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瀑布教案设计(李雪春)
《瀑布》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瀑布》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1单元“清清的水”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首诗歌,它按照观察顺序,由远及近,从声到形,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雄伟壮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叹之情。
学情分析:由于诗词在表达上极其凝练、丰厚,加之二年级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有限,因此,利用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更有利于学生直观地欣赏瀑布,也有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化的阅读。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认识8个生字,会正确书写5个生字。
2、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录音机、学生自制生字卡。
一、听课文录音,激发兴趣。
学生边听课文录音,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欣赏了这么美的诗你一定想自己试着读一读吧!请你自由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①圈出课后的生字宝宝。②读准字音,不加字,不丢字。
2、学情反馈。
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平时是怎么把一篇课文读熟的?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有时句子一下子读不通怎么办?(全班交流)
3、师:为了展示你最佳的读书效果,把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小节读给同桌听。
三、自主识字。
1、学生再读课文,想办法记住圈出的生字。
2、游戏:摘果子(出示贴有生字卡片的果树图)。上台摘果子的同学读准字音后,台下的同学迅速举起卡片跟读。台上的同学将果子贴于树下表示果子熟了。
3、请和你的字卡说说悄悄话,说出自己精彩的发现。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4、这些生字宝宝把自己的朋友给丢了,请你在课文里帮它们找找。(学习词语:比喻、仰望、伟大)
5、在解决生字的基础上读课文。
四、学习写字。
1、师:在课文里还藏着几个生字宝宝呢,只要你会写它们的名字,它们就会出来和大家一起做游戏。
2、师:你们能写好吗?
(出示会写字)松、丈、屏、脚、座、尘 指名认读,齐读,扩词。
3、教师范写,学生观察要求会写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和笔顺。
丑字美容:教师故意将字写得不规范,指名上台纠正。
4、小结书写要点:
“丈”字提醒那一捺要写得舒展一些,整个字才立得住脚。“脚”字中间的“去”一定要正,整个字才能写好看。
“尘”字第一笔为“竖”。
6、游戏:“写字接龙”(指名上台写“脚”字,每人写一笔)。
7、学生描红、书写。
8、优秀书写作品展示。
五、再读课文,感知大意,不懂的内容用“?”标上。
〔板书设计〕
瀑 布
瀑 叠 滩 般 喻 衬 屏 雾
松 丈 脚 座 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体会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瀑布的雄伟、壮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赞美瀑布的思想感情。
2、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的河山,受到美的感染。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悟诗歌语言的美,体会瀑布的雄伟与壮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师引入:
1、孩子们刚才唱的这首歌真好听,李老师想起了这首歌的词作者——叶圣陶,(出示叶圣陶图片)这就是叶圣陶爷爷,他是著名的教育家、作家,他为孩子们创作了许多经典童话作品,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他写的诗歌《瀑布》。(师板书课题,提醒“瀑”字的写法)
2、3、师:瀑布是河水在奔流的过程中遇到悬崖峭壁,垂直跌落而形成的,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欣赏欣赏瀑布的美景。(播放瀑布视频)看完后,你想说些什么?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过渡:和孩子们一样,叶圣陶爷爷也看到了这么美丽的瀑布,那他是怎样描写的呢?(翻书74页)
师过渡:通过初读,我们知道了这首诗歌一共有3个小节,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诗歌的第一小节。
三、分节理解诗歌。
1、学习第一小节。(PPT出示)
(1)请一生读这一小节,听的学生思考: 这一小节在描写瀑布的什么?(板书-声音)
作者是先看到瀑布,还是先听到瀑布的声音,你从哪句话里知道的?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瀑布的声音很大。)齐读这句话。(2)哪些句子在描写瀑布的声音?(生回答)
师接着问:作者在描写瀑布声音的时候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全班齐读这两句比喻句)
瀑布的声音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来听一听。(播放瀑布声音)你觉得瀑布的声音还像什么?(生交流)
(3)作者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瀑布的声音比作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和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如果我们这样写,你更喜欢哪种写法?为什么?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好像浪涌上岸滩,好像风吹过松林。
(读句子后比较,体会“叠叠的”和“阵阵的”词语的用意。)播放浪涌岸滩视频。换词语练习。(一层又一层、一阵又一阵)
(4)师: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仿佛听到了瀑布巨大的声音,那真是太有气势了,男生读,女生评价。
师过渡:这如浪涌岸滩、如风吹松林的瀑布声,吸引着我们急切地向瀑布走去,走啊,走啊,山路忽然一转......2、学习第二节。(PPT出示)
(1)课件出示瀑布远景。问:你们看见了什么?(生回答)请孩子们读“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
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写“望见”而不用“看见”?
