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锻造教育的高位均衡
锻造教育的高位均衡
安徽省蒙城县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
条件工作纪实
蒙城,地处皖北平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早在4500年前,尉迟寺先民就在这里用双手擎起了华夏文明的曙光;2000多年前,先哲庄子在这里出生悟道,深邃的哲学思想,让世界感受着道家文化的力量。
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全县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成为亳州教育的“领头羊”,形成了“学在蒙城”教育品牌。2010至2013年,蒙城县党政领导干部教育督导考核工作连续四年获省级优秀。2014年,蒙城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荣膺“安徽省教育强县”。
从2014年起,蒙城县本着“保基本、补短板、兜网底”原则,利用5年时间规划改造379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近日,记者亲历蒙城,感受“全面改薄”工程,给这个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办学条件带来的全新改观。
政府牵头 着力解决实际问题
为加强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县纪委监察局、教育局、发改委、财政局、住建委等多家单位为成员的“全面改薄”工作领导小组。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为指导思想,合理分工,明确职责,统筹工作任务,聚焦问题解决,确保“全面改薄”工作顺利实施,如期推进。
为解决“全面改薄”建设用地问题,县政府办公室主持召开教育系统项目建设用地专题会议,要求县国土局、住建委、教 育局等相关单位“简化办理程序、压缩办理周期、为项目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县国土局分四类办理学校建设用地确权,由乡镇所在地政府参与解决部分有争议和租用土地问题;县住建委、质监站、安监等部门能快则快、特事特办,给予安全报监和质量监督,并派专人全过程监督项目建设。至此,5年“改薄”用地得以一次性全面解决,“全面改薄”工程浩荡起步!
项目规划上,实施“三步走”。一是结合村镇建设、美好乡村及中心村建设规划,立足学校现状及发展前景,定下“改薄”基调;二是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学校办学特色及未来五年发展前景,对“一校一案”实施可行性论证;三是邀请省级专家对规划进行评审、修改完善,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4.6亿投入 系统改善办学条件
近年来,蒙城县大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和“村小提升”工程,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学校规模依然无法满足适龄孩子就读需求,部分农村学校特别是边远村级小学专用教室及实验器材配备等尚不能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求,教育信息化水平与省、市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面对这样的教育实情,按照省、市全面改造薄弱学校计划工作目标要求,在调查摸底、分析测算的基础上,蒙城县科学制订《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方案》,统筹各项资金,2014年至2018年5年时间规划投入45759万元,对县域内所有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校舍配套设施、教学装备等,实施有计划、分步骤、系统性改造。
“截至目前,全县共开工项目238个,开工面积261718平方米(其中校舍92688平方米),完成总投资14745万元(含城区县级投资的三小项目6131万元)。按照序时进度五年内,确保实现‘保障基本教学条件、改善学校生活设施、办好必要的教学点、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推进教育信息化、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改薄’总目标。”蒙城县教育局项目办副主任孙中龙自信地说。
监管并举 全方位保障工程质量
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蒙城县依托监理落实“三控两管一协调”,规范项目建设程序,严格实施过程管理。
“三控”,即工程质量控制、工程进度控制、工程投资控制。组织承包商按合同标准建设,并对形成质量的诸因素进行检测、核验,提出调整、纠正措施,控制工程质量。将施工平面划分为若干个施工段,组织相应的专业作业队,依次完成各个施工段,控制工程进度。根据工程量和劳动定额控制人工费,制定经济科学的施工方案,使用新型技术材料,控制材料用量,控制工程投资。“两管”,即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在做好对合同中可能潜在的风险和问题防范措施的基础上,将合同的具体责任有效地落实到相关责任人和具体工程中,发现偏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根据各阶段所需资料,做好相应准备及信息管理。“一协调”,即做好工程建设的相关工作协调。
为将工作做得更细、更扎实,该县落实监理人员对所承包项目,每周巡查不少于2次;教育局包片领导不定期实施工程质量全程跟踪监督;各学校项目负责人协助抓好本校项目建设。
同时,严格落实项目建各方主体责任。根据《安徽省建筑 工程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对开工项目相关监理、施工企业、校方进行负责授权书,确定相关责任目标,对相关责任人执行终身追究。
成效凸显 多所学校华丽转身
经过近一年的有效实施,“全面改薄”使全县中小学办学条件、教育环境等方面发生了可喜变化,实现了从薄弱学校到人民满意学校的华丽转身。
据立仓中学校长万伟介绍,改造前的学校,路面坑洼不平,办公条件简陋,学校设施设备不合时宜。该校搭上了“全面改薄”的顺风车后,投入640万元,新建录播教室、计算机教室、阅览室,道路白改黑,绿化上档次,学校旧貌换新颜,农村教育有了更大的奔头。置身其中,师生工作、学习心情愉悦,效率大增,控流防辍工作起色很大,就连流向县城学校的学生都已重返立仓中学。9月22日,市县人大代表走进立仓中学调研,对“全面改薄”给学校带来的变化给予了高度评价。
“立仓中学的巨变,如实地体现了国家‘建一所成一所’的‘改薄’精神,是全县“全面改薄”成效的一个缩影。一样旧貌换新颜的还有板桥中学、双涧李寨中学、辛集孙牌坊小学、漆园陈圩小学等165所农村学校。”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将全县每一所农村学校都打造成全县教育的闪亮名片,实现蒙城教育无盲点的高位均衡发展。”
据悉,该县同时注重“内涵建设”,争取让农村学校在教学实施仪器设备、音体美等器材的配备方面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让农村学校每个班都有多媒体。2014-2015年,用于设备购置资金763万元,完成购置金额占五年规划比例23℅,完成数 量占五年规划比例22.1℅。
与此同时,针对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择校选师”等问题,蒙城县一方面创新发展思路,把“全面改薄”和解决城镇义务教育资源不足问题,作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如今,总投入1.1亿元的三义路小学和阳光小学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三义路初中、政通路初中、永兴路小学已完成规划,即将开工建设。另一方面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以亳州师专附属小学等5个优质学校为龙头,将城区15所小学组建成5大小学教育联盟,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发挥优质学校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内各学校快速优质发展。
“经过全县上下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随着薄弱学校改造规划不断落地,我县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优质教育均衡化的发展目标越来越近,家长让孩子‘上好学’的愿望即将实现!”蒙城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旭东充满自信地说。
“全面改薄”是民心工程,也是关乎未来的希望工程、奠基工程。今后,蒙城县将按照“聚焦薄弱学校、满足基本需要、分步逐校实施”的原则,继续完善工作制度,保住基本运转这个“基本”,补上所缺办学条件这个“短板”,兜住软、硬件提升这个“网底”,吹响“全面改薄”的冲锋号,建一所成一所,逐步缩小校际差距,优化办学条件,促使全县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为莘莘学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开启幸福之门!
