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的指导意见

时间:2019-05-13 23:58: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的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的指导意见》。

第一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的指导意见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的指导意见

冀政〔2011〕43号2011年4月6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决定在全省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党中央、国务院及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为指导,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树立健康也是生产力的新理念,培育健康文化,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推动全民健身行动,创建全民健康环境,打造健康型社会,以人民群众身心的健康促进社会的和谐。

(二)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切实发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其中,让人民群众成为活动主体,形成人人注重健康、人人追求健康的浓厚氛围。二是以人为本、民生至上。把创建“健康城市”活动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紧紧围绕全民健康来开展,真正让全省人民身心受益。三是立足实际、注重特色。从与广大群众身心健康息息相关的关键环节和具体问题抓起,深入开展针对性、操作性、现实性强的活动,充分体现群众意愿,体现地域特色。四是城乡统筹、协调推进。兼顾城乡人群的实际特点和不同需求,统筹安排实施,逐步缩小城乡健康差距,形成城乡联动、共促共进共享的居民健康发展格局。五是开放创新、全面提高。加强国内、国际交流,引进先进的健康理念、健康行为模式,全面提高健康水平。

二、活动目标和主要指标

通过5年的努力,到2015年,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全省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健康环境明显改善。

(一)健康环境指标。

1环保指标:全年二级及二级以上天数(全年API指数<100的天数)>85%;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0%。垃圾集中处理率≥95%。

2绿化指标: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进一步提高。

(二)健康服务指标。

1市、县、乡(街道)、村建立完善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验服务能力分别达到C级和B级,具备职业卫生检测、评价服务资质;

3建立比较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医疗紧急救援体系,形成完善的职业病防治网络;

4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长效机制; 5城乡社区有较完善的健身活动场所; 6建立比较完善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7建立比较完善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

(三)健康人群指标。

1全省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左右; 2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继续下降;

3慢性病防治知识人群知晓率、慢性病高危人群管理率、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不断提高; 4人群吸烟率明显降低;

5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

6居民保持中等以上强度运动的比例、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大幅度提高。

各设区市按照上述主要指标要求,结合各地实际,提出具体量化标准。

三、主要任务

实施六大工程、25个重点项目。

(一)健康教育工程。

1健康教育进家庭项目。向每户居民免费发放《居民健康指南》,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营养膳食、居民健康素养等内容。

2健康教育进校园项目。中小学校要编写健康知识读本,开设健康教育课。学校设置固定的健康教育橱窗,开展健康知识竞赛、有奖征文等活动。大力开展“阳

光体育运动”、“小手拉大手”活动,带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追求体育锻炼、文化娱乐的健康氛围。

3健康教育进医院项目。各级医疗单位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进行医疗救治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为患者开具健康处方,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引导活动。医学专家面向社会举办健康知识、卫生救护讲座,提高目标人群对疾病的预防、控制能力。

4健康教育进社区项目。各级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组织医学专家深入社区举行讲座。

5媒体健康宣传项目。在媒体开设创建“健康城市”活动专栏,宣传普及卫生知识;在电视台播放健康知识公益广告片,开办健康知识大讲座;在网上开设“就医指南”、“健康讲坛”等专栏,开展丰富多彩的健身娱乐宣传活动,扩大健康教育引导覆盖面。

6禁烟、控烟项目。从在校生和青少年抓起,广泛开展禁烟、控烟干预活动,通过加强社会宣传,提高广大烟民禁烟、控烟自律意识;大力实施“无烟学校”、“无烟机关”、“无烟餐馆”、“无烟家庭”等创建活动,在禁烟场所设置专门吸烟区。人群吸烟率在现有基础上逐年递减。

(二)健康服务工程。

7居民健康信息管理项目。为每人制定一个健康计划、建立一个电子健康档案、每人每年体检一次。到2015年为全部城乡居民建立起健康档案。每年对城乡居民的健康现状进行抽样调查,科学分析和全面掌握健康现状。调查数据录入微机数据库,撰写和发布辖区居民健康状况报告。进一步强化政府卫生监管、建立健全卫生监督体系。

8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全面完成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任务。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构筑20至30分钟的医疗服务圈。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达到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水平。启动县级中医院标准化建设项目。完成规划确定的未达标乡镇卫生院建设,支持没有卫生室的行政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全省每个行政村都建有一个标准的卫生室,一个能看病的医生,建立起基本药物的保障机制,配备基本的诊疗设备。基本实现一般疾病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占医疗机构门诊总量的比例

明显提高。建立完善医疗紧急救援体系,加强县级医院的紧急救援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规范化运行,实现科学化管理。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医保,制订居民慢性病报销办法,引导居民到社区看病就医。实现“小病到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双向转诊模式。

9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保障项目。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实施大学生村医工程。通过对口支援、定向培养、转岗培训、在职教育、社会招聘等多种途径力争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

10慢性病干预项目。开展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干预措施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事业等活动。

11职业相关疾病防治项目。对工矿企业管理者和各种作业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知识培训,做好有毒有害岗位工人的体检和健康培训工作。职工健康体检率、建档率逐步提高。

12精神卫生项目。深入学校、企业、社区,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引导及时心理咨询,实施早期干预策略,消除焦虑、抑郁、悲伤、恐惧、恼怒和成瘾等异常心理行为,引导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逐步提高。加快精神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加快建设功能比较完善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

(三)健康饮食工程。

13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项目。对所有食品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相对集中食品加工小作坊、销售企业、餐饮(集体食堂)单位、仓储场所进行全面集中彻底清查,严厉查处和打击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实行“五个一批”,即关闭取缔一批、停产整顿一批、改造提升一批、整合重组一批、派监督员入驻企业监控一批,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14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长效机制。在食品安全方面,建立食品安全联合执法机制、食品安全监测预警机制、食品安全质量保证机制、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机制、食品安全社会监督机制、食品安全责任追究机制等六个机制;在药品安全方面,建立药品安全质量保证机制、药品安全监测预警机制、药品安全社会监督机制、药品安全应急处置机制、药品安全责任追究机制等五个机制,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

安全。

15放心饮水项目。加强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监测,建立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监督监测机制。集中式供水单位建档率达100%。

