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小城镇规划(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23:53: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贵阳市小城镇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贵阳市小城镇规划》。

第一篇:贵阳市小城镇规划

附件:

贵阳市小城镇规划、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工作2011年度实施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召开的“支持贵阳市加快发展动员大会”、“贵州省加快城镇化发展推进大会”、贵阳市召开的“市委八届十次全会”的有关精神;强调规划引领作用,科学合理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按照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小城镇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全覆盖工作2011年度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建村通[2011]37号)要求,确保全市小城镇、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工作2011年度编制任务顺利完成,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重要意义

科学合理、全覆盖地编制小城镇、村庄规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我市特点,按大中小城市梯次发展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促进集约发展、节约土地资源、规范农村用地管理的有效手段;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从根本上减少农民,有效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动力;是引导农民有序建房,推动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整治的重要措施;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建房布局无序、管理失控状况的迫切需要。只有科学地、全覆盖地编制小城镇、村庄规划并严格执行规划,才能按照规划先行、依法建设的要求,促进乡镇及农村面貌的根本改善,推进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的原则。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搞好规划和布局,确定小城镇发展目标和建设方式,防止不顾实际的盲目攀比、一哄而起以及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采取积极的政策导向,吸引当地农民进入小城镇安家落户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直接参与小城镇建设。

以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为基本目标,按照“政府引导、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科学编制”的原则,加快全市小城镇、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步伐,充分发挥规划综合调控作用,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三、目标任务

1、全面启动全市乡(镇)总体规划未修编的20个乡(镇)总规修遍工作,2011年完成10个(2012年完成10个);

2、全面完成全市20个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3、全面启动未编制村庄规划的行政村规划编制工作,2011年完成195个(2012年完成未编制规划部分行政村);

4、全面启动未编制村庄规划的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村寨1∕2000地形图测绘,2011年完成195个(2012年完成未测绘部分,2011年在目标任务外考虑预完成370个地形图测绘为2012年的村庄规划编制打基础);(各地任务详见附表)

四、完成时限

在2011年12月31日前完成

五、资金安排

资金由省、市、区(市、县)共同承担:

1、对按标准完成的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费用市级财政给县(市)匹配50﹪;

2、对按标准完成的乡(镇)总体规划修编费用由各区(市、县)负责;

3、对按标准完成的村庄规划编制费用省级财政按每个村3万元补助,市级财政按每个村匹配3.6万元,不足部分由各区(市、县)负责;(该项市级财政的匹配资金已报送贵阳市政府待批,最后以审批为准。)

六、工作要求

(一)小城镇规划

1、遵循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要立足本地,面对现实,面向未来,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综合部署;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确定镇(乡)的性质、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统筹安排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集约和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小城镇的地理位置、经济环境、资源状况和潜在的优势,规划建设带动型、风景旅游型、资源开发型、交通枢纽型、特色产业型等小城镇,做到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两篇文章一起做,创造优美的镇区人居环境。因此,编制小城镇与村庄规划,要在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的同时,坚持和生态环境相统一。

2、坚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整体推进的原则,切实提高小城镇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小城镇规划编制要遵循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城市规划区内的小城镇要按照城市规划执行,逐步发展成为城区的功能区。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镇规划标准》和《村镇规划编制办法》,依据城镇体系规划,衔接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镇要明确保护区域,保持该地区的历史风貌,维护整体格局与空间尺度。各地要依据“十二五”规划,重新修编与五年规划纲要起止年限相适应的小城镇近期建设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应合理确定近期小城镇重点发展区域和用地布局,重点安排生态环境建设、镇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住宅建设项目及用地,制定保障实施的相关措施。

(二)村庄规划

1、坚持政策,把握原则。一是村庄规划包括村域及村庄整治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包括整治和新建两个部分,村庄整治规划要在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小城镇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交通规划、水利规划等相衔接。要从本地区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预留发展空间,避免重复浪费现象。二是村庄整治规划要落实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要结合地形,依山就势,不搞“一刀切”,不大拆大建。三是村庄整治规划以“三清六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厕、改沟、改圈、改厨)为主要内容,立足于整治环境,配套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在有条件的地方,分散居住户应适当向村庄集中。

2、公众参与,以人为本。村庄整治规划编制要由镇(乡)人民政府和村委会牵头组织,村民代表参与,区(市、县)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技术指导。一要征求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农村的风俗和习惯,力求规划切合实际,让农民接受;二要深入开展宣传活动,普及乡村规划知识,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使干部群众了解、支持、参与、监督村庄整治规划工作,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3、突出重点,讲究方法。村庄整治规划首先应从重要交通沿线和风景名胜区周边村庄开始。对基础条件好、乡村干部和群众积极性高、农房建设需求量大的村庄也要优先编制村庄整治规划。村庄整治规划要按“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科学编制、认真评审、逐步完善”的原则编制,具体要求如下:

(1)行政村。由镇(乡)人民政府或村委会委托测量单位和设计单位,进行地形测量,科学编制村庄整治规划。规划成果要达到《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试行)》(黔建村通[2006]141号)的要求。