第二篇:强力推行素质教育 努力实现高位均衡
强力推行素质教育 努力实现高位均衡
松滋市斯家场小学2013工作总结
一、主要成绩
1、学校获得新发展。硬件条件进一步改善,校容校貌进一步美化、亮化,育人环境更优,新进年轻教师不断增多,教师队伍增添活力,教师教学水平逐年增强,高手推得出市外,新人推得出镇外,借均衡迎国检契机,充实图书室、学校体育室,教育教学设施有了进一步改进。
2、以育人为中心的办学理念逐步确立,充实手段强化育人的执行力。确立了六年树人的办学理念,一个育人中心,两线育人方式,奠定三个基础育人策略更加清晰,课堂教书育人、德育活动育人成为育人主抓手。全面发展,生动活泼办学风格正在形成,现在的校园歌声嘹亮,书声琅琅。课堂教书育人,以小班额教学为切入点,育人追求“四特”目标:即课堂教学的学科特点,传授知识的语言特色,教师教书的个人特长;注重课堂的育人特质。
3、教育质量居高不下。义教质量评估进入表彰行列,球类运动会开创佳绩:女子乒乓球团体、单打冠军,男子乒乓球团体第五名、单打第四名,男子排球进入前八强。小学英语口语竞赛荆州市辅导奖2人,一等奖1人。小学全省电脑作品大赛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杨媛媛老师获荆州市思品课一等奖。易煜老师获省级说课二等奖。谢敬俊老师获荆州市科学课一等奖。动感大课间成为常态。教育科研按步就颁,有序开展。
4、德育工作扎实有效。常年开展六大活动,丰富了德育工作内涵,学生的思想品质、行为意识、学习生活习惯得到有效培养:即守则规范的学习活动,班会队会教育活动,专题教育活动,大型集体活动,评比表彰活动,德育主题活动。
5、班子建设效果好,管理执行力进一步增强。分线负责,各司其责。工作有安排,有落实,坚持行政例会制度,工作无杂音。管理人员能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起到了表率作用和带头作用,转作风从干部抓起,上课、教研从领导做起,干部各管一线,常规运转有条不紊。
6、后勤管理进一步规范。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后勤实行规范管理,实现钱、账、物分开,一月一审,规范做账,目前运行良好。
7、安全工作更有保障,全年未发生重大责任事故。
二、基本作法
1、提升育人理念,助推学生成人。
我们认为: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一定都是能考高分的人,将来也许不会成为伟人、名人,但可以把他培养成品质和习惯良好、身心两健、明事理、会生活、有特长的能人。因此,学校响亮提出了“六年树人”的办学理念,即用六年的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实施了“三线育人”的策略,即德育活动育人、课堂教书育人、校园文化育人。具体要求是: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让学生好好说话、好好走路、好好进餐,把操做好、把学习搞好、把歌唱好、把自己管好,归根到底,就是要学生把人做好。
一是在育人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少先队的作用,使德育工作年级有重点、分人有育点、一月一个主题、一周一个话题,并拓展了六条育人途径。即:守则规范约束人,班队活动教育人,校园文化熏陶人,专题教育感染人,树立典型激励人,心理疏导指引人。
二是把育人行为落实到精细的管理中。如行政领导的每天“十查”,班务工作的“六个务必”,年级组长的“六个认真”,男女生辅导员的“六项职责”,科任教师的“六个必做”等。这些制度的实施情况均有评价方案和细则,纳入津贴和绩效工资考核结账。
三是把对学生的教育落实到服务育人的实际工作中。学校启动了“教师关爱学生”工程,每一位“五特”生都有一名教师关爱,且每学期做好几件实实在在的事,即:建一份学生成长档案,与关爱对象谈一次心、赠一句激励性话语,解决一次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与家长交流一次学生情况,撰写一份公正的评语。全校形成了学生的心理障碍有人疏导,不良行为有人校正,学习上的疑难有人解答,生活中的困难有人帮助,生病有人护理,矛盾纠纷有人调处的良好氛围。
四是利用一切教学设施为育人添平台:学校建起体育室、图书室、科学实验室、鼓号乐器室、美术室,配有电子琴的音乐室,让学生阅读有兴趣,让学生玩鼓吹号,让学生学做实验,让学生打球,让学生在画室画画,让学生在琴音的伴奏中唱歌,同时辅之以体音美教师每学期两次考核评价。
2、打造科研精品,生成高效课堂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乐园,获取知识的沃土。为了使学生快乐学习,全面发展,我们一是积极探索校本研训的新机制,逐步形成了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思路;二是推行小班额教学,全校平均班额45人,提升课堂效率,双轮驱动高效课堂的生成。
我校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范教育部重点课题实验基地”,参与《数字化视音频资源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今年,学校又启动了小课题研究项目,对国家课题予以了有效分解,使其涵盖到每一个学科,让它与日常教研活动融为一体。
在教科研工作中,努力做到“四个结合”:专题讲座与个人自学结合,集体备课与课例探讨结合,光盘观摩与资源整合结合,专家指导与教师论坛结合。坚持“每周一课”活动,即各教研组分别提供一节研究课,有说课、有研讨、有反思、有精彩片段整理。坚持每月一次“课堂展示”活动,按照“研究课起步”、“示范课引领”、“达标课普及”、“汇报课提高”的步骤有序推进。坚持每学期分学科举行一次专题研究活动,定研究专题、定执教教师、定活动时间。
学校连续四年被人教社评为课题实验先进单位,今年在全国课实验研讨会上我校是唯一一个在会上发言的学校代表,教师的论文12篇发表在人教社实验研究简报上,3名教师参加教学比武获省、市级奖,在全市球类运动会上,我校包揽了女子乒乓球团体、单打两项冠军,在全省学生电脑作品大赛中荣获一、二等奖,在荆州市学生英语口语大赛中3人参赛,2人获特等奖,1人获一等奖。在各类书画作品竞赛中近100人获奖,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3、丰富活动内容,打造活力校园。学校要富有生机,校园要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我们坚持精心设计并经常组织异彩纷呈的活动,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既有思想又有知识性,既有趣味性又有实践性,让学生在活动中炼品格,长见识,健身体,增强了办学的灵动性。
一是普及性活动。如每天的“三操”、阳光体育活动、读书练字活动、动感大课间活动、班务整理活动、清洁校园活动、每周的班队活动、升旗活动、间周一次的主题班会等。二是专题活动。如开学第一课、安全演练、珍爱生命主题教育,男女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表彰会,励志勤学演讲等。三是兴趣活动。如球类训练,武术操表演,校园歌曲竞唱,优秀习作评选,书画作品展,英语口语及书写比赛,趣味数学解答,小制作、小发明展示,古今诗词背诵等。四是节日活动。如清明节瞻仰烈士纪念碑,国庆歌咏会,元旦文化汇演,教师节、母亲节、重阳节给相关人员致信,禁毒日、爱耳爱眼日、土地日进行常识教育等。五是社会实践活动。如清洁家园活动,保护环境,自然资源现状调查,洁城净校劳动,福利院义务劳动等。让学生在活动学习,在锻炼中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有效地激活校园文化由静态到动态的良性发展。
为了追求活动的实效性,我们要求教师精心准备,适时指导。如我校去年启动的校园读书活动,就总结出四种做法:建好图书阅览室,让学生自己读;上好阅读课,引导学生读;组织交流会,促进学生读;动员父母亲,陪伴孩子读。通过读书,把孩子变成一个有智慧的人、有爱心的人、有责任感的人、积极向上的人、乐观自信的人。
“生动办学,全面育人”,是我们追求的育人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提升育人理念,拓宽育人途径,丰富育人内涵,增强育人效果,让校园生机勃勃,办学生动活泼。
第三篇:优化资源 统筹兼顾 实现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全区学校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基本实现了均衡配置,为义务教育阶段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均衡的条件,创造了均衡的机会。
近年来,京口区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定了“高位均衡”的发展理念,扎实有效地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8年,京口区获得“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称号。目前,全区学校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基本实现了均衡配置,为义务教育阶段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均衡的条件,创造了均衡的机会。
一、加强领导,落实政策,确保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1.理顺管理体制,均衡资源配置。一是创新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区中小学实行“集中核算,分校管理”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统一财务管理制度,学校经费收支管理规范有序。二是优化均衡发展政策。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等文件,明确提出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任务和措施。2008年,又出台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加快推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加大教育投入,适度倾斜农村。一是经费支撑。区财政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将教育基本建设项目、公用经费、教职工人员经费、校舍维修经费等全额纳入区财政预算,帮困助学资金等全部落实到位,保障义务教育发展所需的各项经费,并以农村教育投入为重点,每年新增的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发展。二是重心下移。区教育局为扶持农村学校,自筹资金为每生每年增加公用经费50元,使得农村学校2009年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分别达到每生每年400元、600元的标准。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新进教师到乡镇学校任教,可直接转正定级且薪级工资上浮一级。同时,在评优评先、职务评审等方面向农村倾斜更多的优惠政策,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二、科学布局,优化资源,确保区域内办学条件高位均衡
