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发展路径优化探讨

时间:2019-05-14 06:09: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金融发展路径优化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金融发展路径优化探讨》。

第一篇:农村金融发展路径优化探讨

农村金融发展路径优化探讨

[提要] 农村金融经过多次重大改革,其体系日益扩展,金融体制不断完善,已经取得了良好成效。然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等快速发展,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体制、产品创新、业务拓展等方面带来较大冲击。同时,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先天定位,也使农村金融机构面临风险化解机制缺乏、农村金融供给机制不完善、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等困境。本文结合台州农村金融实际情况,从完善体制建设、完善农村金融大数据征信体系、加大产品创新力度等方面,为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稳健经营、优化农村金融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普惠;台州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7月11日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党的十九大要求的三大攻坚战之首,首当其冲的是防控金融风险,而深化地方金融改革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步骤,也是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一、台州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截至2017年末,台州市实现生产总值4,388亿元,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中小企业贡献的生产总值超过80%,中小企业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9%。截至2017年末,台州市农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余额1,110亿元,占台州市各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余额的17.3%;吸收存款余额1,693亿元,占台州市各金融机构吸收存款余额的22.2%,台州市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款比例65.1%,积极支持了当地中小经济,促进了当地经济良好发展。

?S着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日益扩展,除了农村信用社、农业合作银行外,主要新增了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体制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改革颇有成效。但随着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等快速发展,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体制、产品创新、业务拓展等方面带来了较大冲击;同时,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先天定位,风险控制问题突出、农村金融供给机制亟待提高和农村金融环境不佳等困境。

(一)农村金融机构缺乏资金来源。农村金融机构受制于市场定位,只能在当地拓展业务,缺乏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目前,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加大机构下沉力度,业务延伸到农村,与当地农村金融争夺资源;同时,农村金融机构因品牌知名度较低,尤其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例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在设立开始阶段,存款吸收难度较大。此外,农村金融机构因规模较小、评级偏低、缺乏专业人员,加入银行间交易市场、债券交易市场难度大,导致无法通过发行债券(即使有发行债券资格,因评级较低,发行成本较高)、发行同业存单等主动负债方式吸收资金。

(二)风险控制问题突出。农村金融机构由于其自身实力有限,抵御风险能力较弱,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台州地区民营经济发达,资金需求旺盛,由于大量中小企业和涉农贷款因缺乏有效的抵押物,采用信用或担保方式,导致贷款逾期后处置贷款难度较大,给农村金融机构带来较大的经营负担。截至2017年末,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1.49%,村镇银行不良贷款率1.46%,比台州市平均不良贷款率0.97%均高出不少。

(三)农村金融贷款形式比较单

一、期限短。出于自身的经营风险和坏账率的考虑,同时也受限于缺乏对农户的风险状况有效的识别手段,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主要围绕存贷款业务、汇兑业务等展开,信贷产品集中在农户抵质押贷款、担保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且“惜贷”现象普遍存在。从中国人民银行台州中心支行提供的数据来看,超过65%的贷款为短期贷款,若剔除个人消费贷款后,短期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超过75%。从担保方式看,以抵质押贷款为主,担保方式次之,信用方式寥寥无几。此外,贷款在还款方式上缺乏灵活性,以按季结息和利随本清为主。在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背影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等大中型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例如贷款业务还款方式推出灵活还款、按月计息、还款无缝对接等,农村金融机构受限于人才、技术等原因,缺乏创新,产品类型较为单一。

(四)农村金融环境不佳。良好的金融环境对促进经济建设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反之则阻碍经济的发展。目前,金融相关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在农村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村贷款户在这些方面的意识还有待提高,整体金融信用环境不佳,进而导致涉农贷款风险偏高,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无法得到保障。农户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只能转向民间金融机构。然而,民间借贷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和规范,其利率要比金融机构高,并且贷款期限和可持续性也无法得到保证,这些不但使农民面临较高的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而且也会对农村金融发展带来隐患。

二、影响台州农村金融发展的原因

(一)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农户向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时,农户充分了解自己的资产实力、经营状况以及可能面临的经营风险,属于信息的优势方;而金融机构却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掌握不同经营范围农户的真实状况,属于信息的劣势方。这种信息的不均匀分配,会导致一系列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方面的问题。此外,市场环境的日新月异,可能导致农户擅自改变资金的用途,将其转投一些高风险的项目,为了控制风险,减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发生的概率,金融机构会降低发放贷款的意愿。

(二)农户信用意识薄弱。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发展不足,农户获取门槛高,农业大户截流与垄断了金融资源,低端农户往往难以通过政策途径获得金融产品和服务。对于初次获得金融服务的农户,有可能存在着对金融服务的误解,有些甚至将金融普惠性借贷服务误当成国家政策性福利,并且也无法意识到违约会计入个人征信系统,对再次贷款将造成重大影响,最终导致农户贷款违约率较高,失信问题较为普遍。

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金融机构仅仅凭借自身的人力和精力无法从外部获取农户的真实信息,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金融机构为了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往往会收回对农户的援助之手;另一方面,为了解决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农户为了能顺利获取贷款而想方设法,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失真的情况也频频出现。

(三)缺乏有效抵押物。现阶段,因农户担保缺失问题严峻,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的授信业务的开展。农户的核心资产主要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等,但往往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抵押物,因为这些资产的价值评估受地域、使用年限等一系列的因素所限,并且流动性也受到限制,往往无法被金融机构所接受。农户缺乏有效抵押物,将必然导致融资难的问题。

三、优化农村金融发展途径

(一)加大政策支持,?U大资金来源。政府应进一步扩大财政补贴、综合运用赋税杠杆,推动农村金融协调发展;应提高银行资本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比例,执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利率的浮动可能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和服务三农的积极性,涉农贷款利率定价可更富有弹性;还贷期限可以结合农产品的成熟期有所浮动,扩大涉农“信贷扶贫”投放。

(二)完善农村金融大数据征信体系。建立并完善农村金融征信体系,是充分掌握农户的资信水平,降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台州市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目前已经运行了四年,在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地提升了银行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效能。金融机构可以借助这个平台,通力合作落实农户信息采集工作,多方位了解农户的经济实力、经营风险、品行状况、风险偏好、消费状况、信用记录等综合信息,以便在遵守成本效益的原则下,准确判断出农户是否符合放款条件及恰当的放款金额,以此降低信贷风险。

(三)创新担保方式,推广普惠金融产品。通过建立担保体系,创新提保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达到风险化解的效果,同时也是建立具有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重要保证。