(2)历史文化名村或风景名胜区周边的村。该村若属于历史文化名村或风景名胜区周边内地村庄,必须注意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1、对历史文化名村的规划应注意保护一些有保留价值的传统民居等文化遗产,及时聘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同时应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2、对风景名胜区周边村庄的规划要从保护风景名胜资源出发,服从服务于风景区的规划,并与之相协调和配套。

(3)城中村。即已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的村庄。

1、凡城市规划已经覆盖的区域,要按城市规划编制的标准执行;

2、凡城市、集镇规划暂未覆盖的区域,村庄的布局选点和规划设计应先由当地城乡规划部门提出具体意见,并在当地城乡规划部门的指导下编制整治规划。

(三)认真评审,依法报批。小城镇规划、村庄规划的编制主体是镇(乡)人民政府,县(市、区)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总牵头、技术指导及进度监督,并组织相关部门专家评审后,由镇(乡)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小城镇规划成果由镇(乡)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村庄规划由镇(乡)人民政府会同村委会组织实施。

七、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要在思想认识和工作措施上切实重视小城镇规划、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一是切实抓好小城镇、村庄规划全覆盖任务不折不扣地落实,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二是重视规划的基础性工作,由区(市、县)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组织乡镇、村两级,集中一段时间搞好地形测量、现状调查、资料收集等基础性工作;三是深入基层调研,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典型,总结经验,提出措施,推动工作。

2、建立机构,管好队伍。一是在乡镇逐步建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所;二要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和建设管理人员培训,着力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为小城镇、村庄规划编制提供坚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

3、依法行政,规范管理。一是实施规划应坚持规划一步到位,建设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二是各地要按照《城乡规划法》、《贵州省城乡规划条例》、《贵阳市城乡规划条例》的要求,对乡村执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三是建立村级规划建设协管员队伍,督促检查村庄规划的执行。

4、强化考核,严格奖惩。各地要切实采取有力的工作措施,保障人员、经费投入,强化对小城镇、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经常性指导和监督,按编制工作计划抓好工作进度,加强考核检查,确保年度规划编制工作任务全面完成。要将小城镇、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列入对各区(市、县)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采取面上督查、随机抽查和明查暗访等形式开展经常性考评检查。对完成情况较差的区(市、县)、乡(镇),将给予通报批评。

第二篇:小城镇体系规划

您的位置 : 首页 >> 教程教案 >> 城镇体系的规划

城镇体系的规划>>>

一、城镇体系的规划

城镇体系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城镇体系是一个区域范畴

城市经济区——城市行政区 ·具有一定的等级和层次

·具有不同的职能分工和多种城镇类型

社会劳动地域分工——职能分工——确定城市性质 ·空间分布有序,形成一定的网络和格局

空间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

区域生产力分布状况,受资源、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等影响

城镇的相互作用、职能分工及各自的腹地范围 ·在时间上的动态变化

历史变化引起的体系格局变化

生产力布局状态的变化导致的格局变化

基础设施条件引起的变化,尤其是交通条件

二、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的区域发展条件

城镇体系的区域发展条件是城镇体系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城镇体系形成及发展的初始条件。目的:明确城镇体系在区域中的发展水平,明了其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明确城镇体系今后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扬长避短,有的放矢。方法:

区域综合发展水平分析——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单因子和复合因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横向纵向比较手段,通过城镇体系的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水平来反映城镇体系区域综合发展水平。

区域发展优劣势分析——采取定性分析,找出城镇体系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以期发挥优势,转化劣势,使城镇体系的规划有的放矢。

2.城镇发展的建设条件分析

(a)城镇自然条件(主要指影响城镇发展的气象、地形与用地条件、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等);(b)城镇资源开发与工业布局条件;(c)城镇交通运输与区位条件;(d)城镇水源和能源条件;(e)城镇旅游发展条件;(f)城镇社会经济基础条件;(g)城镇地区农业发展条件;(h)城镇基础设施与投资环境条件;(i)城镇科技实力;(j)城镇生态环境条件。

三、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

1、城镇体系规划的产生

·城市的发展不能就城市论城市,应从较大区域范围来分析该城市在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周围城镇的关系,城市的发展和空间布局需要与区域开发建设的总体布局相互协调。

·现行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没有专门的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起到区域规划的部分作用。·1984年《城市规划条例》:“直辖市和市的总体规划应当把行政区域作为统一的整体,合理布置城镇体系。”

·1989年《城市规划法》:“全国和各省、直辖市都要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设市城市和县城的总体规划应有包括市和县的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 ·1994年建设部颁布《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2、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现状

不同地域层次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一般配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都只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陪衬,多数只是简单、生硬地套用有关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和区域基础设施网络的规划模式,发挥不了应有的指导作用。

