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工作路径优化的实践探讨
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工作路径优化的实践探讨
摘
要: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提升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贯彻巩固党的先进的意识形态、丰富农村的文化艺术氛围、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等。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路径优化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256-01
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设定,其中“乡风文明”就是涉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目标。新农村精神文明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广大农村生活现代化的内在需求和重要保证。那么,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可以有效提升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贯彻巩固党的先进的意识形态、丰富农村的文化艺术氛围、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提高农村人口的幸福指数,农村的群众文化工作即达成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直接促进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于如何优化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路径实践,笔者在下文中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加强地方重视和政策支持,整合资源配置
我们首先需要承认,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这些年中,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这一点在广大农村表现得尤为显著。其中,地方政府缺乏相关方面工作的重视是很重要的原因。地方政府在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上应该提供全面的保障条件,主要包括政策支持、载体支持、资金支持三方面,并给予合理的资源配置。政策支持包括充分利用国家层面的政策,与此同时,地方在建设规划时应该优先将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考虑进去;二是载体支持,大力兴建硬件设施,目前在农村地区已经开始普及文化工作站、农家书屋、展览馆、文化广场等文化活动场所,尤其是文化工作站的存在,它即是文化活动场所也是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公益性机构,承载着组织活动、科普教育、宣传演出、遗产保护、文化管理等多重任务;三是对于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包括对软硬件配套设施的投入和活动项目经费的投入,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且多种多样的精神文明需求。
二、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素质,注重人才的引进
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素质水平直接决定着广大农村群众文化开展工作的实际状况,目前,广大农村还存在着文化工作者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素质及技能素质缺乏、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所以,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素质、优化基层文化建设队伍势在必行。首先应该强调对外引进优秀人才,以较高薪酬和体制保障吸引文艺及管理专业的年轻人回乡建设,他们具有更高的学历、更广阔的视野、更先进的美育意识以及对于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具有更多创新认识:二是对内培养,以“三严三实”的理念落实,严正拒绝“关系户”的编制,对具有奉献精神的工作人员提供岗位培养机会和适度提拔,提高岗位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对广大群众中间的文艺工作者挖掘珍惜,他们是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创作、演出骨干,是带动当地群众参与、开展地方文化特色活动的主力军,鼓励他们对群众文化工作积极参与、协助深入开展,为他们提供一定的薪酬回报和福利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丰富文艺活动的形式及内涵,有效开展精神文明建设
目前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存在活动形势较单
一、艺术品味不高、群众参与较被动等问题,那么,改善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有效开展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就需要丰富文艺活动的形式及内涵。满足这样的文艺活动需要具备的几项原则值得提倡:一是推广自身品味高雅的活动,在农村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体育文化项目,策划优质的活动内容和创新的参与形式,与此同时严格杜绝三俗娱乐文化在农村地区的蔓延,政府应具有文化主导的意识,对文化发展的方向进行有效管理;二是具有地区或民族特色的活动,鲁迅先生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特色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有效丰富当地居民的精神生活,促进当地居民的广泛参与,对于保护当地文化遗产、促进当地文化旅游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三是能积极带动广大群众、可持续发展、有效深入开展的活动,活动本身的形式应该满足以下几点,能够促进居民身心健康的、具备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广大群众乐于参与的、以及能够积极营造节庆氛围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如何利用好当前全国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视,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维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用好基层文化阵地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优化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面对农村地区基层文化工作起步较晚、主观能动性不强、客观资源储备不足等现实问题,农村群众文化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张文佳.浅谈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改革与开放,2010(06).[2]彭益民.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和创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J].求实,2013(02).
