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印发樊剑平副厅长在全省建筑节能与科技设计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通知
附件:
樊剑平副厅长在全省建筑节能与科技设计
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充分肯定成绩,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
(一)建筑节能监管制度建设取得了新突破。一是在全国率先由建设部门牵头建立了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今年省人大常委会修订了•浙江省实施†节约能源法‡办法‣(以下简称•节能法实施办法‣),已于9月1日正式实施,新增了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民用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民用建筑项目竣工能效测评和民用建筑节能评估机构备案管理四项建筑节能监管制度,这是我国首部规定这四项建筑节能制度的省节能条例。为实施这一地方法规,我厅已经制定印发了•浙江省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和•浙江省民用建筑节能评估机构备案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民用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民用建筑项目竣工能效测评等建筑节能监管制度,正在积极制定之中。二是制定了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文件。今年8月1日,省政府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1‟56号),这是全国首个以省政府名义下发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规范性文件,是推进我省绿色建筑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省政府还准备召开会议,专门予以部署和推进。三是推进了建筑用能 监管体系建设。省级建筑用能监管平台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全省已完成6450幢建筑能耗统计工作,开展了205项用电分项计量试点,完成了45项建筑能源审计试点,并在全国率先建成了3处建筑能耗公示平台;积极推进节约型校园建筑节能监管体系示范项目,浙江大学建筑节能监管系统率先通过国家验收,得到了建设部和教育部的高度评价。截止目前,全省已累计设计节能建筑3.5亿平方米,建成节能建筑1.6亿平方米,形成了年节约标准煤425万吨的能力。这个月中旬建设部建筑节能检查组来我省检查时也对我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取得了新进展。一是新能源建筑应用计划有序推进。目前已实施太阳能低能耗照明道路106条,地源水源热泵空调建筑应用179万平方米。同时,已实施国家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27项(总装机容量21.02兆瓦),其中杭州能源与环境产业园1.2兆瓦、义乌国际商贸城三期1.295兆瓦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和台州黄岩1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已并网发电。二是积极推进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已累计实施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近千万平方米,覆盖4.75亿平方米建筑、380万户城乡居民。三是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区域化战略。今年我省嘉兴市被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市,宁波象山县大目湾新城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集中连片示范镇,嘉善县为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累计补助资金8335万元。截止目前我省已有两市六县一镇列入国家可再 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区域。
(三)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一是勘察设计市场进一步拓展,规模进一步扩大。2011年我省勘察设计企业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省外市场、国际市场,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业务范围已遍及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西部、京津冀及日本、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伊朗、乍得、苏丹等海外市场。一些大型设计企业还积极拓展新业务领域,发展工程项目管理总承包,打造工程建设全过程服务链,提升了综合竞争力。前三季度,全行业总收入26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1%。其中,勘察设计营业收入1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预计全年勘察设计营业收入达到165亿元。二是勘察设计队伍进一步壮大。今年前三季度,受理勘察设计企业各类资质申报193项,其中我厅核准的137项,初审后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核准的56项,截止目前,全省具有各类勘察设计资质的单位966家,其中甲级设计单位332家。外省在浙江承接勘察设计业务的单位共434家。三是专业人才支撑进一步加强。目前全省拥有各类勘察设计注册人员8423人,其中一级注册建筑师1869人,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2608人,注册岩土工程师662人,注册设备、化工等注册人员1628人。今年省电力设计院沈又幸副院长获得国家工程设计大师称号,这也是近年来这方面的突破。
(四)工程勘察设计市场监管工作取得了新成效。一是严格资质准入门槛,开展了资质审查业绩核查制度,对业绩核查 中发现的弄虚作假进行了通报处理,有效震慑了资质申报过程中的弄虚作假行为;二是强化了施工图审查管理工作。加强了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年审工作,责令杭州瑞丰施工图审查咨询部、杭州萧山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有限公司和嘉兴海晨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有限公司等三家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停业整顿。组织编制了•浙江省工程建设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规范了施工图审查工作。三是开展了勘察设计质量专项检查工作。在各地自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抽查,全省共检查项目893项,签发整改通知书325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四是继续做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今年已开展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审查50项。
(五)建设科技研究和标准体系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建设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大突破,一是设立了浙江省建设科学技术奖,已获得省科技厅的登记备案,启动资金240万元,并组织起草了•浙江省建设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初稿)和•浙江省建设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初稿);二是调整补充了厅科学技术委员会,召开了第三届厅科技委第三届委员代表会议,设立专业委员会23个,委员共计406人;三是加大建筑业新技术示范工程的管理和建设力度,发布实施了•浙江省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管理办法‣,组织实施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项目32项,验收16项;四是确定省级建筑节能专项资金补助科研项目19项,省建设科技项目99项(其中:省建设科技三项费补助28项,自筹71项),组织申报并列入住房和城 乡建设部科研计划34项;组织验收科研项目68项;五是积极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了•再生混凝土结构性能研究及工程应用‣、•超高层建筑施工成套技术应用研究‣等相关方面的技术研究。积极组织编制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先后组织编制了•浙江省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浙江省公共建筑空气调节系统节能运行标准‣和•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技术导则‣三项地方工程建设标准和导则,其中后两项填补了国内空白。今年我省还率先制定出台了公共租赁房装饰装修基本要求,推动了保障房的节能节材工作,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
二、冷静分析形势,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仍然是建筑业包括勘察设计行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但是,我们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机遇与风险并存,正确把握形势发展对指导我们的工作起着关键作用。
从国际形势看,虽然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之中,但复苏进程还很脆弱、很不平衡。特别是今年以来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回落,全球通胀压力加大,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很多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超常规财政刺激政策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考验。从国内形势看,虽然发展的有利条件较多,但面临的矛盾也不少。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速缓慢回落与物价较快上涨交织在一起,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困难,特别是与我们建筑节能工作和勘察设计行业直接相关的房地产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市场成交 量萎缩、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的政策信号,也给房地产形势定了调。从行业内部看,尽管从总体上看进展不错,但困难和问题仍然很多。主要表现在:
(一)全社会对建筑节能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仍较薄弱。一些地方政府对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抓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工作相对重视一些,而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认识不足。对建筑节能的考核没有纳入政府考核体系,或者考核评价仍局限在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内部,致使相关部门难以形成合力,配套的金融、税收、土地等政策十分有限,利用经济手段引导与鼓励企业自觉做好建筑节能工作的效果还不明显,总体上仍处于政府单方面推动的局面。
(二)建筑节能实用技术研究和监管制度建设仍然滞后。一些地方建筑节能效果与建筑质量安全还未能实现有效统一,普遍看好的墙体自保温体系研究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投入不足,推动难度较大。建筑节能监管队伍仍较薄弱,监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三)工程勘察设计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一是行业规模偏小,与我省日益发展的建筑业不相适应,与京、沪、粤、鲁、苏相比,差距有所拉大;二是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实力弱。行业的主体是企业,而我们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全年营业收入前100名、中国工程设计企业60强评选中 我省入围企业都仅有三家。三是行业领军人物偏少。我们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也仅有11名,仅占全国总数的2%,而且主要是古稀之年的老一代,与先进的兄弟省市相比,存在缺大师、缺大作的问题。四是建筑设计创作氛围不浓,缺乏精品力作。
(四)勘察设计市场和质量监管体系还需加强。一是勘察设计市场行为亟待规范。勘察设计招投标行为不规范,低价无序竞争的现象仍较普遍。缺乏诚信保障机制,违法挂靠、弄虚作假等问题时有发生。二是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制还不完善,审查机构人员不到位的现象仍然存在,审查流于形式的问题还未根本杜绝。三是勘察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待健全。一些设计单位缺乏必要的质量监管体系,施工图设计文件深度和精度不足,选用标准或图集不规范,特别在节能设计、无障碍设计和抗震设计等方面不到位现象仍然存在,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情况比较突出,去年审查统计是两万多条,实际上可能远超出这个数。特别是个别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对人民的生命财产不负责任,勘察设计作品有严重的缺陷,导致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台州市玉环县渝汇小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有的同行要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五)勘察设计行业文化建设亟待加强。一方面,工程设计创新意识、精品意识不强。部分设计人员心态浮躁,建筑设计既不注重大局,也不注重细部,作品盲目跟风、简单模仿,缺乏创意、缺乏灵气、缺失文化,甚至破坏文化。另一方面,行业风气和个人职业道德建设亟待加强。有些技术人员唯利是图、损公肥私,以不道德甚至非法手段牟取利益,不仅给单位造成损失,还扰乱市场秩序,更使得建设工程质量留下隐患。
对于当前的形势和问题,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面临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特别要直面问题,变压力为动力,变决心为行动,推动我省建筑节能与科技设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三、发挥龙头作用,切实提高勘察设计行业发展质量
(一)健全监管制度,进一步规范勘察设计市场。一是严格市场准入。要继续严格资质管理,加强业绩核查,把好市场准入关。二是加强市场备案管理。要根据•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外省勘察设计企业进入浙江省承接业务管理办法,不断加强省外企业进浙备案管理工作。三是探索开展实行年度出图章制度,进一步加强动态监管。逐步建立健全动态的、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勘察设计市场和质量监管体制机制。争取明年花一年的时间,建立全省勘察设计人员信息和企业信息库,精细化、动态化地掌握勘察设计单位和从业人员动态。探索实行一年一次勘察设计出图章换章制度,及时淘汰不符合资质要求和违反市场管理要求的单位。四是加强市场行为监督检查和处罚力度。要加强设计招投标的监管,认真贯彻落实•建筑工程方案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不断研究 解决现阶段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和完善勘察设计招投标管理制度。五要加大勘察设计质量的专项监督检查力度。要研究制定工程勘察设计质量监督检查办法,积极探索定期检查和“飞行检查”相结合的监督检查制度,切实提高监督检查的有效性。对于查出的问题要依法严肃处理。要积极发挥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
(二)加强施工图审查管理,确保勘察设计成果质量。一要积极完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制。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是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设计质量监督制度,不是一般的市场行为,必须确保审查质量。要积极推广宁波市的四个“统一”的做法,杭州、温州、嘉兴等地要先行启动。二要继续推进施工图审查信息化工作。研究探索建立基于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机构、审查人员及审查对象联动管理的网络平台,努力通过管理的信息化促进施工图审查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审查效率,方便监督管理。三要探索建立施工图审查人员岗位资格管理制度。对工程勘察、建筑、结构、电气、给排水、暖通等建筑工程各专业以及道路、桥梁、给水、排水等市政审查专业率先开展,先进行培训,再进行考核认定,将审查人员岗位资格的情况作为审查换证的重要依据。四要推进实施勘察成果前臵审查制度。目前的审查往往是勘察成果和设计成果同时进行,由此导致勘察成果中存在的缺陷不能及时发现和彻底消除。勘察前臵就是根据“先勘察,后设计”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对工程项目的勘察文 件先进行审查,审查合格后的勘察资料再提交设计单位作为依据。这个制度,明年起通过试点后逐步推开。同时,要考虑到各地勘察审查人员总量不足的问题,试点推进勘察成果集中审查制度,确保勘察成果质量。还要积极探索建立施工图审查机构考核和淘汰制度。
(三)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成就大师、大院、大作。一要继续深化勘察设计行业改革与发展。勘察设计单位仍然要继续深化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大中型勘察设计单位要参照国际通行的工程公司、工程咨询设计公司、岩土工程公司等模式改造。重视和加强对中小型勘察设计单位发展指导,中小型勘察设计单位在勘察设计行业中占较大比重,在城镇化建设、吸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探索适合勘察设计单位特点的股权管理制度,促使中小型勘察设计单位尽快改建为工程咨询设计公司、设计事务所、岩土公司、打井或钻探等各类专业公司,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专长,满足建设市场的不同需求。二要加强勘察设计人才培养。勘察设计业作为技术服务型行业,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第一资本”的理念,实施人才兴业战略,紧紧抓住培养、集聚、用好人才三个重要环节,致力于建设四支队伍(即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学科带头人队伍、专业技术队伍和工程总承包与项目管理队伍),实现行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臵和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争取开展省级“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命名工作,调动设计技术骨干的积极性,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加强执业资格 动态管理,规范执业行为,强化继续教育内容,弘扬职业精神。要健全完善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创新符合企业实际且与市场接轨的各种激励方式,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良好氛围。三要鼓励建筑设计创新创优。不断创新设计理念是提高工程设计水平的前提。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科技进步的趋势,不断吸收先进的设计思想、表现手法和技术成果,创新设计理念,实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要充分认识到专有技术是勘察设计单位发展的核心,专业化是勘察设计单位发展的方向,大力促进行业科技进步的提高,运用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精心设计,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美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
四、健全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绿色建筑科学发展
(一)努力构建四个体系。一是建立绿色建筑理论研究体系。建筑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要积极从生态科学与建筑科学的有机结合这个立场、观点出发,研究建筑以“生命之绿色”及建立“绿色建筑”的新理论体系,并通过建设科研课题和建设标准体系逐步健全。