1、整村授信。台州银行积极采取与村居合作,整村抱团授信,小额信用贷款批量覆盖,面向“三农”群体发行的具有融资功能的借记卡――“村聚易贷?兴农卡”,彻底解决了农户担保难进而融资困难的问题。截至2017年10月底,台州13家银行充分发掘地域优势,已与40多个集体经济薄弱村达成共建意向,因地制宜地设计并推广支农金融服务与产品,为广大农户解决资金问题。

2、量身定制。浙江泰隆商业银行温岭支行将党建与金融充分融合,推出“党员先锋贷”,并结合当地经济特色,量身定制创保贷、乐农贷等多种金融产品。椒江农合行凝心聚力践行普惠金融政策,根据不同类型农户的贷款需求,精心设计了“农村妇女创业小额贷”、“失土农民创业贷款”、“失海渔民创业贷款”等十余种支农产品,助力农户增收致富。

3、信保基金。台州市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运行中心,于2018年6月,推出“农户贷款”担保产品,将服务对象范围从小微企业延伸到农户个体,该产品进一步拓宽了农户的担保途径,是助力台州的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加强对“三农”群体金融服务的又一有力举措。

(四)“互联网+”深化三农普惠金融服务转型。台州的各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小微金融服务提质升级工作要求,不断延伸网点和服务,将网点优先布置在金融空白或薄弱的农村地区,浙江三门银座村镇银行深扎三门县的13个村居,构建“金融便利店”,为周边的农民提供日常消费金融服务,极大地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满足率。

台州银行为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从2014年开始推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客户服务移动工作站”,实现“送上门、一站式”的金融服务。2016年台州银行推出“微信分行”、“网上分行”,2017年2月浙江民泰商业银行推出“直销银行”,这些都是建立“互联网+大数据+金融”的新金融模式,这些集移动开户、信贷等众多功能为一体的移动平台,真正意义上让更多、更偏远、更贫困的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普惠金融的红利,解决了农户资金周转难题。

(五)引入人才,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农村金融机构与商业性金融机构专为高价值客户服务的特性不同,农村市场本来就是经营规模、资金需求等情况各不相同,风险大、利润薄、信用等级评价难度大,金融机构信贷人员应充分挖掘客户的信用潜力,减少排斥心理,提高服务意识,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明贤,唐文婷.农村金融成长路径、农户金融参与和融资约束缓解[J].管理世界,2017.4.[2]张贺.农村金融的功能效应与普惠金融发展――嬗变中的“道德”与制度正义[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3]洪晓成.普惠金融理论与我国农村金融扶贫问题调适[J].山东社会科学,2016(12).[4]王曙光,郭凯,兰永海.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及其金融支持模式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5]刘靓.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解决方案[D].西南财经大学,2013.[6]刘宏博,唐青生.云南沿边金融开放中的普惠金融发展研究[J].时代金融,2014(10X).[7]陈思.普惠金融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排斥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3.[8]蒋妮娅,罗帆,蒋慧慧.“信用+小微金融服务”的台州样本[J].浙江经济,2017(14).[9]苗宁.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安徽农业科学,2012.

第二篇:宁夏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范文

内容摘要:宁夏面临着加快各项事业发展的机遇和艰巨的历史任务,同时还面临着由此而来的巨大的资金需求与资金瓶颈压力。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在宁夏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今天,更需要农村金融强有力的支持,从而更需要我们重视和研究农村金融问题,探索一条适合宁夏农村实际情况的金融改革之路。

关键词:宁夏 农村金融 制度变迁

从目前情况来看,宁夏农村金融制度仍然是由正式金融机构一统天下。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西部大开发新十年战略的实施,宁夏农村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此时,原有的农村金融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宁夏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正式金融制度供给不足

正式金融制度是指具有官方或者半官方性质的金融制度安排。从宁夏农村经济主体的贷款需求特征看,正式金融部门很难满足他们的贷款需求,其中的原因既有微观上的市场失灵,又有宏观上的政策歧视。从微观角度来讲,导致宁夏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以及建立在信息基础之上的信用,就此而言,宁夏正式金融制度为农户提供贷款面临的是高于东部的信息成本。从宏观层面上看,由于宁夏总体经济比较落后,各地采取侧重于城市工业化的发展战略,相对忽视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国有商业银行金融供给不足

近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国有商业银行在降低不良资产率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因其采取了逐步撤并分支机构、上收信贷管理权限等改革措施,事实上造成了县域金融的萎缩,直接导致县域资金的巨额外流。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并机构,纷纷退出农村市场。

(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金融的供给不足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其成立的目的就是承担农业政策性贷款,支持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从其他农业发达国家来看,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也是普遍做法。但由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存在诸如资金来源渠道单

一、业务范围狭窄等问题,不但农业发展银行自身经营状况不佳,经营风险不断加大,也使其扶持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的作用大打折扣。作为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按规定应主要来源于财政无偿拨款,也可以其他形式的有偿措施作为补充。但由于财政拨付资金有限,且常常不能按时到位,农业发展银行实际上不得不主要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方式筹集资金,目前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中约90%是中央银行的再贷款,筹资成本较高。这种资金来源的高成本与农业发展银行面向农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形成了利差缺口,这就使农业发展银行举步维艰。宁夏作为欠发达地区,已失宠于国有商业银行,因而更需要政策性银行的投入与支持,但是据我们所调查的宁夏中宁县、同心县及盐池县,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均未提供足够的政策性金融服务,制约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信用社金融供给不足

农户贷款难问题能否得到解决,解决的具体程度和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农村信用社。当前农村信用社比较普遍的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信贷资产质量低下,拖欠率和风险贷款率高,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二是多数信用社处于亏损状态,财务风险高。另外,在宁夏还普遍存在农村信用社占有人民银行数额不小的再贷款问题。以上这些突出问题形成了一种“吸收存款-贷款沉淀和亏损及耗费占用-再吸储和人行再贷款补充”的恶性循环。

从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来看,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管理中的许多问题,直接导致了农户贷款难问题。一是贷款手续太烦琐,办理贷款时间过长。无论贷款数额大小,均需层层负责

