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媒介对受众的影响
文
学
院
浅谈媒介对受众的影响
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
班级: 1502
姓名:马金平
学号:***4 一.媒介概念
媒介: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往往指买家和卖家或者其它两者之间交接的工具。
“媒介”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张行成传》:“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在这里,“媒介”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其中,“媒”字,在先秦时期是指媒人,后引申为事物发生的诱因。《诗·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文中子·魏相》:“见誉而喜者,佞之媒也。”而“介”字,则一直是指居于两者之间的中介体或工具。也指在两者或两者以上的人或事物间,从中介入参与其中的活动或组织,表达一种组织形式。
二,媒介的分类
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和发生关系的物质都是广义的媒介。
即使在狭义的层面上,人们对“媒介”的理解和运用也是各不相同和相当混乱的。有时它与符号混淆:“媒介是指承载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包括物质实体和物理能。前者如文字、各种印刷品、记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信息传播器材等;后者如声波、光、电波等。”(龚炜,1988)有时它与传播形式相混:“媒介是一个简单方便的术语,通常用来指所有面向广大传播对象的信息传播形式,包括电影、电视、广播、报刊、通俗文学和音乐。”(巴勒特,1986)有时它与渠道、讯息混淆:“严格地讲,媒介就是渠道——即口语单词、印刷单词等等。但是,这一术语常常用来指渠道和信源两者,有时甚至包括讯息。”“当我们说到‘大众媒介’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仅指大众传播的渠道,而且指这些渠道的内容,甚至还指那些为之工作的人们的行为。”(戴维·桑德曼等,1991)我们认为,媒介概念的混乱,会引起论述的混乱,而论述的混乱又必然导致理论的混乱,而混乱的理论是无法指导传播实践的。
麦克卢汉
在媒介研究大师麦克卢汉笔下,“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可以是万物,万物皆媒介,所有媒介均可以同人体器官发生某种联系。媒介无时不有,无时不在。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关系的物质都是广义的媒介。施拉姆曾经赞扬麦克卢汉使得“媒介这个曾经主要是艺术家、细菌学家和大众传播学家才使用的词风靡一时”。但是,这种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媒介理论忽略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正如美国学者切特罗姆所指出的:“他的技术自然主义强调媒介是人的生物性延伸,而不是人的社会性延伸。虽然他想通过传播媒介来追踪人类文化的发展,他的历史学却难于置信地缺乏真正的人民。”
德弗勒
德弗勒也从广义的层面建构媒介:“媒介可以是任何一种用来传播人类意识的载体或一组安排有序的载体。” 即使在狭义的层面上,对媒介的认识也有分歧。有时它与符号混淆:“媒介是指承载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包括物质实体和物理能。前者如文字、各种印刷品、记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信息、传播器材等;后者如声波、光、电波等。””(巴特勒,1986)有时它与载体、渠道、讯息纠缠:“媒介就是传递大规模信息的载体,是通讯社、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的总称,一般又称大众媒介。” “严格地讲,媒介就是渠道——即口语单词、印刷单词等。
三.传播媒介的基本特点
传播媒介就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扩大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具有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和扩张性等特点。1.实体性
在大众传播中,媒介(如报纸、书刊、电视机等)都是用于传播的实体,是具体的、真实的、有形的物质存在。2.中介性
媒介居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使传受双方通过它交流信息、建立联系。3.负载性
负载符号既是传播媒介的特点,也是它存在的前提和必须完成的使命。4.还原性
作为中介的传播媒介,在传播过程中要保持所负载符号的原声、原形、原样,而不应该对符号做扭曲、变形和嫁接处理。5.扩张性
媒介不仅可以使传受双方产生关系,还可以将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所见所闻扩张开来为许多人所共享。
四.受众的角色
接受信息的人,既包括大众传播中接受信息的群体——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也包括小范围信息交流中的个体——参与者和对话人。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
1、信息产品的消费者
2、传播符号的“译码者”
3、传播活动的参与者
4、传播效果的反馈者
五.受众的特点
1.自在性
受众不是某种臆想的东西,不是理论上的假设,而是十分具体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客观现实,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这就决定了信息接受者中的每一人都有自己的形貌、个性、兴趣、立场,都把自己划归在不同的社会类型之内。2.自主性
受众不是大众传播者的“侍从”,可以任意驱使,而是某种意义的“主人”;不是大众传播者的敌手,专门揭短拆台,而是大众传播这一巨大工程的合作者。受众同大众传播者一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创造意识、自尊心理和自己对信息作品的选择、理解与判断,并不轻易为传播者所任意左右或支配。他们虽处于大众传播的终点,是信息的受体,但他们的接受活动从来不是强制的、被动的和消极的,而是自觉自愿的、积极主动的;不是盲从的,而是自主的。3.自述性
受众对信息作品内容的感知与认识不全由传者给定,面对各种信息,每一位接受者都会作出属于他自己的理解与阐述,并据此进行再传播。西方著名案例“比戈特先生”的漫画传播,即能充分说明受众具有很强的自行阐述的特点。所以,如果说传播是传者的自由,那么“自述”就是受众的特权。4.归属性
受众虽不是作为固定的群体而存在,而是自发的、未经组织的人群,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无类可归,心无所系。恰恰相反,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划归在某一特定的接受群体之列。工人与农民,妇女与儿童、球迷与股迷„„他们从心理到行为都将自己视为某一特定的群体。而大众传播媒介也同样有意地把不同性质的各种信息分类集中传播给不同的接受群体,如《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上海证券报》、《足球》等报刊,和广播电视系统的“经济台”、“交通台”、“教育台”等都是。六.受众心理
1.受众的需要
①人是有需要的动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说到底是满足各种需要。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正是受众那些尚未满足的,具体的特定的需要,规定了具体的特点的接受活动。马克思还指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同样,没有接受需要,就没有大众传播。②需求各不相同
需要是受众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的一种心理状态。③需要与传播
受众需要的满足离不开传播 2.什么是外加动机和内发动机?