单独进行的城镇体系规划内容在逐步拓宽,除了城镇体系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规划协调外,还增加了与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的内容,并力求明确区分需要对开发建设进行鼓励、引导、控制、限制或禁止的不同地域空间类型,使原功能较简单的城镇体系搞活转向以城镇体系发展为主体,与相关要素进行空间综合协调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规划,在较大程度上顶替了衰变前的国土区域规划。

四、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条件

历史背景——分析该区域各个历史时期城镇的分布格局和演变规律,揭示区域城镇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导致每个阶段城镇兴衰的主要因素,特别要重视历史上区城中心城市的转移和变迁。

区域基础——分析区域经济和城镇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它涉及到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环境生态结构,劳动力,经济技术基础,区域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等广阔的领域。经济基础——深入分析各产业部门的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通过对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分析、方案比较,指出各城镇主要部门发展的方向。通常需要回答的问题有:区域的工业发展方向、工业结构的调整及时序安排、主要城镇的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农业结构的转变以及对城镇发展的影响、综合运输网的改善与城镇发展的关系、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城镇发展的关系,以及城镇其它第三产业的发展。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主要考虑规划区域内建制镇及以上等级的居民点的合理发展,适当考虑与集镇的关系。关键点:城镇人口的实际含义和收集每个城镇最接近实际的城镇人口资料。

3.确定本区域的城市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核心:依据公平和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处理好区域内城镇和地区发展的均衡与不均衡的关系。

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建立在现状城镇职能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收集区域内各个城镇经济结构的统计资料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明确各城镇之间职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实现城镇的职能分类。对城镇现状职能加以分析,制订出有分工、有合作,符合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发挥各自区位优势的专业化与综合发展有机结合的新的职能结构。

对重点城镇还应该具体确定它们的规划性质,使重点城镇的总体规划编制有所依循。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规划

分析各城镇人口规模的变动趋势和相对地位的变化,预测今后的动态; 分析现状城镇规模分布的特点;

确定规划期内可能出现的新城镇,包括某些农村集镇的晋升和因基本建设而可能新建的城镇;

结合城镇的人口现状、发展条件评价和职能的变化,对新老城镇作出规模预测,制订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规划,形成新的、合理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职能类型结构和规模等级结构在区域内的空间组合和表现形式。主要内容:

a.分析区域城镇现状空间网络的主要特点和城市分布的控制性因素; b.综合评价区域城镇的发展条件;

c.设计区域不同等级的城镇发展轴线(或称发展走廊);

d.综合各城镇在职能和规模的网络结构中的分工和地位,对它们今后的发展对策实行归类,为未来生产力布局提供参考;

e.根据城镇间和城乡间交互作用的特点,划分区域内的城市经济区,为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促进城乡经济的结合,带动全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地域组织的框架。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区域基础设施包括区域交通运输、水资源、供排水、电力供应、邮电通信以及区域防灾等; 区域社会设施包括区域性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设施及区域市场体系等内容。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新增建制镇与新设市规划——首先要研究和确定新镇和新市设置的依据;

其次要考虑新增建制镇的建镇基本条件,如地理区位、产业特征及发展趋势、现状基础等; 其三,要进行拟新设建制镇人口规模的预测,并注意各新设镇、市人口加上原有城镇人口之和,应与城镇体系总的城镇人口预测值符合;

其四,要确定所有新增建制镇、新设市的建镇与建市的具体时期。

其五,要从城镇体系的整体与新设镇、市的局部两方面的结合点上考虑与确定新设镇及新设市的城市(镇)性质及发展方向;

其六,要对新设镇及新设市的城市空间布局形态作出初步的规定。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规划实施的措施可包括行政措施、政策措施和组织措施等。政府的引导和控制作用——

·通过行政管理系统的强化,建立与加强城镇体系的发展;

·通过权力与资源的分配,影响城镇体系的发展;

·通过改变交通系统与其它基础设施的系统,影响城镇体系的发展;

·通过政府对工业与公共项目的直接投资,以影响城镇体系的发展;

·通过对收入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改变以影响城镇体系;

·通过鼓励、支持商品农业生产以影响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措施及建议的宏观性问题——城镇体系未来发展过程中将要遇到的区域性及跨区域性问题,如水系整治、跨市域引水工程施工、水库开发建设、跨区域用地范围的旅游区的建设管理、高级别干线道路网、铁路的选线建设、多城市共用的大型机场的选址布局等等。

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措施及建议的关键性问题——影响和制约城镇体系发展的关键因素,如区域的自然条件、资金、水源、能源等因素。

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措施及建议的政策性问题——包括人口管理问题、新设镇(市)问题、单个城镇的行政区划调整及管理机构设置问题等。

关于充实完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内容的要求

(建规[1998]108号)

一、规划的核心内容

(依据《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1、制订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战略。包括:确定城市化方针和目标;确定城市发展与布局战略。

2、协调和部署影响省域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全局性和整体性事项。包括:确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市发展的原则性要求;统筹区域性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开发时序;确定需要重点调控的地区。

3、按照规划提出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战略和整体部署,充分利用产业政策、税收和金融政策、土地开发政策等政策手段,制订相应的调控政策和措施,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促进经济活动和建设活动健康、合理、有序的发展。