16安全饮食项目。以治理抗生素、雌激素、农兽药残留超标为重点,加强蔬菜、水果、肉蛋奶、饮品、食品添加剂的检验检测,倡导食用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单位和食品经营单位的管理。全面推行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办法,A、B等级餐饮单位逐年递增5%。

17平衡膳食促进项目。倡导居民平衡膳食,合理营养,实现“吃动两平衡”。倡导少盐少油饮食,倡导食用低钠盐、植物油。倡导集体食堂、餐饮单位对盐油实行总量控制、总量递减。倡导适量饮酒不过量,文明饮酒不劝酒,提高广大群众的自觉控制能力。为全市每户家庭免费发放一把定量盐勺和定量油杯,发放控盐、控油、控体重和酗酒有害健康的宣传材料。

(四)健康信息服务工程。

18医药卫生信息化项目。加快以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为重点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提高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和卫生行政管理水平。突出抓好居民就医“一卡通”,为每个人建立一份电子健康档案。

19医院信息化项目。积极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推广患者满意度电子评价系统,加快远程诊疗服务系统建设,开展远程会诊项目。

(五)健康文体工程。

20全民健身项目。贯彻落实《全民健康条例》,切实保障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权益,组织好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提高全省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生活方式。加快城市社区、行政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到2015年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经常性体育锻炼人数明显提高。倡导累加式、镶嵌式等多种形式的运动方式和工间操,在公共休闲和锻炼场所设置体育运动量的标识。

21文化活动项目。每个乡镇、农村和社区都建有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普及到每一个社区、乡镇和农村。创作健康教育剧目,定期举办农民秧歌大赛、社区居民歌咏大赛、大学生和中学生街舞、健身操比赛、国际标准舞

大赛和交谊舞大赛等活动。

22民间组织健康促进项目。以现有各种类舞蹈、歌唱等群众健身团体为依托,发展一批新的有益健康的疾病康复类社团、健身中心、俱乐部等民间组织,全省民间健康、文体活动组织覆盖更多人口。

(六)健康环境工程。

23碧水蓝天项目。以我省节能减排、企业治污减排、饮用水源环境综合整治、绿化攻坚行动等专项行动为重点,不断扩大绿化面积,改善我省城乡大气、水环境质量,使环境、绿化等主要指标达到环保目标要求。地表水国控、省控监测断面劣于五类水质的比例<35%,好于三类水质的比例>47%。积极推广利用天然气等清洁和准清洁能源技术,对燃煤锅炉进行改造;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和普及,设区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9%以上,管道燃气使用率达到80%以上,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5%以上。

24厕所改造项目。农村大力推行“三格式”、“双瓮式”、“沼气池式”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

25除害灭病项目。全省城乡每年集中开展两次大规模的卫生整治和“消杀”行动,将蚊、蝇、鼠、蟑螂等虫害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农村垃圾全面实行“户清、村集、乡运、县处理”,有效控制各类传染病和虫媒疾病的发生。

四、方法步骤

第一阶段(2011年1月—2011年3月):制定方案。按照省政府制定的《关于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的指导意见》,各设区市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出活动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1年3月—2012年12月):组织实施。全面启动实施创建“健康城市”活动,2012年12月底前,五大工程、20个重点项目实现阶段性目标。推选出一批样板项目、精品项目、特色项目,发挥示范作用。

第三阶段(2013年1月—2015年):深化成果。巩固和深化前面阶段活动成果,推广先进健康模式,建立健全全民健康的长效机制,推进此项工作持续向更深层次迈进,实现五年活动目标。

五、组织实施

(一)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由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省医改办会同卫生、财政、食品药品监管等相关部门对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实施具体指导。

(二)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以11个设区市作为活动实施主体。各县(市)也要按照本意见对开展“健康城市”活动作出部署,相应开展“健康县(市)”活动,在全省形成以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社区和村镇全员参与的活动组织方式。

(三)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要结合城市面貌三年上水平及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城市污水治理、废物垃圾处理等基本设施的建设改造,改善城乡环境。

(四)加大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的考核力度。要把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成效纳入年度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年度进行考核评比。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对达到“健康城市”标准的,省委、省政府授予“健康城市”荣誉称号。开展活动所需经费以市、县为主,省财政以以奖代补形式给予补助。

第二篇:关于开展创建健康城市的活动方案

关于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的实施方案

为全面提高人民群众整体健康水平,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吴桥,幸福吴桥,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的指导意见》和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的实施方案》,在全县范围内扎实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服务、健康饮食、健康信息、健康文体、健康环境”六大工程。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及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为指导,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树立健康也是生产力的新理念,培养健康文化,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推动全民健身行为,创建全民健康环境,打造健康型社会,以人民群众身心的健康促进社会的和谐。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民生至上;三是坚持立足实际、注重特色;四是坚持城乡统筹、协调推进;五是坚持开放创新、全面提高。

二、活动目标和主要指标

通过5年的努力,至2015年,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城乡健康环境明显改善,全县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一)健康环境指标

1、环保指标:①全年二级及二级以上天数(全年API指数<100的天数)>85%。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③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0%。④垃圾集中处理率≥95%。(县环保局、县水务局负责)

2、绿化指标: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省里要求的3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由10.03平方米、41.76%、35.01%提高到13.8平方米、45.2%、40.3%。(县农业局、县住建局负责)

3、环卫指标:城区生活垃圾清运作业机械化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0%;环卫管理公共厕所水冲率达80%;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初步建立一个设施完善、机械先进、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县住建局负责)

(二)健康服务指标

1、建立完善县、乡、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每个乡镇建立一所达标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建立一所标准的卫生室。(县卫生局、县发改局负责)

2、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验服务能力达到B级,具备职业卫生检测、评价服务资质。(县卫生局负责)

3、县级建立专业性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医疗紧急救援队伍和职业病防治队伍,完善工作预案,做好物资储备,形成完善的职业病防治网络。(县卫生局负责)

4、建立食品及药品安全长效机制。(县卫生局、县食药监局、县工商局、县质监局负责)

5、城乡社区有较完善的健身活动场所。(县体旅局、县住建局负责)