外加动机是指由接受者以外的重要人物提出来的接受动机,接受信息的目的存在于接受活动之外。内发动机是指由接受者本人自发产生的接受动机,接受信息的目的隐含在接受活动之中。3.为什么说信息接受的真正原动力应该来自接受者本身? 因为就信息接受的实质来说,它是以接受者为主体的一种独立的积极主动的接受活动,而不是受外来力量 的驱使,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活动。因此,内发动机的作用应该大于外加动机的作用,并居于一切动机作用的中心地位。外加动机也只有内化为受者的内发动机才能真正起作用。4.什么是表层动机和深层动机?
表层动机往往是符合社会规划的,公众能够认同的、个体在明确承认后不会引来非议的接受信息的念头和意愿。
深层动机是一种深藏不露、秘而不宣的或者是连受众本人也不清楚的接受倾向和意念。本来,动机就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隐藏在人的内心深处的抽象意念和想法。5.如何适应和引导受众的动机?
①要根据受众的动机,采集、加工和传播有吸引力的信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受众的内在动机,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接受活动;
②要在信息作品中适当渗透、融入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以优化受众表层动机,抑制其深层的不健康的阅听倾向和低级趣味,谨防为受众的深层动机所左右,失去传播主体的引导、控制功能;
③要将信息作品的编码、制作水准瞄准一般的或中等水平的受众;
④要适当地控制受众的动机强度,;
⑤要适当地利用受众的外加动机,使其逐步转化为传播者所希望的那种具有积极、主导和增力作用的内发动机。6.受众的心理效应是什么?
受众的心理效应是指传播活动中的一些心理现象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的影响。受众的心理效应主要有以下六种: ①威信效应。这是指传播者个人或群体的权威性、可信性对受众的心理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②“名片”效应。这是指传播者向受众传播一些他们所能接受的和熟悉并喜欢的观点或思想,然后再悄悄地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渗透和组织进去,使受众产生一种印象,似乎传播者的思想观点与他们已认可的思想观点是相近的。
③“自己人”效应。这是指受传者在接受活动中感到传播者在许多方面与自己有相似或相同之处,并在心理学上将其定位为“自己人”,因而提高了传播者的影响力。
④晕轮效应。晕轮是指起风时月亮周围的晕圈。晕轮效应是指受传者在接受活动中将认知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方面去的接受倾向,从而得出全部好或全部坏的整体印象,就像晕轮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多的圆圈。
⑤投射效应。在接受活动中,当受传者处于相对封闭状态,有关方面没有提供理解作品的参考信息,而接受对象本身又具有模糊、含混、多义的特点,此时,受传者往往以自己的特性与心理为依据来理解和推断接受对象的涵义,这就是投射效应。
⑥从众效应。这是指作为受众群体中的个体在信息接受中所采取的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的对策倾向。从众是合乎人们心意和受欢迎的。7.受众的心理倾向有哪些? ①共性心理。这是指受众在信息接受中所具有的大致相同的心理活动倾向。
②个性心理。受传者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习惯与实践的不同,使其在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方面形成了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心理特征,这就叫个性心理。
③顺向心理。这是一种具有积极、正面意义的和顺应传者或媒介意愿的心理活动倾向。
④逆向心理。这指受众受某种预存立场、思维定势的影响产生了与传播者的正确观点相抵牾的思想情绪或心理倾向。
七.媒介差异对受众心理的影响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这些不同的新闻媒介所传递的不同的媒介符号群作用于读者,听众,观众不同的感受器,久而久之会对受众心理品质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媒介的这种差异,就成为各种新闻媒介“扬长避短”的一个重要依据。但同时受众可以凭借大脑对作用不同感受器的媒介符号进行整合处理,并获得完整的认知。1.媒介刺激与受众的感受器
2.受众心理是受众的内外物质活动的结果。受众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深深地根植与物质活动之中。”①媒介刺激与受众的视觉和听觉分析器。
3.报纸上的文字图片等都是报纸新闻的载体。报纸上的文字图片等刺激物经读者的视觉器官接受后的神经路大体这样:眼睛——大脑的视觉通路——大脑枕叶皮层——大脑皮层上的联合区 4.2.不同媒介对受众心理品质的影响
5.受众心理是媒介刺激在受众头脑中的反映。所以每一种媒介都像语言本身一样,为思维表达和感受提供一个新的方向。6.电视剧除了向观众传送明显的直观的声画形象和故事内容外,还通过传播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社会准则、生活方式等潜在的文化信息,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例如,2011年武汉电视台在市委书记阮成发的主导下,创立了“电视问政”直播节目,先由电视台播放暗访视频,然后相关官员在直播现场,接受主持人,观众,评论员和专家的咨询。电视问政节目中对问题的大胆暴露,对官员毫不留情的批评,以及官员在电视镜头前的难堪,让市民有种主人翁的快感。电视的这种图,文,声并存的效果是其他媒体所难以企及的。媒介为受众提供大量的信息。受众之所以接触新闻媒体,首要目的就是获得各种有用的信息,了解周围世界的变动。只有掌握了大量丰富的信息,才能维持正常的学习活动、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大到国家的大政方针,小到每日的天气情况,任何风吹草动,都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产和生活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以山东的报刊为例,《齐鲁晚报》、《生活日报》、《济南时报》、《半岛都市报》等都市生活类报纸因其信息量大、新鲜及时、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而深受读者青睐。