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基层医改回归公益性的制度创新 文档

时间:2019-05-13 23:1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基层医改回归公益性的制度创新 文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基层医改回归公益性的制度创新 文档》。

第一篇:安徽基层医改回归公益性的制度创新 文档

安徽基层医改:回归公益性的制度创新

来源:中工网 2011年06月21日07:44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打印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

2009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同时,从优先保障基层用药的安全有效和方便可及、减轻群众用药负担出发,稳步推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这是深化医改的一项重大战略性举措,也是深化医改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医改实施以来,安徽省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坚持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为突破口,统筹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2010年底,国务院医改办组织专家对安徽医改进行评估,认为安徽医改“为全国医改闯出了一条新路子、提供了宝贵经验,值得全国其他省区市学习借鉴”。

一、安徽医改的整体设计

2009年11月,安徽省选择32个县(市、区)开展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研究制定了“一主、三辅、五配套”等9个政策性文件,形成了相互支撑、较为完整的改革试点方案和政策体系。2010年9月,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对全省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进综合改革。

1.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公益性管理体制。坚持公益性方向,将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发展费用由政府负责,运行费用的差额由政府给予合理补助。科学核定人员编制,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编制不跟人走,只是作为聘用人员和核定收支确定补助的重要依据。

2.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竞争性用人机制。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负责人,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核定竞聘人员资格,进行全员竞争上岗,做到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定期考核,优胜劣汰,妥善安置落聘人员,确保社会稳定。

3.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激励性分配机制。对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居民满意度为核心、公开透明、动态更新的工作任务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经费补助挂钩。对医务人员,建立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实施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个人收入挂钩。同时,保障医务人员合理收入在改革后普遍有所提高。

4.推进药品制度改革,建立规范性采购机制。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由省统一集中招标采购,实行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财政支付,全程监控。这是药品采购制度的重大变革。

5.推进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科学长效性机制。财政对基层医疗机构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保障基层机构正常运行。同时,发挥医保支付的重要作用,建立多渠道补偿机制,财政部门根据改革的需要,及时调整支出结构,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所需资金。

6.推进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改革,建立持续性发展机制。实施乡村联动,将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纳入改革范畴,由乡镇卫生院对其设置、人员、业务、药械、财务等进行统一管理,村卫生室的法律责任独立、财务核算独立。政府对其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药品零差率销售给予补助,并按行政村户籍人口每1200人每年补助每个村卫生室8000元,补助资金由省财政统一安排到县,再由县落实到村卫生室。村卫生室依据内部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分配。

上述各项改革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管理体制改革是基本前提,人事制度改革是关键环节,分配制度改革是动力机制,药物制度改革是重要目标,保障制度改革是必要条件,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改革是确保基层三级医疗网络“网底”不破的重要基础。

二、安徽医改的成效

安徽省在全国率先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提前一年实现了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基层群众和医务人员满意度达到90%,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1.公益性管理体制全面确立,新机制顺利转轨运行。改革后,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被全部纳入政府编制管理和财政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定位更加明确,保基本的任务更加清晰,服务的重心开始逐步转移到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上来。过去卫生院超范围执业、超服务能力接诊的现象基本消除,特别是大处方、乱检查的现象从源头上得到了遏制,群众就医负担得以减轻。

2.药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广大群众得到了明显实惠。自2010年1月1日起,安徽试点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全部实行了零差率销售,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到50%左右,惠及全省6800多万城乡居民。据统计,到2010年9月,安徽乡镇卫生院呈现“五降一升”的态势,与上年同期相比,次均门诊费下降13.6%,次均门诊药品费下降22%,次均住院费下降13.7%,次均住院药品费下降20%,住院人数下降30%,1-6月门诊人次上升21.3%。

3.初步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医务人员结构显著优化。按照新的用人机制,完成了核编定岗、竞争上岗、分流安置等工作,公开选拔了乡镇卫生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充实了一万多名医学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医务人员结构得到优化,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上升到87.2%以上,具有初级职称的占90.8%,比改革前提高了11.1个百分点,其中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占21.2%,分流人员达2.1万多人,其中大多是无资格、无职称、长期在编不在岗人员,增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

4.分配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医务人员积极性得到保护。全面完成了任务核定工作,制定了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医、护、技、公共卫生、后勤服务等岗位绩效考核细则,初步建立了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两级绩效考核制度。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政策正在实施。根据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医务人员平均工资较改革前增加了500元左右。

5.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全省完成了收支核定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账户全部取消,收支全部纳入国库支付中心集中管理,财政按月预拨经费,保证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改革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人员经费、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等及时到位。其中,试点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政府补助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平均上升25.7%。

三、制度创新下的安徽医改贡献分析

由于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不足,以药补医机制导致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淡化,引发了大处方、滥用抗生素、过度治疗、不合理检查等不规范诊疗行为,加重了群众负担,造成医患关系紧张。许多地方甚至将医疗卫生推向市场,导致医疗卫生机构逐利现象严重,医院成了追求营利的企业,医生成了推销药品的商人,药品成了赚钱的工具。安徽医改在理论创新上着力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改革的方向,二是运行的效率,三是财政的投入,即重新构建成一个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以药补医机制下的营利企业回归到公益性的定位,使医务人员由过去的“药商”回归到看病、防病的角色,使药品由赚钱的工具回归到治病的功能。