6、建立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工作。(县卫生局负责)

7、建立比较完善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县体旅局负责)

(三)健康人群指标

1、到“十二五”末全县人均预期寿命比“十一五”末增加1岁。(县计生局、县卫生局负责)

2、孕产妇死亡率24/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11‰以下。(县计生局、县卫生局负责)

3、慢性病防治知识人群知晓率达到70%以上,35岁以上人群自我血压水平知晓率达到80%、自我血糖水平知晓率达到50%,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不低于50%。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达到70%。(县卫生局负责)

4、县、乡级医疗卫生机构无烟单位创建率100%,无烟学校创建率100%,其他无烟单位创建率50%以上。成年男性吸烟率控制在60%以下。(县卫生局、县爱卫办负责)

5、居民健康基本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70%以上。(县卫生局负责)

6、居民每周锻炼三次以上,每次锻炼时间不少于半小时的成年人比例达到35%以上。(县体旅局负责)

三、主要任务

实施六大工程、25项重点项目。

(一)健康教育工程

1、健康教育进家庭项目。向每户居民免费发放《居民健康指南》,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营养膳食、居民健康素养等内容。(县卫生局负责)

2、健康教育进校园项目。中小学校要编写健康知识读本,开设健康教育课,每学期不少于10课时。学校设置固定的健康教育橱窗,开展健康知识竞赛、有奖征文等活动。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小手拉大手”活动,带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追求体育锻炼、文化娱乐的健康氛围。在各类学校中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动,至2015年中、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城市、农村分别达到100%、90%;中、小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率城市、农村分别达到100%、90%。(县教育局负责)

3、健康教育进医院项目。各级医疗单位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进行医疗救治的基础上,要根据各自的不同专业对病人及病人家属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地为患者开具健康处方,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引导活动。医学专家面向社会举办健康知识、卫生救护讲座,提高目标人群对疾病的预防、控制能力。在各级医院中开展健康促进活动,至2012年县级推出至少一家“健康促进医院”示范医院,至2013年全部县级医院和30%的乡镇卫生院院达到“健康促进医院”,至2015年健康促进县、乡级医院达到100%。(县卫生局负责)

4、健康教育进社区项目。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组织医学专家深入社区举行讲座。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每个社区一个健康教育宣传栏,每个社区建立一个健康教育小课堂,每个月开展一次健康促进活动,每年进行一次社区健康问题调查;在日常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医护人员通过日常门诊、义诊、电话、入户和咨询等形式,开展咨询宣传,发放健康教育处方,解答居民提出的健康和疾病疑难问题,指导求询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工作日通过DVD和电视等多媒体设备播放卫生科普片,以图文并茂和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卫生墙报、宣传橱窗、宣传展板、实物模型展示等形式开展传播活动。组织动员社区群众组织、居民志愿者参与“相约健康社区行”、“健康大课堂”、“健康俱乐部”、卫生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健康促进活动。培育„社区-家庭-个人”健康管理模式,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专业力量,动员并培育家庭中的妇女、中老年人成为家庭保健员,开展家庭健康管理,定期参加健康体检并实施自我健康监测,及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县文广新局、县卫生局、县爱卫办负责)

5、媒体健康宣传项目。在媒体开设创建“健康城市”活动专栏,宣传普及卫生知识;在电视台播放健康知识公益广告片,开办健康知识讲座;在网上开设“就医指南”、“健康讲坛”等专栏,开展丰富多彩的健身娱乐宣传活动,扩大健康教育引导覆盖面。(县委宣传部、县卫生局、县文广新局负责)

6、禁烟、控烟项目。从在校生和青少年抓起,广泛开展禁烟、控烟干预活动,通过加强社会宣传,提高广大烟民禁烟、控烟自律意识;大力实施“无烟学校”、“无烟机关”、“无烟餐馆”、“无烟家庭”等创建活动,在禁烟场所设置专门吸烟区。人群吸烟率在现有基础上逐年递减。至2013年100%的中小学校、100%的医院成为无烟场所。(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新局、县卫生局、县爱卫办负责)

(二)健康服务工程

7、居民健康信息管理项目。为每人制定一个健康计划、建立一个电子档案、每人每年体检一次。积极推广居民电子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对居民健康情况进行管理,将已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纳入电子健康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健康信息即时采集和调取利用,方便居民通过互联网、短信等形式查询自己的健康信息,同时利用信息管理平台定期发布手机健康信息、电子健康邮件等。到2015年为全部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每年对城乡居民的健康现状进行抽样调查,科学分析和全面掌握健康现状。调查数据录入微机数据库,撰写和发布辖区居民健康状况报告。进一步强化政府卫生监管、建立健全卫生监督体系。(县卫生局负责)

8、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1)全面完成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任务。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构筑30分钟的医疗服务圈。着力加强县级医院建设,发挥好县级医院的龙头带动作用。启动县级中医院标准化建设项目。完成规划确定的未达标乡镇卫生院建设,实现全县每个行政村都建有一个标准的卫生室,一个能看病的医生,建立起基本药物的保障机制,配备基本的诊疗设备。基本实现一般疾病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门诊量占医疗机构门诊总量的比例明显提高。建立完善医疗紧急救援体系,加强县级医院的紧急救援服务能力建设。(2)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规范化运行,实现科学化管理。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医保,制订居民慢性病报销办法,引导居民到社区看病就医。实现“小病到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双向转诊模式。(3)建立健全县、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企事业单位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服务网络。要开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人力资源,建立健全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宣讲团和志愿者宣教团;成立专业健康教育机构,配置具备社会动员、倡导、传播与教育、计划设计、实施、监督与评价等基本技能的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社会各行业和单位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医院、学校、单位等配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专、兼职人员,负责辖区内或本单位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县卫生局、县发改局负责)

9、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保障项目。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实施大学生村医工程。通过对口支援、定向培养、转岗培训、在职教育、社会招聘等多种途径力争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卫生局负责)