1.统筹协调,建设标准化学校。一是调优调强教育布局。按照“高位均衡、城乡一体”的思路,推进学校布局调整。2008年,在城区,南门小学与原十一中整合改造后,与靳家巷小学合并办学,成立江苏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梦溪学校整体搬迁至原靳家巷小学,更名为京口区特殊教育中心。五条街小学一年级停止招生,生源非常平稳地分流到相关学校。市实验小学一年级新生已迁入原外国语学校就读。下一步将抓住市实小搬迁契机,分步实施,积极启动新一轮城区学校布局调整的整体联动,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综合效应。最终形成“中山路小学、市实验小学、南门小学、红旗小学”4所规模较大的小学,带动一批特色学校竞相发展的生动格局。在乡镇,恒美小学正在加快建设,确保今年7月底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后撤并汝山小学和包家湾小学两所村完小。京口中学建设正在积极启动,建成后将整体搬迁丹徒中学,今后,两个乡镇将各形成1所现代化中学带1所现代化中心小学和1所村完小的办学格局。2.提升层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一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我们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2008年,全区学校新添电脑1190台,新增多媒体投影设备45套。已建成京口教育信息中心和覆盖全区所有学校的京口教育宽带城域网;目前,全区所有学校都能实现宽带上网;信息化工程全部达省定二类标准;师机比达到1.2:1,生机比达到10:1,达到省标要求。全区学校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提高信息技术“三服务”水平。二是实施优质资源扩大化工程。全区建成省实验小学8所,省示范初中2所,省三星级普高1所,目前,全区大部分中小学达省优标准,100%中学达合格标准。
三、加强交流,提高素质,确保区域内师资力量整体均衡
1.坚持教育培训,整体提高师资素质。一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坚持将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常抓不懈。建立了由教育主管部门、教研室、教师培训中心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师培养机制,通过“培养、培训”,进一步优化全区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教研室重点在业务上指导教师,教研员均定点到各学校;教师培训中心根据农村学校需求高质量开展了各层各类培训班,创造性开展“名师大课堂”,不断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教师业务素质。积极鼓励教师参加高学历进修,全区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学历、小学专任教师大专学历比例分别为73%、87%。二是实施名优工程。认真实施《京口区拔尖人才管理办法》,加大各级名优教师培养和选拔力度,设立名优教师专项奖励,2008年又大幅度提高拔尖人才奖励标准。
2.坚持改革创新,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一是政策支持。区委、区政府根据全区农村学校现有教师队伍状况,制订新教师安置向农村学校倾斜政策。区委、区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改善农村中小学工作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身心健康。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对在农村中小学工作满10年的教师,分别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二是制度保障。建立了支教制度,城区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支教,即便是在城区学校师资也比较紧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扩大支教教师范围,2008年有32名教师被派到各个农村学校任教;建立了送教下乡制度,城区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定期到农村中小学进行指导和上示范课。
四、济困助学,同等接纳,确保区域内适龄儿童教育机会均衡 1.依法规范管理行为。一是法制教育宣传到位。全区各校均配备了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宣传、实践活动。二是依法行政贯彻到位。坚决执行义务教育有关文件规定,实行政务、校务公开制度,规范各类办学行为。三是办学行为监督到位。规范中小学管理,严肃教学秩序,严禁中小学节假日乱办班、乱补课,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四是教育收费规范到位。坚决执行“一费制”收费标准及省市文件规定,认真落实教育收费“一把手”负责制、收费公示制、收费公众监督制和违规收费责任追究制。五是大力实施平安创建。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大力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全区各校在全市教育系统中率先建立了学校警务站(室),100%的学校安装了技防设施,全区校园综治、廉政文化进校园和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等工作受到了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的高度称赞。
2.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一是认真开展困难家庭学生资助工作。建立了“京口区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家庭学生资助体系”。2008年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家庭子女费用共计25万元。二是妥善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问题。全区学校全面向“新京口人”子女开放,供“新京口人”子女自主选择,2008年接纳了4569名“新京口人”子女的入学工作,充分保障了广大青少年的受教育权利。三是盲聋哑及智障儿童入学得到保障。京口特殊教育中心经过异地改造搬迁后,已成为一所省内领先的培智学校,2008年,区财政预算内安排20万元,用于减免智障学生各项费用,让智障学生享受完全的免费义务教育。2009年,实施“十二年免费特殊教育”,将智障儿童的入学年龄向5-7岁儿童延伸。
五、强化管理,提升内涵,确保区域内教育质量全面优质
1.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一是强化教育管理。认真执行《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修订实施《京口区中小学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评估细则》。督促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认真落实“每天锻炼1小时”规定。加大课程改革实施力度,所有学校都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开齐开足课程,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落实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二是建立帮扶制度。出台了《关于加强京口区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意见》,分别由5所优质小学结对帮扶5所农村小学,通过管理指导、教学交流、教学资源共享等举措,实现城乡学校的共同进步;采用教研员蹲点式服务和组织骨干教师指导团送教下乡等方法,提高农村学校教科研水平;坚持送教上门、培训上门,加强农村学校校本培训指导,提高农村教师业务素质。
2.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办学内涵。一是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立德树人,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重点,多形式开展“平安校园”、“书香校园”、“和谐校园”、“绿色校园”创建等系列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深入推进基础课程改革。注重有效教学研究,强化校本教研,采取措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以发展性评价改革为抓手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加大特色创建力度。注重引导学校从过去单纯的以分数、升学率的竞争转变到以办学特色为主的综合竞争。一批在教学管理、体育艺术、师资建设等方面各具特色的教育品牌和标志学校脱颖而出,特色创建在全市有一定知名度。目前,全区有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特色学校”1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5个,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个,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个,省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5个,市级传统体育特色学校5个;省艺术特色学校1所,市艺术特色学校4所。形成“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特色纷呈局面。
第四篇:科学谋划促发展 实现常州教育高位均衡新跨越
科学谋划促发展实现常州教育高位均衡新跨越
(2009年3月18日)
常州市委教育工委潘建中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市教育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和工作要求,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下面,我着重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责任感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对我们的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和工作措施实践检验的过程,全体党员干部一定要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统一思想、应对挑战、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重大契机。3月10日,市委召开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市委书记范燕青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对市级领导班子和市级机关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全面部署。3月13日,市委教育工委召开会议专题传达市委精神,研究部署全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结合起来,与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结合起来,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市委的部署上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1.