二是加快完善绿色建筑技术的体系。结合我省夏热冬冷的气候特征以及本地产业发展现状,坚持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的原则,科学发展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要以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筑能耗监测分析等为重点,组织科研攻关,努力破解技术难题,并积极引导企业开发建筑节能 新技术、新产品。要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规定、民用建筑节水评估规程、民用建筑通风与热环境评估规程、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等相关配套技术标准,推动建筑节能从单纯发展节能建筑转向发展以节能为重点的绿色建筑。要落实建筑节能技术推广和限制淘汰制度。
三是探索建立全过程的绿色节能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根据•浙江省实施†节约能源法‡办法‣,加快推进民用建筑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的实施,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合格的节能评估技术人才队伍。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技术中介服务队伍,逐步健全贯穿建设全过程的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服务体系,通过队伍的专业化推动绿色建筑及建筑节能技术的进一步提升。
四是健全绿色建筑的监管体系。依据•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定,围绕建立以节能为重点的绿色建筑监管、绿色建筑标准、绿色建筑新技术及新材料认证推广和绿色建筑技术咨询服务四大体系建设,进一步研究制定民用建筑竣工能效测评办法、绿色建筑产品推广目录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促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监管工作的系统化和规范化。
(二)积极推进三项工作。一是着力抓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试点示范工作。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继续扩大以节能为重点的绿色建筑试点示范的类型和规模,争取可复制易推广示范项目取得更大进展。积极推动成熟适用技术的应用示范,继续对太阳能光热技术、地源水源热泵技术、低能耗城市 照明技术和墙体自保温技术给予重点支持,从而带动各类成熟适用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同时,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权,结合绿色建筑项目示范,积极推进绿色建筑标识认定工作,并积极探索开展绿色建筑区域示范和绿色医院、绿色学校、绿色商场等绿色建筑的创建工作。
二是切实加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要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这一有利时机,着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产业化、规模化水平。要继续抓好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作,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产业化。要充分发挥我省可再生能源产业生产制造、技术研发综合实力较强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太阳能光热光电、热泵系统应用技术的整合,力争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水平、适用范围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三是继续抓好建筑用能监管平台建设。要根据国家有关要求,进一步完善省级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方案,加快研发建筑能耗自动监测、智能报警和辅助决策系统,同时研究开发与建筑节能评估审查制度相配套的新建民用建筑节能统计信息系统,加强建筑节能统计工作。另外,在认真落实国家建筑节能扶持政策的同时,积极探索规划容积率核算、水资源费减免等各方面扶持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
第二篇:应柏平副厅长在全省建筑节能与科技设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附件:
应柏平副厅长在全省建筑节能与 科技设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建筑节能与科技设计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和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9年工作,研究部署2010年全省建筑节能和科技设计工作。
刚才,杭州市建委、宁波市建委、湖州市规划与建设局、建德市建设局和宝业集团浙江建设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分别介绍了各自的经验,都讲得很好。下面,我再讲两方面的意见。
一、2009年全省建筑节能与科技设计工作进展良好 2009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指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认真落实“标本兼治、保稳促调”各项措施,围绕服务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中心工作,建筑节能、建设科技、勘察设计及工程建设标准化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建筑节能工作迈出了新步伐 一是建筑节能组织领导协调工作进一步加强。年初,调整补充了省建筑节能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增补省统计局、省教育厅、1 省旅游局、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完善了省建筑节能领导协调机构的部门结构。各地也建立了相应机构,加强了新建建筑实施节能标准、公共建筑用能监管等工作的统筹协调机制,形成了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的局面。同时,积极开展建筑节能宣传培训工作,在《浙江日报》、《杭州日报》上专刊宣传我省推进光伏发电建筑应用工作情况,开展了电视公益广告活动,并专门开设建筑节能网页进行网络宣传;联合省教育厅开展了以《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为重点的“全省高校大学生建筑节能知识征文活动”;组织开展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宣贯培训工作,培训人员达9000余人次。
二是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力度进一步加大。积极推进省级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实施示范工程项目773万平方米,其中省级建筑节能专项资金补助示范项目11项共45万平方米。组织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全省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工程勘察和建筑节能综合检查,重点对建筑节能进行了专项检查。各市建设系统自查工作准备充分、态度认真,成效明显,提出整改项目100多项。在全省集中检查中,共检查了11个设区市本级、所属22个县(市)和义乌市的117个项目,共下发整改意见书16份,提出整改意见88条次,有效推动了建筑节能工作。同时,制定下发了《浙江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技术管理的若干规定》(建设发„2009‟218号)和《关于进一步深入做好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建设发„2009‟281号),进一步规范了新建建筑节能设 计管理,特别是对我省民用建筑节能标准实施相关设计软件的运用进行了规范,提高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质量。
三是太阳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进一步推进。积极组织申报并取得国家立项光伏发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10项,争取国家资金1.51亿元,建设装机容量约11兆瓦;组织申报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和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宁波市、建德市和嘉善县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成为首批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县,争取国家资金1.015亿元;制订了《百条道路太阳能照明计划实施方案》和《百万平方米地源(水源)热泵空调计划实施方案》,到2009年底,已实施了太阳能照明道路11条,地源(水源)空调建筑应用31万平方米;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调研和规划研究,组织编制《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规划》(送审稿);参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研究项目“长江流域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研究”,组织成立项目课题组,对我省光电、光热、地表热能等新能源的资源分布、利用潜力、已利用情况和在建筑中应用的技术经济分析等进
行了深入研究;深入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区域示范工作,继续指导安吉县开展区域示范应用工作,组织召开现场指导交流会,推广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成功做法。
四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用能监管试点进一步深化。积极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试点工作,完成试点建筑面积10余万平方 米,取得了明显成效。如省建科院办公楼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项目针对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特征,采取了外墙外保温、活动外遮阳、隔热屋面、光伏发电建筑一体化、地源热泵等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我省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进全省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用能监管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示范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组织开展浙江省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情况统计审计工作的通知》,积极组织各地开展能耗统计、审计工作,去年来已实施能耗监管体系建设示范工程77项;宁波、绍兴、丽水等市初步完成了3000余幢建筑能耗统计工作。另外,还积极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指导浙江大学完成全国第一个节约型校园建设方案评审,组织浙江工业大学等四所高校申报节约型校园建设。
(二)加大建设科研力度,建设科技取得了新进展 一是建设科技研究和项目管理进一步加强。组织2009全省建设科技推广项目实施计划67项,确定省级建筑节能专项资金补助科研项目16项,组织验收科研项目113项;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浙江大学、浙江省电力设计院完成的《结构性软弱土地基灾变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功率LED道路照明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等8个项目获2009年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大跨度下弦管内预应力空间桁架悬挂结构施工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4个项目获2009 年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组织申报并列入计划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项目25项。加强建设科技管理制度建设,组织召开了全省建设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座谈会,印发了《关于进行浙江省建设科研项目中期检查的通知》,对历年立项的科研项目进行梳理,提出了项目处理意见;优化建设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组织开展“浙江省建设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研究,为实现建设科研项目网上申报做好准备;进一步加快推进建设系统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及落后产品、技术限制和淘汰工作,修订了《浙江省建设领域推广应用技术公告》和《浙江省建设领域禁止和限制使用技术公告》。
二是重大建设科技项目实施进一步加快。以提高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的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性,推动建筑强省建设,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重点开展一批围绕重点、热点工作的科研项目。如:组织开展了《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空气源热泵技术研究》、《种植屋面施工技术研究》、《土壤源热泵系统中土壤热湿传递研究》、《夏热冬冷地区建筑外遮阳节能技术研究》、《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应用研究》等有关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技术类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为进一步完善浙江省建筑节能标准体系,优化建筑节能设计方案奠定了基础;组织开展了《浙江省建筑节能市场调查及相关政策制度研究》、《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经济政策研究》、《浙江省建筑节能标准框架体系研究》、《金华市既有建筑节能现状及对策研究》等政策性课题的研究,为全省下一步推进建筑节能工作 奠定了基础。
三是科技引领建设行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加强“建筑业十项新技术”推广应用,公布了第八批、第九批“建筑业十项新技术”应用示范项目79项,示范工程面积达320万m。同时,还会同省经信委组织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建筑业企业18家,目前共有三个批次共39家建筑业企业具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促进企业科技投入近4亿元。
(三)强化监管与积极培育相结合,勘察设计咨询业有了新进步
一是勘察设计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质量明显提高。去年,完成施工图投资额3128亿元,勘察设计营业收入近109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了31%、10%。积极开展勘察设计创优工作,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杭州西湖博物馆等12个项目获得全国优秀工程设计奖。另外,省勘察设计行业协会景政治会长获得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国庆60周年“突出贡献协会工作者”荣誉称号,我省中国联合工程公司荣获全国勘察设计行业国庆60周年“十佳工程承包企业” 荣誉称号,华汇工程设计集团和杭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荣获全国勘察设计行业国庆60周年“十佳民营勘察设计企业” 荣誉称号。同时,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总经理郭伟华、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董事长袁建华、杭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何韦还荣获全国勘察设计行业国庆60周年“十佳现代管理企业家”荣誉称号。
2二是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进一步落实。开展了全省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资质换证工作,调整补充了施工图审查队伍,并特许备案了杭州、宁波等地的部分项目外省施工图审查机构承接业务。推进施工图审查机构信息化管理,召开了施工图审查信息化管理座谈会,实施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软件,组织开展了软件应用专项培训。召开了全省勘察设计市场监管工作座谈会等专题会议,研究规范勘察设计市场监管工作。落实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工程建设责任制度,组织开展了民用建筑勘察质量排查工作。
三是勘察设计资质管理进一步加强。核准乙级(丙级)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的企业283家(包括新申请、增项、升级等);上报建设部申请甲级(部分乙级)78家;受理资质变更162份;办理外省勘察设计企业进入浙江省承接业务登记备案269份;根据国家建设部统一部署,开展了建设工程设计资质换证工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勘察设计资质管理开展工程设计资质证书更换新证工作的通知》,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开展相关人员换证工作专项培训,已经受理换证单位429家(次)。
同时,加强了勘察设计类注册师管理工作。完成了1500多人次一、二级注册建筑(结构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的首次、延续、变更三类注册工作,并启用了新的全国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工程师管理信息系统;完成66人次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工程)专业执业资格考核认定工作。目前我省现有一级 注册建筑师1410人,二级注册建筑师1050人,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2210人,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480人,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540人。
四是勘察设计单位的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提升。组织制订了《浙江省援建青川县灾后重建房屋建筑施工图设计结构专业设计技术指导意见》,组织和指导勘察设计队伍支持援建工作,继续为援建工作提供技术支撑;继续做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完成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设计审查23项;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全省建筑工程设计服务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意见》,推动全省各有关建筑设计单位服务下乡,服务全省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组织编制了《浙江省农村避灾场所建设技术规程》、《浙江省农村住房设计方案图集(2009年)》和《浙江省农村住房建筑及结构构造详图》;协助教育部门开展了全省中小学校舍建筑安全排查,为排查鉴定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四)加强工程建设标准编制和实施,建设领域标准化水平得到了新提升
一是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去年,编制完成浙江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13项,完成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4项,完成工程建设企业标准备案220项。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制项目的管理,对2001年以来立项在编的各项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进行了调查摸底,对各项目提出了分类处理意见。
二是工程建设标准执行力度进一步加大。加强工程建设强 制性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作为国家首批三个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执行试点省之一,接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检查,得到了充分肯定。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和《关于加强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建质„2008‟231号),组织开展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切实加大我省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的监管力度。