(师:老师注意到这句话中的两个感叹号,我们都知道,感叹号在表达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那这句话中的两个感叹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惊喜、意外、赞叹
过渡:作者望见了什么?生接着读“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2)同桌讨论:(课件出示)
A、瀑布的样子像什么?
B、“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中的“衬”是什么意思?(衬托)老师把这个词语送给你们,把这个词语放进句子里读一读。
千丈青山衬托着一道白银。
(3)图片展示“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此刻,你想说什么?(试着读一读这句话。)
(4)你该怎么读这一小节?谁来试着读一读。(师生评价朗读、生生评价朗读)。
师过渡:我们远望了这么壮美的瀑布,让我们再走近一些吧!请一生读诗歌的第三小节。
3、学习第三小节。(PPT出示)
(1)这节诗歌中描写瀑布的句子有哪些?它是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来写的?把什么比作什么?
(2)、站在瀑布的脚下,为什么要仰望?(瀑布在我们的眼里是这样的伟大,我们显得那么渺小。只有抬头仰望才能看到它的全部。大家一起做个仰望的动作。)
(3)理解“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图片出示什么是“屏”以及“珍珠的屏”)
作者把什么比作“一座珍珠的屏”。
师:瀑布从高高的悬崖倾泻而下,水花四射,那一粒粒水珠晶莹、透明,多像珍珠啊!(赛读“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面对这么美丽的瀑布,你还想说:(换词语练习)好_________呀,一座珍珠的屏!
(4)风吹来时的瀑布是什么样子呢?大家想不想看看?(看视频)体会“如烟如雾如尘”的美。
闭目想象“如烟,如雾,如尘”的景象。(创设语言情境,帮助理解。)(一阵阵风吹来,吹散了珍珠的屏,飞沫慢慢上升、飘舞,漫天浮游,如同轻烟;又渐渐扩散、弥漫,一切若隐若现,好似薄雾;再过会儿,终于化作尘埃,纷纷飘落……)
这是何等美丽的景色啊!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学生带简单的动作自由朗读第三小节,指名读,齐读。)
(5)对比朗读:风很大,读得大声些。“如烟如雾如尘”要读得轻些慢些。(6)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过渡:学完了整首诗歌,你知道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观察顺序来观赏瀑布的吗?
四、体悟诗歌情感,总结写作方法。
1、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瀑布,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老师引读比喻句,回顾全文。
我听见瀑布的声音,既像(),又像();远望瀑布,千丈青山衬着();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它就像()。
2、作者把瀑布写得那么美,让我们身临其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瀑布的赞美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
五、请全体同学起立,配乐朗诵诗歌。六,拓展:欣赏《望庐山瀑布》。
板书设计:
声音 浪涌、风吹
瀑布
样子
一道白银
一座珍珠的屏 教学反思:
今天,我在康定中学方树泉实验楼会议室参加了校内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先反思小结如下:
从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来说,达到了我预期的几个目的:
1、通过观看瀑布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为理解诗歌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在教学第三小节中插入的瀑布倾泻而下的视频,使难点轻松突破,学生也理解得较好。
2、作者在诗歌中采用了大量的、形象的比喻修辞手法,让我们仿佛听到那巨大的声音,看到那壮观的景象,所以我的教学设计重点放在理解几个比喻句上,“把什么比作什么”这个问题渗透三个小节的教学,是学生掌握本诗歌的比喻句,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3、通过抓诗句中的重点词——“叠叠的、阵阵的、望见、衬、仰望、屏”等来让学生体悟作者用词的精妙,培养学生语感,为学生写句、写话注入一丝方法,长期渗透,相信会有收获。
4、通过男女生读、个别读、赛读、挑战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诗歌,体会作者情感。
一堂公开课上完后,总是如释重负,之后遗憾、后悔的情绪如潮涌:
1、时间把握不够好,在分析第一、二小节时占用了太多时间,以至于仅剩十分钟时才开始第三小节的学习,但是第三小节的分析是我本节课中的一个亮点,遗憾时间不够,匆匆收笔,没有很好地展示课件,显得虎头蛇尾。
2、朗读指导的欠缺。从整堂课的朗读效果来看,很显然,没有达到之前在三年级二班试上时的那种朗读效果,朗读没有共鸣,平平而过。归根结底,课堂上我为了节约时间,在朗读指导中显得很浮躁,一晃而过,其次平时的朗读训练没有到位,也提醒了我们两位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真的要狠抓朗读训练。
3、在课堂上,我的语言显得不够精炼,有点婆婆妈妈,这一点还需我在今后的课堂上做到少讲、精讲,以有所改正。
