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通知》政策解读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通知》政策解读
2014年9月12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通知》(渝府办发〔2014〕106号),提出了进一步加快我市社会办医的十八条措施,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现将该文件的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和积极发展社会办医。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中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2012年3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中要求: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总量的20%左右。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精神,为推进我市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快速健康发展,2011年12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渝办发〔2011〕384号),明确了推进社会办医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我市社会办医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截止2013年底,我市民营医院数由2011年的176个增加到250个,占医院总数由40.6%提高到47%,民营医院床位数占全市医院床位数由9.3%提高到19.5%,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市民营医院的业务量不断增长,出院人数占医院出院人数占18.7%,门(急)诊人次占10.5%,民营医院已成为我市不可或缺的一支医疗服务力量。
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市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高品质大规模的民营医院仍缺乏,人才队伍仍然是制约民营医院发展壮大的薄弱环节,一些医院内部运行管理和医疗服务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对民营医院的指导和监管还不够等等。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市社会办医的健康快速发展,2014年7月29日,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经市委常委会议审定,市政府印发了《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实施方案》(渝府发〔2014〕35号),把“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办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2014年9月,在认真调研、反复讨论和听取征求相关部门、部分民营医疗机构意见的基础上,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市发展社会办医的总体要求,提出了进一步鼓励和支持社会办医的十八条政策措施。
二、主要内容
《通知》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吸取了部分省市好的做法和经验,对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1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渝办发〔2011〕384号)中已有的部分政策措施加大力度,新增了部分激励措施,加大对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重点从进一步开放医疗服务领域、落实扶持政策、优化服务环境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具体措施。
全文共分为四章十八条。第一章是总体要求,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将社会办医纳入区域卫生规划统筹考虑,加大对社会办医的支持力度。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加快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办医体系。第二章是关于进一步开放服务领域的措施,包括开放非公立医疗机构设置区域、发展第三方服务、加大对外开放力度、鼓励引导合资、合作;第三章是关于落实扶持政策,包括预留规划空间、放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完善土地政策支持、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服务价格、落实医保支持政策、实施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加大学科和人才支持、引导医务人员合理流动;第四章是关于优化服务环境,包括简化行政审批、加强信息公开、加强行业自律、提升办医水平、维护合法权益等。
三、主要亮点
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1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渝办发〔2011〕384号)相比,《通知》对支持社会办医的力度更大,更有针对性,呈现个方面的亮点:
(一)开放医疗服务领域力度大
一是明确了积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类医疗机构。特别是鼓励社会力量在全市范围内开设三级综合医院,二级以上专科医院、中医医疗机构、康复医院、护理院、个体诊所等医疗机构。
二是加快发展第三方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学检验中心、影像中心、病理中心等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
三是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允许国(境)外医疗机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合资或合作形式设立医疗机构,合理设定境外资本的股权比例。允许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在我市设立独资医疗机构。
四是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公立医院(含国有企业职工医院)的改制重组。鼓励市级医院与外资或社会力量合资合作举办新的医疗、康复、老年病、临终关怀等特色专科医疗机构。
(二)对社会办医政策扶持力度大
一是为社会办医预留规划空间。《通知》要求,在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时为非公立医疗机构预留足够发展空间,提出到2020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全市医疗机构总床位数的25%左右的发展目标。
二是在放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财税优惠政策、土地政策支持、价格政策、医保支持、政府购买服务、学科和人才支持等非公立医疗机构关心的问题都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
三是着力解决非公立医疗机构人才短缺的问题。《通知》提出,引导医务人员合理流动,鼓励公立医院的高级职称医生到非公立医疗机构开展多点执业。支持公立与非公立医疗机构建立医联体。
(三)优化社会办医服务环境的力度大 针对社会办医中存在的“玻璃门”、“弹簧门”等问题,《通知》专门增加了优化服务环境的内容。包括简化行政审批、加强信息公开、加强行业自律、提升办医水平、维护合法权益等与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密切相关的措施。从2014年11月1日起,社会力量申办499张床位以下的综合医院;299张床位以下的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99张床位以下的专科医院、民族医院、疗养院和康复医院可直接由区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审批,同时大幅缩短了审批时限,增加了公示程序,将为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公开、透明的环境。
第二篇:2014-01-09《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解读
《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解读
时间:2014-01-09 作者:
2013年12月3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国卫体改发〔2013〕54号,以下简称《意见》)。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就有关内容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为什么要印发《意见》?