三是城市无障碍建设工作进一步推进。去年初,召开了全省城市无障碍建设工作交流会,现场参观了杭州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并部署下一步工作要求。组织编制了《浙江省城市无障碍建设发展规划》,会同有关部门下发了《转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四部委关于开展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中期检查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并先后组织了对杭州市进行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中期专项检查和对嘉兴市无障碍建设工作进行随机抽查。参加全省首批申报创建护残助残爱心城市(区)初审工作。积极做好全国第8届残运会有关筹备工作。
在回顾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建筑节能和科技设计工作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是建筑节能工作全社会认识程度存在差异,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设科技对建设领域的引领作用还不够突出;勘察设计市场不规范现象仍时有发生,质量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今年的主要工作安排 2010年,是巩固和实现我省经济持续平稳回升,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关键之年,也是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和制订“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及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的部署,紧紧围绕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大局,突出建筑节能与科技设计的职能提升和转变,深入实施建筑节能工作,继续发挥建设科技引领作用,加快转变勘察设计咨询业发展方式,努力推进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为推动我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着重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健全工作体系,推动建筑节能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要建立和健全建筑节能管理平台。《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浙江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确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为建筑节能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各地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切实把各项制度落实到实处。比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对民用建筑进行规划审查,应当就设计方案是否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征求同级建设主管部门的意见”。这是法规赋予建筑节能管理部门的法定职责。我们必须尽快研究,明确审查的程序、内容和材料要求等,把这一抓手运用好。有条件的地方,还要探索开展房屋建筑工程节能设计评估工作,不断提高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要积极推动《浙江省建筑节能条例》的制定,不断完善建筑节能 法规体系。要强化建筑节能工作的领导协调机制。有条件的市、县要争取成立专门机构来加强建筑节能工作。各地建设部门还要积极争取当地财政设立和增加建筑节能专项资金,努力加大各级财政对建筑节能工作的支持力度。
二要建立和完善建筑节能服务平台。要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相关技术支撑体系,围绕新型建筑结构体系、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外墙外保温、节能门窗、建筑物遮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与建筑应用、节能设备及运行、智能控制及能效测评等建筑节能重大技术课题,继续加大研发力度。特别要加强产、学、研和设计四部门的联合,不断探索科技开发的新路子,不断完善符合浙江气候特点的技术支撑体系。要以各类示范工程为载体,加快各类新技术、新材料的集成应用和成熟技术推广,尤其在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中,要大力推进太阳能利用等适用节能技术。要进一步拓展建筑节能的领域,逐步从研究新建建筑更低能耗设计标准,拓展到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设计标准;逐步从注重建筑墙体保温工程施工,扩展到了覆盖建筑节能工程质量验收、检测、评价、能耗统计、使用维护和运行管理的全过程;逐步从注重传统能源的节约,扩展到了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进而实现对民用建筑领域节能设计标准的全面覆盖。同时,要重视建筑节能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支持和培育建筑节能及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发展。
三要健全建筑节能区域化推进机制。建筑节能工作是个系统 工程。目前我省建筑节能很多方面还处在试点阶段,工作的重点总体上看也还局限在单体建筑,下一步必须加快建立建筑节能区域化推进机制,尽快形成城乡区域联动推进的新格局。各地要结合“十二五”建筑节能规划的编制,进一步理清建筑节能的思路和途径,特别要根据各地气候特点和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技术和方法,科学有序地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向纵深发展。
绿色建筑是今后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发展绿色建筑也是我省推进建筑节能向纵深发展的重要载体。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授权我厅开展一、二星级绿色建筑标识认定工作。目前我厅正在研究制定我省绿色建筑标识管理的实施办法,下一步将积极推动这项工作,各地要积极支持和配合抓好这项工作。
(二)突出科研重点,大力推进建设科技进步
一是进一步完善建设科研的研究机制。建立和完善建设科技项目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浙江省建设科研资金的带动和促进作用,鼓励全省建设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省级科研项目的研究,提高建设领域科技水平。引导、扶持大型建设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充分调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勘察设计等单位的积极性,鼓励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技术开发单位。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鼓励建设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计单位之间建立技术协作机制,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机构为支撑,以转变发展方式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二是突出重点开展建设科研攻关。正确引导建设领域科研项目的研究方向,紧紧围绕新型城市化和城乡统筹、城市和农村住房建设、城乡科学规划建设与管理、加快转变建设行业的发展方式、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等住房和城乡建设大局,重点开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筑节能技术、低碳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利用、节能节地环保型住宅和住宅产业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城管等现代化管理模式等关系到住房城乡建设发展和城乡居民切身利益的课题研究,解决影响建设事业发展,制约建设行业转型升级的突出问题。
三是健全建设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机制。继续做好“建筑业十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严格执行建设领域推广、限制、淘汰技术与产品制度,加快修订和更新《浙江省建设领域推广、限制、淘汰技术与产品目录》。各地要对照省里制定的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与产品目录,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推广先进适用、效益显著的新技术新产品,坚决淘汰落后技术和产品。积极推动建设领域新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各级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和平台,促进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和交流,鼓励支持行业协会和各类技术服务机构共同参与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使用。加强各类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网络等媒体,开设建设领域新技术新产品交流网站,组织博览会、论坛等活动,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交流。
四是建立建设科研激励机制。鼓励建设系统科技人员、高等 院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建设领域科技研究,申请各类省级补助资金,积极推荐申报部级专项资金补助。省级建设科研资金积极支持开展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课题研究。逐步将企业的科研能力与资质资格挂钩,继续推进企业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研究推动设立省级建设科技社会奖,对建设领域技术创新成果进行奖励,表彰建设领域重大科技突破的企业和个人。
(三)强化行业监管,推进勘察设计行业健康发展 一要进一步严格勘察设计市场准入管理。强化勘察设计行业的资质管理,严格对照工程勘察设计资质标准,把好勘察设计企业资质核准、升级、增项等准入关。注重勘察设计从业人员的执业管理,强化从业人员勘察设计责任意识,严格执行各类注册人员管理制度,加强各类注册人员及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考核。要加强勘察设计市场行为的监督管理,深化完善勘察设计市场诚信制度,研究制定规范勘察设计市场行为的政策文件,修订《外省勘察设计企业进入浙江省承接业务登记备案暂行办法》。继续加大勘察设计市场监督检查力度,对检查中发现存在问题的企业依法予以处理,整顿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各市建设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做好资质审查工作,切实负起勘察设计资质初审责任。进一步研究资质管理办法,严格勘察设计市场准入关,保障我省勘察设计咨询业的健康发展。
二要进一步提高勘察设计质量水平。要认真研究勘察设计质量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企业自检为主和社会审查、政府监管的 质量制度。勘察设计单位要切实承担勘察设计文件成果的质量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保证体系,落实勘察设计人员的责任,严格执行勘察设计标准和规范,从源头上确保勘察设计质量。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要严格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工程建设标准规范进行审查,严防不符合规定的设计图纸交付工地施工。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监管制度,创新监管办法,加强对勘察设计单位的质量检查,对质量体系不全、责任制不落实、企业人员不到位等影响质量的行为,要坚持纠正和查处。
三要进一步强化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要研究建立施工图审查人员岗位资格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施工图审查人员资格考核和教育培训,逐步将企业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资格与审查人员岗位资格相挂钩,不断提高全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质量。要根据我省特点,进一步细化明确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内容、重点和程序。要提高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的信息化水平,推进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信息管理使用软件应用,建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人员库及相配套的诚信记录库,切实加强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的监督管理。要积极探索建立以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为载体,勘察设计资质准入、注册人员管理和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一体化的全省勘察设计管理平台,充分发挥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对全省勘察设计质量监管和市场监管的双重作用。同时,要加强对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自身的监管,对发现存在违反法规政策、技术标准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 构,将依法予以处理。
四要进一步加快勘察设计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要积极引导勘察设计企业深化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业务结构的优化升级,完善工程服务产业链,扩大和提升企业服务能力,不断适应多种市场需求。要按照“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积极创建企业技术中心,紧紧抓住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使用等环节,构建合理人才梯队,形成高素质、高水平、多功能的人才队伍,为提升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整体实力提供人才保障。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努力推动大型工程设计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并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提升企业技术含量,降低企业发展成本。在这方面,省电力设计院给我们开了个好头,各勘察设计企业都要向他们学习。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扩大我省勘察设计企业的市场份额。在这方面,浙江省建工建筑设计院、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汉嘉设计集团等企业为大家做了示范。特别是浙江建工建筑设计院,近6年来,共完成中国援外项目设计6项,中国驻国外使领馆项目设计7项,并通过浙建集团及自身努力承接国外项目3项,是我省勘察设计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一个成功典范。
四要进一步鼓励建筑设计创优创新。要大力倡导创新设计理念,不断吸收先进的设计思想、表现手法和技术成果,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要研究建立激励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的制度,推动企业加快开展技术创新研究,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创新的能力,促进创新研究成果的转化利用,切实提高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要引导勘察设计企业在绿色建筑、建筑节能等领域的技术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要积极研究建立与钱江杯优秀勘察设计评选挂钩的建筑设计创新奖,对一些设计思想创新突出的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表彰,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优秀青年建筑师脱颖而出的环境氛围,同时促进建筑方案招投标的公平公正。
(四)夯实工作基础,不断提高工程建设标准化实施水平一要进一步注重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建设标准是衡量工程质量的尺度,是保障工程安全、经济、适用的依据。工程建设活动涉及到各个方面,工程建设标准必须构成体系,而且只有通过体系才能发挥作用。单一的一项标准或一个体系,都无法满足工程建设活动的需要。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研究,构筑适应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体系框架。在标准的编制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学习领会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充分研究产业技术政策和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使新制订或修订的标准与现行标准之间能够互相衔接、互相补充、互相制约,形成有机的整体,协调一致共同发挥作用。
二要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制水平。要根据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体系框架,按照轻重缓急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标准编制工作。在编制过程中,要重视根据标准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对 行业的发展状况作深入调查,总结经验和问题,使标准的规定更有针对性,更能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要加强标准中技术规定的专题研究、实验和验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编制标准需要的相关科研和工程应用试点。要积极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将成熟的应用经验及时总结纳入工程建设标准。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形势,密切跟踪了解国际先进技术发展动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标准,加强标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要进一步加大工程建设标准的执行力度。要加强工程建设标准的宣贯培训工作,广泛普及相关技术标准知识,提高从业人员的标准化意识和执行标准的自觉性。要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建立,逐步建立工程建设标准实施的反馈机制和评估体系,并通过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及时掌握和分析工程建设标准实施过程中的情况和问题,督促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主体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加快形成覆盖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全过程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监管体系。对工程建设中反映出的违反工程建设标准的问题,必须依法进行处理,确保各项工程建设标准落到实处。
四要继续推进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无障碍设施是方便残疾人、老年人和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的重要设施,也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关注民生的重要体现。各地要高度重视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城市新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城市无障碍建设规范和标 准,严把无障碍建设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关,努力实现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发展相配套、相协调。要重视既有城市道路和建筑的无障碍改造,加快推进城市无障碍改造进程,不断扩大无障碍设施覆盖面。同时,要强化无障碍设施养护和使用的日常监督管理,保证无障碍设施的完好率和使用率。