而山东电视台的《生活帮》栏目,大量报道观众关心的事、群众身边的事,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宣传、赞扬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曝光生活中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揭露各行业损害群众利益的黑幕,从而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跻身全国电视台民生类节目的前列。媒介为受众提供娱乐。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新闻媒体作为连接社会信息与受众的纽带,在传播信息、提供娱乐资讯和娱乐内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种调查表明,电视台的各种娱乐节目,电台的音乐节目,以及报纸的趣味性专栏,都深受受众的喜爱。例如,中央电视台的《非常6+1》、湖南卫视的《智勇大冲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音乐之声》,济南交通广播的Music88.7等栏目的开播和频道的开设,使受众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身心都能得到极大的放松。媒介对受众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也会产生影响。媒体通过播出、刊登积极向上的内容,有助于受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的《田园晚风》栏目,之所以能一直受到广大听众的青睐,就是因为主持人的耐心开导,能帮助听众消解困扰,重新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
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时刻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闻媒体在报道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多宣传报道好人好事、弘扬正气、树立新风,使广大受众在阅读、收听、观看的过程中,受到积极的影响,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不可否认的是,新闻媒体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对于新闻媒体报道产生的消极影响,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报刊社、电台、电视台、网络等新闻媒体的管理,进一步规范新闻报道的内容,毫不手软地封杀那些低级、庸俗的新闻栏目和负面新闻。对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坚决予以打击,以净化社会环境,创建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和谐、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的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二篇:受众媒介素养调查实践
受众媒介素养调查实践
一、甘肃某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二、兰州市榆中农村受众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三、榆中县中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四、兰州市民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调查结束每人写一份调查研究报告(报告形式可仿照上海高校报告,内容自己写,根据研究结果和写作水平,作为期末成绩)
第三篇:探讨媒介技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探讨媒介技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摘要:如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媒介技术同样手机同样如此,将人际交往的便捷发挥得淋漓尽如此,更新换代速度快,基本上是日新月异,每个季致,一条短信一个电话就可以将海角天涯的你找到,度都能出新产品。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际关系的也就能够发生任何事情时将你拉到别人想让你到的地影响是极大的,不管是在积极的方面还是消极的方面,方,迅速便捷。也可以在节假日等给对方发上一条祝特别是电子网络媒介技术,一方面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福短信或电话,拉近彼此的距离。系更加迅速和便捷,一方面也疏远了人们心与心的沟其次,“网络化的交往穿越了时空的控制,拓展了通。总之,媒介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使人际关系有了开放性。”①网关键字:媒介技术
地球村
人际冷漠
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就是一个数字信息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赋予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新的形式和内容,甚至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的交往模式、交往范围都产生了影响。过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靠着传统的写信,所以人们在联系远方的朋友时需要耗上众多的时间,而且还要担心信在途中是否会遗失,在那个时间里人们总是怀着忐忑的心情等着自己的信,然而,那一份期待的心情,却也是幸福的,收到信的时候也是无比开心的,甚至在回信的时候也是宁静的心情。在开心或不开心的时候,可以拿起笔给远方的朋友写一封信,在文字中说出自己的心情。也可以在文字中独到对方的心情。然而现在的我们,媒介技术电子通信的发展,让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写信这回事,想起某个人拿起手机打个电话或者是发个短信就可以,或者是在网上聊天,当时自己什么事情什么心情就可以让对方马上知道。再不能感受到过去人们去邮局或在自己邮箱里等待回信的心情了。如今朋友不管在天涯海角,你们都可以知道对方的行踪,不像过去,没有事先通知的话你就不会了解他们去了哪里,干了什么。现在先进的媒介技术,让我们能够与全世界的朋友联系,甚至于有了一种说法“地球村”。所谓“地球村”,就是整个地球就如一个村子一样,你了解世界就像了解一个村子般熟悉,彼此的联系犹如村里一样简单,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何时都能与对方进行联系。这就是媒介技术给我们带来的积极影响。首先,先进的媒介技术,特别是互联网,让我们的人际交往变得迅速和便捷,任何一个人只要有对方的e-mail,就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联系。媒介技术的发展让我们摆脱了过去交流的限制,过去写信打电话都不能看到对方,只是根据对方的声音来猜测对方的表情,而如今,有了可视电话、互联网,在交流时你可以看到对方,甚至有任何方面的想法都可以及时交流,可以在线聊天,也可以发邮件。