第二篇:群众文化工作总结
群众文化工作总结
2013年梧桐乡群众文化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三县并举”的发展战略,本着“文化先行”的理念,按照“文化富民、文化安民、文化扬名”的工作思路,以发展乡、村群众文化惠民工程为指导,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发展方向,狠抓农村群众文化阵地和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建设,切实推进农村文化示范户、文化示范村和特色文化村建设工作,按照乡历届代表大会提出“生态立乡、集镇强乡、特色富乡、文化兴乡”的工作思路,打造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为促进畲乡群众文化弘扬与发展。
一、领导重视,文化惠民工程良好开端。
梧桐乡群众文化工作坚持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按照县委、县政府“三县并举”发展战略的要求,进一步提升畲乡群众文化自觉,增进文化自信,促进物质富裕、精神富有,以丰富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生活为已任。制订了梧桐乡群众文化发展工作计划,把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当作工作重中之重来抓。如:创建最具特色综合文化站;浙江省文化馆站考评达标;举办“凤舞畲山”大舞台暨“第六届大地飞歌”农民文化艺术节等重大工作。乡里专门出台了相应文件,组建了以乡长为组长,乡分管宣传的领导为副组长的创建队伍,以确保上述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文化创建硕果累累。全乡共举办各类文体活动28场次,参加人员达到2156余人,观众人次达到20800人次。特别是自从梧桐乡文化礼堂建成投入使用以来,乡党委、政府加大财力的投入,建成了梧桐乡天天乐广场,共接纳前来健身娱乐的群众达到18000余人次,被群众命名为“开心的园乐子”。
1、成功举办了梧桐乡“凤舞畲山”大舞台暨“第七届大地飞歌”农民文化艺术节群众文艺汇演。这台晚会上规模、上档次。是由我们自己举办,自编自演的纯农民草根节目。通过精心的计划,周密的工作方案,我们共在全乡11个村挑选了19个文艺节目,参演人员达到100余人,真正发挥群众的自主参与、达到自娱自乐的预定效果。
2、梧桐乡2013年12月31日成功举办了“幸福畲乡*感恩梧桐”首届崇学文化节。整台晚会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幸福畲乡*金秋梧桐摄影比赛表彰;第二环节是幸福畲乡*感恩梧桐暨马寅初慈善助学基金的发放;第三环节是幸福畲乡*崇学梧桐,对爱心人士进行了表彰。丽水电视台亲临拍摄制作节目。为了增进群众文化的自觉、文化自信心,按照工作计划,举行首届邻居节即(文化走亲)活动。在梧桐、梧桐坑等村实行文化交流,组台节目互相交流演出。而且利用乡文化中心广场的建成开放更有利地推进了邻里间的文化交往,村与村之间的腰鼓排练、健身舞、文体球赛等都成为很好的缔结手段。过去梧桐村与梧桐坑村都有着文体活动不相往来的现象存在,通过文化走亲,增进了两村的和睦友好。
3、全乡已建农家书屋11家,其中梧桐村农家书屋被省文化厅评为“五星级”农家书屋,藏书达到5000余册,很好地充实了乡、村图书之不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4、地方文献资料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梧桐乡根据《浙江省文化厅关于开展全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考评的通知》和《浙江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规范(试行)的要求》要求。梧桐乡文化站通过努力、克服种种困难,终于使地方文献资料初具规模,现已建案立档达10个类别,124册;综合性图片800份张;各类文体活动照片521张。为梧桐乡今后的文化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5、梧桐村顺利开展创建《浙江省文化示范村》工作。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创建《浙江省文化示范村》工作当作中心工作来抓,完善软硬件设施。现梧桐村已被省文化厅评为《浙江省文化示范村》。
6、研究成果和信息互递收效显著。2013年梧桐乡坚持发挥业余作者的创作积极性,调研文章在国家级、省级发表5篇,突破了往年。梧桐山区农耕文化调查论文在国家级发表3篇。其中:《对景宁山区草根文化习俗的调查》文章,被入选中国文化大视野一书出版,并获优秀论文(最高奖)。信息、报导在景宁畲乡网、中国新闻网和景宁畲乡报等发表16篇。为党的宣传工作认真做到互通有无、及时、迅速。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目前梧桐乡综合文化站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文化经费不足,自主操作不灵是制约文化开展的主要原因;二是文化活动设备、设施还很缺乏和落后,给开展活动带来很多的困难;三是文化活动中质量提升缓慢,主要原因是文化底子薄,精品文化基础差,最重要的还是人才匮乏,今后需加强业余文艺人才的培训、培养;四是业余文艺队伍动荡,流动性很大,也一度造成团队艺术素质提高缓慢的症结所在。今后,我们希望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加强人才的培养,加强专业人才的重视和关心,加大财力投入,为文化名县而继续努力。
第三篇:农村文化工作调查
全区农村文化工作情况调查报告
2006年2月20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文件精神,全面了解我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状况,为领导决策,进一步推进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笔者对全区6个乡镇的文化工作进行了详实的调查,调查工作得到各乡镇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调查情况如下:
一、我区农村文化工作现状
1、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基本情况