2011年全国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将在我省举办,杭州等赛区所在城市要根据全国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场馆和无障碍建设工作要求,抓紧制定城市无障碍环境、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方案,尽快开展工作,确保全国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在我省顺利进行。其他城市也要以我省承办和筹备全国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为契机,加快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为举办本届运动会和推进我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同志们,2010年既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又是制订“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不断开拓进取,狠抓落实,全面推进建筑节能与科技设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目标和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李兴军副厅长在2015年全省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李兴军副厅长在2015年全省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5年3月17日)
同志们:
下午好!一年之计在于春,自2011年起,省厅每年都在春节之后召开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座谈会,研究谋划全年工作。今天,我们在威海市召开2015座谈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两会及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2014年工作,理清思路,振奋精神,研究部署做好2015年各项工作,为全年工作开好头、起好步。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石晓主任在百忙之中出席今天的会议,并为我们做了《山东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专题报告,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依法推进建筑节能工作深入开展。
上午,会议参观考察了建筑节能范例工程,威海、济南、青岛、淄博、东营、潍坊、莱芜7市作了典型发言,从不同方面介绍了推进工作的经验做法;下午,各市汇报交流了去年工作进展和下一步工作思路。从典型发言和汇报交流可以看出,一年来,各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部署,结合市情、因地制宜推进工作,实现了新突破、取得了新成效、打造了新亮点,一些地方亮点突出,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借鉴。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开拓进取,扎实工作,2014年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成效显著
2014年,全省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决策部署,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积极作为,全面超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各项任务目标,为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省厅作为省级建设主管部门的唯一代表,在中宣部组织召开的建筑节能行动工作现场会上作了典型发言,2014全国建设领域节能减排检查对我省予以免检。
(一)建筑节能取得新进展
一是“一法规一文件”有效落实。2013年3月1日,《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正式施行,多项条款为国内首创,立法质量得到住建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同年4月,提请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绿色建筑行动的实施意见》,我省成为全国首个以省政府文件出台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意见的省份。“一法规一文件”的出台,为我省推进建筑节能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和政策基础。为贯彻落实好“一法规一文件”,省厅配合省人大开展了《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执法调研,促进各地依法推动建筑节能工作。围绕工作机制、标准规范、技术支撑、试点示范、考核监督等方面,先后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制度、标准。17市全部出台了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并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和管理制度。正是有了“一法规一文件”的有力支撑,我省连续多年超额完成国家和省政府下达的任务目标。2014年,全省建筑节能标准设计阶段执行率继续保持100%、施工阶段执行率达到99.5%,新增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2089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1895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273万平方米,建成太阳能光热一体化应用建筑2981万平方米。
二是新建建筑节能深入实施。在北方各省率先编制完成并评审通过《居住建筑节能75%设计标准》,并上报住建部备案,将于近期发布实施,成为全国首个出台并执行节能75%标准的省份。健全建筑节能全过程闭合管理机制,依据《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建立了规划节能审查、节能设计专篇、节能专项施工方案、外保温施工资质、节能专项验收等制度,工程质量和标准执行率不断提高,2014年全省竣工节能建筑8939万平方米。
三是绿色建筑规模发展。深入推进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创建,威海经济开发区东部滨海新城等8个城区列入第二批省级绿色生态城区,补助标准由1000万元增至2000万元,全省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累计达12个,区内已建、在建绿色建筑超过3000万平方米。省厅印发《关于部分民用建筑项目全面执行绿色标准的通知》等文件,明确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范围,建立健全全过程实施监管机制,济南、威海等市率先提出,市区所有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有序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向具备条件的城市下放一星级绿色建筑评审权限,全年新增绿色建筑标识项目147个,居全国前列。
四是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试点全面启动。启动首批省级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试点示范,推动建筑能效向更高层次发展,11个省试点项目全部纳入住建部2014中德合作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数量、规模居全国首位。省级财政列支6000万元,对其中由政府投资建设的8个公益性项目,实行增量成本和技术咨询服务全额补助。我厅与德国能源署签订《技术合作备忘录》,并组织项目单位与德国能源署、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分别签订《示范项目质量保证服务合同》,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技术理念,加快推进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目前,潍坊市未来之家项目已竣工,并于近期顺利通过德国能源署验收。
五是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进展顺利。在垦利县召开全省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现场观摩交流会,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以县级节能改造为着力点,推动全省节能改造实现新突破。规范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管理,将综合节能改造工程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实行全过程监管。开展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专项督查,强化对进度滞后地区的跟踪调度和专项督导,全年完成改造1895万平方米,居全国前列,济南、淄博、烟台、潍坊、临沂、聊城6市改造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
六是公共建筑节能扎实推进。完善省、市公共建筑能耗监管平台建设,并顺利通过住建部验收,成为全国首个覆盖所有设区城市,并实现部、省、市三级能耗信息联网的省份。深入开展公共建筑节能示范创建,新增省级“节约型高校”12所、“节约型医院”8家,省级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示范工程9个。认真做好建筑能耗和节能信息统计工作,完成6300栋建筑能耗统计,新增210栋公共建筑节能监测系统。
七是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成效显著。扎实推进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作,会同省财政厅完成2010-20112市5县省级验收评估、201219个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验收和资金清算。认真落实闭合式监管体系,在12层及以下住宅建筑等强制安装太阳能光热系统的基础上,积极推动高层建筑太阳能光热一体化应用,济南、烟台、威海、日照、菏泽5市出台高层建筑强制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政策文件,全年建成太阳能光热一体化应用建筑项目775个、2981万平方米。住建部节能科技司在潍坊召开了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座谈暨现场交流会,省厅和潍坊市分别做经验介绍。
(二)绿色建材发展再上新台阶
制定实施《省建筑节能技术与产品应用认定管理办法》及配套文件,按照简政放权的原则,向设区市委托下放4类、27种产品的认定实施权,进一步提高认定工作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在全面“禁实”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城市“限粘”,14个设区市、27个县级市和23个县城实现“限粘”目标,远远超出国家下达的指标。全年新型墙材生产量、应用量分别达到330亿块标砖、240亿块标砖,生产、应用比例分别为97%、98%。组织编制了《省建筑节能推广使用、限制使用与禁止使用技术产品目录》,已通过专家评审,将于近期发布实施。组织开展全省建筑门窗行业发展调研,发布实施了《省民用建筑外窗工程技术规范》及《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用建筑外窗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
(三)科技创新迈出新步伐
一是加强重大课题研究攻关。从省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中列支5000万元,重点支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项目与试点城市建设、公共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及建筑节能、建筑产业现代化领域15项重大课题研究。其中,围绕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投入3880万元资金,支持6项重大科研课题研究及5个省级试点城市创建。组建了厅建筑产业现代化专家指导委员会,并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强化对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科技支撑。
二是积极组织建设领域科技研发。全省获批住建部科技计划项目40项、省科技计划项目7项、省建设科技计划项目115项,获华夏建设科技奖9项、省科技进步奖12项,编制发布地方规程标准、图集23个,上报部2015科技计划项目54项。
三是积极推进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威海、东营、寿光、昌乐等16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取得积极进展,寿光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列入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典型案例。会同省科技厅,组织开展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现场考察及省级评审,推荐15个符合条件的市(县、区)上报住建部和科技部,占全国的1/10。
(四)培训宣传工作取得新成效
加强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教育培训,统筹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关键岗位培训、建设类注册执业师、农民工等培训工作。成功举办了第四期全省新型城镇化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对全省17个设区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分管负责同志,28个县级市、60个县、27个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了为期5天的新型城镇化相关知识培训。配合省人大,开展了“齐鲁环保世纪行”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专题活动。组织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开展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评审公布了省绿色建筑行动百项范例工程。在各市主管部门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下,指导省建筑节能协会成功举办了全省第二届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新技术产品博览会暨高层论坛,对加强宣传、普及知识、扩大影响、推动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深入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上述成绩来之不易,是省委、省政府及各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正确决策的结果,也是全省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务实开拓、辛勤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厅党组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推动全省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再上新水平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谋划“十三五”长远发展的布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十分重要。同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面临新形势:一是新常态对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带来新挑战。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增长阶段转换期,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意味着市场有效需求不足,财政收支压力增大。一方面,地方政府工作重点放在稳增长上,在原有地方财政收入来源减少的现实压力下,对节能、科技等工作的重视程度可能会有所降低;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导致房地产业、建筑业企业等面临的市场冲击加大,成本压力增加,企业从维护自身生存出发,也可能会减少节能、科技等方面的投入。二是新常态为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带来新机遇。在当前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形势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已经逐渐形成共识。发展绿色建筑以提高建筑品质和能效水平,加强科技创新以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是建设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竞争力,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循环发展的重要举措。三是新常态对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提出新要求。最近召开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及“两会”,要求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对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全国、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将建筑节能作为重点工作做出部署,陈政高部长提出“建筑能效有新提高,绿色建筑有新突破,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有拓展”的工作要求,宋军继厅长提出“深入开展绿色建筑行动,推动城乡建设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这些重要会议精神、特别是领导讲话要求,为今后我省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明确了任务目标。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形势下,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新要求,各级建设部门务必深刻理解、正确把握,切实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紧紧围绕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大局,精心谋划、悉心组织、用心推进好今后一个时期的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2015年全省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认真落实全国和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部署,以推动新型城镇化为出发点,以贯彻《山东省民用建筑条例》为保障,以推进绿色建筑行动为主线,以实施建筑能效提升工程为抓手,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打造亮点,全面推进建筑节能与科技教育工作再上新水平。
(一)深入实施建筑能效提升工程
一是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加强建筑节能全过程闭合监管,全面执行居住建筑节能75%、公共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施工阶段标准执行率不低于99%。建立健全绿色建筑全周期实施管理机制,落实绿色规划审查、绿色建筑设计专篇、绿色施工方案等制度,推进绿色建筑标识评价管理方式改革。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办公建筑、公益性建筑、保障性住房及大型公共建筑等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引导商业性项目执行高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不低于2000万平方米。在推进绿色建筑单体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绿色小区建设,着力打造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做好已立项示范项目、城区的评估验收、中期核查等工作。发布实施《山东省绿色建筑设计规范》,对《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修订。