二、需要补充和加强的规划内容

1、确定区域开发管制区划

——优先发展和鼓励发展的地区,需要严格保护和控制开发的地区,以及有条件地许可开发的地区,并分别提出开发的标准的控制的措施,作为政府进行开发管理的依据。

2、确定区域城镇发展用地规模的控制目标

——对省域内城镇发展用地的总规模和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提出控制目标;确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镇用地控制的指标和相应的引导措施。

3、确定乡村地区非农产业布局和居民点建设的原则。——确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的途径和引导措施; ——提出农村居民点和乡镇企业建设与发展的空间布局原则;

——明确各级、各类城镇与周围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协调建设的基本要求。

三、工作方法的完善

1、加强对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机制的分析。

2、积极开展多方案比较。

3、注重对设市城市、建制镇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的研究。

4、充分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试行)

(建村[2000]74号)

一、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应突出的三个重点

1、确定城乡居民点有序发展的总体格局,选定中心镇,防止一哄而起,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2、布置县域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防止重复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3、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分析全县基本情况,综合评价县域的发展条件;

2、明确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

3、预测县域人口,提出城镇化战略及目标;

4、制定城乡居民点布局规划,选定重点发展的中心镇;

5、协调用地及其空间资源的利用;

6、统筹安排区域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

7、制定专项规划,提出各项建设的限制性要求; ·交通网络规划

·给排水、电力、电信工程设施规划 ·教科文卫等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环境保护与防灾规划

·其他专项规划(有选择开展)——广播电视、供热供气、科技发展、水利、风景旅游、文物古迹保护、园林绿化等规划

8、制定近期发展规划,确定分阶段实施规划的目标及重点;

9、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建议。

第三篇:小城镇建设与规划

小城镇建设与规划学院:专业:姓名:完成时间:

小城镇建设与规划

摘要: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也进入一个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城市规划任务严峻,尤其是在我国广为众多的小城镇的规划设计更是被推上了国家发展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位置,因此,做好小城镇的设计与规划工作至关重要。要做好小城镇的设计规划工作,熟知规划中的相关规定和原则,并注意防止一些问题的出现必不可少,尽量使规划合理高效是我们规划工作者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世界城镇化 小城镇概述 镇域居民点体系 小城镇用地分类 正文:

一、世界城镇化

1.1发展的阶段性

世界城镇化的发展分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城镇化水平小于30%,世界的城镇化在此阶段岳经理了一百年,世界总人口比例较低;

(2)高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70%之间,我国现在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

(3)成熟阶段:当今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已经到达成熟阶段。

1.2城市化水平的峰值

我国2000年左右,每年城市化率以1.2-1.4%增长,高出正常增长水平(正常增长水平为0.6-0.8%)。日本1946-1973年,城市化率快速发展,增长速度达到0.93%。

城市化水平峰值的确定:对于发达国家,我们现在已经能看到他们的发展水平,如北欧国家、美国等,有的国家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百分之八九十;对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预测,要根据其国家的具体情况,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1.3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1)当今世界的城镇化正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发展迅速,而一些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已经到达其发展的高峰期,已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

(2)大城市和城市群的地位更加突出。

(3)多级多层次的城市体系正在形成。

(4)城市进一步向低碳生态城市发展。

(5)城市治理要法制化、透明化。

1.4世界城市化经验

从规划来说,要有好的规划体系,规划先行;规划要可调整,要有弹性,在实际执行时若发现问题可以随时进行更改;规划要走法定程序,树立其权威性;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必须重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市政管线等。

二、小城镇概述

2.1 聚落

(1)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农村聚落,小城镇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

(2)小城镇有建制镇和城关镇,现在有了集镇和村的规划标准,城关镇的规划按城市的标准来进行。

(3)城镇化与工业化

在发达国家,城镇化和工业化是同步进行的;有的国家出现过度城市化,如印度,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但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各方面的管理都不够,致使出现了许多人口问题;有的国家出现滞后城市化,如我国,城市工业化发展很快,但因第三产业的发展不足,致使城市化的发展缓慢,出现了城乡二元化;一些发达国家因城市化发展很快,城市问题过早的出现,导致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城中人口纷纷外迁,形成了“空心城”,如美国。

2.2我国的城镇化

2.2.1 我国城镇化的成就

(1)城镇化迅速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年平均增长达到0.93%;

(2)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有很大的提高;

(3)城市中的各种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例如2008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1m²,比1998年增长了20m²;

(4)城乡一体化正在发展,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有对立到融合,一直到现在正努力发展为互动平等。

2.2.2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质量不高,内容不完整;

(2)大中小城市结构不合理,城镇体系不完善;

(3)城镇的空间布局不合理,东部地区人口承载力强,相较于西部地区,人口压力大,中部地区经济塌陷;

(4)城市发展较粗放,不能使各种资源和设施的利用达到最佳,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很突出。