络媒介以一种以前人们不可想象的方式,让人们联系起来。过去居住在穷乡僻壤的人们,对外面的社会是后知后觉的,发生一件重大的事件,他们可能要等上一段时间才会知道。而如今只要他有网络设备和技能,就完全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与全世界不同地区的人们方
便的交往与合作。互联网让人们的人际关系拓宽,过去人们受到空间及其他方面的限制,如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无法走入到更多人的社交圈子,不同的价值观在面对面交往中会较轻易的产生矛盾,而且无法避免。现在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更加了解对方,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避免了由于价值观念或宗教信仰而导致交流交往受到限制。现在网上还有社区或者论坛,全世界的人都可以
在其中参与交流,绝对拓宽参与者的人际关系,这是媒介技术所带来的人际关系的益处。再者,媒介技术的发展,也能够让人们的人际关系走向一种集中化,由于兴趣爱好或者宗教信仰等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过去人们只了解自己身边的人的兴趣爱好,所以自己的兴趣也只是一个兴趣而已,而
走到互联网便不一样了,人们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建立一个群体,例如爱好爬山者,就可以建立一个群,人们在其中谈论彼此的经历,还可以在业余时间中相约出门爬山,让自己兴趣得到一种发挥,让人们在拓宽自己人际关系时还可以集中在发展一种人际交往。
这种相对集中地人际交往不同于在互联网上畅游,他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发展的,所以能够进行的更加稳定,由于网络信息海量,人们很难从中找到自己最需要的部分,而根据兴趣而来,则能够快速的找到想要的乐意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
还有,人们有根据兴趣建立的人际关系,但是互联网众多人数的参与,能够使人的人际关系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发展,在交往时,人们不可能只是和与自己
有共同爱好或信仰的人交往,来自不同的地区的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你在互联网上会和不同的人接触,所以人际关系定会出现一种多元化。“传统的人际交往范围一般基本限于权力、地位、职业和职业利益相近的社会阶层。”②那么在如此的人际关系中,就比较会受到身份地位的影响,从而在发言权上也会表现出一些不平等性,下属要受到上层的限制,然而如今在网络交往却不用受到这些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中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任何人都处于一种公平平等的状态,而且相对来讲,也更加的能够畅所欲言,不会受到社会地位的限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趋于平等。
媒介技术的发展给人际关系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益处,可以让人们的交流更加的快速方便,拓展人们的交往范围,还可以让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呈现多元化和平等性。但是,媒介技术的新进行也同时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首先,人们利用手机网络等快速的联系上远方的亲朋好友时,看起来似乎拉近了很多人的距离,犹如多年没见的朋友已然可以再网上聊天,或打个电话联系,放佛彼此的联系并没有断开。但是,媒介技术的先进,倒是我么过分的依赖,离开手机网路都不行,而且在联系方便的同时却疏远了彼此的心。
过去传统的交流方式就是面对面,或者是写信,我们都能从言语中感受到对方的情感。然而我们现在靠的是电话网络等,一条短信一个电话可以维持着彼此的联系,但是在内心上去却拉不进彼此的距离。靠着机械的东西是不能很好的传递彼此的感情的。面对面的互动,看到彼此的表情变化或者身体的肢体语言,能够帮助双方的交流,媒介技术在先进,但他终究只是一种机械的东西,不能取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时需要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的。
人类是社会的动物,是具有社会性的。我们必须融入到真实的社会,由于靠网络牵引着很多人与外界的联系,现在就出现了“宅男”“宅女”等词汇,这就是媒介技术先进所带来的弊端,人们靠着这些技术,如此便产生了人际交往的局限性,没有真实的融入到社会中去。在网络上拓宽了人们的人际关系时,却可能在现实中缩小了人们的人际关系。但是现实社会是人际关系的最直接的表现,使人与人情感维系的方式。
而且,媒介技术的先进性,特别是在网络中,人际交往由于没有真实身份制约,人们在交流中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对自己的言语行为都不会非常的重视,导致在网络中人际交流中,久而久之便失去了一些信任感,别人说什么大家都会冒上怀疑的想法,这相对现实交往来讲,是由于网络中的责任承担相对缺失而导致的,也算是先进的媒介技术所产生的负面效果。
传统生活的人际交往面是比较狭窄的,一般都是自己熟识的人如朋友、同学、亲戚等,人际交往的规则具有强大的约束性。而网络中则不然,它交往的范
围超出了一种时空的限制,形式是间接的,是一个相对的自由空间,人们无法对自己的所有行为负责,再加之规范不足,在网络中的人际关系便没有现实的人际关系来的稳固和安全,人们也对其失去一些信任。
如今人们人际关系的维持靠着冰冷的先进的媒介技术,想到与人联系时手机拿出,将事情说出便完成;需要某方面的知识,百度谷歌解决;基本上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人们都会想到用机器解决,而不是加强与周边的人联系,久而久之与身边的人交流和沟通的时间久越来越少,而由此也会引发很多问题。