全国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经提到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在公开课的舞台上成长”,我也想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通过一次次的磨课、赛课,总结、反思,让自己有所收获,精进教学技能,只为了不辜负孩子们一双双求知的眼睛。
第二篇:紫藤萝瀑布教案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
紫藤萝瀑布教案设计(适用多媒体教学)
宗璞
河南省唐河县马振扶乡二初中向木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2.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3.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
4.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教学设想:
本文是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这种观察、感受、联想、思考对人的启迪是显而易见的,但对初二学生仍有一定难度。本文可以采用感悟、研读、赏析、反思、拓展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层层深入感受到生命的思考,既来自自身,又来自其它生物,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仔细观察、思考,都可以从中悟到生命的真谛。同时可以采用画面进行直观教学,通过故事和名言等教学手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强对人生的感悟。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教学难点: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加深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方法:导、学、练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紫藤萝花的画面,放一首轻音乐。(幻灯片1----3)
同学们,当你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生命的珍品。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荷花的傲洁,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它们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藉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五、紫藤萝瀑布
宗璞
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2)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3)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
(4)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以上内容用多媒体大屏幕出示,学生朗读或默记目标内容。(演示幻灯片4)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演示幻灯片5)
宗璞,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1928年生于北平,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休于中国社会科学业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既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学厚渊源,又得外国文化长期耳濡目染,她的作品蕴含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高雅格调。主要作品有小说《红豆》、《鲁鲁》《三生石》童话《寻月记》《花的话》《总鳍鱼的故事》散文〈西湖漫笔〉〈奔落的雪原〉〈花朝节的纪念〉〈三松堂断忆〉等,出版了多种小说散文童话选集。由〈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组成的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是宗璞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
2、检查预习(演示幻灯片6---7)
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横线词语注音。
迸溅(bèngjiàn)伶仃(língdīng)盘虬卧龙(qiú)仙露琼浆(qiÓng)
酒酿(niàng)
3、(过渡)《紫藤萝瀑布》是一幅极为精彩的工笔画,即使是高明的丹青国手,也未必能穷尽它所包含的意蕴。要理解文章的内涵,认识作者在我们面展现的紫色的、绚丽多彩的紫藤萝,就必须听一听全文的内容,从中感受到那花的色泽,花的神采和花的气味,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配乐范读)。(演示幻灯片9----13)
问题组:
①本文学习什么内容?
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
③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怎么样的感悟?