三、镇域居民点体系

3.1 镇域体系规划

(1)综合评价镇区和村庄的发展条件,预测人口和产业的发展趋势,明确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2)镇域统筹发展;

(3)划定镇域的空间管制分区,明确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

(4)确定居民点的规模、等级,对其发展进行定位;

(5)根据因地制宜、共享共建原则,统筹配置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工程设施,确定各级居民点配置设施的类型和标准;

(6)确定镇域主要的道路交通,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做好防灾减灾抗震工作。

3.2 镇区和村庄分级

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

镇区>5000030001-510001-30000<=10000

村庄>30001001-3000601-1000<=600

3.3人口预测

3.3.1 人口分类

(1)常住人口:常住户籍人口、寄住人口(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寄住在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学生)。

(2)通勤人口:就业、劳动、学习在镇区内,住在规划范围外的人口。

(3)流动人口:出差、探亲、旅游等的人口。

3.3.2 人口计算

Q=Qo(1+k)n+pQo:常住人口k:自然增长率p:机械增长数

3.4 居民点的选择与布局

3.4.1 中心村的选择

(1)规模大,经济实力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完备;

(2)有能力带动周围村庄的发展;

(3)区位交通条件好,在镇域内布局合理。

3.4.2 迁并村庄

(1)位于城镇近郊区(离城镇非常近的村庄人口算入镇区人口);

(2)存在严重自然灾害安全隐患难以治理的;

(3)人口少,生活环境较差,人均耕地少的;

(4)用水严重短缺,水质不达标的;

(5)地方病发病率高;

(6)大型的水源地、自然、生态保护区内的村庄;

(7)国家有重大的设施、项目而确定要搬迁的。

3.4.3 空间管制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

四、小城镇用地分类

4.1 居住用地 R

镇的居住用地为R1、R2,城市的居住用地分四类

4.2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C

C1:行政管理用地,如镇政府、派出所;

C2:教育机构用地;

C3:文体科技用地,如体育场、图书馆、展览馆;

C4:医疗保健用地;

C5:商业金融用地;

C6:集贸市场;

C7:社会保障用地,如敬老院、老年人服务中心

4.3 生产设施用地 M

M1:一类工业用地,对环境基本无污染的工业用地;

M2: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一定干扰的工业用地;

M3: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严重干污染,易燃易爆的工业用地;M4:农业服务设施用地

4.4 仓储用地 W

W1:存放一般物品的仓储用地;

W2:存放危险物品的仓储用地

4.5 对外交通用地 T

T1:公路交通用地;

T2:其他交通用地

4.6 道路广场用地 S

S1:>=6m的各种道路;

S2:公共活动广场

4.7 工程设施用地 U

U1:公共工程用地,如给水、排水、供电、通信等的用地;

U2:环卫设施用地,如公厕、垃圾站、环卫站等的用地;

U3:防灾设施用地,如消防用地等

4.8 绿地 G

G1:公共绿地G2:防护绿地

4.9 水域和其它用地 E

E1:水域、河流、池塘用地;

E2:农林用地,如以生产为目的的农林地;

E3:牧草地;

E4:保护区;

E5:有历史意义的墓地;

E6:未利用地;

E7:特殊用地,如军事用地

五、建设用地和居住用地规划

5.1建设用地规划

5.1.1建设用地比例

中心镇一般镇

居住用地28-38%33-43%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12-20%10-18%

道路广场用地11-19%10-17%

公共绿地8-12%6-10%

合计64-84%65-85%

5.1.2 建设标准

(1)确定地块的容积率;

(2)确定建筑高度;

(3)确定建筑密度;

(4)绿地率:建设区内的绿地所占的比例;

(5)公共设施配套;

(6)交通出入口的方位;

(7)停车的泊位问题;

(8)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

(9)建筑间距和建筑风格

5.2居住用地规划

居住用地应选在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的地方,并且有良好的卫生条件;分布在常年大气污染罪的的地方,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与生产劳动的地点接近,但不受其影响,在山地丘陵区要注意其朝向。

六、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6.1绿地规划

6.1.1 绿地规划的要求

(1)点、线、面相结合,与城镇总体规划中的绿地相协调;

(2)充分利用地形,尽可能的利用洼地、坡地等劣地进行绿化;

(3)合理选择配置绿化树种,低投入高效率。

6.1.2 绿地规划的布局

(1)点线面相结合;(2)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

(3)绿化与水面相结合。

6.2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6.2.1 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

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应满足镇域居民规划区内生产生活的要求,并要保留余地,根据城镇的条件、规模和性质进行差异性配置;高中及职中以上的学校、综合性医院、百货商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要立足于镇域发展的需要。

6.2.2 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1)公共服务设施应布局在人口较稠密的区域,集中成片形成镇区中心;

(2)既服务于城镇居民,同时考虑服务辐射区及外来人口的需求,并处理好与周边城镇的衔接;

(3)公共建筑应体现地域特色;

(4)教育机构、医疗保健、集贸市场、社会保障用地外的用地宜进行集中布置;

