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莲说.doc全国一等奖课堂实录
爱莲说》课堂实录
2010年全国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
田美荣
师: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这个人就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
师:周敦颐,字茂叔,因为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后代的人由于这个原因称他为“濂溪先生”谥号元公,北宋著名哲学家, 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代表作《周元公集》他一生酷爱莲,为了与莲花朝夕相处,他在做南康郡守时曾经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并在池中建有赏莲亭那么莲花究竟有何魅力,让理学宗师如此痴迷,还是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去寻找答案
师:范读课文(声情并茂的给学生背诵全文)
生:听准字音和节奏,标记在书上 生:准确读出文中重要字词的音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节奏
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师:哪个句子的节奏读不准,可以提出来大家探讨
生1:老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一句怎么断句? 生2:我觉得应该读成“予 / 独爱 / 莲之出淤泥 / 而不染”
师:很好,通常情况下在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之间会有逻辑断句;在连词“而”之前会有语气停顿
生3:老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怎么断句?
生4:我觉得应该这么读“可远观 / 而不可 / 亵玩焉”
师:下面大家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课文
生:毛遂自荐,动情的朗读课文
师:朗读的真棒下面让我们对照注释自由译读课文,疏通文意不懂的词语和语句圈点出来,彼此交流讨论
生:自由翻译,讲不动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出来(教师在同学间巡视)
师:在刚才的译读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请与大家探讨交流 生1:老师,请问“中通外直“怎么翻译?
生2:我来解释,我觉得应该翻译成“莲花露在水面的部分是直的,水下的根部是空的” 生3:不对,我觉得应该是“莲花的茎是直的,而且里面是空的”
师:大家认为谁说的对?显然第三名同学的理解是正确的,这句话可以翻译成“莲花的茎中空外直”好,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问题?
生1:请问“不蔓不枝”中的“蔓和枝”怎么解释?
生2:我认为根据书下对这个句子的翻译,可以推断出“蔓”翻译成“牵连”;“枝”可以翻译成“枝节”
生3:我觉得这两个词应该是同一词性,可是刚才同学的翻译显然不是,所以我觉得不对,但是我也说不好应该怎么翻译(众生笑)
师:其实这两个词语确实为一种词性,它们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长藤蔓,长枝节”前者在文中语意又进一步引申为“牵连”其实本文中还有一个词是词类活用,你能找到吗?
生:我知道是“香远益清”的“远”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向远处传播”
师:你的反应很快,请大家将这个词的用法在书中标记出来还有问题吗?
生:老师我想问一下文中几个“之”字的用法分别是什么?
师:这个问题很好,可以看出你在学文言文时善于发现问题和积累知识,“之”字我们以前都学过哪些用法,举例说说
生1:代词,例如“学而时习之”;动词“去、到”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2:助词,翻译成“的”,但例句我想不起来了
师:很好,温故才能知新,大家看看本文的几个“之”有没有我们学过的用法?
生:有,“水陆草木之花”和“莲之爱”中的“之”用法都是助词,翻译成“的”其他的我叫不准
师:其实本文中“之”的用法很特殊在“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的作用是“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没有宾语从句,所以当宾语是个句子时,就要在宾语的主谓之间加一个“之”字取消这个句子的资格,这样才能作宾语;而在“莲之爱”中“之”的用法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莲是爱的宾语,而宾语前置到谓语之前,就要用“之”做连接至于“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确实如刚才那位同学所言是“助词,翻译成“的”请大家讲这两种用法积累到书上
师:通过刚才的探讨,我想大家都对文意了然于胸了,那么回到我们开课时那个问题,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你从他的文本中找到答案了吗?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生1:应该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2:还有一点是第二段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
师:很好,从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爱莲花一方面是因为莲花自身的高洁美丽,但更重要的是因为莲花身上具有君子的美德,所以作者才倍加喜爱它,那么下面我们来品析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一下它具有君子的哪些美德?请大家齐读“予独爱„„亵玩焉”
生:齐读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一段文字
师: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概括
生1:我从“出淤泥而不染”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德 生2:我从“濯清涟而不妖”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谦逊质朴”的品德 生3:我从“中通外直” 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正直,心胸坦荡“的美德
生4:我从“不蔓不枝: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不攀附权贵、阿谀逢迎”的美德 生5:我从“香远益清”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君子美名远扬”的品德 生6:我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出莲花具有“自尊自重”的美德
师:大家概括的非常好刚才我们是从语句角度来赏析,现在我们不妨再从词语入手,看看哪些词语用得妙,一字点出君子的美德?