可以在听读的基础上简要回答。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评论、补充(答案即使不太统一,教师可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整体感知,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
三、合作交流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对文章进行了整体感知,大体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好文章总有眼睛似的精彩片段,研读好的章节、段落,其实是对文章内涵的具体把握,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更贴近了。
2.自主探究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
①学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②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③赏析语段中好句子的用法,体会作者由紫藤萝瀑布而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学生自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学生的回答各有千秋,归结起来,本文主要内容是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欢欣的心情描写了一树盛开的藤萝花生机勃发、辉煌灿烂的景象,抒发自己由焦急、悲愤转化为宁静和喜悦的心情。作者又上溯到十多年来藤萝的变迁史,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生命的长河虽有曲折,但永远前进。
3.学法指导
对以上问题大屏幕投影后认真阅读,并教会学生自读和自学的方法。
投影出示朗读方法:
(1)朗读文章有感情,注意 重音、语速及四声。
(2)细品味佳词妙句,内容中心都理清。
(3)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理由,允许思维发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简单的内容归结:
赏花———花似锦
忆花---思绪万千 生命的永恒
悟花---振奋精神
教师小结: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会有那样的感悟呢?1982年是“极左”论调笼罩的年代,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萝被拆掉,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理解这个背景,才能理解文章的感情。其实作者的感情就如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被拆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对人生有了感情上的变化和彻悟。
(4)赏析语段中的好句子,体会作者由紫藤萝瀑布而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结合自己了解的一些社会事例,展开思考。
教师小结:注意文章里提到的“生死疑惑、疾病痛楚”,结合作者的简历稍做介绍。作者在回顾了花和人的命运后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也就是说,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作者发出了“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的感慨,我们也由此感到作者的彻悟,对生命的感悟。
4.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进一步研讨文章的语言魅力,进行合作式探究学习,从中找出好的语言片段,进行探究性赏析。
同位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
例如:揣摩语句,体会写景之妙。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导总结:这是用帆和船舱作比喻,细致的描绘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比做笑容,就有美好可爱的感觉,也抒发了喜悦之情。学生可以找出多处,指导学生从内容上、从写作特点上去理解、品味、鉴赏、把握。
四、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1.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
(1)学生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可一一作答,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
(2)教师向学生提出质疑:你能用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吗?
学生讨论,可以有不同见解,教师巡视并指导。
2.拓展延伸
(1)请学生观察大屏幕上的画面(可出示一组花木的画面,如:菊、梅、荷、松树、牡丹等等)。指导: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回去后可以搜集一些有关花木的文章,与同学进行交流,并提出自己新的联想和见解。
(2)用一株实物花(并不一定是名贵的花,可以是生命力顽强但并不起眼的花),让学生现场观察,进行联想,做口头作文:《我看______花》。
教师总结:紫藤萝瀑布像一首深沉的歌,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画面:藤萝不与群芳争,独自开在花谢时,踏春无人恋,蜂蝶亦不顾,而它们却尽情的展示着自己的生命,骄傲自信的为自己的美丽生命而欢腾嬉闹。然而回首十年,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又会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一种悲哀。仔细品味这篇短文,使人幡然悟到,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活的浪花,正如宗璞所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当象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3、延伸作业
(1)观察花草树木,观察生活。抒写观察日记,题目自拟。
(2)各小组同学分别设计本节课的板书(注:力求各小组不同,又能突出文章主体结构)。
板书设计参考一:
紫藤萝瀑布
宗璞
赏花一一繁花似锦
忆花一一思绪万千 生命永恒
思花一一振奋精神
板书设计参考二:
紫藤萝瀑布
宗璞
加快了脚步
赏花忆花悟花
停住了脚步
点评:
此教案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了三点:
一、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了健康个性。
如:要求学生在对文章整体感悟后,在了解作者生平的基础上,通过对看花、忆花、思花三个部分内容赏析,让学生对生命、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同时提出了“谈谈自己对生命、对人生的理解”的要求。学生可以就自己所具有的经历,或对人、对事的了解,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陶冶自我性格的健康发展。
二、富有时代气息,加强人文教育。
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重点研读了“手足情、生死谜”,“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两部分,让学生在“忆花”的部分中去感受时代所给予人的感受;“思花”部分重点在于对人的感情的升华,而这种时代气息和人文教育又是潜移默化的自然性的渗透,使学生从优美的文章中崇尚了热爱生命、珍惜幸福、珍爱人生的高尚情操,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把人文教育放在显著地位的特点。
三、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案中的朗读方法的指导,学生的朗读与研讨,以及畅谈感受的环节设计,都是重视语文全面素养提高的措施,而不把语文当作纯粹的技能训练,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发展。另外,教案采用了青岛市的“板块式”教学模式,流程流畅,可操作性强,既重视了人文教育,又不忽视初二年级的字词教学,使语文达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良好统一,也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第三篇:《瀑布》的教案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声音,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
(教学设想:通过听声音、猜声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在头脑中对瀑布的声音形成一定感知,为学习诗歌作铺垫。)
2、对,这就是瀑布的声音,今天,我们就一起到瀑布脚下去看看,感受瀑布的魅力。
二、读中感悟,放飞想象
(一)学习第一小节
1、瀑布的声音像什么?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2、瀑布的声音还像什么?指导用“瀑布的声音像。”说话。
(设计分析:通过听觉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丰富多彩的回答,在创造美的同时,也内化了文本的语言,丰富了语言的积累。)
3、指导朗读感悟瀑布的声音美。
(设计分析:瀑布的声音用直观的语言描述学生难以领悟,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并加上教师在评价中的朗读引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既学会了朗读,又能感受到瀑布声音的震撼。)
4、听到这么美的声音,你想到的瀑布是什么样子的?