我区现有乡镇6个(其中1个为乡镇序列管理的街道),所辖行政村89个。全区农村人口12.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4%。全区共有乡镇文化站6个,文化站工作人员15人,乡镇文化站室内站舍总面积为473平方米(含宿舍),室外活动场地总面积为2220平方米,影剧院4个总面积为2600平方米(其中三个属危房)。共有村级文化室36个,工作人员41人,文化室总面积为2427平方米。
2005年,全区乡镇文化站经费15万元(人员工资)。截至2005年底,全区乡镇文化站设备总值2.4万元,藏书3800册;村级文化室工作经费2500元,藏书7100册。
现有民间艺术团体1个,演出10场。
2、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情况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区目前农村文化设施比较落后,水平不高。从调查情况看,没有一个乡镇有综合性的文化活动中心
(楼)。80%以上的乡镇文化站只有办公室,个别有阅览室的乡镇也都是由办公室改造的,且设施条件都较差,藏书也很少,我区6个乡镇文化站平均藏书不到700册,还有的乡镇文化站是和其他站所合署办公。乡镇室外活动场地80%是篮球场,6个乡镇文化站的文化设施仅仅是电视机、VCD以及各种球类和一些书籍。虽然有4个乡有影剧院,但也都已是危房,亟待进行修缮。除白塘街道因为是近郊的原因,在乡镇范围内有卡拉OK厅、网吧等文化娱乐场所外,其余各乡镇均没有此类文化娱乐场所。农村文化设施的落后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3、农村文化活动现状
2005年,在省三项活动专项经费到达之前,我区乡镇共组织文体活动11次,其中篮球比赛4次,运动会1次,乒乓球比赛1次,文艺演出4次。
从调查情况和统计数据来看,大部分乡镇领导对文化工作比较重视,在乡财政并不宽裕,设施设备有限的情况下,能够挤出资金开展文化活动,各乡镇的文化活动也比较丰富。兴桥镇每年都要举办镇村篮球对抗赛,2005年安排了8000元用于添臵文化设施和开展文体活动;白塘街道组织文艺演出队送文化下乡3场,举办了由200名农民参加的农民运动会;长塘镇每年都要举办农民文艺汇演,乡政府近年来先后安排3万元资金新建了文化长廊和羽毛球场等文化设施;禾埠乡举办了干部乒乓球比赛,组织了文艺演出,而且每年安排2000经费用于添臵新图书。2005年,6个乡共安排了3万余元资金用于开展文体活动,平均每个乡5000元。
然而,这些活动开展的对象绝大部分是乡镇机关干部,农民参与的活动仅1—2个,农民自发开展的文体活动更是空白,乡镇文化设施和村文化室的综合使用率很低,农民的文化生活比较贫乏。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区农民的主要文化生活是看电视、打牌,虽然有的乡村有图书室和阅览室,但是藏书太少,而且主要是报刊和杂志,因而没有向村民开放,有些村庄虽然有舞龙灯等民俗文化活动,但由于会引发宗族矛盾和纠纷等原因而受到当地政府的限制,这也在不同程度上扼制了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二、导致我区农村文化工作现状的原因
1、撤市设区对我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撤市设区以后,吉州区财政收入锐减,区财政在确保人员工资都比较吃力的情况下,无力对文化进行再投入。几年来,政府对文化的投入较少,这是我区文化设施设备落后的主要原因。
2003年,我区虽然通过社区共驻共建活动完善了城区社区居委会文化活动室的建设,使每个社区居委会都拥有阅览室、宣传栏、棋牌室、活动室等居民文化娱乐设施,但是对农村尤其是村级文化设施的建设,区、乡两级政府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文化建设,尤其是基层文化建设,如果没有政府的投入很难自我发展和生存。撤市设区前,我区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还有2个省级“百强文化站”,撤市设区后,图书馆、博物馆相继上划,2个省级“百强文化站”均划至青原区管理。我区现有的6个乡镇文化站没有一个达到省级“百强文化站”要求,虽然部分乡政府对文化设施建设有所投入,如长塘,投入3万元新建了羽毛球场和文化长廊,但是没
有一个综合性的文化活动中心还是无法解决农民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我区目前的36个村级文化室有80%以上只是拥有一台电视和VCD,只有个别村级集体经济较好的村因为有了村级的投入才建有阅览室、宣传栏、健身乐园等室内外文化设施。也正是因为财力有限,乡镇在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的时候就很少将广大的村民纳为活动对象,因为组织村民参加活动都要发放误工补贴。
2、文化站的管理体制制约着农村文化的发展。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我区文化站的管理比较混乱。我区乡镇文化站共有15名在编人员,其中14名在岗,其工资均由区财政拨款,但其中 90%以上的人员都在乡里其他岗位上兼职,占着文化站编制,干着其它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其次,文化站进人把关不严,没有考虑到这项工作很强的专业性,也不会征求上级业务部门的意见。在我区15名在编乡镇文化干部中,只有6名是专业对口,其他都是退伍军人或职工,因而在开展文化工作的时候,很多同志觉得无从下手。第三,文化站人员的福利待遇发放不统一,有的跟着乡镇走,有的乡镇又不管,认为应该和其它站所一样跟着上级业务部门走或是自筹,大部分乡镇文化站都没有办公经费,个别乡镇文化站干部下村没有下乡补助。然而,区财政也没有给区文化局安排乡镇文化站办公经费,乡镇文化部门又不像其它站所一样有收费项目,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这就导致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干文化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情愿兼做乡镇其它工作,加上文化工作又不像其它工作一样有硬指标,硬任务,久之这项工作就渐渐被忽略,这是导致我区农村文化工作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