生1:我觉得“染”用的好,但是我又说不太好好在哪里
师:那老师可以给你一个建议,你不妨试试换个字品品,体会原文用词的妙处,比如我们将“染”字换成“污”字试试,让我们齐读“出淤泥而不染;出淤泥而不污”感受一下它们表意的不同 生:齐读两遍
生1:我感到染是个动词强调被沾染,而污是个形容词,强调脏了染更具有一种动态感 生2:我觉得“染”字能写出君子主动不受沾染,更能体现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的美德(其他学生频频点头)
师:你的理解很深刻,大家都被你的观点征服了还有哪个字用得妙?
生3:我觉得“中通外直”中的“通”用得好我们可以把它换成“空”字再来读,就会发现“通”其实带有褒义色彩,而“空”具有贬义色彩这样“通”字更有利于表达作者对于君子通达事理,心胸坦荡的美德的赞扬之情(生鼓掌)
师:很好,通过大家的换字品读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本文的用语之妙,可谓“增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换一字则意境全无”《爱莲说》不愧是千古名篇
师:本文是写莲花的,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的写了菊花和牡丹,以及喜爱这两种花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生1:写另外的两种花是为了衬托莲花
生2:写着两种花是为了写两种人,就像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君子一样,写菊花是要写像菊花一样的隐逸者,写牡丹是要写像像它一样的世人,用这两种人来衬托作者 师:那老师想知道作者想要衬托什么?
生3:作者是想用这两种人来衬托作者的君子般的美德 师:你的回答语言不严密,能用人来衬托美德吗?
生3:我知道了,应该是用这两种人的生活态度来衬托作者的态度和追求
生4:我觉得还应该再具体一些,我认为作者是用陶渊明追求隐逸和世人追求富贵的生活态度来衬托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师: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的理解确实深刻了那大家看看同样是衬托,角度有什么不同?
生:陶渊明是对作者的正衬,世人是对作者的反衬
师:很好其实作者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和志向,这种写作手法是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叫做“托物言志”你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作者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是什么?
生:所托之物是莲花,所言之志是作者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的志向 生2:老师我想问一下本文有没有借物喻人的手法?
师:你问的很好,大家齐读一下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思考有没有借物喻人
生:齐读第二段两遍
师:大家说有没有?
生:我认为有,因为第二段前半部分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分别把三种花比作了三种人,由此可见本文肯定有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师:很好,大家还有异议吗?如果没有,老师想问问大家第二段后半部分中有个“噫”字,它的含义是“表示叹息”,结合后面语句,你认为其中包含了哪几种不同的情感?来让我们齐读第二段,体会不同的情感
生:齐读第二段两遍
师:大家可以自由讨论,交流感受
生1:我觉得其中包含了对陶渊明和世人的不满,以及对自己的赞扬(生笑)
师:看来你觉得周敦颐在自夸了你们笑,是否表示有不同意见?
生2:我觉得作者对陶渊明和世人的情感不是一样的对陶渊明是不满,对世人是恨 生3:我认为对陶渊明是赞赏,对世人是厌恶,对自己是一种孤独
生4:如果作者赞赏陶渊明,为什不爱菊花,却独爱莲花所以作者对陶渊明不是赞赏,只能是同情和理解
师:看来我们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了,大家想想作者不欣赏陶渊明的哪一点?
生:我想应该是不欣赏他逃避现实的态度,陶渊明一生追求隐逸,而作者虽然也看不惯官场黑暗,但是作者仍然积极做官,力求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一方百姓做贡献,所以不逃避现实的作者对于陶渊明只能是一种理解和惋惜
师:很好,其实作者确实对陶渊明饱含着一种惋惜之情,作者在心中说道:陶渊明是个多么正直的人,也一定是个好官,但是可以他在黑暗的官场面前选择了逃避,而没有选择勇往直前大家想想是不是这种情感而对于世人痛恨似乎有些重,厌恶更为准确一些那么对于爱莲者到底是什么情感呢?我们不妨再来读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
生:反复读这句话几遍
师:大家从句式和修辞角度思考
生1:这句话是个反问句,意思是说像我一样的人还有谁呢?实际意思是像我一样的人几乎没有当时北宋王朝社会腐败,很多官僚都贪污腐化,不为百姓办事像作者这样的人太少了,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一种愤慨
生2:我觉得这样说来,说情感是愤慨不如说更是一种无奈和悲哀,像作者这样的好官几乎没有,应该说是北宋王朝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
师:我很同意你的观点,北宋王朝是一个段短命朝,建国之初就战争不断,军队腐败尤其严重,乱世之中真正为国分忧、为百姓着想的人少之又少,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确实是一种悲哀这样看来一个“噫”中不仅包含了作者对于陶渊明的惋惜、对世人的厌恶,更流露出作者对于社会中君子少之又少的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悲哀
师:好,让我们再一次朗读第二段,读出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多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生:深情诵读第二段
师:文章讲究前后照应,那刚才你在朗读第二段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生:第二段前半部分顺序是菊花——牡丹——莲花;“噫”之后顺序变为菊花—— 莲花——牡丹
师:你的眼睛太锐利了,大家看到了吗?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在结尾时将莲花和牡丹对调?