1.回归“公益性”的制度设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花钱重塑体制,将过去由市场主导的医疗机构重新转换为政府举办。对过去以租赁、转让、承包等形式经营的医疗卫生机构,由地方政府统一收回,统一管理,政府履行为基层群众提供医疗卫生的职责。二是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政府在每个乡镇举办一所卫生院,在每个社区举办一所卫生服务中心,而且在较大的行政村建立由政府支持的卫生室,从而形成县、乡、村(社区)三级全覆盖的政府支持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是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履行公共卫生服务职责。将公共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由政府免费提供。例如,重大传染病、地方病、流行病预防预控,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等。通过公益性的制度安排,实现了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形成了保基本、广覆盖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调动“积极性”的制度创新。为防止在“公益性”回归后出现新的“大锅饭”现象,安徽省在医改政策上出台了联动配套的制度,即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改革。在人事制度安排上,因事设岗、竞聘上岗、全员聘用、合同管理,对不符合上岗的人员,实行分流安置,形成能进能出、激励有效、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解决了人浮于事的现象,优化了人力资源的配置。在分配制度上,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实行“双考核”、“双挂钩”。通过绩效考核,确定财政补助水平,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提高服务效率。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充分反映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反映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体现医务人员的工作绩效,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避免干多干少一个样,拉开分配档次,形成奖勤罚懒、优质优价的分配导向机制。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在管理、人事、考核分配等方面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确保了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活力。

3.保障“可持续”的制度落实。基层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后,原有的“以药养医”的机制退出了,必须建立新的稳定的投入补偿机制,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作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只能由财政予以保障。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和发展,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财政责无旁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理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其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都由政府保障,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以切实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营和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根据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目标,严格界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合理确定诊疗路线,科学选择适用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把投入保障经费控制在财力承受范围内。

4.满足“多样化”的制度许可。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廉价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满足群众医疗卫生服务多样化、多层次的需要,在“保基本、广覆盖”的基础上,对基本需求以外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予以满足。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起主导作用,能够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供给,起着平抑和稳定药品价格、诊疗服务价格的作用;社会举办的医疗机构作为补充力量,可以更好地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同时,积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发展,与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形成相互补充、相互竞争的关系,促进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

四、安徽医改的借鉴意义

安徽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在构建新体制、建设新机制、管理新模式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在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上实施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认为“安徽医改最大的成功不仅仅是靠投钱,而是完全通过创新制度设计,发挥制度优势,真正让老百姓享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她认为安徽医改的成功经验完全可以复制并在全国各地推广,为深化全国医改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坚持政府主导,着手“保基本”。安徽这次新医改是一次以政府为主导、以广大群众利益为导向的制度变革,是去“市场化”和“公益性”的回归。安徽医改实践的借鉴意义在于:一是必须坚持公共产品性质的医改目标。保障基本医疗服务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基本医疗服务应该是安全、廉价、方便、可及的,是群众能够承受得起的,因而要求医疗卫生机构不能以市场化为导向,不能以营利为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是医改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二是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改革。医疗卫生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仅仅通过市场提供医疗服务,就难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因此,必须由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在政府主导下推进医疗机构的公益性改革。三是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制度创新不仅要求制度设计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而且要求制度转型平稳顺利,不引发社会震荡。要建立高效的协作推进机制、严密的督查工作机制,形成强大合力,顺利推进医改,确保各项医改任务落实。同时要强化稳定工作责任制,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在改革中保持稳定。

2.加大财政投入,着眼“强基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薄弱环节。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70%以上的人口在基层,而这些人口绝大部分在农村。因此,加强基层基础特别是农村基础医疗卫生建设非常重要。安徽医改经验表明,加强基础建设,政府要舍得花钱,加大硬件投入。为此,安徽提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要求,规定每个乡镇、每个社区必须由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各级财政共同分担。基层医改实施以来,仅省级财政就投入9.2亿元。在抓好硬件投入的同时,十分重视软件建设,在人员配备、人才培养特别是基层全科医生培养等方面加大投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的服务水平。

3.推进综合改革,着力“建机制”。再好的体制和制度,如果没有好的动力机制作保障,都将难以为继。安徽医改模式为我们提供的是新体制与新机制联动的制度安排,是一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保障制度,其中最核心的机制体现在如何维护公共医疗的公益性,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保障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可持续。安徽医改在建立公益性体制的框架下,实施了政府补偿机制,解决了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的可持续保障问题;实施了全员竞岗的灵活用人机制,解决了优胜劣汰、能上能下问题;实施了绩效考核的分配机制,解决了多劳多得、优质优价和防止“大锅饭”问题;实施了药品全省统一招标机制,取消药品加成,防止“医药合谋”腐败滋生问题。这些机制相互联系,共同维护新建的公益性体制,为医改的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构建了一个科学制度体系。

(作者系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办公室副主任、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雅洁)来源中国经济网)

第二篇:2014安徽基层公益性岗位值得报考(范文模版)

2014安徽基层公益性岗位值得报考

7月28日,安徽省基层公益性岗位招录工作启动,全省共计划招考4000名,各地市计划已经下达。对于基层公益性岗位,很多考生觉得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所以自2011年安徽省启动该项目以来,并未出现报名爆棚现象,考试竞争也不是很激烈。但安徽行政学院 大科公务员专家经过分析,认为2014年基层公益性岗位值得报考。