3、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观念使得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的重视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削弱。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以及各乡镇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挤出资金安排开展各项群众文化活动,如2005年区政府筹措资金50万组织承办了第八届江西少儿艺术节,各乡镇也纷纷开展了各类文体活动。但是从总体看来,一些领导对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发展经济才是硬任务、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软指标,因而对文化工作提不到议事日程,区、乡两级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乡镇规划和乡镇建设的时候很少将文化设施纳入其中,有些虽然纳入了,但是因为资金紧张的原因总是被一次次往后排。这就导致必要的文化机构、设施和人、财、物等问题得不到解决,一些乡镇文化站的同志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文化站的工作能像计划生育、综合治理那样一票否决,工作起来就不难了。
三、改变我区农村文化工作现状的几点建议
1、政府要加强引导,加大投入。文化工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投入。近两年来,区委、区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与日俱增,区委区政府提出: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要树立城市的文化品牌。2003年至2005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通过社区共建,投入600万元完善了社区建设,全区33个社区居委会搬进了新的办公房,每个社区都设有阅览室、健身房、棋牌室等文化设施,与此同时,吉州区先后组织开展了社区文化艺术节、第八届江西少儿艺术节、国庆文艺晚会等文化活动,在这些活动的带动下,社区文化工作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由此可见,政府行为对基层文化建
设起到了主导作用。因而,要改变农村文化现状,政府必须加强引导,加大投入。我区“十一五”规划已将6个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列入城市发展规划当中,规划提出每个乡镇文化站室内面积不得低于400平方米,各乡镇也应该将本乡镇文化工作及村级文化活动室的建设列入全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逐步改善农村文化活动设施,为发展农村文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创造良好环境。要将文化事业发展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要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规定,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
2、提高对农村文化工作的认识,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对于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应将农村文化工作列入工作考评的内容之一,将文化工作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明确农村文化发展的硬指标和硬任务,将农村文化发展工作列入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
3、加强农村文艺者工作的管理和培训。要规范农村文化工作者的引进机制,文化站工作人员进入应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或是经乡镇选拔由上级业务部门考核后方可录用的方式,确保文化站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要明确文化站的管理部门,文化站是乡镇的一个职能部门,应该纳入乡镇的行政统一管理之中,文化局是文化站的上级业务指导部门,应该在业务上加强指导、做好服务。要挖掘村级文化艺人或文艺爱好者,建立一支村级文化自愿者队伍。文化馆应将对镇村两级文化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列入馆内重要工作内
容,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业务指导,不断提高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使文化工作的进展和时代的发展同步,和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步。
4、建立农村文化专项资金,农村文化活动有经费保障。2005年全省农村文化专项资金的建立以及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的开展深受农民的欢迎,送戏送电影下乡,为农民朋友带去了丰富的文化大餐,尤其是送戏下乡,贴近农村、贴近农民、具有教育引导作用、富有地方特色的采茶戏深受农民喜爱。各乡镇也充分利用这笔专项资金开展了一些有多数农民参与的文体活动,如我区有四个乡镇开展了农民运动会和农民文艺汇演等文体活动,共有近千名农民参加,农民感慨的说:这样的活动每年都要举办就好了,乡村干部对省里安排这笔专项资金的做法,赞不绝口。由此可见,建立农村文化专项资金,可以解决乡镇想开展活动但经费不足的矛盾,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了必要的经费保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民的宏伟战略任务,这是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契机,各级文化部门应当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完善农村文化活动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繁荣农村文化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
第四篇:新时期做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认识