10、慢性病干预项目。开展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干预措施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事业单位等活动。积极创建“健康促进及慢性病防治”示范区,以社区(乡镇、街道办事处)为平台,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健康促进及慢性病防治示范区创建活动,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示范区工作经验和工作模式,并形成示范和带动效应,推进健康促进及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2013前以乡为单位至少抓好一个健康促进及慢性病防治示范点,并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县卫生局负责)

11、职业相关疾病防治项目。对工业企业管理者和各种作业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知识培训,做好有毒有害岗位工人的体检和健康培训工作。职工健康体检率、建档率逐步提高。(县卫生局负责)

12、精神卫生项目。深入学校、企业、社区,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引导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实施早期干预策略,消除焦虑、抑郁、悲伤、恐惧、恼怒和成瘾等异常心理行为,引导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逐步提高。加快精神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加快建设功能比较完善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县卫生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三)健康饮食工程

13、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项目。对所有食品和食品加工企业、相对集中食品加工小作坊、销售企业、餐饮(集体食堂)单位、仓储场所进行全面集中彻底清查,严厉查处和打击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实行“五个一批”,即关闭取缔一批、停产整顿一批、改造提升一批、整合重组一批、派监督员入驻企业监控一批,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县卫生局、县食药监局、县工商局、县质监局、县商务局、县工信局负责)

14、建立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立食品安全联合执法机制、食品安全监测预警机制、食品安全质量保证机制、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食品安全社会监督机制、食品安全责任追究机制。建立药品安全长效机制。建立药品安全质量保证机制、药品安全监测预警机制、药品安全社会监督机制、药品安全应急处置机制、药品安全责任追究机制等五个机制,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县卫生局、县食药监局、县质监局、县工商局负责)

15、放心饮水项目。加强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监测,建立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监督检测机制。集中式供水单位建档率达100%。(县水务局负责)

16、安全饮食项目。以治理抗生素、雌激素、农兽药残留超标为重点,加强蔬菜、水果、肉蛋奶、饮品、食品添加剂的检验检测,倡导使用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单位和食品经营单位的管理。全面推行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办法,A、B等级餐饮单位逐年递增5%。(县农业局、县畜牧局、县质监局、县工商局、县食药监局、县商务局负责)

17、平衡膳食促进项目。倡导居民平衡膳食,合理营养,实现“吃动两平衡”。倡导少盐少油饮食,倡导食用低钠盐、植物油。倡导集体食堂、餐饮单位对盐油实行总量控制、总量递减。倡导适量饮酒不过量,文明饮酒不劝酒,提高广大群众的自觉控制能力。为全县每户家庭免费发放一把定量盐勺和定量油杯,发放控盐、控油、控体重和酗酒有害健康的宣传材料。(县商务局、县爱卫办负责)

(四)健康信息服务工程

18、医药卫生信息化项目。加快以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为重点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提高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和卫生行政管理水平。突出抓好居民就医“一卡通”,为每个人建立一份电子健康档案。(县卫生局、县工信局负责)

19、医院信息化项目。积极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加快远程诊疗服务系统建设,开展远程会诊项目。在二级以上医院推广患者满意度电子评价系统。(县卫生局、县工信局负责)

(五)健康文体工程

20、全民健身项目。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切实保障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权益,组织好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提高全县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生活方式。加快城市社区、行政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到2015年,全民体育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经常性体育锻炼人数明显提高。100%的城市街道和70%的社区,100%的乡镇和60%的行政村建有公共体育设施。城区公园、广场体育健身设施安装率达到100%,按照《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标准》,每个社区建有不低于80平方米的活动室和健身广场,并配备相关器材。新小区和居住区必须按要求达到人均0.3平方米以上的室外体育设施建设用地和人均0.1平方米以上的室内体育建筑面积。全县人均体育用地达到1.5平方米。健全全民健身运动组织,定期组织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鼓励社区、单位配备健身运动指导员,指导群众掌握科学锻炼方法。充分利用公园、广场等各种资源,开展健康主题公园、健康示范街、健康步道等建设,完善社区(村)健身场地和健身设施,鼓励各单位向群众开放健身和运动场所。倡导累加式、镶嵌式等多种形式的运动方式和工间操,在公共休闲和锻炼场所设置体育运动量的标识。倡导每人每天运动不少于30分钟,日行一万步,青少年每天运动不少于60分钟。(县体旅局、县住建局、县教育局、县爱卫办、县发改局负责)

21、文化活动项目。每个乡镇(街道)、每个村(居委会)都建有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普及到每一个乡镇(街道)、每个村(居委会)。创作健康教育剧目,定期举办农民秧歌大赛、社区居民歌咏大赛、大学生和中学生街舞、健身操比赛、国标标准大赛和交谊舞大赛等活动。(县文广新局、县教育局、县体旅局负责)

22、民间组织健康促进项目。以现有的各种类舞蹈、歌唱等群众健身团体为依托,发展一批新的有益健康的疾病康复类社、健身中心、俱乐部等民间组织,全县民间健康、文体活动组织覆盖更多人口。(县文广新局、县体旅局负责)

(六)健康环境工程

23、碧水蓝天项目。以我县节能减排、企业治污减排、饮用水源环境综合整治、绿化攻坚行动等专项行动为重点,不断扩大绿化面积,改善我县城乡大气、水环境质量,使环境、绿化等主要指标达到环保目标要求。地表水国控、省控监测断面水质达到省考核要求,或出境断面水质好于入境断面水质。积极推广利用天然气等清洁和准清洁能源技术,对燃煤锅炉进行改造;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和普及,燃气普及率达到99%以上,管道燃气使用率达到80%以上,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5%以上。(县环保局、县水务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局负责)

24、厕所改造项目。农村大力推行“三格式”、“双瓮式”、“沼气池式”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县爱卫办负责)

25、除害灭病项目。全县城乡每年开展两次大规模的卫生整治和“消杀”行动,积极开展城乡除四害工作,将蚊、蝇、鼠、蟑螂等虫害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有效控制各类传染病和虫媒疾病的发生。农村要实行垃圾“户清、村集、乡运、县处理”的模式。(县爱卫办、县住建局负责)