一是基层公益性岗位能让年轻学子“蹲蹲苗”。今年的招考公告明确规定了岗位的职责:社区党务工作岗位主要在社区从事党的建设相关工作;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管理岗位主要在街道(乡镇)、社区从事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协调、劳动监察及相关事务等管理服务工作;司法岗位主要在乡镇(街道)、社区协助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工会岗位主要在乡镇(街道)、社区为职工群众提供帮扶救助、就业帮助、法律援助、信访接待等服务;其他岗位职责由当地确定。从这个岗位的设置来看,都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能在上述岗位中,勤学苦练,踏实苦干,“蹲蹲苗”,那么在3年的时间里,必然会对人的素质有“质”的提高,甚至会奠定人生飞跃的基石。

二是未来发展前途“看得见”。虽然公告没有明文规定基层公益性岗位期满后,项目人员该何去何从,但从2012年项目人员的活动轨迹来看,基本掌握了基层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运行的规则、方法和技巧,这为他们将来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其他公职类单位打下了常人难以企业的基础。另外,自2012年公益性岗位启动以来,连续三年招考1.2万多人,今年首次规定“服务期间的工作时间视同为基层工作经历”,其潜台词就是基层公益性岗位人员在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研究生可能实行优惠政策,这对于考生来说不啻于重大利好消息。

三是工资待遇问题“稳增长”。2014年公告明文规定,基层特定岗位实行劳动合同制管理,由聘用单位与聘用对象签订劳动合同,首次合同期限为3年;工资年均不低于19800元,由各地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立正常工资增长机制;工作期间,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个人缴纳部分由个人承担;期满后可根据个人表现和工作需要,双方协商一致,续签劳动合同。这意味着,虽然工资待遇不高,但工资待遇会有正常的增长机制,而且考生具有这三年的经历,在考入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时,将计入工龄,核算工资。

四是想要获取岗位还是要“费点劲”。针对今年基层公益性岗位值得报考的现状,很多考生必然会拾起书本,踊跃报考,所以今年的竞争将会比以往激烈,考生要获取岗位,还要“费点劲”。

安徽行政学院 大科公务员自2012年以来启动安徽基层公益性岗位招录的考前培训,3年来培训众多优秀考生,顺利上岗,通过率达到惊人的95%,今年我们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为通过率100%奋斗。

第三篇:孙志刚:基层医改的创新与实践

孙志刚:基层医改的创新与实践

来源:国家发改委网站

时间:2012年01月04日 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 孙

志刚 阅读: 28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数量多,全国有五万多家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在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基层医改入手,把整个医改引向深入,是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后做出的战略选择。

充分认识基层医改的重要意义

实践证明,基层医改成功突破不仅使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对医改全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基层医改是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群众日常消费品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各类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医疗卫生领域主要表现为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供给数量和质量不高,体制机制不健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是医改的核心理念。深化基层医改,一方面强化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通过多种措施完善全民基本医保制度、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国家公共卫生服务等,这都体现了基本医疗卫生作为公共产品的性质;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是提供公共产品的主要载体,是践行政府职能的主要承担者,经过深化基层医改,健全了服务网络,提高了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的能力。另外,基层医改,推进了基层医疗机构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了一整套提供公共产品的制度,提高了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也保证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产品的可持续性,为建立完善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基层医改是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客观需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是深化医改的基本原则。保基本,就是要着眼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强基层,就是要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方便基层群众就医;建机制,就是要建立起既能体现公益性,又有利于提高服务效率的医疗卫生体制机制。基层医改,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健康管理、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中发挥主体作用,明确了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功能定位,强化了保基本的职责。基层医改,推动了各级政府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并通过提高基层看病报销比例、加强宣传引导等措施,使基层成为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首选。基层医改,还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了长远的制度性安排,朝着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迈出了新的步伐。

第三,基层医改是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改革路径的创新实践。医改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任务千头万绪,既需要通盘谋划、系统安排,也需要突出重点、抓好关键环节,推动医改有力有序有效向前迈进。基层医改与基本医保、基本药物、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直接相关,也与公立医院环环相扣。从统筹医改全局考虑,抓好基层医改,可以带动整个医改向前推动。同时,从基层推进,也有利于破解乡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相对滞后的矛盾,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也可以减轻城市大医院的压力,为整个公立医院改革创造条件。实践看,把基层作为医改重点,不仅可以使医改各项工作衔接有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也使医改事半功倍、效果叠加扩大,增强了各方面改革的信心。

基层医改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医改启动实施两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方的不懈努力,五项重点改革都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初步成效。其中,基层医改在动体制、建机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是整个医改中的最大亮点,突出表现在基层医改回答并解决了三个关键性问题,探索了较为清晰的改革路径。第一,抓住了基层医改的主要症结。“以药补医”渗透到医药卫生体系方方面面,是导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缺失的主要原因,也是当前深化医改需要破解的主要矛盾。这种机制使医疗机构以逐利为导向,与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助推了药价虚高,加重了群众负担,同时导致了药品滥用,腐蚀了医务人员,败坏了医德医风,绷紧了医患关系,也摊薄了医保效果。