生1:也许作者写的时候没有注意到
生2:既然对调,我想应该是要强调莲花或者是牡丹
师:对,作者确实是要强调,联系全文思考,作者是要强调什么?
生1:强调喜爱牡丹的人太多了 生2:强调当时社会的风气太不好了
生3:强调当时社会上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了
师:其实正如你们所言,作者对调顺序就是要突出表达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批判和鄙弃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师:对照板书小结本课主要内容作业: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描写一种植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 师:这节课即将结束,但是我们对于《爱莲说》的解读才刚刚开始,毕淑敏有一篇文章叫《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一生中不同时期阅读同一文章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希望大家在那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将《爱莲说》常读常新,知道我们的生活,创造我们自己的精彩人生下课!同学们再见!
三、执教感言
在美文美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人云:十年磨一剑我的这堂课虽称不上一把锋利的宝剑,但却凝聚了我多年来古文教学研究的成果更体现了我对古文教学的理念和思考《爱莲说》是千古名篇,短短119个字,浓缩了哲学大师对于莲花的赞美,对于君子美德的歌颂,对于北宋社会现实的忧虑和批判语言简洁凝练,文笔生动优美、含义隽永对于这样一篇美文,只有在多层次,多角度的美读中,才能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美、文意美、结构美、手法美和情感美也只有在这种美文美读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就执教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谈几点思考:
一、思考教学目标实现程度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有明确而又切合学生实际的三维目标,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 是能够结合教材、学生实际制定出有效合理的教学目标而目标的实现程度则是检验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是否科学合理的最佳方法因此每节课后教师必须首先反思的就是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朗读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2)品读课文,感受莲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探究文章的主旨和写法(3)学习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在课堂教学中这三个目标全部实现,通过范读、齐读和译读三个环节实现了目标(1);通过思读、研读和品读环节实现目标(2)和(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试图让学生借助各种形式去感悟莲花的美和君子的美德,从而激发对顾问的热爱,对周敦颐的赞赏和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得到了充分的落实
二、思考教学设计和理念
作为一堂课改研究课,必须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对最新教学理念有着很强的职业敏感但是更重要的是真正杰出的语文教师,绝不是将理念直接搬上自己的课堂,而是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感受,将其辩证的消化吸收,自然地融进教学设计中去,那么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也尝试融进了以下几种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1)语文教学坚持整体感知在前,细致分析在后的原则,这样才符合课堂教学的规律所以在课堂设计中并没有将文言字词教学单独进行,而是只对于特殊用法的词语加以强调,其他部分词语随文解译对于在书下注解中明确解释的词语由学生自学完成而课堂的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思路,品悟莲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2)文言文教学要唤醒文言文本身的生命力,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文言文特有的简约生动含蓄深刻之美文言文教学不是古汉语教学,重视基础不等于字字讲如果还是按照传统教学那样先剖析字词,再逐句翻译课文,最后再分析内容,恐怕再美的作品也会变成鸡肋了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采取了各种读的方式,例如:范读、自由读、个别学生朗读、全体齐读、反复品读和思考研读同时重点挖掘文言文本身的美,适度淡化了对“言”的关注,增强对“文”的感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种文言美的熏陶和感悟
(3)语文教学本身要民主而有效所谓“民主”就是在课堂中将“话语权、思考权和选择权”真正的还给学生,教师和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主要发挥引领作用“有效”是让学生在知识、学法和情感价值观上均有收获本节课中“译读”后的质疑、学生表述莲花内在美在哪里、品味语言精妙等环节的设计都体现了民主和有效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推行的“对话”原则,力争在课堂上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和老师对话的过程真正的还原语文的原滋原味
(4)关注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本节课中“品读”环节教师可能预设出了一些结果,但是学生在课堂中会随时生成老师没有关注的语言,这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生成的新知识另外本节课中学生在探究写作手法时,教师预设的是托物言志,但是学生在思考后提出是否有借物喻人,我灵活应变,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第二段的比喻手法的运用,巧妙的生成了本文的另一种写作手法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疑惑,常常能够使语文课堂变得灵动而又美丽,精彩而又深刻