四、方法步骤

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1年6月一7月):制定方案。各乡镇、各部门按照县政府制定的《吴桥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的实施方案》,结合工作职责和实际情况,制定出创建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1年8月一2012年12月):组织实施。全面启动实施创建“健康城市”活动,2012年12月底前,六大工程、25个重点项目实现阶段性目标。推选出一批样板项目、精品项目、特色项目,发挥示范作用。

第三阶段(2013年1月一2015年12月):深化成果。巩固和深化前面阶段活动成果,推广先进创建模式,建立健全全民健康促进工作的长效机制,推进此项工作持续向更深层次迈进,实现五年活动目标。

五、组织实施

(一)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由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县医改办会同相关部门对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实施具体指导。

(二)各乡镇及各部门也要按照本方案对本乡镇及本部门开展“健康城市”活动作出相应部署,成立领导机构和相应办事机构,专人负责。推广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在全县形成以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社区和村镇全员参与的活动组织方式。

(三)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要结合城市面貌三年上水平及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城市污水治理、废物垃圾处理等基本设施的建设改造,改善城乡环境。

(四)加大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的考核力度。要把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成效纳入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进行考核评比。

第三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意见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意见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意见

冀政〔2012〕18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加强全省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以创建园林城市为抓手,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统一规划、因地制宜,政府主导、群众参与,专业绿化和社会绿化相结合的原则,突出特色,统筹推进,积极构建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环境良好的生态系统,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绿地率达到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省级以上园林县城比例达到60%。

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绿地率达到3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8平方米,省级以上园林县城总数达到70%,基本形成冀东园林城市群、环首都园林城市群、环省会园林城市群、冀南园林城市群和沿海园林城市带。

二、统筹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各项工作

(一)提高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水平。要进一步提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水平,聘请高水平规划编制单位参与编制,体现地域自然和文化特色,增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可操作性;加快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进度,按规定标准划定绿化用地面积,合理布局各类绿地。尚未编制绿地系统规划的市、县,要在2012年底前完成编制,实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全覆盖。已经编制的,但尚不符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园林城市创建要求的,要进行重新审视和修编。批准后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向社会公示,接受公众监督,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严格实施。要定期利用卫星遥感普查方式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调查,摸清绿地分布现状和基础数据。

(二)高标准搞好新城区绿化建设。城市新区建设要按照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的总体要求,以区域园林化为发展方向,充分利用自然人文条件,高水平搞好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大规模建设城市公园绿地、山坡林地、河湖水系、生态湿地、绿道绿廊,构建以生态绿色为基调,内外衔接、城郊一体的园林绿化体系和风景游览体系。

(三)加强城市公园绿地建设。要按照公园服务半径的要求,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园、游园和街头绿地,保证居民出行500米有公园绿地。要利用近郊风景林地和自然资源,建设郊野公园、森林公园、乡村公园。要结合城市防灾避险需要,在公园绿地内科学规划设置紧急避险绿地和绿色疏散通道。到2015年,要做到大、中、小公园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精细、环境优美,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四)加强社区和单位庭院绿化建设。要按照新建小区和单位的附属绿地面积不低于30%,老居住区附属绿地面积不低于25%的要求,大力加强城市居住区和单位绿化建设。完善建设项目附属绿地的审查和验收制度,做到工程建设与绿地建设同步设计、施工和验收,对未达标的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征收绿化补偿费,实行易地建绿。要加大林荫停车场建设力度,到2015年,林荫停车场推广率达到50%以上。

(五)加强城市道路绿化建设。要按照生态化、林荫化、景观化的要求,高标准做好城市出入口、车站、广场、重要节点,城市主要道路、迎宾线、出入口、铁路沿线等重点区域和重要地段绿化,增加层次感和厚重感。新建、改建道路绿化要达到规定标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便道要做到林荫化。到2015年,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要达到70%。

(六)加大立体绿化建设力度。要分类制定和实施建筑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强制性政策,积极推进城市空间立体绿化建设,丰富屋顶绿化的休闲和服务功能。各地建筑层数少于12层的公共建筑,在符合建筑规范、满足建筑安全要求的前提下,要大力推行屋顶绿化;对城市建筑立面、阳台、护栏,立交桥、高架桥等构筑物,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垂直绿化等立体绿化,努力增加绿量,提高城市景观效果。

(七)加快城镇绿道绿廊建设。要按照统一规划,统筹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结合城市水系、道路、公园等规划建设城镇绿道绿廊体系,合理设置以驿站为核心的服务设施,设置绿道绿廊统一标志,形成串联成网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和运动休闲慢行系统。到2015年,各地河湖水系、风景名胜区、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区、历史古迹等区域基本实现绿道绿廊全面贯通。

(八)加强城市水环境整治和水景观建设。坚持塑造城市特色与滨水游憩功能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城市滨水文化、休闲产业、园林绿地、水体保护等专项规划。对水系周边及两岸进行高标准的绿化美化,对线性单调、生硬的硬质驳岸,进行艺术化和生态化改造。到2015年,各地要建成一批高标准的集防洪、景观、生态、人文于一体的滨水生态景观走廊;水体岸线自然化率、河道绿化普及率均达到60%以上。加强城区水系管理,栽植适合本地生长的水生植物,增强水系自我修复能力,定期对河道进行疏浚、清淤、清理,保持水域和水质清洁。

(九)着力城市生态绿色屏障建设。要充分利用城市外围的山体、丘陵、荒地、滩涂、受损弃置地等场地,建设大范围的城郊绿地、风景林地;在城市外环路、防洪堤、城乡结合部等部位,建设宽100米以上的环城生态林带,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生态格局,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加强生产绿地建设,加快苗木、花卉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扶持民营苗圃基地建设,到2015年,生产绿地面积达到建成区面积的2%以上,苗木自给率达到85%以上。

(十)加大城镇古树名木保护力度。要对全省城镇古树名木进行普查、鉴定、信息建档、挂牌保护,建立保护管理责任制,落实保护管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确保每株古树名木纳入管理范畴。到2015年,形成健全的古树名木保护制度和管理技术规范,实现古树名木的分级保护和常态化监管。