基层医疗机构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在基层首先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可以让人民群众尽快得到实惠。第二,明确了基层医改的方向。基层综合改革首要目标就是要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服务,这是新机制建设的核心。其次就是要立足保基本,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好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职能,实现预防为主,当好健康“守门人”,这是新机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同时,要有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通过改革形成既有激励,又有约束,既不片面追求利润,又不出现大锅饭的运行机制,这是新机制高效运行的内在动力。再就是要着眼可持续,形成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基层机构正常运行,这是新机制建设的基础。第三,找到了基层医改的抓手。“以药补医”机制运行了几十年,错综复杂,根深蒂固,破除这个旧机制要选好突破口,设计科学的转换路径,使新旧机制实现平稳对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这是实现新旧机制转换的基本要求,也是重要抓手。做好这项改革,必须推进“财政投入、药品招标采购、人事收入分配、创新内部管理、严格外部监管、完善医保支付方式、加强医德医风”等改革。同时,在推进新旧机制转换过程中,要把握节奏,既要积极稳妥,又要加快推进,使各项改革尽快到位,避免“夹生饭”,留下“后遗症”。

推进基层改革,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涉及到方方面面,但以下五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是基层医改的重要内容。

一是建立公益性的管理体制。这是基层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在基层举办医疗卫生机构,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这是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是非营利性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举办费用和发展费用由政府负责,运行费用通过服务收费和多渠道补偿承担。同时,改革编制管理,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和实际工作量核编定岗,实行动态调整,做到定编定岗不定人,固定的编制流动的人,编制数只作为聘用人员和核定收支以及确定政府补偿依据。

二是建立竞争性的用人机制。这是确保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破除身份界限,实施“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聘上岗、合同管理”的岗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新机制。首先要选好院长,进行公开公平竞争,择优聘任,并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对医务人员要根据岗位的要求,在核定资质后,实行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对不具备从医资质的人员,进行合理分流,优化队伍结构。对落聘人员的分流安臵要做到稳妥细致,以人为本,友情操作,确保社会稳定。

三是建立激励性的分配机制。这是增强基层活力的重要举措。对医疗机构,要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以及居民满意度为核心,公开透明、全程跟踪、动态管理的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经费补助挂钩。对基层医务人员,首先要保障总体收入不降低。实行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把考核结果与个人收入挂钩,向一线人员、骨干人员倾斜。要加大绩效工资比例,拉开收入差距,形成有激励、有约束的内部竞争机制。

四是建立规范性的药品采购机制。这是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关键环节。这次国务院制定了新的招标采购办法,推出了招生产企业、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集中支付、全程监控等创新举措。这不仅仅是采购模式的变化,也是对药品生产流通秩序、药品供应配送模式、政府监管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

五是建立长效性的补偿机制。这是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的基础。要落实好财政专项补助和收支差额的兜底作用,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经费由政府负责,运行经费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原则,对差额部分按时足额补助。同时,发挥医保支付的重要补偿作用,调整基层机构服务收费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基层医改取得了重大成效

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基本到位,新机制基本建立,成效也开始显现。

第一,基层群众得到明显实惠。让人民群众从改革中得到实惠,是医改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截止到2011年9月底,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2.95亿人口,覆盖面超过95%。其中新农合新增1700万人,城镇居民医保全面推开,参保人数达到2.16亿人,近800万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全部纳入了基本医疗保障,这些新增群众主要是基层群众。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从2009年每人8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同时,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基本药物在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目前,基层药品价格下降30%左右。由于医保待遇提高和医疗费用降低,这“一升一降”使老百姓得到明显实惠。截止到2010年底,城乡居民个人支付医疗费用占卫生总费用比例为35.4%,比改革前降低了4.8个百分点。

第二,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软硬件得到明显改善。改革前,基层医疗机构主要靠自我积累发展,导致房屋破旧、科室不全、设备简陋、队伍不稳,影响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医改两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600多亿元用于县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以及设备购臵,基本实现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县县有达标县医院。在软件方面主要采取了三项举措:一是核定编制,增加医务人员数量,解决有人给老百姓看病问题。目前,全国有2788个县(市、区)已完成编制核定,共核定编制数114万多名,比改革前增加了29.9%。二是培养培训,提高基层队伍素质。两年来,国家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招收定向免费医学生1万多名,招聘乡镇卫生院执业医师2万多人。三是采取多种举措吸引人才下基层,开展培养培训和长期对口协作、对口支援,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筑牢了基层网底。

第三,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效率明显提高。医务人员是医改主力军,是医疗服务中最有活力的因素,一切医改政策都要通过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来落实。这次改革积极推动基层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收入分配、绩效管理等机制改革,以投入换来新机制,以新机制促发展、增活力。这些改革措施,使基层医务人员月均工资增加了600元左右,15个省份基层医务人员收入达到或超过当地公务员水平。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积极性得到了调动。

第四,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公共卫生服务是贯彻预防为主卫生方针的重大举措,花钱少、效益好,能够实现少得病。过去,基层医务人员为生存和创收疲于奔命,没有动力和条件提供公共卫生服务。这次改革,明确了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功能,并把每个基层机构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编制从原来的1人-2人增加到4人-5人。同时,设立专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把标准提高到人均25元,免费为城乡居民开展了10大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7大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点向农村和基层群众倾斜。人民健康显著改善,农村婴儿死亡率由2008年的18.4‰下降到2010年的16.1‰。