答: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社会办医取得了较快发展。2012年与改革前的2008年相比,主要体现在“四个增长”。一是机构数不断增长。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数达到44.70万所,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47%;其中非公立医院9786家,占全国医院总数的42%,年均增长16%。二是床位数不断增长。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总数63.53万张,占总床位数的比例从7.7%提高到11.1%。三是在岗职工数量不断增长。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在岗职工161.97万人,占卫生人员总数的18%,增加了44.6万人,增长38%。四是服务量不断增长。非公立医院诊疗人次达到2.53亿,占全国总数的10%,增加了1.2亿人次(增长90.9%)。但是,与国务院《“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提出的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的目标任务相比,社会办医在发展规模和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小、散、乱问题仍较为突出。二是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缺乏梯队建设和长远发展战略,诚信不足。三是相关政策措施尚未完全落实,不同程度地存在“弹簧门”、“玻璃门”现象。四是行业监管力度不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以下简称40号文)要求,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为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40号文要求,切实解决加快发展社会办医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深入调研、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印发了《意见》。
二、加快发展社会办医有什么意义?
答:加快发展社会办医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提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40号文也将发展社会办医作为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加快发展社会办医是转变卫生发展方式、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中逐步提高社会办医比重,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对医疗资源配置发挥“鲶鱼效应”和“倒逼效应”,使卫生资源配置更合理,系统运行更高效。加快发展社会办医是增加卫生资源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同时,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工业化等也给卫生服务体系带来新的挑战。在政府保障人民群众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社会办医,扩大卫生资源供给,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三、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意见》提出,各级卫生计生、中医药管理部门要转变政府职能,将社会办医纳入区域卫生规划统筹考虑。要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加快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办医体系。要持续提高社会办医的管理和质量水平,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向规模化、多层次方向发展,实现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共同发展。
四、如何发挥规划作用,引导社会办医发展? 答:《意见》要求充分发挥规划引导功能,促进社会办医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制定实施卫生规划。国家完善卫生资源规划指导性文件,编制《全国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明确卫生服务体系的功能定位、分级配置要求和资源配置指导标准,强化区域内各机构之间的功能整合及分工协作,完善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和监督评价机制。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家规划和本地实际制定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各省和地市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二是切实将社会办医纳入规划范围。在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为非公立医疗机构留出足够空间,优先满足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需求。三是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发展规模,留出社会办医的发展空间。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地区,在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情况下,支持并优先选择社会信誉好、具有较强管理服务能力的社会资本,通过多种形式参与部分公立医院(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的改制重组。
五、如何放宽社会办医的举办主体和服务领域要求? 答:《意见》提出,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社会办医准入制度。进一步放宽境外资本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的范围,按照逐步放开、风险可控的原则,将香港、澳门和台湾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的地域范围扩大到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其他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可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特定区域设立独资医疗机构。合理设定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境外资本股权比例要求,省级卫生(卫生计生)部门负责履行独资医院审批职责。
《意见》明确提出,放宽社会办医服务领域要求。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鼓励社会资本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的服务领域,举办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高水平、规模化的大型医疗机构或向医院集团化发展。积极发展中医类别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专科医院,鼓励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
六、如何放宽非公立医疗机构配置大型医疗设备要求? 答:《意见》要求,各地要科学制订本地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严格控制公立医疗机构配置,充分考虑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需要,并按照非公立医疗机构设备配备不低于20%的比例,预留规划空间。按照满足合理需求、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原则,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的配置申请,重点考核人员资质、技术能力等相关指标,对床位规模、门急诊人次等业务量评价指标方面的要求,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把握。对新建非公立医疗机构可按照建设方案拟定的科室、人员等条件予以配置评审。如符合配置要求,可予先行采购,经组织专家复审并确保相关专业人员落实到位后再正式下达配置规划。积极引导和支持区域内医疗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联合建立区域性大型医用设备检查中心,形成共建、共用、共享和共管机制,促进资源充分合理利用,推进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验对所有医疗机构开放。
七、如何提升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答:为进一步提升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意见》要求,一是支持重点专科建设。加强对非公立医疗机构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指导,统一纳入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规划。二是支持引进和培养人才。将非公立医疗机构所需专业人才纳入当地人才引进总体规划,享有当地政府规定的引进各类人才的同等优惠政策。三是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卫生计生、中医药行政部门对符合条件的医师要及时办理有关手续。四是支持提升学术地位。支持将具备较高水平的非营利性医院优先纳入医学高等院校教学医院范围。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人员参与医学类行业协会、学术组织和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并扩大其所占的比例。五是支持开展信息化建设。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加快实现与医疗保障、公立医疗机构等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保障非公立和公立医疗机构在政策知情和信息占用等公共资源共享方面享有平等权益。
八、如何引导医师多点执业?