二是突出抓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与供热计量改革。管好、用好中央及省节能改造奖补资金,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推广威海热电集团参与节能改造的经验,建立完善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模式。加强改造项目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管,提高改造工程质量和节能效果,完成节能改造1900万平方米。坚持节能改造与供热计量“两手抓、两手硬”,进一步完善供热计量政策和计价收费方式,研究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工作实施方案,确保所有具备条件的新建建筑和已完成改造的既有建筑实行按用热量收费。
三是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加强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的技术研发、攻关,扎实推进示范工作。总结济南等市高层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经验,鼓励100米及以下新建、改建、扩建的居住建筑及集中供应热水的公共建筑强制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新增太阳能光热一体化应用建筑1800万平方米。研究出台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指导性文件,重点抓好太阳能光热系统、热泵、分布式光伏发电等技术在建筑领域的深度复合利用,提升分布式能源冷热电联供应用水平,推动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规模化应用。继续抓好现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县建设,确保所有示范市(县)全部完成验收。
四是不断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不断完善工程建设监管制度,确保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全面实现主体工程与用能分项计量、节能监测系统“设计、施工、验收三同步”。认真开展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等工作,积极采用合同能源管理、PPP等节能服务模式,推进既有高耗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完成公建节能改造150万平方米。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监测平台建设和应用,提高监测平台运行维护管理水平。继续开展“节约型校园”和“节约型医院”建设。
五是积极发展绿色建材。毫不放松地抓好“禁实”,扎实推进第二批城市“限粘”。认真执行建筑节能技术产品应用认定制度,积极推广节能、环保、可循环的新型建材和节能结构体系,新型墙材生产、应用比例分别达到95%、98%以上。研究制定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培育发展第三方评价机构,积极开展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工作,开展绿色建材产业基地和工程应用试点示范。适时修订新型墙材产品目录和企业软、硬件标准,加强企业过程监管、基本信息统计等工作,推动新型墙材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优化。严格执行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政策,强化专项基金征收、返还、使用管理。
(二)积极引领建设领域技术创新
发布《山东省建筑节能推广应用、限制使用及禁止使用技术产品目录》。围绕新型城镇化、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等开展科技研发,支持一批重点科技项目。加强科研项目、科技示范工程监管,加快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积极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相关技术、产品研究开发和试点示范,发挥好专家委员会的指导支撑作用,确保相关重点课题研究取得实质性、可推广的成果。重点抓好国家水科技重大专项、美国能源基金会项目及厅建筑节能科研项目和示范项目的实施监管。做好省科技奖、建设部华夏建设科技奖等推荐申报工作。根据国家和省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协调工作制度及2014-2015年工作方案,继续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
(三)不断加强建设系统从业人员能力建设
配合省委组织部,举办第5期全省新型城镇化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制定实施2015年教育培训计划,开展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管理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加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及继续教育,强化技能人才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近期,省厅还将组织召开全省建设教育培训工作,整合系统教育培训资源,规范教育培训工作管理,紧紧围绕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中心工作,加大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不断提升建设系统干部、职工的能力和素质,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组织开展居住建筑节能75%与公共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与评价标准等宣贯培训活动。开展“节能宣传周”、“低碳日”等活动,倡导绿色、低碳、生态理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创新方法,改进作风,为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陈政高部长在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系统工作的特点是责任很大、领域很宽、权力有限、可支配的资金少,必须依靠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宋军继厅长在全省建设工作会议上专门对建设系统自身建设作了强调,在厅机关总结表彰大会上向全体机关干部提出加快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工作作风“三个转变”的要求,春节后厅里还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春季教育培训活动。新常态下,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勇于担当的干劲,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转变思想观念。一是树立全局意识。不但要抓好业务工作、具体事务,还要善于从宏观和全局上想问题、做事情,做到上下一盘棋。今年,省厅将组织编制“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建设科技规划,对今后5年的形势、任务进行全面分析判断、安排部署,各市也要尽快启动这两项规划的编制。二是树立担当意识。敢于正视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在困难面前勇挑重担、敢于负责,时刻保持攻坚破难的勇气和和立说立行的决心。三是树立宗旨意识。我们的工作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既有既改、绿色建筑等造福人民的具体工作,又有产品认定、基金征收等面向企业的服务事项,必须恪守执政为民宗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多向群众、基层单位问需、问计、问策,真心实意为群众、企业办好事、解难题。
(二)创新工作方法。一是提高学习研究能力。要正确处理好工学矛盾,挤出时间学习理论、研究政策、钻研业务,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履职能力,努力成为既精通具体业务、有熟悉全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二是提高统筹协调能力。要善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注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与上下左右的联系交流,集思广益,争取理解,赢得支持,齐心协力把工作做好。三是提高攻坚克难能力。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一些机制性、深层次的问题会相继出现,也会遇到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必须增强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决心,打破常规思维,创新方式方法,敢于啃硬骨头、打硬仗,积极破解焦点、难点问题,而不是知难而退、畏难不前或者一味向上要政策、要资金。要善于借用社会上的智力资源,善于利用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手段推进工作。省厅将进一步加强宏观指导,积极做好政策完善、资金扶持、标准制定等工作,努力为各地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三)改进工作作风。一是坚持依法行政。要严格遵循国家、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尽快健全完善配套制度,用法律授予的权限和手段,完成《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等文件确定的任务目标。要全面实施权力清单制度,理清行政责任清单,在评奖评优、资金分配、示范立项、产品认定等方面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坚持勇于争先。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面广、量大、头绪多,在各项工作协调推进的基础上,一定要突出重点、提升标杆、打造亮点,在工作谋划、部署、推动、检查等环节坚持从严从实,推出一批过得硬、叫得响的典型,比如绿色生态城区、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等,都要集中力量,力争走在全国前列。三是坚持廉洁自律。要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任何时候都不能破“底线”、越“红线”。
同志们,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信心、勇于担当、奋发有为、攻坚克难,推动全省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工作深入健康发展,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四篇:袁清茂副厅长在厅直单位财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袁清茂副厅长在2015年厅直单位财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深入地研判当前交通财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正确深刻地面对当前交通财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积极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研究新思路,寻求新举措,体现新作为,切实加强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为我省交通运输“六大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务保障和支撑。
我省交通行业资金规模大,所属单位和建设项目多,社会关注度高,是国家财政、审计、纪检监督的重要行业。财务工作作为交通全局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单位各项经济管理活动的着眼点和交织点,有一句话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交通的发展一刻都离不开资金支持;还有一句话叫“当家理财”,财务部门当家就要理财,更要理好财,给领导提供决策数据支撑,工作相当重要,责任相当重大。在当前交通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之际,广大财务人员承受着以往不曾有的重重压力,加班加点是常事,出力不出彩是常态,出问题先挨板子是经常,忙碌总比自由多,委屈常比成绩多,工作非常辛苦!借此机会,我代表厅党组,向全系统长期辛勤工作在财务工作岗位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全面深入地研判当前交通财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积极主动地适应新常态,努力做好资金保障和监管工作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围绕新常态下如何做好交通财务工作,我们必须对当前交通财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一个清醒准确的判断。从外部因素讲,随着新《预算法》的施行,财政部门推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加强预算管理、全面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等改革措施,这些改革必将对交通财务工作产生深远影响;随着我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持续深入,随着“六权治本”、“两个责任”、“三严三实”等专项活动的深入开展,随着政府审计等监管工作的常态化,出问题必问责,这必将对交通财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内部因素讲,当前,我省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也处于三期叠加阶段:一是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实践证明过去省厅大包大揽式的发展已不可持续,但阶段性的增速放缓与发挥交通先行官稳增长作用在特定时期内会矛盾凸显;二是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交通投融资体制、交通债务重组、公路管理体制等改革进入深水区,推进任务艰巨;三是前期快速发展带来问题的消化期。过去积累的许多问题和困难正在显现出来,全行业债务规模偏大,结构不合理,融资成本偏高,筹融资困难,收费公路整体收不抵支,还贷困难;部分基层单位依法理财观念淡薄,财经纪律松弛,在银行账户管理、资金拨付、预算执行、资产管理等方面会计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发生问题多,一些问题已影响到交通事业的科学健康发展。这些改革和变化都和财务管理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要严格按照厅党组的要求,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全面深刻地把握新常态下交通运输财务工作的新特点。
(一)要充分认识财政部门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对交通筹融资和预算管理工作的深远影响。
2014年8月,全国人大通过新《预算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9月21日和26日,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发〔2014〕43号)和《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2015年6月9日,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15〕18号),这些规定对交通筹融资和预算管理工作影响深远。一是改变了传统的交通建设融资模式。文件规定政府债务只能通过政府及其部门举借,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等举借,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债务。这意味着未来交通部门将不能再作为举债主体向各类金融机构借款(新增贷款)。政府债务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后,预算单位的主要精力将是配合财政部门做好债务结构优化和按时还本付息;二是初步明确了非收费公路和收费公路的融资渠道。文件规定,没有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确需政府举借一般债务的,由政府发行一般债券融资,主要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偿还;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确需政府举借专项债务的,由政府通过发行专项债券融资,以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偿还。严格控制安排能够通过市场化方式筹资的项目举借政府债务,推进项目建设,确实没有其他建设资金来源的,应主要通过政府与社会资金合作模式和政府债券解决后续融资。这意味着交通运输部门以后不论是建设,还是管理养护,除能够引入社会资本进行PPP合作的收费公路等项目外,其资金来源将全部为包括政府债券在内的财政预算资金,全系统的发展将彻底依赖于财政投入。未来推动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主要渠道将是政府债券,交通财务部门以后要积极适应财政部门的要求,将建设资金的争取重心转向财政部门;三是政府还贷公路债务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文件在规定政府债务和政府存量债务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时,有政府债务和政府性债务两种表述。政府债务即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当然需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但对政府性债务即政府负有担保或救助责任的债务进行表述时,对这类债务是否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的表述有含糊性。按照国家审计署政府性债务统计口径,我省政府还贷公路债务全部按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进行了上报。据了解,目前全国交通系统普遍未能将政府还贷公路债务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交通债务负担仍是影响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四是明确了在建和收尾项目按原融资方式进行。但未明确存量政府性债务未能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前,如果财政预算资金不足以还本付息,如何保证按期偿还债务的融资方式;五是明确了未来一个阶段收费公路和公路站场的建设将主要是以PPP模式推动。PPP模式在我省尚无成功范例,在财政部门主导的前提下,如何处理与财政部门的关系,项目投资人招标的财务能力测算、未来财政补贴或收益条件的设置、资产评估、建设和运营期资金监管等都是全新的财务管理课题。