第五,村卫生室和村医队伍建设明显加强。村卫生室是广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以前,村卫生室的发展没有得到很好地保障,不少村卫生室就设在村医自己家里,“和尚一走,庙就没了”。这次改革,各级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大力加强村卫生室和村医队伍建设。将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实施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一些地方还实行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得到显著加强。同时,还通过财政直接补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购买服务、实施新农合门诊统筹等措施提高村医收入。多数地区把乡村医生纳入养老保障体系,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村卫生室作为基层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得到进一步筑强。

第六,基层医疗服务模式明显转变。基层医改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更加规范合理,也更科学有序。主要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促进基层医疗机构从注重治疗转变到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服务功能更加健全;二是从与大医院无序竞争转变到分级诊疗、分工协作,推进了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三是从提供专科服务转变到全科诊疗,特别是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基层居民看病的需求;四是从坐堂行医转到上门服务,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逐步形成,促进了医患关系改善。

第七,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开始启动。这项改革的主要抓手是实施新的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机制。新办法的推行,触动了整个药品生产、定价、流通、使用、监管等各环节的改革。一是减少了流通环节,压缩了不正当营销手段的生存空间,使药价大幅下降;二是推动了药品生产流通领域的结构调整、优化整合,促进了医药产业做大做强;三是加强了药品质量的全程监管,保证了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四是促进医务人员用药更加规范合理,减少药品滥用,对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八,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积累了经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是公立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所有制性质都是政府举办的公立医疗机构,只不过在建设规模、服务功能上与城市大医院有所不同。从这个意义上看,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已经从基层开始启动,基层医改为公立医院改革进行了全面演习,特别是在破除以药养医、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实践,为深化县级医院改革积累了丰富经验。

第九,锻炼了一批熟悉医改、有志于推进医改的队伍。推动医改,既是事业发展的过程,也是培养、锻炼队伍的过程。这次医改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广大干部特别是从事医改工作的人员都能够集中精力关注医改、研究医改、热心推动医改,对医改产生了深厚感情。同时,这次医改开展了大规模培训,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干部到专业技术人员,从政策理论到实施操作,覆盖范围广、培训内容全、持续时间久,全国已累计培训237万人次,既是医改政策的大宣传、大普及,也深化了认识、明确了方向,这是进一步深化医改的宝贵财富。

第十,人民群众对医改成功增强了信心。医改是世界难题,理论和实践都很复杂。基层医改的突破,为医改成功增添了信心。一是通过建立全新的机制,表明公益性、积极性和可持续性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二是通过破除以药补医引发的综合改革,找到了一条从旧机制向新机制转换的办法。同时,基层医改让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获得了很多实惠,这次医改政府增加的投入主要用于低收入群众,既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和和谐稳定,也使他们更加拥护改革、支持改革,进一步凝聚了共识,形成了推动改革的合力。

基层医改的重要经验

1.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推动基层医改的政治优势。医改涉及保障、投入、服务、药品生产流通、监督管理、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是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强大的组织和动员力量。这次医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发挥强大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调动各方力量、协调各方利益、整合全社会资源,形成推动改革的合力。实践表明,我们的制度优势不仅能够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方面也有无比的优越性。

2.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制是推动基层医改的组织保障。这次医改能够保持平稳较快推进,主要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李克强副总理多次召开医改会议,研究部署医改工作。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医改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抓,分管领导同志全力抓,形成了强有力的协调推进机制,建立了严格的责任落实制度,做到了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落实到人。同时,还建立通报、约谈、督办等制度,既提高了运行效率,也确保了医改各项政策措施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

3.总结凝练出符合国情的改革理念和原则是推动基层医改凝聚共识的理论基础。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医药卫生体制有其自身运行规律,没有其他领域经验可以照搬。我国医改也没有国际经验可以照搬。两年来医改的实践,我们总结形成了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路径,这些由实践到理论的升华,适应了我国基本国情,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适应了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规律,逐步成为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理论基础,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理论基础,也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4.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划顶层设计是推动基层医改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保证。这次基层医改是试点先行、然后再总结提炼、最后全面推开,遵循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保证了改革平稳有序推进。基层医改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基层的现实出发,在实践中寻找问题症结,在实践中探索破解难题办法,把改革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因此,基层医改的顶层设计不是凭空臆想的,而是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经过了科学论证。正因为如此,基层医改是符合基层客观实际,符合广大老百姓利益,符合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律,赢得了各方面的支持和拥护,也使基层医改实践更具有生命力。

5.持续增强的综合国力是推动基层医改的强大物质保障。医疗卫生制度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财政收入不断增加,为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供了雄厚的物质保障。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不仅保持了经济较快增长,而且把实施医改作为拉动内需的重大发展工程,大幅度提高医保标准,大规模实施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使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面貌焕然一新,体现了强大的综合国力。