(二)学习第二小节
1、播放瀑布影片。
(教学分析:通过直观形象的影片,让学生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捕捉学生赞叹的神情进行引导。)
2、刚才老师从大家的脸上看到了惊喜,你看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
3、指导朗读诗句,体会作者看到瀑布时的心情,感悟瀑布的形态美。
4、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相机指导理解“一道白银”的意思。
(教学策略:充分利用文中插图,图文结合,直观理解。)
过渡:看到这么美的瀑布,现在你最想做什么?(生畅所欲言)老师也迫不及待想到瀑布脚下看看,走,一起去吧。
(三)学习第三小节
1、师范读:“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2、理解“珍珠的屏”指的意思。
(教学策略:结合图片直观理解,突破难点。)
3、指导用“ 好像一座珍珠的屏。”说话。
4、假如此时此刻,你就站在瀑布的近旁,一阵风吹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你又有什么感觉?
5、指导朗读诗句。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配乐朗读诗歌。
2、欣赏瀑布图片,你想对瀑布说什么?
(设计分析:通过这环节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将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升华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我们不仅跟随叶圣陶爷爷观赏了瀑布,还欣赏了各种各样的瀑布,这是神奇的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壮美景观,让我们敞开心扉,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吧!
四、课后作业
背诵诗文,积累你最喜欢的优美词句。
第四篇:紫藤萝瀑布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
3、感悟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对人生的思考
4、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的挫折,热爱生命,珍惜时光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和中心思想,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
1、紫藤萝花的象征意义以及其主旨的显现
2、理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采用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等方法教学
教学准备
1、让学生先自行预习,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背景
2、准备几幅紫藤萝花的挂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1、展示大挂图紫藤萝,让学生具体感知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傲雪的青松,斗霜的秋菊,迎风的翠竹,石缝间不屈的小草,草丛里无名的野花……这些自然界植物无不蕴涵深刻的哲理,那今天我们也来学习同样具有深刻含义的紫藤萝,打开课文《紫藤萝瀑布》,我们来学习新课,看看作者在看看盛开的紫藤萝形成的瀑布流有怎样的感悟?紫藤萝又带给了作者怎么样的人生启迪,给我们又有什么样的启迪?
2、快速默读课文,给各自然段标上段号,把握课文大意,理解课文主旨,给课文分段,看看各段的主要内容?
讨论并归纳文章共十一自然段分成三大段:
第一段:第一至第六自然段
写作者偶见一树茂盛的紫藤萝
第二段:第七至第九自然段
写作者睹物释怀,心上的焦虑和悲痛化为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第三段:第十至第十一自然段
写作者由此感悟到生命的永恒
3、听课文录音,引导学生边听边体验作品情感,并思考问题: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树的?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花的?
让学生回答思考题
作者是从三个方面来写:
(1)色: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再提问学生如何理解“迸溅”一词?