联兴棋牌官网www.xiexiebang.com lxq 人审批后农户才能获得贷款,程序过于复杂。而且往往是同一贷款人多次贷款就得多次重复上述手续和程序,这无疑增加了每次只需一千或者几百元贷款用于购买种子、种苗、肥料等农户的负担,无形中影响了农户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由于手续烦琐有些农户干脆不贷,许多农户宁可碍着面子向亲戚朋友借款甚至是高息民间贷款,也不愿意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二是农村信用社“官商”作风还未得到根除,不及时调整经营理念和思路。“官僚主义”的风气很严重,并且对贷款发放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必要的透明度,在贷款利息外加重了农户的各种负担,增加了农户贷款的直接和间接成本。三是客观上农村信用社人员偏少,与广大贷款需求面严重失衡。大多数农村信贷员平均要面对成百上千的农户,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平均每个信贷员对应的农户达到1662户,信贷员只能对农户贷款进行“粗放式”管理。这些主客观原因,直接导致了农村信用社金融供给不足。

正式金融制度供给的趋同性

宁夏农村正式金融的供给不仅在量上存在着明显的缺口,而且在质上也存在着严重的趋同性。这导致了宁夏地区农村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同时也增加了同一地区内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从而形成了资源配置上的低效率。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机构在空间上配置十分均衡,几乎每个县域内都设置了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它们的设立几乎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达程度无关,这严重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二是金融产品在横向服务上基本同质,宁夏农村正式金融机构的主营业务均是存贷款业务和中间业务两类,金融产品的同质性较强,无法满足宁夏弱质农业的多元化需要。从金融需求角度来看,宁夏农户和农村企业的金融需求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征。然而,不同的需求应该由不同的金融组织和不同形式的金融供给来满足。如贫困农户,其生产和生活资金均较短缺,其作为金融机构放款的承贷主体时是不健全的,贷款风险较大,虽然其对贷款也产生需求,但是被排斥在正式金融组织的贷款供给范围之外,只能以较为特殊的方式满足资金需求,如政策性金融的优惠贷款资金、民间渠道的小额贷款、政府财政性扶贫资金,都是贫困农户满足资金需求的重要方式;市场型农户由于从事专业化技能型生产,对于贷款资金的需求大于一般农户,但其缺乏有效的承贷机制,缺乏商业贷款供给所要求的抵押担保品,因而难以从银行申请到贷款。目前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主要开展的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业务单一,大多饱受不良贷款之苦,金融效率低下。这种农户、企业需求的多层次性与农村金融供给的趋同性形成了矛盾。

非正式金融的兴盛

非正式金融制度是相对于官方正式金融制度而言的,民间借贷属于非正式金融制度。西北地区农户面临着正式金融制度的缺口和金融产品单一的问题,其对正式金融制度的多样化需求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也就是说这些潜在的需求因种种原因未能得到满足。而在现实中这种需求又确实存在,无奈之下,只好转而寻求非正式金融制度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非正式金融制度就自发成长、壮大起来,并对西北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它的兴起对宁夏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据调查统计,仅2010年宁夏中宁县农村地区的民间借贷比例已经高达65%,农村民间的高利贷借贷金额,就约占了农村信用社发放农业贷款金额的14.55%,约占农村资金需求总量的45.76%。从经济学上来说,游离于官方监管之外的民间借贷,实质上是一种处于国家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和规范金融市场之外,由民间自发推出的,进行中、短期投资或投机的个人金融行为。作为一种借贷资本形式,民间借贷的存在与发展有其客观性和必然性。

诚然,非正式金融的发展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部分资金需求,但同时也要注意到非正式金融的发展给农村金融的安全带了不小的隐患,如:高利率与资金流向的失调、组织不规范性与运营中的高风险、活动的隐蔽性与政府监管的困难等。

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安排

就目前而言,宁夏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无非两条路径:一是对现有的正式农村金融组织

联兴棋牌官网www.xiexiebang.com lxq 进行功能性的调整;二是赋予非正式的农村金融组织进行平等的竞争。但无论选择哪一种变迁的路径,都必须兼顾改革的成本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

(一)正式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应该回归和强化

正式农村金融机构在成立之初,其宗旨是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转轨,这些机构的功能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由最初的“输血”功能演变为后来的“抽血”功能,给农村特别是宁夏农村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鉴于此,为了促进宁夏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效解决宁夏“三农”问题,不仅必须使正式农村金融组织回归到服务农村的功能上来,而且还要对这一功能进行强化。改变其主营存贷款的单一功能,使它们的功能逐渐扩展到现代金融领域,比如,结算、同业往来、信息咨询以及信用卡服务等。让正式农村金融组织具有现代意义上的金融机构的特点,以便满足农村经济的多样化需求。

(二)赋予非正式金融组织合法的地位

正式农村金融组织的功能回归和强化,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只是对其功能扭曲的一种纠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制度变迁。根据制度经济学原理,制度变迁能否实现,取决于选择的路径是否改变了既有的制度结构,是否开拓了制度选择的集合以及制度的空间。因为一种创新的制度安排,只能从可供选择的制度安排集合中挑选出来。制度选择的集合越大,制度变迁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宁夏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如果只在现有的农村金融框架和利益结构中进行选择,那最多是做些“技术性的改进”而已。

金融制度结构反映了金融资源的各种配置关系,金融制度运行本身并不仅仅依赖于某些有形的经济部门(如银行等),而且还依赖于很多经济部门(包括家庭、企业等)之间的市场联系与资金交易关系的确立。因此,宁夏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主要内容是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关系。显然,这意味着我们在选择宁夏农村金融制度变迁路径时,就要在现存制度框架之外去寻找答案,即赋予非正式金融组织合法的地位。从理论上讲,宁夏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需要多种金融产权形式的并存。因为,制度变迁的本身就是不同的产权之间进行竞争与重新界定产权边界的过程。在只有一种金融产权(正式农村金融产权)的情况下,不管人们作何努力,都不会出现令人满意的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结果。在此情况下,宁夏农村金融制度变迁最多是在现存的制度结构和利益框架内进行一些修补,而不会从根本上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变迁。允许和鼓励非正式农村金融组织发展,是宁夏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要害之处。因为作为一种制度选择的一个增量,它具有完整的、明晰的和可交易的产权。而且它还是“轻装”上阵,没有太多的历史“包袱”,制度创新的余地大。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金融制度的实质是金融运行的规则,金融运行的规则又内生于金融产权交易,金融产权交易本身又是不同金融产权主体之间“私人利益”的冲突过程。