(十一)加强园林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本地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规划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址、雕塑、民俗等各类主题公园,实现园林绿化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把园林建筑、雕塑小品建设作为园林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公园、广场、街头绿地内规划建设展示地域人文历史的雕塑、小品,打造展现城市文化特色的亮点。要广泛开展“十佳公园”、“星级公园”创建活动,不断丰富公园内容,提升公园管理水平。

(十二)推进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加强乡土树种和适生地被植物应用工作,提倡优先使用地域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提高应用比例。加强节水型园林绿化技术应用工作,公园绿地、广场、新建小区都要建设雨水和中水利用系统,城市景观用水、园林绿化用水,要推广使用雨水、中水,降低单位绿地耗水量。

(十三)深化园林行业改革。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管养分开”的原则,进一步加快城市园林行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健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机构,推行园林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实行绿地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制定养护管理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建立监督考评、奖励惩罚机制。绿地养护、树木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清洁卫生等经营性项目,要通过公开招标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专业养护管理单位,实现养护管理工作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

(十四)提高园林绿化管理水平。要严格实施“绿线”和“绿色图章”审批制度,划定各类绿地范围控制线,绿线范围内的园林绿化建设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严禁进行开发建设。2012年底前所有县级以上城市都要完成“绿线”划定工作,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加强对现有绿化的保护,严肃查处违法占绿、毁绿行为。临时占用城市绿地,修剪、砍伐、移植城市树木等,必须经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移植或砍伐城市树木超过100株以上的,须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要加快数字园林建设,提升园林绿化管理水平。

(十五)加强小城镇园林绿化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城镇绿化建设。深化城镇总体规划中园林绿化规划内容,明确城镇绿化用地、布局和近期建设重点,指导城镇园林绿化工作。因地制宜开展城镇绿化,加强公园、游园建设,以乡土树种为主,做到适地适树和适度规模,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积极开展园林城镇创建活动,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城镇园林绿化水平。

三、主要保障措施

(一)落实工作责任。各级政府要把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作为重要职责,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深入推进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各级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先进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大力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水平。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财政、林业、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共同推动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健康发展。

(二)保障资金投入。各地要以政府投入为主,把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资金纳入城市公共财政支出范围,稳定经费渠道,逐年增加投入,保证工作需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建立稳定、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园林绿化建设管理领域。

(三)加强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通过邀请知名专家讲座、与专业院校合作等方式,加强对业务骨干的培训和轮训,大力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科研机构建设,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着力充实全省园林绿化专业人员队伍,推动科技创新,满足园林绿化行业发展需求。

(四)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园林绿化的重要意义,增强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和绿化意识,形成全社会关注绿化、建设绿化、爱护绿化的良好氛围。在各级绿化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积极组织城镇居民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开展认建、认养绿地活动。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保障苗木供给,提高植树成活率。

(五)强化监督考核。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要加强对各地园林绿化建设的监督考核,定期对各地绿地系统规划的执行情况、园林绿化建设和古树名木保护情况进行指导和检查,利用遥感技术等先进手段,不定期开展普查、监测和评估,客观评价各地园林绿化工作,确保城市园林绿化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1]

河北省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七日

第四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三权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切实落实《国土资源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11‟178号),进一步规范和加快推进全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是维护农民权益,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迫切需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用地流转、土地征收等各项重点工作挂钩。凡是未按时完成任务的,土地转用、征收审批暂停,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不予立项。

市(县)政府是农村集体土地登记的法定主体,各地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以政府为主导,将该项工作列入工作考核目标,层层落实。相关部门要协调联动及时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供权源资料、户籍资料和民政界线。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要全程参与此项工作。

二、农村地籍调查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地籍调查,利用全省统一制作的1:2000比例尺遥感影像图为底图进行调绘,实地界线不清的重要拐点要进行实测,完善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

建制镇、乡政府所在地、新民居建成区的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宗地地籍调查,采用解析法,成图比例尺为1:500;其他地区利用全省统一制作的1:2000村庄地籍数字线划图,实测界址点,成图比例尺不低于1:2000。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全部采用解析法,成图比例尺为1:500。

城乡结合部、开发区、产业园区、农村土地整治区、增减挂钩项目区等急需发展地区,要优先开展农村地籍调查。

三、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

确定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遵循“主体平等”和“村民自治”的原则,按照乡(镇)、村和村民小组农民集体三类所有权主体,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

村民小组(原生产队)界线已经打破的,土地应确认给村农民集体所有。未打破村民小组(原生产队)界线的,由村民小组提出申请,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确认给村民小组。否则,确认给村集体所有。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代表为其集体经济组织或受本农民集体成员委托的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对于村民小组组织机构不健全的,可以由村民委员会代为申请登记、保管土地权利证书。能够证明土地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所有权应依法确认给乡(镇)农民集体。没有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乡(镇)集体土地所有权由乡(镇)政府代管。不能证明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或村民小组农民集体所有的集体土地,应依法确认给村农民集体所有。

四、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

1982年《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前,农村村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在《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后至今未扩大用地面积的,可以按现有实际使用面积进行确权登记;1982年《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起至1987年《土地管理法》实施时止,农村村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超过规定面积标准的,超过部分按当时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处理后,可以按实际使用面积进行确权登记;1987年《土地管理法》实施后,农村村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超过规定的面积标准的,按照实际批准面积进行确权登记。其面积超过规定标准的,可在土地登记簿和土地权利证书记事栏内注明超过标准的面积,待以后分户建房或现有房屋拆迁、改建、翻建、政府依法实施规划重新建设时,按有关规定作出处理,并按照规定的面积标准重新进行确权登记。

2009年12月31日(第二次土地调查)以前已经建成的农民住宅,宅基地未经依法批准,但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的,由村委会出具证明并公告30日无异议,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报县级人民政府批 准后,再确定宅基地使用权。

严格落实有关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的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的法律规定。除继承外,农村村民一户申请第二宗宅基地使用权登记的,不予受理。

已拥有一处宅基地的本农民集体成员、非农村村民或城镇居民,因继承房屋占用农村宅基地的,可按规定登记发证,在《集体土地使用证》记事栏应注记“该权利人为本农民集体原成员住宅的合法继承人”。