(5)关注学生的学法指导和传授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两种阅读方法的展示:①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写什么(内容)――怎么写(写法)――写怎样(语言)――为何写(主题),这种自我提问式阅读法会让我们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带着收获走出课文②文言文阅读要“熟读精思”有了方法的传授,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更加完整
三、思考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教学流程衔接顺畅,学生参与程度较高,思维活跃,较为顺畅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问题设计上存在一定的梯度,照顾到了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性发展同时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基本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巧妙引导,合理处置了课堂突发事件师生交流顺畅和谐,形成了较为和谐的课堂氛围板书重点突出,“文”和“言”并重,有力的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多媒体课件较好的体现了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整体看来教学过程还是科学合理的
四、思考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如此才使它充满了魅力,吸引了无数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这节课同样存在一些问题:
(1)整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完整清晰,但是由于面面俱到,难免会使某些环节落实的还不够充分,探究的还不够深刻,例如在品读语言的环节,由于时间关系只叫了两名同学,对文本重要词语的欣赏还不够
(2)对于所提的思考问题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充足,其实语文课堂中的冷场,沉默并不一定是坏事,至少有许多学生是在独立思考,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使学生的思考不够充分
(3)教师的语言虽然较美,但是不够精炼真正的语文大家在课堂上语言看似信手拈来,随意自然其实字字句句都经得起推敲另外教师的语速有时稍快,这些都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应加以注意
以上是我执教这节课的几点思考,但这决不是全部,因为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终身都在思考,北京四中的特级教师顾德希已将退休,但却仍在反思和钻研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可见,只有时刻反思自我,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个高尚的名字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会一如既往的去努力更新观念,不断创新,积极反思,力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二篇:爱莲说一等奖教学实录
爱莲说一等奖教学实录
一、导入
(生背《〈论语〉十则》。)
师:刚才你们《〈论语〉十则》背得真不错!看来语文学得很扎实,老师对大家的表现充满期待。你们会表现得非常精彩的,是吗? 生(齐):是。
师:太棒了!老师来考考你们,刚才你们背的《〈论语〉十则》记录的是谁的言行啊?
生(齐):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
师:对。孔子是诸子百家哪一学派的创始人? 生(齐):儒家。
师:没错,儒家思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在他之后,中国历史上还出现了众多的儒学大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名篇《爱莲说》,其作者周敦颐也是其中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在儒学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爱莲说》,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二、读题提问(屏显课题。)
师:请跟老师一起读———《爱莲说》,周敦颐。师:“敦”是敦厚老实的“敦”,其实周敦颐原名就叫敦实,后来才改叫敦颐。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生(齐):不知道。
师:当时皇帝宋英宗的原名叫赵宗实。在中国古代,人们很讲究避尊者讳,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如果碰到了君主或者辈分比自己高的亲属的名字,是不可以直接说出或写出的。所以“周敦实”就改成了“周敦颐”。我们留意一下“颐”字的写法,“颐”字的左边是什么?
生(齐):臣。
师(出示课件中的象形字图片):是臣字吗?仔细看看投影上的图片。你们觉得这像我们头部的哪一部分啊? 生(齐):嘴巴。
师(边说边用手托着腮):哎,嘴巴、下巴这个地方。好,老师现在把它竖起来,这其实就是颐字的左边,它也读yí。那它是指什么呀?你们看看老师的手,这就是——— 生(大声):下巴。
师:反应这么快!没错,“颐”字在象形文中就是这样一只手托着腮的,所以是指下巴或面颊。有一成语叫做“颐指气使”,是指一个人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来示意人家该怎么做,表现的是有权势的人傲慢的神气。请同学们把这个词写下来。(生写词语。)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题目《爱莲说》,能理解吗? 生1:“爱”是喜爱。生2:“莲”是莲花。师:“说”字呢?
生(杂):古代的一种文体。师:预习得真好!“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大多是针对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说说自己的爱好。那把三个字连在一起,你会理解吗?
生3:就是作者喜爱莲花,他为抒发自己心里的感情而写成文章。师:理解力不错!那么看到这样一个题目,你会有什么疑问? 生 4:我的疑问是,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莲花有哪些值得他喜爱的地方?