手机是为了让我们能够与其他人更加方便的联系,如朋友父母等,而不是沉迷于手机,有的人手机在手便可以盯着一天,忘记了自己身子何处,不会主动与周围的朋友沟通,和父母更是如此,没有事是不会与家人联系的。网络也是如此,对着电脑,就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了。沉迷于这些媒介,脱离现实,对生活中的他人和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和朋友家人的关系就会出现问题,随之也就会产生人际关系冷漠。
人的生活是需要与社会和人接触的,但是媒介技术的发展,让人际关系的情感关系被人与机器之间的对话所异化了,人与人面对面的机会大为减少,本市社会的动物的人,就容易产生孤僻、冷漠的问题。
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们人际关系的交往范围和方式,印刷媒介在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并不是极其鲜明的,只是相对拓宽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广播电视也同样如此。
新媒介技术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1.过度依赖网络世界,迷失自我。现在的大学校园条件越来越好,网络在大学寝室越来越普及,许多大学生除了上课时间之外,就宅在宿舍上网,或是聊天或是看电影等等。除了与网络有接触外,就很少和网络以外的世界联系,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会对网络过度依赖,与周围的朋友同学疏远并且可以说的话越来越少,与同学、朋友变得陌生,失去网络的时间会让他们很难熬,甚至是心里空虚,对未来充满迷茫,严重的情况下会影响到学业的正常完成。
2.语言能力下降、缺少沟通。网络的包容性和宽广性表明它信息的海量性,海量的网络对大学生天生有种吸引力,这种吸引力表现在它的包罗万象和各种娱乐元素,大学生在网络世界过分沉迷,缺少与外界的交流,长此以往会导致语言能力下降,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最后还可能导致大学生心里障碍,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
第四篇:媒介变迁对广告运作的影响
媒介变迁对广告运作的影响
【摘要】 物质决定意识。近代媒介从单一的报纸经过电子时代、数字时代的漫长发展,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媒介形式。广告的发展离不开媒介,广告史的演进更与媒介的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论文从媒介变迁的历史角度,对广告运作的变化重点做梳理。提出了媒介影响下的广告主时代,广告公司时代,媒介时代,消费者时代。
【关键词】 媒介变迁 广告运作
简单的说,广告源于商业活动中信息被告知的需求。17世纪欧洲逐渐出现的印刷报纸后来很快被用作广告媒介。报纸广告的出现,拉开了近现代世界各地广告业的发展大幕。到了19世纪60年代末,广告代理制被真正确立。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迎来了媒介购买公司的发展浪潮,并在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各大广告集团的主要利润增长点。目前,数字媒介的膨胀型飞速发展,迎来了以消费者为重心的消费者时代。这四个阶段我们分别称之为广告主时代,广告公司时代,媒介时代,消费者时代。这四个时代的变化无不与媒介的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张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广告主时代
近代广告在产生之初到19世纪60年代,从内容到表现都十分简单。由于生产力有限,媒介环境也很单一,广告主要起广而告之的作用。所谓的广告即是在报纸上通告有什么东西在哪里卖。这个时期,媒介主要是报纸等印刷媒介,广告公司扮演的的角色主要是媒介掮客。媒介代理公司从媒介那里以较低的价格集中购买大量版面,然后再分卖给广告主赚取中间的价格差,此外鲜有提供其余服务。广告主关心的主要是,如何能以最低的价格,把告知性信息传给最多的人。商品生产出来后,广告主用广告方式告知公众有怎么样的商品,在哪里能购买。在整个活动进行中,广告主掌握着资金,比较而言更加积极主动,分析自身需要,积极控制广告的进行。而媒介与媒介代理者则对此关注较少。
广告公司时代
1869年艾耶父子广告公司的成立,标志着现代广告公司的形成,广告代理制真正确立。此后生产的发展为大众媒介的出现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尤其是1922年美国第一家商业广播电台和1941年第一家电视台的成立,这是广告史上的一次新飞跃。广播和电视的出现,突破了印刷媒介一统天下的格局。大批新媒介的出现,使得20世纪的广告有了神速发展。而广告代理制的确立更进一步从制度上推进了广告公司的发展。
广告代理制的确立,使得广告代理有单纯的媒介代理转向对客户与媒介的双重代理。这时期的广告公司,作为中立的第三方是被公认为最专业的,是靠自身的专业能力来赢得尊重,赢得利润的。技术推动生产,生产推动市场,企业的经营观念也开始发生重大变革,许多有远见的企业家开始把目标集中在市场和消费者的研究上。广告代理业顺应形势,强化市场调查机构,帮助广告主开展市场调查,并为其制定广告计划于实施方案,开展广告活动。20世纪20到30年代,美国发生新工业革命。汽车开始普及,各种家用电器出现,尔后广播与电视媒介开始出现。新媒介的出现于使用,对广告业发展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广告代理公司提供的服务范畴进一步增加,以其自身掌握的专业技术与专业制作,得到了广告主与媒介的信任。广告业开始进入行销服务阶段。从前期市场调查,到广告策划,广告设计与制作,广告文案撰写,广告媒介投放建议,广告效果测评等,一些列的服务项目全由广告代理公司提供。广告代理公司得到了专业上的极大认可。于是广告公司自身认为无所不能,广告主也认为广告代理商应该事无巨细无所不为。
但随着媒介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媒介内容也日益丰富,而受到影响的消费者群体变得越来越精明,打动他们变得不那么容易起来。同时在新出现的媒介要求下,对媒介研究与使用也变得日益苛刻,广告公司运作自然日益复杂化。广告代理商发现自己并不能胜任所有的工作,必须依靠更加专门的机构完成某些高度专业化的工作。接着,广告代理制开始了第一次拓展,广告公司内部专业分化,一些原由广告公司负责但不属于广告范畴的业务开始由公关、促销活动公司等来承当;出现新运作环节与新专门机构。广告公司一些具体业务被分解给专门为代理公司服务的下游机构负责制作;一些新开发的非大众媒介掌握在部分专门的媒介公司手中,它们成为广告媒介机构。第二次拓展主要是整合传播的出现。高度专业化带来另一个重要问题,各部门独立作业使得彼此很难沟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广告运作的效率。整合营销的概念浮出水面。这种整合不再是广告代理商的大包大揽,而是高度专业分工基础上的密切合作。广告代理商及其并列公司间出现了组织和运作上的整合,成为统一整合传播公司或整合传播集团的分支结构。现代广告运作内容不断丰富,不断科学化与规范化。
