小学英语论文高年级论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论文
课堂内外同时抓 提高阅读有效性
摘要:要提高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不能只抓课内,也要重视课外的辅助方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抓阅读:积累词汇短语、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以任务为中心互动、抓好课外阅读。
关键词:小学英语 高年级 阅读教学 有效性
英语是当今世界一个重要的交流工具,正是我国与世界各国日益频繁的交流使得这门世界性的语言愈发显得重要。培育人才,要从娃娃抓起,要想给学生们打好基础,小学英语的教学不容忽视。英语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应当引起我们教师的广泛重视。本文就提高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意积累词汇、短语
没有一定量的词汇作为基础,想要提高阅读能力是不可能的。很多老师认为小学生学的单词非常少,根本构不成什么词汇量,而要求小学生掌握大量初中甚至高中的词汇也是不现实的,但是阅读的要求就摆在面前。其实不然,要求小学生积累大量的单词貌似不现实,但对于已经具备一定单词量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添砖加瓦远比平地起高楼来得容易。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让一个什么单词也不会的小学生记住“purple”这个单词也许比较困难,但是如
果他已经掌握了“red,yellow,blue”这几个单词,那么在这个队伍中再加一个“purple”就显得容易多了。是的,积累单词、短语不能死记硬背,可以结合单词、短语的特征给他们分门别类,这样有对比,有联系,记起来既不容易忘记又可以有效区分一些意思相近的词。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们总结一组一组的词汇,譬如表示“因此”的单词就有“therefore,thence,wherefore”等等,有些单词也许超出了小学英语的范围,但是由于其中有他们本来已经掌握的单词,理解起来就不那么困难了。
二、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
由于英语是一门外语,许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习惯将文章逐词逐句地翻译以后再进行理解,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还有的学生总是用中文式的思维习惯去理解英文短文,自然对文章的意思把握有所偏差。这些都是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帮他们纠正的。中文文章与英语文章在行文上有很大的不同,英语文章习惯于每个段落都几乎有一句总领全段意思的话,而给小学生阅读的英文短文里这种特点尤为突出。在平时上课时,我经常要求学生们找出最能够体现一段话内容的句子,培养他们快速阅读及抓住主要矛盾的能力。阅读练习课上我也总是对他们实行限时阅读,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迅速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不要纠缠在某一句话的理解上。我经常对他们说:“面对一篇文章,你们没有必要每个词都知道什么意思,每句话都能翻译出来,只要把握住作者想要传达给你们的信息就足够了。”一些比较重要而又不能理解的单词和句子,可以通过上下
文来推断。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词汇量及语法知识的不足。
三、师生互动,以任务为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单纯的老师讲课,学生听课已经过时了,在课堂中还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在阅读课上,我尝试在阅读文章前给学生们提出问题,要求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有目的性的阅读能够帮助他们提高阅读的效率,锻炼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而面对一些比较优质的短文。我也会要求他们尝试着将一些内容改写成小短文。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从改写短文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整篇短文的中心思想,学会如何归纳概括文章的内容,而通过这样的锻炼,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行文的思路,帮助学生们在以后的阅读中轻易找出作者的行文线索;第二则是通过改写,可以积累一定量的词汇及短语,对复杂句式的拆分,将多个简单句融合成一个比较长的句子,都能很好地帮助学生锻炼表达方式,为写好小短文打下基础,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这样适当的改写比直接要求他们凭空写出一篇文章来更简单,也更容易体会作者短文的精妙之处。
四、课外阅读帮助拓宽视野
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并不局限于课堂,让学生们在课外也阅读一些优秀的刊物,能够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有更多的认识,从而帮助对短文的理解。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课外阅读并不仅仅局限于英文文章的阅读,有关欧美国家文化背景介绍的中文文章也是值得学习的,如果对一门语言的背景没有了解,那么对这门语言的了解也是匮乏的,使用起来也不会得心应手。还可以在课外举办一些活动,通过讲故事或者表演戏剧等形式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在准备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无形之中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而且,学生们通过这些活动所获得的成功又进一步鼓励了他们,增强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使得他们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第五篇:关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预习有效性研究
《关于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研究》
温溪镇第三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
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预习可使学生对新课教学处于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便于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而目前,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仍是不少语文预习只是流于形式,无章可循,难见成效,有的语文老师只以一句“去读读课文,预习一下”“草草了事;有的老师让学生预习布置无检查等情况在新课程实施以后,面对大量的信息和阅读素材,预习能力差日益的成为学生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绊脚石,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主动读文,进行预习,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课题界定
预习:顾名思义,预先的学习。学习者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对新知进行初步的、浅显的、力所能及的理解、解释、重组、架构的一系列行为。即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初步理解内容,做好上课接受新知识的准备过程。
有效预习: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章法地自学课文,避免了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用较少的时间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自学效率,培养自学能力。
(2)支撑性理论
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课堂教学的整个进程,就成了由教师指导预习方法、提示预习项目、订正或补充学生的预习成绩,学生们报告各自的预习成绩、讨论彼此的预习成绩这两方面的工作有次序、有组织地进行的过程,成了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里面,教师是预习的指导者,又是讨