(二)要紧密结合交通行业特点,积极主动地适应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是我国建立公共财政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廉政建设的必然要求。推进交通行业发展,必须放在国家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下统筹谋划。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支持改革,主动适应改革,通过改革促进我们的财务管理工作。交通部门在纳入部门预算管理以前就是预算外资金大户,财政部门管得少;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后,受地方财力限制和交通部坚持燃油税(以前是六费)和车购税专款专用的影响,交通部门建设不依靠财政部门,以负债性融资为主,负债融资自筹自管,财政部门长期按政府性基金管理所谓交通资金,也形成了“交通的钱交通用,不够交通自己借”的惯性思维,与农林水等公益行业相比,财政公共预算资金对交通的投入偏少。交通部门对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总是在被动中适应,政策研究少,问题反映少,与财政主动沟通少,预算管理和执行问题发生较多。随着新《预算法》的全面实行和省政府《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15〕18号)的出台,我们需要重点研究应对以下几项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措施:一是建立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将政府的所有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地方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将债务收支纳入部门和单位预算管理。这一政策必将要打破我们交通部门主要通过下达投资计划管理资金,只编列预算资金的部门预算,不统筹债务性资金编列全口径收支预算的传统作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争取将存量的政府性债务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以减轻债务负担,在未纳入前也要在单位内部建立全口径预算编列制度,以加强对存量债务的管理,控制债务规模,统筹还款来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建立健全预算标准体系,完善人员编制、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机制,合理制定机关运行经费实物定额和服务标准严格机关运行经费管理。我厅及厅属预算单位、特别是公路管养单位必须高度重视本系统、本单位工程养护类支出预算定额的修订工作,以免形成预算超支或闲置节余的问题;三是将绩效管理范围覆盖到各级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资金。绩效评价重点由项目支出拓展到部门整体支出,包括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所以我们必须注重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将评价结果作为调整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政策和科学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四是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建立结转结余资金定期清理机制,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要作为结余资金管理,对结余资金和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一律收回统筹使用。这就对我们预算的前期准备工作和预算执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下一步我们要深入开展预算节余资金清理和回收工作;五是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和责任追究。各部门、单位要牢固树立“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意识,支出必须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预算执行中除救灾等应急支出通过动支预备费解决外,一般不出台增加当年支出的政策。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对检查中发现的违规违纪行为和责任人,按照预算法等法律法规严肃处理。这就对我们的预算编制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国库集中支付的制度约束,我们以往的“先支后列”和“着急用没钱先垫上”的老路已行不通;以往发生违规问题只处理单位不处理个人的惯例也已行不通;六是要进一步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管理模式。国库集中支付在全省交通系统自上而下推行至下级后,我们过去习惯的上下级间资金往来、预算单位间资金往来、上级费用转嫁下级等作法已行不通;先办后列、先采后报等不规范作法也受到很大遏制;当然我们也存在市、县两级单位直接支付和政府采购不方便、公路日常养护未实现市场化而必须执行政府采购,工程类、服务类政府采购程序繁杂、周期长等影响项目推进效率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一、二级预算管理单位组织调研、研究政策、积极主动与财政部门沟通等,不要牢骚满腹,办法总比问题多。我们要及时总结经验、研究对策,逐步建立起既符合财政改革要求,又能满足交通发展需要的财务管理体制。
(三)交通财务工作要主动适应当前深入开展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牢固树立党纪严于国法的意识,严肃财经纪律,从严依法理财。
交通行业是个资金大进大出的部门,一放松管理就可能诱发腐败。“3.08”案件的深刻教训也告诉我们,财务体制上的疏漏和管理上的松懈是导致腐败产生的重要原因,省纪委案件剖析报告列举了我们有些单位大额建设资金支付不经集体研究、个人独断专行,不严格执行计量支付制度、工程款支付随意,不依规开设银行账户、建设资金存放不规范等突出问题。近期,又先后发生吕梁交通执法局虚报冒领、滥发津补贴和运城高速公路公司乱开帐户、财政资金失去监管等问题,一些财务人员也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这些问题表明,一方面确实现在仍有人不收手、不收敛、我行我素、顶风违纪,另一方面也表明一些主管部门监督不力、情况不明。但问题的处理结果也正告我们,单位违纪只处理单位的时代已过去,强调纪律和规矩、严肃问责将是未来一定时期的新常态。当前,全省交通系统正深入推进 “六权治本”试点工作,狠抓“两个责任”落实,全面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各级各部门分管财务的领导、财务部门负责人一定要牢固树立党纪严于国法的意识,牢固树立会计主体责任意识,牢固树立法制和底线思维,认真落实“两个责任”,业务廉政一起抓,对照“三严三实”的标准,深刻剖析工作,反思自己,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狠抓财经纪律,严格责任追究,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确保政策执行不变形、不走样,资金使用不违规、不越线。各单位主要领导和审批人、使用人也要切实增强守法意识和责任意识,主动接受监督,支持财务人员正确履行职,严格按制度规矩办事。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持续深入,纪检、发改、审计、财政等部门署等都加强了对建设项目和预算资金管理的监督工作,有些检查已呈常态化和制度化趋势。这些检查,都会从财务会计资料入手,而单位存在的问题都会不同程度地在财务方面体现出来。如何能够顺利通过各项检查,并通过检查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将是摆在诸位面前的一个重大政治任务。各单位要真正转变观念,做到领导重视、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完善自我诊断、自我防范、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评价机制,及时发现和规范、整改存在的问题,改善薄弱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要正确认识并积极参与当前我厅推进的各项改革工作,为领导提供财务资产数据决策支撑。
当前,我厅正积极推进交通企业及高速公路资产债务重组、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公路建设事权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都涉及财务预算管理体制的调整,涉及资产、债权债务、投资、担保、合同等财务会计数据的清理核查,涉及有关工商、税务、合同、产权界定等法律事务的处理,涉及企事业单位重组或划拨后的会计处理,各单位财务部门要认真研究政策,积极配合单位推进改革工作。
二、高度重视和正确面对当前交通财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立行立改,切实提高全省交通财务管理水平。
认识到了在新常态下加强交通财务工作的重要意义,我们还要高度重视和正确面对当前交通财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才能有的放矢、突破障碍和解决问题。当前,交通财务工作主要存在6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理财观念和工作方式亟需转变。
长期以来,交通是计划经济色彩比较浓厚的行业,虽然已纳入财政部门预算管理15年,但在许多方面仍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突出表现在:交通财务工作还主要采取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财务工作服务服从于计划管理,长期未建立包括负债在内的全口径内部预算管理,成本和效益观念相对淡薄。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实务工作,轻政策研究;重计划完成,轻科学筹资;重计划管理,轻决算分析;重投资规模,轻收支平衡;重融资结果,轻融资成本;重负债融资,轻财政投入;重外部检查,轻内部管理;重货币和实物管理,轻资产资本管理;重静态管理,轻动态监控;重事后核算,轻事前控制、中途监管和绩效评价,特别需要重点强调的是根本没有投资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的评价。因此,财务工作也常常给人一种只是做做账的感觉,最多也就是按照计划编制预算拨付一下资金,好像与交通中心工作关系不大。这种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和陈旧的财务管理观念必须加以转变。
(二)部分预算主管单位对下属单位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履职不到位。
交通运输系统很多单位都是垂直管理,但财务工作象块块管理,上下级单位财务工作关系局限于资金拨付等日常工作,各预算主管单位局限于本单位日常财务工作,对上不汇报,对下不监督,对本系统财务工作的指导引领和监管职责履行不到位。突出表现在:一是没有注重发挥财务工作五年规划和重点工作计划的指导和监督作用,个别单位甚至不下发重点财务工作计划;二是财税、投融资、财务管理、会计等政策法规研究不够,学习不透,主动适应少,被动应付多,未建立常态化的上下级财务工作沟通机制,关心服务基层不够,对基层单位反映的问题关心不够、解决不多;三是不重视行业财务制度建设,规范和指导全系统会计核算、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出台少,特别是适应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四是不能及时掌握和纠正基层单位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下监督主要依靠外部监督;五是信息化管理严重滞后,未建立起集约化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所有的管理都通过单机或人工操作,相关资金、债务、合同、会计等信息不能有效集成,工作效率低下,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差,不能给领导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工作非常被动;六是部分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呈弱化趋势,会计核算规范化程度差,不用说及时准确地提供会计信息,连日清月结也做不到,个别单位不仅未建立本系统汇总财务报表制度,甚至连本单位的月报表也不编制;六是财会队伍管理单纯依靠继续教育培训,未建立有效的会计人员进入和退出机制,个别单位存在没有从业资格的人员或临时聘用人员从事财务工作的问题。这些问题确实需要引起我们各级领导和财务管理部门的深思和重视,改革要从厅机关做起,自上而下,层层推进。
(三)财政预算执行工作亟待加强。
近年来,我厅财政预算执行工作有所改进,但还存在以下4方面突出问题:一是部分国有资产经营租赁收入管理不规范,收入资金缴存不规范,部分收入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二是部分单位预算编制部门对预算能否及时规范执行考虑得相对较少,公路小修保养未实行市场化养护却编至政府采购预算,专项工程预算未编至具体预算执行单位,预算下达后受前期工作制约导致无法执行,部分项目纳入政府采购后难以执行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个别项目连续两年不能执行被财政部门收回,形成损失;三是部分单位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预算定额与实际情况不符,导致项目预算互相挤占;四是依然存在无预算或超预算支出,虚列支出或转嫁支出、自立名目或超标准发放津补贴等问题。
(四)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亟待改进。
根据省纪委案件剖析报告和省厅开展的交通建设资金专项整治总结材料,当前,我厅基本建设项目、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普遍存在5方面的问题:一是个别单位的主要领导财经纪律观念淡薄,喜欢“一把手”说了算,“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执行效果不好;二是未建立起完善的投资控制机制,部分单位投资控制、成本管理、工期控制意识淡薄,自认为“超了就能调”,不考虑调概后的资金非常难以落实,给单位发展留下隐患。一些项目超出设计工期迟迟不完工、一些项目账上趴着几十亿元付利息,一些项目完工后迟迟不做交工验收,加剧了建设期利息和建管费超概问题的发生,增加了建设成本;三是仍然存在不执行或选择性执行省厅管理制度的问题,虚报计量套取建设资金和在计量之外向施工单位借款等问题屡禁不止;四是部分项目中标施工单位履约能力差,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转移建设资金、大额付现、非法转分包问题突出;五是仍有部分单位未经批准多头开设银行账户和无理由在各账户间平移资金。
(五)部分单位银行账户开设过多过滥。
根据国家对基本建设项目和财政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的管理要求,开设银行账户要经过审批;基本建设项目完成竣工决算后,要及时进行并账处理,不需用银行账户要及时销户;预算单位预算收入上解要取消过渡户实行集中汇缴。但通过近一时期的检查发现,我们在银行账户管理中还在3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个别系统未建立本系统基本建设项目银行账户开设审批制度,基本建设项目银行账户开设过多过滥且不及时销户;二是有禁不止,个别高速公路建设单位仍然存在未批先开的银行账户;三是未全面推行预算收入上解集中汇缴制度,一些有预算收入的单位收入过渡户开设过多过滥。
(六)资产管理工作薄弱,对厅直企业财务监管不够。
对资产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突出表现在:一是未建立资产配置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机制,对全系统、特别是厅直单位资产购置、管理、调拨、出租出借、处置、投资等未建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制度;二是未建立对厅直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制度,对厅直企业财务和会计方面的监管力度不够,厅投资不能依法取得收益。对厅直企业的财务监管需进一步加强。
三、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全面适应新常态,严肃财经纪律,全力抓好当前交通财务工作。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各位财务工作的领导者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和厅党组对当前形势的认识和判断上来,自觉遵循新常态下的经济运行规律,科学分析新常态下交通财务工作的趋势性变化,做到思想观念、工作举措与经济发展同步转型。努力做到“四适应,四增强”:适应发展现代交通业的新要求,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适应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新变化,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适应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增强工作的规范性;适应宏观经济环境的新形势,增强工作的创造性。现阶段要重点做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问题导向,在厅直单位全面开展严肃财经纪律专项整治工作。
严肃财经纪律是做好财务工作的基础,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把财经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才能做好财务工作。针对前一段时间发现的问题,我们要严格按照“下管一级”的原则,在全系统全面开展严肃财经纪律专项整治工作,重点对以下8方面问题进行整治:(1)银行账户乱开乱设问题;(2)财政节余资金上缴问题;(3)违规设立“小金库”问题;(4)行政事业性收费上解问题和国有资产租赁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问题;(5)虚报预算、虚列支出、截留挪用预算资金、违规发放津补贴问题;(6)不执行或选择性执行省厅和主管单位下发的财务管理制度问题;(7)使用无从业资格或聘用临时人员从事财务工作问题;(8)交通建设资金专项整治整改的问题。各级各单位要尽快制定工作方案,尽早安排部署。专项整治工作,绝不能姑息迁就,走过场,说一套做一套。要集中查处一批典型违纪问题,严格责任追究,形成震慑效应,要在8月底前取得初步成效,集中力量解决全系统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积极争取财政部门支持,全力做好融资工作,确保不发生区域和系统性金融偿债风险。
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紧密结合政府性债务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趋势,做好以下5项工作:(1)研究交通融资趋向,转变筹资理念,积极争取省政府支持,争取省财政公共预算资金、一般和专项债券额度,争取尽早将政府还贷公路债务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以逐步建立起交通事业财政保障机制,保证交通建设持续发展;(2)在政府性债务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前后,要先行建立单位内部全口径预算管理制度,编制年、月度融资和资金使用计划,积极筹措资金,继续做好存量债务的还本付息工作,积极做好债务结构优化工作,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做好PPP项目的推广和试行工作;(3)积极建立资金存量与融资支持度挂钩的奖励机制,建立不定期银企对话机制,建立对银行的违约追究和退出机制,提高融资话语权,平等解决存在问题;(4)要尝试建立融资管理的市场化询价机制,建立融资示范性文本制度,引入第三方进行融资谈判,实现融资信息公开,最大程度地降低融资成本;(5)要千方百计加大收入管理力度,努力提高通行费收入能力,改革通行费上解制度,有效集中资金,缓解债务压力。
(三)以“六权治本”为抓手,全力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和实施内部控制是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的重要依据,是防范和管控经济活动风险、强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有力手段。各预算主管单位、特别是各级财务管理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厅党组“六权治本”和落实“两个责任”的总要求,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倒查修身、用权、律己严不严,倒查谋事、创业、做人实不实,认真反思本单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率先垂范,引领在前,切实履行行业财务的指导和监管职责,坚持问题导向、主动认领问题、全面梳理问题,剖析问题根源,细化制度建设目标、重点突破、狠抓落实。当前的主要任务,一是要针对行业突出问题抓紧出台预算资金管理、银行账户管理、资产管理、通行费上解、公路养护会计核算办法、财务监督、厅直企业监管、会计人员管理等管理制度,迅速把制度短板补起来;二是要切实树立服务基层的意识,认真梳理基层反映的公路日常养护预算执行困难、政府采购预算执行难、预算未直接编至执行单位、部分基本支出预算定额过低等问题,积极与财政部门沟通,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切实帮助基层单位解决问题;三是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在短时间内完成资金调配和拨付审批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工作,恢复和建立会计、预算、基建、融资、资金调配等报表报送制度,切实保证厅领导财务会计决策信息渠道的畅通。厅直各单位也要认真分析对照本单位财务制度的建设缺陷,争取出台一些有效管用的财务管理制度。
(四)以信息化建设为基准,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财务工作流程。
继续依靠单机或手工操作方式进行财务管理,已远远落后时代发展,远远无法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财务工作总是处于被动状态,我们的财务人员总是疲于奔命却事倍功半。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再造财务工作流程。有关部门和主管单位要坐下来,要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会诊,要向兄弟省份、向厅直已实现ERP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的企事业单位学习,要下决心开发我们自己的ERP管理系统,把会计核算、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债务管理、资金管理、合同管理、收费公路管理等软件集成起来,把上下级单位连起来,实现财务信息的共享和集成,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厅财务处要立即动起来,尽快组织大家进行研究,拿出一个工作方案,整体推进和分步实施均可,争取在年底前能有一个初步的突破。
(五)要加强和规范国有资产监管。
按照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要求,要进一步加大国有资产监管力度。在交通企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债务重组、资产转让变更过程中,各有关单位要对产权界定、资产评估、资产剥离、报废处置、债权债务转移等关键环节把好关口,严格按有关规定和程序报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完善对直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措施,要切实履行出资人职责,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日常监管机制,规范经营行为,加强经营业绩考核,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志们,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时代里,在交通财务工作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更加奋发有为,扎实工作,以新思路打开新局面,以新作为谋求新发展,牢固树立法治、底线、风险、责任思维,提振精神,勇于担当,为我省交通“六大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财务保障和支撑!