6.注重动员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是推动基层医改的重要动力。医改事关人人,大家都很关心、很关注。这次医改始终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专门成立了由国内外35名著名专家组成的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经常就一些重大问题征求他们意见。同时,还加强对网上反映的问题、提出的建议进行梳理,许多意见和建议对制定和完善政策发挥了很大作用。医务人员是主力军。如何把主力军的积极性调到起来,这对医改成功十分重要。基层医改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始终注重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在改革中,提高医务人员总体收入水平,为他们创造培养培训、提升素质的条件,为他们施展才干提供舞台,赢得了广大医务人员支持和参与。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是整个医改的基础。这项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要看到,离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相当差距,特别是基层改革中一些体制机制才刚刚建立,既面临大医院改革的制约,也受到社会事业领域改革不到位以及各级财政能否给予兜底保障的影响,这些都使基层改革面临考验。最近,李克强副总理在医改领导小组十次会议上明确强调,“十二五”期间要继续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有保障、有效率、可持续的基层机构发展模式,不断夯实基层医改的基础。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层医改一定能够为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先行迈出步伐。

第四篇:2014年安徽公务员面试热点: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本站推荐)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http://fuyang.offcn.com

2014年安徽公务员面试热点:农村金融制度创新

【导读】

阜阳中公教育http://fuyang.offcn.com联合安徽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2014年安徽公务员面试热点: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欢迎加入2014年安徽公务员考试QQ群:103463415

2014年安徽省公务员考试录用专题信息汇总(含16地市)http://fuyang.offcn.com/html/2014/03/7629.html 2014年安徽省考面试网校OAO教学,协议保障不过退费 http://edu.offcn.com/bssk/anhui/

【背景链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营主体、城镇化等方面的改革,对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政策指明了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方向,赋予农村土地的金融属性意味着需要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围绕着农地使用权的资本化,改革现行农村金融制度,探索发展农地金融业务。

2014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仍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补齐短板。

【标准表述】

[农村金融制度存在缺陷]

我国建设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农村金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壮大。但从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及网点分布来看,与城市相比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农民贷款和理财难等问题仍然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是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

自从四大国有商业从县域大规模收缩和退出后,后来只有农业银行恢复了部分乡镇机构,工、建、中三行只保留了县城支行,农业银行主要是发放粮棉油收购储备贷款,并且缺乏乡镇网点配置,支农作用有限。邮政储蓄银行的设立,只在少许乡镇设置了网点,基本上只对农户和个人发放一些小额贷款,而一些村镇银行,机构都设在县城中,贷款也都投放给了县城的企业和大户,村镇银行根本就没有“进村”,徒有虚名。

二是涉农金融机构支农乏力。

近年来,虽然涉农金融机构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但放贷主体主要是优质涉农中小企业,对农户的贷款比重下降。虽然农村信用社仍是农户融资的主要途径,但一些农村信用社转制地址:阜阳师范学院西湖校区向东200米路北

网址:http://fuyang.offcn.com 电话:0558-2255699 ***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http://fuyang.offcn.com

农村商业银行后,脱农、离农倾向凸显。不少农村信用社升格农商行后,抖搂掉了“合作”的性质,披上了“商业银行”的袈裟,其服务“三农”的服务宗旨一下子蜕变为“利益而贷”,一些农村商业银行在贷款指标安排不开的情况下,甚至停止了农户贷款业务。

三是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首先是地方政府从农民手中低价或无偿征用土地转让获得较大的增值收入后,给农民的土地补偿等费用没有足额回补给农民,使农村资产流失严重。其次是邮政储蓄等金融渠道的吸存多贷出少,导致流出的农村资金数量较大。调查显示,大部分县域的存贷比都小于50%,与大中城市平均存贷比差近20个百分点,显示出农村资金支持城市。此外,乡镇龙头企业迁址城市、农民工进城读书、子女进城购房等费用支出也使农村资金流失于城市。

四是融资成本依然较高。

从农村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农村金融需求首先是贷户居住分散,单笔额度小,自然灾害多发;其次是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难以获得更多借款人详细的状况,也不容易掌握借款人的贷款使用情况;第三是家庭资产的变现能力不足,农户所拥有的房产、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木、牲畜以及农机具等资产现今仍很难变现、流转。造成农村金融的“两高一低”,即交易成本、系统性风险高,而回报低。而农村企业由于资产少,抵押物不足,贷款数量不高,银行放贷的成本也不低。从贷户的角度来看,目前银行贷款仍是农户融资的首选方式和主要方式,且贷款的利率水平上浮较高,有的达到上浮100%;同时,目前抵押物评估费用、工本费用、保险费用等收费较高,直接增加了融资成本。

[措施]

金融要更好地服务“三农”,就要成为促进各种资源要素流向农村、农业的桥梁和纽带,所以有必要加快推进农业金融制度创新,尽快构建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组织和服务体系。

一是加快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

要整合现有金融机构体系,加强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组织在农村金融业务上的互补,要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覆盖农村金融需求。要积极放开市场准入,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鼓励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进驻城镇化区域,为城镇经济主体提供证券投融资和保险服务。推进农业企业上市、发债直接融资。

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可以利用存款准备率、再贷款、利率、直接信用控制和金融监管政策等工具,对农村金融供给总量、金融支农成本和收益、农村金融组织结构、资本充足率、地址:阜阳师范学院西湖校区向东200米路北

网址:http://fuyang.offcn.com 电话:0558-2255699 ***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http://fuyang.offcn.com