师:哦,还有吗?生5:我知道他为什么喜欢莲花。
师:哦,你已经知道啦。这个秘密我们先保留一下好吗?待会儿我有机会让你做小老师,你做好准备,好吗?生4:好。
三、正音解字
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让我们带着刚才的问题一起进入课文学习。下面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留心生字词读对没有,有没有哪些词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拿起笔来,做个记号。(一生朗读,同学们很认真地边听边做记号。)
生 1:“陶后鲜有闻”的“鲜”,该读第三声。师:为什么要读第三声?生1:是“少”的意思。师:你说对了。今天还有没有成语保留这个意思的?生1:鲜为人知。
师:对极了!还有要提醒的吗?生 2:那个词是不是读不蔓(wàn)不枝?
师:你发现了一个多音字哦。课文这个地方还是读 màn,你说的wàn 用在口语当中,比如说花蔓、藤蔓,都读wàn。好,我们把它读一读、写一写。现在拿起笔,在纸上把幻灯片上的红色字写一写,注意字形。(生练习。)
师:好多同学都写完了。“濯”字是不是有点复杂?(生轻轻点头。)
师(出示课件中的图片):这个字是怎么构成的?左边三点水,右边上面是一个“羽毛”的“羽”字,下面是一个什么字呀?“隹”字!你们知道这个字怎么理解吗?我们猜一猜,看看这个图片———甲骨文、金文、篆文,那个图形像什么呀?
生 3:像鸟。师:你的想象力很不错,说对了!是一只鸟。这个字就是指短尾巴的鸟。所以,你看看,一只鸟张开羽毛在水边干什么呢? 生 3:洗澡。师:没错!“濯”字是个会意字,它的意思就是“鸟在水中洗浴”。现在记住“濯”字怎么写了吧?理解了字音、字形、字义,我们现在再来读一遍课文,一边读一边带着理解去 体会课文的意思。
(生齐读课文)
四、研读重点
师:这一遍读得字正腔圆啊!下面我们开始进入课文的研读。想一想我们刚才提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齐):作者为什么爱莲?
师:好,现在听老师朗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想一想:哪一句话是直接描写莲花的?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呢?
(师朗读。)师:同学们,哪一句是描写莲花的呀?一起读。生(齐):“出淤泥而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师:对了!哪位同学把这句话翻译一下? 生 1:我唯独喜爱莲花……但不可贴近地玩弄。
师:非常流畅,谢谢。那这个句子当中有一个“益”字,是什么意思? 生 2:“益”就是越来越的意思,就是传播得越远,越显得清新。师:有一个成语叫做“多多益善”,还有呢?生3:精益求精。师:对!这几个词里“益”都可解释为“更加”的意思。下面思考一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生 4:外形,香气,还有它的样子。师:还有样子?生5:内在。
师:这个词用得很准确。说完整一点是———内在品质。生6:是莲花的意境。
师(惊喜):哎呀,连意境都想到了,真是超乎老师的想象。当然,在这里用“内蕴”一词可能更贴切点。
师:你们觉得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写得美不美? 生(纷纷点头):美。
师(轻柔的语气):好,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感受周敦颐笔下的莲花之美。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用你的语言描述出来,跟老师、同学们分享一下。
生 1:一枝亭亭玉立的莲花,开放在荷塘中央,它的花瓣很漂亮,却不显得妖媚,它的底下有淤泥,但它却显得很干净,看起来特别令人惬意。
师:既有视觉描写,又有自己的心理感受描写。不错!生 2:我脑海里浮现了江南一大片一大片的莲花。
师:既然有这么美的莲花,有这么美的语言,就让我们用心把这一句话背下来吧!开始。
(生自由背诵。两分钟后,三个学生分别背诵。)
师:谢谢!有个名人曾经说过:“良好的记忆是智慧之母。”我看我们班的孩子,就是一群有智慧的人。来,全班背诵一遍。(生背诵该段。)
五、把握主旨
师:周敦颐把莲花写得这么美,我想他并不仅仅倾心于它的外在美。他把莲花比作什么?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第二自然段。(生齐声朗读。)
师:把它比作什么?一起答。生(齐):君子。师:什么是君子呢?生1:品德高尚的人。师:你在哪里发现的?生1:注释。
师:很细心呀!那么,在周敦颐的眼中,君子应该有哪些美好的品质呢?请结合原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作具体分析。前后桌的同学可以