广告大师们在此阶段更是提出了不少影响甚深的广告创意理论,极大推动了大众媒体传播下广告代理公司的服务水平。如20世纪50年代罗瑟.瑞夫斯的USP理论,60年代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论,伯恩巴克的ROI理论,李奥贝纳的广告戏剧性理论,70年代里斯与屈特提出的品牌定位论等。大众媒体传播环境下,在广告主、媒介和广告代理商三方的运作关系中,广告公司居于中心环节的最重要的位置。现在的有名的大广告公司大多数是从这个时候走过来的。
媒介时代
过去可能是一句触发情感联系的广告词,而现在一个好的创意,意味着在不同平台无穷无尽地延伸,你得把这个口号以各种方式应用到其他地方去。
相比模糊的关键词购买,Facebook的第三方自主广告平台可以让广告主任意定制目标消费者所在的地理位置、年龄、相关喜好甚至曾经购买的相关产品。数字化媒体对广告主另一大吸引力是,以前媒体投放效果都可以被实时监控。
二十世纪60年代以后,欧美战后经济复苏发展迅猛。此时的媒介形式,由最初的印刷媒体和广播媒体为主,发展为包括电视在内的更加丰富多样的多种媒介形式并存的状况。这使得媒体间竞争将更激烈更复杂。电视媒体的发展使得大众传媒进入鼎盛阶段。此后,各种依靠新媒介技术的多种媒体形式也正蓬勃兴起逐渐打破了媒介与广告公司的平衡,媒介在广告业中逐渐居于主导地位。伴随着21世纪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发展,新媒体如雨后春笋涌现,分众媒体的示范效应使更多人力物力与资金参与到新媒体的开发应用上。未来的营销将在相当大程度上是技术制胜,广告业的发展将取决于广告业能否应对媒体革命性的变化。广告业正酝酿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而变革的动因就是媒介的发展。媒介已经开始动摇以创意为核心的传统广告运作模式,在这个复杂的时代,并购成为广告公司抵御风险实现盈利的主要手段。
欧美广告业经历一段时间快速发展后进入表面相对平稳但内部竞争激烈的发展时期。广告主在加大广告投入的同时,对广告的认识也更加成熟,更加理性,深刻,对广告成本预算的投入也更加重视起来。广告主需要广告公司提供更多的媒介责任,更科学的媒介数据与媒介策划,以及拿到更优惠的媒介价格。以创意为专业核心的广告公司,面对如此强势的媒介发展浪潮以及媒介带来的多渠道信息沟通方式,明显不再能应付自如。
战后经济发展,广告业繁荣,广告公司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欧美一对一代理模式,使得广告公司自身的经营规模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媒介投放数量有限,在同媒介谈判时难获得较优惠的价格。另外专业分工致使广告公司业务范围进一步缩小,如调查公司,技术提供公司,咨询公司等。对广告主而言,广告公司的价值在降低。这些问题的解决,为媒介购买公司的出现提供了种种动因。
20世纪八十年代后,在广告主、广告代理商、媒介三大主体的博弈中,欧美的媒介购买公司诞生并逐渐展开发展势头,它从事媒介信息研究、媒介购买、媒介企划与实施等业务的独立运作。到20世纪90年代后,媒介购买公司逐渐成为各大广告集团的主要利润来源。每一个欧美大广告集团都有其自身的媒介购买公司。这些公司不仅从事集团内部的广告媒介业务,在逐渐独立后,更积极地拓展集团以外的业务,媒介购买业务日益集中起来。媒介购买公司逐渐成为广告集团主要利润来源。对于欧美成熟的广告业市场来讲,是有好处的。它的出现更多的是对广告行业的良性制衡,让在专业化过程中已经分化独立的广告服务的各个环节整合起来,重新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客户、广告公司与媒介三足鼎立的广告业的产业格局,从而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发展。随着中国广告市场的开放,外资大广告集团、媒介购买公司先后很快进入中国市场,给中国广告业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近十几年来的中国,媒介环境变化异常迅猛。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的新兴媒介大量涌现。而同时,对外开放后的中国市场竞争空前白热化。一大批外资广告公司,外国广告集团也纷纷进入中国广告市场。一方面,面对竞争激烈异常的市场,大多数本土广告代理公司并不能足够快速地提供企业所需的各种服务。此外,广告公司上下游公司也在不断参与进广告业的专业分工来,导致中国广告公司生存艰难。另一方面,中国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介资源仍具有稀缺性,企业媒介投放的费用经常占到企业广告费用的90%以上,形成一个非常庞大的数额。面对多样化的媒介渠道,对广告专业知识的掌握也逐渐变得多起来,他们对广告预算的投入更加谨慎,对广告公司的专业服务能力逐渐产生怀疑,而对媒介的重视程度空前强烈,并有不断上涨的趋势。甚至广告主跳过广告公司直接与媒体接触。广告公司的存在价值正遭遇极大的减弱。
外国大资本的进入,直接催生了中国媒介购买公司的产生。这些媒介购买公司在与本土媒介的较量中显示出越来越多的主动性和主导性。06年以后,中国全面开放广告市场,允许外国广告公司以独资公司的身份进入本国市场。海外媒介购买公司加大整合力度,加速扩张,并购浪潮风起云涌,给中国广告业带来巨大冲击。“媒介价值远高于创意和专业的价值”已为事实,早成为市场游戏规则。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媒体投放的环节将利益转嫁或直接诉求媒体。在这种情况下,强媒体弱广告似乎也顺理成章。
媒介购买公司或大广告集团不仅在媒介购买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相对于广告公司,可以为广告主节约一大笔成本;同时,他们正形成另一种能力,即更好地搭建广告主语消费者间的沟通平台。比如有些网络科技公司,他们不仅能为广告主提供前期市场调查,还能提供内容策划,更能提供具体数据追踪与检测结果。一些做网络科技的传播公司既提供以上内容,并且他们自身就是投放渠道,典型的便是谷歌与Facebook。广告业有句古老名言,你知道广告投入的一半都被浪费了,可是你不知道究竟是哪一半。现在媒介技术能够回答给广告主。
传统的以创意为核心的广告运作模式,已开始逐渐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动和行业的发展趋势,而以“接触管理”为核心的营销传播运作模式正在逐渐构建中。中国广告产业高度分散高度弱小,需要改变它们习惯于的自我积累的增长模式,通过多种方式来走资本经营之路。通过大资本运作,组建本土大型广告集团,集雄厚的资金与先进的管理,应该是新情势下,广告业走出发展制约的途径与未来趋势。
消费者时代