答:允许医师多点执业,有利于实现卫生人才合理流动,是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允许医师多点执业。为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管理,科学有序引导医师多点执业,《意见》要求,制定规范的医师多点执业指导意见,重点明确医师多点执业的条件、注册、执业、责任分担等有关内容。卫生计生、中医药行政部门对符合条件的医师要及时办理有关手续。允许医务人员在不同举办主体医疗机构之间有序流动,在工龄计算、参加事业单位保险以及人事聘用等方面探索建立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间的衔接机制。为名老中医多点执业创造有利条件。
九、如何加强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的监管?
答:依法加强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的监管,是提升行业整体素质,确保服务质量、保障群众安全的必要措施。《意见》要求,一是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将非公立医疗机构纳入统一的医疗质量控制与评价范围。卫生计生、中医药等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以规范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提升服务水平为核心,加强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的监管,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建立“黑名单”制度。同时,充分发挥有关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对非公立医疗机构服务质量、服务费用、经营性质等方面的监管作用。二是切实维护医疗秩序。将非公立医疗机构统一纳入医疗纠纷预防、处置管理体系,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发生重大医患纠纷时,当地卫生计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要协调公安等部门积极指导和支持其依法依规处置,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保障良好的诊疗秩序。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的执业保险。三是推动行业自律和医德医风建设。支持和鼓励有关协会、学会在职责范围内对非公立医疗机构进行行业指导,加强行业自律,维护非公立医疗机构合法权益。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成立独立的行业协会。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弘扬救死扶伤精神,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十、在发展社会办医中,卫生计生、中医药管理部门如何更好履行职责? 答:《意见》要求,各级卫生计生、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履行对社会办医的规划、准入、扶持、指导、监管等职能。一是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完善有关配套政策。二是加快落实非公立与公立医疗机构在设置审批、运行发展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对具备相应资质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应按照规定予以批准,加快办理审批手续,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三是加强监管,创新监管手段,加大执法力度,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第三篇:社会办医相关的最新政策
社会办医相关的最新政策
2009年3月17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建设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规范社会资本包括境外资本办医疗机构的准入条件,完善公平公正的行业管理政策。鼓励社会资本依法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国家制定公立医院改制的指导性意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制的试点,适度降低公立医疗机构比重,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方便群众就医。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依法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医的监管。
2010年11月26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卫生部、财政部、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
一、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
(一)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各类医疗机构。(二)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三)合理确定非公立医疗机构执业范围。(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五)允许境外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六)简化并规范外资办医的审批程序。
二、进一步改善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执业环境
(七)落实非公立医疗机构税收和价格政策。(八)将符合条件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九)优化非公立医疗机构用人环境。(十)改善非公立医疗机构外部学术环境。(十一)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配置大型设备。(十二)鼓励政府购买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十三)鼓励对社会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进行捐赠。(十四)完善非公立医疗机构土地政策。(十五)畅通非公立医疗机构相关信息获取渠道。(十六)完善非公立医疗机构变更经营性质的相关政策。(十七)完善非公立医疗机构退出的相关政策。
三、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持续健康发展
(十八)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规范执业。(十九)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守法经营。(二十)加强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二十一)提高非公立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二十二)鼓励有条件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做大做强。(二十三)培育和增强非公立医疗机构的社会责任感。(二十四)建立和完善非公立医疗机构投诉渠道。
2012年3月22日 国务院办公厅《“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
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拓展深化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城市,可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鼓励社会资本对部分公立医院进行多种形式的公益性投入,以合资合作方式参与改制的不得改变非营利性质。