王品(甘肃省秦安县魏店乡人民政府综合文化站,甘肃秦安741600)作者简介:王品(1983-),男,甘肃秦安人,文化助理管理员,主要从事乡镇文化研究i作。导读: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是落实党的文化惠民政策、弘扬民族文化、传播先进文化思想、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提高群众幸福指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是促进社会繁荣的重要手段。在新时期应着眼基层,立足实际,因时制宜,推陈出新地繁荣群众文化,因地制宜地丰富群众生活,因人制宜地为广大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引导。真正达到基层群众文化有活力,扎根深,有发展。
一、地方政府要运用职能作用,促进群众文化大繁荣 群众文化活动符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活跃农民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和生动体现。繁荣群众文化是—个国家、—个民族繁荣昌盛的生动体现。地方政府要运用职能作用,理顺文化管理体制,积极推动群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一是统筹谋划,把群众文化列入发展规划。要把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群众文化纳入城乡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来。尤其要注重对民族、民间文化做出前瞻性的科学决策,将民族、民间文化需要保护传承的对象全面融入城乡发展的总规划。二是多轮驱动,培育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整合各类文艺人才资源,广泛吸纳民间文艺人才参与,共同活跃群众文化。认真制定和实施基层文化人才培训计划,打造一支专业的文化队伍。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等专业文化机构的作用,并建立业余文艺指导组,加强对民间文艺团体和文化示范户的业务指导。举办各类学艺班,储蓄基层群众文化的后备力量。三是落实政策,加大对群众文化的投入。除大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由财政保证外,政府还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补助经济落后乡镇(街道)的文化阵地建设,保证群众文化必要的经费开支。
二、农村群众文化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打铁先要自身硬”,加强文化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文化工作能力,是做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先决条件。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包括文化活动的组织协调、创意筹划、艺术技能的指导、科技培训、文艺创作等等。面对新形势,一般的或单一的文化业务知识与特长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文化工作的需要,如果不抓紧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要圆满而有效地完成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就会显得十分困难。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诸多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有了新的认知和要求,从过去单纯的说、唱、跳、看、玩为主,向更新思想观念,提高科技致富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等渐变。上述隋况,都对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乡镇文化工作者,要扎根基层,汲取营养,坚定终身学习的信念;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
三、结合农村实际,增强群众文化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群众文化只有具备鲜明的时代性,才会得到群众的热切响应。农村文化只有蕴含浓郁的乡土气息,才会得到基层的广泛认可,才会具有源源不竭的生命力。一是在内容上,要把握时代脉搏。群众文化的时代性不仅仅体现在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上,更体现在呼应群众的理想和追求、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凝聚人心、陶冶情操等方面。二是在形式上,要追求变化创新。在农村,除了传统的曲艺、社火等之外,健身操、广场舞近年来也成了基层群众的“新宠”。如何才能创造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新的艺术作品,这就需要基层文艺工作者们去潜心研究和细心琢磨。三是在表现手法上,要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始终坚持先进性,唱响主旋律,努力创作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反映时代生活和群众精神风貌,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文艺精品力作,并通过各类平台加以积极传播。鼓励群众发掘身边典型的人、事,以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方式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目的。