存贷比与农村金融风险进行调控,促进农村农村金融实现组织体系健全、资本充足、产品丰富、运行安全。

二是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创新。

改革农村产权制度、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为农村金融创新创造了条件。金融机构要重在扩大抵押担保范围上下功夫,如充分利用现行农村政策,创新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贷款及林权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针对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创新“信贷+保险”产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探索“公司+专业组织+农户”等金融服务模式。

加快推进农村支付体系建设,理顺农村金融市场资金流动渠道,提高资金流动及运用效率。引导涉农金融机构,通过推动服务网络多元化、手段多样化,使金融服务触角延伸到乡村,贴近到农户。发挥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的强大结算和理财服务功能,普及互联网金融和手机银行业务知识,促进农民网上理财。

三是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大力推动农村信用建设,通过开展“信用农户”、“信用企业”、“信用乡(镇)村”创建活动,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依托各乡镇、村及其他涉农金融机构为农户、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主体建立信用档案,构建信用评价体系。实现农户信用信息在县域涉金融机构间共享,实现农户经济档案及信用等级评定全覆盖。最大限度地发挥其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的作用。同时,全面推进农村征信数据库建设,提高征信数据库的利用率,为发展普惠金融培育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四是完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

要科学界定涉农贷款口径,增强支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通过对涉农贷款实行贴息补偿、增补农村金融机构资本金、减免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税和所得税、与金融机构共同出资建立财政支农风险补偿基金等形式,降低农村金融机构运营成本,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要进一步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探索建立专业性的农业担保机构,并通过农户联保、企业联保等形式,解决其因缺乏有效担保贷款难的问题。要充分发挥产权交易市场、证券市场、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分担功能,防止金融风险的不断累积,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稳定。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对农业保险实施财政补贴,有效增强农民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更多信息请访问:

阜阳人事考试网 http://fuyang.offcn.com

阜阳公务员考试网http://fuyang.offcn.com/html/anhuigongwuyuan 地址:阜阳师范学院西湖校区向东200米路北

网址:http://fuyang.offcn.com 电话:0558-2255699 ***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http://fuyang.offcn.com

地址:阜阳师范学院西湖校区向东200米路北

电话:0558-2255699 ***

网址:http://fuyang.offcn.com

第五篇:创新基层统计方法制度 搞好林业经济统计

科学制定统计政务制度

做好国有林场经济统计工作

河北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

李瑞军

河北围场

068450 摘要:统计制度的制定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为决策服务的水平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统计制度,实施有效统计,使统计、数据准确可靠,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使企业的经济效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以“统计机构网络化,报表台帐标准化,统计管理法制化,统计信息自动化,统计资料档案化”为目标,开展统计基础规范化工作,狠抓统计机构和统计队伍建设,健全统计调查网络,加强统计执法检查,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使统计工作走向规范化、正规化的轨道,实现效益最大化。文章从新形势下林业统计的重要意义着手,探讨了当前林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促进林业统计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搞好

统计政务制定

林业

经济统计

林业统计是国有林场林业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场经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通过准确及时搜集、整理出的数据来反映林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分析其特点和规律,为林业部门提出工作思路和任务服务,为党和政府研究制定林业、林场政策及发展规划,研究和解决林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等提供决策依据。认真做好林业经济统计,对促进国有林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林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当前林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由于国有林场经营体制的变化,各项统计数据不能做到按实收实支填报,而是靠抽样调查及推算结合统计数据,存在一定误差,且当前林业第三产业收入来源多,外来人口流动量大,旅游产品销售门路广,要做到较准确统计确实困难。

1.2统计人员不仅绝对数量少,而且自身素质也普遍较低。统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作为统计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有一定的统计工作经验以及较强的责任心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才能使统计数据避免出现严重脱离实际及人为出错的发生。一些村级统计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对基本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提高重视不够,加之村会计变动频繁,又没有进行培训,导致报表数据质量差,记账出错现象时有发生。

1.3统计方法单一,适应性不强。统计方法制度的改革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活动朝着多元化、多样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统计对象、统计指标、调查方法、工作方式都将要发生深刻的变化,完全依靠传统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已经无法准确、及时、全面地获得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所需要的各项统计信息。

1.4统计法制建设落后。统计法制建设的落后已严重的影响了统计事业的健康发展。统计法纪的松弛已造成统计数据的严重失真。各级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实行目标管理以来,统计数据与单位或个人利益密切相关,人为干扰数据上报的现象时有发生。

1.5影响林场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复杂,统计难度日益加大。国有林场统计年报数据有部分指标是各级党委政府考核基层领导干部业绩的重要依据,受行政干预,工作难度大,影响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1.6林场各基层单位的统计人员对林业统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影响了统计数据的质量。部分林场基层的统计人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不够,存在等、靠、要数据的现象,没有养成按时报表的良好习惯。在各作业区,统计员一般由作业区会计兼任,一些数字甚至只由主任、支部书记估报,报表一拖再拖。加之一些调查对象对统计的认识不高,收集的林业统计数据失真,严重影响了国有林场统计数据的质量。

2.加强林场各基层单位统计制度改革的对策

2.1改革统计调查方法制度,建立科学适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 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把握国有林场经济总体运行趋势。为了能更真实准确地反映林业经济状况,应对个基层单位的林业生产经营及经济收支情况进行调查,同时,对林业生产资料的市场行情、林业工艺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上因素对林场职工收入的影响,为分析预测职工收入状况提供依据。改革统计调查方法,要合理调整普查周期,还要精简全面统计报表指标,充分发挥重点调查的作用。