非农村村民(含华侨)原在农村合法取得的宅基地及房屋,房屋产权没有变化的,经该农民集体出具证明并公告无异议的,可依法办理土地登记,在《集体土地使用证》记事栏应注记“该权利人为非本农民集体成员”。

城镇居民擅自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农民住宅或“小产权房”的,不得登记发证。

五、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

村委会办公室、医疗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及其他经依法批准用于非住宅建设的集体土地,应当依法进行确权登记发证,确认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将集体土地使用权依法确认到每个权利主体。凡依法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单位或个人应申请确权登记。

1996年10月31日(第一次土地调查)前,已建成且无法提供权属来源证明的集体建设用地,由村委会出具证明并公告30日无异议,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报县级人民 政府批准后,再确权登记发证。

1996年10月3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没有权属来源,认定违法的集体建设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法处罚到位后,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由村委会出具证明并公告30天无异议,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再确权登记发证。

六、做好土地权属争议调处

各级政府要建立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机构,保障人员、经费,配备必要车辆、装备,切实做好土地权属争议调处。要与司法部门密切沟通,充分发挥村委会及村民议事会的作用,主动服务,依法依规,及时将土地权属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初期,避免纠纷升级,影响社会稳定。

各地要建立土地权属争议调处信息库,制定重大土地权属纠纷争议调处应急预案,及时掌握土地权属争议动态。对情况复杂,一时无法确权、解决的争议土地,要划定争议工作界线及区域,定纷止争,化解矛盾,并详细说明争议事由,单独统计造册,暂不确权登记发证。

七、推进信息化建设

加强3S技术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中的应用,严格按照宗地统一编码要求,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实现全省土地登记信息动态监管。同时,加大成果在规划、耕地保护、土地利用、执法监察上的应用,提升土地监管能力和 社会化服务水平,为参与宏观调控提供支撑,有效发挥土地登记成果资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八、有关经费

省财政负责落实全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底图生产、地籍测绘、省市县数据库建设等经费。其中: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地籍测绘补助标准为每个行政村2000元,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地籍测绘补助标准为每平方公里5.69万元。

市、县两级负责权属调查、群众工作等经费,可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返回部分中列支。工作经费包括组织实施、宣传发动、权属调查、权属争议调处、有关档案资料数字化、地籍管理信息化以及土地登记证书购置等费用。其中:权属调查经费预算标准可参照集体土地所有权每宗2000元,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每宗50元。

村镇地籍调查全部采用解析法,成图比例尺为1:500的,可参照《河北省地质勘查项目预算标准》,向当地财政申请专项补助资金。

各市、县(市、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细化制定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的具体工作程序和政策。

第五篇:卫生局关于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的实施方案

关于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的意见

为提高人民群众整体健康水平,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进行,根据市政府《印发关于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2011]保市府115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市委、市政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为指导,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树立健康也是生产力的新理念,培育健康文化,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推动全民健身行动,创建全民健康环境,打造健康型社会,以人民群众身心的健康促进社会的和谐。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原则。切实发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其中,让人民群众成为活动主体,形成人人注重健康、人人追求健康的浓厚氛围。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民生至上原则。把创建“健康城市”活动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紧紧围绕全民健康来开展,真正让全县人民身心受益。三是坚持立足实际、注重特色原则。从与广大群众身心健康息息相关的关键环节和具体问题抓起,深入开展针对性、操作性、现实性强的活动,充分体现群众意愿,体现地域特色。四是坚持城乡统筹、协调推进原则。兼顾城乡人群的实际特点和不同需求,统筹安排实施,逐步缩小城乡健康差距,形成城乡联动、共促共进共享的居民健康发展格局。五是坚持开放创新、全面提高原则。加强国内、国际交流,引进先进的健康理念、健康行为模式,全面提高健康水平。

二、活动目标和主要指标

到2015年,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全县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健康环境明显改善。

(一)健康环境指标

1、环保指标:全年二级及二级以上天数(全年API指数<100的天数)≥85%;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0%。垃圾集中处理率≥95%。

2、绿化指标: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进一步提高。

(二)健康服务指标

1、县、乡(街道)、村建立完善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验服务能力力争达到B级,具备职业卫生检测、评价服务资质;

3、建立比较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医疗紧急救援体系,形成完善的职业病防治网络;

4、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长效机制;

5、建立比较完善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6、建立比较完善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

(三)健康人群指标

1、全县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左右;

2、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继续下降;

3、慢性病防治知识人群知晓率、慢性病高危人群管理率、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不断提高;

4、人群吸烟率明显降低;

5、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

6、居民保持中等以上强度运动的比例、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大幅度提高。

三、主要任务

实施六大工程、24个重点项目。

(一)健康教育工程

1、健康教育进家庭项目。向每户居民免费发放《居民健康指南》,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营养膳食、居民健康素养等内容。

2、健康教育进校园项目。中小学校要编写健康知识读本,开设健康教育课。学校设置固定的健康教育橱窗,开展健康知识竞赛、有奖征文等活动。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小手拉大手”活动,带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追求体育锻炼、文化娱乐的健康氛围。

3、健康教育进医院项目。各级医疗单位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进行医疗救治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为患者开具健康处方,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引导活动。医学专家面向社会举办健康知识、卫生救护讲座,提高目标人群对疾病的预防、控制能力。

4、健康教育进社区项目。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组织医学专家深入社区举行讲座。

5、媒体健康宣传项目。在媒体开设创建“健康城市”活动专栏,宣传普及卫生知识;在电视台播放健康知识公益广告片,开办健康知识大讲座;在网上开设“就医指南”、“健康讲坛”等专栏,开展丰富多彩的健身娱乐宣传活动,扩大健康教育引导覆盖面。

6、禁烟、控烟项目。从在校生和青少年抓起,广泛开展禁烟、控烟干预活动,通过加强社会宣传,提高广大烟民禁烟、控烟自律意识;大力实施“无烟学校”、“无烟机关”、“无烟餐馆”、“无烟家庭”等创建活动,在禁烟场所设置专门吸烟区。人群吸烟率在现有基础上逐年递减。