上世纪80年代,数字与网络传播在全球开始勃兴。技术变革,引发了传播领域的变革,这种变革来势凶猛,对整个广告业的影响甚至是颠覆性的。这样的背景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新媒体迅速成为未来传播的主导者。媒介格局改变,媒介传播形态也随之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拉斯韦尔的5w模式传播模型奠定了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下的各种研究内容,都是站在自上而下的俯视角度展开的,信息始终都是从传者流向受众,受众是处于末端被动的地位的。卡兹“使用与满足”的理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受众的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是有限的,仅仅限于对传者的内容作了选择性的接触,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根本而言,受众的弱势地位一直未变。方面,传统媒体的资源稀缺性导致广告投放成本十分庞大。相对来讲,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下,所传播的信息量必会受到限制。广告主会挑出最有利的信息来传播,为了达到效果甚至会用各种夸张手法进一步美化其产品或者服务;而其缺点则不会让受众得知。久而久之,受众在这样的信息面前感到困惑,广告公信力大大降低,信息不对称加大。恶循环下,广告说服难道增大,广告主需要投入更多的广告预算。
进入3.0时代,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传播平台,更多移动及非移动信息载体终端被普及到受众手中。网络与数字新媒体的发展对于整个广告业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还不仅仅是对中国广告经营额的贡献,更重要还在于其媒体的特性上。同传统媒体相比,基于网络传播技术的数字媒介,有海量的信息储存空间,无限量的信息链接传输通道;具有高度双向性、互动性,强调互动、分享与体验,从而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单向线性的传播形态。媒介对等、开放与共享成为了可能。这使得原处于传播链条末端的消费者终于有了自己的话语空间,受众的主体意识真正觉醒。受众转而成为3.0时代的主导者,由信息奴隶变为传播内容的重要建设者。
传播的本质在于沟通,真正的沟通的平等的。3.0时代,广告业正逐步拉开民主化沟通的序幕。在多样化的信息传播平台面前,消费者很难再被各种名义的广告营销所影响。与其相信商家花哨的商品或服务承诺,他们更愿意相信其他消费者的消费心得。对消费者而言,广告存在的重要意义在于其信息功能。数字传播技术下,凭借超低价的海量信息存储与信息传输,广告主得以对消费者进行充分完全的产品、服务信息告知;消费者自己也成为了信息传播者,受众即媒体。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对话正进一步构建。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出现,碎片化、分散的个体被重新聚合形成新型意见场。通过多重的无限量的链接,各种由消费者发出的信息在受众购买决策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众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还成就了一批网络社区群体,他们是匿名的,庞大的,流动性不大的,他们有强烈的话语表达欲,有消费能力并且意识超前,是广告主正通过各种大众窄众分众传媒寻找的动力人群。人人传播,意见领袖群体化趋势明显。碎片化的分散的个体重新聚合形成新意见场,这个意见场上的信息传播不再是自上而下的说服,而是在对等基础上的实在的沟通。逆向广告的出现便是一种很好的说明。
第五篇:试析传媒文化对电视媒介的影响
试析传媒文化对电视媒介的影响
论文摘要:“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电视相亲类节目是在媒介激烈竞争压力下的新型产物,虽然它并非由中国媒体原创,但是作为当下生活服务类的典型代表的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却让该类节目的原产地美国的媒体《今日美国报》等都大为惊叹。根据索福瑞城市收视率最新统计,包括所有频道在内的所有节目,非诚勿扰的收视率仅次于央视一套新闻联播,牢牢霸占着全国卫视所有上星节目每周收视第一的宝座,《非诚勿扰》的收视率领先当周收视第二名将近180%。
论文关键词:非诚勿扰;电视媒介;视觉文化;商业价值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从麦克卢汉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媒介在人类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媒介特指的就是传播媒介,新闻传播媒介是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中介,是信息的物质载体。随着历史和媒介本身的发展,人类在使用媒介时,不断的体现出了自己传播能力的增强,使二者达到了共同发展的目的。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了媒介,那么人类的信息就无法共享,我们只能各自活在各自的圈子里,与外界的连接就中断了。本文将电视节目《非诚勿扰》作为文本,予以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及对电视传媒的影响。
一、《非诚勿扰》成功之因素
《非诚勿扰》不仅吸引了各个领域的普通观众,也让一些业界学者和专家对它青睐有加。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的周星教授认为,《非诚勿扰》服务而不媚俗,大方而不死板,是非常贴近群众的电视节目。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认为,《非诚勿扰》不仅促进了年轻人婚恋价值观的交流,更加强了中老年人与年轻人两辈人之间的了解,《非诚勿扰》把全家男女老少凝聚在一起热烈讨论,既沟通了感情,也增进了彼此了解,成为一个促进全社会互相了解、家庭和谐的交流平台。中国社科院新闻传播研究所时统宇则认为,《非诚勿扰》虽然在表达方式上是时尚而年轻的,但是在基本的道德理念上,还是非常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这无疑让各个年龄的人都在节目中找到了道德观的坐标,加强了对彼此的了解,也对社会更加认同。在主流媒体中,2010年4月13日,《人民日报》评论《非诚勿扰》“娱乐不失大方之态”,《中国青年报》认为《非诚勿扰》是提高社会宽容度的最好注脚;4月24日,China Daily更是以“《非诚勿扰》正在变革全世界的交友节目”(Jiangsu Satellite TV’s If You A re The One is revolutionizing the world of dating shows)为题全面报道了节目。