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推动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指明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把握的方针、政策、指导原则和工作方法。党的十七大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十七大报告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对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把先进的思想理论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力量,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教育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教育发展的实际能力,不断开创全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2.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提高教育领导水平的必然要求。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靠党的先进性来引领,要靠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来推进。科学发展观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赋予党的先进性新的时代内涵,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教育局作为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的教育职能部门,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能否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稳定大局至关重要。当前,也还有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工作作风与科学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党的先进性要求不相符合。在全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促进领导干部真正学会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自觉遵循和运用教育规律办事,努力提高领导全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担负起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任务。
3.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改善民生、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千秋大业。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教育事业登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如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优质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离市委、市政府以及老百姓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全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觉地把思想从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转变观念中破解难题,在创新思路中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积聚广大教育工作者科学发展、拼搏创业的热情,增强实现建设教育强市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明确目标任务,深入扎实地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
准确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和方法步骤,是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基本保证。根据市委要求,结合我市教育实际,市委教育工委研究制定了《常州市教育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全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方法步骤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必须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是要明确指导思想。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组织教育局机关、局属单位全体党员特别是各单位领导班子以及党员领导干部,紧紧围绕“科学谋划促发展,实现常州教育高位均衡新跨越”的主题,密切联系教育发展大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教育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尤其是要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研究制定常州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率先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自觉实践教育惠民工程和教育事业建设工程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具体工作来深化和丰富学习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切实推进常州教育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建设常州更加美好的明天注入强大动力。
二是要把握基本原则。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政策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必须把握好以下四条基本原则:1.坚持解放思想。充分发扬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系统勇于解放思想、敢于改革创新的精神,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用改革和创新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勇于面对新的挑战,解决发展中新的理论问题,克服发展中面临的新障碍,开创思想解放的新境界,开辟我市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崭新局面。2.突出实践特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各单位实际,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结合起来,与推进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工作结合起来,与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就与经验结合起来,与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结合起来,边学习、边改进、边创新,通过学习推动实践,在推进实践中深化学习。3.贯彻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虚心向群众学习,真诚接受群众监督,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学习实践活
动的积极性,把群众满意作为评价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可聘请部分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担任特邀监督员,全程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在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中,组织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深入开展教育工作大调研、大讨论,求计问策,倾听民声,使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过程成为集思广益、凝聚共识的过程。4.正面教育为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在推进科学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查找本处室本单位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坚持典型引路,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要明确目标要求。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市教育局及全市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市教育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目标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党员干部受教育是基础。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解放思想大讨论,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理解和认识,着力把握发展规律、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2.科学发展上水平是核心。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把经济社会的迫切要求、人民群众的教育诉求、教育变革的内在需求转化为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转化为率先建成全国知名、省内一流的教育强市的自觉行动,促进科学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完善、措施进一步落实、体制进一步优化。3.人民群众得实惠是目的。把真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群众反映强烈的收费、招生、师德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让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利益的过程,切实让科学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四是要认真完成各阶段任务。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从3月中旬开始,8月底结束,共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进行。这些阶段都是中央的硬性规定,每个阶段都是一次学习的过程,是一次实践的过程,必须认真对待,不能省,不能走过场。