2.2改革统计报表制度,优化统计指标体系

目前,统计报表及指标各级层层加码,增设指标和表种,基层报表十分浩繁,负担十分沉重,然而由于条条管理造成的各种报表不兼容,虽然有庞大的数据资源却不能充分利用和发挥作用。因此需要大量精简指标,设定国家调查指标。强化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统计,充实和完善反映节能、环保等约束性指标,同时做好统计报表分流工作,国家统计局应着重抓宏观调控所需要的统计指标,把大量属于部门、地方的统计指标从国家统计指标体系中精简下来,部门统计也是统计工作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积极利用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开展科学推算。

2.3改革统计管理体制,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我们的统计管理体制,在业务上以上级政府统计机构领导为主,在行政上受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这种管理体制由于受经费、人事、职位升迁等因素影响,实质上是同级政府领导为主,这就很难避免人为干扰数字的现象发生,一级骗一级的统计浮夸之源。如果统计机构的设置和隶属关系垂直管理。由此可堵住统计数字的假源。

2.4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强化统计监督职能

要使统计工作健康、顺利发展,必须有法制工作做保障。在统计立法方面,建议修改《统计法》有关条款,《统计法》中应规定乡、镇政府设置配备专职的统计人员。《统计法》的经济处罚只处罚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而不能对国家机关单位实施处罚,所以要在《统计法》中加大对行政机关单位的处罚力度,明确经济处罚额度。加强统计执法规范基础工作。加强审核把关。各级林场统计人员要加强《统计法》的学习,切实按《统计法》规定做好统计基础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做到如实填报。各级林场部门要加强数据审核,确保数据质量,杜绝弄虚作假现象,做到如实上报。

2.5做好统计服务工作,全面提升统计服务水平

做好统计服务工作是统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计服务观念的强弱,统计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统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统计工作者自身统计服务能力的建设,提高分析写作能力,提高数据解读的能力,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积极为社会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同时加强在统计组织领导。一是整合统计力量。要建立由林业统计人员牵头,相关专业人员协作及审核把关的分工合作机制。二是整合统计经费。根据各专项统计工作经费状况,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挖掘和整合工作经费,确保统计基本工作经费需求。

2.6组织统计培训,规范林业统计工作。应切实做好逐级培训工作,使统计人员特别是基层林场统计人员熟悉指标体系和指标口径,掌握数据的采集和填报方法。进一步提高对基层林场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统计年报数据是林业经济核算的基础资料,各级林业统计人员应高度重视,端正态度,认真填报,并增强参与决策咨询的意识,树立优质服务思想,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3.科学制定统计政务制度,保障统计工作顺利进行

3.1实行企业“一张表”,以适应企业经营方向多元化的需要。以基本单位调查报表为基础,在反映企业各类属性指标的基础上,增加相当数量的经济指标、从业人员及劳动报酬指标、能源实物量消耗指标、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指标、固定资产投资指标等。

3.2修订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目前执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是1994年制定的国家标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出现,特别是加入WTO后与国际接轨的要求,需要参考国际通行的分类办法,加紧修订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并且规范各行业的统计内涵。

3.3采用基本指标、统一数据处理程序。“一张表”的指标设置全部采用基本指标(绝对数指标),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数据。统一企业“一张表”的指标编码和数据处理程序,通过标准化的企业“一张表”,可以加工出一个地区的总资产、总产出、总投资和总收益,可以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还能满足按行业、按地区、按经济注册类型、按规模等各类分组的需要。加快信息化提升统计服务手段。

3.4强基固本夯实统计基础。健全机构和人员是夯实统计基础的关键。转变理念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主动性。把握经济趋势、科学预测,由事后分析为主向事后分析与事前预警预测并重转变,改变过去单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的做法,在深入研究问题、提供实用有效的产品上下工夫。

3.5质效并重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重点从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简便性和适用性等五个方面下功夫。及时了解、掌握各级领导决策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之初就要考虑收集的统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从而缩小统计信息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4.小结

科学制定统计政务制度是做好国有林场经济统计工作的重要保障。各基层林场统计工作必需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切实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可靠性。基层单位的统计工作是整个宏观统计的源头,是整个而国有林场统计工作的起点,要确保统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可靠,必需制定科学、严谨的统计政务制度,才能使整个国民林场经济保持,协调、稳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政.有效整合政府统计资源 满足宏观管理决策需要——在实施银行家问卷调查制度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青海金融,2004,(4).[2]杨立勋,蔺晓霞.根治我国政府统计数据失真的有效途径——政府统计制度创新[J].开发研究,2001,(4).[3] 吴存玲.青海省农经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青海统计,2009(9):33-34.[4] 张强.农经统计报表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农业知识:科技与三农,2009(3):21-22.[5] 张杰,张伟.浅谈农经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2008(3):103.[6] 宋淑霞.浅谈农经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2007(11):509-513.[7]刘春才,翁祥桂,王桑根.基层统计的特征及存在问题[J].中国统计,1999,(1).

[8]李安有.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7)

下载安徽基层医改回归公益性的制度创新 文档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基层医改回归公益性的制度创新 文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