可以说,《非诚勿扰》已经从一个电视相亲类节目变成全国范围内各阶层广泛参与热议的一个社会话题,成为了当下一个独特的社会现象。并且,非诚勿扰的辐射力已经走出国门冲向了海外,节目不仅在海外华人中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不少国外媒体也给予了报道,《今日美国报》网站于2010年5月18日发表了题为中国人被电视相亲征服了的报道。但随着节目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质疑和批评也接踵而至,有舆论认为,非诚勿扰过度宣扬和渲染物质至上、拜金主义等与社会主流相悖的价值观。国家广电总局于2010年6月9日下发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相亲类节目泛滥、造假、低俗等倾向。随后,《人民日报》和新华社连续发文,点名批评《非诚勿扰》,一时间《非诚勿扰》一度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试问《非诚勿扰》是不是十分的低俗、造假、泛滥呢?个人感觉电视节目本来就不该避俗。想高雅可以,去拍摄艺术电影,去排演歌剧大戏。问题在于,电视节目如何不避俗而又不媚俗更不低俗。在《非诚勿扰》里,当男嘉宾陆元龙面对一盏孤灯引吭高歌时,这场景向我们生动地诠释着“英雄主义”与“爱的哲学”。英雄并不总是骑着白马的翩翩少年,英雄更多的时候是被人误解而遭受普遍的嘲讽和冷落,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陆元龙在几位浅薄的女嘉宾面前受尽嘲讽奚落后,陶海燕那一盏孤灯就像一瞥来自女性世界的美丽注视,她照耀着陆元龙!试想,一个男人的奋斗如果没有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理解支持,那个男人的内心将是永恒的暗夜。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一个不平凡的男人背后,一定站着一位优秀的女人。这低俗吗?在我看来,它揭示着美学意义上的崇高。我相信所有的电视观众在这一刻,都会认真思考和较正着关于理想男人的正面形象。李洋李孟的破镜重圆,也成为《非诚勿扰》这个节目的谈资。当李孟单膝下跪,请全场来宾和全国电视观众为他作证,他将一生一世爱李洋时,李孟让所有的女孩们都热泪盈眶。这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的庄严承诺,是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低俗吗?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正是这些例子构成了《非诚勿扰》这个相亲交友节目的主旋律,任何一个不抱偏见的人都会同意我的看法。也因为江苏卫视既能坚持正确的思想与论导向,又能坚持“雅事俗说,俗事雅说”的个性化风格,这个节目才在短时间内风靡全国,创下了收视率第一的奇观。低俗之风在中国已经没有市场了,拐点出现了。江苏台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于是就“俗中见雅”地占据了收视率的制高点,而别的省台跟风效颦,结果却并不理想。在众多跟风的电视台类似节目中,似乎只有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在节目质量和包装上能够与《非诚勿扰》相提并论,其他电视台则远远不可同日而语。
二、《非诚勿扰》对电视媒介的影响
(一)视觉文化突出,电视媒介注重“形象包装”
现在,无论是图书、杂志和报纸等传统的印刷传媒,还是电视传播媒介,甚至是新兴的网络媒体,都正在遭遇着“视觉的征服”。当“读图时代”到来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图像侵入了传统上以文字为主的印刷物世界,也正因为“视觉至上”的原则电视和网络等传播媒介以超凡的色彩和夸张的布局来争取更多的受众。《非诚勿扰》节目中的“形象包装”充分体现了视觉文化的转向对电视媒介的巨大影响。节目的包装非常精心细致,不论是现场整体的环境氛围、灯光服装、化妆以及道具,还是节目的背景音乐、节奏控制等等,都尽量与节目的目标受众——“时尚的年轻群体”贴近。同时节目参与者的装束也十分靓丽养眼、打扮时髦前卫、表现大胆奔放,多位平面模特的加盟更在无形中为节目创造了较多的看点与卖点。
我们甚至可以亳不夸张地说,电视传媒如果缺少视觉冲击力,同时又面临互动式新兴网络媒体的竞争压力,将会立即失去对公众的吸引力。电视传媒越来越追求视觉奇观的效果。今日电视传媒的视觉性高低可以说是传媒影响力大小的一个重要尺度。当代传媒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这种竞争在相当程度上就是视觉性或视觉资源的竞争。将当代中国传媒文化的核心竞争称之为“眼球经济”或“注意力经济”上的竞争,乃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较之于其他媒体,当今的传媒奇观,体现为视觉性压倒其他要素,视觉快感的诱惑和追求上升到首位,因而很容易压制受众自觉的理性批判和思考。
(二)传媒文化促使电视媒介商业化与娱乐化
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传媒文化的繁荣程度。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传媒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不得不把评判权完全交给了作为消费者的受众,至此,为了讨得广大消费者的欢心,传媒文化不得不将电视媒介推向商业化和娱乐化的道路。
《非诚勿扰》播出一个月内,收视率跃居所有上星卫视第一名,历史性的超过了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每一期节目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比如宁愿坐在宝马里哭的“宝马女”,牵一下手要20万的“拜金女”,甚至是因出言不逊、不可一世,招致所有女嘉宾及现场调解员乐嘉攻击的富二代等等。诚然,为了讨好消费者,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的是一个主要目的。于是,受众想要什么,《非诚勿扰》就做出来什么,美女,金钱等社会上热议的话题毫不加回避直接讨论,虽然收视率提高了,但是对广大受众的误导与错误的价值观的宣传,也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也是传媒文化娱乐化的巨大弊端,它削弱了传媒文化的深刻性,导致其日益趋向浅显低俗的娱乐化,并颠覆了现存的主流文化价值观。
《非诚勿扰》创造了很多电视媒介历史上的数据,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电视视觉上的冲击,更多的是为我们社会带来更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考,希望以后可以有更多的这样的电视节目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