一起讨论,给大家4 分钟时间。(生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师:已经有好多同学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的风采了。好,请你来。生 2:我从“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中知道,君子不应该是那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人,而应该坚持自己的理想,应有一种洁身自爱的高尚情操。
师:对,要坚持自己的原则。
生 3:我从“中通外直”这里看出,君子应该清廉正直、心怀淡泊。师:我欣赏“正直”这个词。你说到重点了,周敦颐在他的著作通书》当中曾经这样讲:我们的内心要通达,胸怀坦荡,我们的立身处世要做到刚毅、正直。这是周敦颐君子涵义的核心。
生4: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君子。然后从“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出,他用非常好的心态面对别 人,就是清高庄重,不会乱开玩笑。
师:其实有很多圣贤都谈到过“君子”。我看过一个资料,《论语》当中提到君子共有 107 次。看来你们的知识面也很广!生 5:还有一个,不知道对不对。
师:没关系,大胆地说,我做你的倾听者。
生 5:就是从“不蔓不枝”这里可以看出来,它不生枝蔓不长枝节,也就是说它不节外生枝。(全场大笑。)
师:我觉得你说到它不节外生枝,应该还有一点,它不会去攀附别人,对不对?所以还可以看出君子独立的个性。通过大家刚才精彩的分析,老师看到一朵朵纯洁的莲花,更看到一位位高洁的君子!正所谓“君子如莲,莲如君子”啊!周敦颐把成为君子当作终身的目标,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 1:周敦颐是北宋人,字茂叔,号濂溪,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是理学派的开山鼻祖,理学也是儒学的分支,主张清廉,自由,没有儒家那么保守。
师:你说得很好。老师给大家讲个有趣的故事,好不好? 生(齐):好。
师:周敦颐曾经在江西的南安任职,他有一个上司叫王逵,是个很有名的悍吏。有一天,王逵想把一个按照律法不应该杀头的囚犯杀头,下属都怕他,不敢劝他。唯有周敦颐据理力争,但王逵就是置之不理。周敦颐“啪”地把手中的手板扔下,打算辞官离去。他说:“有这
样做官的吗?要用杀人的方法来取悦上司,这样的事情我不愿意做。”王逵听后才醒悟过来,决定把这个囚犯按照律法判决。通过这个故事,你看出周敦颐是个怎样的人? 生2:是个不贪赃枉法的人。生3:不畏强权的人。生4:不为个人前途趋炎附势,尊重事实。
师:很好,同学们说得很妙,老师也很赞同,这是一个令人景仰的君子。曾经有一个学者用一首诗表达了对他君子之风的敬意。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屏显。)
陈宪章《茂叔爱莲》:不枝不蔓体本真,中通外直用乃神。我即莲花花即我,如公方是爱花人。(生齐读。)
师:好一个“我即莲花花即我”,好一个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般的君子啊!同学们,现在可以回到我们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了。现在请那个小老师来解答:周敦颐为什么爱莲?现在转换一下角色,假设你就是哲学家周敦颐,说说你为什么喜爱莲花。
生 1:因为“我”想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又不愿像陶渊明一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一样追求功名富贵。(生再次鼓掌。)
生 2:“我”认为陶渊明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人们都爱牡丹,莲花品德那么高尚,“我”怎么可以不爱莲花呢?
师:你就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你们都说出了周敦颐的心声,可以说是周敦颐的知音啊!
六、探究总结
师:本文通过写莲来抒发自己对君子之义的敬仰之情,像作者这样把自己的情感志向寄托在某一物品上的写法,我们把它叫做什么? 生(齐):托物言志。师:没错!这种写法除了在写莲时用到了,还有什么地方用到了? 生 1:在写牡丹和菊花时也用到了。师:怎么理解?
生 2:其实他写菊花和牡丹是用来衬托莲花的,把牡丹比喻成富贵者,这是以世人的追求名利反衬莲花的不追名逐利;把菊花比喻成隐逸者,衬托莲花在尘世中也能洁身自爱。
师:很不错。文章就是这样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莲写君子。又使用衬托的手法,以菊花、牡丹来衬托莲花,以隐逸者、富贵者衬托君子。与其说作者在写花,还不如说作者在写人。那么,你最欣赏哪一种人?