因此,发展非正式金融组织并鼓励其产权交易对于确立宁夏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完善的正式农村金融制度迟迟不能够建立的时候,非正式农村金融制度的确立能够有效地弥补正式金融制度所留下的空白点。其次,当非正式农村金融组织以合法化的身份进入到农村金融领域参与竞争时,对正式金融的功能回归和强化有着促进作用。最后,非正式农村金融制度的合法化,能把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控制之下的农村金融供求的强制性均衡转变为在市场机制调节下的自发均衡,从而降低农村金融交易的成本和费用,提高西北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玮,曾国平,何勋鲲.农村金融服务促进统筹城乡收入区域差异研究.商业研究,2010(1)

2.胡元聪,杨秀清.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经济法激励-基于完善农村金融法律体系的视角.农业经济问题,2010(10)

3.肖燕飞,刘寒波,吴金光.农村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的机制分析与实证研究.财经理论

联兴棋牌官网www.xiexiebang.com lxq 与实践,2011(5)

4.谷慎.西部农村金融的供求与均衡-基于双重二元结构约束与一体化金融制度安排.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5.史亚荣,何泽荣.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研究.经济学家,2012(3)botxt

联兴棋牌官网www.xiexiebang.com lxq

第三篇: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几点思考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几点思考

摘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其对长期经济平均增长的总体贡献,农村经济要实现长期的、平稳的发展也同样要依靠农村金融的发展,而农村金融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本文将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及农村金融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关系、如何建设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村金融;金融生态

Consider On the Rural Financial Ecologic Environment’s Construction

Abstract: As one saying: the finance is the center of economics.And the rural economics development also depends on it’s financial development.Therefore, the latter’s development must belong to a well financial ecologic environment.So how to better the rural financial ecologic environ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ask.This paper will research on this point.Key-words: Rural Economics;Rural Finance;Financial Ecologic

周小川(2004)首次提出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金融发展的依赖路径研究提出了新的指引方向。徐诺金(2005)在结合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后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系统化,指出金融生态即“指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

农村金融作为我国金融发展中的特别弱势部位,对其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将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本文所指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指的是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融通及其他金融服务的各类金融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相关联的所有因素及其他机构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动态的、均衡的系统。

一、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关系

农村经济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大问题。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难以融合导致的“二元经济”结构;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以及科技化等难以实现导致农业抵御风险能力低下;农民增收缓慢等,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被合称为“三农问题”。由于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以及农民增收缓慢引致的农村市场无法开拓进而导致的消费需求不足,城乡“二元化”日益明显导致的社会发展严重不均衡及其他社会问题等,都是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滞缓引起的,因此如何解决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这三个方面问题,是挡在我国社会发展道路上的核心问题。

在近年我国经济实现飞速发展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同时城市金融发展水平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更为明显,农村主要的金融机构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及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非常缓慢,除个别经济发达地方外基本上都处于亏损状态。由于城市在人才占有、科技技术领先、金融发达、生活便利、资源占有占优、商品流通速度快等方面的优势,城乡间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

我国城市资本尚处于资本积累阶段,不能直接用城市的资金来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否则城

市科技产业将再次落后于其他国家,从而不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和长远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增强。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只能依靠农村金融的发展,通过农村金融的发展,增强农村资金的流转效率、使用效率,使其最终成为能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大动脉。在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如何迅速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笔者认为,首要的应该完善和提升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通过生态环境的提升促使农村金融能从内部实现质的飞跃发展。

《金融时报》社评文章《金融生态环境就是竞争力》指出“金融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区域的软环境和文明程度,而且也直接影响到该经济体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讲,金融生态环境就是竞争力。” 雷和平、林之诠(2005)通过对陕西周至县和澄城县的调研,并对取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指出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金融、经济的发展程度。

因此,我们要发展农村经济,在不可能实行规模性直接政策倾斜的今天,我们唯一可以走的路就是要发展农村金融,通过农村金融的发展,实现农村存量资金的盘活,加速资金流转,进而实现资金总量放大,推动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农村金融的发展又必须依赖于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因此,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提升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水平。

二、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缺陷分析

农村经济的欠发达状态,尽管不是完全由于农村金融不发达的现实引起的,但是,如果农村金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则一定可以极大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当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农村金融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章政远、祁斌昌(2005)指出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在四个方面存在欠缺:法制环境欠缺而导致的金融债权难以受到保护、征信体系欠缺导致贷款人道德风险加剧、信息披露失实而导致银企关系扭曲、经济金融错位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等。《金融时报》的系列评论员文章也从法制、信息、会计制度、征信体系建设等角度对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弱势部位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笔者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总结如下。

第一,农村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农村资金外溢现象严重。农业的利润率从来就是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因此农业如果没有一些适当的措施进行补贴,其回报率的低下必然将导致该行业的资金外溢。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是回报率极低,农村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土壤如此贫瘠,如何让农村金融健康的成长?此外,由于我国农村的金融机构中,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及邮政储蓄占有相当的份额,前者出于对利润的追求必然将资金从农村通过其上级行贷放,而后者作为政策性银行运营资金的主要供给者,其在农村吸纳的资金也大部分流出于农村经济循环体系外。资金流动的必然规律作用并且有外流的渠道,导致了我国农村资金外溢现象比较严重,农村金融运行的整体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第二,法制环境缺失,征信体系建设滞后。法制建设方面的缺失从理论上讲包括立法、司法和执法三个方面,具体到农村的现实,我们在后两个方面才是真正的缺失,已经有的法律规范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农村法制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顽疾。这样的法制环境必然是对债权人利益的一种忽视。诚信环境的缺失则是导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的更为直接的原因,诚信缺失导致的道德风险由于不可预见性和对后续贷款行为的有力影响,将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造成极其不利的冲击。雷和平、林之诠(2005)在其调查报告中列举的这些数据是值得深思的:周至县2004年底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7.6亿元,不良贷款

1.7亿元,不良贷款率近25%,而其中的十三类突出的不良贷款余额为4608万元,党政干部和政府的贷款(或担保贷款)就有1656万元,占比近36%,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都能不讲信用,不还贷款,并且得不到任何的惩戒,这就是我国农村金融生态中的一个不容否认的现