(2)形: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端。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
(3)态: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在和阳光相互挑逗,彼此推着挤着。
作者先写每一穗花,再写每一多花。先写花趣的色彩,“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最后写花的香味,“淡淡的花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4)朗读课文,分组分段朗读课文,看看哪个小组最能将课文中的所表现感情朗读出来。
(5)课后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紫藤萝瀑布》的文章大意,把握了文章的脉络,体味了作者对紫藤萝的细腻描写,体验了作者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深入学习这篇课文,理解其中的中心思想和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以及作者在欣赏紫藤萝所获得的感悟。
(1)采用分读、齐读、重点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对课文主体内容再一次整体感知。布置思考题。
A、文章的第一段独句成段有什么作用?(回答要点:作者内心的反应,全文的悬念伏笔)
B、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描绘紫藤萝的?其特点是什么?(要点:花形,特点是“像一条瀑布”)
C、第三至第七自然段主要从哪些方面描写紫藤萝的?如何理解作者在此段落中由花的热闹写到了自己的精神的写作思路?(要点:花色,花色的热闹引起作者内心的焦虑与悲痛,怀念弟弟)
D、文章的第八、九自然段呢?又是从哪些方面描绘紫藤萝的?有何特征?其中作者为什么要提到紫藤萝的被毁和重生,其目的是什么?(要点:花香,承上启下)
(2)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讨论,思考关于紫藤萝的变迁和作者情感变化与感悟的相关问题
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筛选具有共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再进行小组之间交流。出现不同意见的进行全班同学讨论,并给予点拔和指导。引导学生把问题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小组讨论的问题
a、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浓厚的感情?(十年前家门外的紫藤萝被拆毁了,过了很多年后,紫藤萝花又盛开了,作者触景生情,思想波动)
b、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第二小组讨论的问题
c、联系作者的情感变化,试谈谈紫藤萝的象征意义。(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再到现在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d、赏析语段中精美的语句的用法,体会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引发对生命的感悟。(让学生自由发挥,再给予点评)
第三小组讨论的问题
e、怎样理解“花与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遇到不幸时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美好和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要面对新的生活,振奋精神,投身伟大的事业)
f、总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深刻含义,与文章第一段有什么关系?(感悟生命的永恒,照应第一自然段)
第四小组讨论的问题
g、总结归纳文中的中心思想(本文写作者遇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心中的失弟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感悟生命是永恒的,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3)开放性思考和讨论(言之有理即可)
学生在对文章整体感悟后,在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后,通过看花、忆花、思花三部份内容赏析,让学生对生命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A、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引起你的共鸣?谈谈体会。
B、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并让谈谈自己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
(4)课堂总结
紫藤萝瀑布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画卷:紫藤萝不与群芳争,独自开在花谢时,踏春无人恋,蜂蝶亦不顾,而它们却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生命,骄傲自信地为自己美丽的生命而欢腾嬉闹。然而回首十年,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又会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一种悲哀。仔细品位这篇短,使人幡然悟到,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活,珍爱生命,正如宗璞所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当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生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第五篇:雪 教案设计
《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本课生字词。
(2)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3)深入体会文章深邃、鲜明的主旨。
2、能力目标
(1)体味词语色彩鲜明,饱含情感的特点。(2)从景物描绘中体悟作者的情感。
(3)体会对比、借景抒情、象征等手法的运用。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独立张扬的个性,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教学难点
1、通过关键词、句,整体感知、理清路线,深入理解作者对“江南的雪”、“朔方的雪”不同的态度及其原因
2、品味两幅不同雪景,理解其中所蕴涵的深意和作者的思想 教学重点
1、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深邃、鲜明的情感。
2、品位课文中的语言内涵。教学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文章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借助朗读,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2.点拨法:学生接触本文时间有限,适当进行分析、点拨,有助于文章理解
3.讨论法:针对本文这个平台进行平等对话,培养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发展,是学生得到充分发展。4.讲授法:通过教师教学,使学生获得必备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过雪吗?那同学们知道80多年前雪的模样吗?不知道吧!今天,我们进入鲁迅先生的《雪》好好的去感受一番八十年前的雪是什么模样。
二、鲁迅生平介绍
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1918年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相继发表了《孔乙己》《阿Q正传》《药》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而已集》《华盖集》《坟》《三闲集》《二心集》等。
三、写作背景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冬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冷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命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
四、听朗诵对生字词进行注音
处()子 磬()口 塑()雪 粘()结 脂粉奁()目光灼灼()朔()方 粘()连
凛()冽()褪()尽
五、词语解释:
博识:见识广博。凛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精魂:精灵,魂灵。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六、全面感知课文
1.以图文方式分析第一自然段。
2.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答: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 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神、热闹、有趣。
3.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话说到“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4、③在第四段开头为什么要用“但是”,如果去掉但是会有影响吗?