第五篇:A市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X市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
座谈会上的讲话
这次科技和人才座谈会,围绕科技和人才工作集思广益,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把人才和科技放在一起来研究。人才和科技应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为我们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是为了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进步和创新源自于大批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所以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问题,今天我们之所以取得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方面取得一系列的突出成绩,与我们多年以来坚持推动科技进步和人才强势战略是分不开的。我们集中研究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的政策和措施,标志着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对济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规律性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是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一个具体行动。
结合大家谈的这个意见和这段时间的调研和思考,从下面几个方面谈一下看法,以供参考。
第一,要深化认识,切实做好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的计划。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这 些重要论断大家应该说都不陌生,这三个第一有根据性和战略性,又具有紧迫性和建设性,特别是我市正处在蓄势转型、跨越崛起的关键阶段,处在应对危机保增长的特殊时期,关键时候必须抓关键问题,针对我市的经济发展阶段来说,已经到了全面突破科技和人才工作的时刻,我们提出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的总基调,最根本的支撑和动力的源泉在于科技和人才,大做区域发展新高地,这个高地首先要成为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分析济宁的发展有很多瓶颈,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总量超过2千亿的地级经济大市,面临着周边激励的区域竞争,从产业结构和产业层次的优势和劣势来分析,我们有两大瓶颈:
硬件的瓶颈是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规模和城市的承载能力,城市具体要素(具体发展能力)以及我们的基础设施配套和完备程度,从硬件上来讲是一个制约我们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的一大瓶颈。我们拥有很多的资源优势,包括人力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这些优势要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创新的优势,必须要有相对完备的城市和基础设施做硬件的支撑。随着城市规划的修编和完善,随着一系列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配套和完善,相信在两三年的时间内,济宁城市和重点基础设施的配套水平会有一个大的飞跃和提高,这是毫无疑问的。通过大框架工程的实施,高速路网的完善,高铁的建设,机场和相关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以及城市功能和商务服务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城市和基础设施这个瓶颈在两三年之内应该有一个大的突破。
另外的一个瓶颈是人才瓶颈。我市一方面是人口大市,人力资源相对丰富;但同时我们又是一个人才小市,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 不优,特别是工程技术类人才与我们产业发展的需要相比很不适应,人才短腿现象越来越突出。在城市布局和相关设施相继展开的情况下,回头认真研究人才和科技创新瓶颈如何突破的问题,才能保证真正走上转型发展的道路。
实现济宁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要强调突破科技人才工作。突破就不是一般性和常规性的,而是工作力度、工作方法、政策措施、工作成效等方面要实现一个实质性的提升,这是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决定的,刚才张市长也已经把形势分析的很透彻。我对某些方面再强调一下,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可以说是“四个从来没有”:
一是科技和人才的作用从来没有显得如此重要。当今时代,传统的生产要素在发展中的作用呈递减趋势,科技和人才日趋成为推动发展的主导力量,谁拥有了高素质人才和强大的创新能力,谁就能赢得发展的话语权。近年来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这样一个总基调,明确了以经济战略转型为主线的发展思路,确立了经济发展新高地、南北竞争合作新支点、淮北经济区排头兵三大目标定位。实现这些目标任务,依靠科技和人才,我们提出跨越发展,最重要的是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层次的跨越,实现经济转型。在我们这样的资源型地区,不转型没有出路,但是转型的路径和支撑条件是什么?转型的引擎和动力就是科技和人才,如果找不到正确的路径和方法,找不到关键矛盾,转型也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多次讲并不是由挖煤、发电转为其他方式的制造业就是实现转型,转型不仅是一个产业的转型,包括产业层次,包括创新能力,包括持续发展的能力,这都是转型的首要命题。打区域发展新高地,如果不能成为人才发展高地和创新高 地,就只能跟在别人的后边以低端产品搞规划,发展高地也就无从谈起。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一些行业过剩和产能过剩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很严厉的措施,十个部委发的文件,对于煤化工、水泥、钢铁、电解铝、平板玻璃、高晶硅、供电装备等行业从土地政策、信贷政策、审批立项、法律法规和纪检监察等方面出台了一系统严厉措施。现在我们要抢占发展先机,抢抓机遇,这个机遇过去是抢资源、抢市场,现在要抢政策空间。在我们国家,有很多产业是一哄而上,很快就会过剩,很快国家就会限制。两年之前国家还鼓励引导煤化工建设,风电两三年之前还是一个新兴事物,离大型的规模化、产业化离得还很远,现在风电装机已经过剩了,高晶硅现在也过剩了,所以抢抓机遇不仅是一个抢资源、抢市场的问题,还有政策空间问题。有些项目论证三五年下来了,等论证明白了,又过剩了,比如煤化工和突出的几个项目,千方百计去争取,如兖矿的项目,去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拖来拖去,国家政策一调整,就不好办了,很多事情去做了,做了就做了,就要做下去,如果慢半拍,慢慢腾腾,最后只会门槛越来越高,成本越来越高,由国家鼓励支持变为限制。这些问题使我们不敢懈怠,如果我们不去研究这些新问题,不去提升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去培植新的增长点,那么只能跟在别人屁股后边跑。对我们来讲,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只是低端的给别人搞配套,永远是跟在别人屁股后边。
二是科技和人才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显得如此突出。从区域综合竞争力来分析,从制约济宁发展的瓶颈要素来分析,科技和人才问题都显得尤为突出。张市长对兄弟市的人才数量、高新技术企业、高 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以及平台的建设都做了些量化的分析。不比不知道,自己和自己比,每年都有新进步,每年都有新发展,如果放到一个和我们经济总量差不多的市去比较,就可以看到我们的差距在哪儿。科技和人才滞后及产生的副效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倍发展,如果不能尽快突破,会严重影响当前的发展,而且会成为以后长远的致命伤。
三是科技和人才突破从来没有像今天显得如此紧迫。历史的经验证明,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过后,都催生一次新的技术革命浪潮波澜,经济危机的复苏,根本还是靠科技创新和人才的推动。最近温家宝同志到外地视察,也突出讲这个问题,战胜金融危机,实现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更好增长,根本还是靠科技和人才。目前以低碳和新能源为标志的科技新技术浪潮已现端倪,围绕相关战略产业展开的人才和技术争夺也愈演愈烈。温家宝总理考察中关村科技园时指出,知识和科技是国家和经济最具安全性、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最终战胜经济危机还是要靠科技突破,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这样,对一个企业来说也是如此。这次危机中,我们有好多企业逆市上扬,在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形成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各项经济指标都有很好的增长,根本上还是归结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如意、新风光、鲁抗辰欣、博特丝杠等科技型企业之所以能逆市上扬,最根本的还是有自己创新的东西。突破科技和人才工作,既是我市的发展长远之计,也是当务之急。
四是科技和人才机遇从来没有像今天显得如此难得。当前正是突破人才和科技工作的最佳时间。一方面,推动技术创新和发展新兴 产业处在难得的机遇时期。对新兴产业的培植而言,相对发达一些的地区完全可以发挥优势,实现高点切入,特别在一些新兴业态、新兴市场的技术和政策尚不明朗的前提下,只要是看的准,敢出手,就能以时间换空间,以主动占先机,实现弯道超越。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角度看,产业流动力加快,使基数因数效应更加明显,后发地区完全可以节省和大幅缩短基数升级进程,这两点也已被大量的事实所证明。另一方面,大范围引进高层次人才处在一个难得机遇期。特别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严重冲击带来的滞后反应,又出现了一个海外留学人才归国浪潮。仅去年就有5万多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相当于前五年的总和,这是我们国家国力增强,国内产业机会增多、条件改善和国际经济大的背景使然。所以说中央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这也是前所未有的。从中央到各级党委政府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确实前所未有。也要把抓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作为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党管人才这样一个人才强国战略重大的措施。除了国家相继提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计划和政策措施之外,全国各地和我们省委省政府也都从政策上,从各个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引进人才回国创业的政策措施,增强了对海外人才的吸引,所以我们说现在面临着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的难得机遇。但机遇终归是一种可能,抓住机遇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须增强紧迫感,使我们应对危机的过程成为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的过程,成为聚集创新人才的过程,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过程。
同时,突破科技和人才工作,要在思想和认识上首先有突破。首先要有观念的突破,破除一切误区,我们对科技和人才工作研究的还不够深,对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把握的还不够透彻,特别是政策、机制、平台建设、引进人才的渠道方法在操作层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们有很多好的办法,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如何把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真正放大政策效应,尽快见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工作的成效,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做。要真正解决问题,首先要解决思想观念问题,有些误区需要去澄清:一是唯条件论,济宁这样一个二线城市,到底能不能引进高端人才,靠什么来引进人才,我们要好好的研究和讨论。引进人才,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当然离不开必要的条件,但绝不是条件决定一切。从现在一些企业开展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包括和国外人才合作交流来看,完全证明了这一点。需要一定条件,但并不是说有好的条件,人才就会自动进来,也不是说我们现在就完全不具备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基本条件,如果受这种观念的束缚,那么发达地区永远是发达地区,我们这些中西部地区永远是欠发达地区。有些问题是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拿手戏,有些事情我们不具备条件,但并不是在所有的行业、所有的领域、所有方面都不具备条件。前段时间台联电董事长带着20多个人来济宁考察了两天,考察后认为济宁经济条件很好,他说他来之前担心行不行,看了看经济条件,包括交通、酒店、园区建设以及配套能力之后,说目前这些条件很好,预期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好的条件。前段时候美国有几个高端人才一再强调要有个好的印象,姚博士说他是国内引进的非常稀有的人才,他如果看这个地方不行的话,我们也没办法,一定要让他认为这个地方行,只要是他认为行,我们就有信心,他如 果不愿在这个地方干,谁也没办法,最后他考察了高新区后,一拍即合,形势非常好。有一些是硬件逐步完善的过程,还有很多是软件方面的。给他一个产业发展的平台,给他一个机会,给他一定的条件,给他一种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建国初期,那么多的科学家回国,创造两弹一星,那时候是什么条件。微山的润峰集团与原来的高新产业给他一定的资金以后,到美国引进了一个团队,开拓新能源项目,发展势头很好。所以说所谓条件论是宿命论,我们的条件不是像西部一些非常差的地方,确实难以招揽一些人才,有些地方甚至不具备生产和生活条件。而我们济宁地区尽管在山东省处于中西部地区,但总体方位处于东部地区。我们的交通条件、生态环境、硬件配套水平、产业基础、部分领域和重点产业具备了一些高端人才条件,这一点我们要严格提醒,克服唯条件的宿命论;第二,克服片面的市场人为因素和市场要素要靠市场来调节、来配臵,政府不能过多的去干预的认识。这也是片面的认识,市场的作用固然不能忽视,但政府的主导和推动十分关键,特别是在我们国家,在经济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是完全成熟,政府在配臵资源方面还是有强有力的作用这样一个阶段,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即使欧美和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也无一不是把先导产业和人才竞争作为国家战略来实施。二战以后,美国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从世界各地搜集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到美国去,雷曼兄弟破产之后,不到十天,日本野村政权就吸纳了全球七千多名人才为野村政权服务,这都是了不起的大事。最近有本书叫《人才战争》,总结列举了发达国家实施人才竞争的战略,有这样一段话:人才战争,早已不是小规模的常态事件,鼓励官方和民间,政府和企业,决不能臵身其外,任何国家和地区即使不去人才市场争夺自己需要的人才,仅仅是留住自己的优秀人才,也要面临一场人才国际战争。我们处在这样的发展阶段,我们政府的强力推动更为重要,这在理论界和学术界也早已成为共识,过去常讲产学研结合,现在应是官产学研结合更为准确,要突出政府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人才引进方面的主导作用。三是要破除机械的见地论。认为技术研发有个过程,人才工作有个周期,不能操之过急,这句话既有道理,也没有道理。我们在很多领域和产业是有优势的,如意科技能在纺织行业填补国内空白,取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鲁抗晨欣研发出国家一类新药,都是很了不起。正是因为科技和人才处于引领和先导地位,我们更应该以超前眼光来勾画,所以说这既是长远之计,也是现实的紧迫任务。我们既要看到眼前,更要谋划五年、十年之后济宁要干什么、要突出什么产业?五年、十年之后的优势在哪儿?如新药的创制需要八到十年,下一个新药要到2017年才能投入产业化,如意纺技术也是搞了7、8年的时间。所以说正是因为人才的竞争,人才和科技处于引领的地位,因为重大的创新和科技突破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才要即看到长远,又要抓紧当前,如果按部就班就会丧失机遇。创新既然是科研,就有成功,也有失败,引进人才也和引进项目一样,也是有成功有失败。投入的风险、政策风险等是肯定的,但不能因为有风险,就缩手缩脚。无论是党委政府相关部门,还是企业都应该在人才和科技创新上树立正确的风险观。技术创新本身就是高分析高投入高回报的行业,风险投资主要是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资,怕风险就打不开思路,就放不开手脚,就会错失大量的机会。人才引进也是如此,引进一个 成功一个也是不可能的,只要我们锲而不舍的做,交点学费也很正常。无锡尚德施正中带一个美国团队从美国回来,在无锡创办太阳能公司,曾经陷入极大的困境,跟他回来的团队纷纷离他而去,很困惑,很艰难,后来无锡市政府给他必要的扶持,使他很快成为目前世界领先的太阳能光伏电制造企业,走在全球的前列,这已经成为经典的案例。还有一个是江西的新余市,塞维太阳能,做多晶硅,往下来做,形成一个产业链,达到几百亿的规模。鹏晓峰也是当年从海外回来的一个高科技人才,找到当时新余市市委书记王德合,说我有现在被美国封锁的制造多晶硅的技术,我有2个亿的资金,还缺3个亿的缺口,如果能支持我的话,我将在新余市发展。江西是一个偏僻的中西部省份,塞维太阳能成为国内最大的多晶硅研发制造基地,现在向下游发展的趋势非常好。当然这些投入也很可能失败,但是成功了,就能带动一个地方产业层次的整体提升,培养起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新产业。包括河北廊坊的新药科技公司,现在做的是全国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条大型生产线,70兆瓦,也是引进的一个团队,河北的太阳能生产基地,以及建的光谷基地,这些条件用的很好。当然我们要科学论证,最大限度的去规避风险,但是规避风险要靠科学有效的机制和办法,而不是靠不干来回避,不干没有风险,当然也没有机会。还要树立人才发展的理念,人才引进发展的理念,靠人才和科技创新推动跨越发展的理念,以正确的理念来打开思想通道和工作通道,这是第一点。