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推进医疗资源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科学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明确省、市、县级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新增卫生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以及境外投资者举办医疗机构,鼓励具有资质的人员(包括港、澳、台地区)依法开办私人诊所。进一步改善执业环境,落实价格、税收、医保定点、土地、重点学科建设、职称评定等方面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给予优先支持,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的大型医疗集团发展。积极发展医疗服务业,扩大和丰富全社会医疗资源。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总量的20%左右。
2013年9月28日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大力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放宽中外合资、合作办医条件,逐步扩大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设立独资医疗机构试点。各地要清理取消不合理的规定,加快落实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对出资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非公经济主体的上下游产业链项目,优先按相关产业政策给予扶持。鼓励地方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社会办医方面先行先试,国家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和重点项目作为推进社会办医联系点。
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
放宽市场准入。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健康服务业准入制度,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并不断扩大开放领域;凡是对本地资本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外地资本开放。民办非营利性机构享受与同行业公办机构同等待遇。研究取消不合理的前置审批事项。放宽对营利性医院的数量、规模、布局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限制。
完善财税价格政策。完善政府投资补助政策,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健康服务机构。
2013年11月12日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资金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2013年12月30日 《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
加强规划引导:
(一)制定实施卫生规划。(二)切实将社会办医纳入规划范围。(三)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加大发展社会办医的支持力度:
(一)放宽举办主体要求。(二)放宽服务领域要求。(三)放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四)完善配套支持政策。(五)加快办理审批手续。
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能力:
(一)支持重点专科建设。(二)支持引进和培养人才。(三)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四)支持提升学术地位。(五)支持开展信息化建设。
加强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监管:
(一)确保医疗服务质量。(三)推动行业自律和医德医风建设。(二)切实维护医疗秩序。
2015年6月11日 《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一、进一步放宽准入:(一)清理规范医疗机构设立审批。(二)公开区域医疗资源规划情况。(三)减少运行审批限制。(四)控制公立医院规模,规范公立医院改制。
二、拓宽投融资渠道:(五)加强财政资金扶持。(六)丰富筹资渠道。(七)优化融资政策。
三、促进资源流动和共享:(八)促进大型设备共建共享。(九)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十)加强业务合作。
四、优化发展环境:(十一)落实医疗机构税收政策。(十二)将社会办医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十三)提升临床水平和学术地位。(十四)规范收费政策。(十五)完善监管机制。(十六)营造良好氛围。
第四篇: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新华网北京6月15日电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促进社会办医成规模、上水平发展,加快形成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格局。
《措施》提出,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以来,国家出台多项措施促进社会办医发展,政策效应持续显现,但与形成多元办医格局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还有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束缚亟需破除。加快推进社会办医疗机构成规模、上水平发展,不仅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也可以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措施》在现有政策基础之上,坚持问题导向,将鼓励社会办医的大政方针落细、落实。一方面,着力消除阻碍社会办医疗机构发展的政策障碍,努力实现准入、运营和监管等方面政策平等,解决好“玻璃门”、“弹簧门”等问题;另一方面,加强社会办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监管,强化医疗安全,创新和完善监管机制。真心实意扶持社会办医。
《措施》主要内容包括4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放宽准入。清理规范医疗机构审批事项,公开区域医疗资源规划,减少运营审批限制,控制公立医院规模。二是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财政资金扶持,丰富筹资渠道,优化融资政策。三是促进资源流动和共享。促进大型设备共建共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加强业务合作。四是优化发展环境。落实医疗机构税收政策,将社会办医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提升临床水平和学术地位,规范收费政策,完善监管机制,营造良好氛围。
《措施》明确,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制订或完善配套措施,同时为地方开展差别化、多样化改革探索留出空间。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细化政策措施。建立重点工作跟踪机制和定期督导制度,确保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取得成效。
第五篇:完善社会办医支持政策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办医支持政策的意见