生 3:我最喜爱莲花。因为菊花是隐逸者,不是主动面对黑暗现实的人。莲花就是君子,敢于向小人、向违反法律的人反抗。而牡丹是贪图富贵荣华,没有真正的品质。
师(充满感情地):嗯,能够洁身自好固然可嘉,但于社会无益。而像莲花一样具有道德理想的追求,这才是周敦颐认可的君子之道啊!好,就让我们带着对莲花的喜
爱之情,对周敦颐的敬爱之情,一起再次投入到对文章的朗读背诵当中,去感受这至真至纯的美吧!(生齐读课文,背诵课文。)师:让我们的生命化作那朵莲花,让莲花洁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都能成为一个翩翩君子,一个如莲花般的君子吧!谢谢大家,下课。
分享:
第三篇:全国一等奖《信客》课堂实录(共)
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信客》课堂实录
课前试话筒,灰化肥-黑化肥绕口令:“
1、初入江湖:化肥会挥发;
2、小有名气: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 ;
3、名动一方:黑化肥发灰会挥发;灰化肥发挥会发黑 ;
4、天下闻名:黑化肥挥发发灰会挥发;灰化肥挥发发黑会发挥。”
一、朗读课题
1、第一遍:要求字正腔圆地读。
2、第二遍:要求不拖长音。
二、赏读课文
(一)了解信客职业之特点。
屏显:默读1——13节,圈画出体现信客生活、工作的文句,体会信客这一职业的特点。
生1:“因此信客的生意不大,却很费脚力。如果交通方便也就用不着信容了,信客常走的路大多七转八拐,换车调船,听他们说说都要头昏。信客如果把行李交付托运也就赚不了什么钱,他们一概是肩挑、背驮、手提、腰缠,咬着牙齿走完坎坷长途。”说明很辛苦。
师:路途遥远。
生2:“信客只得买最差的票,住最便宜的舱位,随身带点冷馒头、炒米粉充饥。”也可以看出这一职业很辛苦。
师:是的,工作环境恶劣,收入微薄。
生3:“老信客申辩不清,满脸凄伤,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第二天,他掂着那只伤痕累累的手找到了同村刚从上海落魄回来的年轻人,进门便说:“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从老信客的遭遇来看信客这一职业很不好做。
师:职业道德要求高。
(二)解读信客职业之凶险。
1、读大屏幕上的两句话。
屏显: A、“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情更有危难。”
B、“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
2、默读17、20、21三节,思考,把遗物送去,这件事“危难”体现在何处,给发财的同乡送信,那一次的经历又“凶险”哪里呢,年轻信客面对的这些人有哪些特点?
生4:这件事“危难”体现在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作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点点。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
生5:这件事“危难”体现在他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
生6:这件事“危难”体现在别人完全不相信他。
生7:送信这件事“凶险”看见发了财的收信人已与另一个女人同居。他去送信,那位同乡下不了台,硬说他是私闯民宅的小愉,拿出一封假信来只是脱身伎俩。为了平息那个女人的哭闹,同乡狠狠打了他两个耳光,并把他扭送到了巡捕房。
生8:送信这件事“凶险”还指的是他不能说真话。
师:你眼中的同乡是个怎样的人? 生9:厚颜无耻。
生10:卑劣的小人。
师(小结):信客的这条路,一端是农村,一端是城市,乡人的不信任,城里同乡的仇恨,所以信客的路危难而又凶险。
(三)感悟信客之形象
默读12-23节,思考:
1、面对这些事与人,年轻的信客是怎么做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2、将信客与周围人的为人相比较,并结合材料上所给的三段话,思考,当时的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
屏显:默读12-23节,思考:
1、面对这些事与人,年轻的信客是怎么做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2、将信客与周围人的为人相比较,并结合材料上所给的三段话,思考,当时的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提示,边读边思考,把你的理解写在书上。)
生11:朗读:“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容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说明他是个宽容,重乡情乡义的人。
师指导朗读:“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
学生个别读,齐读。
师再一次引导学生体会信客的心理:信客肩上的担子十分沉重,担子的一头是同乡的挣扎,担子的另一头是村妇破碎的心。生12:当同乡冤枉他的时候,信客还只说自己一时糊涂,走错了人家。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说明他是个忍耐又有良知的人。
师:这件事中,他也有不忍的时候,什么时候?
生12:发了财的同乡知道他一来就会坏事,故意装作不认识,厉声质问他是什么人。这一下把他惹火了,立即举信大叫:“这是你老婆的信!”
师:“这是你老婆的信!” 该怎么读?