实——征信体系建设滞后,贷款人诚信缺失。

第三,对农村金融的监管难以深入,农村金融业务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不利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由于农业贷款的分散性和农村私人放贷的隐蔽性,对其监管难以深入进行,因而不能很好的引导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并同时打击那些不利于正规金融事业发展的地下贷款行为;同时由于私人贷款手续简单,贷款期限较短等优势,在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不能实现金融业务创新的现实情形下,不能满足市场上的部分资金需要,因而也加剧了非正规金融业务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市场份额不断被侵蚀,外部竞争环境较差。第四,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滞后。作为农村金融的主要机构,信用合作社由于历史原因定位一直比较低,参与市场竞争较少,因而导致其管理体制建设、人力资源建设、市场竞争意识建设等都比较欠缺。尤其由于业务涉及范围较窄,致使其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方面严重滞后,不仅不能对业务创新进行预见性的控制引导,就是对传统业务也不能很好的进行控制。内控制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财务会计制度、人事及岗位管理制度、风险稽核制度、问责制度等方面。这些内部制度的缺失,是农村金融机构不能实现主动性、创新性发展的内部原因。因而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生态环境是失衡的。

第五,农村行政力量的介入较为普遍,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在第二点中笔者引用的数据已经从一个事实的层面上说明了农村行政力量的介入——不仅是间接的(打招呼贷款、提供政府担保等),更有直接强行与金融机构发生借贷关系,占用大量贷款资金进行非财政性运作,使得原本有限的农村资金创造出现断层。农村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低,不能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市场的准确引导,交易环境较差。

三、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若干思考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建设农村竞争性金融市场,而竞争性金融市场的培育需要有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笔者针对前面提出的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中的欠缺点,拟提出以下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一)加大法制建设力度,营造宽紧适度的农村法制环境

第一,加强针对农村经济金融建设特殊需要的立法工作。农村经济金融基础薄弱,需要不同于一般经济环境下的特殊法律保护,尤其在如何保障农民以及相关农村经济体的既得利益、预期利益等方面要加大立法力度,只有用法律来确保农村各经济体的正常经济利益获得,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否则各经济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将很难得到解决,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将缺失有效的法律屏障。

第二,加大执法、司法力度。在处理和协调农村经济金融事务中要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在已有法律框架的约束下的所有领域都要做到这一点;同时在农村经济金融活动中司法的力度应该加强,不能等上诉,应该强化主动监督功能。

第三,加强对农村金融犯罪的打击。鉴于农村金融案件一般都多而小,如果按照常规法律程序,打击农村金融犯罪的成本将大为增加。因此,笔者认为建立一种处理农村金融案件的特别简易程序,以期加大打击农村金融犯罪的力度,为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创造一个宽紧适度的法制环境。

(二)以农村信用社竞争意识提升为突破口,营建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

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按照建立此类金融机构的本意——作为农民等农村经济主体自己的银行,或者按照其设立与管理的模式——社员自治,都应该成为促进社员利益的金融机构。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固有的封建残余思想,乡镇、村甚至县级政府都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行政干预,致使信用社的经营行为不能很好的代表广大农民等农村经济体的利益。因此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一步就是要将信用社的官办色彩剔除,体现民治思想,还信用社经营权于民,促使信用社按照市场规律经营,从而为农村金融市场增添一个有力的竞争性主体,进而促使其他各

类农村金融机构也能主动由行政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最终建立一个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

(三)加强农村征信体系建设

信息不对称是社会的普遍现实,交易双方对自己的状况比交易对手有更多的了解,于是双方可能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进行博弈,一般的结果是社会效率出现损失。因此,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交易从整个社会资源利用方面看不是最优的交易行为。

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交易行为,一个重要的风险来源于交易主体尤其贷款方的信用引起的违约问题。如果贷款方或者金融服务的提供方不讲诚信,则可能会导致交易对方的利益在道德风险发生的情况下蒙受损失,但是交易对方可能不会等到损失发生才进行事后追偿,其可能通过增加其他附加条款增加可能违约方的交易成本,以弥补可能的预期损失。这样的交易将进一步抑制农村金融市场资金的充分及时利用。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包括征信数据库、诚信奖励与惩罚体系、追偿制度等完整的征信体系。

(四)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着手,提升农村各类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创新、风险控制的能力

农村金融市场缺乏必要的细分,对农村各经济体的金融服务需求进行挖掘,因此,金融创新就是一种必要的和急迫的工作。但是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现有的人员和制度下,不仅金融产品创新不能实现,就是通过跟随创新实现了金融业务的创新,创新产品的风险也不能在现有的风险约束机制下得到有效控制。

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加大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力度,尤其在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岗位责任制度建设、风险监督与稽核制度建设等方面;此外,农村金融机构应该更加注重引入高素质的金融专门人才,加大对现有员工的培训力度,提升风险意识、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业务创新意识及业务创新能力。为繁荣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内部制度和人员保障,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五)建立农村贷款保险制度,促进支农贷款发放,提升农村资金自我创造能力

农村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一般都只有30%甚至更低,货币创造能力较弱,加上农村商品市场交易通常都是通过现金交易完成,货币流通速度慢,因此,农村资金总量供应不足便不可避免。

建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保险制度可以有效的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发放——贷款保险制度可以确保农村金融机构的经济效益趋向最大。就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和社会条件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贷款保险模式。其一,行业协会模式——农村金融机构自主设立行业性、区域性保险基金。如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联合其他各类农村金融机构,通过类似上缴存款准备金方式强制各机构缴纳一定比例的贷款准备金,形成资金池,并通过招标方式确立区域性的基金管理公司,在资金的运作上采取以安全性为主、以盈利性为辅的方式,当被保险机构发生保险范围内贷款无法收回或其他既定损失情况下按损失金额的一定比例或全额直接从资金池拨付予以补偿;其二,政府机构主导模式——以市级人行中心支行和银监局为核心,通过强制上缴贷款准备金的方式设立资金池。具体资金运作上与前一种方式基本一致,只是在资金管理上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方式,或者招标管理,或者自行运作,或者通过指定机构运作等。相对而言,笔者认为第二种模式在当前更为可能,在运作效率上、资金安全性及盈利性等方面都更有保障一些。

此外,科学高效的贷款保险制度还需要建立一个公正、有效的损失评价、损失确认、监督体系,以防止部分贷款机构的道德风险发生。在这样的一种制度保障下,贷款的发放必然加速,从而降低了农村资金的沉淀,提升了农村货币创造能力。

(六)限制农村金融机构成为资金外溢的渠道,以培育相对独立的、具有完整金融创造功能的区域金融市场

农村资金外溢,不仅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当地的所有金融机构的发展其实也是不利的。从金融生态环境的含义上理解,在没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的情况下形成的金融生态环境绝对是不能支撑当地金融的正常发展。因此,应该从制度层面直接规定各金融机构的资金吸纳与运用方式,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督和激励约束制度,以确保资金外溢状况得到抑制,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能有质的提升。