文件号:豫政 〔2014〕54号 [日期:2014-9-2] 阅读: 157 次 来源: 作者: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办医支持政策的
意
见 豫政 〔2014〕54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加快我省社会办医步伐,尽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现就进一步完善社会办医支持政策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进一步拓展社会办医的发展空间
1.加快完善区域卫生规划。各地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及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加快调整完善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进一步明确公立医疗机构和社会办医疗机构的方向、种类、数量、比例和布局,并加强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各级卫生部门要根据审批权限定期向社会发布辖区内公立医疗机构名录,并依据公立医疗机构开业、更名、停业等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名录之外所有医疗机构均为非公立医疗机构。区域内需要新建医疗机构时,要优先安排社会资本进入。在规划调整前,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不得禁止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或限制执业范围。
2.促进公立和社会办医疗机构协调发展。坚持公立医疗机构面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导地位,不断提高公立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要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规模适度的原则,严格控制城市大型公立医院发展规模。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地方,在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情况下,原则上不再新建大型公立医院,支持并优先选择社会信誉好、具有较强管理服务能力的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严格控制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特需医疗服务,已开设特需床位的公立医疗机构要逐步缩小规模,有条件的要实施剥离,为社会力量举办高端医疗服务机构和特色专科医疗机构留出发展空间。
3.拓宽社会办医领域。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加快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办医体系。大力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高水平、品牌化、规模化的综合医院。鼓励社会资本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举办中医医院、康复医院、专科专病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紧缺型医疗机构,发展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病理诊断等专业性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在城市新区、城乡结合部和新兴的产业人口集聚区举办医疗机构。将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当地“120”急救网络和确定为交通事故定点救治医院。
4.支持发展医学园区。支持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具有一定医药健康产业基础的省辖市规划建设医学园区,重点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或大型企业集团、战略投资者,发展具有先进技术、优质服务、先进管理模式的高端医疗机构和特色专科医疗机构,以及康复护理、临终关怀、健康咨询、美容整形、健身养生、教育培训等健康服务业,逐步将园区发展成辐射周边的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和健康服务业基地。将医学园区优先纳入当地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支持医疗机构对外合资合作。大力支持境外、省外医疗机构与我省医疗机构进行技术交流或合资合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放宽境外资本设立独资医院的范围,按照逐步放开、风险可控的原则,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服务提供者设立独资医院的地域范围扩大到所有省辖市。合理设定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境外资本股权比例。支持符合条件的各类医疗机构有效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国外商业贷款,购置医疗设备或用于医院建设。
6.支持多种模式发展社会办医。支持各地通过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社会资本与公立医院合资合作等方式发展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探索举办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在明确公立医院设置规划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引导社会资本采取国有资产整体或部分出让、职工集体持股、与社会资本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改制重组,同级财政原有财政补助方式和供给渠道可在一定期限内保持不变。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建立双向转诊服务机制,或共同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
7.鼓励有资质人员依法开办个体诊所。按照适度灵活的原则,及时批准符合条件的医师开办个体诊所,鼓励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支持退休医师到基层开办个人诊所或执业,医师退休关系所在的医疗机构不得限制。支持将个体诊所医生纳入社区医生与居民契约服务范围。
8.支持社会办医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在养老机构设立医疗点或提供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鼓励社会办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范围。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和医疗机构举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养老机构,其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政策执行。鼓励商业保险机构、药品医疗器械大型企业集团投资举办医疗机构,发挥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现代企业管理优势,进行先进医疗技术研发和孵化,提供高端及特色医疗保健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挖掘我省丰富的中医药、温泉、山水、功夫等优势资源,依托旅游胜地、休闲度假区,建设集合医疗康复、养生保健、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的健康旅游设施,开拓中、高端医疗保健旅游市场,打造健康旅游品牌。
二、进一步破解社会办医人才匮乏难题