(5)教育、科技机构与文化体育场馆结合布置;

(6)学校用的应选在阳光充足、环境安静、远离污染源、不危及学生安全 的地段,距离铁路干线必须>300m,主要出入口应有标志,不应直接开向主干路;

(7)商业、金融等性质相似的设施可集中设在城市中心,临近出入口,人流较集中的地段。

七、道路用地

7.1 道路分级道路分为主干路、干路、支路、巷路

主干路干路支路巷路

车速403020—

道路红线24-3616-2410-146-8

车行道宽14-2410-146-73.5

每侧人行道宽4-63-50-3—

道路间距>=500250-500120-30060-150

特大、大型城市••••

中型城市•••

小型城市••

7.2 道路系统

1.满足内外交通运输要求:

(1)铁路:铁路站应分布在小城镇一侧的边缘,最好是相离或相切,并将客货站布在同侧,客站接近居住区,货站接近工业区;当不可避免必须穿过城镇时,要配置对应功能区。

(2)公路:沿城镇一侧发展。

(3)汽车站:客运站设一个,设在城镇边上交通便利的地方,交叉口不宜超过4-5条。

2.地形地质条件

在地形复杂的地区,小城镇主干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避免垂直切割等高线。先确定主干路,主干路要尽量保持平顺。

3.其他要求

道路走向要尽量引进夏季风;沿江地区一侧道路敞开,形成景观效应,并布置一些垂直于岸线的道路;主干路与冬季风主导风向垂直。

八、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

8.1 工业用地

8.1.1 工业用地自身的要求

工业用地应避开七级以上的地震区,避开洪水淹没区,地基应高于最高水位的0.5m以上。

8.1.2 小城镇对工业用地的要求

(1)应尽量减小城镇中工业用地对其他用地的干扰;

(2)避免工业排放对小城镇的影响;

(3)工业用地应相对集中。

8.2 仓储用地

8.2.1 仓储用地的分类

仓储用地可以分为为本镇服务的生产生活资料的仓储用地、中转储备的仓储用地、危险品仓储用地、农产品仓储用地四类。

8.2.2仓储用地的选址

仓储用地要选在地形平坦,地势较高,有排水能力的地区,在布局时要采用集中于分散布局相结合的方式,仓储用地要接近货物来源,易燃易爆的危险品仓储用地要远离居住地,保证安全。

第四篇:小城镇规划建设调研

小城镇规划建设调研

**镇位于**市东郊,距****机场25公里,京沪高铁**站、**、连**速公路出口6公里,206、310国道穿境而过,京杭大运河、不牢河、屯头河横贯全镇。全镇总面积66.12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镇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千强镇、全国重点镇、全国新农村建设百名典型镇、**省文明镇、**省新型示范小城镇,连续三年荣获**市十强镇。

近年来,**镇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活力**、诚信**、和谐**、生态**”的奋斗目标,在贾汪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贾汪区住建局协调配合下,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种资源优势和力量,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人口聚集,推进小区开发,提高环境质量,坚持走生态发展之路,注重生态建设的连续性、实施项目的整体性、推进措施的配套性、工作落实的超前性和组织动员的群众性,不断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打造优良的人居环境,全面推进城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高起点规划,实现镇域发展科学性。

乡镇规划的先行者。1996年,**镇委托**省村镇规划设计院、**师范大学编制了村镇建设规划,制订了较高水准的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经省建设厅批准实施。按照“围绕中心,促进发展,生活内聚,生产外延”的原则,将镇区划分为教育区、住宅区、行政区、商贸区和工业区五大板块。十年来,该**镇历任党委、政府均一以贯之,严格按照总体规划推进建设,不随意更改规划内容,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区住建局积极加强对**镇规划办的支持力度,即使协调解决规划建设与调整方面的问题,把好规划执行关。在村镇建设方面,主动上门服务,提供简便快捷的服务,指导**镇建筑、工程、道路绿化、道路建设改造等工作。因此,全镇的规划执行得到了省建设厅领导和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

适时调整城镇规划。2006年,**镇委托**市环保服务中心编制了《**镇环境总体规划》,并经区政府批准实施。2009年,再次委托浙江大学进行新一轮的总体规划和镇区7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修编,不断提升城镇整体功能,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土地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城镇建设发展模式。

谋划发展新空间。**镇积极利用省建设厅对重点中心镇的政策扶持,投资80万元邀请省村镇建设服务中心对镇区206国道西侧2000余亩地块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中心镇下一步的发展做好规划引领,奠定发展基础。目前该规划已经完成初稿,进入第二轮编审,将于近期完成区域整体规划。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为全面改善镇区环境,镇党委政府果断关闭了辖区12条水泥立窑生产线、31家砖瓦厂和2家小造纸。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抓好双楼港物流园区建设,全力建设双楼保税物流园区区(B型),打造**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功能区。结合**市最大的生态湿地工程--11万亩潘安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实施塌陷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再造、高端经济商住圈三步走,打造集观光度假、休闲健身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基地。该湿地建设将为全镇乃至全市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为发展生态旅游打下坚实基础。大力繁荣商贸业,加快商贸设施和专业市场建设,实施**农贸市场改造,新建6000平方米超级市场,全面提升商业街品位,打造集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商档商业街,壮大了镇区商贸服务业。