(七)提升对农村金融监管宽度和深度

农村各金融机构为了达到盈利或者其他目标必然与其他机构发生交易,尤其在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时,有可能做出违规行为,进而威胁到整个农村金融生态的平衡。因此在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抵抗风险能力薄弱的情况下,应该加强监管,包括两个方面的升华。其一,拓展监管范围即监管宽度。不仅要将农村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活动纳入,同时也要把非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纳入,以减少其可能产生的对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及农村经济的冲击;其二,提升监管水平即监管深度。不仅要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常规经营活动进行监管,同时也要对产品创新行为、制度建设等进行引导,以切实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

(八)加快农村经济体发展,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根本支撑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提升从根本上讲还是要依靠农村经济的发展,正如前文所分析的,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线性关系,而这种关系是一种映射。只有农村经济体发展壮大,才能促使农村资金在供应量上放大,同时也会促使农村资金在需求量上放大,从而增强货币创造能力和农村资金的使用效率,最终实现农村经济体系内资金的稳定、健康、自主、有序的乘数循环流转,从根本上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05(2):35-46.[2]李鹏.周小川谈金融改革:完善法律制度 改进金融生态[EB/OL].中国新闻网,2004-12-07.[3]车岳.改善合作金融生态环境的十个建议及其警惕[EB/OL].中国金融网,2005-07-04.[4]章政远,祁斌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矛盾和对策[EB/OL].中国合作金融网,2005-06-15.[5]雷和平,林之诠.对陕西部分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调查[N].金融时报,2005-06-04.[6]乔海曙.国际金融稳定与国内金融安全研究[N].中国人民大学报.1999(5).[7]朱红.把生态引入到金融环境当中[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2005.[8]彭建刚.银行管理经济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9]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第四篇:研究生教育结构的整体优化及发展路径

研究生教育结构的整体优化及发展路径

刘朝晖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 武汉430070)

摘要:研究生教育结构能否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相适应,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本文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对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学科结构与培养规模、类型层次结构以及地区分布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后认为:当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从理顺政府、培养单位、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依法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改进研究生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等几方面着手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结构失衡

中图分类号: G643文献标识码: A

Overall Optim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tructure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LIU Chao-hui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Whether postgraduate education meets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needs for highly qualified people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issu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An analysis is made on the present flaws in the disciplinary structure and scale, category structure and regional structure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structure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be adjusted on the basis of the needs of current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an optimized education system, improved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government, the schools and the community, and expanded decisionmaking power of universities.Key words: postgraduate education;imbalanced structure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研究生规模的迅猛扩张,其教育的质量和结构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研究生教育结构所以受到如此关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对于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效益,满足经济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成为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当前研究生教育结构的社会不适应性

研究生教育结构包含研究生培养的学科结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和地区分布结构等多方面的内容,表现为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及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构成关系;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与高水平学科的学科布局;各学科研究生培养规模、类型及层次的比例结构。一个国家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相应研究生教育政策,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也是不同的。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学科领域不断拓宽,人才培养分类进一步明晰,培养单位条件日益改善,研究生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但相对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对高层次专门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而言,研究生教育结构存在许多的不适应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科设置结构、各学科人才培养规模结构与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不匹配。近年来出现某些学科专业研究生就业难的迹象反映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从我国重点学科布局结构看,2005年全国遴选的964个高等学校重点学科总体上涵盖了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但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要求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企业、行业和社会高级管理人才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严重不足,无论是学科点布局数量还是人才培养条件保障都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及转型的要求。

二是研究生培养类型比例失调,培养模式与需求脱节。为满足企业和实际应用部门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施了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制度,进一步细化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类型,专业学位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得到迅速发展,但职业型学位在读人数与学术型学位在读人数相比,比例仍然偏低。随着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除传统的学术性岗位如高等学校教师、科研机构对研究人员的需求外,非传统学术岗位如工矿企业、技术推广应用及社会公共管理部门对高层次应用型创新性人才也表现出巨大的需求,为职业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需求市场。与国际经济发展处于同等水平的国家相比,我国专业学位授予规模和比例较低。而且基于培养高校教师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这一人才定位而构建起来的传统研究生教育体系不再适应社会新的需求。具体表现在: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对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两类不同规格的人才培养缺乏准确定位,职业型人才培养特征不明显,未能准确把握专业学位培养类型,即未能进一步更新知识,提高把握和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工作中技术性问题这一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在课程设置上,与培养科学学位人才趋同,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缺少适应岗位职业要求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缺乏案例和实践教学等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不少论文指导教师缺乏实际行业工作背景和经验,对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限。总体看,尽管我国研究生教育强调要根椐区域、行业和学科发展水平及对高层次人才数量、质量和类型的要求进行分类指导,但在实际中这一正确的指导思想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有效落实,培养单位还不能面向经济社会需求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人才培养的定位转换。

三是研究生培养层次定位不清晰,各学科人才培养层次重点趋同。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博士和硕士两个层次的学科比例结构基本一致,博士与硕士两个培养层次只存在水平的差异,缺乏人才类型、培养模式等方面必要的多样化和差异化。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初期,由于培养力量不足,将硕士学位作为独立的一级终极学位是符合国情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到今天,硕士学位作为我国学位层次的独立一级,不仅要体现学位层次的独立性,而且还要从人才规格、类型与培养模式、途径上实现硕士学位的独立性和特殊培养要求,从多样化途径的统一性上来把握我国学位条例所规定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标准。不同学科的性质及发展要求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是不一致的。对基础学科类的人才来说,社会需要的是真正能从事原创性研究的人才,但需求量不会很大,此类人才应更多集中于博士层次的培养和训练。而对于一些应用性学科来讲,社会需要的是大量具有专业理论运用能力和专门技能的高级人才,应重点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硕士层次人才,并集中资源发展培养高新技术专业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的学科,满足社会对这类人才的巨大需求。

四是研究生教育区域分布失衡,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落后。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西部地区高校数量少,师资力量匮乏,大部分学科基础薄弱,培养研究生的能力有限。由于经济欠发达,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强,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需求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调整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政策一直关注的问题。西部地区只有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积极发展符合区域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集中有限资源发展适应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优势学科,而非均衡发展所有学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数量较为充足,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积极调整结构,提高研究生教育的社会适应性