9.优化社会办医用人环境。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按国家有关规定聘用外籍或港、澳、台地区的具有资质的医疗技术人员,有关部门要简化相关手续。社会办医疗机构应依法为所聘人员办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及工伤、生育、失业等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为职工支付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对营利性医疗机构,支付金额分别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社会办医疗机构所聘人员被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录(聘)用的,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计算连续工龄。
10.鼓励医务人员在公立和社会办医疗机构间有序流动。鼓励公立医疗机构在职及离退休医务人员到社会办医疗机构多点执业,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完善医师多点执业政策。鼓励大型公立医疗机构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通过托管、对口支援、纳入医联体等方式帮扶社会办医疗机构,定期派出专业技术骨干和管理团队到社会办医疗机构,提高其规范化管理和医疗科研水平。经组织选派到社会办医疗机构工作期间的医护人员的人事关系、社会保险待遇等保持不变。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在其连锁化运营机构或医疗集团之间流动执业时,只需到原发证机关履行备案手续。
11.加强专业人员培养和引进。将社会办医疗机构人才建设纳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中原崛起百千万海外人才引进工程和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在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全科医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面,对社会办医疗机构一视同仁。社会办医疗机构应按照当年业务收入的1.5—2.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社会办营利性医疗机构可对引进人才实行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实行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制定专项优惠政策,切实解决留学回国卫生技术人员的执业资格转换和职称评定问题。
12.保障社会办医疗机构平等学术地位。社会办医疗机构在申报国家、省、市级重点学科、特色专科、住院医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重大医学科研项目,参与科研课题招标及成果鉴定,以及获得国家级科研课题、重点学科或实验室认证资格后财政支持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社会办医疗机构人员在参加学术活动与业务竞赛、评先评优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人员享有同等待遇。各级医学类行业学会、协会、学术组织和医疗机构职称评审委员会应平等吸纳社会办医疗机构人员参与,保证社会办医疗机构占有适度比例,保障社会办医疗机构在行业学会、协会中享有承担与其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相适应的领导职务的机会。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办医扶持政策
13.设置审批政策。按照能放尽放、权责一致、强化监管的原则,尽快调整社会办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权限。社会办医疗机构新建、改扩建项目按属地管理的原则报当地发展改革部门备案。发展改革、卫生、民政、商务、工商、国土资源、环保、住房城乡建设、质监、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按照国家和我省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登记手续的有关规定,对社会办医疗机构的相关审批、登记实行联审联批,限时办结,不得擅自设置前置或附加条件,不得设置地区壁垒和部门壁垒。
14.金融政策。支持社会办营利性医疗机构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建设发展资金,融资可以其收费权作质押,可利用其社会公益设施以外的财产申请抵押贷款,相关部门予以办理抵押登记手续。鼓励融资租赁机构对社会办医疗机构开展大型医疗设备融资租赁,当地政府可给予贴息支持。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优先支持设立社会办医投资基金。支持政策性担保机构为社会办医疗机构融资进行担保。支持符合条件的营利性医疗机构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
15.土地政策。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享受与公立医疗机构相同的土地使用政策。符合划拨用地条件的可按划拨方式办理用地手续;不符合划拨用地条件的,必须按照有偿使用方式办理用地手续。同一宗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应以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出让;只有一个意向用地者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在符合城乡规划前提下,社会办医疗机构可通过土地置换进行迁建、扩建,土地置换收益在支付相关费用和成本后,须全额用于医院建设。
16.财税政策。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由政府负责的公共卫生和支农、支边、对口支援、大型活动医疗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任务,均可通过委托、承包、招标等方式交给社会办医疗机构承担, 所需资金在既有财政预算中统筹安排。符合条件、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其专科建设、设备购置、人才队伍建设纳入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其建设项目达到一定规模的,当地政府可给予贷款贴息或投资补助支持。允许各级政府通过一次性开办补助、床位运营补助等方式,扶持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企业、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向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捐赠,按照税法及相关税收政策的规定在税前扣除。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按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营利性医疗机构按国家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对医院、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免征营业税。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取得的收入直接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自其取得执业登记之日起,3年内对其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3年免税期满后恢复征税。