狠抓生态示范工程。大力抓好基层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示范单位,以先进带后进促快进,推动生态创建工作滚动向前发展,截至目前,**镇已建成了4个省级生态村,19个市级生态村,1个市级绿色社区,2个省级绿色学校,8个市级绿色学校,2个**市魅力乡村。区住建局为我镇积极积极给予中心镇创建政策的支持,争取小康建设示范村4个项目。生态创建工作极大促进了**镇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环境质量监测报告显示,不老河**段地表水常年达到国家Ⅲ类水环境质量标准;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2010年优良天气数量达到337天,环境噪声质量能满足功能区要求。

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农民科技培训力度,注重打造绿色食品基地,通过鼓励秸秆还田、施农家土肥、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等举措,不断提升农业无害化、低害化水平。提高沿运河程楼、湖里、瓦庄、解台等村的万亩优质稻麦品质,扩大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形成3000亩产值超亿元的蔬菜园区;结合潘安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打造3000亩休闲观光渔业园区,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同步增长。

五、大力推进生态人居建设,全面加强环境污染防治

积极推进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建设水平,高品位建设村民社区,加强社区管理,减少环境污染。通过村庄合并搬迁、采煤塌陷地治理、开发利用闲置土地、镇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办法,统筹解决建设用地问题。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化和“双置换”运作相结合,先后建成了民主苑、花苑、锦城、翡翠园、民和园、颐和园、建平、瓦庄、永固等20余处70余万平方米居民小区,不但改善了百姓的居住条件,而且加快了居民向镇区集中,实现镇区面积和人口的“双扩张”,大大提高了城镇化水平,为环境污染防治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住建局近几年来,加强对我镇村庄环境治理工作的支持力度,享受争取政策项目10个。包括污水治理、垃圾中转站、环境综合治理等。共获得上级政策资金支持约220万元。同时我镇多方筹集建设资金,投资7000万元建成日处理污水2.5万吨的**镇城市污水处理厂,铺设污水处理集管网28公里,实现汇水面积6平方公里,服务人口5.2万人,企业100余家,目前该企业日均处理污水15000余吨,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投资110万元建成日处理能力120吨的**镇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同时出台《**镇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工作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确定各村为本行政区域内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工作的具体实施主体,建立日督查、月通报、季观摩制度,并将该项工作纳入年终考核,实现“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平稳运行。

积极实施暖气、天然气、污水、雨水管网铺设,努力实现镇区供暖、供气、雨污分流全覆盖。投资1500万元建成**镇建平环保热电有限公司污泥处理生产线,借助科学环保的焚烧处理技术和污泥焚烧处置设施,利用污泥发电供热,为污泥污染治理划上完整的句号,可满足全市城区污泥处置的要求,也使**镇在苏北率先实现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污泥科学治理。同时对医疗污水用单独的防渗池贮存,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医疗固废物进行统一收集后转运到**市医疗废弃物处理站,做到及时收集、科学处理。

积极实施新能源进村入户工程。大力推进秸秆“沼化、气化、固化、电化”以及“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和农村改厕工程。各类新型能源的利用既改变了农民世代以柴草为薪的生活习惯,同时,沼气厌氧发酵后的残留物,又可用于基肥、追肥、叶面喷施、浸种剂等,还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肥力,防治病虫害,促进作物增产。截至目前,全镇已建成村级秸秆气化站8个,实施“一池三改”5000余户,年提供8000余吨优质有机肥料,部分农户还形成了“猪——沼——粮(果菜)”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卫生厕所入户、降低农药、化肥施用量的生态发展良性循环。

四、狠抓城乡综合环境整治,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

打造绿色景观大道。**镇把环境整治工作作为生态镇创建的突破口,按照“统一领导,综合管理,分工明确,协调高效”的原则,全镇上下齐抓共管,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城镇形象得到了明显提升。实施虎山口山体公园和206国道**段11公里高标准绿化提升工程,完成各类绿化17.6万平方米,安装路灯328盏,铺设沿线排水沟、改造增设雨水管网13公里,铺设高标准混凝土路面2.6万平方米,打造成“一点一景、一季一景”的生态景观大道。

实施旧道路绿化改造。为提升绿化品位,营造优美环境,重点实施商业街、吴中路、文化路、华建路、建湖路等道路绿化,绿化本着实用、美观的原则进行景观设计,共栽植香樟、紫薇、红叶石楠等乔木和灌木17万株,草坪2万多平方米,铺设柏油和混凝土路面4.07万平方米,人行道8200平方米,栽植路灯102盏。