上述我国研究生教育所表现出的社会不适应性,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本身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也是整个研究生教育结构顺应社会变革大力调整的重要时期,另一方面(且是根本原因)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其管理体制僵化,培养单位自主办学的调节空间不足,其自身运行活力不够,与社会的结合不够紧密,还没有建立起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调节机制。因此,解决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社会不适应性的关键就是要建立符合其自身特点的有效的发展与调节机制,优化布局和结构。即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依法扩大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办学活力,鼓励研究生培养单位间开展公平、规范、有序的竞争,使研究生教育能有效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面向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和社会需求,各个层次、不同规格、不同模式、不同管理方式构成的系统能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保证可持续发展。

(一)理顺政府、培养单位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政府以长远的眼光和全局的高度正确把握研究生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方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组织协调研究生教育发展适应社会需求方面需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宏观规划,根据满足国家目标和通过市场分析与预测来引导发展。教育主管部门要逐步放开对招生总规模的控制,由高等学校根据国家宏观指导、社会需求、师资队伍、科研项目、办学条件、质量保障等因素自主确定招生规模。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对各类研究生培养所必需的人均条件作出规定,规范学校的招生行为。

二是审核培养单位办学条件。深化学位授权审核制度改革,是形成政府主管部门宏观管理和学位授予单位自主办学相结合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依法对全国的学位授权审核工作进行宏观政策指导,制定相关规章。扩大省级政府对本地区学位授予单位及学位授权学科布局的统筹权。合理划分国家和地方学位授予审核权限。

三是加强对培养单位人才培养的评估与监督。对学位授予单位根据制度化评估结果实行动态管理,促进培养单位之间的公平、规范、有序竞争。政府还应通过宣传引导、政策优惠、减免税收等方式,鼓励各类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合作办学,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研究生教育的积极性。

健全培养单位的自我调节机制,提高培养单位的自我约束能力。高等学校必须主动适应国家、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提高接受外部需求导向的能力,综合考虑现有规模和办学基础、招生报考录取率、师资、科研项目及研究经费等条件,以自身敏锐的判断和健全的制度应对来自外部的种种诱惑和压力,增强自律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建立起既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又能保持自身持续发展的调节机制。作为学科建设主体,自主进行学位授权学科的规划和建设。

社会主要通过生源市场、资金市场和人才市场与培养单位联系起来,对培养单位的发展发挥调节作用。市场机制带来的激烈竞争给培养单位带来了压力、动力和活力,推动培养单位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的调节性使研究生教育对外界社会需求的反应更加敏感和快捷,有助于形成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勇于创新、充满活力的研究生教育系统。

(二)依法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研究生教育是从事高深和专门知识的传播、创造与转化的活动,有其特殊的工作方式和运行规律,培养单位需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才能保证其较强的适应性。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目的是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对社会需求的主动适应能力,是建立发展与调节机制的前提。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多渠道筹措资金。研究生教育经费只靠政府拨款难以满足发展的需求,应当广

开财源。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投资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经费来源的主渠道,但还应采取多种方式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投资研究生教育,如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建立合理的收费机制,国家、培养单位和研究生个人分担教育成本等。其次是自主进行学科的设置和建设。对于高等学校已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可允许其在此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二级学科,以适应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设置研究生院的大学有高素质的指导教师、良好的实验设备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潜力很大,在学科结构调整方面应给予更多的自主权,有利于这部分单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效益。因此,应进一步扩大经批准设置研究生院的学位授予单位增列和调整学位授权学科的自主权。

(三)改进研究生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

改进研究生培养制度和模式,要不断探索和发现在新的社会形态下适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培养不同规格、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研究生,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从而形成符合国情、有利于研究生素质全面提高、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的,与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制度与模式。

1. 明确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中两个相对独立的培养层次。博士研究生一般以攻读学术型学位为主。其教育主要培养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学术型人才,当然也兼顾其他行业的需要。培养的核心在于知识创新和通过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研究成果。硕士研究生培养要从目前以攻读学术型学位为多数、辅以少数攻读应用型、复合型学位的状况,逐步调整到多种类型并举,应用型、复合型学位为多数的新格局。对于攻读学术型学位的研究生,其培养的主要目标是造就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专门人才,因此应以学术训练为重点,包括宽广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理论、学科前沿发展动态以及研究方法、学术规范和学术表达方式的训练。对于攻读应用型学位的研究生,以培养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应以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为主,并大量采用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方法进行训练。由于不同类型的学位具有不同的性质,攻读不同类型学位的研究生所接受的训练方式也不同,应该提倡分轨培养和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培养方案,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大量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当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职业背景,有效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密切学校与有关企业和社会部门的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

2. 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过程

任何研究生培养目标都必须通过一系列培养过程和环节才能得以实现,重视研究生教育过程的合理设计是改进研究生培养制度和模式的重要内容。

制定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要遵循以二级学科为培养口径的要求,提倡学科之间的交叉,提倡多学科共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做法。随着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类型逐渐多样化,如学术型、应用型、专业学位等,必须在培养计划、培养手段上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调整课程设置,努力探索符合研究生成才特点和规律性要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研究生教学和科研训练的结合,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术研讨和交流,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成才环境。

课程训练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着力培育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原则。课程设立必须科学、规范,有较充足的参考资料和必要的阅读文献,并具有完备的教学条件。课程训练要符合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格的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重视在研究生阶段的课程中反映最新学术动态、研究进展和先进的科学实验手段,防止把课程学习作为大学阶段的简单延续。要注意拉开不同层次的研究

生课程以及研究生教育与其它教育层次的同类课程的档次。

积极创造条件支持研究生到企事业进行调研,参与实际课题的研究与开发,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市场适应能力。高校要努力开拓并吸引社会资源到学校建立研究机构、工程中心,为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研究与开发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宝存.在国际比较视野中把握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律[J].中国高等教育.2005,(1).

[2] 翟亚军等.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3] 王根顺等.

育.2003,(12).