第一阶段:学习调研(3月上旬—4月下旬)。重点抓好学习调研、解放思想讨论两个环节。
1.精心组织学习调研。制定学习调研计划,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和省、市委以及教育党工委有关推动科学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重要文件精神。校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还要认真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综合运用个人自学、集中培训、专题辅导、研讨交流等形式,确保学习效果。各单位党委(支部)中心组学习不少于3次,党员集中学习不少于20学时。市教育局领导干部要带头开展学习研讨交流,并深入基层、联系点作学习报告。市委教育工委聘请有关专家学者、邀请市委宣讲团组织3-4次中心组集体学习研讨和专题报告会,在“常州教育报”、“常州教育党建网”开辟学习专栏。围绕科学发展主题,以科学制定常州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扎实推进教育惠民工程、教育事业建设工程为主要内容,带头深入开展调研活动,把深入调研与深化学习结合起来,认真梳理、查找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各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确定相关主题,围绕“创新、发展、提高”组织开展“政策惠民、实事利民、服务为民”主题实践活动。
2.围绕科学发展深入进行解放思想讨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密联系当前教育形势和本单位实际,深入开展“改进作风,开拓创新,增强科学发展能力”大讨论,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断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对本处室本单位是不是科学发展、能
不能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怎样做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二)第二阶段:分析检查(5月上旬—6月中旬)
重点抓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两个环节。
1.组织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成员要紧紧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要求,紧扣本单位的发展实践,深入查找个人和班子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把握本单位事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和主要矛盾,紧扣思想和工作实际,从宗旨意识、政绩观、改革创新意识、开拓争先精神、组织纪律观念等方面查找问题,深刻分析原因,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生活会召开前,要在充分听取意见,广泛开展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准备,班子成员之间要普遍开展谈心交心,沟通思想。民主生活会上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重在总结经验教训、重在提高思想认识,不搞人人过关。专题民主生活会可适当扩大列席人员范围,吸纳党员、群众代表参加。市教育局有关部门和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要派人列席,加强指导。要组织党员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分析查找自身差距和不足,提高认识。
2.形成高质量的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要充分运用学习调研和解放思想讨论的成果,充分反映本单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情况,简明扼要概述取得的成效,系统全面梳理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分析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方面的原因。要深入分析当前国际经济环境、教育发展趋势对本单位带来的挑战和不利影响,充分反映本单位广大党员干部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持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上形成的共识,明确进一步做好工作的努力方向、总体思路和主要举措。分析检查报告要突出检查分析问题、理清科学发展思路、明确改进措施这个重点,避免写成工作报告。党委(支部)主要负责同志要全程主持分析检查报告的起草工作。分析检查报告初稿形成后,召开党委(支部)扩大会议充分讨论,以适当方式听取各方面意见,反复修改完善。
对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要组织群众评议。参加评议的既要有本单位的党员群众,也应有一定数量基层单位和服务对象代表,特别要注意吸收熟悉情况、有较强议政能力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基层单位代表和服务对象代表参加。要着重从领导班子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问题查找准不准、原因分析得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改进措施可行不可行等方面进行评议。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评议方式,尊重党员群众的评议意见,把组织评议与开展“问计于民”活动有机结合,使群众评议的过程成为上下交流、取得共识、共谋发展的过程。要做好分析检查报告和群众评议结果的公布工作,合理确定公开范围和方式。
(三)第三阶段:整改落实(6月下旬—8月底)
重点抓好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两个环节。
1.制定切合实际的整改落实方案。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主要依据,针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明确整改落实项目,明确整改落实目标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落实具体措施,明确相关领导、部门的责任。形成整改落实方案后,以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公布,作
出公开承诺。
2.集中解决突出问题。按照整改落实方案的要求,集中力量解决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能够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的问题。解决突出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切忌搞形式主义。要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创新体制机制结合起来,结合实际,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健全和完善推动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巩固和深化整改成果。
整改落实情况,市委教育工委将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定期在媒体公布各单位整改落实进展情况等形式进行通报,接受党员、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市委教育工委将通过新闻媒体组织开展局属单位主要领导专题访谈活动。学习实践活动基本完成时,要及时做好总结工作,组织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群众满意度测评的内容主要是本单位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满意度。要合理确定参加测评人员的规模、范围,使之既有一定的代表性,又规模适中。测评方式和程序要简便易行,测评结果要客观真实。根据测评情况,进一步完善整改落实措施,进一步抓好落实。
健全长效机制,解决突出问题,办好教育实事,是检验我局学习实践活动效果的重要标准。会后,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抓紧制定任务分解方案,明确责任,各分工项目的牵头处室或单位要对该项目的贯彻实施负总责,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各参加处室或单位要根据各自的职能明确承担的具体任务,积极主动地协同配合。各处室、各单位和全体党员干部一定要高度重视,按照市委教育工委统一部署,结合各自职责,切实抓好落实,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人民群众的满意。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学习实践活动真正取得实效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各单位党组织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统筹安排,严格按照上级要求,把深入学习、提高认识贯穿始终,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穿始终,把解决问题、完善体制机制贯穿始终,把依靠群众、发扬民主贯穿始终,把领导带头、典型示范贯穿始终,坚持进度服从质量,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取得实效。
1.落实领导责任。党组织全面负责本单位学习实践活动,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分管领导要切实履行直接责任人的职责。学习实践活动的领导关系由党组织隶属关系确定。各单位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在同级党组织领导和上级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指导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教育工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派出指导检查组,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督查指导。