论预习报告的主持者;学生是预习的实行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参与者。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预习”展开。叶氏认为,“惟有如此,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既练习了自己读书,在讨论的阶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对学生预习现状的调查、分析,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继而通过研究探究出提高学生预习能力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1、通过研究,引导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学生对预习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2、通过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增强探究性学习意识与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4、通过研究,引领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实际需要,进行动态课堂安排,促进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研究。
5、通过研究,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预习作业评价方法,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激发学生自主介入学习的热情。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的内容
(1)调查学生预习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预习到底处于何种状态?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最真实的感受者,因此,必须调查学生的预习现状,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找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学生着手以此反映对预习的看法,以寻找出可行的指导策略。
(2)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改变
以往预习随意性强、无明确要求、无层次、无检查的不足,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的行之有效的课前预习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开展科学预习,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在日积月累中的长期实践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锻炼,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
2.研究的重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通过分析学生现有的预习情况,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预习指导,引导学生开展科学预习,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在日积月累中的长期实践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锻炼,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案例研究法: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反思矫正设计思路,从教学实践案例中寻觅并形成规律,使之形成系列。
(2)比较研究法:参照、借鉴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文献资料,采用纵向、横向等比较,找出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论。
(3)经验总结法:教育经验来自于实践活动,努力通过对研究活动中的体会和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较为系统的,有借鉴、推广增值的研究成果。
(4)行动研究法:以研究促行动,用研究来提高行动的效率,使研究和行动融为一体。在行动的“实”上下工夫,在研究的“深”上想方法,开创行动扎实、研究深入的局面。
六、课题的实施进程及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3——2014.6)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制定课题方案,建构研究网络,并进行开题论证。
2、课题组教师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3、调查学生目前预习状况,了解学生预习水平。
4、调查了解教师目前对学生预习指导的情况。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9—— 2015.1)
根据方案,启动课题研究。制定阶段达成目标;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及过程性资料的积累;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找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撰写研究过程中个案分析。
1、根据实施方案进行重点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积极探索小学语文预习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2、召开定期的课题研讨活动,合作研究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3、每学期教师撰写与课题相关的研究心得、论文、案例。
4、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撰写每学期阶段性总结,并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学生预习作业展示及论文等形式展示成果。
5、通过阶段性总结发现问题,调整、完善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积累资料。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3——2012、6)
1、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2、编辑课题研究教学案例集和一些研究成果汇编。
3、申报课题结题,并在教学中进行推广应用。
七、研究的预期效果
1、学生能按老师的要求主动完成好预习作业;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专心听课,为掌握新知识作好心理方面的准备;在课堂上针对预习时的疑难能主动提出进行探讨、交流;通过预习,自主解决一般问题,提高质疑能力;课外查找资料,并能进行有效筛选。长远来看,通过培养学生预习能力,进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求知的心理品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明确预习的目的,认识到预习指导的重要性,根据实际教学,实际学情,探索适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预习方法,初步形成系统的预习特色,建立指导—反馈—反思—改进的预习模式,实实在在落实在预习的有效性上,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流程和校本教材。
3、探究出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的基本策略,从而在全校乃至全区范围内推广,努力通过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预习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兴趣,使语文课堂更加地活跃,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汲取,真正实现有效课堂。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