第二,要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全面提高我市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的水平。科技创新和人才流动建设有一个共同点,一个合理的体系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针对这样的结构特点,只有强化基础,扩大总量,才能做好做强,只要高点定位,才能引领和带动整体提升。所以说既要瞄准高端、高点定位、高端切入,下决心在一些优势行业和领域有所突破,同时要强化基础、统筹把握、系统推进,要抓住要害,在关键问题上突破。有六个要素在上次调研的时候一起提出来讨论,今天再突出强调一下,以这六个方面来研究制定政策和措施:一是规划问题。在规划上要寻求突破,规划是发展导向,一个好的规划就是一个发展路线。我们现在正在研究制定科技和人才规划,以及相关的具体实施计划,既要突出前瞻性和规划性,又要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尤其要做到四个衔接:科技和人才规划要与我市整体发展战略相衔接。科技规划人才规划要为总战略和总目标服务,要体现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总基调,更好的为发展大局服务;科技和人才规划要围绕产业发展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要围绕我们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来制定实施产业规划。引进人才要围绕我们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来引进,这样我们才有基础和依托。科技规划和人才规划要相互衔接,做到一体规划、一体布局、一体推进;科技和人才的内部转向规划也要相互衔接。包括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等都要统筹安排、有机处理、科学合理,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要分析哪些是我们的优势,哪些是我们的重点,在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当中哪些门类、哪些产品是我们的主攻方向,要细化要明确,决不可大而化之。人才越高端专业性越强,很可能是一个分工很细致的一个领域,这个领域就是我们的主攻方向,不仅是大的产业规划,在产业内部、在行业领域、在一些具体的行业方向上也要进一步细化研究。二是政策上的突破。区域科技和人才竞争很大程度表现为政策竞争,如何看待政策竞争?政策的优厚固然很重要,政策的优厚要建立在政策对路的基础上,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是制约人才的关键点,才能发挥政策的最大效应。所以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制定一定的政策来引进、吸收优秀的人才。我们要把现有的政策一一修改,同时结合最近的调研,包括这几次座谈会谈的些意见,学习借鉴外地一些好的做法,尽快拿出我们市引进人才和推动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体系。政策要突出前瞻性、开放性和针对性,要使政策真正能和人才形成共鸣,研究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到达最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扶持,要研究透一些高端的领军研发型人才重视什么、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那些技能型人才、创业型人才需要什么东西。要分层次来研究,我们强调人才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越是高端人才流动性越强,给他提供能发挥聪明才智、发挥所学专才的研发创新条件和生活配套条件,在哪些方面怎么做,要有具体的办法,不能停留在泛泛而谈的一个层面。有些要一人一策,一事一策,各个部门都要强化思想,怎么能有利于人才引进,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科技创新。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办法真正把服务二字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有些方面需要管理,管理要寓于服务当中,争取程序上更简明,更透明,操作上更简便,要围绕这些去研究。第三,在投入上要有突破。人才和科技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但也是长期、慢性的投入,他不像建栋楼,修个桥来的快,要三打仗,三长远。刚才张市长已讲到,明年要增加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的财政投 入,同时制定有效政策来引导企业和社会的多元投入格局。特别是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用好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等政策杠杆,激发企业内在创新和引进人才的动力。四是在机制上求突破。无论是人才的引进机制,评价机制、用人机制等都需要深入研究,人才以用材为本,引进人才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用才。引进的确实是人才,确实是人才就要真正的用好人才,让人才发挥他的最大效应。相关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这个问题,要打破惯性思维,不是政府管理对人才的调度,而是怎么更好的发挥人才的作用,更好的引进人才,用好人才。要研究人才的评价和退出机制。五是在平台建设上求突破。平台是技术创新的载体,也是聚集人才的载体,离开平台,引进人才就缺乏依托,科技创新就缺乏基本的载体,所以要把抓好平台建设作为当前的一件大事和要事来抓,集中力量在平台建设上寻求突破,争取快见效,早见效。要着力推动四类平台建设,一是针对重点产品、重点产业的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大型公共实验、检测设备和服务平台;二是综合型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中心;三是为引进高端人才提供创业条件和服务保障的研究中心;四是以企业为主体,搞好各类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作站等各类平台建设。特别是鲁南煤化工研究院,正在加快建设,牌子也已经挂起来了,关键是研究怎样真正发挥他的作用,怎样能为煤化工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要研究新技术问题。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也同样如此,要学习借鉴台湾工业园和嘉兴、成都中科院成果转化中心的经验,嘉庆的成果转化中心在全国都很出名,可以去考察一下,把运行的机制和模式很好的学习调研一下。现在财力非常紧张,各项民生工程压力也很大,在金融危机对财政增长造成困 难的情况下,我们大幅度增加科技和人才的经费是非常不容易的,现在我们就要研究怎么去用好,真正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四两拨千斤。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更重要的是如何用好资金,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我们以各类平台为依托,一是引进海内外的高端人才,为海内外的高端人才来济宁从事研发产业提供条件和支撑,二是引进大院大所来济宁设立窗口,来转换项目,合作建立各种成果转化的新基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的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就应该发挥这样的一个作用,能不能用5年的时间来引进100家大院大所来济宁设立窗口?十年之前,深圳也在做这个事情,当时去参观时,没有搞明白,因为好多年之前,他就专门建了这些东西,给国内外的大学在深圳设立研究院、公司或办公室,即提供一个窗口来深入了解产业和人才需求,然后推到高校和当地企业的合作。我们科技局抓的中科院沈阳分院,特别是从这个计算技术研究所来入手,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把这些科研人才,高端人才引过来,让他们安家落户,让他们长期来这儿工作生活,我看确实难度大,因为越高端人才越难用这种方式引进,但如果我们给这些大院大所设立窗口,寻求合作,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而且是双向共同需要,共赢的结果。这次中科院和沈阳分院来了16个研究所,确实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也需要找到一些地方来进行合作,他们的成果也需要转化,需要这么个平台。我们就要为济宁的一些主导产业和优势的领域搭建一个平台和窗口,后边可能就是一所大学、一所大型科研院所,就是一个团队。在调研时,我们看到博特丝杠和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一拍即合,双方优势互补。一条丝杠看起来不起眼,可价值10多万,相当于一辆轿车,我们缺的是数控机床的软件系统,而计算机研究所的优势就在这儿。现在合作的开端很好,我们要把引进大院、大所、大学来济宁设立窗口作为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也作为鲁南工程研究院与大院大所合作的模式进行认真的探讨和推动。同时,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每个窗口都要有各自的政策,发改委管重点实验室,经贸委管企业技术中心,科技系统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要把这些东西研究透,今后在考核部门工作的时候,要把这个作为量化的考核,这些部门要把帮助企业争取了多少省以上的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作为一个部门任务。企业也要有主动性,积极申报,积极争取,部门要当成自己的任务,每年都有机会争取省以上相关的部门的政策支持,给企业搭建服务平台,使我们的各类平台都能成为展示技术创新、新兴产业培育和吸纳人才的重要推手和综合孵化器。六是在渠道上取得突破。对引进技术、引进人才都有个渠道问题,通过什么渠道来引进人才,推动对外的开放和合作,要打破惯性思维,真正走出去,进一步增强我们对人才的吸引力。渠道很多,但根本的是以项目引人才,以人才引人才,以平台引人才。以项目引人才,引进一个项目,就可能带来一个团队,落户一个高新技术项目,肯定会有一支创新和技术队伍引进来;那么引进一个人才就可能跟进一批人才;搭建一个平台,也会聚集一批人才,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不同的国别地区的特点,分类研究,分类施策,也包括济宁籍在外的高层次人才。每年考上那么多大学生,越是一些名牌院校、重点院校回来的越少,现在他们都分布在哪些行业,特别是济宁籍出国的也不在少数,把这些基础资料要很好的摸清底子,这也是很重要的渠道,要引进一些海外人才回家创业。与济宁有关系,或是济宁籍的更有可能性。怎么提好我们人才的计划,还要根据大家的意见进一步研究。这段时间,经过大量调研和分析论证,大家都动了脑筋,有些很好的设想,关键是怎么提出来好。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决议当中,提出用五年到十年之间,引进一万名海外创新创业人才,我们怎么提好,怎么即能与我们济宁的发展状况相适应,又切合实际,切实可行,还是要很好的论证。全省提出一万名,我们怎么来呼应,同时我赞成 的意见,双引双与,这是对的,即要引进海外的人才,也要注重引进国内的人才;既要注重培养海内外的人才和项目,也要注意培养和扶持本土人才,这都需要认真研究。既要注重引进海外的,更要重视国内的,大量的还是国内的人才,包括本土人才。在工作重点上,也要与省和中央相呼应的问题。就海外来讲,大体上是这么三个类型:一是领军型的研发人才,这个不会太多,真正引进也不容易;二是能领办项目的人才,包括与企业的合作,共同课题的研究,去领办一些市、省、国家的一些科技项目,领办项目型人才;三是能领头产业的一些创业型人才。领军、领办、领头这样分几个不同层次的类型,领办的是项目,领头产业的是科技型的企业家或企业型的科学家。要尽快拿出可行的方案,形成一个完备的计划来推动实施,各县市区包括园区以及民间行业也都要认真研究本县市区人才引进的计划和具体办法。
最后,要加强领导,统一协作,形成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的合力。
一是要依靠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进一步重 视科技工作,重视人才工作,要认真研究科技与人才工作的内在的规律,当好科技与人才工作的推动者和实施者;二是各职能部门要整合力量,组织、人事、发改、经贸、教育、金融、财政等各部门,都有推动人才和科技工作的责任和义务,都要把推动科技进步,支撑科技和人才工作作为分内职责。按照党管人才的方针,组织部门要牵头来整体推动整个人才计划的实施,相关的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纳入本部门的工作计划和工作任务,纳入考核体系,既要有定性要求,也要有量化要求,要软任务定出硬措施、硬办法、硬考核,硬指标;三是学校院所的作用。特别是驻济宁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无论是省属的还是市属的都是济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多年以来为了济宁的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今天这种形势下,希望驻济宁的省属院校、科研院所、市属的科研机构要进一步强化对地方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强化提高合作共赢的意识,拆掉院墙,走出院门,寻求地方企业的合作,寻求发展的活力。曲师大、济宁医院、济宁学院和其他一些职业院校,激光所、寄生虫研究所都有很多的优势项目,都有很好的人才储备,都有很好的可以合作的项目和载体。下一步我们要和人才政策纳入一个体系来通盘考虑,不论是哪儿来的,都有一个与区域经济发展互荣共生的任务,只有深深的根植于区域社会发展的实际,我们这些大学、院所才有活力和生命力。要处理好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的关系,既要重引进也要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政策的支持,也要注重各种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人才的关系,包括领军型的人才、创新创业型的人才、技能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等都要统筹兼顾。四是企业的主体力量。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 是具体创新创业人才的载体,是推动企业创新的主力军,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今天一些企业家来参加这个座谈会,都谈了很好的意见。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和人才支撑,能不能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团队企业家是关键,企业家的眼光、胆识和理念至关重要。如果企业家是短视的,既使现在这个企业情况比较好,也很难持续的发展。有些企业当年也是风光一时,在行业内在国内也是遥遥领先,有很好的地位,但现在已经风光不在,甚至破产倒闭,陷入困境,原因很多,根本的是缺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缺乏企业的持续力,研发创新能力。企业要有打造百年企业的雄心壮志,当年好多企业在省内国内都是很知名的,现在也都不行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市场竞争就是这样,优胜汰劣,企业要有眼光有抱负,要利用好的政策,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包括税收等各个方面都有优惠政策,要用足用好。新风光电子是个不大的企业,七八十名本科生,还有一些博士生,对高等人才付出的工资和成本肯定比找一些低端的工人付出的多。而人才观念怎么来看,我们讲过好多次,不能说一个本科毕业生,一个硕士,一个博士,就一定比一个工人强,但一百个博士一定比一百个工人强。要增强科技强企的意识,树立一个高远的目标追求,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盯紧前沿,增强续发展能力,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更是如此。泰丰电子市场说的很形象,高技术企业就是一条不归之路,我要在这个领域持续的投入、持续的研发,只有不断的创造新东西,才能保证在这个领域有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稍一懈怠,稍慢几拍,多年的积累和竞争优势就可能丧失殆尽。五是要对人才引进和 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无论是整体环境还是全社会重视人才、尊重知识、鼓励知识创新的舆论氛围、政策氛围、社会环境等方方面面都要形成合力,形成一个举全社会之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的一个良好局面。
我们今天研究的事情,既是关系当前的发展更是关系济宁长远发展的大计。五年十年之后回头来看,我们对科技和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应该是很有意义的。我们相信,真正实现济宁的跨越发展、真正建成一个经济强市,形成一个区域发展高地,根本的还是在于大量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我相信只要齐心协力、锲而不舍、一以贯之的推进,就一定会走向光明的境界。我们也欢迎各位企业家和科研技术人员能与政府一起研究相关政策,对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继续提出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今天所讨论的问题请有关部门认真进行研究梳理,有些因为时间关系来不及讲还没有讲出来的,特别是操作层面上的一些共性问题,欢迎大家会后以不同的方式多提意见,使我们的政策措施更有针对性、更管用、更容易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