答:有影响,因为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用了一个峻急的“但是”,转入对“朔方的雪”的描述。看似并不需要转折,可加上这个“但是”之后,情感的倾向性更加明显了。巧妙转折,先交待朔方的雪与江南雪的截然不同,然后用“永远如粉、如砂,决不粘连”写出朔方的雪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它在日之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七、层次的梳理内容概括
如这张图片告诉大家的,中华书法博大精深,一个雪字就有上百种写法,那么大家难道会认为大自然的雪景只有一种吗?不,事实并非如此,现在给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再次仔细阅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两个层次,并做出这两个层次的小标题 学生一: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1、2、3为第一层次,写的是江南的雪景图,4、5、6为第二层次写的是北方的雪景图
八、详细介绍,讲解两幅雪景图
给同学五分钟的时间,找出文中描写江南雪景图,北方雪景图的句子,完成屏幕问题 学生一:回答文中描写江南雪景图的句子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具体分析)
江南雪景图的总特征是滋润美艳之至,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梅花、深黄磬口的腊梅、冷绿杂草在雪下对江南雪景图的具体描绘而冬花开在雪野、蜜蜂嗡嗡闹着忙碌地飞着则是作者丰富的想象。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此处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呢?没错,就是动静对比的手法,对江南雪景图的细致描写运用了静态描写,体现了一种静态美,而蜜蜂嗡嗡闹着忙碌地飞却是一种动态的体现,表现了一种动态的美,动静的对比更加突出了一幅充满温情,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江南雪景图。与此同时抒发作者渴望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生二:回答文中描写北方雪景图的句子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具体分析)
她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了作者对北方雪景图总特征的描写,那么现在就有同学有疑问了,第一自然段描写的是江南的雪景图为什么会出现北方雪景图的总特征呢?问的很好,请大家再次阅读第一段的第一句“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好的,请问大家暖国指的是什么?没错,暖国指的是江南,那么江南向来没有的,那么哪里会有呢?当然是北方啦,这不过是作者玩了一种的简单的文字游戏,却强有力的将江南雪景雨北方雪景区分开来。
朗读第4至6段,思考:这部分可分为哪两个层次? 学生一: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具体分析)第二部分可概括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四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磅礴气势。第二层(第五至六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精神。
九、江南雪景与北方雪景的对比 学生四个人为一小组,讨论两个问题
1、两幅雪景作者更喜欢哪一幅呢?
作者更喜欢北方的雪的那种独立,坚强不屈,奋发向 上的精神,因为在鲁迅所生活的严酷社会里,北方的雪的 精神正是鲁迅的人格的真实写照,他不屈服于社会的黑污 浊,高举思想的旗帜奋斗在那冷酷的社会环境中。
2、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运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写作手法。
十、文章小结
让学生提出文中不明白的地方,并加以解答(此次比赛时间有限,此项不展开)之后有教室对文章进行小姐
十一、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补充课外作业
十二、板书设计
雪鲁迅
江南的雪(1、2、3)——滋润美艳(寄托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比
北方的雪(4、5、6)——决不粘连(孤独而且坚强的战斗者)
十三、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采用了创设问题情境的理念,引导学生由整体到部分全面理解课文内容。如自主学习环节是从整体感知,合作探究环节是细处赏析,这是从整体到部分;合作探究研读赏析部分设计的问题是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逻辑设计的。这样符合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步步深入地探究课文。
因为作者有特定的写作背景,所以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搜集写作背景资料,结合已学知识《风筝》,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不能产生歧义,这些极大地帮助了学生理解。
学生能够按照老师安排做到自主学习,找出疑难点,能够组织起合作探究,在合作中解决自己的疑难,在探究中解释你我的困惑,学生能去伪存真、举一反三,常有独到的见解,收获颇丰。只是个别学生听的多,问的少,尚未完全融入集体讨论之中,但总体效果是非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