生12,不好意思地小声读了一遍。
另一小男孩站起来,很愤怒地大声说:“这是你老婆的信!”(下面的听课老师全都笑了。)
师:是的,信客坚守了一个“信”字,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如果信客要对老信客说变化,他会说什么?请用“当年------,而如今-----”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略。
师:城市带给乡村物质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物欲的利诱,所以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了。信客坚守的是乡情乡义,传统美德,虽然很难撑持,但他仍然坚持。
三、总结文章
信客虽然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但信客坚守的信义应该成为我们内心的坚守。
第四篇:爱莲说(优质课教案)曾获得优质课一等奖
教案设计
莲
说
周敦颐
廖欢
2016.3.6
爱
爱莲说
周敦颐
教学目标:
1.朗读和背诵本文,并把握重点字、词、句的读音和含义,疏通文意。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品质。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在我们衡阳有个西湖公园,“西湖夜放白莲花”曾是著名的衡州八景之一。莲花,又叫荷花,芙蓉。盛夏的时候,盛开的莲花白里透红,红里透白,红白相映,十分可爱,热风吹来,缕缕清香,沁人心脾。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便是非常有名的一篇。
古人常常把莲花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爱莲说》,全文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进《爱莲说》,看看作者是如何展现莲花之美。(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周敦颐与衡阳的渊源)
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周敦颐与衡阳颇有渊源。周敦颐有个舅父居住在衡阳,小时候周敦颐便寄住在舅父家。周敦颐从小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深得舅父喜爱,他十分喜爱白莲花,于是舅父就在现在的西湖公园里种了大片的莲花,夏秋之交,莲花竞相怒放,十分美丽。周敦颐常常漫步于西湖塘畔,在欣赏美景的同时研究学问,思考人生。莲花的高贵品性也影响了周敦颐,陶冶了他的情操,这为《爱莲说》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三、体裁点击:
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马说》,复习“说”的特点: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四、感知莲之韵:(外在美)
1.听录音,然后朗读:注意听准字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听读效果,(大屏幕出示生字),学生读出它的音
蕃(fán)
颐(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
蔓(màn)亵(xiè)
噫(yī)鲜(xiǎn)有闻
3.齐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4.请同学朗读。
5.参考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领悟文章大意。(检查下列句子的翻译情况)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思考下列问题。
(1)请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具体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莲花的?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作者通过外形的描写,用一句话概括了莲的内在气质,请同学们找出。
莲,花之君子者也。
五、探究莲之魂:(内在美)
1.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本文作者借莲花喻人,揭示了莲花中蕴涵的君子品质,请把描写莲花的句子与揭示君子品质的句子连线。
莲
君子
出淤泥而不染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
不攀附权贵
中通外直
独立高洁 不蔓不枝
美名远扬
香远益清
纯真自然不显媚态
亭亭净植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2.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提到其他两种花呢?作者对这几种花持什么态度?有何用意?(学生分组讨论)
花
象征
感情
作用
莲花
花之君子者
赞美
主旨(周敦颐)菊花
花之隐逸者
惋惜
正衬(陶渊明)牡丹
花之富贵者
讽刺
反衬(世人)
托物
言志
高洁志趣 小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 特立独行,洁身自好,永保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这样的追求,今天对我们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3.学了本文后,你愿做以上哪一类人呢?
我们应该像周敦颐那样,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六、拓展延伸:
仿照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爱------,因为它------”的句式造句。
例如: 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第五篇:爱莲说(优质课教案)曾获得优质课一等奖
爱莲说
周敦颐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字、词、语句,疏通文意。
2、了解荷花的别名,土壤的分类,为什么莲可以出淤泥而不染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4、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赏莲花的图片,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莲花的古诗句。(大屏幕展示有关荷花的诗句)
引导学生进入今天的课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进《爱莲说》,和作者一同分享莲之美。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走近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因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四、体裁了解:
学习“说”的特点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五、学习全文:
1、先听同学代表朗读
注意听准字音、节奏、语气、语调
2、齐读课文。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3、参考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领悟文章大意。
4、思考下列问题(1)、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具体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莲花的?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科学知识普及时刻:莲这类植物简介,土壤分类,莲为何能出淤泥而不染这些科学问题的解决。
六、写作方法探究
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提到其他两种花呢?作者对这几种花持什么态度?有何用意?(学生分组讨论)
花
象征
感情
作用
莲花
花之君子者
赞美
主旨
(周敦颐)
菊花
花之隐逸者
惋惜
正衬(陶渊明)
牡丹
花之富贵者
讽刺
反衬
(世人)
托物
言志
高洁志趣
小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 特立独行,洁身自好,永保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这样的追求,今天对我们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3、学了本文后,你愿做以上哪一类人呢?
我们应该像周敦颐那样,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七、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