四、形成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式的农村文化活动新格局 文化活动服务量大面宽,为了顺应群众求富求娱心理和时代发展需求,形成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式的农村文化活动新格局,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主旨,唱响主旋律。近年来,我们根据群众需求,利用资金扶持,业务辅导,举办培训,组织观摩、积极协调等形式,在全乡有效的开展了家庭文化、村镇文化、文化户的创建活动;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等项目;另外,积极配合省市县文化部门,开展送书、送戏曲、送电影、送文艺、送广播电视等文化下乡活动;乡文化站在发挥图书阅览、文化活动、电影放映、文体娱乐、远程教育等基础功能的前提下,还拓展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群众需求的功能项目,如成立了文艺骨干联谊会、业余通讯爱好者沙龙、书画创作与爱好者沙龙、科技人才队伍等时代感较强的文化组织;同时,倡导、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吸引诸如“自乐班”的民间艺术团体参与各类活动,实现了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新格局。做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搞好群众文化活动,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经济和社会的繁荣进步。农村群众文化工作者应落实职责、理顺体制、接地气,顺民意地推动群众文化的进一步普及、优化和发展;进村入户,探索发现,因地制宜,彰显农村群众文化的原始性和地域性;搭建平台,创新载体,因时制宜,促使群众文化向广度、深度提升;深人群众,繁荣基层文化,丰富群众生活,因人制宜,给广大群众一种健康向上的引领。(编辑:宋军生)
第五篇:做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粗浅意见
做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粗浅意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做好农村文化工作,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活跃农民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和生动体现。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工作,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一个文化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本人就如何做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浅谈几点看法:
一、切实加强基层文化干部队伍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有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必须紧跟形势、更新观念,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一是加强基层文化干部队伍的思想理论学习;二是经常组织文化干部进行业务培训;三是文化干部必须自觉学习科技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四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文化协管员队伍。基层文化干部、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好了,才能更好地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工作。
二、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夯实农村文化阵地。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大众的文化,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才是做好农村文化工作
1的基础。一是把乡镇文化站建设好,充分发挥乡镇文化集聚、辐射的中心作用;二是把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好、管理好,切实为农民群众提供一个学习知识的好场所;三是在自然村建好“文化中心户”。大力推进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中心户”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需要。进一步发挥乡镇文化中心和村农家书屋、图书室等文化场所的功能作用,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求知、求娱的愿望。
三、培养农村文艺人才,发展农村文艺队伍。
文艺人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培养农村文艺人才,建立一支热爱群众文化事业,具有一定文艺特长的文艺骨干队伍,是做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保障。把热心开展文化活动和热衷于文化技艺学习与实践的农民培育成农村文艺骨干,扶持民间艺人培养接班人,为他们提供在更大区域范围和更高层次场合中展示、交流的机会。充分调动文化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文化骨干的“传、帮、带”作用,逐步发展壮大民间文艺团队,传承传统民间艺术。
四、保证农村文化工作的经费投入。
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农家书屋的建设与管理需要经费保障,组建民间文艺团队、培养农村文艺人才、传承传统民间艺术更需要经费投入。经过前段时间的调查摸底,发现我站办公条件极差,设备简陋,没有电脑、相机,无法正常工作;各村农家书
屋无专人管理,只有几家建在老年活动室的书屋才有人光顾,大多数书屋图书数量不足,设备简陋,无人问津;文化中心户只存在于形式上;我们传统的民间艺术正面临失传的危险:没有基本的经费保障、没有新一代的接班人,更谈不上发展创新。所有这些都与经费有关,所以我认为必须保证农村文化工作的经费投入。文化站的办公设备要配齐;农家书屋的图书不仅要配齐,还要及时更新,同时配备一名管理员;民间文艺团队人才培养、基本活动需要资金扶持。上级政府和主管单位必须保证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经费,各级文化工作者应广泛筹措资金,为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以上是我对如何做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几点粗浅意见,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