2.加强分类指导。在坚持学习实践活动总体要求、总体安排,确保取得实效的前提下,各单位要根据各自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因地制宜地对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步骤、具体时间作出安排。坚持突出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这个重点,同时抓好广大党员的学习实践活动。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好学习实践活动,组织好离退休干部职工中党员的学习实践活动,注意吸收本单位的党外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参与,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流动党员的学习实践活动原则上由流入地党组织负责,流出地党组织协助。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在严格执行上级党委部署和要求的同时,根据各自实际,鼓励和支持大胆探索创新,精心设计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
3.搞好舆论引导。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引导推动学习实践活动的作用,开辟专栏,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宣传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目标任务,宣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进典型。加强正面引导,及时总结和推广学习实践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报道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实际成效,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4.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学习实践活动,使学习实践活动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工作有机衔接、前后呼应。要加强上下互动、左右联动,充分整合资源,促进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的解决。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搞好当前各项工作的关系,把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结合起来,与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结合起来,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同志们,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意义重大而深远,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市委的各项部署和要求,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扎扎实实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家长放心、学生成才的优质教育,推动全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把常州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作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教育均衡
万紫千红春满园
——庐阳区构建均衡教育实践纪实
“安徽教育看合肥,合肥教育看庐阳”,庐阳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区,庐阳教育一直是首善庐阳引以为豪的教育品牌。2002年,随着区划调整,庐阳教育不断壮大,庐阳教育人创新机制,全面实施教育均衡发展,闯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庐阳区2008年被授予安徽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2009年被授予安徽省教育强区。《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国家级媒体报道了庐阳推进均衡教育的种种先进做法,庐阳教育已成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经济发展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回眸近十年的均衡发展历程,庐阳教育人以“均衡、公平、发展”为主旋律,用“创新”炼出“金字品牌”,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均衡教育。然而十年来,庐阳教育人又是怎样走上这条高位优质的均衡发展之路的呢?
困境与挑战
——为什么要实施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
(一)两大反差造成择校风愈演愈烈
城区学校和乡镇学校的反差
原中市区(庐阳区的前身)位于合肥市老城区中心地带,是政治、经济、商业、文化中心,由于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雄厚的经济基础,长期以来,造就了一批名校和一批优秀教师队伍,拥有在全省教育界享有盛誉的一、六、八高中,42、45、46等中学,南小、六小、师范附小等小学,合肥市仅有的四所百年老校均在该区,是优质教育聚集的地方。庐阳教育可以说是一枝独秀,是千万学子向往的地方。2002年合肥市实施区划调整,新成立的庐阳区在原中市区的基础上又划入了三十岗乡、大杨镇和杏花镇三个乡镇,总面积扩大到139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37.14万增加到60万。18所农村学校并入庐阳教育,另外,7所企业自办中小学划转庐阳区。这些新划入的乡镇、企业学校,教室破旧,设备简陋,教师教育理念落后。城乡教育形成巨大反差。
老城区学校与新建小区配套学校的反差 随着,合肥发展“三大战略”的推进,庐阳区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近郊融入城市,远郊面向城市”,在原近郊的土地上,一个个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城市迅速扩张。而新建小区多在北一环、二环附近,绝大多数未配套学校,且小区周围学校多为原乡镇学校,因此入住率低,城市化进程没有实质性发展。而老城区学校密集,5平方公里的辖区内,拥有高中6所,初中6所,小学19所小学,公办幼儿园6所。学校虽然教育教学质量高,但城市用地紧张,学校面积狭小,学生多,已成为遏制学校发展的第一大难题,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得不到扩张。
(二)区域内义务教育暴露出四大问题,并日益尖锐
1、区域内教育极度不均衡。城区学校已实现教育装备现代化,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教师们如饥似渴的更新教育观念;可新划入的乡镇学校,简陋的教室,一支粉笔,一本书,不知课改为何物,形成天壤之别。
2、择校之风愈演愈烈。教育由于极度的不均衡,庐阳老城区又聚集全市的优质教育资源,成为择校的首选地。
3、由于大量学生择校,导致上学时间段,进入庐阳老城区的各条道路拥挤堵塞,形成道路交通的瓶颈问题。
4、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现实中,受客观条件限制,优质教育发展缓慢,无法满足群众需求。
谋划与布局
——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怎么办?庐阳区被“逼”着走上了推行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之路。2003年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出台了庐阳区《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合肥市庐阳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庐阳教育人确定了异地扩张优质教育资源,城市反哺农村,统筹城乡教育,谋求优质均衡,实现内涵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均衡、公平、发展”为主旋律,运用创新思维,探索均衡发展机制,吹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序曲。
(一)合理调整教育布局,精心打造北部地区教育新亮点
由于两大反差造成择校风愈演愈烈,也带来诸多社会问题。鉴于此,我区本着“合理布局、规模效益、撤弱入新”的原则,全力整合教育资源。先在北部地区新建了杏林小学和庐阳中学;继而高起点举办小区配套的柏景湾小学、南国花园小学、海棠花园小学和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去年,中铁42中校区和六安路小学校区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另外南小、红星、逍遥津等城区名校的分部也即将落成。经过几年的努力,老城区学校削减了一半,学校布局趋于合理,一举破解了老城区学校过于密集的问题。而在北部地区新建的学校,不仅继承了原有的办学特色,还加强了学校文化建设,已成为北部地区教育的新亮点,倍受人们的青睐,也从根本上缓解了北部地区学生入学难、上好学更难的需求。曾经的舒城路小学,巴掌大三四亩地,坐落在省政府宿舍区内,现在迁至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占地近三十亩,办学规模同时扩大为36个班,教学设施,配备到位。在继承原学校优良传统基础上,创新管理,优质教育资源迅速成长,三年来已形成有自己办学特色的“舍予”校园文化。
(二)加大教育投入,着力整合、改造全区薄弱学校 学校硬件条件均衡是教育均衡的基础。庐阳区政府2007年就将中小学基本建设和建立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列为重要民生工程。运用撤弱入新壮大等方式,解决农村学校条件简陋的窘状。近三年来,连续投入资金5千多万元,对19中、钢小等7所乡镇中小学进行了改扩建和异地重建。同时充分利用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资金,有计划地加强乡镇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和常规教学设备建设。自2005年开始,分别实施了“五个一”工程和“三个一”工程。2008年,区乡镇学校全面实施农远工程,重点抓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的教师培训、管理和应用工作。现在乡镇学校的校舍、教学设备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已全部完善了农村学校多媒体教室、自然科学实验室、图书阅览室、计算机教室、音乐(舞蹈)室、美术室、以及篮球场、60米跑道、钢琴、电子琴等适合学龄段要求的体育器材和专用音乐器材。现在全区最漂亮的校舍在乡镇,最好的教学设备在乡镇!