(二)健康服务工程

7、居民健康信息管理项目。为每人制定一个健康计划、建立一个电子健康档案、每人每年体检一次。到2015年为全部城乡居民建立起健康档案。每年对城乡居民的健康现状进行抽样调查,科学分析和全面掌握健康现状。调查数据录入微机数据库,撰写和发布辖区居民健康状况报告。进一步强化政府卫生监管、建立健全卫生监督体系。

8、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全面完成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任务。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构筑20至30分钟的医疗服务圈。县医院达到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水平。启动县中医院标准化建设项目。完成规划确定的未达标乡镇卫生院建设,支持没有卫生室的行政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全县每个行政村都建有一个标准的卫生室,一个能看病的医生,建立起基本药物的保障机制,配备基本的诊疗设备。基本实现一般疾病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占医疗机构门诊总量的比例明显提高。建立完善医疗紧急救援体系,加强县级医院的紧急救援服务能力建设。

加强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规范化运行,实现科学化管理。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医保,制订居民慢性病报销办法,引导居民到社区看病就医。实现“小病到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双向转诊模式。

9、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保障项目。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实施大学生村医工程。通过对口支援、定向培养、转岗培训、在职教育、社会招聘等多种途径力争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

10、慢性病干预项目。开展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干预措施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事业等活动。

11、职业相关疾病防治项目。对工矿企业管理者和各种作业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知识培训,做好有毒有害岗位工人的体检和健康培训工作。职工健康体检率、建档率逐步提高。

12、精神卫生项目。深入学校、企业、社区,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引导及时心理咨询,实施早期干预策略,消除焦虑、抑郁、悲伤、恐惧、恼怒和成瘾等异常心理行为,引导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逐步提高。加快精神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加快建设功能比较完善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

(三)健康饮食工程

13、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长效机制。在食品安全方面,建立食品安全联合执法机制、食品安全监测预警机制、食品安全质量保证机制、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机制、食品安全社会监督机制、食品安全责任追究机制等六个机制;在药品安全方面,建立药品安全质量保证机制、药品安全监测预警机制、药品安全社会监督机制、药品安全应急处置机制、药品安全责任追究机制等五个机制,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14、放心饮水项目。加强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监测,建立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监督监测机制。集中式供水单位建档率达100%。

15、安全饮食项目。以治理抗生素、雌激素、农兽药残留超标为重点,加强蔬菜、水果、肉蛋奶、饮品、食品添加剂的检验检测,倡导食用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单位和食品经营单位的管理。全面推行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办法,A、B等级餐饮单位逐年递增5%。

16、平衡膳食促进项目。倡导居民平衡膳食,合理营养,实现“吃动两平衡”。倡导少盐少油饮食,倡导食用低钠盐、植物油。倡导集体食堂、餐饮单位对盐油实行总量控制、总量递减。倡导适量饮酒不过量,文明饮酒不劝酒,提高广大群众的自觉控制能力。为全县每户家庭免费发放一把定量盐勺和定量油杯,发放控盐、控油、控体重和酗酒有害健康的宣传材料。

(四)健康信息服务工程。

17、医药卫生信息化项目。加快以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为重点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提高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和卫生行政管理水平。突出抓好居民就医“一卡通”,为每个人建立一份电子健康档案。

18、医院信息化项目。积极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推广患者满意度电子评价系统,加快远程诊疗服务系统建设,开展远程会诊项目。

(五)健康文体工程。

19、全民健身项目。贯彻落实《全民健康条例》,切实保障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权益,组织好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提高全县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生活方式。加快群众身边健身设施建设,到2015年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经常性体育锻炼人数明显提高。全县体育人口达到45%。

20、文化活动项目。每个乡镇、农村和社区都建有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普及到每一个社区、乡镇和农村。创作健康教育剧目,定期举办农民秧歌大赛、社区居民歌咏大赛、中学生街舞、健身操比赛、国际标准舞大赛和交谊舞大赛等活动。

21、民间组织健康促进项目。以现有各种类舞蹈、歌唱等群众健身团体为依托,发展一批新的有益健康的疾病康复类社团、健身中心、俱乐部等民间组织,全县民间健康、文体活动组织覆盖更多人口。

(六)健康环境工程

22、碧水蓝天项目。以节能减排、企业治污减排、饮用水源环境综合整治、绿化攻坚行动等专项行动为重点,不断扩大绿化面积,改善城乡大气、水环境质量,使环境、绿化等主要指标达到环保目标要求。城区地表水国控、市控监测断面劣于五类水质的比例<35%,好于三类水质的比例>47%。积极推广利用天然气等清洁和准清洁能源技术,对燃煤锅炉进行改造;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和普及,燃气普及率、管道燃气使用率、集中供热普及率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23、厕所改造项目。农村大力推行“三格式”、“双瓮式”、“沼气池式”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

24、除害灭病项目。全县城乡每年集中开展两次大规模的卫生整治和“消杀”行动,将蚊、蝇、鼠、蟑螂等虫害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农村垃圾全面实行“户清、村集、乡运、县处理”,有效控制各类传染病和虫媒疾病的发生。

四、方法步骤

第一阶段(2011年1月-2011年3月):制定方案。各乡镇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制定活动具体方案。

第二阶段(2011年3月-2012年12月):组织实施。全面启动实施创建“健康城市”活动,2012年12月底前,六大工程、24个重点项目实现阶段性目标。推选出一批样板项目、精品项目、特色项目,发挥示范作用。

第三阶段(2013年1月-2015年):深化成果。全面完成目标任务,总结成功经验,推广先进健康模式,建立健全健康的长效机制,推进“健康城市”活动向深层次迈进。

五、组织实施

(一)成立我县“健康城市”活动办公室,在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牵头负责我县 “健康城市”活动。

(二)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以城区为主体。按照本实施方案要求对开展“健康城市”活动作出部署。学习借鉴唐山市的做法,在全县形成以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社区和村镇全员参与的活动组织方式。

(三)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要结合城镇貌三年上水平及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城市污水治理、废物垃圾处理等基本设施的建设改造,改善城乡环境。

(四)加大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的考核力度。要把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成效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进行考核评比。开展活动所需经费以当地为主,上级财政以奖代补形式给予补助。

下载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的指导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的指导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