世纪我国研究生教育学科布局的战略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 21

第五篇:“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由香港上海汇丰银行资助、清华经管学院主办的为期三年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项目首年研究工作已完成,成果研讨会于12月2-3日在清华举行。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甘肃省政府省长助理陈有安应邀出席开幕式并发言,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何建坤教授、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主席郑海泉致辞。汇丰与清华于今年3月18日就项目合作正式签约,由汇丰赞助清华1000万元进行为期三年的农村金融研究

当前,中国政府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政府规划的首位,而此研究项目的目标即是支持中国政府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此项目还着眼于让600位清华学子有机会深入农村,增强对中国农村地区的了解,从而帮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何建坤教授说:“汇丰支持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项目对国家、农村和农民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清华经管学院高度重视,并进行了积极的组织和实施。该项目不仅有助于学生们了解中……

汇丰银行主席郑海泉说:“汇丰通过与清华大学的合作来支持中国新农村的建设。我们的合作项目得到银监会及各级政府的支持。清华师生不畏艰苦,深入农村,获取了一手资料。汇丰北京分行的员工也组成了志愿者队伍,参与农村调研,从而深切感受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我们将与清华大学更紧密地协作,以确保这个重要的研究项目对中国农村的发展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第一年的研究任务已基本完成,主要工作包括:组织了170名本科生分赴青海、新疆、甘肃、河北四个省区的29个县,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村社会实践与调研活动,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了四省的农村金融现状、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及教育水平;同时根据项目的总体目标,设计了由教师为主承担的专题研究,包括:农村金融市场经营模式的国际比较、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体系设计、商业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模式研究农村“小额贷款”可行性研究、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研究、商业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相关政策建议、商业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法律法规研究等七个子课题,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并结集出版。

此次研讨会共邀请40多位农村金融研究领域的专家和各地政府官员参会,与项目研究的师生们共同就项目阶段性成果进行交流研讨,对研究报告进行修改完善。通过此次研讨会的召开,项目第一年研究成果的水平得到巩固提升,产生一些具有实际政策意义的建议,并为项目第二、三年的研究工作打下更好的基础。

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项目2006年阶段性研究成果摘要:……

⑴ 农民对突发支付性需求的低应对能力、农业的低风险抵抗能力、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增加非传统农业收入和其他收入需要的资金投入都决定了农民对贷款的迫切需求。本次调查中,需要贷款的农户占调查总户数的63.8%;贷款需求的最低数额为20元,最高数额为500万元,中间值为10000元。可见,小额贷款是农户最为迫切的需求。

⑵ 农民收入低和抵押品的缺乏导致农民的贷款需求不能很好地得到满足。虽然66.9%的农户可以得到贷款,但是其中51.3%的农户的贷款需求是由非正式途径(主要是亲友互借)提供的。可见,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渗透率和覆盖面远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

⑶ 商业银行吸收了富裕农户的存款(18.4%农户),给予农户的贷款却很少(4.5%农户)。可以说商业银行退出了农村的贷款市场,却没有退出农村的存款市场。

⑷ 农户从正规金融得到的贷款额度与家庭收入呈现明显的正相关,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83。所以,正规金融的贷款服务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扩大了农民的收入差距。…… ⑸ 农户贷款最重要的原因是补充生产与经营成本,占需要贷款农户的45%,其次是治病(占17%)和子女教育(占13%)。所以,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面,解决农民的医疗和子女教育问题,可以有效地缓解农户的贷款需求。……

⑹ 非正规金融的贷款利率水平明显高于正规金融,使得低收入农户的最终加权利率水平为14.5%,少数农户支付的利率水平达到30%。但是没有一个农户因为高利率而产生民事纠纷。高收入的农户愿意接受高利率和实际接受高利率的比重都大大低于低收入的农户,说明低收入农户看重的主要是信贷的可得性。如果利率水平提高,将减少一部分高收入农户对借款的需求,增加对中低收入农户的供给。即,利率水平提高或自由化可能使得中低收入农户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获得贷款。

⑺ 信用社的农户小额信贷中对高收入农户有高覆盖率,实际覆盖率和毛覆盖率分别为49%和92%;随着收入水平的降低,信用社的覆盖率有明显下降,对收入水平低于3000元的农户,两个比率分别下降为58.3%和31.5%。信用社这种啄序的结果使得大部分中低收入农户无法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融资支持。

⑻ 信用社的贷款啄序还体现在对不同的贷款主体实施不同的贷款配给标准。在信用社的小额信贷中,贷款的上限水平在5万元人民币左右。而能够获得较高数额贷款的农户通常是高收入农户,低收入农户基本无法获得较高数量的贷款。在信用社的贷款实践中,大多数信用社并没有有意识地、明确地制定主要向高收入农户贷款的政策,但在“信用村”和“信用户”的确定中、在“信用等级”的评定中,农户收入都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这使得高收入农户可以获得较多的贷款数量。而对于低收入农户,如果可以从信用社获得贷款,其贷款的数额往往较低,仅是维持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数额。所以,对于低收入农户,小额贷款只能帮助他们维持生计,难以帮助他们走向富裕。

⑼ 作为“农村金融主体”的农村信用社尚不能完成满足具有广泛、持久的小额信贷需求的任务,实际上也不具有农村金融领导者的地位。为了满足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放宽市场准入,放松利率管制,将其纳入金融监管系统,形成多种机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可能是有效地提供金融服务和缓解农村金融抑制的途径。

⑽ 从技术层面讲,金融机构通过小额信贷的发放,逐步建立农户的信用等级评估制度,为最终实现较大额度贷款的信用发放创造条件,是一条可行的扩大农村金融的覆盖面,同时使得金融机构具有可持续性的途径。

下载农村金融发展路径优化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金融发展路径优化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研究

    陈根山: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发展问题的研究 ——以“双聚焦”发展战略研究为例陈根山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江南农村商业银行横林支行副行长陈根山) 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浅析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浅析 管理工程系工程管理专业赖秀萍20080770110 摘要: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分析。农村金融结构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农村金融机构设置单一、农村金融组织结构......

    供销社参与农村金融的路径选择研究(最终定稿)

    供销社参与农村金融的路径选择研究 叶梦琪 2012-9-9 13:41:29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4期 摘要:基于管理学中SWOT原理,分析供销社在参与农村金融中的优势劣势及外部......

    职业发展路径

    职业发展路径 综合自己的综合特征,内外部环境与行业发展方向及地域,确定本人的职业发展路径是:从基层做起,步步为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直至到职业财务总监的......

    参与农村金融 发展合作事业

    2012年全国供销财会工作 会 议 典 型 发 言 材 料 参与农村金融 发展合作事业 贵州省供销社努力探索农村金融服务新路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在探索中历尽了三十载风雨,但......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

    第一章信用合作社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世界第一个信用合作社的诞生。世界第一个信用合作社于1849年在德国诞生,它的创始人被称为“实践家”的威廉雷发巽(xun),当时他任某市市长......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实际发展中,农村金融面临着信贷资金供给不足、融资成本高、产权资本化程度低等不足。山东省胶州市在农......

    关于农村金融(本站推荐)

    关于农村金融为农服务的调查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体制关系,目前农村大部分农民依旧保持着“小本经营”的生产模式,具有投入小、成本高、风险大、积累少等特征。但随着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