(三)依托“共同体”,全面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
根据《庐阳区“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实施细则》的要求,全区建立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对口帮扶制度。并将城区中小学分别与乡镇学校建立起相互对应、相对固定、紧密联系的21个教育“共同体”,充分发挥城区学校教育资源、教学管理、教师素质等方面的优势,开展教育教学全方位的帮扶活动。实行三个“一对一”,即学校、学科、老师三者均为“一对一”结对帮扶,促使“共同体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不断交流融合。其中“城乡互动,乡镇联片”教研被立项为国家级课题,由于课题研究成效显著,庐阳区被确定为国家级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示范基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以中心城区带动边远乡镇的教科研均衡发展态势已经形成。城区品牌学校合肥45中与地处偏远的合肥19中还建起了“共建班”,使19中在教育教学、教科研等各个方面的快速发展,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为农村学校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捆绑与深入
——城乡学校结对“捆绑”,探索均衡发展新途径 一个学校硬件再好,教学水平、教育理念和学校管理等软件跟不上,也不算真正实现教育均衡,更无法称为优质教育。2009年,我区积极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途径,谋求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开创了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做法——施行城乡学校捆绑式发展。
(一)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的前期探索
为缩小城乡差距,2003年,庐阳区将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企业划转学校结成“手拉手”学校,建立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对口帮扶制度,以城区学校带动乡镇学校,播撒先进理念的种子。建立支教制度,开展“城乡互动、乡镇联片”教研等,同时,城区中小学也分别与乡镇学校建立起教育“共同体”。随着结对工作的深入开展,大家也发现一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共同体两所学校之间虽然也经常交流,但制度上并没有要求共同发展,连带意识不强,有时就会出现松懈现象。于是庐阳人开始思考如何将结对工作继续深入下去,带动更深的均衡发展?很快大家的思想上形成了共识,那就是必须把两校的办学捆绑起来进行共同管理、共同考核。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的“三步走”
第一步、撤弱入新,并小壮大,全面改造乡镇学校。庐阳区政府出台《庐阳区实施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建设方案》,坚持“撤弱入新,并小壮大”原则,进一步加大对薄弱学校及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并分批进行整合、改造。三十岗乡原有3所村小,一所中心校,学校小、旧、弱,生源不足,课程开不齐。经过调研,政府投资扩建中心校,异地重建一所学校,扩大办学规模,配齐教育教学设备,两座现代化新校拔地而起。同时为综合学科引进专业教师,让学生接受全面教育。为方便原乡镇的学生上学,建立交通保障机制,采取校车免费接送学生方式,保证学生的安全。
第二步、撤销乡镇中心校,理顺乡镇学校管理机制。2009年春,庐阳区在全省率先撤销所属的乡镇中心学校,原大杨镇、三十岗乡中心校所辖的8所小学由区教育局直接管理,首开“一竿子插到底”的乡镇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先河。古城小学、幸福小学、大杨中心小学、跃进小学、五里拐小学、十张小学、新农小学、岗西小学8所小学为独立的法人单位,由区教育局直管。为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理顺了机制。第三步、依托“共同体”,全面深化城乡学校“捆绑”机制。2009年,庐阳区积极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途径,2月份制定出台了《庐阳区教育局关于深化部分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机制的实施意见》。以城乡学校共同体“捆绑”机制为载体,通过办学理念的传播、办学经验的交流、学校文化的影响、优质资源的共享等方面,强化城市学校的“连带”责任,加大对乡镇学校的指导帮扶力度,增强乡镇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加快乡镇学校在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城区学校的接轨,实现城乡学校的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在原来较松散的“手拉手”学校和“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基础上,三十岗乡、大杨镇的8所小学与城区8所名校进一步结对捆绑”,“捆紧”的是共同发展的责任和义务。
(二)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的核心
1、两所学校,一个法人。三十岗乡、大杨镇的8所小学与城区8所名校结对“捆绑”,实行“两个法人单位,第一校长负责,独立核算,独立核编”的管理办法,城区小学校长同时兼任乡镇小学第一校长,乡镇小学校长为执行校长;城区学校的校长为共同体发展的第一责任人,乡镇学校的校长为第二责任人。
2、多级“捆绑”,实现“四共”。城乡学校共同体结对“捆绑”管理以城区学校为核心,双方签订共同体办学协议,结成相对固定的办学实体,从而实现共同体结对“捆绑”内各成员“四共”:理念共享、资源共享、管理共享、成果共享;建立学校间同教研组的“二级捆绑”和教师之间的“三级捆绑”乃至学生间的“四级捆绑”;建立学校共同管理、教师共同提高、学生结对交流、教学业务互通、弱势贫困帮扶和“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及考核评估等六种机制;制定了“捆绑”学校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系人每周汇报“捆绑”工作信息制度。
3、明确职责,同奖同惩。明确学校责任:城区学校是促进共同体建设的主要责任方,有提高乡镇学校管理水平、办学质量的责任和义务。乡镇学校有接受共同体领导、完善管理制度、促进学校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有获得城区学校各方面帮助的权利。明确校长职责:第一校长职责:帮助乡镇学校构建自我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拥有对中层干部任免的建议权和教师统一调配权;每年至少互派一名中层以上干部到对方学校任职,每年至少互派10%的教师(以乡镇学校教师为基数)到对方学校任教(视同支教);帮助乡镇学校建立绩效工资的分配方案;拥有乡镇学校财务管理权和委托审批权,接受上级的审计、监督等。
执行校长职责:负责乡镇学校常规工作,实施有效管理,是常规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协助、支持第一校长在乡镇学校开展工作;受第一校长委托管理学校财务工作,保全学校固定资产等;积极谋划和实施学校的发展规划,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明确教师责任:城区学校的教师有到乡镇学校任教或参与管理,帮助扶持乡镇学校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提高乡镇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责任和义务。乡镇学校的教师有到城区学校学习,接受城区学校教师结对帮扶的权利。