鼓励生态林带建设。为确保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镇党委政府将任务层层分解,与各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先干后补,以奖代补,鼓励企业、村建设生态景观。企业栽植以景观树种为主,村内栽植以树木或花、灌、草间植,减少粉尘、净化空气、降低噪音、吸收有毒气体,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生态保护与绿化美化为一体的绿地。各类生态园林的建设也使全镇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9平方米,位居全市前列。

第五篇:小城镇规划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小城镇规划”的文献综述

王贺 资源与环境系 地理科学专业 引言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镇化的主要障碍,要切实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只有在提高城镇化水平,才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问题,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主题

2.1 国外小城镇规划综述

卫星城镇。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经历了附属型、20年代,英国建筑师R·昂温为伦敦地区制订咨询性规划,提出大规模地把伦敦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附近的卫星城镇去。其被用于泛指城市“开阔的郊区”或“田园式市郊区”。

新城市主义。这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半独立型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

2.2 国内城镇规划综述

近年来,经济学、地理学的渗透近年来,经 济学、地理学 的渗人推动了小城镇研究的发展,特别是产业聚集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区 位理论、路径依赖理论、生态位理论等应用于小城镇研究中,为我国小城镇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动向。总结

国外的小城镇规划是处于逆城市化的阶段,而我国的城市化处在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二者表面相似,但有着本质的区别。我国现阶段的城市规划是采用目前先进的理论,单纯的进行大城市规划。然而,我国农村区域差异大,人口多,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单纯依靠大中城市的吸引作用,把大部分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是不现实的。建立以县城——中心镇——中心村——自然村的居民点体系,将中心村镇作为城镇体系的基本单元切合我国农村实际。

本文目标在于用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对徐水县安肃镇进行了分析,进行合理地布局,构建县城——中心镇——中心村——自然村的居民点体系,将中心村镇作为城镇体系的基本单元,全面带动乡村城镇化推进中心村镇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村庄整合,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规划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 顾朝林.城市社会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3] 王卫华,陈家芹.国外小城镇的发展模式[J],中国农村科技,2007,07.[4] 翁伟庆,国外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借鉴[J],2005,10.[5] 郭新天.德国城市规划和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小城镇建设,2001,06.[6] 袁中金.小城镇生态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7] 李迪华,李小凌.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生态学途径[J].小城镇建设,2002(06):28-29.[8] 周百灵.小城镇发展模式的设想[J].长江建设,2003,5.[9] 钱文荣.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资源系统配置[J].浙江学刊,2003,04.[10] 周静海.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4.[11] 王宝刚.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探讨[J].规划师,2003,11.[12] 渠爱雪, 孟召宜.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师,2005,(02):55-56.[13] 孟祥林.小城镇发展的战略选择:实践证明与理论分析[J].人口学 刊,2005,(02):9-15.[14] 耿宏兵,刘剑.转变路径依赖——对新时期大连市小城镇发展模式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9,(05):79-83.[15] 陈白磊,齐同军.城乡统筹下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发展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9,(05):84-87.[16] 胡跃平,陈韦.武汉城市圈小城镇发展的路径选择与规划模式创新研究[J].规划师,2010,(07):71-75.[17] 肖海霞.浅析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发展问题[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02):3-4+13.[18] 纪晓岚,黄镇.小城镇发展模式比较研究——江苏吴江横扇镇和菀坪镇实证研究[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4):42-52.

下载贵阳市小城镇规划(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贵阳市小城镇规划(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摘要:以大河镇绿地系统规划为案例,探讨应用生态学基本原理进行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思路。在总结对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镇域大......

    贵阳市金阳新区规划简介

    贵阳市金阳新区规划简介金阳是贵阳市锐意开发建设的城市新区,位于贵阳市域地理中心,地处百花山脉与黔灵山脉之间,环绕观山水库,拥有山环水抱、藏风聚气的优越自然环境;距中心区仅......

    浅析小城镇园林景观的规划建设[最终定稿]

    浅析小城镇园林景观的规划建设 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位于大中城市边缘的小城镇建设已进入高峰期,在小城镇建设中,园林景观规划建设应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小城镇景观......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小城镇规划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小城镇规划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有学者预言,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全球发展的两大课题。未来的20年将是中国城市化和城市高速发展......

    关于小城镇规划建设有关情况调研汇报

    东 城 街 道 关于小城镇规划建设有关情况调研接县财政局通知后,我所高度重视,及时向街道主要领导汇报,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抽调规划、财政、园区办等相关单位人员组成专门调研......

    高起点搞好小城镇规划建设

    沛县小城镇规划建设情况汇报 县建设局 (2010年1月16日)今年以来,我县小城镇建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小城镇规划为切入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

    小城镇特色塑造和规划应对

    小城镇特色塑造和规划应对 ——以江苏省半城镇规划为例 本文以江苏省泗洪县半城镇规划为例,探讨小城镇特色定位与特色塑造的方法、途径,以及小城镇规划在城镇特色问题上的应对......

    贵阳市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5)公示

    贵阳市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5)公示 为深化和落实《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实现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住建部《关于加强“十二五”近期建设规......