17.价格收费政策。社会办医疗机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实行与公立医疗机构同城同价政策,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属于营利性质的,可自行设立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属于非营利性质的,应按照《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设立服务项目,按规定执行明码标价和医药费用明细清单制度。对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建设免予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建设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社会办医疗机构,参照执行国家及我省对小型微型企业的收费优惠政策。
18.医疗保险政策。凡符合医保定点相关规定的社会办医疗机构,要按程序及时将其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的定点服务范围,执行与同级公立医院相同的支付政策,并及时结算和划拨城镇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基金。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将城镇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保险理赔范围,支持商业保险公司与社会办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合作。
19.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政策。各地要科学制订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适当控制公立医疗机构配置,为社会办医预留足够空间。按照满足合理需求、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原则,对社会办医疗机构的配置申请,重点考核人员资质、技术能力等相关指标,对新建社会办医疗机构可按照建设方案拟定的科室、人员等条件予以配置评审,如符合配置要求,可允许先行采购,待相关专业人员落实到位后再正式下达配置许可。积极引导和支持区域内医疗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联合建立区域性大型医用设备检查中心,形成共建、共用、共享和共管机制,促进资源充分合理利用。推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查检验资源对所有医疗机构开放。
20.药品采购政策。社会办医疗机构可不参加政府药品集中采购活动,拥有自主采购和使用药品的权利。纳入基本医保定点范围的社会办医疗机构的药品零售价,不得高于同期、同厂家、同品规药品集中采购结果确定的限价。
21.投资奖励政策。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扣除办医成本、预留医疗机构发展基金以及提留其他有关费用后,可以从收支结余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奖励举办者,年奖励总额不超过以举办者累积出资额为基数的银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1.2倍的利息额。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分立、合并、终止或变更举办者时,应进行财产清算,清算剩余资产在扣除社会捐赠资助和国家投入后,可按举办者实际投资原值或折价返还;返还后仍有剩余资产的,经财政、卫生部门审核同意,可以提取剩余资产的一定比例奖励举办者。
22.产权政策。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依法对其投入的资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即占有、使用、收益以及处分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截留、挪用或侵占。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出资财产属于举办者,在不撤回投资、不影响医疗机构法人财产稳定的前提下,经医疗机构决策机构同意并向所在地卫生部门报备后,举办者对该医疗机构投入的资产可按规定转让、继承或赠予。社会办营利性医疗机构依法享有相关产权与经济收益。社会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原则上不得转变为营利性医疗机构;确需转变的,需经原审批部门批准并依法办理相关手续。社会办医疗机构因经营不善等原因歇业,拟转让土地、设施等资产的,其所出让资产优先用于医疗卫生事业,优先考虑由技术、管理力量强的医疗机构接管,并按有关规定履行出让手续。
23.医学检查检验等资源共享政策。推动公立和社会办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在确保医疗安全和满足医疗核心功能的前提下,社会办医疗机构可以将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病理等辅助检查项目委托给其他医疗机构或第三方专业机构,实现资源共享。
24.信息共享政策。卫生(中医管理)部门要按照信息公开规定,及时公布各类卫生资源配置规划、行业政策、市场需求等方面信息,畅通社会办医疗机构获取相关政策信息的渠道,保障社会办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政策知情、信息占用等公共资源共享方面享有平等权益。积极推进社会办医疗机构以医院管理、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并纳入全省医疗卫生信息管理平台,实行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四、进一步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
25.优化服务措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为社会办医主体提供热情周到的咨询服务,进一步规范社会办医审批、备案、注册、登记等业务流程,并向社会公示。将引进社会资本办医纳入各地大招商活动计划,将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项目纳入各级政府重点工程,深入实施我省社会办医“332”行动计划。选择社会办医基础好、政策创新能力强的地方作为国家和省社会办医联系点,鼓励先行先试,帮助解决突出问题,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26.加强监督管理。将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医院等级评审体系、医疗监督执法和医疗质量监管范围,将其诚信经营和执业情况纳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规范医疗广告和相关信息发布,依法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建立“黑名单”制度,实现对社会办医疗机构全过程监管的制度化、常态化。在相关卫生行业评选活动中,要为社会办医疗机构划定一定名额或比例,引导社会办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增强诚信意识,树立良好职业形象。发挥行业组织在倡导行业自律、反映行业诉求、维护行业权益等方面的作用。
27.营造良好环境。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社会办医疗机构乱摊派、乱检查、乱罚款,变相增加其额外负担。将社会办医疗机构统一纳入医疗纠纷预防、处置管理体系,在社会办医疗机构发生重大医患纠纷时,当地政府及公安、卫生等部门要积极指导和支持其依法依规处置,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诊疗秩序。加大对水平高、服务佳、社会责任感强、群众反映好的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宣传力度。此前有关规定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2014年年底前,相关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精神出台相关配套文件或实施细则,并报省政府备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