明确区教育局责任:区教育局负责全区共同体学校 “捆绑”机制建设的协调、指导、考核、评估、总结等工作,建立联系人制度,联系人由相关科室负责人担任。及时配套出台深化共同体学校 “捆绑”机制建设相关文件,细化实施意见。
(三)派驻城区“执行校长”,“两校一体”破难题
当然,在实施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过程中,也不出意料的遇到了种种难题,如:第一责任人两地奔波,如何既管理好老校又因地制宜管好新校?一级捆绑活动频繁,互动频率过高,而二、三级捆绑落实不够到位,教师参与面不大,乡镇教师主动性、积极性不够。教师的交流推进难度大,乡镇学校个性发展不足等等问题。善于革新的庐阳教育人通过第一校长统一领导,派驻城区“执行校长”,强化一体化管理等措施,有效的破解了这些难题。
1、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发展模式。共同体学校要在第一校长的组织下,集班子全体成员智慧,紧密结合乡镇学校办学传统和现有发展水平,因校制宜,思考拟定乡镇学校发展目标和实施规划,以促进乡镇学校实现自主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2、加大城乡学校级干部交流的力度。城区学校拥有一批年富力强,素质很高的副校长,让他们深入乡镇“捆绑”校,担任执行校长。执行校长接受第一校长领导,任期2年,全面履行执行校长职责,享受小学校级正职待遇,其绩效考核由区教育局统一组织实施。执行校长负责日常学校管理,贯彻共同发展和第一校长的治校方针,派驻城区执行校长也是庐阳捆绑教育工作的一个亮点。
3、加大城乡教师互派的力度。城乡捆绑学校间每年至少互派10%的教师(以乡镇学校教师为基数)到对方学校任教(视同支教),可以综合“岗位需求、支教愿望、专业引领”等因素考虑,各校要在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中拟出倾斜政策。城乡教师互派的核心是两校作为一个整体统筹师资配置。
4、加大对弱势群体关爱力度。在乡镇,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较多,家庭教育缺失;乡镇学校应主动作为,利用家长学校传播先进的家教理念,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师生结对帮扶、开设“放心班”等形式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5、加大特色办学创设力度。在乡镇学校特色尚不明晰阶段,乡镇学校每校先尝试1-2项特色活动,如经典诵读、腰鼓队、三国文化校本课程等。通过特色活动的开展,展示学校积极进取的状态、师生的精神风貌,同时达到育人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凝练特色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办学内涵。
均衡与发展
——城乡携手同进,共创优质均衡
南小与古城捆绑的故事:古城小学原为三十岗乡中心校,2003年,区划调整后,划归庐阳区管理。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因为政策、地域等多方面原因,学生少,校舍简陋,教学设备落后,农村教师整体实力不强,长期形成的安于现状,对于教育改革创新不积极,学校整体向心力、凝聚力差。南门小学,是老城区一所百年名校,省特色学校,拥有积淀深厚的办学经验和学校文化。
2009年3月,根据《关于深化部分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机制的实施意见》,南门小学和古城小学牵手为城乡共同体“捆绑”学校。南门小学校长任“捆绑”校第一校长,全面管理两校事务,财政、人事统一调配;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指派一名副校长任古城小学执行校长,在此期间,原古城小学校长任南门小学副校长,到南门小学挂职学习。两校积极抓住机遇,并及时制定了“捆绑”共同体发展战略:以“引领·自主·创新”为整体发展思路,按照“三年三步走”——“一年实现观念转变、管理规范;两年实现特色引领、课程渗透;三年实现自主创新、特色凸显”的目标,扎实工作,稳步推进。
捆绑发展三年来,古城小学找准定位,明确思路,从实际出发,以最适合自己的校园文化为精神支柱,为师生提供全方位的锻造平台,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创新,走出了农村学校自己的特色之路。学校校容校貌、教师观念与教学行为、领导作风与管理水平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各项工作制度步入规范,学生精神面貌和素质也有了可喜的进步。农村学校特色发展的脚步坚实而有力。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以来,尤其是在捆绑工作深入开展至今,庐阳的均衡教育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乡镇学校办学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乡镇农村学校的校容校貌发生了变化。在城区学校的指导帮助和影响下,许多学校变美了,变亮了,变得更有生机了,校园文化氛围也比以前更浓厚了。
乡镇农村学校管理层人员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发展思路发生了变化。首先是乡镇农村学校的校长及中层以上班子成员对办学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不再单纯强调外部条件和客观因素,而是能够从内部管理、办学理念、内涵发展上探求,从而一改过去十分被动的办学为较为主动的去发展。
乡镇学校教师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捆绑”机制给教师互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并通过“教学互动”、“课题共研”、“送课下乡”、“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扩大了农村学校教师的视野,其业务素养、教研教学水平明显得到提升;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已发生微妙的变化。乡镇学校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大提高,在城区学校的帮助下,乡镇农村学校学生的课外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课外活动的内容正在不断丰富充实。同时,城乡两校学生的互动交流机会也多了,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使乡镇农村学校的学生开拓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综合素质也得以整体提升。
在2011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庐阳区教育体育局作为均衡教育先进单位,在大会上进行经验介绍,所做的《践行科学发展,推动教育均衡》的报告得到了与会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高位、优质、均衡教育的推进,大大缩短了庐阳城乡教育的差距,加快了庐阳“农村教育城市化,城区教育优质化,义务教育均衡化、学校建设标准化、庐阳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真正实现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奏响了庐阳均衡发展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